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教育科学规划

2024-11-25

大连市教育科学规划(共8篇)

1.大连市教育科学规划 篇一

本文基于城市设计分析的视角, 对城市历史、空间、环境进行提炼, 并在此基础上依据色彩理论和各城市案例分析, 塑造能够反映地域特色和协调自然环境的城市色彩形象。

2 国内外城市色彩研究

在城市色彩规划与设计的研究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有:法国、日本、意大利等。

国内以城市色彩为对象的研究已经开始起步。主要开展色彩规划的城市有:北京、武汉、南京、重庆、哈尔滨等。

3 大连城市色彩分析

大连城市色彩和建筑风格受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地貌的影响较大, 已初步形成一定的体系。一方面, 由于海滨城市的地理位置, 形成了“山—海”的城市格局, 碧海、蓝天、绿树成为城市的基底色。另一方面, 由于气温、气候和光照的影响, 大连具有四季分明、气候优越、阳光城市等特征, 形成了以清新、明快、淡雅、生动为主的暖色调色彩。此外, 大连城市的历史积淀也成为了城市的重要特征。

4 城市色彩主色调控制

大连城市色彩规划应从符合气候特征、与山水底色互补、衔接历史文脉、洋溢现代与活力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同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经研究, 我们认为大连城市色彩主色调应定义为“清新淡雅 (纯度) 的浅 (明度) 暖 (色相) 色系”。

5 城市色彩片区控制

城市色彩片区控制主要是将大连的核心区、金州新区—保税区、旅顺口区划分为不同的控制片区, 然后提出该片区的色彩推荐色谱和建筑风格控制导则。

控制区:具有历史印记的老城区域。以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为主, 凸显出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地域特征, 建筑风格以控制为主。

发展区:是重要的新建区域。在发展区内, 提倡运用新理念、使用新材料、发展新建筑。以现代风格为主、高层建筑适当运用玻璃幕墙、低层建筑可适当运用古典风格, 形成整体风貌。

过渡区:自然景观与城市建设区的过渡地段。建筑风格应注意考虑在生态环境和人工建设中适度平衡。

自然生态景观区:以保护绿色生态山体为基础。建筑力争掩映在自然环境之中。

6 城市典型色彩规划

典型色彩规划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选取五个主要功能区作为研究对象;第二层次:选取五个城市的特色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它们的色彩特征在大连城市环境中具有典型意义, 针对这些区域进行的规划思路和方法也是大连城市色彩规划中具有代表意义的策略。

6.1 城市主要功能区

(1) 愉悦明朗的居住空间

居住建筑色彩是市民生活, 休息环境的重要景观成份, 居住区要求具有温暖、轻松、愉悦、安全的色彩环境。大体量的居住建筑要求具有稳重、和谐、明朗的色调。基本色以浅黄色、浅米色等高明度、低饱和度的暖色系为主, 配以少量的褐色、暖灰色系, 给人带来温暖、明亮、轻松、愉悦的心理感受。

(2) 轴线过渡的商业金融

在步行轴线空间里考虑组织色彩序列的变化, 达到沿轴线过渡、突出亮点的色彩价值。采用简洁而鲜明的色彩配色, 能表现充满活力的节奏感。为渲染气氛, 选用高明度及中饱和度的黄色、白色等, 配以纯度较高的红色、蓝色等, 给人以醒目艳丽、新颖明快的色彩感觉。

(3) 厚重动感的工业建筑

工业建筑定义为厚重和动感的意向。厚重的色彩以中性的浅色系为主, 而动感的色彩则以纯度和饱和度较高的色彩为主, 体现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工业气息。在色彩的运用上, 应提高现有建筑的色彩明度和饱和度, 局部建筑可增加色相变化, 同时应保持整个区域的协调一致。

(4) 精致含蓄的科教文化建筑

科教文化建筑定义为精致、含蓄。以高明度、低饱和度的色彩为主。可增强色相变化, 提高色彩纯度, 降低明度, 同时, 可辅以少量高纯度的色彩。

6.2 城市特色空间

(1) 整旧如旧的历史街区

整旧如旧的规划理念, 主要以保护修复为原则, 保持建筑总体原貌为目的, 对个别与周边色彩明显不协调的建筑按照整个区域总体色彩进行外观改造, 使其色彩达到与周边建筑群色相协调, 推荐色谱的多样性也使改造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2) 优化整合的第五立面

城市建筑的屋顶是城市整体风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屋顶风貌特色的控制主要内容就是形态的选择与色彩的统一, 展现出建筑屋顶的层次性和丰富性。在坡屋顶的颜色上以红色、蓝色为主, 平屋顶建筑则力争屋顶绿化。其次建议以明度较高的灰色系为主, 同时应将时代特征有机地融入到建筑屋顶的形态设计上, 打造出富有特色的大连城市“第五立面景观”。

(3) 体现韵律的滨水景观

滨水景观应在体现沿海建筑色彩的韵律感、节奏感的同时, 协调建筑与环境色彩。滨海空间是旅游者和市民喜好的休闲地域, 应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和高彩度的色彩, 与天然城市滨水景观相映成辉。滨河空间两岸需要在色相上达成相近色彩关系, 在明度和纯度上既达成相近色彩关系, 又有节奏变化。

(4) 优雅温和的高层建筑

高层建筑体量大, 造型突出, 在城市中起标识性作用, 色彩选择应在与环境相协调的基础上, 增加色彩变化, 突出大连城市色彩特色。高层建筑的色彩定义为优雅、温和, 色彩选择应在与环境相协调的基础上, 增加色彩变化, 以稳重的中高明度、饱和度的暖色系为主。风格以现代简约为主, 在城市中起到标志形象作用, 同时应注重高层建筑的顶部空间设计。

7 结语

城市色彩规划应当成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一道程序, 其实施离不开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切实有效的政府干预和法律监督是规划控制得以实施的必要保障。其次, 还应依赖于市民对城市生活的理解和普遍参与, 应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与建议, 唤起公众的参与意识, 调动市民的积极性, 从而共同管理和完善城市环境。

摘要:针对大连城市色彩环境特征, 借鉴国内外色彩规划案例, 运用城市色彩规划理论与方法, 从城市色彩主色调控制、城市色彩片区控制、城市典型色彩规划三个层次进行大连城市色彩专项规划。

关键词:城市色彩,主色调,片区色彩,典型色彩

参考文献

[1]季津, 曹林, 李健.浅议城市色彩规划[J].城市规划, 2007 (9) 64.

2.大连市教育科学规划 篇二

兴宁从2003年至今已撤并调整中小学校131所,其中2008年撤并51所。但根据调整学校布局规划和创建教育强市要求,至2012年兴宁仍需调整撤并中小学317所,其中中学13所,小学304所,仅2009年就规划撤并中小学178所。面对如此艰巨浩繁的任务,我们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贯彻一个原则,坚持两轨并行,做好三项工作,夯实四块基石。

一、贯彻一个原则

兴宁市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按照“高中阶段教育城市附城化、初中阶段教育圩镇化和小学阶段教育中心小学化”的原则实施——城区、附城扩大普高、职高的办学规模,增加高中阶段教育的学位;农村镇原则上每镇设立一所初中,规模达到30个班、学生1500人以上;每个乡镇建设好1所规范化中心小学,接受学校周围适龄儿童和全镇绝大部分高年级学生就读;撤并在校生不足200人的小学,使山区片完小规模达到200人以上。

高中阶段教育城市附城化。即在城区、附城的高中实行“扩容增优”工程,兴宁的这些学校均是省、市一级学校,为使更多的百姓子女享受优质教育,一方面我们在这些学校新建、扩建校舍,挖潜扩容,增加优质学位。另一方面改革这些学校以往划区域招生的做法,实现它们在全市按志愿招生,通过调整,仅2008年全市城区、附城普通高中招生数比上年就扩招了1250人,市职业技术学校扩招了341人,同比增长了26.3%和26%。

初中阶段教育圩镇化。即在现有乡镇范围内,倾全镇之力,办好1所初级中学,采取“整合优化”的做法,将距镇政府较远,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的中学并入到镇政府所在地,办学条件较好的中学,仅2008年兴宁全市就撤并了3所初级中学,今年暑期计划撤并5所中学,以达到初中教育的最大均衡发展。

小学阶段教育中心小学化。即将学校规模小而全、布局分而散的村小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地向中心小学撤并,这是学校调整布局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育实现均衡协调发展的关键点。

二、坚持两轨并行

调整学校布局,并不能简单地将小规模学校一撤了事,而是要坚持加强并入学校的规范化建设与撤并规划同步落实、两轨并行、双向施力,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对农村教育资源整合,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以建设规范化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为重点,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效益。通过培养优质教育资源,展示布局调整的必要性,吸引农村学生到大校、强校、优校就学,以实现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的最佳效果。就兴宁义务教育而言,通过学校布局调整,可以使大部分教师集中到大型中学或中心小学任教,这些学校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较好的办学条件、比较充实完善的设备设施、良好的教育教学教研氛围、科学规范的管理,无不为教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教师发展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其次要做到合理规划,科学调整。要根据“关注民生,方便群众,注意安全,提高质量”的原则,以推进“教育公平”的理念,认真审定每一所学校的撤并和保留,坚持撤高留低的做法——小学高年级学生撤并到指定学校就读;小学低年级学生年纪小,上学路上不但费时较长,而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学生自理能力较差,也不适宜寄宿,因此,边远山区仍要保留小规模教学点。

三、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做好相关校产处置工作。学校财产是国有资产,为避免校产流失,兴宁市处理撤消学校校舍利用时主要采取的措施有:变更校舍产权,把废校产权拍卖给相关单位或个人,再将这些拍卖所得的资金投入当地教育;改办成其他教育机构,如将撤并中学校舍转让给附近小学以改善小学办学条件,开办幼儿园加强学前教育,举办农村成人文化教育学校或培训点等;将废弃学校转让给当地镇政府开办老人活动中心或其他工作活动场所。

二是做好调整后学校的科学规范管理工作。布局调整,农村小学将出现以中心小学为龙头,片完小为辅,初小或教学点并存的格局,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以中心小学为龙头,发挥其教育资源、学校管理和师资培训的优势,带动片完小教育,片完小进一步辐射初小或教学点,三位一体、以强促弱、强强联合、协同发展,构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要按规范化学校的标准和要求,把中心小学办成全镇师资培训基地、学科教研阵地和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为全镇小学教育服务;同时,加强片区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统筹提高小规模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实行小规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特别是音、美、体等短线学科教师,可由中心小学统一调配,保证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计划课程,对教师进修、培训统一安排,尽量做到优质资源共享,教育教学质量同步提高,学校均衡协调发展。

三是切实做好教师的安排工作。学校进行布局调整后,必然会出现教师富余现象,对片小和教学点,可以变以往的“生师比”标准为“班师比”来配备教师,以满足教学要求。安排中心小学师资时,可将年龄偏大教师改任寄宿学生生活指导教师、保育教师或心理辅导员等,充分发挥老教师用心细致、勤于管理、全面负责的特点,做到人尽其才,学校也能够创造条件实行封闭管理,为学生创设健康成长的环境。

四、夯实四块基石

一是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按规定标准建设校舍、学生宿舍、食堂、厕卫设施,严格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及时消除各种安全卫生隐患,确保学生在校安全。努力改善寄宿条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特别要优先解决因布局调整需要寄宿学生的需求。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是实现均衡教育的关键所在。布局调整后,城乡教师师资失衡现象依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兴宁为化解这一矛盾,加强了城乡教师交流支教力度。2008年8月制订了《兴宁市中小学教师结对帮扶实施方案》,决定于当年秋季起分期分批派出城区和附城学校教师到对口帮扶的山区学校任教。在规划结对学校和选派教师时,兴宁尽量做到全面掌握城区和附城学校支援能力、农村学校及其现状对教师需求状况,根据实际情况,重点以骨干教师、名优教师为轮换支援对象来确定派出教师的数量和学科比例;同时,在实施支教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派出教师不仅要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还要负责培训受援学校师资。为保障对口帮扶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创设良好条件,兴宁建立了三项工作机制,即派出教师严格选拔机制,帮扶工作过程督查机制和帮扶定期考核机制,努力使帮扶工作达到“三实”——支教任务落实、帮扶过程务实和工作绩效坚实,有力地促进了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如开设一条亲情联络渠道,学校和教师向学生及其父母监护人公布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沟通;开设一条心灵交流的绿色渠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知心信箱、心灵驿站及心理咨询辅导室等,便于学生倾诉心声,化解不良心理情绪;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兴趣活动或文体活动,以培养他们健康良好的兴趣爱好,消除他们的寂寞和忧郁。

四是强化教研提升质量。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分片教研活动是促进兴宁市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共同提高,实现均衡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兴宁注重通过以加强分片教研活动为切入点,推动区域学校之间、进而促进全市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均衡发展;进一步加强了教研网络建设,以小学为例,兴宁着力完善了以市教研室为指导,片区相邻镇中心小学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学校全体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的三级教研网络建设。布局调整后,以中心小学为主的小学教育以及初中教育将会使分片教研在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分片教研这一平台,校际之间联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了各学校和学科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合作、互相竞争、共同发展,使某一学科能够集中多校的教研成果和优势为片区甚至全市学校分享。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学质量的共同提高,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均衡协调发展。

3.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 篇三

[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县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促进我县

教育科学研究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市教育科学规

划管理办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

一、课题申报

1、我县教育科研课题申报,原则上每两年组织一次,专项课题不受时间限制,申报者可从我县下发的课题指南中选题,也可结合本校实际自定课题。

2、申报人应按规定填写申请书、评审书、实验方案。经所在单位审核后,在规定期限内申报。

3、申报课题必须明确课题主持人(即课题研究负责人),同一人不得以课题负责人身份同时申报两个及以上课题。尚未结题的同类课题负责人不得申报新课题。

二、立项评审

1、经评审确定的课题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能够用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主持和指导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2)、对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积极作用。

(3)、能为教育行政部门的重大教育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论证。

(4)、课题论证充分,目的明确,研究计划切实可行,研究方法科学,经费预算合理,具备按计划完成研究任务的各项基本条件。

2、对通过资格审查的课题,由专家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提出评议意见,综合评审后,确定立项课题并予以公布。

3、对公布立项的课题,下达开县教育科研课题立项批准书,课题单位应尽快确定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开题。开题的方式可采用现场开题,文本或电子文档呈报开题等。

三、课题管理

对我县批准立项的课题进行严格的过程管理,课题开题后,根据需要对课题进行过程检查。主要内容包括:课题单位是否制定具体实施计划,研究工作是否按预定计划进行,课题

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是否按课题分工领导和参与研究工作,是否到已取得阶段研究成果及其社会效益等,对不能履行正常研究的单位,限期整改,并视其情况撤消项目。

四、成果鉴定、验收和结题

1、课题研究工作完成后,由课题组向县教研机构提出结题申请报告,并填写“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申请书”,并提前15日上交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主要成果复印件

等。

2、结题方式可以现场验收,也可以用文本或电子文件上报,到时将由3-5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家组成评审组,结题评审组组长对结题评审鉴定意见负主要学术责任。

3、通过鉴定与验收的教育科研课题,将进行登记编号、颁发结题证书。对未能通过的,允许课题组在一年内对成果进行补充、修改、完善并重新申请鉴定。重新鉴定仍未能通

过者按撤项处理。

五、成果推广和评奖

对具有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将采取相对稳定的成果宣传推广渠道。如成果报告会、学术交流会和信息发布、报刊杂志、网络等大众媒体,还将定期举行开县教育科研成果评奖活

动(具体办法另定)。

县教育委员会

4.景县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通知 篇四

关于组织申报河北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2011课题的通知

各乡镇教委、县办中小学:

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课题组织申报工作的通知》和衡水市教育局课题申报文件精神,我县拟组织申报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 “十二五”2011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认真组织学习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课题组织申报工作的通知》(以下称《通知》,见附件)、《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以下称《指南》,见附件)。

2.根据《通知》、《指南》的要求,结合当地教育发展和学科实际,确定一个科研课题,每乡镇(含县直小学)限报一项,中学(含县直高、初中、教师进修学校)每校限报一项,确定课题后,请认真、规范填写课题申报表:申请者承诺需个人签名,课题申请书其他内容要求统一用计算机填写、A4纸双面印制,左侧装订。(见附件)。

3.将审查合格的《课题申请·评审书》一式2份、活页论证5份、电子版《课题申请·评审书》(文件题目样式为“衡水•申报人姓名”)及评审费于2011年6月14日前,上报教研室,逾期不再受理。

景县教育局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六日

附件:景县 省级课题申报材料(见教研室公共邮箱)。

5.大连市教育科学规划 篇五

申报表

课 题 名 称: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网络教研模式研究

课题负责人沈 永 铭

课题负责人单位:温州市第十四中学

课题负责人职务、职称:温州14中高中英语教研组组长、中学英语高级教师、温州市外文学会理事

通讯地址及电话:13758722789;612789

完 成 时 间:6月 成果形式:结题报告

课员

题的

组有

其关

它情

成况 姓名 课题内分工 工作单位 职务或职称

翁晓菁 副组长 温州十四中 市教坛中坚

陈婕 成员 温州十四中 市骨干教师研修班成员

谢津津 成员 温州十四中 市骨干教师研修班成员

王清平成员 温州十四中 备课组长

吴丹 成员 温州十四中 备课组长

张春玲 成员 温州十四中 骨干教师

金炎

丁洪江

李艳秋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2007 年 月 日

县级初审单位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月 日

市评审组意见

明 “通过高中英语校本教研 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研究方案

温州市第十四中学高中英语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在信息时代,现代技术的一个重要体现--Internet所具有的潜力和影响已被用来和五百年前出现的印刷机相提并论。它对传统教育的冲击更是日益凸现。网络教研是课程改革背景下“物理”形态的校本教研与虚拟形态的网络教研相互促进、互补共生过程中所衍生的教研模式。在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着力构划、认真推进的一项开创性的工作: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教研新平台,改造现有教研模式,开创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教研新途径---网络教研。这在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中是一项新型探索性的工作,富有深刻的内在价值和长远意义。

1、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研究策略,网络教研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提出来的,目的在于拓展教研形式,把现实的校本教研与网络教研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助于切实解决广大一线教师各种现实问题的优秀课程资源。初步的实践证明,网络教研能放大资源,加大教研的力度,推进教研的深入。网络跨时空交流的特性,突破了专家、教研员与教师只能小范围、短时间互动的局限,大大放大了专家、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作用,改变了教研活动活动面小的状况,使教研的全员参与、大范围经常性交流变成了现实。利用网络,一线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获得了专家的专业支持、经验的广泛传播、问题的多点求解、难题的集中攻关。

2、网络教研整合放大了课程资源效益,专业支持力量和资源的匮乏矛盾得到了缓解。网络教研活动使有引领作用的教研活动能够介入教学全程,贯穿在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的各个环节,极大地增强了教师参与教研的自主性、回应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和实现互动交流的广泛性。网络教研能与教学同步,专家与教师经常性在线接触,具备对教学深度引领的基本条件,使学科教研工作得以深入。

3、网络教研能够构建新型的教研文化和课程文化。网络校本教研仍然是新生事物,如何正确地把握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是广大教师需要注意的新问题。我们的共识是网络校本教研是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新举措。教师要借助于网络环境,发现自我,通过自己的反思和同伴互助来解决问题,实现促进专业成长的根本目的。

我们力求通过大力网络环境促进校本教研的深化,使教师在反思与研究中不断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新课程历年通过教师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得到落实。

二、研究现状

1、国际方面: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虽然在网络教研方面起步比我们早,但是他们的中小学也同样存在教育质量不高,基础不扎实的问题,而且目前也没有找到理想的措施和解决方案。国外关于网络教研的研究较多且较成熟,这对在网络教研方面起步较迟的我们来说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2、国内方面:因网络校本教研是才开始提出的,属于新兴起的概念。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也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网络教育的文章。但是,随着高中新课程209月正式进入浙江省的高中校园之后,网络校本教研开始进入了各级教育机构的视野。网络校本教研模式对于我国的基础教育界来说毕竟是个新事物。国内对校本教研等研究较多,但对于网络校本教研模式的研究几乎是个零, 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极少,尚处于起步阶段,偶见杂志报端有零星的相关文章发表,但都没有进行系统地研究。因此我们开展此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三、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

1)制度规范支持,形成共识。

2)理论支持与指导,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水平,了解动态。

3)重心反思,保证和促进正常教学秩序。

4)管理支持,逐步实现由终端管理向过程管理和开发管理转移。

5)技术支持, 建立校本教研专题博客, 我们已经在温州博客建立了我们的两个专题博客, 还建立了“温州市中小学英语教学博客群”, 为专题研究的深入进行打下了良好的技术与研究基础。本课题组负责人的专题教育博客已经位列温州博客发贴排行第4名。我们教研组的专题博客已经初具规模。

2、预期目标:

1)力争形成丰富的成果群,包括研究方案、理论框架、论文、结题报告、校本教研专题博客、网络成果、青年教师培养、与兄弟学校的交流、专家引领、教育博客比赛等方面,本课题研究着重解决理论方案和实践问题,检验其成果水平的首要标准是研究报告、具有科研功能的网路环境构建取实践效果。

2)争取通过网络校本教研使我组的英语教师在专业水平、课堂教学、案例研究、课程整合、科研水平、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都取得较大的提高。

3)建构完整的网络教研体系,建立强大的专题研究博客群, 争取兄弟学校英语组的加入。我们认为, 这个设想是互赢的设想, 肯定会受到支持和欢迎。因为, 网络教研能够给所有参加了教师带来快捷、优质、互动的教研信息和真实反馈。

四、期研究成果或“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研究法等, 以行动研究为主,其他研究方法为辅的策略。因为, 这个课题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实践性。

我们的网络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是:教学-问题-归因-设计-教学-反思“。 我们力图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通过网络的环境, 通过教师的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们在第一学期已经制订了网络校本教研的实施方案,并已经完成部分研究工作,每位教师都, 我们组的教师建立了英语教育专题博客,加入了“温州市中小学英语教育博客群”, 并且与“温州十四中高中英语教研组校本教研专题博客”建立起有效的链接。我们已经详细在教育专题博客群里记录了我们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详细过程和我们的心得或体会。2006年学校把网络教研的研究工作就交给了我们教研组, 这是对我们莫大的鼓励和信任。我们在教研组校本计划中已经明确把这个课题列为我们本学期校本教研的科研重点。2006年李树和校长在听了本课题组负责人作的关于“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模式”典型发言之后充分肯定了我们组进行的网络教研模式, 认为应该在全校推广。会间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应元涨院长也对我组的网络教研模式予以了肯定。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1、课题研究的步骤

1) 制定网络校本科研方案,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

2) 各备课组制定网络教学研究的计划表。

3)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主要通过外出取经,请专家作专题讲座,教研组集体学习讨论的方式。

4)行为研究。针对新课程每学期进行一次新课程校本教研公开课, 教学课件、教学案例统一上传校园网和专题博客, 教师进行网上评课, 避免当面评说的尴尬,进行教学跟进式研究。

5)组织英语电影沙龙和咖啡沙龙。我们计划每学期进行一次网络英语咖啡沙龙和网络英语电影沙龙,促进英语文化的学习和教师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交流网络校本教研的体会,为教研组的结题报告积累必要的素材。

6)组织网络教学故事的搜集和撰写。我们主要通过采集同伴和自己的教学故事;撰写好之后上交教研组组长,由教研组长负责组织评比,并在教研组专题博客上交流。

7)、整理和汇总。教研组整理本学期的网络校本反思性教研活动的各种材料,并由教研组长负责撰写研究报告,上交校教科室和市教研室交流和汇报,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和指导。

2、分工:本课题由温州市第十四中学高中英语教研组集体承担。

课题组组长:沈永铭副组长:翁晓菁、

成员:陈婕、吴丹、丁洪江、金炎、王清平、谢津津、李艳秋、张春玲

六、研究条件分析

1、课题申报人比较早地关注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网络校本教研的发展,对网络校本教研的特点、重要性和必然性有较早、较深的认识,各主要研究人员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信息技术素养, 全部获得计算机三级证书和Intel结业证书。课题主要申报人曾参加过多个国家级、省级立项课题研究,研究论文发表三十余篇,曾又三十八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教科研论文评比中获奖。课题组其它成员也均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都曾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多次出色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2、我校已着手相关课题的研究,其中课题“校本教研三位一体”已成为”年浙江省级规划课题。如此为该课题的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本课题是学校要求我们在2006年必须完成的教育科研课题。

3、本课题组已积累了一批对课题研究有借鉴意义的资料,同时课题申报人与省、市一些教科研机构保持密切联系,比较容易获得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情报。

4、因为我校是全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浙江校本教研示范学校、浙江省教科研200强、温州市教科研先进集体、温州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如给每个成员都配有可上Internet网的计算机,并预拔了一定的研究经费。另外资料收集、设备等方面我校都可以满足研究所需。

5、本课题组长为温州市外文学会理事、温州市首届学科骨干教师、温州市高中英语骨干教师研究班班长, 以及多家报刊的特约编辑,有较好的社会关系,容易得到专家的支持和指导。本课题副组长为温州市教坛中坚, 在温州市教育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作为温州市电教馆授予的温州市首批网络教师和温州市中小学辅导网首批网络授课教师,已经为全市高三考生上过量词高考考前辅导课。在温州市首届网络教学研讨会上作了主要发言,受到市信息技术中心和市电教馆领导的好评。本课题组组长已经具有丰富的网络教学和科研成果和科研能力。

6.大连市教育科学规划 篇六

2011年末,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无锡市举行首届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建设工作会议。精品课题建设和评审的意义:一是全面提高教育科研的内涵与质量;二是全面形成教育科研的优势、特色和品牌;三是全面加强教育科研的规划和管理工作。精品课题的标准是五个精, 即:精心选题、精细设计、精当操作、精彩呈现、精致管理。

无锡市教育局唐加俊副局长介绍了无锡市教科研工作的发展情况, “科研先导, 教研有方”的理念, “三优化一提高”教学研究活动及《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显著的成果, 在此基础上《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被批准为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此次, 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共评出首届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共24个项目, 无锡地区的江阴市第一中学、江阴市实验小学、无锡市连元街小学、无锡市新区实验小学均获“精品课题”项目。

7.大连市教育科学规划 篇七

政府为主,多元投入,办园条件明显改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学前教育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成为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新诉求,成为事关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话题。

“发展学前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一定要把这件惠民利民的事情办好做实。”子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解决“入园难”的问题,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全县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了重新定位,把解决“入园难”作为改善民生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确定了“政府统筹、教育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总体思路,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着力完善以县办园为龙头和示范,乡镇中心园为骨干,民办园并举的学前教育体系,形成公办、民办幼儿园共同协调发展,并健全完善各项保障机制。

思路决定出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县采取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具体举措。县政府成立由主管教育副县长任组长,教育、财政、土地、人劳、经发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加强对学前教育发展的指导、服务和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落实部门参加学前教育联席会议,汇报学前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县政府负责幼儿教育的规划、布局调整、公办幼儿园的建设和内部设施设备配备工作。县教育局具体负责公民办幼儿园的各项常规工作管理,加强督促检查指导,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开展。财政、人劳、经发、土地、经发等单位履行发展学前教育的部门职责。

按照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县委、县政府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学前教育投入。秀延幼儿园投入993万元,李家岔镇中心幼儿园改造投入54万元,马家砭镇中心幼儿园改造投入40万元,杨家园则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投入590万元,瓦窑堡镇中心幼儿园投入576万元。制定了《子长县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工作实施细则》,明确学前一年免费条件。2011年全县享受免费人数累计6322人次,免费资金达275.48万元;困难幼儿补助累计946人次,补助资金达35.475万元。根据上级拨付生均公用经费每年200元/生的标准,县财政积极落实配套资金。

为了充分调动民办幼儿园的积极性,推动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学前教育普惠性,突出“民办公助,公民结合”的特点,子长县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提高办园水平。制定了《民办幼儿园管理考核细则和奖励办法》、《子长县民办幼儿园管理办法(暂行)》等文件,明确每年考核奖励幼儿园的比例60%,其中一类园1所(每所3万元),二类园3所(每所2万元),三类园10所(每所1万元),授予省级示范幼儿园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每年奖励资金29万元。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民办幼儿园进行标准化幼儿园改造,促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结合统筹城乡发展,本着“科学规划、适度超前、适当聚集,公办园示范引领、强化乡镇中心园建设、扶持民办园规范”的原则,该县力争到2013年全县新建、改扩建乡镇幼儿园15所,幼儿园数达到42所,逐步构建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安全为先,科学管理,全面规范办园行为

在加快幼儿园建设的同时,子长县不断加大学前教育监管力度,规范办园行为,提高办园水平。

按照《陕西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和“316”督导评估体系,县教育局全面检查公民办幼儿园,对不具备办园条件的民办园坚决不予批准。集中清理整顿无证办园现象,提高审批园的办园标准,2010至2011年先后整顿停办幼儿园13所。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加大对全县接送幼儿校车的监管,取缔非法运营的“黑”校车。通过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加大对幼儿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对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督检查,切实保障幼儿园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县纪委、纠风办对幼儿园收费和免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严防违规办园,进一步强化幼儿园的资金管理。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当地办园实际,县教育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的文件,组织各园大力宣传,转变观念,真正落实好科学保教工作。

通过不断规范管理,指导幼儿园依法办园、加快发展、提升办园质量,促进了全县学前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幼儿园27所,基本形成“以城区幼儿园为龙头,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以民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发展格局,涌现出一批服务意识强、环境优美、理念先进、特色鲜明、教学水平较高的幼儿园。

注重培训,提升素质,加强幼师队伍建设

近年来,子长县在全县幼儿教师中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实效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园长的办园水平和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快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建设。

随着布点调整,县教育局对小学教师实行转岗培训,服务学前教育。外出培训方面,公办幼儿园积极参与国培计划安排,加强幼儿园骨干教师和园长培训;民办幼儿园联系省内师范类大专院校加强园长和幼儿教师的专业及管理培训,提高持证上岗率。2011年参加省级培训58人次,市级培训32人次,县级培训96人次。依托职教中心培训平台,启动了县级幼儿园园长及教师培训工程,目前已完成园长培训26人次,教师培训408人。

遵循“专业匹配、按需招用、资质合格,学历达标”的原则,规范招聘程序,严格园长及教师准入制度,全县幼儿教师准入逐步由师范类大专院校毕业生向幼师专业倾斜。民办园以县人才库提供信息为主,以面向社会招用为辅,不断强化幼儿教师业务培训。

子长县以前瞻性的眼光和胆识,不等不靠,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有力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文/吴瑞、强国峰)

8.大连市教育科学规划 篇八

一、2018年重大招标课题指南

申报重大招标课题的,需严格按照“2018年重大招标课题申报指南”选择题目申报;重大招标课题申报指南共15个课题供选报;申报课题的名称原则上要与指南题目保持一致,不宜自行更改;研究结论要为教育决策提供咨询服务。拟择优立项10个重大招标课题,资助额每个10万。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研究 研究要点:深圳市学校课堂教学思想性不够的主要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价值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的课程开发研究、教学方式研究、课程形态研究以及资源整合研究等。

(二)深圳市基础教育学校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研究要点:基础教育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教育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国际比较研究;深圳市基础教育学校课程体系之要素、结构及组织实施的研究;深圳市基础教育学校课程体系的评价指标研究;深圳市基础教育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研究;深圳市基础教育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案例研究等。

(三)深圳市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研究

研究要点:深圳市普通高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外国典型理论与经验的研究;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现状研究;基于综合素养培养的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改革实践研究;深圳市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等。

(四)深圳市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研究要点:深圳市学前教育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研究;发达国家(地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比较研究;深圳市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研究;深圳市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创新举措研究;深圳市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建构与运用;“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深圳市学前教育师资资源供需状况及政策建议;深圳市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优秀园本案例研究等。

(五)深圳市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实施研究

研究要点:国内发达城市民办中小学分类管理实施策略比较研究;深圳市民办中小学现状研究;深圳市民办中小学分类管理实施可能存在的风险评估;深圳市民办中小学分类管理实施策略研究,包括分类登记办法、转为非营利学校的奖励补贴政策、举办者工资待遇、分类资助政策、内部治理机制及其可行性研究等。

(六)深圳市民办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研究要点:深圳市民办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民办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研究;民办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深圳市民办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研究;深圳市民办教师薪酬政府资助政策研究;深圳市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可能路径研究。

(七)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研究 研究要点:高中生综合素养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外高中生素养评价的新进展研究;国内高中生综合素养评价的现状研究;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综合素养的要素及其结构研究;高中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的主体与功能的研究;高中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指标、评价量表研制研究;深圳市高中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的考试方式与组织方式研究;深圳市高中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的效果研究等。

(八)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走班制教学研究

研究要点:什么是高中走班制教学;新高考背景下国内高中走班制教学的经验比较研究;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课程形态及设置研究;新高考背景下高中选课制度研究;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走班教学课堂模式研究;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走班制教学师资配备研究;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走班制教学班级管理研究;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走班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研究等。

(九)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设备设施配置标准研究 研究要点: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设备设施配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设备设施配置的需求研究;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设备设施配置的资源开发研究;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设备设施配置的布局与规划的研究;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设备设施配置中各功能场馆数量、规格及规模的研究;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设备设施配置标准文件研制研究等。

(十)深圳市教育型企业建设研究

研究要点:什么是教育型企业;教育型企业的育人模式研究;深圳市教育型企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外教育型企业(机构)建设的理论研究;国内教育型企业建设的经验比较研究;深圳市教育型企业建设的规划研究;深圳市教育型企业的准入机制研究;深圳市教育型企业的支持政策研究;促进深圳市教育型企业建设的重要举措研究;深圳市教育型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深圳市现有教育型企业建设的典型案例研究等。

(十一)深圳市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与规范研究 研究要点:什么是校外培训机构;深圳市校外培训机构运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内校外培训机构的现状分析;校外培训机构规范运作的模式研究;深圳市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机制研究;深圳市校外培训机构办学风险控制的研究;深圳市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与规范的政策建议等。

(十二)深圳市新办(型)公办幼儿园建设研究 研究要点:什么是新办(型)公办幼儿园;深圳市原公办幼儿园建设现状研究;国内公办幼儿园建设的经验比较研究;深圳市新办(型)公办幼儿园建设的规格与标准研究;深圳市新办(型)公办幼儿园建设的政策研究;深圳市新办(型)公办幼儿园建设的可能类型研究;深圳市新办(型)公办幼儿园建设经费投入模式研究等。

(十三)深圳市中小学生午托午休问题研究

研究要点:什么是午托午休;深圳市中小学生午托午休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内中小学生午托午休制度建设经验比较研究;深圳市中小学生午托午休有关政策研究;深圳市中小学生午托午休场地选择与标准研究;深圳市中小学生午托午休管理制度研究、深圳市中小学生午托午休风险控制研究等。

(十四)打造深圳特色的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研究 研究要点:什么是科技创新教育;目前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内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经验的比较研究;深圳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的优势有哪些;深圳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的制度建设研究;深圳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特色课程建设研究;深圳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特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研究;深圳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先进典型样例研究等。

(十五)深圳市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研究

研究要点:深圳市中小学校长队伍现状研究;国内外校长队伍建设比较研究;国内外校长薪酬制度现状研究;国内校长职级制经验比较研究;深圳市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现有文件分析;深圳市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科学设计路径研究。

二、2018教师发展课题指南

教师发展课题指南包含十五类选题,指南提出了选题研究目的和选题提示。每类选题提示仅作为选题思路的参考,申报者可根据自己的研究特长与意愿自选一类选题,自拟题目申报。申报者还可以在本申报指南十五类选题之外自选自拟课题申报。自拟课题名称的表述应科学、严谨、规范、简明,要突出核心概念;拟立项重点资助课题40个,每个资助额5万元,一般资助课题110个,每个资助额2万元。另外根据申报情况择优立项若干非资助重点和非资助一般课题。

(一)教育前沿理论研究

研究目的: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的先导引领作用,为教育决策提供参考服务,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选题提示:

习近平教育思想落地机制研究; 以人民为中心教育思想研究; 立德树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育智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云环境下教育方式变革的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深圳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教育促进机制研究; 深圳教育发展新理念研究;

深圳教育2030年发展目标及推进策略研究; 深圳教育第三方服务的研究;

国际视角下的深圳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供给侧理论下深圳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美好生活理念下深圳教育优质发展研究; 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区域推进研究; 学习型城区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学前教育发展规划研究; 教育国际合作发展趋势研究;

生态文明理念下可持续发展教育路径研究; 中小学预防校园欺凌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舆情研究; 高中学校新高考制度实施策略研究; 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保障机制研究; 中小学教师跨科教学的研究;

“二胎政策”影响下的幼儿园规划布局研究;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要素分析研究; 生涯教育最新动态研究 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学习研究; 神经科学研究对教育的启示;

脑科学视角下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 脑科学与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

脑科学研究对深圳市教育政策的启示脑科学研究。

(二)核心价值引领研究

研究目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有关精神,培育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道德修养,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选题提示:

大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研究; 大中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事例研究; 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途径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学校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研究;

优良校风建设研究; 学校德育模式研究; 学生养成教育研究; 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 中国传统家风家教研究; 中小学校国学教育实践研究; 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研究;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机制建设的研究; 新时期德育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研究; 学校美育教学改革探索研究。

(三)管理治理体系研究

研究目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有关体制机制改革精神,通过教育治理体系改革统领教育工作,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

选题提示:

新时期依法治教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深圳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研究; 集团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研究; 学校新型教学关系建设研究; 学校治理能力建设研究;

教育治理现代化与办学自主权研究; 区域教育管理机制改革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现代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全日制寄宿制学校管理研究; 教育资源配置与效益研究; 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利用模式研究;教学资源共享技术(模式、机制)研究;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研究; 学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开发研究;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研究; 学校后勤保障体制建设研究; 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学校教学设施设备(专用室场馆)应用研究;学校图书(教学资料)应用研究;主题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网络教学工具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学校生涯教育体系建设研究等。

(四)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研究

研究目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精神,提出要培养四种关键能力即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

选题提示:

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 学生关键能力需求下教师作用研究;

家、校、社协同推进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研究; 学生关键能力发展性评价的研究;

学生爱(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能力培养研究; 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 学生必备品德要素及培养策略研究; 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研究;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研究; 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研究; 学生生活能力培养的研究;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

(五)优质特色课堂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中小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操作方法,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通过提炼核心概念,探索学科教师风格形成机制,形成一批有特色的学科和特色教师群,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选题提示:

学科课堂教学建模研究; 学科教学特色研究; 学科教学体系研究; 学科教学方法研究; 名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名师教学设计案例研究; 小学低年段全科教学模式研究; 先进教学方法推广实验研究; 班级授课制的个性化教学研究; 小班化教学研究; 选课制教学模式研究;

中国传统优秀教学方法应用研究; 减少学生作业量研究;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研究; 实验课教学设计研究;

特殊教育学生个性化教学研究。

(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研究目的:根据国家《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有关规定,探索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方式、建立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评价体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选题提示:

深圳本土校长队伍建设研究; 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区域推进研究; 教师发展校本研修模式研究; 学校微创新团队培育研究; 教师发展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 名师成长机制研究; 校本研修实践案例研究;

教育多元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新时期师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 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特殊学校教师队伍培养机制研究; 教师培训基地专业化建设研究; 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策略研究; 名师工作室专业引领作用的研究;

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名专家、特级教师、荣誉教师、名班主任)建设的研究;

师资培训网络管理平台建设研究; 师资培训模式创新研究; 班主任培训模式创新研究; 教师培训国际合作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的研究;

市(区县)级教科院(室、所)建设研究; 区域教研制度建设研究; 学校教研制度建设研究; 学科教研组建设研究; 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青年教师成长路径研究;

任教非本专业学科的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研究; 中小学跨学科教师培养的对策研究; 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培养的研究; 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研究; 学生生涯导师制研究; 教育科研教研成果应用研究; 教育家成长环境建设研究; 教育家培养机制研究。

(七)教育评价体系研究

研究目的:探索一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形成教育质量的深圳标准,包括评价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

选题提示:

中国高考制度追踪研究; 中考制度省内外对比研究; 新高考组织方式研究;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 区域教育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研究; 基础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建设研究; 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性评价研究; 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研究; 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教育质量提升的深圳经验研究; 教育质量的深圳标准研究; 发展性学校评价研究; 发展性教师评价研究; 发展性学生评价研究; 考试政策研究;

考试方法研究命题研究; 高(初)中招生政策研究; 高(初)中招生方式研究; 发展性评价工具开发研究; 学科质量标准研究;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研究;

健康中国背景下健康学校建设指标体系研究; 中小学生生涯测评与评估系统研究及开发; 未来学校评价标准研究。

(八)教育技术应用研究

研究目的:探索大数据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优化教育技术手段,实现教育信息化、网络化、互动互联化,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选题提示:

中小学文献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教育信息化推进机制的研究;

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服务供给模式研究; 区域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研究;

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的一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智慧教育环境建设研究;

微课(MOOC、翻转课、SPOC等)辅助教学的研究; STEAM(STEM)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AR(VR、MR)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数据支持下学习者中心的教学案例研究; 学校创客空间建设研究;

无线校园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伴随式数据收集的大数据教学分析研究; 基于在线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基于网络空间的学习方式研究; 基于网络空间的德育模式研究;基于网络空间的教师网络研修模式的研究; 基于网络空间的家校互动模式的研究; 基于网络空间的班级管理研究;

基于网络空间的创客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基于思维发展的创客课程建设研究; 机器人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 智慧学习体验中心建设与应用研究; 基于智慧教室环境的个性化教学研究; 游戏化学习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在线教育与线下教育融合研究; 中小学生涯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终身学习(泛在学习、自适应学习等)方式的研究。

(九)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学校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为每个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

选题提示: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体系研究; 中小学研学课程建设研究; 大数据时代的学校课程体系研究; 优秀地域文化与学科课程融合研究; 中小学校课程开发研究; 中小学校课程建设研究;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走班研究;

创客教育及其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等。

(十)学生体质健康研究

研究目的:调查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学校体育卫生健康教育现状,探索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发展规律,形成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体系。

选题提示:

中国特色学校体育发展基本经验与理论体系研究; “立德树人”理念下的学校体育价值研究; 学校体育政策法规建设及实践探索研究; 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管理研究;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体育考试改革的研究;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学校体育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学生运动会改革研究;

青少年校园足球战略现状与评价研究; “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建设的研究;学校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研究; 体育拓展与野外生存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学校体育卫生健康教育调查研究;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分析与应用研究; 残疾儿童少年体质健康教育研究; 学生形体健康教育的研究; 学校预防艾滋病策略研究;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防控研究;学校卫生工作保障机制建设研究;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规律研究; 体育学科特色教学研究; 学校运动会竞赛制度研究; 心理卫生教育研究; 学生营养膳食搭配研究。

(十一)学前教育发展研究

研究目的: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促进幼儿教育发展。

选题提示:

幼儿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幼儿园督导评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研究; 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与机制研究; 民办幼儿园的发展与管理研究; 幼儿园教师地位待遇保障研究;普惠性幼儿园的基本标准研究;

幼儿科学探索能力培养的研究;幼儿生活核心经验获得方式研究;幼儿想象力发展的支持性策略研究; 婴幼儿情感情绪表现及教师回应策略的研究;幼儿园安全制度建设研究; 幼儿园保育保健质量评估体系研究;幼儿户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规划研究;幼儿园保健老师的专业发展研究;幼儿园混龄教育的课程研究; 幼儿园活动区域设计的研究; 幼儿园游戏课程建设的研究;

基于保教融合的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研究; 幼儿园玩教具基本配置的研究; 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支持性游戏研究; 插塑游戏与积木游戏中的幼儿行为比较研究;沙水游戏的辅助材料投放研究;益智区材料的投放方式研究; 幼儿园家委会建设的研究; 幼儿园教师政策(法律)国际比较研究;幼儿教师园本研修的研究。

(十二)学校优质特色发展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学校自主发展促进中小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克服学校教育同质化,实现学校优质特色转型发展,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转型发展提供经验和案例。

选题提示: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研究; 核心理念引领学校发展的研究; 学校特色培育研究;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智慧校园建设研究; 学校发展战略研究; 学校发展路径研究; 学校发展规划研究; 学校核心竞争力研究; 学校品牌建设研究;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研究; 中小学教育衔接研究;

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深圳高中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高中多样化发展研究; 绿色学校建设研究。

(十三)成人、职业及特殊教育发展研究

研究目的:探索深圳特色的成人与职业教育体系。

选题提示:

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理论实训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研究; 职业教育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与课程建设;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方向研究; 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高中阶段普职教育结构优化研究; 构建深圳“大职训”教育体系研究; 产业链融合的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研究; 中职学生德育教育路径研究; 校企合作机制与绩效评估;

基于“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区域内职教资源共享机制研究;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制造2025” 战略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下职业教育服务研究; 中外终身教育立法比较研究; 中外社区教育比较研究;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比较研究;

社会治理理念下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路径研究; 社区治理理念下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协同发展的研究; 学习型城市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老龄化背景下深圳老年教育政策研究; 老龄化背景下深圳社区老年教育供给研究; 深圳市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研究; 学习型社区教育考核指标体系研究; 成人学习能力测评研究; 成人教育微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基于智慧城市的全民阅读共享空间建设研究; 共享教育视域下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研究; 深圳市特殊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 全纳教育的办学模式的研究; 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残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深层研究; 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的研究; 特殊学校职业就业教育的研究; 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研究; 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 学习障碍儿童教育研究; 行为障碍儿童的教育研究。

(十四)民办教育发展研究

研究目的:探索有深圳特色的民办教育管理体系。选题提示:

公共财政资助民办学校研究;

供给侧理论下民办学校发展对策研究; 深圳市民办学校发展规划研究;深圳市民办教育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民办学校特色发展研究; 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制度建设研究; 民办学校营利非营利分类登记办法研究; 民办学校第三方评估认证制度研究; 民办教育发展的政府职责研究;民办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民办学校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民办教育教师权益保障研究; 民办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研究; 民办学校人事管理与薪酬建设制度研究; 民办学校的重组及退出机制研究; 非营利民办学校配套政策研究; 混合所有制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体制研究; 新高考背景下民办高中教育管理研究。

(十五)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深圳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

选题提示:

世界一流大学内部治理的国际比较研究; 地方政府的高等教育发展服务模式研究;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科建设研究;

治理体系建设背景下高校评价主体组织结构体系设计研究;

大学及科研机构与中小学合作培养人才的研究; 大学城建设研究;

地方高校分类发展与办学定位研究; 地方高校教学激励性评价机制的研究; 地方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的研究; 深圳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深圳高校产学研结合现状及绩效评估; 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的研究; 高等学校国际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机制研究; 高等特色学院建设研究;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高等学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高等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上一篇:绩效考核办法意见建议下一篇:2023年幼儿园假期教师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