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有感

2024-10-16

一本书有感(精选13篇)

1.一本书有感 篇一

萨拉·克鲁是富有的克鲁上校的女儿,当她的父亲还在世的时候,她过着公主一般的生活,而由于投资失败,她的父亲去世了,所以她一夜之间的地位也一落千丈,更受到了恶毒的女校长的折磨。但是,在生活的种种困难以及艰辛面前,萨拉没有退缩,而是坚强勇敢地去面对。她始终以一个小公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她那个一颗自信乐观的心,慢慢地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最后,她父亲的朋友找到了她,她又过上了小公主一样的生活。

这本书的故事围绕萨拉而展开。萨拉那一颗勇敢、自信乐观的心真正感动了。当克鲁上校去世的消息传到萨拉耳中时,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可是,萨拉真是一个很特别的孩子。当我把这件事情告诉她的时候,她只是一动不动地盯着我看,然后就转身跑回自己的房间去了。我们都没有听见她的哭声,另外有几个孩子倒是哭了。”阿米莉娅说。

也许现在刚刚传来自己父亲过世的消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痛哭失声,或许连一个大人都承受不了不久之前刚刚与父亲通过信,父亲还是好好的,但一夜之间,父亲已经不在了这种消息,刚刚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她的心中会怎么想呢?

有人说,萨拉也太狠心了,自己的父亲去世了,而她一滴眼泪都没有掉下来,而我认为不是这样,因为萨拉的心已经十分坚强了,我们都不能承受,肯定会哭的,而萨拉是以一个小公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所以坚强、自信乐观向上是萨拉面对每一件事情的第一心理状态,无论是多大的一件事情,或者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她都是不抱怨,也不嫌烦。正是这么一种状态支持了萨拉,当爸爸的朋友找到了她以后,她成为精神、外表以及财富的真正小公主。

萨拉这种坚强乐观的心情值得我们去学习,萨拉使我想到了我自己,当有一些事情使我不能如愿的时候,我往往会抱怨,会哭泣。

这本书教会我很多东西,它使我终身受益。

2.一本书有感 篇二

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上, 它卓然独立。那精美的包装, 传达着典雅与华贵;那厚重的质感, 透露出博大与精深。似一枝青莲, 凛然挺拔;如一瓣寒菊, 傲然怒放:雍容、脱俗、高雅、富丽。

这本书让人怦然心动。

有个女孩, 她曾经来过, 无数次, 她的眼光在这本书前掠过。她没有驻足停留, 也没有顾盼回眸, 她心如止水, 从容款步。

一个斜晖脉脉的黄昏, 天空涂上了一抹灿烂的金色, 夕阳映照得书面熠熠生辉。女孩又一次款款而过, 蓦然回首, 她惊呆了:本书被夕阳笼上了美丽的光环, 仿佛降临凡间的天使一般, 映射出极其迷人的光彩。女孩的心立刻被它的光华所深深折服:自己苦苦找寻的不正是这样的一本书吗?原来世界万物竟是这般可遇而不可求。于是她驻足停留, 她徘徊留连, 她心动如水, 她意乱情迷, 但她终于没有勇气走近这本书。一切只因为这本书太精美。在女孩的眼里, 它遥如天边之星, 云中之月。

于是, 女孩有了心事。谁也没有察觉, 女孩的眼里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为了它, 女孩从此魂牵梦萦。

终于, 有一天, 女孩消解不了万般的惆怅, 她下定决心, 悄悄地走近了这本书, 她不再犹豫, 从容地翻开了第一页。

女孩全神贯注, 孜孜细读。她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广阔、神秘、奇妙、精彩的世界, 一个充满谜语、启迪、幻想、魅力的世界。人情的冷暖, 世事的纷杂, 日子的琐碎, 身心的疲惫在此间豁然超脱。她在这里找到了安慰、情爱、梦想和意志。她的心灵不再孤独, 她的日子不再苍白。终于, 在这个充满激情与幻想、高雅与浪漫的“世外桃源”里, 她深深地陶醉了。

从此, 女孩成了这个“世外桃源”的主角, 成了这本精装书里的主人公, 开始演绎书中未尽的人生故事。

3.把一本书只当作一本书 篇三

从创刊之日起,读书版就是《南都周刊》的常设栏目,这一看似老派的行为,我们坚持了八年。其间也有一些善意的提醒和劝告,大体是:在一个没有人读书的时代,读书版有什么意义呢?尤其对于一周一期、总版数不到100页(除去广告)的杂志,有没有必要照顾小众的趣味?

但是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无他,有时候意义并不需要追寻,就像未知之处的群山一样,你抵达,你不抵达,它就在那里。

从五年前,我们在每年年初都有个前一年度的图书榜单,但跟大多数榜单不同的是,我们评选的不是好书,而是“失望之书”。当然,无所谓希望,就无所谓失望,我们评出的这些书,大抵还是宽泛意义上的好书,只是出于种种语境的原因,令这些书被过度消费、关注和拔高。我们要做的,是去掉那些衍生的文化藤蔓—尽可能忽略作者的光环,尽可能免除公知式的从众心理,尽可能抵御“政治正确”意识的压力,回到一本书的本身,把一本书只当作一本书,只从书的内容讨论书。

于是,在今年的书单里,你将会看到米兰·昆德拉的《庆祝无意义》、王鼎钧的《文学种子》、严歌苓的《老师好美》、讲谈社中国史系列的《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朱大可的《华夏上古神系》、阿兰·德波顿的《艺术的疗效》,等等。它们有的大名鼎鼎,有的纵横捭阖,有的才气横溢,有的锋芒毕露;但同时,它们也有着令人遗憾的缺点,或失之轻率,或失之繁复,或失之偏颇,或失之自负。我们无意放大这些缺点,只希望能以平实的心态、独立的精神、审视的目光,向作者提出意见,为读者提供参考

4.读一本书有感 篇四

今天,我读了曹文轩写的—《大王书》。这本书讲的是出逃地狱的熄,夺取了人间的光明,欢笑,灵魂,语言。熄被巫师团拥立为王,他担心文字会让人们觉醒,烧了说有的书。可他没有想到在万丈火焰中,飞出了一本书中之书—大王书!大王书落在了茫的手里,他不再是个放养的少年,而是带领军队去战胜巫师团的少年王了。

作者想象生动,大胆。写出了一个想象大胆的世界。这本书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有妖魔鬼怪,打打杀杀。我读完这本书,告诉了我小时候一直找的答案。小时候的我都以为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和最后结果都是一样的,但现在我知道了,当我们走完一段路,有人是饱经沧桑,知道了许多东西;有人是百感交集,有了许多感受。作者描绘了一个风烟秘密的陌生世界。写出了千军万马攻城,迎战的宏大场面;刻画了茫从牧羊娃到少年王博比欺负的成长经历。

书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少年王—茫。他从一个无忧无虑,在天地之灵气而长大的孩子,拿到大王书之后,便是大家最终的少年王。当王时他身上的天真,活泼依然还在。在路途中,不管生命危险,固执的救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瑶。;回到营地,带着瑶一起去放羊。但在抲的监督下,他为了人民,为了国家,他终放下了自己的羊群,自己的爱好。他变成了一个不抛弃,不放弃,勇往直前的少年!

5.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感 篇五

今天我用很短的时间,迅速的读完了从网上下载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电子版,并制作了一份思维导图,导出了一份读书笔记。这也为今后大量阅读打下了基础。

思维导图在文末附有下载链接,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安上Xmind后下载思维导图。

我将整书按照自己的理解分成了两大部分,这正是应用了本书中所记录的规则:提炼整本书的关键句和主旨。

第一部分: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阅读方法论:读者越主动,获得的越多

阅读的目的分两种,一种是为获得咨询而读

另一种是为增进理解而读

第二部分:阅读的层次

第一层:基础阅读

要求很简单,识别文字、理解文章表面意思就行了。这一点困难在阅读非母语文章和书籍方面。

我的理解是,如果是为了增进理解而阅读,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语言的书籍,而不要通过特意阅读国外书籍来给自己增加难度。

第二层:检视阅读

第一形态:系统化略读

挑几个重点篇章快速阅读

先看书名页、副标题、序

再看目录

再看出版社介绍

最后随便翻翻,看最后的几页作者的总结

第二形态:粗浅的阅读

从头到尾读完,不懂之处做出标记,不要深究

第三层:分析阅读

阅读的基本原则:回答问题

这本书的主题

这本书的论据和论证

你赞不赞同作者的观点

这本书对你有什么意义

分析阅读初探:整理大纲

列大纲,逐渐细化

一本书的分类:实用性vs理论性

第一个规则:尽快知道书的分类

第二个规则:概括整本书的内容

第三个规则:总结主线内容、架构

第四个规则:作者想解决什么问题

分析阅读中级:诠释内容

第五个规则:找出并解释关键字

第六个规则:找出重要的关键句并提炼主旨

第七个规则:提炼整本书的关键句和主旨

第八个规则:找出作者的解答

分析阅读高级:评价本书

第九个规则:评价前确保你了解了

第十个规则:理性表达自己的书评

第十一规则:评断前找出论据

第四层:主题阅读

步骤一:检视并筛选出相关主题的所有书籍

步骤二:统一不同作者的相通概念

步骤三:建立一组共同的主旨

步骤四:厘清不同作者的争议

6.班级管理学(读一本书有感) 篇六

魏书生老师说:“我属于愿意当班主任的那类教师。我总觉得,做教师而不当班主任,那真是失去了增长能力的机会,吃了大亏。”我一开始觉得很惊讶,很奇怪,当一个老师只要教得好,受学生欢迎就够了,何必一定要当班主任呢?而且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有个性,觉得他们会很难管理,所以,对于班主任这个岗位,我是有点敬畏。可今年上《班级管理学》时,老师要求我们看一本关于班主任的书,并写观后感,于是我挑选了张万祥老师主编的《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途径——40位优秀班主任的案例》。我花了几天细细品读,在书中,我看到了一段段辛酸而幸福的经历,他们每个人都具有鲜活的成长经验和感人的成长故事,40篇精心写作的文字,就是40个精彩的故事,40首教育的诗歌。我看到了刚刚上岗的班主任如何“摸着五颜六色的石头过河”;看到了工作6年到10年的班主任,如何“褪尽青涩,走向成熟”;看到了担任班主任11—15年的班主任,如何“毛虫破茧”化蝶飞;看到了担任16-19年的班主任,如何进行“智慧的教育”;看到了经过二十几年磨练的班主任,怎样体会“生命绽放的美丽”。他们把自己特殊的经历,特殊的感受,特殊的痛苦,特殊的快乐,特殊的经验,特殊的方法一一展现出来,如此生动,如此形象„„

看过老师们的故事,我才知道:大家都是从年轻、幼稚、不成熟走过来的,每位老师初当班主任时,都带着美好的憧憬走上工作岗位,踌躇满志,心中萌生着一个又一个的设想,心想,凭着自己的一股热情及爱心,一定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但是,实际工作远非想象中那样顺利。他们把全身心都投入到班级中,每天在校园里面“练竞走”——每天紧跟着学生早读,做操,卫生,课堂纪律,课间活动安全,作业情况,自习……直至学生回家了,都还得待在办公室忙。可是这样的蛮干,付出很多,收效却甚微。有人迟到,有人上课思想开小差,有人作业以抄袭为主,有人考试作弊……一件一件,使老师的付出并没有得到回报,有的反而被学生误解,甚至记恨。朱一花老师讲到她在带领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的时候,为了能够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养成学习习惯,天天盯着他们,让他们在她设置的规矩中学习,游戏。她戏称“她自己简直成了会念咒语的巫婆”。孩子们爱打报告,她有求必应;他们不会值日,她陪着扫了一个学期;学校举行班容布

置比赛,她却成了主角……她就像一台被榨干了油的机器,每天昏昏沉沉地回到家里,等待着她的,又是充满劳累的明天……这样日复一日,消磨了班主任的激情,使他们陷入无限的苦恼之中。

班主任工作之苦,每一位做过班主任的老师都深有体会,不少人得出的感受是“苦海无边”;班主任工作之累,每一位做过班主任的老师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四”。与学生交往,无异于天天上考场:考验的是一个班主任的综合素养啊!然而,越是和学生斗智斗勇,班级管理却越是让人头痛。学生和班主任之间,成了老鼠和猫之间的游戏,互不信任,互相抵触甚至敌对。面对这些困难,他们感到迷茫时,很多老师都进行了反思,思索着班级管理失败的原因,思索着为什么自己对学生很好而他们还要和自己作对!

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成熟。每个人都有年轻的时候,而区别就在于你能否快速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让自己快速成长。万玮老师说:“每一名成熟的班主任回过头看,都会发现自己必经这些过程:失败,反思,再失败,再反思。。如此几个回合,终于有一天猛然大悟,茅塞顿开。”这40位优秀班主任的案例惊人的相似,从开始充满激情、满怀抱负的认真负责,到矛盾重重、打击自信,到后来认真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从不了解到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及他们的需要,改变刚开始时一味的严格、严厉的风格,学着柔和的处理事情,学着遇到班级事务时认真思考,最后的成功证明了他们的成长与进步。

回看他们的故事,这些优秀的老师的做法极为一致:遇到失败、挫折时,并没有被吓倒,也没有退缩放弃,而是理智的选择了反思、总结、学习。深刻的反思、切实的总结、深入的学习,每一步都走得很认真,很用心。这个过程就好像闭关修炼,潜心提升自身的素质,加上一些与生俱来的激情、热情、才气,再加上最重要的“爱”----对学生、对教育充满“爱”!一个缺乏爱心的人,是不适合做班主任的。我想起以前看过老师体罚学生的各种招数:打手掌,原地转圈,扇耳光……班主任每天都会遇到很多意料之中而又棘手的事情,乏爱而麻木的老师往往只会用简单粗暴的手段解决教育问题。老师一旦不能把学生当人来尊重,当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师生关系肯定就会对立起来,所谓的“教育”都仅仅是说教罢了。我想起周彬老师在他的《叩问课堂》中的一段精彩的表述:“决定师生关系的并不是教师是否应该爱学生,而是教师对学生付出的爱,能够唤回学生对

教师的爱的比率。”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那些暂时后进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精神关怀。后进生是班级里的“弱势群体”,与一般学生相比,他们遇到的挫折更多,受到的批评也更多,他们体会不到哪怕一点点的成就感,他们比一般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帮助。陆雯英老师在文中提到她班里的一位特别生——张奇:小时患过脑膜炎,故智力低下,说话口齿不清。以前的老师和学生大多把她纳入“被遗忘的角落”。但陆老师与她的多次接触,发现了张奇身上有很多闪光点:为人真诚,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心思细腻,文章写得很真实……看到这,我想起了大一的时候和系里的同学一起去潮州的启智小学义教,这所学校的学生比较特殊,他们或许曾经因为智障而被歧视、鄙薄过,因此第一次见到他们,他们对我们心存戒备,恶狠狠地看着我们。但是与他们接触,我发现他们很真诚,他们的眼睛会微笑,他们会拉着你的手告诉你他刚创作出来的作品,他们会送你他认为做得最好的折纸……是谁说过“智障儿童就是孤僻的、仇视外界的”呢?而我觉得,只要你爱他们,他们会更爱你;只要你懂他们,他们会更懂你!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老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要有一颗对学生宽容的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当其他老师都快要对那些屡次犯错误的学生绝望了的时候,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从他们的心灵出发,用自己的“爱”教育他们、转化他们。毛春铧老师跟我们分享了他的“好孩子推定”原则: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无论事情会有多么严重,都要坚持这样一个信念: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只不过不小心犯了错误,正是这个时候,他们需要老师的教育智慧,需要老师的耐心和关爱。当我们坚持这样一个信念的时候,就会发现,即使看起来是很棘手的问题,解决起来也能得心应手。也许每个班级里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很调皮的孩子,他们爱玩,爱捣乱,不做作业,他们不会因为老师的“狂风暴雨”而“善待”作业,不会因为老师的斥责而上交优秀的答卷……但是如果老师能坚持这个“好孩子推定”原则,降低

对孩子的要求,从孩子的优点入手,使孩子感受成功与喜悦,加上耐心,一定能感化孩子!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教育是从爱里产生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倘若没有“爱心”这个强大的精神支柱,也许很多孩子就会被耽误了,而事实证明,在博大的爱心面前,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李微老师班里有一名全校最出名的“双差生”,经过观察,李老师觉得这个学生最缺少的是尊重、理解、信任和关爱。因此她从这名学生进班那时起,就要求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努力做到不冲动,不指责,不训斥,坚持用微笑的表情、信任的目光。热情的态度对待他,用积极的语言鼓励他,尽自己所能帮助他,让他感受到爱。日复一日,这名学生和李老师亲近多了,有什么话都找她说,把她当成知心人,李老师也不厌其烦地对他说:“你能行。你很聪明,只要努力,就一定大有作为。”这名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积极性越来越高,真的变了一个人:在支援甘肃灾区的募捐活动中,他中午没吃饭,跑着到北仓村挨家挨户去买棉衣服,往返三次抱着送回学校,累得满头大汗。他捐献了41件棉衣,是学校捐得最多的。让学生拥有犯错的机会,让他们的成长变得精彩。经历、感知、体验错误也是一种学习,一种进步,一笔人生成长不可或缺的财富。经历错误才能汲取成长的营养,才能学会经受挫折并最终走向成功。

一个有爱心的班主任,处处留心皆学问。他会从学生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中,读懂学生的需求,并且深处热情的双手去帮助孩子;会从学生似举非举的小手中,读懂学生的忐忑和缺乏自信,从而鼓励孩子勇敢地举起手;会从学生含泪的双目中,读懂孩子的困惑和疑问,并且带给学生以鼓舞和力量。。

教育,就是教导学生做人,培育学生心灵。老师要对学生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这样,学生才能从老师的眼前走入老师的心里。老师才会对学生充满信心,才能想为学生想,急为学生急,做为学生做,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多理解、多宽容、多关心、多帮助……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尊重、信任,从而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和力量。

书中的老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就是当遇到挫折时,他们会通过书寻找答案,以书为友,与大师对话。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要想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个老师应该给学生什

么样的爱,让我们明白真正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爱可以让他们有彻头彻尾的改变;张万祥老师的《班主任工作创新艺术100招》,让我们明白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不能仅凭着一腔热情蛮干、苦干,是需要运用智慧出效果的工作;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让我们懂得班主任工作不仅需要爱心和勤奋,更需要教育智慧……老师教书,不能仅仅把视野限制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也要读一些其他学科的书籍,比如企业管理学,借鉴其他学科的理念和工作方法,这些对班主任工作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一些乡村教师,因为环境落后封闭,教学资源有限,所以连读书看报都会遇到困难。比如段惠民老师为了借书,经常把家乡土特产、“用不着”的福利副食券,“送给”图书馆管理员,既谋得优惠的借书条件,还可以时不时“另拎”回《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一捆捆、一本本破旧报刊。三更灯火五更鸡,半床明月半床书,认认真真地读,一丝不苟地记,翻来覆去地悟。就是这样的辛勤耕耘、艰难付出,才使他多次荣获河南省优质课一等奖。腹有诗书气自华,博览群书方成大家。张万祥先生语云:每个班主任心中要装有100个故事,100句格言,逢境育人,逢情开导。

文中的这40位老师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张万祥老师的网络弟子。他们很多人正是在师傅的教导和“教育在线”论坛的引领下,逐渐摸索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育管理方法。认真阅读张万祥先生的书籍,写心得笔记;拜张先生为师,聆听他的亲自教诲。在网上与志同道合的网友们一起读书,一起写作,彼此鼓励,相互温暖;深入观察、了解学生,每天细心记录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写教育随笔,撰写德育小论文,在记录的过程中,并加以梳理、剖析、研究和提炼。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不断总结与反思,在反思中积累做班主任的智慧,一步步地实现自我提高与突破。叶澜教授曾经讲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坚持写3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在前辈的指引下,在同行的帮助下,在自己的反思下,使自己欢快地驰骋在教育的原野上。

老师爱学生,就会用心去教学;就会发现,每天发生在身边的事情,都是值得去琢磨,去研究的课题;就会主动地去阅读、去反思、去总结,去拥有教育智慧;就会想出教育学生的办法来;就能把普通的小事做细做精;就必然会收获爱的成长!

7.妈妈是一本书 篇七

翻开第一页, 里面藏着深深的母爱。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 妈妈带我去学画画。一出门, 一阵寒风吹来, 妈妈一手紧紧地搂着我, 一手将伞又往我这边斜了斜。虽然寒风不停地打在脸上, 很疼, 但躲在妈妈怀里的我却是温暖而甜蜜的。

妈妈的爱, 如同一条清澈的长河, 能看见河底下的一块块卵石。妈妈是一个多么温暖的词, 而我就是一朵将要绽开的红花, 妈妈就是那为我挡风遮雨的绿叶。

打开第二页, 里面充满着丰富的知识。妈妈告诉我各种常识, 教我生活的经验, 为我的学习排忧解难。这次的数学考试, 我考得很差。回到家, 我又难过又怕被妈妈批评, 就躲在房间里。可是妈妈没有批评我, 她耐心地教我, 并且鼓励我不要灰心。

妈妈是为我指明方向的路灯, 也是促进我前进的马达。可是, 妈妈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她的脸上多出了几道皱纹, 黑发也被白发慢慢吞噬着。我想休息时, 为她送上一杯热水, 为她承担一些忧愁。

第三页……

8.一个人·一本书·一段人生 篇八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本书,可以说这本书给予我“毁灭性”的打击。

几年前很多报刊杂志连篇累牍地报道《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缔造者——雷夫!我很疑惑,甚至怀疑媒体是在恶意炒作,唯一同时获得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英国女王M.B.E勋章和全美最佳教师奖”的老师……他有那么“神”吗?一位美国的“乡村”教师,能创造出什么“奇迹”?

性急的我马上在“朋友圈”发布信息:“我想看《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我十分想见雷夫,哪位朋友能满足我的请求呢?”随后,一位本地的朋友把这本书借给了我,满足了我的愿望。于是,我便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如果能用什么词来形容我读这本书时的感受,那么只有“醍醐灌顶”最为恰当,而媒体给予它的任何赞美之词都不为过。《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确让我热血沸腾,雷夫天堂般的课堂、这间教室的不可思议确实让我感受到了教育事业蕴含着的无限潜能。读着,读着,有些话更惊涛骇浪般地捶打着我那颗敏感而又稚嫩的心。

在美国的众多名师中,很难有人如雷夫一般给人以震撼与惊叹,在长达20多年的教学生涯里,他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给他提供捐助的人数不胜数。他的事迹轰动整个美国,而且还被拍成纪录片,他的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成为美国最热门的教育畅销书之一,但他仍然坚守在他的第56号教室,证明着一个人能够在最小的空间里创造出最大的奇迹……那些孩子,他们有幸从这间教室走过,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了走向,改变了高度。

艾伦曾经是雷夫的学生,在一次采访中她告诉记者:“我去年问老师一个问题,结果她火冒三丈地对我说:‘我不是已经讲过了吗?你根本没在听!’可是我有听呀!就是听不懂嘛!雷夫老师会讲解500遍,一直到我听懂为止。”

他对教育和学生有信徒般的坚持、父亲般的亲切,还有哲人的敏锐、专家的自信、战士的勇敢。他拥有智慧,拥有力量,所以他能够创造奇迹。他的第56号教室变得无比开阔,变成一个任由孩子们自由舒展、健康成长的乐园。“全美最佳教师”不仅美在对教育事业的激情,甘做“麦田守望者”,更是美在有“讲解500遍”的耐心!

而我呢?题讲过三遍,学生还不懂,我便火冒三丈地大声训斥;我女儿学舞蹈,如果教她三遍后动作还不到位,也免不了受我一通责罚。一直以来我竟然没有意识到,我的做法伤害了学生脆弱、敏感的自尊心,教学成绩也每况愈下,就连女儿也越来越烦我!而我却不得其解,还因被别人称作“女汉子”而沾沾自喜,我的爱人常常笑着提醒我:“脾气不养人!”哦,我得上网找“度娘”问问。于是,搜出了这样的答案:做人心态一定要平和,千万不要为小事生气,据科学家分析,人每生气一次体内产生的毒素足以毒死一只老鼠。

哦,太可怕了!“害人害己”这等傻事,我决心以后尽可能不做。我知道,改变是痛苦的,但不改变则更痛苦。痛定思痛后,我决定“改变”!

每次学生向我请教问题的时候,我都事先调整好情绪,让自己进入良好状态,脸上尽可能地堆满微笑,语气尽可能地低缓一些,因为雷夫告诉我,教育是慢的艺术,它要求教师要有这种耐心:耐心地告诉他们错误,耐心地看他们改正,缺一不可。还要懂得怎样挖掘孩子的潜质——让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直起腰做人,让他们在信任中成长!

当学生的“慢”让我愤怒的小火苗一个劲儿地往上蹿时,我心底就会有一个声音告诫我马上停下来。透过窗户眺望远方,慢慢平复心情,想想雷夫耐着性子能“讲解500遍”,再想想那只老鼠是怎么死的,我随即又能乐乐呵呵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了。

说来也怪,一年后,我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性子不再急躁了,脾气也没有过去那么坏了。女儿说:“妈妈,好可爱哦!”学生说:“老班不发火了,更有耐心,越来越漂亮了!”就连我的爱人有时候都说:“现在的老婆好温柔啊!”听出弦外之音后,我笑着打趣道:“过去的老婆是和为夫你学的,现在老婆的耐心是和雷夫老师学的。”

真没想到:一本书,一个美国人,竟然改变了我的性格!每当身边的朋友或同事向我“取经”时,我总是即兴演讲般地向他们推介这本书,让雷夫带领更多的人“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领略教育的真谛!

9.一本书有感 篇九

这是一本阐释六人人生的作品。

这是“中国当代文坛从未有过的实验形式,一九八零年六位青年作家的联手之作,深深地埋藏了近三十年之久,跨越历史审美和思考无怨无悔问世”的一本书。

在这本书中,每位作家都有一个用文字构筑,属于自己曾经的人物:史铁生写舒展、陈放写马恒祥、刘树生写舒兰、甘铁生写洪昆、刘树华写陆林、晓剑写李克谨。

在这本作品中的人物中,你可以找到作者们的性格的写照与缩影,这也许也是这本书如此真实的原因之一吧。

我想,我看出了这本书里的人物,有那个时代的彷徨与迷茫,有身处世俗之中的呐喊与无奈,也有愤世嫉俗的孤寂,也有那时不时出现,却隐隐约约的对这个世界光明的期望与期盼……

在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我意图做到的,也是我认为可以作为座右铭的一段话,是甘铁生写在给史铁生的缅怀牌的那一段话:

“铁生挚友——

面对浮躁之世,沉静而清醒;

面对有限之时空,追求无限的价值;

面对世俗之浊浪,遗世而特立独行。”

我想,这是对史铁生一生经历的高度评价,也是对人性的高度评价。

就这样看似人数不多的六个人,组成了一本书,一本人性的大写的书。这其中有对世俗生活的厌恶,也有人性的软弱与无知。

这一本书,三种人,文字的桥架通了六个不同人的心灵深处,心与心共鸣出的是时代的结晶。

这一本书,六种人。这六种人,一本书。

愿做一个勇敢而坚强的人,去用勇于战胜艰难险阻的光,去照亮孤独与彷徨。

10.一本书有感 篇十

——读《上帝掷骰子吗》有感

王旭东

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一名物理学的爱好者,一定会对这本《上帝掷骰子吗》有所耳闻,它在科普类书籍的销售排名中仅次于《时间简史》,可见其影响之大。而且,这本书的作者曹天元是一位中国人,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出版这本书的时候还是一名大学生。我个人认为霍金同学的写作技能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但这正是曹天元同学的长项,他把深奥的量子力学和纷繁复杂的量子物理历史写成了一本扣人心弦的武侠剧,可读性非常好。我第一次拿起这本书,是一口气把它读完的,真的是欲罢不能。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除了让我对量子物理的发展历史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最重要的是改变了我的世界观。我曾经读过爱德华·多尼克的《机械宇宙》,并深受牛顿对这个宇宙认知的影响。牛顿认为自然世界并不只是遵循草率的模式,而是依照精确的、正式的、有数学规律的法则在运行。虽然它看起来很随意,有时甚至是混乱的,但宇宙其实是一个结构复杂并且运行完美的钟表式机械装置。牛顿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他认为自己也发现了依附于神的意志的量的世界,只有按照定量研究这一方式,才能理解上帝造物的目的以及缔造世界的运行方式,并为人们勾画了一个永恒不变、具有普遍数学规律的机械宇宙世界。

举个栗子:我们把一枚硬币随机的抛出,只要抛硬币的次数足够多,我们就可以按照概率确定硬币正面朝上的次数占到50%,但如果让你精确判断某一次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我们就只能蒙了。但按照牛顿的机械宇宙的观点,只要我们知道这枚硬币被抛出的角度、力度、风速、地面的硬度等等所有影响因素,我们就可以计算出最终是硬币的哪一面朝上。正如拉普拉斯所说的:“只要知道了全部初始条件,我就可以计算出整个宇宙的未来。”

这在哲学上称为“决定论”。虽然这只是个思想实验,按照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我们根本无法知道全部初始条件。但已足够让我笃信机械宇宙的真理。只不过在情感上,想到我们现在所有的一切,也许在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起,在普朗克时间之后,就已经注定了,还是有些莫名的悲哀……

直到读到这本《上帝掷骰子吗》,我的基于机械宇宙的“决定论”世界观被彻底颠覆了,但也让我对未来又有了某种莫名的憧憬。

过程是这样的:按照量子力学的观点,宇宙从根本上是不可预测的,“概率”才是深藏在这个世界底层的根本性质,一切决策都是靠掷骰子来决定的。

对于这个结论,当时的绝大部分科学家都表示无法接受,物理圈的老大爱因斯坦就表示:我毫无保留的相信,上帝是不会掷骰子的!于是当时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都投入到了量子力学的辩论中。正方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波尔,反方是爱因斯坦,小喽啰们纷纷站队。但直到爱因斯坦去世,这场旷世大战也没有结果。按照现在量子论的发展水平,我们知道是爱因斯坦错了。而我作为决定论的忠实拥趸,是被书中的这个例子说服的:假如你看到一批棕色的马。如果你是一位色盲患者,马在你眼中就是另外一种颜色,那么在狗的眼中呢?在苍蝇的眼中的呢?其实我们并不知道马的真正颜色,只能说马在我们的观察当中是什么颜色的,甚至可以说,马根本就没有什么“本来的颜色”。这仅仅是在宏观世界的比喻,在经典物理学中,我们认为有一个客观实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就象马总会有一种客观的颜色。但在量子的微观世界中,并没有绝对客观的实体或外部世界,一切都与测量行为挂钩,观测对象和被观测对象融为一体,主客体之间的界限消失了。人们并不知道宇宙的客观本质是什么,只知道我们观测到的宇宙是什么样的,任何事物只有被观测的时候才有意义。而在这样的世界中,只有随机概率,没有确定性,一切都是靠掷骰子决定的。

提到量子理论,就不得不提物理学的神兽“薛定谔的猫”。遗憾的是本书并为对这个问题做深入透彻的阐述。我带着一脑袋问号过了很多年,最近才被查尔斯﹒赛费的《解码宇宙》给解放了。赛费在书中详细阐述了香农的信息论,并通过信息论轻松战胜了“麦克斯韦妖”,干掉了“谷仓标枪悖论”,最后捎带手就把“薛定谔的猫”给救了,我简单说明一下“薛定谔的猫”。这是一个思想实验,是说在一个盒子里有一只猫,还有一瓶毒药,毒药上有一个信息接收装置,这时我们向这个盒子里发射一个电子,电子有两条路可以走,从A路径通过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从B路径通过则触发一个装置,该装置会自动释放出毒药,小猫立即死去。根据状态叠加效应,电子将同时通过两条路径,因此毒药既释放又没释放,小猫既是活的又是死的。一个宏观生物怎么会同时又死又活呢?而且更离奇的是只要没有人打开这个盒子这种叠加状态就能够一直存在,一旦有人打开盒子观察,这只猫就会立刻选择其中一种状态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要么生要么死,好像杀死猫的就是信息提取行为,致命的关键不是毒药而成了信息。

赛费解释说,解决这个悖论的关键还是信息。刚才说到的叠加状态最怕被人看,被测量,这并不是说观测这个动作本身改变叠加状态,而是观测这个动作带来了信息的传递。当一个原子被观测时,就一定会有一个光子或者其他粒子与这个原子发生碰撞,这就干扰了原子的叠加状态,同时那个碰撞他的粒子则获得了关于这个原子的信息,信息从原子身上流到了周围的环境,这种信息的流动就是叠加状态坍塌的原因。

虽然我接受了量子力学的理论,但心中依旧充满很多疑惑。正如波尔所说:“如果谁不为量子理论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没有理解量子论。”好吧,无论量子力学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物理意义和哲学意义,但通过这个理论创造出了计算机、手机、原子弹等造福人类抑或毁灭人类的现代科技。我权且相信邓公的话吧: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

11.一本书的重量 篇十一

——聂赫留朵夫

谁想从书里看到纯洁美丽的少女、没有瑕疵的英雄、波折的爱情、单纯的赞美或眼泪,那么,不要来读《复活》。《复活》属于另一种文学,它质疑常人视为理所当然之物,责难俄国的社会制度,呼唤被戕害的人类道德,关爱无数与己无关之人,这本书本身就是一场行动,作者热诚地建设理想中的道德体系,以挽救俄国乃至世界的衰退——《复活》无疑属于人类最有重量的文学作品之列。

《复活》所讲述的故事不算复杂,故事本身像是一座建筑在空旷昏黑的田野里的小屋,整齐、简陋、坚固。托尔斯泰将你带到它这里,并不是让你赞叹它的建筑上的华美, 而是要你看到它的存在本身所代表的意义——《复活》的看头不只在于它所讲述的故事,而在于故事中隐藏的巨大精神能量对人世的照亮。

1. 谁是有罪的?

你可以把它看作关于拷问个人良知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两个人——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

妓女玛丝洛娃本叫卡秋莎, 是未婚女农奴与过路的吉普赛人的私生女, 她从小作为女地主家的养女和婢女长大,有着诱人的外表和活泼善良的天性。十六岁那年,女主人的侄儿聂赫留朵夫来庄园消夏,两人之间萌生了纯洁的感情。两年之后,当聂赫留朵夫再次来到庄园时, 他已经从一名高尚的大学生变成了追求享乐的军官, 他引诱了卡秋莎又将之抛弃,从此杳无音讯。怀孕的卡秋莎被赶出庄园,受到最爱的人伤害的她从此再也不相信善, 迫于生存的压力一步步走向沦落,最终做了妓女,甚至卷入了一宗谋杀案……

这是玛丝洛娃道德最为堕落的时刻, 也是聂赫留朵夫精神污染最严重的时刻, 小说就在此时让两位故人在法庭上相遇,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监狱的空气饱含着伤寒病菌,充满粪便、焦油、腐物的臭气,令所有人感到萎靡不振,卡秋莎就从这样的监狱中走出来,她似乎是一道灵光,在污浊的空气里仍顽强地闪烁着光芒:“由惨白无光的脸色衬托着,她的眼睛显得很黑,很亮,稍稍有点浮肿,可是非常有生气”。这天她即将被押解到法院受审。

就在她走向审判的途中,当初诱奸他的聂赫留朵夫却躺在整洁的羽绒床褥上,想着与贵族小姐结婚之事。作者极力描写聂赫留朵夫日常生活的精致:“他在那儿用特制的牙粉刷他那些镶补过很多处的牙齿,用喷香的含漱剂漱过口,然后开始擦洗浑身上下,再用各式各样的毛巾擦干。他先拿香皂洗手,仔细地用刷子剔净长指甲盖,凑着大理石的大脸盆洗净他的脸和粗脖子,然后走进从卧室数起的第三个房间里,那儿已经为他准备好淋浴了。”

对监狱状况的描写和对聂赫留朵夫生活的描写形成了异常鲜明的对比, 作者对受苦者的同情和对贵族的讽刺,显现在字里行间。

机缘巧合,聂赫留朵夫正好担任了玛丝洛娃案子的陪审员。审判机构根本无意于探究真相和正义,无辜的玛丝洛娃被判四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亚。在法律面前,玛丝洛娃是有罪的,可在道德良知面前呢?玛丝洛娃唤醒了聂赫留朵夫的个人道德,他意识到了自己当初犯下的罪恶。至此,故事其实升华成了世俗认知和个人道德之间的较量。

法庭被常人当作正义和真理的象征, 可玛丝洛娃的审判本身就是一幕滑稽剧: 健硕的庭长希望审判赶快结束以便与情人约会;生病的法官在走进神圣的法庭途中, 用步数推算自己胃病的新疗法是否有效,为了能被三除尽,他最后赶快多加一小步;副检察官为了自己能加官晋职, 只考虑如何将犯人判得更重……究竟谁是有罪的?

在托尔斯泰的道德审视下, 法庭审判的神圣性被彻底颠覆。出于正义,他宣判:法律无法定夺人是否有罪,有罪之人无法决定他人是否有罪,判罪的只能是上帝所代表的道德良知!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间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 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 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托尔斯泰同样高呼着将人类思想中无比珍贵的道德法则放置在世间法律之上,他对人类精神是如此地热爱,对于道德是如此地自信, 托尔斯泰的存在, 无疑是对全人类的慰藉,更是对人类道德的鞭策。

2. 如何复活?

故事继续。

在道德审判之中,聂赫留朵夫承认了自己所犯下的罪恶。于是,他为了玛丝洛娃的案子奔波上诉。在多次探监的过程中,他看到了被侮辱和损害的下层人民, 由此深度认识了社会。他摆脱了习气流俗,最后从《福音书》中得到启示,个人道德得以复活。

玛丝洛娃出于对聂赫留朵夫的爱, 更出于内心未泯灭的向善的追求, 逐渐摆脱了放荡生活留下的痕迹,在流放途中认识了一些政治犯,他们的朴素健康使玛丝洛娃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最终,她选择与革命者西蒙松结合,以前的卡秋莎复活了。

托尔斯泰提出并回答了这样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个人如何从自我堕落中复活?

托尔斯泰始终不安地注视着人类内心的弱点,并使他的自我处于一贯的焦虑状态, 聂赫留朵夫正是他道德焦虑的象征:“聂赫留朵夫生平已经不只一次发生过他称之为‘灵魂的扫除’这类事情”。从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复活中, 我们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的设想——审视自我, 不断进行自我忏悔和道德完善,是一个人与邪恶世界抗争的唯一力量。正是这种自我道德意识,使得聂赫留朵夫承认罪恶,带着玛丝洛娃走向复活。

灵魂的复活,对于所有时代的所有人,都是一种诱惑,托尔斯泰展现了人类共有的向善的力量和内在的焦虑, 并指出善的可能。他是最苛刻的道德至上者,同时也是最彻底的行动者,聂赫留朵夫正是作者的化身,他们存在并行动,这本身就能成为人类最宝贵的精神力量。

3. 拷问世间

被关押的无辜人,微笑着的苍老的婴儿,受苦的农民, 泡在木桶渗出的粪便中睡着的小孩……对广阔人世饱含感情的审视,使《复活》超越了个人道德复活这一主题, 而上升到了更高的层面——对整个世间秩序的拷问。

在为玛丝洛娃上下奔波的过程中, 聂赫留朵夫收获了常人没有的双重视野——贵族的视野和贫民的视野,这使得聂赫留朵夫对于一切感到陌生,于是他超越了贵族思维, 重新对俄国社会的各方面进行了陌生化的审视。

审视自己以往习惯的贵族生活, 聂赫留朵夫只觉得其可耻与可恶,贵族社会中,只有附庸风雅的习气、虚伪卑贱的高级调情、趋炎附势者的谄媚、娇弱病态的躯体;审视宗教,发现世间宗教正违背着宗教精神,成为规训平民的工具。

他审视人类的司法制度, 发现政府不致力于治理酒馆、 妓院等滋生犯罪的场所, 不致力于改善贫困,只是将被定义为罪犯的人关押起来;审视监狱,他看到罪犯命如草芥, 并且如同酵母对面团的作用一样制造、传播恶习,毒害民族,暴力监禁非但没有减少犯罪,反而培养出更多被惩办的需要,这种恶性循环百年来延续不断。他得出惊人的论断:“吃人的行径并不是在原始森林里开始,而是在政府各部门、各委员会、各司局里开始的,只不过在原始森林里最后完成了而已。”

聂赫留朵夫重新审视农村, 审视土地制度:“人民灾难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不在他们的手里, 却在那些利用土地所有权依靠人民劳动生活着的人们手里。”人民极其迫切地需要土地, 缺了土地就大批死亡,而地主却用农民的血汗买帽子、手杖、马车等支持其奢侈生活。

托尔斯泰在整部小说当中采用了大块叙事段落之间的对比写法,使得贫苦场景与贵族场景参差对照,有罪与无罪、崇高与卑贱,不断重新洗牌。出于道德良知,聂赫留朵夫站在了贫苦一边,于是,他看到了从来被视作理所当然的人间秩序的吃人和荒谬, 他超越了普通人对世间秩序的规训态度, 发出了令人惊颤的提问——

为什么有人有权利审判另一些人?

为什么贵族可以心安理得将土地据为私有,吃农民的肉,喝农民的血?

所谓制度,真的是正确的吗?还是只为了保证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不受妨碍?

难道这只是因为被粉饰的社会秩序之下,掩盖着的只是上层人最粗暴的贪欲和残酷?

……

面向传统道德,托尔斯泰与现代、后现代哲学的颠覆精神达到了一致, 他揭开了世间社会富丽堂皇的外表, 将被掩盖了千百年的古老的罪恶暴露无遗, 他颠覆了曾经被认为是不断进化的人类文明。对于托尔斯泰来说,这种颠覆精神不是来自于概念的抽象演绎,而是最质朴最具有持续力的人类道德良知。正是这种颠覆精神,使《复活》成为真正的无比沉重的书,不断拷问着社会,也拷问着每个人的良心。

12.与孩子共读一本书 篇十二

2009年, 我接手了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面对着60双渴望知识的炽热的眼睛, 心中便想着, 我要和这些孩子们一起学习了, 我要试着走进这些孩子的心里。

三年级的孩子开始接触作文了, 看到他们面对着作文无从下笔的困境, 我发现, 孩子们读的书太少了。于是, 利用学校图书馆丰富的资源, 我借来了许多适合三年级孩子看的书籍, 一本一本下发到孩子们的手中。一开始, 孩子们非常开心, 手不释卷, 但渐渐地, 孩子们的目光不再停留在书本上, 下课嬉戏玩闹成了他们的主打戏。

一次偶然的机会, 下课了, 我看到班里一个女孩子——喻湘, 坐在走廊的小角落里, 捧着一本书细细地品读着。我悄悄走过去, 原来她在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喻湘看到我走近, 很不好意思地把书合上。“这么好看的书, 不介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吧?”于是, 我就静静地和她坐在一起, 跟着海伦·凯勒的脚步, 走进她心中的“光明世界”。没想到, 这一举动, 吸引了很多孩子, 不知不觉, 周围的孩子越来越多, 都静静地看着喻湘手中的书。“原来老师也喜欢看书啊!”孩子们觉得很新奇, 更觉得和老师一起读书是一件独特的事情。于是, 从那个时候起, 我决定, 要和孩子们一起阅读。

与孩子们共读一本书的计划, 就这样应运而生了。我们读的第一本书, 就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每天中午, 听着学校悠扬的乐曲, 我端坐在讲台上, 静静地看着书, 而下面, 也是一群安静看书的孩子。

如今, 这群孩子们跟着我, 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 我们一起跟着海伦·凯勒, 体验过别样的光明;跟着法布尔, 到过昆虫王国旅游;跟着汤姆·索亚, 经历刺激的冒险;跟着淘气包马小跳, 玩转校园;跟着梁山好汉, 一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我们一起阅读的书越来越多, 我们的心也走得越来越近, 孩子们越来越喜欢向我打开心扉:“我觉得当大人就是幸福, 什么事情都能够做主!”“我也想着有一天, 能够去外面大冒险呢!”……孩子们稀奇古怪的想法, 让你忍俊不禁。在如朋友一样的谈话聊天中, 我悄悄地把我的一些“成熟”的想法送给他们, 供他们去斟酌, 去探讨。

在阅读量增大的同时, 我也鼓励孩子们用笔记录下自己的心情日志, 不限字数, 不限篇数, 你想写就写, 愿意分享就分享。孩子们面对这一项额外的作业, 没有抗拒, 反而喜欢。从三年级的50字开始, 到现在洋洋洒洒的500字。在文字里, 孩子们发表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感受。我相信, 这都是他们将来独一无二的财富。

随着孩子们阅读量的增大, 渐渐地, 他们已经不再满足共读一本书, 他们开始了自己的大量阅读。如今, 他们更乐于介绍书籍给我阅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 是他们的最爱;《狼图腾》也成为孩子们追逐热捧的书籍。孩子们在阅读中, 已经爱上读书了。

13.一本书有感 篇十三

闲暇之余翻看在那里尘封许久的书——《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在此之前也翻看过,但都是有选择性地粗略读读,这次我从头到尾把整本书看完,在看的过程中,我就在想有机会一定要听听吴老师的课堂,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吴老师、品读吴老师。整本书中透露着吴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数学教学的执着,对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感悟,很感谢吴老师把她的教育理念、思想、方法以文字的形式展现给我们,里面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还有很多吴老师自己亲身经历的、还有聆听其他老师的一些经典教学片断,上课的精彩环节,教育教学案例和故事,这充分说明吴老师是一个有心的教育者。我被她那颗爱生之心,智慧地教育教学方法深深折服,读的过程中有一些自己的感触和思考,与各位老师分享。

一、努力读懂儿童,享受教育的幸福

吴老师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孩子的内心就像花瓣上的露珠那般剔透脆弱,需要我们用心呵护,在学生面前,如果你只知道权威,幸福就会远离你!回想自己的教学经历,有时候真的做的不到位,还记得有次我在课堂中批评了宋新宇同学,后来他的妈妈知道后,打电话和我沟通,说孩子中午回家很不高兴,询问其他孩子得知上课被数学老师批评了,我就把缘由告诉了家长,家长告诉我他的孩子性格有些倔强,越是批评他越做不好,属于“顺毛驴”,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多鼓励表扬他。经过与家长沟通,我得知孩子的脾气性格,之后在课堂中也很关注这位孩子,抓住做的好的地方就表扬,结果这位孩子在以后的课堂中似乎对我没有了“敌意”,而且主动发言,我很是欣慰,了解孩子真的很重要。

曾经有一件事令我非常感动,每次单元测试100分者和有进步的孩子,我会发给他们一张表扬信,其实作为老师的我,有时候真的想不到这张纸对孩子的重要性。那天中午休息时,偶然在班里QQ群里看到一位家长的留言:“今天我家孩子数学考了100分,老师发了一张表扬信,谢谢老师,乐航高兴坏了,说要回家给爷爷看。”并且附了表扬信照片在群里。常乐航是开学后新转来的.孩子,因为来的晚,所以在最后面坐。看到家长这样一句简单的话,我瞬间很感动,因为我又一次深深地意识到老师的一句话,一次表扬在孩子心中如此重要,同时我也觉得我是幸福的,因为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

二、帮助学生跨越学习障碍

说起课堂发言,我想起在学期工作中,我和同组的乔老师不止一次地说起课堂发言率这个话题,基本情况都是老是爱表现、程度优秀的那几个人发言,让汇报关于口算题结果环节,全班举手率到是很高,这貌似成了一成不变的规律,我想这也是大多数课堂存在的现象。但是我从没有静静地去思考过,为什么?根源在哪里?只是归结于应该多表扬、多鼓励吗?可是这样也试过,但效果并不是那么显著。经过阅读此书第二章第11小节——帮助学生跨越学习的障碍,吴老师呈现的教学故事让我陷入深深地思考,在教学中如果遇到问题,不是置之不理,而是应该找出方法去解决问题,去实践,去做,去解决问题。分析孩子上课不发言的原因,不要老是自以为是,认为孩子因为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要去了解孩子的内心,帮助他们跨越学习障碍,所以我决定本学期做一个调查,去听听孩子真正的心声,然后改变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让孩子喜欢上我的课,给每一个孩子跃起的机会,让孩子勇敢站起来。

三、课堂中把“空白”留给学生

上一篇:幼儿常见疾病与预防下一篇:建筑模型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