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生活课堂练习

2024-06-24

文化与生活课堂练习(9篇)

1.文化与生活课堂练习 篇一

1、低碳文化正逐渐变成影响我们发展的一种战略。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竞争之下,低碳文化的感染力和作用力使企业和个人的生存方式发生重大转变。在低碳文化氛围的营造中,通过各种活动,宣传低碳的重要性,感悟自己带来多大量的碳排放,让人们可低碳生活。企业主动承接低碳战略,低碳环保的特性促使低碳品牌实现品质和品味的统一,品牌展现出的绿色文化浓郁飘香,吸引更多忠诚度高的用户。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让我们抓住低碳带来的战略机遇,实现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民族的振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指出“感受身边低碳文化”所蕴涵的《文化生活》的道理。(12分)

1(1)(12分)①低碳文化的感染力和作用力使企业和个人的生存方式发生重大转变。蕴涵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影响作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②通过各种宣传活动蕴涵着文化的影响要通过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③企业发展低碳战略,使低碳品牌实现品质和品味的统一,吸引更多忠诚度高的用户蕴涵了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④低碳文化对一个民族的振兴和国家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蕴涵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2.(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电脑、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学习、生产、生活与娱乐的方式,使地球变成了一个人们共同生活的村落。至今年上半年,我国网民总数达到1.23亿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休闲娱乐、关心国是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来,一些网站大量盗版上传影视剧,传播色情低俗内容,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胡锦涛主席强调,必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材料二: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是一把双刃剑,对于青少年来说,它提供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有益信息,拓宽了他们知识面,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黄色信息的传播等。不少家长怕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反对孩子上网。可是网络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存在,不让孩子们公开接触,孩子出于好奇,往往会偷偷接触。加强网络建设需要全社会各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1)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一。(10分)

2.(1)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1分)近些年来,一些网站大量盗版上传影视剧,传播色情低俗内容,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说明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1分)

②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1分)电脑、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学习、生产、生活与娱乐的式样、方式与效率。(1分)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1分)网站大量盗版上传影视剧,传播色情低俗内容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不知不觉的。(1分)

④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1分)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1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分)

所以必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1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3、材料: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1)请你谈谈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今天,应如何发展我们的先进文化?

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②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人民群众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主体,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④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⑤加强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⑥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只要答对4点,即给8分)

4.材料一:当前我国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娱乐性强,观众参与度高,极大丰富了人们的荧屏生活。但是其中有些综艺娱乐节目出现了低俗化倾向:某些嘉宾通过假造身份、故意炫富、雷人言论、失检行为、恶意嘲|讽等方式自我炒作;部分媒体片面追求收视率,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健康思想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

材料二:国家广电总局近日强调,不能片面追求收听收视率,不能靠低俗、庸俗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应该坚决叫停低俗文化,不让其流布于社会。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回答:

(1)你认为,当前某些综艺娱乐节目出现低俗化的原因有哪些?(2)面对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青少年学生应当作出怎样的选择?

4.(1)①某些嘉宾思想道德修养低下,(2分)受封建思想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影响,荣辱观倒错,通过低俗方式炒作自己。(1分)

②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2分)导致部分媒体片面追求收视率,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1分)

(2)①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低俗文化的能力。(2分)

②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2分)

③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2分)

5.(10分)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文化。悄然兴起的“国学热”可谓“文化寻根”现象的折射,这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密切相关。就现实层面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借助电视、网络等现代手段,国学也穿上“现代时装”,并通过通俗化的解读,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上有了更高的效率。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平国学,推动国学发展,就是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接,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2分)(2)我国传统文化如此之“热”的原因。(8分)

5.(1)对待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2分)(2)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我国传统文化“热”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特征的反映。

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个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③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对传统文化作通俗化的解读,对传统文化热潮起到了推波助谰的作用。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弘扬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政府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每小点2分,共8分)7、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世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政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一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而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1)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12分)

①、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②、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③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10课标全国卷,39)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早期,文化成为招商引资的重媒介。近年来,在很多地方,文

化不仅仅是“陪衬红花的绿叶”,而且直接登上了经济舞台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现

了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到“文化唱戏”的转变: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9年以

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值月均增幅达l7%,其中电影、图书和舞台剧等,收入增长更高达20%以上。

根据材料分析,有人认为,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体现了人们对文化功能认识的深化。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运用文化知识简要说明理由。(8分)

8.【答案】答案一:不赞同。文化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等功能。材料二中,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只强调了文化的经济功能,而忽视了其他功能。

答案二:赞同。“文化搭台”只看到文化对经济的服务功能,“文化唱戏”则认识到文化本身的经济功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体现了文化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等功能。

2.文化与生活课堂练习 篇二

一、生活中孕育教学, 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 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因为生活是知识的海洋, 生活中时时处处皆学问。所以, 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并真正理解不是最终目的, 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 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 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实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 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因此, 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 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开创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

1.留心学校 生活 , 学习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 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例如学校发生的好人好事、校园新闻、校园文化、同学之间发生的事情、师生之间发生的事情……都可以引导学生去写、去说、去细细体会。如我们学校是一所具有农村特色的老校, 学校博物馆中陈列的大都是我们祖辈们曾经用过的器具, 看着眼前一件件充满乡土气息的物品, 引导孩子们思考:这是什么?这是干什么用的? 我们现在怎么不用这些东西? 先辈们过的生活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接着, 引导孩子们用心体会, 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感悟祖辈们的生活及艰辛创业的历史, 受到深刻的艰苦朴素的教育, 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2.关注社会生活, 学习语文。人是社会中的人, 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 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 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富有创意”的广告词, 如热水器的广告词“随心所浴”, 服装店的广告词“百衣百顺”, 止咳药的广告词“咳不容缓”等, 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随处可见, 可以让学生扮演文字小卫士, 走入社会纠正这类现象。这样,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 养成了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 还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了社会。如学了《桂林山水》、《九寨沟》、《草原》等课文后, 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 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及当地的风土人情。再如到社区参加板报设计、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 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3.联系家庭 生活 , 学习语文。家庭是孩子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这里, 孩子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我们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 巧妙设计语文教学, 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家电的, 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家电广告; 有的学生家长是开服装店的, 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 则可以让他写介绍水果的文章等。这样一来, 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家长更是倍加赞许。再如指导学生在家中和父母举行跳绳比赛, 完成一次习作, 主持召开家庭会议, 写出自己作为一名小主持人的体会, 这些都是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的好途径。

二、精心设计, 紧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 离开了生活, 语文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语文处处反映着生活, 它们密不可分。在课堂教学中, 要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让语文教学融入生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境 , 还原生活 。我在设计教学时 , 尽可能地创设情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语文知识。特别是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内容, 如果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语文教学, 往往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利用实物或多媒体信息资源, 再现生活情景, 从而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积累。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天山牧场》这样的课文, 老师要让学生感受草原的辽阔和天山牧场的壮观, 如果单从语言文字进行感受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现草原、牧场的风光,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息息相关的, 语文教师必须构建语文教学生活化、情境化的观念。

2.关注生活, 积累素材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 这决定了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许多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 教学时我们应该指导学生留心观察, 通过观察认识生活, 开阔视野, 加深对课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样学生写好一篇习作, 不仅要通过课堂学习与课外自学积累语言文化知识, 还要通过社会生活实践丰富生活阅历, 积累生活素材。

3.角色体验 , 再现生活 。知识源于活动 , 教师要把讲台变成舞台, 让学生扮演生活中的角色, 将语文与生活、学习有机联系起来, 使学生感受到新学的知识源于生活, 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情感, 主动参与到阅读中。在课堂教学中, 有时不妨将师生角色互换, 让学生尝试当一回“小老师”, 在《紫色的小花》一课中, 我让学生扮演紫色花和栗子花, 在《母亲的账单》中, 让学生当小彼得和妈妈对话等, 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新鲜有趣, 思维处于积极状态, 更能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

总之, 将生活和语文联系的课堂是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 是预设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 是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筑的课堂, 是对话与体验遥相呼应的课堂, 是现实与理想逐渐逼近的课堂。它是师生和谐、心扉敞开的场所;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师生创造奇迹、激活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 随时有可能邂逅意外通道和美丽图景的旅程……让和谐的语文课堂弥漫着民主自由的空气, 培植适宜儿童主体精神生长的“气候”和“土壤”, 散发出生命成长的气息。让学生心灵得到充分放飞, 尽情徜徉于语文课堂之中。

参考文献

[1]余蕾.语文教学与生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生活中开掘源泉 课堂上练习对话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对话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间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因此,作为交际使用的口语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因此,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教育中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常常感到学生无话可说,或者想说却找不到适当的语言,一节课下来,老是感觉效果不理想。怎样解决“茶壶煮饺子──有嘴倒不出”这个难题呢?我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总结了几点做法。

一、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开掘口语交际的源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生活即教育。”可以说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教师要用心捕捉时机,诱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比如,我们班新转进一个学生,我就会抓住这个机会,让大家说欢迎词,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欢迎你,新同学,希望我们成为好朋友。”又一个学生说:“我为我们这个班多了一名新成员而高兴,欢迎你。”还有的学生说:“我们班是个团结向上的集体,希望你的到来能为我们班增光添彩。”……通过致欢迎词,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提高了他们与陌生人交往的能力。“三八”妇女节,是妈妈的节日,是培养学生尊敬父母的好时机,孩子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再如“五一”是所有劳动者的节日,学生又怎样来表达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尊重呢?“六一”是全体同学的节日,他们在这种欢乐的气氛中怎样互相祝贺,互相鼓励,我们老师要抓住这些机会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这样会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二、创设具体交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口语交际课应围绕交际来构建,应该以真实的交际为依托,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老师要根据每次口语训练要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就地取材,创设丰富多彩的真实的交际情境。但创设的情境必须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切合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在教学口语交际《风景优美的地方》一课时,我是这样尝试的: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把学生自由分成小组,模拟现实生活,组成“旅游团”,组内的每一个成员轮流当“导游”,向游客介绍风景优美的地方,“导游”和“游客”之间用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如:解说式、对话式、询问式……在双向、多向的互动中学生思维活跃,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都有所提高,如:一名“导游”说:“我来向游客们介绍一下我们江津白沙的黑石山,黑石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山上的石头是黑色的。这里面还有一个神话故事呢……”“游客”们认真地听着仿佛真的来到了黑石山。有的“游客”听到了小“导游”的介绍还不住地问:“黑石山上二郎神留下的屁股印是真的吗?”“山上还有哪些名胜呢?”这时小导游就会一一给予解答,要想完成“导游”的任务,学生就要主动去搜集资料,这会促使他不断增长知识,扩大视野。

三、采用多种互动的形式,发展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并指明了“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的主要特点。它的核心是“交际”,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因此,口语交际中,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还要适时接话,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适时运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群体互动等多种形式,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在动态的交际中反复训练、体会,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说一说、比一比、议一议、赛一赛等生动鲜活的手段,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让孩子们生龙活虎地投入学习中。学生在生与生、生与师的口语交际实践中,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交流。

四、建立激励评价机制,树立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自信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来自于他们的兴趣,而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激励”。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自由表达,各抒己见。哪怕他说得不完整,用词也不是很准确。老师要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指责,耐心听学生的发言,善于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不轻易挑剔学生口语中的“毛病”,宽容大方地让学生“再说一次”等,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他们,用激励的语言去调动他们,用积极的评价去启发学生,使他们在同学面前不退缩,能自信地、无拘无束地表达。这些细心的呵护可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使他们永葆参与交际的活力。

总之,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应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及表达的欲望。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去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语言,以鼓励激发学生的自信,使他们能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从而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都是非常必要的。相信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高丽萍.浅议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改革[J].新课程学习:上,2011(4).

4.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练习题 篇四

1、环顾我们的身边的生活,各种文化活动目不暇接,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A、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俄罗斯等国B、2013年3月,韩美举行“关键决断”的联合军演

C、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正式挂牌

D、2013年9月28日,在中国曲阜举行国际孔子文化节

2、一卷书香,一杯茶香,茶和书安静地交汇,构成了一幅温馨的图画,给人以从容淡定之感。这说明人的文化素养()A、是天生俱有,与生俱来的B、取决于人们的生活式

C、要通过对生活的体验来培养D、是由人们的价值观念决定的3、2013年10月11日,第十届中国艺术在山东举行。内容既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播影视等成果,又有书画、舞蹈等展演,全国打造生态文化产品交易平台。材料说明()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②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要前提

③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④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4、西方学者约瑟夫·奈曾就柏林墙倒塌感慨:“早在柏林墙倒塌之前,西方的影视就已经‘穿墙而过’影响了一大批人。如果没有西方流行文化经年累月传递的那些影像,光凭锤子和压路机是难以推倒柏林墙的。”这表明()①文化对政治具有反作用②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④政治是文化的基础

A、①③B、②③C、①②D、③④

5、自唐朝初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便成为固定的节日,历经一千多年,吃月饼、中秋祭月等习俗保留至今。这说明传统文化()A、具有鲜明的民族性B、具有相对稳定性

C、符合社会发展要求D、需要推陈出新6、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它是()

①展现文化的凝固艺术②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

③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④研究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载体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7、近年来,《潇湘雨》《荷花亭》等中国风歌曲深受人们喜爱。歌曲创作者将意境隽永的古诗词融入到现代旋律中来,让人们在聆听歌曲时深深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古典之美。这说明()①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②传统文化是现代歌曲发展的源泉③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文化创新能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8、下面的名言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的是()A、玉缺见不挠,剑折知真刚B、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侯

C、立志在坚不在锐,成功在久不在速D、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9、2013年8月2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央视成功首播后,在全社会迅速掀起了一股手写汉字的热潮。央视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基于汉字()①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②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③具有传承中华文明的作用④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10、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芬芳而甘醇。可见中国茶文化()A、是中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B、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D、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11、2013年5月1日起山东曲阜开展“背《论语》免费游三孔”的活动,也得到了港澳台等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踊跃参与。这表明()A、中华民族对同根文明和文化的认同B、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D、传统文化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12、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13、2013年9月26日,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对道德模范进行表彰()①有利于传播道德正能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②提高了公民的科学文化的修养③能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④能抵御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侵蚀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4、李某精于电脑,为了发泄多次寻找IT方面工作不能成功的不满情绪,制造出计算机病毒“熊猫烧香”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给互联网用户带来巨大损失。这告诉我们()A、思想道德修养比知识文化修养更重要B、缺乏知识文化修养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

C、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总是矛盾的D、要坚持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

1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强国。为此,我们应该()

①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②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④坚持多元化的指导思想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

16、2013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纪委下发通知,要求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和节庆演出。要求严禁公款购买印刷寄送新年贺卡或日历,这是继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之后,打击奢侈浪费和贪污腐败的最新举措。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倡导勤俭节约风尚的理论依据。(8分)

17、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演讲时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概念。“古丝路”曾经为沟通沿途各国文明,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做出过重要贡献。在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基础上建设的“新丝路”,既是一条商道,更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必将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文化交流。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怎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文化交流。(12分)

18、近年来,日照市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为指导,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一主线,打造“德润港城、善行日照”道德实践品牌、抓好讲文明树新风、乡村文明行动、志愿服务等活动,着力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为推动日照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请你以“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你我他共同参与”为题写一份倡

议书,从“精神文明建设”角度列出要点。(10分)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练习题 答案

1~5 D C B A B6~10 D B B A B11~15 A B B D D

16.①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先进的文化能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树立勤俭节约风尚,有利于推动经济、政治的发展。(2分)②文化塑造人生。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能对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2分)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2分)④树立勤俭节约风尚,有利于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风尚,创建精神文明。(2分)(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亦可)

17.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3分)②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中国和中亚各国文化的繁荣。(3分)③通过扩大商业贸易推动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文化交流。(3分)④我们既要充分吸收中亚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3分)

18.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各项事业才会全面兴盛。(2分)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我们应该积极参与。(2分)③我们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2分)④我们要脚踏实地、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活动。(3分)(其他观点合理可得分,最高不超过10分)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练习题 答案

1~5 D C B A B6~10 D B B A B11~15 A B B D D

16.①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先进的文化能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树立勤俭节约风尚,有利于推动经济、政治的发展。(2分)②文化塑造人生。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能对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2分)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2分)④树立勤俭节约风尚,有利于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风尚,创建精神文明。(2分)(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亦可)

17.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3分)②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中国和中亚各国文化的繁荣。(3分)③通过扩大商业贸易推动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文化交流。(3分)④我们既要充分吸收中亚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3分)

5.附中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练习 篇五

26.《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美食纪录片,更是一部人文纪录片。其充满浓郁的人文情怀、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它以精致的画面,快速、跳跃的剪辑,充满悬念的叙述方式,将中国视角、民族风格、世界胸襟相融合,加上国际化的创作,使得它成为一个“代表中国纪录片当下创作、创新、发展的新标杆。”《舌尖上的中国》把“吃,还原到了家乡、乡村、社群、邻里关系,还原到了传统,还原到了人最本真的生活状态之中,从而表现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这是它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舌尖上的中国》受到观众热捧的原因。(8分)

26.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舌尖上的中国》受到热捧的原因之一就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2分)

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舌尖上的中国》满足了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2分)

③正确处理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舌尖上的中国》对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2分)

6.高一《政治生活》课堂巩固练习 篇六

1.1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班级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

1、如果说民主是指一种与个人专制独裁统治不同的、实行“多数人的统治”的国家形式,那么,这个“多数人”是指

A.统治阶级中的多数人B.全体国民中的多数人

C.国家政权机关中的多数人D.包括被统治阶级在内的多数人

2、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刑事诉讼修正案》首次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总则。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刑诉法体现了

①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②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③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④我国人民民主的全民性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人民民主专政是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②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③人民当家作主是指每位中国公民都是国家的主人④人民当家作主是宪法决定的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4、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的特点,表现在①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②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逐步得到确认③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④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5、我国现阶段民主的主体包括

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内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②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③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④全体公民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6、2010年5月12日,公安部、教育部联合召开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紧急视频会议。公安部长孟建柱强调,各级公安机关要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严厉打击侵害师生、儿童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这表明

A.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B.必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C.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D.世界上从来没有超阶级的民主

目前有些官员公费出国考察已经变异成为公款旅游、购物、安排子女留学,甚至是部分贪官敛财或外逃的途径。“裸体做官”已经成为当前官场亚文化——一些官员自己在国内当官腐败、将家属移居海外,为自己外逃做准备。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我国外逃的官员多达数千名,携款高达数千亿元。据此回答7~8题。

7、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

A.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B.人民当家作主

C.实现了民主与专政的统一D.第一次实现了全民的民主

8、“裸体做官”的存在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②坚持民主与专政的统一③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④充分发扬民主,调动人民群众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7.让哲学的智慧跳跃在文化生活课堂 篇七

一、用哲学原理讲授文化生活知识

1.利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讲授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在讲授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时, 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1) 辨析:“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正确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3)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 有人认为, 经济上去了, 社会文化就发展了, 社会文明程度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 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解答正误混杂型辨析题的关键在于找出题中观点哪些地方合理, 为什么合理, 哪些地方不合理, 为什么不合理。学生通过分组讨论, 得出问题 (1) 的结论:题中观点看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但忽视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究讨论, 学生一般能依照上图思路把握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即经济、政治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 文化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并且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以及相对独立性。

把握住了问题 (2) , 学生也就不难得出问题 (3) 的结论了, 即题中观点肯定了经济决定文化, 但忽视了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并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2.利用辩证的否定观讲授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在利用辩证的否定观讲授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时, 笔者运用以下背景材料设计了问题。

二人转本是东北的草根文化, 据说有三百年的历史。二人转内容很丰富, 也很深奥, 演员需要在“口”“相”“唱”上下很多工夫研究。传统二人转以唱为主, 给人感觉“大俗”, 难登大雅之堂。如今, 经过改良的二人转, 提倡“绿色二人转”, 在保留原来大部分精华的基础上, 加入了很多综艺性的内容, 使二人转增强了生机与活力。二人转演员小沈阳的精彩演出, 使200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分外红火。“刘老根大舞台”剧场落户全国九大城市。

(1) 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分析, 二人转为什么能增强生机与活力?

(2) 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 谈谈怎样使二人转继续增强生机与活力。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 各组选出代表回答, 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及时点拨, 总结得出结论: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因而文化继承, 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 而是“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是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因而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 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因而我们必须推进文化创新, 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以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 为社会实践服务。

3.利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讲授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在讲授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时, 笔者先给出探究问题。

常言道:“多想出智慧。”因此, 文艺创作来自创作者的灵感, 根源于创作者的聪明才智。请从哲学角度进行分析。

学生通过讨论, 一方面肯定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另一方面又指出材料中的观点违背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的原理。紧接着, 笔者又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这一关系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有何内在联系呢?

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后一般会指出,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教师引导总结补充得出结论:文化创新的过程也就是认识深化、发展的过程, 因而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文化生活领域中的具体体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二、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挖掘文化生活知识的隐性联系

1.利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把握同类知识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时, 我们反复告诫学生, 一定不能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理解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但这两者之间又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整体由部分构成, 而部分之间既有整体的共性, 又有自己的个性, 用图表示如右。整体的事物A由a、b、c等部分构成, a、b、c相交的阴影部分, 既是a、b、c三部分的共性特征, 又是处于整体地位的A事物的更小的部分。

文化生活知识之间在本质上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又有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挖掘这些联系, 既可以整合知识, 又能加深对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以下文化生活现象就反映了整体与部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世界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它们之间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同时, 文化既是民族的, 又是世界的。文化是民族的, 强调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是世界的, 强调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因而, 各民族文化之间既有共性, 又有自己的个性。用类比推理可知, 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也是如此。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同时,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 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利用普遍联系原理, 挖掘知识内在的线索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是具体的、多样的, 因此, 我们要善于把握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因果联系来挖掘知识间的线索联系。教材中的某些重要知识点, 渗透在教材的各个角落, 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学中, 我们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顺藤摸瓜”, 把知识点有机串联起来。

文化生活教材第一课中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就是贯穿整个文化生活的一条隐性红线, 我们可以用上图把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图中右端的知识点无不隐含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三、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讲授文化生活教材, 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反对穿新鞋走老路, 以传统的方式应对新课程, 做到由“教教材”转化为“用教材教”

用哲学讲授文化生活教材, 我们要做到由“教教材”转化为“用教材教”, 引导学生自主、互助、合作、探究, 挖掘出哲学与文化生活的隐性联系, 或者用哲学的思维去理清文化生活知识点之间的显性联系。要坚决反对以传统的方式应对新课程, 仅仅满足于哲学知识与文化生活知识间的机械转移, 要始终坚持“四前四后”原则, 即:学生在前, 教师在后;尝试在前, 指导在后;练习在前, 讲解在后;活动在前, 结论在后。

2.避免用“理论教理论”, 而应理论联系实际, 连接、融入鲜活的背景材料

理论具有抽象性, 用抽象的哲学理论去讲授文化生活理论, 往往枯燥难懂, 教师教得痛苦, 学生学得辛苦。因此, 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连接、融入鲜活的背景材料, 遵循由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这样既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又能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以问题为载体, 要避免“假问题”, 讨论“真问题”, 做到“问有所值”

8.课堂练习的设计与优化研究 篇八

[关键词]课堂练习 针对性 合理性 目标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63

合理的课堂练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扩展思维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课本知识,学会将知识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教师要合理设计课堂练习的内容和方式,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断优化,才能提升整体数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本文以实际教学经验为基础,探讨出合理设计和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几点措施。

一、课堂练习设计的针对性

由于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同,教师安排课堂练习的方式和时间不能过于固化,以免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加上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如果教师安排的练习题未区分出难易程度,就无法有效锻炼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基于此,教师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上要实现针对性,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布置课堂作业,并充分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在课堂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已经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了人民币的类型及分、角、元之间的换算关系。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出具备不同难度的梯度练习,让学生循序渐进理解和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首先,教师在黑板上编写练习题,如1元=( )角,2角=( )分等,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竞答,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换算的方法,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反应能力;接着,教师进一步提高练习难度,为学生创设在商场购买东西的情境,向学生提问,如“铅笔0.8元,给营业员1元后,应找回多少元?”等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最后,教师给予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假设每个学生有10元钱,根据教师展示的商品进行购买,并提出如何购买可以买到最多的商品等,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计算完成练习。教师为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课堂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更多的思考和练习空间,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课堂练习设计的合理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确保每一节课都能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领会和接受教学内容。40分钟的课堂时间是固定的,教师需要对课堂练习时间实现合理化安排,优化教学的效果,让课堂练习发挥基础巩固和创新发展的作用。

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认数”时,教师教会学生认识和书写万以内的数之后,需要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事物进行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大数目的意义,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经过知识的讲解后,课堂练习的时间相对减少,为利用好课堂的有限时间,教师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进行练习。如我国国土面积为960000平方千米,世界上的昆虫种类为700000种,我市的人口为320000等,让学生通过抢答准确地读出这些数字并画出等级线,再请学生相互交流,并总结出讨论结果,教师点评纠正,最后布置课外作业进行巩固。只有合理安排课堂活动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练习的效果。

三、课堂练习设计的目标性

教师设计课堂练习的题型、区分习题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均能为课堂练习的设计起到一定的优化效果。但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率,还需要教师认识设计目标性的重要性,即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安排满足教学目标要求的课堂练习。

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加和减”时,这一部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要求学生学会列竖式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掌握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减法。那么在课堂练习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联系之前学习的内容,对小数进行大小排序,如1.9、0.7、0.5,接着引出习题。习题内容尽量与实际生活相关联,以方便学生联想和思考,如在文具店里,铅笔0.7元、橡皮0.5元、圆珠笔1.9元,教师提出问题“铅笔比橡皮多多少元”“圆珠笔比铅笔多多少元”“如有3元钱,买了圆珠笔后还剩多少元”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列式时,可将“3元”表示为“3.0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点,保证课堂目标的完成。

综上所述,为有效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求教师以实际教学内容为主,注重设计的针对性、合理性和目标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采取多样的练习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9.文化生活第三课练习题.成品 篇九

一、选择题

1、我国文化部长孙家正指出:“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这里讲的“世界因不同而精彩”,强调的是()

A.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B.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必须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文化交流 D.文化交流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2、法国学者阿尔诺·多德里夫认为,每个艺术门类都可在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对话中丰富自己。我国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也认为,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尽管有独特的不同于一般的表现形式,但它的精神追求,一定与其他民族的精神追求息息相通。对这两位学者的话,理解正确的是()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②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③文化的世界性是文化民族性的基础 ④发展民族文化应以引进世界先进文化为主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3、近期召开的世界媒体峰会以“合作、应对、共赢、发展”为主题。这一主题蕴涵的文化生活道理有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②融合文化的多样性③尊重文化的平等性④消解文化的民族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美国驻华使馆教育交流中心主任蓝莺女士表示。“2009~2010学年,中国赴美国留学的人数已接近10万,比前一学年增长21%。”材料反映了()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③我国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④我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5、中秋、清明、端午等中国传统节日被确定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样做有利于()①继承传统文化,复兴优秀文化传统民俗②给现代社会的人们带来新的乐趣③加强国民的民族认同,表达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④使人们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6、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伟大盛会,更是世界各国欢聚、沟通、展示与合作的文化大舞台。“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这句话所体现的关于文化生活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A.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B.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C.发展本民族文化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内在要求D.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7、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 A.继承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B.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D.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8、2010年10月7日,在庆祝中意建交40周年和“中国文化年”开幕音乐会上,“东西方在歌剧中相遇”是第一个节目。京剧与西方歌剧咏叹调的选粹“联袂登场”。中国三位著名京剧演员和三位优秀歌剧演员分别以风格迥异的精彩演唱,以及对照鲜明的服饰与化妆,为全场观众演绎了一场中西文化合璧的精品节目,获得观众经久的掌声。这表明①中国文化已成为世界主流文化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中意文化已经消除了差异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9、2011年9月23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获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这一国际医学大奖。为了攻克疟疾,在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屠呦呦团队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从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经过反复筛选、试验,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她说,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传统中医药多年来一直服务中国和亚洲人民,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中国传统医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①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有助于增进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②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有利于展现文化多样性③应注重继承和保护,进一步发挥中医的作用④要保护更要开发,文化的价值在于能否创造经济价值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0、近日,全国上百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官方微博相继亮相,其中不乏九寨沟、玉龙雪山等著名重点风景名胜区,成为网络上一道名副其实的“风景线”。如点击江西省旅游局的官方微博,网友不仅可领略庐山的雄奇、欣赏婺源的油菜花,把玩景德镇瓷器,还能相互交流旅游心得。材料告诉我们,微博①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②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③促进了文化传播与发展④强化了政府对文化市场的管理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1、“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西湖,在诗人白居易眼中,有如醉人画卷,让人流连忘返。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5次大会上,“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作为唯一的中国项目,申遗成功。该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是因为它①蕴涵着民族文化的魅力②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能够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④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 A.①③B.①②C.①④D.②④

12、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星光大道》、《全家总动员》,通过其强大的媒体优势及节目创新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成就了许多人的明星梦,也成为商家必争的优质电视广告宣传载体。这说明 ①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④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3、孔子学院是推广汉语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目前其在世界多地区“生根发芽”,并有“茁壮成长”的趋势。这一趋势有利于①中华文化向外辐射,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②吸收世界优秀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③中华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④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①③ 14、2011年兔年春节碰上了情人节,许多“80后”“90后”的青年产生了这样的困惑:真不知道是陪父母、给亲戚拜年,还是陪恋人一起过节?材料启示我们A.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B.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自觉抵制西方文化

C.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D.融入世界文化潮流,淡化民族特色

15、我们在电视上赞叹日本的“织巧节”和韩国的“孟兰盆节”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文化传统,却忽视了礼仪之邦的中国才是它们的起源之地;在艳羡西方载歌载舞数日不眠的狂欢节时,却不知“东风夜放花千树,一夜鱼龙舞”的元宵节恰恰是我国的狂欢节。这说明

A.民族节日传播的重要性B.中国节日比外国节日更优秀更科学 C.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继承的重要性D.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16、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李君如在2011年9月举行的第四届北京人权论坛上表示,“我们无法改变各个国家文化上的差异,但可以通过文化交流了解并理解这样的差异,从而增进在人权问题上的认同。”这一观念要求我们A.必须认同本民族文化B.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C.维护世界文化的统一性D.消除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17、近年来,我国在许多国家成功举办的“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活动受到普遍欢迎。当你看到反映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成就展后要写一篇读后感,需要确定一组符合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或主张的关键词,你认为下列各组中最准确的一组是

A.相互借鉴求同存异提升文化软实力B.尊重差异平等协商认同外来文化 C.加强交流文化共享汲取各国文化D.理解个性积极创新舍弃传统文化

18、“2011厦门国际奔牛节”7月1日在厦门牛庄开幕。活动邀请了海峡两岸和国际艺术家参与创作了两百头艺术牛,它不仅让市民欣赏到了全世界各种艺术形式的“牛”,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独特的牛文化。这说明A.各国文化都是相同的B.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C.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D.民族文化必须走向世界19、2011年6月11 日是我国的第六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依法保护,重在传承”。我们之所以重视保护文化遗产,是因为①文化遗产包括文物、遗址等②文化遗产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③文化遗产对展示文化多样性有独特作用④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文化遗产就是世界遗产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

20、近年来,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稳,越来越快。现要求围绕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意义写一篇政治小论文,你认为比较合理的理论视角是

①文化与综合国力②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③文化继承④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一元化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1、文化交流与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下列选项中体现文化交流与融合重要性的是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②独弦不成音,独木不成林③孤芳独美,不如集众芳以为美 ④己所欲,尽施于人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

22、历届奥运会的开幕式基本上都遵循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理念,力争将最耀眼的本土文化呈现给世人。这体现了

A.文化可以分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两部分B.民族文化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C.民族文化都值得发扬光大D.正是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才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

23、人们一提到中国,就想起长城;提到埃及,就想到金字塔。这表明长城、金字塔()

A、是落后文化的象征C、只具有建筑文化意义

B、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D、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③有利于加强中美文化交流,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④能够促进中美文化的融合,消除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A、②④B、①③C、③④D、①②

26、北川县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山东省在援建过程中既重视对当地恢复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帮新,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勇挑重担、一往无前,团结协作、人可胜天”的山东精神。这种精神

①彰显了山东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特点②是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 ③为齐鲁精神文化宝库增添了丰富内容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了巨大贡献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二、简答题

27、近年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不同场合都强调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2009年11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开罗访问了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并发表题为《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的重要演讲,呼吁尊重文明多样性。2010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中外记者时再次表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之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相学习和借鉴。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⑴ 温家宝总理呼吁尊重文明多样性的理论依据是什么?(6分)

⑵ 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时,应如何做到尊重文明的多样性?(4分)

28、2011年4月28日至10月22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古城西安隆重举行。2011西安园博会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会徽和吉祥物均命名为“长安花”,取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理念为“绿色引领时尚”倡导“简单而不奢侈,低碳告别高耗,回归自然,绿色生活成为追求的时尚”。2011西安园博会是推广展示陕西西安现代、绿色、时尚、美丽新形象的重要平台和窗口。800多万西安市民正伸出双臂,拥抱世界,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一届有创意、有特色、水平高、影响大的世界园艺盛会。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说明了文化生活什么道理?

(2)结合文化交流的有关知识,说明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C4、D5、C6、C7、B8、B9、C

10、C11、A12、B13、C14、C

15、C16、B 解析:题干说的是通过文化交流理解文化差异,这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选择B项。

17、A18、C19、D20、A21、D22、D23、B24、C25、B26、D

二、简答题

27、⑴①文化多样性是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

24、微博可以产生“核裂变”效应,形成信息的高速大范围传播,网络的力不“微”、势不“薄”说明A、微博已成为当代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B、文化创新锐不可挡,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C、大众传媒具有沟通、共享等强大功能D、文化影响人的思维、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5、2011年1月17日,国家形象宣传片亮相纽约时报广场,从更多角度、更广阔的视野展示了当代中国。让美国观众了解一个更直观更立体的中国国家新形象。播出中国国家形象片

①体现文化与政治相互为中国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②表明中华文化成为了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2分)。②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2分)。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2分)。

⑵①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2分)。②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2分)。

28、(1)①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充分说明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说明了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③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上一篇:有趣的六一儿童节150字作文下一篇:学生会组织部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