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怎样做老师(精选8篇)
1.今天怎样做老师 篇一
做科研型教师,创幸福之教育
——《今天怎样做老师》读书心得
韩愈在《马说》一文中说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篇在初中学到的古文,也许当时给我的印象不深,但直到今天自己成为了一名高中教师,再细细品读此文时,才真的明白千里马和伯乐不正是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吗?!因此,借着这个机会也谈一谈最近品读的这本书《今天怎样做老师》。
拜读完王晓春老师的作品《今天怎样做教师》后,我感触颇多。一直以来,我其实对自己从事教育工作感到信心不足。究其原因有二:第一,自己不是读教育学有关专业,而是毕业于理学专业;第二,个人觉得不善于与学生交流,教育方式过于模仿自己曾受到过的教育经历。带着这几种复杂的心情,我度过了教育生涯的这三年时光。显然,获得的成功与成就明显少于在工作当中受到的挫折与失败。于是我开始专研,或者说去拜读优秀教育工作者用他们的经验所编著的书籍。例如:冯恩洪先生的《适合学生的教育》和这本《今天怎样做教师》。虽然是浅尝辄止,但读完之后却有醍醐灌顶、透彻心扉的充实感和方向感。就拿后者来说吧,我主要也是想说说对教师部分读来的感想。
以前我们崇尚经验型教师,也就是大家所公认的教学资历老、经验丰富、取得无数成功荣誉和辉煌的老教师。他们在学校是这样一类群体——没有他们管不了的学生、没有他们解决不了的纠纷、更没有他们提不高的成绩,或许在我心中,他们就是神话、就是殿堂级国宝教师。我曾憧憬自己也有那么一天。因此,我时时刻刻都不忘在点滴的生活中、工作中和活动中去跟他们学习,模仿他们的教育过程和教学方法。但当经验拿到手里时,总感觉用到自己的班级或者是教学过程中,总显得那么不合适。这难道是年轻的教育工作者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历经和克服的障碍吗?!答案是否定的!在《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里,我找到了向往以及的钥匙,希望也能通过它来打开我那封闭已久的心锁。教师与学生好比是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唯一要区分的是,也许每一匹马都不可能是以赛跑见称。有的马儿机智无比、有的马儿善于交际、有的马儿善于管理、甚至有的马儿领悟高超。这就是我们行行色色的学生群体,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但又依附于班级管理的。所以,我们就算用以往的经验去教育不同批次的学生,结果可能会收获成功也可能出现不同于以往的结果。那么,现今社会就要求我们不再去模仿经验型教师的成功,而是要以提升教师自我业务素质为前提,研究教育享受教育。只有在培养的过程,慢慢“自育”才是王道。
王晓春老师在书中提到,年轻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研究、不断发现、不断总结和不断成长,做一名科研型教师!我们拒绝做情感型教师,因为当我们发现想用泛滥的情感去感动对社会对学校和对家庭早已失去感觉的学生,充其量只能让学生觉得这样的教师是集可怜与虚假于一身的“模范好”老师。我们拒绝做教条式教师,每当学生犯错时我们就采用“三纲五常”、“三令五申”,这必然也只能导致一种结果:就是学生将老师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而这种结果与我们平时所推崇的以人为本是相互矛盾的,更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说到最后,还是要用心对待我们的学生,将他们看成良驹宝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时真的不忍心错过眼前的每一匹好马,所以还是得自己认真研究不同的个案,争取用真诚之心和科学之道去了解、理解、影响和开导每一名学生。做科研型教师不是让我们去用体力换取教学质量,而是研究教育过程来提高教学效率;做科研型教师不是让我们埋头苦干充分研究,而是研究教育规律创造更好的生活,并享受教育本身的过程;做科研型教师不是让我们最终以各种职业病来结束教育生涯,而是尽量让工作里面充满激情、让生活能受到工作的推动更加美好幸福!搞清楚教育真正需要我们做的事情,平衡工作与生活带来的辛苦和幸福,这才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需要改变的观念。
科研的道路充满荆棘和危险,教育的使命让人激动和兴奋,我相信王晓春老师一定是怀着这样的心情默默耕耘在幸福的教育心田中。今天的付出是为了学生明天的成长。让我们放下身段、拍下浮躁试着多多研究现在身边的教育问题吧,或许给我们自己一点时间,可以还学生一个更好的明天!
2.今天怎样做老师 篇二
在假期中我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此书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退休教师王晓春老师在“教育在线”的“班主任论坛”上对来自网友的一些教育案例的点评,分为四大部分: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和管理问题。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教育问题,从一个专业研究者的角度进行了科学辩证的分析,以期帮助广大一线教师摆正教育的航向,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
读罢此书,我仿佛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曾经何时我们为自己的工作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而抱怨,曾经何时我们为自己付出的与得到的不成比例而愤愤不平,曾经何时我们为社会对老师的误解而伤心,面对这一切,我们曾经动摇过、彷徨过,但是现如今我们依然站在这里,对着学生笑着说着,说明学校的舞台依然吸引着我们。看了这本书时,我的思路被打开,是的,当我们意气风发地踏上这三尺讲台时,这个职业注定要付出,要奉献。作为教师你无法改变,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在这三尺讲台上,我们和学生一起领略古今数学的魅力,一起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我们与学生一起成长,一起体会成功的喜悦和过程的艰辛。我终于明白什么是教学相长。切切实实认识到要想当好一名教师,仅有“爱心”远远不够,仅有“严厉”也远远不够,要有一种研究的意识,提高专业水平, 提高工作的智慧含量,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
在回答“今天怎么做教师”这个复杂问题时,王老师明确指出 “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列举出了当前教师与学生及家长的现状。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方法太简单了,而且多年如一日,变化不大,无非是一边‘严管’,一边‘奉献爱心’。严管不见效, 就用爱心感动之,爱心感动不了,就更加严厉地管理之,再不管事, 只好借助家长的手‘修理’之。然而学校管不了的学生往往家长早就失控了,家长还指望教师把他的孩子弄过来呢! 于是没辙了。剩下的只有牢骚、无奈和疲惫。而且工作方法越简单,教师越感觉劳累,因为低科技含量、低效率的重复劳动最磨损人的心灵。我感觉, 以这样的专业能力应付日新月异的社会和越来越奇的新一代,难免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这可能是我们很多老师活得累的重要原因。面对这种情形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敢于打破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思想,进行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创新,才能取得改革的效果。以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知识结构,常教常新,努力开创教学的新天地,为完成崇高的历史使命,贡献最大的力量使自己成为一名充满智慧的教师,才能告别过去那种得不偿失的工作状态,教师才有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
3.今天我们怎样做老师 篇三
做个“皮”老师——富有童心,和孩子共建自由自在的快乐王国
“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生命。孩子在玩中认知、求知、成长。要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必须先学会和孩子一起“玩”。如果整天板着个脸儿,一副“拒人千里”的“先生”模样,那么你可能是一位“良师”,但决不会成为孩子的“益友”。所以,我认为老师应该和孩子玩起来,乐起来,甚至是“疯”起来,创造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轻松自然的游乐环境,激发孩子的自主性、创造性。记得一次午间散步,一些孩子总是躲躲闪闪地围着一个沙坑转,议论纷纷。见我走过来突然停止了议论,我装成很想知道他们的议论内容,从而加入他们的行动。原来他们正偷偷地在看蚂蚁吃粮,想看看蚂蚁窝,见我饶有兴趣的加入,他们一个个来了兴趣,于是大家一起用手刨啊、挖啊、虽然我们的衣服、手、头上都是泥沙,但当一个个精巧的蚁穴呈现在眼前时,孩子们都瞪大了好奇的眼睛,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于是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积极地参与孩子的活动,暂时丢掉“为人师表”,做个“淘气、贪玩”的人,正是引发幼儿去探索、去发现的导火线。
做个“懒”老师——让孩子动手动脑,做个心灵手巧的主人翁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可见实践出真知。幼儿园的实践活动,是幼儿增长知识,获取经验,培养才能的好机会。而有的老师总是“左手不放心右手”,衣裤帮着穿,饭碗帮着拿,其实,这样却是无形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依赖性更强。有的老师上图画课,一张范例,细致得不得了,画面的框架纸中央,颜色统一,红、绿、黄,结果全班孩子的作品都是一个模式。可笑的是老师画人忘了画脖子,孩子的作品也没有一人画脖子。老师画范例,个别指导忙得不亦乐乎呀!而殊不知在忙碌中,折断了孩子的翅膀,框死了孩子思维的模式。如果这时候老师“偷偷懒”,解放孩子的双手和头脑,留给孩子一些任由发挥的空间,或许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做个“笨老师”——留给孩子思考、探索的空间
世界在孩子的眼中是色彩斑斓的,千奇百怪的,造就了孩子爱提问、爱探索的性格。但是不是每个问题,孩子都能从老师这里得到答案呢?是否可以留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呢?我想,从小培养孩子爱动脑筋爱思考问题的习惯,是解决问题的有利途径。有时老师假装不懂,也是鼓励幼儿自己思考探索的一种方法。例如:在一次认识“蜡”的活动中,为了让幼儿了解“蜡”的习性,教师故意问:“浮在水面上的白色一块块是什么?”引导幼儿的得出结果,又故作好奇问:“为什么蜡会浮在水面上呢?”孩子通过操作知道了:“蜡是不溶于水的。”在后来用模具制船时,教师又装“笨”问:“怎样才能把这个制好的蜡船从模具中取出来呢?”小朋友通过讨论思考,得出把模具丢入水中,蜡降温,模具打开,船就可以制成了。当老师再问为什么时,孩子异口同声回答:“因为蜡不溶于水啊。”孩子不仅掌握了科学知识,还对科学活动产生了兴趣。
4.今天怎样做老师 篇四
牛驼中心校小孟江小学孙玉杰
(今天有机会在此聆听了各位教育界老前辈和各位校长读卢志文老师《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一书的高深和精辟的见解,我觉得我的理解十分肤浅,使我对卢老师的这著作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这些认识一定会对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下面我谈一下我学习这本著作的几点肤浅的体会。)
通过学习卢志文校长的《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一书,我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方法,明确了方向。书中,卢校长用睿智风趣的语言叙述了他二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与实践思考,这本书是卢志文老师多年来工作经验和教育智慧的精华集萃,全方位的在他的教育观、校长观、教师观、学生观、等方面阐释了自己精辟的观点,他非凡的智慧,执着的追求,独到的见解,震撼着我的心灵。下面,我从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方法,明确了方向三方面具体谈一下我的感悟。
一、使我转变观念的罗文精神
P112我第一个比较深感触的是在书中提到了《致加西亚的信》。美西战争期间,美国总统要将一封极其重要的信交给身在古巴热带雨林里的加西亚,罗文接受任务后一句话也没说,拿了信就出发了。经过千辛万苦,罗文将信送到了加西亚的手上。最终,美国也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罗文不为困难所吓倒,他用他的忠诚和与敬业来完成所托的任务的精神。同时我们更应该意识到,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因为罗文杰出的才能,而是在于他优良的道德品质。因此,罗文永远杯人们所铭记。
大家是应该多向罗文学习的,尤其是我们农村小学教师。大家都知道,农村的普通小学与乡镇中心小学及城市小学从教学条件、师资配备、办学水平等诸多方面是没法比的。似乎有了这些不利条件的存在,我们就好像找到了挡箭牌,就可以认为我们的成绩可以差,并且可以差的理所应当。但是,作为学生,不管是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是一样的。作为农村的小学教师,我们尽管条件相对艰苦一点,我们也要向罗文一样,在责任面前不讲条件、不讲困难地走出一条适应农村学校特点的发展之路,从而让当地的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农村普通小学的教师,面对着的是最基层的农民朋友,他的办学理念、工作思路从一定程度上说是一个地区义务教育实施水平的客观反映,工作作风将影响学校乃至乡镇教育干部的整体形象,所以他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不能因为学校规模小,位置偏远,条件艰苦,学生家长文化层次不高等客观原因而降低工作的标准和对自己的要求,要克服一切困难,尽最大努力、立足实际开展好工作,做到不舍弃,不放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二、学到了工作的方法
另一个感悟是卢老师提到的:P129文化,在制度管不着的地方起作用,在制度止步的地方掘进。在学校管理方面,学校制度的制定要立足发展教师,而不是限制教师,既要靠制度去规范,还需要用感情去引领,要根据学校实际,更多的去关心、关注教师们的工作和生活,特别是规模小的学校,要少讲大道理,多投入感情。学校有十多个、二十多个教师,如果校长凡事搬制度、讲原则,有些时候是根本行不通的,尤其是对那些年龄大的老教师,弄不好还会影响干群关系。所以,在处理一些事情上,得讲究方法,因地制宜。比如在请假问题上,作为农村,风俗习惯是非常多的,原来有些老教师因农忙或是亲戚、街坊、朋友家里红白喜事需要请假是非常多的,我记得曾和有些老师针对这些问题谈过,作为学校,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在没有特殊工作要求的情况下,可以批准教师们请假,但是,我们也要明白,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不是农民,我们的首要工作是教书育人。老师们非常理解和支持的我的观点,因为上述原因请假的老师非常少,教师们变得越来越自觉,我认为要比对他们说“你请一天假,我扣你考核积分”等等的话效果要好。校风好了,教风正了,学校就变得更和谐了。
三、明确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
再一个感悟就是,P172正确认识教师职业。卢老师说:教师不是蜡烛,也不是春蚕;教师是朝霞是祥云,照亮天空照亮别人,同时他也要展示自身的绚丽!作为老师,当我们仅仅把工作的动力归纳为积极性的时候,那么我们已经很被动了,因为积极性是需要调动的。可是,责任感不一样,这是发自内心的,自觉的,虽然未必是愉快的,但一定是能坚持的。再上一层,事业心就更不一样了,它是积极的,主动的,稳定的,长久的,也是愉快的。正如书中所言,“一种职业的责任感和对事业高度的忠诚一旦养成,会让你成为一个可以让人信赖的人,可以被委以重任的人”。就譬如我校的幼儿园的园长张春红老师不辞辛苦,任劳任怨,甘于奉献。鉴于幼儿园工作的特殊性,每个幼儿都需家长接送,家长又由于各种琐事的困扰,早送和晚接的孩子每天都有。这样幼儿园就得有人每天早来晚走,她就主动承担了解决这一难题的第一责任人。每天很早就到校迎接早来的孩子,每天送完最后一名幼儿才离开学校,但她从没埋怨过谁。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她自费去学习先进的幼教理念,深入的挖掘各年龄段的孩子的身心特点,并按照教育规律,有计划、有步骤的教授孩子们各种知识和技能。她也像罗文一样,想方设法的克服各种困难,解决各种问题,并用她的一颗先进的幼教理念之心、一颗爱心、一颗童心、一颗敬业之心把幼儿园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老师们心平气和的工作,孩子们健康的成长。
最后,引用卢老师的话结束。努力没有极限,优秀没有止境!只要孩子、老师、家长们脸上有越来越多的笑容,就是我们前进的信心。(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5.今天怎样做游戏 篇五
——漫谈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
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活动方式,幼儿园的游戏环境是幼儿开展游戏的基础。没有适宜于幼儿自主活动和自我表现的环境,幼儿游戏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难以从游戏中获得快乐,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如何创设一个有利于引发幼儿多种经验、有利于支持幼儿与之互动的游戏环境,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工作。近年来,我园在教研员的潜心引领下、在联片教研的有效互动中,就游戏环境创设开展了探索与研究。
一、我们的困惑:
1、现有的园所空间不能确保各年龄段充分的游戏时间与空间;
2、现有的游戏环境不能很好的体现各年龄段的游戏需求和水平;
3、现有的游戏不能实现“课程、游戏、环境”这三位一体的终极目标;(环境课程化)
二、我们的想法:
1、能否尝试不同的游戏环境创设,满足各年龄段孩子的需求,体现有层次的游戏水平;
2、能否有效整合和利用幼儿园现有的空间资源,以确保各年龄段游戏顺利开展;
3、能否有机融合主题内容、地方特色,积累和拓展相关经验。
三、我们的做法:
(一)小班——班级游戏室
1、自定义:即游戏与学习兼容的一种环境创设。
2、依据:年龄小,学习与游戏的分界不明显,通过环境、材料使幼儿逐步积累相关的经验。
3、做法:
“小胡同里的大马路”
根据小班年龄特点以及班级场景需要,我们在班级中进行兼容环境设置——即将游戏与学习兼容,也就是在班级现有的“小胡同”空间里创设多种不同的游戏区域,形成了能展示各种不同能力与经验的“大马路”。如我们小班班级角色游戏区有 “娃娃家”、“理发店”、“小菜场”等内容,而学习则有主题游戏区,其中投入的内容是以当前开展主题为首选,如:在当前主题《小花园》中,我们为孩子创设了一个美工游戏区,孩子在其中可以画画、贴贴、撕撕、剪剪,同时我们还为孩子创设了涂鸦墙,在墙上他们可以尽情的涂鸦。在探索区中我们投入了“放大镜中的春天”,“红包里的春天”等,通过观察了解了春天的季节特征。
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这样设置下我们的领域经验、游戏经验、主题经验等都达到了平衡,使得幼儿发展更具全面性。
“小材料里的大奥秘”
小班幼儿要开展游戏活动,其物质基础就是游戏材料。而材料的游戏化又是决定小班幼儿是否能适应这一游戏内容的关键。根据小班幼儿这一特点,我们为孩子创设各种不同的游戏材料来满足幼儿的需求。如在《动物花花衣》主题活动中,我们就在墙面投放了黑白皮毛的动物拼图、在桌面投放了找影子、捉迷藏等游戏材料;在玩色“小花园”中,投入手指点点、水瓶喷喷、印章敲敲(多种款式的印章)、珠子滚滚等游戏材料。
材料游戏化使孩子的兴趣被激发,参与性更积极,在游戏中积累更多的主题经验。
(二)中班——专用游戏室
1、自定义:即固定的、以角色游戏为主的、共用的一种环境创设。
2、依据:充分整合、利用园内的多种资源创设环境,激活环境与幼儿互动中各自的潜力,扩大幼儿游戏的空间。
3、做法:
主题内容在角色游戏中“生存”
角色游戏开展中,我们以往大都都是以不同角色游戏内容来进行环境创设,所以主题经验在角色游戏中是没有被合理运用的,于是我们尝试将部分角色游戏内容结合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某些主题站点创设和发展,将主题经验在角色游戏中发挥。如:在中班专用游戏室中我们根据《我在马路边》主题内容,开设了“爱车坊”角色游戏,幼儿从简单给汽车加油发展到给汽车修理、美容、出租等系列游戏活动,这些经验发展与提升都是在主题活动推动下产生,从而触动游戏情节丰满。角色游戏和主题内容相融合,使得孩子的主题经验得以进一步深化,孩子们的角色游戏情节也随着生活经验和主题经验的丰富,拓展起来,生动起来。
地方特色在角色游戏中“扎根”
我园园本特色是民间文化,在角色游戏的环境创设和内容选择上紧紧把握这一主线。环境以优美、雅致充满民间韵味为主基调,游戏材料充分利用农村幼儿园自然资源,体现因地取材原则。我们在专用游戏室中为孩子创设了“哈哈乐”民间游戏城,这里有打弹珠、摔炮、游戏棒、翻绳、土保龄球、以及体现我们望新本土特色的望新小吃街。
这些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的游戏让孩子们自身的生活经验在游戏中得到的更好的发挥,也使得孩子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好的理解。
百变空间在角色游戏中“闪亮”
随着幼儿角色游戏水平的逐渐发展,创设怎样的游戏空间才能让角色游戏真正回归幼儿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大困惑。在不断自我实践、摸索和调整中,我们尝试创设了一个“百变空间”,在这一空间中我们为孩子提供了“百宝箱”(不同班级可以自我携带本班的“百宝箱”到专用游戏室中)其中有幼儿自我收集的材料,以及放置了几个小椅子和一张桌子。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根据游戏情节需要,自主创设游戏环境、商量分配游戏角色、开展游戏。例如:穿上白大褂、背上小药箱,今天我就是一名小医生了,游戏随之展开了;拿个鞋柜,摆个鞋摊,今天我就是鞋匠了------游戏的空间、游戏的规则都是孩子自己制定的。
“百变空间”的尝试真正体现了角色游戏是孩子本体游戏的性质,提升了教师对角色游戏的认识,最关键的是满足了不同班级孩子的需求,体现了共用游戏室的价值。
(三)大班——“一角两制”
1、自定义:即角色游戏和区角活动可以在不同时间段相互转换的一种环境创设。
2、依据:该年龄段的孩子能把握两种不同活动的特性,可以进行自主地、有效地转换,以满足孩子对学习和游戏的不同需要。
3、做法:
作品变商品——“一角两制”转换形式之一 根据主题《有用植物》我们为幼儿创设了表现表达区,在这一区角中幼儿通过各类美工技能操作制作出各种不同的美工成品,如:绿色小盆景、点点鲜花(折纸)、有机蔬菜(橡皮泥制作)等。但在游戏转换中,我们的孩子就将这些成品当成“绿阳工坊”中的商品,他们通过自我摆设、自我标价产生了买卖的游戏行为,将美工作品转变成游戏商品。同样在“八宝茶”站点中,在个别化探索学习活动中幼儿根据茶单配置不同功效茶料、制作茶谱;瞬间在“红茶坊”游戏中,孩子就将这些设计好的成品开展点单、泡茶、品茶等游戏,将探索作品转变成游戏商品。
作品变商品,自然、巧妙地转换使孩子亲身感受到了这两种不同活动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促动其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与游戏。
固定变灵活——“一角两制”转换形式之二
无论是区角活动还是游戏,其对环境都有不同的要求。区角活动中我们为幼儿创设的环境更多是以固定的、半封闭的环境为主,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要充分地与材料互动达到预期目标;而在游戏中更多是提供一个自主的空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合理规划,它是多变的、开放的。
如,在区角活动中,我们结合主题《有用植物》为孩子创设了“吃植物哪些部位”、“种子变植物”“植物长大了”等内容,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探索操作,这时我们为孩子设置了相对安静、独立、互不干扰的空间;而在游戏开展中,我们的孩子将原来的“死角”变成了“活景”,他们灵活地将柜子进行外移调整,“望新土菜馆”瞬间形成,游戏场景变得热闹非凡。
固定变灵活,便捷、有效地转换使孩子成为了游戏的主人,从而促动其饶有兴趣地进入角色、开展游戏。
空闲变宝地——“一角两制”转换形式之三
在区角活动中,我们会为孩子空出较大场地进行交流分享,那么在游戏开展中这一场地要如何合理使用,在中班“百变空间”的灵感下,我们就利用班级区角交流场地为孩子们创设了“随心所欲”全方位开放的游戏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材料、布置场景,开展自己喜欢的游戏。如:我们的孩子自主创设了“水果店”“饰品专卖店”“手机店”“手表店”等游戏内容。
空闲变宝地,自主、创造性地转换满足了大班孩子更多的游戏需求,从而拓展了游戏内容,丰富了游戏经验,提升了游戏水平。随着幼儿年龄增长,幼儿的游戏经验水平在不断提高,游戏内容在不断丰富,“随心所欲”的内容、空间可以进行适度调整与增加。
6.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 篇六
一、正确认识教师职业
过去我们说教师是蜡烛是春蚕,老师都是悲剧人物。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我们照亮别人之后自己啥也不剩。春蚕会作茧自缚啊。我们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为什么不能同时成就自我?我们天天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光为学生设计美好人生,可是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去设计了吗?教师应该是朝霞是祥云,照亮天空照亮别人,同时他也要展示自身的绚丽!所以我反对说教师是蜡烛!前一段时间看到一个人写的一篇文章,说“教师,做蜡烛就是要两头点燃”,一头点燃还嫌不够!我们如何在成就别人的同时成就我们自己?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我们看到算命先生帮别人算命,帮别人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可是我们低头一看,这个算命先生穿着一双露着脚丫的鞋子。那么我想,他为别人算命,规划美好人生,那他为什么就不能给自己弄一双好鞋穿呢?教师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过去我们常说的:事业心,责任感,积极性。作为老师,当我们仅仅把工作的动力归纳为积极性的时候,那么我们已经很被动了,因为积极性是需要调动的,常说“调动积极性”嘛!一调就动,不调不动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别人。可是,责任感不一样,这是发自内心的,自觉的,虽然未必是愉快的,但一定是能坚持的。再上一层,事业心就更不一样了,它是积极的,主动的,稳定的,长久的,也是愉快的。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它都会引领你克服困难往前进。所以教师在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有自己的事业心。
二、正确认识自己
埋怨环境,我们可以找到一百个理由,但环境不会因为我们找了这些理由而发生百分之一的变化。可是,改变自己,只要今天去做,明天就会发现自己身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埋怨环境,不如改变自身!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牢骚满腹一事无成”的人,我们都不要做那样的人。改变自己不容易,最多的借口就是“太迟了”。有一句话我是永远记住的,那就是“世界上没有所谓太迟了的事情,如果你今天不去做,那才是真正的太迟了”。
今天我们做教师,不光要给学生满分,还要让学生满意,使学生满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然要有自己的理想。乐于奉献,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是人生进步的五个阶梯,对教师而言,同样适合。“乐于奉献”要放在第一位。今天教育多元化,有了很多民办学校。我们好些教师,从公办学校到民办学校,心里多少有着一些担心,为什么?因为他的职业稳定性下降了。“乐于奉献”在什么地方都需要,公办学校需要,民办学校更需要。“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还要“善于总结”。我们要把我们自己丰富的思想和有意义的实践,形成科学的文字,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得益。
教师拿什么去赢得学生?我们有很多困惑。我想,教师赢得学生就是四个“真”:真情实感,真抓实干,真才实学,真知灼见。教师有了这四个“真”,我想学生一定喜欢你,学生一定服你。不是因为你有了教师权威他才听你的。
三、正确认识教育
教育是什么?过去我没有仔细去想。参加名师工作室后李洁老师曾经在学习中问起这个问题。当时头脑中竟一片空白,回答不出来!后来看了“教育在线”上关于“教育到底是什么”的争论,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教育是需要奉献的事业,是不懈求真的科学,是不断创新的艺术; 教育就是让人不为别人所愚,进而不被自己所愚的漫长过程; 教育是智慧的殿堂,是诗意的王国,是创造的乐园;教育就是让人抵抗不良诱惑,建立高尚追求。
教育是使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 教育是基因之外改造人的手段,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教育是教会学生和自己懂得取舍的过程;教育是教会每一个个体追求幸福的事业!无论这个个体是贵族还是贫民,是大富翁还是穷光蛋;教育是使人摆脱愚昧和平庸,探索生命意义和美丽的途径;教育是民族文明,国家强盛的发动机;教育是给人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长大了之后需要的东西的工具;教育是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手段,教育是造反以外穷人翻身的唯一途径!
四、正确认识教育科研
在学校全面工作中,教学工作是中心。紧扣教学中心,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确立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而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投身教学改革,狠抓教学科研,向科研要质量,以科研促质量。我认为目前的中学教师可以分为
三类:一是学然后教,二是边学边教,三是边研究边教。最后一类显然是最具有时代感的。
教师有双重快乐:育人与科研。要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就必须把眼睛瞄准我们身边的教育教学现象和我们面对着的学生。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前沿科学。学习、实践、创造,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今天我们最缺乏的是学习。卢志文曾说过:今天看到的教育科研论文,绝大部分是这样一种类型——它的题目是“论地球有引力”,它的引言是这样的,有一天我在梨树下(注意不是在苹果树下),树上掉下一棵梨,把我的脚给砸了,我就感到奇怪,经过反复思考、实验,我终于得出一个结论:地球有引力!这种类型的论文太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那是因为教育的很多问题在地球的另一端或别的地方甚或在我们的祖先那儿已经被解决甚至被解决得很好了,只是我们不知道!所以学习应该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五、如何撰写教科研论文
撰写教科研论文,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还可以涵养我们的教学个性,优化我们的教学质量,使我们成为一个学术型、智慧型和时代感的教师。当然,写好教科研论文,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写论文非常辛苦,但只要努力,成功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每个人都会成功-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成功的道路就在脚下!具体而言,我们首先要注意破除原有的落后观念,光有教学经验不行,必须要搞好教学科研。写论文是提高我们教学层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途径,没有层次,只能永远低空盘旋。学生不听,说明你上课不行,教学质量又岂能上去?其次,写论文不是一个简单的写作问题,它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比如学习、思考。在这方面,年轻同志要首当其冲,很多老教师尤其要努力,升华原始教学经验,紧跟教育时代步伐。有这样一个事例:将一只跳蚤放进一个玻璃瓶中,盖上盖子,它会拼命地跳,后来发现跳不出去,就趴下来了。这时,我们把盖子拿掉,——结果它还是趴在那儿。这说明我们过去的经验可能会成为今后发展的障碍,因此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超越自我,否定自我。第三,写论文是被“逼”出来的。有人说,文人写文章比女人生学生难,因为女人肚子里“有货”。汪曾琪的写作也被他的儿子戏称为“下蛋”。可见写论文也不是呼之即来、唾手可得的,因为论文要有新意、创意。写文章是一
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思想不新,方法要新,角度要新,否则很难发表。第四,论文写作是我们学校最为薄弱的环节。课上得好的教师是很多的,论文写得多的寥寥无几。搞好教科研工作,对学校以特色创名牌,对个人以科研兴教学,大有可为,大有裨益,希望大家好好努力,多出成果。
怎样写论文呢?大家可以先找几篇文章看看,一是看人家谈怎么写文章的,二是看人家写的文章。具体言之,有这样几点提醒大家注意:(1)破除思想障碍,要写,要自信。你不动笔,永远不会写,永远不会有文章发表。(2)选题很重要。留心处处皆文章。找几本最新的杂志看看,就可以明白前沿领域的研究课题是什么了。选题不宜过大,但要注意“新、奇、特”。(3)毅力很重要。不能等着发表,写的东西多了,发表的概率就比较大。不发表的要分析原因:内容新不新,错误有没有(容易错的东西特别有价值),语言美不美,肤浅不肤浅。(4)寄出的时间,投寄的阅读对象、杂志的宗旨,也有关系,要有的放矢。跟教学同步,一般要提前3-4个月。(5)不能有一点糊涂的东西,不能有一字要改,不能一写就往外投。要热创作,冷处理。(6)不能写有关类似“开后门”的信件,这本身就表明你写这篇文章时态度是不负责任的。当然,有些文章可以与编辑适当交流。(7)认为有价值,就不要轻易放弃,当然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8)文章多,就会经常反思,经常写,经常投,发表的机会就更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9)编辑不会给你作大量修改,要写自己一定要满意。(10)不能为了钱。利用网络资源撰写论文。一是学习。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教育新闻,吸纳教改信息,研读教育理论著作,查阅电子图书,学习软件使用,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素质。二是备课。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借鉴别人的有关电子教案,多重下载,再择善而从。三是查找资料。我们可以进行专题查找,利用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逐步资料积累,充实论文的学术含量。四是撰写论文以E-mail形式投稿,节约时间,便于交流。五是编辑个人网页上传,欢迎广大同仁点击,切磋交流,资源共享。
六、教学效率不等式
教育教学过程中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反思和总结。学生在微观学习过程中的三个“不等于”:第一,“讲”不等于“懂”。我们有很多老师是“以讲为懂”的,只要有机会就去讲,课上满时间讲,课外抢时间讲,讲完之后就认为学生懂了,其实“讲”和“懂”之间隔着非常遥远的距离。“讲”是教师这儿信息的输出,“懂”则是
学生那里信息的有效输入!“讲”,只有一个结果是肯定的,那就是引起了周围空气的振动,其它的你都不能保证!那你为什么要满足于讲呢?讲得滔滔不绝,以为学生懂了?其实没有!由“讲”到“懂”必须以学生主动地“学”为桥梁。你让学生主动地学了吗?没有这个桥梁,“讲”不可能变为“懂”!第二,“懂”不等于“会”。我们总是“以懂为会”。老师上完课之后,总是问学生,你懂不懂?学生说懂了,我们老师脸上马上就露出了幸福而又满足的神情——学生懂了!其实,这有啥高兴的呢?你讲的中国话,学生能不懂吗?懂是浅层次的,那仅仅是信息的输入。比如一个图书馆,我们给它一批新书,图书管理员把这批新书放到图书馆里去了!这就是懂!可是最难的,不是把一批新书放到图书馆里去,而是从书库里调用一本我们需要的书,更难的是请你从书中找出一些知识帮我把这个问题解决掉,这才是“会”!由“懂”到“会”,其间的距离同样非常遥远!我们不能以“懂”为满足。由“懂”到“会”必须以学生科学地“习”为桥梁!“习”是“实习”的习,“练习”的习,“学而时习之”的习!第三,“会”不等于“通”。“通”是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由“会”到“通”,也有桥梁,那就是学生独立的“悟”!就以考试为例,考试怎么考?哪里仅满足于“会”啊?命题人是什么人?通过题目设置了若干个陷阱,看着学生一个一个往里掉,躲在旁边窃喜的那个人就是命题人!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以“会”为“通”,我们就降低了一个层级。学生也不可能越过那些题目陷阱。现实中,我们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了吗?我们让学生独立地“悟”了吗?主动地“学”,科学地“习”,独立地“悟”,这都是从学生的维度说的,所以学生是主体!无须争论。“讲”不等于“懂”,“懂”不等于“会”,“会”不等于“通”,这是从教师的维度说是,这个过程中教师为主导!亦无须争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这并不矛盾。
提高教育效率,有五个“远大于”。“1乘100远大于100乘1”。思维训练的方式上,我们对一个问题挖掘一百遍,问一百个为什么,它肯定比我们抛出一百道题,每一道题只浅浅地问一个为什么效果要好!所以题海战术是没用的。在一个地方挖一百锹与在一百个地方每一个地方都挖一锹,你说,谁更容易挖到泉水呢?“状态大于方法”,“方法大于勤奋”——这是大实话,也是最朴素的道理。但是这些大实话和最朴素的道理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被遗忘了。如果现在给你一个小时的时间,你用最高的效率给学生施加影响,你怎么做?让学生多做几个
题目?还是给学生指点一个方法?还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成才意识?一个人成长的三步曲是“正心、壮志和强能”。“正心”放在第一位。今天我们的教育丢掉了“正心”,丢掉了“壮志”,只在“强能”这一块做文章,而且“强”的还是应试的“能”,你说教育偏离本质有多远?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但中国的教育现实,又不能回避考试!因为在中国,应试能力已经成为一个人能力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上好的学校要考,读研读博也要考,当公务员要考,提干晋级也要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如果没有应试能力,学生将无缘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终身发展很难奠基。
当然教育也有“二八法则”,“关键的20%远大于一般的80%”。那么就以考试为例,一般情况下20%的知识点承担了考试超过80%的分值,你可以去统计,这规律是存在的。一百个知识点,你掌握了一百个可以考一百分的话,你掌握了八十个你绝对考不了八十分,可能你考30分都成问题。因为命题人清楚地知道,哪二十个知识点是不容易掌握的。也就在那20%的知识点中赋予了80%的卷面分值。
七、教师的身心素质
7.对“今天怎样做教研员”的思考 篇七
《人民教育》自2008年第9期开始, 对“今天怎样做教研员”进行了热议, 通过“今天怎样做教研员”的系列讨论, 就什么是合格的教研员?教研员的职责是什么?教研员应具备哪些智慧?等等问题, 宏观上对教研员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但是对于一个基层工作的教研员来说, 或许更需要对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研员、教研员应该具备哪些最基本的素养、教研员的工作内容有哪些等等问题, 有一个明确的要求, 有一些具体的指导.本文从一个新教研员的视角出发, 谈谈自己对“今天怎样做教研员”的思考.
二、教研员的工作职责
什么是教研员?人们对教研员有很多赞美之辞:有的说教研员是“老师的老师”;有的说教研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者”;也有的说教研员是学科专业的“领头人”;还有的说教研员是学科的“专家”, 等等.我觉得, 教研员就是教学研究人员.他有别于一线教师, 他不同于教育理论专家 (虽然多数教研员是从优秀的一线教师中选拔出来的, 尽管教研员当中也有不少的教育专家) , 教研员就是指导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际, 以学科为基本阵地、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平台、以学科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学研究人员.
三、教研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教研员的工作内容是什么?我们听得最多的教研员的工作就是“学习、研究、指导和服务”.但学习、研究什么?怎样指导?又该如何服务?
首先, 教研员应善于学习.学习什么?向谁学习?一是自学, 就是向文本学习, 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学习理论, 学习文献资料, 接受先进理念, 更新自身观念;二是主动向教师学习, 就是从教育实践中学习, 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 学习成功的教学经验.
其次, 教研员要勤于研究.研究什么?研究课程, 研究教师, 研究课堂.研究如何实现课程的有效整合;研究如何将教材内化为教案、教案转化为教学, 在课堂上做到教学与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立足当前教育教学的现实, 抓住当前教育的热点、难点, 做深文章, 做好文章, 从而实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成长的自身价值.
第三, 教研员须科学指导教学工作从整体上看, 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 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受益于教研员的指导.教研员的教学理念必须是科学的, 教研员的指导必须是正确的.教研员必须指导教师如何把新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形为, 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而且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第四, 教研员该周到地为教师服务为教师成长提供周到服务, 这是教研员职责之一.首先, 教研员要了解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 耐心倾听一线教师的心声.其次, 教研员要为教师的成长提供真诚的帮助, 具备甘为人梯、愿为人做嫁衣裳的崇高品质.
四、教研员工作的重心
作为一名教研员, 要能把理论的解读变成教师的行动, 把外地经验和成果提炼成可用的行动方式, 把教师零散的教学体会形成教学经验, 把教师的经验提升到理论层面上的认识.因此, 教研员必须重视以下六个方面的研究, 使“研究”成为教研员工作的主旋律.
(一) 教育评价的研究
1.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
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是教学研究的主渠道, 也是教研员研究的主渠道.
首先要研究教师的教, 其次要研究学生的学, 再次是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 最后要研究课堂教学评价.这四种研究概括起来, 就是研究课堂教学的形态, 研究教与学的关系, 研究课堂教学的本质属性.
最优的教学应该是教学与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研究应体现两个为本一个是以学生为本, 就是课堂设计要了解学生, 课堂实施要关注学生, 课堂效果要靠学生.另一个要以活动为本,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去看待学习过程, 怎么活动?活动什么?要从学生的实际 (包括心理) 出发, 去进行学习活动.
2.试题评价的研究
当前形式下, 命制统一期末检测试题仍是实现质量监控的主要手段, 仍是教研员的一项重要工作, 高考成绩仍是评价高中教研员工作的重要依据.教研员要做好期末检测试题和高考模拟试题研究, 做好高考试题评价研究.
(1) 对命题的研究.
这里主要是指对期末检测试题和高考模拟试题的研究.期末检测试题的命题要考虑教学的统一要求, 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 考虑知识的覆盖面、难度和效度, 还有区分度等.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评价不仅要注重激励, 更不能忘记心理和智力上的指向, 不能一味强调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把期末检测试题的难度设计过易.试题必须要有适当的难度和一定的深度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高考模拟试题则主要是通过《考试大纲》和往年高考试题的研究, 对来年高考试题的预测和考试的模拟.预测是最主要的, 做好研究、发现规律, 是科学预测的前提, 对当年高考试题各小题的难度的分析是有效预测第二年试题各题难度的重要依据.
(2) 对试题评价的研究.
对试题评价的研究分水平性测试题评价与选拔性试题的评价.试题评价研究主要是指对试卷的分析, 现在只是分析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 对于离散程度, 集中程度和显著性检验等都很缺乏, 这就造成人为的价值判断与客观实际造成偏差;造成粗线条的评价, 感性印象的多, 理性的少.如何设置两类试题的评价指标, 使得评价更为科学合理, 就是摆在教研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如高考试题评价, 在目前的高考形势下, 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 仅关注高考的平均分是否合理?是不是还要关注考生的学科有效分 (或说学科上线率) .
(二) 对优秀课例的研究
教学评优是教研员的常规工作, 所谓评优, 就是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质量.
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应该进行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研究, 质量的标准是什么?教师的优秀教学行为是什么?标准在哪里?优秀课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 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有效课堂教学.什么是有效研究型教师?也应有标准, 都值得认真研究.
(三) 对骨干教师培养研究
对骨干教师的培养, 一要注重目标, 二要注重过程.设计科学的培养目标至关重要, 我们常说要培养研究型教师, 什么是研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呢?这是教研员应该研究的.我认为, 以下六点应该是研究型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
1.自主提高职业认识, 把教学工作看成是创新的工作, 把教学工作看成是研究工作, 把教学工作看成是学习转化为实践的过程.
2.自觉提升教育理论和专业水平, 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始终站在学科前沿.
3.掌握全面了解学生的技能, 学会运用相关的方法去了解学生, 学法指导有效.
4.科学组织教学活动, 正确和灵活地实施和调控课堂教学,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去看待学习过程, 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大发展.
5.创建科学的评价方法, 正确对群体和个体评价.
6.经验提炼成成果.学会和善于把工作上升到理论上认识, 学会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各种行为的设计都具有理性思考.
(四) 对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的研究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这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现在的教材简单, 课外习题、考题复杂, 给教师和学生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留下很大的空间.教材的哪些内容需要整合?哪些知识需要再创造?整合的依据和创造的标准就是教研员研究的课题.
(五) 对听、评、导课的研究
听、评、导课是教研员的常规工作.听课, 往往是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什么是门道?如果没有深刻的文献研究、总结研究是看不出门道的.评课, 就是评价, 不能浮于表面, 不能总是搞“三条优点、两条缺点、一条希望”的八股文式的评价.这就需要研究怎么评课的问题, 要搞文献研究, 看理论上怎么说, 外地的经验上怎么说, 最后形成自己评课的理性认识和评课思路及框架.导课, 就是指导课堂的实施模式.教研员不是教师爷, 不是绝对权威, 教研员不能主导课堂设计;教研员不是主人, 只是参谋, 要充分尊重教师的思路和尊严, 需要去给与帮助.怎么导课, 是目前教研员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是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课题.
(六) 对科研课题的研究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主要途径, 教研员必须努力把自已置身于学科的最前沿.因此, 开展课题研究不仅是教研员工作的需要, 也是教研员自身发展的需要.教研员不仅处于最佳的研究位置, 而且还拥有最佳的研究机会.教研员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学校和课堂, 教研员最主要的活动对象是教师.从实验研究的角度看, 学校、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 教研员可以通过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来系统地解决教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这使教研员拥有研究机会.从自然观察的角度看, 丰富的听课机会使教研员成为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最理想的观察者.最佳的研究位置、丰富的研究机会为教研员成为教育理论实践的指导者提供了可能.
8.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 篇八
第一个时期是清末民初。在那个时期,清王朝在外忧内患的冲击之下,分崩离析亡于一旦。于是,某些知识青年就投身革命,以图救国,并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革命是要抛头颅、洒鲜血的,所以做父母的便成天为之提心吊胆。
第二个时期是抗日战争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许多父亲母亲,向我们的国家奉献出了他们的儿女。因此可以说,那是一个“心疼中华好儿女、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时代。
第三个时期是上山下乡时期。大批城市知识青年响应号召离开城市、离开父母的呵护,去农村生活、劳动。
第四个时期,就是现在。与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相比,我们经历了相当长、相当难得的和平时期,也是惟一把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作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并迫切地拿到桌面讨论的时期。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又善良,又正义,还是成功人士,最好还是受人尊重的成功人士。要培养出这样的子女,因素十分复杂,其中还包括机遇。
很多父母不允许儿女平凡。平心而论,许多平凡了大半辈子的父母们确实害怕儿女再平凡。其中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儿女也要结婚啊,住哪儿?父母工作大半辈子的积蓄,连一个北京五环以内两居室的首付都交不起。所以我个人觉得这种对于“平凡”的忐忑、惴惴不安,是最能被理解,同时也是让人心疼的。
另外,那些生活条件好的,也不允许儿女平凡。他们本能地认为,平凡就是平庸。为什么别人的儿女优秀,我的儿女就该平庸呢?
平凡绝不是平庸。平凡可以平凡得很优秀、很可爱,甚至是可敬的。如果平凡就等于平庸的话,而平庸又是羞耻的话,那这地球上的60亿人口,我估计至少得有59亿人感到无地自容。
我是“草根”家庭出生的孩子。我们家住的房子又破又小,我住的那条街在当年被叫做“脏街”。我记得小时候每次出门,父亲总要叮嘱我:“不要做坏事,不要做伤天害理的事,不要乘人之危。” 母亲对我的影响,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我清楚地记得,母亲小心翼翼地刮面口袋上仅存的一点面粉,为家里人做疙瘩汤当晚饭。这个时候来了个乞讨者。母亲对乞讨者说,没有什么给你的,你也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喝一碗疙瘩汤吧!母亲把本来属于她的那碗给了乞讨者。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很深。
我的孩子上中学时,我给他画了一个数轴。中间是零,右面是正数,左面是负数。我告诉他,每一个人其实都在社会的数轴上。我们把负数这边归结为那些不幸的人、不幸的家庭。所谓负数,并不是对他们的否定,而是表示他们要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付出的努力会比常人更多。比如:有的家庭有病人,有的家庭先天贫穷。
我帮儿子分析,我们的家庭,应该在数轴的正数位置。但同时我又告诉他,他的人生应该从零这个点开始。而把自己今后的目标,定在这个数轴的哪个刻度上,是需要由他自己决定的。假设他把成为比尔·盖茨那样的人,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也许他会终日在一个问题上纠结:“为什么比尔·盖茨能做到的,我却做不到?”当孩子发现这个目标无论怎么努力都实现不了的时候,他就会感觉很沮丧、很痛苦。所以,这个目标刻度的位置,应该让孩子根据自己家庭的具体情况,以及他自身的特长与能力来划出。
我希望你大学毕业之后,用挣来的工资首先给自己买一辆自行车。然后你看那边还有小汽车。要是你想拥有属于自己的小汽车的话,那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努力后仍然没有达到目标,那么街上的宝马、奔驰,你就把它当成风景,看一看就好。
有时候,进城打工的孩子会给我一种震撼。
有一天我去开门,我看到给我家送水的完全是一张少年的脸。我问孩子多大了,他说16岁。那么热的天,一桶纯净水有20斤,被他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扛上楼来,看着让人心疼啊!我又问他,一个月能挣多少钱?他说是计件发工资的。我说我家要是住在顶层呢?他说那也得扛上去。那样的孩子,干一天活,他们一定累得倒头就睡。他们挣的辛苦钱也一定舍不得乱花。有可能要寄回家里,给弟弟、妹妹当学费。
我建议父母们把这些打工孩子的经历讲给儿女听,并与他们站在平等的位置进行讨论。至少要告诉孩子,他们在现在这个年纪,是不用自己出去谋生,甚至要养活一家老小的。
许多父母在孩子面前会觉得很内疚。他们总在心里琢磨,怎么能给儿女更好一点的生活。儿子想要一双耐克鞋,妈妈拿出一个月工资的三分之一给儿子买;儿子想要一个苹果手机,妈妈拿出一家人两个月的生活费满足他。凭什么给他买啊?父母这样纵容、娇惯孩子,父母是不是也有自身的问题呢?
在孩子幼年时期,家长要让孩子学习“善”与“智”,启发孩子动脑,鼓励孩子更多思考,让孩子学习宽容和理性。我的建议有八个字,那就是父母要引导孩子:知礼、达理、尚文、温文。知礼就是有礼貌;达理就是懂道理;尚文就是不要崇尚权力、金钱,否则一生痛苦、永无幸福感;温文就是一种态度,一种力量。
李宏摘自春风文艺出版社《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
【今天怎样做老师】推荐阅读:
读《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有感09-30
《今天_我们怎样做班主任》读书笔记10-02
今天怎样管学生读后感11-20
今天老师来我家作文07-07
今天我当家_写做家务的作文800字09-04
怎样做语文笔记07-07
怎样做酒水销售08-16
怎样为教育做贡献07-11
怎样做课堂笔记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