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技术创新的产权因素分析

2024-08-12

影响技术创新的产权因素分析(共7篇)

1.影响技术创新的产权因素分析 篇一

在知识经济席卷全球,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知识产权正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已经成为关系国家创新战略实施的核心动力。据《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2014》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规模达到4 200万家以上,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90%的中小企业创造了我国约60%的GDP,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超过一半。在我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大环境下,必须加快提高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且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调研发现,拥有专利的企业的利润率是没有专利的企业的利润率的7倍。因此,提升占企业总数九成以上的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但我国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现状却不容乐观。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2、2013、2014年数据显示,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差距明显,大型企业的专利申请量约为中型企业的1.5倍,发明专利申请量约为2.1倍,且出现逐年缓慢扩大的趋势(见图1)。小微企业的专利申请情况由于受投入、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同样不容乐观。乔占友[1]提出我国中小微企业创造意识薄弱,没有申请过专利的企业高达99.5%,知识产权数量少,没有申请过专利的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微企业。周勤玲[2]提出我国中小微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95%企业都在贴牌生产。

同时,通过对2006—2014年中国知网的全国期刊论文相关度检索,以“企业知识产权”or“企业专利”对主题进行精确检索,得出共计3 377篇论文,年度数量分布如图2所示。其中,围绕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专利)的论文仅286篇,占总论文数量不足9%,表明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研究的关注度还不高,但总体呈现稳中有升的研究趋势。

综上所述,研究影响我国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出提高我国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因此,本研究选择中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作为研究对象,以期对中小微企业提升知识产权创新能力提供有效的解决路径。

2 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影响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的影响因素包括来自企业外部环境的原因和企业内部的原因两大类,本研究主要探讨企业内部的影响因素。为理清影响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的主要内部因素,本研究对图2中列出的286篇论文中涉及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的相关内部影响因素进行了聚类分析,综合而言,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是企业R&D投入。王鹏等[3]研究得出企业创新资本投入能够促进工业企业专利产出和新产品产值的增加,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冯文娜[4]研究提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资金投人比研发人员投入对创新产出的贡献更显著。逄淑媛等[5]研究指出R&D投入与企业专利产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二是企业研发人员投入。冒佩华等[6]研究提出企业中研发人员比例对专利产出具有显著的作用,企业将研发人员比例每提高1%,其专利产出数将会增加2.573%。邓翠微等[7]提出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必须要通过知识产权人才来具体落实,企业知识产权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对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工作发挥着重要的直接影响。伍燕琪[8]分析提出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研发人员投人增加1个百分点,发明专利授权产出增加约为0.54%。

三是企业家知识产权意识。袁林等[9]以企业家精神和组织创新氛围为研究视角,研究发现企业家精神对企业专利创造能力有正向影响。吴锐娇[10]提出企业家要带头树立知识产权意识,真正将“知识产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根子”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理念。袁真富[11]认为由于中小微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专职工作人员,应该更加重视提高企业领导者的知识产权意识来弥补。

四是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李杰[12]通过调查发现,接受过企业奖励的研究人员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保密性和连续性的认同度更高,更有利于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李秋漩[13]通过数据调查提出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知识产权激励制度在设计上存在缺失,导致许多企业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曹丽荣[14]提出从企业内部而言,激励机制对创新至关重要,对员工发明创造有激励措施的企业与无激励措施的企业相比,在专利申请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5)。

五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环境。张强[15]在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困境形成原因中分析了中小企业内部和外部因素,在内部因素中强调了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杨拉克[16]认为大多数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并未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企业管理范畴。

综上所述,虽然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的内部影响因素,但对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及重要性的理解却各不相同,而这也说明了影响企业知识产权产出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大多学者共识度最高的就是R&D投入及R&D人员投入,普遍认为R&D投入水平是影响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产出的核心要素,但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投入不足是个普遍问题,企业由于自身发展规模、发展阶段的限制,很难在R&D投入上有所突破。因此,本研究希望从企业自身的其他方面,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意识、知识产权政策环境等,探究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产出的有效因素,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具操作性、更符合中小微企业实际情况的解决建议,而这正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3 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在综合相关研究及企业实际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的内部影响因素调查指标体系(见表1),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情况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04份,其中有效问卷180份,以此探究各影响因素与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之间的理论和现实关系。

3.1 知识产权管理

知识产权管理主要是体现企业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程度,重在考察企业是否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纳入企业的日常工作。我们对此分3个方面来考察:一是企业的知识产权机构设置。是否设置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体现了企业是否将知识产权作为专业的、独立的工作来管理,是否将知识产权工作作为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隶属情况也是影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运行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反映了不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方式的差异,隶属于不同的部门会给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带来不同的权限、不同的参与具体工作方式,也可能承担不同类型的职能。二是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方式,主要包括单位分级管理、单位集中管理、集中与分级管理结合。集中管理是指企业采取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隶属总公司经理管辖,知识产权管理部与生产部、财务部、技术部、经营部共同组建成企业的最高层组织管理机构,如国外采用此种管理方式的典型企业有IBM公司、三菱公司和东芝公司以及拜耳公司等。三是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运用及保护情况。企业对知识产权是否进行有效转化及有效保护,是体现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的重要因素。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没有设立知识产权专门管理机构的中小微企业平均知识产权产出为13.2件,知识产权产出占总量的74.7%;而设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中小微企业平均知识产权产出为18.5件,知识产权产出占总量的25.3%。可见,设置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对于中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产出有显著关系。

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主要有3种情况:企业领导直接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隶属于法务部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隶属于技术研发及科技管理部门。由图3可以看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隶属于企业直接管理的中小微企业平均知识产权产出数量最高,达到18.8件;隶属于技术部门其次,为18.3件;法务部门最低,为16.2件,但依然高于未设专门管理机构的13.2件。同时可以看出,湖北省大部分设立知识产权专门管理机构的中小微企业采取隶属于技术部门的方式,此类企业总的知识产权产出比重达到65%,且180家企业中的143家都采取了单位集中管理的方式。因此,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提高知识产权产出最有效的方式是纳入企业领导直接集中管理。

在企业知识产权运用及保护方面,只有4%的企业有收购、许可转让、质押融资等知识产权经营行为,其它企业都是自行组织实施转化知识产权;有39%的企业主要依靠中介服务机构进行知识产权维权保护;21%的企业主要依靠内部法务人员进行维权保护;其余企业还未开展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可以看出,大多数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内容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知识产权维权、知识产权经营等工作内容很少涉及,整体水平不高。

3.2 知识产权人才影响

知识产权人才是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的基础,没有知识产权人才而谈知识产权是空中楼阁,人才是知识产权工作最重要的投入要素。除了总体数量规模之外,知识产权人才的来源、所在部门及知识结构同样会影响企业知识产权产出的成效。

对于知识产权人才规模与知识产权创造的关系,本研究在湖北省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相关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皮尔逊相关性检验,具体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注:***代表在1%的水平上显著,**代表在5%水平上显著,*代表在10%水平上显著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中小微知识产权人才数量与企业的知识产权产出有高度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37。可见,知识产权人才数量与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产出数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中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人才数量越多,则企业的知识产权产出数量就越大。

从知识产权人才的来源看,通过社会招聘或海外引进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得出的平均知识产权产出为33.8,由企业内部其他专业人员转岗得出的平均知识产权产出为24.6,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但仅22%的企业选择招聘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从事知识产权相关工作,78%的企业都选择由企业内部非专业人员担任。显示出中小微企业对知识产权工作专业性的认识还不够,企业的知识产权人才多数都是由技术研发人员发展而来。

从知识产权人才的知识结构看,91%的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具有工程技术专业背景,企业平均专利产出为27.2件;26%的企业知识产权人才拥有法律专业背景,企业平均专利产出为34.6件;42%的企业知识产权人才拥有经济及管理专业背景,企业平均专利产出为30.2件。可以看出,拥有专业背景的知识产权人才对知识产权产出的作用明显高于其他专业背景人员。

3.3 企业家意识

企业家的意识是一个企业做好各方面工作的重要指引。如果企业家能够主动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则更可能将知识产权工作贯穿到企业发展之中,能够大大促进企业知识产权的产生和保护。我们将企业家意识大致分为两方面,包括宏观上企业家对企业经营发展与知识产权关系的认识和微观上企业家对知识产权工作的认知。

调研结果显示,总体上,中小微企业比较重视知识产权的作用,其中认为知识产权与企业发展关系密切的共98家,认为有较大关系的有62家,认为有一定关系有19家,认为没有关系的1家。通过对企业的知识产权产出数量分析,我们发现企业家对知识产权与企业关系认识越深,则企业的知识产权产出越多(本文所指的知识产权产出仅限于专利)。如图4所示,从1到4分别表示企业家对企业经营发展与知识产权的关系态度为“关系密切”、“有较大关系”、“有一定关系”和“没有关系”,从线性趋势线的分布可以看到,随着关系密切程度的降低,知识产权的产出也在降低,即企业家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越高,则知识产权的产出数量越高。

企业家意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家对知识产权工作的认知情况,即企业家对知识产权具体工作的了解掌握及重视情况。我们分3个层次来考察,即“主要领导重视知识产权知识并熟悉相关工作”、“大多数领导了解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及一般性工作要求”、“单位领导普遍不了解知识产权相关工作”。如图5所示,从1到3表示企业领导对知识产权工作的熟悉度降低。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对知识产权工作的具体情况了解越深,企业知识产权的产出普遍越高。

3.4 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从总体上讲,就是将企业对员工工作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措施固定下来形成制度,从而对员工起到持续、稳定、可预期的激励作用。良好的激励机制对企业员工符合企业期望的行为具有反复强化、不断增强的作用,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作用下,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不断成长。激励机制可以从宏观上分为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两种,精神激励主要是指给予员工赞赏、荣誉以及继续教育培训等措施,物质奖励主要是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措施。荣誉赞赏等精神奖励可以满足员工心理上的需求,提高员工的社会地位,能时时刻刻调动员工积极性,将外在动力转化为内在动力激励员工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继续教育培训对于那些岁数年轻、正在成长的员工吸引力更大,可以帮助员工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培训也能帮助员工更新知识技能,不断用新的知识来提升自身的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多、更好的财富。除精神激励外,物质激励对于员工来说更直接,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通过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将直接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其公平性、合理性将最终决定物质激励的成效好坏。

如图6所示,调研结果显示,制定有知识产权激励制度的中小微企业平均专利产出数量为17.9件,没有制定知识产权激励制度但有奖励的中小微企业平均专利产出数量为12件,而既没有制度又没有奖励的中小微企业平均专利产出为10.9件,可以看出形成知识产权激励制度对中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产出有重要影响。同时,有知识产权激励制度的企业对知识产权工作主要采取以下4种激励措施:从知识产权奖酬中提成奖励、发放奖金、精神奖励、提供教育培训机会。从统计结果中可以发现,中小微企业主要采取发放奖金的形式对知识产权工作进行激励,但是这类企业的平均知识产权产出并不是最高的,而提供教育培训机会的企业平均产出最高达到29件效率最高。可见,知识产权工作者对得到进一步教育培训、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4 对策建议

在实证分析4个企业内部影响因素与企业知识产权产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本文凝练提出更符合中小微企业发展现实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帮助企业通过内部管理的微创新来实现知识产权产出的快速增长。

(1)建立完善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工作管理机构,负责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申请、转化、保护、管理以及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等多重工作。需要强调的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应该与企业特点及企业规模相适应。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建立直接由企业主要领导管理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对知识产权产出起到的作用更加明显;另外,中小微企业根据其产业单一的特点,应采取点面结合的模式,即在企业较为重要的知识产权部门设立管理机构,例如以专利、技术秘密为主的企业,则应该由技术部门主导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2)提高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专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知识产权人才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一定规模的知识产权人才是加速企业创新的保障,鉴于知识产权工作的专业性,企业应该提高对专业人才招聘、引进的工作意识,而不能简单地由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替代;同时,企业应该加强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训,包括技术培训和法律培训等,培养一批既熟悉知识产权法律业务,又懂得行业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3)提升中小微企业管理层的知识产权意识,特别是企业家的知识产权意识。企业家是企业的核心领导人和决策人,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方向,企业家的知识产权意识直接决定了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工作的深度和强度。提高企业家知识产权意识,一方面要增强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有外部环境的激励和刺激。首先,企业应从内部制度设计上强调知识产权的地位和重要性,为企业家提升知识产权意识营造内部制约环境;其次,要营造利于知识产权意识生长的文化,积极利用教育体系、媒介体系为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搭建外部环境。

2.影响技术创新的产权因素分析 篇二

关键词:自主创新主体创新绩效影响因素

0引言

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其本质在于体现市场对创新活动和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面向不同的创新任务,反应上述本质特征的创新主体可以体现为企业级、行业级和归家级三种主要形式的创新主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在企业及产业规模上的差距使得竞争的主体之间存在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显著不对称,因此有必要分析研究影响创新主体创新绩效的因素,对创新主体进行动态选择。

1创新主体的规模

1.1创新主体的规模对创新投入的基础性影响资源规模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创新主体的规模能够反映可供支配资源的多少。自主创新不能忽略创新主体规模上的差异,创新主体规模的大小尽管不能作为自主创新活动的独立影响因素,但其作为创新主体重要的基础特征和条件显然对于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影响。大型企业往往具有实施自主创新所需的资源,如一定的资金和人员;中小型企业往往受到资源配置的限制。基于企业规模的资源和能力条件的不同,企业的创新实践相应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轨迹,其绩效也会有所不同。不同规模的企业客观上都有创新的需要,但不同规模的企业的创新组织模式和创新投入水平受到资源条件的限制会呈现出显著差异。

1.2创新目标与创新资源投入水平的匹配性创新主体的创新绩效受到创新目标与创新资源投入水平匹配程度的制约。首先,创新受到特定的创新目标和创新周期的约束。其次,鉴于创新的固有成本,创新主体必须确保企业具备自主创新所需的资源条件,并且具有承担创新风险的能力。要实现较高的创新目标,承受较长创新周期内的资源投入,都需要企业具有足够的资源配置能力。大型企业可以承担较高的目标,承受较长时间的创新投入。中小型企业则难以承担较高的创新目标,难以承受较高的资源投入压力。大型企业可以完成需要大规模长期投入的系统性创新活动,而中小型的企业往往只能承担规模小、投入小的局部创新任务。可见,企业规模对于自主创新活动具有基础性影响作用。

1.3企业规模决定下的创新投入规模的比较优势如果创新主体的规模与竞争对手相仿,基本表明该创新主体具备与竞争对手投入相同水平刨新资源的条件,假定创新的投入产出效率相当,可以认为规模相仿的竞争主体之间的创新绩效无显著差异。如果创新主体的规模小于竞争对手,基本表明该创新主体的创新投入水平的潜力低于竞争对手,如果想获得同等的创新绩效,需要投入产出效率高于竞争对手。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具备样品制造成本低、开发人员工资低等优势,但尚不足以抵消投入规模上的差距。因此,在不违背创新投入产出一般规律的前提下,要想在创新绩效上接近竞争对手,需要创新主体在规模上,即资源配置上具备与竞争对手同等或相近的水平。可以认为,创新投入规模具有比较优势的创新主体在创新成果的取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要想消除竞争对手的这一优势,需要改变创新主体的组织形式以提高创新投入的规模和资源配置水平。

2行业集中度

2.1产业结构集中度产业结构集中度的高低对于产业内企业创新资源的配置具有基础性影响。垄断型市场结构下垄断企业具有市场份额的优势,客观上具备高水平创新资源投入的能力和创新资源配置水平。但由于其垄断地位,主观上往往不具备主动创新的动力。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中集中度较高的类型中,寡头可以具有较高的创新投入水平,为保持市场份额和技术优势,创新投入的规模和层次都可以具有较高水平。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中集中度较低的类型中,企业数目较多、规模较小,整个产业的规模较小。较低的产业结构集中度容易引起过度竞争,导致企业利润率低,研发投入规模小、层次低,不利于产业升级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如果产业结构集中度较高。一般而言,企业级创新主体实施创新活动是可行的;如果产业结构集中度较低,企业级创新主体由于受到投入规模和层次的限制,往往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创新绩效。

2.2地区分布集中度行业地区集中度的高低,能够反映产业集群效应发挥的程度,也对创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影响。产业集群是通过协同定位赢得竞争优势的地理集中的产业。产业集群往往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行业内企业地区分布集中度越高,产业集群效应往往越明显,对资源的聚集效应越显著。在集群内,相应的创新信息和资源较为充分,有利于创新成果的取得。如果行业内企业的地区分布集中度较低,产业集群效应将得不到有效发挥,信息、资源的聚集不充分,创新成果的取得将受到限制。因此,地区分布集中度能够显著影响创新绩效的取得。特别是信息、人才的集中有利于技术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从根本上改善创新的绩效。

2.3产业集中度比较优势本文将产业集中度的比较优势定义为不同国家的产业在各自母国市场的产业集中度水平的比较结果,产业集中度越高,比较优势越大。产业集中度比较优势越大,表明该国相应行业的产业结构集中度高,该行业的市场份额和资源集中在几个能够进行大规模、高水平创新活动的市场主体中;或者,该国相应行业的主要企业聚集在某一区域,能够充分获得信息、资源。在产业集中度比较优势下,企业级创新主体能够取得较好的创新绩效,同时也为行业级创新主体和国家级创新主体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条件。与此相反,如果产业集中度比较劣势,表明该国相应行业的市场份额和资源较为分散,单个企业难以进行大规模高水平的创新投入,因此,企业级创新主体对于创新的贡献往往不显著,可以采用行业级创新主体或国家级创新主体,提高创新投入水平和层次,从而扭转产业集中度低的不利条件。

3竞争对手及其市场分布

3.1面向国内市场的竞争对手竞争主体的市场分布或市场选择对于创新绩效存在影响。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则主要竞争对手来自国内企业和跨国公司。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基本单位面向国内企业间的竞争是可行的。例如,企业可以自主建立技术平台,开展纵向和横向的全方位竞争;或者以行业作为创新的组织边界,即避免重复建设,也可发挥市场作用。如果将跨国公司作为主要竞争对手,创新活动即可以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也可以扩大创新主体的边界。选择前者的条件是:在国内市场,跨国公司的资源优势不如在其母国明显,在市场信息的收集,本土化资源的整合方面存在不足,国内企业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的自主创新活动在局部提高竞争力。如果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受到投入规模和资源水平的限制往往难以通过自主创新活动缩小与对手的差距,则需要扩大创新主体的边界,如由行业级或国家级创新主体承担创新任务。

3.2面向国际市场的竞争对手如果企业主要面向国际市场,则

在大部分行业将主要面对跨国公司或当地公司的竞争。如果创新主体的规模和产业集中度的比较不处于明显劣势,企业发挥创新的主体作用是合理的、可行的。如果创新主体的规模和产业集中度处于明显的比较劣势,则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将难以发挥,企业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往往对创新风险较为敏感,而倾向于将资源用于开发市场和降低产品价格,创新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特别是创新成果难以在短期内改善企业收八时,企业将优先考虑其他短期目标。在此情况下,行业级创新主体或国家级创新主体能够克服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障碍,通过创新成果的共享和转移促进产业升级。在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提高创新投入的规模和层次是重要条件,而往往通过企业自主的创新活动难以独立完成,这就需要更高一级的创新主体发挥作用,以加快这一进程。

4创新风险与投资回报

4.1创新的风险企业所在行业的技术密集程度对创新主体的创新绩效产生重要影响。技术密集程度高通常意味着创新的难度和风险很高,创新主体在创新路线的选择和创新资源的分配上都面临困难,使得创新成果的取得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企业级创新主体在面对不确定性高的创新任务时,往往出于对风险的厌恶而选择放弃自主创新或降低创新目标。由于风险集中于企业级创新主体,创新风险越高,企业创新的愿望越低。技术密集复杂性高的行业往往由于业内企业对创新风险的过高估计而倾向于选择更为保守的创新方式,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级创新主体由于较多的受到资源配置的约束而对创新风险的感知通常较为明显,从而不利于提高该国相应产业竞争力,采取能够分散风险、集中创新资源的行业级创新主体或国家级创新主体有助于从客观上扭转这一不利局面。

3.影响技术创新的产权因素分析 篇三

自从在1994年签署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以来,世界上的国家、尤其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原因在于,注重本国有关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有效地防止其它的国家进行相关知识以及技术的剽窃,有效的保护这些知识与技术在本国的发展中就有重大的价值,维护本国依据这些技术与知识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场景,保障本国国家贸易额的稳定,维护国家的利益。因此,我们需要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国际总体贸易的影响、对于行业贸易的影响、对于边际贸易模式的影响、我国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方法进行全面的研究与分析。

一、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国际总体贸易的影响

1.自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签订以来,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总体贸易的影响问题已经获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主要概括起来有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一种观点认为从整体来讲、进行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促进技术的进步和国际经济的发展。同时,这必然影响到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比如: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加深,人们对于高技术与高知识的发达国家产品将不具有很强的购买欲望,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表现出来较为浓厚的兴趣。除此之外,知识产权保护很有可能造成发达国家对于本国的技术进行长时间的创新垄断。这种情况的发生不利于传统的发达国家进行知识水平的提升以及有关技术的进步[1]。

2.其次,一个观点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总体贸易的影响表现为“市场势力效应”与“市场扩张效应”。所谓的.市场扩张指的是发达国家中出口市场的知识与技术被保护起来,发展中国家的当地企业对于这些技术以及产品进行模仿被严格的限制,间接导致了发达国家企业出口市场的贸易规模有效进行了扩大。所谓的市场势力效应指的是出口市场的知识产权被保护,由此出口的企业在当地市场一种“垄断势力”的形成,而有关的企业通过进行提高产品价格、减少出口规模的方式可以保障自身的利益。这种行为的结果就是出口市场规模的减小。从实际的效果来讲,以上的两种分析都造成了一个重要的结果,那就是市场势力与当地企业模仿能力的被制约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加深直接造成的一种结果。一方面,当地消费者模仿的可能性被知识产权保护方针的实施而严重限制,直接导致对于国外创新产品需求数量的增加,促进了市场扩张效应的发展。另一方面,创新产品的需求弹性由于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而严重降低、使得出口企业的价格势力被增加,使得市场势力效应的发挥阻碍了有关企业的出口。综上所述,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知识产权保护行为,都不一定会消除市场的创新能力和垄断,因为其它方面的替代技术与替代产品依然在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2]。

二、知识产权保护对于行业贸易的影响

1.知识产权对于不同行业的贸易影响呈现出一种不同的状态。因此,我们需要对于这种影响的方式进行全面的研究,以便于对于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机制进行有效的论述与分析。就具体的研究情况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工作。我们通过对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运用动态模型的方式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我们假设发展中国家对于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模仿效率。而根据这种模仿能力的高低,我们将其划分为可以进行出口的行业与不能进行出口的行业。而研究的结果表明,我们加强对于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直接导致了四种随着行业的变化而产生相互抵消的贸易反应。首先,市场势力效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产生。

2.其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极大地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模仿,降低了发展中国家进行总体出口贸易的数量。比如:就传统的煤炭以及轻工业而言,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对于这些行业的影响非常大[3]。其次,对于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对于这些行业的影响不具有明显的效果。而造成这一点的原因,除了与行业自身的特点有关以外,也与政府的出口政策具有直接的关联。再次,从整体的发展而言,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短期内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对于有关的技术进行模仿,尤其是这种保护模式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正是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有关企业不断的进行技术的探索与研究,促进本国有关产业的调整与优化升级,进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创新,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家的综合国力。最后,发展中国家对于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需要进行不断的模仿能力的提升,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独特发展模式与技术模式的重新探索[4]。

三、知识产权保护对于边际贸易模式的影响

现代国家进行出口增长的主要途径有扩展边际、集约边际、对于异质性企业理论的充分运用等等。对于以上的途径比较通俗易懂的阐述为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的数量、注重出口产品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在不同国际贸易边际产生的不同作用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与结果的评价工作。首先,产品价格与产品数量在国际贸易的集约边际具有明显的集中表现。其次,产品的种类在国际贸易的扩展边际进行集中的表现,但是其对于国际贸易的集约边际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再次,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可以在集约边际与扩展边际中都可以进行作用,并且总是沿着这两种边际进行自身作用力的实现。最后,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可以通过影响产品的数量与种类改变贸易流通的方式与有关的行为。比如: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进行有效的产品贸易保护或者是依据产品的专利保护进行出口数量的提高或者是减少,实现产品的出口价值,促进出口产值的增长[5]。

四、我国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方法

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因此,我国在这种局面下进行出口数量的保持、出口利益的保障,必须要进行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促进国内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相关产品的研发工作,推动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提高,获得应有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因此,进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方法的研究与我国进行国际贸易工作具有重要的联系。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我国进行知识产权保护需要发挥出政府的主导作用。比如:第一,政府需要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发展方针,尤其是认清世界的发展形势、对于一些高新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尤其需要加强。第二,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能够使得更多的企业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得它们在国际市场中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第三,对于具有突出知识产权的专利项目、政府需要进行积极的扶持与奖励,激发其专利研究人员的热情。

(2)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法规对于促进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与实施可以从法律的高度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保障,对于有关的侵权行为进行有力的处罚。其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法规可以使知识产权保护的完整体系早日建立,并且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促进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质量与水平的提升。最后,通过建立与实施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各种执法的机构可以进行有效的合作,提升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力度,保障社会的公平与正义[6]。

(3)培养大量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人才

我国进行知识产权保护需要培养大量的知识产权保护的人才,尤其是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几种方式的有效运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第一,利用有关的院校进行相关人才的培养。第二,在政府的指导下、发挥出专业知识产权保护机构的作用,通过大量的专业课程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模式的进步。第三,加强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大量优秀的外国企业参与到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模式工作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课程知识信息的水平与质量。第四,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尤其是企业良好品牌的树立与优质形象的展现。这些工作对于促进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都会具有积极的意义[7]。

五、结论

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影响问题的分析与研究,有利于提升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质量与水平,有利于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有利于提升我国国际贸易的效率,有利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对于实现应有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基础。

【参考文献】

[1]余长林.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述评[J].经济评论,2013,01:137-144.

[2]范超.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3]刘颖.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3.

[4]曲建忠,张红霞.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国际经贸探索,2005,06:58-61.

[5]吕晓青.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技术贸易研究[D].浙江大学,2007.

[6]武晓霞.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经济论坛,2008,03:54-55.

4.影响老师幸福人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四

1、怎样理解幸福

幸福是我们的内心感受,即充实与闲适。充实既指物质上的,也指精神上的。闲适指没有过强的外在压力与内在焦虑。

2、幸福的人生的四有:

(1)心中有盼头(即有目标、有追求、有所成就、有所向往。);(2)手中有事做(意味着社会需要你。);

(3)身边有亲友(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有情感的归属。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欣赏,这是所有人一个共同的需要。打造相互支持,温馨的团体);(4)家中有积蓄(不会过分地斤斤计较。)

3、幸福的评价指标

(1)身心愉悦的程度(压抑感、疲惫感、挫败感)(2)精神充实的程度(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

二、为什么要强调教师的幸福人生呢?

1、人是有目的的;

2、社会文明的进步;

3、优质教育一定源于善好生活。《优质教育一定源于善好生活》个人的生活有两个评价的尺度:一个是社会伦理道德的尺度,即所谓“善与不善”;另一个是个人自我的评价尺度,即所谓“好与不好”。

善的生活,即体面的、有尊严的、负责任的生活;精神高贵和优越的生活,正直与光明的生活,富于德性的生活,充满了同情与关爱的生活。好的生活是能够感受到惬意与轻松、感受到内心的充实与和谐、感受到精神与物质的富足、感受到心灵的舒展与个性的张扬。

善好生活是一种自我实现的生命历程,是一种“不惑、不忧、不惧”的生活。而所谓优质教育,一定是能够使学生形成阳光般的心态和健康人格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的,能够使学生内心变得越来越充实和富有力量的。

三、影响教师幸福人生的因素有哪些?

1、待遇。不只是薪水;“培训是最大的福利”。

2、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3、劳动强度。(主要指课时量)

4、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5、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6、学校的环境

7、学校的硬件设施。

8、教师职业的稳定感和安全感。

9、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

10、学生的素质。

11、学校制度。

12、对教师的评价。

13、学校的社会声望。所以教育均衡发展,也是人道主义的要求。

14、教科书的质量。

15、学校可利用和开发的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

16、社会期望。过高或过低都不好;当前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

17、教师的健康。

希望教师做好三个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工作一整天,幸福生活一辈子。

18、社会的文明程度。

19、教师家庭的经济地位。20、教师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

21、教师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

22、教师更广泛的人际关系。

在这22个影响教师幸福人生的因素中,教师最有可为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

四、教师幸福人生的三个维度:观念、行为、个性。

1、观念(1)心态

先说一个有趣的计算。如果令A、B、C、D……X、Y、Z这26个英文字母,分别等于百分之1,2,3,4……24,25,26这26个数值,那么,我们就会得出如下有趣的结论:

第一、Hard work(努力工作)。努力工作是重要的,它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性占98% “手中有事做”和爱岗敬业,这是我们实现生命价值的一个重要着力点。第二、Knowledge(知识)。知识也是很重要的,它在我们的生命中的重要性占96%。知识改变命运。

第三、Love(爱情)。爱情可能对女性来说更重要一些,它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性占54%。

第四、Luck(好运)。好运、好运气也是很重要的,我们都希望有好运气。人生不是建立在饶幸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踏实、诚实的基础上,好运的重要性占47%。第五、Money(金钱)。当然金钱也很重要,但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却是万般不能的。它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性占到72%。

第六、Leadership(领导力)。它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性占到89%。这个领导力不仅仅是领导者,我们所有人都有一个领导力的问题。所谓领导力,就是影响别人的能力,即推动、鼓舞和激励别人的能力。一个人的领导力有这样四个要素组成:洞察力、鉴赏力、判断力以及亲和力。

第七、Sex(性)。性对我们成年人来说也是重要的,但是它在我们生命中只占到48%,略高于好运。

努力工作、知识、爱情、好运、金钱、领导力、性等这些我们通常非常看重的东西,都很重要,但都不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百分之百的圆满。那么,究竟什么能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百分之百的圆满呢? 是Attitude(心态),是态度!

算式:A+T+T+I+T+U+D+E=1+20+20+9+21+4+5=100%。

为什么是心态呢?因为境由心生,环境是由你的态度生长出来的,你的思想就是你的世界,你的思想就是你的处境。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痛苦与快乐,成就与失败,宽容与紧迫,其实全在于我们怎么看。因为我们是通过自己的观点去看世界,所以态度决定一切。积极心态的表现有哪些呢? ①

接纳现实 ②

悦纳自我 ③

心存感激 ④

追求卓越(2)理论修养

有效教学是教师最重要的理论。理论修养可以使我们视野开阔、思维缜密。理论如网,提高我们捕捉世界的能力。理论如地图,给予我们信息和方向。

2、行为

(1)课堂管理。一个优秀的老师一定是强有力的人,目光坚定、信心十足、精神充沛、彬彬有礼。(2)教师穿戴

3、个性:热情、温暖,创造乐趣。

五、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

1、自我反思哪些内容?

(1)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合理吗?对教学目标的反思;(2)这节课如何教学并设计的,为什么?对教学方法的反思;(3)你怎样评价这节课,得失优劣在哪里?得失优劣的原因有哪些?课堂诊断;(4)今后再上类似的课,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改进策略。

2、同伴互助 ①目标

②时间管理;即一天时间的有效利用。

③压力应对。“阅读是缓解压力最有效的方法。” 两个重要建议:

一要特别关注提升自我的文化底蕴;一节好课应该是真诚、深刻、丰富的; 二要特别注重语言表达,提高品质,即:兴、达、雅。“语言的边界就是精神世界的边界。”“语言的背后是思想和情怀。”

六、教师的幸福人生指南 快乐是一种美德 微笑是一种力量 优秀是一种习惯 成功是一种心态 歌唱是心灵的阳光 简单就是享受 清白是温柔的枕头 幸福是灵魂的香味

最后,送一首歌词给大家《眼光》: 不管天有多黑,星星还在夜里闪亮; 不管夜有多长,黎明早已在那头盼望; 不管山有多高,信心的歌把它踏在脚下; 不管路有多长,心中的爱仍可以走到云端。谁能跨过艰难,谁能飞越沮丧,谁能看见前面,仍然有梦可想,上帝的心,看见希望,你的心里要有眼光,喔,你的心里要有眼光。” 哪些因素会影响教师人生的幸福指数?

在这些因素里,哪些因素很大程度影响你幸福指数的提高。改变你能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

因素:至少有23个因素——

1、待遇:多远的概念,主体还是薪水。中小学老师的薪水太低了。应该在年收入7万左右。培训是最大的福利。

2、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3、劳动强度(课量大);编制紧。1300多万,美国650多万。按人口比例,我们尚缺。

4、教师专业的自主权:教师的职业与专业不同。专业是一种职业从业人员所需要的培训,这种职业的劳动过程,不是简单的劳动过程,需要创造;专业从业人员需要不断培训。教师这个职业应该是一种专业。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所享有的权利。包括教什么、怎么教、学生评定、参与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等。专业权会影响教师的幸福人生指数。教师要有自觉权和自主权。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也得不到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如大学教师专业自主权就很高,中小学不行。因此,我们要提高自我专业素养。

5、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不是热爱这项工作,理解这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理解它的职责和使命。知识包括教育者的知识,技能包括班级管理的技能。为什么专业素养会影响教师的幸福人生?

1、专业素养高,工作就很自如。专业素养不高会影响教师的专业感受,享受不到工作的乐趣,而充满焦虑。

2、教师专业素养会影响教师自尊需要的满足。素养高,领导赏识,家长信任,身边人尊敬有加。幸福是怎样的状态?就是需要的满足。

3、专业素养是人的最核心、最关键、最富有迁移价值东西。一个优秀教师和一个优秀的人是几乎可以划等号。一个优秀教师也可以胜任很多工作。擅长与师行沟通的人,就能在广阔的舞台中发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受益最大的是教师,第二是你的孩子,第三是学生,第四是学校,然后才是社会。

6、环境

7、设施

8、职业的稳定和安全:过于就不好

9、职业的社会声望:教师的自豪感不强,就影响到生活的幸福感。

社会声望的两个因素——政治经济地位;从业人员的素质。因此要提高中小学教师地政治经济地位,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

10、学生素质:会影响教师的幸福指数。学生素质由家长素质决定。提醒:把自己的孩子当作自己最重要的人生,成为家长的模范。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有助于张显我们的职业优势。

教师成为模范家长,就可以要求家长,引领家长,让家长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没有孩子是自己主动要求出生的。父母在事业和生活中的成功,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资源。要研究家庭教育艺术。教师的家庭教育没搞好,你就有很大缺憾。作为教育者,要有这样的眼光: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家长,要在今天,在学生中播种明天的希望。学生的成长,将会影响明天家长的质量。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因素是家庭文化背景,然后是学生素质,再是学校条件。要成为称职的父母,就要有更多的父范学校和母范学校。与孩子讨论任何问题,关键是心态。

11、学校制度:人性化,合理的。建设好制度,就是责、权、利三者的统一。

12、教师评价:指标的合理,发展性评价等

13、学校的社会形象:要改造薄弱学校

14、教科书的质量:《教科书的标准》什么叫课程意识?不能因为是教科书的就一定要学。教师要有意识。

15、学校可开发或利用的课程资源:

16、社会对教育的希望:过高不好(有压力),过低也不好(不受关注)。现在是过高。

17、教师的健康:早上起床多喝凉开水。节制饮食,不吃过饱。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生活一整天,幸福生活一辈子。

18、文明程度:强调自由民主精神。国际形象不理想——国家是一个集权国家,腐败现象严重。中国,盛产贪官的地方。推进社会、政治民主化。强调公民教育,强调教师的现代民主意识。

19、生态环境质量: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每个人都是消费者。控制人口非常重要。20、教师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21、教师家庭成员的社会地位

22、教师成员之间的关系

23、教师成员的广大社会关系

影响教师的幸福指数有哪些因素?

学校是教师工作的地方,是教师的生命活动得以展开的地方。关注教师的校园生活质量,关注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是“以人为本”精神的最重要的体现。

究竟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呢?如果我们能够清醒地理解、认识这些因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我们就找到了改进学校工作、着力提高教师生活幸福指数的一些着力点和“抓手”。

待遇

待遇不仅仅是薪水,待遇是个多元的概念,包括保险等等。待遇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薪水,但又不仅仅是薪水。正如我们经常讲的,培训是最大的福利。努力提高教师的待遇,不仅仅是学校的职责,更是我们政府的责任。

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学校中是不是充满了公平与正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是融洽、和谐是人际关系好坏的表现。大家想想,全世界有60多亿人,但是真正能够影响我们喜怒哀乐的人都在我们的身边,这些人中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同事。对于我们的感受来说,小环境比大环境更重要。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好不好,校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每一个教师也都可以为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贡献力量。

教师的劳动强度

简单地说就是教师的工作量。现在的教师,工作量都偏大,所以我们的确有一个解放教师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怎样缩小班级规模,进而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当然,这首先也是政府的责任。

4、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我们需要区别这样两个概念,一个是职业、一个是专业,职业是一种社会分工,教师也是一种职业,所谓专业,是指一种职业。

5、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师的专业素养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幸福人生。

6、学校环境

学校是不是整洁、干净、亮丽、宁静、舒适。

7、学校的硬件设施

教学仪器设备用起来是不是顺心、顺手,体育器材是不是比较精良。

8、教师职业的稳定感和安全感

9、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

10、学生素质

我们的孩子来到了这个社会,不上这所学校就要上那所学校,在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素质是由家长素质决定的,所以在这里我要给大家两点非常重要的提醒,第一个就是:我们所有的老师都要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你一生中最重要的学生,每个老师都要努力成为家长的模范,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成为家长的模范,首先有助于提高我们教师的社会形象,凸显我们职业的优势,教师的社会形象高大了,我们的教育也更有效率。第二点就是:如果我们的老师都能够成为模范的家长,我们就能够更多的用我们的模范形象去引领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成长切实的肩负起责任,如果我们作为老师连自己的孩子都没有教育好,我们在很多场合下,很多话都说不出口,更谈不上理直气壮的去要求家长和用我们的模范行为去引领家长。

11、学校制度 学校制度包括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等,是不是公平、正义,是不是比较合理、人性化的。

12、对教师的评价

评价的指标是不是合理,评价涉及到评价指标的问题,评价过程是不是民主,什么叫评价过程的民主呢?就是被评价者能不能参与评价过程,两点。

13、学校的社会声望

就是你所工作的学校的社会声望会影响到你生活的幸福指数,如果你工作的学校声名狼藉,你都羞于说我是那所学校的老师;如果你工作的学校的社会形象很好,你就生怕别人不知道你是那所学校的老师;

14、学校可开发和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

什么是学校的课程资源?那就包括人、财、物,比如说家长资源就是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所学校的学生家长素质都很高,能够为学校提供很多的支持、帮助,那学校办起来肯定会更好。扩充学校可开发、可利用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

15、社会期望

社会包括政府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家长、社会各界对于学校、学生、教师的期望,这个期望是过高不好,过高会有压力;过低也不好,过低会感到不受重视、不受关注;合理期待。现在的问题恐怕就是过高,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期望过高,这是我们教师有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压力比较大。

16、健康

健康特别重要,希望大家能够强化健康意识,一个人的健康状态包括寿命,它由多种因素决定,当然非常重要的是基因,就是遗传,大概占到百分之四十多,还有百分之四十多是由生活方式决定的,当然还有一些因素,比如说你的生活条件等等,运动是生活方式的一个方面,这说明生活方式很重要,希望大家要多喝水,像这样的杯子一天大概要喝十杯水,特别是早晨空腹要喝两杯水,两杯凉白开,早上漱完口后空腹喝,就是一定要注意保健,养生保健很重要的就是要节制饮食,就是不要吃的太多,动物行为学家做过大量实验,吃的太饱不利于延年益寿,古训里也讲,三分寒七分饱;希望大家能够关注自己的健康,健康对个人来说幸福太重要,它也有社会意义。

17、教师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18、教师更广泛的人际关系

5.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分析 篇五

一、审计质量影响因素

审计职业的存在或客观需求在于其可有效降低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利益冲突的代理成本,是由其对外提供服务产品的质量决定的。审计质量主要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成果质量两部分,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工作质量是成果质量的保证,成果质量是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1].只有高质量的审计服务能使财务报告具有更高的信息含量,减少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代理成本,从而增加经济价值。反之,低质量的审计服务不仅不能增加经济价值,反而纯粹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资本市场的运行中,由注册会计师实施的财务报表独立审计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为监督、预警和经济补偿三方面的机制对于独立审计质量的要求,正是由这三方面的机制内在决定的。依据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影响审计质量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公司治理以及审计市场这三方面的因素。

1.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事务所的规模组成形式、审计收费、市场占有率以及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规模越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单个客户收入的依赖程度越低,而机会主义行为的机会成本越大,所以,一般认为规模大的事务所识别舞弊并出具更严厉审计意见的能力显著强于小规模事务所;行业专长会计师事务所在某种或者少数几种行业的审计业务中培育出的特殊专长,它使会计师事务所在这些行业的审计市场上占据着较大的份额。由于同一行业中的不同客户具有相同或类似的组织与营运机制、存在行业特定的会计或审计准则,行业特定的知识可以使作为行业专家(industrysPeeialist)的审计师更好地发挥效应。此外,审计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审计人员的经验是至关重要的。审计经验决定着审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和收集审计证据的效率和效果。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更可能找到审计风险高的领域,降低审计的风险,提高审计的质量。审计人员需要掌握审计、会计、法律、税务、管理等领域的理论和实务以及计算机技术,同时,由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会计审计活动中的会计判断,要求审计人员具备高水平的职业判断能力去关注审计中的风险。专业水平是审计人员必备的。执业经验的缺乏和职业判断偏差,不仅会浪费大量的审计成本,也容易形成错误的审计意见,从而导致低的审计质量[2].

2.公司治理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塑造真正的审计需求者,防止审计关系失衡,使独立审计真正成为维护和加强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相互信任、合理保障各自利益的基础。相反,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会深度影响审计关系格局[3].公司治理机制通过激励和监督的方式制约管理层行为,减少其对外部审计师审计过程和发表审计意见的干预,以保证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进而保证审计质量。上市公司大股东持有的流通股比例,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独立董事人数的比例以及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受教育程度都会影响审计质量。

3审计市场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的主要对象是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年报审计是独立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环境由不同的具体环境因素所组成,既包含审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有利因素,也包含制约和抵制某些审计活动的不利因素。两种因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前者产生正面效应,后者产生负面影响,两者综合最终产生一定的审计效果。本文讨论的审计环境主要为审计市场的竞争程度、集中程度和审计的监管体系。

二、审计质量衡量标准分析

审计的基本特性有真实性、有效性、经济性、及时性以及合法性。笔者认为,当审计的过程和结果都满足了审计的基本特性,就可以表示该审计的审计质量较高。换句话说,可以用审计的基本特性来衡量审计质量。具体表述为:

1.经济及时性指审计工作必须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成本,贯彻“成本效益”原则,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并且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审计任务。

2.真实合法性指审计工作的过程是真实、客观的,审计工作的结果如实反映了实施审计的范围、依据、程序。并且审计工作必须贯彻依法审计的原则,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实施审计,包括审计程序合法、取证合法、处理处罚合法等。真实性要求具有相近背景的不同审计人员,分别采用同一审计方法,对同一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能够得出相对一致的结论。使得审计工作的“产品”有助于其用户正确做出决策,发挥审计工作的作用。

6.影响技术创新的产权因素分析 篇六

技术创新联盟是合作创新的主流模式, 有效利用互补性优势, 降低创新风险, 实现强强联合。但是技术创新联盟也存在很多风险。国外学者Harrigan[1]、D. Littler和F. Leverick [2]等人通过案例研究了创新联盟的绩效和风险因素;国内张清辉 (2003) 、张春勋, 刘伟 (2007) 等人比较系统分析了创新联盟的风险因素及评价[3,4,5]。技术创新联盟的困境则是创新联盟风险的具体形态之一。这里的技术创新联盟困境是指因联盟成员偏向个体利益最大化而无法实现联盟整体最优的境况。主要表现为:成员依据个体利益最大化为决定资源投入量, 该投入量小于联盟整体最优时的资源投入量, 即困境一;成员有“搭便车”的倾向, 在其他成员以整体最优投入资源时自己依然以个体最优投入资源, 同时获得大于个体最优时的收益, 即困境二。

目前对技术创新联盟困境研究的文献不多。本文立足实际调查结果和已有研究文献, 把承诺、信誉作为技术创新联盟成员的非生产性投入资源, 运用AHP法分析影响技术创新联盟困境的关键因素, 认为要对技术创新进行有效的治理, 必须将具有自我执行性质的非正式治理机制和具有强制性的正式治理机制结合起来, 从联盟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寻求走出困境的方法。

1 技术创新联盟困境影响因素分析

技术创新联盟困境影响因素很多, 本文在综合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归纳了内外两个方面四类技术创新联盟困境的影响因素:外部环境、联盟合作创新项目本身、成员间合作关系及信任承诺风险, 每一因素又分许多子因素, 如图1。

1.1 外部环境

技术创新联盟的组合是基于资源的某种互补性或市场需求, 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 市场需求会因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或替代产品的出现而变化, 原有的资源互补性也可能因技术的进步消失。同时环境的急剧变化可能使得已结成的联盟从拥有竞争优势变到成为企业变革的束缚, 提供结成新联盟的需求和机会, 成员会采用机会主义的行为来回避环境变化的风险。

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可能给联盟成员追逐个体利益最大化目标提供机会。如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 联盟成员可能更肆无忌惮地采取机会主义策略、侵害其他联盟成员的产权利益。我国合作创新联盟的产权纠纷基本上都是其中一方利用政策、法律盲点, 监督机制不健全等条件侵害其他成员利益造成。

政府的政策对技术创新联盟成员的行为具有良好导向作用。政府的税收、补贴政策影响联盟技术发展轨迹和速度, 有效的补贴政策可以激励联盟成员为实现整体利益最优而努力, 有效的处罚措施必将挫伤成员的采取机会主义的念头。反之, 成员不会追求整体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1.2 项目本身

成员加入技术创新联盟目标之一就是期望能获得比单个创新更多的利益。而合作项目的复杂性、创新成功的可能性、信息共享程度、自己核心技术外泄的风险及转化为经济利益的空间有多大等因素都影响联盟成员在合作创新中合作行为。一个对合作创新前景不看好, 害怕自己核心能力外泄、产权被侵害的成员必然会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投入量而追求尽可能多的个体利益。

1.3 成员间的合作关系

信誉机制不仅是技术联盟形成的基础, 技术联盟成员的信誉是其经济活动的一种资本, 良好的信誉会给其主体带来更多的优势。联盟成员可能会为了赢得良好的信誉而不采取机会主义、维护联盟整体利益, 也可能因为信息阻碍不影响自己信誉而采取不利于联盟整体的策略。

顺畅的沟通是合作的基本保障, 交流是弥合各方关于创新观点差异的最有效途径。通过信息的传递, 可以加深彼此对对方创新观点和态度的认同, 提高合作发生的机率, 同时使合作行为建立在对创新的一致理解基础之上, 以保障合作创新绩效的实现[5]。联盟成员间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有助于了解对方的行为动向, 减少投机的可能性。

成员企业之间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使成员企业在面对市场机遇而进行功能整合时存在一定的冲突和风险。这就需要联盟组织进行有效的整合及管理。只有进行有效的整合才能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实现强强联合、发挥乘数效应;只有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求同存异、减少因冲突带来的弱化效应。

信息是成员决策的依据。对称的信息可以防止机会主义、败德行为、冲突等行为发生, 有利于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在技术创新联盟中, 成员会因信息不充分对合作方的行为动向不了解而偏向个体最优的保守型策略, 即产生联盟创新困境。

1.4 信任或承诺风险

D. Littler和F. Leverick的研究表明, 合作伙伴未尽合约承诺, 未按照期望做出自己的贡献是影响合作创新的重要因素, 合作创新的失败大多被归结为合作伙伴之间缺乏相互信任。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实际上基于一种对未来行为的承诺, 只有彼此间充满信任, 各方信守诺言, 才能使这种承诺成为可靠的计划并最终得以实施。完善的契约是制度上的承诺, 稳定性最强、风险较小。通过主动或单方面的关系专用性投资、互派技术人员等可以向联盟成员表达自己的合作诚意或意愿, 从而可以有效减少联盟其他成员对自己机会主义的顾虑[6]。该承诺稳定性较强、持久性最强, 可能因为专用资产的“专用性”、人员的“已磨合性”, 不会因契约终止而终止。资源的互补性、成员的依赖程度一定程度上固化了成员间的活动轨迹, 这种技术依赖或者资源依赖会增加联盟成员间信任度。

2 技术创新联盟困境影响因素权数计算

技术创新联盟困境的影响因素很多, 而且具有很强的层次性。不同层别的因素对价值目标影响力不同。为此, 本文采用美国教授T .L.Saaty等人在1970年代提出了一种能有效地解决多目标决策和评价问题的实用方法——层次分析法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具体步骤如下:步骤一, 权数的界定, 建立判断矩阵

综合产生技术创新联盟困境的有关因素, 并根据各因素对造成技术创新困境的程度赋予不同的数值。本分析不再以传统数量尺度 (如1—5尺度) 加以表达, 而是以专家所感受到的知觉加以描述。根据感觉到的重要性不同可以用18个数值来表示, 例如, 两因素相比, 一个因素比另外一个因素、同等重要、稍微重要、明显重要、强烈重要或极端重要, 分别用1、3、5、7、9表示;2、4、6、8表示介于以上相邻判断的中值;1/2、1/3、1/4、1/5…1/9分别表示不要程度。本文发放调查表40份, 收回38份, 调查对象分为两组, 对其判断结果进行加权平均, 从而建立判断矩阵A。其中一组判断结果的权重为0.8, 另外一组为0.2.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aij是判断矩阵第i行j列的元素, a'ij一组的判断结果, a"ij为另一组的判断结果, N1、N2分别为两组的人数。

步骤二, 根据调查表计算一级影响因素的权重

分别对汇总后的判断矩阵A进行列归一化 (a¯ij) , 后按行相加求和 (w¯i) 和行归一化 (wj) , 得到特征向量 (W) 。然后计算最大特征值 (λmax) 和一致性值 (CI) , 最后查表得一致性指标 (RI) , 计算一致性率 (CR) 。公式如下:

(a¯ij) =aijk=1makj, 其中i, j=1, 2L m) (2)

wj=w¯jj=1mw¯j其中w¯i=j=1maij, 其中i=1, 2L m) (3)

λW=AWλmax=1mi=1m (Aw) iwi (4) CR=CΙRΙ

其中CΙ=λmax-mm-1 (5)

CI<0.1, CR<0.1, 则说明判断矩阵相容, W可以作为其权重, 否则, 说明判断矩阵不相容, 需重新建立矩阵。为此, 可以复审调查表, 提出不相容的表格。直至CI、CR都小于0.10。

步骤三, 计算次级因素权数及组合权数

计算次级元素的权数的步骤同步骤二。该次级元素的权数连续乘以上级母元素权数直至第一层元素。设组合权数为w'j

w̌j=wjh=j-11w̌h, (其中j=1, 2L m) (6)

本文关于技术创新联盟困境影响因素权数计算结果如表1.其中Ai, 表示一级影响因素 (A1、A2、A3、A4分别为外部环境、项目本身、成员间合作关系和信任承诺风险。W (Ai-U) 、 W (Aij-U) 为一级、二级因素对价值目标的权数, W (Aij-Ai) 为二级因素相对一级母因素的权数;CI (A) 、CI (Ai) 和CR (A) 、CR (Ai) 分别为一、二级因素的一致性值和一致性率;λ为特征向量。

3 因素影响权数分析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在联盟困境影响因素中, 内部因素影响程度 (0.89) 整体比外部因素影响程度 (0.10) 大。承诺或信任风险、成员间合作关系是影响联盟合作创新困境的最主要的两因素, 其中承诺或信任风险的影响权数最大, 如图2所示。联盟成员承诺水平低、成员间的不信任, 影响成员在合作创新中资源的投入量。低水平的承诺必然导致低水平的投入水平。

在二级影响因素中, 完善的契约、信用或声誉风险影响程度最高, 分别为0.23和0.17, 如图3所示。此外, 政府正确有效的政策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有利于联盟困境的克服。对联盟合作创新结果良好憧憬, 加强了联盟成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即使合作创新项目本身比较复杂、难度较大。赢得良好的信誉是联盟成员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 成员可能因顾及自己的信誉而不采取机会主义。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及有效的联盟组织与管理有助于融洽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完善的契约和其他成员专用资产的投入程度, 是影响联盟成员在合作创新中资源投入量的主导因素, 是加强成员间信任度、克服联盟创新困境的主要手段。

以上分析中可知:要有效治理创新联盟的困境必须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入手。外部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合作创新的支持力度, 从政策上规避机会主义。内部方面:加强联盟组织管理;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 营造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合作关系;提高成员间的信任度, 维持持久的信誉, 把这种具有自我执行性质的非正式治理机制和具有强制性的正式治理机制 (政府的规章制度、完善的契约) 真正结合起来。

4 结论

本文把影响技术创新联盟困境因素分为两个方面四大类;外部环境 (政府的政策、监督机制和市场的不确定及突变性) , 项目本身 (项目复杂性与难度、项目结果的憧憬、经济利益和产权的分配、信息集成共享分享风险和核心能力的衔接与外泄风险) , 成员间合作关系 (信用或声誉风险、沟通与交流、联盟组织与管理、信息对称程度) 和信任或承诺风险 (契约的完善程度、专用资产的投入程度、互补性与依赖程度) 。通过AHP法对各因素的影响权数进行分析, 最后得出要有效治理技术创新联盟困境必须从内外两个方面入手, 把具有自我执行性质的非正式治理机制和具有强制性的正式治理机制真正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HARRIGAN K R.Strategic alliances and partner asymmetries[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1988, 28:53-27.

[2]LITTLER D, LEVERICK F, BRUCE M.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cessof collaborative product development[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5, 12 (1) :16-32.

[3]张清辉.合作创新风险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 2005, 24 (1) :57-73.

[4]张春勋, 刘伟.合作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识别及模糊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 (8) :77-83.

7.影响技术创新的产权因素分析 篇七

关键词 中小产业集群 创新优势 影响因素 对策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性,是具有专业化特征的生产系统、创新系统。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既是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战略支撑,又是对区域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调整。产业集群突破了企业和单一产业的边界,使得一个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推动,并且同时也构成了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因此,中小企业取得规模优势可以通过地理区域的集中和相关产业的集中来实现,也就是说,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产业集群的形式来获取竞争优势,从而促进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中小产业集群创新概念

集群创新就是指运用集群优势进行技术创新。中小产业集群创新是: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统一产业或者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通过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靠近,从而使得创新聚集效应产生和获得创新优势的一种创新组织形式。这个定义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是前提,能够强调集群众企业间的互动行为;(2)创新主体是指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注重产业联系;(3)方式是企业通过自组织或有组织的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即地理位置的靠近;(4)功能目标是为了获得创新优势。值得强调的是,仅仅是中小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靠近所形成的无组织混合体不能称之为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而只能算是中小企业扎堆现象,必须上述四条同时满足才是我们研究意义上的中小企业集群创新。

二、产业集群创新优势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指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创新可以使产业在区域的发展上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从而拉动本地经济增长。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产业集群创新优势进行分析。

1.中间性组织模式优势。中小企业的创新意识往往都很强,灵活的体制和竞争的压力促使它们要抓住新的技术机会,这不需要很高的转换成本,却具有很快的反应速度和明显的行为优势。对于大企业来讲,其创新资源比较充足,具有技术创新的资源优势,而且对于技术创新规模经济收益会很高。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对于相关联的中小企业来讲,能够继续生存下去的方法就是实现集群创新,这样不仅会使得单个独立的中小企业所具有的创新优势继续存在,而且还获得了一些大企业的创新资源优势,从而实现创新活力和创新规模经济的有机结合。

2.基于分工的技术创新优势。技术创新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能够改善产品性能,提高产品档次,抢占技术制高点,赢得企业持久发展。随着产业集群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创新的形式也越来越快地推新。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在产业集群中,中小企业充分利用了自身的优势不断向市场中推出新的产品、不断获得新的增长点和新的赢利点;而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它们会把重点放在难度高、投资大、周期长上,如果一旦成功,会获得较长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工艺创新。正是由于这种创新对象的分工,实现了更为合理的企业资源配置,并且技术创新受挫的风险和损失也减少了。

3.学习能力优势。企业创新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产业集群优越的学习能力。首先,长期发展起来的集群模式使得“集体学习进程”更加的方便,在集群中信息、知识和实践能够快速传播,继而提高企业和机构的创新能力,逐渐增强其创新优势;其次,集群区域化体系使得“动态不确定性因素”减少了、企业决策的可靠性和前瞻性增加了、推进了本地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再次,创新是行为主体集体努力的过程,中小企业的创新依赖于广大行为主体的专业知识。

三、中小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因素

中小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都会经历一个产生、发展、成熟和衰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集群创新的基础设施,是指为集群区域内创新主体服务的公用设施,是建设集群区域创新环境的重要条件。集群创新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电力、通讯、公用图书馆、公用实验室、公共信息服务机构等有形设施,以及劳动者技术培训、企业家培训等无形服务。这些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通常是由政府来提供的,并服务于集群中的各个行为主体。集群中的企业通过这些创新基础设施,可以跨越许多无形的障碍,方便快捷地接触到创新思想的来源及知识、信息,从而促进技术创新。

2.社会文化。集群的社会文化代表着本地的社会文化环境,人们是否有追求创新的热情直接受到影响,并且还影响着人与人之间是否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集群的社会文化因素包括集群内成员的价值观、社会观、风俗习惯等内容。以下是对这些因素的具体分析:(1)根植性文化。本地化特征是任何一个区域的文化所具有的,其产生和发展都来自于当地的社会历史背景,因此具有不可移植性。(2)社会网络。产业集群的形成往往都是依靠社会网络来维系,而不是依赖于契约关系,例如通过社会网络使得集群内的企业在资源共享、市场开拓以及技术创新能够实现。

3.资本投资。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是企业追求的目的。产业集群的成分都是企业,因此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产业集群的目的。企业的产生和发展都是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因此,在集群内资本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知识和技术创新。对于集群创新活动的开展,风险投资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小看的力量,例如美国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就是风险投资的结果。

4.市场专业化。产业集群内就是指很多同行企业的集中,从而拥有的市场份额较大、市场集中程度较高,并且能够使更多的精明和专业的消费者和客户被吸引过来。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接近客户的机会比较多,对客户的新需求能够更快、更准确地了解到,从而能够从客户中寻找技术创新的源头和动力。对于客户的需求和市场发展的趋势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对其能够更迅速地了解,从而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

四、中小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对策

中小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关键就是整合、配置当地优势资源,从而使得中小企业本地化的分工和协作得到了推动,并且促进了企业集聚,形成了具有竞争能力的地方产业集群。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群由低成本型企业集聚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变。首先,增强产业技术水平,主要以关键共性技术为突破口。中小产业集群主体主要以大量民营中小型企业形成,自身科研力量较为薄弱,因此对整个行业的共性技术有强烈的需求和扩展的空间,而这也是提升集群整体产业技术水平的关键。其次,以实施信息化工程为载体。通过信息技术的加强,向产业加工与制造方面渗透。

再次,加强产学研合作,制定相应的引导政策,主要是为了使得一些名牌大学、科研院被吸引到集群研发中心,并且要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从而使得技术成果转化机制能够得以完善,进一步使得整个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得到推进。最后,加强集群内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养。整个产业集群的创新投入和重视程度与企业家对待创新的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对企业家进行相关的培训是非常重要且有必要的,在给企业家进行培训的基础上还要加强集群内企业家的相互联系、相互学习,有助于他们个人素质和经营管理的能力的不断提高,而且为企业和集群的创新发展培养高能力的领导人物和领导团体。

2.特色产业基地的建立有利于产业集群的提升。首先,建立特色产业基地有利于引导产业集群增加创新资源投入。在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产业的引导和带动下,特色产业基地已成为吸引和集聚各类创新资源的平台。其次,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有利于完善中小产业集群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再次,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有利于改善中小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产业集群使得城市规划的步伐加快了,从而使得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条件有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完善的配套服务和专业化运营模式为产业集群升级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

3.知识产权保护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在集群区域内,对技术创新和专利的各项保护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其包括对各种侵权行为进行查处和制裁,对产品质量监控进行加强,对知识产权纠纷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保护;增强企业商标意识、名牌意识和品牌意识,从而使得企业分工和差异化竞争更加的快速化进行,并且为技术创新企业和品牌建设企业的收益能够提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通过政企互动,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的公共支撑体系。

系统工程是产业集群创新的公共支撑体系,原因如下:(1)行业协会和信用担保机构的建设是建立和完善中介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2)产业物流配送中心及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要进行建立,从而实现与国外的物流配送中心终端相连,使得产业集群物流成本有所降低。(3)质量检测和标准对接体系建立起来,鼓励和支持企业组织生产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对现有质量检测机构的技术水平进行不断地提高。(4)人才培训体系的建立,为各层次人才队伍的建立做好准备。(5)提高集群中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的建立,从而能够促进集群企业联网的发展,形成政府和产业界资源投入均衡的机制。

五、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中小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因素和对策进行了分析,产业集群创新,能够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集群提高竞争能力,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小产业集群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创新过程是非常复杂的,由于笔者时间精力以及知识积累的限制,在很多方面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例如,对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过程还需要改善,同时对模型还需进行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晓.产业集群中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6.

[2]符正平.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

[3]姚杭永.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5.

上一篇:语文教案-树妈妈的信(大班)下一篇:以赞美家乡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