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个案案例分析报告

2024-09-19

心理分析个案案例分析报告(共8篇)

1.心理分析个案案例分析报告 篇一

个案工作案例分析报告

摘要:本案例报告中的案主是一个因失恋引起自卑的大学生,案主因难以忍受失恋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向本案工作员求助,工作员通过与案主长时间沟通,对案主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在对案主进行诊断过程中,工作员运用一系列个案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多方面收集资料,对案主的行为、心理进行分析,并最终确定治疗方案。通过分析,案主的问题在于认知上产生了偏差,进行了错误的行为归因,这是导致案主自卑的主要原因。为了帮助案主纠正认知偏差,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这里工作员采用的是认知治疗模式,帮助案主走出困境。正文:

一、接案

对案主情况的了解始于大二上学期,由于没有专业理论的指导,所以,一直未能很好的帮其认识自己的问题。正式接案开始于这学期学习《个案工作》这门课程后,真正以工作员和案主的身份对话。

(一)初步关系建立

案主一开始对自己的问题表现得较为敏感,不愿意过多的涉入,时常静默不语,似乎不想再一次揭开伤疤。工作员出于对案主的体谅,对案主表现出自己的尊重、接纳和关心,并表现同理心,以此获得案主的信任和认同。通过工作员的努力,案主对工作员取得了一定的信任,工作员与案主间的隔阂渐渐消除,案主开始能够敞开心扉,这样,工作员与案主初步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为进一步沟通打下了基础。

(二)案主基本资料

王XX,女,22岁,现就读于安徽芜湖皖南医学院,大二学生。

(三)案例背景

案主于2009年进入大学,在高中阶段,案主学习刻苦,复读了两年,平时成绩都还不错,但高考只考了一个一般的二本学校。在高考结束的那个暑假,祝XX结识了一个男生(刘某),刘某是她的初中同学,两人关系由此发展,并相互喜欢上了对方。刘某当时正在安徽合肥的一所大学读大二,王XX才刚进大学,经过一年的异地恋情,相隔两地两人不免有些小矛盾,彼此怪对方照顾不周,又由于一些原因,两人关系在王Xx大一的下学期开始破裂,并且分手了,案主由此陷入分手的阴影,自暴自弃。

(四)案主问题的初步了解

行为特点:案主从始到终都表现出伤心、委屈的情绪状态,言语中透露出对这份恋情的不舍,显得有些伤感。案主也曾尝试过去忘记这一切,但案主越想越发的伤心,并产生了自卑感,自暴自弃。案主本来是一个很开朗的人,现在也变得很落魄,虽然得到过同学、朋友的帮助和心理辅导,但案主还是感觉不到一丝一毫的安慰。

心理特征:从案主的行为分析,案主其实是不想分手的,而且希望两人关系能够继续。案主分手后就一直情绪低落,心里还是对这份感情充满幻想的,她觉得自己不应该被别人抛弃,还是忘不掉刘某。案主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她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朋友的关心,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够让案主在这个问题上有正确的认识。她的根本性问题不是失恋本身,而是失恋所引起的心理问题。

二、资料收集

(一)通过多次与案主的电话和QQ交谈,对案主的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王xx和刘某是初中同学,并且都是同一个地方的,两人以前曾经心里暗暗喜欢

过对方,但没有表白。高考结束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又开始联系上了,并

互相透露了真情,这段感情由此开始。刘某由于没有复读,当时就已经在读大二。

暑假过后,王xx和刘某分开在异地读书,一开始两人的感情都还好,但随着时

间的推移,两人之间渐渐有了点小矛盾。刘某平时总是什么事情都管着她,最让

她难以忍受的是刘某不许她和别的男生在网上聊天,以至于她因为他而失去了很

多朋友。另外,两人相隔异地,彼此都怪对方照顾不周。王xx大一下学期的时

候,刘某已经在读大三了,而且在准备考研,王xx有时打电话给他,他也不接,并且王xx发短信给他他也不回,刘某总是说很忙,没时间接电话、回短信,王

xx感到很委屈,她说不管怎么忙,不会连回短信的时间都没有的。最后,王xx

一个人坐火车到刘某的学校去找他,但刘某却躲着不见她,她只好伤心的返回学

校,两人关系真正破裂了。分手之后,王xx一直闷闷不乐,自暴自弃,回想自

己高考的屡屡失败,感情上的受挫,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觉得人生很失败,甚至想到了死。

(二)与案主建立稳定的联系,保持相互之间的持续沟通,防止诊断过程中

断。认真记下每一次的聊天记录,从案主的言词中分析案主的心理特点,以便更

好的了解案主现在的状况。

(三)通过与以前的一些同学来了解案主现在的情况,以及他们对案主的认

识,从多方面收集资料,保证能够对案主的现状有更全面的认识。

三、评估和诊断

从与案主的交谈中,以及对情况的深入了解,案主的问题可以从以下这些方

面入手:

(一)性格特点:案主虽是一个性格开朗、外向的女生,但有时又很多愁善

感。另外,案主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很难容忍别人抛弃自己,感觉很没面子。

(二)人际交往:案主性格外向,善于交往,身边的朋友还比较多,但由于

刘某的原因,她失去了很多朋友,这也造成了她现在自卑、自暴自弃的一方面原

因。

(三)家庭环境:王XX在家里是独生女,但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关爱,王XX

曾说过她的爸爸、妈妈对她不好,可她爸、妈之间的感情却很好,有时什么好东

西也只是她爸爸给她妈妈享用,她说她很不喜欢这样。

(四)案主的经历:案主高中复读两年,平时成绩也还好,曾经考过班级第二,而且经常是前十名,但最后一次高考还是没有考入理想的大学,只是考了一

个一般的二本学校,几次高考的失利,对王xx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四、问题分析、诊断

从对案主初步评估的四个方面问题中,可以对案主的根本性问题有一个大

致了解,案主在认知方面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当遇到与自己愿望不一致的事情,就认为很糟糕,这是一种非理性的信念。案主在遭遇感情上的失恋后,把一切都

归结为自己的失败,把高考也归结为失败的表现。她并没有看到烦恼和不安不能

使境况发生任何改变,相反,纠缠在情绪的困扰中,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一个

理性的人会尽力面对自己的困境,并设法改变它,如果改变不了,也会平静的接

纳现实。

五、目标制定和服务计划

在遵循个案工作目标制定原则的基础上制定目标计划。首先,目标应与案主的问题有直接关系;其次,目标是可行的;再次,目标与工作员的能力和技巧相

当;再次,避免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强加给案主。

(一)初期目标

协助案主认识与问题相关的其他问题,因为问题的产生往往有多种因素,因此必须多方面加以考虑,找出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系统加以考察。王XX此

时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失恋的问题,而且还包含非理性的错误认识问题,无意中

把痛苦放大化,使自己处于一种更加痛苦、自卑的状态之中。因此,初期目标就

要让案主认识自己现在的处境,以便从困境中走出来。

(二)中期目标

协助案主定出解决问题的先后次序。先后次序的确定主要依据问题的轻

重缓急、解决起来的难易程度以及案主的具体情况。直接去解决最主要的问题,虽然效率比较高,但是由于没有基础,容易挫伤案主的自信心,成功率不高。王

XX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对于自己的错误认识,要树立积极的心态,纠正错误的认知。

(三)后期目标

协助案主明确她所想要的结果。案主的目标明确,才会增强前进的动力,对自己的进步有充分的准备。王XX 最终的目标就是要走出失恋的阴影,但这期

间案主要一步步解决一些由失恋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从解决问题中增强信心,相

信自己能够走出困境,对生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再自暴自弃。

六、持续服务与治疗

(一)理论基础与治疗模式

治疗模式:认知治疗模式

理论基础: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件事的认识和看法,包

括对过去事情的评价,对当前事件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生事件的预期。认知是

行为和情感的基础,错误的认知和观念是导致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根源,而一旦对

这种观念和认知过程加以纠正,就可以改变不适应的情绪与行为。认知行为治疗

就是通过改变求助者关于自身的错误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并教会求助者一些适应

环境的技能,以帮助他们改善不良的情绪和行为,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

程的心理治疗方法。因此,治疗的着眼点是探寻并纠正导致不良行为和情绪的观

念的认知过程。王xx正是基于这样一种错误的认知,把一切都归结为自己的失

败,过分夸大了负面后果的严重性。

(二)治疗的基本过程

对案主的问题,这里采用认知治疗模式中的理性情绪治疗法。

(1)心理诊断:首先,了解案主不合理的信念和思维方式是什么,并向案主

指出这种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和思维方式。其次,对案主的问题予以深刻理解,并

对他给予关注和尊重。通过与王xx交谈,了解到案主把失恋的阴影扩大化,片

面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不能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认为高考也是失败的。在本阶段,告诉案主这种想法是一种非理性的认识,正是这种错误认识导致

她的情绪一直受到困扰。如:我在分析过程中对案主说过:“你真的认为你什么

都不行么?失恋是多数人都会经历的事情,这和高考又有什么关系,如果你真这

样想,那还有那么多连大学都上不了的人怎么办?他们难道也一无是处么?”、“你认为你被他抛弃,是很丢面子的事情,说明自己没有一点优点,所以,才会

自暴自弃,以此来推及其他事情,认为自己也很失败”。“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但

你认为自己什么都失败却是错误的,你要积极面对现实,换一个角度你的生活会

更好”。

(2)领悟:首先,向案主指出他的情绪困扰之所以延续至今,不是由于早

年生活引起的,而是由于现在他自身存在不合理信念导致的。其次,使案主承认

自己的症状,帮组他认识造成各种情绪障碍的不合理信念。

(3)修通:采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帮助案主认清其信念的不合理

性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

(4)再教育:从改变案主常见的不合理信念入手,帮助他学会以合理的思

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5)完成家庭作业:让案主继续学习理性情绪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对

自己的非理性信念进行分析理解和质疑,以此来巩固治疗效果。在这一点上,工

作员通过让案主王xx对一些非理性的行为进行判断、分析,并适时对自己的不

合理信念及时调整,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七、结案与评估

一、结案

1、目标达成:通过与案主的沟通,案主的状况有所好转,能逐渐认识到自

己的这种错误认识,并表示在以后的生活中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案主开始能够积极一点正视生活,认识到自己一直被错误的情绪所困扰。

2、由于与案主的沟通时间较长,对案主的情况已基本了解,并且案主也开

始能够反思自己的错误思维,接下来的时间由案主自己来学会用认知理论模式的技巧与方法来解决问题,所以就不再干预。

二、评估

1、投入评估

由于与案主的交谈基本是通过QQ聊天的形式,所以就没有耗费什么人力、物力、财力,顶多耗费的也就是一些时间,但这些都不足以计入投入。

2、效果评估

通过与案主这么长时间的沟通,终于看到了案主的进步,案主的情况有了根

本改观,并且能够接纳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不再一味的自暴自弃,看轻自己。对失恋的问题,案主开始能够积极面对,不再逃避,而且,也学会了

自己给自己纠正错误认识。

3、工作员自我评估

(1)由于对个案工作的专业方法还只是处于开始学习阶段,所以,在与案

主沟通过程中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往往导致尴尬的场面,不知道用哪些理论进行

分析,不能给案主一个确切的理论指导。但工作员本身还是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能够尝试着将理论联系实际,努力运用专业的治疗理论和模式,既是对案主的负

责又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工作员始终以接纳、尊重与积极、真诚的专业态度对

待案主,遵守个案工作的相关原则,合理运用了个案工作的相关技巧。

(2)工作员在给个案分析诊断的过程中,由于初次尝试,所以,往往在许

多时候急于求成,没有耐心,导致工作疏忽,不仔细。这都是工作员以后需要改

进的地方。

4、理论模式评估

针对本个案的特点,以及在对案主行为、心理分析的基础之上,对症下药,采取认知治疗的模式。认知偏差是求助者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案主在遇到困难

时,对自己面临的困境进行错误的归因,这是案主对自己自暴自弃的一个重要原

因。但认知治疗模式也有自身的缺陷,毕竟案主的问题受到环境、心理、社会等

多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在分析案主问题时难免有不足和偏差的地方。另外,理

性情绪治疗模式不注重对求助者内心感受进行分析和理解,也不关注过去经验的影响,把主要精力放在帮助求助者检查和辩驳各种非理性信念上,从而促使案主

消除其情绪和行为困扰。事实上,案主的各种非理性信念以其感受为基础,并受

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如果不对案主的内部感受和问题根源进行分析,也就无法

理解案主相互矛盾和冲突的情绪和行为表现,这也是该理论治疗模式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陈志霞:《个案社会工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2、许莉娅:《个案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2.心理分析个案案例分析报告 篇二

赵某,男,19岁,大一学生。父母离异,现跟随父亲,近期其父新结识了一位女朋友。经询问,其父母均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小学四年级之前,求助者同爷爷奶奶居住,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当时感觉无人关怀,觉得低人一等。四年级时,被父母接到打工地读书。之后,六年级又到贵州读书,后来父亲一人去了云南打工,只留下他和母亲、弟弟在贵州。小学阶段,曾多次目睹父母吵架的场景。由于不让在本地上初中,回重庆读初中。

初中时学习成绩较好,顺利考上高中。父母还经常吵架,并听父母说要离婚,但要等到求助者考上大学。在高中刻苦学习,高三时,母亲来学校陪读,感觉很温暖。后来考上大学,父母果真离婚。

心理测验结果(SCL—90):总分:190;总均分:2.11;阳性项目数:48;阴性项目数:42;因子分:躯体化1.40、强迫症状2.01、人际关系障碍3.84、抑郁1.67、焦虑2.34、敌对1.57、恐怖1.30、偏执1.74、精神病性1.50、其它1.70。

2主诉和个人陈述

自述很小一件小事都要考虑很久,缺乏主见。在人际交往上,见到陌生人会紧张。和本班同学交往不多,认为同寝室的两个同学总觉得高人一等,不能很好的和他们交往。为此前来咨询。

认为自己现在性格不好是小时候父母没有教育好引起的。自从父亲谈了女朋友后,对待他不像原来那样好了。由于有很多的事情要做,而走路又很远,想买辆摩托车,但父亲不同意,认为父亲把钱都花在女朋友身上,而没有给他。

3 咨询师观察

身体和智力均正常,意识清楚,言语流利有条理,讲话声音清晰,情绪正常,无精神病性现象,自知力完整。但词汇有些贫乏,口语表达不出来。

4 评估与诊断

根据心理咨询中的病与非病三原则及症状学标准,可以排除精神病、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心理问题,据此,可认定赵某仅为一般心理问题。

将赵某的症状与精神病和神经症鉴别,可排除精神病与神经症的可能。因为,赵某问题的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困难、自卑、有认知偏差,据以上资料及心理测验的结果,最终将赵某的问题诊断为人际交往障碍。

5 原因分析

5.1 生物学原因

自述没有器质性病变。

5.2 社会原因

(1)早期经历:小时候缺乏父母关爱,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一直没有建立。(2)家庭教育的原因:父母忙于打工,疏于家庭教育,且经常在来访者面前吵架。(3)负性事件的影响:小学时多次转学。(4)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未得到爷爷奶奶和周围人更多的关心。

5.3 心理原因

(1)性格因素:求助者的性格有较大缺陷,如过分的内向,不自信;做事情优柔寡断,不能当即决断。(2)认知方面:求助者在对事物的认知上存在片面性和不完整性,如认为自己现在的状况是小时候父母没有教育好。(3)行为方面:由于求助者成长的环境和性格方面的原因,求助者十分欠缺人际交往的能力,很少与人来往,与同寝室同学相处不好。

6 咨询方案的制定

(1)方法与原理。认知行为疗法认为,错误的认知和观念是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同时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认知和行为的这种相互关系在求助者身上常常表现一种恶性循环。因此该咨询目标就是要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1)

(2)双方的责任、权力与义务。(2)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1小时。

咨询费用:免费。

7 咨询过程

7.1 咨询阶段的划分

(1)心理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1-2次);

(2)咨询阶段(第3-4次);

(3)结束与巩固阶段(第5次)。

7.2 具体咨询过程

7.2.1 第一阶段:心理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1)第1次咨询

目的:(1)了解基本信息;(2)确定主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3)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并制定咨询方案。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

过程:(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一般性资料;(2)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双方的权力、责任、义务;(3)求助者讲述咨询的原因、目的,并做SCL—90;(4)针对求助者众多问题,协商解决人际交往这个主要问题;(5)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和方案。

(2)第2次咨询

目的:(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2)增强求助者的人际交往能力。

方法:会谈法。

过程:(1)强调保密原则,打消求助者疑虑。求助者叙述了更多的家庭情况;(2)探讨家庭对他成长的影响,并把这种影响合理归因;(3)增强自信的方式,如照镜子等;(4)布置作业。针对人际交往中的紧张,学习深呼吸和肌肉渐进放松训练。

7.2.2 第二阶段:咨询阶段

(1)第3次咨询

目的:(1)纠正认知偏差;(2)形成正确归因观念。

方法:会谈法、角色扮演。

过程:(1)对求助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并分析求助者的认知偏差;(2)角色扮演。对踢足球事件进行扮演,使其明白足球场上发生这样的事件很正常;(3)布置家庭作业。尝试着和同寝室的那两个同学交往,记录一件冲突事件。询问其他同学,思考自己对待这件人际冲突事件的观点和同学的是否一样。

(2)第4次咨询

目的:(1)认识自己错误信念;(2)调整自己对同学和家庭的认知。

方法:会谈法。

过程:(1)分析上次的家庭作业,指出原有认识的不合理性,进一步纠正;(2)强化求助者与同寝室同学的人际关系,利用角色扮演习得正确的交往技巧,并要求求助者把这种方面运用到和其他同学交往上;(3)认可求助者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分析,父母家庭教育的缺失是现在人际交往障碍的一个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4)布置家庭作业:记录自己的情绪与行为有什么改变。

7.2.3 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

(1)第5次咨询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法。

过程:(1)反馈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指出求助者需要继续用积极、理性的态度去看待人际关系;(2)不断的提高个人自信心,学会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认知;(3)结束咨询,进一步巩固自己与同学的人际交往,适应学校生活。

8 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己的评价:能与同寝室的那两个同学轻松交往,与其他同学也有了更多的交往。现在也能正确对待父亲现在的生活。(2)咨询师的评估:一个月后,咨询师进行了电话回访,求助者的交流态度和状态都非常好,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也比较融洽。(3)他人评估:据辅导员说,他在为人处事上有了很大进步,整个人变的自信、乐观。

注释

1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86.

3.学生偏激心理个案分析 篇三

学生刘某,10 岁,我班中的一名男生。看似比较懂事,内向,平常不容易被老师和同学发现和注意。四五年级时曾有几次因各种原因背着书包要回家,不想读书了。在未教他之前,我就对此人有了初步的了解,脾气大,容易做出格行为。本学期发生的两件事,让我对该生有了更深的认识,一次是将家长让他上交给老师的晚托班费“弄丢 ”了,死活不承认是自己用作它途了;另一次是因过生日,家长未买蛋糕而向任课老师发脾气。平常喜欢说谎,自然地将所有的错误与不对归结到他人身上,而自己却无错可改。

案例分析

我认为,学生刘某从心理成因来讲更多的是偏激心理在作祟。偏激是指人的意见、主张等过火,多存在于青少年中。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做人处世的一个不可小觑的缺陷。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一种心理疾病。它的产生源于知识上的极端贫乏、见识上的孤陋寡闻、社交上的自我封闭意识、思维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等。

常见的偏激主要有3方面的特性:1.认识上的片面性:偏激的人以绝对的、片面的眼光看问题。总是带着有色眼镜,以偏概全,固执己见,钻牛角尖,对人家善意的规劝和平等商讨一概不听不理。偏激的人怨天尤人,牢骚太盛,成天抱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只问别人给他提供了什么,不问他为别人贡献了什么。偏激的人缺少朋友,人们交朋友喜欢“同声相应,意气相投”,都喜欢结交饱学而又谦和的人,老是以为自己比对方高明,开口就梗着脖子和人家抬杠,明明无理也要搅三分,试想,这样的人谁愿和他打交道?2.情绪上的冲动性:偏激在情绪上的表现是按照个人的好恶和一时的心血来潮去论人论事,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标准,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引诱。如果对某人产生了好感,就认为他一切都好,明明知道是错误、是缺点、也不愿意承认。3.行为上的莽撞性:偏激在行动上的表现是莽撞从事,不顾后果。产生偏激心理的原因主要是知识经验不足,辩证思维的发展尚不成熟,不善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往往抓住一点就无限地夸大或缩小,自以为看到了事物的全部,极易出现以偏概全的失真判断,导致错误的结论。

学生刘某不管从认识,还是从情绪和行为上都与偏激心理的表现相符合,究其偏激心理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家庭因素。由于学生刘某是独子,他的父母常年在外经商,家中只有大伯平常比较关心他的生活,父母最多的是给孩子钱,以此来弥补所谓做父母的责任。缺少了家庭教育这一关键要素,缺少了亲人关爱的这一重要情感熏陶,导致学生孤单,生活无目的性,迷恋打游戏机,经常找各种借口向父母要钱。由于父母对他的关心较少,他就将自己的各种不足都归结到父母身上。随着心理迁移,在学校里,他就不管自己言行的对与错,自然地将这一切的错误都归咎到同学,甚至老师身上。缺失了家庭教育和亲人关爱是学生刘某偏激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个人因素。学生刘某对于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任何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好恶作为判断标准。由于自己的偏激,导致他的人际关系比较差,这一因素更让其在情绪上表现得更为冲动,以至于做出一些莽撞的行为。以偏概全,导致错误的结论和做法。

他人因素。由于学生刘某的偏激行为的表现,使其他学生对他退避三舍,同学们认为该生气量特别小,看到别人受表扬就揭短,看到别人挨批评就幸灾乐祸;没有朋友,不愿意和他们交往。所以学生刘某和同学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距离,孤单与无助促使他偏激心理的进一步发展。任课老师也对他的情况有所了解,所以不愿更多地“管”他,得不到老师的关爱,使其觉得自己更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促使他用更为偏激的行为来引起老师的注意。他人因素是其偏激心理形成不可忽视的因素。

辅导策略

1.拉近距离,实施关爱

由于学生刘某偏激的言行,使他与其他同学的心理距离较远,也经常受到歧视而自卑,最终表现出自傲和偏执甚至对立情绪,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和他真心交谈,告诉他你是父母的好孩子,你是老师的好学生,你是同学们的好同学,你是班级大集体中的一份子,只要你正确地对待他人他事,你就会受到同学的欢迎,老师和家长的信任、表扬。于是我经常鼓励他去关爱别人,关心集体,在多次表扬中,使他找回了自信,并得到了同学的认可和友爱。在他生日那天,我送了他一支圆珠笔,让他很感动,从而逐步地對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偏激心理得到了一定的矫正。

2.自我管理,塑造人格

制定目标,让学生刘某明确自控行为的主要目标,严格规范自已的行为。“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制定一个时间规划表,要求他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逐步磨砺自己的意志,让他意识到一味地原谅自己,迁就自己,只会在错误、缺陷、恶性的斜坡上越滑越远,最终不能自拔。实施批评和表扬有机结合的方式,规范其行为,引导其从偏激中走出来,塑造一个具有正常心理的人格。

3.师生努力,促使改变

与任课老师沟通,利用一切机会发现学生刘某的闪光点,对其不自制的行为以柔和的方式加以制约,减少了他与老师的冲突,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使他获得了一种宁静、平和、友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同学们以一种宽大为怀的心情去包容他的缺点,以一种沙里淘金的耐心去发现他的优点,和平相处,共同进步,促使改变。

4.沟通家长,健康成长

通过各种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希望为了孩子,多回家,多教育,多关心。平时要求注意创设与孩子沟通的情境,真心听孩子的倾诉,少用粗俗而又无效的打骂教育方式,通过换位思维及互相关爱等方式正面启发培养孩子真善美的道德情操。利用好家庭这一教育的主战场,作好孩子的榜样,努力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为开拓孩子的美好前程创设条件。

辅导效果

通过将近两个多月的辅导,学生刘某已经能和父母较好地进行心理交流;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较为和睦了;能够积极地参与一些活动;对老师有了信任感;平常因偏激心理而做出的过激行为几乎没有了。

个案思考

1.作为一名教师,要全方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在工作中要有爱心、细心、责任心。

2.教师要多学知识,除了学好课程的理论知识,做好教学实践工作之外,还要学好其他方面的知识,如心理健康知识,艺术常识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适合现代教学的老师。

3.现代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挑战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素质各不相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复杂。

4.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如何做好老师,必须要做好和家长的沟通工作,充分发掘社会资源,利用学校主阵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进行有效地教育,培养心智健康的学生。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市苏宁小学)

编辑∕高 伟

4.心理分析个案案例分析报告 篇四

陈某某,女,汉族,20岁,五年制师范五年级学生。身材高挑,面容清秀。家中独女,父亲是干部,母亲是小学教师。父母对其很是疼爱,陈某某从小就比较任性,依赖性较强,初中毕业后考上一所五年制师范专科学校,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和家族精神病史。

二、求助者自诉与心理学老师的观察了解

【主诉】:和男朋友分手后一直失眠,情绪低落,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专转本考试在即,焦虑紧张,担心考不上。

【个人陈述】:自师范二年级开始,和本班一男生相恋,男朋友来自农村,自己来自县城,家庭条件优越,人又长得漂亮,所以和男友相处时有优越感,常常对男友发小脾气,使小性子,两人因此经常闹别扭,但男友都能包容,而且在生活学习上无微不至地照顾、呵护自己,虽然自己也觉得将来不可能嫁给男友,家里人会反对的,嫌男友条件不如自己。但相处两年来已经习惯了男友的呵护与照顾,一月前两人再一次闹别扭后男友提出分手。自己放下面子去求男友,向男友道歉,并表示以后再也不发小姐脾气了,但男友心意已决,决不回头,而且对其不理不睬,最让自己无法忍受的是男友又和班里另一个漂亮女孩打得火热。看到男友和别的女孩亲热,自己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一想到自己条件优越,却被男友甩了,心理特别难受,整天就想哭,白天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晚上不能入睡,吃饭更没有胃口,整个人感觉就要虚脱了,还有几个月就要专转本考试,自己非常焦虑,所以迫切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

【心理学老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衣着整洁,面容憔悴,情绪不稳定,说到跟男友分手时不停流泪,言谈举止得体。班主任反映,该女生学习成绩较好,性格内向,任性,自我中心,人际关系不是太好。

三、心理测验结果

【SCL—90测验结果】:总分为172分,强迫1.2;焦虑2.4;抑郁2.6;恐怖0.8;人际关系2.1,阳性项目症状均分为2.3。

四、评估与诊断

(一)据临床资料分析,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社会功能状态评估

1、精神状态:情绪低落,容易哭泣,注意力不集中,焦虑。

2、生理状态:睡眠障碍、食欲差。

3、社会功能状态: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明显下降。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及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泛化和回避,持续时间长,而该求助者虽然也以焦虑为主要症状,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和回避,且持续时间短,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3、与抑郁性神经症相鉴别:抑郁性神经症多表现为情绪低落、精力减退、消极悲观,有自杀企图和自杀行为。该求助者虽然出现抑郁状态,但抑郁程度不严重,没有自杀意象,且抑郁情绪持续不足2月,可以排除抑郁性神经症。

4、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两个月,求助者的内心冲突,与现实因素有关,没有严重影响社会功能,且持续时间不到2个月,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5、对求助者的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

6、心理测验结果支持本诊断。

(三)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治,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对照神经症鉴别诊断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求助者的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反应只局限在谈到与男朋友分手的范围内,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标准看,近期发生的,不到2个月。该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客观原因,时间较短,反应强度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样心理问题,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3、对照严重心理问题诊断标准,该求助者的内心冲突,与现实因素有关,没有严重影响社会功能,且持续时间不到2个月,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四)病因分析

1、生物原因:求助者为女性,20岁,已进入青年期。

2、社会原因:家庭条件优越,父母溺爱,造成任性,自我中心;求助者人际关系不良与同学交流较少,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缺乏正确指导。

3、心理与行为方面的认知原因:存在错误观念:我条件优越,男友不该和我分手,即使分手,也应由我先提出 ;男友以前对我好,以后应该一直对我好;男友和我分手,我无法正常生活学习。情绪方面:伤心哭泣,情绪低落,烦躁不安。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和男友分手,心理上不能接受。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诊断、分析,通过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咨询目标。

(一)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

1、正视现实,消除抑郁、焦虑、痛苦情绪及改善来访者的睡眠状况。

2、改变错误认知,男友和我分手,我很没面子;男友以前对我好,以后应该一直对我好;男友和我分手,我无法正常生活学习。

(二)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在达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最终改变其错误认知,重建正确的认知模式,树立自信,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咨询的具体方法和适用原理:

根据该求助者的症状:情绪低落,抑郁、焦虑,注意力不能集中,失眠,其问题的出现与社会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和自身的个性特点有密切的关系。综合考虑其年龄阶段特点、所生活的环境和目前症状的发生情况,决定使用合理情绪疗法来帮助该求助者。

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其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合理情绪行为疗法。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辩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这种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反映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权利和义务】:

1、权利:

(1)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2)对咨询过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

(3)对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2、义务:(1)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等方面的规则;

(3)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

(1)热爱本职工作,坚定为社会做奉献的信念,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

(2)心理咨询师不得因求助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歧视求助者;

(3)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必须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4)心理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求助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谈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如采用某些疗法)应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

(5)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尽量避免双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友、同事建立咨询关系),更不得利用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谋取私利,尤其不得对异性有非礼的言行;

(6)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应向求助者作出明确的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或医师;

(7)心里咨询师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三)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2次,每次50分钟 咨询不收费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诊断阶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心理支持。

第二阶段:咨询阶段。应用合理情绪疗法使来访者改变其错误认知,缓解情绪困扰,提高睡眠质量。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咨询总结、评估效果,使来访者改变认知,正视现实,恢复正常学习生活。

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

2012年3月16日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

4、探询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摄入性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

1、首先与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形成了安全、信任的咨询氛围。

2、了解求助者基本情况,搜集相关资料,并做心理测验,根据搜集的资料和心理测验结果形成了初步诊断;在找出求助者最希望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和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咨询目标。

3、咨询师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关于情绪的ABC理论,使求助者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及其对自己问题的解释。

4、布置家庭作业:

(1)男友提出分手的真正原因。

(2)认真分析自己为什么比一般失恋者更痛苦。第二次 2012年3月20日 【目的】:

进一步巩固咨询关系;

探寻求助者错误认知及改变其错误认知的策略;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求助者报告,男友和自己分手的真正原因,是自己脾气不好;自己之所以比其他失恋的人更痛苦,是认为自己各方面都比男友优越,而男友却先提出分手,自己太没面子;男友以前对我那么好,而现在对我如此绝情,自己实在接受不了,男友和我分手,我无法正常生活学习。

2、咨询师通过理论的进一步解说和证明,使求助者在更深的层次上领悟到引起自己情绪困扰的原因并不是失恋本身,而是自己的错误认知,即不合理信念造成的。

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如下:

(1)我是那么优秀,男友和我分手,我很没面子。(2)男友以前对我那么好,现在和今后都应对我好。

(3)男友和我分手了,我无法正常生活学习,我的精神快要崩溃了。以下是咨询中的一段对话:

咨:我很理解你目前心情,每一个与你有类似经历的人都可能会有你现在的感受。但是你好像比别人陷得更深些,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

求:我真的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和我分手,即使要分手,也应该是由我提出才对。我家住县城,而他家是农村的,他学习也不如我好,长得也不如我。

咨:你的意思是说,你各方面条件都比他好,而他却要和你分手,这让你很没面子,也无法接受,是吗?

求:是的,当初我主要看他人比较老实可靠,又很会关心人,才喜欢上他的。那时他对我非常好,对我的照顾简直是无微不至,不管我怎么对他发脾气,他都不生气,而且还像哥哥一样宠我,爱我,有时候我咳嗽一声,他都很关心地问我是不是感冒了,可是现在他对我是那么绝情,我实在无法接受。而且他还当着我的面和别的女孩很亲热,我简直要崩溃了。

咨:他在什么时候对你的态度开始改变的?

求:一个多月前,因为一点小事,我对他发脾气,使小性子,一向温和的他突然对我大发雷霆,然后弃我而去,就再也不理我了。我以前也经常对他发脾气,他从来都不生气,可谁知道他这次是这么生气。我后悔极了。

咨:他以前对你那么宽容,现在就因一点小事就和你分手,是吗? 求:(沉默)

咨:有没有别的原因? 求:他或许嫌我脾气不好吧。咨:你们俩还有挽回的余地吗?

求:不可能了,后来我拉下面子,主动道歉,他也不原谅我,我都哭着求他,并保证以后再也不对他乱发脾气了,他还是不原谅我。他以前对我是那么的好,而现在怎么可以这样对我!

咨:你认为他以前对你好,现在还应该对你好,是吗?

求:是的,我们相处以来,我已经习惯了他的呵护与照顾,他现在一下子变得如此绝情,我实在受不了,他怎么可以这样对我啊!

咨:我很理解你的感受。第三次,2012年3月24日 【目的】:

引导求助者和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辩论,找出合理的信念。【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1、咨询师主要利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这是合理情绪行为疗法中最主要的部分。让她明白男友和她分手,对她来讲,不一定是坏事,分手后她会有更好的选择。通过争论,使求助者树立起了相对应的合理信念。

(1)我们将来走不到一起去,长痛不如短痛,所以男友才果断和我分手。我们俩分手的原因,同学并不清楚,没有人会嘲笑我,我并没有丢面子。

(2)每个人都有选择爱的权利,我没有权利要求男友永远爱我,永远对我好。

(3)男友和我分手,我可以重新规划我的学习生活。分手,对我来讲不一定是坏事。在将来我可能会有更好的选择。

以下是在咨询中部分对话选段: 咨:你说你各方面条件都比他好,而他却先提出和你分手,这让你很痛苦,也很没面子,是吗? 求:(沉默一会)是的。其实以前我也想过要和他分手,只是没下定决心。咨:能说说原因吗?

求:我爸妈一直反对我和他交往,主要嫌他家庭条件不好,他学习成绩也不好,考不上本科,将来没有前途。我也觉得我将来不可能嫁给他。

咨:你的意思是说,你早就想到你们将来不会有结果的,是吗? 求:是的。

咨:那他是不是也会想到这一点呢? 求:我也曾经和他说过。

咨:你们还有几个月就要毕业了,即使他现在不提出分手,毕业后你们还能继续相处下去吗? 求:如果我考上本科,我就要到南京上学去了,他要回老家找工作,我们不可能在一起了。

咨:或许他早就想到这一点,他现在提出分手,对他来说,或许是最理智的选择。既然分手是必然的,由谁先提出,并没有多大区别。

求:只是我一下子接受不了,我觉得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咨:你的同学知道是他先提出分手吗? 求:可能不知道吧,我从来没有和同学说过。咨:他会告诉别人吗? 求:我想他也不会告诉别人的。

咨:你们不说,别人就不可能知道的,再说大家都忙于迎考,哪有人会去打听你们的事呢? 求:(沉默)我现在一下接受不了,他以前对我那么好,而现在却像陌路人!如果能和他保持正常同学关系,我的心理可能会好受些。

咨:你可以找机会和他好好沟通一下,把你的想法告诉他。求:我试试吧。

2、布置家庭作业:

(1)找机会和男友心平气和地交流各自的想法,表明“爱情不在友情在”的态度。(2)和班里同学多交往,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第四次 2012年3月30日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2)提高求助者自信心;

(3)探讨人际交往的策略(如何利用社会支持系统);(4)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求助者报告,自己已经和男友深入长谈过,男友表示愿意和她保持正常同学关系。(2)给予SCL-90测验,总分146,总均分1.4,各项因子分基本正常;(3)和求助者一起总结前几次的咨询效果;

(4)分析求助者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提高自信心,全身心投入复习。

(5)和求助者共同探讨人际交往的一些基本问题(如何与同学交往;恋爱艺术等等); 基本结束咨询。

八、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个人及其同学的评价

求助者:能够和男友保持正常同学关系,焦虑、抑郁明显减轻,睡眠质量改善,对自己、对恋爱有了正确的认识。

同学反映:求助者比以前开朗些,学习更加努力。

(二)心理学老师的观察和回访

求助者精神稳定,基本无过去抑郁、焦虑的情绪,已积极投入复习迎考之中。通过回访和跟踪,了解到求助者后来顺利通过专转本考试,现在南京某高校读本科。

5.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篇五

西南大学XX学院 XXX

摘要:本文叙述了求助者的一般资料,通过主述和个人陈述,对求助者的观察,以及参考心理测验结果,将求助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属于环境不良造成的学校适应障碍。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咨询时,了解求助者各方面情况后,与其共同商定了初步咨询目标和咨询方案。之后进行了五次咨询。就减少求助者的攻击性行为,改善其当前人际关系,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提高求助者控制负面情绪的能力等方面逐步进行咨询和治疗。在结束咨询时,进行了效果评估。认为求助者情绪控制能力得到加强,亲子关系也明显得到改善,初步重建了新的信念,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

1.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阿尔波特·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阿伦·T·贝克(A·T·Beck)和雷米(V·C·Raimy)的认知疗法(CT)以及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疗法(CBT)。

认知行为疗法具有这些特点:(1)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2)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3)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4)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性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所有认知行为疗法都建立在一种结构性的心理教育模型上,强调家庭作业的作用,赋予求助者更多的责任,让他们在治疗之中和治疗之外都承担一种主动的角色,同时都注意吸收各种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达到改变的目标。

合理情绪疗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们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其理论核心是ABC理论,即对诱发事件A的解释、看法以及评价(信念)B,会导致抑郁、焦虑、沮丧等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的出现。因此,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观念B来改变、控制其情绪和行为结果C,这是治疗实践的核心。其中所使用的重要方法是对不合理信念加以辩驳和驳斥,使其转变为合理的观念,最终达到新的情绪以及行为的治疗效果。这也是合理情绪疗法的独到之处。

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是,咨询师从表层错误观念开始,运用建议、演示以及模仿等技术对这些观念加以检验和纠正,并通过语义分析技术进一步揭示出求助者深层的错误观念,逐步使他提高对子机错误的认知过程和观念的认识,用新的思维方式来替代、评估旧的思维观念,用新的行为代替旧的不适应的行为方式。同时在每一次咨询之后,咨询师都要根据具体情况给求助者布置一定的家庭作业,以布置家庭作业或让求助者阅读有关认知疗法材料的方式给求助者提出某些相应的任务,即认知复习。达到补充、巩固的效果。

有代表性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是应对技能学习程序,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学习如何矫正认知“定势”来获得更有效的应对压力情境的策略。压力接种训练(SIT)是应对技能学习程序的具体应用。它是一系列技术、过程的组合,包括信息给予、苏格拉底式讨论、认知重组、问题解决、放松训练、行为复述、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和改变环境情境。既可以应用于当前问题,也可以应用于未来困难的应对技能。它的应用领域包括愤怒控制、焦虑管理、自信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提高、抑郁治疗和对健康问题的处理。此外,压力管理训练也被用来治疗肥胖症、多动儿童、社会孤立者、创伤后应激受害者以及精神分裂症患者。2.案例情况介绍 2.1一般情况

2.1.1人口学资料、精神状态、身体状态、社会功能

XX,男,12岁,某市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2.1.2个人成长史 5岁时父母就离异,自小由祖母带大,其后父亲再婚,生下一小妹,与二妈和小妹妹住一起,更是少有时间回去看他。偶尔过问时,态度粗暴,信奉“棍棒教育”,基本没有正面鼓励。因为是由爷爷奶奶带养,对其疼爱有加,每次犯错时,奶奶怕他会遭到父亲责备,时常帮忙说谎粉饰太平。

上课总是捣蛋,违反课堂纪律,经常无缘无故打同学,揪女同学的辫子、咬同学的手等,受到批评不接受,影响其他同学上课。与同学相处不好,常为一些小事与同学打架。显得性情孤僻、不合群,并且敌视他人,因此同学们都不愿意与他相处。很不听父母的话,经常发脾气,动辄摔东西,与父母吵闹。在校时,也不愿意与老师说话,班主任找他谈话时,态度抵触,有反抗情绪。情绪波动很大,别人一句不经意的话可能会导致他暴跳如雷,与同学反目。如果有取得一点成绩就会目空一切,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情绪非常多变。

在校经常打骂同学,暴躁伤人事件屡屡发生,严重违反行为规范,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和很多家长的强烈不满。老师和家长采取的教育措施几近无效,并怀疑其有心理障碍,希望得到正确的心理引导和指导。2.1.3心理测验结果:

2.1.3.1《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验结果:

总粗分57,超过分界值(38分)19分;标准分72分,高于常模(50,10)两个标准差。

2.1.3.2《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测验结果:IQ分值:118 3.主述和个人陈述

求助者于2006年5月第一次来访,因求助者上课经常睡觉,不愿意回家,其奶奶找到学校里,但其仍然不想回家,于是我在征得家长同意后,与其进行交谈。

他在校经常打骂同学,暴躁伤人事件屡屡发生,严重违反行为规范,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和很多家长的强烈不满。老师和家长采取的教育措施几近无效,并怀疑其有心理障碍,希望得到正确的心理引导和指导。

求助者自述其五岁时父母离异,父亲很严肃。他喜欢父亲但是又 很怕他,父亲有时会打他,挨打时心里会恨父亲。认为母亲对他很好,提任何要求都会得到满足。不喜欢二妈和小妹妹。另外还提及喜欢看武打片和漫画等。

求助者希望自己成绩可以好一点,看到老师表扬成绩好的同学的时候总是不服气,甚至有点嫉妒。很想和同学一起玩,但是同学都不对他好,有时候看到同学们在聊天会凑上去,聊天的同学就散开并且会嘲笑他。求助者一时气愤就会和这些同学打架,认为老师处理事情不公平,只批评他一个。希望得到大家的重视和注意,因此总是捣蛋。4.观察和他人反映 4.1咨询师观察

求助者身高一米五八左右,体态偏瘦的男孩。由老师陪同来到咨询室求助。一进门就直视咨询师,并且四处打量咨询室的环境和家具,有点挑衅的味道。老师进房间后就说这孩子没法管了,然后不断的叙述孩子在学校中出现的问题。他人反映 4.2他人反映

班主任反映上课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有小动作,或故意发出声音,影响邻座,干扰课堂纪律,似乎是为了引人注意。同时,认为求助者生性敏感,会为小事与同学吵架,也会主动挑衅,不服管教。多次家访,要求家长配合学校教育,但效果不大。

同学普遍认为求助者脾气暴躁,不易接触,并且没有上进心,学习吊儿郎当,与他交往没有好处,因此都不愿与他交朋友。5.评估与诊断

5.1 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分析 5.1.1 生理因素

求助者年龄偏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环境作用而激动,情绪不稳定,易冲动。5.1.2 心理因素

求助者性格暴躁,易发脾气,不易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自从父母离异后,由于学习成绩的滑坡,求助者对群体的归属或被接纳的需要的满足受到了阻碍,同学开始讽刺和挖苦求助者,求助者处于被同 辈群体排斥的地位,这样造成了求助者的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小时候求助者与同学打架是对一些讽刺挖苦的情绪反应,但随着年龄增长,其自我意识在增强,产生了在同辈群体中表现自我、获得承认和尊重的需要,而这些需要也没有办法获得满足。同时,由于求助者在学校和家庭中得到过多的排斥与否定,学习也不出色,其肯定和成就的需要就不能得到满足。

由于基本需要得到不到满足,求助者产生了与班级、学校以及家庭严重的对立情绪,并伴有反抗行为。同时他又希望可以进入同辈群体,参与其中,获得承认和尊重,但同学的抵触和排斥使这样的愿望不能实现,使得求助者心理严重失衡。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行为偏差,如违纪、情绪波动大等等。并且恶性循环,求助者失去自信,表现为极端自尊掩盖下的自卑心态。5.1.3 环境因素

根据求助者的个人经历以及自我陈述、亲戚反映的资料分析,他学校适应不良有攻击行为与亲子关系有很大相关。他从小由奶奶抚养,与父母关系不够亲密,父亲在教育上的角色的缺失,对孩子没有耐心也没有积极的正向关注,并且经常责打孩子,加之母亲性格柔弱,使他没有与母亲也形成良好有效的沟通方式。同时,在学校也被同学孤立,只能通过发脾气,通过挑衅的方式来引起人注意。5.2 初步诊断

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范畴,诊断为环境不良造成的学校适应障碍。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攻击行为和交往不良倾向;2.人际关系紧张(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及亲子关系);3.学习适应性不良。5.3 诊断依据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情绪不稳定,较难适应外部环境。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

根据求助者的行为表现,一方面由于父母自小离异,亲子沟通不良,导致求助者呈现消极负面的自我观念,且亦无法满足求助者被关心呵护的需求。对二妈的排斥,以致不愿和她说话,已造成亲子距离 愈来愈大。同时,祖父母又过分溺爱和庇护。另一方面教师未能及时纠正,造成了求助者心理损伤和适应困难。5.4 鉴别诊断

求助者智力正常,没有表现出与同年龄儿童相比在阅读、书写、计算或运动技巧等方面的发育有显著延迟或缺陷,所以排除学习困难的可能。

求助者没有出现精神病症状,自知力完整,社会功能并未受到影响。尚不构成神经症和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只属于一般心理问题。求助者没有出现其他的精神症状,躯体方面也没有异常表现。心理问题出现的时间较短,且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目前只表现在事件本身,没有泛化到其他方面。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和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儿童精神障碍,例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早发儿童精神分裂症、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6.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家长和求助者协商,确定的咨询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情绪方面:教会求助者如何正确的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与父母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要求父亲能对孩子进行无条件的正向关注,多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进而使孩子达到心理的松弛。要求求助者与父亲都学会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行合理的宣泄。

行为方面:减少求助者的攻击性行为,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改善和同伴以及父母的关系。6.1 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

减少求助者的攻击行为;改善其当前人际关系;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帮助求助者认清自己认知中的不合理因素,提高自信;提高求助者控制负面情绪的能力并能合理的进行宣泄;与父亲建立良好的沟通。

6.2 最终目标和长期目标 完善求助者的人格,增强其人际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7.咨询方案的制定

7.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适应不良的社会交往行为上,无论是攻击性的行为倾向还是人际关系的紧张、学习成绩的下降,都是因其不良的社会适应模式所直接导致的。而这一系列的不良行为模式,都是在其成长经历的背景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的。这其中无论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行为的异常,也都同样存在着个体社会认知的偏差和不合理等因素。而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会加剧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急易导致反社会和攻击型人格的养成。

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有他特定的年龄阶段,都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7.2责任和义务

7.2.1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及其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1)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2)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3)对咨询的方案、收费、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1)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等方面的规则;(3)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7.2.2 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

(1)热爱本职工作,坚定为社会做奉献的信念,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2)心理咨询师不得因求助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求助者;(3)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必须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 务;(4)心理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求助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如采用某些疗法)应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5)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尽量避免双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友、同事建立咨询关系),更不得利用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谋取私利,尤其不得对异性有非礼的言行;(6)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应向求助者作出明确的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或医师;(7)心理咨询师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7.3 咨询时间和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50分钟 咨询费用:每次60元

8、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8.1第一阶段:心理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 8.1.1第一次面谈(06年5月15日):

目的: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方法:会谈 过程:

因求助者上课经常睡觉,不愿意回家,其奶奶找到学校里,但其仍然不想回家,于是在征得家长同意后,与其进行交谈。经过交谈后,发现求助者存在大量的情绪和认知困扰,与学校、同学以及家长的对立与矛盾心理。面谈结束时,他感觉轻松了许多,我们也初步建立了关系,并拟定近程目标来加以开导。8.1.2第二次面谈(06年5月22)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确定主要问题;探寻改变意愿;进行咨询分析。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

由于第一次面谈事出突然,并未填写咨询登记表。因此第二次面谈前先补填了咨询登记表,并且邀请了求助者的父母一起参加。向求助者及其父母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心理测验:父母做CBCL;儿童做智力测验。同时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与求助者交谈,收集临床资料,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帮助求助者一起分析产生一些情绪的原因:上课捣乱并不是自己真的不上进,而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如果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那自己也是可以好好听课的。和同学打架也只是为了接近他们,想和他们一起玩,如果他们可以接纳自己,这样心理就好过了;自己的智力没有问题,只要努力就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爸爸妈妈都是爱自己的,妈妈过于宠爱,爸爸打自己也是为了我好,但是希望爸爸可以多点鼓励,而不是责打。

将测验结果反馈父母及孩子,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父母与孩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确定咨询目标。8.2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 8.2.1第三次面谈(06年5月29日):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改善行为。方法:会谈、行为契约法 过程:

行为契约法:与求助者一起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自我控制,并在咨询室进行演练。要求求助者按“行为契约”行事,告诉求助者如果一周内没有攻击性行为发作或者没有一节课影响课堂秩序,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自己进行奖励:如成为光荣的升旗手;在班上公开表扬等,让他充分体验成功的欢乐,不断进步。

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

与求助者共同讨论了如何改变现状,明确了三点:

1、先从课堂表现开始,无论什么课,少违反课堂纪律,专心听讲。努力在学习上取得进步,这样既可以改变所有老师对自己的印象,又可以缓和与爸爸的关系。

2、对同学的议论不能有太过激的反应。

3、改变需要一点一点来,不能急。

布置咨询作业:纪录下每天产生消极情绪的次数、原因,以及自己的处理方法。

8.2.2第四次面谈(06年6月5日):

目的:学会合理评价;提高自控力;加强亲子交流。方法:会 谈;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用合理情绪疗法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对人对事的合理评价,练习评价班主任及父母;

会谈中发现求助者心态已有明显改变,比较能够接受妹妹,对家庭也有较多的归属感。课堂上也较少违反纪律,对学习也有了一点信心。但和同学还不是处的很好,有时还会忍不住骂人,但没有打过架。辅导者给予求助者鼓励,一起讨论经过自己的努力是不是可以改变在别人心中的印象,要有信心。8.2.3第五次面谈(06年6月12日):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发展学习策略;增强自信心。方法:会谈、认知行为法

过程:

这次求助者好像遇到了一些困扰,情绪明显没有上次好,显得有点自卑和拘束。他提到父亲给他布置了额外的作业,但他不太会做,父亲就责备他。自己也有点没有信心,认为自己笨。

会谈时,首先肯定了他不笨,肯定其智力和学习能力。通过认知行为法纠正其认知上存在的认为自己笨,不聪明才做不好的不合理想法。学习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多做习题才能有所提高。找出学习策略问题,与他一起讨论不懂的问题,鼓励他去请教老师或者同学。

布置咨询作业:要求求助者选一门课,每天准备好一个问题,带入课堂,在课上找答案。

8.2.4第六次面谈(06年6月19日):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发展学习策略;增强自信心。方法:会谈、认知行为法

过程:

有单元测试,求助者显得有点紧张和担心,希望可以取得好成绩,万一考不好,会被同学笑,父亲也会责怪。

肯定求助者的进步,针对其信心不足的问题,运用自信训练对求助者进行认知调整。消除其消极的自我评价,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提升自信。首先,学会觉察个人消极的自我意识。把一些朦胧的消极 暗示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在一张白纸上把对考试的所有忧虑写下来,使求询者清楚地意识到,当前消极的自我暗示究竟有哪些。然后向消极暗示中的不合理成分进行自我质辩,指出这种消极暗示的不现实性和不合理性,阐明危害,明确今后态度,给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如:“我担心自己现在的学习状况和能力,能否将这次考试考好?”让求助者告诫自己:“这种担心会转移自己的注意目标,扰乱自己的精神状态,最终松懈自己的斗志,应及早排除”。第三,养成向消极自我意识挑战的习惯。反复运用对抗手段,让积极的自我意识最终战胜消极的自我意识。不断地自我暗示,不断地重复,即运用自我暗示中的替换规律,将积极正面的思想反复灌输给大脑中的潜意识,原来消极的思想就会慢慢萎缩,最终被替换掉。

布置咨询作业:列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每天早晨起床后对着镜子大声地读出自己的优点。为自己制定一个克服缺点的计划,一次一小步的改正,由父母监督,完成后父亲一定要给予正向鼓励以强化良好的行为。

8.3 第三阶段:结束巩固阶段

第七次面谈(06年6月26日):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结束咨询。方法:会谈 过程:

求助者自我感觉好一点了,对家庭、学校的归属感也增强了,能克制自己,较少违反纪律。学习上自信心在增强,亲子关系也得到了改善。求助者自己觉得现在在学校有点意思了,并且已经能知晓自己应有的本份与抓住生活重心。谈及对未来的理想,他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有这样的想法,不否认对父亲的崇拜。

同时,还与求助者的其他任课老师协商,请他们多给求助者一些可以展示自我的机会,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帮助他树立信心。还在班中要求同学要谅解求助者,不与他“对着干”,而要采取冷却、忍耐的方法。

为求助者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进一步巩固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

基本结束咨询。9.咨询效果评估 9.1求助者及家长的评价:

“我不再害怕老师了”;“感觉同学们开始喜欢我了”; “爸爸妈妈经常鼓励我”;“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发脾气也没用”。

“回家后很自觉的做作业了”;“多表扬孩子还是有好处的”;“孩子回家后愿意说话了,经常谈起学校里发生的事”。9.2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改善了攻击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明显得到改善,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参考文献

6.焦虑情绪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篇六

摘要:本例是应用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立的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和方法,针对一例焦虑情绪的个案进行咨询。通过对求助者不合理信念的分析辩论,使求助者认识到非理性思维方式是导致其情绪困扰的根源,从而用理性思维方式代替非理性思维方式,使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得到了基本的解决,基本上达到了咨询效果。经过咨询,提示了合理情绪疗法对焦虑情绪进行咨询与治疗是有效的。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求助者李某,女,31 岁,身高 1.69 米,体重 67 公斤,汉族,未婚,职业为警察。

(二)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于 1986年出生,因母亲怀其时属于高龄产妇,因此足月后剖腹生产,虽获母乳不足,但发育正常。父亲为镇政府一名干部,母亲为电厂工人。在家排行第二,上有一哥哥,大其 8 岁。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父母感情和睦。幼年时期活泼开朗,能与同龄朋友相处。求助者 7 岁入学,学习成绩优异,小学毕业后顺利考入县城重点中学,寄宿在县城的哥哥家,哥哥和嫂子对其比较照顾,但求助者觉得不是很方便,就在初中毕业升入高中时,从哥哥家搬出,住到学校集体宿舍里。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一所大学。大学毕业后不愿意回老家工作,孤身一人来到异地工作。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公安队伍。工作 9 年多,工作积极努力,但始终没有合适的恋爱对象。最近自己买了房子,原以为会对自己找对象有所帮助,可是还是毫无进展,眼看自己 30 多岁了,不免有些着急,所以情绪变得有些焦虑,伴有一些抑郁。来访者从未谈过恋爱,只是上学期间有一暗恋对象,但表白后却遭到拒绝。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一)主诉

焦虑,有轻微抑郁持续近1 个月,入睡困难近半个月。

(二)个人陈述

求助者最近自己买了房子,可是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却感觉不到快乐,反而觉得越来越孤独,无助。一想到自己都30 多岁了,还孤单一人,被人们称之为“剩女”,就难以入睡。求助者表示不想再这样下去了,觉得很痛苦,所以来寻求一些心理上的帮助。

(三)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焦虑情绪,失眠。

三、观察和他人反应

(一)一般印象

年貌相符,身材高大、体壮,衣着适时整洁,未化妆。言语流畅,眉头紧皱,面带愁容。

(二)精神状态

求助者感知觉、注意品质、思维状态未发现异常,但情绪低落,意志活动无明显增强或减退,焦虑以来一直都能坚持工作、学习,自知力存在,主动求治;人格相对完整和稳定,性格外向。

(三)身体状态

近半个月来睡眠差,常常难以入睡,有时半夜醒来就无法入睡,觉得乏力。近期体检报告均正常。无家族精神病史及遗传病史。

(四)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

最近1 个月觉得孤独、烦闷。工作学习未见明显影响。觉得和已婚的女同事接触不自然,她们闲暇之余不是谈论自己的老公就是孩子,让自己无话可说,但是尚未造成交往障碍。

(五)心理测验结果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 57 分。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 54 分。

四、评估与诊断

(一)对该求助者的诊断

该求职者可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焦虑情绪。

心理状态的评估:求助者近一个月表现出焦虑情绪,有失眠,但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具有良好的自知力及求助愿望。

(二)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就医,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躁、睡眠障碍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求助者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反应也只是局限在择偶问题上,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标准看,只有 1 个月,证明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不严重,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心理测量结果支持本诊断。

以上依据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三)鉴别诊断和依据

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一般也不主动,常常表现出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等。而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也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长,大于 3 个月或半年。而该求助者虽然也以焦虑为主要症状,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和回避,而且持续时间只有 1 个月,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与抑郁性神经症相鉴别:抑郁性神经症表现为兴趣减退甚至丧失,对前途悲观,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并且以上症状持续两年,且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抑郁状态。而求助者不具备以上症状。

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 2 个月。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五、咨询目标

(一)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降低焦虑、抑郁情绪;改善睡眠状况。

(二)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帮助其建立健全的人格。要让求助者在今后的生活中,能运用建立起来的合理认知模式,克服遇到的困难,并以此促进求助者心理的健康和发展。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咨询方法。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 20 世纪 50 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该疗法最核心的就是 ABC 理论。A是诱发性事件,B是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她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个体在特定情景下情绪及行为的结果。本案来访者问题的诱发因素(A)是至今没有合适的恋爱对象;情绪和行为后果(C)是心情烦躁,焦虑,失眠;不合理的信念(B)是我不可爱,没有人喜欢我,我一定会孤独一辈子等。

(二)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与义务

1.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责任和义务。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2.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责任义务。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义务:(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三)咨询时间和费用

每周 1 次,每次 50 分钟左右,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费用:每次200元。

七、咨询过程

(一)咨询过程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建立良好咨询关系与诊断阶段(第一、二次咨询);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和改变阶段(第三次至第五次咨询); 第三阶段:巩固提高与结束阶段(第六次咨询)。

(二)具体咨询过程 1.第一、二次咨询:

咨询任务:了解基本情况,收集相关信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诊断;学会放松方法。

本次咨询小结:通过摄入性会谈,运用倾听等相关技术与求助者建立了良

好的咨询关系,收集了求助者的一般资料、个人成长史资料和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和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状态。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后,确定了求助者的问题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2.第三、四次咨询:

咨询任务:根据 ABC 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

本次咨询小结:求助者能够接受 ABC 理论并可以运用这种理论对自己问题的解释。

3.第五次咨询:

咨询任务: 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者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本次咨询小结:求助者努力修正或放弃不合理的信念,代之以合理的信念。4.第六次咨询: 咨询任务: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

本次咨询小结: 求助者认识到要运用建立起来的合理认知模式,克服遇到的困难,并以此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和发展。同时愉快地与求助者结束咨询关系,八、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自我评估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咨询,心情平静了许多,失眠现象消失了,对未来和婚姻有了新的认识,对自己的评价趋于合理,自信心得到恢复,工作热情高,生活态度积极。现在准备参加单位的竞争上岗,还说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笑它就笑。

(二)咨询师的评估

咨询的具体和近期目标基本实现,来访者基本消除或缓解了焦虑情绪,自信心、睡眠等问题基本解决。最终目标方面:来访者基本了解了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思想,并可以用来分析自己的问题。

(三)心理测验的前后评估焦虑自评量表(SAS): 标准分 40 分。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为 39 分。前后对比,说明来访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明显得到缓解。

九、咨询总结与反思

本案例是一例成人焦虑情绪,引发失眠而做的咨询,根本根本原因是她的不合理认知造成的。通过使合理情况疗法,帮助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改变其不正确的认知,树立正确的认知,使来访者问题得到解决。咨询不足之处,该求助者对自己的未来存在很大的误区,家庭的变故造成对求助者造成很大,虽然在短期内得到改变,长期的成长需要来访者坚持。

参考文献:

1、郭念峰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第3版,第441-445页.(找到正确页码进行修改)

7.薄弱学校变迁的个案分析 篇七

一、一所薄弱村小的变迁史

W市H区X村 (行政村) 由五个自然村落组成, 在这五个自然村落的中心地区设置了一所村小, 以行政村之名命名为X小学。与X村毗邻还有五个行政村, 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村小。1989年之前, 在这些村小中X小学最弱。这一结论有着现实的表征, 也成了X村村民的共识。从师资上说, X小学有一半的教师是民办教师。从教学环境上说, 学校连一个完整的围墙都没有, 教室里用的是白炽灯, 每个教室一盏, 教室的地面是保持了本地特色的土地, 下雨的时候地面上是泥, 天晴的时候地面上是土, 所谓的黑板就是把黑油漆刷在一面墙上, 孩子们上学还要自带板凳。从

筝南昌大学教育学院

教学的成效上说, 小学升重点初中的考试中, X小学年年“剃光头”。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 小学能够升上重点初中是“跳出农门”的第一步, 如果升不了重点初中, 就只能“混”三年后要么“子承父业”回家种田, 要么拜师学门手艺 (如工匠、泥瓦匠、木匠等) 去打工。与毗邻的村小比较, X小学年年“光头”的事实既打击了村民们的希望, 也留给了村民“X小学最差”的共识。村民们的失望与抱怨与学校员工的散漫相伴:农忙的时候, 别的小学不放假, X小学不仅要放农忙假, 而且放假前后有些民办教师还会组织学生到自己的农田里帮忙做事;教师往往在办公室里找不到校长, 却在村民家里的麻将桌上找到了。1989年X小学调来了两名教师, X小学和一些孩子的命运也就此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这两名教师一位姓李, 年过半百, 接任X小学的校长;另一位姓陈, 刚三十出头, 接任X小学的教导主任。李老师的家在X村李庄, 往来很方便;陈老师的家则很远, 只能在一个空闲的教室里隔出一块地方来居住。两位老师刚到校就接手六年级的课, 李老师教数学, 陈老师教语文。李老师为了提高六年级孩子的数学成绩, 四处收集学习材料, 然后将选择出来的题油印成试卷发给学生。陈老师在加强习题练习的同时, 还探索着

罗建河

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如让同桌的学生结对互相检查学习的情况;绘制每次考试的成绩变化趋势图贴在教室的后墙上;每节课都要求孩子们提出问题, 甚至要求孩子们提三个问题后才能放学回家;带着孩子们用左手打乒乓球开发右脑;让孩子们将家里的书拿出一部分做成教室里的图书角……周末两位老师还义务给六年级补课。付出终有回报, 1989年的小升初考试, X小学六年级25名毕业生中有5名学生被重点初中录取, 历史性地突破了零的记录。此后, X小学每年都有6~7名毕业生成功升入镇里的重点初中。1995年X小学第一批考上重点初中的毕业生中有两名考上了大学, 这对整个X村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两位教师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 还想方设法地改造学校环境。为了将教室的地面改造成水泥地面, 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 只购置了水泥, 沙子和碎石则是发动全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就地取材收集起来的。村民们被两位老师的认真劲儿所感动, 特别是看到X小学的孩子也可以读重点初中, 更是对这两位老师充满了感激和信任。村里的工匠们也利用休息的时间免费为学校粉刷墙面, 整修屋顶、围墙, 还送来树苗装点校园。

学校的教风和学风慢慢地改变了, 村风也为之一新。家长们开始主动地监督孩子的学习, 引导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要求孩子完成作业后才能去玩。为了表达对陈老师的感激, X村集资为他在校园里新建了一个房间, 让陈老师夫妻在X村有了一个家。村里还送了几块地给陈老师一家, 让他可以种菜、养鸡。几年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曾想将陈老师调离X小学, 村民们为了挽留陈老师, 居然集体去“信访”。村民们的热情感动了陈老师, 他至今还在X小学任教。

进入21世纪, 农村小学面临着新的布局调整, 全乡的村小要进行相应的撤并。此时的X小学早已经是全区 (县) 闻名的优质小学。理所当然地, X小学成为了全乡的中心小学, 周边的小学逐步并入其中。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开始加大投入, 为X小学建起了三层楼的教室, 配备了电脑室、图书室、活动室, 建起了篮球场。X小学的教学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 彻底地从曾经的薄弱学校转变成为了优质的学校。

二、薄弱村小变迁的动因分析

在村民的眼里, X小学的变迁完全是李、陈两位老师的功劳。除去村民们的情感成分, 虽不能将学校的变迁全归功于李、陈两位老师, 但他们确实是X小学变迁的首要动因。因而, 解析X小学的变迁须从解析两位老师的特性、策略和行动开始。

这两位老师的特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不仅是任课教师, 同时还是学校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正是管理者的身份为他们“策略”的实施提供了便利, 也使他们的行动更具有感召力。在行动上, 两位老师身先士卒、勇挑重担, 来校伊始就接手毕业班的教学工作, 在办学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 立足于自力更生。他们的尽心尽力自然地感染了其他老师和学生, 从而在学校营造出了积极向上、不甘人后的氛围, 或者说激发了整个学校的自尊心, 为学校的变迁准备了精神上的支撑。为了尽快改变X小学的薄弱形象, 两位老师选择了最为直接的策略, 即先抓毕业班力求升学上的突破, 或者说以升学率作为改变学校形象、鼓舞学校士气、赢得家长支持的契机。也许有人会指出, 这是一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 不值得提倡, 甚至应该批判。然而, 素质教育之类的主流教育话语, 更多的是代表了城市教育的呼声, 并不能真正代表广大乡村教育的声音, 城市知识人所抱怨的在乡村语境中还存在着另外的道理[1]。对于当时的村小改造而言, “追求升学率”这一策略有着文化和制度上的合理性。在文化层面上, 对农村的学生和家长而言, 教育和学校的价值就在于能够帮助孩子升学;而在制度层面上, “升学”可以说是农村孩子摆脱“农民”这一身份, 走向新的有尊严的生活的惟一途径。

学校全体总动员无疑是X小学成功变迁的又一动因。在李、陈两位老师做出行动后, 学校的其他教师也开始将精力投入到教学上。学校教风的改变靠的是全体教师, 学生也自觉地完成作业, 彼此结对检查功课。在改造教学环境的过程中, 全体师生都积极地投身于其中。村民们的信任与支持也是推动X小学变迁不能忽视的动因。村民们不仅通过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方式积极地改造了学校环境, 而且通过知恩图报、以心换心的方式挽留了优秀的师资。试想如果没有村民集资为陈老师建宿舍, 送土地给他种菜养鸡, 为他挖井解决吃水的问题, 甚至通过集体“信访”的方式挽留他, 也许陈老师早就离开了X小学, 而X小学的境况究竟会如何还不得而知。更重要的是家长开始自觉地配合学校, 在家里监督孩子的学业, 真正做到了家校合作。如果只有学校的努力, 而无家长的配合, X小学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通过升学上的突破打开变迁的通途。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教学成果或教育成效, 与家庭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三、薄弱村小变迁的启示

X小学的变迁可以说是薄弱学校改造的一个成功案例, 它为解答“硬件条件差, 教育资金匮乏, 长期积弱的学校如何崛起”的问题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发。

面对薄弱学校的改造, 人们常习惯性地想到要政府承担所有责任, 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要政府加大教育投入, 要政府调配良好的师资, 要政府改善教学设备, 等等。在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时, 却忘记了应该先有一个好的学校管理团队。如果没有好的管理, 优秀的教师、充足的教育经费和优越的办学条件也是难以发挥效用的, 就像一个由一流演奏家组成的乐队却没有好的指挥一样。X小学的案例证明了“一个好的学校管理团队就是一个好的学校”。接下来的问题是, 一个好的学校管理团队应该如何行动。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薄弱学校的“病根”在于精神方面的薄弱, 学校整体士气低落, 有一种“日暮黄昏”的感觉[2]。有“门路”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调离学校, 没有“门路”的教师则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在“混日子”。从某种程度上说, 薄弱学校所缺少的首先是一种能感召和凝聚学校内部、引导学校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团结奉献、开拓进取的文化品格[3]。因此, 一个好的学校管理团队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激发学校整体的自尊心, 学校领导者要通过自己的行动激发学校所有成员不甘人后的精神, 要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学校成员看到学校的愿景。格林菲尔德的人类发明论的组织观认为, 人的意图、价值观、习惯和信念是构成组织的重要要素。组织的改革、领导和管理只有与这些要素联系起来才可能顺利进行, 组织的现实性是以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组织不是一种单一的抽象物, 而是相应环境中的个体在面对自己与他人关系时, 所持有的自己能做什么、应做什么和必须做什么的种种不同的认识[4]。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学校的改造应该从组织成员的意图、信念、价值观等的改造开始, 这些组织要素的改造又需要通过学校领导和管理者的表率去体现, 不能只停留在分析、宣讲的层面。其次, 要让学校教育和管理活动回归“生本”, 滋养学生的精神动力。在教育活动中, 正如李、陈两位老师所为, 立足于学生和学校的现有条件尽可能地去充实教育内容, 改变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在管理活动中, 力争将每一分钱用在学生身上, 用在学生的教育上。通过这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与关爱, 给学生注入希望和动力。最后, 在学校改造的突破口和策略的选择上, 需要遵从于文化和制度上的现实性。当前很多学者指出, 薄弱学校改造的重要策略之一是走特色学校之路。这一论断固然不错, 却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即不是所有的特色学校都能在家长们的文化观念中、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中得到支持。相反, 走特色之路很有可能会受到家长价值观的排斥, 被视为不务正业, 误人子弟。特别是城市教育体系中的成功策略, 放到农村教育体系中就有可能会受到排斥, 毕竟两种教育体系的话语不同。

尽管薄弱学校的改造不能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政府, 但并不是说政府无需承担责任, 我们所强调的是要处理好政府行为与薄弱学校自身努力的关系。各级政府仍然是加强薄弱学校改造的主要责任者, 只是不能代替薄弱学校自身的努力[5]。同样, 在我们强调薄弱学校的自身努力时, 也绝不是让学校孤军奋战, 而是强调学校要积极地寻求学生家长的支持与合作。正如一些教育工作者所指出的, 优秀教师留不住是薄弱学校改造中的另一困境, 特别是待遇不佳的农村薄弱学校。X小学的案例似乎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即用“情”留住教师。家长的信任、尊重与知恩图报的情感与行动可以满足教师的较高层次需要, 即尊重的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等, 为薄弱学校留住好教师。而这, 也正是家长们给薄弱学校改造提供的一个重要支持。

参考文献

[1]刘铁芳.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读书, 2001 (12) .

[2]李桂强.薄弱学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透视——基于K中学的个案研究.中小学管理, 2007 (3) .

[3]鲍传友.学校文化:薄弱学校改进的突破口.中国教师, 2008 (5) .

[4]Thomas Greenfield&Peter Ribbin.Greenfield 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toward a human science.London:Routledge, 1993.

8.心理创伤患者倾诉治疗个案分析 篇八

1.求助者某某,女,35岁,已婚。身高1.56米,体态正常,在家务农。家有两个小孩,无重大躯体疾病,家族无精神疾病史,和丈夫一起来做咨询。

2.求助者主诉:前三年前夫因交通事意外身忙。当时前夫骑着摩托车和来访者一起回乡下,路上与一辆大货车相撞,前夫送进医院昏迷一天离她而去。临走前没说上一句话。5年前两人一见钟情,结婚后前夫对她很體贴,有什么好吃的都给她吃。家里经济虽然一般,但前夫为了给她好一点的生活很努力赚钱。结婚一年后他们生了一个儿子,一家三口过得很幸福。前夫出车祸后,来访者一年都沉浸在痛苦和回忆中,经村里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为了摆脱对前夫思念痛苦与现在的丈夫结婚。现在的丈夫对她也很好,并来访者身边一直带着前夫的照片,照片从没离开过身,为这事现在的丈夫很难过,来访者也觉得内疚,所以来做咨询。求助者衣着整洁、举止得体、面带愁容,谈到前夫时,有痛苦表情,陈述时思路清晰,表达准确,对咨询表现出一定的信任与合作态度。

精神状态:情绪低落、入睡困难。社会功能:能和村里的人接触,每天干农活,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求医,并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时间没超过3个月,社会功能没受损,主动求医。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试得分为42分,抑郁自评量表测试SDS得分为48分,SAS用于测量焦虑病人的主观感受。若得分大于45,表示有焦虑情绪,SDS能直观地反映抑郁病人的主观感受,若得分大于50分,表示有抑郁问题。

3.诊断:一般心理问题。具体依据是:发生情绪困扰的原因是可理解的生活事件,来访者有良好的自知力,精神痛苦情绪适中,情绪障碍没有泛化。来访者的精神痛苦来自于前夫,因夫妻感情一直很好,前夫意外身亡,没来得及说上一句话就离开人世。咨询师觉得来访者精神上一直没和前夫分开过,故不管现在的丈夫对她多好、多关心,她还是沉醉在与前夫一起的时光。前夫的照片一直带在身边觉得前夫就在和他一起。

4.咨询方法:认知疗法和空椅子疗法。咨询师用空椅子疗法,让来访者与前夫做个告白,把要对前夫说的话都说出来,咨询师扮演来访者前夫,并回答来访者对前夫思念和期望。前夫希望她今后好好的和现在的丈夫生活,一起培养他们的孩子。他要到很远的地方去了并告诉来访者他在另外一个世界过得很好,不用担心他。来访者听完痛哭,说这几年积压着想对前夫说的话现在都说了,然后来访者把前夫的照片烧掉,正式和前夫做了告别。来访者说心情好久没这样轻松了。第二次做咨询是改变来访者的认知。两次咨询来访者配合得很好,很快就走出来了,过了一个月来访者打电话说他们夫妻现在过得很幸福,来访者的丈夫也说来访者变得开朗,对他也很体贴、关心。

(作者单位 福建龙岩华夏心理培训学校)

上一篇:大学学生会计划下一篇:诚信让生活更美好中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