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2024-07-01

《圆明园的毁灭》+《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精选10篇)

1.《圆明园的毁灭》+《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一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歌。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国人们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鉴于此,在教学中我采用朗读为主的教学方式。

在授课前我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香港被割让的屈辱历史以及割让后香港人民的苦难生活。课程伊始,先介绍现本诗的格局,首节为引子,将香港拟人化。接着,让学生快速读文概括后三节的内容,并结合自己对历史的了解讲讲诗句“我看见,虎门上空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应该怎么理解。然后,分小组自由读诗,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之后,朗读汇报,教师评价并指导。这个环节我根据学生的朗读适时指导感情的处理——第一节应读出激动的心情,第二节要的读要配合内容的“慢镜头”描述,但不是单纯的缓、慢,而是有层次有节奏的读。第三节要读出百年的沧桑,声音要沉缓,但在结尾“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要读出屈辱散尽后的激动。第四节要读出盼望香港回归的急切以及香港回归后对她的无限期望。这一环节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汇报一段,教师指导一段,然后练读。最后,让学生分小组练读全诗,然后比赛。

我觉得,用朗读去调动学生的情绪比单纯的说教要好的多。况且这篇诗歌叙述的历史事件对学生来说很遥远,很难在短时间内了解透历史。因此,在大致了解历史的基础上用朗读引出感情我认为是比较适合这篇课文的。

2.《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二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1

选择上这课,确实费了不少心思。首先感谢同年级的靳、彭两位老师,从备课开始就给我出主意,不厌其烦地听我一遍一遍的改思路。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诗,描写了香港回归时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这里面涉及到大量的资料,香港回归时的交接仪式,香港的历史,以及香港的发展。学习这课,需要学生借助资料理解诗句表达的情感。这是个难点,一是资料太多,学生没有阅读兴趣,而是怎样把资料与内容结合起来,学生还很模糊。

我翻看了很多关于这课的教学设计,都是两课时,我只有一节课的时间展示,就不能把所有地东西都放在课堂上讲,课前预习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前,我播放香港回归的整个过程给他们看,以及讲通商战争的历史事件、给学生看《南京条约》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课的欲望,并让这些事件触动学生的情感神经,让他们有感而发。从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来看,学生对诗句的感悟还是比较深刻的。

这节课以读为主,读书的时间花得比较多,但是我没有很好地指导朗读,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朗读诗句,但是我没有抓住生成的资料,指导学生有效地朗读,是个遗憾,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锻炼自己敏锐的眼光,及时捕捉生成的资源。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2

今天上午10点30分,上课了,我开始讲课,我讲得是《最后一分钟》。这篇阅读课文是以一首诗歌的形式出现。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作者把他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我让学生领悟“三分诗,七分读”的读书之法:

一、听读

我在揭题之后就放了《最后一分钟》的诵读视频,声情并茂地诵读感染了每一位同学,学生

不由得沉浸在这种气氛之中。诵读者对课文的理解、感悟都放在了读书之中。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另外,对朗读的技巧也学习了一些,为后边自己的朗读打下了基础。

二、自由读

这个环节是要解决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歌,我要求学生自己朗读。学生在观看了视频之后或许受到了感染,自己读得时候不由得也能把感情带进课文中,读得很有滋味。在学生自己读过之后,我进行了检查,检查的时候,学生能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看来学生刚才是认真读了。

三、指导读

课文是否读懂,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特别是对于这样一篇诗歌,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的讲解应经变得乏味,他远远不及把学生带进情境之中,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这个过程中,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了香港回归交接仪式,还给学生补充了香港百年屈辱史等材料。给学生在感官上以刺激,激发学生深入诗歌,把感情投入到诗歌中,从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有感情的齐声朗读

这个放在这节课的结束,既是对课文的一个总结,也是让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我还放了开头的诵读视频,不同的是,我这次把音频调得很小很小,只让图片在运转。学生看着图片进行朗读。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读得有模有样,读出了自豪感和人民心中涌出的爱国之情。“三分诗,七分读”,说的真好,只要让学生充分读了,把感情投入进诗歌,学生就会不自觉的理解了课文内容,从而取代了一遍又一遍的枯燥无味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3

《最后一分钟》是新课程中人教版五年级的教材,是一篇阅读课文。这首诗韵律优美,情感丰富,适宜朗读品味。但是诗歌象征意义强,并且含有历史典故,学生在理解上有难度,因此在课前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香港的历史,回归的背景。

本以为有了背景资料的补充,学生对人本应该能够理解了,朗读起来困难应该是不大的。但是诗中比喻、象征、用典的描写方法,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挑战。学生学起来有些含糊不清,感觉学生进入不了状态,于是我又将背景与课文结合起来讲,发现学生感受好多了。通过学生的朗读,感悟到他们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对于疑难词句理解的还不够到位。为此,我挑了诗歌中的一句话“最后一分钟,是旗帜的形状。”学生不是都能说出这句诗的含义。我感觉学生还是理解不透。于是,让学生仔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吗。因此我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即注意小节之内以及小节与小节之间的停顿;向学生明确:有的诗句读的语气要高昂,有的诗句读的语气要沉重;有的要读得坚定有力等等。还为了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我又让学生进行小组间的比赛读、评议;找差距等,进行读的指导,达到读的目的,也促使学生对诗歌进一步理解,学生读的很卖力,也很激昂。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4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歌。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国人们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鉴于此,在教学中我采用朗读为主的教学方式。

在授课前我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香港被割让的屈辱历史以及割让后香港人民的苦难生活。课程伊始,先介绍现本诗的格局,首节为引子,将香港拟人化。接着,让学生快速读文概括后三节的内容,并结合自己对历史的了解讲讲诗句“我看见,虎门上空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应该怎么理解。然后,分小组自由读诗,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之后,朗读汇报,教师评价并指导。这个环节我根据学生的朗读适时指导感情的处理——第一节应读出激动的心情,第二节要的读要配合内容的“慢镜头”描述,但不是单纯的缓、慢,而是有层次有节奏的读。第三节要读出百年的沧桑,声音要沉缓,但在结尾“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要读出屈辱散尽后的激动。第四节要读出盼望香港回归的急切以及香港回归后对她的.无限期望。这一环节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汇报一段,教师指导一段,然后练读。最后,让学生分小组练读全诗,然后比赛。

我觉得,用朗读去调动学生的情绪比单纯的说教要好的多。况且这篇诗歌叙述的历史事件对学生来说很遥远,很难在短时间内了解透历史。因此,在大致了解历史的基础上用朗读引出感情我认为是比较适合这篇课文的。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5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作者把他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我结合本组训练重点,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自读自悟,通过课前的检测反馈,我发现学生预习较充分,于是对课的流程做了适当修改。

1、初读降低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顺口。

2、轻声细读,用更精练的词语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倾听、等待──升旗、自豪──联想、屈辱──迎接、展望。这样一来,诗歌的线索就非常明了,为理解诗句降低了难度。

3、精读感悟:

“让我拉住你的手”──拟人化,亲切动情。“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激动自豪。“百年的痛苦和欢乐”──联想到屈辱的历史,如今的扬眉吐气尤显珍贵。“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表达对香港回归的欢迎祝福。

同时,作者把他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让学生领悟“三分诗,七分读”的读书之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具体的做法如下:

我采用播放相关的课件,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情感。透过这些诗句,读出那激动、自豪的感情和热切欢迎之情。

(2)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进一步体会情感。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

(4)引导学生运用多种不同的朗读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6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曾经让千万中国人激情澎湃。作者用这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我把握住这几个要点进行教学设计。

说实话,选择这样一首诗歌进行公开课,是对自己的挑战。学生缺乏体验,其教学的难度,我也考虑到了。可自己教学完本课后,觉得非常不尽人意,暴露出了自己准备不充分。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好,前松后紧,对于第四小节的处理有些简单。拓展阅读《香港回归诗歌》已经没有时间来处理。课后仔细想想,可能是因为导入新课时,学生的情绪没有被调动起来,看来采取的方式不好,应该用歌曲或是其他的,这是自己的失误。学生也因此受到了影响,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于朗读的指导,我几乎没有做,我觉着学生可以体会到,我不想统一一个模式,读出自己的感受即可。学生自己读的较多,但是展示的机会较少,主要是自己感觉时间紧张。总之,自己的教学仍有不少弱点,以后要注意。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我采用播放相关的课件,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情感。透过这些诗句,读出那激动、自豪的感情和热切欢迎之情。

(2)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进一步体会情感。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

(4)引导学生运用多种不同的朗读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7

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腾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之中了。教学诗歌,朗读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可以说,朗读犹如学生领会课文主旨的指挥棒。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各种朗读法:利用初读,逐节理清文章脉络;运用细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采用精读,品味意境,品味思想;品味手法;启用熟读,把诗句中描述的形象和语言文字融为一体,牢固地保留在头脑中,积淀语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毕竟这一历史事件学生还是比较陌生,大家对很多地方还不理解,有的同学就提出“‘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第1997页上,那深入骨髓的伤痕,已将血和刀光铸进我们的灵魂。’中的‘1997页’是什么意思?”,还有的同学提出“呼喊一般是大声地叫,为什么诗中却说‘轻轻地呼喊’呢?”也有的同学问“为什么说‘此刻,是午夜,又是清晨。’呢?不是自相矛盾吗?”不得不佩服同学们质疑的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不就正好体会了了香港回归祖国后,全国人民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不就正好回顾了香港的屈辱历史,不就展示了全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烈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愿吗?一切要解决的问题都因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可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如果学生在质疑后能想办法释疑那就更好了。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8

这篇阅读课文是以一首诗歌的形式出现。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作者把他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让学生领悟“三分诗,七分读”的读书之法:

一、自读阅读链接,理解课文题目。

首先,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自读阅读链接,自己理解“最后一分钟”是指哪一分钟?然后指名回答,最后一分钟是指1997年6月30日23点59分—1997年7月1日0时0分,这一分钟。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指名生答:这是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此时此刻,中国人的有着什么样的特殊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

二、了解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自读学习目标,弄清本课的意图。

三、自学课文,尽量完成目标。

学生自读,标画,尽量完成目标,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

我采用播放相关的课件,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情感。透过这些诗句,读出那激动、自豪的感情和热切欢迎之情。

(2)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进一步体会情感。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

(4)引导学生运用多种不同的朗读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最后,两课时虽然把课文学完了,但课堂作业还没能在课堂上完成,这样就势必要压缩每节课的时间。减少一些无病呻吟似的朗读交流,把时间用到练习上,也许教学更高效更好些。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9

《最后一分钟》是新课程中人教版五年级的教材,是一篇阅读课文。这首诗韵律优美,情感丰富,适宜朗读品味。但是是的诗歌象征意义强,并且含有历史典故,学生在理解上有难度,因此在课前引导搜集资料,了解香港的历史,回归的背景。

本以为有了背景资料的补充,学生对人本应该能够理解了,朗读起来困难应该是不大的。但是诗中比喻、象征、用典的描写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挑战。学生学起来有些含糊不清,第一课时下来,感觉学生没有进入状态,于是我与同组的老师交流了感受,在第二课时我将背景与课文结合起来讲,发现学生感受好多了。就是这样,围绕情感目标的思路很清晰,感觉达成度也比较高,那么技能目标怎么样呢?课堂上只能从学生的朗读中,感悟到他们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对于疑难词句理解了吗,难以检测。为此,我挑了诗歌中的一句话“最后一分钟,是旗帜的形状。”叫了学习程度分别为优秀、良好、及格的六个学生来说说他们的理解,我感觉还是很欣慰的,除了一个学生需要教师的启发外,其他几个学生都能说出这句诗的含义,而且有比较多元的理解。但这个句子不是最难的,其他的句子呢?所以,我想我们必须一起研讨的问题就是:

1、假如必须一课时完成这首诗歌的教学,你觉得如何安排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是不是每一篇文章都必须让学生读懂读透了?一篇课文下来,学生还有没读懂的段落、句子(不是一个两个,是一部分,甚至几乎是全部学生),你觉得可以吗?这些问题就是这堂课留给我的思考。希望能其他老师一起探讨!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10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怀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但语言凝练,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不易理解,初读反馈,几乎一无所知。课前预案推翻,以“读”为核心,重新作了尝试。

1、初读降低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顺口。

2、轻声细读,用更精练的词语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倾听、等待──升旗、自豪──联想、屈辱──迎接、展望。这样一来,诗歌的线索就非常明了,为理解诗句降低了难度。

3、精读感悟:

“让我拉住你的手”──拟人化,亲切动情。“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激动自豪。“百年的痛苦和欢乐”──联想到屈辱的历史,如今的扬眉吐气尤显珍贵。“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表达对香港回归的欢迎祝福。

4、联系实际,补充资料,进一步深化主题,激发爱国情怀。[浙江省诸暨市浣纱小学赵飞华]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11

(1)诗歌教学一直是我想认真揣摩的一个教学切入点。

从《山城的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再到这次的《最后一分钟》,我进行了各方面不同的尝试。教学中,我力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在一系列的教育训练中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电化教育创设情趣。一张香港回归的震撼人心的画面,一段教师声情并茂的旁白,把学生引到了1997那个刻骨铭心的一分钟,孩子们也明白了这一分钟的珍贵,深入探究的欲望就更加强烈。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朗读贯穿始末。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桥的一头是课文,另一头是学生。读着读着,沿坡讨源,据文入情,神游其中,增进理解。可以说,朗读犹如学生领会课文主旨的指挥棒。在教学中,利用初读,逐节理清文章脉络;运用细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采用精读,品味意境,品味思想;品味手法;启用熟读,把诗句中描述的形象和语言文字融为一体,牢固地保留在头脑中,积淀语感。

3、选择课外阅读。文章所涉及的背景文化相当丰富。在课前预习设计上我并没有让学生的情感有所侧重,而是就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进行收集。课堂上,学生收集的丰富的课外资料超出了我的想象。课外资料阅读在教学中的作用相当大,精神营养丰富,道德质地醇厚,感情成分饱满,适合时代需求,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假、丑、真、善、恶、美,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进步意识,提高学生素质。

但是教学只有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才能发现理论与实际的磨合口。课上完,细节的思索却不断。

1、孩子对香港的过去和一分钟的体验了解甚少,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缺乏收集资料的渠道,所以在设计导语的时候我穿插了很多的课外资料,加深孩子对香港的印象。所以上课时是否会感觉课堂上教师的导语过长,教师的语言过多?

2、对于文本的理解真的非常难,作为教师,我都读了教下10遍。我想,逐字逐句推敲反而会破坏文本的整体意味。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我认为对香港过去的痛苦和这最后一分钟的激动能有迷糊的印象就达到了我想要的目标。因此,我重点抓第2、3小节,用板块对比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样的目标设计,是否会浅化了文本的意味?

3、这一个单元的课文对于课外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并让学生在资料上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略读课文,注重能过的是方法的积累,用资料来冲击情感。我想,我们还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不同的尝试。这种没有情感指向性的材料收集尝试会不会让学生的情感寄托有所偏差?

(2)在《最后一分钟》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

透过这些诗句,读出那激动、自豪的感情和热切欢迎之情。并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去体会。如联系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一百多年前,英国侵略者靠禁品加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香港被长期割让给英国。虽然有血气的华夏儿女奋力反抗,但终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导致中华民族的近代史被打上了痛苦、屈辱的烙印。这些已成为所有中国人的耻辱与心头之恨。而在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多年来的耻辱终于被雪洗了。香港回归祖国,是祖国日益强大与繁荣的有力见证,是对所有炎黄子孙的巨大激励与鼓舞。这一刻,无数的华夏儿女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此时创设情境再一次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使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手段。因此教学时我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即注意小节之内以及小节与小节之间的停顿;向学生明确:有的诗句读的语气要高昂,有的诗句读的语气要沉重;有的要读得坚定有力等等。为了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我又让学生进行小组间的比赛读、评议;找差距等,进行读的指导,达到读的目的,读中也促使学生对诗歌的进一步理解,学生读的兴趣较浓。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12

现在的小学语文非常重视古诗文的积累古诗还在积累,对于现代诗歌的重视程度就明显不如前者了.就连我们的阅读等级考核,也只是在6级测试中见到了一首《再别康桥》.虽然我本人一向认为中国诗歌的最精华所在是古诗,尤其是唐诗.但是,不可否认,现代诗歌中也有许多难能可贵的珍品.而且,现代诗歌的语言习惯与我们现今的语言习惯相同,描绘的内容情感也更贴近当今生活,所以学生在诗句的理解上应该更容易一些,所以诵读现代诗歌对于学生对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特别有帮助.同时,由于诗歌是语言最凝练的表达形式,现代诗歌中包含着许多古代没有的,现代独具的优美词藻,所以诵读现代诗歌对于孩子们积累语言也很有帮助.《最后一分钟》就是这样一首现代诗,语言凝炼,包含激情,用简短的篇幅表现了香港回归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将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怀和对香港回归祖国的无比激动表现地淋漓尽致.不过《最后一分种》具有较深厚的历史背景,语句含义比较深刻,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难度.因此我在反复思考以后,还是决定以“读”为核心,采用传统的逐段讲解逐段诵读的方式.在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为了学生对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有更加直观的体会,我寻找了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视频.有了声像印象以后再读诗歌第二节,学生自然能把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读出来了.再指导朗读课文第三节的时候也是一样,我找到了签订《南京条约》的纪录片,与学生共同回顾了那段惨痛的历史,接着要求学生边联想那屈辱的场景,边朗读诗句,从而读出了对往昔的沉痛,读出对如今扬眉吐气的珍惜之情.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13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继续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后顾整个课堂教学,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教学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引起学生智力的积极性”“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学能力、自学习惯的教学方法,且避免单一。如理解文章内容选用填空、练习、默读划句复述等教学方法;体会文章用词之确切,则采用了比较品读遣词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导生领会人民当时的心情与情感,并有意识地安排了“让生自读课文,理解加评注”这一教学环节,让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阅读技能。

4.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在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香港回归”的电视录像,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其学得有趣味。

5.教学环节设计以人感知事物的规律为依据,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如教第二段时,默读整体感知回归进行情况;尔后,抓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并品读优美词句;最后再有感情朗读全段,加深对全段文章的理解。如此,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最基本方法,并有效地结合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14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不仅是信息社会的要求,还能更好地体现学科间的相互整合。

在课堂上,让孩子朗读大段的资料,十分费时,而且资料中有有些科学知识学生一时半会儿还弄不明白,并没有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互补的作用。联系自己平时的教学,我想资料的运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以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总有孩子说:“老师,我家没电脑。”似乎,上网成了搜集资料的唯一途径。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课文,如《鲸》,《最后一分钟》等,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作为课前预习一部分,有许多孩子带来了色彩鲜艳的图片,科普杂志等,在一起交流,从而使他们明白,上网查资料比较快捷,但身边的书籍,报纸等也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好帮手。此后,孩子们也就不再为家里不能上网而苦恼了,相反,他们查阅工具书的时间反而多起来了。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15

这篇阅读课文以一首诗歌的形式出现。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结合本组训练重点,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从与学生的交谈中引导学生从“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三个方面去搜集与整理相关资料从而加深对香港的认识与了解。

3.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三

从《山城的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再到这次的《最后一分钟》,我进行了各方面不同的尝试。教学中,我力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在一系列的教育训练中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电化教育创设情趣。一张香港回归的震撼人心的画面,一段教师声情并茂的旁白,把学生引到了那个刻骨铭心的一分钟,孩子们也明白了这一分钟的珍贵,深入探究的欲望就更加强烈。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朗读贯穿始末。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桥的一头是课文,另一头是学生。读着读着,沿坡讨源,据文入情,神游其中,增进理解。可以说,朗读犹如学生领会课文主旨的指挥棒。在教学中,利用初读,逐节理清文章脉络;运用细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采用精读,品味意境,品味思想;品味手法;启用熟读,把诗句中描述的形象和语言文字融为一体,牢固地保留在头脑中,积淀语感。

3、选择课外阅读。文章所涉及的背景文化相当丰富。在课前预习设计上我并没有让学生的情感有所侧重,而是就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进行收集。课堂上,学生收集的丰富的课外资料超出了我的想象。课外资料阅读在教学中的作用相当大,精神营养丰富,道德质地醇厚,感情成分饱满,适合时代需求,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假、丑、真、善、恶、美,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进步意识,提高学生素质。

但是教学只有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才能发现理论与实际的磨合口。课上完,细节的思索却不断。

1、孩子对香港的过去和一分钟的体验了解甚少,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缺乏收集资料的渠道,所以在设计导语的时候我穿插了很多的课外资料,加深孩子对香港的印象。所以上课时是否会感觉课堂上教师的导语过长,教师的语言过多?

2、对于文本的理解真的非常难,作为教师,我都读了教下10遍。我想,逐字逐句推敲反而会破坏文本的整体意味。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我认为对香港过去的痛苦和这最后一分钟的激动能有迷糊的印象就达到了我想要的目标。因此,我重点抓第2、3小节,用板块对比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样的目标设计,是否会浅化了文本的意味?

3、这一个单元的课文对于课外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并让学生在资料上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略读课文,注重能过的是方法的积累,用资料来冲击情感。我想,我们还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不同的尝试。这种没有情感指向性的材料收集尝试会不会让学生的情感寄托有所偏差?

(2)在《最后一分钟》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

4.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四

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我以三大学习主题为主线:“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在问题内驱力的作用下,学生运用网络中的丰富的资源自主学习,或点击圆明园概况,或欣赏圆明园风光,或观看圆明园被毁的视频信息,或虚拟走进圆明园……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选择相关的内容信息进行积极探讨。在网络上,学生还可以相互传阅资料,交流知识,各取所需,按照自己原有的基础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整个过程,教师随时可以利用屏幕监视、或遥控辅导学生学习。这些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商而学到知识,其价值远远超过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灌输,更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5.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五

一、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环节中具体体现。

上课前,教师要把讨论确立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作为首要内容。确立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本节内容在单元中,乃至整个教材中的位置;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水平。课堂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必须突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必刻意强化,这是所有教育过程中都应该贯穿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一点点渗透的;然后讨论达到这个目标所需采用的教法和学法。这个环节要细致,考虑要充分:问题怎样提出?应作哪些预设?可能会有怎样的生成?目标达成的检测和反馈方式,教师在备课时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目标明确,教师才能训练到位,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面广,主动性强。

二、达成目标要采用适当的方法。

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圆明园的毁灭》既要让学生看各种优美的图片,感受圆明园“美得让人心醉”,激发学生产生骄傲和自豪之感。在孩子们还沉醉在“爱”的海洋里。观看《圆明园的毁灭》录像资料,让学生的心为之所痛。看到学生神情激动,可想而知,此时学生心中肯定升腾着一股股感情。让他们体验“毁得令人心碎”。而这样美得让人心碎的东西却被无情毁灭,学生一直被“压抑”的情感,终于有了喷发的机会。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其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

三、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目标具有导教、导学、导测的功能。目标明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条件。而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三维目标的要求,又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尽管这样,由于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还是语文实践,不必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此,语文课堂要目标明确、单一,让学生学有所“得”,还是可以做到的。充分了解学情。这样才能避免制定目标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制定出的目标才具有导向性和针对性。确定教学目标,教师要做到胸存课标,心中有本,目中有人。

6.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六

课前十分钟谈话,教师先让学生做猜字游戏,一方面在学生猜字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猜出的“旅行山水”四个字又很自然地引出下一谈话主题:“你去过哪些地方旅行?”猜字过程展示出的教师的幽默、学生介绍自己去过的景点时教师相机点评,展示出的教师的深厚的文学修为,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也抓住了观课老师们的心,让人顿生敬仰之情。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这种敬仰之情吸引着学生们紧跟着教师的引领走入下面的课堂,体验了一种别样的精彩。

学生介绍自己熟知的景点之后,教师介绍了敦煌文化的损失,然后以“中国近代史上有两件事情最让中国人心痛,一件是敦煌的蒙难,另一件就是圆明园的毁灭”直截了当地导入新课《圆明园的毁灭》,课前谈话和课堂内容衔接的自然流畅,过渡十分巧妙。

而接下来的课堂可以说让我们和学生一起体验了一个文化的盛宴:教师点评语言中奇文佳句随手拈来,如“画卷徐徐眼前开,人间天上筑起景”,又如“极境极仙,美不可待”;昔日圆明园文物的展示配上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诵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昔日极尽辉煌的圆明园;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毁灭圆明园视频的播放,让我们感到愤懑更感到痛惜、这节课知识含量之大让我赞叹!另外,课堂上有很多学习方法的指导:如通过师生合作读,让学生体会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如让学生写下描写昔日圆明园辉煌的语句时,用点评提示学生:提取了课文的资料,将他们整合起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又如介绍本课的写作手法时,引导学生本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而作者却浓墨重彩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就是想用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衬托它后来的被毁掉。课堂紧扣文本,引领学生通过文本学会学习语文。

7.圆明园的毁灭课时教学反思 篇七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文章的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如写有关圆明园毁灭的一首小诗,数量众多的图片等等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教学中还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语言,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使学生深切感受圆明园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由衷地发出“圆明园真的太美了”这样的感叹。

8.圆明园毁灭教学反思 篇八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教学本文时,通过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学生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

教学一开始,我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要求学生和我一起书写课题,并激情导入:看到“圆明园”这三个字在你的头脑里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学生想到了它昔日的辉煌,想到了它被毁后的废墟,这样一座完美著名的皇家园林却被侵略者无情的毁灭了,正像文中所说,“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采用这样激情的导入,首先使学生一开始就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迅速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去。顺利的进入第二部分的学习。

9.《圆明园的毁灭》+《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历史。

2、过程与方法:以读激情,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学习设计:

(1)、揭题导入,奠定基础(2)、朗读感受,体味辉煌

课件出示插图:谁能告诉大家这是什么地方?(板书:圆明园)

一、课前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出示: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既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也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听到这么高的评价,最为中国人的我们是多么的自豪啊!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之情再来读读这句话。

那么,圆明园里究竟有些什么,能让人们如此的赞美它呢?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一起走进昔日辉煌的圆明园,感受那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吧!

1、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圆明园的园林和建筑呢?

(根据朗读板书:有——也有——)

所以作者由衷的发出感慨“漫步园内——”多美呀!想看看吗?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吧!(出示图片)

看了这些,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

(出示: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除了这些精美而宏伟的建筑,圆明园里还有什么?

(1)、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指哪些文物?(2)、理解“上自——下至” 从先秦到清代,你知道有多少年吗?

(3)、这2500多年中,这圆明园内所拥有的文物能有多少?(出示资料:舍卫城、自康熙以来,每当皇帝、皇太后寿诞,王公大臣进奉的佛像都存放在这里,其中有纯金的,镀银的、玉雕的、铜塑的,年复一年,竟高达数十万尊)

而这只是圆明园中的一座小城,而这只是一些佛像。想想圆明园中那么多大的珍宝啊,可以用什么次来形容?

(根据回答板书)

(4)、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让你们开开眼界吧!(出示图片,最后定格在铜首上)这是圆明园那140多个景点内的一个小小的十二生肖喷水池上的3个铜首,2000年的国际市场拍卖价就高达9000多万人民币啊!而这只是圆明园众多宝物中的一点点啊!你觉得这些宝物出了数量众多,还可以怎样形容?

(5)、谁能用关联词说一说?

(6)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当之无愧的说——

(出示: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指导读好这一段

第二部分:毁灭

可如今,我们却再也看不到这博物馆、这艺术馆、这瑰宝、这精华了。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片废墟!

(出示图片)

1、谁能告诉大家英法联军当年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

(出示句子:他们把院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灭。)

(1)、“统统掠走”是怎么掠走?你能举个例子或打比方吗?(2)、“任意破坏、毁掉”是怎么破坏、毁掉?

仅仅是这些吗?老师这里有两段资料,是一位当年参加掠夺的士兵写下的。

(出示资料:为了夺取财宝,英法联军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蓝瓷瓶,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右耳朵去哪镶嵌珠宝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珠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满了金条和金叶,有的身缠织锦绸缎,有的帽 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链。

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外,被他们糟蹋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房子里的绸缎、衣服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可超过膝盖,工兵门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砸碎镜子,另一些人凶狠的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的惨不忍睹。)

2、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一说。

3、同学们,不仅如此,为了销毁罪证,他们还用火烧。大火——

4、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当年英法联军的暴行吧!

(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

此时此刻,我们还能称他们为军人吗?他们简直就是一群(强盗),一群无耻的(强盗)!面对着这群强盗面对着熊熊大火,你的心情怎样?那就读出来吧!(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5、大火烧了三天,整整4320分钟啊!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只需几分钟。想想看,这4320分钟会烧掉什么?

是啊,烈火中,没有饿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不仅没有了——还没有了:那些仿造各地名胜建筑的——,还有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都没有了,那些上自——下至也—— 圆明园什么都没有了。(激动人心)圆明园彻底毁灭了。(指题目)

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安这题目直接写毁灭呢?而要写曾经的辉煌呢?

总之一句话:只有曾经拥有过的,才能体会数去的痛苦!也正因为它那么的美好,我们才说——

(出示——齐读: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历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历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圆明园课时历代皇家的园林啊!英法联军就这么轻易地闯了进去,这座世界上最美的园林,竟然在大火中化成了灰烬。难道这样的损失也是可以估量的吗?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这把火,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把火,烧毁了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历时151年才建成的万园之园。这样的损失是可以估量的吗?

亲爱的同学们,面对这断壁残垣,你又想说些什么呢?请你拿起手中的笔,写出自己的感受吧!(出示图片 并配乐《二泉映月》)

四、总结升华

在我们祖国逐渐强大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过去耻辱的历史,让我们永远记住历史告诉我们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要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五年级上册21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今天通过上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后,使我感受很深,我想通过以下几方面说说本课的教学情况:

一、重视朗读,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反复朗读,反复感悟重点的词句,做到了以读促理解,以读带讲,已读促悟,使学生的理解步步加深,情感层层深入。

二、结合教学内容适量拓展,加强学生的感悟,培养学生积累语言。如:感悟圆明园的辉煌是设计“而这只是圆明园中的一座小城,而这只是一些佛像。想想圆明园中那么多的珍宝,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让学生用积累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悟。再体会圆明园的毁灭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的大问题“大伙连烧了三天,整整4320分钟啊!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座建筑只用几分钟。想想看,这4320分钟会烧掉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读后的滋味,就让学生带着读后的心情再读相关的段落。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圆明园的毁灭带来的损失巨大,加深对圆明园被毁灭的痛惜,从而体会对英法强盗的痛恨。

三、通过两个视频,进行鲜明的对比。一个是昔日里辉煌的圆明园,一个是英法强盗用大火焚烧圆明园,让学生知道通过这种对比的形式,能更清楚的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祖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只关注了培养学生的情感,但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知 识的能力没有更好地体现。

2、在教学中关注的情感,教师却没有很好的去引导、提升。仅仅停留在教学上和书本上。应该关注学生看完后,怎样结合自身来加强学习和提高自己。

3、教师的教学板块呈现的较好,对于每一片段的学习抓的较为扎实,但对于一个整体的回顾和呈现不是很好,教学任意穿梭,但不能离开主题。

4、教学中还要以学生的学习知识能力为主,从头到尾,要有知识能力的渗透,教给学生方法,掌握了方法才会自己学习更多的知识。

今后改进的方向:

1、要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提高理论水平。

2、加强教学反思的能力,多反思、多进步。

3、多外出或听别人的课,不断地总结、积累经验。

4、向身边的“三类人”学习,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

10.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十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理解能力。但是文章涉及的历史久远,加上介绍的内容已经消失,无法再现。所以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同时借助相关资料,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大致的了解。另外,要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读激情,以景激情,以史实激情。

1、反复诵读,感受昔日的辉煌

首先,我让学生沉入优美的文字,通过边读边悟、闭眼想象等方式,将学生时而带到都市,时而去到田野,时而走入诗情画意,时而又漫步于民族建筑群,期间穿插大量图片和影像资料,如文中提到的“蓬岛瑶台、武陵春色”等景观,我和学生一起查找资料,了解这些景致的历史来源,并通过图片直观感受这些风景的特色,让学生体会圆明园的建筑艺术之美,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之高,让学生们感受祖国文化的辉煌,从而不由自主地惊叹和自豪。

2、结合资料,体会侵略的残暴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侵略者肆意破坏毁灭圆明园的部分,我给学生播放了列强火烧圆明园的影视资料,让学生们亲眼所见圆明园的毁灭过程,亲身感受那份心痛和愤怒,真切体会到“将一个美好的东西打碎、毁灭,才是悲剧”的那种痛惜和愤慨之情。

3、因势利导,增强民族使命感

在学生受到震撼的时候,让学生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然后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回顾祖国的历史,我们能够为自己的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做些什么呢?先让孩子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最后我归纳总结:我们要牢记国耻,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饶,国力富强,才能够避免这一耻辱重复上演。最后,我要求学生全体起立,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对着课件显示的总结语起誓: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以上几点是这节课的可取之处,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没有充分的拓展开。像这类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的文章,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关键,然而这也是最难的一点,因此我们在每一次的教学中都要不断总结经验。

上一篇:致全体职工的慰问信下一篇:观看明月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