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课程的教案

2024-10-19

朗诵课程的教案(11篇)

1.朗诵课程的教案 篇一

《学习诗歌朗诵技巧》教案及教学反思

昆二中 林雪雯 20101208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朗诵的魅力。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1)诗歌名句接龙。

(2)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

二、学习诗歌的朗诵技巧 例1《春晓》

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一)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

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师生共同朗诵例2《海燕》片段)

n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n 一堆堆乌云,象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象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n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n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n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2.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以《囚歌》为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叶挺,当时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皖南事变,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动摇,满怀对敌人的愤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豪地写下了“怒斥敌酋”式的《囚歌》。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例3.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要有想象,并注意语调的处理: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想一想:

朗诵诗歌时,想象和语调有关吗?

(二)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u 语调

语调是指一个句子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不同的句调,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反映说话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句子尾音的抑扬是句调的主要标志,按照句子末尾非轻声音节的抑扬变化,句调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平调——全句没有明显的高低升降变化,调子始终保持同样的高低。常用来表示严肃、冷淡或叙述等语气。

(2)升调——调子由平升高,句末明显上扬。常用来表示反问、疑问、惊异、号召等语气。(3)降调——调子先平后降,句末明显下抑。常用来表示肯定、感叹或请求等语气。(4)曲调——调子升高再降,或降低再升,常用来表示含蓄、讽刺或意在言外等语气。例3.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语调的处理: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平调)(冷眼相看)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平调)

一个声音高叫着:(↗曲调)(嘲讽)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曲调(诱惑)

我渴望自由,(→)(庄严)

但我深深地知道——(→平调)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升调)(蔑视、愤慨、反击)我希望有一天(→平调)

地下的烈火,(稍向上扬)(语意未完)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降调)(毫不犹豫)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降调)(沉着、坚毅、充满自信)u 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⑤有些代词重读 2.强调重音

例3.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语调、重音的处理: u 节奏

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例3.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语调、重音、节奏的处理: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朗诵诗歌,需要掌握哪些技巧? u 把握作品的内容:理解、想象。

u 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语调、重音、节奏。

四、朗诵《过雪山草地 》 歌颂长征的作品有很多,《长征组歌》就是其中的优秀作品。今天,我们要来处理、朗诵学习《长征组歌》中的一首——《过雪山草地》。

1、把握作品的内容,运用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来处理《过雪山草地 》。红军长征时环境险恶、条件艰苦,不仅粮食弹药缺乏,而且处处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虽然困难重重,但是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最终取得伟大的胜利。

过雪山草地---长征组歌 雪皑皑, 野茫茫, 高原寒, 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 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2、配乐朗诵《过雪山草地》。

五、课堂结语

亲爱的同学们,朗诵绝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到朗诵的魅力。

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学习,注意积累,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朗诵家。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单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修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2.朗诵课程的教案 篇二

本本套套丛丛书书在编写过程中突出了三大特点:第一, 贯彻、执行新课标精神, 强调““健健康康第第一一””;;第二, 突出强调了田径运动项目;第三, 构建了系统的教学内容体系。本本套套丛丛书书共共分分三册:水平一、水平二和水平三。每册内容包括:各学段全学年教学目标标;;第第一一学学期期教学目标;各学段教学项目的单元教学目标及第一学期16周64-48份教教学学授授课课教教案案, 每课选择一个主教材、搭配一个游戏 (共150个) 及自主学习内容, 图 ( (11008888幅幅) ) 文文并并茂、生动活泼。

《《体体育育与与健康课程教学教案》由西安出版社出版, 西安地图出版社印刷厂印刷, 1166开开本本, , 全全书书约约75万字。全套定价120元, 邮寄费10元, 合计130元。欲购从速。

订购办法:

11..邮邮寄寄::西西安市含光北路65号西安体育学院解群收, 款到立即发书, 单位购书开发发票票。。邮邮编编::77110068.联系电话:029-88409826, 13759923585, 13572571515;

2.银行汇款:收款人:解群账号:6222804221111018937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行朱雀路中段储蓄所

3.朗诵课程的教案 篇三

1.教师在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在多数情况下,非但不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在某种程度上还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与学习期望。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强调,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让学生获取学习方法,感受学习过程,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与重组。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任务是导学、导读、导看、导思、导行,给予学生更多自学、自读、自说、自练和自做的机会。把课堂真正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研究,亲身感悟、体验的地方,而不要把课堂视为欣赏教师讲演、被动接听和接受固有结论的场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

在本次朗诵会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充分体会到教师的身份应该有一个新的界定,在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固有的教学行为。

语文教师应由知识的传递者向学习活动的指导者转变。在这次朗诵会上,教师就充当了导演、主持人的角色。由学生自主报名、选好自己感兴趣的篇目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诵进行排练,根据学生个人情况进行篇目的调整,指导学生对选择的作品进行深入解读,鼓励并且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当然,在指导学生之前,自己要做好案头工作,掌握好朗诵技巧等相关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转换角色,站在学生的平等地位上,学生才会从教师那里获取平等的意识、主动的意识、参与的意识,更好地把他们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2.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语文新课标中曾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在本次朗诵会上,涉及到了古今中外的诗歌散文名篇,可以说是千古名篇的文化漫步,一次美的旅程,一场精神的盛宴。除了文本资料外,还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情景,使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感官刺激,加深学生对文本实境的感受和理解。

其实,学生本身就是丰富的资源,在指导学生朗诵时,要求朗诵的同学自己为自己选择的朗诵篇目设计导语,引起了其他同学的情感共鸣,使同学们很快就融入了诗歌的情感氛围之中去。例如,一位学生朗诵的篇目是《雨霖铃》,他就设置了这样的导语: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那一腔离恨,谁能一语道破?请领略一回词坛妙手柳永的《雨霖铃》。并且在朗诵结束,画龙点睛地说到: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可这一份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我们要永远珍重在心头。这样的设计,把同学们带入了他所营造的伤感的意境之中,很容易就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再如,朗诵《雨巷》的同学以这样的导语引入:美在朦胧,美在印象,美在想象。因为这为我们搭建美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一把油纸伞,一条石板路,一段篱笆墙,一枝苦丁香。悠长的小巷,如丝的细雨,轻轻的叹息。戴望舒就在这诗情画意的色彩组合之中,小心翼翼地托出了想象中美的女神。读《雨巷》,无异于美酒在手,橄榄在口。可以说文才斐然,引人入境。

在这次朗诵会准备和进行过程中,在真正走进高中新课改的过程中,孩子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与学生之间成了朋友、知己,老师与学生同心、同行、同乐,师生结伴成长,共同品呷着新课程改革这杯咖啡,那种感觉很快乐,那是一种新鲜的快乐。带着好奇、兴奋、忐忑和欣喜,我们将继续前行,脚下不仅奇花异草遍布,也有荆棘。但是,我们的背囊中将装满一路上收集的精彩。

4.《朗诵》教案01 篇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表达交流《朗诵》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初探

朗诵,是一种技巧,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中国自古就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而这里的“读”,就是古人所倡导的“诵读”,实质上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朗诵”。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既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又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达与交流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朗诵则是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可见,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

二、教学过程

学习诗歌及散文,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朗诵技巧。

1.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把握其感情基调,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

2.用普通话语音朗诵

要使自己的朗诵优美动听,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诵,只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用普通话朗诵;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理解、接受。因而,在朗诵之前,首先要咬准字音,掌握语流音变等普通话知识。

3.掌握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顿连、重音、语速、语调。

(一)顿连

是指朗诵语流中声音的顿歇和连接,顿到好处,连到妙处,会增加语言的表达魅力。标点符号是顿连的重要参考,但朗诵者不能完全依靠标点,有时一句话没到标点,但需要语义上的停顿;有时有标点符号,却需要几句话一气呵成。

例如:《春晓》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以基本的语义为单位的停顿。

(二)重音

为了实现朗诵的目的,强调或突出的词或短语成为重音。重音绝不是“加重声音”的简称。突出重音的方法多种多样。重读是突出,轻读、拖长也是突出。可以快中显慢,也可以重中见轻,高低相间,前后顿歇。

还以《春晓》为例,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三)语速

(430000)武汉市前三眼桥85号

电话:027-85787779 027-85788887 027-85789992

考试指南报——课堂网()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四)语调

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而句调我们则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语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语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3)平调。

(一),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表达手段外,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这里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了。

4.朗诵的特点(1)文学性

朗诵的内容一般都是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一些非文学作品,如社论、书信等,一旦作为朗诵材料,往往也会偏向于表现某个人的某种思想感情,自然带上明显的文学色彩。文学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都是运用语言表现的。有声语言最能显示语言的风采和魅力。文学作品通过朗诵可以再现作品描写的人物形象、环境气氛和生活场景,充分发挥它的艺术魅力和教育作用。

(2)艺术性

朗诵是一种比较精细、高级的有声语言艺术。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要能分析欣赏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这是朗诵表情达意的前提,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修养,要熟练掌握标准发音和发声技巧,要善于正确地运用语调语气,这是表情达意的关键;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艺术的修养,要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中说话,要善于正确地发音、自然地表情,这是朗诵表情达意的重要条件;此外,朗诵者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修养、社会知识修养,这是朗诵表情达意的基础。朗诵艺术就是以上各方面修养的综合体现,缺少哪一方面修养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朗诵者。

(3)表演性

朗诵,一般都在舞台上,在大庭广众之中进行。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表演才能。要有优美的语言、端庄的仪态、丰富的表情。朗诵者还可以适当化妆,可以运用灯光布景,可以进行配乐。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增强朗诵艺术的表演效果。

只要是朗诵,即使是在小的范围内进行,都会带有表演的性质。朗诵者要向听者显示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口语艺术才能,听者总要对朗诵者的文学修养,口语才能和表达效果等进行评价,这都具有表演活动的明显特点。

三、课下作业

在第一单元里,我们学习了现代诗歌,这些诗歌基本上都适合朗诵。有许多诗歌只有通过朗诵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体味其思想感情,请任选本教材第一单元中的一首诗歌进行朗诵,先在学习小组内朗诵,然后推选几位同学上台朗诵。

(430000)武汉市前三眼桥85号

5.朗诵儿歌《过桥》教案 篇五

1、学会朗诵儿歌。

2、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3、让幼儿初步掌握跳、摇、爬、抱、几个动词,并能够用身体动作进行表演。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图,请你仔细看看,图上都有什么?

二、展开:

1、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

“小动物们要干什么呢?”幼儿回答。

教师讲解:他们遇到了一条小河,要过小桥。

2、熟悉诗歌。

(1)谁会第一个过桥呢?小兔子是怎样过桥的?

请幼儿表演、回答。

看课件,边说边表演“小兔子过桥蹦蹦跳”,幼儿跟读一遍。

(2)第二个过桥的是小鸭子。它是怎样过桥的?

幼儿表演、回答看课件,边说“小鸭子过桥摇呀摇”边表演模仿小鸭子一摇一摆。幼儿学说一句。

(3)第3个该谁过桥啦?(小螃蟹)

小螃蟹会怎样过桥?幼儿表演、回答。看课件,边说边表演“小螃蟹过桥横着爬”。幼儿学说第三句。

(4)小袋鼠在哪里呢?(妈妈的口袋里)

为什么还让妈妈抱着?幼儿回答。

教师讲解:小袋鼠年龄小,还不会走路,所以让妈妈抱着。小朋友还让妈妈抱吗?看课件,小袋鼠怎样过桥?

幼儿边说边表演“小袋鼠过桥妈妈抱”,幼儿跟说此句。

4、学儿歌。

(1)刚才的图画里还藏着一首好听的儿歌,名字叫《过桥》,你们想听听吗?教师示范朗诵,幼儿欣赏儿歌。

(2)重放课件,幼儿和教师一起朗诵。朗诵前要提出要求。之后对幼儿表现作评价。

(3)看课件,老师说前半句,幼儿说后半句。并加动作边朗诵边表演。

(4)课件出示四种小动物,

小动物们听说儿歌里有他们,于是过桥以后就过来了,请看,他们也想听听儿歌,看看表演,你愿意表演给他们看吗?请幼儿集体加动作朗诵儿歌。

每个小动物还带来了个朋友,左路的样子和他们可像了,请你猜猜,它们都是谁?分别请幼儿说说不同走路姿势的`小动物。说到小螃蟹时提出是横着爬的。

6.朗诵课程的教案 篇六

1教学设计的原则

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 体现法律职业教育的特色, 在遵循本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基础上, 坚持职业活动导向;突出能力培养;项目载体;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主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原则进行设计。这就需要教师按照以上原则对教学内容重新整合, 以项目为载体, 将不同的知识点, 技能点分布在精心选择的学生容易理解又感兴趣的项目上。“教师做导演, 学生做演员”, 教师通过项目的设计, 拟制出司法职业岗位所需工作任务, 对学生进行操练、示范、训练, 以此来实现高职法律职业教育教学目标。

2改革课程教学设计的策略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 以课程项目任务的需要为主要依据, 对原有的知识体系从应用角度进行新的、系统化的改造。具体步骤是:第一步, 依据职业教学目标, 整合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 及时增补, 以达到完成项目实践教学任务需要;第二步, 依据教学内容, 制定教学环节。教学环节设计为:告知 (教学内容、目的) ;引入 (项目引入) ;实施 (任务驱动) ;深化 (加深对基本能力的认识与体会) ;归纳 (知识、能力、素质) ;创新 (拓展) ;总结;布置作业;教学反思。

3教学设计的创新点

创新项目教学设计突出体现在: (1) 虚拟工作职场。如本次课教学内容是检察院工作任务之一的公诉职能起诉。这样就需要按照检察官岗位所需要能力设计训练项目, 以角色扮演方法, 以任务驱动实施教学活动, 用任务训练岗位职业能力, 突出体现学生参与性, 实现学生主体地位, 进而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 (2) 突出信息化教学。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借助网络, 引领学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高效便捷地学习专业知识、快速提升专业能力及自身综合素质。 (3) 拓展教学方法。①“模拟案例”:采用先“模拟案例”的方法对所要学习和应用的知识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初步的使用, 然后“扩展案例”在做的过程中起到以做带学的效果;最后是“分小组学习”。对要设计的案例先“自主学习”, 如遇到问题再“团队协作”。通过这种方式训练,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还实现了“以学帮学”;对于每个项目的设计与实现要求学生“比较总结”, 比较自己先后所做效果, 同学之间相互比较, 然后归纳总结, “以比促学”, 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②“教学互动”:“互动”不是简单理解成让学生起立回答问题, 而是给学生真正的任务, “边做边学”、“先做后学”方式互动,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能力, 用任务训练出学生岗位职业能力。 (4) 设计教学评价。对学生实训过程设有教学评价机制, 对学生采取实训过程全程考核。具体考核包括:一是日常考勤10%;二是完成项目各阶段效果 (老师考核35%, 小组考核15%) ;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工作态度、团队协作能力, 创新精神20%;四是项目分析、设计、实现及评价总结等各项文档20%。 (5) 设置个性化教学反思环节。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进行反思, 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教学情景是否和谐, 教学过程是否得到优化,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 教学策略是否得当, 教学效果是否良好, 教学手段优越性是否体现, 学生积极性是否调动。教学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 以此形成个性化教学模式。教师通过不断的深入反思, 积极探索与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改善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能力, 促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总之, 作为高职法律职业教育者, 应以发展国家职业教育, 开创职业教育新局面为己任, 勇于探索高职法律职业教育改革, 以项目为载体, 以学生为主体, 创新项目设计任务, 用任务训练岗位职业能力, 并充分利用实战项目和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 来服务于课程实践教学, 最终实现实践课程教学与法律职业工作过程的双向结合, 以达到法律职业教育终极目标, 身体力行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法律专业技能应用型法律人才做出应用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柳春, 汝宁林, 徐俐.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教师实践教学竞赛方案设计与实践[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61-64.

7.浅谈一体化课程的教案设计 篇七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 教案 设计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那么由企业实践专家与职业学校教师共同开发的一体化课程是否需要设计教案呢?答案是肯定的。一体化课程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师生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自主学习的要求安排教学活动,每个具体工作任务均要体现完整的工作过程,每一个工作任务的学习均包含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工作态度,课堂中间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更需要教师在课前以教研组为单位集体备课,对课堂进行教学设计,形成教案。下面以人社部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院校——山西交通技师学院为例,共同探讨一体化课程教案设计的方法。

一体化课程的教案要根据该专业《一体化课程规范》和该课程《学习任务设计方案》来编写。因一体化课程是由若干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由企业具体工作任务转化而来)构成的,所以一体化课程的教案要以学习任务为单位设计,一个教案的课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课时来确定。教案的组成要素要包括:教案首页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两部分,如上图所示,其中教学过程设计是教案设计的重点。

一、教案首页设计

教案首页包括学习任务名称、学习任务分析、学习目标、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组织流程以及教学后记等。

1.学习任务分析

在一体化课程开发过程,学习任务总是先简单而后逐步复杂,因此在该部分内容中,教师应分析该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情景导入方法、工作页分析、学生学情分析以及学习重点与难点分析等。

2.学习目标分析

学习目标是该课程《学习任务设计方案》中所包含的学习目标的细化。学习目标的制定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学习目标应按照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方式表述,即获取哪些资源,学习并应用哪些方法和技术,按照什么工作标准或工作规范,完成什么工作,形成什么工作成果;二是学习目标应遵循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评价的工作过程原则。

3.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策略指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采用的手段和谋略。从结构上讲,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应包括教学策略和设计思路两部分。教学策略主要指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如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引导文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设计思路主要指教师如何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在不同的环节如何选择不同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标。在职业学校中,除专业能力培养外,应特别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职业素养等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在设计思路中应特别予以明确其培养方法。

4.教学组织流程

教学组织流程指教师为了取得预期的效果,将教学双边活动的进程、内容、结构、层次用图(或表)固定下来,依次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组织流程中,可以看出全部进程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二、教学过程设计

在一体化课程的教案设计中,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是重点环节,包含教学活动设计、学习内容处理、学生活动设计、教师活动设计、教学资源和时间设计以及学生评价设计等项目。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按工作过程六步骤执行,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评价六个环节设计;二是按照该任务的企业实际工作流程来设计。

2.学习内容设计

学习内容设计主要指学生在每个教学活动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的分解处理要充分结合该学习任务所包含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与实际工作过程环环相扣,让“工作”与“学习”紧密联系,从而实现工学一体化教学。

3.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是指在该教学活动中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学生活动设计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能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教师要精心编制和研究学生工作页,能使学生在工作页的引导下参与各种活动,积极完成学习任务。二是能使学生进入小组“合作学习”状态。教师组织学生按照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促使小组内成员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成为可能。而组间又为各小组间创设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生活动,积极地进入学习状态。

4.教师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指在该教学活动中教师做什么、怎么做。教师活动设计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严格监控课堂,把握课堂节奏。教师要根据课堂整体运行状况,严格控制各阶段时间和节奏,指导学生课堂活动,纠正学生课堂违规行为,记录和反馈学生课堂表现等。二是有效指导学生评价,包括组织学生自评和小组评价,同时教师要对每个小组或者学生个体的表现作出评价,通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过程评价,激励和鞭策学生主动参与到一体化课堂教学中。

5.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资源设计指在该课堂上师生用到的各种资源。教学资源设计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列举和落实各环节所需要的工具、设备、材料、场地以及教学所需资料;二是分析职业学校与企业在学习资源方面的差距,尽量使学校具有企业化的特点和真实的工作环境,以便教学过程顺利实施。

6.时间分配设计

时间分配设计指每个教学活动所用的时间。一体化教学中受学生学习基础、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等因素影响,每个教学活动的时间很难准确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合理分组,有效把握课堂,争取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7.学生评价设计

学生评价设计指设计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法。学习评价设计要注意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对应学习目标设计可测评的要素。学习评价的指标不仅设计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指标,还要关注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指标,建议评价指标为自我评价诚实情况、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与老师同学沟通情况、与同学协作情况、技术方法应用情况、资料收集水平、做事态度、任务完成情况、创新情况等。二是学生评价要设计多元评价主体参与评价。学生、小组、授课教师、企业专家、教学管理人员均可参与评价。三是要设计评价方式。学习评价的方式方法可以设计为自评、小组互评、师评。一般情况下,每个学习任务均需要设计其学习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方法,每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学生均取得一个学习成绩,通过学习成绩,激励学生的成长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是让学生在工作页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达到课程学习目标而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而教案就是教学设计的文本材料,因此教案的设计一定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确保教学做合一。

8.诗文朗诵主题班会教案 篇八

1. 登临黄鹤楼,眺望远方的故乡,思念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热恋的故土成为背负希望的思乡源泉,此时此刻,何去何从?

2.秋风乍起,树叶飘零,大雁南飞,站在长江边岸遥望云端,无限思乡之情涌上心头,看到孤帆从天边驶来,勾起乘船反乡的念头,然而江水漫漫,路在何方,下面请欣赏<早寒江上有怀>

9.《古诗朗诵演唱会》教案03 篇九

教学要求:

1.欣赏《读唐诗》,感受歌曲亲切的情感,了解歌曲中唱到的古诗。2.能积极参与“古诗朗诵演唱会”的表演,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熟悉的古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电子琴、四块小黑板、学生书画作品等。

教学重点:

1.欣赏歌曲《读唐诗》;2.古诗朗诵和古诗歌曲演唱;3.表演。

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能通过《读唐诗》的欣赏,感受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里有苦,唐诗里有乐”的意境。

活动内容:

1.欣赏歌曲《读唐诗》。2.古诗朗诵和古诗歌曲演唱。3.表演。

活动目标:

1. 复习学过的古诗歌曲;2.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活动过程:

一. 欣赏歌曲:《读唐诗》

1.欣赏歌曲《读唐诗》幻灯出示歌谱 2.提问:你发现这首歌曲的歌词有什么特点? 3.学生回答:有许多唐诗的诗词等。

4.歌曲里都唱到了哪些唐诗呢?我们分组比赛看看哪组知道的唐诗知识多?出示四块小黑板(分四个小组让学生把歌曲里的歌词与它所对应的古诗题目相连接)5.学生展示题板,让大家评一评,全对的并且速度快的为优胜组。6.幻灯出示课件,巩固连线题,加深学生的印象。7.师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

8.提问:通过朗读你体会到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9.轻声随音乐演唱歌曲,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绪。

10.歌曲旋律很上口,你是怎样理解“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的呢? 11.听歌曲,找找歌曲的高潮在什么地方? 12.读节奏:4/4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13.读高潮的歌词。

14.唱高潮乐句时应注意什么?(力度稍强)。15.集体唱高潮乐句。

16.高潮乐句之后应怎样唱?(力度稍弱、速度稍慢)

17.用最投入的感情演唱歌曲《读唐诗》,注意高潮乐句的处理。三.召开古诗朗诵演唱会 1.学生推选或自愿参加主持人。2.分四个小组进行节目的排练。3.节目汇报。

(1)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书画及电脑上搜集的有关古诗方面的作品)。(2)分四小组分别汇报自己排练的古诗朗诵和古诗歌曲的演唱。4.大家评选优胜组。

5.集体再一次演唱《读唐诗》这首歌。

10.朗诵的理性特征 篇十

一、朗诵材料的理性选择

朗诵材料是指朗诵所依托的书面文字作品, 即所谓的原作。朗诵, 要求朗诵者通过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 显然不可能脱离原作去另行一套, 所以朗诵材料的选择很重要。

首先, 要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长短适宜的、深浅适度的诗文篇章。不宜选择平淡无味、缺乏情节和高潮的作品。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不能选择过长或过短的作品。过短不能够充分表达朗诵者的感情, 也不利于发挥朗诵技巧。过长, 一是会使朗诵者朗诵起来难度加大;二是会使受众感到倦怠, 因为受众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太短的, 可通过适当的重复、乐舞、“留白”等方法增加朗诵的时间;太长的, 可删减部分与中心题旨关联度相对疏离的文字。不要选择那些语言晦涩、构思怪癖、跳跃性很大的诗文。听朗诵和看书不同, 看不懂可以多看几遍, 甚至停下来仔细揣摩, 而朗诵只能一听而过。人的耳朵比眼睛更不耐烦, 听不懂的地方就干脆不听了, 朗诵效果就会很差。其次, 要选择那些符合场合和听众需要的作品。哲理性太强的诗文不适合比赛或大型演出的场合;作者个人化的内心倾诉, 似喃低语类的文字作品不适合需要当众放声诵读的场合。受众的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理解水平、感受能力、审美趣味等, 都会影响到接受效果。朗诵材料越接近听众, 就越能引起共鸣, 越有望收到预期效果。第三, 选择时要切合朗诵者自己的实际水平。这就要求朗诵者对对自己的朗诵条件有清醒、正确的认识, 要注意把握自己的优势和强项, 了解自己的不足和语音缺陷, 着力扬长避短。不要选择与自己的嗓音条件、性别、年龄、个性、形象、气质、身份等不相称的文字作品。比如高大魁梧的男生诵读《狼和小羊》时, 很难使小羊的角色达到音形协调;声音纤细柔美, 形象娇小柔弱的女生朗诵《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满江红·怒发冲冠》等, 也不合适。

二、原作内涵的理性把握

朗诵的原则是忠于原作品, 因此, 准确地把握原作内容, 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 是朗诵的前提和基础。“在朗诵过程中, 任何有意识的语句停连、节奏变化等外部技巧的处理, 都源自于朗诵者对于作品的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 正确地分析作家的创作背景与思想, 仔细地划分段落结构, 弄清楚作家到底想表达什么内容与情感, 做到对作品里每一句话的表达都要有自己充足的内心依据。”[3]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原作内涵这个前提, 朗诵技巧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根本就无法做到准确传情达意了。

首先, 要清除障碍, 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的正确含义, 逐句逐段理解内容, 准确掌握全文的中心思想, 不要囫囵吞枣, 望文生义。切忌不熟悉或不尊重原著, 理解走向偏误。其次, 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 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全面了解。只有全面把握作品的创作背景、主题和情感, 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 才不会把作品诵读得支离破碎, 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例如《纸船》, 从背景可知:1923年在太平洋的轮船上, 不可能寄发信件, 而诗人正远离亲人, 乘坐游轮行驶在太平洋上, 并驶向陌生的国度, 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母亲身边, 只好借助此诗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心中的孤独。第三, 培养良好的审美品格和情感素养, 切忌钻牛角尖和偏激。不同作品, 其感情基调是不同的, 如:悲哀、欢快;低沉、高昂;叙事、说明、抒情;雄壮高亢、哀婉缠绵等等。我们一定要反复琢磨, 用心体会, 准确定调。要善于发现文字作品的精髓, 在反复的揣摩和咀嚼中, 感受作品不同风格的美, 粗犷与温柔、豪放与婉约、高雅与通俗、凝重与轻盈等。尽管朗诵者对作品往往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但一定要在切合原作思想内涵的基础上, 结合时代环境, 进行合理的拓展与引发, 切不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例如《白杨礼赞》, 只有在正确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之后, 才会引发出与当今时代相合拍的思考:在目前的中国, 同样需要白杨树那种坚韧的意志和朴实、团结的精神。

三、思想感情的理性呈现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朗诵艺术的实施过程是需要激情充沛的, 只有“情动于衷”, 才能“形之于声”。但如果朗诵者只注重激情的迸发, 而忽略了理性美, 也会失之偏颇, 走向过犹不及的境地。

思想感情理性呈现的第一个方面是适度。《论语》中评价《关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在孔子看来, 文艺所表现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 而且要受到理智的节制, 讲究适度、平和, 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这样的理智、适度, 同样适用于朗诵。诗文的朗诵, 既要求蕴满感情, 又要求情感的积蓄与迸发以不影响声音美的表现为度, 过犹不及。其实, 过犹不及, 批判的是两种状态:一种是“过”, 即夸大过分以致失态、失控;一种是“不及”, 即未能把作品德情感内涵表现出来或表现得很不够。思想感情理性呈现的第二个方面是真切。有的朗诵, 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 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 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 没有真正走进作品, 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演员不动情观众不共鸣”。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 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 就必须仔细感受、体味作品, 进入角色, 进入情境。从选材到分析, 从背诵到朗诵, 都要以“真实的身分, 真诚的态度, 真挚的感情, 真切的语气”去驾驭文字作品, 使之转化为自己由衷的感情流露。比如我们朗诵《周总理, 你在哪里》时, 本应有“深情的缅怀, 深情的赞颂”这样深沉厚重的感情基调, 在朗诵时我们内心就要真的怀有这样的情感, 自己也沉浸在这样的深情之中。我们朗诵时要深入、准确地挖掘情感, 可以运用类推、联想、想象等方法唤醒自己相似或相同的情感经验, 使自己浸情入境。著名越剧演员王文娟出演《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时, 对寄人篱下的心情的体味, 就是通过类似经历的联想而获得的。“所以, 朗诵者要善于唤醒自己生活中的记忆来进行创作, 让自己的语言充盈着自己生活中最细微最真实的感觉。”[4]

四、自我个性的理性发挥

每个文字作品都有其自身的特色与风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优势与不足。一名优秀的朗诵者应该遵循一些原则, 使自己的个性特点得到合理、有效的发挥, 使朗诵创作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

首先, 有声语言的展现要听从原作情感意境需要。朗诵时, 要合理地运用停连、重音、语速、语调等表达手段, 调动一切声音因素, 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内在含义和思想感情。声音有音色、音强、音量、音长等物理属性。每个人的天赋不同, 加上发音方法和部位的细小差异, 都会引起声音表现力的差别。不能因为自己某一方面的强或差, 而故意牵强地凸显或突兀地掩藏。其次, 态势语言的展现要服从美的原则。“态势语言是以人体姿态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传输交流。”[4]是指面部表情、眼神、手势、体态、仪容、仪表等传递信息、交流情感, 诉诸听众视觉的无声语言, 又称为态势语、体态语等。态势语起到展示形象风采、辅助口语、稳定和引导情绪等作用。下面公式很能说明态势语言的重大意义:思想表达=45%的言语+55%的态势语。运用态势语的原则是目的明确、准确鲜明、协调一致、自然优雅、富有个性;总体要求是优美、适度、自然、协调, 戒过多、过火。个性化的态势语要有美感。何为美?得体最美。比如:神态端正大方、亲切自然;服饰、表情与朗诵内容及内在情韵相协调;手势要优美自然, 宁缺毋滥;站位形式稳定、和谐, 有序等等。第三, 表演展示要趋近并反作用于受众的期盼。“对象感”要求朗诵者在朗诵过程中, 有意识地、积极地把作品传达给受众, 要感觉到受众的存在和反应, 用作品语言同他们进行交流。如果不是直接面对受众 (如电台播音) , 要设想他们的存在和反应, 设身处地地与他们有所交流。另外要感觉自己诵读的内容是受众急于听到的, 从而产生一吐为快的热情;要感觉受众在听, 在想, 与自己产生着思想感情的共鸣, 保持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受众的不断交流。在这样的状态下, 朗诵才有灵魂和活力。

五、辅助表演手段的理性利用

要将文字作品通过朗诵者创造性地传达给受众, 使受众更好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受到感染, 产生共鸣, 往往还要借助一些辅助表演手段的运用。朗诵常用的辅助表演手段主要有布景、配乐、舞蹈、灯光、道具等。

其一, 运用得当的音像可为朗诵增色。音像可以从听觉、视觉上引导受众进入一个特定的意境之中, 使之更好地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 朗诵者本人的情感也更容易被调动起来, 使朗诵更显生动、立体、活跃。比如, 朗诵描绘江南风光的诗歌, 如果配上相应的江南美丽风光视频, 会让受众仿佛已经到了诗情画意的江南, 有助于引领受众进入诗文的情境。合适的配乐能起到烘托气氛、渲染情感的积极作用, 关键是配乐一定要与朗诵作品的内涵情感相协调, 并要控制好配乐的长短、音量与留白, 不能喧宾夺主, 压了朗诵。如果没有合适的配乐, 宁可不用, 因为音乐与诗文的不协调将会严重地干扰朗诵, 弄巧成拙。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 现在的视频效果越来越美轮美奂, 夸张一点说, 只有想不出来的, 没有做不出来的, 但正是因为如此, 就要注意不能让视频夺走了受众的眼球和注意重心。当然粗制滥造、滥竽充数的, 一样不好。其二, 伴舞一定处于陪衬烘托的地位, 用简单的造型即可, 万不可纷繁复杂, 喧宾夺主, 使视觉冲击大于听觉, 转移了受众的注意力。如果是朗诵会, 可以在某朗诵作品之后安排与朗诵主题相同的歌、舞等节目, 以延展受众的余绪。其三, 其他诸如道具、布景、灯光等, 都要以能体现作品意境, 烘托朗诵气氛为目的, 在一切方面追求简朴, 如一笔一笺, 一桌一椅, 给听众一两点提示即可, 能暗示出朗诵的基调就行;图案和色彩要与朗诵主题相匹配, 起到丰富朗诵表现, 衬托朗诵的思想感情的作用。灯光以简朴幽美为佳, 色调、明暗、强弱应与布景、朗诵内容相配, 起到增色增情的作用。

摘要:激情, 是朗诵艺术必不可少的, 甚至是首要的因素, 但理性特征却依然贯穿于朗诵艺术表演活动的始终。梳理整个朗诵艺术创作和表演活动的环节, 可以从朗诵材料的理性选择、原作内涵的理性把握、思想感情的理性呈现、自我个性的理性发挥、辅助表演手段的理性利用等五个方面来研究其应有的这种特征。

关键词:朗诵,理性,材料,内涵,感情,个性,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2]肖君.陶岚晴.朗诵——教学考级表演教程中册[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6:5.

[3]南京艺术学院朗诵水平等级考试专家委员会.朗诵艺术水平等级考试 (高级)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16.

[4]南京艺术学院朗诵水平等级考试专家委员会.朗诵艺术水平等级考试 (高级)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17.

11.吴自军语文校本教案朗读朗诵训练 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逆向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传统观念批判、继承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问题作深入思考的能力,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问题多作思考的能力,培养能主动灵活地转换问题的思考角度的能力。

4、培养对问题多作思考的能力,培养能主动灵活地转换问题的思考角度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优化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提高逆向思维能力;

2、提高纵深思维能力;

3、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4、提高联想思维能力;

5、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三、教学手段

讲练

四、所需设备、仪器 多媒体、录音机

五、课时安排

4课时

第1、2课时

导语:

人的思维活动是与语言紧密相连的,语言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也是人们进行思考的工具。语言与思维表现为一种相互依赖且相辅相成的关系。口才显现与思维活动之间,原则上应呈现为一种同步发展的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确立口才思维优化的训练原则:口才与思维的循环训练。口才思维优化训练由逆向思维训练、纵深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联想思维训练、综合思维训练等多个具体的训练环节组成。

一、逆向思维优化训练

(一)训练目标

培养逆向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传统观念的批判、继承能力。

(二)训练模式

(1)本训练可以采用当中发表“反弹琵琶”式演讲的训练方式。

(2)学生可以一部成语词典为主要对象,从其中筛选出一个,针对其观念已显得陈旧,或传统理解原本就欠准确之处,反其原意而立论。(3)逆向论证由传统释义、情节复述、逆向辨析、新意立论等四个部分合成。

(三)训练说明

高水平的口才应用要求表述者能从一般人认为是正确的观点、现象中发现谬误、不足之处,或能从传统认为是错误的观点、现象中发现真理的成分。其形成特点表现为对传统思维模式作逆向思考。

(四)训练指导

训练中须防止三种常见的不佳表现:(1)“曲解”型。(2)“抬杠”型。(3)“消极”型。

二、纵深思维优化训练

(一)训练目标

培养对问题作深入思考的能力,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二)训练模式

(1)本训练采取教师规定命题的模式,由学生自由命题登台演讲的方式。(2)命题模式为“从xxx现象中所想起的”或“关于xxx现象的思考”,要求学生能捕捉生活中某一常见的,但往往是熟视无睹的现象,作深入分析并发表演讲。(3)纵深思考由现象简述、现象分析、现象纵深分析三个部分组成。

(三)训练说明

高水平的口才应用,其思维过程还往往表现出向纵深发展的特点,能从一般人认为不值得一谈的小事,或无须再作进一步探讨的定论中,发现更深一层的被现象掩盖着的事物本质,其思维形式的特点为,从现象入手,从一般定论入手作纵深发展式的剖析。

(四)训练指导

训练中须防止两个不佳表现:(1)“就事论事”型。(2)“不着边际”型。

一、发散性思维优化训练第3、4课时

(一)训练目标

培养对问题作多向思考的能力,培养能主动灵活地转换问题的思考角度的能力。

(二)训练模式

(1)本训练可以采取由教师命题模式,由学生自由命题登台演讲的方式。(2)发散思维训练模式,其特点是从同一个信息源引出不同的结果。按照这一思维模式,作业规定,每个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任选一个思维中心点,以“XX(即思维中心点A)的随想(或遐想)”为题,给予一定的准备时间后,由其登台进行演讲,并规定,每一篇中的“遐想点B”一般不得少于三个(也即须由“A”引出B1、B2、B3)。

(3)发散思维优化训练,以思维中心点(A)和围绕中心点展开表述的、不少于三个独立分话题方向的遐想点(B)两个部分合成。

(三)训练说明

高水平的口才应用,其思维过程的又一特点为思维轨迹的多向发展,即能主动灵活地转换问题思考的方式,从多个角度对话题展开立体分析,在思考问题时,能摆脱传统思维定势的约束,这样,在论证命题的过程中,当别人以单一角度立论时,自己能以多种角度立论,并能在诸多立论角度中,选择最佳角度立论。

二、联想思维优化训练

(一)训练目标

培养对问题作多向思考的能力,培养能主动灵活地转换问题的思考角度的能力。

(二)训练模式 a.本项训练可以采取由学生一对一地互相出题,或者训练小组内每个人各自出题,将所出题目混合后编号,再由小组成员分别抓阄来获得自己的训练话题。b.联想思维优化训练,其思维轨迹表现为由A-B-C…它主要是利用联想物之间的时间与空间上的接近关系、特点方面的相似与对立关系,在原先表面看去并无有机联系的联想物之间建立有机联系。

c.联想思维优化训练的话题合成,以三个表面看去互不相关的事物并列,之间以点号相连,此即为话题材料,受训者接到话题材料后,首先要思考选定在此三个事物之间建立内在联系的方式和角度,然后以副标题的形式确立下来,此副标题即为演讲的中心话题。

(三)训练说明

高水平的口才应用,其思维过程的又一特点为思维轨迹的能动串接运动,即能透过事物“互不相关”的表象,发现其“内在联系”。该项训练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把命题中规定的零散材料连接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并且由此显现出一定的思想意义。

三、综合思维优化训练

上一篇:有名无实成语故事下一篇:小学五年级史可法纪念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