人类对大自然的启发

2024-07-21

人类对大自然的启发(精选11篇)

1.人类对大自然的启发 篇一

人类从自热中受到启示后的发明很多

一、大自然给人类的启发是多种多样的。大自然的巢穴,天然浑成,质朴无华,然而正是受此启发,人类才发展起了建设科学,建立起了现代化大城市。大自然的河流,看起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日夜奔腾不息,但它不也是在日夜教导人们如何理解地球的重力、运动的惯性力等许多道理,教会人们如何开发利用大自然的潜能吗?金属,给人类的灵感就更多了,这类看起来很坚硬的东西,被火融化后竟能按照人类的需要变成为人类所用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让人们明白了各种物质都有熔点,都能进行形态和能态转化。

二、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后发明的事例

1、鲁班从小草上的细齿发明了锯。

2、日本科学家根据蚂蚁觅食的方法发现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

3、人类由响尾蛇通过尾巴探测热来发现猎物,制造出响尾蛇导弹。

4、科学家们模仿猫眼的奥妙研制出了大有用处的微光夜视仪。

5、科学家由蝴蝶蝴蝶体表生长着一层细小的鳞片有着调节体温的作用,研制出卫星控温系统。

6、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

7、由令人讨厌的苍蝇,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8、人类根据蝙蝠的嘴和耳朵发明雷达。

9、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人们还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

10、水母的顺风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11、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变色龙的变色本领,为部队研制出了不少军事伪装装备。

12、人类根据蜻蜓的翅膀发明了飞机。

13、根据鲸鱼的外形发明了轮船。

15、人类根据鱼类研究了潜水艇 根据鸟类,研究了飞机根据荧火虫,研究了荧光灯。

16、科学家根据火野猪的鼻子测毒的奇特本领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

17、模拟蓝藻的不完全光合器,设计出仿生光解水的装置,从而可获得大量的氢气。

18、根据对人体骨胳肌肉系统和生物电控制的研究,已仿制了人力增强器——步行机。

19、现代起重机的挂钩起源于许多动物的爪子。

20、屋顶瓦楞模仿动物的鳞甲。

21、船桨模仿的是鱼的鳍。

22、电鱼与伏特电池。

23、锯子学的是螳螂臂,或锯齿草。

24、苍耳属植物获取灵感发明了尼龙搭扣。

25、嗅觉灵敏的龙虾为人们制造气味探测仪提供了思路。

26、壁虎脚趾对制造能反复使用的粘性录音带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27、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鱼反冲原理。

28、美国空军通过毒蛇的“热眼”功能,研究开发出了微型热传感器。

29、人类还利用蛙跳的原理设计了蛤蟆夯(hang)。30、人类模仿警犬的高灵敏嗅觉制成了用于侦缉的“电子警犬”。

31、科学家通过对海豚游泳阻力小的研究发明了能提高鱼雷航速的人工海豚皮;以及模仿袋鼠在沙漠运动形式的无轮汽车(跳跃机)等。

32、前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在企鹅王的启示下,他们设计了一种新型汽车--“企鹅王”牌极地越野汽车。这种汽车的宽阔的底部,直接贴在雪面上,用轮勺撑动着前进,行驶速度可达50公里/小时。

33、科学家模仿昆虫制造了太空机器人。

34、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通过对几种昆虫的研究,已经研制出一个小型的导航和飞行控制装置。这种装置可以用来装备用于火星考察的小型飞行器。

35、英国科学家在仿生学启发下,正在研制一种可以靠尾鳍摆动以S形“游水”的潜艇新式潜艇的主要创新之处是使用了被称为“象鼻致动器”的装置。“象鼻”由一组用薄而柔软的材料做成的软管组成,模仿肌肉活动,推动鳍的运动。这种新式潜艇可以充当水底扫雷潜艇,用来对付最轻微的声响或干扰便会引爆的水雷。

36、贝用它的蛋白质生成的胶体非常牢固,这样一种胶体可应用在从外科手术的缝合到补船等一切事情上。

37、通过蜻蜓的复眼发明了多相片的照相机。

38、美国空军通过毒蛇的“热眼”功能,研究开发出了微型热传感器。

2.人类对大自然的启发 篇二

语言学有很多分支学科, 认知语言学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门。20世纪70年代中期, 乔治·雷可夫、马克·詹森、及朗奴·兰盖克一起创立了认识语言学, 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认知语言学涉及的内容较广, 涵盖了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 它提出:由于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 因此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 从基本上都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

每一种新的语言理论的出现必然都会伴随对其理论的实际应用, 因此认知语言学的提出和发展给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带来了新的触动和思考。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对于这种语言使用模型感兴趣, 并提出了很多对大学英语教学有实际意义的观点。认知语言学不仅从语言的角度研究人脑中的概念内容, 还从语言的角度分析人思维中概念内容的特点。

国家教委在1999年为了指导全国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 修订了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修订本中对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结合四六级考试的特点, 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要求领会式掌握4, 200个单词 (其中复用式掌握的单词数量为2, 500) ;听力理解能力要求能听懂语速为每分130~150词的简短会画、谈话、报道和讲座, 并能理解其中心大意;对于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的材料, 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词, 而对于国内英文报刊和英语国家报刊杂志上一般性题材的文章, 速度能达到每分钟70词以上, 并能掌握其中心思想, 对整体词汇要求为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翻译能力要求30分钟内对160词左右的短文进行英译汉, 能在翻译时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同时要求译文基本流畅;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的题型一般是标题作文、主题句作文或情景、图表作文等等, 要求在半小时之内写出120~150词的短文, 而且内容完整, 用词恰当, 语意连贯, 并能体现基本的写作技能。在2013年,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改革后的题型对学生的听、读、写、译等基本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增加了对主观题的测试, 重点更是放在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上。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进一步加强基本功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上。

二、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众所周知, 认知对于语言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很多人尝试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应用到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在阅读训练中, 教师还可通过各种语义关系来指导阅读, 比如说: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上下义关系、搭配关系、语境语义关系等, 从而排除干扰信息, 获得更多有用的、正确信息。认知是实践的开始, 可以依据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最新要求, 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实践。

(一) 英语写作教学。

写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语言过程。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通过日复一日的长期积累和不断实践完成的。四六级改革中唯一没变的是写作, 分值仍为15%, 但新题型的作文大多以议论文为主, 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章构架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因此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重点应该在教学实践中, 重视文章的结构, 如何有效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并加以必要的论据来支撑。同时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入一些新的内容和教学突破, 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的综合质量。

(二) 英语听力教学。

学习语言首先要听得懂, 因而听力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2013版的大学英语四、六级题型中, 听力部分的比重仍然高达35%, 题型包括8个短对话, 两个长对话, 三篇短文和一篇短文听写。听力理解对学习的认知能力是一个很高的挑战, 因而对英语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听力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认知的过程;首先要形成这个词的语音表征, 然后是利用短时记忆对词进行编码加工形成语义表征, 最后利用长时记忆完成更多的推断运用。在听力开始前,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根据选项进行预测, 推断出话题, 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认知概念。在听的过程中, 记录下遇到的问题, 让学生对自己的成绩进行评估, 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听力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并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听力的进程。听力完成后,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自我评估和监测。

(三) 英语阅读教学。

新的四、六级考试题型, 阅读的比重也是35%, 题型变得更加多样, 快速阅读部分变成段落信息匹配题, 要求看12个左右的段落, 然后匹配10个信息点;六级考试则是15个段落, 匹配10个信息点。同时选词填空和篇章阅读, 不仅题型更为复杂, 阅读量也比以前有了增加, 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教师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何在规定时间内理解文章, 准确无误地找到具体的信息点, 就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阅读是读者利用其背景知识、语篇图式等与汉语相关的知识及现实生活知识来理解书面语的过程, 其本质上也是一种认知过程。针对新的阅读匹配题,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每个段落的段首和段尾, 找出每一段的主题句,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和结构, 在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师生共同探讨语篇结构, 指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意图。

(四) 英语翻译教学。

翻译应该是改革中最难的部分。完型填空取消, 取而代之的是一篇完整的汉语短文, 要求考生翻译成英文。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后, 考试的翻译内容将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学生的翻译能力和他的认知活动具有密切的关系, 在自身的经验和认识活动基础上, 以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为核心, 从而体现出他的知识水平、创造能力和文化底蕴。由此可以看出, 对于最后一个整段的汉译英, 除了学生平时多掌握词汇、短语, 对英语常用语法灵活运用外, 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引入认识语言学的翻译观对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也非常重要。

三、结语

这次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真正的英语水平, 减少了通过技巧轻易做对题的可能性, 所以学生要安下心来, 脚踏实地学习英语, 每天不断积累, 从而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教师应该多关注语言学的发展, 特别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成果, 应该多从心理、认知角度来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质量。对于英语教学不要只停留技巧的训练上, 我们要提高的不仅是学生的英语基本能力, 还要提高与英语相关的语言、文化、思维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与认知语言学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将认知语言学理论运用得当, 虽说不能一下子就整体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但一定会对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认识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同是还会给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带来新的思考, 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摘要:本文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 结合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要求, 对于认知语言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作出尝试性的分析, 以求这些分析对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和学生英语能力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大学英语教学,四六级考试,听读写译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颖轶.认知语言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J].林区教学, 2009, 4

[2]编写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本)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4]李宵.元认知理论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 13

[5]曹红艳.谈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2

3.人类对大自然的启发 篇三

【关键词】情感过滤;假设理论;焦虑;大学英语教学

情感过滤理论假设指输入和输出之间的过滤将控制学习者有多少输入以及有多少输入会思索变成吸收。这与学习者的动机、自信和焦虑状态有很大关系。如果学习者有强烈的动机、较强的自信和低水平焦虑状态,那么他们的情感过滤就低,这种低水平过滤使他们输人得更多。如果学习者动机不强,自信不足,又处于高焦虑状态,他们将处于高情感过滤,因此他们的输入较少,吸收也少。这种情感过滤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速度。情感过滤来自于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紧张、焦虑或动机。它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只有当语言学习者的心理障碍较小时,他们才能肯完全接受语言材料的输入。在学生没有或较少情感过滤的情况下,给他们提供足够的理解性输人,他们才能自然地习得语言,否则,他们就吸收得很少。

多年来,教育界一直在研究外语教学的改革,但人们总是把重点放在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上,而很少研究教学的对象——学习者,研究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情感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语言学习者的心理因素。

情感是指一种主观态度和人们不能确定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了他们需要的一种体验。它是一种习得的并且是变化着的心理现象,它具有微弱而持久的形式,称之为情绪。情绪影响着一个人言语和行为甚至感情。对学生来说,随着他们社会意识和心理的成熟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更加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非常在乎他人的评价。他们有焦虑,也更容易担心在学习中不适应学习环境。一方面,他们心目中的这些不利条件使得他们减少了接触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机会。另一方面,他们也可能阻止其认知过程来处理这些正在学习的语言材料。因此,这些感情因素很可能成为他们学习中的促进因素,也可能成为非常重要的抑制因素。

语言学习心理学所说的情感是指人类行为的情绪和感受,其发展变化涉及性格因素以及对人对己的感受。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情感可以分为许多类别,比如说学习动机、态度、信心、意志、学习习惯、自尊、自信、焦虑、移情、自我形象等。在克来申的情感过滤假设中只有三种因素,它们是动机、自信和焦虑。如果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理论,并在我们的教学中充分应用这些理论,我们就能帮助学生,尤其是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

自信是对自己能力和智力水平的总的看法和评价。具有强烈自信和良好个人形象的学生比起其他人更容易成功。他们完全知道他们的语言潜能,对自己有一种积极的态度。他们不怕失败,勇敢地用外语与他人交流,对于语言学习中犯的错误从不感到尴尬。在同样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和害怕丢面子的学生可能会失去许多宝贵的机会。但自信也有其不确定性。

有些学生刚学习英语时很有自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可能受到表扬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渐渐觉得在英语方面无所作为,慢慢地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如果有几次没有通过考试,他们对英语考试就会越来越担心。他们有时也会在短时期内取得很大进步,并为此而激动不已,但是一旦又开始失败,哪怕这种失败只是暂时的,他們也会怀疑自己,又开始焦虑起来,使自己的压力越来越大。然后他们对英语的紧张情绪使他们害怕英语,甚至仇视英语。

焦虑是一种情绪体验,它是语言学习者学习或使用第二语言时发生的一种焦急状态。它是人们在面对特殊情况进行适应时,在内心激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是一种常见的、基本的心理体验。焦虑可以分为“促进性焦虑”和“抑制性焦虑”。促进性焦虑也称为“积极性焦虑”;抑制性焦虑也称为“消极性焦虑”。研究认为适当的焦虑有助于语言学习,但太多的焦虑对语言习得起相反的作用,焦虑越多,习得越少。第二语言学习者最大的抑制焦虑就是担心犯错误。由于他们过分追求语言形式的完美,就陷入了极度的交际忧虑中,而这种情况在听说中尤为突出。出现这种情况有三个原因:第一,语言学习者担心自己能否顺利、正确地与他们进行交际;第二,语言学习者害怕考试;第三,语言学习者担心受到别人不利的评价。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一切“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宰一切。学习者的心理一直处于抑制状态,也就是较高的情感过滤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紧张、焦虑,对自己缺乏信心,学习效率低下。尽管有研究表明,这种学习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但它更多地体现在个体而非群体的成功。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外语教育多年来一直收效甚微的原因之一。

兴趣在语言学习中也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它反映学习者的一种状况。对英语没有兴趣的学生是学不好英语的。一些学生在中学时期对英语感兴趣,但他们曾经在一次考试中不及格,或由于某种原因受到了老师的批评,从此就失去了对英语的兴趣。还有些学生不喜欢英语仅仅是因为不喜欢他们的英语老师。

一些学生自制能力较差,整天沉湎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不重视课堂学习,当考试来临时不知所措,一旦考试不及格,他们就认为自己运气不好,然后更加忽视英语。在这种情况下,恶性循环越来越严重。尽管他们在中学基础很好,但由于对英语缺乏兴趣和热情,成绩会受到严重影响。

感情过滤与一个人的年龄有密切关系。通常儿童感情过滤水平较低,因此他们学习一种语言相对容易一些;而成年人的感情过滤水平较高,因此他们学习一种语言的困难比儿童大。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对象往往是成年人,那么如何才能为学生,尤其是为基础差的学生创造一个低情感过滤氛围呢?根据克来申的理论,如果一个学习者有一个低水平感情过滤,他学习起来就比较轻松,进步就比较快。这正像毛主席所说的: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里外因就是理解性输入,而内因就是情感过滤。理解性输入是否能够发生就要看他们的情感水平了。如果情感过滤水平低,学生就会输人多。如果情感过滤水平高,学生就有更多的焦虑,输入就少。当前大学生面临各种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压力,焦虑水平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熟悉并充分利用这些理论,努力在我们的教学中应用它们。为此,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利用每一个机会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看电视、唱英语歌曲、读书、读报、听广播、网上聊天、写电子邮件、开展各种活动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如2008年奥运会、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大学生活、音乐、体育等。这些话题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说出想法。也可以让学生用英语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如自己办报纸、写广告、应聘或招聘、搞宣传等等。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或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会逐渐对英语产生兴趣,他们的情感过滤就会下降,所有的输入将很容易变为习得。

2.选择适当的语言输入,强化学生动机

虽然有些学生有学习英语的动机,但是一旦失败,他们很容易丧失信心。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克服暂时的困难,加强他们的动机。教师在提供语言材料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学生能够理解的输入,但是同时,又要超越学生的现有水平。如果材料太难或太易,学生就会丧失兴趣,或没有成就感,或者害怕英语,学习动机将减弱。中国古代的“因材施教”很有道理。它意味着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这样,学生在理解教学内容时困难减少,情感过滤水平降低,效果就好。

3.教学方法要适当

我们应该遵循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选择最好的输入材料;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利用“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探索并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现成解答。如果教师为学生提供用英语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机会,学生就会有一个又一个动机。由于许多任务在课外完成,不需要面对教师和众多同学,压力小,自然他们的情感过滤水平就会降低。他们在不断完成任务的同时,会有不同程度的成就感,自然会对英语越来越感兴趣。

4.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如果跟老师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们就会学得好。他们愿意与老师交谈,也愿意听老师的忠告,增强学习的信心。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随时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干什么,了解学生的情感动向。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降低学生的焦虑水平,并从学生那里及时得到反馈意见,及时凋整自己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语言材料输入,学生从教师那里能学到许多东西,进而对英语学习越来越充满信心。如果学生动机强烈,自尊心强,则焦虑减小,成绩就更好,形成良性循环。由此看来良好的师生关系对降低情感过滤水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们已经注意到情感过滤的重要性,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在逐渐应用这种理论。

5.多赞扬多欣赏

表扬是对学生学习的肯定。它可以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学习信心,使用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加强烈,更加持久;表扬也能使学生降低焦虑和紧张,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习得语言。学习好的学生经常受到表扬,所以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自信心越强,动机也越强烈,越持久。相反,学习差的学生经常受到批评,越学越没兴趣,越学越没有自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宁愿创造一个乐观向上、愉快自信的宽松环境,让学生茁壮成长。

如果教师平时能够以赞赏的口吻、欣赏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让学生时时都有成就感,不断增强自信心,自然而然就降低了学生的焦虑、紧张及害怕。因此,赞扬是降低情感过滤水平的最佳方法。在英语教学中应大力提倡这种赞扬或奖赏。

总之,如果我们能够多学一点二语习得理论,并且自觉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应用,那么我们就能帮助更多的学生走出困境,将我们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town,H.D_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3rd ed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Research Press,1994.

[2] Carroll,David W.Psychology of Language,3rd edition[M].Bering:For--eighth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rooks/Cole/Thomson Learning Asia,1999.

[3]Graham,Janet.Profits of praise[J].College English,Intensive Reading,Book II.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Faucet{on Press,1991.

[4]劉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5]闫传海,张梅娟.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介入[J].外语界,2002(5).

[6]易兴霞.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设对成年英语习得的影响

4.大自然的启发作文 篇四

留意大自然,你会发现,灿烂的阳光昭示着无私,广阔的海洋显示着宽容,就连墙角的一株不起眼的小草,也能带给我们希望。

生活中的天天,都布满了阳光。阳光是无私的,不管你美或丑,富或贱,善或恶,阳光都绝不吝啬地撒下光辉,带给人们暖和和感动。阳光的无私,教会我们要学会奉献,要忠于自己的职业,不懈努力;要在他人遭受窘境时,伸出支援之手;要同等地对待每个生命,用透明的`心看世界……阳光的无私,为我们镀上真善美的光环,我相信,虚伪、残暴、丑陋,会渐渐缩小、减少,再缩小、再减少……让阳光,撒满心房。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听着浪花拍击着礁石的声音,就像是浪花正将我们心中自私、怨恨、妒忌的大石块狠狠击碎一样。心,顿时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喧嚣;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计较……这湛蓝而广阔的大海,显示出的正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大气,也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豁达。我们应当学习大海的不拘小节、豁达开阔。失意了,凝听海的呼唤;悲伤了,凝听海的歌唱;成功了,凝听海的指引……让大海,涌入心房。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听,你能闻声墙角那株小草的深情独唱吗?你听不到。小草才刚探出头,它那末小,小到几近被世界忽视……但它实在不自卑。是的,它小,但它想出人头地;它不被在乎,但它只想努力唱完自己的歌。小草,带着强烈的生的希望,终究,它钻出墙缝,绿莹莹的,自豪的,伫立在我们眼前。啊!这份执着,这份顽强,无不令我们为之动容。在窘境眼前,我们也要像小草一样,怀揣希望,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梦想!让希望,扎根心房。

5.大自然的启发作文 篇五

苍蝇是出了名的“臭味跟踪家”,凡是臭味道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踪迹。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远在几千米外的气味也能嗅到。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它靠什么来充当嗅觉的呢?

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 每个“鼻子”只有一个“鼻孔”与外界相通,内含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若有气味进入“鼻孔”,这些神经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电脉冲,送往大脑。大脑根据不同气味物质所产生的电脉冲的不同,就可区别出不同气味的物质。因此,苍蝇的触角像是一台灵敏的分析气体的机器。 因此仿生学家得到启发,根据苍蝇嗅觉器的结构和功能,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这种仪器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这种小型气体分析仪,也可测量潜水艇和矿井里的有害气体。用这种原理,还可用来改进计算机的输入装置和有关气体色层分析仪的结构原理中。

6.大自然的启发作文 篇六

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飞,小草探出了脑袋,过了几天,那片草地长出了嫩绿的小草,过了一会儿暴风雨来了,把小草吹的都倒下了,暴风雨过后,小草有的歪歪斜斜;有的沾这地;还有的身上有许多雨珠,过了一会,奇迹发现了。小草又挺立了起来,小草告诉我做人要顽强。

夏天来到了,有很多人感到很热,有一种植物可以为我们带来凉爽上,那就是大树,很多人都在大树下乘凉,有的在聊天。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果实累累,庄稼红彤彤的石榴咧开了高粱的脸红了,如果没有人们的劳动,就没有这么多的粮食,秋天给我带来了快乐。

冬天到了,小朋友都换上了棉袄,有很多小朋友在雪里打雪仗、滚雪球、堆雪人,还可以让爸爸妈妈陪自己堆雪人,冬天给我们带来了快乐。

7.人类对大自然的启发 篇七

报告会伊始, 该院董事长胡大白为此次来校访问讲学的两位环境美学家约•瑟帕玛教授、张嘉如教授颁发了聘书, 聘任约•瑟帕玛为该校名誉教授, 聘任张嘉如为该校兼职教授。

报告中, 两位教授从环境美学的角度对当前人与自然的关系、舌尖上的道德进行了精辟的阐述。约•瑟帕玛认为, 美乃福之源, 亦是福之果。“生态系统服务”这一术语指的是我们从大自然也即广义上的各种环境中获取的物质与精神福祉。大自然是通过为人类提供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和精神的先决条件为人们服务的。这也是我们审美幸福的基础。友好的环境关系以及环境文明是积极正向的。它意味着对待环境的友好行为是责任、关爱与尊重, 与此同时维护对方的尊严。人类在享用大自然供给的福祉时不过度开发大自然, 并能维持和发展自然提供福祉的能力, 这就是智慧。然而, 问题不是仅仅考虑好处, 而是要因其本然的独特性接受自然。

张嘉如教授从何为关怀饮食美学、西方饮食美学理论的发展以及中国前现代化饮食美学等方面, 全面阐释了“吃”的生态化、审美化与伦理化。她认为, 与西方不同, 在中国品尝被视为获得知识与智慧的来源, 被赋予极高的美学价值与意义。比如在中国的神话里, 将中国人由狩猎文化帶入农业文化的神农氏四处旅行尝百草、治百病, 品尝过程帮助建立中国药草知识系统, 为中国传统医学奠定了基础。道家饮食养生传统注重精神的提升, 佛教传统里也将食物视为一种药。

8.人类对大自然的启发 篇八

关键词:辩论赛;教育价值;中国化;教学方式

我国的大学生辩论赛的源头在20世纪60年代的新加坡,从1986年引入并发展至今,现已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理性的碰撞、言语的交锋伴随着青春特有的激情感染着我们,秀出了当今大学生的风采,让大学校园充满了活力。然当我们静下心来反观一场精彩的辩论赛时,会发现精彩背后的真实,那就是辩论赛其理念自身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传统观点认为辩论赛是一种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本文则运用反向思考的方法,系统考察辩论赛所蕴含的具体教育价值,分析其意义。辩论赛的形式是由国外引入的,其在我国的发展中面临不少问题,对其形式和内容进行反思,进一步明确辩论赛在我国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将辩论赛具有的教育价值和形式与大学日常教学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大学教育的发展。

一、对辩论赛教育价值的分析

辩论赛发展至今,虽然有学者对其形式产生了种种质疑,但其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显而易见。

1.辩论赛能提高和锻炼大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在辩论赛中,对辩题的把握犹为重要,而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就是对辩题进行分析的利器。首先,要破题,对辩题中的关键性概念进行分析。其次,结合辩题中的关键字,如:更、应该和不应该,有利于和不利于等,提炼出辩题中所蕴含的主要哲学命题。再次,把哲学命题和正方及反方的具体论证材料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辩论方向和整体策略。在此基础上,其它辩论技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在攻辩过程中,要求辩手熟练运用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在辩轮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新的情况,这时就要求选手能够很快地进行“反转”,从对方的言语中发现其逻辑破绽,从而进行反攻。

在立论和攻辩小结中,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作用更加重要,立论要以形式逻辑为主,这样才能更好“防守”,从而有利于“进攻”。攻辩小结中,应当综合运用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使小结不但具有说服力,而且更具体、生动,富于感染力。

2.辩论赛能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辩论赛的整个过程中,对于语言的表达,不仅要求其在逻辑论证时具有“严肃”的特点,在举例论证时,更要求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运用生动的例子论证、运用幽默的语言论证、运用排比、双重否定等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其次,在辩论过程中,要使逻辑和语言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组织好语言,使表达更有力量。

3.辩论赛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月印万川”,道蕴藏于万事万物中,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找到和发掘出支撑论点的材料,理出其中蕴含的富于逻辑性论证力。由于一方辩手没有掌握某一方面的具体知识,导致其无法表达出符合逻辑的论证,那么另一方则占据了优势,这就是知识面在辩论赛中的作用。同样,知识面越宽对问题的看法也就越深入,对逻辑的运用也会更娴熟,反应速度也更快,而反应速度的快慢对辩论赛的结果有着重要影响。

4.辩论赛能锻炼大学生的交际能力。

辩论赛是一种团体赛,在比赛前后整个过程中,需要辩论赛成员相互配合。每个成员不但要做好自己的事,而且要相互沟通,交换意见,激发灵感,制定比赛策略,最终形成一股凝聚力。当然,这期间不免出现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辩手们具有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对生命的体验,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对生命的体验。对现代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应从中国传统文化里吸取更多的教育资源。

二、对辩论赛发展的反思

1.对辩论赛形式的反思

现代辩论赛的形式是从国外引入的,虽经过在我国多年的发展,然其形式依然是一种拙劣的模仿。有些学者针对辩论赛的功利性,提出应当用“论辩”来代替“辩论”;有些学者则对抽签决定论点的方式很不满意;有些学者对辩论赛中的伦理问题也有担忧等,这些观点也不无道理。笔者认为,辩论赛形式在我国实践过程中,应当有所“损益”,这是必然的,可以使辩论赛更好的“中国化”,也是辩论赛在我国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但是对某些形式则重在发现其合理因素,去引导辩论赛的发展,这就必将关系到辩论赛的内容。

2.对辩论赛内容的反思

辩论赛的内容根本在于人,在于对大学生的引导和教育。通过对大学生的引导使辩论赛更具有教育价值无疑是根本,如:把“追求真理,增加友谊,弘扬正能量”作为辩论赛的目标,这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一切围绕着人,一切服务于对大学生的引导和教育,让大学生对辩论赛有积极的认识,营造良好的比赛氛围,这样可以超越形式的局限,从而达到良好教育效果。辩论赛的组织者和辅导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个方面应当严格筛选和考察,并组织专家学者为辩论赛的进行提供指导性的意见。

三、辩论赛对大学教学方式的启发

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灌输式教育成为我国许多学校的主要教学方式,这直接导致学生从小缺乏思维能力的引导和训练。在大学课堂上,表现为学生不爱发言、对问题没有自己的看法,或直接从书本上找相关的句子来应对。一些大学教师平时不注重学习和自身的提升,不对教学进行经常性反思,导致教学方法呆板,学生厌学情绪滋生。课堂上只有教师的单边活动,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把能思考到的全都给学生直接讲,没有设定问题引导或做些铺垫让学生动起脑子来,致使学生独立思考总能的能力得不到培养。

辩论赛及其教育价值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把辩论赛的过程分割、完善使其成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而又联系的教学方法,并把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nlc202309021148

1.在辩论赛中,一定是不同思想的交锋,因此我们的教学要改变灌输式教育,让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教师可以设定层次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发言。学生的发言又可以增强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对话和思想的碰撞。随着问题的展开,逻辑性开始呈现并最终明晰起来,学生始终参与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的思维得到了训练,能力得到了提高。这与在灌输式教学中,学生做为一个旁观者,努力跟上教师的思维,绝对是两个不同的效果。

在学生思维能力达到合适的水平时,教师可以参照“头脑风暴”法,来让思想进行交锋,从而形成对问题全面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2.辩论赛采取分组学习的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设定问题让大家来讨论,然后每组形成一个简单书面结论。最终,教师对各组的活动情况进行点评。无疑,这个分组讨论的过程直接决定最后的书面结论,这种教学形式的重点应是在对过程的控制上。教师可以在活动进行前,把相关的注意事项传达给学生,引起学生的自觉意识,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这个过程,锻炼和增强了学生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包括: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大学生在成人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多用“体验”之法来学习,去感受身边的人和事。“体验”就是首贵放弃主观的成见,不要心粗气浮,欲速助长,要设身处地,切己体察。如贺麟老先生所说:“用这种方法去读书,去生活,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所谓事事皆学问,我个人认为把这种学习方法运用到现实中去,能让大学生的性情更趋稳定,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加深刻和灵活,许多知识不再高悬于现实之上,当然,更有助于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师也可以使这种教育形式更加灵活。可以设定某一小课题,得用分组研究的形式,让学生自行组织和搜集资料,最终形成一篇小论文。这就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科研能力的培养打了下基础。

3.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言以及分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人不自觉的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应当做为同一过程进行,逻辑思维支撑着语言的表达,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强化逻辑思维的力量。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使用丰富的语言和修辞来教学,这样既可以彰显教师个人魅力,也可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潜意识。

4.对于知识面的扩展,我认为教师的首要职责是让学生明白知识面扩展的实用性和各种知识的内在关联性。实用性当然指的是各种具体学科的知识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然而,难点在发掘贯穿于各学科具体知识中的“道”。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旁征博引,跨学科举例子来论证同一个道理,还可以和学生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学生去深切体会。当学生有了一个领悟力后,可以让学生去找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某一规律形成同构性。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展,兴趣得以培养。

大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气质。气质的形成决非一日之功,它是一种经过长时间知识积累和各方面能力训练后,由内而外的自然表现;是对生活、生命、世界用心体验之后的一种道德修养;是一种少了许多暴戾之气,填加了中和、中正之气而又渗透着阳刚之气的底蕴。中国的大学教育,应当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我们应当有这种文化自信。当然,教学是一门艺术,辩论赛的教育价值给大学教学方式的启发是有限的,但希望通过这些启示能够促进的大学教育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庄莉红.当前校园辩论赛的两点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2]曹燕.论大学生辩论赛对辩论真谛的偏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彭文晓,刘伦钊.大学生学习障碍分析及对策[J]襄阳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4]贺麟.文化与人生[M]商务印书馆。1988

作者简介:卫鹏(1984.5.5),男,汉族,籍贯: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学历:研究生,单位: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9.大自然的启发作文 篇九

大家都很讨厌苍蝇,它不但脏,还能传播疾病。可是昆虫学家在研究苍蝇时却发现苍蝇飞行平稳而且灵活,它是靠什么做到的呢?这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经过细致研究,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苍蝇只用一对前翅飞行,一对后翅己退化成哑铃状的“平衡棒”,平衡棒以一定的频率进行机械振动,就能使它飞行时保持身体平衡并随时纠正航向。这一发现可起了重大作用,科学家们从中受到启发,研制成了振动陀螺仪,已经应用在火箭和新式飞机上。

在广阔的海洋深处,有一个奇怪的大“家伙”在平稳快速前进,它的样子好像一个大鲸鱼,速度很快,但声音却很小。这是什么?海洋家庭成员们一个个大眼瞪小眼,谁也不认识。哈哈,告诉你们吧,这是我们人类的潜艇。现在我们人类制造的潜艇非常的先进,有常规动力潜艇,也有核动力潜艇,它们可用于科学研究、海洋信息采集以及军事等许多领域。我们中国的潜艇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保卫我们国家安全的利器。可是你们知道吗,这么先进的装备最初就是根据对鱼类的研究时所得到的启发面制造出来的。科学家研究了鱼类的生理结构,发现它们能够在水里遨游,是因为它们身体里的鳔能够按照自己的控制而增大或缩小,从而让自己的比重产生变化,这样它们就可以随意地在水里浮上沉下或停留了。科学家依照这个原理,研究出了潜艇。

人类受大自然的启发而做出的发明还有许多,防毒面具、电子蛙眼、飞机、火箭等等,都是根据对动物、植物特点的研究而仿制出来的。

10.人类与自然的作文 篇十

事实上人类无时无刻不在讨论征服自然,呵呵!那些无知的人们啊!他们应该记住人类援永远不是自然的对手。

众所周知,水滴是不能用来代替大海的!正如人类的智慧是不能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的!

人类的智慧飞上了太空,可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罢了!我们的航天飞机在自然看来不过是个非常简单的玩具。

人类的`智慧发明了很多工具,开采了很多煤矿,石油,天然气,可谁能断言,这些矿坑不是人类自己挖的陷阱呢!

人类的智慧看到了模糊的自然,而自然早看清了人类,孰不知,我们只是自然观察自己的工具罢了,我们实际上就是自然的一部分。那里有资格去征服它!

或许我们只是演员,而大自然才是真正的导演,它唤醒我们是为了让我们表演一场,而我们表演完了。它就会叫醒其他演员,来代替我们,人类不也是从非生命开始的吗?

11.大自然的威严与人类的拼搏 篇十一

海啸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因台风引起的大浪,叫“台风海啸”或叫“风暴潮”;另一种是因海里地震引发的“地震海啸”。此外,还有因海底火山活动产生的山体崩溃、海底滑坡或巨大陨石降落而引起的海啸。

地震海啸的形成原理是:在近海地区的海底,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挤压,海洋板块向下俯冲,产生巨大能量,发生地震;当海底发生地震时,100~200千米范围内的海底就向上隆起或向下塌陷并产生摇晃,于是海面因海底的变化产生凹凸,以海啸的形式向四方扩散,袭击海岸。一般7.7级以上的大地震和震源在70千米以上的浅发地震容易引起海啸。一般的海水是平面传动的,但是,海啸是海底与海面整个的海水一起晃动,所以能量很大。海啸的速度与海水深度成正比,水深5千米的海底,时速为800千米,相当于喷气式飞机;水深500米的海底,时速为250千米,相当于新干线。但是,海啸的浪高与速度相反,越浅的地方海浪越涌高;在与海岸相接的平坦的陆地部分,海啸冲垮防波海堤,逆流而上,摧毁建筑,浪高逐渐减少;在与海岸相连的陆上山地部分,海啸逆流而上,其上涌高度与海啸高度一样。此外,海啸的高度还与海岸的地形有关。与U字形海湾相比,在V字形海湾,越是里面,海浪水位越涌越高。此外,在呈锯齿形的里阿斯式海岸(沉降海岸),海啸的水位也会涌高,威胁海岸居民。海啸不只是来一次,经常来几次。

这次印度洋海啸袭击的海岸由于海岸线很长,地形复杂,岛屿众多,都加剧了损失。

虽然,世界上的最高记录是1958年7月发生在美国阿拉斯加的高达约520米(相当于100层高楼)的海啸,但是,日本的海啸多发多灾也成为世界的记录。早在1498年发生的8.2级地震引发海啸,死亡4.1万人;170 3年发生的元绿大地震引起的海啸高达8米,日本太平洋地带死亡和去向不明者达20万人左右(包括地震引起的火灾)。1771年发生的7.4级地震和海啸,海水溺死1.2万人;1896年东北地区的三陆地区发生8级地震和巨大海啸,死亡2.2万人,波高38.2米并波及美国的加州和夏威夷;1933年三陆地区再次发生8.1级地震和海啸,死亡3000余人,浪达28.7米。

大规模的海啸,不仅直接给地震发生所在地区和邻国带来灾害,同时也影响到遥远的大洋彼岸,损失非常广泛。为此,日本作为较早和较有效防范海啸的国家之一,积极参与国际合作。1960年智利发生了世界上最强的地震9.5级。震后的海啸穿跨太平洋1.8万千米,经过22.5小时后到达彼岸的日本东北三陆地区,海浪还保持5.5米高,导致该地区以及全国死亡和去向不明者达1 42人。经过这次惨重的教训,太平洋沿岸25个国家和地区在1966年成立太平洋海啸预警机构(ITSU)。该机构下设四个分中心,分别为美国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PTWC),日本西北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西南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和东印度洋海啸预警中心,从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洋委员会。

从海啸中逃生,就是与时间挑战,特别是在震中附近的地区,真是争分夺秒的。1993年北海道西南海底发生7.8级地震后的两三分钟海啸随之发生,震中附近的奥尻岛居民来不及逃生,死亡202名,去向不明28名,再加上火灾等次生灾害,损失惨重。这是因为地震之后的3~5分钟,海啸马上就到了岛上,海浪最高达三层楼(30.6米),1小时中上涌13次。

日本虽然灾难多发,但他们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善于学习和研究以及管理,开发有关地震和海啸的监测预警系统。

海啸虽然可怕,但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在预防海啸和减少损失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日本建立了世界上最强的地震和海啸监测预警系统。国家气象厅是主管监测地震和海啸的专门机构,建立了24小时制的“潮位与海啸监测系统”ETOS(Earth Quake Tsunami Observation System)。该系统与全国地震监测仪连接在一起,能够在地震发生的瞬间,计算出震中、规模,判断有没有引起海啸,并发出海啸警报和预报。该系统与全国各地的监测潮位站、巨大海啸观测站、海啸监测站、远距离海啸监测点相连接,形成全天候的海啸发生的动态监视和预警系统。此外,通过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等高科技手段,监测海啸在海上的动态。全国分66个海啸预报区。

日本规定,在地震发生后,国家气象厅在两分钟以内要报出地震强度,大约3分钟之内要做出海啸警报的速报。根据气象业务法规定,海啸警报马上通过地上通信线路和空中卫星线路以及气象资料电传网和防灾信息网等传递到警察机构、地方政府、通信公司、电视媒体、海上保安厅、消防机构等,并由此再迅速传递到每所学校、居民家、医院和船舶。如果普通百姓有地震的感觉,马上打开电视,就能得知地震发生的详细情况。现在,随着通讯技术的普及,日本还开设了灾害短信业务,一旦有震情,客户的手机上立即就会出现免费的相关信息。信息发出的同时,消防、公安、交通、媒体、医院、学校等相关机构都做好了应急准备。

日本对海啸警报进行分级。一种叫“海啸警报”,其中再分“大海啸”和“一般海啸”。当预测到有高达3米以上的海啸时,发出“大海啸”的警报,必须进入高度警戒状态。“大海啸”的浪高再分为3米、4米、6米、8米、10米以上5个标准。当预测到有高达2米以上的海啸时,发出“一般海啸”的警报,必须进入警戒状态。“一般海啸”的浪高再分为1米和2米。另一种是“注意海啸警报”。当预测到有高达0.5米以上的海啸时,发出该警报,请有关地区注意。

上述的1993年北海道西南海地区的海啸后,日本采取了很多措施,主要是在海底设了很多观测点,包括在太平洋海底。在村里和岛上安装紧急信息卫星同步接受器及行政防灾无线系统连接自动播放警报。岛民的手机通过气象卫星能够直接接收海啸预报和警报。此外,有些地区还安装了太阳能海啸避难指示灯、潮位监测干感应器、港口海啸监测摄像机和应急避难广播等。政府以人为本,鼓励岛民和村民亲自参加制定海啸风险避难图,让他们自己确定危险地带、避难路线和避难地点等,同时接受老百姓的防灾建议改善防灾条件。

日本非常重视防灾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沿海岸的居民居住地区都建有水泥的防浪大堤、闸门、避难道路以及各种避难场所。虽然这些防浪大堤不能全部把所有海岸地区围住,但在关键居住地区都能得到较好的保护。另外,在沿海地区还建有两三层楼高的钢筋水泥浇筑的高地。政府还与房子牢固的沿岸楼房住户签订合同,使他们在海啸来临时接受避难的邻居。这样在日本不仅有预防海啸的设施,还有供人们在海啸来时躲避的安全地方。此外,在沿岸树立了很多标明海拔高度和过去海啸袭击的高度,预防和注意海啸、避难的标志示意图。

除了研究和开发科学技术之外,日本非常注重培养人们的灾难意识和应急能力,鼓励民众亲自参与。在日本,无论成人还是学生都要通过参加演习等方式学习地震和海啸之类的灾害常识,而且每家每产都有避难的对策和避难用的急救包,并确定相应固定的避难场所。比如,日本静冈县政府为了提高防灾管理者与居民的防灾意识,加强应急能力,规定每年7月1~10日为防止海啸活动旬,统一进行海啸避难演习,检查海啸防灾设施,宣传防止海啸的措施等。演习的口号标语是“地震了!来海啸了!赶快避难!”。演习内容有发出海啸警报,向沿岸居民传递信息,进行避难练习,指示海水浴游客避难,用直升机和船只救援等。同时让居民彻底熟悉海啸危险地带,避难场所和路线等。此外,日本各地政府和学校非常重视对儿童和小学生的教育,组织村里的老人绘制手工彩画或编制戏剧给孩子讲授亲身遭受海啸的体会。

日本政府发给老百姓预防手册,要求他们具有如下心理准备和避难知识。首先,在平常时要明确避难场所。当发生地震时,即使是很小摇晃,也会带来巨大的海啸;感到危险,立刻避难;在海水满潮时发生海啸,水位变高,受害情况更大;不是在离海岸更远的地方,而是向更高的地方避难。从收音机和广播中收集正确的信息;但海啸预报或警报出来之前也有可能发生海啸,所以感到地震摇晃,马上避难。海啸沿河床逆流而上,此时绝对不要靠近河边;海啸不止一次,有两次、三次袭击而来,所以注意海浪;在没有解除海啸警报会预报之前,绝对不要去海边;在震中附近,因地形也有没有引起退潮的海啸。

预防海啸,还需要制度的保障和进行系统地管理,特别是危机管理。 日本的应对海啸的经验以及这次印尼度洋海啸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教训,说明人的管理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危机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技术方面固然非常重要,它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国力、财力。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是制度建构和整体协调以及部门之间、政府与老百姓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等各方面的合作和理解。

日本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有非常完备的预警和应急机构设置,气象厅负责24小时的技术监测,地方政府也有相应的监测系统。国家能够从不同渠道汇总信息,并根据预警,政府在关键的时候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准确传输信息,动员居民避难,以此避免损失的扩大。政府、居民、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共同形成一个应对网络,不仅在海啸发生时共同采取应急对策,而且在平时加强合作,共同进行预防、演习和学习。政府以身作则,各项防灾工作落实到每每家每户,形成“自救,互救,公救”的体系。

上一篇:从课程功能的转变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下一篇:旅游景区管理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