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情分析范文

2024-07-16

小学学情分析范文(精选11篇)

1.小学学情分析范文 篇一

四年级数学教情学情质量分析

2016-2017学第二学期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并能够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因此,这学期我们四年级的三位数学教师都非常注重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从而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半个学期的数学教学,我们年级组织了教学质量检测工作。为了更好地做好下一步的教学工作,现特作教学质量分析:

一、学生具体情况

四年级共有学生 269 名,每班均有学生 54 人,总体来看,绝大部分同学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积极性高,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现对学生的学情做以下分析,希望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二、学生基本学习状态

从大的方面来说,四年级的同学整体水平比较平均,课堂纪律以及作业质量相对较好,思维整体来说比较活跃,在数学课堂上能主动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基本上都能积极参加数学教学活动,学习气氛浓厚,作业书写规范整齐。但不足的地方就是一小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显得比较浮躁,这主要表现在课堂纪律和作业质量方面,同时学习困难成绩差的学生 1 有十几个,还有十几个学生放学后依靠小饭桌,这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作业不能及时上交。

三、教情分析:

四年级的三位数学教师比较团结,齐心协力,经常汇课集体备课,交流教学经验,资源共享,有问题大家共同研讨。重视学生的计算能力,每位同学都有专门的一个本子,每天坚持练习5道题笔算和相应的一些口算题。我们三位数学教师开学初,就认真学习了教材、新课标,全面掌握本册教材的目标、重点,就本册教材的教学做了全盘计划,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我们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通过学习帮助我们进行新授课的探索和复习课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我们几位教师平时能经常探讨教学工作,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因材施教。在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做到了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把双基知识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教学和训练内容,面向全体学生,适当渗透拓展题。

(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积累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空间观念能力。

(3)教学中渗透用不同方法来计算,如估算,来进行检查,培养学生认真检查、会检查的习惯。

(4)在课堂教学中保证讲清重点,坚持少讲多练,加大课堂训练的力度。力求掌握知识少而精,学扎实。

(5)强化巩固复习,使学生对数学的基础知识能够准确熟练地掌握,并能灵活运用。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让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结合学生实际,通过强化巩固复习做到堵漏补缺,扬长补短。同时弥补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使学生在系统深入掌握知识的同时,能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精神与仔细计算书写整洁和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四、学情分析

总体而言,四年级的孩子在学习上有很大进步,基础知识落实较好,基本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概念、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提供的生活中的情境,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思维的灵活能力也有所提高。能够正确读取信息、处理信息,并能灵活的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基本口算熟练,计算正确率高。大部分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位置与方向以及笔算除法;有余数的除法;除法的验算等。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于除法验算在生活中的应用还要一定的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显得比较差。

1.四年级的孩子在平时的学习中还存在审题不够认真,抄错数字,看错题目要求,计算粗心马虎等,这些是长期不良习惯造成的后果,应当引起教师们的高度重视。

2.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成绩非常不理想。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这些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五、采取措施:

今后我们应围绕这几个方面开展教学:

(一)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1.结合我校开展的“三高课堂”组织开展本组的研讨课,每人上一节研讨课。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等形式开展教研活动,从而达到共同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共同分析、研究和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

2.重视知识的建构。每一课的新知识都要力争在第一遍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索等活动充分地感知,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活用”知识,达到举一反

三、灵活应用的水平。

3.按照学校要求坚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经常对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自我反思,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求改进的措施和对策。

4.针对错误进行评讲。评讲课绝不能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到学生中存在的最突出、最主要和最想知道的是什么问题,应有针对性和侧重性地在试卷评讲课上进行解疑纠错和扬优补缺。5.摆出问题让学生探究。教师把存在问题摆出来,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或通过小组讨论,进行自主探究,自己解决。因为这样做印象会更深刻,不易忘记。可见,试卷评讲课应以学生为主体,应将学生自行讨论分析、自行探究纠错、自行归纳总结、自行解决问题这条主线贯穿讲评课的始终,教师要多一点启发引导,少一点告诉讲解。

6.提供模拟训练。教师应当围绕着试卷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再设计一些针对练习与变式练习,让学生练习以便及时巩固与提高。只有这样,试卷评讲课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可见,试卷评讲课上就有关问题研讨处理之后,教师要针对该题所涉及的有关知识内容、技巧、技能、思想、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精心编制一些变式练习,使学生从各个角度来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7.引导学生反馈与总结。给学生总结和反思的机会,引导总结原来做错的原因。

(二)强化团队意识设计好课堂练习题

每位数学教师精心设计作业,设计作业时要求:利用教材,又要走出教材,重视对教材例题、习题资源的开发,同时又要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丰富数学教学,以体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精心设计课堂练习题,使练习题有一定的梯度,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懂就问的习惯,认真写作业的习惯,作业后仔细检查的习惯等等。严格要求作业,做到“按时、保质、保量”,严肃作业上交纪律,坚决杜绝不交作业现象,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实行作业分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加强学困生个别辅导

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主要的是帮助他们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分析差生的原因,从最基础的知识抓起。采用多种形式、方法帮助学困生,要提倡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让每个学习好的学生都成为老师的助手。

(五)

2.小学学情分析范文 篇二

一、关注预习和作业, 分析学生“已知”

在开展学情分析时, 首先应当关注学生的预习与作业情况, 分析学生“已知”的部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或情感积淀往往是学生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的重要参照, 对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展开分析能够让教师很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 让教师在新课教学时更有针对性。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童年时期, 许多重要回忆都在一点点形成, 这些内容都会慢慢影响学生对于人、事、物的情感与判断。不仅如此, 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大, 生活体验慢慢增多, 知识层面的不断拓宽, 学生在认识与了解一件事物上往往会有自己的判断。这些学生“已知”的内容都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当着重了解与分析的学情, 对于这些内容有良好的认识将会更好地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

《桂花雨》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作者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 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于要让学生透彻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 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的意思, 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 在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 听听长辈们讲讲他们小时候关于家乡生活的故事, 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感情体验, 让他们能够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许多学生对于这个小作业都非常积极, 在检验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时我会让学生来谈谈长辈们给自己讲的有趣的小故事。有的学生说道, 奶奶告诉他自己已经很多年没有回过家乡了, 对于故乡很思念, 那里是奶奶成长的地方, 许多当地特有的食物、节日, 在城市都没有。学生在谈自己的感受时表示, 从奶奶的阐述中让他对于“思乡之情”有了一定程度的体验。这个过程是非常有意义的, 透过这样的作业形式能够很好地丰富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体会那些他们人生经历中还不曾有过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够加深他们对课文中情感的体验。对于这些“已知”的分析也能够更好地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

二、解读教学内容, 分析学生“未知”

对于学生“未知”部分的探索分析是学情分析中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教师在解读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学生仍然存在的知识或情感空缺, 这将会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有针对性, 让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生命的壮歌》全文由两个小故事《蚁国英雄》《生命桥》组成。两个故事主题相似, 都是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再现了自然界弱小生命逃生的本领, 讴歌了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候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 读起来震人心魄、扣人心弦。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读懂两个故事, 了解蚂蚁和羚羊逃生不同的方法, 感悟其中蕴含的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虽然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自读自悟能力。但学生的阅读可能仅限于将课文读通顺, 浅显地理解内容。想要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 尤其是这两个小故事中所传达出的那种在生死关头时的合作与献身精神, 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而言还是存在一定障碍的。很明显, 这些情感体验都处于学生的“未知”领域, 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点挖掘, 增强学生体验的教学部分。为了让教学重点更突出, 让学生对于文意的理解更深刻, 我会先让学生观看我事先找到的一部小短片, 短片内容和课文中的故事非常贴近, 也讲了小动物在逃生时的经历。看完小短片后学生都觉得非常震撼, 画面的陈述确实比文字更有感染力。当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上时对于课文中描述的故事也会有更多共鸣。学情分析时对于学生“未知”领域的探究将会给教师的教学过程指明方向, 让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三、挖掘学习需要, 分析学生“想知”

对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展开挖掘, 分析他们“想知”的部分同样是学情分析时的一个重点, 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有益的收获。

《人类的“老师”》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 共有七个自然段, 是总分总结构, 第三、四、五自然段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师, 向自然学习的收获。通过本课的学习, 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 激起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本课的教学我以复习导入, 让学生明白人类的老师就是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然后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例子朗读感悟, 使学生读懂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 然后展开交流。在学生的交流中我了解到, 许多学生对于这些仿生知识, 尤其是透过对于各种动物的模拟如何来指导人类的飞行、轮船以及建筑设计等非常好奇, 充满了探究欲望。很明显, 这就是学生“想知”的一个领域, 也应当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的重点部分。

四、结语

3.刍议小学语文教学学情分析的方法 篇三

由于学习能力、智力状况以及家庭因素的影响,学生个体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笼统做法,而应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对小学语文教学学情进行分析和把握,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是教师的工作重点。

一、对小学语文教学学情分析的原因

1.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教师是花园里的园丁,园丁的职责在于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使花朵茁壮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实掌握学情,清楚地知道学生的优势和不足,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只为满足学生的需要,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2.改进教师教学的需要

教师的教是针对学生的学,如果脱离了学生这一主体,教师的教也就失去了意义。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基于这一情况的教学才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如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不透彻,那么一切的教学活动就犹如空中楼阁,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3.促进教育发展的需要

教育是针对学生的教育,如果教育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以学生为蓝本,学生的学习质量是判定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也是衡量一种教育模式的有效指标。如果不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就不能找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不能找出对策帮助其解决问题,也就不能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从宏观的角度看,也就阻碍了整个教育的发展。

二、如何对小学语文教学学情进行分析

1.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分析

对小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测评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态,从而为其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以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为例,教材中有一篇课文《日月潭的传说》,在对这篇文章进行教学时,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朗诵课文;其次,在进行课文内容教学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文章所描绘的内容;最后,教师要进行深层次的教学,让学生试着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到学生的长处和不足,并为其制定具体的学习方案。

2.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分析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套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以学习《日月潭的传说》为例,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有的学生会进行课前预习,自主查阅课文中的生字,标注文章的段落,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在对这些学情进行了解和分析后,教师可以适当地提高教学要求、增加教学难度,在学生掌握基本课文知识后,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入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3.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进行统一分析

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所了解、认知的事物也不一样。北方的孩子难以想象南方的江南水乡,南方的孩子也无法感受北方的冰天雪地。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弥补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对学习的限制。例如,在学习《雪儿》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雪花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对雪儿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4.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语文学科感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才能学好语文课程。所以,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一定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分析。具体的方法如下: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在对学生的兴趣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感兴趣内容的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掌握学情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是每个教师必须做到的,要对学生进行教导,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白学生需要什么,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整体把握,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2.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把握,根据学生学习的具體情况,为其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也就能在教师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这样一来,学生要实现全面发展也就不再只是口号,而是一定会实现的伟大目标。

搞好学情分析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学情分析时,教师要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唐亚娟.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研究[D].课外语文,2012.

4.小学五年级体育学情分析 篇四

六年级学生对体育课有一定的认识,其认知能力和体育意识也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都有了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和锻炼方式.但此阶段的学生的字空能力还较差,不能很好的把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这个“度”,其体育技能也稳定。所以,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体育活动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掌握了一些运动技能,并且愿意参与到活动中来,针对这些情况对六年级的教材做以下分析:

一、自然情况

五年级现有四个班,学生生源比较广,来自不同的乡镇。

二、学习情况

1、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来看,孩子们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平时的学习中,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不论是听课时看学生的课堂常规,还是课下看学生的课间活动,这些好的习惯对孩子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都有了一定的影响,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2、横看学生的情况,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由于六年级学生大都来自于附近的村庄、打工人员的子女以及其他乡镇转学而来的学生,一是由于家长的文化知识水平,再是家长的学习观念和他们的本身的时间所致,很少有家长能够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过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校信通的功能,及时的把学生 的情况反映给家长,也及时的把一些家教观念和家教方法教给家长,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带动好我们的家长,家校联手,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3、六年级孩子不管从心理上还是在知识的学习上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独立性、叛逆性开始出现,知识的学习也逐渐的加深,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做好孩子心理上的引导和学习上的指导,让学生开开心心的生活,快快乐乐的学习。

三、思想道德品质

六年级的学生能够在学习体育知识的同时接受德育教育,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特别是六年一班的同学能够充分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学生能够学会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学生,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在接受挫折教育的过程中海存在一定的不足,在这学期教育教学中我会引起注意。

5.小学信息技术课学情分析 篇五

本学期,按学校安排,继续担任三至六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现将具体学情分析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三至六年级各一个教学班,每班人数不等。上课按照每班人数具体安排,如四年级学生较多,可将学生分组上课,确保每个学生一台计算机,已达到较好的实际操作练习。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继续使用冀教版课本,本套教材是由河北省电化教育馆和DC加拿大国际交流中心合作编写、由河北省教育出版社和河北省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全新的信息技术教材。供九年义务教育三年级至八年级使用。

这套教材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借鉴了国际上信息技术教育的成功经验,是一套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实践活动教材。它注重对学生综合信息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的实践活动,为信息技术教学营造“宽松、主动、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这套教材在板式设计和图文编排上,突出板块化、栏目化的特点,尽量减少软件界面插图,增加丰富多彩的活动素材插图;教材力图图文并茂、赏心悦目,使图、文、版有机集合,恰当呈现教学信息,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呈现有美的感受。

三、典型学情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兴趣很浓,主要原因在于对计算机的好奇以及计算机的游戏、娱乐功能,这点很重要,只要能充分抓住并利用好这一特点,将游戏、娱乐适当蕴含于课堂,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任务驱动法。

四、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与建设

1、教学设备有待添置。学校仅有一个24座的机房,而且设备老旧,很难适应新的教育课程和应用软件,加之有些班需要分开上课,多少会影响教学秩序和质量。

2、教学组织还需加强。由于人多机子少,有时需两个同学挤在一起,一进机房,学生便象脱缰的野马,常常一节课下来声嘶力竭。因此,要进一步整顿纪律,做到象语数课一样组织教学。

3、学生习惯养成亟待提高。学生习惯不好主要表现在一是进出机房虽强调了排队,但仍有插队与争抢的现象;二是学生上课时吃零食且将食品袋、食品杯等随手乱扔或放在桌子里面;三是部分学生不爱惜设备,按键、按鼠标故意用力锤、敲;四是部分学生下课时没有进行必要的整理,没有将键盘、凳子放回原位。在以后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些情况,一个个检查,落实到位。

界城小学

6.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作业二 篇六

通过学习“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课程,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并说明你是如何根据学生需求进行教学设计的。

本着让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有所得”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激趣导入。上课伊始我就创设如下情景今天是聪聪妈妈的生日聪聪“妈妈生日快乐”妈妈“真乖礼物包装得真精美妈妈考考你包装这份礼物时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纸呢” 聪聪“„„”我顺势把问题抛给学生从而引出课题——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设计意在赋于教材以生活的气息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第二个环节实践探索、获取新知。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独立感知——建立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我请学生闭上眼睛触摸长方体的各个面感知“表面”的含义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这一做法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实物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第二个活动合作交流——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开放的情景和问题学生往往会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所以在这个教学环节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为每组准备了一个大小不一的长方体让他们利用这个长方体通过看一看、剪一剪、拼一拼并结合它的基本特征和表面积的意义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期间我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指导他们的实践倾听他们的发言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大约经过10分钟的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后我就会让各小组汇报估计情况如下 有的小组直接观察立体图有的小组沿着棱把长方体纸盒展开无论哪一种探究方式都比较容易发现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把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相加第二种电脑演示用上下面的面积加前后面的面积再加左右面的面积从而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 = 长×宽×2+长×高×2+宽×高×2第三种上、前、左面的面积和乘2 从而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老师及时的点拨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如果学生没能发现以下这种方法我就适时地指导学生沿着棱把长方体纸盒展开引导学生把长方体纸盒分成侧面和上下面两大部分从而挖掘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底面周长×高+长×宽×2。至此学生的认知得到升华。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择他们最喜欢的方法并确定最简算法使计算优化。教材蕴含着许多有待学生发现的奥秘因此我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第三个活动运用公式尝试解题。对于例1我继续放手让学生从刚才发现的方法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变“教数学”为“用数学”。第三个环节应用新知培养能力。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基础练习照顾全面。我让学生独立完成 “做一做”让他们通过说理、比较进一步巩固知识又为解决下面的变式练习作好铺垫。第二层回应情景发散思维。这时,我又巧妙地请出聪聪,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解疑。聪聪“包装这份礼物时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纸呢同学们帮我算算吧看谁算得快算得妙”这一题既回应了情景又打破了学生思维的定势。使学生明白当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时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乘4加正方形的面积乘2来计算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是很多的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我还及时地教导学生要学会感恩

懂得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第三层走进生活深化理解。1.制作一个长10分米宽6分米高5分米长方体玻璃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鱼缸的上面没有玻璃。 2.要涂漆一根长0.5米、宽0.2米、高4米的长方体柱子。①要涂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②如果1千克涂料可以漆4平方米一共需要涂漆多少千克 ③如果1千克的涂漆要20元一共要多少元 我先让各学习小组通过讨论、交流找出制作鱼缸和涂漆柱子要算的面有哪几个再进行计算然后通过评讲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像这种不需要算出长方体6个面总面积的情况。紧接着我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我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探索现实中的数学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我设计的练习内容紧贴生活训练由浅入深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突出应用中学数学。第四个环节评价体验归纳提升 我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并进行学习评价。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及时梳理知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然后我结合板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的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第五个环节作业——拓展创新课外延伸。欢度国庆节十月初五饼家举办“买一送一”的酬宾活动为了吸引顾客想用彩纸把两盒杏仁饼包装在一起。小朋友你知道有几种包装方法吗想一想哪种方法最省包装材料 课后学生通过实践丰富了感知形成了能力主动从数学的角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体验数学的价值。

7.小学学情分析范文 篇七

教学预设是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流程等做出的预见性安排。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基于学生学情的课堂提问,符合“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因此,要实现课堂的有效提问,需要教师对学情、教材、课堂三方面提问内容进行充分的预设。

1.基于学情,关注学生的“起点”预设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在数学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例如在教学“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一课时,学生知识的起点是:已经学习了“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为今天继续学习“三位数退位减法”及“多位数退位减法”作铺垫。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大可摒弃那些无关轻重的提问,直接从“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试题导入课题,温故而知新,引出“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教学;然后通过提问“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和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分析新旧知识异同,对知识进行梳理,使之“连成片”,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在学生的学习起点处做出“弹性化”预设,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基于教材,关注教学的“静态”预设

预设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每一节课老师必须在课前对整个教学活动有一个较为清晰、理性的思考并形成预案。在教学预设中,重心要下移,从只关注教师的“教”走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例如在“奇数和偶数时练习”教学时,教师可基于教材,将整节课教学预设四个板块:第一板块:转盘上的数学,预设的核心:激发学习兴趣。第二板块:奇偶数的性质,预设的核心:发现学习规律。第三板块:翻杯子的学问,预设的核心:初步应用知识。第四板块:我是小小设计师,预设的核心是:综合应用知识。以上四个教学环节的预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明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课前预设,结合合理的课堂提问,可以有效地推进课堂教学进程。

3.基于实践,关注课堂的“动态”预设

有效的课堂提问既要关注教学的预设,更要注重对课堂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交流、对话的过程 , 是学生知识体系重建的过程。在这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教师要灵活地选择提问策略,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教师先出示:21×4、32×2,提问“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是怎么列式计算的?”学生独立计算,反馈的结果表明学生的计算基本全部正确,教师跟进第二轮提问:“如果竖式计算时,个位相乘满十怎么办?”反馈的结果是学生知道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但是十位上的数的写法不清楚。于是接下来的时间就重点围绕这一难点展开教学,在学生独立完成13×7、28×4,组织第三轮提问:“你是怎样算的?”……像这样基于课堂的“动态”生成,能高效地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动态地结合在一起,提高教学效率。

二、有序呈现,选择介入方式——课堂有效提问的途径

在课堂上,教师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进行提问,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难以实现有效教学。因此,教师要对知识进行“并联”,以合理的介入方式进行整合式的提问。

1.实施“学生主体”开放式提问

“学生主体”开放式提问是指教师以某一有价值的知识点作为切口,启发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的提问。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提问时学生的回答也会不尽相同,当教师提问时捕捉到某一个学生的回答有利于推进课堂的进程,从而达成目标时,可以适度提升,启发全班学生进行全面的思考。启发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语言上进行提炼,以启发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数学;另一种是在方法上进行提炼,以启发学生从不同维度进行思考。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搭配中的数学问题”时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操作,解决2件上衣和3条裤子的搭配方案,然后组织提问“你们是用什么办法进行搭配的?”学生可能会说用摆图形、文字、字母,教师都要给以肯定;学生可能会说用连线的方法,教师要积极引导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可能会说用乘法3×2=6来做,教师可以追问:“你们谁能听懂这位同学的发言吗?”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他们对用列算式解决方法的理解。这样围绕着“核心”知识的展开提问,使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2.实施“师生互动”引领式提问

“师生互动”引领式提问是指在课堂中发挥师生互动的作用,在学生无法准确表达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引领。学生出现道不清、说不明的情况时,正好说明他们需要必要的引领,此时,教师要主动地帮助学生从混沌到清晰,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第二课时,先出示例题,教师引领: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两旁”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读懂题意后教师进行第二次引领:你能联系学过的知识求出一旁有多少棵树吗?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展示学生的作品后,教师进行第三次引领: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怎样进行验证?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完成知识的建构。对于植树问题中的“两端都不种”的这种情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常常可以看见的,但受到“两端都种”的负迁移,学生由于层次的不同,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才是真实的课堂,所以这时需要教师的提问引导,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

3.实施“教师主导”嵌入式提问

“教师主导”嵌入式提问是指教师从“教师”的角色转变成“学生”的角色,和学生一起完成对课堂的提问。在课堂教学反馈时,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的回答毫无边际的情况,教师还是引导再引导,启发再启发,如果这个问题学生通过启发可以达到预设的目标,引导还是有成效的,反之,会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同时,也会把学生弄得不知所措。当学生卡脖子时,教师可适当引导,但在引导无果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以长者或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并提出问题,可以节省时间,也提高效率。例如《解决问题》(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出示情境,“有27人乘车去机场,一辆面包车限乘7人,一辆小轿车限乘5人,该怎样派车?”学生独立完成,得出三种方案:第一种只派反馈面包车,27÷7=3(辆)……6(人);第二种只派小轿车,27÷5=5(辆)……2(人);第三种两种车都派,1×7=7(人)4×5=20(人)7+20=27(人)。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满足于此,继续追问:“还有吗?”结果是学生无语以对。此时,教师就要果断,以学生的身份介入“其实,两车合派,还有其他方案,例如:2×7=14(人)3×5=15(人)14+15=29(人)等”。教师也是学习的一员,他完全可以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其中并提出解决方案,供学生思考,然后通过彼此启发,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三、有效调控,把握介入时机——课堂有效提问的关键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作为教师应把握学生学习的动态,做到该介入时就介入,把握反馈的有效时机。

1.在学生“课堂差错”时介入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错的过程就是学习中的一种思维过程的体现,是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必然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中学生的错误有效教学资源,介入提问,让学生的思维在矛盾中碰撞,并闪出智慧的火花,成为知识的生成点。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出示巩固练习:“张军的爸爸在从家门口到公路的小路一边种了18棵树,如果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那么,这条小路长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大体上有以下三种答案:

生1:(18-1)×3=51(米)

生2:18×3=54(米)

生3:(18+1)×3=57(棵)

教师依次让一个学生上台板演,提问学生:这样做对吗?当学生说对的时候,教师给予否定,然后再让其他的学生上台板演,直至这三种答案都出现在黑板上后,学生一片茫然,教师马上追问:请大家静静思考,这些答案错在哪儿呢?

教室里一下子就静了下来,同学们似乎明白了一切。

师:那我们怎么想就对了呢?

……

显然,以上三种答案是基于三种不同的“植树”情况,思路都是正确的,但思维不够缜密,考虑问题不够全面。教师可以及时通过讨论,让学生在辨析错误中领悟思考问题时要考虑周全。因此教师在学生作业时便要及时捕捉错误信息,变差错为宝。

2.在学生“思维差异”时介入提问

学生由于智力、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家庭背景存在差异,所以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能力也存在着差异。作为教师,在选择反馈内容时,应注意把不同思维层次的材料都有所体现,这样,在交流中,学生之间有不同想法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思维的火花才能产生。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动手用不同的图形折出自己喜欢的1/2后,教师提问:这些1/2所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1/2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好理解,就是把一个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1/2。但大家折出的1/2,有些是相同大小的,有些不是,通过教师提问“这些1/2所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引领学生体会单位“1”不同,它的1/2也不同,学生就自然明白其中的玄妙。

3.在学生“算法多样”时介入提问

当学生出现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解法,便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从众多的信息中进行捕捉。让学生在倾听别人方法的同时取长补短,拓展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从而使优生更优。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出示:学校操场长120米,宽80米。小明绕操场跑了一圈,问小明跑了多少米?

师:现在要求的是小明跑操场一圈的长度,求的是什么?

学生得出计算周长的三种方法:周长 = 长 + 宽 + 长 + 宽;周长 = 长×2+宽×2;周长 =(长 + 宽)×2,教师介入:你们喜欢哪一种解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引导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对于一般同学而言方法三是比较简单的;对于理解能力稍差的同学而言,方法一、方法二是比较简单的。教学反馈在此处切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8.“学情分析”之浅见 篇八

终于在一节课的教学反思中觉找到了原因:这学期,我们新增添了学生“课前预习”这一教学措施,有些知识孩子们可能在预习、自学时已经能理解、掌握得比较好了,如果再一味地不顾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把所有的知识再跟他们“研究一遍”而没有新的问题作为他们思维的起点,课堂出现重复现象,这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是难免的。归根到底是自己对学生在学新课前已经知道什么?熟练程度如何?对所学的知识的学习一般采取哪些思维形式(或认知方式)?学生总体的认知特点如何?这些问题没有掌握,

于是我开始关注“学情”。首先,我找到的一些关于“学情分析”的理论资料和案例进行学习,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备课中有意识去强化,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感觉到自己在这一方面有了一些收获:课堂上,对于孩子们能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思考解决的问题,我绝不再去一板一眼地分析,一般只找一两名孩子把这个知识点讲述一下便可。孩子们当“小老师”的机会多了,不但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通过给别人当老师,学习的兴趣也激发起来了!实践使我感受到:掌握“学情”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掌握‘学情’,必须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习过程,在分析教材内容、把握知识逻辑的同时,更要分析学生群体、个体的特点。”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一些浅显的思考和实践:

一、把握学生的知识储备

例如在教学“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之前,我已经知道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1.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积累了对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一定的认识,例如:孩子对“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这个例子非常熟悉,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学生已有的知识资源了。还有就是在一年级学生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了。而学生只有掌握了“上下左右前后”,才能进一步借助这些已有知识以及方向的相对性正确的辨认方向。例如“早晨,我面向东方,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2. 学生已经具备的学习方法:借助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逐步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程度。3. 学生可能出现的問题:受生活经验的影响,把现实生活中的方向和图上的方向混淆。例如:学生在观察图时,如果学生面向东,他就可能把所观察的图的上方定义为“东”,如果他面向西方观察图,他就会把观察的图的上方定义为“西”……通过上面的分析,在教学中,我便将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真正体验到“东西南北”具体指的是哪个方向作为学习的重点。(让学生到室外找方向)

接下来,我想说明的一点是:上面对学生的了解只是对学情的一种“预设”。前面提到过,这学期我们学校尝试“学生提前预习”,“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到底能对新知识了解或掌握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通过提前检查学生的“预习”而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我通过对孩子们预习作业的检查很快概括出他们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得比较好,哪些知识还需要老师进一步的引导和帮助以及进一步的强化,借助这些信息我便会重新分配各个环节,把重点放在学生没有攻破的知识难点上,这样课堂上学生不但学得轻松,因为没有了“知识的重复”,思考的积极性和质量也大大提高,老师也“轻松”了许多。

二、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

“学情分析”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可能状态,也需要关注学生发展的可能。即明确学生现实的思维状态,通过对现有状态的引导、激活,提升学习品质;明确学习内容的价值,分析借助内容可以在哪些领域或层次中提升学生能力,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提升到怎样的层次要求等等,为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设计的实施提供量化的标准。

9.小学学情分析范文 篇九

13、一夜的工作》学情分析

基于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的时代背景,学生对周总理生平知之甚少,通过电视、电影或书籍有一些感性认识也比较初浅。而对文章人物没有一个很深的感情基础是很难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学习时体会也不深刻。因此,丰富学生的课前感知,激发学生的情感对于学生理解本课尤为重要。

10.小学学情分析范文 篇十

一、学情分析的定义和意义

学情分析即为教学设计中的学生对象分析,它包含对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兴趣等方面的分析。学情分析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有状态,还要关注学生可能发展的空间。通过对现有知识结构的引导、激活,提升学习品质;明确学习内容的价值,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提升到不同的层次要求等等,为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设计的实施、重难点的设定提供量化的标准。所以只有行进了合理的学情分析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定位不会过高或过低。

二、学情分析要注意:

1、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问题情景。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喜欢多变、宽松的教学环境。静态的文字和教师的口语满足不了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需求,因此,思想容易开小差,使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

2、要想更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动态情况,确定学习内容。以学生的已知经验为基点,建构意义知识框架。课前需认真了解学生技能掌握情况、注重不同学生风格、年龄态度等差异,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安排,确定学习的重难点,和预设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答措施,选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课中仔细观察是否与自己的教学设计相符,找到.与预测目标的差距,和课前分析的情况是否存在不一致现象,便于及时做出调整。观察学生之间的合作情况、任务设计的难易程度、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技能目标达成度、学生的情感态度是否得到提升;课后及时小结。课后及时进行学情总结,对比学生在教学前后之间的差距,分析存在问题,总结教学中的策略,有利于下阶段确定教学。

三、学情分析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

1、要从整化零,再从部分到整体去把握教材。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形成知识结构,也可以通过学生填写的思维导图捕捉学生系统知识框架中存在的漏洞,以便把握学情,任务和学习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2、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教学方法,不同难易程度的达到教学目标,要想更详细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立体化呈现学生水平和能力,不同难易程度的达到教学目标,要想更详细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立体化呈现学生水平和能力,不能局限于单-的形式,可通过问卷调查、谈话、作业、测试等多样方式灵活选用。

3、利用我们学到的极简小程序、采用不同的形式了解比如问卷星等从中获知班级整体对所学知识点的认知水平,为有效把握学习内容、任务设置、小组成员搭配和组间竞争方式选取提供了有力的辅助作用。

4、因材施教,个别谈话针对性的了解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5、通过日常分析,课上的学习状态,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统计整理反思,作为学情分析的重要依据。

11.小学学情分析范文 篇十一

一、采用启发讲授策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发现概念本质

例如,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单元,对于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出现了许多“判断图形是否能用分数表示”的题目。其中,有两个图形如下。

图1(1) 图1(2)

大部分学生在判断图形中的阴影部分能否用分数表示时,一致认为涂色部分不能用分数表示,理由是没有将三角形平均分。那么,这样的概念认识正确吗?笔者认为,要让学生明确分数并非是单纯“分”出来的数。纵观小学数学教材,关于分数的概念认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认识单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如一个苹果的■等;第二个阶段,认识由多个具体的实物组成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如班级人数的■等;第三个阶段,从逻辑的层面上认识分数,包括沟通其与除法、百分数、比等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在认识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谁占谁的几分之几可以用分数表示,学习一般意义的分数,如一杯水的■等。其中,第一、第二个阶段都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而第三个阶段是建立在意义理解的基础上的。由于第一、第二个阶段的教学是认识分数的重点,且比较强调平均分,而第三个阶段是渗透在分数知识的运用中,因此“分”的观念深入人心,导致部分学生认为分数一定与平均分有关。想一想,1杯水含糖■,是说把1杯水分成1份糖、1份水吗?显然不是。概念教学中以形象生动的分和平均分来描述分数的意义,是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为了便于小学生理解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关系,所以用这种描述性定义来说明个别分数的特例,而概念本质并不代表分数就一定要在直观的平均分前提下才能产生。因此,在判断图形的涂色部分能否用分数来表示时,并非一定要看这个图形是否平均分成了几份。

上图中的三部分虽然不相等,但通过细分,仍然可以得到下面的图,此时阴影部分的面积分别占整个大三角形的■和 ■。

图2(1) 图2(2)

因此,我们不仅要把握概念教学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还要注意认识概念教学中各个阶段概念学习的科学尺度。如上述分数概念认识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平均分为主,从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直观理解入手,也就是让学生能明显地看出是否是平均分。这时的教学既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平均分,平均分时怎样用分数表示相关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突出“平均”分的过程,但同时又不能出现学科知识方面的错误认识。

此外,如果要考查学生对于平均分的理解,对于同样的两个三角形也可以设计成让学生判断“涂色部分能否用几分之一的分数来表示”的题。对于第二个阶段分数概念学情的考察,以理解将多个具体的实物、图形作为单位1为主,可提供分好后的图2(1)和图2(2)给学生,让他们判断能否用■和 ■来表示,并说明理由。对于第三个阶段的分数概念学习,以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为主,可呈现图1让学生判断阴影部分的面积占整个三角形的几分之几,再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又能深化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二、采用自主探究策略,引导学生操作尝试,形成概念技能

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思维过程,不能由教师把现成的概念简单地、原封不动地“搬给”学生。学生只有在教师正确的启发指导下,借助自己的知识经验,从一定数量的具体生活事例中去认识,才能形成并掌握概念。在概念掌握的阶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使教学“活”中见“深”。

例如,在教学“四边形的认识”时,有这样一道发展题:“把一张正方形纸沿直线剪掉一个角后,剩下部分有几个角?”有学生提出:“剪掉一个角,能不能破坏其他的角呢?”笔者认为是可以的,理由很简单,如果“剪”不能破坏角,同理也不能破坏边,这样的“剪”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我们不应该在“剪”能否破坏角上钻牛角尖,而应重点关注怎样“沿直线剪掉一个角”以及“剪后结果如何有序地思考”。由于剪法不同,把一张正方形纸剪掉一个角后,剩下的部分可以是三角形、梯形和五边形。所以,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动手剪一剪、试一试,然后展开讨论:是否还有其他的剪法?结果出现更多种情况,如下图。

形成概念是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首要条件。而开放题的价值在于既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概念与体验数学的价值。因此,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方向性、确定性和辨别性,从而成为学生形成数学概念与培养良好数学技能的重要工具。

三、采用动静搭配策略,引导学生探究感悟,升华概念理解

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更多是通过亲自体验来实现的。例如,在“千克与克”教学中,学生很容易出现“一只公鸡重30千克”“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等错误的认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反映了学生对质量单位“1千克”并没有真正建立正确的数学表象,原因是由于“1千克”作为物体质量的单位看不到、摸不着,不容易被生活经验有限的小学生所感知,并且容易受到物体的体积、密度等非本质因素的干扰,难以建立正确的数学表象,从而制约了学生对“1千克”概念的掌握与运用。因此,在引导学生建立“1千克”概念时,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设计看重量、掂重量、称重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估重能力,使他们积累初步的实践活动经验。如下:

1.下面我们来称一下水果,1千克能称几个水果?(先称1个)

(1)老师这里有1千克的橘子,你们数数看,共有几个?那你猜一猜,一个橘子大概有多重呢?

生: 因为1000克里面有5个200克,这里有5个橘子,所以1个橘子大约重200克。endprint

(2)师依次拿出香蕉、苹果、梨请学生掂一掂:你猜一猜,它们重多少克?(学生掂量比较后估计)

生:因为我感觉苹果比橘子重,所以我估计一个苹果大约重300克。

2.小组活动:你们称出1千克的水果有几个?你们是怎么称的?

师:每个组里面都有一个袋,请你把袋里面的东西放到盘秤上,称出1千克后放回袋里。然后请每组选一名同学汇报,如你们组是怎样称的、称了多少等。(学生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物品后,交流汇报称出1千克物品的个数)

生:我们称的是苹果,一个一个放到1000克,发现1千克的苹果有4个……

这里教学1千克概念时,先以橘子为例,请学生估计出1千克橘子的个数并进行验证,再进行小组合作,共同称出质量单位是1千克的物品。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建立了质量概念。

在教学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时,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质量概念的相关问题,但他们对于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所以,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学习“克与千克”,教学的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感受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培养学生的估重意识。而这些实际能力的培养,在练习当中也往往很难得到考查和体现,很多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东西的重量,而实际的估重能力却一点也没有。因此,在质量单位概念的教学中,可以针对“千克”和“克”这些不容易让学生感知的概念,让学生亲自体验、触摸实际物体来丰富数学表象,从而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概念,促进概念的正确建立,升华对概念的理解。

四、采用拓展延伸策略,引导学生尝试解决,深挖概念内涵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形成的数学概念,不能仅停留在背诵概念的定义上,还要根据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深刻理解所学概念。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拓展延伸概念的策略,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深挖概念的内涵,使学生升华对概念的认识。

如三年级上册的一道数学填空题:一位数乘以三位数的积是 位数。题目中涉及“0是否是一位数”的判断,这也是困扰了很多师生的问题。判断0是否为一位数,先要从十进制记数方法开始。根据十进制记数法,任何一个正整数都可以写成an×10n+an-1×10n-1+an-2×10n-2+an-3×10n-3+…+a1×101+a0×100的形式,其中ai(0≤i≤n)为0~9之间的数码。为了保护这种表示方法的唯一性,人们规定an≠0,因此最高位不能为0。如果不这样规定,任何一个自然数的表示方式在左边就都可以再添加若干个0而成为一种新的表示形式,从而破坏了数字表示形式的唯一性。所以,我们要从数据左边第一个不为0的数字为有效数字开始计算数位(数据中第一个非零数字左边的0,不能作为有效数字进行统计),即0不能作为一位数。这其实就是我们取有效数字的过程。当0的左边没有数字时,0是无效的;当0的左面还有数字时,如10、102等,这时的0就能起到占位的作用,从而也是有效数字了。

最后,关于“最小的余数是0还是1”的问题一直以来困扰了许多师生。数论中是这样定义有余数除法:对任意整数a、b(b>0),则存在唯一的两个整数q、r,使a=bq+r(0≤r

采用拓展延伸策略可以将所学概念设计成不同层次的训练题目,促使学生巩固、理解并掌握概念,如“□÷6=□……□,余数最大、最小可以填几”等。在学生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与生活相联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思维活动,以此深挖概念的内涵。

总之,把握概念本质是有效教学的根本,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有效教学的保障。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还要把握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发展水平,才能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实现数学教学的核心价值。

(责编 杜 华)

(2)师依次拿出香蕉、苹果、梨请学生掂一掂:你猜一猜,它们重多少克?(学生掂量比较后估计)

生:因为我感觉苹果比橘子重,所以我估计一个苹果大约重300克。

2.小组活动:你们称出1千克的水果有几个?你们是怎么称的?

师:每个组里面都有一个袋,请你把袋里面的东西放到盘秤上,称出1千克后放回袋里。然后请每组选一名同学汇报,如你们组是怎样称的、称了多少等。(学生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物品后,交流汇报称出1千克物品的个数)

生:我们称的是苹果,一个一个放到1000克,发现1千克的苹果有4个……

这里教学1千克概念时,先以橘子为例,请学生估计出1千克橘子的个数并进行验证,再进行小组合作,共同称出质量单位是1千克的物品。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建立了质量概念。

在教学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时,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质量概念的相关问题,但他们对于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所以,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学习“克与千克”,教学的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感受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培养学生的估重意识。而这些实际能力的培养,在练习当中也往往很难得到考查和体现,很多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东西的重量,而实际的估重能力却一点也没有。因此,在质量单位概念的教学中,可以针对“千克”和“克”这些不容易让学生感知的概念,让学生亲自体验、触摸实际物体来丰富数学表象,从而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概念,促进概念的正确建立,升华对概念的理解。

四、采用拓展延伸策略,引导学生尝试解决,深挖概念内涵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形成的数学概念,不能仅停留在背诵概念的定义上,还要根据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深刻理解所学概念。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拓展延伸概念的策略,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深挖概念的内涵,使学生升华对概念的认识。

如三年级上册的一道数学填空题:一位数乘以三位数的积是 位数。题目中涉及“0是否是一位数”的判断,这也是困扰了很多师生的问题。判断0是否为一位数,先要从十进制记数方法开始。根据十进制记数法,任何一个正整数都可以写成an×10n+an-1×10n-1+an-2×10n-2+an-3×10n-3+…+a1×101+a0×100的形式,其中ai(0≤i≤n)为0~9之间的数码。为了保护这种表示方法的唯一性,人们规定an≠0,因此最高位不能为0。如果不这样规定,任何一个自然数的表示方式在左边就都可以再添加若干个0而成为一种新的表示形式,从而破坏了数字表示形式的唯一性。所以,我们要从数据左边第一个不为0的数字为有效数字开始计算数位(数据中第一个非零数字左边的0,不能作为有效数字进行统计),即0不能作为一位数。这其实就是我们取有效数字的过程。当0的左边没有数字时,0是无效的;当0的左面还有数字时,如10、102等,这时的0就能起到占位的作用,从而也是有效数字了。

最后,关于“最小的余数是0还是1”的问题一直以来困扰了许多师生。数论中是这样定义有余数除法:对任意整数a、b(b>0),则存在唯一的两个整数q、r,使a=bq+r(0≤r

采用拓展延伸策略可以将所学概念设计成不同层次的训练题目,促使学生巩固、理解并掌握概念,如“□÷6=□……□,余数最大、最小可以填几”等。在学生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与生活相联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思维活动,以此深挖概念的内涵。

总之,把握概念本质是有效教学的根本,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有效教学的保障。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还要把握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发展水平,才能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实现数学教学的核心价值。

(责编 杜 华)

(2)师依次拿出香蕉、苹果、梨请学生掂一掂:你猜一猜,它们重多少克?(学生掂量比较后估计)

生:因为我感觉苹果比橘子重,所以我估计一个苹果大约重300克。

2.小组活动:你们称出1千克的水果有几个?你们是怎么称的?

师:每个组里面都有一个袋,请你把袋里面的东西放到盘秤上,称出1千克后放回袋里。然后请每组选一名同学汇报,如你们组是怎样称的、称了多少等。(学生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物品后,交流汇报称出1千克物品的个数)

生:我们称的是苹果,一个一个放到1000克,发现1千克的苹果有4个……

这里教学1千克概念时,先以橘子为例,请学生估计出1千克橘子的个数并进行验证,再进行小组合作,共同称出质量单位是1千克的物品。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建立了质量概念。

在教学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时,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质量概念的相关问题,但他们对于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所以,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学习“克与千克”,教学的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感受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培养学生的估重意识。而这些实际能力的培养,在练习当中也往往很难得到考查和体现,很多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东西的重量,而实际的估重能力却一点也没有。因此,在质量单位概念的教学中,可以针对“千克”和“克”这些不容易让学生感知的概念,让学生亲自体验、触摸实际物体来丰富数学表象,从而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概念,促进概念的正确建立,升华对概念的理解。

四、采用拓展延伸策略,引导学生尝试解决,深挖概念内涵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形成的数学概念,不能仅停留在背诵概念的定义上,还要根据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深刻理解所学概念。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拓展延伸概念的策略,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深挖概念的内涵,使学生升华对概念的认识。

如三年级上册的一道数学填空题:一位数乘以三位数的积是 位数。题目中涉及“0是否是一位数”的判断,这也是困扰了很多师生的问题。判断0是否为一位数,先要从十进制记数方法开始。根据十进制记数法,任何一个正整数都可以写成an×10n+an-1×10n-1+an-2×10n-2+an-3×10n-3+…+a1×101+a0×100的形式,其中ai(0≤i≤n)为0~9之间的数码。为了保护这种表示方法的唯一性,人们规定an≠0,因此最高位不能为0。如果不这样规定,任何一个自然数的表示方式在左边就都可以再添加若干个0而成为一种新的表示形式,从而破坏了数字表示形式的唯一性。所以,我们要从数据左边第一个不为0的数字为有效数字开始计算数位(数据中第一个非零数字左边的0,不能作为有效数字进行统计),即0不能作为一位数。这其实就是我们取有效数字的过程。当0的左边没有数字时,0是无效的;当0的左面还有数字时,如10、102等,这时的0就能起到占位的作用,从而也是有效数字了。

最后,关于“最小的余数是0还是1”的问题一直以来困扰了许多师生。数论中是这样定义有余数除法:对任意整数a、b(b>0),则存在唯一的两个整数q、r,使a=bq+r(0≤r

采用拓展延伸策略可以将所学概念设计成不同层次的训练题目,促使学生巩固、理解并掌握概念,如“□÷6=□……□,余数最大、最小可以填几”等。在学生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与生活相联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思维活动,以此深挖概念的内涵。

总之,把握概念本质是有效教学的根本,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有效教学的保障。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还要把握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发展水平,才能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实现数学教学的核心价值。

上一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下一篇:营业主任述职述廉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