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两岸关系现状及走势分析

2024-07-02

当前两岸关系现状及走势分析(精选10篇)

1.当前两岸关系现状及走势分析 篇一

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现状分析及思考

昌华街司法所何成义

社会矛盾纠纷作为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已成为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面对当前社会矛盾纠纷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深入地研究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纠纷的基本特征,积极探讨解决矛盾纠纷的对策和措施,对于维护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保障和促进改革开放深入,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好市委朱小丹书记“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指示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昌华地区社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总体是好的,但影响稳定的因素仍大量存在,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及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增加,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将会影响社会稳定。

据统计,截止2006年10月份,我们共接待来访群众178批次,受理登记矛盾纠纷68件,其中涉及征地拆迁6件,下岗待岗17件,劳资关系15件,婚姻家庭8件,其他原因引发的矛盾纠纷22件。劝阻群众性上访11批次,涉及人数121人。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当前社会矛盾纠纷主要呈现以下五种类型:

一、社会矛盾纠纷几种类型

1、企业改制纠纷、劳资合同纠纷及社会保障问题。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触及到社会深层次的矛盾,牵涉到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目前,拖欠在职和离退休人员工资、职工下岗失业后再就业困难、基本医疗无保障、社保基金不到位等等,是当前群众反映

较为突出的问题,也是频繁引发群体性纠纷的原因之一。如我辖区发生的市果品食杂公司退休职工、一汽巴士退休职工要求住房货币补贴纠纷等。一些用工单位出于某种动机,随意招工,不签劳动合同(雇佣合同),一旦出现欠薪、拖欠工资、最低工资保障线不达标等矛盾纠纷,由于证据缺失,工人利益难以保障;如荔环公厕管理所与工人工资纠纷。再一种就是劳资双方不能履行合同引发的劳资纠纷,如市二医新建住院部工程、辉洋苑出现的欠工程款纠纷。

2、社会在转型时期社区的人文关怀与社会稳定的相互关联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发展,政府的宏观目标使群众的物质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这时候往往会忽视了和谐社区的人文关怀。特别是老城区面临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对社区有些孤寡老人、急需帮扶的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如逢庆出现的老人事件。

3、城市房屋拆迁纠纷。近年来,我建设步伐加快,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由于新建房套型大居多,房价高涨,市民拿到的拆迁费在同等地区买不起房,换地区又存在交通、教育等费用问题,拆迁户不能及时回迁,加之房地产开发不规范等问题的存在,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信访络绎不绝,甚至发生上访事件,给政府部门的形象带来严重的损害,给正常社会经济秩序带来严重的冲击。例如龙津西63—67号住户与房管局产生的搬迁纠纷。

4、企业军转干部和退伍军人安臵纠纷。在上访及群体性矛盾纠纷中,企业军转干部是从企业下岗职工中分离出来的,虽然人

数不多,但提出的要求较高,要求解决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由于这是全国性政策问题,所以他们串联起来直接到中央部委、高层集访,情况严重,影响极大。

5、涉法涉诉纠纷。主要是指纠纷经过诉讼后当事人不服法院判决或判决后难以执行,当事人频繁向上级部门重复上访要求对司法监督,对政府施加压力。如绊塘街的吴君医患纠纷就有这种发展趋势。加之有的单位为息事宁人,满足了当事人的无理要求,进一步助长了涉法涉诉人得寸进尺的心理,导致重复闹事、上访。

二、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的主要特点

社会矛盾是人类社会的衍生物,它伴随着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政治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显得异常活跃。当前的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社会矛盾纠纷的主体呈现多元化,涉及面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因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矛盾纠纷已由过去的仅限于公民与公民间的纠纷,发展为除了公民与公民之间外、公民与基层行政街道(村)、公民与企事业单位、公民与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之间的矛盾纠纷等等。矛盾纠纷的当事人已不再是单纯的公民个人,包括了众多的经济个体和行政组织及部门,矛盾纠纷的主体呈现了多元化。

2、社会矛盾纠纷客体呈现复杂化,社会矛盾纠纷的类型呈现多样化,单个部门不好操作,解决矛盾纠纷的难度增大。当前因各类经济组织实现自己经济利益渠道的曲折性和有关办事行为的随意性,导致了社会矛盾纠纷内容的复杂化。社会矛盾纠纷已由过去简单的“一因一果”,代之为“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和“多因多果”,矛盾纠纷的形成因素多,生成过程复杂,矛盾纠纷的演化由直线式变成曲折式,并且在矛盾纠纷的彼消此长的渐进过程中,还关联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从矛盾纠纷的法律性质来看,社会纠纷不仅包括传统的婚姻、家庭、宅基、赡养、抚养、借贷等纠纷,而且还表现为企业改制、职工工资、金融风险、行政不当、司法不公、生产安全、医患事故、企业侵权和房屋拆迁等方面的众多新型社会矛盾纠纷,社会矛盾纠纷由过去单一的民事纠纷发展为民事、经济、行政并存的多种形式的纠纷。正是这些新型的矛盾纠纷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解决矛盾纠纷的方法已不再是简单化,因此,也增加了解决矛盾纠纷的难度。

3、社会矛盾纠纷规模呈现群体化,不易控制。矛盾纠纷的后果不再涉及一个或几个人的利益,而是牵扯众多当事人的利益,在社区,由于一些房产商和小区物管欺诈和不依法办事而引起的产权、房物质量、不当收费等纠纷,众多物主成为纠纷当事人;在改制企业中,因职工下岗、企业内部集资引起的纠纷,众多下岗职工和有关方面的人员成了纠纷当事人;在征地、城市房屋拆迁等方面中,因利益冲突,企事业或政府与周围许多有共同利益的群众成为了纠纷当事人;在医患、产品销售、劳资关系等方面,亲属和相关利益方、相同经历者成了当事人;因社会矛盾纠纷当事人的群体化而使其规模不断增大,总量也呈现出上升趋势。许多纠纷因处理不当而容易引发上访事件和群体性事件。

4、当事人寻求解决纠纷的方式呈现激烈化,容易导致事故发生。矛盾纠纷的受害方当事人为维护自身的权益,在矛盾出现之初,大多都能通过正当的途径和手段寻求基层党政组织和有关单位部门解决纷争,希望能公平地解决问题。但是,一些重大复杂疑难的矛盾纠纷没有能在有关基层部门得到公正合理地解决。当事人在多方求助无果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群体围攻、上访甚至以武力相威胁的手段,迫使有关部门解决问题,从而引发了的群体性上访事件,有的甚至赴省进京上访,有的因没有及时得到解决,而酿造严重的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

三、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思路

面对复杂的局面,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各类纠纷和群众上访问题。

第一、正确判断社会矛盾现状和性质。正确认识和判断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现状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前提。目前虽然某些人民内部矛盾的对抗性有所增强,但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并没改变,我们要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切的情感,理解和同情他们,用真情讲清道理和政策,疏导其不满情绪。不能简单地动用特殊手段。

第二、积极主动排查防范。充分发挥各居委会的作用,及时了解排查辖区的各种矛盾纠纷隐患,认真填写矛盾排查月统计表。司法所应加强引导,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同时定期不定期走访辖区内的单位,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做好预测,为街道党工委提供

信息和参考。

第三、大力加强法制宣传力度。提高群众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不断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形成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工作氛围。使街各类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行为,都以法律形式加以规范,使各种关系都处于一种有序的互动之中。

第四、创新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目前社区自治力量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培育和加强基层组织和行业组织的依法自治,将社会权力赋予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物业管理等社会事宜交给社会群众性组织管理,在团体中建立调委会,辅之以政策法规引导,使之真正担当起行业管理职能,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专题讲座、法律心理咨询等途径,对群众进行法律、卫生、保健、婚姻家庭、现代文明等方面的知识教育,提高辖区内群众的综合素质,加强心理疏导,防止矛盾激化。

第五、提高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要借助当代各种信息化的科技手段,建立和完善必要的预警系统,切实做到情况明了,信息畅通。努力把矛盾、问题限制和解决在萌芽状态,时刻关注可能触发人民内部矛盾纠纷发生的事情,建立建全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和职责。对容易发生的群体矛盾纠纷问题应提前制定多种方案,进行演练。提高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

2.当前两岸关系现状及走势分析 篇二

据统计, 高考生源在2008年迎来了一个顶峰后, 近几年持续下降, 已对目前高校规模形成了强烈的挑战。而由于我国高职实力较弱, 且目前高职办学经费和发展对生源数量要求很高, 依赖性大, 因此面对的困难将会更加突出。从近几年的招生情况看, 全国高职院校的招生普遍出现招不满的现象, 按此趋势发展, 一旦生源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破产倒闭会很快成为现实。如何摆脱招生困境是高职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1 当前高职院校招生困难原因分析

1.1 高考生源逐渐减少

首先, 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 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到达历史最高人数1050万后, 开始全面下降, 2009年开始, 每年参加高考人数呈下降趋势, 并呈现速度加快趋势[1], 2013年905万, 2014年保持在900万左右, 这一态势将可能延续至2017到2020年前后, 下一个高峰期出现在2025年。未来十年内我国18~22岁的人口将减少4000万, 到2020年全国适龄人口将减少一半。生源不足的现象将更为突出, 势必对各高职院校, 甚至整个高等教育结构产生巨大负面影响。其次, 除了人口出生率下降这一客观因素之外, 高三应届学生和中职生放弃高考、放弃考试、放弃报到等现象逐渐显现也是导致参加高考人数减少的原因。近年, 弃考人数以每年接近10万人的速度在增加, 2013年, 全国弃考学生大约在100万人, 低龄留学、就业压力、经济问题是导致学生弃考的主要原因。第三, 现在考生上大学的可选择性增加, 观念从过去的上大学转变到现在的选大学上, 因成绩不理想而主动复读的考生快速增加。

1.2 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多数学生, 尤其是学生家长的“教育观”有偏差, 把普通学历教育视为“正途”, 含金量高, 而视职业教育为“次等教育”甚至“末流教育”, 认为是工人的培养教育。虽然高职教育也属于高等教育范畴, 但被学生和家长们看低, 认为没考进本科, 进了高职, 相当于没读大学。在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中认为读本科才是读真正的大学, 特别是重点大学, 本科毕业后就可以进入“办公室”成为白领, 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丰厚的薪资, 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许多的家长和考生都认为上不了重点大学的上本科, 上不了一本的上三本, 上不了三本的读高职, 这是很多人对考生报考顺序的一个基本阶梯理解。在许多考生和家长的心目中, 高职大专是差生的选择, 高职的定位是“工人”, 如果将来只能做工人“蓝领”, 那将和同班同学产生巨大的差距。此种心态, 也许是众多应届生放弃高职大专的主要原因, 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然而就是这种错误的观念影响了无数的家长和考生, 导致了很多的考生在上高职和工作之间选择了参加工作。

1.3 高职院校数量快速攀升但吸引力较弱

大部分高职院校规模较小, 校园面积小、师资不雄厚、专业性不强、毕业生质量不高, 部分脱离市场需求、就业困难等, 这些都是大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给高职院校的招生增加了难度。1998年以后, 高校扩招后中职院校升为高职院校, 由于许多高职院校都是从中职院校升格而来的, 师资力量较弱, 学校办学历史不长, 学校管理和教学模式还没及时向高职转轨, 专业设置不科学, 缺乏针对性, 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专业人才特色和优势;课程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与时俱进改进;学生培养层次不深。长此以往, 恶性循环, 导致用人单位、考生、家长在选择高职院校时难免出现摇摆和犹豫。

尽管政府近年来非常重视职业教育, 不断出台激励措施, 加大投资, 鼓励高职院校办学, 同时大力宣传高职教育, 努力提升高职教育的地位, 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例如, 高职生就业率不断提高, 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就业能力、就业状况、就业薪酬、签约率、人事代理关系等就业质量指标都不容乐观, 所以, 高职教育整体吸引力仍需提升。

其次, 1999年后, 全国高职院校数量的不断攀升, 过分快速膨胀, 特别是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和边远地区高职院校及发展潜力不大的院校招生时录取分数极低, 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 最终影响到高职院校招生, 使得高职院校陷入招生困境。从1998年至2006年, 高职院校增加715所, 数量增加了1.66倍, 而这一数据到了2012年, 高职院校更是增加至1288所[2]。例如:福建省就有高校近90所, 高职院校占很大一部分, 福建省泉州市就有近20所高职院校。在增长速度加快时, 不良隐患也急速膨胀, 而且, 高职院校管理也是处于不够规范的监管状态之中, 只求量不求质, 没有采取优胜劣汰机制。这样缺乏监管以及激励机制, 最终会使得高职院校数量高速度增长走向办学困境, 并严重影响到整体高职院校招生。

1.4 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导致市场用人机制转变

1998年开始,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以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速度和方式扩大招生规模, 完成了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过渡。截至2013年底, 我国共有2917所高等学校, 其中高职院校近一半, 这是高校扩招前1998年的3倍;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2468万人, 为1998年的7.3倍;毛入学率达到34.5%, 比1998年增长25个百分点;高考录取率超过75%, 比1998年增长41个百分点[3]。目前, 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 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 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多, 例如:2013年为690多万, 2014年为727万, 导致了学历含金量的贬值, 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 一些单位对人才的学历层次要求有所提高, 高职学历已不符合一些用人单位的要求。例如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等, 高职学历就不够条件, 高职学历只能进民营企业、极少数政府机构、事业单位。选人用人学历层次的提高, 使高职毕业生受到冷遇和歧视, 高职院校地位大打折扣, 进一步降低了高职院校招生的吸引力。

由于2009年金融危机过后, 国内经济的复苏和产业的扩大, 使各种劳动力市场需求旺盛, 民营企业出现了用工荒, 导致农民工和高职学生同工同酬, 造成了高职生毕业后就业, 与不上高职去打工, 结果一样, 考生和家长错误地认为上高职院校不值。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无奈和尴尬, 让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高职院校的价值定位, 从而影响高职招生。

2 应对高职招生困难现状的对策

改变高职院校招生困难现状,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学校、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市场用人单位等应多管齐下, 同时参与其中。

2.1 学校提高教育管理效率, 重视学生就业

高职院校招生困难, 必将导致高职院校的发展两极分化:“好的更好, 糟的更糟”, 甚至少数高职院校“关门大吉”。一些高职院校的倒闭, 生源数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因素, 更重要的还在于高职院校自身办学质量不好、影响力小、吸引力不足、牌子不响等。高职院校要想持续发展, 只有在自身上进行教学管理改革, 内因才是根本因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 发展历史短, 受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 许多高职院校一直延续普通本科高校的管理模式, 也有一部分由中职院校升格的高职院校的管理延续使用中职院校的管理模式, 于是出现:教学脱节、主体单一、内容狭窄、方式机械以及管理效率低下等一系列的问题, 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校的发展及招生。高职院校面对生源危机的问题, 要不断加强自身内涵建设, 升级管理模式才是当务之急。

第一, 做好高职院校自身的定位。高职院校实施的是“动手性强”、“专业性强”、“职业型”高等教育, 本科院校实施的是“学科型”高等教育, 二者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功能不同。各个高职院校应根据办学历史、当前现状, 决定不同的目标定位、办学模式和发展路径, 否则, 高职院校的办学发展必然会出现“千校一面”的死局面。所以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 对本校正确定位。

第二, 高职院校内部组织机构混乱, 运作效率低。一部分院校特别是刚升格为高职院校的学校内部组织结构设置问题突出, 工作效率严重滞后。因此科学设置机构、科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等对于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尤其重要。

第三, 教学管理与时俱进, 不断改革。高职院校应抛弃复制本科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做法。根据当地经济发展、人才市场的需求, 改革教学内容, 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职人才。

第四, 高度重视学生就业。近年来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高职院校, 由于其生源质量不如本科院校, 部分学生学风差、学习氛围不浓、学习能力差等更要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积极按照上级要求成立以学校校长或书记为组长的“毕业生就业领导小组”, 实行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总之, 各高职院校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源危机, 应该采取符合自己院校发展的对策, 努力成为拥有一些特色的高职院校。虽然, 高职院校的形象、影响力、吸引力一方面要靠媒体的宣传与报道, 但更重要的在于校园里的学生们、毕业校友们、家长的口碑, 因此, 处在初级阶段的院校应把重心放在自身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上, 弥补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主客观条件不充分, 服务于招生工作。实际工作中以“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中心, 让学生满意, 让家长满意, 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己任, 关注学生学习、就业, 真正做到对学生负责。

2.2 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对高职院校加大宣传力度和增加投入

首先, 政府应加大宣传高职教育的重要性、优点、特色等正面信息, 不断减少考生、家长对高职院校的误解。因此, 各级政府作为舵手应树立“大职教”思想, 统一做好各高职院校的宣传工作, 主动参与, 全力配合, 避免出现以院校为主体, 各自为政, 相互竞争的招生宣传模式。在宣传报道中应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形象、理念、特色、前景进行广泛宣传, 正面引导, 促使考生及家长全方位认识、了解和接受高等职业教育, 使其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高职教育, 使职业教育家喻户晓, 深入人心, 让高职教育不断取得成功。

其次,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 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扶持和帮助。政府要做主要投入的“保障者”, 并把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纳入对政府和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中。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 充分调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例如:在财政补贴、税收、金融、土地征用等优惠政策方面要积极支持。同时政府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单位和个人捐资、出资帮助高职教育发展。真正使高职教育做到集团化发展、股份制发展,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 加强对高职教育的统筹规划、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有效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力度。

第三, 进一步完善高职招生和就业制度。一方面, 国家近几年招生制度有一些变化, 例如福建省近几年招生形式多样化, 2012年、2013年实行中职推免升学制度, 2014年3月实行高职招考制度 (高职类提前高考制度) [4], 所以, 国家招生政策直接决定着高职招生质量和招生规模, 而招生质量和招生规模又直接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 毕业生就业形式也在不断多样化, 例如:“三支一扶制度”、“服务社区制度”、“大学生征兵制度”等从一定程度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

第四, 采取优胜劣汰制度。国家应当出台完整可行的高职院校考核标准, 对各高职院校进行严格考核, 淘汰一些规模小、质量差、生源不足、没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同时, 整合高职教学资源, 努力办好一批有品牌、有声誉、规模大、质量好的高职院校。

2.3 用人单位改变用人思想及机制

由于高校的扩招, 导致了学历贬值, 很多用人单位选拔人才及用人机制唯学历、学习背景, 所以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成为高等教育的“牺牲者”, 即使综合素质高、经验足也不被看好, 所以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像生物链一样进一步影响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其实当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民营企业中的技术型人才、专业性强人才大量缺乏, 而高职院校定位就是“职业型”和“专业性”。用人单位唯学历论, 招聘不到适用人才, 致使用人单位、学校、毕业生俱败。所以用人单位要改变用人思想和机制, 改变唯学历论, 重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道德品质、实际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用实际行动让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前途充满信心, 免去学生和家长的担忧, 使用人单位和高职院校取得双赢!

3 结束语

在国家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对高职院校加大宣传和增加投入的情况下, 高职院校要牢牢把握“生源是基础, 课程是关键, 投入是保障, 就业是生命”的高职教育核心要素, 充分抓住机会, 把握政策, 克服招生工作困难, 努力改变高职招生现状, 采取诚信办学和宣传招生, 走出一条社会认可, 企业欢迎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熊丙奇.以改革应对生源下降的挑战[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f47710101803r.html, 2011-05-04.

[2]2012年高校名单[EB/OL].http://www.moe.edu.cn, 2012-06-21.

[3]高考录取率超75%,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EB/OL].http://www.nxnews.net/jy/system/2014/04/01/011006526.shtml, 2014-04-01.

3.当前教师阅读现状分析及建议 篇三

一、教师阅读的重要性

(1)阅读可以改善教师的心境,还课堂以激情。社会是复杂的,工作是繁琐的,生活是沉重的、充满压力的。我们往往或急躁或哀愁,或无奈或愤怒,很难保持愉悦的心情。当我们心中充满困难无力解决而郁闷时,此时的课堂必定是情绪化的,或许你的控制力还行,但表现出来的也是很沉闷的氛围。我们无力改变周围的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境。那么我们如何能保持一份好的心境呢?阅读就是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可以让我们有一种顿悟,引发我们理性思考:一篇好的文章,可以让我们领略另一种美好,把我们的心从繁杂中解救出来;一本好的书,可以让我们的目光重新清澈,把我们推向更高的境界,让我们在俯视中豁然开朗。

(2)阅读可以提高教师各方面的素养。多读哲学类书籍,可以提高教师的哲学素养,这样教师才能够更好地运用哲学思想分析、解决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多读人文类书籍,可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而这常常决定、影响着一个教师是否具有博大精深的人格魅力,是否具有敏锐的学科眼光,是否具有广阔的胸襟与气质,是否具有高雅纯洁的审美情趣与淡泊的心态。这也是教师的价值所在。多读科学类书籍,可以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使教师知晓自己所从事教学的具体科目的基本情况与基础知识,把学科精神渗透贯穿于自己的心灵与血液中。多读教育类书籍,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可以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多读艺术类书籍,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的能力素养,这对教师的审美能力、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操作示范能力、掌握驾驭课堂节奏与变化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都是很有帮助的。多读心理类书籍,可以提高教师的心理素养,使教师能有较强的适应环境与调整心态的能力,对于突发事件能够做到处事不惊、镇定自若。

(3)功夫在课外,阅读可以拓宽教师知识面。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科技猛进、知识爆炸。过去那种一朝学校毕业,有了工作就可高枕无忧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新一代的学生无论在知识面、社会认知水平、个人胆识、交往能力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方面已经迥异从前。面对他们,“先生”的先知捉襟见肘。以前有个说法: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得有一桶水。现在有了新的提法,不能说给水,也不能说学生和教师都有多少水,得说,教师得像一汩永不枯竭的泉水,时时汲取大地母亲的营养,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在滋润学生心田的同时,教会学生取水的方法,师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二、教师阅读现状分析

教师阅读是如此重要,但一些中小学教师课外阅读却十分缺乏,几乎处于“不读书不看报”的境地。当教育界忧心于中小学生除了教辅资料,不看别的课外读物时,同样忧心于应试教育中的中小学教师,又有多少人因为不读书而导致知识陈旧、知识面狭窄?

据我网上调查和对身边同行的了解,我将教师阅读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分析如下:第一是购书少、藏书少。第二是阅读少。一方面,中小学教师有繁重的教学压力,他们大多抱怨,没时间读书,“忙呀!要备课,要上课,要批改作业,要辅导学生,要做家访”,这类声音说的总是那么有力。总而言之,没时间坐下来认真读书。

综上所述,教师阅读少已是一种普遍形象,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关注。

三、对教师阅读的几点建议

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学的特殊性。教学质量与阅读是密切相关的,与实施素质教育也是紧密联系的。而扩大学生阅读量的前提,就是教师应当先扩大自身的阅读量。因此,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对于教师阅读,我给出如下几点建议:

(1)阅读的内容要体现出人文精神。多读一些滋养心灵、温暖生命的书。如席慕蓉、余光中的诗,张晓风、刘墉、林清玄的散文,王小波、周国平的随笔。

(2)阅读的视野要宽广一点。作为教师,除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向纵深处发展,专业领域以外的部分,也应该有所涉猎。做到这些,我们在讲课时,就可能做到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把课讲得更精彩些。

(3)阅读的时间要有保证,如果总以没时间为借口而读书甚少,那一切都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其实,每天也不需要多少时间,关键在持之以恒。你可以每天早起一个小时,少睡些懒觉;你也可以晚睡一个钟头,捧书夜读。“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要挤总是会有的。”鲁迅先生如是说。

4.当前农村金融的现状及政策分析 篇四

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金融基本上形成了以正规金融机构为基础,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组织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第一,正式金融。在我国农村的金融体系中,这样的金融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其主要特点就是除邮政储蓄受到国家邮电局的监管外,其他的金融组织都受到国家金融当局的监管。在正规的金融组织中,除了中国农业银行外,其他的三大国有商业银行涉及农业的业务很少;农业发展银行是一家政策性银行,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为实现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相分离的重大措施而设立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也是所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一个与农业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农村商业银行属于股份制银行,目前只有张家港、常熟和江阴农村商业银行三家,均由原来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造而成;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只吸收储蓄,它把储蓄资金转存入中央银行,以转存利率与吸储利率差额作为其收益来源。第二,非正式金融。该体系主要泛指存在于个体、家庭、企业之间,在官方正式的金融体系外进行的金融交易活动,包括民间借贷、民间互助会、地下钱庄、地下投资公司等。其主要的运作形式有合会、私人钱庄、当铺、集资、贸易商放款和商业信用、民间票据机构等。这些金融组织通常建立在人缘、地缘和血缘关系基础上,带有互助合作的性质。它们既没有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又没有纳入政府部门监管,所以归入非正式金融。部分以农村扶贫为中心的小额信贷活动也可归入。非正式金融的运作嵌入于社会网络和传统型制度环境中,基于社会网络中的人缘、地缘和血缘关系,即信任关系。从知识论角度看,非正式金融比任何正式金融更能发现和利用分散在各地的局部知识,而且许多局部知识不能通过正式金融机构的标准化操作所发现和利用。加上非正式金融都建立在明晰的私人产权和无限责任基础上,所以改革开放以来,非正式金融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一)正规金融服务机构缺位 在农村的正规金融体系中,只有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的业务涉及到农业。其中,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才是一家真正和农业农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但农村信用社由于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历史包袱重、资产质量差、服务手段落后等因素制约,无法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应有作用。目前,农业新增贷款85%以上都来自于农村信用社。仅仅靠农村信用社是根本无法满足所有农民、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的。中国农业银行建设的初衷是为了支持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但实际上农行的业务基本上与农业农户无直接关系,其贷款的绝大部分都投入了国有农业经营机构(如粮食局和供销社)和乡镇工业企业。农业发展银行是一家政策性银行,它的业务也不直接涉及农户,而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它的支援农业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在农村只吸收储蓄,而不进行放贷,其结果是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资金的外流。大量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转存人民银行进而从农村流向了城市,直接导致农村资金供给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二)非正规金融机构受到抑制 正是由于正规金融机构收缩农村阵地,农村金融市场中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供给越来越少,农民的信贷需求不得不转而依赖于非正规金融。根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研究报告,中国农民来自于非正规市场的贷款大约为来自正规信贷机构的四倍。对于农民来说,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金融金融市场。据统计,仅在浙江温州市,地下金融的规模就已达到600亿元人民币之巨。(三)农业保险越来越萎缩 目前,我国虽然已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但是现在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就是少征营业税。相对来讲,我国农业保险起步较晚,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农民保险意识和保险承受能力差,保险公司经营能力不足,险种适用性不强,业务发展规模不大。(四)相关的政策机制不完善 一是社会信用环境问题。我国农村社会信用体系缺失严重,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也缺乏相应的法律基础和制度保障。各地农村基本上没有什么农村信用体系。农村信用观念的相对淡薄和法律意识的欠缺,使得我国农村很难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二是社会担保体系不够健全。社会担保体系的建立对于解决农民和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信用担保体系可以通过大大降低信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起的潜在成本,从而对农民的信贷产生激励作用;三是缺乏有效的处置抵押物的市场机制。农民要获得贷款,必须有相应的机构和物品作担保或抵押。但是,根据现行规定,农民的土地是不可抵押的,农村的房子也不可以抵押。另外,农村有大量的乡镇企业占了很多地,但没办国家征用手续,就不能抵押农民可抵押品十分有限。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四是抵押评估手续繁、环节多、费用高、时间长、有限期短,影响了贷款的正常发放。

5.当前两岸关系现状及走势分析 篇五

文/陈瑛霞

摘 要:所谓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是指工商行政管理的组织制度。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改善和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建立有权威的市场执法和监督机构”的要求,本文笔者通过分析当前工

商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提出了其改革的基本思路,完善对市场的监督管理,强化行政执法,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工商行政管理新机制。以期这一思路为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方向。关键词: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市场分析;工商执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基本

上实行的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领导体制。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务院的直属机构,受国务

院直接领导。省市县地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地方各级人民

政府的组成部门,受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直接领导.同时接受上级

工商行政管理局的业务指导。这种既要向地方政府负责,又要向

上级工商行政管理共同负责,以地方政府为主,以上级工商行政

管理机关领导为辅的双重领导体制,是目前我国工尚行政管理体

制的显著特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体制要求各级工商行

政管理机关在接受上级机关业务指导的同时,又要向同级政府负

责。实践证明,这样的领导体制使工商行政管理职能难以到位。

一、当前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是以上述“条块结合,以块为

主”的领导体制,自1978年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恢复以来沿用

到今。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

展,建立正常的经济秩序,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改

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工商行政管

理部门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现行的体制已难以适应工商行政

管理事业发展的要求。它的许多缺点逐步暴露出来。这就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市场经济监督管理的权威性。

(一)受地方行政干预过多,难以独立依法行政

由于受地方行政干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很难超脱于地方利

益之上,在代表国家行使行政监督管理职能时,也容易发生偏

差。如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压力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能为了本

地的利益,不顾国家的有关法规、政策规定,甚至为国家明令禁

止开办、不符合产业配置条件的经营主体和生产主体登记发照,从而导致国民经济中某些行业的失控,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经

济铁序。

(二)管理上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由于受制于地方政府.一些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常常追于地

方政府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能很好地做到依法、公正、准

确、适时、恰当地实施行政处罚权力。有些地区在打击走私贩

私、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活动的案件时,出现了只查远、不

查近,“打下不打上,打外不打内,打远不打近”,对己轻处、对外重罚.对内从宽、对外从严,一法两制、唯我所用等不正常

现象,从而削弱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统一和完整。

(三)不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

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从而达到社会

资源的合理配置。而目前按行政区划进行管理的体制.往往无法

摆脱充当地方保护主义的工具,把已经形成的区域性市场人为地

分割成条条、块块。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的利益,常常采取各种

地方保护主义的措施,实行“地区割据”、“行业封锁”,使得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受到很大的影响。最主要表现为现行体制中内

部职能机构设置不适应。各业务部门各自为政,分兵把关,不利

于形成管理的合力。结果是各管各的事.互相分割,力量分散,削弱了工商行政管理力度。

鉴于现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的种

种弊端,已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

鉴于此,当前建立有权威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已显得十分迫切。

二、加强工商行政管理的几点对策

(一)建立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的宏观控制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市场经济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确认市场主体资格、监督管理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等职

能方面的持殊性,决定了它在国家宏观管理中只有其它部门无法

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平时管理当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同

许多行业协会的密切联系,如个体劳动协会、私营企业协会、消

费者协会、广告协会等,保持对他们的指导和联系,获取信息,掌握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实现有效的宏观调控。但

由于旧体制的局限性,市场行政执法权过于分散,宏观调控职能

受到削弱。调整工商行政管理体制、使市场行政执法权适当集

中,并不是“收权”’,而是国家实施对市场经济宏双调控的有

力措施。这样政令统一,真正起到保证国家法律、法规相方针、政策有效实施的作用。

(二)与时俱进改革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服务

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改革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是市场经济

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主体日益多元

化,市场行为日益复杂化,已突破所有制和地域界限,工商行政

管理的任务更重,责任更大。随着各类市场主体大量增加,商场

经济的发展有关立法将会越来越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执法过

程中,不仅要和国内有关部门和企业打交道,而且还要和国外有

关部门和企业交涉。今后经济执法的任务将会变得越来超繁重和

艰巨。如不进行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很不适应国家赋予的职能,维护好市场经济秩序。

(三)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工商行政管理新体制

从国际惯例来看,执法队伍也是自上而下垂直领导的。但在我国现行体制下,一方面,由于体制本身的影响,执法中往往存

在着政府干预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倾向;另一方面,在同省、市里

各个县区往往公认本地利益出发,自立章程,使同一地区不能统一执法。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商行政管理体

制是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也是尽快实现

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重要举措。

结束语:总之,建立一支有权戚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既是

理顺工商行政管理领导体制的重要步骤,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建立有权威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势在必

行,意义重大。正如李鹏总理所说:“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对于建

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好秩序是十分重要的。”建立适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是大势所趋.是摆在我们

面前的一大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6.当前两岸关系现状及走势分析 篇六

0前言

通信建设监理行业近些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现阶段,我国的通信工程建设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要求国家与企业的监管力度的加大。为了进一步建设好通信工程,政府也会在监管制度与力度上加以调整,企业也将在内部进行不断地整顿,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好的来满足人们对通信工程的要求,进而获得人们的认可。本文通过对现阶段通信监理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提出可操作性的应对优化策略。

1 通信工程相关概述

1.1 通信工程的含义

通信工程指的就是:采用先进的通信技术以及通信网络等方面的知识,应用到通信工程的建设中,为国家和人们生活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通信信息系统。

1.2 通信工程建设的监理和其特点

由于我国在通信工程的建设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最终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都要求通信工程监理工作的开展。通信工程建设的监管指的是:在企业进行通信工程的建设时,开展的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理工作,由企业雇佣的第三方监理单位负责,对通信工程的建设工作进行咨询、监督和管理,并且有相关人员负责监理工作的调度安排,除了负责监理工作外,第三方还需要为实施项目建设签订的合同的履行进度进行管理。由于通信工程的建设要求极强的专业性技术和专业性知识,具备有独特的技术点,因此对于通信工程建设的监理工作来说,更需要专业性知识和技能,掌握各项通信技术,因此通信工程建设的监理工作具有专业性的特点;除了专业性之外,通信工程建设的监理工作还具备有极高的关联度:由于通信工程的建设中不同的工程项目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不能单纯的依赖于一项监理工作,而是要求各监理工作的协调统一,对通信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进行监理;还有,通信工程建设具备有点多线长、类别多的特点,涉及的地域范围极为广泛,技术含量高低差异性大,再加上包含的专业知识繁多,这就导致通信工程建设的监理工作有着复杂性的特点。

2 通信工程监理的现状

2.1 监理人员专业水平低下

我国技术人员的严重匮乏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因此在通信工程建设的监理工作上的监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为地下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现状。监理人员专业水平低下的主要表现在专业素养的缺乏:从事于监理工作的主要人员大部分是老年的工程师,虽然他们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对于新型知识的接受能力来说,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因此他们的专业素养不足。其次,对通信工程建设的监理工作来说是复杂的,但是我国监理方面的工作人员在整体的协调统一存在问题,没有较为统一的规范工作流程、工作制度以及监理的方法,不能和谐地适应现场的监理工作,这样就会造成监理工作出现混乱,最终导致经济损失。

2.2 对监理工作重视不够

在通信工程的建设中,很多的企业仅仅是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没有从长远利益出发,因此将通信工程的监理工作看得不是那么重要。意识上的不重视就导致实践经验的缺乏,做不到将整个项目的策划、设计和完工结果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这些都造成监理结果无法满足客户需要,或者是造成监理工作的疏忽,进一步造成通信企业的诸多损失。

2.3 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7.当前两岸关系现状及走势分析 篇七

一、当前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道路工程在建设中, 不断产生新的工程档案, 基本特点有:建设项目多、工期长、投资大, 并具有一定专业性。所以道路工程的第三杆管理工作存在很多困难, 进而影响工程建设,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道路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 没有给与档案管理足够多的重视, 虽有建立了一些档案管理制度, 但是不够完善, 无法保证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正常开展。道路工程建设时间长, 人员经常调动, 人员交接时, 档案信息交接不到位, 导致档案信息遗失, 最后要依靠相关记录进行寻找, 造成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些损失, 这种情况在道路建设中很常见, 所以相关单位应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二) 对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我国城市不断发展, 道路建设也日益繁荣, 所以人们关注的焦点集中在道路工程的建设方面, 重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对档案信息却不够重视。在我国, 很多建设工程都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实体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核心工程方面, 常常在工程竣工前, 才想起档案信息, 于是紧急调集人员对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和补齐, 但是这种方法, 常常造成档案信息不准确和错误。

(三) 缺乏掌握工程技术和档案管理的全能人才

当前道路施工单位的档案信息通常有现场作业人员进行管理, 但是这些人员技术性较差, 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 导致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效率不高, 并且不够规范。虽然一些单位专门配备了档案管理人员, 进行档案管理工作, 这些人员只拥有较丰富的档案管理知识, 却不够了解道路工程建设, 整理出的档案信息与实际应用不符。

二、管理工作现状的对策分析

(一) 建立管理体系, 完善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道路工程的档案管理工作, 应建立一个切实有效的管理体系, 并完善其管理制度, 确保档案工作能始终作用于施工管理的整个过程。一些道路建设企业, 可以将档案信息当作自身检测和管理的标准, 档案信息的准确也为政府的日常检查提供一些方便, 与施工和建立单位的经济效益直接相关, 还可以当作工作奖罚的重要方面。相关单位通过管理体系的建立管理制度, 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 创造管理氛围, 重视管理工作

道路工程可以根据档案信息的相关内容, 进行维修和养护, 在日常使用中, 为道路工程建设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有效减少工程中的人力和财力消耗, 在道路工程建设和长远规划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 相关单位要做好工程档案的管理工作, 要提高广大工程建设者对档案工作的重视, 为这些人员提供一个适合档案管理的工作氛围, 使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能够深入人心。要从日常工作中抓起, 在项目设立时, 就要给档案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在工程实施中, 进行档案知识和业务培训, 调动人员的积极性, 使各个部门都将档案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三) 指派全能性人才开展档案管理工作

档案管理部门应健全档案管理网络, 配备全能型管理人才, 明确各部门和程序的具体管理人员, 及时整理和上报优秀的档案管理经验, 并根据相关要求, 确保各参建单位的管理部门都有专属的档案员, 例如道路项目施工合同阶段、以及总工程师负责领导的合同阶段, 这些重点环节必须设有档案员, 确保大量预制场和工地实验室现场, 有人员进行档案管理。

道路工程负责人还应将相关法律法规编订成册, 下发给各参建单位及负责人员, 确保工作人员能够了解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中, 严格要求自身, 不会出现严重错误, 若档案管理出现严重问题, 相关人员可以从工程质量保证金中取出一部分作为档案管理的处理资金。档案管理水平的好坏, 也会被纳入参建单位的业绩考虑, 所以档案管理工作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三、结束语

通过上文对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和对策的分析, 可以得出道路工程档案在工程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直接关系到道路施工的进度和质量。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建立管理体系, 完善管理制度、创造管理氛围、重视管理工作, 指派全能性人才开展档案管理工作, 这些措施改善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家兴.谈如何搞好高速公路建设的档案管理工作[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4 (4) :198-199.

[2]刘蓓蕾.做好基层公路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J].黑龙江档案, 2014 (3) :126-127.

8.当前农村财务管理现状分析及探究 篇八

关键词:农村财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探究

随着农村经济活动的深入发展,农村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是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又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村级财务管理的好坏,事关党群、干群关系的融洽,事关农村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事关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然而,近几年,不少乡镇财务管理工作却不断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

一、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一)会计账务处理亟待规范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会计账簿、科目设置不规范。如财产物资等有账无物,有物无账,有总账没有明细账;有的村部分财产早已卖掉或报废,但账面没作任何处理,或者购买资产不登记入帐。形成有帐无物、有物无帐,账实严重不符。个别村干部对自身要求不严,打着借用公物的幌子,实则占用集体资产长期不交,最终达到个人占有的目的。二是一些工程、项目开支另行建帐,甚至不记账,未能纳入总账之中。三是凭证传递、对帐不及时,凭证传递方式不规范,出了问题互相推诿。

(二)发包、出租事宜不规范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一是手续欠规范。口说为凭,口头协议代替书面合同,书面合同少;合同要素不全,标的不清,条款不明,权利义务不平等或其他不符合法定要求等。二是程序欠规范。搞暗箱操作,没有实施政府采购,不进行招投标,有的不开“两委”会,少数人说了算,即使开了会,个别干部又擅自变更集体决定。三是付款收费欠规范。

(三)财务公开流于形式

一是少数村将公开形式化,当作政绩之一,一哄而上,图形式,求名声,对于财务、村务落实的具体情况,则告之甚少,往往虎头蛇尾,形式主义泛滥,短期行为严重。二是公开不规范,在财务公开的内容方面存在着欠细欠具体的问题,对于重大支出项目没有专项公布;三是公开时间不及时,有的长期不向村民公开,有的甚至不公布。

(四)财务制度不健全,流于形式

大部分村没有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部分村的制度条文比较健全,但执行情况差,或干脆弃之不用,制度条文纯粹是应付检查,形同虚设,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会计档案资料没有认真保管,鼠咬虫蛀,霉烂毁坏。有些村财会人员变动没有正常的帐目交接手续,或不交帐,有的甚至帐目丢失。民主理财不民主,缺乏群众监督。这一方面主要表现在:1.理财小组发挥作用不强,监督审核不力形同虚设;2.理财程序不规范,存在先开支后审议的情况;3.理财形式不民主,村干部说了算。

二、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村级自身管理弱化的问题,也有农村会计服务中心监管不到位,甚至是放松监管的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负有监管职责的乡农村会计服务中心监管力度不够。主观原因是有怕得罪村干部的这种老好人思想,在工作中降低了监管标准;客观原因是作为监管部门的会计服务中心只是代理机构,不具备具体的行政执法权,在具体工作中限制了调查取证的手脚。

二是村干部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找各种客观理由,采取推、托、应的消极思想,不能严格执行各项财务规章制度。

三是法制、政策宣传不到位,法制观念不强。四是部分财务人员素质偏低,群众民主观念淡薄。一些财会人员年龄老化,不注重学习,业务水平低,难以胜任新形势下的农村财会工作;有的由于怕得罪人,或确实难以坚持原则,于是放弃职守。三、规范农村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目前,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正在全面展开,许多具体的工作都需要村级负责推进,党和国家各项惠农政策能否最终惠及千家万户,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鲜明的课题。当前,村级财务管理的现状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一个健康高效的保障机制,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已是当务之急,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建议乡镇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把它纳入日常工作日程,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同时,把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纳入“三个文明建设”年度目标责任书,作为年度考核各村和乡财政所的重要依据,确保我乡的村级财务管理向规范化方向迈进。

(二)严格财务活动程序,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用制度明确村委会各干部成员的职责,村支部书记、主任一律不得直接经手现金及存款业务,杜绝谁收款谁花钱、无人管理财务、无人审批的现象,坚持一签、一批三审制度即业务经手人签字,经村主任审批和报帐员审核、村民理财小组审核、乡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审核才能报销的制度。乡会计服务中心要依照有关制度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开支,财务会计服务中心有权拒绝报账;其次,制定完善、严格的相关制度。在开支审批、业务办理、会计核算、资金管理等各个环节上进行约束,使财务管理有章可寻。各村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财务审批制度、民主理财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票据管理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使村财务的审批、公开、监督、票据的管理、财产物资的管理等都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建立严格的村级财务工作监督机制,把财务公开落到实处

首先,要实施审计监督制,乡镇要成立村财务管理监督审计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对村财务管理进行高质量审计,并建立村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其次,要制定出硬性措施,使各村在统一规定时间内公开账务。除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目清楚外,要及时负责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必要时乡政府可委派专职人员进行督办、催办。三要建立资金使用审批制度,各种开支实行逐级审批制,按季报账,村的开支由民主理财小组集体审批,村主任签字报销。四要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制度,切实保障群众参与财务管理和依法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力。

(四)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项目建设资金严格实行“四制”管理,即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二是明确项目申报程序,项目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投资导向和行业要求,组织相关单位提出拟申报的具体项目。申报新增项目必须按照项目基本建设程序,提供相关前期资料,主要包括:1.相应资质单位编制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建设部门出具的城市建设规划意见,3.国土部门出具的土地预审意见,4.环保部门出具的项目环评意见,5.行业要求需要出具的其它资料,6.项目法人出具的相关资料。三是规范资金管理,项目建设资金严格专款专用,严禁滞留、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保证资金使用公开透明、规范合理、安全有效。项目资金严格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程序,资金拨付手续要齐备,主要包括:立项文件、工程实施方案、政府采购手续、中标通知书、工程概算、施工合同、监理合同(含监理资质证)、工程进度签证、法人代表授权委托书、承建单位基本帐户开户许可证、项目资金用款计划申报表、税务发票和支付申请书。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项目资金管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总之,村级财务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的基础性工作,需要长抓不懈。在新形势下,只要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充分认识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一定会促使我乡的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向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胡克训.农村财务管理现状及其对策[J].财会通讯,2009年第6期.

[2]王静.农村财务管理[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

9.当前两岸关系现状及走势分析 篇九

及对策建议思考

当下我国市场经济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相关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国有企业中的纪检监察机构围绕中心工作,履行监督职责,不断推进国有企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变化,产业结构面临进一步调整和升级,国有企业要加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重视和做好纪检监察工作,增强党的建设,加强政治监督,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推动纪检监察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本文主要从新时代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实际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最终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国有企业实际经营管理过程当中,纪检监察工作一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纪检监察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国有企业的发展和稳定。从当下国有企业内部纪检监察工作的实际来看,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对国有企业监督不到位也成了企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国有企业应提高对纪检监察工作的认识,同时重视纪检监察工作开展中的问题和难点,从而找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切实落实反腐倡廉的工作,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国有企业纪检监察机构的主要任务

(一)纪委的工作任务

国有企业的纪委既是企业党组织进行纪律检查的内设机构,也受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其根本任务就是保证企业在党的领导之下,按照党的章程办事,落实党的大政方针,按照党的要求发展。国有企业纪委的三大任务为1.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2.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3.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避免企业内部腐败滋生,在做好政治监督的同时,服务企业的中心工作,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企业的监察职能

对于国企来说,其掌管的国有资产数量较大,保护国有资产不被流失,及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维护企业的利益,完善对国有企业人员中非党员管理人员的监督,迫在眉睫。随着国家监察体制的改革,对所有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也纳入了监察范围,实行派驻纪检监察组或者监察专员的体制机制,能够有效保证对企业同级党委的监督和对企业的全面监督,更好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国企纪检监察工作的作用和地位

(一)發挥国有企业在经济主体中的作用,体现国有企业的优势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企,离不开国有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将党的政策、方针、理论及思想通过科学而合理的方式方法渗透到国企运营当中,履行好“三重一大”的事前决策监督,落实党委会的前置研究程序,加强了民主集中,集体研究和党的领导作用,帮助企业更有效和更依规依纪决策,更加坚定贯彻落实国家的政策方针,更好的发挥经济主体和我国的制度优势

(二)为国有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在经济新常态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前提下,国有企业要保持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就必须要保证企业内部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监督好企业的制度执行情况,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维护企业的核心利益,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出现的违规违纪违法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查处理,进一步保障党的纪律的严肃性和制度的执行力,帮助企业实现良性发展。

(三)预防国有资产流失

国企纪检监察工作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主要工作目标就是在企业内部反腐倡廉,同时维护企业的利益,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避免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避免因为腐败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损害企业利益。

(四)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教育

国有企业是在党的领导之下,按照党的大政方针进行经营活动的企业,代表的是国家的利益。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机构也有教育党员干部,提高其思想素质、坚定党员理想和信念的任务,通过纪律教育,对国企党员干部的行为起到规范和引导的作用。进一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体现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有效发挥党员的先进带头作用,加强企业的作风建设,促进企业的高效和健康发展。

三、国企纪检监察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对非党员监督难

如上述所言,纪检监察工作在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中,发挥了纪律的保驾护航作用,十八大之前,国有企业长期存在党的领导弱化的问题,尤其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之前,国有企业纪检监察机构在实际的工作中存在对非党员监督空白的问题。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当前的重点工作任务在仍然是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党的领导作用。但部分国企的管理人员,观念陈旧,还未习惯在监督下生活和工作,对纪检监察工作认识仍存在偏差,还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思想。导致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监督难,尤其非党员的监察对象,还存在不接受监督和不理解监督的问题,不过随着国家监察体制的改革,这一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和改善。

(二)对同级党委监督难

当下,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企业内部结构和制度在逐步走向完善,但令人忧虑的是当前同级监督难的问题,在近几年查处的国有企业负责人中不乏一言堂、一支笔、个人决策重大事项的现象,所以国企改革结构调整容易,主要领导人员接受监督的思想还需强化。要进一步加强同级党组织对纪检监察工作的支持,正确用权,习惯将行使的权利公开化,透明化,让权利在监督下运行。

(三)开展监督执纪难

国企内部的纪检监察部门与党政机关的纪检监察部门不同,在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当中,纪检监察部门所要面对的工作内容更加繁杂,不但涉及企业具体的经营领域和生产活动,同时还要求纪检监察干部了解企业的具体业务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够顺利地开展工作]。这就要求国企纪检监察干部又更强的专业性和更全的综合素质。但客观存在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整体较弱的现象,且缺乏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处理问题相对被动,顾虑很多,这就造成了纪检监察部门不敢监督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之下,小问题很有可能被纵容成大问题,从而影响企业正常发展。

四、新时代国企纪检监察工作提升效率的有效策略

(一)主动担当,加强纪检监察干部的責任意识

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队伍,首先要做的就是强化自身的角色与责任意识,充分认识纪检监察部门在企业实际经营管理过程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要加强主动担当意识,切实做好对企业内部党员和干部的监督教育工作。另外对于纪检监察人员自身来说,还要加强对于相关法条、政策的学习,全面提升能力素质。最主要的是作为纪检监察干部要着重提升自身的履职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将反腐倡廉工作与企业发展实际相结合,做好执纪、把关的工作,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杜绝企业内部的不正之风。

(二)创新工作方式,加强监督守则

在新时代之下,国企发展模式都发生了改变,纪检监察干部要敢于创新,树立效率意识,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应当摒弃旧思想,就观念,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强监督,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早发现问题早解决,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问题。执纪、监督、问责;调查、监督、处置,分别是纪委和监委的职责。可以看出,监督是第一职责,也是首要职责。从监督实效来说,一定要发挥出抓早抓下,惩前毖后的作用,要注重事前监督,充分发挥探头的作用,体现“严管就是厚爱”,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从源头遏增量。同时也要加强线索处置的能力,强化不敢腐的震慑,体现纪律的严肃性,一充分发挥以案示警、以案促纪的作用,加强对案件的查办力度。

(三)加强国企纪检监察队伍建设

要想做好国企纪检监察工作,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那么加强国企纪检监察队伍建设是其根本。在纪检监察队伍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人员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工作素质三方面。加强纪检监察人员的素质培养,提升其业务能力,国企内部要组织专业化培训,注重纪检干部的业务素质能力提升。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还要加强对国企内部纪检监察干部实践方面的锻炼,通过“以案代训”让纪检监察队伍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将培训的内容在实践当中进行论证和灵活运用,“学中干,干中学”提升国企纪检监察队伍中每个成员的综合能力。

五、结语

10.当前两岸关系现状及走势分析 篇十

多数日本公众已经初步形成这么一种“中国意象”:一个迅速强大但对日本充满敌意的中国。多数中国公众已经形成比较复杂的“日本意象”:一个正在崛起、同时又正在衰落的日本;一个历来可恨、今后又很可能敌对的日本;一个中国未来一定要、也很可能能够“克服”或压倒的日本。

关于“历史”

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历史认识问题。近10年来,日本不断有否认和美化战争的行为,但日本朝野、媒体却不顾事实,不顾被害国家的感情,将中国民众的不满情绪,归结为中国进行所谓“反日”教育的结果,这种误导和煽动日本民众的冷战思维是当前中日政治关系严重倒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应本着负责任的精神,尽早解决历史问题和摈弃冷战思维,遇到问题应保持理性、冷静的态度,通过对话的方式解决,而不是任意恶化。

我们大学生不仅要了解中日关系的历史,明白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关系史,并从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中日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的“艰难和辛酸”的一页。

关于“大局”

何为大局?国家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大局。和平与发展就是我们国家的利益,就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中日关系中的共同利益。没有和平的环境,什么都谈不上。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正确看待中日关系将自己的一切都服务于大局和国家利益。

关于“未来”

从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说,我们只是希望生活在一个安稳的环境中,我们不希望自己因买了日本资生堂的化妆品而被人唾弃,我们不希望家里有一辆日本丰田的轿车而不得不在车身上贴满“车是日本车,心是中国心”,我们不希望从适度的抵制日货变成了一场伤及人命的打砸抢,我们不希望„„

总之,中日两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两千年友好”的历史证明:“和则两利”,和处才能共生,和谐就会共赢。

“五十年对立”的历史证明,“斗则两伤”,对立必然同输,战争一定同败。

中日关系直接关系到维护和平国际环境、保持国内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国家大局和国家利益。在此大局面前,人人必须清醒,处处必须理性,一切爱国情感和行为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大局和国家利益。

上一篇:第18号《进口涂料检验监督管理办法》下一篇:读名人书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