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下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2024-07-26

新经济下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共8篇)

1.新经济下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一

21世纪是新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高度信息化的脚步越来越近。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面临着国际国内经济形态和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这种经济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条件下的特征,与之相对应,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也有不同的特征和要求。

我们建筑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面临的是与众多跨国大型建筑企业在同一平台角逐,“与狼共舞”的竞争格局。加入WTO后,虽然建筑业有3年的保护期,但从日本大成建设株式会社中标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鲁布革水电站起,美国柏克德、英国克瓦尔纳、德国艾萨义、日本竹中工务店等外国承包企业已经参与许多国内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我国也已向287家境外建筑企业颁发了跨省市承包工程的施工企业资质证书,并给予1300多家合资、合作企业注册。前不久世界建筑业15强之一的德国贝尔芬格伯格公司也来中国捕捉“奥运商机”,与国内建筑企业联手进军地铁、城市轻轨等市政基础建筑领域。他们不仅有多年的经营经验,而且通过实施“本土化”战略,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经营策略,即“国际承包商的品牌+民营建筑企业的机制+国有建筑企业的人才”。这样的竞争主体对于我们这个从兵改工-脱钩-改制发展起来的企业来说,势必在经营方式、运作机制和管理效率等方面面临巨大冲击。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新崛起的企业之所以取得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些企业非常重视与新经济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建设。例如,联想集团提倡“讲贡献、讲效益的价值观;跻身于国际市场的共同理想;同舟共济、协同作战的整体意识;求实进取、拼搏创业的公司精神;高技术企业的社会形象”,为该集团更好地参与国际、国内竞争提供了良好的价值观基础,也为其未来发展创造了条件。海尔集团“以人为本、以德为本、以诚为本、君子之争、和气为本”的企业文化更是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前提。

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

企业文化强调协作与团队精神。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分工比较细致,企业中任何人的自我价值实现,都离不开人们之间的相互协作,同在企业这个“舞台”上,又都依赖于企业的发展。所以,如果没有人们在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相互协作,没有团队精神,企业就不可能有高速度的发展。同理,如果没有企业这个“舞台”,也就不会有企业中每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企业文化强调个人能力。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彻底根除中国千年以来“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陈腐观念,彻底破除工资能升不能降的平均主义分配观,降低分配当中固定部分的比例,提高浮动奖金的比例,推行岗薪制,探索年薪制和期股期权制,进一步拉开收入差距,是企业激发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必由之路。

企业在分配形式上强调效率优先,避免平均主义式的“公平”。企业最终目的是追求效益最大化,分配形式效率优先,合理回报。公平是社会的功能,例如社会依靠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制度缩小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等等。企业讲效率,社会讲公平,最终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结合。

上述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是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调整和建立新的企业文化以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

建设适合新经济条件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要适应“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新战略发展的要求。“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是美国著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提出的21世纪企业发展的新战略,是一种适应新经济需要的网络型的战略,虽然其责权关系是宽约束,但从本质上讲,它是企业界组织制度和经营机制的一种创新。近几年来,企业结盟、兼并、接管的事例层出不穷,这既是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也给企业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企业重组后面临企业文化怎样融合的问题。所以企业在兼并、联合的过程中只有做到取长补短、扬优避劣、达成共识,形成“结盟取胜、双赢模式”型的企业文化,企业才能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竞争力。

企业要注意学习氛围的培养。20世纪末最成功的企业是学习型组织,它不仅仅被视为业绩最佳、竞争力最强、生命力最强、最具活力,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潜移默化、升华生命的意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组织形式向扁平化的方向发展,其管理的核心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对个人及企业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学习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新经济环境下最成功的企业仍然会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进一步受到关注。

企业文化要与生态文化有机地结合。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是人对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生态文化属于生态科学,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的是生态精神。而企业文化则属于管理科学,主要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体现的是人文精神,但是本质上二者都属于一种发展观,都要求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思维方法,从整体出发进行研究。从狭义角度来看,二者都是观念形态文化、心理文化,而且都以文化为引导手段,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并且企业文化发展的诸多方面,二者都需要以生态文化与之相结合。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化”是其必由之路。生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后不仅可扩大企业文化的外延,而且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企业文化中将更注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直接与企业的兴衰、成败相联系,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良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如果声誉卓著,企业就能招揽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和工程项目,能够得到建设单位和用户更多的理解、支持和信任,形成良性互动。21世纪,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更为激烈,企业要脱颖而出,形象战略尤为重要,它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作的实力、地位的体现。企业竞争的关键是看,谁最先抢占尖端技术制高点,并以良好的形象占据建设单位和用户的心,谁就能占领市场,不断扩大经营效益。

企业文化更注重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化。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要努力培育“生死与共”的价值观,使企业全体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能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生死,做到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实现“人企合一”。企业文化将更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21世纪企业的竞争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所以企业文化绝对不是片面的发掘职工体力,更重要的是发掘职工的智力资源,更注重于人的因素。企业文化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学,反对“见物不见人”的理性管理思想,主张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所以,企业不能再受商业化的束缚,新经济条件下,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把精力投向人,大力加强“人”的建设。

2.新经济下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二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模式,管理理念, 发展创新

一、国有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1、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对信息资源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的过程, 涵盖企业的各个层面和经营全过程。国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企业市场适应能力的战略选择, 是引领和改造传统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企业信息化即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 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 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 及时地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 以便对市场做出迅速的反应, 不断提高生产, 经营, 管理, 决策效率和水平, 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一般地, 企业信息化会经过三个典型的发展阶段, 即:基础管理阶段、企业资源计划阶段和电子商务协作阶段。

2、信息化建设是管理思想的建设。市场经济中, 企业的决策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 企业的领导层必须做出正确, 有效, 及时的决策。若想更快地获得信息, 必然要借助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系统。

利用信息系统, 企业能够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提取可供利用的信息, 将各种信息有效地组织在一起, 快捷、迅速地为企业各部门使用。它是改善管理、加快决策速度, 制定有效决策的有力工具。企业信息化工程的选择、实施与应用都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 而是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变革企业组织结构与管理方式等有密切的关系, 是一个涉及到整个企业和其下设的多个部门、关系到权利与资源重新分配的复杂工程。所以企业信息化实质是一种管理思想的建设。在进行信息化建设前企业首先要清楚自身的管理结症, 哪些问题可以通过信息化来解决, 然后要考虑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管理将产生的影响, 最后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采用灵活贴身的建设方案。这个方案应该既要满足企业对管理信息化方方面面的需求, 又能将企业管理诸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 同时还应适应未来企业的发展需求。只有这样的信息系统才能真正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效益。总之, 信息化是手段、方法、工具, 而不是目的, 应该是为企业的运营和管理而信息化

3、管理创新是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基础。企业信息化最大的难点不是技术, 也不是资金, 而是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创新。相关软件只是实现这些管理思想的工具, 很多企业对这一点认识都很模糊。而错误的认识会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埋下致命隐患。企业信息化的实质是企业全方位的管理变革活动, 它的成功推进是建立在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之上的。管理创新应以促进企业管理全面创新为着眼点, 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为工具, 整合和改造企业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和供应链, 实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自动化、管理方式网络化、决策支持智能化和商务营运电子化。没有管理创新, 信息化优势难以发挥。把管理创新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 以强大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管理创新, 是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从根本上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实现管理水平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信息化过程是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 它促进了企业管理模式与组织模式的变革, 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新型管理模式, 管理更趋扁平化, 改变了传统的垂直型信息传递方式, 增强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可知性、可调性、有序性, 这种管理组织层次的变化将更有利于把市场信息、技术信息和生产活动结合起来, 使企业管理者能够迅捷地对市场做出反应, 制定出正确、科学的决策, 使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使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营销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促进生产力进步, 改变经济增长模式, 提高生产效率和现代化管理水平。企业若想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领先优势, 就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 保持或扩大与竞争对手之间的距离。创新是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无论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还是体制创新, 哪一个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化支持企业持续不断的创新。在创新能力为主导的市场竞争中, 创新能力强, 技术进步快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等的应用, 使信息化演变为支持企业持续不断的创新并保持暂时竞争优势的原动力, 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要素。因此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给企业带来最本质变革是管理体制、管理组织和管理模式的创新, 管理创新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二、信息化模式下企业管理理念存在的问题

结合现阶段信息化国有企业管理的现状, 可以了解到我国信息化在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之后, 企业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运行下发展的, 因此在管理上, 有着独特的管理观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信息化社会对我国企业的影响日趋强烈, 问题伴之存在。

1、自主意识薄弱。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世界经济体系不断地冲击我国企业。许多国有企业经营者就暴露出思想严重滞后的问题, 对于企业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法律意识、创新意识、品牌意识以及对于商品的保护意识没有反应。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条件下, 很多企业无法适应冲击, 从而导致跟不上市场潮流, 最终被淘汰。这些与管理创新有直接的关系。企业的领导者没有形成现代信息化企业的管理创新意识, 就无法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2、经营理念模糊。企业决策者的最终目的是盈利, 而在追求利润的同时, 很多企业并没有制定出一个优良的经营管理理念, 更多的是看中眼前的利益, 从而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在现代的经济信息化社会中, 要学会利用和学会管理企业的经营, 拥有足够的创新意识, 才能够让企业长治久安。但是现阶段很多企业的管理活动中都只是局限在一个非常狭小的范围内, 对于企业的经营理念都是处在一个非常模糊的状态。从而忽略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3、管理理念定位不当。很多企业在现代信息化的市场竞争中一直弱势, 主要原因就是对于管理创新的忽视。一家企业要发展, 需要靠强硬的技术实力、流动的资本实力以及人脉关系, 而这些信息都是属于外部条件的, 而对于企业的内部条件, 很多企业却很少会去涉及。就比如说对于企业自身的管理创新、人力资本以及信息化网络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创新的忽视, 这些现象都是造成企业在现代信息化企业中发展不畅的主要原因。

三、信息化模式下的创新对策

1、提升信息资源与管理的地位。一些企业的决策者对对自身企业的定位不准确, 对企业中各类物质资源管理的定位也不清晰象。在管理上, 只针对企业内部物质资源的配置, 对于知识和信息化的配置, 则是忽略的。因此, 企业必须对整体的信息资源的配置进行开发和管理。因为在当前的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下, 知识和信息就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因素, 企业只有加大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才能够使企业在本质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才能够拥有日后竞争的优势。而这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求企业将知识和信息资源的地位向上提升, 提升到可以作为战略思考的地位上来。还应该将管理信息的信息主管置于高层管理的位置, 以信息为武器, 帮助整个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能够占得先机。从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两方面, 对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性的支持。而这也就是将信息资源与人员管理进行同步的提高, 因为如果单有信息资源, 而没有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和创新, 信息也无用武之地。

2、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我国的很多企业的决策者因长时间受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思想顽固和守旧, 员工对于企业的决策者也是唯命是从, 认为领导决定一切。其实企业的员工无法为决策者出谋划策, 光靠决策者一人进行运作, 这家企业也无法长久的生存下去。企业发展必须以人为本, 企业和员工融为一体, 双方共同发展。人对于信息的吸收能力远远的大于机器,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是占有主导地位的。企业当今的信息化时代的管理中, 必须要以人为本。企业决策者更是需要不断地创新, 不断地超越自我, 这样才能够让企业随时保持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3、信息化企业的知识管理。信息是在瞬息万变的, 在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企业中, 为了能够随时保持信息的交流, 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 使得信息在每一位员工之间贯通, 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资产。信息在现代化企业内部中每一位员工。每一个部门之间运转, 能够利用知识与人们之间的交流, 使其不断的创造出具有创新价值的企业产品和企业服务, 从而达到提高整个企业组织管理的目的。当今社会中的企业是在信息化建设模式中的信息化企业, 针对于企业对于知识和信息的需求, 就必须加强企业的知识的管理。知识管理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也越来越受到广大企业的认可, 利用现代化的知识, 招揽人才, 在现代信息化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利用科学技术水平, 帮助企业管理, 在原先的管理理念中不断地创新。从而达到利用知识管理来帮助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益。

四、结论

3.新经济下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三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这一概念。同年11月9日,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主席首次全面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三大特点,即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成为主体;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面对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发展需要保持定力,科学谋划,主动作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不断构筑新优势,推进新跨越。2016年1月9日上午,金华市技师学院召开2016年业建设论坛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为学院专业建设与经济新常态同步、在传承中创新开了好头、布了好局。

顶层设计:把握核心要素,建设与监测并重

对于经济新常态下品牌专业的传承与创新,金华市技师学院院长周金?有着自己的理念和思考。在论坛揭幕仪式的欢迎词中,周院长明确指出,2016年,金华市技师学院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进一步推进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创新。这一理念是对经济新常态三大特点的解读与回应,也为学院专业建设顶层设计染上了一层绚丽的底色。

对于浙江省而言,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同国家经济发展一样,呈现出多“变”的特征: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常态,发展换挡将成为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长期主题;经济转型升级成为主导,产业结构正在迈向服务经济引领的新阶段,增长动力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上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融合发展,经济发展生态化成为路径选择……

面对种种变化,职业院校专业建设顶层设计的思考需要继续深入,找寻明确的目标和思路。在专业建设转型升级过程中,什么是其核心竞争力?各个专业需要通过何种途径促进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此类问题针对的是专业建设顶层设计的基本架构。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党委委员丁明军教授梳理指出,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师资团队、实践教学基地、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区位优势等;软件内容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管理制度等。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需要“立足三个维度、推进三个高端、保障三个有效”。

完善的检测和评价体系是专业发展的可靠保障。专业建设内涵丰富之后,如何对专业建设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检测和评价是摆在职业院校面前的难题。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特级教师朱孝平博士另辟蹊径,从科学的视角提出了评价专业建设的方法。朱教授认为,学习投入、学习体验和学习产出是专业建设中的核心变量。通过对这三个变量的监测,反思教育、教学与管理,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环境、教师培养和课程建设三方面内容,能够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有效提升。

品牌专业:新常态提出新要求,新思路践行新举措

面对经济新常态,学院专业建设必须坚持顶层设计与底层创新相结合,以更大的勇气、更有力的举措实现各个专业的跨越式发展。当天下午,金华市技师学院十一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在各分会场举行。学院领导、系(部)主任分别出席了相关专业年会。其中,刚刚被确认为浙江省品牌专业的室内设计专业年会现场讨论异常激烈。专业教师和企业代表的诸多言论掷地有声,引人深思。

“平台+模块”的课程设置

何为设计行业的“新常态”?现阶段的城市更新和设计更新为设计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以及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设计行业的发展目标从原先的增量发展,逐步转向存量市场的开发。设计行业的业务模式进一步向专业化、个性化、体验感发展,强调创新与科技的融入。除此之外,生态观念也是新常态下设计行业的核心理念,仅仅以造型取胜的产品不再吃香。设计行业的新常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反映在课程体系构建上,需要增强课程设置的丰富性和层次感。

对此,金华市万家利装饰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燕能建议,在课程设置上,室内设计专业可以采取“平台+模块”的设置模式。“平台”包括公共基础平台和岗位发展平台。前者强调职业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起到夯实基础、“结构承重”作用;后者突出面向主要就业岗位(岗位群、产业链)的职业通用技术技能教育,着眼于为学生发展后劲奠定基础,提高学生职业迁移能力,发挥拓宽口径、增强适应性的功效。“模块”包括专业特定技术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专业特定技术模块定位于就业适应性定向教育,解决首岗适应问题;专业拓展模块则服务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深化。由此,形成“公共课程组(必修)+专业群大类课程组(必修)+专业特定技术课程组(分流限选)+专业拓展课程组(选修)”的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结构。

“自主管理+结对子”的实习模式

金华市技师学院室内设计专业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该模式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

随着工学结合的不断推进,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让企业深入参与到人才培养当中来。通过企业提供的实践平台,让学生通过轮岗的方式实现顶岗实习。金华市明家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卢森军提出,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应专门成立“实习处”,将学生分为三批:新实习生、老实习生和已经实习结束走上工作岗位的“原实习生”。通过原实习生负责指导、老实习生带新实习生的形式,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企业老总及部门负责人与学生结对子,在向学生讲解市场需求的同时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实习迷茫期,使他们更好更快成长。工学结合的深入开展,需要校企双方寻找共同的利益点,才能达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的目标。

“兴趣班+工作室”的教学方法

经济新常态下,室内设计专业的知识更新速度相当快,室内设计风格两三年就会有变化,装饰装潢材料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包括室内艺术设计所使用的工具软件也会更新版本。因此,对于室内设计专业来说,教学的根本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会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如审美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

为此,金华市装饰装修协会会长童卫锋指出,对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来说,除了企业提供的平台以外,“兴趣班”乃至“工作室”也是重要的人才培养平台。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学生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等,勇于开拓创新,让“工作室”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运行;允许“工作室”自负盈亏,或者学校补贴部分费用;允许“工作室”进行商业化运转,产生经济效益。让学生通过“工作室”这一重要的平台参与创作与交流。学生在工作室当中负责一份工作,参与项目设计从调研、设计、修改到最终施工的全过程,这种收获是课堂学习所不能比拟的。

再回首——2015年的金华市技师学院

2015年金华市技师学院专业建设成绩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

一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增加到11个,室内设计专业被确认为浙江省品牌专业,新增合作企业22家。

二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各具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力为本、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工学一体、学教做评合一”的教学模式更加完善。

三是尝试开发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以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转变。

四是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新增省级专业带头人4名,市级专业带头人1名,校级专业带头人5名,高级技师10名,技师6名,双师型教师4名。

五是教科研成果稳步提升:完成专业题库5个、省级以上课题13项、技师研修课题3项、校企合作技术开发项目5项,教师获得专利5项、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论文45篇,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焊接技术项目一等奖、省级技能比赛一等奖有6个、入选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浙江省集训队5人。

4.新经济下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5)07-000-01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立足之本,是企业存在的依据和发展的灵魂。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撑和引导。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是企业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呢?企业文化又是怎样来影响企业的发展的呢?在新形势下该如何对企业文化进行建设?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新形势

企业文化

文化建设

思考

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成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在飞速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也在逐渐加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严峻。企业要想在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并能够保证在竞争中做到长期稳定的进步,就必须要增强自身的企业竞争力。而做好企业文化建设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措施,特别是保证企业文化的创新更是企业在竞争中发展的主要动力。下文将着重介绍如何建设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概述

企业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涵盖的内容又比较广,是一个比较难以把握的概念。但是总体而言,企业文化应该是一个企业的主要信念、价值观,并以此而衍生出来的行为标准和行为模式。具体到企业来说,企业文化首先是一种经济文化。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企业文化从一个层面上反映出市场经济的现状,因此,企业文化也是经济文化的一部分。其次,企业文化具有差异性。不同的企业所具有的企业文化并不相同,各自带有各自企业的色彩,因而具有差异性。而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源于企业精神的差异。甚至可以说,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每一个企业由于其企业精神的独特性而使得企业文化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企业进行文化创新的根本,也是企业在众多的企业潮流中能够独树一帜的根本,这种差异性同时也是使得市场经济多彩纷呈的原因之一。再者,企业文化的主要作用在于其能够提升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的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了改变,我们在上文提到过,市场经济的变化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面对强大的竞争,企业必须要从各个方面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其中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发展软实力的主要途径,独特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提升和企业品牌形象建设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建设企业文化的相关策略

(一)确定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特点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来说,具有共同性,但是我们上文提到,企业文化具有差异性,这样的差异性使得每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不尽相同。确定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特点的企业文化,做好独特创新的一面,是保证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措施。在这一方面,我认为应该重视以下几点:

首先,企业文化必须做到符合企业的自身经营和发展现状相适应。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企业的灵魂,那么企业文化能够从内在影响企业的发展。要使企业文化能够最大化的作用于企业发展,那么企业文化的建设就必须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实际情况。其次,企业文化必须“接地气”,即是我们常说的“扎根于群众,服务于群众。”企业文化虽然是一个比较抽象化的概念,但是其必须以服务群众为主要思想,任何一种文化,如果脱离了群众,就是脱离了实际,如果不被群众理解和接受,就是不“以人为本”,任何一个不“以人文本”的文化,实际都不能称之为“文化”。再者,企业管理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担当重要角色。企业文化原本就是企业管理者为了企业的发展和团结和提出的一种理论,企业文化的起源原本就是一种管理手段。由此可见管理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担当着重要角色,他们是整个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者。

(二)建设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

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具体来开展呢?首先,应当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性,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有成员所共有的一种精神特征,一种文化特征,是需要所有员工认同并且将其转化为行为模式的一种信念。所有说企业文化具有基础性与普遍性,要建设好企业文化,首先就应该从最基础的方面做起,比如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从基层抓起广泛宣传企业文化,让所有员工认同并接受企业文化。其次,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性,创新是企业文化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建设企业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务必要重视其中的创新因素。包括思想观念的创新,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思想观念,敢于在新的领域实现创新;科学技术上的创新也是一大利器,在以科学技术为主要核心知识的时代,能够在科学技术上实现创新的企业一定是优秀且发展在前列的企业。此外,企业文化的创新还体现在人才培养这一方面,企业要善于启用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能够为企业注入新的创新活力,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人力资源。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企业文化是企业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文化的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证,同时,企业文化的创新也是整个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企业文化的建设不仅仅对工作形式有所要求,除此之外,对思想观念的改变和创新也有所要求,只有从各个方面做好创新,企业文化的建设才能够在新的经济形势之下占有一席之地,进而保证企业发展的远期目标。

参考文献:

5.新经济下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五

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既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现阶段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新的课题。随着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加强,如何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己提上议事日程。各级纪检机关要利用当前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有利时机,积极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新途径。

一、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是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紧迫要求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所有制结构的巨大变化,必然给现行上层建筑带来了冲击。由此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给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新要求。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条件下的不公平竞争,加剧了权力腐败现象的滋长。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应看到,这些经济成分基本是在所有制结构调整过程中生长、发育和发展起来的。与国有企业受到约束较多的情况不同,这些经济成分拥有较多的自主权,机制灵活,财务管理也比较松。为了推销产品、获取紧缺资源,或为了取得工程项目、银行贷款和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一些企业往往会采取请客送礼、回扣、行贿等不正当手段进行竞争,向党政机关干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发动“进攻”,以获取不正当利益。在现阶段,个体私营企业主成为行贿的主体。与此同时,在一些个体、私营、三资和乡镇企业不正当竞争的压力下,公有经济成份特别是国有企业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有的也采取了一些非正常的手段参与竞争。私有经济中的消极因素是腐败的催化剂。随着改革的深化,非公有制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并产生了一个私营企业主阶层。我们在充分肯定私营经济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充分估计到私营经济本身存在的消极因素。目前,在有的沿海经济发达省份,非公有制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产值上都已超过了国有、集体企业,并且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私营企业主阶层。这个阶层中有相当部分是勤劳敬业的,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也有一部分素质并不那么好,有的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不择手段,唯利是图;有的在暴富之后,并不满足于物质上富有,通过向“当权人物”行贿在获取更多的物质利益的同时,史想借助“公仆”谋取政治地位;一些素质不高的大款中存在的封建迷信、生活奢侈、嫖娼赌博、包养情妇等丑恶现象,使一些党政干部产生了消极影响,给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带来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二、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的加强为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提供了契机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战斗力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产权结构、经营机制可以变,但是党对企业的政治领导权不能丧失。在产业工人集中的各类新经济组织上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发展党员,开展党的活动,对于加强党的领导,扩大党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的实际情况,一些省份对如何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如目前在我省非公有制企业中,共有党员9万多人、党的组织5000多个。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对于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可以说,这些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党的建设,离不开企业党组织的辛勤工作。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拓宽了党建工作的领域,巩固了党的工作阵地,促进了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同时,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探索为非公有制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契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J加强,为推进这些企业和党风廉政,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各级党委、纪委应当抓住当前大力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契机,不失时机地开展非公有制企业的纪检工作,积极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新途径。

三、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积极探索非公有制经济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对于保证非公有制企业廉洁经营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体现了“三个代表”的要求。一是能够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在非公有制企业的贯彻落实,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二是能够促进企业依法、廉洁经营,净化社会环境,推进全社会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在非公有制企业的传播和扩大;二是能够有力地促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协调各方利益,更好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四是有利于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史好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非公有制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应与国有、集体企业有所区别,不可能完全按照反腐败三项工作格局来进行,必须结合自身特点,按照纪检机关“教育、保护、监督、惩处”的四项职能积极开展工作。一是要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的理想、宗旨特别是党风党纪教育,不断增强其党性观念和党纪国法意识; 二是要积极维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当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企业纪检组织要积极与有关部门交涉,维护企业的正当权益; 二是要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规范,逐步纠正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中存在的送礼、行贿等不正当经营行为,保证企业合法、廉洁经营; 四是要严肃党的纪律。对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的党员要按照党员的要求进行查处。当前特别是要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对那些不听劝阻、屡教不改,参与“法轮功”非法活动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必须严肃党纪,清除出党组织。

切实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领导,努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促进了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据了解,全市建立和落实了市、县级领导定点联系非公有制企业制度和党建联络员制度,全市18名市级党员领导干部分别定点联系了市级23户重点非公有制企业,有134名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了141户非公有制企业,全市选派了473名党建联络员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指导。通过对全市3户省级、20户市级和50户县区级重点非公有制企业及定点联系企业党建工作的指导,切实解决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中存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推进了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健康发展。

我市在符合条件的184户非公有制企业中,全部建立了党的组织。其中建党委6个,党总支11个,党支部167个,从而实现了50名以上的职工的企业100%有党员覆盖,3名以上正式党员和100名以上职工的企业100%有党的组织覆盖。同时,我市在已建党组织中设立纪委、监察室的企业3个,配备专兼职纪检监察员的企业181个。

目前非公有制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思想认识不一致、工作内容和方法简单、制度相对落后、违法乱纪现象严重等的现状,突显了党风廉政建设的紧迫性。本文对非公有制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内容和方法及其机制创新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非公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创新

一、非公有制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

所谓非公有制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就是要通过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业的党的组织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纠正非公有制企业违法乱纪等不正之风,保证非公有制企业廉洁经营,为非公有制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应当承认,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了党的组织,也开展了党风廉政建设,继承和发扬了党的一系列优良传统和作风,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从非公有制企业目前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来看,仍存在大量亟需解决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非公有制企业开展纪检工作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思想认识不一致,难以统一。目前,对于在非公有制企业开展纪检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有为论”。一部分同志认为,通过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的纪检工作以切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大有可为。因此,有必要增派一些有丰富纪检工作经验的同志到非公有制企业中去,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以卓有成效的纪检工作来带动党风廉政建设。二是“无为论”。一部分同志认为,当前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复杂,党组织建设不健全,“隐性党员”、“口袋党员”较多,此时开展纪检工作不切实际,难见成效,因此在行动上抱“无所谓”态度,最终滑向“放弃主义”。这种思想认识上的不一致,无疑有碍于党风廉政建设在非公有制企业的顺利开展。

第二,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过于简单。非公有制企业在产权结构和管理机制上与公有制企业有较大差别,因此其纪检工作、党风廉政建设的内涵和模式必然有别于公有制企业,需要创新工作内容和方法。但是,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的党组织套用公有制企业纪检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的模式,习惯于以厂纪厂规来管理企业和职工,特别是对违纪党员的处理,往往以经济手段取代党纪处分,以物质奖励取代思想政治工作和作风建设,造成纪检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内容简单划一,方法单调,由此引发诸多矛盾和冲突,致使纪检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流于形式,难见成效。

第三,制度建设相对落后。纪检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需要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尤其是普遍使用的党纪法规。但是现行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运用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却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原来的条例主要适用于机关企事业单位,但是随着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原来条例的使用对象和使用标准等发生了变化。由于党员处于不同经济条件、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在当前形势下,要求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党员的行为标准和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党员行为标准完全一致不但不现实,而且实际上也难以做到。因此,原有的党纪条例有明显的滞后性,亟需创新。

第四,党建工作软弱无力。有相当多的企业没有建立党的组织,党建工作缺乏必要的活动时间、场地、经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的教育工作以及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使党风廉政建设缺乏必要的组织和制度保障;虽然一些企业建立了党组织,但是直接关系到党风廉政建设的纪检部门的机构设置却为数很少,从人员配备、制度建设到纪检工作的实际开展都存在明显不足,直接影响到党风廉政建设的成效;非公有制企业中的不正之风、消极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某些私有企业主与党的一些干部之间相互勾结,形成利益共同体,腐蚀党的肌体,影响了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的党组织和党员作风不佳,形象不好,威信不高,直接影响了党在企业中的威信和形象。

二、非公有制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内容和方法

在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环境、主体、内容和方法迥异于国有企业。所谓非公有制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是指在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具有教育、管理、协调、组织等功能并且居于主导地位的机构和个人。具体来说,是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党组织、纪检组织以及全体党员。在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风廉政建设,首先必须明确建设主体,依据当前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千姿百态、百花齐放的特点,各地应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比较专业化的党风廉政建设队伍。

汇集各地经验,在非公有制企业建设党风廉政队伍具体可以有以下形式:一是依托党委组织部门为基地,配备专门从事非公有制企业党风廉政和其它党建工作的组织员队伍。二是针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特点和需要,选派德才兼备的干部到企业挂职工作,从而培养党风廉政建设的挂职干部队伍。三是针对一些人数较少,尚不具备成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选派党建工作联络员或政治指导员到企业开展工作,从而形成党风廉政建设的政治指导员队伍。四是在一些党组织建设条件比较好、规模比较大的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健全一支党风廉政建设的纪检监察队伍。

目前而言,非公有制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具有十分丰富而独特的思想内容,其中主要包括党风和廉政建设两大内容。一般而言,党风建设就是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方法论在党组织和党员中培育良好作风和纠正不正之风的实践活动。廉政建设就是要依据党纪党规,反对企业中各种谋取私利、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等行为,它必须结合非公有制企业自身特点,按照纪检工作的“教育、保护、监督、惩处”的四项职能积极开展工作。

具体来说,在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第一,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党组织和党员来说,要求他们发扬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作风;刻苦学习、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务实高效、勇于进取、不断开拓的工作作风和艰苦奋斗、同甘共苦、清正廉洁的生活作风。第二,严格以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和各种行为规范为依据,反对和纠正党内各种不正之风。第三,坚决维护党的章程及其它党规党法,使党风廉政建设真正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第四,认真检查监督党组织和企业经营者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贯彻执行情况,检查监督国家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使企业能够做到遵纪守法、廉洁治厂。第五,扎实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以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员纪律观念,减少违纪现象,在企业中充当先锋和模范。第六,检查处理党员和党组织违反党的纪律的案件,着重要查处的是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宣传纪律、保密纪律、群众纪律、经济纪律、人事纪律、外事纪律的党员。第七,受理党员的控告和申诉,同时受理非党群众对违纪党员和党组织的检举揭发和来信来访。

非公有制企业在诸多方面同国有企业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必须要根据自身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出一些富有特点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方法:第一,尊重差异、突出结合的方法。比如,实现党组织的要求和企业经营者的需要的有机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和企业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教育、法制、监督的有机结合,优良作风的继承、发扬同反对和纠正各种不正之风的有机结合,榜样的示范和违法乱纪现象惩处的有机结合等等。第二,突出教育的方法。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党员因具有高流动性、松散性等特点,对党风廉政建设的相关教育缺乏较多,必须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的要求,围绕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这一主线,突出教育,把党风廉政教育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第三,重在示范的方法。由于非公有制企业产权私有化,其党建工作失去了“党政合一”的法定地位和强制力保障,其党组织和党员在企业中便缺乏行政性权威的力量支撑,不可能利用行政权威来影响甚至控制别人的思想行为。此时,党员的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就要凸显出来。全体党员在思想、作风和业务上都要走在非党员前面,要求职工不做的,党员首先不做;要求职工做到的,党员首先做到,惟此,党员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在企业中形成良好风气。

三、非公有制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机制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永恒主题。非公有制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实质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制度环境的重大变迁要求我们大胆探索,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进行制度创新,这一创新包含建立健全制度机制、领导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内容的科学运行机制,使之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首先应创新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制度机制,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制度条件。与国有企业不同,目前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党组织以及它们的地位作用、活动方式等,中央既没有出台《条例》,也未作出决定,缺乏制度安排,这给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带来较大难度。因此,尽早给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定性、定位,使其存在和活动“于法有据,于章可循”,成为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与作为“企业政治核心”的国有企业党组织不同的是,非公有制企业的党组织缺乏企业决策、人事管理的直接的、法定的参与权,无法对企业经营者的决策和管理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为此,在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风廉政建设首先应解决建设主体的难题,努力创造条件,提供物质和制度保障,切实保障和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在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依据非公有制企业的实际情况,应以条例等形式规定党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地位,将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定性为“非公有制企业的战斗堡垒,职工群众的政治核心”,只有这样定性定位,才能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为党组织大力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提供制度条件。另外还要建立健全各项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具体包括党组织工作计划制度、集体领导制度和分工负责制度、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和支部委员学习制度、党支部工作职责考核制度、党风廉政责任制度、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学习制度、党日活动制度、发展党员工作制度、党员培训制度、民主生活制度、党员奖惩制度、群众监督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党员学习、生活、组织生活、发展党员都要按制度执行。

其次,建立党委(党组织)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机制。从目前全国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来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责任制,使之具有约束性,并成为考核领导干部的依据。现阶段非公有制企业的党组织在规模和组织建制上存在一定局限,因此,党组织的领导直接抓党风廉政建设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企业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并建立健全严格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结合形势发展的需要,定期分析本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对策。第二,必须发挥纪检机关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作用,并依据非公有制企业产权、管理和运行方式的特性,建立适当的纪律检查机制。比如,考虑到非公有制企业主要是依靠公司的章程和企业规章制度来管理企业和员工(包括党员),在设立领导机构时可以将纪委和监事会、管理员工的监督机构进行合署。这一方面可以避免机构人员重叠、工作内容重复的弊端,又可以使企业的党纪检查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得到有效的结合,从而发挥整体效能,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也可以减轻企业负担,得到企业主认同。又如,考虑到非公有制企业实行的是员工聘用制,企业中的纪检机构组织人员也应由企业聘用的员工组成。第三,纪检工作在内容上也要创新,如协助企业党委对党员进行思想、宗旨、党风、党纪和廉政教育;负责监督同级党委和所属党支部及党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遵纪守法;认真受理来信来访,并开展案件查处工作;负责对提升党内职务的本企业党员作出廉政鉴定;支持企业和企业主依法经营、廉洁经营,等等。第四,非公有制企业的纪检机制应当坚持和贯彻有关“双重领导”的具体制度,一是建立和上级纪检机关“双重领导”体制相适应的纪检“双重管理”制度。在这一制度下,非公有制企业纪委的书记和副书记的调动和任免,应当经过上级纪委批准,上级纪委有权对非公有制企业纪委的干部进行考察、培训、奖励,提出任免和调整意见,有权受理非公有制企业纪委组成人员因行使职权而遭受打击报复等问题的申诉、控告,以保护非公有制企业纪委干部的合法权利。二是建立非公有制企业纪委向上级纪委报告的工作制度,尤其是对一些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处理,应当经过上级纪委的批准,以沟通非公有制企业纪委和上级纪委的联系管道,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6.新经济下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六

一、前言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集团公司党组作出了在央企率先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决定,并于2014年2月19日,公司全体董事审议并一致通过了《启动中国石化销售业务重组、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的议案》。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抓紧推进过程之中,中国石化油品销售业务实施混合所有制经营后,将继续巩固成品油销售市场的优势地位,同时寻求在非油品业务上的重大突破,最终实现传统业务的转型升级。各销售企业地市公司(以下简称“地市公司”)作为本次改革的主体,今后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而地市公司客户经理作为经营工作的骨干力量,在企业和市场之间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担负着收集、反馈和分析市场信息,联系、开发和维护客户,销售油品和非油品以及提供营销服务等多项重要职责,客户经理的能力和素质高低是中国石化销售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能否获胜的关键。如何培养一支营销能力强、服务水平高、客户信得过和市场稳得住的客户经理队伍,是当前摆在我们地市公司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对新形势下地市公司客户经理队伍建设的新认识

(一)职责定位有了新变化。

职责定位能否适应市场变化是客户经理能否做好工作和确保成效的基础,是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的首要环节。根据当前成品油经营的现状和未来市场的竞争格局(以广西公司为例,下同),笔者认为,新形势下销售企业地市公司客户经理应确定如下职责定位。1.全口径营销。

为做好产品营销,当前各地市公司一般设有成品油直分销客户经理,原则仅负责本区域汽柴油的直销和批发工作,由商业客户部归口管理;零售ic卡大客户经理,一般仅负责本公司ic卡大客户的开发和维护工作,由零售管理部归口管理;非油品销售客户经理,一般仅负责非油品团购销售等业务,由非油品经营部归口管理。三类客户经理在业务上原则不交叉,各为其主,各司其职,看似。

能力。

三是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对于客户经理来说,不仅要有执行力,而且要有创造力。对所维护客户的分类与分析等等,都需要客户经理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提升服务水平,解决复杂问题。

四是具备一定的信息社会环境下的电子商务能力。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客户经理不能仅满足过去开票收款配送等的传统经营模式,对sap在线操作、ic卡网上充值销售、石化易捷网等诸多信息平台要做到熟练应用。3.团队协作能力。

随着客户经理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意味着靠单一个人能力去圆满地完成某项工作将越来越困难。在成品油(非油品)市场营销中,团队作为从事不同工作的人为完成共同目标任务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销售组织,应引起客户经理的重视,并学会与他人合作。

培养团队精神,一是需要加强思想教育。要通过长期的政治思想学习教育,从思想深处自觉认识到团队精神重要地位与作用。二是需要开展有关活动。加强客户经理与相关部门其他人员的交流沟通,在活动中增强团队精神,领悟合作精髓。只有重视客户经理团队建设,增强团队凝聚力与向心力,才能发挥出团队力量,增强团队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荣誉感,激发活力与斗志,促使团队的工作绩效大幅提高。

三、当前地市公司客户经理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及成因

(一)客户经理的培训体系不完善。为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近几年,广西公司越来越重视对客户经理的培训,每年均组织几期客户经理能力提高培训班,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投入也不少,但是培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目前的客户经理大部分由企业原来的业务员或其他专业板块人员转岗而来,具有一定的油品行销经验,多年形成的卖方市场也使油品销售比较容易上手,传统的行销观念已根深蒂固,对自身要求不高,自觉追求现代营销知识和技能的愿望不强,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其次,业务主管部门和培训主管部门对当前客户经理队伍的能力和素质缺陷没有进行系统诊断分析,制定的培训计划侧重内部规章制度、业务信息系统和工作流程操作等内容,而对存在的“短板”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客户经理的能力和素质没有根本性地提高;第三,没有建立客户经理培训档案,企业不能很好地掌握客户经理的不足,也就无法相应地制定能力和素质提升培训计划;第四,对客户经理的培训考核缺位,没有建立“谁主管、谁培训、谁考核、谁负责”的运行机制。

(二)对客户经理的日常工作监管还不完全到位。

客户经理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需要经常与外部环境打交道,如调研市场需求、走访客户、联络客户感情、为客户提供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等。为便于客户经理开展工作,企业一般不要求客户经理实行坐班制,相对给予较为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简单地以销售业绩论英雄,认为只要能把油品(非油品)卖出去便是好的,普遍存在轻过程管理的思想,对销售环节的规范性要求常停留在口头上,很少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因此,企业对客户经理的日常管理多数处于“失控”状态,对客户经理的个人状态和工作状况难以掌控。近几年,全国系统内多家地市公司发生的多起客户经理挪用营业款、客户经理与顾客合谋套取增值税票非法获利的违法案件,与对客户经理的销售全程监管缺位不无关联。

(三)客户经理的薪酬激励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细化。

当前客户经理的薪酬标准按《广西石油地市公司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实施方案》执行,纳入经营管理人员序列管理,采取基本薪酬+月绩效薪酬+年终奖的分配模式,在《中国石化广西石油分公司成品油直分销营销团队管理细则》中,把客户经理分为见习客户经理、初级客户经理、中级客户经理、高级客户经理、特级客户经理五级。并按销量规模等级对各地市公司划分类区,客户经理按照所在城市地区类别对应各自的定级标准,具体如下:

职级 销量(万吨/年)

一类地区 二类地区 三类地区 四类地区 特级客户经理 2 1.5 1.2 1 高级客户经理 1.5 1 0.8 0.5 中级客户经理 0.8 0.5 0.3 0.2 初级客户经理 0.2 0.15 0.15 0.12 见习客户经理 0.2以下 0.15以下 0.15以下 0.12以下

而在《广西石油地市公司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实施方案》中,对客户经理的基本薪酬并没有按照差异化的原则与之匹配,也就是说,一类地区的客户经理与四类区的客户经理的基本薪酬标准是一样的,年收入差距也较少,但是两个地区的同级别的客户经理年销量最少相差800吨,最多相差1万吨,显然没有体现出“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和“多创效多得”的分配原则。以2013年为例,广西地市公司一名中级客户经理的年收入在6.5万左右,折合吨油提成,一类地区的地市公司大约8元/吨,四类地区的地市公司32元/吨,一类地区的地市公司客户经理的收入显然偏低,没有竞争力,不能有效激发客户经理的销售积极性。此外,客户经理的晋级难度较大,如从初级晋升到中级,业绩要翻番才能实现,这样的激励机制缺乏科学性。

四、新形势下加强地市公司客户经理队伍建设的新举措

(一)建立适应多元化竞争态势的选拔任用机制。

混改后的销售公司承担着中国石化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重要使命,客户经理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必须建立适应多元化竞争态势的客户经理选拔任用机制。在选人标准上,应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选拔依据,重学历更重能力,重资历更重水平,重职称更重业绩,重年龄更重素质;在选人方式上,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全面引入竞争机制,拓宽用人视野,企业内部没有合适人选的,可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面向社会广纳贤才;在用人办法上,可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对客户经理的工作目标、薪酬待遇、职务升降和劳动关系,实行契约化管理,实现职务能升能降、收入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

(二)建立系统的客户经理培训机制。

7.新经济下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七

一、郑州产业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1. 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

郑州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 截至2014年底, 郑州城镇化率已达到56%。郑州市先后出台了建设规划和实施意见, 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 各县 (市) 区也分别制定了自己的产业发展规划。城镇化和产业在空间上复合度越来越高, 呈现明显的耦合发展特征。产城互动发展成效明显提升, 城镇化活力得到激发, 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如郑州经开区加快推进合村并城建设, 加快产城融合步伐, 提升区域承载能力。产城融合步伐加快, 环境与经济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如郑东新区目前入住人口达100万、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 已经成为郑州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龙头和展示郑州甚至河南形象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2. 产业支撑的强劲作用日益凸显。

郑州产业支撑新型城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2015年上半年郑州市实现生产总值3361亿元, 同比增长9.3%, 比上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 比一季度加快1.3个百分点。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3、1.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郑州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增速加快。2015年上半年全市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89亿元, 同比增长9.4%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3、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00亿元, 比上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 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0、0.6个百分点。在全省经济中的首位度提高。2015年上半年郑州市GDP占全省比重为20.1%, 比一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占全省比重分别为4.1%、19.6%、25.1%, 与一季度相比, 第一产业降低0.4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提高0.7、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速加快的主要驱动力。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 2015年上半年三次产业贡献率分别为0.7%、53.8%、45.5%, 与上年同期相比, 第三产业占比提高了5.1个百分点, 成为郑州经济增速加快的主要驱动力。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看, 2015上半年三次产业依次拉动GDP增长0.1、5.0、4.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仍是郑州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但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在经济增长拉动力上的差距进一步减小。产业集聚区发展喜人, 2015年上半年, 郑州市11个产业集聚区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495.5亿元, 同比增长13.8%, 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64%, 其中航空港集聚区贡献居首位。

3. 产业发展吸纳就业形势乐观。

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聚区建设紧密结合, 以产兴城、依城促产, 积极创造就业岗位。郑州11个产业集聚区不仅成为转移农民就业的“主阵地”, 也加速了城镇化进程, 如富士康就吸引了超过20万人来就业。产业聚集人口, 人口聚集成城, 农民市民化进程加快。以发展产业吸纳、集聚劳动力推进郑州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新常态下郑州产业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1. 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郑州产业结构中的技术创新层级不高,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不足, 如智能制造、云制造等产业发展刚开始起步, 新能源、生物工程、新材料、高端机械制造等产业发展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长期以来, 郑州市第二产业一直是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 较慢且比重小, 高成长性服务业发展不足, 第三产业发展仍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2. 绿色发展不足。

对绿色发展存在认识误区, 在产业发展中资源和能源的反复循环利用不够, 惯性思维还依然突出, 产业绿色改造升级较慢。尚未建立引领产业绿色发展的严格标准, 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有待形成。绿色产业发展模式还比较单一。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发展的非农产业主要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 这必将对新型城镇化产生制约。

3. 区域发展不均衡。

郑州对周边城镇的核心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 对周边城市的有效对接能力不强, 有效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如产业布局、技术合作、金融流通、人员交流、信息共享、市场协作等领域衔接度不高, 致使产城融合度不高, 区域发展不均衡, 如郑州东西发展不均衡, 这将影响郑州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三、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郑州产业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

1. 推进创新发展, 加快动力转换。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 “坚持创新发展,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郑州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申建郑州自贸区背景下, 郑州产业要敢于担当、勇于创新, 加快转型升级。以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创新行动, 坚持问题导向, 结合郑州产业发展优势与自然资源禀赋, 利用“互联网+”, 推动产业发展理念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发展模式创新, 延长产业链。创新发展新业态, 认真梳理产业发展思路, 贯彻好、落实好“十三五”时期郑州产业发展目标, 推动郑州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 让世界认可“郑州制造”、“郑州服务”。

2. 促进协调发展, 增强后劲支撑。

协调发展是郑州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坚持协调发展, 优化郑州产业结构, 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推动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 加快构建郑州现代产业体系, 培育产业和新型城镇密集带,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以适应新常态, 引领新常态。提高三次产业中的“智慧与知识”比重,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 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打造郑州特色产业集群, 促进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激活“互联网+”引擎助推郑州现代服务业, 引领产业发展;“互联网+”助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发展智慧农业,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提升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质量;大力培育总部经济, 发展临空产业、航空引致产业, 发挥临空产业的辐射力量, 加快申建郑州自贸区, 促进郑州新型城镇化建设。找准切入点, 集中力量, 把握好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协调关系, 力求补上短板, 形成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优势集合。

3. 坚持绿色发展, 弘扬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 坚持绿色发展, 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是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是优化产业结构、引领新常态的重要突破口。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的绿色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带动生态、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发展, 延伸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可再生能源, 正如习近平所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4. 推动开放发展, 拓展内外空间。

开放发展是产业支撑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开放理念构建郑州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新领域, 吸引外资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 推动郑州产业向高端、高效、高质发展。加快培育以郑州为总部基地的跨国企业, 形成“走出去”产业优势。完善管理体制, 加快建立境外投资“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方式, 激发对外经济合作动力与活力。加强“走出去”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财税、金融、人才、信息服务力度, 着力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市场化、开放便利、贸易自由内陆开放新高地, 打造郑州航空港“三小时经济圈”, 提升郑州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地位。

5. 助力共享发展, 增进民生福祉。

8.新经济下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新形势;经济管理;创新

一、前言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发展处在一个非常好的形势中,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的竞争十分激烈,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得到充分展示,应同市场在未来发展中的走向相一致,顺势改变企业自身的发展文化。经济效益是一个企业发展优劣的直观体现,直接决定了企业领导对公司一些重要问题会作出怎样地决策,如企业在今后要怎样运行,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等。提高领导的竞争意识,完善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方式,是确保企业能够更好的、持续的、快速的发展的刻不容缓的道路。

二、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思想落后、陈旧

现在的经济发展是全球化、一体化的,企业原来封闭式的管理理念已经无法保障企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了。而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是处在原有的管理模式之下,即使一些企业领导发现了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也做出了相应的转变,但是却发现难以适应新的创新管理方法,新的经济管理模式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原因是在管理思想本质上没有进行彻底地改变,缺少了对于创新改革的实战经验。同时,还是有企业没有确定企业在未来经济中的发展目标,具有盲目性,不清楚自己处在怎样的一个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只是为了改革而改革。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是不分国界的,管理者对国内外未来的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的很少,使其不能对企业的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导,制定的管理方法多不切合实际。

2.管理的体制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许多企业都制定了经济管理的制度,但是实际上这些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效果不佳,其中主要的因素是制度本身就存在问题。大部分企业原有的经济管理制度考虑的是怎样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没有考虑到企业在未来发展中的长期利益。并且,企业管理内部缺少对新鲜血液地引进,原有的企业内部人员知识水平与技能参差不齐,管理团队的整体战斗力、执行力不高,这一问题在大多数企业管理中是容易被忽视掉的,加之,企业对经济的管理体制进行的调整多不合理,或者干脆没有调整,已经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三、创新的关键作用

经济管理会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是否良性的直观体现。各企业都会有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运营模式,在资源配置和管理结构上面有着很大的区别,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企业通过总结自身管理经验制定的管理体系已经无法适应自身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新型的信息时代,技术水平快速发展,信息化的网络结构不断完善,网络、信息经济对企业的影响很大,要转变陈旧思想,改变原有的模式管理,让企业更加适应当今经济发展的大环境。

四、新思想、新策略

在全球经济发展迅猛的大背景下,只有摒弃旧思想,采用新理念,才能维持企业的发展热情。企业在当代的经济发展中想要不被淘汰下来,就需要企业建立起对经济发展有利的创新的管理理念。在发展战略和处理危机事件时,创新的管理经济的理念就会凸显其价值。管理者们急需要适合企业内部发展的创新管理方法,使其能够用新型的思想方式管理企业,指导工作。企业在经营时要打造一个经济管理创新的环境,这样才能够加强职工对创新的热情,多元化的发展企业的经济的管理工作。

掌握好经济的发展方向,需要以创新策略手段切入到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文化中。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对于经济的管理要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准确地抓住在大环境下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机遇。重点放在如何制定企业的发展方向、策略、规划等方面,提高企业的关键竞争力。要将经济的创新思想传达到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提高员工的执行能力。所以,要想企业在经济管理中进行创新,首先要对企业内部进行创新改革,形成适应度高的经济管理模式。对于企业的领导者,需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步骤、有重点地推动创新的经济管理理念在企业的落实工作,灵活地运用经济的管理体制,完善企业组织内部的管理方式方法,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和企业经济利益。

五、结论

从全球经济发展和国内、国外的竞争状况来看,对于企业内部管理经济的创新策略的制定是必须的。同时,要注重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提高管理层的综合素质,对于创新的经济管理理念要及时更新,创新思想不能懈怠,掌握企业内部的结构和管理机构有哪些不足,及时调整、查缺。在新形势下,企业要将自身的发展规划与新形势下市场的综合发展相适应,发展目标要明确,资源要得到合理的分配,极力建设具有创新思想、善于通过改革化解风险的新型企业。

参考文献:

[1]郑秀玲.关于新形势下企业员工思想教育创新的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3,05:56+60.

[2]章志明.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J].知识经济,2015,13:67.

上一篇:唱歌教学感受下一篇:沉与浮的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