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德育案例(共11篇)
1.体育教学德育案例 篇一
小强的脾气很倔强:平时同伴间有了矛盾,他有时会怒气冲冲、瞪眼对峙,一言不发;有时会情绪激动,像一头发怒的小狮子一样,措到东西就扔就甩。有一次在收拾玩具,准备解便洗手吃午点了,我看见他拿着玩具绕转圈地追着一个同伴乱跑,我拉住他,好言相劝,叫他手中的玩具放好。谁知,他却一反常态地拉着同伴就是使劲地捶打,还喊着:“要你抢我的玩具,我不吃午点了,我生气了”说完就往外冲,我眼疾手快地抓住了他。
一、教师与家长携手,达成共识。
原来,小强父母工作忙,从小就是奶奶一人照料他。他调皮,爱捣蛋,奶奶非常的溺爱孩子。平时,在家里,小强不吃饭,奶奶总是到处追着他喂饭吃;奶奶从来不会骂他,即使有错也会迁就他的。父母起早贪黑工作繁忙,回家后也难得与孩子相处,索性爱心倍加,常常放纵孩子,使他为所欲为。于是,小强只要稍有不顺心就赌气不吃饭或者摔东西,甚至出手打人。有一次,妈妈气不过打了孩子几下,他竟然与妈妈对打,爸爸不但不阻止,反而大笑起来,这就更加助长了小强的嚣张、任性。为了尽快改变他的坏习惯,我决定家访,利用家访的时间与家长沟通。具体做法:
1、家访时我带上一些小玩具,利用玩具的魅力吸引小强,让他能愉快的接纳我,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
2、在与小强的父母交谈时,我以诚恳的言语换取了家长的信任。在拉家常的过程中,婉转的提出问题,举例说服家长,让他们认识到小孩不良性格的严重性,劝说家长与我互相配合,携手共同教育孩子。同时也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应连成一线,唱一个调,不让孩子有空隙可钻。
3、在说服家长,得到他们的认同以后,我为他们推荐了几本幼儿教育杂志,使他们知道教育孩子必须家园同步,进一步更新观念,强化行为。
二、持之以恒,事半功倍。
俗话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凡事贵在坚持,特别是对于孩子某种不良习惯性格的纠正,就更不能操之过急。所以老师与家长应该做好心理上的长期准备,只有统一战线,坚持不懈,不让孩子钻空隙,逐步提高要求,才会最终达到目的。在这学期里,我做了大量的家长工作,家园共唱一个调,注意经常保持联系。
具体做法:
1、当家长感到疲惫无力过问时,我就上门家访,把意见对策送上门,得到家长的同意,支持后再行动,保持家园的一致性。
2、当孩子取得了小进步,就通个电话简单的讲明下一步计划,统一意见,双方互相提醒不可放松。
3、当孩子出现突发事件,三言两语无法讲清时,我就写纸条,讲明事发原因,我的处理意见,并劝孩子的父母双方统一意见,心平气和的处理事情,坚持家之园唱一个调。
4、过一段时间后,我与孩子的父母通过电话联系,互相总结孩子近期表现,找出闪光点,予以引导,鼓励,找出不组之处,探索新方法。
三、取得效果:
通过我与家长双方的不断努力,小强变了,变得活泼开朗,爱说爱笑了,学习也认真了,会唱几首歌曲,会和同伴和睦相处了。虽然有时还会发脾气,但在教师的提醒和暗示下会很快扭转过来的。现在,他能主动的与伙伴分享玩具。
2.体育教学德育案例 篇二
20世纪初, 哈佛大学创造了案例教学法, 就是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除了, 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 通过独立研究和讨论的方式, 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尽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做好准备。德育课程理论性强, 内容抽象, 学生常常产生排斥和厌学心理。推广案例教学模式, 使课程内容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 贴近实际, 运用生动的案例作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 实现学理论, 懂论文, 用理论三者有机的结合。
2. 德育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模式
在我国的高职教育中, 德育课程主要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教学的内容过于理论化, 忽略了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知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需求。案例教学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教学中。在案例教学模式中, 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起到引领的作用。该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吸收教学传授的知识[1]。将案例教学贯彻到德育课程的教学中, 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参与意识。
3. 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合作能力
案例教学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提供了平台, 可以使学生彼此分享自身的观点, 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中, 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深入的交流, 提出各自的观点及看法, 在同学之间加以论证。案例教学可以使教学课堂变得更加活跃, 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某种程度上, 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 为学生的发挥创新提供了空间, 有利于学生建立健康的独立人格, 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在德育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模式, 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在案例教学中不存在预定的正确答案, 答案不具备唯一性, 它注重的是学生理解原理及概念的过程, 它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真理,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实施案例教学, 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意识, 使学生摆脱固定的思维模式, 从而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 促使学生去分析问题, 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中案例教学的应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使学生在交流中培养合作意识, 在合作中提高交流能力, 使学习探讨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在案例教学下的学习环境, 可以激发发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学生学会尊重和合作[2]。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所表现出的创新能力、自觉性、主动性及合作精神,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建立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库
案例教学在德育课程中具有众多优势, 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案例在质量方面有所欠缺。主要是因为本土化案例较少, 或案例与高职的学生情况不符。很多高校重视德育课程中的案例教学, 将案例教学模式贯彻到日常的教学当中, 逐渐建立本土化课程案例库。但是很多教师在进行案例搜集和整理时, 工作比较滞后, 在搜集的案例当中, 有部分是刊登在报纸上的案例, 或是已出版的案例教程, 甚至将网络上的相关视频作为教学案例。教师在进行案例的选择时, 较注重理论性案例, 使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一样偏于理论[3]。教师在进行案例的选择时, 应做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以学生为本, 同时注重时效性, 引导学生研究分析社会热点, 设计出恰当的教学场景, 尽量缩短教学情境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
5. 案例教学的优化运用
为了在教学中更好地展开案例教学方法, 应注意教学案例的筛选。教师搜集和筛选案例时, 以教学目标为前提, 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案例教学。保证所选案例与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目标相符, 贴近社会生活, 化理论为德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少, 教师不能引入一些错综复杂的案例, 或者停留在表面的理论阶段。德育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应重视启发和拓展, 鼓励学生对课外案例进行分析探讨, 使知识得以延伸, 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应创造设施条件为学生提供模拟仿真的教学情境, 提高案例教学效果。可以根据情况对学生进行仿真训练及心理体验, 培养学生形成换位思考思维。通过构建模拟仿真教学环境, 全面提升传统教学形式, 利用角色扮演以及问题探究, 为案例教学提供创新性思路, 对教学资源进行扩充, 从而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讲授式教学的缺点, 使学生处于案例的模拟仿真情景中, 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十分重要。师生之间的关系处于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的平等状态时, 学生思维开阔, 畅所欲言, 互相辩论、质疑、补充, 在教师引领下各种观点交流碰撞, 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主要体现在平等的人格上。师生双方通过积极参与获得成就感体现自身价值, 提高交往能力, 逐渐确立健康的人格及自由个性。而教师应发展学生的自由个性,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结束语
总之, 案例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符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 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会如何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李连洁.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案例教学[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6 (03) :124-125
[2]班秀萍, 李瑞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的探索[J].九江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20 (01) :226-227
3.体育课中的德育教育教学案例 篇三
在一次跳绳课中,体委整队汇报人数的时候,我发现少了几个同学,就问其原因,体委汇报说有几个同学去排练节目了,可是说到某同学的时候,突然有个学生脱口说:“小蛤蟆”去厕所了。当时我就把那位同学喊到前面来,问他为什么给同学起外号。他对我解释说那位同学爸爸的外号就叫“丁蛤蟆”,因为他爸爸养蛤蟆得的这个外号,所以同学就叫他“小蛤蟆”和他开玩笑,又恰好上一节课学了《童趣》,文中有一句“忽然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当时我明白了,原来这个所谓的“小蛤蟆”碰上了“癞蛤蟆”。后来我让学生进行常规热身活动(跑步),之后我问了那个学生,他说大家都是这样说的,我当时就问为什么我只听到你一个人说呢,他没有回答。之后我又问:“那你认为那个同学听到你们这么说他有什么反应呢?”他也没有回答。我接着问:“如果同学都喊你‘癞蛤蟆’的话,你怎么想?”他说:“听到了很伤心。”我接着说:“那你认为那个同学是会有与你相同的感受,还是无动于衷呢?相信你比老师更加了解那位同学吧。”他哭着回答说:“他也会很伤心的。”于是我就顺着他的回答,给他一个结论:大家都是同学,要互相尊重。今天还好他不在,但不要认为他本人不知道就可以随便叫。像这样的情况我想在教学中还是很常见的。比如,在上课的时候因为一点小摩擦就会发生小的碰撞,在分组练习的时候就孤立他,或是在体育活动中故意推、拌等等。试想,如果我没有及时制止或者在所有同学面前批评他的话,也许会造成反面效果,我想也许会有这样几个结果:一是随便你怎么说,反正大家都是这么叫的,造成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找些臭味相投的人来反抗;二是在同学面前感到羞愧,自尊心稍微差点的学生就会影响学生间的相处;三是让被羞辱的同学有报复心理,造成恶性循环。
二、反思
在这个案例中,如果没有及时了解并解决问题的话,学生间的这种不尊重同学的行为会在不同的学科学习中上演,同时在体育课上,学生的自由度要高于其他学科,如果矛盾升级的话,就会导致在练习中进行报复行为,在中途伸个手或者伸个脚的,令练习者感到害怕,导致危险的事故发生。试想一下,要是情况恶劣的话,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我想这不是我们能够承担的。德育教育要适时地开展,把危险的事情扼杀在萌芽之中,以防万一,做好保护和帮助的措施。所以体育与德育要并重。
4.语文德育教学案例 篇四
2016----2017年度 恒山中学 赵玲
语文新课标将学校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德育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挖掘文中的思想教育点,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语文教学要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的德育效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种方法。
情感渗透
我们的祖国有着渊远的历史文化,从四大发明到地动仪,从《史记》到《孙子兵法》,但情感依赖于认识,只有对祖国的文明了解了,认识了,才能对祖国有深刻的爱恋,所以我充分利用时间和机会,带着学生在祖国文化宝库中领略文化的无穷魅力。为了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今天,我向学生介绍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科学发展的重大成果,组织学生观看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盛况和“神七”凯旋的录像,材料中那惊天动地的欢呼声和绚烂夺目的礼花,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航天员翟志刚的舱外成功行走更让学生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他们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并立志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很多学生不禁背诵起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名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种自豪感、奋进感油然而生。
细节渗透
从德育工作的角度,回味杜甫笔下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顿感喜悦,它不正是德育渗透的特点吗?潜移默化,细致入微。我们要分析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日常生活表现,努力创设一种和谐互信的教育氛围,选择恰当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育之以诚,力图将自己精心酝酿的德育“春风”吹向学生的心田,让不良的言行迎“春风”而化止。同时,要想潜移成功,润物见效,教师还要处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学习“八荣八耻”时,老师随手捡起地上的粉笔头,拧住流水的水笼头,关掉学生忘记关的电灯等等,这些细节虽小,却可点滴入心啊!有的学生表示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有的乐意为集体多做好事,不再为多扫一次地斤斤计较,另外,也可以利用课本中的细节描写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在《孤独之旅》结尾部分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 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鸭群的羽毛上„„这一细节突出了少年杜小康的懂事、执著与顽强,他虽然还是孩子,虽然受了重伤,但却战胜了孤独、恐惧和强烈的黑夜暴风雨,把失散的鸭群找了回来。这一形象深深打动了个学生的心灵,“杜小康”成了学生坚强、勇敢的代名词,是学生心中的小英雄,大家也深深懂得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道理。名句渗透
人类历史上,曾留下过许多晶莹璀璨、光芒四射的格言,这些格言使许许多多青少年走上成功之路,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言,是人们从文学作品中挖掘、摘引、精选出来。现在语文课本所选的许多文学作品,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深深打动学生的心。
《孟子》二章中,有这样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育学生要成就一番事业,心先苦其心志不断磨练自己;如果只贪图安乐享受,那将一事无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告诉我们,治国需要人和,战争需要人和,工作和生活也需要人和。要想“人和”,先需“得道”,即多做好事,让学生明白生活的真谛。“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 难之间”是《出师表》中诸葛亮受恩于刘备而报答感恩的佳句。通过这句话让学生懂得“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文天祥笔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千古名句更是让人心动。讲到这些我进行了点播,古人尚能如此,我们该怎么办?学生早被文章
塑造的形象所感染,这样一激发,就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和思考的欲望,他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言,强烈的爱国之情顿时溢满了课堂。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拓展渗透
(1)、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仅有利于知识技能多方面的积累,更有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知道,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学生广泛地吸取课外书籍的丰富营养,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但书籍也有良莠不齐,而且学生的精力与时间也有限,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比如针对学生意志薄弱,经受不住困难挫折考验的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的光明》,从中学习主人公不屈服于命运,以顽强的毅力迎战困难的精神;针对学生革命 理想淡化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小说《红岩》、《林海雪原》,学习革命先辈为正义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事实上,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不仅不会影响学习成绩,反而会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熏陶。
(2)、专题活动
学习《最后一课》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收集赞颂祖国的诗歌、名言,举行朗诵会,用优美的文学作品去熏陶学生,加深对国家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可以形象地说,由道德概念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而行为和习惯中又渗透着儿童对于所见所为事物的深刻情感和个人态度。”
5写作渗透
作文是学生心灵的窗户,写作讲评时,我引导学生朝着“阳光”、“鲜花”的方向发展,即要求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要有亮点,展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张扬个性之美。经过不断的努力,学生告别了过去的苦恼与压抑,体会到了写作的成功与快乐,大家都深刻体会到:写作就像飞鸟在湛蓝的天空中划过的那一丝灵动,自然、美丽、脱俗。
5.我的德育教学案例 篇五
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师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有教无类„„这都是师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道德素养、行为准则、治学态度等都与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息息相关。只有师德建设好了,才能保证教师以高尚的人格精神感染学生,以科学务实创新的学风熏陶学生。
师德是言谈举止之间的严于律己。小学生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如同明镜,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倒影其中;他们又如白纸,教师的一颦一笑都会在上面留下痕迹。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学生的行为就是教师行为的缩影。因此,严谨的作风乃是为师之道。身教胜于言教,没有高尚的道德和情操,又有何面目站在那三尺讲台之上,对学生侃侃而谈?
结缘班主任才短短的几个月,我没有惊人的事迹,只有平平淡淡的改变。他是一个行为习惯极差不爱说话的孩子——罗振宇,妈妈在家务农,爸爸外出打工,妈妈不认识字,爸爸教育理念是任由孩子自由发展。开学不久的一天早上我开始关注他,怎么这孩子越看越不对劲,原来衣服穿反了,一件又旧又小又脏的衣服穿反了,再看看这孩子的眼睛,一双灵光的眼睛看着我,接下来又被学校检查到没洗脸,于是我开始关注这孩子,问以前的班主任老师,得知:这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孩子,但行为习惯极差,经常不做作业。心想:这孩子一定要救他,于是我开始关注他。
果然这孩子从不交作业,经我强调后在我办公室才做作业,我想这样也不是办法。有一天这孩子拿一本奥数书给我看,我说:孩子,怎么了。他说:老师,我爸爸给我买的。我暗想这也许能让他按时完成作业,于是我给他一个人单独布置作业,他很高兴,奥数上面的作业能按时完成,但是我在班上布置的作业不做,我纳闷了,这孩子,真是缺乏管教,接下来我开始更加关注他。他经常都会被班委记下名字,我就让他放学留下来,他经常是走在我前面,每次走之前我都要和他聊天,聊聊他今天的表现,老师对他的期待,回家先完成作业再做奥数,明天该换衣服了,今天你的衣服很干净值得表扬等,就像一个妈妈一样嘱咐着,久而久之我发现他改变了,作业能按时完成了,衣服没有反着穿了,还买了些新衣服,看起来好看极了,真是个可爱的小男孩。
6.德育微课教学案例 篇六
教师采用的活动:
情景活动1:“黑熊”与“灰熊”
1、老师讲的故事中会多次出现“黑熊”和“灰熊”这两个词。当听到“黑熊”时女生起立,男生坐着。听到“灰熊”时,男生起立,女生坐着。
2、讨论:为什么有的同学反映又快又准,有的同学出错较多?教师仔细观察,如,有的同学在其他同学发言时随意嬉笑、插嘴,影响大家做游戏。
3.教师点评:反应又快又准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认真倾听”。情景活动2:“最佳听众”
1.邀请一位高年级学生来为大家讲故事,教师在旁边观察孩子们的倾听情况:(举例说明)
⑴
听同学发言时,不停地变换身体姿势,显得不耐烦。⑵
不认真听,不停地跟同桌讲话。
⑶
东张西望,不停地玩铅笔、文具盒。⑷
7.体育教学德育案例 篇七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担负着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指导学生实践的任务。而职业学校的一些学生对课堂学习多是厌倦的, 尤其是德育课堂的说教, 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对很多道理都已明了, 无需老师赘述。但生活中他们却大都没能用德育知识指导实践, 知行分离, 德育的实效性没有得到真正发挥。而中职德育课的教育性和实效性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 教师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百无聊赖地听。单一机械的教学方法, 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体验和道德判断能力, 更忽视了学以致用的原则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灌输式教学导致德育课缺乏吸引力, 学生感觉索然无味, 不喜欢也不愿意上德育课, 更无从谈及德育课对学生实践的指导, 从而直接影响德育课的实效性。同时, 虽然德育书本上有相关的教学案例, 但那些职业学校学生在对课堂产生厌倦的同时淡化了对课本案例的兴趣。或者在百无聊赖的课余时间已经将课本的案例阅读多遍,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再进行课本案例的讲解, 学生就会感到毫无新意、索然无味。如果在德育教学中采用案例创设法, 创设贴近学生年龄、心理特征, 贴近专业、就业、生活实际的案例进行教学, 则既能使学生感同身受, 激发学习兴趣, 又能启发学生感悟, 明确认知, 以知为行, 从而切实指导学生的实践。
二、案例创设要遵循的原则
1. 方向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 又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实际和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案例材料的创设要具有典型性, 既要能反映时代特征, 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同时要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材料。
2. 贴近教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
既要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 又要适应中职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 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 开展富有成效的教育和引导活动, 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
3. 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
既要重视知识传授、观念树立, 又要重视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 引导中职学生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
4.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既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又要切实帮助中职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在讲解德育第一册《道德法律与人生》之“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时, 我遵循以上原则, 创设如下案例:
选择一种态度, 开启一种人生
当听到录取热线里一字一顿传出“恭喜您, 您已被xx大学录取”时, 陈倩的泪水奔涌而出———十年寒窗, 没考上心仪的学府, 却被服从到最不理想的学校。
开学时, 陈倩丝毫没有上大学的欣喜。这是个分校区, 一个根本称不上大学的大学, 它甚至远远没有自己的高中校园那么恢弘。她不知道自己如何捱过漫长的四年光阴。
新生总是充满激情。开学伊始, 同学们纷纷写下入党申请书, 踊跃地参加班干部竞选。陈倩嘲弄地看着每个同学, 她感叹这群孩子的天真, 在如此不入眼的学校, 入党有希望吗?当班干部有意义吗?
四年里, 陈倩我行我素, 她自认为老师水平有限而经常旷课;班级、学院活动, 她均冷眼以对、嗤之以鼻……从进大学的那一刻, 她就在心里把门关上了。
仅仅是在毕业前夕, 由于就业压力, 陈倩才想要准备点什么。考研是在坚持一周后放弃的, 因为忍受不了日日对着好几门科目的繁琐和枯燥;考公务员是在看了一星期的书后终结的, 因为考中的希望太渺茫。
每每看到背着书包来去匆匆的刘欣, 陈倩都在心里冷笑:这人可真够当真, 竟然要考北京大学的研究生, 还是跨专业!哼, 不自量力。刘欣也是很失意地被服从到这所学校的, 但她一入学就准备考研, 像模像样地查资料、上自习。她要从这所学校飞离出去, 重新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架势令陈倩感到滑稽。一般考研到大三才着手准备, 刘欣未免太积极了, 有必要吗?
四年后, 激烈而残酷的就业摆在陈倩面前, 她四处奔波, 饱尝艰辛, 依然不如所愿。听说有同学在高校聘得工作, 陈倩满怀希望地拨通其电话。同学告诉陈倩, 正好有岗位, 但招聘条件有三:一是全日制本科, 二是学生干部, 三是中共党员。陈倩眼睁睁地任泪水成河———机遇就摆在面前, 她却无法抓住。当年全系只有一位同学没写入党申请书, 那就是她!还有学生干部, 陈倩压根就没看在眼里。现在, 陈倩后悔不迭。
同学录上, 陈倩看到刘欣的照片, 波浪卷发, 红色跑车, 在北大未名湖畔, 那是一个充满豪情的画面。刘欣毕业后并没考上研究生, 但她没放弃, 只身跑到北京以做家教自立, 坚持到北大自习。翌年, 刘欣如愿以偿, 她竟然跨专业考取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
陈倩后来历尽艰辛地找到了一份差强人意的工作, 一上班她就写了入党申请书;工作甚是积极、刻苦, 连获佳绩;参加公务员考试, 虽没考中, 但也为自己的人生做出了拼搏;她不懈努力, 考取了研究生。面对领导和同事的盛赞, 陈倩总是很感慨, 她终于明白一个道理———不管天空中有没有我的影子, 我都要奋力飞过!
本案例贴近学生心理实际。技工学校, 学生一般都不是欣然报考的, 他们多数因为成绩不理想, 才怀着矛盾、迷茫、消沉甚至无谓的心情选择技工学校。所以, 有很多同学入校后无法调整自己, 得过且过。此案例贴近学生心理实际, 符合其心境, 感同身受, 易引起共鸣 (陈倩和刘欣都是被服从到不理想的大学) , 使学生认识到:面对挫折和矛盾, 不同的态度, 会有不同的生活, 不同的生活会有不同的人生。教会学生如何对待挫折和人生矛盾。
本案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案例涉及校园生活 (学习、校园活动等) ,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既是对在校学生生活的一种批判写实 (陈倩) , 又是对学生生活的一种正面引导 (刘欣) 。促使学生思考:如何为将来实现理想而安排好现在的生活和学习?同时通过正反对比, 鲜明地使学生明确:人生态度既是一种心理的倾向又广泛地表现在行为之中, 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对个人生活和人生的重要性。
本案例贴近学生就业实际。案例涉及就业, 这也是学生所关心的, 就业一入学就要进行指导, 因为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校园的学习和生活。如果等到毕业再进行指导, 那么很多学生就可能已经荒废时日。陈倩的事例对学生是一种警醒和教育。案例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触动很大, 学生的感悟也很深刻, 当然, “知”之深, 必有“行”之切———德育的真正目的水到渠成。
三、案例创设的问题设置
问题的设置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关键, 是把材料与知识结合起来的纽带。好的设问既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能使学生的感悟升华, 指导学生实践。
1. 设置问题的总原则———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 通盘考虑, 全面安排, 使之区分主次, 先后有序, 发挥整体功能。
2.“由浅入深”。问题设置有梯度, 由浅入深, 这样有利于学生“入题”, 既符合人的逻辑思维规律, 又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3. 选择恰当的切入点。
恰当的问题切入点实际就是对学生认知和行动的方向引导, 是对学生认识的升华、实践的生成的引导。
4. 优化问题的表达形式。针对案例进行提问的形式有很多, 如:逆问法、换位问法、借助情境法等。
5. 多角度设问。
设问要体现学科综合性和知识的整合, 因此, 教师在对案例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从理论 (认知) 、实践 (行为) 等多种角度进行思考。
讲授此案例, 我设置了如下问题:
(1) 当理想遭遇现实,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人生矛盾? (体验案例, 端正人生态度)
(2) 通过陈倩和刘欣的对比, 思考:人生态度的确立对个人的行为有哪些作用? (体验并认识人生态度的重要性)
(3)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关于人生态度的名人名言。 (感悟)
(4) 对比陈倩前后人生态度的变化, 谈谈你目前的生活、心理状态及以后的规划。 (结合案例, 联系自身实际, 指导实践)
四、创设案例对老师的要求
案例创设绝不是编故事, 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首先要根据教材, 根据学科特点, 根据学生身心特征, 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创设能够涵盖理论知识、升华学生认知、触动学生心灵、指导学生实践的案例。案例要把理论知识具体化, 使其置于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 专业、就业、生活实际的案例情景之中, 使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表现, 增强其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要对案例的设问进行设计, 既要把握切入点, 体现学生兴趣、知识主次, 又要顾及层次性、多角度, 反复挖掘案例蕴含等。因此, 教师的备课就更需要深思熟虑。
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德育学科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知”, 更要切实指导学生的“行”, 在德育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 贴近专业、就业、生活实际的案例, 既能使学生感同身受,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又能启发学生感悟, 明确认知, 以知为行, 使其知行统一, 从而切实指导学生的实践, 德育学科的实效性得到充分发挥。
摘要:一些中职学校学生对德育课有其自身认识:老生常谈, 说教不止;他们对德育课深感倦怠, 自以为老师讲授的知识都是其早已熟透于心的道理。诚然学生对很多道理都能明了, 但他们大都没能用德育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 知行分离。为此, 作者思考在德育教学中采用案例创设法, 创设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 贴近专业、生活实际的案例进行教学, 既能使学生感同身受, 激发学习兴趣, 又能启发学生感悟, 明确认知, 以知为行, 知行统一。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教学,案例创设
参考文献
[1]宋晶晶.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07) .
[2]杨建培.对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1) .
[3]王晶洁.中等职业学校如何提高德育课的实效[J].职业, 2010 (32) .
[4]欧阳惠平.案例教学法在职业院校德育课中的应用[J].职业, 2011 (24) .
8.体育教学德育案例 篇八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115-01
中学历史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一门重要课程,实践证明: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基本素养教育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只有不断地发掘历史学科中的德育素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进而更好地完成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任务。
一、渗透环境教育,树立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环境保护意识和环保人格是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
在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史前人类社会与古代区域文明》的教学中,通过对地理环境的分析,学生们都不难总结出大江大河滋养孕育出了四大上古文明这一特征,因为大江大河水源充足,饮水方便,有利于植物生长和农牧业的需要,并提供了交通运输的便利。我在讲课中有意识地增加了相关的内容。在讲述古埃及文明时,我讲到尼罗河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河”,“尼罗河赋予两岸土地予生命:只有尼罗河泛滥以后;才能够有粮食和生命。大家都依靠她生存。”这是镌刻在尼罗河畔岩石上的赞语。作为受惠并传承上古文明的今人,我们应该善待大自然,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同学们也纷纷谈到,作为一名初中学生,应该要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总之,通过联系社会现实,能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的相互协调关系认识基础上,切实提高环境意识。
二、珍视生命教育,感受生命意义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充分开发教材、生活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以增强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意识,使他们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也是当代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中的《美国南北战争》一课,不管是战争前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还是林肯总统的作为,都是善待生命、种族平等思想的体现,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在导入部分我结合实事热点,即黑人总统奥巴马的当选,让学生感受南北战争在种族平等上的深远影响。在讲述战争背景时,我让学生理解“一位小妇人写了一部小说,挑起了一场战争”这句话的含义,也让学生从小说的内容中感受到种族歧视下的美国黑人的生命遭到严重践踏,人格尊严更无从说起。黑人奴隶制的废除让黑人的生命得到尊重,他们在美国社会发展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美国政界、体育界、影视圈中杰出的黑人代表。
历史上的战争,尤其像一战和二战,造成了成千上百万生命的伤亡。如一战的参战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去生命的超过一千万。二战死伤人数更多,中国战场在抗战中,就一共伤亡三千五百多万人,仅南京大屠杀中,被日军屠杀的中国居民就达三十万人以上。通过观看《南京大屠杀》录像,再现“南京大屠杀”这一铁证如山的历史史实,从听觉、视觉等不同感观器官刺激学生,使其产生对战争血腥性和残酷性的认识,从而产生心灵上的震动。在学习二战历史时请学生以二战德国法西斯奥斯维辛集中营一名狱卒身份上台进行忏悔,创造情境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法西斯暴行的残酷、血腥,激发其拒绝战争、维护和平的强烈。生命在战争中显得何等渺小,何等脆弱。通过这些血淋淋的史实,教育学生认识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是神圣的,我们应该去珍视和善待。推而广之,世界上、地球上每一个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成员,都有其生存的权利,都应得到尊重和珍爱,人与人、人与自然都应和谐相处于这个世界上。历史课堂应该成为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之外也要坚持以实践体验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八年级第二学期的教材中还有许多科技文化艺术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成就都是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如贝多芬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德国音乐家,通过给学生讲述贝多芬克服疾病带来的困难和痛苦,沉醉于音乐创作并获得辉煌成就的故事,通过聆听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让学生充分感受和敬佩他对生命的热爱及其与病魔作抗争的勇气和毅力。
三、强化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豪感
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责任是把民族团结、共同繁荣作为重要的内容进行教授,寓德于教,让年青一代从小就树立起热爱国家、热爱民族团结的信念,产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发展民族经济,建立统一、繁荣、和谐的民族关系,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而努力。
9.体育教学德育案例 篇九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教育新人就是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建立个人与集体和社会这种实际联系和关系的体系,以保证个人的社会化。”学校教育的宗旨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的工作主要由教师进行。因此,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要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师生关系是学校诸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它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直接关系到办学特色。
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向,鼓励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该调整好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变传统型的“师道尊严”为现代型的“良师益友”。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因此,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水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其核心应该是现代的平等观念,平等、民主、威信等等,都是不可缺少的。而不断校正学生的人生目标、社会定位,规范学生的言行,则尤为重要。教师要力争通过艺术的手段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人际关系中塑造个性,并保证个性的社会化,这正是人际关系艺术家创作的真谛。
案例内容:上课了,语文教师王老师走进了教室。眼光一扫全班,唯苏尔德不见人影,而桌子底下却散了一地的书本文具。教室里好像刚刚发生了什么事?学生们的眼光齐刷刷望着王老师,这些眼光中不乏疑惑和探询。又怎么啦?王老师心里打了一个疑问号,但没有询问学生,只是要旁边的学生帮着她把地上的书本收拾整齐放在桌上,平静的按往常一样上课。看到老师没有问什么,学生们也迅速全心贯注上起课来。
大概过了十几分钟。忽然,“砰”地一声,大家吓了一跳,教室门被撞开了,苏尔德气冲冲黑着脸大步走了进来。他两步走到自己座位上,又伸出手“呼”的一下把桌子上的书本全推到了地上,“哗啦哗啦”之声一片响。安静的教室顿时乱了,学生们发出一阵“啊”的惊呼,坐在后排的学生甚至站了起来。教了几年书,王老师还从没见到如此狂妄胆大的学生,这太让人生气了。如果让这样的学生得意下去,那以后的语文课还怎么上,岂不会乱成一锅粥?其他调皮学生岂不会群起效仿之?学生们也纷纷议论,甚至有人说:“这下可有苏尔德好看了,老师会把他拎到德育处去!”听到学生唧唧喳喳的议论,刘老师反而冷静下来,她想:一般情况下学生不会这么胆大,就算苏尔德调皮以前也没发过这么大脾气,今天肯定事出有因。于是,王老师用镇定的语气说:“同学们,我们继续上课!”学生们逐渐安静下来专心听课,苏尔德也坐在位子上不做声,一节课很快过去了。下课后,学生们都跑去做操了,教室里只剩下老师和苏尔德。王老师一边帮苏尔德捡东西一边温和地说:“苏尔德,你今天上课这样子表现很不好,有什么意见和不满可以和老师说,可不能摔东西了。” 苏尔德也一边捡一边小声说:“老师,我刚才错了,对不起!班主任刚才批评了我,我心里有点不服气。王老师您对我这么和气、宽容,我心里很内疚,以后我再也不这样了!” 苏尔德 认识到了错误的又重新抬起了头,得到了老师的谅解,他又安心地快乐地做操去了。
案例解析:师生之间经常会产生一些大大小小的矛盾。特别是高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个性和见识也随之增长,他们对老师不再是小学生样盲目的崇拜和听话了,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特别是有自己的自尊,老师不可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们头上,也不可能简单的规定不准干什么不许怎么样,更不能对他们加以呵斥和责骂,否则只会招来反感和叛逆。现代教育理念更推崇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教师更多的贴近学生,在相互理解和信任的环境下实现教育的目标。那么,怎样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怎样达到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呢?案例中王老师的做法给我们两点启发:
一、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
案例中苏尔德的行为无疑是非常不敬的,换作平常,也许有的教师就会火冒三丈,将苏尔德训斥一通,让其他学生都陪坐在那里挨训,教师愤怒的情绪传染给全班学生,以至于这节课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们也会认为老师的脾气比苏尔德的脾气还大还急躁。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想恢复就难了。教育家魏书生说:“无论课前我有什么烦恼和不快,一到上课,就得像川剧演员变脸一样,换作笑脸面对学生。”案例中王老师始终能稳定自己的情绪,虽有生气但很快控制了,使课堂能平静的继续上课,学生们从老师身上也学到了沉稳的气质。
10.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篇十
——“课程融合育人”精品案例
教育为本,德育先行。学生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是关键。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精辟地揭示了语文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之间的本质联系。而新课标中指出,在语文课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再者语文教育是具有生命性的教育,要求我们教师的心目中,要处处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要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在教学上,坚持教文育人,要利用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挖掘从文内涵和美学情趣,以美怡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文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中要注意有机的结合,巧妙地渗透。
一、介绍时代背景、审明题意中渗透德育
一篇优秀文章,题目是关键,课题也往往是文眼。从课题入手,质疑课题,探索题目背后的故事,更容易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课文时代背景,更有利于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在教学《伟大的出征》一课时,先让学生读课题,思考为什么出征?出征干什么?什么样的出征才算得上是伟大的?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了解到神五飞天,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梦。为了这一天,我国人民付出了几代人的努力,他是国人的骄傲,是神圣的,也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进入了划时代的领域。从而让学生感到作为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
二、视听结合,从画面中渗透德育
播放视频,视听结合,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感官上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达到心里的共鸣。从文章中看到和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是不同的。达到的效果也不同。
如在教授《伟大的出征》第八段到第二十段时。我播放这段视频,让学生们从热闹的画面,从嘹亮的《歌唱祖国》的歌声中,从激动的解说词中,感受到神五飞天的不易,感受到祖国和人民的期待。从而激励学生要勤奋学习,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
三、在人物分析中渗透德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形象,是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方法。如在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通过对小红军的外貌和语言描写,体会到小红军最然年龄小,但他有一颗大爱的心,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思想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让学生们既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又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总之,语文课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空间,我们要抓住时机,恰当启发、点拨,使学生能从文章所传达的情感中认识自己、净化自己,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成长自己的道德品质。
11.体育教学德育案例 篇十一
关键词:中职;德育;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014
德育课一直在中职学校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但中职学校是学“一技之长”的专业性强的学校,德育课在中职学校往往是“没地位”,学生出现“厌学”现象严重,给德育课教师的教学带来大挑战。
如何在教学改革中丰富德育课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以达到进一步坚定学生的政治信仰、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为造就合格人才打基础的目的,成为了德育课教学的一个研究课题。
案例教学法如何运用于中职学校德育课,是本文要研究的内容。所谓案例教学模式,即一种将案例运用于教学,通过教师展示案例,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教师归纳提练,学生最后演练等教学程序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
一、教学案例的准备
1. 紧抓教材内容运用案例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新教材,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各门课教材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做到教学内容图文并茂、体例活泼、语言浅显易懂,选配了不少生动、典型的案例。如《职业生涯规划》教材中就有大量的课首案例、文中案例,这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也有利于学生从中感悟、理解本课的主要观点,教师将其穿插在教学中,既调动学生参与,又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联系实际,编选案例
德育课新教材中都有案例且针对性较强,教师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但我们也可根据当地、本校毕业生以及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另编选案例。案例的编选是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在新课改背景下,典型、适当的案例应具备以下几点:
(1)目的性。教学案例的选取和设计应针对教学目的,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加深对基础概念、基础理论原理的理解掌握。
(2)本土化。引用的案例最好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通过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使学生感悟更深,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讲到职业生涯规划要有目标,就为学生讲了一个本校优秀毕业生如何选定自己目标最后成功的故事。发生在身边的任何事都会让学生的感悟更深,更容易联系自己来确定人生目标。
(3)典型性。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有选择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掌握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和方法,才能使他们在实际运用时举一反三,不断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案例的选择必须在社会、生活和职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影响力,使学生认识到德育课是对时代的正确认识,是一个人了解社会的一扇窗户,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一条途径,从而感悟到德育课的价值。比如在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中财政收入与支出这部分内容时,很多学生都认为这是国家大事,跟自己的生活相去甚远,所以没什么积极性。这时,教师就可以列举一些学生周围的事情,比如这几年国家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公共基础设施的事例,并让学生自己去做一些调查。
(4)方向性。选用案例应以正确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运用事例时应把握正确方向,唱响主旋律,多弘扬正气,讴歌正义,用积极的例子去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浩然正气。同样可以适当地采用一些反面案例,使学生通过案例加以警醒。
(5)时效性。利用网络、电视、杂志等媒体手段收集和选择案例,这些案例要反映时代的最新成就,反映当前的热点问题,紧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以增强时效性和新鲜感,切中学生的兴奋点、关注点,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完成学习任务。
二、案例教学法的使用
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创造性的积极发挥是关键。要精心选择好案例,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展示案例,案例展示后应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适时加以点拨、归纳,使教学生动有序地进行,师生配合和谐一致,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发挥。
1. 导读案例教材
引导学生首先掌握案例材料呈现的感性认识。例如职业生涯规划中有一则故事,通过了解张扬毕业时的选择和就业后的努力让学生从表层看到张扬如何为事先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形成对张扬以就业梦想对自己进行激励的认识。
2. 分组讨论,集体攻关
这是培养组员合作精神、集中智慧的环节,务必展开,不得走过场。但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小组长综合素质较高,有号召力;二是控制小组人数,多则易乱;三是议题应集中,不宜宽泛;四是轮流发言,不让小组长唱独角戏;五是限时完成,“超时下岗”。要这样做,教师必须精心策划,长期训练。
3. 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这是学生知识共享的高潮,需要师生扮好角色。教师作“导演”,分解教学任务,小组推荐“主演”,以确保讨论效果。如教学案例之三时,学生极易举归纳徐虎身上具备的“五素质及特征”和“提质”意义。当然教师还应斟酌适度“发难”,避免“过易”学而无趣,“过难”启而不发。如设问:案例之一中李明先后多易其职,你能具体说出职业的特性吗?你能简析劳动者再就业的原因吗?就此传道、授业、解惑、导行,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4. 师生总结提炼升华
在展示各自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教师要将带有明显价值取向的观点呈现给学生,使其明辨是非,以达到对主题探究的升华。
三、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正确处理案例教学和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懂得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扬长避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应避免以下倾向:第一,坚持死守传统教学方式,拒不采纳案例教学;第二,认为案例教学是万能的,可替代其他教学方法,这两种倾向都有失偏颇。实际上,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不同的方法,并不是教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可采用案例教学法。
2. 正確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在案例教学中,应主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应从单纯的注重“教”向突出“导”转化。更进一步说,就是在讨论中教师应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广开思路,积极发言,不断提出新的设想和思路。此时,教师应以学生姿态出现;同时学生要有敢于与教师讨论问题的胆量,做到教学相长。
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案例材料对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能够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同样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去追求更有意义的现实生活。
【体育教学德育案例】推荐阅读:
化学德育教学案例10-04
地理德育渗透教学案例09-11
中学体育教学案例10-30
小学体育的教学案例09-09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案例分析09-07
浅谈如何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强化德育教育07-12
体育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专题一07-31
德育在体育课堂中的渗透途径与方法10-20
让德育之花绽开在小学体育课上论文07-30
德育教学随笔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