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反思的几点思考

2024-09-18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反思的几点思考(精选10篇)

1.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反思的几点思考 篇一

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的几点困惑与思考

杨伶

在一年多来的高中新课程教学中,面临的主要困惑有以下几点:

1、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过大。

新教材体现全新的教育理念,是编者的一种理想化的追求,但进入到实际操作层面中会发现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如:最初的设计与课时不足的矛盾、探究活动过多难以展开、应试教育对实践活动、探究活动的冲击等等。

2、淡化知识间的逻辑、过于看重感悟、探究和活动

新教材试图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用大量的材料来说明观点、并展开探究活动来达到降低难度、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发现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的目的,但基本知识,基本观点的阐述不够简洁明了,缺乏严密性,给人一种什么都想讲又什么都讲不清,讲不透的感觉,使得学生上课听得开心,下来拿到练习题难过。

3、学生探究活动的设计过多过于理想化,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精心设计学生活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和落实三维目标的重要环节。但困难的是政治课的课外活动,需要学生走入社会,走入生活,搜集资料,而学生在时间上首先无法保证,课外活动无法开展,导致课堂活动只是按照教师的一家设计,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形式单一,时间一长,也就让学生感到没有意思,缺乏兴趣。而且在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导向下,不可能也不允许学生在课前课后化时间去进行相关的探究准备和探究活动。

在一年多来的高中新课程教学中,主要的心得体会有以下几点:

1、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思想政治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这对擅长形象思维而不善于抽象思维的中学生来说,既难产生兴趣,又不易理解掌握。因此,创设形象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具体,对吸引学生注意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得尤为重要。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恰是创设形象教学情境最好的载体,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2、实施反思性教学,不断提高自己专业素养。

要常常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反思,例如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学效果是否理想等,通过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进一步深化认识和修正自己的教学理念。同时注重教学实践的观摩和讨论,多听一些其他学校老师的公开课、观摩课,在每一次公开和观摩教学后的集体评课中,探讨别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2011-10-17

2.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反思的几点思考 篇二

一、教师应当充分做好备课工作

教师的授课首先要做的环节就是备课,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备教材、备方法、备学生。所谓的备教材, 就是教师要对于课堂知识点充分掌握, 对于教学重难点以及知识体系都能够熟练应用于教学中, 避免知识点的偏差与遗漏; 备方法就是教师保证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做到因人而异, 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根据实际的课堂情况发挥教学机智, 提高课堂效率; 备学生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 关爱学生,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 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其投入到自己所设计的课堂教学之中。因此, 教师只有切实做好“三备”工作, 方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教学过程中渗透互动环节

高中政治不同于其他学科, 它具有十分明显的理论性, 以哲学为例, 笔者发现很多高中生对于“辩证统一”以及“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等词汇十分陌生, 并且这些概念性词汇理解起来十分吃力, 因此难以有效记忆。这对于高中政治教师而言无疑是极大的挑战, 要求教师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对于空洞的词汇进行解释, 以方便学生的记忆。探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以及互动式教学往往应用于政治学科中, 其核心旨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教师可以针对于当下流行的时政问题就某一知识点引导学生产生讨论, 提高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互动沟通的频率。话题的设置就是一个讨论任务, 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师生间的思想得到了交换, 学生在聆听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从而最终在整体的互动中寻求共同的认知点。值得注意的是,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管理者与引导者。

三、适时引进案例式教学

作为当下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 案例式教学已广泛应用到了高中不同学科的教学之中。所谓的案例式教学就是指以教学目标为核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方式对于所出现的问题展开分析、讨论, 并最终总结归纳知识点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看出, 案例式教学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联,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避免由单纯知识点的灌输出现学生厌学的现象。此外, 案例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由教师引导, 学生进行自主探讨, 大胆质疑,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完全尊重学生所提出来的独特见解, 满足了大部分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从而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极为宽松的学习环境, 学生内心的潜能能够得到激发, 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也更加轻松。高中政治教学应当积极推广案例式教学, 将知识点同时事政治相联系, 将案例抛给学生, 同时为他们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净化自己的心灵,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可以说, 案例式教学的引入对于整个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创设情境, 开展情境式教学

高中政治课堂中传统的教授式的教学方式显然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情境教学方式随之产生。所谓的情境式教学就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大纲, 有目的地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情境同课堂教授相结合, 从而使学生如临其境的一种教学方式。情境式教学注重创设教学环境, 目的就是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 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一定的刺激与启发, 这对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枯燥的知识点大有帮助。同时, 情境教学还能够提高学生分析、探索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高中政治的情境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单一乏味的学习模式, 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可以说情境教学不失为一种情绪教学或是体验式教学。环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通过简单的情境领悟到政治现象的内在本质, 这同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不谋而合的。

五、及时开展问题教学

高中阶段的课程都是相对复杂的, 知识点也是相对较多的且不乏难以理解的部分, 这就使得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如知识点的遗漏, 或是难以向学生清晰概述, 这些问题也成为高中政治学科在教授过程中的常见问题。面对这样的状况, 笔者认为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模式。所谓的问题教学就是指教师遵循教学规律, 针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特定问题, 以最短的时间, 最少的投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 问题教学又称之为有效教学。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 有效教学方式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所开展的一种积极主动高效的学习方式。有效教学其实就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提高学习热情, 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集中注意力, 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里。因此, 对于教师而言, 就应当在课前做好教学准备, 设计好问题, 并且这些问题通常是学习重点或难点。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课堂提问时间的选取也是有规律的, 既不能够过早, 这样学生对于教材知识点的储备不够充分, 无法回答问题; 又不可过晚, 这样学生难以发现问题的动机所在, 提问也沦为“马后炮”。

六、构建科学的教学考评体系

教育教学是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 不仅仅局限于教学, 同时还要切实加强对其监督考核评价,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考评体系。在高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 评价总结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其作用在于对于整个政治教学展开综合性考查, 既包括教师的教, 又包含了学生的学。因此, 高中政治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构建相对完善科学的考评体系。首先, 对于教师的教, 学生可以对于教师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 通过学习者的角度发现教师的不足之处; 而这种评价体系同样是相互的, 教师可以对于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评价, 并且教师的评价往往更侧重于对于学生的激励性评价, 从而及时发现自身在教学上的漏洞, 对于学生常见的问题进行总结梳理, 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积极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 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左诗荣.如何构建和谐的高中政治课堂[J].赤子 (中旬) , 2014, (03) .

[2]李洁.浅谈如何让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3, (01) .

3.高中政治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三

关键词:教学方法;问题;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214-01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深化,新的教学理念不断给我们的政治课带来新变化,注入生机和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他们学习政治的热情。笔者自己在实施新课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几点创新。

一、当前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陈旧,急需创新

走进新课程,一些教师依旧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既课堂满贯式。“满堂灌”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注入式教学法,不顾学生学习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及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把现成的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机械地呆读死记,这种教学方式是最为简单的一种教学方式,说明教师缺乏较好地驾驭课堂的能力。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仍然习惯于这种教学模式,忠实地充当教材的“传声筒”、“录放机”、“翻译官”,没有从课程内容的“传授者”中解放出来。

2、教学理念陈旧,面临困境

教师观念的转变首先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只有教师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才能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以便从根本上推动新课改的顺利实施。目前的问题在于:首先,一些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地“逼迫”学生就范,对学生进行一种循规蹈矩的教学。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结果,却忽视了过程,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没有围绕学生经历、熟悉或者关切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过于注重预设,死守预案,淡化过程,忽视生成。

3、学习模式单一、学习方法滞后

我们发现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问题是学习方式转变没有跟上,良好的学习习惯依然没有养成,学习方法与模式过于单一。具体表现在:对接受性学习已经习以为常,总是习惯于教师灌输知识,习惯于从教师那里得到现成的知识,不注意知识的建构,不喜欢、也不善于思考问题,缺乏创新精神;不能及时主动的提出问题,更不习惯于带着困惑和问题带到教室之外,到社会上去寻找答案。可以说,这是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方式引领下带来的一种不良的学习模式。

二、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的建议

通过仔细分析,当前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去解决,一是学生自身的努力;一是教师的改进;再次是学校管理的创新,为此从以下几个面进行了努力,希望能为提高高中政治教学效率有所裨益。

1、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新的课程观认为,教材内容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活动;它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一个有意义的教学过程,除了包含学习客观知识点之外,还应该包含众多师生运用课堂资源共同探讨知识和人生的学习过程。就提高高中政治课课堂效率而言,其“可联系性”更为突出,内容不仅涉及自然的、人文的、历史的知识,还会涉及到现实的和理论的、中国的和外国的对比等,仅仅依靠教材上有限的内容作为教学参考,势必造成教学内容上的乏味与单调,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政治教师要具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精神,完善教学内容,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贴近生活,切实增强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代感。

2、让学生做到学习与思考相结合,调动学习积极性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告诉我们思考的重要性。可见,在几千年以前,我们的先辈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多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好的学习效果。尤其对于高中政治课,思考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学习高中政治课,没有思考,就犹如一个人没有灵魂一样。所以,要想把政治课学好,没有思考,那是不可能的。

3、教学中做到讲练结合,活学活用

要较好地记忆高中政治知识,必须提高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归纳演绎能力、是非辨别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均可以随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在口头练习和课堂讨论中逐步养成,在典型练习中巩固、提高。所以在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做到精讲精练,讲练结合对加强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更好地记忆无疑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教学作业和评价的多元化

以前,在旧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十分注重双基训练,所布置的作业往往脱离学生的实际,大量重复性的练习使学生不仅觉得学政治难而且枯燥无味,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现在,在新课标、新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增强了时代感、针对性和有效性,作业的形式也有了很多的尝试。

比如在学习《经济生活》第一课的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时,我组织学生就“金钱是不是万能的”为题展开了一次辩论赛;在学习《经济生活》第七课“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时,我和学生就“个人收人分配的途径和方式”这一问题设计并完成了一份问卷调查;在讲授《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时,我和学生一起在新余的大街小巷找寻、搜索传统文化的痕迹,让学生亲身感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在这一过程中让我深刻感受到:只要是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兴趣、提高能力的作业方式我们教师都可以把它引人课堂,大胆尝试

4.“化学教学反思”的几点思考 篇四

教学反思,教师可改变多年来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和工作方式,重塑自我,重构课堂,重建教学,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正如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的: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实质上是要求教师从不同的视角和新的方式看待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教学实践和隐藏在实践背后的各种假设,审视自己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和假设是如何限制了自己的实践,寻找一些不同的视角看问题。教学反思应主要集中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这里就教学反思谈几点看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反思,提高教学水平

(一)认真进行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为创新教学积累经验,拓展思路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学中的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调控和应变能力。

【案例1】“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案例部分内容。

教学设想:《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教学应将教学的重点、难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亲历学习过程、教授科学的学习方法上。教学中通过增设“无中生有”“魔棒点火”“烧不坏的手帕”等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比一比”“试一试”等探究活动来让学生亲历过程,体验生活中的化学;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答辩――归纳总结”及巧妙的板书设计来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课堂中又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师生互动的方法来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达成教与学的目标。

教学理念:“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教学的初步体验。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化学及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初步感知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

教学体会:《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是初三学生上的初中化学第一节课。它对今后学习化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学重点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而教学难点则在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上。整堂课的设计是围绕在难点的突破上。从板书设计即可看出,左、右两边设置的均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并将“化学学习档案袋”这种新的、多元的评价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第一节课学生就能知道,新课程关注的是学习过程。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改变过去旧的教学方式,除做了三个兴趣实验和必要的点拨、激励性语言外,主要学习问题均由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看书、讨论、答辩等方式直接参与学习过程来解决,并且收效良好。在作业的布置上,也充分体现自主性。初学化学的学生都饶有兴趣地回家完成第(1)题小实验,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进一步进行化学学习。第(2)题又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来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事实证明:普通学校的.学生也有自学能力,只要我们执著地按新课程要求去做,就一定会有效果。

本堂课的不足:教学时间太紧,学生讨论时间不够充分,若有两节课,则学生还可充分展示才能。本堂因是公开课,追求所谓“完整”,没有根据学生的需求作适时的调控。

(二)抓好教学后的反思,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

教学后的反思也叫教后记是教师最常见的、运用最多的一种反思形式。教学后的反思具有一定的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教学后反思教师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课堂上发生的一些事件的记述与分析;(2)课堂教学环境的记述与分析;(3)记述课堂教学的体会与感悟;(4)记述别人的评价;(5)记述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及解决过程;(6)记述学生的行为;(7)对一堂课的整体进行记述与分析。

【案例2】为有源头活水来─―二教《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启示。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是初中化学教材中的“经典”课题。教师先后执教多次,每一阶段都因教学理念的不同而产生迥异的教学效果。从一教《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细读教材,重组教材,“唤醒”学生的自主性,再到二教《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活化教材,让教案跟着学生走。每一次教学后的反思就是教师自我的一次超越。

以下是二教《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部分教学片段与反思:

片段1:各小组用给定的几组不同器材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案,组装装置,制取、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讨论、交流、反思……

生:我们小组组装好仪器后,一开始很长时间也没收集到二氧化碳,大家很着急。

师:失败乃成功之母。找到原因了吗?

生:我们找了,争论了好几次,试了好几次,后来终于发现原来只要把长颈漏斗的下端浸入到酸液下面,气体就会很快收集满了!

师:很好!能说明其中原因吗?(该小组学生面露难色,师生共同探讨,理解了“液封”的原理)……

一教后的反思:设计这节课秉承的一种理念是“动态生成”,即试图根据现场的、当时的学习情景,运用教学智慧,对教学流程作适时调控,敏感地发现学生身上的“资源”,及时有效地将教学生成中有价值的资源转化为新的讨论主题或探究对象。但依据新课程理念做出反思时,教师总觉得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上还有欠缺。

片段2:从“规定动作”到“自选动作”─―多视角的教学评价。

利用课本提供的仪器,学生在课前设计多种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方案,也可以另选或自制仪器,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代用品,进一步引领学生自由地、有创意地探究,建构开放的课堂。课后延伸探究,利用鸡蛋壳、食醋等生活用品设计家庭小实验,既能与课前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呼应,又能使化学在生活里的应用中变得鲜活起来,达到“课虽止,思未停”的意境。

二.提升高度的教学反思,优化教学过程

提升教学反思的高度,是以坚实的理论知识为前提的,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反思,源于课堂教学,高于课堂教学,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审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创造机会,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的教育教学建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空间,不断丰富和优化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的维度力争多元化,既可以是“教学设计”,“引入与思考”,也可以是“实验的改进”以及“实验的评价”,还可以是“课后习题再思考”或者“考试评价”。但无论是哪个方面的反思,都要站在一定高度,这样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提升而不流于形式。只有站在一定理论高度上,评价、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才会被学生接受,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进行认真反思,将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提升教学反思的高度,缩短教学之间的距离。在师生共同享受“过程优化”所带来轻松愉快的同时,学生思维能力才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案例3】现在教师在谈论教学过程中,谈论最多的是“问题――情境”意识。一位年过半百的初中化学教师一走进课堂,学生便闻到一股香水味,老师问这香味是怎么一回事,学生回答说老师身上洒了花露水。老师接着问:“老师身上洒了香水,你们怎么会闻到?”学生答:分子是运动的。他把问题情境创设的较好因为他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给了学生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三、在学研中反思,提高教师的品味

做“学研型”教师,中学化学教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实验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化学老师在进行“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教学中,完全有可能对所做的实验进行评价、反思、改进、提高,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平时也要用心去审视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注重实验教学的研究,对中学化学实验进行创新改进。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教学反思用平实的话,即教后想想,想后写写,认真思考一下得与失,想一想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情景是否和谐、学生积极是否调动、教学过程是否得到优化、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教学手段优越性是否体现、教学策略是否得当、教学效果是否良好,想想后,动动笔,写中有学,学中有思。

5.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反思的几点思考 篇五

政治是高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生政治素养是这个学科的重要目标。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避免枯燥而机械的教材讲授,重视政治课程的实践性,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学生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政治课堂,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亲历探究过程,让学生展开主动而有成效的探究性学习。与此同时,我们应在探究中确立主体地位,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在探究中提高学生收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实现高效课堂教学。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引入生活这股活水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将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等同起来。政治学科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新课改也非常重视政治学科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明确实施生活化教学这是政治学科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避免枯燥而单纯的教材讲授,而是要引入生活这股活水,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的课程模块,为学生创设丰富的生活情景,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这样,一方面可以拉近学生与学科的距离,增强学科教学的生活气息,激起学生对政治学科强烈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将抽象的知识寓于直观生活中,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取感性信息,并由此再上升为对知识的理性认知,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将学科教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从学生所熟悉的各类生活事物与生活现象入手,将抽象而枯燥的理论条款呈现于直观而形象的现实生活之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改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出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种,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也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所在。在政治学科的教学中,我们要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以主体身份来展开主动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为此,教师必须要对师生关系进行定位,转换教师角色,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学习的指导者,让学生以认知主体身份来展开互动探究。

一是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性,是与自己有着平等关系的学习主体,学生与教师有着平等的人格、情感与心理需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探究。这样才能由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单纯的知识线性传递转变为现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情感、知识的多向互动与交流。这样才能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是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忽视差异势必只能成为部分学生的学堂,唯有尊重差异,才能实现教学的面向全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在教学内容、方法上体现差异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营造全体参与、全程参与的民主而愉悦的教学环境与氛围,实现优者更优以及中差生的积极转化。

三、体现教学的开放性

开放性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宽广的想象空间与发展平台,可以引导学生据此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从而促进学生突破固有思维来展开富有创造性的探究活动。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与发散性。这正是现代社会人才所具备的重要素质。为此,在政治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先学会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不要简单地提问知识点本身,即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而是要善于为学生设计一些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问题,如对你的启示等。这样才能将学生从固有思维与模式中解脱出来,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转为多向思维,引导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能够将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点就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消极接受,而是积极探究中的构建与内化。如在学习“民主监督”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此节知识就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来监督当地政府的工作来展开讨论。

四、教学要与时代接轨

政治课程的学科特征就是与时俱进,具有很强的时政性,这也是学好政治的关键。新课程标准将引导高中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列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们要将政治学科的教学与时代接轨,与生活同步,要及时补充一些时事热点与重点话题。这样既可以体现政治学科的时代性,符合学科学习规律,同时又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从而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使学生更加关心与关注国家和社会。这需要教师从思想上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政治学科与时代的关系,利用社会热点、焦点话题来将理论的学习与鲜活的社会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政治学科教学走向生活,走进社会的教学理念。

总之,高效课堂的构建要以新课改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本身为出发点。只有符合学科学习规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会学习方法,提高思想情感,才是我们所追求的高效课堂。

6.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反思的几点思考 篇六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我省深入推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怎样使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符合新课程理念,成为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新课标,新理念”指导我们要人人参与有价值的教学活动,不同的人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多元交流的生命历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思维碰撞,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有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观,通过新型的物理教学方式来教育引导学生。下面我就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谈几点看法:

一、注重物理实验,提高探究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程非常重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并且把这些实验安排在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教学之中穿插进行,提供给学生鲜明具体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亲历一些探究过程,再通过引导学生对现象特征的概括形成自己的概念。

案例1:光的衍射现象由于条件限止很难做出来,我就设计了学生实验,学生根据桌上的器材,边做实验,边思考探究。等学生做完了实验后我就提问。师:在红色纸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在红色纸上打着从大到小的小孔。

师:透过小孔,观察距离小孔2米左右的单色点光源,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透过孔径较大的孔,只看到一个圆的亮点。而透过孔径较小的孔,在孔的周围看到了明暗相间的圆环。

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光通过孔径很小的孔时,光离开直线路径,发生衍射现象,证明刚才的推理 是正确的。

评析: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了解物理知识,这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加透彻。对于教材中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去追溯物理学家的思考、研究的源头,从而获取物理思想的营养,多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换一种方法行不行?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在多思多动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启迪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

案例2:测定重力加速度这一实验,在做实验的前一天我把全班分成四个组,告诉他们家庭作业就是思考如何用学过的知识来测定重力加速度。第二天,四个组的同学讨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然后推选出组长上台讲解自己组两个最好的设计方案,学生们情绪高涨,各种方案纷涌而出,有的学生通过单摆来测定,有的通过G=mg 来测定,有的通过打点计时器打出物体下落时所拖动的纸带来测定,有的通过物体在斜面上下滑,用光电门测出物体通过某两点速度来测定,有的用电学原理来测定等等,学生们讲解得非常认真。然后我要求学生对刚才提出的每个设计方案讲出优点、缺点、可行性、正确性等等,让学生在多种设计方案中选出最优秀的设计方案。

评析:人人都有创造力,但发明家、科学家都是凤毛麟角,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创造力扼杀在了萌芽中。传统教学把知识的传授看作教学的目的,以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来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而新课程则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把学生看作学习和活动的主体,还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对大自然的奥秘充满了好奇心和惊讶感,对科学创造和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动机。学生在思维打开之后,能说出你想要说的,甚至比你想说的还要精彩,那么你的课堂就是灵动与夯实相结合的课堂。

二、注重情感教育,提高科学素质

新教材根据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实践,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要求培养学生大胆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方法、坚定的自信心和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从而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案例3:在证明光的波动性的物理学发展史上曾经发生过有名的“泊松亮斑”的历史故事,我就设计了下面一段教学内容: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思考从这个历史故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 经学生讨论后,我启发学生思考。

师:著名的数学家泊松根据物理学家菲涅耳提出的波动理论推算出圆板阴影的中心应该出现一个亮斑,企图驳倒菲涅耳的波动理论,菲涅耳与阿拉果接受了泊松的挑战,反复实验发现圆板中心确有一个亮斑。反过来泊松亮斑实验却成了波动理论极其精彩的实证。请同 学们想一想:这个历史故事告诉我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理论和实验各起了什么重要作用?它们之间应该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在这个故事中理论起了指导作用,实验起到了检验理论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实验必须在理论指导下进行,通过实验检验理论,发展理论。

师:我们还应该向菲涅耳等科学家学习什么?

生:这些科学家思想大胆,敢于提出新的理论,有坚定的自信心,并用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方法去验证理论的可行性。这些好品质、好作风都值得我们学习,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要有这种精神。

评析: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的体验科学家当时的心情,迫不及待的与科学家对话,打开了人与我、我与世界的障碍,使人的当下存在与过往岁月相遇,那么这时的感受才是真实的,才能体现课堂的生命灵动。才能让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培养情操,提高科学素质。

三、注重方法教育,训练科学思维

高中物理历来比较难学的一门学科,新教材在知识点的落实上,采取平缓过渡,分段推进的原则,化解、分散知识难点。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要妄想一步到位,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方法,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例如:新教材对“极限思想”内容的渗透,课文中虽没有明确提出“极限”这一概念,而用“微元法”代替,但也渗透了这一内容,从第一章第三节瞬时速度概念的教学开始,经历了推导匀变速运动的位移公式和第二册中如何利用图像求变力做功和推导向心加速度公式。这种无限分割,逐渐逼近真实状况的思维方式多次在教材中出现,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掌握问题处理的方法。

评析: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比单纯教给学生某方面的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可能忘掉,可能老化,也可能并不直接用到,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却可以终身受益。因此,寓科学方法教育于每一教学活动中,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需要,也是履行物理教师职责的需要,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夯实精神。

四、强调物理与生活和现代科技的结合

新教材每一章都有前言,有物理学家的一段话和这一章内容的概况。这些导入有的浅显易懂,有的富有哲理,回味无穷,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物理内容的学习,同时引导学生用物理原理分析我们习以为常的物体运动、现代科技产品等,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2010年高考理综选择15题,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电学知识判断:A.电工穿绝缘衣是否比穿金属衣安全。B.制作汽油桶的材料用金属比用塑料好。C.小鸟停在单根高压输电线上是否会被电死。D.打雷时,呆在汽车里比呆在木屋里要危险。此题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电学知识去分析判断。

评析: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是不注意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而是一味地让学生死做题的话,遇到这类问题,学生就只能猜答案了。传统的物理教学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学生的练习常常是针对理想化模型而设计的,学生学习物理就是学习一些干巴巴的物理符号和公式,学生始终不能把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大世界联系起来,所以会出现让学生测一个灯泡的体积,学生无从下手的情况。而新课标则要求把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增强物理问题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让物理学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面对的世界,走进学生认为高深莫测的高新技术。雨后彩虹、日全食现象、汽车追尾事件、我国在上海建造磁悬浮列车、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等等,这些都会激发起学生浓厚的求知兴趣,当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由物理现象组成的世界的时候,他才会对学习物理知识和利用物理知识产生极大的欲望,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灵动的。

7.对高中政治新课改实施的几点思考 篇七

新课程改革后的思想政治教科书给我的最大体会应是:从原来的“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变成了“活的、真的、动的、用的”。新教材更加联系生活, 例子也更有价值。例如:《经济生活》的教材安排上, 不再像以前教材那样, 一开始就讲经济学的理论, 而是从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的消费现象入手, 引起学生对经济的兴趣。尤其是讲到“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章节时, 新增加了“替代品”、“互补品”等概念, 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 虽然都是新内容, 但是非常贴近生活。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 如今天的早餐吃的是什么?其中一样涨价了, 你们会怎么选择早餐?将来长大了自己做生意, 怎样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赚钱?学生感兴趣了, 思维才能发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新教材的内容非常贴近生活, 为教师创设情景提供了极大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 围绕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 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模式从“形式”转向“实质”

实施新课程后, 少讲、多媒体、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在很多人眼里就是新课改的标志, 似乎无之便不是新课程。把这些教学模式形式化, 就是对新课改实质精神的误解。

有些学校规定一节课中教师讲课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 时间一到, 无论讲到哪儿, 都必须停止。这些做法忽视了教学实际, 人为地分割了教与学的有机联系, 造成的教学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估计的。新课改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少讲, 不是随便讲完15分钟就不讲了, 而是精讲学生难以独自把握的重难点知识。从这一点来讲, 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 多做, 教师少讲, 教师变轻松了, 没有以前那么累了。但是在备课时任务却加重了:自主学习的问题难易适度, 小组讨论的话题要贴近学生, 合作探究的题目要有思考价值。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形式化。有的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无视知识的难易程度, 一概交给学生去交流、讨论。例如在学习《我国的分配制度》时, 学生连基本的分配分式都没掌握, 就要学生自主学习如何缩小收入差距, 维护社会公平。这样的后果就是, 学生因其知识面所限对问题无从下手, 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 课堂效果不理想, 学生收获也不多。还有的教师为了拉进度, 根本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直接就给出结论, 忽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提倡适当的自主、合作、探究是必要的, 但要掌握好分寸和问题的难易程度, 如在学习《银行储蓄与投资方式》一课时, 几种投资方式的对比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从投资方式深入到对经济的影响和对房价的影响, 这个问题就可以开展小组讨论;再从对房价的影响延伸到调控房价的手段就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就像主持人一样引导学生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从知识到能力以及情感的升华。

有些老师认为, 只有运用多媒体教学才叫课改, 这样的结果就是, 情境设置、视频音频、多媒体动画声色并茂, 课件成了中心, 教室成了电影院, 学生成了观众, 教师成了放映员。这种以满足学生感官刺激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倾向, 导致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 重问题预设而轻知识生成, 重媒体表面功能而轻媒体深层功效, 教学设计空洞无物, 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出于新课改教学的需要, 许多教师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但一定要精心选择题材, 紧扣学习内容, 而且要有启发性, 能够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主题。如学习《树立正确消费观》一课时, 首先播放电视剧《流星花园》炫富的片段, 学生一看就知道今天要学习正确的消费观。

三、师生关系由“师道尊严”转向“和谐互动”

新课改基于对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 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 强调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 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 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例如:在学生回答问题答不上来的时候, 教师通常一着急就会告诉其答案。这样的作法已经透露出一个信息, 教师不相信学生能独自完成。新课改对于师生关系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平等和谐、相互尊重。学生尊重老师, 老师同样也尊重学生。这种时候对学生最好的尊重就是信任他 (她) , 要有耐心等待答案。

《西游记》里面的唐僧每到一个地方就会让徒弟去打听此山是什么山, 此河是什么河。徒弟打听回来就高高兴兴地告诉师父答案。难道唐僧真的是因为不知道才让徒弟去打听的吗?不, 唐僧去西天取经之前做了十余年的准备工作, 途经哪座山, 哪条河, 他都清清楚楚。我认为老师也要像唐僧一样学会示弱, 鼓励学生, 相信学生, 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开拓学生思维, 诱导学生主动地、愉悦地发现知识。一个优秀的老师还要学会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没有求异就没有创造, 求异往往成为创造的开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 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 不要盲目崇拜什么专家, 要敢于对权威、对理论、对教材、对教师、对学校提出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出自己的设想, 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实施新课改以来, 我看了不少示范课, 听了不少研讨课, 五花八门, 热闹非凡, 开阔了眼界, 冷静下来却没有什么东西可沉淀。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已经模式化了, 就是多媒体、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 好像没有这些就不是新课程。并且在实际课堂操作中这些东西都流于形式。学生能独立完成时让学生合作, 能够自主时不让学生独立, 有探究欲望时却直接告诉结论;看不到合作的必要, 感觉不出合作中的分工协作。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能否让学生有知识、能力、情感全方位的收获?还值得商榷。怎样让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政治课变得高效实用, 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8.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八

一、旗帜鲜明地讲政治

曾几何时,日常生活中一旦提及政治这个词语,似乎就有了一种高于日常生活的含义。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强调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倒不是因为自己是政治教师而有一种学科优越感,而是因为政治其实是与每个个体息息相关的,每个人都是生活在政治当中的。

从日常所说的衣食住行中的“住”,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其中固然有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也有知识分子的美丽向往,其实也有政治的意涵。因为在今天的社会里,曾经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对人们乃至于整个社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也因此地产与政治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样的视角下去观察其中的经适房,可以为学生理解房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寻找到一个有效的切入点。譬如,经适房的提出背景是什么?经适房是否可以影响房价?经适房有没有成功的经验?经适房有没有可能成为社会与经济的稳定器?经适房作为他国的一个经验引入我国,需要研究其哪些适切性?

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可以在学生的思维中找到一个由具体的载体切入政治的良好切入点,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政治并非离社会个体很远的抽象概念,而是一个可以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与学习的具体环境。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应当是现代公民社会中每一个公民的必备素质。

二、毫不犹豫地爱思想

爱思想也应当是高中学生的特征之一,在海量信息的现代社会中,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笔者在教学中注意跟学生“打”成一片,因而在网络中自然也成了学生的好朋友。其中一个现象常常让笔者注意且多有思考,那就是学生在转发其他好友的信息时,常常有一种不假思索的冲动,而所转发的信息中与政治相关的数量不少。这种转发固然是一种学习之余的消遣,但其中也一定存在着缺乏思考的表现。事实上,人们早就称今天的信息社会是一个自媒体社会,任何一种观点都有可能在网络的作用下得到放大,而这些信息由于契合了人们的某种期望因而被大量转发,而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往往又是得不到保证的,甚至有时一眼便能看出是虚假的。很显然,缺乏思想成为随手转发的真正原因。

用自己的思想去引领学生的思想是高中政治教师的必修业余课。之所以说是业余的,是因此其不在政治课堂之内,说其必修是因为思想政治的教学对学生的真正影响并不体现在试卷上,而是体现在生活中。经济、生活、文化、哲学等,最终对学生的影响之一就在于学生对于信息的判断。真正爱思想、会思想的学生一定有一种自我判断的意识,可能有一种自我判断的结果,在这种意识与结果的作用下,学生会理性地判断某一信息是否有转发的价值。于是,判断与否实际上就是思想与否,也因此用自己的思想去引导学生思想便有了存在的必要,笔者在其中跟学生说得最多的就是:思考一下其是否具有转发的价值?转发意味着认可,你认可吗?……通过这些问题去激发学生思想的意识,然后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在政治课堂之上去教会学生思想的能力。

当学生习惯了“毫不犹豫”地爱思想时,意味着学生的思想意识已经形成,意味着思想能力的形成成为可能。在笔者看来,爱思想的意识优于会思想的能力,因为意识总是先于行为的,意识也是会影响行为的,高中阶段是思想意识扎根与思想能力形成的最为重要的阶段,因此应当教会学生毫不犹豫地爱思想。

三、关于政治的思想

回到文章开头所说的对于“思想政治”的理解,笔者以为较好的理解方式是将思想政治理解为关于政治的思想。作出这一理解有两个原因:一是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因为高中学生的特点在于爱思想,对于很多事情他们都会有自己的认识与自己的主见,这一认知习惯使得学生在高中政治学习中具备了思想的基础;二是高中学生的思想(作为名词)又处于某种不稳定的阶段,因此需要通过思想(作为动词)来提供一种稳定的作用。认同政治对每一个公民都具有直接的影响,认同现代社会是公民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去理解政治,去对政治进行思想,便会让关于政治的思想以一种合理的形态存在于学生的思想当中,而这正是现代高中政治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9.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九

肖凌戆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教育局教研室 510700)

(本文已发表在《中国数学教育》2007年第12期,13-15)在现行高中数学教学中,大搞“题海战术”,追求“熟能生巧”,“三年课程两年完,留下一年搞训练”,是不争的事实.“教得辛苦,学得痛苦”是高中数学教育的现状.“题海战术”盛行,说明课堂教学效率较低.要克服“题海战术”顽疾,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不断增加,而教学课时却在减少.要解决新课程教学时间偏紧的问题,迫切需要提升实践中的数学教学效率.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未用)

1.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1].要理解“有效教学”,就必须回答“什么是教学”、“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是师生互动交往的活动.从教学行为来看,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接受与理解的教与学的方式.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交往就意味着教学过程就是平等对话、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不能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所谓“有效”,是指教学活动有成效,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发展,能达成教学目标,保证较高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有效率,二是有效益.

教学效率从过程上看,主要是指时间,我们要重视时间的充分利用.教学效率从结果上看,主要指学习效果,我们

[2]要追求教学的综合效果.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结果包括“成绩的水平、学习的速度和情感的结果”.因此,综合效果应包括认知成绩、学习速度、情感发展等方面.教学效率包含时间和效果两个维度,若用确定的数学关系式表示的话,则有教学效率=综合效果时间.

教学效益是教学活动的效果和收益,体现教学的价值追求,是对教学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但教学效益难以量化,宜根据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采用定性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主要指标.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本人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引下,通过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追求较高的教学效率和效益的教学活动.

2.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 笔者认为:(删掉)“有效教学”是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上位概念,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既要具有高中数学教学的特点,又要践行“有效教学”的理念.

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通过文献分析与实践反思,笔者认为,(本人认为)有以下主要特征:

2.1目的性——促进学生发展

目的性,是指数学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依据,教学目标有效,是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促进学生发展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

[3]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学生的发展不仅仅限于认知方面的发展,而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和个性发展,是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提出教学目标(简称“三维目标”).

具体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都按照“三维目标”来制定,值得商榷.章建跃认为课堂教学目标应当强调“准确”“具[4]体”“有用”.2.2有效性——追求“高效率、轻负担”

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学能确保达成教学目标,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有效性是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显著特征.(1)有效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活动.

“教学效率从两个维度来认识.在学生的时间投入方面,指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全身心、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在数学教学结果方面,指多方面的学习效果——认知成绩、理性精神、效率意识、良好认知结构和数学学习能力.同样的 [5]学习结果,学生用时间较少,则教学效率高;同样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好而且多样,则教学效率高.”这里的要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时间的充分利用,有效教学要有时间意识.时间是最为珍贵的教育资源,对于学生来说,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充分、高效地利用时间,那么将造成最大的浪费.二是综合效果,有效教学要有发展意识.“数学教育问题说到底是如何以数学育人的问题”,数学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单位时间内所获得的数学知识的多少,而是学生的和谐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强调珍惜时间,又要从学生发展的整体要求出发,追求数学教学的综合效果.

(2)有效教学是追求教学效益的活动.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课堂教学效益问题,其实质是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益与教学效率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效率是对教学价值的量化评价,教学效益是对数学教学价值的综合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讲究方式方法,追求课堂教学效益凸显人文关怀.数学有效教学要有质量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树立一种既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又促进学生成长的质量意识.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强调学生的思维参与,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既要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又要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数学教学效益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动态生成,在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中凸现.

(3)有效教学是关注学生成长的活动.

“高效率、轻负担”是有效教学追求的教学境界.数学有效教学要降低“心理成本”.“心理成本”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认知活动的强度、情感投入的强度等.数学教学活动主要是师生的心理活动,学生成长也主要是一种心理成长.因此,数学教学中的这种“心理成本”直接决定着教学效率的高低.现行的“三年课程两年完,留下一年搞训练”的做法,大大增加了“心理成本”;从高一开始的,高密度的“月考”“模拟考”及没完没了的“解题训练”,是高中生数学课业负担加重的主要根源.这种在应试教育下形成的“拼时间、拼精力”的“题海战术”,是低效教学,必须彻底摒弃!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指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与提高,是个性发展,教学中要真正体现“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3思想性——学会数学思考

思想性,是指数学教学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因此,思想性是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

数学思想方法是一种“隐性知识”,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对象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知识进一步提炼、概括而形成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都是外显的,而数学思想则是内隐的,蕴涵在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之中,数学概念、原理以及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共同组成了数学的知识体系.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讲究教学策略.章建跃认为,有序性策略、过程性策略和变式策略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常[6]用策略.3.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3.1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正视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性和认知能力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为此,教学中可采用“低起点、多层次、勤交流、常总结”的方法.

(1)低起点.适当降低教学起点,课堂上尽量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轻松的学习.为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关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案例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建立

教学时,设计如下问题可体现“低起点”要求.

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O(0,0),P(1,2),如何求O,P间的距离|OP|? 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P,1),P2(1,2),如何求P1(11,P2的距离|PP12|? 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P1(x1,y1),P2(x2,y2),如何求P1,P2的距离|PP12|?

(2)多层次.降低起点,降低难度,但不能降低要求.对于较难的数学问题,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注意由浅入深,对于较浅的典型问题要注意引申推广.

(3)勤交流.数学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交流过程,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倡导学生合作交流.(4)常总结.良好的总结能力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思想方法的体验.因此,教师在每节课上都要引导学生小结,在每一个单元教学任务完成后也要组织学生进行总结.经常总结归纳,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3.2问题驱动

“做数学”是学好数学的有效途径.数学学习要解决“问题”,课后练习是演练“问题”,数学考试是回答“问题”.因

此,问题是贯穿数学教学活动的一条主线,是学生开展数学学习的驱动力之一.中国数学双基教学的经验表明,一个基

[7]本概念或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程度的重复,重复经过变式得以发展 .这里的变式也是用问题来驱动的,变式问题为数学学习提供了认知台阶.不断变化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合适的变异空间,有助于多角度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和建立实质性联系;循序渐进地解决一系列的变式问题,有利于形成比较系统的数学知识模块.因此,问题驱动是开展有效教学的一种重要策略.

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驱动呢?笔者认为,可从设计有效“问题”入手,用问题导引学习. 本文中的“问题”,即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指学生个体与已有认知产生矛盾冲突,还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确解答的数学结构.有效的“问题”,至少要具备下列特征之一.

第一,目的性:问题要有意义,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能反映当前学习内容的本质. 第二,直观性:问题直观而符合学科特点,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能领悟数学本质. 第三,适度性: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跳一跳,够得到”. 第四,开放性:问题入手较易,开放性强,探究空间较大,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

第五,体验性:问题能提供数学学习的体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案例2.余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

余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已有知识主要包括正弦定理、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坐标法的初步知识等.下面是笔者设计:

问题1.正弦定理给出了三角形边角的数量关系,正弦定理是怎样证明的?正弦定理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解三角形问题?

问题2.在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及夹角,怎样求第三边?

问题3.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记为a,b,c,0(Ⅰ)若A90,b3,c4,则a? 0(Ⅱ)若A60,b3,c4,则a? 0(Ⅲ)若A150,b3,c4,则a?

问题4.一般地,在ABC中,已知b、c和A.怎样求a?

问题5.你发现了什么结论?你能用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表述你的发现吗?能给出证明吗? 问题6.若已知三角形的三边,如何求它的三个角? 问题7.在上述结论的证明方法中,何种证法更简洁?

上述问题是有效的.问题1提供了“先行组织者”,为学生发现并证明余弦定理提供了研究方法的指导.问题2体现了目的性,问题3体现了直观性,问题

4、问题5及问题6体现了开放性,问题7体现了体验性.问题2和问题3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提出问题,通过这些问题达到一种可能达到的新的发展水平,即潜在发展水平,再在此水平上提出问题4和问题5,引导学生达到另一个潜在发展水平,如此形成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的问题链,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对数学的理解.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地、自主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另一种是潜在发展水平(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务.在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教学要在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让学生经历适当的困难,体验探究的过程.

3.3展示过程

展示过程,是指数学教学要展示思维过程,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像、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因此,展示过程,是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展示思维过程通常从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问题的提出与探究过程、方法的建构与反思过程等三个方面进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有机会学习教师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了解教师在解决问题时遇到的困惑与挑战、与教师共同经历解决问题的曲折与艰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学生共同分享数学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3.4变式探究

变式探究,是指通过“变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获得“未曾有过”的知识.变式有多种形式,如“形式变式”、“方法变式”、“内容变式”.变式是模仿与创新的中介[8].

变式探究的常用方法有“变式设问”、“变更题目”、“变位思考”、“正误辨析”等[9].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变式探究的方法,学会在变式探究中提出问题.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变式探究要控制问题变式的难度,特别是开放性变式题要控制在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内,否则,学生会有畏难情绪,从而丧失探究兴趣;变式探究要控制问题变式的数量,否则,学生会有厌烦情绪,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变式探究要把握时机,若过早地进行变式或“告知”结论,学生难以体验问题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变式探究要有深度,问题变式要反映数学思想方法,能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深刻理解.

4.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课堂评价

如何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按照发展性评价和有效教学的理念,笔者认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4.1教学目标有效-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多元生成、操作性强

教学目标体现课标要求,符合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认知目标明确、具体、有用,能力目标和情意目标在达成认知目标的过程中动态生成。

4.2教学过程有效-教学活动合理有序、变式有效、关注个性

教师的教学策略有针对性,有实效。从学生的可接受性来看,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从教师的角色定位来看,展现有效的思维过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设置有效的变式练习;从教学的归宿点来看,开展有效的反思评价。

4.3教学效率较高-学习活动状态优良、参与充分、注重创新

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学效果要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反映。学生能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数学知识,并运用新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学生形成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能与同伴合作交流,能主动提问,有探究问题的欲望;学生能体验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建构过程及应用价值,理性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章建跃.对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的若干建议[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3:1-3。[5]王光明.重视数学教学效率,提高数学教学质量[J].数学教育学报,2005,14(3):43-46. [6]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张奠宙.中国数学双基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8]肖凌戆.“变式创新模式”的理论建构[J].中学数学,2000,9:4-5.

10.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反思的几点思考 篇十

思想政治课有效性教学评价既包括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也包括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方案进行全面的价值判断;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是对教学设计方案实施过程及其有效性如何的评价。设计与实施是教学的不同环节,设计是实施的操作蓝图,实施则是把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教学设计的评价侧重于对教学方案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评估;而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则是侧重于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的探索过程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作出评判。两者既不能截然分开,也不能相互代替,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时教师讲得很多,但恰巧是阻碍了学生的思考,阻碍了学生探索性与研究性学习的产生,实际上这种教学并不是有效教学。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因此,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过程。究竟如何评价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

一、确立有效性评价的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课有效性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内容十分广泛,评价对象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集体。一句话,在教学过程中,对一切人与事都可以进行评价。但评价并不是盲目、随意的,也不是主观想象、朝夕万变的,而应当要遵循下列基本原则的要求,力求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针对性、系统性和权威性。

1、主体性原则。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同于其他各科的教学,它更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更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独立探索与合作的机会就越多,创造性情感、学习的欲望就越强,其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越有可能得以培养,教学就越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教学评价必须突出主体性原则,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为中心,让学生从被动接受性学习的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性学习的评价,自觉地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乐园”,让教学活动(过程)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行为主体。

2、发展性原则。有效性教学评价的关键,就是要求评价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与学的主体,以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如何来检测教与学的有效性信度。从总体上说,评价是指导教师去大胆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也就是说教学应当是教师去主动地适应学生,而不是去主宰学生。评价是为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全体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不能把目光只投向少数尖子生、专长生;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突出一方面而偏废其他方面;还要注重全体发展和全面发展前提下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发展。因此,有效性教学评价既要考虑全体学生的面上的活动情况,更要重视特长学生的个性发展状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奠基。当然,评价也是为了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有了教师的发展才有学生的发展。

3、创造性原则。激发创造情感是实施有效性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思想政治课有效性教学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种手段和整个过程,都应该充分体现创造性思维,做到与时俱进,营造无时不创造、无事不创造、无人不创造的生动活泼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创造情感的支撑下,使创新思维活动得以充分实现,使创造才能和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展示、外显。因此,有效性教学评价的主要原则是创造性原则。没有创造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教学,创新是有效性教学的灵魂。当然,主要原则并不等于唯一原则,评价标准应当多元化而且必须多层次化。因为单以“创造性”来评价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就会引导教师单纯追求教学设计的创意,追求教学方法的新颖、教学媒体的特色而忽视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是指将评价的各项指标化为具体的目标或者操作程序,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量化的指标体现质性的规定,并更多地采用质性评价法,并且使用可操作性语言加以解读。例如,设计方案的科学性、有效性是教学设计的目标之一。但是,科学性是抽象的、原则性的概念,不具有直接操作性。但它包含的指标很多,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以下三项直接可测性的指标来体现“科学性”:一是教学设计与施教方案的观点、目标、内容、方法是否正确;二是设计方案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规律,是否体现第八次课改的方向与精神,教学过程是否优化有序,是否体现教与学的互动、合作、探究;三是设计方案与教学方法是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总之,评价指标只有用可操作性语言来描述,评价才可能是科学、可行和有效的。

二、明确有效性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评价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从教师组织学生活动的角度去观察,从引导教师关注活动的直接效果——学生是否能够实现有效学习,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活动、组织教学等等,因此,有效性教学评价归根到底就是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尤其是促进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目的教学评价;其核心是以师生发展为本、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强调在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的情景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体系与意义的主动建构。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评价是思想政治学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与时俱进、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这一评价对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教学行为进行导向、激励、鉴定、制约和调整,从而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也有利于师生群体整体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才会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也才能促进课堂教学评价自身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从实践上看,有效性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

1、评价的目标导向功能有利于坚持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正确方向和基本任务,即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的基础知识,宣讲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使之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创新型、合作性和复合性人才。

2、评价的过程反馈调节机制有利于有效性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教学有效性的充分实现。一个好的教学模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协商、讨论、辩论、比较等不同的沟通方式进行反复的修改和完善才能得以完成。有效性教学新模式的完善是要通过恰当、系统、积极的评价环节来实现的,只有经过评价反馈、调整、反思,才能产生最优化最有效的教学模式。

3、评价的动机激励作用有利于调动政治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有效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学校领导可以通过有效性教学评价,树立典型,推广经验,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评价的鉴定与总结功能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教学,实现有效性的教学目标。评价可以客观地、科学地鉴定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的质量状态,具有哪些优点和缺陷,有哪些长处和不足,是否体现现代教学新理念,从而激励政治教师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和风格去设计教学模式,形成教学特色,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提升自身的素质。

三、掌握有效性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思想政治课有效性教学评价,应遵循“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建立旨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学生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其评价的方法应当由传统单纯注重量化的考试分数转变为更加注重质性的评价。在度量、评价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时,把观察重点从教师的作为转到学生的作为上,把教师的作为联系到学生的活动上来加以评价,反映了我们对课堂教学本质的新认识。当然,在这样分析评价课堂教学以后,并不是否认教师对教学的主导作用,因为学生有效学习活动表现就是教师劳动的成果,反映了教师的组织与计划的水平,所以,我们仍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依据课堂上学生的实际表现来评价教师,来认识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敬业精神。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的设计要具有科学性、方向性、可行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评价标准应该符合有效性教学和新课改提出的要求,应该把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放在首位,使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运用所学书本知识解决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限度的发展,特别高水平学生的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考评教师的创新素质与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一)思想政治课有效性教学设计评价量表 课题:评价人:

指标体系与权重分布

评分等级

评分

A级 指标

B级指标

优(100-90)

良(89-80)

中(79-60)

差(59以下)

A1教学目标(0.2)

B1目标完整,体现认知、能力、情感目标的统一 B2目标具体,层次分明、切合学生实际

A2教学内容(0.2)

B3按照目标选择性地处理教材,组织教学过程,体现自主、合作、探究 B4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创造力培养措施具体有效

A3教学策略(0.2)

B5依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教师素质选择恰当的策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等 B6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有序性、科学性、反馈调控好,学生参与率高

A4教学方法(0.2)

B7方式、方法选择得当,有利于内容的呈现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B8创设情景,启迪思维,体现创新,有利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B9重视学法指导,体现知行合一

A5教学媒体(0.1)

B10从实际出发选择、使用多媒体

B11多媒体使用适时、适量、适度、有效

A6教学评价(0.1)

B12恰当选择评价类型、方式和方法 B13重视反馈、矫正的设计

总评

总分

(二)思想政治课有效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课题

执教者

评价人

指标体系与权重分布

评分等级

评分

A 级 指 标

B级指标

优(100-90)

良(89-80)

中(79-60)

差(59以下)

A1 教 学 内 容

(0.3)

B1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消除疑点 B2符合实际,面向多数,难易得当,容量适度,密度合理

B3有效创新、联系生活、渗透学科、张扬个性,知识、技能、能力、智力、创造力落实具体有效

A2

教 学 方 法

(0.3)

B4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指导学法,学生主体,鼓励质疑,激励创新,偶发问题引导得法 B5结构过程设计合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循序渐进,深入浅出

B6方法多样,组合优化,精讲精练,详略得当,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有效,恰到好处 B7个性、知识、能力、创造力的开发、激活、形成,方式自然、活泼、高效

A3 教 学 技 能

(02)

B8仪表端庄大方,教态亲切自然,亲和力强

讲授一般不超过25分钟,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基础性、载体性,把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 B9语言清晰、准确、简练、生动、逻辑性强 B10板书工整,多媒体操作熟练、有特色

A4 教 学 效 果

(02)

B11全体学生都得到进步与发展,个性与创造力都得到了张扬,自信心大大增强 B12师生情绪和谐饱满,学生学得主动、有趣,体现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

总评

总分

(三)思想政治课有效性教学综合评价量表 课题

评分等级

评价人

指标体系与权重分布

执教者

A级指标

B级指标

C级指标

优(100-90)

良(89-80)

中(79-60)

差(59以下)

评分

备注

导(0.5)

B1指导思想(0.1)

C1体现师生互为主体的新理念,视质疑为主轴,体现自主、互动、合作、探究 C2重视学法,着力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C3注重德育渗透与情感熏陶

B2目标内容(0.1)

C4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学生实际

C5内容开放、容量恰当、层次分明、针对性强、有效率高

B3指导过程(0.3)

C6结构合理,多法结合,灵活运用讲授时间不超过25分钟 C7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善于设趣导疑, 富有节奏,善于体现教学高潮

C8面向全体,关注个性,反馈及时,矫正迅速,时空安排合理 C9注重学法指导,情知交融,启迪创造力与学习的潜质

C10设计层次性明显的习题进行针对性训练,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学(0.5)

B4全体性(0.1)

C11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性高,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进步与发展 C12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的学生面应达到80%

B5全面性(0.1)

C13掌握学法,学习习惯良好、解题能力强

C14训练效果好,正确率高,大多数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B6主动性(0.15)

C15气氛活跃,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善于参与

C16自主、合作、探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

B7创新性(0.15)

C17善于思考,勇于质疑,见解有创意

C18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立场、观点、方法解决新问题

总评

总分

由表中可见,有多项指标明确了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要求,也有多项指标体现了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以上是我们研究的初步成果,请各位同仁和专家予以斧正。参考文献: ①沈玉顺主编:《现代教育评价》(华东师大出版社)②陈玉琨代蕊华主编:《课程与课堂教学》(华东师大出版社)③周小山严先元编著《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四川大学出版社)④谌业锋:《课堂教学评价探析》(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上一篇:加工贸易手册管理制度下一篇: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