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品集后记(共9篇)
1.美术作品集后记 篇一
影子的游戏教后记:
让学生自行组织在太阳底下自由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影子的变化,相互交流感受,学生都非常愉快的去发现观察,然后重新回到教室,将看到的人与影子的关系表现出来,比老师讲学生听更直观,有助于学生的表现力的提高。
在表现影子时,有的学生对影子的位置和人的关系表现的不准确,但我并没有要求过高,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
走进大自然教后记:
在这一课中,学生在活动中度过,在田野、学校的沙坑里进行。学生玩得很愉快同时也学到了亲身体验到自然中的乐趣。再一次感受大自然的力量。设想在其他季节、地点进行此类活动,夏游、秋游或班队活动中实施。那他们更容易理解这课的内容。
花地毯教后记: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三个环节:了解地毯的实用性和装饰性;认识装饰图案的类型;自主表现装饰性纹样三个方面,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循序渐进,师生互动,联系生活。在游戏中导入,在学习中深入,在实际生活中体会。教学中渗透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通过欣赏、尝试、比较等多种手段表现课堂教学内涵。不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在看、玩、说、做的过程中感受美术学习的乐趣,体验重复美、色彩美。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上课我所讲的指示并将知识运用到他们的绘画中,画面色彩丰富,内容也多姿多彩,感受到花地毯重复、对称的美。分一分 变一变教后记:
一堂课下来,感觉效果并不理想。课前预设的效果没有达到,而且在学生的生成部分,并没有正确引导,导致了出现教学上的失误。
基于以上几点,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改善。
1、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课堂中会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以便可以从容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并且要安排好数学活动的时间,使得它能够贯穿 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
2、注意板书的书写。板书起到的作用不能忽略,一堂成功的课堂应该懂得利用板书使用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
3、注意各知识点的过渡与小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课堂才能呈现出生机活力。有了教师的巧妙引导,学生的思维能顺利地从一个知识点转移到另一个知识点上,并牢固地掌握。课堂小结能使课堂中所学的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有助于学生把凌乱的知识点总结,并装入大脑。所以课堂小结做得好,课堂效果也会随之提高。
摸一摸画一画教后记:
学生的作业是不完整的,这样学生会缺乏成就感。现阶段学生是乐于去发现更多表现“感觉“的方法,也希望有张完整的作业,延长第二课时画的时间,能够形成完整的作品。
纸风铃教后记:
通过交流感想总结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建立学以致用的意识,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
瓢虫的花衣裳教后记:
我的教学设想得很好,但在具体实施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在准备方面我认为做的就不够。我准备的瓢虫图片不都具有代表性,有的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颜色也较少,如果找到几种花样特殊点的图片就更好了。由于查找时网上没有标注瓢虫的名称所以使学生欣赏时心中会留下疑问。我的鼓励性的语言少且平淡,语言组织能力还需加强,课堂随机应变的能力也还需加强。
美术课上学生自由发挥的东西很多,讨论的东西也很多,课堂的纪律总是时好时坏,特别是低年级,画的很快,作业完成后就开始小声的吵闹,甚至走动,或者拿着自己的作品和同学“交流”,有时因为自己突发的灵感而激动地跑上讲台来告诉老师……课堂纪律,让我欢喜让我忧。今后,我还应该在怎样组织好课堂纪律上多下功夫,多学习和采纳其他老师的好方法。
生活中的趣事教后记:
以学生自主探究贯穿始终,学生的参与性强,思维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评价形式,民主自由,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培养了审美能力。学生作业完成的较好,很多学生敢于自己创造。但仍有学生缺乏自主意识。
泡泡飞呀飞教后记:
吹泡泡是儿童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这一课通过游戏活动进行导入,非常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观察泡泡,引发了孩子的观察好奇心,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活动的快乐,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教学中合理的教学设计,紧凑的教学过程,都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但是,我觉得这一课的制作方法还应该再多样化一些,再多重视一些制作的技巧,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这就要求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要更加细致的备课。
太空里的植物教后记:
这节课是一节想象课,通过边观察边讲解植物的特征的形式,让孩子们能更好的了解植物。用摸一摸植物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其中。原本以为学生会不感兴趣的一课,谁知道上起来学生的积极性到是比平时上的常规课要高。他们喜欢科幻的东西,喜欢想象的东西。整节课下来也有不足之处,由于我的启发还不够深入,学生想象的广度还不够,尤其是太空植物的各种特点,还存在雷同现象。我想,下节课我可以带些别人画的太空植物来给学生欣赏。
妈妈的节日教后记:
今天在一年级上美术课《妈妈的节日》,原以为孩子们对这个课题很感兴趣,因为这是孩子们向妈妈表达爱的一个最直接的方式,孩子们的作品会绚丽多彩,我会教得很轻松。结果当我向孩子们宣布学习任务后,一个个都无从下手,有的甚至连妈妈的节日是哪天都不知道,孩子们的作品令人十分不满意。很少有孩子认认真真地创作一幅向妈妈表达爱心的作品。于是我就在想:要上好美术课不是单纯的写写画画,它要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同样具有育人功能。就拿这节课来说,我们得先结合感恩教育,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爱我们,我们也爱爸爸妈妈,在妈妈的节日里亲手制作一张贺卡也是表达你对妈妈的爱。把对孩子的思想教育渗透到美术教育中。
可爱的动物教后记:
学生对合作的认识不够,平时这样的训练太少,对合作时的分工不明确。尽管只是一年级学生,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获取更多有益的经验。所以刚开始合作探究时,当老师的要多巡视指导,避免学生浪费时间做无益的事情。要帮助组长组织协调,使他们逐步胜任自己的角色。要鼓励不愿意发言的学生敢于表述自己的看法,融入到集体之中,努力为小组争光。
乘上大船游世界教后记:
这一课是绘画创作课。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长时间的集中,我觉得自己的肢体语言不够丰富,丰富有趣的肢体语言较之于干枯直白的语言表达来说,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便于理解和加深所授内容的记忆。
大家都很喜欢船,也都见过船,所以没必要太过与细致的讲解,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作业讲评时,学生们都画的很棒。
会摇的玩具教后记:
多孩子运用在做“有趣的半圆形“时学过的将一个圆形对折的方法用彩色的卡纸做出了会摇的半圆形,但再怎么办他们就不知道了。我适时地引导他们:有哪些会摇的东西象半圆形?通过改造与加工,我用纸条折出了一个半圆形,贴上马头,再做了一个小人贴上,也做了一个会摇的小木马,请学生玩一玩。通过讨论与试验,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重心问题:在半圆的圆弧里找一个合适的位置放上一块橡皮,用双面胶固定,小木马终于在一定的范围内摇来摇去了。聪明的孩子们又把这种方法用来为蛋壳不倒翁等自制会摇的玩具的设置重心。化妆舞会教后记:
在上这一课时,我感觉如果让我准备那么多的教具和范作比较困难,所以我在第一课时先用课件放给学生们看,让他们“跟着电视里的老师、小朋友一起上课”在看的过程中,电视上的老师提问,由我们的学生来回答,也可以跟电视上的同学一起讨论。因为一课展示了大量的动画片和范作,情节设计的也很吸引人,所以学生们自始至终怀着极大的兴趣参与其中。看完后,我马上将做的步骤理顺一下,学生就能很快的做出非常棒的头饰,并且利用带来的围裙、纱巾等等吧自己按照想象中的样子打扮起来。
汉字中的象形文字教后记:
我首先让学生了解文字背后的文化、感受中国字的符号美,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在进行教学制订活动计划的过程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教给学生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等等。在学生制订完活动计划之后,经过观察,我发现虽然许多小组都学会制定活动计划,但学生选择的活动内容仅限于课本提供的,没有选择更多新的课本之外的关于汉字的活动内容,思维不够开阔。这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培养学生从课外学习,从生活中发现的本领,除了学好课本知识,更要从课外汲取 营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美术作品集后记 篇二
一五幅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简介
在人教版九年级美术教材的第一单元“感受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第一课“独树一帜的中国画”中, 一共列举了十一幅中国古代的美术画作。下面就以教材中的前五幅作品为例。
第一幅是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画的内容是三国时期曹植的《洛神赋》。《洛神赋》是曹植在政治斗争失败以后的创作, 表现了当时失落的心绪。限于篇幅, 教材并未将这幅长达六米的画卷全部印出, 仅节选一段。画卷左上角是一只神兽在空中, 中间是洛神飘飘欲仙, 右边则是曹植和一群侍者。这段画作事实上展现了曹植和洛神相处的情形。作者顾恺之是东晋的士族, 不仅是个画家, 还是绘画理论家、诗人。传统社会中, 绘画历来是知识阶层的技艺, 而知识阶层多来自富裕的地主阶层。魏晋南北朝在汉唐之间, 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意识中, 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 受到外来佛学思想的影响, 导致东晋社会的上层兴起空谈的“玄学”, 儒家意识形态的混乱导致了国家的长期分裂。事实上,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也反映了这一背景。图中的主人公本来自仙界, 而教材选图中左上角的神兽也非凡间之物, 反映了这一时期有别于汉代儒家正统的浪漫主义情怀。
第二幅是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这幅画表现的是唐朝与吐蕃和亲的情景。画的左边是吐蕃使者禄东赞及一位随从, 紧跟其后的则是一位唐朝的侍从。右边唐太宗坐在步辇上, 围绕着一群侍女。阎立本是初唐的著名画家, 在贞观年间曾官至刑部侍郎, 后又担任右丞相, 职位显赫。因此, 这幅画作几乎是当时阎立本所见和亲情形的真实情景, 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除此以外, 画面鲜艳的色彩, 也表现了唐代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以后, 中华的传统文化在唐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亲在汉代刘邦以后, 常常作为中原王朝安抚边疆地带的重要手段。但唐代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和亲在意义上已有所不同。此时的松赞干布仰慕大唐的繁荣文化, 多次派使者求和亲。而唐太宗多方考虑以后应允。
第三幅是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此图表现的是南唐吏部侍郎韩熙载家宴中的生活片段。教材中节选的是此画开始的众人在听琵琶演奏的部分。右边头戴高帽的韩熙载端坐榻上, 他的亲朋好友或坐或站, 所有人都在静静倾听琵琶演奏。五代的画风紧随唐代, 也表现出鲜艳丰富的色彩。作者顾闳中是山东人, 本来是唐末进士, 唐灭亡以后入南唐。这幅画作也是顾闳中由南唐后主李煜授意窥探韩熙载的报告。以画作来看, 桌子上食材丰富, 韩熙载寄情靡音, 全然摆脱了政治的束缚。南唐后主李煜本是十分著名的词人, 爱惜韩熙载的才华便把他安排到画院。然而在北宋兴起, 国家日渐危急的情形下, 大臣仍然寄情琵琶之乐, 反映了整个南唐的文化风气。随后北宋迅速吞并南唐, 显然是在情理之中。
第四幅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反映了北宋晚期的城市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从清明时节的汴梁农村开始, 到繁忙的汴河漕运, 再到繁华的都市街巷, 画作中的内容无疑反映了宋人的社会生活。北宋在建立之初就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巨大威胁, 并且由于制度的设置, 形成了大量的冗官冗费。在实际交往中, 北宋向西夏、辽国等输送了大量的经济产出。宋朝不得不促进民间商品贸易的开展来收取赋税。在这样的背景下, 北宋城市开始兴起, 城市贸易非常繁荣。北宋不仅鼓励国内的商品交易, 也加强了和海外各国的联系。张择端的这幅画作深刻地反映了这一历史背景。桥上、漕船上都是密密麻麻、熙熙攘攘的人群, 反映了这一时期市井的繁荣。
第五幅是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画作远景是一座巍峨笔直的山峰, 中间是葱茏的树木, 近景是突兀的岩石。画作以全景式的构图描绘了我国雄伟壮观的自然景色。在中近景上, 还有一支行商的小小驮队。此画作的作者范宽是宋代山水画的名家之一。在第四幅作品的背景分析中, 已经对北宋时期商贾的繁荣情景做了说明, 此画作中的商旅内容也表现了同样的历史背景。而北宋的另一个影响深远的遗产则是理学的发达。佛学传入中国后, 其中的禅学与儒家、道家学说不断融合, 到了宋代便促成了理学的出现。理学强调“道”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 人与自然均是如此。而此画的作者将商队非常细微地与山峰的俊秀结合起来, 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文化特征。
二在中国美术作品欣赏的课堂教学中, 补充说明关于古代中国画背后蕴含的精神史及社会史的意义
由上可见, 这五幅画作都反映了创作的时代背景及精神内涵。五幅作品从东晋到北宋, 分属不同的历史时期。而事实上, 这些精神并非独立存在的, 其中的画作背后的社会不断发展, 其精神也经历了连贯的变迁过程。
中国古代画作的创作者, 几乎都是来自士大夫阶层的知识分子。传统的知识分子自汉代起, 在接受教育中受儒家“士志于道”的精神的深刻影响, 对于社会的关注及受社会现实的影响, 无论在其文字作品还是绘画、音乐作品中, 都深刻蕴含着社会的时代精神。作为一个“社会”的知识分子, 其在绘画创作中从最初的创作动因、画作的内容选择、绘画的线条等等, 都受到社会精神的影响。
自先秦诸子百家以后, 汉代的意识形态特征是“独尊儒术”。随着东西交通的不断发展, 外来文化也不断地融入中华文明的血液中。有研究者推断, 墨子可能来自远离中原的地区。到了汉代, 佛教的传入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重大文化事件。在佛学的影响下, 汉代“独尊儒术”的意识形态解体, 而佛学逐步进入到传统士大夫的精神生活中。佛学讲究出世的修炼。到了东晋时期, 由于儒学、传统道学、佛学三方思想的不断融合, “玄学”兴起。玄学讲究的是对生命的领悟, 因此上层社会士族门阀中兴起“空谈”, 即不说话来悟道。与此同时, 由于摆脱了传统“儒表法里”的意识形态, 而新的统一的意识形态尚未形成, 加之门阀制度的发展, 促使了知识阶层中浪漫主义的兴起。本文首先分析的《洛神赋图》即是这一精神发展的产物。入唐以后, 新的意识形态也尚未形成。儒家、道家、佛学的思想在社会思想中均占有一定地位。武则天信道, 一时间全国道观兴盛。多元的意识形态, 形成了兼收并蓄的社会风气和丰富的文化思想。唐代都城成为这一时期亚洲的文化中心, 各国纷纷派遣留学生至长安。本文分析的第二幅《步辇图》即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心态。而到了北宋前期, 由于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作用, 商品贸易开始兴盛, 城市兴起, 市井文化随即繁荣起来。《清明上河图》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此后, 宋代的理学家完成了由传统儒学向“新儒学”的转向,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溪山行旅图》则反映了这一社会精神。
在传统的画作欣赏教学中, 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及其反映的社会精神往往也有所提及, 但是这些作品反映的精神并非独立存在的。从本文所分析的作品来看, 其中社会精神发展的脉络隐隐可见。探访社会与文化相互作用的变迁的历史, 是对中国传统画作欣赏教学的重要补充。
摘要:中国美术作品历史悠久, 在每一件作品的背后, 几乎都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精神, 每一件作品也都是社会历史背景的产物。在初中美术课堂中, 对于美术作品背后的精神与社会历史的进一步解读, 以及对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之间艺术精神的传承及其与社会历史互动关系的补充说明, 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本身的理解, 更有益于激发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兴趣。
关键词:美术作品,初中课堂,文化社会学
参考文献
[1]〔德〕卡尔·曼海姆.文化社会学论集 (艾彦、郑也夫、冯克利译) [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3
3.美术作品集后记 篇三
关键词:听后记;教研反思;美术教育
“听后记”指的是教师对于学科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过程、方法、效果、创新等内容的个性化评价记录。
一、利用“听后记”反思教研过程,改进教研的策略
某教研组长在听了某公开课后写了如下书面式“听后记”:“XX教研员在辅导教师进行《我为妈妈烧条鱼》一课时,针对学校教学技术不完善,学生绘画兴趣不高等实际情况,建议教师利用废弃物制作一鱼骨头的教学教具,设计巧妙,解决了教学技术不足的问题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听后记”是一种实践性、针对性的角色化备课方式,要求教研员以教师的观念为出发点,注重备课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者服务。由此可见,教研员应该要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兴趣等,针对学生的发展需求来解决问题。
二、利用“听后记”反映教研员的评课策略
某教研组长在听了《精彩的电视》一堂公开课后,如是说:“一开始觉得效果很好,现场评价优点非常多,但仔细想来,彩排的痕迹过多,没有实践与推广的价值。”从这一“听后记”可以明白,教师喜欢原生态的展示课,教研员应多给教师提供一些问题性、探究性的教学课。而上课者也不喜欢事先彩排的课程,不能害怕自己的教学缺点。由此可见,我们应该构建起“教研员找到教学亮点—提出教学问题和解决方法—指导教师实践”的教研员评课策略。
三、认知与体会
“听后记”可以帮助教研员及时了解教师对教研活动的真实体验,明确了教师最需要什么,对什么有兴趣或是讨厌,怎样的教研方法是最受教師欢迎的。“听后记”给教研员提供了更大的反映空间,是教研员及时收集教研活动信息、了解教师感觉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教研员反思教研活动成败、提升教研品位、及时调整策略的重要根据。在全方位执行新课程、新教材的过程中,教研员作为新课程的解释者与演绎者,面对学科的教研应该怎么顺应基层教师的发展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瞿剑宛.“学后记”是反思美术教学的“黑匣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1).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镇赉县教师进修学校)
4.美术教学设计-中国现代美术作品 篇四
课 型: 单一课
教学方法: 讲述、欣赏与思考。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提高学生对油画中华民族化特点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点
作品的艺术处理及民族绘画与西洋绘画结合的特点。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大幅《开国大典》印刷品一张,
(五)艺术成就
1、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转折------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历史性画卷。
2、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新起点-------是西方的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典范。
3、体现 了文学艺术既高于生活,又忠于生活。历史画,既要尊重历史的真实,又要进行艺术的提炼。
(六)结论
《开国大典。是划时代的历史画卷,是西洋画(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杰作。
5.美术作品集后记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明确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能力目标:使学生知道美术作品中的形象有哪些特点。
德育目标:使学生懂得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怎样塑造的,为什么需要塑造某个形象。本课知识概况:
每一种艺术门类都具有各自所要表达的艺术形象,不光文学作品、音乐作品有,美术作品中也有,所以,要使学生理解美术就必须了解美术中的艺术形象。美术家借用美术形象来表现一定的构思,体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既是指作品中某一个别的艺术形象,又包括各个艺术形象所构成的整体形象,它是看得见,有形状,有颜色,静止的形象,能使我们感受到它的存在,如果没有艺术形象也就没有美术作品的存在。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中艺术形象的艺术美和现实美的关系,弄清什么是艺术典型。教学难点:艺术形象有哪些类型,每种类型具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播放多媒体课件)提问:
1、以下美术作品是属于哪个门类以及各门类的艺术特点?
2、品评《蒙娜丽莎》。
绘画是美术中出现最早的艺术形式,是在二维空间中进行创作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平面性。
加深学生对美术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知道如何欣赏一件美术作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用心 爱心 专心
展示:雕塑作品〈大卫〉。
展示:
〈蒙娜丽莎〉。
雕塑是雕、类。〈大卫〉是圆达芬奇的雅的女性,人物刻
让学生独立分析作品,使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讲授新课
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一般分圆雕、浮雕两大雕,是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
《蒙娜丽莎》是一幅油画,画面描绘的是一位端庄典画细致,动态表情自然,这幅画画于文艺复兴时期。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用心 爱心 专心3
用心 爱心 专心4
总结
后记 导入新课:
欣赏音乐《春江花月夜》、诗《静夜思》、油画《星夜》后,思考在这写艺术作品中描绘和表达的是什么内容?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举 头 望 明 月,用心 爱心 专心 5
低 头 思 故 乡。
再比较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在表现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既是指作品中某一个别的艺术形象,又包括各个艺术形象所构成的整体形象。我们来欣赏两幅作品,同学们思考什么是个别形象,什么是整体形象。
请同学们欣赏以下作品,指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分别是什么,请几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介绍作品:〈教皇〉是17世纪西班牙的画家委拉斯凯兹的作品。教皇坐在一把椅子上,眼睛盯着观众,显示出威严的气质,同时又隐藏着狡诈。这位教皇当时已经76岁了,他的老谋深算的面貌和性格被画家真实地表现出来,教皇本人看了都赞叹画得太逼真了。画面的色彩相当的精彩,帽子和衣服的颜色鲜明又富有变化,暗红色的背景烘托出了人物的形象,再加上镶嵌在椅子上的宝石,使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厚重而华贵的气氛,突出了教皇的地位。
介绍作品:画面以一位农村妇女手中的血衣这一形象为主题而展开的,血衣是画面情节的中心,同时用了一些受到剥削压迫的农民形象组成宏大的场面,来表现农民的痛苦和仇恨。作品人物很多,画家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不同的命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表现出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斗争的场景。
画家要表达一定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用艺术形象来表达,但是美术又不能通过表演、讲述等一系列过程来表达,美术作品是静止的,而且只能表现出事物的一个瞬间的动态,因此就必须抓住事物本身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来表现,要抓住一个典型的形象来传达,这就是艺术典型。
用心 爱心 专心 举个例子:我们想要表现“跳高”这个运动,哪个环节更具有代表性?助跑、起跳、跃竿、落地。
很显然,只有跃竿才更有典型性。展示雕塑作品:
罗丹的〈思想者〉
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罗丹要用这样的动作来表现思想者,为什么用成年男子而不用小孩、妇女或老人呢?
我们先来对比一下国画作品〈荷花〉中的荷花与自然生长的荷花像不像?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同学们说“像”,这说明作品中的形象是来源于生活中的。但是,有一些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我们就会觉得和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不太一样。展示蒙克的〈呐喊〉。
这幅画是20世纪表现主义画家蒙克的作品,蒙克在童年的时候父母双亡,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对痛苦和死亡特别敏感,他的作品也多是以疾病和死亡为主题,在画面中用色彩、线条等形式抒发自己的内心状态,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绘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用心 爱心 专心 7
在美术形象的创作中,由于美术家的主观和客观的条件不同,创作方法和手法的不同,会出现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有的作品强调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创作出的美术形象也就偏重于写实,有的作品强调画家的主观感受,所创作的美术形象就偏于内心情感的发泄。
展示两幅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
《流民图》是蒋兆和1942年创作的,当时日本已经占据了我国的部分领土,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正是人民的遭遇激发了画家创作这幅画。请同学对作品进行分析。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现代著名画家毕加索的代表作品,这幅画是毕加索在二战期间为抗议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而创作的,画面正中间发出鸣叫的马象征西班牙的人民;画面左上角的牛头象征着残暴和黑暗;其他形象表现的是人民受到的种种苦难。画面只用了黑白灰三色,突出地体现了毕加索爱憎分明的情感,这样的作品属于表现性的作品。
美术形象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都能反映客观现实和主观感受。
请位同学把这节课总结一下。
学生在表演艺术形象的时候很踊跃,在分析《格尔尼卡》时想象十分丰富而且很准确,课堂上发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观察、倾听,欣赏后进行思考,从而进入学习状态。
用心 爱心 专心 8 我们欣赏的三种艺术中的艺术形象是相同的,都是描绘月亮的。
〈静夜思〉属于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文字来塑造月亮形象的,从描写床前的月亮到天上的月亮,作者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通过文字触动我们的心理活动,使我们联想到月亮。
音乐作品中的月亮形象是用声音、节奏、旋律来塑造的,〈春江花月夜〉是用委婉、优美的旋律来描绘花好月圆的美丽景色。
美术作品则是用造型、色彩来描绘月亮形象的,画家通过色彩、明暗来触动我们的视觉,使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月亮的形象。
做动作,谈感受。
学生思考,比较个别形象与整体形象的关系。
用心 爱心 专心 9
学生回答:
画中的每一个形象都是个别的艺术形象,而每一个个别形象又都具有共同性,从而构成了画面的整体的艺术形象。比如处于画面中心位置的妇女、组织会议的干部、地主形象都分别是个别形象,同时他们又构成了一个艺术整体来表现农村土地改革斗争。
有的同学问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非要画这个人物或者是这个场景来表现内容和情感呢?”
用心 爱心 专心 10
学生回答:跃竿。
学生回答:
人体的健壮和这样的动作是典型的思考思考形象;用成年男子来表现这个艺术形象,是因为成年男子才更能体现出思想者的内在魅力,才更有思想的深度,用鲜明而又生动的典型形象体现出普遍的共性特征,这就是艺术典型。
学生回答:像。
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经过画家对生活的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后,选择、提炼、概括出来的,通过对自然生长的荷花进行观察,理解荷花的生长规律和各种姿态后才进行描绘的。
这是因为画家在塑造艺术形象的时候融入了自己对这个形象的感受。
用心 爱心 专心 11
这是一件描绘现实的作品,属于再现性作品,再现了人们当时的生活状况。画卷从右到左依次是一位拄棍的老人,卧地的老者,抱锄的青年农民,还有抱着小女儿的母亲,后面是在空袭中捂耳朵的老人,以及一些乞丐,逃难的人和受伤的人等等,刻画出的人物形象很具体,着重反映人民遭受苦难的事实。
这样的作品属于表现性的作品,画中用了立体主义的变形和超出现实的夸张、象征的手法,表现出了人民的苦难和法西斯的暴行。
用心 爱心 专心 12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了解了美术形象的基本含义和特征,理解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知道在创作一件作品时怎样塑造艺术典型。
通过寻找不同种类艺术形象的特点,体会美术形象是一种可视的、有色彩、有造型,静止的形象,具有鲜明的特征。
用心 爱心 专心 13
引导学生分析美术作品,品味美术形象的基本含义,同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以及画面中的艺术形象的特点。
使学生理解作品中的个别形象与整体形象的关系。
用心 爱心 专心 14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艺术典型。
使学生了解创造艺术典型的方法和过程。
用心 爱心 专心15
理解艺术形象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16
引导学生了解美术形象的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
用心 爱心 专心 17
巩固所学的知识,强化本节课的要点
6.美术作品解说稿 篇六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上午)好!
欢迎大家来到二楼西厅美术作品展区。
现在大家看到这些粘贴在展板上的作品是我们三年级和四年级的美术作品。这次共展出作品100余副,涉及的内容有庆祝建党100周年,民族团结以及抗疫等,通过油画棒、水彩笔、手工粘贴等绘画工具充分展示了同学们的艺术才华。
这边展出的内容,是庆祝建党100周年。可以看出同学们的这些作品构图饱满,色彩明快。作品中融入了我国的五星红旗,党旗以及天安门等,表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以及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那这边的作品表现的是民族团结,同学们用线描、水彩笔描绘了我国少数名族的服饰以及头饰,展示出了各民族的特点,也体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这边是有关抗击疫情的作品。面对10月中旬突如其来的疫情,作为一名少先队员,虽然我们不能奋战在一线,但是,也可以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用手中的画笔来寄托我们对抗议工作者的感恩之情。这面展板同学们以人物画为主,作品形式多样有水粉、剪纸、手工、粘贴等,色彩鲜艳,人物刻画惟妙惟肖。生动描绘了白衣天使抗击病魔的感人画面。
7.美术作品欣赏差异探析 篇七
关键词:美术,欣赏,差异,探析
当我们走进美术展厅的时候, 很多的美术作品会进入我们的视线, 这时候我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就开始了。但是我们常常会遇到的情况是, 即使是面对同样的美术作品, 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观赏感受。其实美术家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欣赏的物体, 而要从这些作品当中获得艺术欣赏的价值就需要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当我们面对一幅美术作品的时候, 我们的知识经验就会对欣赏美术作品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美术作品欣赏差异产生
由于人是美术作品欣赏的主体, 并且这个主体不是被动的, 我们欣赏美术作品实际上是对美术作品的一次再创造, 是欣赏主体和美术作品之间的一个深刻的交流。
首先是美术作品欣赏差异产生的前阶段, 即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 从美术作品的外形往往能够从不同程度上引起观赏者的注意。而在这个时候, 美术作品本身包括的构图和表现形式都会给观赏者以不同的视觉感受。观赏者通过这些美术作品来捕捉到创作者的表达信息。这个时候的差异主要是来源于每个欣赏者在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原有的心理定向在作用。这个时候的差异特点通常是观察上的不同造成的。
其次是美术作品欣赏差异的产生阶段。美术作品往往包含着美术家的审美理念和现实的感受在其中, 借助了一定的物质媒介来表现出来的。在欣赏者开始用心去观察作品的时候, 在美术作品当中的那些感性符号就可能会给欣赏者带来不同的感受。以梵·高著名的油画作品《向日葵》的欣赏为例。这副作品当中创作者带着很强烈的色调来进行结构的设计, 采用了明亮的色彩, 并且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1]。很多的欣赏者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很容易去想象创作者当时的心境。这时候更多的是由欣赏作品时联系创作者的经历来进行合理推测造成的。
最后是美术作品欣赏差异的深入阶段。由于欣赏者主体的认识会随着对美术作品观察深入而变得越来越深刻的, 欣赏者在分析美术作品本身的信息时, 他们自身的知识水平、专业水平和文化修养以及生活经历会对他们的观赏产生很大的作用。而且这个过程往往是具有创造性, 主体在和对象的交流当中也可能会进一步地进行美术作品的第二次创作, 因此也就会让作品的意义变得更加复杂。
二、影响美术作品欣赏差异的因素分析
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为什么会产生差异呢?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美术作品欣赏的差异, 其中在前阶段主要是由于心理的定向作用造成的, 而美术作品的类型不同也会影响到欣赏差异, 欣赏者的主观能动意识则会加深这种欣赏差异。
1. 心理定向作用影响了美术作品欣赏差异的前阶段。
研究表明, 心理定向作用对美术作品欣赏具有很大的影响。这其实更多地是反映出了任何美术作品的欣赏都是欣赏者带着自己的生活习惯进行的。我们不同的生活经历会使得我们在每个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当中去特别地注重某一方面。这时候欣赏者对作品信息不同的选择就造成了欣赏的差异。美术作品其实在进入观赏者眼睛之时就已经产生了多方面的不同, 这些不同就是最初的差异反映。任何美术作品都包含了美术之美的主观价值追求, 这种不同的主观感受呈现的方式是不同的。以美术作品《最后的晚餐》为例。除了我们熟知的达芬奇的那幅作品当中使用的是棕褐色的色调为主, 门徒们有规律地分为三个人一组, 制造的是一种比较庄重严肃的气氛;而其他的一些画家在晚餐的主题上则主要是以表达幸福为主要的。每个人的视野和知识背景影响到他们的欣赏感受,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对美术作品做出准确一致的评价是非常困难的。
2. 美术作品的类型不同会影响作品欣赏的差异。
美术作品的欣赏差异会由于欣赏的美术作品类型不同而有所加大。欣赏抽象的美术作品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并且对创造者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才能够达到对作品的理解。美术作品是和很多的元素结合在一起的, 每个欣赏者都会在作品中积极地寻找那些能够和他们产生共鸣的元素[2]。很多的美术感受都是由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时候产生的。在美术作品欣赏中产生差异最大的可能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蒙娜丽莎》。很多的人从画中人物的微笑联系到了不同的方面, 对这个微笑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欣赏者把蒙娜丽莎的微笑当作是迷人的微笑;而有的欣赏者则认为这一微笑中带有邪恶在其中。通过这个例子, 说明了欣赏者的知识结构会对作品的深层解释产生很多的差异。
3. 欣赏者的主观能动意识会加深欣赏差异。
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实际上都是欣赏者和美术作品相互作用的过程。随着相互之间的交流不断地深入, 这种欣赏的差异就会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在美术作品中常常有一个“未定点”或者是“意义空白”。当欣赏者在不断的接受作品传递的信息过程当中, 他原来的知识、经历和文化修养正在发挥作用, 使他开始对美术作品进行再次的创造, 这种创造正好能够实现美术作品的具体化。特别是在中国画作品中常常有意地要留出一定的空白和未定点来吸引欣赏者参与到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建构中。通过模糊性和象征性来为欣赏者提供情感联想和理解力的空间, 为欣赏者的创造提供了更大可能。以徐悲鸿著名的《马》为例, 在这个作品当作主要突出的是几匹形态栩栩如生的马, 其他是很大的一片空白。而正是这种空白能够给欣赏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很大的人可以联想到骏马在草原上的自由驰骋;也可以想象苍穹之下群马在其中穿梭[3]。这个过程中欣赏者的主观能动意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 欣赏的差异也有呈现出更深刻的不同。
参考文献
[1]林青.美术作品欣赏差异的产生及影响因素[J].美与时代 (中旬) , 2009, (11)
[2]王涛鹏.简议美术审美能力的建立[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6, (02)
8.学习鉴赏美术作品 篇八
教 学 设 计
东平明湖中学
陈士明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课标分析:
通过学习、分析和探究,我认为新课标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学习建议和要求如下:
1.强调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将中国美术放在世界美术的大背景下,凸显中华美术的审美品格、创作思维与历史成就特点。
2.强调学习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美术素养。立足于比较学习,强化学生方法自觉性。
3.强调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比较鉴赏,学会清晰、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克服单向思维的局限,从而帮助他们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倾听他人观点的过程中建立与人交往的经验和自信。
4.强调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并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途径收集美术资料,运用于美术鉴赏活动。
5.强调对当地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并要求能够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二)教材特点分析:
新课改后的美术鉴赏课程,打破了传统美术欣赏课程的美术类别或美术史的编排方式,每一课都按照一个主题从中西比较的视角鉴赏不同民族的审美趣味。从作品形式看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以及建筑、雕塑、工艺、民间美术、电脑美术、园林等。教材内容的这种变化,使美术教学的课堂容量变的更加庞大。
[容易出现的教学问题]:如作品挖掘肤浅,课堂结构散乱,教学目标自然难于达成。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反映冷漠,师生互动缺失和学生对作品分析的肤浅,使得美术的审美教育流于形式。
[解决办法]:正如德国教育家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所描述:在现代知识量无限膨胀的背景下,要提倡“角落教学”,在学校教学中应该注意学生的心智特点,选择一种具有共性,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能起到“以点带面”作用的一种个案作为范例,使学生从典型范例中发现所属知识的规律,获得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演变之中,具有“迁移效应”,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尹少淳教授也认为初中美术是“走马观花”,而高中美术教学则是有选择的“下马赏花”,是一个由博返约的过程,是学生兴趣相对集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有所选择并较深入的进入个别典型范例知识的学习,才会对这一类型的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有更深的审美认识和情感体验,才会关注与之相关的作品、风格以及艺术家,因而也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学科本体的深入和教育功能的拓展。(三)本课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全书的引言部分,是学生进入美术鉴赏世界的一个铺垫和门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使学生理解如何进行美术鉴赏,并掌握鉴赏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今后的美术作品的鉴赏具有基础性的铺垫作用和延伸性的深化作用。(四)结构分析:
本课共3部分:1.理解美术鉴赏是一个主动再创造的过程2.美术鉴赏的三个角度3.比较法
(五)本课重点:
1.了解鉴赏美术作品三个角度的基本特点 2.学会使用“比较”的方法(六)本课难点: 理解鉴赏活动是进行“再创造”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学会)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过程,学会从几个角度分析比较代表画家的代表作品及其各自的风格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会学)切实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提高对审美的整体素质。如: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归纳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表达、表演能力;创新思维和审美角度的创造性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乐学)使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无处不在,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培养发现美的眼睛。热爱世界多元文化,感受不同民族的审美趣味。
三、学生特征分析
[学情概况]:高中阶段的学生随着心理和生理上的发展,文化知识的增加,对美的感受、对美的判断,即审美情感和审美态度逐渐成熟起来。他们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他们自主参与的愿望和学习动机更加强烈。
我校学生在前一段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部分美术鉴赏的方法和基础知识,这一切都为在今后的鉴赏课堂中进一步开展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另外,教师必需面对的一个现状是:我国当代社会的“泛娱乐化”现象很大程度地削减了青少年学生对于深沉知识和高雅艺术的学习热情!部分学生一味地追求浮浅的感官娱乐刺激,对于知识、文化的学习比较冷漠;对于美术学科存有漠视心理;学生们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实践经验普遍比较缺乏等等。
[学生优点]:从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看:1.头脑灵活,见多识广。2.性格活跃,容易带动。3.没有成规束缚,易于接受新的审美观念。4.一经启发,乐于实践。
[学生不足]:1.在学习上习惯于“被动接受”,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较差。2.追求个性,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交流合作观念教弱。3.生活实践较少,审美判断力模糊。4.学习的目的性较强,对非高考科目兴趣不够浓厚。5.波动性较强,行为情绪化。
在教学中,我力求进一步发挥学生优势,修正劣势,以学生为本,立足于美术的学科本体,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探索挖掘作品深层内涵,提升教学层次,真正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养成终身爱好美术的兴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一)教法分析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因此,我主要设置了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利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根据美术学科特点,我主要以情境陶冶法和启发式教学法贯穿教学始终,以达到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交流学习的目的。
1.情境陶冶法:针对教材重点、难点,给出知识框架、营造艺术情境、提出问题,使学生在自然、社会和文化艺术情境中深入思考艺术内涵,合作交流、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突出本课重点和突破本课难点。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提问,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知识形成的脉络和根源的自我归纳总结能力。
3.活动式教学法:通过造型、表演等艺术活动,让学生感情移入,建立与艺术作品沟通的可能性,并活跃了课堂气氛和趣味,深化了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理解。4.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5.图示法(二)学法分析
古希腊哲人说:“学生不是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团需要点燃的火焰。”所以我设置的学法主要以情境感受、探究合作、表达实践为主线,使学生达到从学会到会学、从会学到乐学的境界!
1.研究性学习法: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在小组讨论、交流、合作中,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综合素质。2.讨论法
3.联系实际法(此学法符合‘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生活化”的教育教学新理念)4.对比法(三)设计意图
总体构想是:通过创设情境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完成对如何进行美术鉴赏的基本了解,并能够深入认识抽象艺术的文化历史内涵和意义,提高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并达到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目的。设计新理念:
1.[“点、线、面”教学策略]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对传统教学策略的传承和发展,指在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并抓准一个“点”,使它贯穿教学始终,从而建构一条教学主“线”,并由此铺开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主动生成符合学生个体智能优势的知识“面”,有效改变高中美术传统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照本宣科”的尴尬局面。
2.打破传统的美术教学局限,本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宗旨,注重学习方法和过程、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对整体知识脉络的把握,创设文化情境,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认识美术的深意。同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审美知识,更多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实践表达能力,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五、教学环境、资源准备
1.教室;注重室内的装饰布置,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学生身在其中,等于创设了大的艺术情境。
2.网络、视听器材资源:多媒体网络、投影、音响等。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设备创设教学情景、提高教师和学生资料收集效率,演示鲜活的、能够引起共鸣的材料,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变说教为真实体验,变灌输为情境陶冶,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文化资源和现实资源。4.教材资源和其他相关文字、图像资源等。
六、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
方式:请同学们欣赏美术作品《蒙娜丽莎》,关于《蒙娜丽莎》你了解多少? 目的:创设情境,导入课题。(三)讲授新课
第一板块:美术鉴赏是一个主动的再创造的过程
方式一:提出问题《蒙娜丽莎》的神话昰达芬奇创造的?还是欣赏者创造的?
目的;通过故事情景先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为进一步理解概念做好铺垫。
方式二:教师展示蒙娜丽莎从达芬奇的“原创”到众人“共创”达芬奇神话的蜕变过程,让同学进一步深刻理解美术鉴赏“再创造”这一过程的实现。
之后,给出引导:艺术鉴赏要依据不同的角度切实展开,初步了解美术鉴赏的三大角度。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
目的:在情境中给出概念,运用图片探究、交流,实例分析,理解了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深化认识,突破了教学难点。第二板块:了解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
方式一:展示图片《文姬归汉图》和《洪荒风雪》,提出问题:两幅作品展示的场景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相同之处在于都表现了一组行人在行进的旅途当中;不同之处在于,两组画面中的人物来自不同的时代,人物的精神面貌有很大的不同。
方式二:提出问题:两件绘画作品中的主人翁经历了怎样不同的故事,才形成了迥异的精神状态?播放视频《胡笳十八拍》,并引入对《洪荒风雪》的时代背景介绍,使学生得到进一步地启发。让学生深入地讨论分析两件作品
目的: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的同时,也体会到了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益处,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从作品的历史社会背景角度鉴赏美术作品。实践了课标精神,突破了教学的重点。第三板块:了解美术家的艺术观点和生活经历
方式一:展示朱耷两幅花鸟画,提出问题:画面中的鸟兽和生活中有什么不同吗?画家为什么这样处理?
目的:通过对朱耷坎坷命运的了解,深入地理解他的艺术风格
方式二:展示梵高的作品,提出问题:你对梵高了解有多少?梵高作品的价值在哪?
目的:通过两个画家人生阅历的不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一角度对鉴赏美术作品的重要作用。第四板块:体会作品的形式美感
方式一:展示:作品《到前线去》和作品《初踏黄金路》
学生小组讨论:这两幅木刻版画通过怎样不同的形式(形象、色彩、构图)达到了什么样的独特美感?表达了什么感情?
第五板块:在“比较”中发现美
方式一:通过生活化的例子,导入两种比较的方法
目的:使学生结合生活实践理解比较的内涵,从而学会用比较的方法
方式二:展示图片《李白》和《蒙娜丽莎》,《黄花梨浮雕樆纹圈椅》和《月光花园扶手椅》,让学生讨论比较两者运用“比较”不同
目的:让学生在实践过程学会使用横比和纵比,形成方法的自觉。
第六版块:综合探究
方式:展示图片《格尔尼卡》和《公元前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让学生分组讨论,从三个角度分析比较两件作品
目的:让学生在交流、讨论、表达的过程中真正的学会鉴赏美术作品第七板块:总结
方式:让学生总结通过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目的:增强学生课堂参与的主体性
第八板块:课外拓展
方式:鼓励学生去博物馆美术馆参观一些展览,生活是培养发现美的眼睛的最好土壤。
目的;强化学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作品的重要性,联系实际突破教学难点,面向生活!第九版块: 布置研究性作业:学生搜集一张作品,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把研究成果以书面的形式作好记录 目的: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实现教育回归生活,教育生活化,使学生养成开放的、自主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养成对美术的终身爱好。
七、教学反思
·任何教学设计都是“纸上谈兵”,而只有合理的设计才能将教学升华为优美的艺术。·从而,让学生在艺术的情境中“追寻”美,实现乐学。
·让学生在艺术的体验中“发现”美,鼓励善学。
·近而,我们要使学生能够在生活的实践中“创造”美,拥有一双明亮的审美的眼睛!
八、板书设计
学习鉴赏美术作品
一、鉴赏角度 : 1.历史社会背景
2.美术家艺术观点和生活经历 3.形式美感:形象、色彩、构图
9.美术作品征稿启事 篇九
一、活动宗旨:
筑梦一带一路,文化点亮世界
二、展出组委会:
新华网“筑梦一带一路,文化点亮世界”组委会
中华国际齐鲁文化产业发展委员会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文化教育委员会
青岛市齐鲁文化文化研究中心
韩国外交部
首尔市政府
韩民族文化交流协会
三、评委会:
由组委会聘请专家组成评委会,届时将聘请中韩两国知名艺术家和评论家参加评选。
四、组织征集选送作品:
由韩城市司马迁书画院现面向全社会征集韩城籍书画作品,选送参展作品共十二幅。
五、投稿要求
1.作品为油画、国画、书法、版画、水彩画、篆刻,题材、风格、形式不限,内容积极健康向上。
2.画作要求四尺,竖幅轴裱。油画作品尺寸为100×60cm。
3.书法作品书体不限,竖式作品尺寸为138×69cm宣纸。横卷高不超过35cm,长不超过500cm宣纸。所有作品请勿装裱。
4.请用铅笔在作品背面右下角注明作者真实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登记姓名必须与身份证姓名相同,勿用笔名。
5.自见报发布消息之日起至2016年 5月5日为征稿截止时间。送达地址为泰山新天地十楼征稿办。
6.韩城司马迁书画院对全部来稿有展出,宣传的权力。
7.本次展出不收取参评费。
备注:
1、书画作品参展者在征稿时间内将作品送至韩城司马迁书画院并将作者简介,参展情况,彩色二寸照片发至QQ邮箱1261640754@qq.com。
2、来稿通过评定获选作品,未选中作品将退还作者本人。
3、获选作品将在韩国参加世界级展览,并经原作者同意后参加拍卖,拍卖所得扣除活动相关费用后归作者所有。
参加此次活动的投稿者,均视为已认可并遵守以上各项规定。
联系人:高盼
联系电话:15769104183 5334999
地址:韩城市太史大街与盘河路十字 泰山新天地1号楼10层
韩城司马迁书画院
【美术作品集后记】推荐阅读:
美术作品欣赏教案06-25
美术作品买卖合同07-05
美术作品展览征稿10-01
幼儿美术作品评价10-06
初中美术欣赏作品说课稿09-27
教师招聘考试 美术作品分析题08-27
校园文化艺术节美术作品征集活动的通知09-22
禹城市齐鲁中学第八届艺术节美术作品展通知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