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如何写宣传部

2024-10-26

新闻如何写宣传部(精选8篇)

1.新闻如何写宣传部 篇一

企业人员怎样写好新闻宣传稿

(新闻宣传工作会讲稿,会后整理)

各位领导、各位宣传员,大家好:

根据公司党委安排,根据自己多年写稿投稿的实践,我谈一点自己的写稿体会,主要讲四个方面,一是写作基础知识,二是目前来稿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如何提高稿件写作质量,四是如何向外投稿。

第一,写作基础知识

在公司党委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我公司上半年对外宣传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中国电力报、中国国电等报纸杂志发表刊登稿件45篇,但是与不少于100篇的考核任务有很大差距,因此对外宣传压力很大。为此,我们召开这个宣传工作会议,目的是围绕企业转型发展和提质增效的中心工作,动员大家集思广益,通过理清思路、挖掘题材、精心写作、展现亮点,抓好公司对外对内宣传工作,达到沟通信息、下情上达、鼓舞士气、树立形象的作用。

根据一些书籍资料我们编写了《新闻报道写作基础知识》,主要介绍了消息和通讯的写作。关于消息,是指反映。理论上说,任何事情只要发生了就都是消息,都值得写。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在我们企业中消息报道有其特殊性,只有真实、有代表性、有价值的事情才值得写,写了也才能引起编辑的注意,也才能发表。日常,我们收到一些稿件,如果真的从所写事情来说,确实是事实,但是因为这些事太普遍了,大家都这样做,你怎样做的 1 不说大家都知道,这样稿件的新闻价值就大打折扣,你辛辛苦苦写的稿件就可能发表不了,挫伤写稿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做宣传工作或写稿前,首先要掌握一定的写作基础知识,对消息的写作基本要求,这个手头有发的资料,不多说。唯一强调的是写消息一定要注意最基本的五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不管稿件长短,一定要交代清楚,否则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稿件。另外说一下通讯,它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就是说对重点工作、或典型人物,因为需要说的事很多,需要从多角度、用多事例来说明时,消息报道已经无法成那时,就需要用篇幅较长的通讯来表达,工作通讯是信息报道里信息量最大、最生动、最典型的表现形式,许多报纸讲其放在重要位臵。可惜,也许因为太费时间、或者作者太忙,我们很少有这方面综合性文章。因此,各位通讯员今后要注意工作通讯和人物通讯稿件写作,我们在报纸上讲优先刊登。具体的请大家看手头所发材料。

第二,宣传稿件中主要存在问题

在日常宝电报和网站来稿中,我发现有六个突出问题,一是价值挖掘不够,稿件内容所选事情的写作角度没有把握好,本来一个很突出很重要的事情,因为挖掘不够、没有站在应有的高度,使得本来很有宣传价值的事情变得无关紧要,缺少了写作价值。二是结构层次不清晰,逻辑混乱,对读者也许感兴趣的事说的不到位、或说的不够,不注意归纳提炼,把同类事情硬性拆分成几个,估计是为了增加稿件数量,但是不注意提炼归纳的文章,会 2 消弱表现力,降低消息报道的宣传价值。三是语言凌乱,有错别字,乱用标点符号,不注意使用修辞手法,存在半句话,或长句子太多现象,让人半天读不懂。四是不注意琢磨标题,标题不能很好统领文章内容,或揭示文章主题,有的标题是通讯题材,却写成消息报道,有的是消息题目却写成通讯、甚至评论文章。五是没有分清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区别,在一篇文章里用了两种人称,这是最忌讳的,新闻稿件应该用第三人称来写,最好不要以第一人称来写。六是不注意格式,不正确署名,或者不按规定程序让书记审核,偶尔出现数据错误或与事实不完全相符现象。这些,都是应该注意和避免的。

第三,如何提高稿件质量和宣传效果 主要从两大方面谈谈这个问题。

第一、要做好写作准备工作。首先,要注重学习,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掌握基本的语法和修辞手法,分清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区别,分清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区别,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要做个有心人,勤于收集资料。不打无准备之仗。要通过自己观察和深入采访,尽快熟悉掌握工作情况。通讯员的头脑,应该是一张永远张开的网。要随时积累、收集相关资料,这样就可以随时捕捞到可用之物等各方面的状况。写稿之前看一看,可受到不少启发,能及时打开你的思路。再次、要有新闻敏感性,善于捕捉“闪光点”。有时要采访的内容一无所获,偶尔攀谈却又发现了新的线索、典型事例,“闪光点”终于闪光了。当你找准最佳线索,选准最佳角度,用好最佳语言,才能写出最好文章,达到最佳效果。否则,身在“宝 3 山”,也会失之交臂,不识宝物在何处。另外、要善于分析材料。面对方方面面材料,你一定要牢记二条。动笔之前想一想:抓得问题准不准?选得角度新不新?写什么题材合适?动笔之时想一想:结构如何才能合理?语言怎么才生动?只有这样,才能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

第二、要要静下心来,认真加工写作。这里要重点注意做到“十点”。

第一点,要打好腹稿。通过分析材料,理出思路,列出提纲、要点、包括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中间部分写哪几点?哪些材料放在哪里?哪些材料用?哪些材料不用?有时要舍得忍痛割爱。

第二点,要把握主题,要尽快动笔。一篇新闻稿件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一个活动或会议等的开展都有其目的和意义的,这应该在新闻稿件中体现出来。同时,要尽快动笔,新闻的新,除了内容新,思想新之外,就是时间要新。否则,新闻就不叫新闻而变成了“旧闻”,这就失去了写的价值。

第三点,要拟好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俗话说:“秧好一半禾,题好一半文”。题目精练,新颖,就有吸引力,起到“画龙点睛”之功。

第四点,要写好导语(开头语)。“万事开头难”,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写导语要做到几句话中,以少概全,以简熔精,确实很不容易,没有一定功底的人难以做到。这就要多看别 4 人的导语、多练习。

第五点,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写稿。企业的中心工作、重点举措既是企业宣传的重点,也是报刊报道的重点,围绕这些重点所做的工作,只要有效果,有创新,出成绩,都可以成为宣传点。因此,要关注企业在每个阶段的的重点工作和与之相关的措施、取得的成效、职工的态度等等。同时,企业每年要做的常规性工作也不要疏漏,如每年的职代会、重要节日保电、季节性安全检查、行风建设等,也应该关注,从中找差异——今年的重点是什么?与往年有什么不同?抓住了不同,也就抓住了宣传的切入点。

第六点,要实事求是。宣传工作的基本要求就是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特别是新闻宣传,真实是其生命。在写作的过程中,无论是消息、还是典型经验(人物)的报道,包括数字、涉及到的人名、地名等,都要做到真实准确。准确不仅指事实要准确,对事实的评价(把握)也要有分寸感,是七分讲七分,是八分讲八分,不感情用事,不搞所谓的合理想象,夸大渲染,最终达到可信的目的,只有先可信,才能起到感染、影响的作用。有一个现象,有的宣传员在写稿时,写人一定要写到单位领导,写事必说指导思想,面面俱到,惟恐说不到位,写不周全,其实,写稿不是做广告,需因内容而议,倘若每篇稿都如此“照顾”,反而丢失了重点,影响了稿件的质量。

第七点,要写出特点。大家都在公司的工作指导之下,企业搞春检都写春检,保设备维护大家都写维护工程,年年如此,大家一起写,稿件的主题和内容极容易扎堆儿,怎么才能把本单位 5 的工作宣传出去,就要有创意,这时候比的不仅是文笔、工作性质的重要性,更看重是否有特点,出新意。如在新形势新要求下老问题的新特点、同类问题的新表现、同一项工作中的新问题,同时,职工群众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创造的新办法、总结的新经验、出现的新语言,都是应该注意了解和掌握的。只有抓住特点,写出特点,有新鲜感,才能独特,才有吸引力,才能在同类题材的稿件中脱颖而出让编辑选中。

第八点,别忽略写小事。有的宣传员认为,写的事越大,主题越大,写得越长,稿子越重要,越能展示自己的水平。但企业的宣传工作更多的是在企业内部,写给自己的同事看,况且电力行业的特点和要求决定了我们遇到的大事不会很多。事可能小,但不能说事小道理就小、水平低。正是纷繁多彩的小事构成了我们丰富的生活。因此,从身边的平常工作和生活中挖掘写作材料,就不能不从小事做起。而从小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讲出道理,更考验一个人的观察与写作功力,所以莫因事小而不写,只要有宣传的价值,对单位工作有利,无论大小都应该写。第九点,力求文字简洁而生动。文章简短,一看就明白节省时间。把文章写长容易,写简洁却非易事,特别是新闻报道,在有限的篇幅里把事说清楚,说透,就是简洁,这需要概括、提炼。生动不是堆砌词藻,而是要形象、清楚地把事实描述出来。简洁和生动不矛盾,两者有统一性,简洁是使文章生动的前提之一,生动使文章的简洁更有魅力。

第十点,要有反复修改的毅力。有道是:“千金难买回头看,写稿不厌反复改”。事实证明:“千锤百炼出好钢,再三修改出华 6 章”。同时,要学会等待,把握投稿时机。写完一篇新闻稿件之后,不要匆忙拿去报道。要再认真检查一遍,看有没有错漏的地方,仔细审核后在上投。

最后,写新闻稿件时要注意处理好“五种关系”:一是“小”与“大”的关系。从小稿子写起,积小成大;二是“量”与“质”的关系。要“质”、“量”并重,以数量促质量;三是“等”与“找”的关系。要变等稿子为找稿子,当前有的单位反映没有题材可写,其实认真发掘题材是很多的;四是“内”与“外”的关系。要把企业的事情放在社会的背景下去思考,深入挖掘新闻价值;五是“上”与“下”的关系。稿件既要符合上级的精神、企业的要求,也要反映基层的需求,代表群众的呼声。

总之,单位宣传稿件写的好不好,善于思考、勤于动手、挖掘题材、抓住关键,是最重要的,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们所有通讯员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第四,投稿问题

写稿就是要投稿,但投稿不是盲目投稿。一定要认真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臵、报道风格、出版(或播出)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闻稿写好之后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投递到报纸等媒体相应版面、专栏及编辑手中,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几率。按照目前集团公司和西北分公司宣传要求。我们整理了一个投稿指南,目的是方便大家更好、更快投稿。这里不多说了,7 只强调一点,要根据自己稿件的性质、篇幅等选择合适的投稿媒体,大家拾柴火焰高。总之,做好我们宝二公司的宣传工作,既要靠政工部的策划部署和指导,用积极的奖励政策去激励引导,更要靠我们所有政工、宣传通讯人员共同努力,狠下功夫提高稿件质量。总之,我们要善于思考、勤于动手、挖掘题材、抓住关键,不断提高新闻报道写作水平,更好宣传我们推进企业转型发展的新举措新成就,更好展示我们全体干部职工的新风尚新面貌。

时间仓促,准备不周。谈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谅解!耽误大家时间了,衷心感谢!

2.新闻如何写宣传部 篇二

1 我国社会新闻传递的实际状况和存在的不足

1.1 现在我国新闻传递的实际状况

现在,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水平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新闻事业也展现出了新的面貌。主要包括以下3 个方面的内容。

1) 我国新闻数量不断增加。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新闻数量也开始不断的增加, 新闻的数量的快速增长表现在, 每天、每时都会有很多的新闻出现。

2) 我国新闻传递的速度十分迅猛。现在的社会是网络化的社会, 我国新闻传递的数量大幅度增长, 特别是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新闻的传递, 使得新闻的传播速度也逐渐提升起来。

3) 我国新闻传递的媒体更加的多样化。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 我国新闻传播的媒体也增加的多样化。这种多样化表现在为人们在进行阅读、接收有关新闻信息时, 不但通过传统的报纸和杂志进行新闻传递, 还运用了多样化的传播方式。比如, 人们可以使用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新闻的传播和接收。

1.2 现在我国新闻传递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在现在的经济社会中, 我国的社会新闻传递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这些不足和社会发展不相融合, 和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念也不同, 严重了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包含大量的假新闻。在实际生活中, 我国新闻的整体水平各不相同, 最近一段时间假新闻的数目开始大量增加。假新闻也就是所谓的虚假新闻。这类新闻不具备真实性, 没有事实依据, 随意捏造, 存在严重的危害性。

2) 表现出负能量的态势。新闻逐渐朝着低级化、庸俗化的方向发展, 是我国新闻中比较显著的问题。有的媒介会使用一些黄色、血腥和暴力的因素, 以此来作为新闻的头条, 赚取吸引力, 例如“拜金女相亲”等内容。

3) “僵尸化”新闻数目增加。现在, 我国的新闻传递中存在很多的“僵尸化”新闻, 新闻不具备吸引力度, 没有实际价值。在我国大量的新闻中, 这种新闻的比例也在增加。

2 怎样加强暖新闻, 传递社会正能量

2.1 以社会主义为根基, 合理发展新闻事业

现在,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为了做好暖新闻, 就要建立正确的思想引导, 以正确的思想引导为基础, 保证新闻事业的顺利发展, 这有这样才能促进暖新闻的健康发展。

2.2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暖新闻工作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在现在的社会进程中, 对我国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 党和国家提出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 是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关键力量。构建暖新闻, 就要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 在新闻传递的过程中, 要加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 关注社会中的好人好事, 构建社会新气象, 对一些爱岗敬业和充满正能量的新闻进行报道。通过这样的方式, 才能构建出良好的社会发展氛围。

2.3 注重社会民生发展, 推动我国社会科学进步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 要做好暖新闻, 主要的观点就是要注重社会民生的发展。在新闻报道的时候, 要更多的关心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以群众所关心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为新闻宣传的主要内容和题材, 利用新闻报道传递出人们的心理需求。要多宣传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益的新闻, 鼓励民众,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保证我国社会风气的良好发展。

2.4 关注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是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构建暖新闻, 是保证社会正能量传递的重要基础。所以, 为了更好的推进暖新闻, 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不断的强化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 加强从业人员的整体意识、责任观念和思想观念, 培养职业素养。并且, 要构建健全的监督机制, 减少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的出现, 保证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

3 结束语

本文针对怎样做好暖新闻, 传递社会正能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针对现在新闻事业中的不足、原因和危害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且融合实际状况, 对加强文段新闻提出了相关的意见, 也就是要以社会主义为基础, 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 做好暖新闻, 就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注重民生的发展, 促进我国社会风气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晨颖.从议程设置看“暖新闻”现象的走红——以凤凰网《暖新闻》栏目为例[J].传媒评论, 2015 (8) :76-77.

[2]金月成, 邵杨.“暖新闻”:客观真实之上的人性升温[J].中国出版, 2015 (16) :20-24.

3.如何写好综合新闻 篇三

新闻在于用事实说话,它是事实的综合,其特殊价值和独特作用就在于用确凿生动的事实来感染、影响听众和读者。我们说“事实的综合”,并非“情况的总结”。综合新闻的特点是报道面广,气势浩大,点面结合,纵揽全局。而“情况总结”虽然也有概括,但它主要是总结某部门、某单位在工作、业务上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它和新闻报道有质的区别。但是,在新闻报道中,一些通讯员或记者往往分不清二者的关系,把新闻报道当成情况总结或工作总结来写,面面俱到,无轻无重。有的也有事实的综合,但材料雷同、堆砌,见物不见思想,俨然就是某个单位的工作总结和汇报材料。

写综合新闻就要抓住主要因素、直接因素。这样,才能抓到点子上,写出的文章才有说服力,并给人以启迪。但写好一篇好综合新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但要求作者有较强的分析、概括、归纳和综合能力,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还必须掌握以下几种手法:首先,点面结合。综合新闻一般由概括性材料和典型材料构成。所以在写作时,一定要把观点、概括性材料和典型性材料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得综合新闻所反映的内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全面完整,又具有说服力。如果缺少面上材料,则不能反映事物的全貌,即缺乏广度;但如有面上材料而缺少点上的材料,则又很难反映出事物的深度。只有点面结合,才能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应当指出的是:点上的材料,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使之能进一步说明面上的问题;表面上的材料,要概括得全面、完整、简练,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这种面上材料的概括,从本质上讲仍然是事实,能给人以实在的感觉,不能写得太虚、太空。其次,分析对比。综合新闻常用来反映形势。为说明当前的形势,就要用历史的情况对比。对比材料的运用,除了一般常用的数字、百分比、概括性事例的对比以外,还可以用形象化的方法来对比,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第三,夹叙夹议。所谓“综合”,就是要对事实进行概括和提炼,把许许多多的事实组织好,在表达上就会有叙有议、夹叙夹议。只列举事实而没有分析不行,只罗列几个大观点,而没有生动的事例作依据难以服众,必须是有事实有分析。综合新闻中的议论,必须紧密结合新闻事实,应由新闻事实直接引出来。它不能像记者述评那样依托事实作较多的发挥和阐述,当然更不能离开事实去空发议论。

另外,换位思考,我们在写稿时,还应站在读者的角度,看读者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要写读者想知、未知的东西。然而,你的读者中多数人也许和自己的经历、兴趣、年龄、教育、思想不大相同,因此,你认为有意思或重要的事情,也许你的读者并不这样认为,而你认为没有意思或不重要的,他们反而会觉得重要或有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吃透上面精神的同时,还要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所想、所思、所需,尽量写出广大读者易于接受的报道来。另外,你把搞子写好以后,可以站在编辑的角度把事件分析一下,用编辑的眼光去挑剔,去找毛病。缺少什么,就采写什么,把可有可无的东西去掉,将专业性强的语言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干巴的语言和陈旧的内容写活、写深,写出它的新意来,使写出来的综合新闻令人为之一振,耳目一新。

4.如何写新闻标题 篇四

前人云:“石蕴玉而山辉,水含珠而川媚。”新闻的标题可谓石中之玉,水面之珠,被称作新闻的“眼睛”。一篇新闻报道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标题。好的标题,它可以鲜明地表现闻的主题,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强化新闻的表达效果,从而让人产生“急欲一读”的强烈愿望。因此,编辑记者在标题的制作上多花点功夫,多推敲几回,还是非常值得的。

通俗化——现代传播对标题的要求

社会发展到今天,新闻受众群的变化,是标题制作不断走向通俗的文化基础,通俗浅显成了报纸新闻的本质特征。过去,中国报纸的读者大多是知识分子,因而报纸语言相对显得儒雅,书面语用得较多。而在西方,报纸新闻的读者面一直较广,普通老百姓是报纸的主要读者和消费者,所以他们的新闻标题一直以简洁、通俗为主。如今,我们的报纸也已走向千家万户,成为大众共享的“文化快餐”。既反映国内外大事,又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新闻性和可读性并举,是报纸赢得读者的基本原则,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新闻标题,成了报纸的“眼睛”和“卖点”。好的标题,它可以一目了然的直观性,紧紧抓住读者。

以笔者的观察,《北京青年报》和《羊城晚报》这一南一北的两家报纸,堪称这方面的佼佼者。他们的标题,并不讲究刻意的对仗和工整,语言上也多使用没有精雕细刻的大白话,却让人一看到标题就感觉到特别亲切,特别贴近,好似跟你在拉家常。在组版上,再配以黑体大号字体,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力。比如《北京青年报》曾有一篇报道,说的是入冬以后北京煤炭市场的供求情况和煤炭质量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样一篇内容很普通的报道,编辑做的标题是:《蜂窝煤有几个眼——来自煤炭市场的报道》,结果一下子就吊起了读者的胃口。实际上,一个好的标题,不但能给文章锦上添花,还能起到拾遗补缺修饰美化的作用,它能激发起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的眼睛顺着标题去看正文。

报纸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生动性、可读性和贴近性,“俗”标题在接近读者、接近生活、创造生动活泼的语言上,无疑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和可喜的进步。用普通老百姓日常口语中最形象生动的语言来作标题,犹似老百姓自己的道白,一看标题就让人心中有了底;这类标题所统领的新闻也往往是百姓爱看的。

多元性——标题制作蕴含的业务能力

新闻标题的制作,要说难,并不难。只要在新闻岗位上干过几年的,都能做个八九不离十。但要说易,却也不易,因为要做出个让人眼睛一亮、回味无穷的标题来,实在不比写一篇好文章省力。所以,标题制作对新闻编辑的业务能力是要求颇高的。这里说的业务能力,通常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理解能力。编辑对所报道的内容要有一个完整准确的理解,这是制作标题的先决条件。而有时,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编辑并不能完全理解报道的内容,把握不住报道内容的要旨,这就容易导致题文不符情况的出现。这样做出来的标题,或以偏概全,或夸大其词,或产生歧义,只会误导读者,更谈不上高明了。要避免出现这种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多读几遍文章,只有把报道的意思彻底搞清楚了,做出来的标题才能最贴切地反映内容,做到既形象生动又鞭辟入里。

二是概括能力。恩格斯在谈到如何拟书名时曾说过:“我相信书名越简单、越不费解,便越好。”新闻标题的制作也是如此,简洁凝炼、不拖泥带水是一条重要标准。但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就是要有较强的概括能力,能够用最精练的文字将报道的内容主旨表达出来,这也是编辑的基本功之一。老报人曾提出过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叫作全面、比较、反复。全面,就是不要听信单方面的意见,要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包括对立面的意见,这样有助于提高独立判断事物的能力;比较和反复,就是要多加分析和估量,拿准以后再考虑考虑,再看一下还有没有不周密的地方,然后再办。制作标题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在分析、比较、鉴别中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使得题合文意,准确鲜明。

三是表达能力。制作标题时,除了要准确简炼外,还应该力求形象生动,具备一定的文采,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而要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编辑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有的新闻标题在制作时,要求编辑掌握新闻事物外形诸因素,通过巧妙的组合,给读者以美感,如闻其声,如观其形,引起联想,借标题加深对新闻内容的理解;有的新闻标题可以诗词入题,或古诗翻新,或反意用之,或借句发挥,使标题“意真,辞切,神远而含蕴不尽”;还有的标题制作,可像创作中国画那样,或写意,或泼墨,或工笔,“立象以尽意”、“传神写照”、“以形写神”。所以,编辑的文字功底如何,在标题中便可一目了然。要做一个好的编辑,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想像力,多想、多练、多推敲,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使标题产生动人心魄的效果。

新、趣、活——不经意间泄春光

什么是好的标题,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有几条应该是公认的:准确、鲜明、形象、生动。准确,就是题合文意,概括得当;鲜明,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地体现在标题中;所谓形象,就是读之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犹如面对电影镜头;生动,就是使标题生机勃勃,动感强烈。

那么,怎样做一个好标题呢?

首先是刻意求新,不落窠臼。新闻要新,早已为人所共识,那么,作为新闻之“眼”的标题,必须以创新为使命。有时为了拟制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常常要写一二十个题目,以便从中挑选一个最有新意的,好标题就是在这样反复地分析、比较和鉴别中“跳”出来的。笔者曾经编过这样一则稿子,写的是宁波举行国际玩具展览会,文章内容不错,但原稿作者所做的标题却很平。如何跳出一般会议报道,做一个吸引人的标题,确实费了我不少心思。最后,我突然想到有一本非常轰动的动画片叫《玩具总动员》,于是灵机一动,顺手拈来,做了个标题:“宁波昨日‘玩具总动员’”(主),“国际玩具展览会开幕盛况空前”(副)。另外,在新闻实践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时看似文章的主题在“此”,但实际上作者的笔触却有意无意间在“彼”处泄露春光。如南方某报刊登过一篇题为《这一“环”怎么如此难受》的文章,从标题上看写的是一位因医院上错节育环而带来无穷痛苦的妇女,实际上锋芒直指那些出了事故后再三推诿不负责任的医院。此标题一语双关,令人回味无穷。

其次是生动形象,以“趣”引人。要使新闻报道博得读者的兴趣,就必须在“趣”字上下功夫。笔者在《羊城晚报》上曾看到过一则报道,标题是:《老板变卦,空姐变脸》(主),“国泰空中服务员停止笑容抗议减薪”(副)。这则标题好就好在语言谐趣,生动贴切,而主标题又恰到好处地套用了一部风靡一时的大片的名称,让读者读之不禁会心一笑,对稿子立时便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不过,我们提倡趣味性,并不是为趣味而趣味,那种以离奇、庸俗、低级趣味去迎合部分读者口味的做法,是应该反对的。

5.如何写好网络新闻 篇五

一、吃透上头 摸透下头

宣传工作的作用和力量,就是能让党的方针政策、纲领路线,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及时的与广大人民群众见面。这是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任何新闻媒体都应该坚持党性原则。

同时,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又是一致的。宣传媒体既要替党说话,又要为人民说话。要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

党和国家政府,每一个系统,每一条战线,每个部门,在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的中心人物和中心工作,只要吃透上头精神,摸透基层情况,新闻稿源就会源源不断。

吃透上头,摸透下头,抓住气候,大有写头。

二、唱好新闻报道四季歌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规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对于农民来说就是,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就是要做到“首季开门红,二季双过半,三季大进军,四季奏凯歌”。做宣传工作,搞新闻报道,要注意唱好新闻报道四季歌。新闻媒体经常唱的四季歌是:

一月份的元旦,二月份的春节、元宵节、情人节,三月份的学习雷锋纪念日、妇女节、植树节、维护消费者权益日,四

月份的清明节,五月份的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护士节、母亲节,六月份的六一儿童节、端午节,七月份的党的生日,八月份的建军节,九月份的重阳节,十月份的国庆节、中秋节。等等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对于宣传媒体来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稿不同。在相同的“四季歌”里,媒体每年都唱着不同的“词曲”。

所以,新闻报道四季歌,一是唱好 一是唱新,唱出新意。季节性的工作报道,在媒体具有突出地位,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新闻性、指导性,最大的难点是相似性。新闻追求的是一个“新”字,媒体在“年年岁岁花相似”的季节性工作中,要报道出“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新闻,需要我们把传统的《四季歌》反复传唱,而唱得不令人生厌,始终给人新鲜感。那么,工作报道的“四季歌”如何才能够唱出新意来?

这就需要善于把“老歌”换上“新词新曲”。换的好,同样是悦耳的“四季歌”。

三、学会把公文变新闻

对于广大通讯员来说,在日常工作中,常常要面对大量的公文材料。那么,如何去消化吸收?如何从公文中“发现”新闻“,淘”出新闻,实现公文与新闻的精彩转换?这里面大有学问。有些人往往能“化平淡为神奇”,而有些人却时常“身在宝山不识宝”、“入宝山而空手归”。为此,有必要对二者加以辨析与探讨。

什么是公文?公文,就是公务文书。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处理各种事务中形成的体式完整、内容系统的各种书面材料,或称文件。它是一种起着“上传下达、互通情报”的文件。其特点——9个字:格式化、规范化、制度化。具体说,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高度的思想性,有法定的作者,具有法定的权威性和行政约束力,有特定的格式,广泛的使用性。公文和新闻稿的两大区别:一是写作形式不同,二是面对公众不同。

怎样学会把公文变新闻?

1、学会从领导报告、部门工作报告中把握行业报道重点。领导讲话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文件,代表一个系统和部门的工作整体思路。63处职代会提出:攻坚克难乘势而上 加快企业发展步伐

公司总经理耿聚昌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加快企业发展步伐。二是科学组织施工,打造精品工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大项目管理,强化经营管控,努力增长经济效益。四是夯实安全基础,落实安全责任,确保安全生产。确保09年零死亡目标实现。五是以人为本,精建和谐企业,全面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①、31处牛年春节过后早动手谋划企业发展步伐新举措 ②、争上游 创一流 个个项目都创优——49处打造精品工程纪实

③、机电安装处党政工团齐努力加大项目管理

④、特凿处唱好安全五部曲 确保09零事故

⑤、中煤一建机械总厂建和谐企业 促经济发展

部门工作报告,是对部门新的一年的工作部署,年底年初,各系统、各部门都要召开总结表彰会,总结工作,部署来年工作,报告中对来年的工作部署,往往是该系统行业报刊来年宣传工作的纲要。对照报告来提炼日常工作中的做法,往往能“以小见大”,发现新闻事实。

因此,基层的通讯员朋友应注意吃透工作报告,以此指导业务工作和宣传工作。

6.新闻如何写宣传部 篇六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闻宣传工作越来越受到企事业单位的重视,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笔者结合这几年的新闻宣传工作经验,谈一谈在新形势下基层单位新闻工作者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一、把握好大局,保证良好的舆论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工作,为企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鼓舞人们与时俱进,是每位新闻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和责任。首先,把握主题,紧跟时代,增强新闻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是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团结、教育、鼓舞群众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其次,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提高新闻宣传工作的实效性。要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区分不同层次,制定相对稳定和比较系统的教育内容,在坚持正面宣传先进的同时,适度地报道反面典型;第三,面向基层,齐抓共管,拓展新闻宣传工作的覆盖性。新闻宣传工作的对象具有广泛性特点,涉及到全社会的方方面面及社会的每一个群体和个人,把新闻宣传工作作为社会系统工程来实施,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工作机制;第四、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体现新闻宣传工作者的示范性。新闻工作者素质的高低,形象的优劣对新闻宣传工作本身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新形势和新要求下,就必须具有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个人品德素质。

二、工作中要有“三心”的素质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采访是整个写作过程的第一步,稿子写的好与坏,采访是关健。特别是基层工作的通讯员,如何将稿子写的真实和讯速,新闻工作者必须有“三心”。

1、有热心。作为基层新闻工作者来说要想多上稿,必须对新闻工作有热心,每次去采访不能怕路途遥远,不能怕严寒酷暑,特别是吃了“闭门羹”时不能放弃。

2、有耐心。基层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工作中,因不是专业新闻记者,采访时有的被采访对象相当不配合,这时就需要有耐心寻找、等待新闻采访的切入点。

3、要细心。基层新闻工作者在每次采访的某个对象时,都是先写好采访提纲才去,但往往在采访时经常遇到意外事件发生,采访往往不按照提纲走,这时就需要细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来帮助你顺利完成采访工作。

三、将新闻工作压力变动力

近几年,企事业单位在考评干部、员工工作能力的时候,都以年初制定量化考核标准来衡量,不合格者进行末尾淘汰,使得基层新闻工作者感到自身压力大,如何将这压力变为动力呢?第一,发挥群体力量。基层新闻工作者杂七杂八的事多,就得经常与领导干部、职工群众联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力量。对发生的新闻和采取的新措施,其本人不在的情况下,积极给提供信息,使新闻工作成为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的精神家园;第二、别忽视常规新闻。新闻工作年限长的基层新闻工作者都有一个毛病,对身边常规新闻熟视无睹,所以,基层新闻工作者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改变思维方式,加大宣传力度;第三、勤看报勤关注媒体勤观察。基层新闻工作者在动态新闻不放松同时,要经常静下心来看报上网,根据报纸和其它媒体所登体裁结合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去采写。

四、注重四个要求

在基层经营性机构中,各行都有许许多多业务发展亮点、经营管理创新、先进人物事迹要宣传报道,关键是新闻通讯员要善于挖掘,掌握尽可能多的素材,准确撰写和及时报道出去。

1、要求善于挖掘。新闻在于“新”,这是新闻的生命力之所在。因此,要求新闻通讯员要具备从日常工作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的能力。

2、要求准确撰写。准确是宣传报道的生命,是对宣传报道的根本要求,因此把握好宣传稿件的准确关。一是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实事求是、客观地报道;三是严格审稿程序。

3、要求及时报道。基层新闻工作者必须有较强的宣传报道敏感性,能够做到第一时间知道、第一时间采访、第一时间报道,使宣传工作达到实效。

7.浅析如何做好边检工作的新闻宣传 篇七

关键词:边检宣传,选材,协作,通联

当今时代, 信息资源异常丰富, 传播媒介明显增多, 新闻宣传已成为社会发展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边检队伍而言, 开展好新闻宣传工作, 对增强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 助推中心主业开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结合工作经历, 就如何做好边检工作的新闻宣传, 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在选材上要重视两个“贴近”

要贴近社会舆情做宣传。从事新闻宣传工作, 需要不断洞察舆情, 了解社会热点、政策导向, 这样构思写出的宣传稿件紧贴时政, 反映社会时事, 符合媒体需要, 更便于媒体刊用。新闻工作者在写稿件前, 要学会“读新闻”, 读大报的头版头条、报眼、社论、短评等, 对新闻进行“思考”, 把握政策导向和部队工作重点, 深入挖掘工作实践中与之契合的重要经验、先进事迹, 以迎合媒体用稿偏好, 做好大报的宣传工作。就边检工作的新闻宣传而言, 要写口岸勤务改革、通关环境便捷、人性化服务等措施时, 就要紧贴“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来撰写稿件;对于“参加社会公益事业、扶贫帮困捐资助学”等方面的宣传, 要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针政策来开展。针对中俄、中蒙边检站联合现场办公、业务交流学习、绿色通道双向开辟、跨国生命通道建立等内容也要尽量放在密切中俄、中蒙国际关系这样的大环境中构思写作。同时, 新闻宣传工作围绕国家和区域性重要活动开展, 有利于将“旧闻”翻新, 将小素材做大,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时, 满洲里边检站联系《解放军生活》杂志, 策划了“满洲里, 边检尝试微笑服务”的长篇通讯, 主要是反映改革开放以来边检由“严格把关”到“寓把关于服务中”再到“微笑服务”的细微变化过程, 在该杂志以四个页面的内容发表。

要贴近平凡小事做宣传。边检队伍工作在口岸这个特殊环境, 对很多事情已经习以为常, 但这些事情对媒体和受众来说都是稀罕事。例如, 为旅客提供便捷服务、查获违禁物品、开辟绿色通道、不间断检查列车等等, 这些工作在官兵看来都是平常事情, 每天都在发生, 但往往就是这些平常小事却能收到不同凡响的宣传效果。几年前, 一名叫“谢尔盖”的俄罗斯旅客, 经常从满洲里口岸通关, 由于身患残疾, 每次都要由检查员搀扶着办理手续, 针对这件事, 边检宣传员撰写了稿件“轮椅上的谢尔盖笑了”, 新华社记者对稿件给予很高评价, 指出这不仅体现了官兵人性美, 更展示了中国边检的窗口形象和跨越国界的深情厚谊。这篇稿件看似平常, 但“中国人热情帮助外国人”就是新闻点。平常事情要是发生在特定时段也是好新闻。诸如“边检官兵对通关列车进行边防检查”, 这是每天的例行工作, 在媒体很难刊发, 但如果在1月1日凌晨以“新年第一列外籍列车入境中国口岸”为题, 写成现场新闻, 就容易见报。

二、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在写作上要重视两个“跳出”

要跳出单位写新闻。边检队伍中的新闻工作者, 如果总是局限在单位、警营写稿件, 很容易写成“成绩表白”、“自夸自大”的稿件, 往往思路窄、内容单, 难以上大报, 这就需要做到“跳出单位写新闻”。例如, 想反映官兵的服务提高了、素质提升了、执勤更加辛苦了等内容时, 可以将其纳入到驻地城市发展、口岸经济活跃、边疆和谐稳定等宏观内容的稿件中加以表达, 这样既实现了宣传目的, 也利于稿件被一些大报采纳, 一举两得。体现在标题上, 如用到“中国口岸”或者“中国国门”字样就要比单纯用“边检站”字样开头的标题稿件占优势。

要跳出主体加链接。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要求新闻体裁不仅能传播消息, 更要通过内容反映各种现象, 让读者不仅知其事, 更能有所思, 跳出新闻主体加链接, 就是实现这一需求的方法之一。一方面是注解性链接, 如写边检站查获旅客携带毒品案件时, 在交代官兵查获过程后, 可以链接所查毒品的构成、危害及价值, 读者不仅知道了这东西不允许携带, 更认识到毒品的本质及官兵严格执法的意义。再就是比较性链接。笔者曾在报纸杂志刊发的稿件“满洲里国门从木桩为界到黄金口岸”, 重点反映了官兵在服务口岸、守卫边疆工作中的奉献精神, 同时在结尾链接了满洲里五代国门的建设年代、构造特点, 数字对比明显, 得到编辑老师的认可和采纳。通过必要的链接, 稿件更具知识性、可读性, 编辑、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有利于宣传。

另外, 新闻的标题也要新颖, 能够打动编辑, 因为编辑第一眼就是看标题。我们日常的新闻标题多数是对新闻内容的概括与提炼。但适当时候跳出主要标题做“标题”, 往往会有很好的效果。例如, 可以加“引题”、“副题”、段前小标题等, 用“镜头回放”、“对策点拨”、“记者点评”等形式加以表达。边检站曾在《解放军报》发表过2900余字的通讯“服务暖流, 在钢铁边关涌动”, 通篇都是以背景介绍、记者感言、故事实录为段前小标题来撰写的, 条理清晰, 一目了然。

三、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在联系上要重视两个“抓住”

要抓住党委政府关注做宣传。近年来, 部队在助推经济发展、服务社会和谐、保卫口岸安全等方面贡献突出, 驻地党委政府相当关注。要利用这一优势, 通过走访、汇报、请教驻地宣传部门等形式, 得到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每年年初可以将部队的重点工作宣传纳入驻地宣传规划中, 实现通盘考虑, 重点支持。同时, 边检队伍所处的国门、口岸, 地理位置特殊, 发挥社会效益明显, 每年都有很多大报记者采访采风。抓住记者进入口岸、国门采访的时机, 边检队伍给他们提供温馨的采访环境, 主动向他们介绍口岸发展、国门历史、界碑沿革、官兵执勤等他们感兴趣的素材, 并邀请他们到部队参观指导, 促使他们在感知、感动的前提下加强对部队工作宣传。

8.如何写好经济热点新闻 篇八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在经济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成为广大群众普遍关注、讨论的热点问题。对这些热点问题加以多层次、多侧面的剖析、发掘,并予以报导被称之为经济热点新闻。

经济热点新闻让人们了解并掌握了很多有关经济方面的信息。“改进经济报道,写好经济新闻”的呼声为此受到记者媒体的重视,但是目前并不是所有的经济新闻都完成了其使命、达到了传播效果。有的经济报道喜欢“打官腔”,或者过于“学术化”、“理论化”、文字“贵族化”,无形中将芸芸众生拒之门外。对此人们有两句颇为不屑的评价“外行人眼里是内行,内行人眼里是外行”、“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道出了目前我国经济新闻的尴尬处境。因此,如何写出让受众喜闻乐见的经济新闻,是现在经济新闻比较严峻的任务。要软化经济新闻,使经济新闻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是很多记者为之努力的方向。这需要记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扎实的经济知识基础和把专业知识通俗化的技能。我们看到,一切的经济活动都是由“人”来实施、实现的,因此,显现人在新闻中的价值和视角,可以使生硬的经济新闻更加生活、生动,富有生机。

经济热点新闻报道的好坏,关系到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必须认真对待。

时新性必讲,时宜性必求。

时宜性是新闻报道的时机选择。一些经济热点问题,具有读者多、传播快、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特点,要谨慎对待。在讲求时新性时,还必须把握时机,注意时宜性。要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令,权衡利弊得失,把时新和时宜在具体的报道中统一起来,迅速做出快当兼宜的处理,避免负效应,以达到最佳宣传效果。

从经济角度报道一些社会生活领域的现象,不仅能满足正日渐细分的读者的多层需求,而且对经济报道的思路也是一大拓展。经济新闻绝不是简单的行业经济和工作报道,还应当包括社会文化生活等综合范畴。对涉及读者利益、与经济相关的教育、体育、文化、休闲等领域进行深入报道,并在深度和广度上很好地结合起来,可起到服务百姓的积极作用。要以经济视角关注政策措施的变化并加以解读和诠释,用经济眼光分析社会生活领域现象,使经济新闻报道手法丰富多彩。当然,经济新闻社会化的手法也对我们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学会运用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知识,调查、透析新闻背后的东西,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才能做出有价值的判断和报道。

宏观在胸,微观在握,增强针对性和指导性。

经济热点新闻也有点和面的问题,所说点和面,是说经济热点新闻有区域性,往往在此地是热点,在彼地不一定是热点;在一个地区是热点放在全局这个大范围不一定是热点;或局部地区热点又能反映出全局的、成为“大范围”的热点。这就要求我们抓热点新闻时,要把握好宏观和微观问题。把本地发生的热点新闻放在整个经济领域的大背景去观察、思考、研究、揭示发展趋势,使经济热点新闻既有针对性,又有指导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日益显著和国内市场化改革走向纵深, 中国 经济所面对的国内国际环境都空前复杂和充满变数。在这种前提下,营造一个好的舆论环境对于保障经济又好又快 发展 至关重要。主流新闻媒体由于掌握最核心的新闻资源和话语权,在引导舆论和新闻监督方面应承担主要责任。主流新闻媒体财经报道的质量和舆论导向对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影响重大,特别是财经报道的核心部分——宏观经济报道,因其主要报道与宏观经济形势和政府调控政策相关的重要新闻,更是对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对于我国的主流新闻媒体来说,从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和 历史 使命的高度去认识财经报道特别是宏观经济报道的重要性和核心任务,这是经济发展和新闻媒体自身成长的需要。

深度上开掘,广度上开拓。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认识水平的提高,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热点问题,经济报道不但要解决人们心中的“怎么了”,还要解决“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进一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指出出路,给人以启迪。

在挖掘深度时,还要开阔视野,把经济热点问题与社会现象、生活现象、社会心理结合起来。并与经济交叉、渗透,再和科技法律等其他方面联系起来,增强经济热点新闻的深度与广度。

关于深度报道的定义争议颇多,我个人认为电视深度报道在内容上要有深度,即:情节、细节、过程要深入细致;分析上要有深度,即:必须有几个逻辑层次,逐层剖析出事实真相和内在本质。国外学者公认深度报道是“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日之意义。”直截了当地说经济深度报道就是让电视观众看了“起劲”、“解渴”、“过瘾”的经济节目。以下是我对经济深度报道的几点认识,以求共勉。

写实增强真实性,写虚增强思辩色彩。

许多经济新闻,旨在配合党和政府一个时期内的经济政策,进行解释和宣传,其内容本身带有很强的政策性。一些报道经济工作动态、经济战线新人新事的经济新闻,虽然不直接阐明政策条文,但也渗透着政策精神,具体体现着政策。比如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报道,关于宁波、杭州等地率先取消农业税的报道,关于温家宝总理许诺5年内取消农业税的报道,无不显示着国家对"三农问题"政策的变化。因此,吃透国家、政府的经济政策,正确地反映经济政策,是经济新闻写作一项重要要求。

此外,高水平的经济新闻还善于从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入手,以辨证科学的分析、通俗化的语言来透视现象,揭示本质,预测其发展趋向,帮助人们认清形势,明确方向。比如对当前中国股市的分析与报道,对今年推行的国有银行改革试点的政策分析,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洞察国家的金融市场动态,满足人们在经济工作中的更高需求。

经济报道的思辨力包含宏观思维能力和微观观察能力两个方面,即能通过描述微观现象把握宏观思维,在阐述宏观思维时能结合对微观现象的观察。在经济报道采写过程中,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不管是对宏观经济现象还是微观经济现象的报道,都要思路开阔,做到高屋建瓴,全局在胸,把握时代脉搏;尤其是对于微观经济题材,要有宏观思路,要从宏观上认识、分析、报道微观经济现象,也就是把微观经济现象放到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去考察,从微观现象中体现宏观问题,在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的结合上做文章。

思辨性是经济分析报道的主要特点。没有思辨就不可能有分析,而分析离不开思辨。对于同一种经济现象,从不同的角度,由于作者具有的知识结构、思辨能力的不同,或者运用的分析方法的不同,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有深刻与浅薄、全面与片面、正确与错误的区别。由此可见,经济报道的思辨力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物,而是一则经济报道对生命力保鲜能力的标志之一。能够流畅地转换于宏观、微观思维之间的能力,说明一个记者能够从不同角度,全面而中立地观察社会现象、经济事物的能力。

从当前一些经济热点新闻看,写得太实,技术性、业务性太强,就事论事,内行人不愿看,外行人看不懂。有的写得太虚,长而空、死板枯燥。解决经济热点新闻这个问题,必须做到写实要有具体事物的生活形象,富有真实感,写虚要有思辩色彩,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清楚政策理论,对热点问题产生的社会效果、影响程度作辨证的分析,让人们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经济热点新闻群众才爱读、爱看。

上一篇:小学生五年级读书计划下一篇:友谊篮球比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