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24-07-12

省政府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共8篇)

1.省政府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篇一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回顾2013

困难比预料的多结果比预想的好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过去一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自然灾害频发、多重矛盾交织的复杂形势,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从容应对挑战,奋力攻坚克难,圆满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6%。城镇登记失业率4.1%。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再上新台阶。居民收入和经济效益持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3%,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65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2.2%。财政收入增长10.1%。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粮食产量超过1.2万亿斤,实现“十连增”。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继续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全社会用电量增长7.5%,货运量增长9.9%,主要实物量指标与经济增长相互匹配。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取得新进步。李克强指出,过去一年,困难比预料的多,结果比预想的好。各项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

简政放权

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放开贷款利率管制

国务院机构改革有序实施,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推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扩大“营改增”试点,取消和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348项,减轻企业负担1500多亿元。全国新注册企业增长27.6%,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63%。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在全国进行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启动不动产统一登记。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宏观调控

不扩大赤字不超发货币

去年上半年,出口大幅波动,经济持续下行,国际上出现中国经济可能“硬着陆”的声音。我们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扩大赤字,不超发货币,沉着应对市场短期波动,保障经济运行不滑出合理区间,让市场吃了“定心丸”,成为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去年财政赤字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广义货币M

增长13.6%,符合调控要求。优化财政支出,整合压缩专项转移支付。中央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一般性支出压减5%,各地也压减一般性支出,腾出的资金用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

社会治理

重组食药监管机构废止劳动教养制度

健全分级负责、相互协同的抗灾救灾应急机制。严肃查处重大安全事故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重特大事故下降16.9%。重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订法律34件,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议案。全面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反对“四风”,严格执行“约法三章”。中央国家机关“三公”经费减少35%,31个省份本级公务接待费减少26%。加大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一批违法违纪分子受到惩处。改善民生

启动教育扶贫工程试点疾病应急救助

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3.1%和17.7%,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10%。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660万套,基本建成540万套。启动教育扶贫工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200万孩子。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增加到人均280元。基本药物制度覆盖80%以上村卫生室。28个省份开展大病医疗保险试点。启动疾病应急救助试点。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农村免费孕前检查使600万个家庭受益。

结构调整

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化解产能严重过剩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全面完成1.5万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新解决农村6300多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全国森林覆盖率上升到21.6%。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正式商用。积极化解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提前通水。铁路、高速公路运营里程均超过10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1万公里,居世界首位。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

展望2014

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加强对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等主要目标的统筹平衡。

李克强强调,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要把握好以下原则和政策取向。第一,向深化改革要动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积极推进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改革,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第二,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9500亿元,由中央代地方发债4000亿元。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而有所增加,但赤字率稳定在2.1%,体现了财政政策的连续性。货币政策要保持松紧适度,促进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今年广义货币M

预期增长13%左右。要加强财政、货币和产业、投资等政策协同配合,做好政策储备,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确保中国经济这艘巨轮行稳致远。第三,着力提质增效升级、持续改善民生。要在稳增长的同时,推动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从主要依靠传统比较优势向更多发挥综合竞争优势转换,从国际产业分工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从城乡区域不平衡向均衡协调迈进。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生态文明

重拳强化污染防治推进生态保护建设

今年要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清洁水行动计划,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推进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实施土壤修复工程。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建设美丽乡村。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今年能源消耗强度要降低3.9%以上,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都要减少2%。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开工一批水电、核电项目。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今年拟安排500万亩。公平发展

提高医保补助标准落实单独两孩政策

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320元。在全国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落实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注重运用法治方式,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

推进改革

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扩大营改增试点面

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今年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打造阳光财政,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把“营改增”试点扩大到铁路运输、邮政服务、电信等行业。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扩大金融机构利率自主定价权。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密切监测跨境资本流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

扩大开放

上海自贸区要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机制

扩大全方位主动开放。打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使中国继续成为外商投资首选地。建设好、管理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并开展若干新的试点。从战略高度推动出口升级和贸易平衡发展。今年进出口总额预期增长7.5%左右。鼓励通信、铁路、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在走出去中提升竞争力。推进对外投资管理方式改革,实行以备案制为主,大幅下放审批权限。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进孟中印缅、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推出一批重大支撑项目。

三农问题

坚守耕地红线避免千城一面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支持。加强城镇化管理创新和机制建设。要更大规模加快棚户区改造,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避免千城一面。

2.省政府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篇二

这是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十次亦是最后一次向全国人大报告政府工作。阅读此次政府工作报告, 其中包含了诸多正在进行和亟待破解的重点难点改革。随着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的选举和产生, 接过历史的“接力棒”, 社会各界充满期待, 寄予厚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按图索骥,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难点重点、公众关注探讨的热点, 均与财会行业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助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配置生产要素

近年来, 《政府工作报告》均有专门的段落总结经济发展过程中, 经济结构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 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并存”, 并提出“必须优化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 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 为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提供必要条件, 为转方式、调结构创造稳定环境”。

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会计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和一种管理活动, 是进行重大决策、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所采用和依靠的工具,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对资本市场的培育发展, 对优化投资环境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

“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会计行业服务于经济发展, 受益于经济发展。”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说, 我国会计事业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相互促进, 为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成功转型、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资本市场的发育发展、投资环境的改善优化以及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交流合作, 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会计行业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勇于变革。

从微观经济管理角度看, 加强生产要素合理配置, 加强企业管理, 提高企业效益需要正确的会计信息来支撑。高质量的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能提高企业透明度, 增强投资者信心, 进而建立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把握市场机遇。

“财务的价值就像温度表, 它要告诉企业现在处于什么状态, 是安全区、风险区还是加速区。”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说, “根据这支‘温度表’, 企业做出刹车还是加速的决定。”他认为, 保证企业健康、合法、安全、有序、透明的运转, 需要财务与会计工作担负很多责任, 这项工作是企业经营决策层的重要助手, 成本核算更准确、清晰、合法的企业账目为决策提供了依据, 让企业的运转更顺畅安全。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孙铮说, 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从依靠大规模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 向资本节约型的高绩效管理模式进行转换。企业在未来面临资源要素、价格上涨、成本刚性、资金短缺、发展路径等方面的压力。除了传统财务与会计工作内容对企业的支持外, 精细化、科学化的财务管理将帮助企业为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加强风险防控, 改善业绩流程, 驱动业绩增长, 创造企业的价值。

精细化和科学化的财务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体现在资金使用方面尽可能少的浪费, 在资金运作方面尽可能短的滞留, 在决策层面上接近零缺陷, 重点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实现生产价值的最大化。而财务管理的目标正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一方面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考虑报酬与风险的关系, 实现企业潜在的或预期的创造价值的能力;另一方面, 有效筹备资金, 合理制定鼓励政策, 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 在经济增长方面真正关注增长质量, 关注整体价值的提升。

全国政协委员、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兼青岛分所主管合伙人张国俊认为, 用会计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经济, 注册会计师不只是为行业发展做贡献, 更为重要的是站在宏观角度, 以更宽阔的视野“把脉”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委常务副书记陈毓圭指出,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是知识智力密集型服务业, 能够为企业实现传统产业更新、低碳经济设计、经营战略调整、管理流程再造、技术可行性分析、成本方案设计, 提供措施方案, 是国民经济转型和企业经营管理升级的“智库”, 为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为产业转型升级发挥重要的促进保障作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是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提高经济信息质量、深化对外开放、规范资本市场发展、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时期,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同样能够为经济转型做出重要贡献。

他介绍说, 我国注册会计师在传统审计业务、资本验证的基础上, 相继开发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企业社会责任、节能减排、碳排放等新型鉴证类业务, 并为企业实现传统产业更新、低碳经济设计、经营战略调整、并购重组、管理流程再造、成本方案设计等提供咨询服务, 并有效支撑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的落实, 促进了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管理效益的提高。

“助力正在进行中的经济转型, 加紧培育和壮大我国专业服务业刻不容缓。”全国政协委员、中通诚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公勤说。她认为, 专业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法律、会计、税收、评估、专利代理、咨询服务等, 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把它们摆在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目前我国专业服务业的发展主要存在法制环境不够完善、政策环境不理想、监管环境复杂等现实问题。由此, 她提出建议, 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 提高相关法规的法律层次, 逐步制定系统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 将对专业服务业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快完善管理体制, 实行专业服务业行业自律管理, 大力推行各级政府对专业机构的委托代理制, 建立专业服务机构资质审批协调机制;加大各项政策扶持力度, 加快出台支持专业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推动财政预算改革探索政府绩效管理

在“过去五年工作回顾”的部分中, 温家宝表示“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 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其中, 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组成的预算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此前,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并将其作为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前的新闻发布会上, 大会发言人傅莹表示, 实行全口径预算决算, 就是要把政府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纳入预算和决算。从2011年开始, 我们国家的预算外收入就已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今年的一项重要改进是, 将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也列入预算报告。她还介绍说, 全口径预算决算依然缺乏制度性规范,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等方面还有待完善, 对地方政府债务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政府预算是一年一度全国“两会”热烈讨论的话题。2013年的“两会”代表与委员们审议的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保基金预算共四套账本, 合计收入超过15万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显示了政府税收收入, 也列明了行政支出、民生保障花费、投资支出等政府主要花费;政府性基金预算主要是政府性基金收入和支出, 广受关注的土地出让收入即包括在内;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为央企和地方国有企业上交收入和支出, 主要用于该类企业自身;社保基金预算体现了民众关注的养老金总额、缺口等指标。各政府部门最初编制的大多是经济分类预算, 反映差旅费支出、工资福利支出等, “两会”代表、委员审议的是按功能分类的预算账本, 反映财政资金用于教育、农业等功能门类。

今年“两会”的预算报告与往年相比亮点是:全国社保基金预算首次列入预算报告。然而, 这些国家账本中至今存在着不清楚、不透明的方面。在预算科目中有一项“其他支出”, 其规模占比较大在我国预算中成为普遍现象, 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在“两会”中审议的预算账本中也没有体现。预算是年初制定的全年收支计划, 预算收支目标误差越小越准确, 但回顾我国近十多年来的预算编制历程, 年底完成数与预算误差较大, 2011年超收收入创新高到1.4万亿元。此外, 社会关注的“三公经费”情况尚未披露。

全国人大代表、普华永道 (香港) 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雷添良认为, 政府根据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的要求, 扩大绩效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价, 构建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将促使有关部门从“重投入、重分配”, 转向“重产出, 重管理”。他希望在明年的预算报告中, 能够涵盖对重大项目的绩效评价内容, 不仅能看到数字, 更能看到资金投入之后的效果。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关于修改完善<预算法>的议案》。她认为, 目前的预算公开缺乏可操作性, 《预算法》的修改应针对于此将预算公开的原则、内容、时限、方式等作出明确规定, 对政府预算的收支科目按“类、款、项、目”四级划分。而目前的财政预算只落实到“款”, 重点项目到“项”, “项”这一级就是动辄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预算, 这些资金分配到哪些项目中均由政府部门决定, 公众很难获悉, 人大机构也难以审查。由此, 她建议, 在《预算法》中明确要求本级公共预算按功能分类、经济分类分别编制, 一般收支至少编列到“项”, 尽可能落实到“目”。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在“两会”期间提出《关于定期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建议》, 政府也应该像企业一样定期编制资产负债表, 提高决策效率和决策质量。他在此项议案中表示, 编制并定期公布我国的国家资产负债表, 摸清国家的家底, 可以提高国家财富管理的透明度;将中短期经济政策的长期成本显性化;将结构性因素变化导致的长期成本显性化;帮助规划国有企业和养老金体系的配套改革;帮助判断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对我国对外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帮助规划地方平台问题的解决方案、提高地方财政的透明度;有利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有效监督。

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 将推动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财政预算改革, 使人民有效监督财政收支, 优化支出状况。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杜黎明认为, 探索政府绩效管理有助于提高预算透明度和精确度。在这一探索过程中, 注重定性与定量结合, 体现主观与客观的真实反映;注重内部与外部结合, 逐步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注重过程与结果结合, 以结果为导向加强过程管理和跟踪监督, 还要加大运用结果的力度, 将政府绩效管理评价结果作为评价地区和部门工作、领导机构和领导干部考核、干部提拔任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姚胜表示, 十二届全国人大将继续修订预算法, 推动财政绩效管理, 推动制定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财税政策, 解决若干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下一步, 全国人大要督促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全口径预算的编制工作, 加强对预算的审查监督。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国家财富管理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的部分, 财税体制改革与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将是新一届政府需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 深入推进”的工作之一。只要有政府活动的存在, 就会有财政的身影。财政收支代表政府活动, 财政收支行为的规范化, 意味着对政府行为的制度化制约。今年“两会”期间, 代表委员、财税专家就如何分配财政蛋糕、如何完善国家财富管理、深化省级和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具体方面展开讨论。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提出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建议, 其中包括:降低企业与社会公众的税负, 清理税费;合理分配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比例, 减少转移支付;政府量入为出, 减少投资, 维持收支平衡;精简政府机构、节约开支;开征税费权力要集中到中央, 减免权则下放到地方, 共五个方面。“当前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 税负都比较重, 除了法定的税收以外, 还有各种各样的行政规费, 导致企业无力转型升级、科技创新, 无力给员工加工资, 个人则无力扩大消费改善生活。”他建议, 政府要“让利”, 适当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分配, 企业效益提高, 市场搞活了, 经济上去了, 税基扩大了, 国家的税收总体上也不会减少, 同时中央政府要大刀阔斧地对现行的各项行政规费予以清理废除, 切实降低企业与个人的负担。

全国人大代表、襄阳市市长别必雄在参与湖北省代表团小组会议时建议, 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加大对现代制造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他进一步补充说, 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 调整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 从而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能力, 改革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 增加工资性收入, 减少津补贴的比重。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 财政是国家政权“以政控财、以财行政”的分配体系, 财税问题实质是公共资源配置体系与机制问题, 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联动效应。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降低行政成本,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更好地释放千千万万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活力, 缓解资源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矛盾约束, 进一步打开发展潜力空间, 释放“改革红利”。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富申评估咨询集团董事长樊芸说, 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同时, 财税体制改革也有必要提上日程。现在面临的政府职能转变问题, 与政府掌握的公共资金怎样分配、怎样使用关系极大。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已经超过50万亿元, 政府财政预算收入接近12万亿, 如此大量的公共资源用在何处, 使用如何, 都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快财税体系改革来进行规范和约束。

她表示,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现在中央政府对地方有大量转移支付, 但相当部分是专项转移, 一事一议而没有统一标准, 导致地方政府“跑部钱进”、“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等现象, 造成了腐败和不公平分配。财税体制改革可以把专项支付的大部分用于充实地方常规预算, 满足其公共服务职能的需要, 保证在统一标准之下, 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常规财政预算的支持, 解决各级政府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问题。

贾康则认为, 当前需要加快“扁平化”框架中的省以下分税分级体制改革, 要在推进县级财力保障制度的同时, 更多从长远考虑如何建立合理的地方税体系, 以此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消解产生地方基层财政困难、巨量隐性负债和“土地财政”短期行为等制度性原因。在已取得显著进展的“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等乡镇综合改革措施基础上, 深化改革, 通过税基的合理配置、阳光融资机制的配套和自上而下转移支付体系的强化与优化, 使中央和地方政府逐步做到财权与事权相顺应、财力与事权相匹配, 实质性地转变和优化各级政府职能,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指出, 财税改革应有大视野, 这应是下一步财税改革需要把握的重要原则。只要属于国家财富管理范畴, 都应纳入财税改革框架。财税改革应致力于完善国家财富管理制度, 在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的基础之上, 形成系统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增加财政透明度, 以更好地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他进一步分析认为, 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在于:其一, 正在推动中的税制改革, 营业税改增值税对整个税制结构会产生长远性的影响, 资源税、消费税、房产税等税种也要推进。其二, 财政体制的改革, 关键是建立辖区责任, 细化中央和地方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 理顺与规范横向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建立健全财政管理的基础及激励约束机制;通过立法确立支出责任划分的法律地位。其三, 预算改革, 其核心问题不仅仅是作为政府管理的一个工具, 而是要让预算成为约束政府行为、约束政府活动的工具。其四, 财政风险管理的改革, 通过建立统一的科学的财政风险管理体系, 使中央与地方的财政风险得到统一监管, 将整体风险降至最低。

加快营改增试点推进结构性减税

在“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预期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章节中, 温家宝提出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 重点是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下称营改增) 试点工作, 完善试点办法, 适时扩大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

营改增试点工作肇始于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实施结构性减税的战略, 同时着眼于推动服务行业发展、完善财税体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12个试点省市中, 除上海以外其他地区营改增不足一年, 但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数据显示, 12省市共有102.8万户试点纳税人, 2012年试点地区的企业直接减税426.3亿元, 平均减税面达到95%, 其中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小规模纳税人减税力度更大, 平均减税幅度达到40%。

营改增可基本消除重复征税并实现公平税负, 先行试点地区、试点行业税负较轻, 从而形成“税收洼地”和比较优势, 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试点地区、试点行业。这项工作自实施以来, 形成了广泛共识和认可, 吸引更多的地区和企业关注和筹谋营改增试点乃至结构性减税。

“如果再有一次机会, 是否愿意仍做企业家?”对这一问题, 我国企业家群体中有超过三成的人选择“不愿意”。民建中央在其提案中指出:当前小企业需要缴纳十多种税项, 面向中小企业的行政收费项目多达69个大类, 企业为职工支付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缴费比例高达40%以上。调研中, 一些小企业反映, 如果把各种隐性、显性的税费加在一起, 企业的平均税费负担在经营成本的40%以上, 小微企业的税费负担沉重, 利润空间被极大地挤压。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李兰表示, 税负过重、税费重复征收成为我国企业活力偏弱, 企业家发展实业的动力和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小微企业处于亏损运营状态, 甚至脱离实体经济, 带来了产业“空心化”的潜在经济风险, 已经成为阻碍其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

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货物和劳务统一征收增值税, 而我国分别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营改增试点即增值税扩大范围和营业税退出, 是一次事关我国财税体制全局、事关为数众多企业切身利益的结构性减税改革。对于参与营改增试点的企业来说, 通过采购设备、引进新式生产线, 同样能够抵扣增值税, 这就为企业技术更新、转型升级节约了税收成本。为此, 很多企业积极开展“主辅分离”, 将适用营改增的服务性业务进行分离重组或进行服务外包, 在享受降税效应、增加整体利润、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 推动企业真正从“大而全”到内部精细化管理乃至参与外部社会化分工, 同时将自身打造成为效率更高的创新主体, 实现主业更聚焦、辅业更专业, 企业转型升级的溢出效应非常明显。“环环征收、道道抵扣”的营改增模式, 对服务业乃至经济社会的转型也有很大助力, 试点地区的服务业分工更加明细、质量更加提升、在经济中占比明显提高, 尤其是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并与第二产业实现了更好的融合, 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结构优化和升级。

为此, 李兰建议, 继续扩大“营改增”的试点地区, 拓宽试点行业范围, 同时降低企业增值税的税率, 推进结构性减税政策, 放宽对享受所得税优惠税率的小型微利企业的标准限制。在肯定营改增试点改革的同时,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指出, 不宜低估营改增试点工作推进的难度。营改增试点仅靠新设11%和6%两档税率是不够的, 新增的增值税纳税行业与传统增值税纳税行业的不同特点决定了税收征管方式和征管重点亟待转变。扩大试点范围后, 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地区或几个地区的试点数据, 由此推断可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最终结果。目前, 局部地区试点存在“税收洼地”效应, 但试点全面推开后, “税收洼地”就会消失, 简单地用地区数据推试全国数据容易出现误判。此外, 现在主要为制造业设计的线性增值税制已不能适应营改增试点扩大的需要。增值税税制尚有待进一步改进, 以更好地适应下一步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的需要。

我国结构性减税的趋势将不止于营改增试点。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文, 从2013年1月1日起, 取消和免征税务发票工本费、户口簿工本费、企业注册登记费、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费等3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预计每年可减轻企业居民负担约105亿元。而从财税部门的新一年工作部署中, 更多减税举措还将惠及企业和居民。财政部表示, 2013年将继续落实好支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 支持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 清理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项目, 降低偏高的收费标准, 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 营改增可以作为进行结构性减税的契机, 还应继续推进消费税、个人所得税以及资源税等税制改革, 此外还应继续减轻不合理负担, 尤其是减轻中小企业税费负担。

推动诚信体系建设加强会计职业道德

“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的部分中, 这样一个段落引人思考, 即“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推动诚信体系建设,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改革开放逾30年, 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显现, 社会环境的变迁在我国会计行业发展历程中也留下深深的烙印。在微观经济群体中位于金字塔尖的上市公司, 财务造假事件屡见不鲜;位于塔基的非上市企业, 80%的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代表公信力的政府部门, 近年来其收支行为规范性、收支信息透明度, 屡屡引发社会公众对高昂行政成本的质疑;体现在具体个体中, 相当部分会计人员较多关心个人和小集体利益, 缺乏信念原则, 缺失职业道德。

在全国会计管理工作会议上, 财政部提出:培育中国会计文化、树立中国会计精神, 提振中国会计行业的“精气神”, 要努力将会计文化建设成为社会尊重的先进文化。全国“两会”前夕的地方“两会”中, 当选为浙江省政协委员的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党委书记、首席合伙人胡少先说, 会计诚信关系资源配置的效率, 关系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关系社会公众利益, 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 整个社会环境存在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问题, 从而导致目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诚信文化缺失, 会计造假事件时有发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院长、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付磊说, 在会计发展的历史上, 人们对会计职业道德进行了长期的探讨和追求。潘序伦先生创办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时, 将“信以立志, 信以受身, 信以处事, 信以待人, 毋忘立信, 当必有成”, 作为处理各项会计事务的训条, 与同行共勉。时隔多年, 会计界前辈的话语和身体力行, 在今天回想起来仍让人敬佩仰止。

“当前, 我国正处于发展最迅速、变化最深刻的时期, 人们的利益需求和价值观念多样化发展, 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甚至相反的价值观念也会涌现, 致使各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甚至带来价值迷茫。而职业道德中包含有相当部分非强制性的行为规范, 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和信念、还有行业自律性惩戒来维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新说, 经济越发展, 会计工作越重要, 会计工作者越要讲诚信。人无信不立, 商无信不富, 国无信不强, 诚信是会计工作的灵魂, 是行业安身之本、立业之基。会计工作者要有独立的人格, 要牢固树立“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坚持准则, 不做假帐”的执业理念, 会计管理部门要大力推进会计诚信体系建设, 加强行业自律, 努力打造诚信会计, 为优化社会信用环境, 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将“品牌文化建设”作为2013年“诚信文化建设年”的重要内容。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委常务副书记陈毓圭指出, 诚信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要素, 推动事务所的品牌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 是加强行业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政协委员、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兼青岛分所主管合伙人张国俊表示, 为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 让客户感受到事务所带来的价值, 按规则做事, 按道德做事, 高质量做事, 是树立品牌的根本。重视职业道德建设, 坚守职业操守, 相信事务所一定会做强做大, 美誉远扬。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众环海华会计师事务所总经理石文先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我们注册会计师队伍不断壮大, 执业素质、执业能力和执业水平也不断提高, 我国有800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 从业人员30多万, 执业注册会计师将近10万人, 这是注册会计师进行相关服务的组织基础。注册会计师行业以诚信建设为主题, 以职业道德建设为核心, 坚持诚信不动摇, 这是注册会计师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保障。

3.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篇三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以下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内容部分: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四是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撑能力。

我们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推动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为国家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教育公平取得明显进步。

全面实现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6亿学生。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入园难”问题有所缓解。

国家助学制度不断完善,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现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个阶段全覆盖,每年资助金额近1 000亿元,资助学生近8 000万人次。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范围包括所有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初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现有1 260万农村户籍孩子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实施惠及3 000多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和特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加强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0%。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

大力推动自主创新。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五年累计8 729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8%。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7年的1.4%提高到2012年的1.97%,企业研发活动支出占比超过74%。

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知识创新工程,扎实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建一批国家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多项重大产品和装备的空白。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分别增加860万人和880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达到54万人。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初步建成,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面实现免费开放。

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更加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重要进展。对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

三、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继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目前我国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已经超过2万亿元,今后还要继续增加,必须把这些钱用好,让人民满意。

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切实解决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专家解读】

⊙解读1:

解读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鸣

搜狐教育主持人: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关于教育部分,最引起您注意的是什么?

张鸣:投入达到GDP的4%,这是以前没有达到过,第一次达到。这是最大亮点。

搜狐教育主持人:去年很多是对农村教育比较关注,但是教育报告中今年呈现出来的不是很多。

张鸣:农村现在是空壳化这个问题很严重,实际上如果把农村教育投入太多没必要,许多人走光了,留守儿童也不是很多,农村的教育现在是在萎缩,而且很多农村已经合并到县城了,因为都没有人了,更多的人实际上是随父母进城打工了。现在的问题是对农民的教育问题,农民很多人已经变成农民工了,虽然政府花了很大力气改善农民状况和农民工地位,但是在农村怎么种地都发不了财,没有多少钱,必须外出打工。

现在我们看到农民的问题已经变成农民工的问题,而农村教育问题已经变成农民工子弟教育问题,但是这个问题解决并不好。现在已经解决了农民工子弟可以就地进入城市小学中学,但是这些子弟进入小学是受歧视的,第一是异乡人,第二是农村人,两重身份导致日子很难过,不光同学欺负他,老师也看不起他。打工子弟学校又不太合格,面临着被拆除的问题。这个问题只是提到初步解决,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你没有解决农民工城里人的问题,这个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搜狐教育主持人:整个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到关于教改的比较少。

张鸣:对,教改也在做,教育部有些专家在设计方案,教育体制改革到现在没有什么推进。现在教育官僚化行政化的问题,不是减少而是增加,经费即使增加了,可能用到第一线的钱还是不够的,真正改善学生的教育状况、教师状况还是有很大距离,很多地方的教师都是课上不好好讲课、下课补习捞外快,有教师师德的问题,也有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搜狐教育主持人:持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您认为换届之后最迫切的教育改革是什么?

nlc202309012258

张鸣:现在的问题重要的不是增加投入而是进行改革,到今天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改不动就是利益集团的阻碍,行政化这种模式领导当然喜欢这样,要想打破这个模式靠今天这个体系自身的制度改革有一定困难。在改革同时必须进一步开放,教育向国外开放向所有国内愿意办教育的人开放,向教会开放,在民国时的教育最大的亮点就是有教会体系,教会学校都不错,教会学校办得好,如果国立私立学校办不好没有人去,没有生源。中国的改革必须办学开放,不开放没有改革,教育也一样。

搜狐教育主持人:高考改革的出路在哪里?

张鸣:如果大学不能自治,高考改革没有出路,高考改革必须是打破全国统一的。比如可以设计一个考期一个月都在考,但是大学要自主招生,自主出题。大学不自治的话,这个目标根本实现不了。

搜狐教育主持人:过去一年教育事件您最关注的是哪一件?

张鸣:异地高考,这个本来就应该解决,这么长时间不解决异地高考很不象话,已经有房子有产业了这么长时间,不让人家在这儿考试很不象话。

⊙解读2:

解读专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

我们现在的教育问题主要还是要通过改革来进行解决,这是温家宝总理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时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

“初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初步解决”讲得比较准确,现在是初步解决,深层的体制障碍依然存在,进城务工人员还不能像城市户籍孩子一样平等地接受教育。

现在的教育状况好比一件衣裳,这件衣裳穿了很长时间,仅仅依靠打补丁的方式很难有很大改进,需要进行深层次的体制、评价机制改革,这方面在这部分报告内容中没有看到。

从报告中看,我认为在所有各项工作中,最重要的成果是全面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

⊙解读3:

解读专家:语文出版社长、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

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目前我国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已经超过2万亿元,今后还要继续增加,必须把这些钱用好,让人民满意。”

“用好”这个词很重要,也就是说过去我们没有钱,现在有钱了,如何用好就变成了突出的问题。大家不要以为用钱容易,其实从某个程度上讲花钱比攒钱还难。没钱的时候我们可以哭天抢地,有钱了能不能用好,则是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如果给你了钱你没有用好不仅愧对了人民,愧对了政府,而且还愧对教育本身。

⊙解读4:

解读专家: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

已经取得的一些成就有些是有标志性的意义,包括教育经费达到4%,包括校园工程的实施,包括农村的营养午餐的实施,这些都是具有非常重大的突破性的意义。有的是从无到有像营养午餐,有的是努力了多年达到的标志性的突破。这些成就应该说是实实在在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以校舍工程为例,实际上在汶川地震以后采取了一个大规模的补救措施,像这个工程的实施的确把很多年欠的帐还掉了,按照高质量、高标准的要求来改造新建扩建校舍,使农村学校的硬件水平重新翻新,尤其是这一次的校舍工程跟以往历次的不一样,完全是由政府财政来做的,而不是靠民间借贷,它的质量是有保证的,老百姓评价都是非常高的。

⊙解读5:

解读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应该来讲去年教育投入占GDP的4%是一个历史性的进展,一方面值得肯定,但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教育的投入实际上还是面临很艰巨的任务。因为早在1993年我国颁布的《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里面提到在上世纪末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4%,但一直到2012年才达到目标,现在达到4%,有的说法已经补足了教育的欠债,但是一大部分还是没有补足的。首先我国在过去这么多年里面达到4%,每年都有所欠债,现在说一年把所有的欠债补上了,由于教育投入的严重不够,实际上我国的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问题都受到很大的制约,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实际上存在着非常薄弱的地方,还有教育公平问题非常严重。这是第一。

第二,即便教育经费投入达到GDP的4%,也不是一个很高的水平,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欠发达地区的水平达到4.1%,我们4%是一个不高的水平,《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改革发展任务来看,如果教育经费占GDP的4%实际上无法完成目标,无论是教育公平还是教育质量都需要教育经费的投入,这就是要有一个清醒理性的认识。

教育经费投入达到GDP的4%怎么样把这个钱用好的问题,在2011年教育经费增加到四百多亿,12年教育经费增加四百多亿,与此同时我国还是东西部地区学校的校舍问题、安全问题还是非常令人担忧。虽然国家增加了教育投入已经明确表示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倾斜,也做了大量的事,包括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到的学生免费午餐计划,加强了中西部地区校舍的改进等等。但是从目前来看,投入的费用是不是能够确实改变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面貌以及投入的费用是否被挤占挪用还是值得进一步追问的。

前不久发生的学生踩踏事件可以看到学生的寄宿条件非常之差,昨天又发生学校的塌陷事件,也是有很多的问题值得去追问的。还有校车安全事件,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现在我国的不合格的车辆大幅度存在,很多隐患问题,要解决校车问题也需要政府主导,有很多不安全的不合格的校车上路,都可能给学生带来很多隐患。因此,一方面要增加教育投入,另外一方面研究教育投入用到刀刃上,不要挥霍,不要被乱用。

对于教育经费来讲需要做的事情是两方面,一个要建立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教育经费投入的预算监督投入职责,我们没有这样的委员会导致教育经费长期投入不足,如果有拨款委员会政府必须履行职责,要不然拨款委员会有不落实的责任,如果有这样的委员会还可以让投入用到该用的地方而不是仅仅由政府部门说了算,我们现在的这种教育投入和使用的机制都是政府说了算的机制。怎么投,投多少,投到哪儿都是政府说了算,存在一系列的投入不到位、投入没有用到刀刃上的问题。我们增加教育投入还要转变现在的机制,由于这两年加大了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对教育公平有很大的促进,这里面对基础教育来讲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统一统筹来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薄弱。

nlc202309012258

我觉得对于我国的教育来讲,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际上管到2020年,因此对于换届政府来讲还是面临着怎样去落实和执行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只有按照这个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改革走向促进教育的改革,才可能解决现在教育的老大难问题。我觉得这里面并不是新的政府就一定要新官上任三把火,在2010年国家《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订规划纲要当中积极广泛征求意见,面对当前中国教育的问题达成广泛的共识,而且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因此最主要要去落实认识推进,而不是说重新再去就这些问题一再出台措施方案,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一个方向的基础上去推进,使我们教育的改革能够持续渐进的发展。

当然现在改革之所以难推进是由于上面两方面大的问题,一方面教育改革的纲要实际上是行政性的纲领性文件,没有通过法律程序立法,从纲要改革的措施来看,它还没有得到现有法律法规的支持。也就是说进一步修订现有的法律法规,《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教师法》都应该修订,否则改革的方案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得到实施。

再一个现在放权还是很大的问题,我们主导教育改革的恰恰是教育行政部门,放权改革面临的压力很大,阻力比较大。不管是我们教育规划纲要提到的教育管理体制不改革还是现代学校建设都是涉及到这个放权的问题,因此这也是下一届新一届政府在推进教改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政府履行它本身应该履行的工作,让教育回归教育和学生的本位。

搜狐教育主持人:教育去行政化该怎么解决?

熊丙奇:这个在《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里面已经谈到,教育可以去行政化,这是一个主要的方向,这个也是限制教育发展核心的问题,可能很多的我们所提出的要解决的问题很难。

搜狐教育主持人:过去一年里面您也长期活跃在教育领域,这届政府报告里面您最关心的对的是哪一点?

熊丙奇:我看了一下,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围绕着教育经费的投入来展开的,怎样扩大教育公平的问题。我觉得教育公平肯定是过去一年大家很关注的,其中有一点包括异地高考,这个也是热议一年的话题,也是落实和扩大教育公平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异地高考只是一个头,真正推进落实还是要在今年明年,能否解决这样一个事关更多学生的公平问题,这个考验新一届政府在推进教育公平发展方面的勇气和智慧。

(来源:搜狐教育)

4.省政府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篇四

十件实事体现“民生政府”特色

昨日,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处处长刘庶明就报告要点进行了解读。

首次提出大都市经济圈

报告:充分发挥长春、吉林两市辐射功能,打造大都市经济圈,促进中部城市群发育。其他市(州)所在地城市要适度扩张规模,进一步增强带动能力。

刘庶明:本届政府在城市化进程方面的路径选择与以往不同。“大都市经济圈”的概念在我省历史上也是首次提出。这个决策是非常符合我省实际情况的。因为我省城市发达程度与南方发达城市还有很大差距,大中城市目前还处于集聚吸纳阶段,还没达到向外扩张的程度。首先发展这些大城市,可以形成以一个城市作为一个点,两个城市形成一个带,多个城市形成一个圈的局面,从而带动沿线城市的发展。

金融腾飞时机已到

报告:适应金融业做大做强、结构加快调整、经济快速增长的迫切需要,坚持一手抓信贷投放、一手抓资本市场融资,拓宽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结构,增强融资能力,促进金融与经济协调互促共同发展。

刘庶明:过去,金融业在我省只是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范畴之一。将金融作为我省今年工作计划的独立版块在报告中体现是前所未有的。目前,我省银行存差较大,还属于“贫血省份”,在金融方面寻求突破势在必行。随着我省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省委、省政府面临的问题正是如何在金融方面找到突破。如今,对金融业实施创新改革的时机终于到来了。

长吉图开发关键在“先行先试”

报告: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是迄今唯一国家批准实施的沿边开发开放区域,对吉林振兴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发扬敢闯敢试的精神,充分利用好国家赋予先行先试的权利,做大文章、放大效应、扩大影响,大胆探索体制机制创新、金融创新、科技创新,突出城市带动作用,着力强化产业支撑,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实现率先突破、率先发展,带动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刘庶明:我认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是我省开放以来的最大机遇,这将是带动全省的战略决策。2003年,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在来看,不仅是“振兴老工业基地”,而是经济板块全面振兴的战略。长吉图的建设关键在于“先行先试”。试什么?大概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一是边境开放;二是窗口单位与腹地合作拉动;三是金融创新;四是科技拉动;五是体制机制改革;六是创新城市发展。

发展新兴产业将得到更多支持 报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制定规划,研究支持政策,重点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技术、电子信息等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刘庶明:报告中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是我省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调整。目前,国家对于新兴产业给予极大的政策支持,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将获得更多的政策和体制的支持。当然,在报告中,我认为还应加入创意产业,因为这是一个无处不包的产业,如广告、计算机设计等,都是依靠智力支撑的新兴产业。在这个方面,武汉市对国家的政策反应最快,在国家相关政策出台后,就立即富有针对性地制定出15个方面的实施计划。这对我省也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十件实事体现“民生政府”特色

报告:围绕解决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突出问题,坚持新增财力70%用于改善民生,办好十个方面民生实事。

5.2015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篇五

报告原文:政府工作还存在不足,有些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少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乱作为,一些腐败问题触目惊心,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我们要直面问题,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勇于担当,不辱历史使命,不负人民重托。

经观说:十八大以来的反腐高压态势,已经根本改变了中国的官场生态,在风气明显好转的同时,一些政府和官员不作为、怠政懈政的现象明显抬头。治国先治官,应对新形势,亟需对症下药,在持续反腐之下,推动政府高效运转,追究官员“为政不为”的责任。

用政府权力“减法”换市场活力“乘法”

报告原文: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经观说:李克强总理推进简政放权的决心再次彰显无疑。这两年,政府一直在做减法,但“放的仍然不够”的声音始终存在,要全面激发市场经济的活力,政府转型的路还任重 道远。在放下不该管的事儿之外,政府应该管的事儿还有很多,厘清该管那些事儿,怎么管事儿,恐怕还要有一个建设的过程。

“有权不可任性”

报告原文:地方政府对应当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力,要彻底放、不截留,对上级下放的审批事项,要接得住、管得好。经观说:近两年,随着简政放权的力度加大,一些地方和部门少数人表现出了“懒政”、“怠政”的情况,“不能为”、“不敢为”和“不愿为”这些观念仍然存在。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后对干部的考核与以往不一样,原来是靠审批来管,简政放权之后怎么审,不审批了怎么办。总体来说,这是政府放权后如何管,怎样履行政府职责的问题。

7%

报告原文: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

经观说:经济增长目标从7.5%降至7%,是一个完全主动降速的过程,在对经济下行容忍度提高的同时,经济的“底线思维”更加清晰,就是要保证经济不出现系统性风险,也充分考虑到了就业需要和增长的可能,并且留有一定的弹性余地。经济在7%左右出现波动都是正常的,只要不出现过于猛烈的下行,就应该都是一个“合理”的增速。

“双引擎”

报告原文: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

经观说:2014年,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路考察足迹遍布各地创业企业和组织,通过简政放权和商事制度改革激活了这些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同时,按照国务院加大公共产品供给的部署,各地完成了一大批事关民生福祉的重大工程,对中国经济的稳增长起到重要作用。2015年“双引擎”的启动,表明本届政府在促发展和惠民生之间的平衡选择和有为担当。

三张“清单” 报告原文: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公布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经观说:简政放权与规范政府的权力和责任有明确的关系,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大布局下,依法行政就有一个规范性的问题。“权力清单”相对来说推进的比较快,负面清单首先是上海自贸区一些外资企业在做,现在其他地方也在学习。“责任清单”在今年总理明确提出要求后,无论对中央部委还是地方,都会是一个重点。

大规模价改

报告原文:不失时机加快价格改革。改革方向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幅缩减政府定价种类和项目,具备竞争条件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原则上都要放开。

经观说:这将是一场自1988年价格闯关以来,中国最大规模的价格改革。价格改革要触碰的或将是最后的关卡,本轮价格改革的核心是,下放基本公共服务收费定价权,全面实行居民阶梯价格制度,同时对普通百姓生活不造成负担,兼顾保护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这一次,将会如何“闯关”,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将如何部署,民众将拭目以待。

政府不唱“独角戏”

报告原文: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加到4776亿元,但政府不唱“独角戏”,要更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更多领域。经观说:今年将启动实施一批新的重大工程项目,与此同时要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但财政资金有限,如何用好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是关键。在公共产品领域推广PPP,能够提高投资效率,也能缓解投资压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以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大包大揽,现在政府跳出了这种模式,挑选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这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体现。

有序“混改”

报告原文:有序实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和规范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参股。经观说:混合所有制不是要卖国有资产,也不是为了单纯的降低国有资产的比重。比如,垄断企业涉及垄断利益,无论是搞混合所有制试点还是搞员工持股,在没有破除垄断 前,都有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因此,垄断性行业企业纳入试点,会被放在后面一点。而相对于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民营资本以及外资,央企做混合所有制的 首选合作对象会是社会资本。

从“四大板块”到“三个支撑带”

报告原文: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在西部地区开工建设一批综合交通、能源、水利、生态、民生等重大项目,落实好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政策措施,加快中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网络等建设,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支持力度,完善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政策。

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加强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建设。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等方面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序开工黄金水道治理、沿江码头口岸等重大项目,构筑综合立体大通道,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引导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加强中西部重点开发区建设,深化泛珠等区域合作。经观说:从“四大板块”到“三个支撑带”,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再升级:在传统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的基础上,将“三个支撑带”提升为区域战略组合的一部分,所谓“三个支撑带”即“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三个合作区域,这也意味着中国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细化和延伸,从原来粗放的以地域为主划分,向更注重地域之间联系、更注重区域均衡、多点支撑的发展理念的转变。

法治政府

报告原文: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任何政府部门都不得法外设权。

经观说:作为中国最高行政机关的“年报”,尽管对另一分支的司法改革鲜有着墨,但法治精神 贯串全篇,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到“把信访纳入法制轨道”,从“坚决打掉寻租空间”到“加强行政监察”,都在强调建设法治政府。今后,各级政府不仅要面 临廉政监察(整顿乱作为),还要面临效能监察(整顿不作为)。各级官员不仅不能“以权压(司)法”,也不能在自己职权范围内搞“立法部门化,部门利益化” 了。

稳定住房消费

报告原文:稳定住房消费;坚持分类指导,因地施策,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经观说:再一次明确了本届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思路是分类指导、因地施策,强调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不会再出现全国一刀切的调控措施。但同2013年相比,去掉了“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提法,将“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应”调整为“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同时将“稳定住房消费”作为六大消费支撑之一。

可以预见,2015年,各方特别是金融机构对稳定住房消费需求提供支持,将是政策的主要着力点。

创新保障房供给

报告原文:住房保障逐步实行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并举,把一些存量房转为公租房和安置房。

经观说:2014年底,住建部开始推广地方政府回购商品房用于保障房的新模式。本届政府首次在政府报告中提出将一些存量房转为公租房和安置房。该举措既着眼于住房保障,同时也兼顾了目前市场库存量巨大的现实。

审慎开展农地土改试点

报告原文:要做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审慎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试点。在改革中,要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农民利益有保障。

经观说:同去年“慎重稳妥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的简短提法相比,今年的报告中,明确地提出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的具体分类和要求,加之近期北京大兴区在内的33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启动,新土改路径在2015年将逐渐明晰。

金融机构退出市场化时代到来

报告原文:推出存款保险制度

经观说:继李克强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这一制度建设在2014年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以公开征求意见稿形式给大家见面,而今年提出的“推出”意味着金融机构退出市场化时代即将到来,这也为民营银行建立及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提供制度保障。

个人境外投资更自由

报告原文:开展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适时启动“深港通”试点。经观说:作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重要步骤,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的放开一直很谨慎,此前温州2011年提出的个人境外直投也因资本外流担忧而不了了之;继“沪港通”破题之后,今年的首次提出试点意味着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正在走向深水区,这也符合“藏汇于民”。

多元化融资服务实体经济

报告原文: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

经观说: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提法从去年的“推进”到今年的“实施”,表明了政府今年让注册制落地的决心和信心;而首次提及“区域性股权市场”、“信贷资产证券化”、“企业债券”和“金融衍生品”的发展,系政府喊出对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加强”之音。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及企业债券,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利用信贷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品市场创新融资模式,让融资开出多样之花,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也正彰显政府从去年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到今年的“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的总体思路。

民营银行设立不设限额

报告原文: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成熟一家,批准一家,不设限额。经观说: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步推进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随后银监会允许五家民营银行试点,而今年不设限额,意味着民间资本如果有意愿参与设立民营银行都可以申请试点,金融领域国有垄断的局面也将加速打破,同时,这将改善中国的金融结构及服务层次,对金融改革起到探路作用。

环保与循环经济

报告原文:要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积极发展水电,安全发展核电,开发利用页岩气、煤层气。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我国节能环保市场潜力巨大,要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的支柱产业。

经观说:2014年两会提到核电出口、投资节能环保领域等,但没有像今年这样将把清洁与能源生产、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并列体现为中国新能源的四大抓手,直接提出了要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的支柱产业。可见,2015年国家加强环保和循环经济的决心,并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让几大新能源战略互为支撑,共同发力。

草根创业

报告原文: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

经观说:今年年初,国务院正式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又一次明确和重申了这一概念。2014年两会提创业重在化解“就业”难题,而今年两会重在释放全体人民的无穷创造力,使“大众创业”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引擎。2015年可以预见的是,与大众创业相关联的“众创空间”“创客孵化器”等会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并成为推动草根创业的重要推动力。

互联网+

报告原文: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要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国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要整合筹措更多资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

经观说:在前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经明确提出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当时的用词仅仅为“培育”。而今年的报告中,“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则是首次提出,并把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发展等等都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可以预见,未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将更快的与传统产业相融相生,PC互联网时代将升级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六大消费引擎

报告原文:鼓励大众消费,控制“三公”消费。促进养老家政健康消费,壮大信息消费,提升旅游休闲消费,推动绿色消费,稳定住房消费,扩大教育文化体育消费。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建设光纤网络,大幅提升宽带网络速率,发展物流快递,把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搞得红红火火。经观说:2014年,我国全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2%,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中国调整经济结构的成效进一步显现。依靠内需发展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坚定不移的转型发展方向。其中,养老、信息、旅游休闲、绿色消费、住房、教育文化这六大与民生最为密切相关的领域,必将是促进消费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外商投资环境优化

报告原文:“更加积极有效利用外资。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重点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开放,把外商投资限制类条目缩减一半。全面推行普遍备案、有限核准的管理制度,大幅下放鼓励类项目核准权,积极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修订外商投资相关法律,健全外商投资监管体系,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 预期的营商环境。”

6.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篇六

一、稳物价:

压力较大 决心更大

解读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马晓河

当前,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这个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4%

物价上涨压力较大,但不会发生严重通货膨胀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马晓河说,这个目标是在全面科学分析宏观经济运行和物价走势,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多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既意味着今年物价上涨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也充分表明了我国政府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决心。今年物价上涨压力要大于2010年,但总体上看,不会发生严重通货膨胀。

马晓河说,从目前形势研判,2011年物价上涨总体水平要高于去年,但与去年相比,将呈现不同的走势。2010年1月CPI增速为1.5%,6月为2.9%,12月达到4.6%,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今年1月CPI增速已经达到4.9%,预计今年物价走势将是高开低走的趋势。

马晓河认为,今年物价上涨面临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从国内看,去冬今春北方大面积持续干旱,威胁夏粮产量,造成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依然较大;国内能源、原材料,以及劳动工资上涨带来成本推动压力上升;依然充沛的流动性对物价上涨也是种压力。从国际看,近期国际能源、粮食、黄金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美国继续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及国际热钱的流入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我国物价上涨,增大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

关键词:有利条件

我国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粮食库存充裕,外汇储备较多

尽管今年物价上涨面临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但稳定物价总水平也有不少的有利条件,马晓河说。首先,当前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库存量大、供给较为充裕,主要工业品总体供给依然供大于求,由于这二者是控制物价总水平的物质基础,基于上述判断,物价暴涨的基础并不存在。

其次,我国外汇储备充沛,2010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超过2.8万亿美元。充沛的外汇储备可以使过多的购买力流出,使增加有效供给的优质资源流入国内,从而更加有效地防治通货膨胀。

第三,为应对通货膨胀,国家连续推出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2010年以来,政府先后8次上调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有力地化解流动性压力,为控制价格提供了较好的宏观环境。针对房价大幅上涨问题,从供给、需求两方面连续出台多项措施,平抑过高房价。为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稳定市场物价,去年国家向市场安排销售政策性粮食1620多亿斤,今年又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农业生产。高度关注民生,加大了对低收入群体的救助,推出各种保生活的短期应急措施。关键词:联动机制

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应与物价上涨联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马晓河认为,两个同步表明未来5年我国将从追求“国富”向更多地追求“民富”转变,其核心意味着让百姓收入不断增长,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标准,让其与物价上涨联系起来,绝不能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正常生活。同时应完善补贴制度,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中低收入群体享受到政府的阳光政策。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前提是要有较为充分的就业,今后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要把增加就业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加快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以达到千方百计增加就业的目的。

稳住农业 赢得主动

解读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农办主任 陈锡文

关键词:大兴水利

加快推进水利建设,将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农产品供给

只有保证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才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政府工作报告把确保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加以强调,提出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非常必要。”陈锡文认为,这是基于当前经济形势和农业农村发展现状作出的科学判断。从经济形势看,流动性过剩及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不断加大。陈锡文说,从经济规律和中国国情看,稳增长、控通胀、调结构,必须首先稳住农业。“只有保证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从农业农村发展现状看,保持粮食生产好势头难度同样不小。一方面,粮食要在“七连增”的高基数上继续前行,各种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要实现新的增长难度加大。另一方面,连续增产使得部分地方滋生盲目乐观、麻痹松懈的情绪,抓粮积极性有所减弱。越是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越是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越要夯实农业基础,抓好农业生产,才能赢得新一年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兴水利,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陈锡文认为,这表明新的一年国家将集中精力解决水利建设滞后这个制约“三农”发展的突出短板。

陈锡文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大规模兴修水利,集中力量系统整治大江大河,主要江河防洪能力显著提升。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相比,水利投入强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保障水平明显偏低。现有灌区普遍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工程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与此同时,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主要支流防洪能力弱,小型水库病险隐患多,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巨大,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

陈锡文说,加快推进水利建设将有助于提高防御洪涝干旱灾害能力和水利基础保障水平,消除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不利因素,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从第一年开始就要毫不放松、扎实推进。

关键词:“三农”投入

三个“确保”为支农投入增长设定了“硬约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三农”投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陈锡文认为,这向农民释放了积极信号,表明新的一年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取向不会改变,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不会减弱。

陈锡文表示,目前我国农业已经开始进入高投入、高成本时期。面对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在耕地难以增加的背景下,要想追求农产品总量增加,只能提高单产,这势必会带来投入和成本的同时增加,因此,要想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确保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国家的大规模投入和增加对农业生产补贴势在必行。

“以前报告提到‘三农’投入增加,更多时候用的是继续增加、大幅增加等表述,今年则明确提出了三个‘确保’。”陈锡文认为,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还未完全过去、粮食生产难度加大的背景下提出三个“确保”将产生深远影响。“这等于为未来支农投入增长设定了‘硬约束’。”

陈锡文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尽管农业产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下降,但其作

三、扩内需:

增加消费 优化投资

解读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室主任 张晓晶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要求——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内外均衡

扩大内需是转变增长动力、提高百姓福利的根本途径

张晓晶认为,如果说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所处的外部环境称得上是“全球化的黄金时代”,那么经历了本轮危机之后,外部环境发生了改变,这使得扩大内需有了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张晓晶认为,扩大内需是内外均衡发展的需要。外部不平衡与内部不平衡紧密相连,中国目前存在大量贸易顺差,不仅与中国产业发展阶段相关,也与国内储蓄率过高、消费不足有很大关系。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将会适度降低储蓄水平,从而有利于实现内外平衡。从长远看,扩大内需则是转变增长动力、提高百姓福利的根本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关键词:居民消费

减少百姓后顾之忧,使其有钱敢花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目前中国消费占全球消费的比重已大幅提高,但依然不到美国的1/6。未来,中国的消费市场还有巨大增长空间。

扩大消费,收入是基础。张晓晶说,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制约了消费增长。今后必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政府方面,要进行结构性减税,适度降低宏观税负水平;企业方面,要适度提高国有企业上缴红利的比例;居民方面,提高个税起征点,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此外,还要加大政府转移支付,进一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

目前,我国城乡之间的消费差距很大。城镇化会带动消费上升,但现在的问题是“半城镇化”——即有土地城镇化,却没有人口城镇化。广大农民工进了城,是统计意义上的“城镇人口”,但不能享受相应的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实现农民工的全面城镇化,才能扩大居民的消费能力。此外,政府还要增加用于医疗、教育、保障性住房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减少百姓后顾之忧,使其有钱敢花。

关键词:投资结构

改变“GDP至上”的政绩观,更加关注百姓福利的增进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张晓晶认为,首先要进行投资行业的优化,特别是向基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倾斜。这些薄弱环节,包括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如科学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等领域,以及“三农”、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等领域。其次,要进行投资主体的优化,即吸引更多的民间投资参与经济社会建设。核心是要落实“新非公三十六条”,打破行政垄断,放宽准入,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与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医疗等现代服务业,鼓励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张晓晶说,推进要素价格与财税改革,只有资源、能源价格合理了,资源税、环境税到位了,才真正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环保产业发展;只有劳动力、资金成本不再被压低,才会激励企业注重研发和技术创新。“无论扩大消费需求,还是优化投资结构,关键在于改变‘GDP至上’的政绩观,更加关注百姓福利的增进。”

四、调结构:

速度平稳 质量提升

解读人: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贺铿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8%

为转方式、调结构留下足够的空间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是8%左右。这是我国连续第七年把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设为8%左右。

“虽然还是8%这个数字,但意义不同。”贺铿说,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8%的预期目标是为了保增长;2010年,8%的预期目标则是巩固经济向好趋势。今年的8%则是要让速度稳下来,质量提上去,为转方式、调结构留下足够的空间。

“十一五”期间,我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世界率先实现回升向好。然而,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中国有13亿人口,发展的速度不能太慢。这个8%承上启下,既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又与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更在强调质量与效益上,释放了明确的信号。”贺铿说。

关键词:GDP含金量

满足13亿人口的需求,是挑战,也是机遇,而内生增长、创新驱动就是最佳轨道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在开局之年,强调转方式、调结构,实际上是要求地方政府转变执政理念,别再一味追求GDP有多高,而是比GDP的含金量有多高!”贺铿说。

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极其复杂,加快转变迫在眉睫:过分依赖投资保增长,会带来货币信贷投放过多、资金流动性过剩等问题,造成经济运行大起大落的风险;而过分依赖消耗能源资源保增长,其成本正在提升,约束正在强化,已不可持续。

“满足中国13亿人口的需求,是挑战,也是机遇,而内生增长、创新驱动就是最佳轨道。企业要依靠自主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完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贺铿认为,路径选对了,关键还要发挥经济、法律手段,要加快转变关键要理顺体制机制。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这就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保障机制。报告提出要“完善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和各类电价定价机制”,这就理顺了资源产品价格机制。

关键词:分配结构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目前世界经济总体复苏向好,但复苏的基础不牢,我国出口形势依然严峻,通胀压力依然存在。只有立足于拉动内需,才能让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更协调地拉动经济持续增长。

7.省政府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篇七

一、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的重要性紧迫性

每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教育部分的内容都会有核心词, 今年的核心词无疑是公平和质量。把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相提并论,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是首次, 凸显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

过去这些年,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推动教育公平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迈出了历史性步伐。《报告》在2014年工作回顾部分, 对教育成绩的肯定也主要是在促进公平方面。就教育质量而言, 我国有重视教育质量的传统, 教育质量是有保障的。但是, 历史形成的城乡、区域、校际之间教育差距问题,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子女教育、“异地高考”、学校布局结构调整问题, 曾经久治不愈的“择校热”以及变味的“特招”、“保送”、高考加分、自主招生等, 表明教育公平的理想和现实之间、政策的初衷和实际效果之间、统计数字和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近年媒体上关于知识是否还能改变命运、寒门能否再出贵子、现行教育体制是否是社会阶层板结的“固化剂”等问题的讨论, 充分说明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仅如此, 长期以来GDP思维影响下对于教育规模发展、数量增长、外形扩张的迷恋, 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所引发的各种短视行为和对于教育品质的破坏, 非一日之寒。当前, 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教育和教育公平的诉求更加强烈, 不仅希望“有学上”, 更希望“上好学”。所有这些表明,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质量提升任重而道远。

围绕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 今年的《报告》强调了要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教育优先发展的字样尽管没有出现, 但《报告》强调了要保证教育投入, 优先发展的意思明显。

二、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的主要任务

《报告》明确了当前情况下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的主要任务、政策措施。

一要坚持立德树人。《报告》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鲜明地作出了回答, 意蕴深远。立德树人, 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时代表达, 是教育的根本使命。着力在青少年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拓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切实加强学校体育、美育,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二要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报告》提出要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强学前教育和继续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内涵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这是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 也是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学前教育目前仍然是我国教育相对薄弱的环节, 需要继续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政策和制度, 解决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促进其健康发展。

三要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报告》提出要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通过对口支援等方式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加强民族地区各类教育, 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意图明显。要公平配置教育资源, 重点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倾斜。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科学规划学校建设, 优化学校布局。进一步改善寄宿制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提高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水平。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扶工作。继续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做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等工作, 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高校。通过出台相关重大政策举措, 推进民族地区各类教育科学发展。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

四要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报告》提出要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政策, 完善后续升学政策, 继续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 加强特殊教育。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对弱势群体进行“优先扶持”, 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目前80%以上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中小学接受义务教育, “异地高考”已经“破冰”, 但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和完善, 相关工作需要进一步推进。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改进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管理, 2015年新增本科招生计划全部安排给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升学压力较大的中西部和人口大省。继续提高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提高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不断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让更多家境贫寒者能圆上学梦。

五要提升教育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能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要求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推动学校更新教育观念, 构建创新文化, 完善课程设置, 改革教学模式, 强化创业实践, 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激发数以千万计在校大学生、职业学校学生中蕴藏着的巨大创业热情和创造能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再次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坚定不移的决心。要巩固“211工程”、“985工程”建设成果, 扎实推进“2011计划”,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社会贡献力和国际竞争力。

六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报告》的要求, 也是促进教育公平发展、质量提升的关键举措。切实加强师德建设, 落实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制定完善教育行业规范守则。继续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 落实好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 全面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切实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三、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动力与保障

改革是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根本动力, 教育改革也须以公平和质量为取向。《报告》提出要深化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革、高等院校综合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这是当前教育综合改革极为重要的三个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省级政府在统筹规划、资源配置、监督管理、提供服务等方面的职能,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推动上海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综合改革取得实质进展, 推动各省 (区、市) 和高校展开教育综合改革, 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社会瞩目, 要认真按照中央的部署和相关配套文件要求, 加快研究制订改革实施方案, 明确改革的内容、目标、措施和时间表。推动上海、浙江做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适应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和依法治国的需要, 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 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大力提升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能力和水平。

《报告》提出, 为切实把教育事业办好, 我们要保证投入, 花好每一分钱。直白的话语, 含义深刻, 意义重大。

教育投入是最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 也是最重要的民生投入。促进教育公平发展、质量提升, 需要更多的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 是全党全社会多年努力的宝贵成果, 必须好好珍惜。保证教育投入, 既要坚持法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提高”, 也要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 合理确定受教育者分担培养成本的比例。既要确保财政性教育投入, 也要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市场资源和国际资源投向教育。改变过去过于重视对“物”的投资、轻视对“人”的投资的倾向, 把更多的钱用在“人”身上。牢固树立勤俭办教育的理念, 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花好每一分钱。

8.省政府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篇八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将“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今年8项重点工作之一, “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自贸区建设等成为报告中走出去的关键词。政协委员如何认识这些关键词?

“一带一路”

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实现合作共赢。面对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顺应国内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在开放中增强发展新动能、增添改革新动力、增创竞争新优势。

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统筹国内区域开发开放与国际经济合作,共同打造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支点,推动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构建沿线大通关合作机制,建设国际物流大通道。推进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使“一带一路”成为和平友谊纽带、共同繁荣之路。——《政府工作报告》

看点:全国政协委员魏明德表示,“一带一路”是中国未来20年最重要的战略。对比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外开放的重点任务顺序发生了变化,“一带一路”上升至首位。 去年的位序是:外贸转型升级、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实施走出去产能合作、“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多边和区域开放合作(自由贸易区战略)。 今年的位序是:“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外贸创新发展、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自由贸易区战略( 区域开放合作 )。在对外开放政策方面,“一带一路”无疑成为政策重点。

“一带一路”战略被称为是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共赢之路,也是促进全球发展治理的“中国方案”。全国政协委员王再兴称,“一带一路”潜力巨大,成效明显,他认为要促进全面开放,将合作项目早日落地开花结果。

国际产能合作

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坚持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实施一批重大示范项目。落实和完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设立人民币海外合作基金,用好双边产能合作基金。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打造中国制造金字品牌。—— 《政府工作报告》

看点:全国政协委员周文重在接受本刊采访时称,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是既事关当前,又涉及长远的战略举措。他说,虽然我国现在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改变过度依赖包括出口在内的传统的“三驾马车”的结构,但出口对于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速稳定增长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世界制造业大国强国,同时也是出口大国强国。当我国企业以对外投资等形式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时,必然在合作所在地区催生各种需求的乘数效应。习近平主席提出帮助非洲大陆实现工业化,以及帮助地处“一带一路”陆海要冲的海湾地区实现工业化。这两项战略倡议不仅将在当地衍生出大量的对工业品和消费品长期而稳定的市场需求,而且还将给我国带来大量相关的服务贸易需求。可以预期,积极开展同发展中国家产能合作,必将加快培育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成为推动我国走向服务贸易大国的重要途径。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确定了钢铁、有色等12个重点领域。 同时,对外建立了与非盟、欧盟、东盟(10+1)及中东欧16国的多(双)边产能合作机制,对内建立了国际产能合作委省协同机制,铁路和电力一批重大项目“走出去”取得突破。 目前,根据双边关系、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合作基础等,已确定了45个产能合作重点国家及“一轴两翼”的发展格局,中国周边15国为“主轴”,非洲、中东和欧洲中东部24国为“西翼”,拉美6国为“东翼”,并确定了关于国际产能合作的《三年行动计划》。 在政策支持方面,确定了20项重点政策,包括:在预算内投资中设立国际产能合作补助资金;逐年增加“两优”贷款(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和援外优惠贷款)规模;与有关国家商签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争取实现重点国家全覆盖;通过银团贷款、出口信贷、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扩大政策性金融和开发性金融贷款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金融机构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在境内外市场募集资金;首期1000亿元的人民币海外合作基金,为项目提供人民币投资或贷款,等等。

自由贸易区战略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商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加快中日韩自贸区等谈判,推进中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加强亚太自贸区联合战略研究。我们愿与各方一道,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共同构建均衡、共赢、包容的国际经贸体系。——《政府工作报告》

看点:近年,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亦为中国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与相关国家、地区确定自由贸易关系,为两国接下来的经贸合作创造有利局面。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的重点协定谈判工作,以及亚太自贸区联合战略的提出,都反映出顶层对区域贸易自由化的高度重视,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经贸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德铭表示,“自由贸易区”从提出到实践再到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展势头很快很好,这一战略将为我国构建高水平开放格局,参与新时期的国际贸易投资竞争提供广阔空间。2016年中国自贸区谈判的任务仍然很重,也有望取得比2015年更丰硕的自贸区建设成果。

截至目前,我国已签署14个自贸协定,其中已实施12个自贸协定,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自贸伙伴遍及亚洲、拉美、大洋洲、欧洲等地区。仅在去年一年,中韩和中澳自贸协定从正式签署到生效实施,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完成,内地与港澳CEPA签署,中国—新加坡自贸区升级版谈判启动。

人民币汇率

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政府工作报告》

看点:谈到人民币汇率问题,央行副行长、全国政协委员潘功胜表示,目前人民币汇率走势稳定,不具备持续贬值基础。他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不错,国际收支顺差大,尤其是经常项目下的顺差,对人民币汇率构成了很强的支持。另外,中国外汇储备量仍然很大,人民币不具备持续贬值基础。央行副行长易纲认为,人民币汇率会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他认为人民币汇率不存在持续贬值的基础。根据是:第一,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仍然被看好,虽然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但在全世界横向看,GDP增长依然较快;第二,中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顺差依然较大,贸易出口大于进口,这对外汇市场基本面稳定很重要;第三,人民币国际化速度加快,在贸易、对外投资以及资产配置上,世界对人民币都有一定需求。各国资产管理公司和资产管理者,愿意在资产配置上持有人民币债券、股票或人民币标价的资产。

上一篇:开学第三周国旗下讲话与开学致词:给高一新同学下一篇:家规家训家风---家长课堂发言稿 Microsoft Word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