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议论文知识点(精选8篇)
1.说明文议论文知识点 篇一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2.说明文议论文知识点 篇二
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 保单条款越来越复杂。这就造成大多数投保人对所签保险合同中涉及自身利益的关键内容, 都不能够准确理解, 甚至半数以上投保人不清楚免除责任条款。以笔者所在的江苏某基层法院为例, 2012年上半年共受理商业保险案件169件, 大部分案件都是对免责条款不清楚、对保险术语有歧义而进行诉讼。在发生保险事故后, 凡是保险人依据保险合同中的责任免除条款拒绝赔偿保险金时, 被保险人一般都会援引《保险法》第十七条之规定, 主张保险人未对责任免除条款予以明确说明, 故免责条款不生效。[1]双方当事人对明确说明义务理解不一, 各地法院也存在认定标准不统一、同案不同判的情形。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由于我国《保险法》中的规定过于泛泛, 对于保险人明确说明义务的说明方式缺乏足够的制度规范, 保险法并未明确规定说明的范围、方式及其程度标准, 在立法有待完善的情况下, 如何正确判断保险人是否依法履行了明确说明义务, 无疑成为人民法院在审理此类保险合同纠纷案件时必须面对的问题。二是由于保险人管理不规范, 在投保人投保时未能严格审核。国际保险理念是“核保从严, 理赔从宽”, 但我国目前不能做到这一点。部分代理人在追求利润的目标之下对投保环节审查不严, 手续不全, 造成在审理阶段的分歧。三是由于对明确说明义务的尺度把握不统一。目前的保险合同条款内容复杂, 合同附件太多, 存在一定的保险陷阱。保险合同的相关内容分散在不同地方约定, 而不是集中在一起表述, 容易误导投保人。实践中某些保险人为了多发展客户, 不情愿履行明确说明义务, 以格式附件、不引人注意的小字等形式表面上履行了免责事由的明确说明义务, 但并不能让客户正确认识和知晓, 实质上并不能真正达到提醒对方注意。另外, 保险人认为在免责事由等空白地方有当事人的签名, 即应该认为投保人已明确知道保险免责条款, 作为投保人, 不可能在关乎切身利益时只签字而不详细阅读。所以, 案件审理中, 对于“如何才是明确说明”, 投保人, 保险人, 包括法官在理解上都会存在一定分歧。[2]目前, 我院受理案件中, 往往是保险人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尽到说明义务而败诉。
现实操作中, 一般保险公司的投保单正面都印有“投保人声明”栏, 声明“保险人已将投保险种对应的保险条款包括责任免除部分向本人作了明确说明, 本人已充分理解, 已收到相关条款, 同意签订保险合同”。但是通常投保人声明就是签订保险合同前的形式要件, 投保人虽然在投保人声明处签字, 但是往往保险公司并未将保险条款交付投保人。[3]强调保险人的明确说明义务, 对于维护处于缔约弱势的投保人的合法权益, 实现公平正义, 有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规范保险公司将免责条款尽到明确说明义务呢保险公司又如何证明其已就免责条款向投保人履行了明确说明义务呢
一、完善保险合同格式条款的内容和形式
一方面是保险人对于免责的范围和不予赔偿的内容, 用特殊字体标识, 如用加大、加粗、相异颜色字体, 同时应当将所有免责条款集中表现, 便于投保人清楚自己的权利义务;另一方面保险人在保险条款的页面下方应就免责条款的内容做出简单解释, 将通常人不易理解的专门术语, 通过特别说明, 达到通常人能够理解的程度。《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对<保险法>规定的“明确说明”应如何理解的问题的答复》中指出, 明确说明是指保险人在与投保人签订保险合同之前或者签订保险合同之时, 对于保险合同中所约定的免责条款, 除了在保险单上提示投保人注意外, 还应当对有关免责条款的概念、内容及其法律后果等, 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或其代理人做出解释, 以使投保人明了该条款的真实含义和法律后果。绝大多数投保人虽然都是有一定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的人, 但他们并非保险专家, 并不能对所有保险条款都能够理解。同样一个名词, 普通投保人自以为正确的理解可能与其真实含义颇有出入。例如:“无有效驾驶证”, 一般公众通常认为, 通过正规考试领取驾驶证后直至驾驶证因故被注销之前都是持有有效驾驶证, 其实不然。根据《机动车辆保险条例解释》的规定, 自领证起不满1年的实习驾驶证, 以及虽超过年检期限但因尚在法定补审补换期限内而未被注销的驾驶证均属于“无有效驾驶证”的情形。因此, 保险人应做出明确解释以保证投保了真正知晓免责条款、保险术语的真正含义。
二、应加强对保险公司业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训
由于部分保险代理人为了揽保取得拥金, 向投保人介绍保险险种过程中, 报喜不报忧, 过分夸大保险的范围和好处外, 对保险人免责和不赔付情形不作说明和解释。因此为了让保险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提高人们对保险行业的信任度, 必须要加强对保险代理人的管理, 规范保险代理人行为, 提高保险代理人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三、明确保险人说明义务的方式
如何才算依法履行了保险人的明确说明义务, 长期困扰着保险人, 也是法官在办案中必然面临和必须加以判断的问题。由于说明义务的判断标准, 牵涉到保险合同中约定的保险人责任免除问题, 主要的判断标准应该是保险人在保险单上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上对有关免责条款做出能够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 并且应当对有关免责条款的内容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投保人做出解释。要实行保险合同内容的说明义务多样化, 例如可以对合同条款的重要内容采取“说明笔录”的方式, 把说明和解释工作情况记录在卷并由当事人签字;由投保人对重要免责条款进行重复, 对重要客户的说明义务可以采用录音录像方式进行, 把履行说明义务的工作情况用音像制品方式固定下来, 从而证明保险人履行了自己的说明义务。
当然, 法律在设定保险人的明确说明义务时, 更加注重保护交易弱者 (投保人) 的利益, 而忽略了投保人自己应当具备起码的交易谨慎和注意, 因此对于一般人通常能明了或行为明显违反法律规定、社会习惯的约定, 如被保险人饮酒驾驶机动车、无证驾驶、被保险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等行为, 投保人、被保险人不得主张免责条款未产生效力, 保险人也无需举证证明是否告知该投保条款。否则, 就是对投保人、被保险人实施违法行为的放纵, 极易引发道德风险。[4]其实交通事故中因事故责任的不同, 一定的免赔额可以让被保险人也承担一定的风险, 有助于降低事故率。
摘要:保险人在投保人投保时应尽到明确说明义务是我国保险法的明确规定, 但在案件审理过程中, 保险人和投保人对于保险免责条款、保险术语的理解分歧较大, 如何认定保险人的明确说明义务是否履行以及应当如何履行是保险业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期待我国保险业健康发展, 更进一步的平衡各方利益。
关键词:保险合同,保险人,明确说明义务
参考文献
[1]张海棠.保险合同纠纷[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125.
[2]陈诗颖.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明确说明义务的履行方式[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7 (01) .
[3]张洪涛, 郑成功.保险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143.
3.说明文议论文知识点 篇三
关键词:侦查人员;出庭说明情况;应对
新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现有证据材料不能证明证据收集的合法性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提请人民法院通知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出庭说明情况;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出庭说明情况。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也可以要求出庭说明情况。经人民法院通知,有关人员应当出庭。”[1]
一、侦查人员出庭说明情况的简要理论分析
1.是“出庭说明情况”而不是“出庭作证”
我们知道侦查人员“作证”有两种情:一种是证明案发情况或者搜查情况等与案件事实情况有关的实体内容,另一种是证明取证过程合法性的程序内容。证人的定义是知道案件情况并提供证言的人,在我国诉讼法的概念中,做出证言的人必然是证人。因此,如果侦查人员证明的是实体内容,也就是说属于案件情况的范畴,则侦查人员此时的身份符合证人的概念;反之,如果侦查人员证明的是案件取证过程的合法性,因其证明的并非是案件事实,因此其身份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证人,那么这种情况叫做“出庭说明情况”。即是说,从内容上看,证明案件事实的叫做证言,证明取证合法性的只能是出庭说明情况。
2.出庭仅限于证明“证据收集的合法性”
这是由侦查人员与证人的区别使然,即侦查人员具有倾向性。从理论上来讲,侦查人员在案件的审判程序中,既非当事人,又不参与审理,属于诉讼程序上的诉讼关系之外的第三人。如果侦查人员出庭作证,他应该像其它证人一样以其体验的客观事实向法庭作陈述,不倾向于控辩任何一方。但事实上,侦查人员往往与控方处于同一立场,不论在侦查取证活动中,还是在出庭提供证言时,侦查人员都会不由自主地带入自身的追诉倾向。所以,尽管侦查人员对案件事实、程序的了解和熟悉超过案件其他办理人员,但是鉴于其在举证中具有天然的倾向性,因此除非在只能有该侦查人员能证明的前提下,否则不宜由侦查人员进行作证。在这样情况下,在法庭无法证明侦查人员取证过程合法性的时候,侦查人员出庭证明自己取证的过程合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最有效的途径。为此,侦查人员出庭的范围应仅限定为证明“证据收集的合法性”。
二、检察机关侦办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的特点
(1)犯罪主体知识层级较高,其自身就是国家公职人员或者受国家委托行使职权,反侦查能力较高;
(2)该类犯罪活动隐蔽性极强,除了言词证据外,能够取得的直接证据相对较少;
(3)嫌疑人在法庭庭审过程中翻供的可能性较大;
(4)犯罪嫌疑人翻供的理由通常为侦查机关刑讯逼供、威胁、引诱等[2]。
三、贪污贿赂案件中侦查人员如何应对出庭说明情况制度
从检察机关侦办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的特点和新《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七条的规定中不难看出,检察机关在办理贪污贿赂案件中证据收集的全面性,即既要求侦查人员收集确实充分的证据来证明犯罪嫌疑人存在犯罪事实,又要证明其所收集证据的过程的合法性。当法庭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提出责难时,即可以要求侦查人员出庭说明情况。为避免在出庭说明情况时陷入被动局面,一方面要求侦查人员不断加强新法的学习,领会法律背后的法理。另一方面要求侦查人员在实践中严格贯彻依法办案。具体应做好如下几点:
1.严格落实和改进现有体检制度
目前法定羁押场所都要求被押人员在羁押前要进行身体健康情况的检查,检察机关在办案实践中必须严格遵守这一规定。另外,办案部门还可与定点医疗机构协商,要求委托一个指定医生在犯罪嫌疑人传唤、拘传前、后都能到检察机关的办案区对犯罪嫌疑人的身体健康情况进行检查,排除犯罪嫌疑人的刑讯辩解,证明办案规范。
2.及时做好证据转换,并做好全程同步录音录像
(1)檢察机关内部做好证据转换。即要将在检察机关办案区做的询/讯问笔录及时到法定的羁押场所内进行转换。从自由心证的角度上来讲,一份在法定的羁押场所内完成的笔录肯定比在办案区完成的证明效果要好得多,因为羁押条件就决定了侦查人员无法接触到犯罪嫌疑人。所以对于应当采取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检察机关应当更加强化在法定羁押场所的取证。对于不需要采取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在做最后一次综合讯问时应做到全程录音、录像,在不妨碍侦查的前提下,可以将犯罪嫌疑人的取保候审保证人、单位领导、配偶作为证人纳入到录音、录像的过程中。这样就可以将证据从单纯的书证扩展为证人证言、视听资料等证据的立体框架中。
(2)对纪委移送及上级指定管辖的案件做好证据转换。一定要在移送到办案检察机关之前,在纪委的办案点或对应办案点先做一次比较全面的证据转换,并做好同步录音录像,以固定证据。
3.更加注重犯罪嫌疑人的自书材料
从办案实务上来看,犯罪嫌疑人的自书材料往往是作为讯问笔录的补充材料出现在证据中。另外,这种书证还能证明犯罪嫌疑人自愿如实陈述事实经过,因整个证据均由犯罪嫌疑人自行完成,更加能够说明其自愿配合的情况。
4.督促办案人员做好办案过程记录,建立办案日志制度
新刑诉法明确规定,法庭可以主动要求侦查人员出庭说明情况。检察机关办案人员如果自身能详细回忆办案的细节,就能在出庭说明时避免被动的情况出现。
参考文献:
[1]江海昌.刑法应用一本通.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4.4
[2]关福金.社会转型期国家公职人员犯罪侦查.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3.8
作者简介:
陈生辉(1983.10~),男,汉族,江西兴国人,江西省兴国县人民检察院,助理检察员,厦门大学在职法律硕士,研究方向:司法法务。
4.说明文知识点归纳 篇四
说明文知识点归纳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
(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一.说明文分类
依据说明对象与目的不同,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二、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是什么?
1、作比较 下定义 打比方 分类别 列数字 举例子 作诠释 摹状貌 引用
2、常见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公式:
·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
·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千阳县红山中学 新课程高效课堂—行动工具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是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三.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现象---本质,主---次,远---近,简单---复杂,原因---结果等等。)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间顺序,表示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四.说明的语言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五.说明文的结构:
5.说明文相关知识点总结 篇五
一、说明文的定义:
说明文是指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文章,以说明事物的颜色、形状、构造、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以及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二、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三、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四、说明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 分类别 打比方 列数字 作比较 下定义 引资料 画图表 作诠释
2、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其最大特点是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做诠释是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成因、用途等等进行说明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也叫引用说明)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
蟋蟀,又名促织、蛐蛐,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是一种很常见的昆虫。生物是一门学科。生物是一门关于XXXXXXXX的学科。
举例子和打比方的区别:打比方是通过将要描写的事物比喻为它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是虚拟的,不一定是事实。举例子是通过列举具体实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体现关键词(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常见的有: 举例子:具体形象(真切)地 列数字:准确具体地
分类别:条理清晰地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 + 说明事物的特征 作比较:突出强调
下定义:科学准确简明地 列图表:直观形象地
3、掌握说明方法(语言标志)
★举例子:例如、比如、据说、譬如„„
★列数据:数词(大写也是)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值得注意的是表示年、月、日的不是列数字。)
★分类别:一类(种)„„一类(种)„„分为„„
(区别于逻辑解释中的主次罗列〈一〉〈二〉〈三〉〈四〉首先其次然后)
★作比较:比、而、相对于、较„„
★下定义:科学、完整,判断句
4、关于说明方法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划线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或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划线句采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第一空填具体的说明方法,第二空填说明方法表达效果的作用,第三空填具体说明的事物特点或道理。)
例题: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 句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卷云轻盈洁白的特点。)
五、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平实、质朴、准确
1、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严密
2、说明文语言风格:生动、形象、准确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注:“往往”是一个频率副词,频率副词还有“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分析它们都是一样的。
加点字作用题型答题方法:
1、解释词语意思
2、带词解释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答:不能。因为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使用“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如果换了,就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能否替换词语题型答题方法: 1表态:不能替换;
2定性: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 3定性:解释所换词语意思;
4若替换,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5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去?
答:不能删去,因为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如果删去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加点词能否删去答题方法: 1表态:不能删;
2定性:解释这个词或带词解释句子;
3若删去,句子意思变成了“„”这与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六、说明语句、段落的作用:(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方面的作用:承接上文、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内容方面的作用:总领全段(全文)、总结全段(全文)。
3、主题(中心)方面的作用:揭示(点明、深化、升华、突出)主题(中心)、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例题1:“我们还可以根据天上的云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这句话有何作用? 答:承上启下、总领全段。例题2:《看云识天》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6.说明文文体知识 篇六
1、说明文的结构:
连贯式、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结构包括段落)。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
2、把握结构的意义。
说明的顺序
1、说明的顺序:
空间顺序(也可称事实顺序)、时间顺序(包括发展顺序)、事理顺序(也可称逻辑顺序)。说明文中也会出现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的现象。
2、弄清顺序的意义。
说明的方法
1、举例子: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了事物。
2、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3、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4、列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5、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7、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和描写要区分开,两者虽一样,不过是在不同的文体中的。)
8、引用。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9、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10、列数字。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
说明文的语言
1、说明文语言的根本要求是科学性、准确性,简练明确;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
2、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其对说明事物特征、性质的作用,其次是说明的严密性、科学性,第三是形象性、生动性。
3、说明文语言要点:
表约数、表消息来源、表程度、表频率、表范围、表猜测。
分析说明文
第一,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从而区分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进一步理解说明内容。接着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必须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尤其要注意仔细揣摩关键词句(中心句、过渡句、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以及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第二,理清结构,分析说明顺序。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理清结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思路,更清晰地领会内容要领。说明顺序是多种多样的。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目的。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有时一篇文章可交叉使用几种说明顺序,如<中国石拱桥)一文,除了按先古后今的时间顺序外,又按先概括后具体、先整体后局部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各种顺序在语言上都有一定的标志。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加顺利地分析说明顺序。总之,说明文的结构和说明顺序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分析时可同步进行。
第三,分析说明方法。为了说明清楚事物的特征,须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阅读说明文,了解它采用的说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有什么作用,二要看所用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这样分析才透彻、扎实。
第四,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当然,说明文的语言风格也是多种多样、各有特色的,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以此为据,可概括为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两种方式。一般来说,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重在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简明的语言平实地加以说明。
而科学小品,讲究趣味性、文艺性,须要作必要的生动、形象的说明。
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概括介绍的方式
1.概述式
开头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事物的概况,给人以总体形象。如《故宫博物院》是这样开头的:
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了。
开头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地理位置、名称、性质和年代。通过概述的介绍,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故宫博物院的概况。
2.描述式
开头描写事物的特征或状态,让读者有一个直观的总体认识。如《中国石拱桥》开头是这样描述的: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开头描述石拱桥的重要部位桥洞的状态特征,然后用神话传说和诗人对石拱桥的描述补充说明这一特征。
3.设问式
开头设问,能激发读者了解知识的欲望和兴趣,急切了解事物或事理。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第一段。由描述红花的鲜艳和美丽,自然提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问题,让人们随作者的具体解说了解其原因,探寻其知识。
4.定义式
开始对事物下定义,提示事物内涵(本质特征)和外延(包含的范围),让人了解事物的本质。如《统筹方法》开篇是这样定义事物的: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它的实用范围极其广泛。
具体说明的结构思路
说明文的结构由事物的性质确定,一般来说,确定它的结构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按说明对象的自身条理性来安排结构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条理规律,把握了这种规律并据此安排结构,能使说明的内容井然有序,条理清楚。一般来说,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它的条理性表现在时序上,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形态,说明时可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的,先写文字产生和出现书籍的雏形,再写正式的书籍,最后写现代的书籍,从而说明了书籍演变发展的过程。
处于静止状态的事物,如建筑群、名胜古迹、物品等,常常从空间位置上体现它的条理形。说明这类事物,宜按空间顺序,先表后里、先外后内进行说明。如《故宫博物院》说明一个古代建筑群,这个建筑群处在一定的空间方位上,排列有序,内部建筑有主有次。文章按照空间位置,先写外部城门,后写城内建筑,写内时先写主,后写次。整篇文章层次井然有序。
2.按人们对说明对象的认识规律安排结构
对读者陌生以及读者难以理解的说明对象,说明时常常由具体到抽象,由表面现象到内在事理。由个别推及一般。在具体说明中,宜先写状态,后写功用或成因,最后揭示性质特征。如《死海不死》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具体说明部分先说一种现象:传说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把俘虏的奴隶投在死海里,但奴隶却安然无恙。然后解释原因,这是因为死海海水的咸度很高。接着进一步解说死海的成因,说明时先叙事,后说它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这样说明,读者易于理解。
对读者并不陌生的事物或事理,说明时可先说一般,再叙说个别现象。这种写法宜先写性质特征,后写状态,人们可先获得事物或事理的总体认识,然后具体理解。如《苏州园林》,一般读者都知园林这一事物,但苏州园林与其他园林有所不同,因此,写作时宜先说出它与其它园林不同的性质特征,然后具体说它的形态。这种结构安排有利于读者尽快地认识事物。
说明文的结尾一般是自然结束,说明清楚了,文章就结束了。有的说明文最后再次归结特征,有利于读者区别事物。如《故宫博物院》最后写道: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令人不能不惊叹。结尾直接点出了故宫建筑群的特征:宏伟、和谐、统一。有的说明文,结尾作一些补充性的说明,或开拓读者的视野,或增强说明的准确、严密程度。如《看云识天气》结尾是这样写的:在某些情况下,看云识天气往往要受到限制,因而,还是要依靠天气预报。这一补充,比较全面地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作用,增强了说明的科学性。
[思路分析]
事理说明文是阐明抽象事理的。这种说明文主要是说明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内在联系一类问题枣事物的起因、功用、关系等等进行解说。
下面给出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提示
[解题过程]
写好事理说明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审题──弄清说明对象。
弄清说明对象,首先要弄清是写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可以从审题入手。如《食物从何处来》,它的语法结构是食物‖从何处来。文章要说明的是食物从何处来,即要说明食物是怎么样来的。《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雄伟是个修饰语,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人民大会堂是说明对象。由此可以判断出《食物从何处来》是事理说明文,《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是事物说明文。
弄清说明对象之后,就要就题立意──确定中心思想。确定中心思想时,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是正确。也就是说,我们解说的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性要有科学的根据,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其次是深刻。深刻是指说明事物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反映事物内部的规律性。要使读者不仅了解事物是这样的,而且要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第三是集中。所谓集中就是重点突出,中心明确。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多方面的,感性材料是丰富的,但在确定中心时不能没有重点,没有中心,不能企图在一篇文章里面面都说到。如果面面都讲得不深不透,反而会把中心思想给湮没了。
2、注意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按事物内在联系安排材料,进行说明,可以用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文是阐述事理的,用逻辑顺序便于说明得清楚明白。我们所学课文《向沙漠进军》就是用了由因及果的说明顺序。阐述比较抽象的自然科学原理,一般要由具体到抽象,由事物的表象分析到事物的本质,这样一种逻辑顺序来说明。因为这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开头先介绍花朵的红色是热情的色彩然后由红花的表象分析到为什么这样红的本质。同学们在写作时,究竟使用哪种说明顺序,主要是根据说明对象的自身规律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确定,没有固定的格式。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名话恐怕早已家喻户晓了。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又有多少?所为忍字心头一把刀忍决非易事。而要以豁达的胸襟去面对挫折,更是难上加难了。为什么人要豁达呢?
豁达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一个豁达的人可以开朗地面对人生,面对挫折,他也许会失败,但他一定不会就此灰心丧气,一蹶不振。那么,也许他还会东山再起。事实,豁达的人不拘小节,不会与人斤斤计较,所以他们往往不会浪费时间于这些事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保持愉快的心情,不是吗?
豁达的人积极面对人生。中医认为:七情过度则伤人,如怒伤肝、忧伤肺等。不豁达的人总是情绪低落,抑郁寡欢,他们往往容易生病。毛主席说过: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一代伟人就是以豁达的心境面对人生大起大落却从未被打垮的。
三国时代吴国的周瑜是位很有老化的将领,有了他的帮助,孙权的势力才能发展。他本可以英雄的身份被载入史册。美中不足的是,他一点也不豁达。原本夜郎自大的他,遇到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后自然不服气。他想以借东风来为难诸葛亮,又强令诸葛亮造十万支箭。谁知孔明不仅借来东风成功火烧赤壁,还用草船向曹操借来十万支箭。屡次加害不成,周瑜哀叹一声:既生瑜,何生亮?便口吐鲜血而亡。他就是因为毫不豁达,以至于最后被活活气死。而第二代领导人则不一样,他是一个豁达的人。他曾领兵千里挺进大别山,创下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神话;他曾被扣上资产阶级走资派的罪名;他曾是国家中央领导人;他曾被开除出党如果不是有豁达的心胸,他又如何经过这些风浪?如果他也像周瑜一样看不开,他如何能领导人民改革开放富起来?在豁达原心胸帮助下,他才得以迈过人生坎坷,走入事业的辉煌,无论是建设经济特区,还是谈判香港回归的事宜,它们的成功都源于小平同志的努力。
也许豁达一些,你的人生会不一样。
7.浅议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 篇七
网络知识产权就是由数字网络发展引起的或与其相关的各种知识产权。著作权包括版权和邻接权, 工业产权包括专利、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商号等。而网络知识产权除了传统知识产权的内涵外, 又包括数据库、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网络域名、数字化作品以及电子版权等。因此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的概念的外延已经扩大了很多。在网络上经常接触的电子邮件公共利益, 在电子布告栏和新闻论坛上看到的信件, 网上新闻资料库, 资料传输站上的电脑软件、照片、图片、音乐、动画等, 都可能作为作品受到著作权的保护。
二、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手段
目前我国对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法律手段;二是技术手段。
(一) 我国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手段
虽然我国仍没有针对网络知识产权的专门立法, 但近几年来, 我国也在不断地采取法律手段来保护网络知识产权。2000年11月,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这个司法解释主要内容包括:案件管辖、作品的传播权属于作者 (作品数字化后著作权仍然属于原作品的著作权人, 未经许可不支付费用的上载、传播、复制等都属于侵权行为。受到侵害的可以向享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 也可以申请各种临时措施) 、转载和摘编、网络服务提供者责任承担系统等内容。此后最高法院分别于2003年和2006年对该司法解释进行了修改, 使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司法保护机制日益完善。2001年6月,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我国第一部网络著作权行政管理规章《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也已于2005年5月30日起实施。国务院在2006年出台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并且承诺在条件成熟时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可以看出, 我国旨在通过法律法规为互联网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 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常用技术手段
知识产权的保护仅仅依靠法律和行政手段是不行的, 尤其是在网络的复杂环境下, 要想充分保护好作者的知识产权, 除了借助法律和行政手段外, 必要的技术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以下简单介绍几种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常用的技术手段。
1. 防火墙技术
所谓防火墙指的是一个有软件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 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专用网与公共网之间的界面上构造的保护屏障。防火墙是一种获取安全性方法的形象说法, 它是一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结合, 使Internet与Intranet之间建立起一个安全网关 (Security Gateway) , 从而保护内部网免受非法用户的侵入。防火墙主要由服务访问政策、验证工具、包过滤和应用网关4个部分组成。防火墙技术是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一种常用技术。以数字图书馆为例, 在数字图书馆中运用防火墙技术, 可有效防止外部网的入侵, 保障图书馆自身的利益以及合法用户对图书馆资源的有效访问;可控制只对授权用户赋予对授权资源的访问, 有利于规范数字化资料在网上的发布和传播, 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并可对网络通信及流量进行审计, 便于图书馆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2. 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是最常用的安全保密手段, 利用技术手段把重要的数据变为乱码 (加密) 传送, 到达目的地后再用相同或不同的手段还原 (解密) 。加密技术包括两个元素:算法和密钥。算法是将普通的文本 (或者可以理解的信息) 与一串数字 (密钥) 的结合, 产生不可理解的密文的步骤, 密钥是用来对数据进行编码和解码的一种算法。在安全保密中, 可通过适当的密钥加密技术和管理机制来保证网络的信息通讯安全。密钥加密技术的密码体制分为对称密钥体制和非对称密钥体制两种。相应地, 对数据加密的技术分为两类, 即对称加密 (私人密钥加密) 和非对称加密 (公开密钥加密) 。对称加密以数据加密标准 (DNS, Data Encryption Standard) 算法为典型代表, 非对称加密通常以RSA (Rivest Shamir Ad1eman) 算法为代表。对称加密的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相同, 而非对称加密的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不同, 加密密钥可以公开而解密密钥需要保密。目前, 在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就采用了加密算法。
3. 认证技术
认证技术主要用于防止假冒合法用户的入侵者。认证一般是通过对被认证对象 (人或事) 的一个或多个参数进行验证, 从而确定被认证对象是否名实相符或有效。这要求要验证的参数与被认证对象之间应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 最好是唯一对应的。常用的参数有口令、标识符、随机数、密钥或人的生理特征参数如指纹、声纹、视网膜纹等。认证可有实体认证、保温认证和身份认证。其中身份认证是许多应用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可以鉴别和排除非法访问。
对于数字化的网络资源来说, 使用方式包括在线阅读或播放、下载后离线阅读或播放、复制部分或全部内容、打印部分或全部内容、修改部分或全部内容等。如上所述, 对于不同的用户来说, 具有不同的使用权限。当前的认证技术比较出名的如CA认证, 合法用户可以通过向版权控制机构申请而获得CA证书, 从而确认该用户与版权者建立信息关系, 通过CA证书获取相应的使用权限。如果该用户利用CA认证书进行非法复制, CA机构将进行调查和起诉。
4. 数字水印和数字指纹
数字水印 (Digital Watermark) 技术是将与多媒体内容相关或不相关的一些标示信息直接嵌入多媒体内容当中, 但不影响原内容的使用价值, 并不容易被人的知觉系统觉察或注意到。通过这些隐藏在多媒体内容中的信息, 可以达到确认内容创建者、购买者, 或者是否真实完整。数字水印是信息隐藏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数字指纹技术与数字水印技术相似, 二者实质是一样的, 所不同的是数字指纹在数字作品中嵌入的是作品传播者和使用者的标识信息, 而数字水印嵌入的是作品所有者的标识信息。为避免未经授权的拷贝制作和发行, 出品人可以将不同用户的ID或序列号作为不同的指纹嵌入作品的合法拷贝中。一旦发现未经授权的拷贝, 就可以根据此拷贝所恢复出的指纹来确定它的来源。
在实际的应用中, 上述的几种保护手段常常相互结合进行保护, 如防火墙与加密技术的结合、加密与数字水印技术的结合等。北京数图公司在文献数字化过程中就采用了特定的文件格式, 开发了自有版权的“中国图书浏览器”, 并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的版权保护技术, 在数字图书资源中加入了水印和密钥, 通过硬盘的绑定技术最大限度地控制数字化图书资源的传播。
5. 其他技术
除了上述技术外, 还有其他一些技术也用于知识产权的保护, 如电子签名、阅读器等。美国Digimarc公司于1995年9月宣布开发出一种可以保护电子知识产权的技术, 这项技术可以把电子签名或系列编号直接嵌入相片、录像、录音和其他介质的知识产权产品中。这种电子签名不但可以包含能够证明产权的信息, 还可以容纳诸如许可证权限、制作数据或发行渠道等信息。阅读器技术在当今网络中已被广泛使用。必须采用专用的阅读器才能阅读版权人所提供的数字化产品, 以这种方式提供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除了软件技术外, 还可以采取硬件技术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 如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检索索引数据库就使用了加密狗技术, 没有安装加密狗的机器都不能阅读其制作的期刊全文检索索引数据库中的内容。
三、结语
尽管打击网络侵权活动在世界范围内都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但网络侵权行为依旧在网络社会中大量而重复地进行着。保护网络知识产权除了寻求法律和管理手段获得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外, 还应该与技术手段相结合, 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权利。
参考文献
[1]薛虹.纳入版权保护体系的网络传输[J].中国法学, 1998, (3) .
[2]戴建志, 陈旭.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
[3]陈永满.网络作品的版权[J].知识产权, 2000 (, 2) .
[4]孟祥娟.版权侵权认定[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8.说明文议论文知识点 篇八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知识服务
从图书馆上千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其管理经历了从传统管理到科学管理、目标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极其漫长的发展轨迹。这些管理模式和方法都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馆藏文献的载体也由原来单一的纸质载体发展到电子、网络等多种载体形式。图书馆也已从传统的图书馆发展到包括数字图书馆、网络以及虚拟图书馆在内的多种形式的图书馆。图书馆的服务形式也从传统简单的服务形式过度到网络信息服务、电子图书阅览、多媒体和数据库等多种服务形式。所有这些使的图书馆的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将成为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发展趋势。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知识管理是一个全新的管理理念。图书馆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理论与图书馆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作为处在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前沿的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发展趋势就是实现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具有比传统文献管理理念深刻得多的内涵。知识管理的概念最早出现于英国图书馆学家布利斯1929年出版的《知识组织和科学的系统》一书中,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表述:图书馆从事的知识管理是对客观信息资源作知识单元层次的搜集、整序和提供服务的活动与过程。知识管理的活动主要基于记载现性知识的文献单元,由于知识的有序性、关联性和可检索性只有通过知识集合才能体现出来,所以搜集、整序、控制和提供服务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已深入到文献载体的知识内涵中去了。
显而易见,知识管理是具有极其深刻的内涵的。对知识管理我们可以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它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到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和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人,人的能动创造性的发挥产生了知识,人的知识的运用是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知识管理的工具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知识创新的源泉和工具,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日益增强,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和实现途径是知识创新。人和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它要求人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环境信息实现创新。
二、知识管理、知识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知识化、信息化趋势的日益加快,作为知识、信息中心的图书馆的作用也日益突显出来,图书馆数字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图书馆收藏多样化、计算机管理、网络传递、信息资源共享已逐步成为大家的共识。这一切说明,知识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图书馆职能的转变,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是社会发展对图书馆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
图书馆的职能由传统的保存文献发展到保存与提供文献并重,是图书馆为适应不同时期社会的不同需求而做出的发展战略调整。现在图书馆由提供文献服务转变为提供知识服务,也是由目前的社会环境因素引发的。
1. 现在人类已经或正在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人类对于信息和知识的战略意义、对于它们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的认识不断提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以及科教兴国、知识创新工程等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类读者对信息的需求迅速增长,也使得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节奏明显加快。读者信息意识的增强,信息需求总量的增长,信息用户种类的增多,传统图书馆所提供的浅层次的文献服务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读者希望图书馆能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的深层次的知识信息服务。
2. 随着人类活动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的总量急剧膨胀,学科的分类越来越细化,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网络信息资源,也由此导致了信息爆炸以及信息污染。如何从极为庞杂的信息资源中查找到有用的知识信息,这就要求图书馆做好对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
3.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广大读者迫切需要通过网络利用图书馆来获取信息,这就要求图书馆向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拓宽信息服务的渠道,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深度。现在图书馆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已日臻成熟,图书馆已基本具备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实现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所需的技术手段。
三、知识管理的自身优势决定了图书馆必须进行知识管理
1. 图书馆传统的信息管理的重点在于信息的收集、分类、存贮、检索和传输等,只注重对知识资源中的显性知识进行管理。而知识管理更注重对员工的隐性知识进行管理,激活员工的隐性知识,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因此传统的信息管理只是知识管理的一部分。传统的信息管理是以物为中心,而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较信息管理而言,知识管理能更好地实现知识积累、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图书馆的服务职能也发生了变革,从原来的提供文献服务转变为提供知识单元服务,因此,原有的传统信息管理也相应地转变为知识管理。传统的管理经验,只会影响现代化效能的发挥,只有实现知识管理图书馆才能与时俱进。
2.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是指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充分满足读者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并提升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将实现图书馆各项管理的整合和创新。其中人力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3. 就图书馆的功能实现而言,知识管理是前提,知识服务是目的。因为要为社会进行知识服务而进行知识管理,只有做好了知识的管理才能更好地实现知识的服务,管理与服务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开的。在知识管理中孕含着知识服务,知识服务又包含了知识管理的成分。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对知识进行收集、加工、整理、传递、利用,强调知识的创新。从而发掘社会智力资源,提供知识服务,促进知识的创新,最终提高社会生产力。
四、在高校图书馆引入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必须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积极寻求与知识的结合点,深入开发利用文献信息资源,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因此在高校图书馆引入知识管理是非常必要的,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适应了知识创新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始终处在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前沿,实现知识管理和服务,将有助于提高办馆层次。在高校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水平较高,它的功能正在不断创新,它既是学术性机构,又是实践性很强的服务部门,个性化服务已成为高校图书馆所追求的目标,这些都是实现知识管理和服务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2.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应该是图书馆员、馆藏文献信息资料和读者三者之间的互动,通过提高馆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来提高馆藏文献信息资料的利用率,使读者能够充分的利用图书馆,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人,在为读者提供知识的同时,也为图书馆员提供知识。高校图书馆引入知识管理,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使图书馆的所有工作人员能够共同分享知识,都能用最佳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工作,同时也能使读者应该享受的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
在网络时代,图书馆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实现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为己任,转变观念,进一步深化图书馆工作的内涵,使高校图书馆成为既是提供文献情报的咨询服务中心,又是为学校整体教育提供全方位学习知识文化的信息交流和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于捷,刘绍洋.面向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J].情报科学,2004,(3).
[2]马海群.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教育整合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3,(5).
[3]王鲜萍.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管理创新之表现[J].图书馆学研究,2004,(6).
[4]马宏伟.论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策略[J].现代情报,2004,(3).
【说明文议论文知识点】推荐阅读:
中考说明文知识点10-29
说明文与议论文06-23
论文工作进度说明情况07-23
奥鹏毕业论文写作(学生端)平台操作说明07-05
龙眼说明文06-19
说明文体裁07-07
说明文水果08-08
英语说明文08-28
校园说明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