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之蝶恋花·出塞鉴赏题

2024-07-03

古诗之蝶恋花·出塞鉴赏题(共3篇)

1.古诗鉴赏题解答指要 篇一

一是要读懂诗歌的类别。古诗类别多种多样,同类别的诗有基本相通的鉴赏方法,不同类的诗鉴赏方法往往并不一样。如果从内容上划分,古诗一般可分为边塞诗、田园诗、咏物诗、送别诗、怀古诗等;而根据抒发的情感划分,一般有建功立业、怀才不遇、离愁别绪、感时伤世等。明了诗歌类别,便于我们更好、更快、更准地鉴赏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比如: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这是一首咏物诗,理解咏物诗就要抓住作者所吟咏事物的特征。诗中着力描绘的形象是“竹”,第一联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联着力写竹阴的凉爽怡人,第三联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及竹子的清香。根据对诗句的这些理解,可概括出竹的形象特点——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而对诗作寓意(或者说主旨)的把握,要紧扣尾联中的“但令……会见”加以体会——“但令……会见”,表达的是诗人的心愿和信念,其内涵是相当丰富的,比如“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等等,但不能笼统地归结成“表达了对竹的喜爱之情”。

二是要读懂诗歌的题目。题目或是交待诗歌所写内容,或是点明诗歌创作的缘由,或是暗示诗歌行文的线索,或是点出诗歌的思想感情,或是揭示着诗歌类别……肯定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因此,鉴赏古诗一定要反复分析作品题目,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比如: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题目中的“看山”,交代了写作对象;“寄京华亲故”,则点出作者当时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意在诉说惨苦的心情、迫切的归思,希望在朝旧交能一伸援手,使他得以狐死首丘,不至于葬身瘴疠之地。充分把握题目蕴涵的信息,自然有利于对整首作品的准确理解。

三是要读懂诗歌的注释。出题者之所以给出某个注释,是因为这个注解肯定能给读者提供重要信息,而这些信息无疑是有助于读者阅读与鉴赏的。因此阅读古诗时,试题中的注释是万万不能小看的。比如:

过香积寺

(唐)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过香积寺》的中心句就是最后的“安禅制毒龙”。如果命题人不提供任何注释,那么诗作的主题是较难理解的。有经验的学生,完全可以由注解推知本诗表达了诗人要远离世俗生活、追求恬淡宁静的心境。

四是要读懂诗歌的主题。古诗的主题一般分这么几大类: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亲、生活杂感、离愁别绪、孤高自赏,等等。同主题的诗歌常常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不同主题的诗歌其特点也不一样。比如杜甫的诗歌,主题多数属于忧国伤时这一类;而李白的诗歌,主题就比较广泛了。拿到一首古诗词,我们应先弄清作品属于哪类主题,然后才能比较透彻地分析它的思想感情。比如:

临江仙

(宋) 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这是一首讽喻词。有故事说,侯蒙年轻时,久困于考场,三十一岁才中了举人。他长得难看,人们都轻笑他,有爱开玩笑的人把他的像画在风筝上,引线放入天空,讽刺他妄想上天。侯蒙看了就在上面题了这首词。后来,他竟真的一举考中进士,历任要职。词作表面上是写风筝,骨子里是讽刺封建社会那些往上爬的势利小人。“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是这些人行径的生动写照。上片写那些势利小人对他的讥讽。“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做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被人把自己的容貌画到风筝上,趁着风势,借着风力,与风筝一起飞上高高的天空。一方面,写自己无端被人嘲弄,无可奈何;另一方面,又是对那些苦苦钻营、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往上爬的小人们的辛辣讽刺——一旦找到机会,他们就会如同这风筝一样。下片写风筝飞入天空后的情形。“才得吹嘘身渐稳”,刚刚得到风吹,风筝渐渐在天空稳当地飘起来,比喻某些人在社会上受到吹捧,获得了稳固的社会地位。“只疑远赴蟾宫”,还打算远远地上天。“雨余时候夕阳红”,雨过天晴,傍晚的落日通红,这是形容飞黄腾达的景象。“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从平地向上看,能有几个人像我这样上了天呢?进一步描绘了得势小人洋洋得意的神态。名义上是写风筝,实际上是写人,勾勒出一个势利小人得势后自鸣得意的面貌。该首政治讽喻词,形象鲜明,情趣生动,寓深刻的哲理于浅显明白的语言之中。

五是要读懂诗歌的“诗眼”。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指诗中写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等。这个字、词或是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最能体现作者的才情智慧,是整首诗的闪光点,是足以打动读者的精妙之处。所以,要很好地鉴赏古诗,其中的“诗眼”是非细细品味不可的。比如:

[黄钟] 人月圆山中书事

(元)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诗眼倦天涯”一句中“倦”字用得极好,因为它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的遭遇与心境,又为后文写归隐山村作了伏笔——“数间”以后诸句,写的正是归隐山中的淡泊生活和诗酒自娱的乐趣。鉴赏这首小令,只要突破了“倦”这个诗眼,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六是要读懂诗中的意象。古诗中的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景或物。古诗词作品中,很多景物往往用来表现特定的感情(如月,表现思乡、思亲之情,暗寓羁旅情怀、寂寞孤独之意;菊花,代表清高、洁身自好;而梧桐,则代表凄凉、冷清等)。进行鉴赏时,一定要弄清意象的寓意,才能更好地领会作者的真实意图。比如:

鹧鸪天代人赋①

(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读者要很好地理解这首词,就要重点分析“桃李”和“荠菜花”这两个意象有什么寓意。结合注释①对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辛弃疾的生平,城中的桃花李花虽然高居枝头、艳丽多姿,但一遇风雨就会凋落,就好像朝廷官场总是充满邪风恶雨,达官贵人往往朝不保夕;而乡间的荠菜花虽然贴地而开、朴素无奇,却能沐浴春风在溪头竞放,就像自己回到乡下民间,获得了新的生活乐趣。词的最后两句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城中“桃李”与乡间“荠菜花”两相对照,与前面所写的桑芽幼蚕、细草黄牛、青旗酒家等充满生机的景物一起,体现了作者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七是要读懂诗歌的艺术手法。鉴赏古诗,不能不掌握诗歌创作的一些常见技法。这些艺术手法主要包括:(1)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描写又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抒情又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双关、对偶等。(3)表现手法:烘托、反衬、象征、用典、借古讽今、托物言志、虚实相生等。比如:

华清宫

(唐)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华清宫》首句“四郊飞雪暗云端”,侧重写华清宫外的大雪。一个“飞”字具有动态的美感,绘出宫城四郊朔风呼啸、雪花飞舞的景色;一个“暗”字,从色彩的角度写大雪排空而至的威势,由视觉感受勾出触觉感受,给人一种凛冽感。次句“惟此宫中落便干”,笔锋由宫外转入宫内,一个“惟”字限制了雪落的特殊范围,一个“便”字从时间的角度传神地写出雪落宫苑迅速溶化、消失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宫中之暖,与首句成为对照。第三句“绿树碧檐相掩映”,具体而形象地刻画宫中的融融春意。这里的“绿树”代表了宫中景物与宫外的不同,“碧檐”则反映出宫中主人生活的奢靡。结句“无人知道外边寒”,展现了华清宫主人耽情声色、不以国事为重、不以民苦为忧的昏庸形象。诗人含蓄地指出:唐玄宗既然连自然界物候的变迁、冬天的到来都一概不知,那他又怎么能够知道“寒冷”呢?一国之君不知寒冷的滋味,又怎么能对国事明察秋毫、对人民的苦乐谨记心上呢?这样的昏庸之辈,为安禄山野心的萌生、壮大自觉与不自觉地提供了土壤。全诗意境新颖,讽意含蓄,以宫内宫外冷暖的迥异形成对比,造成结构的错落、诗情的跌宕。此外,夸张手法的成功运用,也成为作品艺术特色之一。

八是要读懂诗歌的风格。所谓风格,是指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者在思想与艺术上的总的特色。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分。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比如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烈奔放,想象瑰丽神奇。而不同的作者风格也不一样,如李白、李贺虽同属浪漫主义诗人,但前者的诗清新飘逸,后者的诗奇诡璀璨。所以在鉴赏诗歌时,须注意同种风格和不同风格的各自特点。比如:

移居(其二)

(晋)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本诗表现了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前四句言春秋佳日登高赋诗,还招朋引友,有酒共享,完全流露出豪放、朴实的个性;后二句言农务余暇,心里想起一位邻居朋友,立刻披衣出门,到他家谈笑个没完),笔力矫变而不见运斧之迹,正体现出陶诗看似平淡散缓实则天然浑成的风格。

2.古诗词鉴赏题解题策略 篇二

一.读诗须扣题,有注莫放过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读懂题目有助于了解诗歌的内容体式,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之时,要留心诗歌标题,学会分析题目所传达的点滴信息,学会把握题目与诗歌内容间的关系。例如唐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和《西塞山怀古》,由题目可知,两首诗词均为怀古诗。怀古的作品往往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的目的。通过分析题目我们把握了诗歌的体式,在进一步的鉴赏时就会变得容易很多。再如陆游的《书愤》和杜甫的《春夜喜雨》,两首诗标题中的“愤”字和“喜”字,鲜明地透露了作者及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我们所鉴赏的诗歌大都带有注释,充分地利用注释对我们鉴赏诗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

绝 句/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词的注释交代了诗歌的诞生背景,它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了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结合注释我们很容易回答出来: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解诗从字始,披文而入情

诗歌无不包含着作家们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这正如刘勰所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就启示我们,诗歌的情感因素并不都是外现在文字表面,而是玉陷石间,珠匿鱼腹,只有经过用心深思,字斟句酌,特别要注意诗词的关键词——“诗眼”,才能心领神达。

其次,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文学知识储备。如果所鉴赏的诗歌作者是熟悉的诗人,我们就要充分调动作家生平、创作风格等相关的知识储备。以陆游为例,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大都表达了有心报国却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以及渴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欣赏陆游的诗作,我们可以从其生平和诗风推测其诗歌的内容与主旨。还应具有一些史学知识储备。同一时代的诗人会有着某种共同性,同一时代不同时期的诗人又有着某种不同之处,因为历史影响着文学的创作。从文学的角度积累史学知识,联系史学的知识鉴赏文学作品,既有助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风格,也有助 于准确欣赏诗歌。基础的诗歌理论知识也是鉴赏诗歌时要用到的。诗歌知识涉及的内容很多,最主要的诗歌的意象、典故、抒情主人公形象等。知识储备可以利用的内容很多,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勤于积累、勤于归纳、勤于总结。陆游有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诗还是赏诗,功夫都在诗外,在平时。

三.文学即人学,景语皆情语

“文学即人学”是高尔基提出的一个文学见解。以此思想移植到诗歌鉴赏中就有了新的意义。诗歌的表达无不借助于意象,因此积累一些特殊的意象,领悟其象征意义,对解答诗歌赏析题目尤其重要。

意象大致分类及含义有以下几种:

景观类如明月、残月、新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斜阳,多表现昏黄曙色中愁思万千,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植物类如杨柳,芳草多含离别之情,如“杨柳依依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行为类凭栏,多为思恋他人,发泄心中忧闷之意。如宋人蔡伸《归园乐》中言“独自倚朱阑,波面双双彩鸳戏”,抒发其对人思恋之情;吹奏笛、笙等,多暗含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孤独之境,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箫声咽,秦峨梦断秦楼月”(李白《忆秦娥》)。

学生形成一些认识,便能归纳出一些特征,把握意境,更加顺畅地赏析诗词。

综上所述,学生在解答中如果能够注重以上几个方面,同时注意规范用语,那么对于诗词鉴赏题拿高分肯定是大有益处的。

3.利用现成注释巧解古诗鉴赏题 篇三

一、利用写作背景材料答题

[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①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①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干谒诗赠给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

[设题]

1、试分析首联和颔联写景的作用。

2、这首诗写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试作简要分析。

[解析]

1、前四句写景是为后四句抒情作铺垫。“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联系注释①自然使人联想到: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

2、①诗人巧妙地化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另翻新意,含蓄地向张丞相表明心迹:虽然自己是个隐士,但对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可惜不能追随张大人左右,替您效劳,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②“垂钓”与“湖水”照应,不露痕迹,但恳求张丞相接引的愿望却溢于言表。总之,只要仔细阅读注释①,就不难揣摩诗人的心思。

二、利用作者生平事迹材料答题

[例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示儿①

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①陆游生于北宋覆亡前夕。他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也是失意的一生。 他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但从未得到重用,平生志业,百无一酬。告老还乡后,清贫自守,赍志以殁。

[设题]

1、有人说这首诗的最大特色是寓壮怀于悲痛之中,你是怎样理解的。

2、这首诗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解析]

1、结合注释①可知,诗人在他的有生之年,时时刻刻都以收复中原为念,到他写这首诗时知道自己再也不能实现这一愿望了,这不能不使他心怀沉痛之情,发为悲怆之音。但同时,他又满怀信心,坚信最后一定有“北定中原”之日。因此,这首诗确实是寓壮怀于悲痛之中,其基调并不低沉。

2、从语言上看,这首诗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他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他满腔的悲慨。诗中所蕴含和蓄积的感情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地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三、利用典故注释答题

[例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①。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①这句是用典。燕然,山名,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勒,刻。

[设题]

1、这首词的上阕着重是写景,其中的“长烟落日”四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名句“______”,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

2、这首词的下阕着重是抒情,有爱国激情,也有浓重乡思。试作简要分析。

[解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要正确解答这一题就不能不联系注释①。“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一句的大意是说,战争还没有取得胜利,边境还不安宁,还乡之计无从说起。这一句表达了词人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将军(词人自己)为什么通宵不眠,发为之白?征夫为什么会落泪?都是“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将军也好,征夫也罢,他们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既希望取得征战的胜利,又难免思念家乡妻儿。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如果不了解注释①的典故,就无法解答此题。

上一篇:关于小升初语文阅读复习的方法下一篇:痔疮症状有哪些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