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论文

2024-09-21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论文(精选8篇)

1.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论文 篇一

1.1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增加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实训场地,从而不但能够满足学生对于实训的实际需求,还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加大了实训基地的资金投入,引入了很多先进的设备,一方面丰富了实训资源,满足了实训教学的相关要求,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从而为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1.2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在新时期,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实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毕业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不仅减少了人才培养时间,还降低了培训成本,从而能够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对市场、企业进行充分考虑,确保企业岗位与人才所需相一致,从而才能使人才在较短时间内找到满意的工作。

1.3有利于学校和企业更好地发展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通过校企合作方式,不仅能够为学校、企业以及学生获得一定益处,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能提高就业率,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学习,进而使学校树立良好的形象。此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的用人标准相一致,能够大大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不仅能为人才储备奠定良好的基础,还能提高企业效益,总之,无论对于高职院校还是企业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

2.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论文 篇二

1 现状分析

在高职院校辉煌发展的今天,虽然各高校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主要的体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的质量之间的矛盾,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中得不到任用,学生的就业质量低。为了有效地促进高校的发展,并高效地解决这一矛盾,只有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索一种适合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

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典型的是校企结合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及“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尽管高职院校在以上这些模式的作用下,教学质量有了迅速发展和提高,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如下问题:1)教学缺乏特色,学生缺乏兴趣,影响职业能力培养;2)专业教学实习实验设备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学生就业率低;3)缺乏“双师型”教师,教学方法陈旧;4)专业设置和办学定位不能与时俱进。

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近年来,学院与合肥胜利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首先在电子专业和试行“2+1”工学一体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建立“锐蓝(电子专业)精英班”并已正式开班。该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初就按照学校和企业制订的教学计划和方案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时可以直接到企业上课、实习或工作,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拟定教学方案,通过职前培训、整班培养、就业前置、工学交替等手段探索企业制学院模式,促使学生向工程职业型、技能型方向转变,充分体现了“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工学一体“2+1”校企合作的就业就学人才培养模式。

“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主要是前两年在学校组织学习,同时在校进行校企合作教学,可以建立企业校内课堂,另外一年在企业工程师和学校专业教师的指导进行在职在岗的实践学习,同时完成所需的毕业设计(论文)。将校内的理论和校外(企业)的实习实践相结合,进行真实情景的实践教学。

当然,“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是简单时间的叠加,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职业能力、全方面的职业综合素质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质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同为教育主体,共同创建培育适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性人才教育环境,实现人才培养与现实

需要相匹配。

2.1 开发新的课程体系,提升职业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设置,要充分地考虑对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课程设置中主要以各种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为核心主导,深入研究教学内容,进行按照企业的需求重新优化组合,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弱化学科系统性和理论知识的教育,深入整合校企合作中的资源优势,以促进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完美融合。

2.2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程教学上,对于电子信息专业而言,无论是对学校还是老师来说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要求都很高的。因此,我校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及探讨,采用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引入企业的高级工程师进入课堂和学校教师一起设计课堂,学校开办“企业课堂”,由企业工程师直接在实验室中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的实践学习和创作,充分把理论知识应用到职业技能提升中,改变原来单一的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迫使学生主动去学习理论知识,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这种理论和技能的有效结合,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就业还是对于企业和学校都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把理论课堂搬到实训室[2],由企业工程师或项目组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实际的项目对口教学,提升学生的企业工作能力,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后期职工的培训费用。在第三年的企业顶岗或实习中这类学习就可以直接上岗。因此,这种“2 +1”的校企业合作的办学模式为高职学院拓宽办学模式,为企业提供了适岗人才,达到了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2.3 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能力培养和产学研结合

目前,40%的高职院校由于经费不足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完美,平时的实践教学主要以校内基础(公共)实验室、专业实验(设备不足或老旧)为主,所谓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也就是一般的实验室再挂一个牌。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也主要和一些培训机构合作。我校在经过两年的教学研究改革后,建立了多个校外教学基地,例如合肥胜利精密科技有限公司、科大讯飞等。在实际的教学中强调能力培养,构建完整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3]。

在实践教学中,校内主要以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实践学习相结合,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学习主要企业培训为主,由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安排学生的实践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在整个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同时要重视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开发,积极组织并整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校外实践的第三课堂。加强第一课堂的师生互动,鼓励积极参加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建设及学科竞赛和科技活动,强调第三课堂的校外企业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教学。

2.4 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搞好专业建设。通过“稳定、联合培养、按需引进”等途径进一步加强并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以“校企合作”为主渠道,有计划派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和工作,获取工程技术经验,构建“双师型”教学导师团队;支持教师参加行业举办的专业技术培训班,鼓励教师取得具有行业权威性的职业资格认证,培养和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升教师学历和专业技术资格。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坚持教学督导制和领导听课制,利用多种形式督促教师胜任教学岗位,提高教学质量;要求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必须为本科生讲授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在职学习、在岗进修、假期进修,到国内外高校做访问学者,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并采取得力措施,提高本专业的学术水平。

2.5 全面推行导师制,落实寓教于研,实现“科教融合”

“导师制”的实施可以从入学教育完成之后开始,各个教师各个开展科研讲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教师的研究领域,选择适合的导师,导师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决定结果。

教师从“科教融合”的角度,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总体设计,教师从自己课题中选取出大量的“小题”用于学生的实践教学,并连续担任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师。在学生对该学术领域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导师带领学生选择科研课题并且开始进行科学研究,将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和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学科竞赛等学生素质提升类项目进行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完成实践教学内容后便可将相关成果用于申报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和参加相关学科竞赛,通过项目资助和竞赛奖励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激励,切实提高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积极性。

3 总结

校企合作主要是通过“工学一体”就业就学的人才培养方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把高职院校的学生打造成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董芳基于校企合作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模式研究[4],同时促进企业和区域经济更好的发展,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市场竞争力,从而逐渐构建成良性互动循环的多赢人才培养体系。[5]

参考文献

[1]曹丽琴.广东省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2]邓祺.论电子专业教学现状和教学改革[J].大众科技,2015,17(4):137-139.

[3]方黛春.高职“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4]董芳.基于校企合作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模式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72-73.

[5]胡娟.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152-154.

3.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论文 篇三

关键词:校中厂;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7-0034-03

1 实施背景

随着沿海产业向内地的转移,我县地处湘西南,毗邻两广,区位优势明显,成为了沿海产业转移的承接地。近年来,由于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工作中取得了可喜成绩,至今,已有包括湖南美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富康源电子等公司在内的30多家大、中型电子企业落户祁阳县,年产值可达20亿元以上,2011年祁阳县工业园电子产业园被确定为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电子行业已成为主导我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对人才需求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必然要求人员素质的提高,但是,目前祁阳县工业园技术工人文化程度、技术水平低的多,高的少;高等级技术工人年龄大的多,年轻的少。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是培养电子应用技术中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但原有的“基础理论+验证性实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新要求,教育教学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着一定的脱节,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滞后,重理论、轻实践,部分课程设置还难以跟上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新变化,师资队伍与职业教育发展不相适应,因此必须探索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创新“专业+公司+课堂”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2 主要目标

①建设“校中厂”,为师生提供真实的教学、实习环境。学校利用设备和技术优势,创办祁阳阳泰电子厂,为企业提供来料加工、产品试制和技术推广。

②建设“厂中校”,为学校提供固定的教学实训场地。与湖南美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密切合作,公司长期接纳师生开展和实训。

③创新“专业+公司+课堂”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室、车间一体化”、“生产、实训一体化”,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3 工作过程

依托校办企业祁阳阳泰电子厂和合办企业湖南美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合作企业,建成真正意义的“校中厂、厂中校”。以“专业+公司+课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主线,以项目合作和专业建设为纽带,着力推进学校与企业、专业建设与职业岗位、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提升社会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建设思路

3.1 在学校领办企业,建设“校中厂”

2010年8月,学校在学校实训基地开办了祁阳阳泰电子厂,主要生产开关变压器、继电器、机顶盒等电子产品。学校派出田东明等老师领办企业,谢鹏翔等教师参与管理企业,企业无条件接受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通过多年的尝试,这些专业课教师领办的企业,不仅为学校节约了在实训设施设备上的投资,还要上缴利润给学校。更是方便了学生实习实训,还有利于专业课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专业教师的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

3.2 企业员工反哺,建设“厂中校”

2011年11月,学校与毕业生刘汉平在祁阳县工业园联合开办了湖南美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美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为我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提供了下企业锻炼的机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开展岗位技能培训,跟踪行业企业技术发展前沿,接受行业的新观念,增强专业实践能力,促进“双师”培养,与此同时,企业为学校提供一线技术专家。

3.3 厂校合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利用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优势,设置课程与培训方式,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挂牌、冠名等形式,建立起校企之间密切衔接和稳定的学生顶岗实习平台,除了与校办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外,学校还先后与祁阳县富康源电子等企业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书,“订单式”培养比例达96.1%,学生通过“订单式”培养,既获得了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在“全真实践环境”中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为实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创业经营型人才培训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教室与车间一体化”、“生产与实训一体化”、“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师与师傅一体化”、“学生与学徒一体化”、“能力与素养培养一体化”等实现了教学做合一。

3.4 引入企业评价,实现“课、证、岗”衔接

根据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和相关国家职业标准,充分利用学校职业技能鉴定所的优势,构建以课程考试、实训考核、实习鉴定为基础,以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为支撑,融过程考核、技能考核、职业素养考核于一体和学校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学习+工作”的循环交替和“课程教学、模拟实训、顶岗实习”的有机结合,促进“课、证、岗”的有机衔接,实现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到岗位的无缝对接。

4 条件保障

4.1 政校企合作,共建基地组织机构

成立了由学校、行业、企业和祁阳县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等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如图2所示,制定理事会成员单位遴选机制、工作职责与运行管理流程、定期交流机制和《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同时还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顶岗实习管理领导小组。

图2 校企合作理事会机构框架图

4.2 “自办自营”资源可控的校办企业

用于学生生产、实习实训的校办企业祁阳阳泰电子厂和合办企业湖南美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该基地2013年入围“省级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拥有先进的设施设备、一流的服务团队和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完全能满足学生的生产性实习实训的需要,为实现“专业+公司+课堂”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场地、设备、资金以及技术服务支撑。

4.3 高水平的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

学校与企业创新“互兼、互派、互聘、互培”队伍建设与管理机制,建立了与企业联合培养培训师资的机制,并实施了“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培养对象明确并形成梯队。为实现“专业+公司+课堂”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坚实的人力保障。

4.4 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

4.4.1 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指导学校办学

学校根据企业的用工要求和人才需求信息,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科学设置专业,明确培养目标。

4.4.2 校企共同开展文化、学术交流

学校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校企专业技能竞赛活动,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校举行企业文化、职业指导等方面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全方位了解企业,为学生“零距离”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4.4.3 校企共同参与专业建设与改革

校企共同参与指导学校的教研教改、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评价等工作,将企业的最新案例和成果引入学校,提升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5 主要成效

5.1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通过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创新和实践了“专业+公司+课堂”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按照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计划和技术要求,实现对学生培养的“量身定制”。同时,学校还派专业教师为企业安装、调试设备,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每年为当地企业轮训员工1 000余人,为企业输送优秀中专毕业生和短期培训学员近千人,有40%左右的应届毕业生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在本地对口就业,并吸引往届毕业生1 500多人回乡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由于成绩突出,2011年被永州市市委、市政府授予“校企合作先进典型”荣誉称号。先进的“校中厂、厂中校”建设理念和特色鲜明的“专业+公司+课堂”人才培养模式,为其它同类学校实现校企联合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指引和借鉴。2013年3月27号《中国教育报》和2014年11月29日《湘声报》头版以及2015年3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报刊对学校校企联合办学的先进事迹作了全面报道。至今已有来自本省及周边省市等3省区的76所职业学校来我校考察学习先进的校企联合办学经验。

5.2 完善保障机制,服务学校发展

通过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建立了与行业、企业密切联系的工作机制,企业参与、指导学校办学。学校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和人才需求信息,科学设置专业,明确培养目标。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组织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学习企业先进技术,了解企业生产、管理过程,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另外,通过重点建设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带动了专业群内以及其它专业的建设与改革,增强了各专业的竞争力,从而带动学校各专业的整体快速发展。

5.3 对接企业岗位,服务学生发展

企业办到学校,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了“同心圆、零距离”,学生实习、实训不但成本低,而且真正受到了最好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学生一毕业就能成为熟练工人甚至技术管理人员,学生成为校企合作的最大受益者。学生从见习、实习到顶岗实习全部在企业进行,“企业进校园,上课到车间”,这种模式使教学改革与企业的规范化操作实现了“零距离接触”,使“学生”与“工人”两种角色实现“无缝对接”。建设期内,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竞赛中,共获市级一等奖15人次,省级三等奖7人次,二等奖11人次,一等奖2人次,国家三等奖1人次。

5.4 搭建校企联合培养师资平台,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构建“校中厂、厂中校”建设模式,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创造了机会,同时也为我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提供了下企业锻炼的机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开展岗位技能培训,跟踪行业企业技术发展前沿,接受行业的新观念,增强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推动了“双师型”培养。建设期内,该专业教师获得了县级及以上综合性表彰有18人次,个人省级竞赛奖励5人次,市级一等奖以上指导老师奖36人次,市级以上课题4个。

6 结 语

近年来,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在人才模式创新方面,进行了认真探索,取得一定成绩,但我们深知,创业路上无止境,发展途中无终极。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校、企业互利共赢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技术进步和效益提升为结合点,以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补为平台,以培养适合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服务民生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新光.依托校中厂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3).

[2] 贾晶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举措[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2).

4.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论文 篇四

我国农药工业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科研开发、农药原药生产和制剂加工、原材料及中间体配套较为完整的农药工业体系,成为农药生产、使用、进口、出口大国。农药学作为植物保护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门类、横跨从实验室基础理论创新到工厂生产、田间应用的多个环节、基础和应用结合紧密、工业转化和农业推广需求强烈的综合性交叉学科[1]。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始开设农药学专业,培养从事农药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在校生人数的持续增加,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生教育正在逐步实现从精英化向大众化、从学术型向应用型的两大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改革和创新高校农药学专业人才教育和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从而造就大批能够适应我国农药工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的合格人才,已经成为农药学专业教育面临的紧要课题。

1.农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对多家大中型农药相关企业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农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从工作内容上大致分为4类:新农药产品的开发、农药剂型的研发、农药药效评价、农药登记管理和销售。用人单位对农药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主要注重3个方面:首要是敬业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其次为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最后为继续学习和知识创新能力。被调查单位还对已经毕业的农药学专业学生提出了一些意见,主要为本科毕业生缺乏独立工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知识面较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严重脱节,眼高手低,不善于学习,动手能力差等。

2.农药学专业设置状况分析

对20所实力较强的高等涉农院校调查发现,大部分院校本科阶段没有专门设置农药学专业,只是在植物保护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加入了农药学的相关课程,或者在本科三年级开始在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中设立农药学模块,只有少数院校本科阶段设置了制药工程专业。中国农业大学在理学院的化学专业设置了农药学方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设立了制药工程专业,扬州大学在植物保护专业下设置了农药科学与应用方向(表1)。

3.农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

目前,农药学专业培养的方向涉及4个方面:新农药分子设计与创制、农药分析与环境安全、农药毒理与使用技术原理和农药制剂、药械与施药技术。培养模式一般分为3个阶段,大学一年级主要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如英语、数学、化学、政治等;大学二年级主要开设学科基础课程,如植物学、植物生物化学、普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等;大学三年级、四年级主要开设专业教育课程和综合实践类课程,如农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药加工与管理、农药残留与分析、农药毒理学、农药市场营销学等[2]。

对上述20所高等涉农院校的农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后发现,总体上理论课程学分较多,实践类课程学分较少,也有少数院校加强了综合实践类的课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综合实践类课程占总体课程的20%,另外还设置了必修的创新与技能课程。

4.培养模式与需求之间的差异性分析

4.1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分析上述20个涉农高校农药学人才的培养方案,发现农药学相关的课程还偏少,开设比较多的是植物化学保护、农药残留与分析、农药加工、农药毒理学、农药生物测定等[3]。用人单位急需的农药合成、农药登记、农药销售等课程在大多数院校都没有开设,有的即使开设,也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根本没有学生选课,形同虚设。

4.2课程设置的滞后性

大多数农药学专业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大四上学期,此时学生面临考研和就业的双重压力,没有心思和精力学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下降,导致到工作单位后,专业知识缺乏,满足不了工作需求。

4.3实践类课程课时较少

农药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适当的实践和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但目前农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践类课程课时较少,专业理论课课时较多,学生接受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大部分院校设置了毕业实习和毕业见习,但安排相对集中,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出现学生毕业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4.4实习基地缺乏

农药学专业应用性很强,建立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知识的最好途径,但大多数涉农院校缺乏实习基地,学生对生产一线缺乏直观的认识,没有机会接触并解决生产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很差。

5.改革对策

5.1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跟进社会需求

培养方案是衔接社会需求与高等教育供给的桥梁,能够反映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各学科和专业繁荣发展的根本。在农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树立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的思想,既注重培养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等专业素质,又注重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结合扬州大学实际情况,具体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实施:

①完善课程体系,增加农药登记、农药市场营销、农药合成等相关课程,注重植物保护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

②建立本科生导师制,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研究,不断熏陶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③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发展,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进行自主创业。

5.2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农药学专业实践性强,与生产紧密联系。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①开设基础实验(实践)课程,内容涉及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三大类农药的室内生物测定实验和田间药效实验,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②安排长短不同时期的综合实习。建立和完善校内校外教学实习基地,针对生产实践中病虫害防治和除草剂药害等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

③开展大学生实践训练计划。以本科生为主体,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机会,通过实践环节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

④开展相关社会调查。鼓励学生针对农民用药习惯和施药技术以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等进行社会调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3建立校企资源开放共享机制

①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建立校友联络会,企业通过宣讲会和招聘会等相关形式宣传,综合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技术、场地以及设备,同时扩大企业实践基地的共享性。

②营造与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氛围,学校应更新、转变办学观念,紧跟区域经济发展步伐与企业需求,主动开展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企业则需树立良好形象,提高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提升竞争力。

5.4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运行和管理机制

①建立校企协同育人领导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校企双方高层领导组成,负责顶层设计并适时调整协同育人规划;工作小组成员由专业主任、教师及企业项目负责人等组成,负责教学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②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出资设立校企协同育人专项资金,建立学生入企实习制度,切实保障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人身财产安全,并支付一定的劳动报酬。建立《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必要管理制度,保证协同育人实践的持续开展。

③构建科学考核评价机制,注重指标的全面性,照顾到各方利益,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合理评价。

5.5构建多元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5.5.1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对校企联动的要求很高,是实现校企互利双赢的最佳模式。从学生进校起,学校就应将其就业作为项目进行组织规划,包括校企共同研究人才需求走势,定位学生修习方向,规定合理的专业设置,实施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策略,对用人单位进行跟踪调查和积极反馈等。

5.5.2学工结合模式。

学工结合模式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和学校。该模式以职业为导向,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并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通过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

5.5.3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是通过产学互动与校企结合的形式,把教育与科研、行业生产等活动及资源有效整合,有助于发挥高等教育的先导作用,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对推动产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该模式更容易满足校企双需,实现校企双赢。

5.5.4需求联动模式。

需求联动模式是以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技术应用水平以及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突出融入区域产业发展元素,培养熟悉区域产业背景、适应多岗位需求、具备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学校与政府、学院与行业、教师与企业对接,促进人才培养与区域企业需求的多维联动。

参考文献

[1]宋宝安,赵德刚,杨松,等.农药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30-136.

[2]李俊凯,杜晓英,陈柏寒,等.农药学专业“分段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C]//“第十二届全国农药学科教学科研研讨会”论文集.哈尔滨,.

5.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论文 篇五

美国学者在讲述美国大学和产业的关系时就提出,校企合作在最开始时,双方都是独立的个体,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和企业之间有了一些单方面的联系,即合作[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大学和企业之间也开始出现了交流互动的合作方式,这也让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的紧密,校企合作是以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为目标,是学习和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1浅层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浅层次的校企合作可以说是最开始的校企合作体系,该层面还只停留在为企业提供劳动资源,而企业则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需要企业和学校签订有相关的协议,然后学校便会按时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工作。在这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利益并没有得到保障,并且双方也没有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等方面的问题。

1.2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6.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论文 篇六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探索各类高校的分类与定位,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方向,地方高校应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各类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校企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已成为必然发展趋势。所谓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整合高校与企业的不同优势资源,以实现共同利益为纽带,采取学生接受课堂教学与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合作与共享资源,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因此,校企合作是一种互惠共赢的合作模式。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研究,提出有效的培养模式,能够为我国普通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提供推动作用。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时期,国内本科在校生及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逐步增加,本科生就业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供大于求的状况,而且大量本科生虽然知识理论功底较强,但实践能力严重欠缺,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当今高等教育创新转型发展的焦点。与此同时,学术领域内关于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也全面展开。“应用型本科”的概念首次在国内被提出来,此后相关的研究开始大范围出现。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主要以着作、学位论文相关信息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相关信息浅议利用网络进行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究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刍议会计学视角下应对国际反倾销策略刍议等浅议多渠道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房屋建筑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刍议浅议把握考试方向科学有序训练小议构建综合性银行的法学研究浅议如何让学困生走进英语世界谈议论文的出彩方法论文等形式展现,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特点等理论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式与途径;国内外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介绍与借鉴;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改革等。

随着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开始注重对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开创了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问题的研究,突出强调校企合作关系,认为校企合作将成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提出需要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步完善,但大多是从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规格及市场需求方面加以论述,在具体各个专业类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工科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较多,而很少涉及工商管理这个特殊专业。因此,对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仍需要不断探索。

二、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困境

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该专业人才素质和技能的培养提升。

(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经营的目的是盈利,其更关心从校企合作中能够获取多少利益。而一些企业则认为校企合作对于企业本身并无好处,甚至认为学生们没有工作经验,还需要老员工的指导,影响了企业原本的正常工作,会造成业绩的下滑。特别是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管理企业更需要经验,而在校大学生往往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更何况管理企业的经验,企业不能通过校企合作获得相应的利益。同时,学生到企业实践将会增加企业的管理费用,有时企业还要负责学生的吃住问题,也给企业增加了成本负担。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虽然高校有很强的合作意愿,但企业由于利益激励不足,甚至带来间接的利益损失,即使建立了一些合作关系,往往合作维持的时间也不会很长。

(二)合作深度不够、质量较低。受到当前政策、资源等条件的限制,校企合作的实践进展较为缓慢,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探索更为匮乏,没有形成相应的合作规范、合作准则与合作体系。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活动还处于起步时期,很多高校的校企合作仅仅局限于建立实训基地或实习基地,单纯是为了给学生找个实习的地方,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很少关注该基地是否专业对口,而且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也相当松散。由于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企业提供给实习或实训的在校大学生的工作岗位通常是最基本的、且技术含量极低的岗位,学生只能在某一个基层岗位实践,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要掌握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才能成为真正的管理人才。因此,仅限于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深度明显不够。同时,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实习能够获得多大的能力提升,是否能使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效结合,仍没有考核标准,因此校企合作质量难以把握。

(三)高校对校企合作内容监控不足。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最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但如何进行校企合作及对合作过程监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仅注重合作的表面形式,而对合作的实质内容没有具体规划。一些高校缺乏实践教学基地与实践项目,希望借助校企合作这一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等实践机会,但多数高校仅仅是将学生安排到企业后,就不再参与对在企业实践学生的管理与指导。特别是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其企业实践是为了获取基本的管理技能,但是高校在校企合作时具体的合作内容设计并不明确,院系对校企合作内容也没有必需的配套教学活动支撑,也对校企合作活动的内容没有必要的过程监控,所谓的校企合作就成为了高校将学生推给企业放任不管的借口。还有些高校的院系进行校企合作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为了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中取得好成绩,所谓校企合作仅限于签署合作协议、举办启动仪式或颁发校外指导教师聘书等形式上,导致校企合作形式重于内容,并没有对校企合作具体内容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致使现阶段校企合作的效果与成绩并不明显。

三、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仍沿袭注重知识能力培养的本科生教育思维,缺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因此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具体模式将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一)平衡校企各方的利益诉求,提升企业合作积极性。利益是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各方主体积极行动的基础。校企合作的主体是高校和企业两类不同的机构,从本质上讲,这两类主体利益往往难以协调统一,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加以保障。高校在合作中的利益诉求十分明显且获利较多,通过校企合作,高校能够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弥补高校实践环节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等缺陷,通过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实践项目,能够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增强人才培养效果。而企业的利益诉求则较难实现。因此,高校在积极主动寻求合作企业时应考虑企业是否也能从合作中获得相应的利益,找准企业合作的需求点,增强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才能使得校企合作关系更为紧密、合作时间更为长久。例如,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进行校企合作时应充分利用自身理论知识深厚的优势,深入企业调研,为企业解决管理工作中的困难,帮助企业撰写项目策划方案,协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等;同时,可以利用高校自身的社会资源,帮助企业申报项目和进行项目开发等,让企业切实感觉到能够在合作中获益,才会有长期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除此之外,政府部门也应积极制定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保障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效运行。例如,政府部门应建立财政税收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同合作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同时加大政府舆论宣传力度,积极倡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二)深化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共建合作课程体系。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工商管理专业也不例外,但是在合作内容的具体设计方面,应更多考虑到工商管理专业的特殊性,采取具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合作共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共同搭建校外教学实践平台、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实践、合作研究企业管理政策措施、校企联合支持学生创业就业。其中,共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对于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转型培养最为重要。校企共建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强实践教学和企业案例模拟分析等模式,增加校外企业实践环节,建立弹性的教学机制,打破原本相对固化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管理的真实过程,而非死记硬背一些管理理论以应对卷面考试。

同时,在制订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主动征求企业管理者及行业专家等用人单位的意见,并深入调研合作企业的用人意向,构建真正体现以应用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尽可能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到校内,让学生在高校教师与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现校内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从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加强校企合作企业的甄选与合作内容的监控。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选择合作企业应具有针对性,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成为合作对象,因此甄选优质对口企业进行合作,才能实现校企合作目标。工商管理专业应选择企业管理业务较多的企业进行合作,而不宜选择工业技术较强的企业,如可选择管理咨询公司、证券投资公司、销售公司及其他第三产业企业作为合作方,同时还要综合评估企业的实力、规模、类型及社会责任等因素。高校应设立专业部门或人员负责对合作备选企业进行筛选、沟通与评估,只有选择优良的企业进行合作,才能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了确保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质量,应实时监控合作过程。在合作之初应有相应的合作计划及目标管理方案,在实行过程中应有严格的监督与反馈机制,在合作培养一批人才结束后应有相应的人才评价机制。这些是校企合作有效有序开展、提升校企合作质量的基础保障。其中,校企合作评价机制的建立尤为重要,应建立社会、政府、企业、高校、学生共同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逐步转变以往单一的学生评价方式,以完善的评估体系促使科学监控校企合作的内容。

7.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论文 篇七

为了加强对本科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中国计量学院请企业直接参与办学, 开展教学各个环节的合作, 把学位教育与市场竞争中急需的实战技术培养有机结合, 以就业为导向, 制定培养计划, 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四年制的本科教育中, 前三年完成厚基础、宽口径的本科学位主干课教学, 第四年加强实训环节 (根据不同的特色模块, 校内开设培训班, 校外建立实训基地) , 因材施教, 进行特色培养。几年来, 我们探索到了一种学校、社会、企业、学生“四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源源不断地为企业输送应用型人才。

一、校企合作培养应用性本科人才的具体做法

根据市场需要, 2003年, 我们选择杭州市对日软件外包做得比较早的企业——杭州东忠软件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伙伴, 开展对日软件开发人员培养的试点工作。第一批参加此试点的有25名学生, 他们根据自愿原则, 参加了前期培训。前期培训建立了严格的考核考查机制, 企业选派指导教师 (包括日语教师、项目指导、外籍教师) 参加培训的全过程。特色培训计划如表1 (见下页) 所示。

教学计划共安排60个学习日, 每日7个学时。经过2个月的学习, 80%的学生一次性通过了东忠软件公司组织的国际日本语三级考试, 100%通过了计算机技能考试。通过这次培训, 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 还接受了企业文化教育、职业精神教育和团队精神教育。同时, 这个特色培训计划吸引了其他一些企业来我校选拔人才, 如恒生电子、浙大网新、富士等企业向我们表达了用人意向及合作意向。最后有79人次获得了面试机会, 并有19人次被正式录用。特色培养项目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使相关企业更关注我校学生。

校企合作的实践给我们带来了实际的效益, 我们把这个思路引申推广到其他教学模块上, 并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改。学生在前三年完成本科主干教学课程后, 在第4年进行模块化学习 (几年来, 我们开设了对日软件模块、嵌入式模块等四个模块) , 即所谓“3+1”模式。这是一种“厚基础、重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试点工作取得成功后, 我们与N E C、华为3C O M等企业进行合作, 将校企合作推向深层次发展, 企业直接参与学校教学, 按市场需要,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战技术, 改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结构化矛盾, 使我们的教育更加有的放矢, 更有利于企业获得为我所需的人才, 使学生更接近社会。四年间, 校企合作共培养了500余名学生, 学校深化了教学改革, 企业要到了想要的学生, 学生找到了理想的单位, 这是一个于社会、于企业、于学校、于学生都有利的“四赢”办学模式。

二、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效果

1.“3+1”模式增加了学生选课的弹性

“3+1”培养模式, 使学生通过前三年的大学学习, 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加明确, 在大学高年级进行特色培养, 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和兴趣爱好, 选择自己喜欢的模块。表2 (见下页) 是近四年来计算机专业进入到对日软件开发模块的学生情况统计, 由表中可见, 学生的选择是随机的, 自愿的。

2. 企业承诺录用与推荐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机制取得良好的效果

⑴鲜明的特色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企业承诺录用与推荐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对日软件开发”模块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实战实训, 基础扎实, 职业素质好, 工作能力强, 在就业时很抢手, 不仅实训的学生100%就业, 而且由于许多企业跟进招人, 还为其他学生争取到更多的面试和就业机会。表3 (见下页) 是近四年进入该模块学生的就业情况及近四年计算机专业在对日软件行业学生一次就业情况统计。从表中可以看出, 到2006年这个模块的受益人数已达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55%。

⑵开放性办学提升了学校声誉, 提高了就业层次。鲜明的特色使越来越多的对日软件企业关注我校的毕业生, 关注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表4是近四年对日软件模块学生的主要就业走向, 从表中可以看出, 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到上市公司甚至世界500强企业工作, 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层次, 提升了学校的声誉。短短四年, 我校毕业生工作在对日软件开发企业的人数就有300多人, 许多企业如杭州东忠软件、浙大网新等, 每年都来我校招聘, 不少学生已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如目前仅在杭州东忠软件有限公司就职的学生有60余人, 其中有的已成为部门领导。

3. 学风转变,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学风建设是学校的重要任务, 进入模块的学生, 由于学习目的明确, 学习热情很高, 劲头也很足, 基本没有迟到、早退和无故缺课的现象。

由于学习任务重, 学生们学得很辛苦 (在调查表中基本每个人都写到了这一点) , 但是他们仍然保持很高的学习热情, 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4. 促进教学内容改革, 实战模块使教学更生动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师的任务, 一直以来, 我们的计算机专业课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由于缺少实战模块, 学生很难理解书中的概念。引入实战模块, 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 进步很快。如何提炼实战模块, 把实战引入到教学中来, 是我们今后一直要研究的课题。

三、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经验

我们与企业联合, 校内开设培训班, 校外建立实训基地, 使学生能提前进入企业, 进入到真实的生产及研究项目中去, 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但是,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也曾暴露出一些问题。在实践中, 我们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在此将我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经验与大家交流分享。

1. 调整教学计划, 把校内毕业设计与到企业实训紧密结合起来

企业是追求经济效益的, 不愿无偿地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 企业期望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和生产, 以保证学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是传统的教学计划中生产实习往往只有一至两周的时间, 学生刚到企业接触到具体项目, 就因短期的实习时间已到只好“打道回校”了, 因此传统的短期生产实习得不到企业的支持。

学校是教学单位, 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在校学生到企业去实习, 只是一个教学环节, 而不是为企业打工。因此, 如何使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学到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技能, 又能为企业带来效益, 是我们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探讨的首要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 调整了教学计划, 把校内毕业设计与到企业实训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可以保证有更长时间让学生在企业实训, 学生到企业的实习也不再是走马观花, 而是参与到企业的项目中去实际训练。实训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效益, 同时也给学生和企业足够多的相互了解的时间, 大多数学生通过有效的实训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事实证明, 实训效果好的学生, 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 而且由于在实训期间给企业带来了效益, 获得了企业提供的一定补贴, 使自身的劳动价值也得以体现。

2. 实行双向选择, 将企业需求与学生个体兴趣及培养团队精神结合起来

企业总是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用人单位, 它需要的是能够为其创造效益的有价值的劳动者。而实训学生往往认为自己只是来学习的, 相对于企业的正式员工缺乏压力感和责任感, 经常找各种理由为自己没有努力学习和工作解释。例如, 2000年, 我校在某企业实训的一个学生, 经常迟到、早退、旷工, 在企业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实训进行到一半, 企业要求把他退回学校。我们找他谈话, 他说他根本就不想去企业实训, 对实训的内容也不感兴趣。如何给学生以压力感, 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团队精神和责任感, 这是我们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实训之前, 先由企业向学生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 然后由企业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 学校充分尊重企业与学生双方的意愿。实训开始后, 由企业对实训生的考勤进行记录, 学校将此记录作为评定实训成绩的重要参考。

3. 分段培训, 区别对待, 学生、学校、企业共同分担实训成本

学校里进行的是素质教育, 企业需要的是有经验的专业人才, 因此学生到企业后往往不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 需要一段时间有针对性的岗前实训。岗前实训是需要成本的, 而学生不同于签约员工, 在实训结束后有选择工作单位的权力和自由, 因此企业对学生的实训成本可能无法回收。如何降低这一成本, 如何分担这一成本, 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与企业协商, 把实训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知识培训 (如日语培训) , 在校内进行, 费用主要由学生及学校承担;第二阶段是项目实训, 在公司进行。公司承诺录用一部分学生, 这部分被录用学生的实训费用, 公司在项目实训结束后以补贴的形式全额返还。

8.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论文 篇八

关键词: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必要性;实施策略

一、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采取校企合作模式必要性分析

1. 校企合作可以有效确保所培养出来的高职人才的质量

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如果仅仅依靠学习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其大部分知识技能必须要经过实践工作才能够获得。所以物业管理专业人才不但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优秀的实践能力。

2. 校企合作可以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物业管理行业也呈现出了蓬勃发展之势。物业管理公司不断增多,并吸引了许多物业管理专业技术人才。所以就现阶段来看,物业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大部分都在物业管理企业中。但是高校专业教师不足,且师资力量比较匮乏,部分教师专业实践经验较为缺乏,从而导致物业管理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教学内容与实践工作想脱节。而采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则能够有效弥补这方面德不足。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够有效利用企业的专业人才,并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来给学生授课,让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

3. 校企合作能够有效推动物业管理专业发展

物力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专业办学时就必须要重点考虑如何把教学理论知识与实际训练和操作有效结合在一起。而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则能够很好的解决该问题。该模式不但能够引进企业文化与管理理念,而且还给学生提供了具体、全面的职业技术实践机会,让学生不断积累到实践经验,进而促使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不仅如此,校企合作还能够提高物业管理专业的办学活力,并能促进该专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之校企合作模式实施策略

由上文论述我们不难发现,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采取校企合作模式极为必要,因而各高校要应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的策略确保该模式得以切实有效地实。对此,笔者在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基础上,总结出了一下几方面策略。

1. 科学合理地选择合作企业

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重点在于选择适宜企业,这不仅是因为后者在综合实力、管理模式与理念等方面在不小程度上决定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更会对该模式地有序开展构成严重影响。有鉴于此,这就要求各高校在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开展前务必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合作企业。首先,各高校物业管理专业负责人及教师应当充分对当前本地区(或周边距离适宜)物业管理企业进行筛查,选出几家优秀的企业。其次,再选出企业后,高校应派出教师对它们开展多方面、多次的实地考察,以此为该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开展选择到综合实力强、管理规范以及理念先进的企业。最后,高校在与所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后将实训基地建立起来,随后根据协议及该专业人才培养实际制定出一系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以此为保障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有效开展。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可以采取将本校部分物业管理工作交由该专业学生完成并支付相应酬劳的方式来对其进行培养,如此一来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他们专业技能水平。

2. 对实践教学课程进行不断改善

在物业管理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是关系着能否培养出优秀的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其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与实践教学效果的优劣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是決定着校企合作可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所以,在设置实践课程时,必须结合该专业的特点,并对物业管理岗位、工作任务以及服务进行深入分析,将专业技能培养作为重点来进行,给校企合作高效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通常在设置实践教学课程时,往往可划分为职业基本能力训练阶段、专项技能强化训练阶段以及工作能力综合训练阶段这3个阶段,并对这3个阶段进行有这么结合,从而紧密的联系其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3.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方式

一是采取半工半读制。对于工学班的学生采取两班轮流制,也就是安排星期一至星期五来进行理论课程以及文化知识的学习,星期六进行顶岗实习,并开展相关实践训练。如此一来,不但能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应用“专业模块”教学。由于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所以学校可以科学删减部分教材内容。并出“专业模块”教学。如,根据具体职业岗位来设置若干种专业模块让学生自主进行选择,并从企业中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来校任职实训教师,如此一来,不但确保学生理论基础扎实,而且学生还可以结合自己职业兴趣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块。

4. 规范有序的组织管理形式

第一,实行基地企业化管理。学校和企业设立“实习基地管理委会”,并制定合理的章程,对双方职责予以明确。由学校指派基地常务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管理、班级教学、实习计划的落实以及和企业间的协调。而企业主要负责指派专业人员来负责对学生进行服务管理与技术指导。第二,加大对班级组织管理力度。班主任不但负责管理班级学生,而且还负责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在实习基地实行轮班制,例如,两班轮班制,结合基地具体情况实施大班制,两个班级的学生由一位班主任进行管理,共用一套教师队伍,使用一个教室。第三,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学生干部兼任组长,不但要维持基地的实习秩序,而且还要协助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所以要在学生中优选数名班组长,并让其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与生产过程中,提高其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宋立秋. 物业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研究[J]. 华章, 2011(34).

[2] 梁婉清. 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浅析[J]. 软件:电子版, 2014(7):157-157.

上一篇:上海市重点中学排名下一篇:行政管理专科复习资料公文写作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