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链和食物网说课设计

2024-09-28

食物链和食物网说课设计(通用10篇)

1.食物链和食物网说课设计 篇一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教学设计说课稿

各位老师: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一、教材简析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是《食物》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学生在探究储存食物方法中延伸出来的一个观察活动,也是学生对前面所学的食物营养成分和营养要均衡以及食物变质等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

1、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

2、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

3、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这三个活动是一个层层推进的关系,首先通过观察获取信息,在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最后利用信息指导学生健康生活。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排意图,遵循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从食物包装上可以获取很多有关食物的营养成分、保存方法和配料等信息。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方法,能根据食品的保质期、配料表等信息,正确地选择适合的食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了解食品包装信息的活动中,加强关注自身健康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

前几节课学生在讨论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观察生、熟食物,变质食物,比较新鲜食物和变质食物的活动中,学生已基本能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比较法等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3、《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中内容在单元里面主要定位于一种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根据以上因素,我决定大胆运用“自主观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合作的去进行探究学习。在课堂上,我利用观察材料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发挥学生在探究教学中主体作用,着重指导学生获取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方法,并采取小组合作形式完成这些观察、比较、调查、记录和探讨活动,让“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得到真正的落实。

四、教学过程

下面就结合《食物包装上的信息》的三个主要探究活动,来具体谈谈我是如何贯彻“自主观察,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的。

1、观察各种包装袋,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能力。

在导入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学生经常买零食的容易忽略的问题。随后提出问题:“在打开包装之前,我们要注意什么?”从而引出食物包装上的信息的重要性的讨论。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反应出了学生的前概念水平。学生意识到对于日常生活中天天接触到食品包装袋和包装盒了解得非常片面,他们不会有意识地、有目的地观察包装袋上的信息,也不会深入思考从这些信息中能获得什么。所以引导学生们有意识地观察食品包装上的信息,从这些信息中获取一些有价值的内容,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探究活动。

在观察食品包转袋这个观察探究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有序的观察:

1、包装外观、材质、形式的观察。

2、包装上文字信息的观察。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包装的外观、材质、形式等信息,随后设疑:食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不同的包装呢?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主动建构食品不同包装与食物的性质、形状以及食品的保存有着紧密的联系。之后,我提出两个观察的任务:

1、我们从食品包装袋上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2、一般的食品包装袋上有哪几类信息呢?让学生主动去搜集包装上各种文字信息并进行简要记录,包括食品的名称、配料、营养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要求、食用方法、生产厂家等等,在信息收集之后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好分类整理。

这个环节我让学生经历了数据信息的搜集和整理的自主探究过程,在主动学习的氛围中,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调查研讨食品配料,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通过前面的搜集整理包装信息的观察活动,学生获得了许多包装上的信息,如何从众多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食品的配料和保质期并进行研究呢?我提出:“如果从健康的角度考虑,你在购买食品时最关注什么信息呢?”这样一个问题,将学生思维引向购买时不选择变质或有害的食品,进而对食品配料和保质期进行深入研究。

3、比较探究不同保质期食品,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品质。

在研究保质期问题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三组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在记录它们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保存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对比研究。教学中,我主 2 要通过主动发现食品保质期长短与食品的特点、食物的包装方法、食品的配料、包装的材料、保存方法等因素有关。最后,教师提出“如果是同一种食品,是选择保质期长的食品,还是选择保质期短的食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思考问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

2.教学设计食物链和食物网 篇二

科学概念:

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讨论,发现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建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食物网的概念,并会写简单的食物链。【教学难点】

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

课件、生物(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卡片、水稻田里生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讲述:夏季烈日当空,蝉慢慢从大树下爬上枝头,一边吸食着树汁,一边欢快地歌唱。这时,忽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动画播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情景。

师:发生了什么事啊?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说的是哪个成语吗? 2.谈话:在这个例子中,谁被谁吃了呢? 板书:大树 蝉 螳螂 黄雀

3.师: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形式来表示大树→蝉→螳螂→黄雀。分析食物链中箭头指向的意义:谁被谁吃的关系及能量流动的方向。4.师:它们一环扣一环,知道这是什么吗?(预设:食物链)

问:它们之间是靠什么联系起来的呀?

ppt出示食物链的概念: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二、探究食物链

1.师:我们来找一找身边的食物链,学校的花丛中有食物链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花丛中有哪些生物?

出示:蔷薇或小草、蚜虫、瓢虫、落叶、小鸟、蚯蚓图片 师:花丛中有许多的生物,它们之间有没有像刚才学到的关系? 2.游戏:谁吃谁

请几个学生上台戴上印有不同生物图片的小头饰,来扮演各种生物,并迅速找到“自己”喜爱的食物。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请下面的学生按上面学生的活动完成相应的食物链。3.师:你们在这里找到了几条食物链?

(预设:两条,蔷薇或草→蚜虫→瓢虫→鸟;落叶→蚯蚓→鸟)师:这两条食物链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分析引出生产者、消费者。3.师:你还知道其他食物链吗?

请学生写出1―2条食物链。

请几位同学上台展示,并且说出所写食物链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4.出示错误的食物链(虾米→小鱼→大鱼;草←鼠←蛇←鹰),师生共同分析。

(目的:使学生掌握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巩固食物链谁被谁吃的顺序)

三、田野里的食物网

1.师:真棒,看来同学们真的是认识食物链了,如果金老师给你们几种生物让你写出一条食物链,你行吗?

出示:水稻、稻螟虫、小鸟、蛇、老鹰图片,请学生试着写出食物链。水稻→稻螟虫→小鸟→蛇→老鹰

2.师:水稻田里除了这些生物外,还有其他的生物,再多一些动物和植物,你还会写吗?

幻灯片出示水稻田里的生物。学生小组完成任务。

汇报交流,小组之间进行补充。3.分析水稻田里各种生物的食物关系,引出“食物网”的概念。

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四、生态平衡教育

1.谈话:食物网中一种动物可以吃好多种食物,一种植物也可以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动植物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食物联系。如果其中一种生物数量变化了会对其他生物的产生多大的影响呢?

2.讲述:科学研究讲求证据充分。我们还是通过真实的例子来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南非探险队登上南极的马里思岛后,船上的几只老鼠也被带上了小岛。因为老鼠没有天敌,两年后,这个小岛成了鼠岛。为了消灭老鼠,探险队运来四只家猫,结果老鼠逐渐少了,而猫迅速繁殖,最终成了灾难,6万只猫每天要吃掉60多万只鸟。为挽救鸟类,南非当局用直升飞机向猫扫射,并派上百名士兵去捕杀猫。

五、总结

1.问: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2.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打算? 【板书设计】 食物链和食物网 大树→蝉→螳螂→黄雀

食物链 落叶→蚯蚓→鸟

蔷薇或草 —→ 蚜虫 —→ 瓢虫 —→ 小鸟 和 ↓ ↓ ↓ ↓

3.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设计 篇三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设计与反思

建德市梅城镇中心小学 朱晨

教材简单分析: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教科版《科学》第三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

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生、熟食的不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多向思维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食物可以分生吃的和熟吃的。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实验器材: 1.生苹果,煮熟的苹果; 2.生、熟芋头; 3.生、熟马铃薯; 4.生、熟玉米粒; 5.铁碗,酒精灯;

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趣

生:想!

(本环节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表现自己。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有关食物的问题.老师准备了一些食物,想请几位同学上来蒙住眼品尝一下。

(教师戴上一次性薄膜手套,向众学生展示后从苹果上切一小块用牙签喂给学生。

生:酸酸的、甜甜的、还很脆,我想是苹果吧!

师:解说得真详细,再请你品尝一种。

师:你觉得哪个更好吃?

生:软软的、有点甜,是毛芋吧

(老师喂他第二种食物——生的毛芋)

生:脆脆的、有点麻,是不是„„

师:为什么不能确定是什么食物?

师:你觉得哪个更好吃?

(本环节设计意图:1.通过“猜一猜”辨别食物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趣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科学,仔细观察的能力。

二、新课教学

(一)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师:(出示生马铃薯)提问 :这是什么?适合生的吃还是熟的吃?

师:我手中的两个马铃薯一个是生的,一个是熟的,哪个生的,哪个熟的,你能用什么方法判断出来?(双手快速在身后交换出示两个马铃薯)生:“看”、“摸”、“捏”、“切”、“闻”、“尝”、“剥”??

师:请材料员收拾好桌面的马铃薯扔进废物箱,我们要开始交流观察成果了: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有哪些不同呢?谁先来试试?(一生把小组的成果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汇报,其他学生质疑补充)(教师一旁板书重点)

观察方法 观察角度

看颜色

摸、捏 软硬

闻气味

尝味道

切水分

剥表皮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啊,发现了生马铃薯和熟马铃薯那么多不同点,看来马铃薯由生变熟之后在颜色、味道、气味,水分,软硬等许多方面会发生很多的——

生:变化!

(本环节设计意图:1.让学生在已有的辨别方式之上掌握新的辨别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

(二)实验观察玉米粒由生到熟的变化

师:刚才我们说了马铃薯由生变熟会发生很多变化,那是不是别的食物由生变熟也会发生变化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玉米粒来观察。

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区分生熟玉米粒的?”

还能用什么方法让玉米粒变熟?”

生:“蒸”、“烤”、“炸”、“炒”、“煮”??(同步板书)

(本环节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举例说说将玉米粒变熟的方法,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

师:“好,一会儿我们就来烤玉米,看看我们在烤的过程中玉米粒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材料员将熟玉米粒收入信封放进抽屉)来,我们看看这次实验的器材,谁能说说你觉得这次实验需要注意哪些地方?(教师依次展示实验器材)

(本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先前学习的酒精灯操作规范,注意实验安全)师:实验之前老师还想给大家一些小提醒。

1、正确使用酒精灯(打开,点燃,加热,熄灭)

师:大家能不能做到啊?材料员拿出材料开始吧!

(课件出示:说说我们的新发现!)

师:“在玉米粒由生变熟的过程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煮 蒸 烤 炸 炒

生玉米粒 ——————————————————→熟玉米粒

硬慢 裂裂开口子

小膨胀,变大 比较大

淡黄色 变深,出现小黑点 深黄,黑

没气味 越来越香,出现焦味香,有点焦味

(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玉米粒变化过程中的状态,能对玉米粒变化过程中的重要特征进行描述。

(三)分发礼物,质疑设悬

师:这堂课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棒!现在我决定,把礼物送给你们每一个人。

(本环节设计意图:借此回顾之前总结的食物在由生变熟过程中颜色,气味,味道等会发生变化。并且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新的变化方面——形态或样子。

篇二: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设计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设计

设计者:芙蓉镇二小支玲玲

【教材分析】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堂由静态观察转为动态观察的转折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由3个活动组成:一是区分生食和熟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明白有些食物可以生吃,有些食物必须煮熟了吃。二是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对生食与熟食进行静态观察,让学生加深对生、熟食物表象特征的理解;三是观察玉米粒到玉米花的变化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用自己的语言尽量描述出由生到熟的动态变化细节。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生熟食物已经具备很丰富的生活经验,对“有的食物适宜生吃,有的食物适宜熟吃”这一知识点并不陌生,但对食物为什么要生吃和熟吃的原因并不是很了解。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以科学观察为主题的课,是以“观察”作为方法教学的课。从发展学生观察能力来看,本课属于从静态观察向动态观察的发展。如何突破动态观察并描述这个难点?在材料的选用上我做了一些改变,用猪肉代替玉米。因为用水煮熟的玉米变化不明显,这对于学生观察和描述变化的过程很困难,而猪肉生与熟的变化很明显,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生的食物变到熟的食物有更为丰富的认识,学生在描述“过程”时更加清晰。另外,鉴于学生从未使用过酒精灯进行加热,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安全问题,所以用蜡烛代替酒精灯。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2、食物由生到熟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有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并用文字或语言进行描述。

1、认真细致地完成生与熟的食物比较活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每组一份生、熟马铃薯、2个塑料叉子、2把镊子、少数牙签、一把小刀、4个一

2、教师:一份生、熟马铃薯、生鸡腿肉两小块、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烧杯、【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师:为了让我们的身体有力气,每天我们要吃很多东西,但是不同的食物,吃法也不一样。有的要生吃,有的要熟吃。

一、研究食物从生到熟的变化

我们每天都要把一些生的食物煮熟来吃,现在老师考考大家,判断以下老师这里的食物煮熟了没有? 演示几种煮熟的食物

(1)你是怎么判断这些菜已经煮熟了?

1)师:(出示生马铃薯)提问 :这是什么?

2)老师手中的两个马铃薯一个是生的,一个是熟的,哪个生,哪个熟,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

看来判断的方法真的有很多,下面我们小组合作通过各种感官仔细观察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究竟有哪些不同?看哪一组的发现在记录单上记录得最多而且最快的!

3、实验 1)提醒实验注意事项:

做实验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呢?(注意卫生——每人一个塑料叉子)

音乐想起,请记录员继续填写记录单,其他的同学快速整理桌上的材料并放到桌下!2)学生实验 观察。

刚才大家那么认真,肯定有很大的收获!哪一组先愿意把你们的发现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一旁板书重点)

其他组有补充吗?

4、小结

经过你们的观察比较后,想一想:马铃薯是生吃好还是熟吃好?为什么?

三、观察比较生熟鸡肉的变化过程

1、师生交流

1)食物的生熟变化不仅在植物类食物蔬菜中存在,在动物类食物中也非常明显。

2)你们知道生、熟的鸡肉有什么不同?鸡肉由生到熟的过程中发生什么变化吗?接下来要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为这个实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老师给你两块生鸡肉和一个酒精灯,你要怎么做这个实验?

2、观察生鸡肉,推测鸡肉煮熟的样子

2)我们在做实验之前先来认识一下实验器材:三脚架,烧杯,烧杯是不能直接加热的,所以我们要用到石棉网;酒精灯,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酒精灯在使用时要注意什么?(1、用火柴引燃,不能用另一盏酒精灯引燃。

2、不能将酒精灯倾斜。

小组可以分工合作,一位同学煮鸡肉,另外三位同学在鸡肉煮熟前用各种感官仔细观察生鸡肉,并做好预测,请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

(1)在酒精灯外焰加热,加热完毕把酒精灯熄灭。

(3)在观察的过程中要及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中。4)巡视指导。

在水煮鸡肉的过程中猪肉是怎样变化的,你观察到了吗?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板书重点)

从营养的角度比较生食和熟食,让学生知道生的食物会保留自身的营养成分,所以采用生食

1)师: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美味的食物(白板课件出示食物图片),这些食物是生吃还是熟吃呢?为什么?

2)师: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食物适合生吃?哪些食物必须烧熟了吃?

3)小结学生的回答:一般情况下,植物类食物中的水果适合生吃;蔬菜部分适合生吃,部分适合熟吃,还有一部分既可以生吃又可以熟吃。动物类食物需要烧熟了再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的第四课,教材共有三个部分: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观察比较生、熟鸡肉。

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五官去观察物体的颜色、形状、气味、软硬程度等,需要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嘴巴尝,用手摸等等,考虑到卫生安全问题,我没有让学生尝马铃薯的味道,在基本的实验材料之外,我还为学生准备了一次性手套、牙签、小刀,避免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直接接触马铃薯或者鸡肉。

三、科学探究的过程很重要,但结论也是重要的,探究过程与结论不可脱节。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学生理解性地、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与结论服务的。

当然,本堂课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篇三: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设计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设计

重庆市万州区百安移民小学 秦青武

一、[教学设计意图] 这节课的目的是解决我们怎样吃食物的问题。通过尝味猜物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较好地体会到有些食物生吃味道好,有些食物烧熟了吃更好吃;辨证讨论,领悟生吃和熟吃的好处,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的不同点使学生对生、熟食物静态的变化上进行初步的感知;通过实验,让学生亲历从玉米粒到玉米花的动态变化过程,深刻感知食物从生到熟的动态变化。

二、[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2、知识与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

四、[教学难点]

五、[教学准备] 1.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份生、熟马铃薯,水果刀、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烧杯、水、六、[教学过程]

(一)尝味猜物游戏,激发兴趣

1、游戏规则:(师介绍)

教师随机抽同学到讲台上蒙上眼睛,背对着大家,然后师摸一个食物给该同学尝,品尝后说出是什么味道,可能是什么食物,其他同学根据他的解说也在心里猜猜可能是什么食物?

通过刚才的小游戏我们看到了食物有生的食物,还有熟的食物(揭示课题: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那么,这些食物为什么要烧熟了吃呢?烧熟吃有什么好处呢?同学们

是不是所有的食物都是烧熟了吃更好呢?(生讨论回答)[让学生对生活经验进行提炼,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1、[师出示两个马铃薯(一个生的,一个熟的)]问:这是什么?适合生吃还是熟吃?你能有什么方法来判断哪个马铃薯是生的,哪个是熟的?(师生交流)

[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进行全面观察,体现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1、(师出示玉米)问:这是什么?适合生吃还是熟吃?你有什么办法把生的玉米变成熟的玉米?(师生交流)

2、今天我们要来烤一烤玉米,你估计烤玉米的时候玉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在实验中要注意什么?

[实验之前让学生对产生的现象进行猜测,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是对学生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的重要途径]

4.食物链和食物网说课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食物网,会书写完整的食物链。过程与方法:能应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能把食物链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意识到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并会写简单的食物链。

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动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下面谁来说说你所知道的一些动物,他们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活呢?(学生自由发言)(修改说明: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是的,动物们在他们喜欢的环境中可以获得很好的生存,而动物的生存也离不开食物,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动物们都会吃一些怎样的食物。(板书食物)

3.同学们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吗?这个故事里有哪几种动物?你们能不能把这几种动物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它们的关系?

预设:蝉螳螂

黄雀

4.让学生将这种食物关系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读一读,得出正确写法。为了方便记忆,编了顺口溜“食物进了谁的嘴就把箭头指向谁”。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谁被谁吃

(1)出示蔷薇花丛中的生物图片。

(2)生说生物的名称,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它们的关系。蔷薇或草 蚜虫 瓢虫 小鸟;落叶 蚯蚓 小鸟(3)师:它们的食物关系像一个个什么连在一起?(链环),那我们叫它?(食物链)

(4)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食物链。

(5)小结: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板书:食物链)生物学家给食物链上的生物起了不同的名字:生产者/消费者。

(6)阅读书本12页,说说什么是生产者?(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什么是消费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列举有哪些生产者和消费者,并说明理由。

(7)生观察上面几条食物链并上台指出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思考:从上面这几条食物链中,你们还发现了什么?(暗示:起点、结束)(8)生汇报交流,小结:大多数的食物链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结束,有的食物链不是从植物开始的。

课件播放图像:一片金色的稻田,蝗虫正在吞噬着绿油油的稻苗,一只青蛙眼看将把它作为一顿美餐,不远处却有一条黑蛇吐着红信,在稻田里窜来窜去,很快将向青蛙发出攻击。突然,一只巨鹰从天空俯冲下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蛇扑去。

稻苗 蝗虫 青蛙 蛇 鹰 生产者:稻苗 消费者:蝗虫、青蛙、蛇、鹰

2.田野里的食物网

(1)师:水稻田里除了这些动植物之外还有很多。

课件出示:水稻田里的动植物(水稻、稻螟虫、蝗虫、小鸟、蛇、老鹰、青蛙、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小组讨论,拿出实验记录单并用不同颜色的比画出食物链,比比哪组画的全。

提示:如果两种生物间已经有箭头连接了,画第二条食物链时就不画箭头了。(3)生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4)生观察这些食物链,思考:有什么发现?(多条食物链组合在一起,像网)(5)这个食物网有什么特点?

引导: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6)总结: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板书:食物网)

3.拓展活动

(1)刚才我们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知道,动植物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食物联系,那到底它们的联系有多紧密呢?(课件出示:草原图)这幅图中主要有哪些生物?他们之间有食物关系吗?

学生回答。

师:这条食物链中,如果断了其中一环,会对大自然造成什么后果呢?每个小组进行讨论,先在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

教师总结;你们的讨论很具体。通过讨论我们知道,食物链中的任意一环的消亡,都会对大自然造成很大的影响。这说明了食物链中的每一环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保护好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多种生物。我们应该保护自然环境,珍惜每一种生物。

学生交流讨论。

(三)总结巩固,课外延伸

请同学们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上网或在信息库中查找害虫的天敌,从而设计防治方案,为虫灾防治献计献策。

1.蔬菜大棚内生了蚜虫,为了生产无公害优质蔬菜,你准备怎么办? 2.松毛虫啃食松树,大量的松毛虫甚至会给松林带来灭顶之灾,你认为最好采用什么措施?

(修改说明: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实为题材,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

八、板书设计

食物链和食物网 绿色植物(起点)凶猛肉食动物(结束)

食物链和食物网

树汁 蝉 螳螂 黄雀 鹰 老鼠 蛇 生产者 消费者

教学反思:

本次教案经过多次反思和总结,决定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入手,根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引出食物链,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5.《怎样搭配食物》教案、说课稿 篇五

——《怎样搭配食物》教案、教学反思、说课稿

达旗第五小学 白晓荣 2014.12

第四单元

吃的学问

授课时间:2014.12.18

2、怎样搭配食物

课标依据:

了解营养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注重个人保健,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食物金字塔评价自己的饮食结构。

2、能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食谱。科学知识:

1、知道合理搭配食物的基本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用科学搭配食物的方法改善自己的饮食结构。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食物金字塔,学习科学合理搭配食物的方法。难点:依照金字塔设计自己一天的食谱。教法学法:谈话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1.通过学习《我们吃什么》一课,我们知道到了各种食物中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很重要。

2.看图:他们的身体健康吗?你认为他们有哪些饮食方面的问题?

3.他们偏食挑食,不懂得食物要多样化,更不懂得该怎样搭配自己的食物。那么,怎样搭配食物?揭示课题:怎样搭配食物

二、了解合理搭配食物的原则 1.阅读教材,讨论:食物金字塔告诉我们怎样的健康饮食方法? 2.汇报交流:

(1)食物金字塔分为几层?(2)每层有哪些食物?(3)一共有几大类食物?

一、油、盐、糖

二、豆、奶类

三、鱼、虾、肉、蛋类

四、蔬菜、水果类

五、粮食类(米饭、面条、面包等淀粉类)

六、水

(5)食物金字塔的结构有什么特点?(上小下大,呈现每天饮食的比例:上层的食物相对要吃得少,下层的食物要吃得多。)

(6)我们在搭配食物时应注意什么?(要合理搭配食物,合理控制食物的摄入量)

3.小结: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要含有这六大类食物,各种营养素种类要齐全,数量要充足,营养素之间的比例要合适,各食物之间的搭配要科学合理,如柿子和螃蟹不能同时食用,菠菜和豆腐也不能同时食用等。

三、绘制并评价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1.根据食物日记,做出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2.学生汇报交流:

(1)相互展示自己的食物金字塔,(2)说说各自金字塔的优点、不合理的地方及如何改进?

3.用视频展台展示自己的食物金字塔,并说说自己金字塔的优点。

4.小结:大家汇报的结果表明,班上多数同学的食物结构不够合理,少数同学的食物结构很不合理。要做到合理搭配,营养均衡,应该参照食物金字塔搭配食物的原则来配餐。

5.参照食物金字塔搭配食物的原则来修改自己的食物金字塔,以后参照执行。

四、开展趣味性的配餐活动

1、自己设计一份一天的食谱,参照食物金字塔搭配食物的原则来搭配。

(1)每人设计一份食谱。

(2)在小组里面交流、评价,并进行修改。(3)每小组评选出一份最佳食谱,在全班交流。(以“合理、好吃、省钱”为标准进行全班评价)

2.设计一周的食谱,并交给父母,共同执行。

五、总结

1.现在,你知道怎样科学合理搭配食物了吗?怎么搭配? 2.主动改变自己的不正确的饮食习惯,使自己长得健康。3.不偏食、不挑食,合理搭配食物。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紧紧围绕“饮食如何合理的搭配”这一情境,通过让学生设计一日三餐,了解到合理搭配食物的方法和策略。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小组讨论、汇报都兴致勃勃,参与热情很高。在学习食物金字塔时,我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来制作搭配食物的表格,在制作表格的基础上让学生对食物营养搭配原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共同交流讨论的基础上,知道自己的饮食是否合理。而后半部分的搭配食物让学生对合理的饮食习惯有了一个更为系统的认识。从生活入手,创设一个个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展了有趣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在生活中应用。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把课本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体现了“科学是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这节课中,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研究食物搭配,引导被好奇心所激发的学生进行探究,同他们一道分享发现的快乐。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指导者,教师应激发学生对搭配食物的探究动机,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确立“怎样合理搭配食物”的研究目标。作为学生科学研究的组织者,教师应创设丰富的探究情境,为学生的研究提供支持与帮助。作为学生科学探索的参与者,教师应当与学生分享成功与喜悦,一起进行科学研究。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意识。不足之处:

1.重点不突出。眉毛胡子一把抓。我在第一部分讲得过慢,以至于第二部分分析食物金字塔时间有点紧张,很多学生因而分不清或不会分。.教学中有拖拉现象。耗时低效,讨论也不集中。还不如我直接在大屏幕上打出一张菜单,让学生来分类。这样更省时,讨论也更集中些。

3.整堂课我讲有点多,问题也问得不到位,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不多。

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安全提示:放学后出校门,注意左右观看,小心来往车辆。

《怎样搭配食物》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吃的学问”单元的第2课《怎样搭配食物》,《吃的学问》单元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里的“生命与物质”的相应条文编写而成的。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寻找“小胖墩”和“豆芽菜”的饮食问题,引导学生认识营养均衡、合理搭配食物的重要性。

第二,认识食物金字塔,学习科学合理搭配食物的原则。第三,根据食物金字塔,评价膳食结构的合理性。第四,根据食物金字塔设计自己的食谱。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从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3、能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食谱。

知识与技能:

知道合理搭配食物的基本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用科学搭配食物的方法改善自己的饮食结构。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食物金字塔,学习科学合理搭配食物的方法。难点:依照金字塔结构设计自己一天的食谱。

二、说学情

学习此课前,学生已经研究了本单元的《我们吃什么》,对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有了清晰的认识,知道了我们的身体从食物中获得哪些营养成分,哪些给我们提供活动能量的食物,哪些是使我们保持健康的食物。由于各类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不同,要保证营养全面合理,还必须懂得科学搭配食物,掌握搭配食物的基本方法。本课的探究性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的,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饮食实际,围绕食物搭配的话题来设计活动。

三、说教学方法

说教法: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和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为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法。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能够体会知识的产生,能够体味科学的奥妙,因此这堂课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实验探究为主,教师辅助以相应的讲解和示范。

说学法:学法主要以自主探究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为主。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认识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1.通过学习《我们吃什么》一课,我们知道到了各种食物中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很重要。

2.看图:他们的身体健康吗?你认为他们有哪些饮食方面的问题?

3.他们偏食挑食,不懂得食物要多样化,更不懂得该怎样搭配自己的食物。那么,怎样搭配食物?揭示课题:怎样搭配食物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身边同龄人的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的典型事例入手,引起学生对食物搭配的关注,激发学生探求食物搭配搭配问题,引出如何科学合理搭配食物的话题。

二、了解合理搭配食物的原则 1.阅读教材,讨论:食物金字塔告诉我们怎样的健康饮食方法? 2.汇报交流:

(1)食物金字塔分为几层?(2)每层有哪些食物?(3)一共有几大类食物?

一、油、盐、糖

二、豆、奶类

三、鱼、虾、肉、蛋类

四、蔬菜、水果类

五、粮食类(米饭、面条、面包等淀粉类)

六、水

(4)食物金字塔的结构有什么特点?(上小下大,呈现每天饮食的比例:上层的食物相对要吃得少,下层的食物要吃得多。)

(5)我们在搭配食物时应注意什么?(要合理搭配食物,合理控制食物的摄入量)

3.小结: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要含有这六大类食物,各种营养素种类要齐全,数量要充足,营养素之间的比例要合适,各食物之间的搭配要科学合理,如柿子和螃蟹不能同时食用,菠菜和豆腐也不能同时食用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在讨论中引出食物金字塔,再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与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讨论、交流中深化对食物金字塔的认识。而通过课件的演示,将食物金字塔变文字性描述为图形化、数量化,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食物搭配原则,金字塔各层位置和面积不同,反映了各类食物在膳食中所占的地位和比重,同时也反映了食物的多样性和同类食物可互换的特点,以满足人们口味的享受。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每天的饮食要包括这六大类食物,应该多吃什么少吃什么。

三、绘制并评价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1.根据食物日记,做出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2.学生汇报交流:

(1)相互展示自己的食物金字塔,(2)说说各自金字塔的优点、不合理的地方及如何改进?

3.用视频展台展示自己的食物金字塔,并说说自己金字塔的优点。

4.小结:大家汇报的结果表明,班上多数同学的食物结构不够合理,少数同学的食物结构很不合理。要做到合理搭配,营养均衡,应该参照食物金字塔搭配食物的原则来配餐。

5.参照食物金字塔搭配食物的原则来修改自己的食物金字塔,以后参照执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通过比较自己和课文中的食物金字塔,并评价自己的膳食结构是否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这样既可以巩固和运用科学搭配食物的知识方法,又可以引导学生把知识用到自己的饮食生活中去。

四、开展趣味性的配餐活动

1、自己设计一份一天的食谱,参照食物金字塔搭配食物的原则来搭配。

(1)每人设计一份食谱。

(2)在小组里面交流、评价,并进行修改。(3)每小组评选出一份最佳食谱,在全班交流。(以“合理、好吃、省钱”为标准进行全班评价)

2.设计一周的食谱,并交给父母,共同执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模拟配餐或设计食谱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及运用科学知识的积极性,起到了巩固、运用知识的作用,同时还渗透了廉价的食物不一定营养价值低的营养观教育。

五、总结

6.《食物中的营养》说课稿 篇六

一、教学过程:

首先谈话导入新课,先提问学生吃过什么食物,食物中有哪些营养,各个营养成分的鉴定,随后是几个拓展活动:

(1)做个游戏,淘米水和牛奶的区分。

(2)查资料,标签,就少去了。

二、课前准备:

买许多食品,也到菜摊买了许多菜,才发现虽然同样是锅巴,却有三种不同的营养成分不同。

三、未预料到的:

(1)先操作没有脂肪的食物,再操作含有脂肪的食物,就不会把手弄污。

(2)纸上纤维质的,居然也会变色。

(3)学生对碘酒的兴起趣更浓,而对脂肪检验没兴趣。

(4)不要认为糖类都变蓝,所以,我就用蔗糖做了一次,让学生明白仅仅淀粉遇到碘酒变蓝。

四、讲课中严重错误:

在演示淀粉实验时,要着重强调变蓝含有淀粉,不变蓝的不含有淀粉;演示脂肪实验时,也犯同样的错误。

五、活到老学到老:

我在备课时,在资料中查到香蕉和莲藕都含有淀粉,我就专门买了些香蕉和莲藕,而在实验中,香蕉有微弱的变蓝,而莲藕没有任何反应。

7.说说我们的食物说课稿 篇七

2.探究食物的来源

(1)闯关练习:教师出示实物和图片,让学生分辨在我们吃的食物中哪些是可以

直接食用的农产品,哪些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经过工业加工制成的。

(2)完成课本练习,以教材提供的图片为例,对食物按来源进行分类。通过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明确食物按来源的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苹果的成长过程和面包的生成过程。通过苹果树的讲述和以图片为引导简述面包的生成过程,让学生明白有的食物是可以直接吃的农产品,而有的食物是通过工业加工制成的,同时渗透食物的来之不易,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食物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1)农业是食物之源,通过老师的讲授让学生明白农业是食物之源,农业生产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2)食物来之不易,珍惜食物。与前面学习的内容相联系,指明食物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食物,培养学生珍惜食物的良好品质。

4.说说我们家乡的食物,让同学们自主交流,说说我们家乡生产的食物。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联系实际与课堂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对实际生活的体验,深刻认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学会在生活中探究。

环节3拓展延伸,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和老师的讲授,让学生明白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懂得健康饮食。

环节4课堂总结

环节5课后作业

8.《蚂蚁找食物》小班数学说课稿 篇八

一、说教材:

数学本身具有较轻的逻辑性,在教学中容易让孩子感到枯燥、乏味,影响到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纲要》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根据纲要指导以及我所在班级的幼儿目前发展水平,我构思了这次以蚂蚁找食物的游戏情境为背景的小班数学活动,帮助幼儿在尽可能自然的游戏需要中,接触到按数取物现实意义,顺便对之前的数学经验加以巩固,通过不经意的重复操作强化幼儿对1与许多的概念认识。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乐。

二、说目标:

根据新《纲要》中的总目标,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所在班级幼儿的发展水平,我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三方面提出了以下几个目标:

1、巩固1与许多的意义关系。

这一目标是从是知识维度出发的.,结合所在班级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希望对幼儿近阶段获得的较新的知识经验加以复习和巩固,避免造成知识更新频繁但不踏实的现实弊端。

2、体会按数取物(五以内)的操作意义。

这一目标是从技能维度出发的,是本次活动的中心目标,根据幼儿发展规律,结合观察所在班级幼儿最近发展区的现实水平所选取,并且具有现实意义。

3、感受数学游戏的乐趣。

这一目标是从情感维度出发的,密切结合《纲要》要求,尊重幼儿实际需求,坚持幼儿的主体地位,强调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园活动的最终目标。

活动重点是幼儿能够根据数量提示点取相应个数的实物。

三、说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认识游戏情境中出现的动物和场景。

物质准备:积木若干,作为食物出现;写有阿拉伯数字提示的山洞挂图,作为场景出现;小蚂蚁贴图,作为第一轮接触按数取物的道具出现。

四、说教法:

没有兴趣的学习是被动的学习,不论学习结果的优劣与否,学习的过程必然是有悖初衷的,从表面上来看首先就违背了该活动的情感目标。为了使幼儿轻松、愉快的掌握枯燥的数学概念,我采用了游戏法来带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其创造了一个小蚂蚁帮助蚂蚁家族采集食物的游戏情境,赋予该数学活动一定的现实意义,加强幼儿在活动中进行操作的目的性,借此提高活动效率。

此外,我还在游戏情境讲述中采用了故事法,在使用贴图道具时采用了直观形象法,在幼儿动手环节采用了操作法,从而引导幼儿在各个环节中积极发动思维参与起来。

五、说过程:

1、活动导入,讲述故事背景,创设游戏情境。老师绘声绘色地引导幼儿进入角色状态,令幼儿将角色的任务与自己的目的重合,带着小蚂蚁轻松的心情进入倾听游戏规则的环节。

2、老师出示山洞挂图,展开谈话,引导幼儿观察道具场景以及了解游戏规则:山洞上的数字代表能够进入山洞的小蚂蚁的个数和每个小蚂蚁能够拿取的食物块数,食物用积木代替。问题提示有“小蚂蚁们在大山里发现了几个山洞?”“小蚂蚁们在山洞的洞口发现了什么?”“每个洞口的数字有什么特殊含义吗?”在最后的问题提示解决后,请个别幼儿按照数字提示??取相应数量的蚂蚁贴纸,在大部分幼儿的认可下确定正确数量,然后教师帮助下贴在每个山洞前,以此作为活动目标按数取物的认识开端。

3、正式进入游戏情境。首先请个别幼儿按数取蚂蚁,按照山洞数字提示,点取相应个数的幼儿上前,在大部分幼儿认可后,被点到的幼儿每人拿取相应数量的积木。每一组取好积木的几个幼儿通过相互对比,帮助取错数目的幼儿进行更正。这一环节通过两种不同的形式交替操练幼儿按数取物的能力,避免单一重复的枯燥性,同时能够使大多数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且提供了幼儿小组互助解决问题的机会。

4、食物汇总。在幼儿人手都有积木的条件下,请每个幼儿拿出一块积木放到空框中。老师提问:“每个小蚂蚁都献出了一块食物放到框中,现在框中有多少食物啦?”经过幼儿思考和回应后,老师再次强调:“因为每个小蚂蚁都献出了一块食物,所以现在框中就有了许多的食物。”

5、活动小结。老师言语鼓励:“在小蚂蚁们的帮助下,蚂蚁家族还需要担心食物不够吗?蚂蚁妈妈也非常开心,你们下次还愿意和蚂蚁妈妈一起去找食物吗?”表扬幼儿积极参与的活动状态和游戏成果,并且有助于完善游戏的情节性和完整性。

六、说延伸:

9.食物链和食物网说课设计 篇九

一、设计意图: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新一代的精灵,黎明的曙光.因此,从小锻炼幼儿的身体素质尤为重要。《纲要》告诉我们: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同时,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二、说学情:

大班孩子对探索人体奥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精力旺盛、爆发力强,对体育活动充满兴趣。因此我创设了大班体育活动《食物旅行》。希望孩子们在模拟的人体器官中进行跳跃、翻滚、蠕动等身体的运动,从而促进身体协调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了解食物消化过程。

三、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在本次活动中我从认知、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制定本次活动的目标: 认知目标:进一步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能力目标:在食物旅行的情境中,探索积累团身翻滚的经验,促进动作的协调发展。

情感目标: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知道保护自己的身体器官。

三、说活动重难点 探索团身翻滚的方法。

四、说教学准备

为了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能更有效达到活动目标,突破活动重难点,我对本次活动做了充分的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对人体的消化器官有一定的了解。物质准备:食物消化过程的视频动画、音乐、花盆若干。

环境准备:特制的口腔、大滑梯表示食道、海绵垫相拼成的“胃”以及两个自制山洞模拟的小肠、大肠,花盆若干摆成花园状。场地布置: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花园

六、说教法: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本次活动我采用了:交流讨论法、直观教学法、趣味游戏法,在控索、发现、游戏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多种教法的整合,达到了灵活性,多样性的和谐统一。

七、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为遵循幼儿的学习规律和认知水平,本次活动中幼儿采用的学法有:趣味游戏法、自主探究法、多种感官参与法。幼儿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在趣味游戏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活动气氛快乐和谐。

八、说教学过程:

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以游戏为生命,多游戏,多快乐”。本节活动以游戏贯穿始终,在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玩一玩等活动中,使幼儿感受并体验“食物旅行”的快乐。本次活动共设有五个环节,分别是:动画导入、回忆食物的“旅行”、热身运动,变成口中的“食物”、探索练习,团身翻滚的“食物”、大胆想象,自由运动的“食物”、放松身体,体验施肥的快乐。

首先,是动画导入、回忆食物的“旅行”(动画导入、食物“旅行”)“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吃下去的食物都到哪里去了吗?”(播放食物的“旅行”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动画帮助幼儿回忆交流:食物先在口腔中咀嚼——下滑到食道——在胃中粉碎——经过小肠、大肠——变成粪便。帮助幼儿回忆食物在身体内的消化过程,为幼儿探索食物在体内消化时的运动方式做准备。

我邀请孩子们扮演食物宝宝,一起到大大的身体里去旅行。通过模拟人体器官的情境组织幼儿一起参与游戏“食物旅行”。从而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热身运动,变成口中的“食物”(热身运动、口中食物)

孩子们进入口腔,通过提问:“食物到了口腔里,我们的牙齿和舌头都会帮助咀嚼食物,把食物嚼得小一些,那这些食物在口腔里会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动起来吧!”引导幼儿随着音乐自由走走、跳跳等动作表现食物在口腔内被咀嚼的情形,既满足孩子想象表现的望,同时也进行了热身准备。

食物被咀嚼后进入到“食道”,幼儿从大滑梯溜下。准备进入胃中消化,成功进入第三个环节探索练习,团身翻滚的“食物”(探索练习、食物翻滚)我通过提问“那食物在胃中又会怎么样呢?”幼儿自由探索食物在胃中运动的样子。并请个别幼儿展示不同的方法(如爬、蠕动、侧身翻滚等)通过不同滚动方式的展示、比较,让幼儿自己发现团身翻滚更适合表现食物在胃中的运动过程,并重点介绍团身翻滚的方法和要领,从而进行尝试。并且通过分组练习的方法,让幼儿不仅得到了重点练习的机会,还调节了运动量。这也是突破本次活动重难点的关健环节。

接着幼儿鱼贯进入“小肠”“大肠”开始大胆想象,自由运动的“食物”(大胆想像、自由运动)

“ 小肠就像一个加工厂,把食物中的营养吸收了;大肠是把剩下的废物储存起来,然后由肛门排出体外。”引导幼儿运用自己喜欢的适宜的运动方式(蹲着走、手膝着地爬、手脚着地爬等)经过场景,满足了幼儿想象、表现的需求。

最后是放松身体,体验施肥的快乐(放松身体、体验快乐)

“排出的粪便还可以做蔬菜瓜果的肥料呢!让我们一起去给小花施肥吧!”幼儿一起从“大肠”出来,在音乐背景下,表现不同的施肥浇水等动作,逐渐放松身体,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结束本次活动。

九、活动亮点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的设计主要体现了“精、巧、趣、强”四个亮点:

1.精——活动始终围绕“食物旅行”这一主题展开教学,将单一乏味的体育锻炼融入在感知、探索、体验以及有趣的游戏中,层次清晰,环节精准。

2.巧——活动设计非常巧妙,把食物在人体中消化的过程这一科学知识,有机地渗透于整个运动活动之中,设计巧妙,构思精巧。

3.趣——幼儿在欢乐的氛围中去感知去体验,真正实现了玩中学,学中玩。充满童趣、趣味横生。

4、强——幼儿在模拟的身体器官中进行活动,参与性强、探索性强、实用性更强。

十、活动效果:

本次活动 将“食物旅行”作为贯穿整个活动的游戏情境,让孩子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不同的运动,我遵循循序渐进,上升——平稳——下降的原则,符合人体的生理机能和幼儿的运动量。内容既符合幼儿的现实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师幼之间是平等的,氛围是宽松的,学习是快乐的。我改变了以往教师教授为主的现象,把幼儿推在前面,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尝试、学习,从而更好地调动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10.《动物的食物》说课+反思 篇十

卢龙一小 王保红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

《动物的食物》冀教版小学科学课(五年级上册)“生物生长的需要”单元中的一课。本课是在研究了植物生长的需要基础上继续围绕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研究动物生长的需要.动物自身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从外界获取食物,以获取生长所需营养和能量,不同种类的动物所需食物也不同。虽然学生都知道大部分动物吃什么,可是它们怎样摄食、它们的生理结构如何有利于它们的捕食,还不是太清楚。因此,从内容上讲,这一课非常适合网络教学。利用因特网上丰富的资源,将一些网站提供给学生。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进行多媒体教学,以解决学生无法理解的为什么?另外,通过这种专题网站教学,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突出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了学科教学内容的相互结合及知识的渗透。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⑴能根据动物的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

⑵能推断不同种类动物的齿和爪对它们捕食有什么好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落实到行动上。

3、科学知识目标:

⑴能自己的话说出草食、肉食、杂食动物的概念。⑵能根据动物的某种器官的结构特点推断出其食性。(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研究不同动物需要不同食物,并按食性进行分类.2、教学难点:

动物一些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是如何适应生活环境的。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过程”,针对《动物的食物》这一课,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引导——探究法

“引导——探究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过程为导向,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法

通过学科整合给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情境,并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展开研究式、探索式学习,再通过学生交流,教师引领的方式,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和能力。

(三)演示转播法

本课我采用演示转播法,这样避免了传统的、呆板的知识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网站教学,使学生“乐学”、“能学”、和“会学”。只有做到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以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才能得以实现。

三、说学法

1、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猜想、设计、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开放式学习。

新课程标准把学生定位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教师再次遵循“知道了也不告诉的原则”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逼”学生自己去猜测、验证的方法。从而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

3、注意合作交流

在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同学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采用网络教学,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谈话引入;第二部分学习新课;第三部分总结交流。

一、谈话导入

1、师:在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生长。谁能说一说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师:对,如果有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阳光,植物经过光合作用,就能自己提供养料,供自己生长。可是动物却不能,它们需要捕食。

3、师:那么,动物到底吃什么?它们是如何捕食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动物的食物》。(板书课题:动物的食物)

[设计意图:通过轻松地交谈,引出本课所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醒学生已有认识,明确本节课的教学方向。]

二、新课讲授

(一)动物食性

1、师:请同学们打开IE浏览器,输入“”

2、师:点击“学习新知”,看一看图中都有哪些动物? 生:(马、牛、羊„„)

3、师:点击“动物食性”,仔细观察这些动物都在捕食什么?同学间可以讨论一下,并把分类结果填在书上16页的大圈中。

板书: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最常见的动物,分析它们都吃什么,回归自然生活。]

4、师:你们观察得很认真,那么谁能总结一下同一圈中的动物在所吃食物上有哪些共同特点?

生:(生1:草食性动物都是吃草的。生2:肉食性动物都是吃肉的。生3:杂食性动物既吃草,又吃肉。)[设计意图:锻炼学生依据一定的事实,进行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通过指导及时给学生输送正确的知识概念,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知识。]

(二)捕食帮手

5、师:现在请同学们欣赏几段动物捕食视频。看一看这些动物是如何捕食的。(师播放视频

1、视频2和视频3)[设计意图:视频的引入,大大增加课堂的活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6、师:不同动物的食物是不同的。那么动物身体器官是如何帮助它们捕食呢?请同学们点击“捕食帮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它们的牙齿和爪子有什么不同?

生汇报。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学会总结归纳知识,进一步获取新知。]

7、除了牙齿和爪子,动物还有什么器官可以帮助它们捕食呢?谁能举例说一说?(舌头、嗅觉、鼻子等)[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采取发散思维,多方研究,思考动物身上还有哪些器官也利于它的捕食。]

三、课后总结:

1、师:动物的生存不仅需要食物,也需要一定的生存环境。那么,谁能说一说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分别需要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呢?

生:(草食性动物需要广阔的草场;肉食性动物需要茂密的森林和有其他动物生存的草原;杂食性动物也要在森林中和草原上获取自己所需的食物。)

2、师:动物也是我们地球家园的主人,它们的生存也需要我们人类的关爱。世界上的珍稀动物逐渐减少,我们要保护动物,爱护环境,与动物和谐相处。

[设计意图:动物也是我们地球的主人,号召学生要与动物和谐相处,做一个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热心人,在这里渗透保护动物、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教育。]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以学生已有经验及认知基础为起点,制定了合理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我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准备了主题学习网站。我认为有以下两点值得反思:

1、加强学生互动参与,展示学生思维过程。

在“动物食性”环节,通过多个动物捕食图片展示,让学生一目了然清楚动物的食物是不同的。有的吃植物,而有的吃动物,还有的动植物都吃。从而引入是什么帮助动物捕食呢,它们的帮手是什么?(第二个环节“捕食帮手”)很自然地过渡到另一重点内容。我在设计时,在中间插入三段视频,这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视频上唤醒他们,去进一步认识动物。

2、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有效性。

不同动物食性的视频原来是安排在讲完“捕食帮手”之后欣赏,可是在比较之后,我认为还是应该放在这个环节。如果那样了,会造成对探究动物食性与其形态特点之间的联系这个问题的兴趣减弱,不能起到唤起他们感官的作用。

上一篇:纪录片《幼儿园》《高考》及《微观世界》观后感想下一篇:学生动员会老师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