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水墨画教学大纲

2024-11-08

儿童水墨画教学大纲(共15篇)

1.儿童水墨画教学大纲 篇一

少儿水墨画教学计划

1.教学目的:

水墨画教育的价值,并不在于孩子的绘画技能有多么熟练,或画出了什么惊人的杰作。通过水墨画教学活动,使少儿发现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大胆创造的信心,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把自己潜在的创造力充分表现出来。

2.教学目标:

引导和培养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让孩子体会“笔墨”。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手部力量,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3.教材分析:

水墨画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绘画之一,是用中国独有的毛笔,以水调墨、调色,画在具有渗化性能的生宣纸及其它吸水性较强的纸上的一种绘画,是在笔、墨、水综合运用下进行意象造型的画种,画面形象不拘泥于自然,讲究直抒胸怀。它历史悠久,具有简单、概括的特点,符合儿童的思维,易被儿童理解接受,水墨画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它的愉悦性、形象性、可操作性和自主性深受幼儿喜爱。通过水墨画学习,可促进手眼协调及各种能力的发展,孩子们可以体验水、墨、色在宣纸上的奇妙变化和画面的笔情墨趣,了解和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特点。

4.水墨国画的意义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光辉、灿烂、悠久的历史。它与西方绘画不同,有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在世界美术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让儿童从小了解、学习水墨画有着重要的意义。

儿童学画水墨画,不能作为专门化的技术训练,更不能用成人化的一套技法要求孩子,以免扼杀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引起儿童学习水墨画的兴趣,学会一些儿童能够接受的简单的表现技法,让儿童借助笔、墨、水的功能来表现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从而陶冶他们美好的情操,启发他们潜在的智慧才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为将来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及创造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儿童水墨画是非常有趣的,不只是水墨游戏的表现,也突出色彩与童趣的结合,更有一番韵味。

5.儿童国画教学的课程框架

学画的方法不足一而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适应的教学方法与内容有差异。低年龄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已具备一定的临摹能力,且学习任务少,学画时间充足,家长学生能把较多精力集中到学画上,便以较快入门,为进一步学画打下扎实基本功。高年龄的学生,自控能力强,表现力丰富,内容与低年级不同,需要适当调整,并增加难度。

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学画兴趣,了解文房四宝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熟悉毛笔性能,了解用笔的正、侧、卧、逆、散的不同方法和效果,学会简单的调墨调色。内容选择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绘制容易的事物如水果、蔬菜、鱼虾、小动物,认识毛笔“线条”,在明暗素描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石头的皴法和一些树的画法,使水墨风景更富有生机等。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愉快地绘画,采用讲解示范,学生跟画的方法。根据学生实际适应情况,慢慢转到基本技法的训练上来。花鸟画的基本功主要是笔墨,笔墨的锻炼可以从梅兰竹菊入手,由此推及其它花卉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书画基础的孩子,后期还可以选择创意国画,诗、书、画、印合一的教学策略;选择适合描绘的童诗、歌谣、古诗词、散文游记等,就其内容含义,透过教师讲解,儿童的共同讨论,再由教师提示适合的笔墨技法,由儿童描绘整首诗所表达的意境。

2.儿童水墨画教学大纲 篇二

兴趣是美术学习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积极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强大、持续的学习动力。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阶段来思考, 我们不妨尝试将“课堂导入趣味化”, 这样可在课前短短的几分钟里触动学生最为敏感的神经, 把他们的思维集中到课堂。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大写家、大画家, 如, 羲之“池水尽墨”、智永“退笔成冢”、板桥“点墨成蝇”、启功先生“一笑置假”等等, 都是少年儿童所喜爱的, 这些故事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 又是尚好的品德教育素材, 教师在课堂导入中倘若运用的恰如其分, 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教学过程游戏化

画家亨利曾说过这样的话, 形象地描述了儿童绘画和玩的关系:“绘画就是拉根线条去散步”, 这句话讲得很轻松, 做起来就没那么容易, 但对新课程下的儿童水墨画教学有指导性作用。如, 我在讲授“水墨游戏”一课时, 将游戏活动的形式渗透到学习内容中, 让学生在水与墨、色与彩的尽情玩耍中感受水墨线条的浓、淡、干、湿和曲、直、粗、细的变化, 以及感受水墨线条的丰富性和动态之美。

“玩”是儿童的天性, 游戏活动是他们最佳的调味品, 在游戏中他们会无拘无束、挥洒自如, 从而可以激发出各自的潜能和创造力, 彰显个性。同时, 又能让他们体会到绘画的无尽乐趣。此时, 枯燥的美术知识已融于有趣的游戏当中了, 使笔、墨教学具有游戏般的活力与趣味。

三、启发引导多样化

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教师的鼓励与帮助会使学生倍受鼓舞。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肯定和赏识, 无疑会缩短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课堂会因为引导形式的改变而变得活跃。因此, 在生活中教师应经常提醒孩子们细心观察周围有趣的事, 引导他们将“身边的事”作为绘画的素材, 做生活的有心人, 记录下周围的生活。因为只有走进生活, 对生活深入观察和理解并加以提炼, 才能画出一幅幅至真、至美的生活画卷。

此外, 教师还可做一些具体明确的示范, 让其成为对学生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引导。

四、学习氛围和谐化

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环境中一种积极的、轻松愉快而和谐的氛围。“以境激情, 以境怡情”, 能激活学生思维, 为其主体性发挥创设良好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欣赏情境、学习情境、创作情境, 能提高学生的能动性, 激发创作灵感。众多的教学实践证明, 在和谐的创作环境中, 学生能对美术活动产生较强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兴趣, 保持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

音乐和美术是一对姊妹艺术, 有较强的相通性。因此, 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配以适宜的音乐, 创设出具体和真实的环境氛围, 使学生的感知觉得到发展提升,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创作的乐趣。

五、教学评价多元化

课堂评价是整堂课不容忽视的一环, 通过课堂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分析、想象、创造态度的形成。而美术评价决不是“对就是对, 错就是错”的纯科学, 美术教育也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性, 具有很强的人文特质。非量化、非确定性评价适合发展性评价方式, 适合美术学科的特点, 它是一种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 重过程、重评价对象主体的教学评价。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可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评价方式, 这符合新课程评价的要求。课堂上教师以很好”、“非常好”、“不错”等赏识口吻来鼓励学生, 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六、儿童作品儿童化

传统的中国画技法与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有机地结合是儿童水墨画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在新课程理念下, 如何使儿童水墨画作品既能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 又能吸收现代艺术的丰富营养;既能融合少年儿童的天真与质朴, 又能不乏时代气息, 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课题。

传统倾向的儿童水墨画作品大多是由于引导的单一性造成儿童水墨教学临摹意味过重, 生搬硬套, 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压抑了学生学习水墨画的积极性。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艺术的精彩与凝练, 传统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岁寒三友松竹梅”等都是很好的教学题材, 但我们没有必要考虑的过于沉重。我们不妨尝试着将更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的表现技法渗透到表现中, 让画面效果抓住儿童的表现欲, 这样课堂效果也许会更佳。

3.儿童趣味水墨画教学探究 篇三

关键词:儿童 趣味水墨画 课题

一、课题分析及目标定位

“儿童趣味水墨画教学”是教学实践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结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巧设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而进行的趣味性水墨画教学模式探究。其目标定位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培养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灵活、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中国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强化美育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感,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精确地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审美情趣。”欧洲教育家德可乐利也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本教学法是以“趣”引路,以“情”导航,以“导行”为主线,把枯燥的笔墨技法教学变为充满活力的体验探究性学习。

2.现代欧美美术教育主张通过儿童创作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量向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把那些造型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在异于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树立起自我表现的信心,使学生在游戏中创作。

3.著名教育家笛上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本教学法教学中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之中,自行地感受、感悟,真正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

4.美学家朱光潜曾说:“主体与客体相结合”审美过程,注重加强主观情感与客体对象之间的结合,使学生在事物的见解上形成各自独立的主体。寓水墨画教学于情境活动中,从而培养儿童的情感和丰富多彩的创造表现。

三、课题实施原则

1.可持续原则——在教学活动中,除了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培养外,还注意其他隐性因素的渗透,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宽度和深度。

2.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成为情境实施的主体、情境发展的主体、情感内化的主体、创作成果的主体、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

3.主动性原则——以情境为因素,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整个审美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官综合于创作活动中,使整个创作沉湎于一种有利于学生思维创造的艺术氛围中,并加强审美主体与作品间的交流,使学生真正主动地投入到审美活动中。

4.启发创造原则——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人格。

四、课题实施的策略和方式

1.随意图鸦,变枯燥为乐趣。这种方法较适合低龄或初学儿童。这些儿童对水墨画尚为陌生,他们一般只会画一些简单的图形或线条,体现出来的常是零碎的画面。因此,可以让他们尝试着将毛笔蘸上浓墨在宣纸上自由挥运,随意划动,直到笔干墨渴,然后蘸水、蘸墨继续运动,可以在已有的墨色上重复运行……

2.实地教学,变临摹为写生。在写生中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所表现的事物进行仔细地观察,为创造表现积累丰富的资源。并在观察、分析、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发现表现方法,变临摹学技法为探究创技法。

3.综合运用,变单一为丰富。

(1)工具、材料上中西结合,把传统中国画的毛笔、水墨和西画的排笔、油画笔,水彩色,广告色、丙烯色等有机结合。

(2)技法上多法揉合。揉搓皱纸法、拓印法、水拓印、拼贴法、豆浆法、冲水、冲色、吹墨等,让学生寓学于玩。

4.认识构成要素,变具象为抽象。在《牵牛花》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认识到牵牛花的构成要素:花、叶、藤、花蕾。然后对这些构成要素进行单独探索表现,如藤的线,可以通过不同的墨色、方向、粗细、曲直、用笔等来表现。

5.探究学习,变“传授”为“体验”。欣赏体验作为一种心智活动,它能拓宽学生的视野,突破传授式学习的苦涩感,同时也能给学生更多体验美、感受美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英]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

[2]萧川.从建构主义学习观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中国美术教育,2005,(04).

4.儿童水墨画教学大纲 篇四

2、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尽量在学生交流中拓展学生的思路,可以就语言进行交流,可以就感受到的童年生活的快乐进行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如“读《我想》,你觉得作者的想法美在哪?”“读《童年的水墨画》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等,结合学生的感悟,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悟。

对《我想》一诗的朗读,要读出幻想的意味,边读边想象,才能入境;对《童年的水墨画》一诗,要读出诗的意境。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评读,互相取长补短。

3、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对于这样语言清新、意境优美的儿童诗,可鼓励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还可以结合《我想》,让学生模仿写出自己美妙的想象。

4、如果学生对儿童诗感兴趣,可以举办儿童诗朗诵会、办儿童诗主题手抄报,也可以向学生推荐几首儿童诗,拓展阅读,以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激发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5.儿童诗《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 篇五

朗读课文,完成练习册一至三题

易错字:溅的注音jiàn;竿的注音gān,注意与杆区分。

染是xxxxx结构,九上千万不要xxxxx。

爽的笔顺:横、撇、点、撇、点、撇、点、撇、点、撇、捺。

单元导入

单元主题:多彩童年

语文阅读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告诉我们,理解难懂的句子和理解难懂的词语,方法相近。有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查阅资料;向别人请教,此外,借助插图发挥想象也是不错的理解句子方法。

落实语文要素

接下来我们以《童年的水墨画》为例来落实“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这一语文要素。

1.了解主要内容——读薄

自学提示:说说你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主要内容:谁+在哪里+做什么)

预设:

主要内容:《溪边》一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垂钓的场景。

阅读感受:整首诗的描写既有色彩的点染,又有动静的转换,给读者带来视觉和听觉的美好感受。

主要内容:《江上》描摹了一群水乡孩子江中嬉戏的欢乐画面。

阅读感受:整首诗充满儿童的思维与想象,充满童趣,将童年的烂漫和欢乐展现得淋漓尽致。

主要内容:《林中》描写了雨后的树林里孩子们采蘑菇的欢乐情形。

阅读感受:诗人将“小蘑菇”和“斗笠”互为比喻,妙趣横生,无论是雨后的小蘑菇还是采蘑菇的小孩子,都使整个画面充满生命灵动的美感。

2.落实语文要素——读厚

自学提示:用“xxxx”画出你不理解的诗句,试着运用“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发挥想象、结合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

3.绘制思维导图——读清

可以从“字词、主要内容、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三方面来绘制。

4.自主作业

6.水墨画教学反思 篇六

水墨画教学反思 淄川特教中心 韩苗

水墨画(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博大精深,文化内涵深厚,让学生从小接触,学习中国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是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特殊孩子在认知、能力等各方面都比较差,因此进行国画教学有着一定的难度。国画教学也是特教学校美术课程中的薄弱环节,它技法丰富,残疾孩子很难掌握。由于学生习惯了拿铅笔,一旦换成毛笔,要控制好笔中的水分和用笔的力度对他们来讲是一种毅力的考验,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和提醒。为充分调动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和积极性。我在课堂上利用破墨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水墨的韵味。临摹也是我上课的一个主要手段,但我的临摹并不是反复枯燥的技法训练,而是让学生在参考借鉴学习的基础上加上自己想象、创造的自主空间,变成自己的东西。在参考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笔墨技法。让学生感受基本的墨色(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和基本的墨法(泼墨法、破墨法等),然后再以开放的理念鼓励他们进行大胆自由的表现,感受国画以线造型的特点。最后才让学生学画具体的形象,并不在形准方面提要求,因为智障学生绘画的特点就是再现、想像与装饰的融合,不是单纯的写实,水墨写意画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特点更符合这些孩子绘画的特征。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有的还不具备学习国画的能力,有的表现稍差,但只要坚持,每个孩子都能激发出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7.儿童水墨画教学大纲 篇七

关键词:趣味水墨画,贴近生活,重组建构,传承创新,主动探究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们民族的精华, 被称为国粹。传统的水墨画, 有一系列的程式化的步骤和技法。直接临摹传统水墨画, 会让学生从思想、表现等多方面受束缚, 使得学生的作品程式化现象严重, 对于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想象力、创造力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应体现民族特点, 充分发扬我国民族、民间的优秀传统。”建构主义课程认为:“课程既不是专家规定的, 也不是学生简单实现的, 它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的, 学生往往依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连续来理解课程所提供的客观文本, 并对其进行筛选、批判、重组和建构, 这才是课程实施的最终目标。”

一、激情引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孩子来说, 游戏能使他们对所从事的活动感到兴奋、愉快, 能最大程度的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自然状态下, 通过游戏活动丰富自己的阅历, 提高自己的认识, 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那么, 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必须如此, 应该理所当然地以人的发展为第一要素, 尊重学生、尊重客观规律, 寻找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方法。

所以在《彩墨游戏——点线攻略》这一课, 我就将课程结构设计成一个闯关的游戏形式, 让学生与闯关伙伴 (文房四宝) 一起, 向擂主 (吴冠中) 发起挑战, 在挑战的过程中破解擂主的招数 (中、侧锋用笔;敲、滴、压趣味技法;干湿、浓淡、粗细等墨色变化) , 最后发起冲刺 (学生自主创作) 。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彩墨, 掌握彩墨技法最基本的知识点。

二、渗透经典, 让学生在广泛的情境中, 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水墨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承载了很多的文化元素, 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化元素, 培养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当一点一滴的文化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时, 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艺术所带来的愉悦, 其意义更加深远。

在《彩墨游戏——点线攻略》一课中, 我就渗透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文房四宝, 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文房四宝和它们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水墨画用笔的基本元素——浓淡、干湿。而在《彩墨游戏——文字攻略》一课中, 我以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字作为切入点, 让学生体验世界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的魅力。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给学生欣赏的作品图片, 应该是经典的,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眼界提高, 更容易辨析作品的优劣。在《彩墨游戏——点线攻略》一课中, 我和学生一起欣赏、品评我国优秀的水墨画大师吴冠中先生的经典作品, 了解他的艺术造诣、艺术风格, 同时提出问题, 加深学生对水墨画的认识。

三、贴近生活, 拓宽水墨画题材, 尊重学生心身发育的客观规律

杨景芝老师在《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中指出, “儿童绘画是反映自身生活的主体性表现活动, 大多数儿童都能以各种自发的方法作画, 他们生活的环境决定着他们绘画题材的内容, 新鲜有趣的事时时激发着创作灵感, 引起绘画的冲动。”

身边的事、每天发生的事对孩子们来说就是最有意义的事, 也是我们需要去挖掘、开发的有益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题材。在学生创作之前, 我让他们交流想法, 说说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拓宽绘画的题材。

在《彩墨游戏——文字攻略》一课中, 我让学生把自己的名字或者是喜欢的词语进行创作。而在《彩墨游戏——点线攻略》一课中, 我将吴冠中先生的作品内容, 都配上了一张贴近生活的照片。例如, 我在吴冠中先生的作品《荷花》的画面中, 出示了满池荷花的照片, 一下子就让学生从抽象的线条艺术过渡到回忆现实生活中的体验了, 从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了作品的艺术特色。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 学生还能将这些美术作品和已有的知识结合起来, 当我出示这幅《荷花》并让他们给作品取名时, 孩子们说出了“映日荷花别样红”、“小桥流水人家”等古诗词。

四、主动探究, 发现并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彩墨游戏——点线攻略》一课中的技法讲授时, 我并没有向学生进行生硬的灌输, 而是让学生猜猜产生这种效果的方法, 而我则根据他们讲的方法进行演示, 让学生自己体会。例如:讲到浓淡时, 有位学生说, 浓就是干干的, 淡就是有水分。我根据他的说法进行演示, 学生们意识到这并不正确, 从而调整了思路, 知道了浓就是只有墨, 淡就是加水。

五、传承创新, 感悟到水墨画的魅力,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空间表现方面虽然出现写实的概念, 但是这种写实的成分中包含着一定的意象和抽象表现, 他们在表现客观事物的时候, 往往不自觉地把表现对象变形, 造型夸张有趣, 带有强烈的意象和抽象表现意味, 画面上会出现“重叠法”, 他们还能分辨出大小、远近、虚实的关系, 还能从实际中探索出笔墨浓淡、干湿、粗细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总结这种经验, 并能加以运用, 从而获得一种在凌乱中寻求秩序的能力, 达到自发地组织画面的水平。

学生在创作的时候, 我要求他们构图饱满, 大胆用笔, 大胆用色, 大胆用墨, 整个绘画过程要一鼓作气, 一气呵成。并在自己的作品中, 尽可能多的运用所学的对比变化。

六、多元评价, 学会欣赏评述作品, 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

1.欣赏时的评价

这个环节其实是要让学生学会赏画, 主要是让学生赏一赏, 评一评、品一品他人的作品。其目的有三, 一为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二为开拓学生的眼界;三为开阔学生创作的思路。

2.创作时的评价

创作时, 我及时的给出评价和提示, 例如:在绘画过程中, 我提醒学生在画面中尽可能多的运用干湿、浓淡、粗细等对比变化。这里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个体, 是教师对学生的提示和鼓励, 进行提示性的指导, 和学生进行交流的同时对他当前这幅作品的进行评判, 并要求他在接下去的绘画过程中应怎样做。

3.展示时的评价

这个环节是为了达到进一步巩固知识的目的。

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

互评:让学生对别人的作品进行评价。

师评:让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少儿美术教育的目的, 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造就成艺术家, 而应该是着眼于素质和品位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和艺术敏感, 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从而帮助他们培养和发展想象力和创新力。

参考文献

[1]李力加.走向多元的美术教学.湖南美术出版社.

[2]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人民美术出版社.

8.儿童水墨画教学大纲 篇八

一、无可奈何花落去——儿童水墨画的教学困局

纵观当前社会儿童水墨画的教学,瞑目深思,有太多的不足之处。

其一:以临摹为主,在过于注重传统技巧的重复训练。长此以往,把儿童宝贵的兴趣给磨灭了,失缺了水墨文化的精髓;那些跟着教师对着范画坚持下来的孩子,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儿童天真烂漫的情趣和灵性,变成了成人化的不伦之作。

其二:脱离生活,闭门造车。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想象是艺术创作的动力。儿童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兴趣,有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在绘画上表现出简练、概括、无拘无束单纯的笔墨,这正是儿童国画的本质。可是儿童学画的环境却不容乐观,一些美术教师在教学是贪图方便,教孩子们学画不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是去,而是从纸中来到纸中去,学习过程枯燥乏味,闭门造车。

其三:脱离传统,曲线救国。有的美术教师用国画工具勾线涂色的方法教学生画所谓的国画,虽然也有儿童的趣味和想象,但这些早脱离传统技法的传承、缺失了国画本身的美学法度的作品,其实和国画一点关系也没有。

怎样让学生用水墨丰富而独特的表现手法来自由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一直是困扰美术教师的难题。如何把儿童的趣味和想象与传统技法结合起来,正是我近年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游戏介入迎刃解难题

众里寻它千百度,伊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游戏的介入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在游戏中开发中国画之意韵传承,体会笔墨之丰富变化,尝试宣纸水墨自然渗化,无穷生发,既有实验性又有操作性,学生学习起来兴致盎然,不失为最佳有效的教学形式。而且生态美术教育的理念之一是体现学生的生命性,以生为本,游戏中学、玩中学,体现了充分自主性,游戏活动过程中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灵性的火花,这才是我们美术教育最珍贵和需要的!

三、有心栽花也成荫——游戏,让水墨画走出困境

我们在儿童水墨画的教学探索中发现,游戏,能打破这一困境。为此,我们探索出了以游戏化解水墨画教学困境的一系列的策略

1.情到浓时人自醉——以游戏来增加作画的情趣

陈鹤琴先生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儿童学习水墨画首先要有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并乐此不疲,陶醉于美丽的水墨世界里,正所谓情到浓时人自醉。设置游戏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角色,以身入画,才有画如其人的千变万化。如我在一次《水墨游戏》教学中,上课伊始,迅速在画纸上勾画点染出学生看过的动画片《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让学生对水墨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创设情境:水墨天宫的玉皇大帝派孙悟空来给我们送信,邀请我们同学去天宫作客。不过,我们要用水墨的语言,把一路上的经历画出来,并为天宫的成员画张像。通过教师的描述,并和学生讨论:表现玉皇大帝铿锵稳健的脚步,用浓浓的墨重重地稍慢地画;表现公主轻快的步履,用淡淡的墨轻快地画;表现舞者的翻滚街舞,用卧着的笔翻滚着画……再把整堂课用一个个小情节、小故事串起来,让孩子成为故事的角色、游戏的主体,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到了水墨知识和技能。

2.此时无声胜有声——以游戏来破解笔墨的语言

笔墨是中国画最重要的语言形式,是画学精神的体现者。极其深厚和难学,这也是少儿国画的瓶颈,许多人因畏难而却步。黄宾虹先生将其总结为“五笔七墨”,用笔要求平、圆、留、重、变,用墨有浓、重、中、淡、清、焦、宿,一般老师掌握笔法的(中、侧、逆、顺锋)和用墨(干、湿、浓、淡、清),以及蘸墨、调色、勾勒、皴擦、点染等等这些笔墨技法就差不多了,对学生要求可以更简单些,但即使这样,对孩子来说还是困难重重。所以教师在指导时,描述要形象生动,介入游戏情境。

“屋漏痕”是传统形容很高的国画线条质感名词,很难理解。我在教学生画西湖雨景时在用浓淡墨画好远近各层次景色后,调稀释的宿墨或黑色颜料滴洒画面顶端,再立起画面,让水墨向下自由流通,稍停后画面就出现了一道道雨痕,稍加提示讲解,学生就彻底明白了。

如,指导调色,调笔根淡、笔尖浓的画花的颜色笔,我先创设情境:“老师今天请来了百花仙子,告诉你们一个秘密,百花仙子只要穿上漂亮的裙子,就能让大自然开出美丽的花。看,老师给她穿裙子。先穿上长长的白纱裙(演示调白粉色直到笔根),再穿半截粉色裙(演示调淡曙红到笔肚),再加一个红头巾(演示笔尖调胭脂),并迅速在纸上画几笔由浓到淡的花瓣,形成一朵花。引导学生观察老师笔上色彩变化的关键是由浓到淡。启发孩子:可不可以让花仙子穿上不同颜色的裙子,让花园开出姹紫嫣红的花来?通过这样小小的环节设计,学生会很专注,同时也很容易把握直观形象的几个调色步骤,很容易把握调出渐变色的关键,也能变通地调出其他渐变的花色,如紫色、黄色、绿色、橘色等。 进而在上《我们的社区》时,学生也可以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我们的社区和谐而又美好。

当然在指导用笔时,也同样可设计游戏来增加学习过程中的乐趣,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去剖解专业化的技法在画《漂亮的花儿》时,用毛笔的中锋、侧锋画花芯、花瓣时,可以说:笔宝宝睡觉了,把头(笔锋)睡在小枕头(花芯 )上去等等。小朋友就感到很有趣,又轻易理解了侧锋用笔的方法,成功的体验激发着学生强烈的作画欲望和爱好。又如《跳舞的点和线》的教学中,创设情境:小毛笔,像牵着小狗一样牵着线条出门了。一开始,小毛笔很精神,挺着胸昂着头向前走,走出的脚印——线条,流畅、挺劲(中锋用笔)。小毛笔走过了草地,走走回头看看家有多远,又走走再看看(顿挫)。起风了,小毛笔顶着风艰难地向前(逆锋用笔),爬上了山坡;下雨了,小毛笔摔倒了,滑出好远(侧锋用笔),一路滚下了山坡(滚笔)……

nlc202309040343

3.腹有诗书气自华——以游戏来丰富艺术的情调

比如点,点是水墨画中最为普通的造型要素,落笔成点,看似很简单,但积点成线、积线成面,由它派生出的意象也最为繁多,如何将点点得有声有色、千变万化呢?对于孩子而言,还是游戏最管用。

实战例证:课中我先出示一个墨点,并模拟点发出夸张的叹息声,说:“我是个点,名字叫点点,我很伤心,我没有兄弟姊妹,也没有朋友,很孤单。”师:“其实啊,点并不孤单,它其实有一个大家族,大家能不能帮它寻找兄弟姊妹呢?”接着出示一些国画作品,让学生寻找各种各样的点。学生很容易找出了圆的点、尖的点、浓的点、淡的点、干的点、湿的点、一边浓一边淡的点……在经过寻找点的历程后,学生们心中已经有了丰富的点的形式,在握说的一句“让我们也来创造一些不同的点”便让跃跃欲试的孩子们开始尝试起来。有的笔头在纸上氤成点,有的甩笔洒成点,有的提起湿笔在纸上滴成点,有的敲色笔在纸上成点,有的用干笔撮成干枯的点,有卧笔成点……突然间我揉了个纸团蘸了点墨在纸上印了个点,学生也纷纷尝试利用手边的材料如铅笔头、水彩笔帽、手指头等,印出了实心的、空心的、花形的点以及特殊机理的点,并且相互交流。在这样的游戏中,学生轻松地学会了点的各种形式,并努力探索着更新奇的点,推而广之便可以丰富其他造型要素,也就丰富了艺术情调。

4.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游戏来激发创新的思维

陶行知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陶行知全集》,第645页,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版)对于没有持续,注意时间有限的小学生,在教学中通过特别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既可做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能激发他们想象,唤起孩子創新的灵感。如,在引导创新环节,设计这样的活动:教师装着无意将调色盘泼翻在洁白的宣纸上,学生一下全愣住了。教师随即讲三国时期画家曹不兴为孙权画屏风,不小心滴落了个墨点,曹不兴顺手就在屏风上画成了个苍蝇的故事,引导学生观察宣纸上的墨迹,展开想象,由老师演示添加成各种形象,如鱼、鸟、龟、蛇、花草等。分组游戏:甲组每个学生任意画一笔,乙组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墨块,把它改成另一个形象。有改成金鱼的,有改成蝌蚪的,有改成飞鸟的,有改成蜗牛的,当然,更多的是改成了老师演示过的形象。这需要教师更多地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

巧妙地结合游戏,可以避免儿童满纸涂鸦而不得法度和教条的技法训练而使之失去对国画的兴趣这两个问题,大大提高儿童水墨画教学的效果。当然在接触水墨的儿童来说,充满着好奇和神秘,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伊始让学生认识水墨,初步感知水墨,无疑会为本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直观、形象地展现有代表性的水墨名家作品,让学生在欣赏水墨韵味美的同时,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尝试的欲望。通过探究体验过程是学生无拘无束自由想象、自我发现、亲身体验,更全面、更深刻了解水墨。让学生徜徉、游戏于水墨的自由王国里,感受水墨的魅力、品味水墨韵味、创造水墨故事。

9.水墨画教学反思 篇九

本课教学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悟诗歌的意境。教学中,聚焦诗歌中的情境意象,凸显诗歌本质,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诗’之不幸,就在于语文老师漠视‘诗’作为一种完型的存在,其毁灭之道,即在于将‘诗’置换成另一种样式的言语存在。”这里所谓的“将‘诗’置换成另一种样式的言语存在”,其实就是指我们当前的诗词教学中将诗词肢解、拆卸,逐字逐句地探求其现在的意思,用教参、教师的单一解读堵塞学生的思维和言路。诗歌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意会和诵读,凭着直觉、想象去领略诗歌背后令人思索的深远意境,这才是对“诗性”最起码的尊重和维护。本课中的三首小诗都以一种白描的手法叙述了作者童年时的一件件趣事,就如课文题目一样,如一幅幅“童年的水墨画”一样。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诗歌所描写的人、事、景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思维的屏幕上,从而让学生自然顺畅地体悟诗歌中传递的童年趣味和作者的情感。想象与表达的融合,不仅是言语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思维的自由奔放和无拘无束,体现的是学生对诗歌的自主体验与感悟,因此课堂也变得更为灵动与欢畅。在尊重诗歌本质的基础上,本课教学也立足学生语感培养这一使命,遵循语感发生发展的心理机制,构建与之相应的教学行为。特别是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不断地强化语感图式。同时通过童诗创作,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和引子功能,激发学生创作童诗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10.水墨画教学反思 篇十

4月24日,执教《童年的水墨画》,参加宜秀区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课前谈话,以一首《秋千歌》引入,在朗朗的诗歌声中开始了我的教学,此暖场环节,因为没有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后来听徐老师说是第一次来这里上课,(其实他们在这样陌生的环境是很有压力的),这又让我不禁想起了,两年前执教《瑞雪图》,学生也是非常紧张,也和这个有关!接下来,就经历了初读、认读生字、练读句子,最后品读诗句,总结学法!总体感觉:1.课堂偏冷,互动性不够!2.在细读文本时,象很多老师说的那样,还是稍微碎了一些,应该采取整体把握的策略。3.课堂上讲得过多,把握好要讲什么,怎么讲!4.心理素质,急待改进,学生回答问题时,急于讲出正确答案,缺乏等待!

上好一节课,其实真的不简单,好好总结原因,为了下一次的出发!

11.创新儿童水墨教学 篇十一

自从中小学义务教育美术教学引入水墨画的课题内容以来,作为中国文化国粹的水墨画在青少年儿童阶段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推广,学生也借助课程的教学体验了水墨画这一传统文化艺术的特有魅力。然而,尽管当今水墨画教材十分的丰富,有关水墨画的少儿培训也非常多,儿童水墨画教学的开展却一直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教师采用单一的“示范、临摹”式的教学,教师向儿童灌输知识,包括表现的题材,造型过程中的笔墨技法等等,甚至有些课程内容也十分成人化,学生一味模仿和被动接受学习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呈现出的是“老气”的,缺少创造性,作品的表现形式不符合儿童的心理审美,童趣和本真完全没有得到体现,甚至,有一些学生学习水墨的积极性也被打消了,灵性也在临摹的重复劳动中被消磨掉。义务教育美术新课标提出:美术新课程注重创新精神,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作性。那如何让儿童水墨画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感受,激发学生创造力,让儿童水墨画变得有趣且富有文化本味。

一、个性临摹,体验笔墨情趣

笔墨的练习,用适当的临摹可以得到很好的巩固和升华,这也是中国水墨画有着独特的传统法度,从临摹入手进行水墨画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水墨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此,提供丰厚的教学资源是非常必要的,在水墨画作品范画的选择方面,我会选择一些作品风格也比较稚拙的作品,这样更能唤起学生的童真,也更容易接受和临摹,如齐白石、李苦禅、崔子范、黄永玉以及一些当代的名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水墨交融,气韵生动,稚拙有趣,能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大师们的艺术风范,也扩大了他们的艺术视野,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

二、 丰富题材,表现儿童世界

传统的水墨画学习题材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因而寻找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表现题材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比如,《水墨的机器人》,引导学生运用干湿不同的笔触和浓淡变化的模块去表现他们所喜欢的机器人,画面效果别有一番味道。而且,为了更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创作方向,让他们有一定法度可依,往往教学范画的寻找也非常讲究,这些作品必须是富有一定趣味感或者是童趣化的,比如,《深海的水墨巨怪》这节课,教学范例是广州美术学院陈新华老师的水墨作品,他的作品大气生动且富有童趣,很适合给孩子们参考借鉴。

三、融入彩墨,提高作品表现力

水墨画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这是无可非议的,与此同时,它也存在着表现力不足、视觉冲击力不强的问题。然而,西方色彩艺术的引入,却给中国水墨画带来拓展的契机,纵观中国近代艺术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已经有不少的国画艺术家在进行墨彩艺术的创造,比如林风眠、吴冠中、黄永玉等大师,他们在彩墨的创作领域已经取得了不小的突破,很大程度提高中国画的表现力。而这些宝贵的文化艺术资源也不禁给我们儿童水墨画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灵感。引导学生大胆地运用色彩融入他们水墨画的创作中,一方面,拓宽了学生表现的题材,更容易激发他们表现生活的兴趣;另一方面,画面表现力和效果的强化,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水墨画的信息和兴趣。在教学课《墨彩的京剧脸谱》《墨彩的原始森林》中,学生都很好地将水墨画的用“色”之道与色彩表现力结合起来,创作出了一些色彩浓烈且富有水墨韵味的作品。

四、 综合探索,表达水墨童真

清代著名画家石涛曾经这样说过:“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告诉我们艺术不仅要对传统的继承,更要开拓创新,艺术才有延续的生命力。所以,我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安排了一些综合性材料的水墨题材来刺激儿童的表现力,让他们在不同的表现题材中体会水墨画的乐趣。包括用水墨画传统材料与水粉、丙烯画等颜料结合在宣纸上作画;利用油画棒的特性与水墨画进行结合创作;甚至利用洗刷用的海绵进行泼墨山水的创作。材料上创新,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无限的创意,也极大地拓展了水墨画的表现空间,丰富了水墨画的内涵与外延。

从发展的历程来看,儿童水墨画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因为时代发展越来越快,全球文化的交融,艺术的形式也在慢慢发生着融合。但是实践证明,儿童水墨画的教学,应该在秉承传统笔墨技法的基础上,这是文化本位的需要和态度,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融合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和元素,创新的教学才能变得更加有意义。

12.儿童水墨画教学大纲 篇十二

一、丰富、神奇的操作材料,引起幼儿玩水墨的兴趣。

小班幼儿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多样化的工具和材料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有利于幼儿大胆想象、创造。因此, 我们要充分以孩子生活中较熟悉并喜欢的材料作为绘画工具。

1.了 解国画材料的特性 , 在让幼儿熟悉国画用具特性的基础上,采用自由玩、自由探索的方法激发幼儿的兴趣。

(1)毛笔 :因为毛笔有别于其他的绘画工具 , 一般家庭中是不会使用它写字或者绘画的, 所以一开始毛笔就会吸引幼儿。毛笔有其独特的魅力,从大至小,从粗到细,使孩子大开眼界,粗笔可细用、细笔可粗用,色彩浓淡可随意靠人调节,几笔便可画出栩栩如生的事物。毛笔有时会很快被幼儿接受,对其充满浓厚的兴趣。

(2)宣纸 :根据宣纸的特性 , 从小班孩子第一次接触水墨画时,我就让幼儿用工具在宣纸上自由地玩着画,观察并加以区别,从而摸索出结论。幼儿很快都知道水、颜料遇宣纸容易渗开, 整个过程是孩子用宣纸在玩水墨色彩, 一切显得很自然、和谐。

2.给孩子提供丰富而富有变化的玩色材料。如拓印版 、弹珠、滴管、毛线、积塑玩具、棉签、珠子、吸管、花草、树叶、牙刷、牙签、筷子、喷壶、纸团、鹅卵石、瓶盖等,让幼儿感受诸多形式美,使孩子乐意参与,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

3.材料的提供要由浅入深。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我们在提供玩色工具时要有选择地投入。如棉签、印章、积木等材料简单易操作,同时效果佳,较符合小班开始阶段使用。同时要注意的是,每次玩色提供的材料种类不宜太多,一般一两种为宜。

二、丰富的玩色游戏培养幼儿对水墨的兴趣。

“玩色”游戏就是幼儿利用作画工具 ,将颜色吹涂、拓印于物体上的游戏活动。以吹涂、拓印等方式参与玩色,幼儿始终保持游戏的心态和对玩色的浓厚兴趣。另外,各种颜色组合变化产生的丰富的色彩画面, 还可激发孩子们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

1.用 吹画的方法培养幼儿对色彩的兴趣 。 为了让孩子们对美丽的色彩产生兴趣,我们在开始阶段进行了吹画活动,主是用嘴或其他工具把滴在纸上的颜料吹散开来, 显现出千姿百态的图案而组成一幅画的美术形式。

从作画的过程说,画面不断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孩子不断想象、创作的过程。在不断联想构思的过程中,孩子的手、眼、脑协调运动,思维发散越来越流畅,想象越来越丰富。吹出的这些大块的色彩,给孩子以强大的视觉冲击,激发他们对色彩的兴趣,为玩色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

2.用印画的方式丰富玩色活动 ,激发玩色兴趣。印画的材料有很多,如可以用瓶盖在白纸上印五彩泡泡,用菜根在草地上印花朵,用手掌在树干上印树叶、用圆柱形的积木在绿叶下印一颗颗葡萄,利用树叶、蔬菜、幼儿的手、脚等。如在三角形的积木上涂上红色,正方形的积木上涂上黄色,印在一起,就成了金色的房子。例如小班的《漂亮的衣服》中,孩子们利用各种蔬菜切片进行印章画,给自己做漂亮的衣服。

3.开展有话题的玩色 ,提高玩色兴趣。话题玩色一般以添画为主。 如在为《吹泡泡》添画泡泡时,我们将洗洁精掺入颜料水中,让孩子用吸管把泡泡吹到纸上,泡泡一碰到纸便“啪”的一声爆开,变成一个个彩色的圈,孩子们非常感兴趣。随着孩子作画能力的提高,作画材料亦向棉签、毛笔过渡。孩子们开始添画小花、蝴蝶翅膀,用棉签绘画菊花、一串红、给大树找到树叶宝宝等。

4.自由画让玩色活动更具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兴趣培养,自由画成了孩子最快乐的游戏。一只毛笔,几种颜料,几张宣纸,孩子的想象力源源不断地表现出来。例如有个孩子点了两点:一个蓝色,一个黄色,中间用一根线连起来,就说是小蓝和小黄手拉手,做好朋友。

可见,孩子已能不拘泥于老师所教的内容,有了自己的想法,并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以适合幼儿的生理心理所能及的程度为出发点, 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玩色游戏,实现与幼儿的平等对话、自由交流,让幼儿在宽松、平等的空间中自由大胆地发挥,“随心随欲玩水墨色彩”,让孩子在学习水墨画的过程中全面发展。

摘要:大千世界,每个地方,每个角落,都存在色彩,色彩是最能表现情感的手段之一。色彩是吸引眼睛注意的诱饵,所以从小就要让幼儿用多种感官感受色彩、认识色彩,激发幼儿对美的追求。

13.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 篇十三

1.让儿童体验线条之流畅美。初学水墨画,让学生动手勾画长短、粗细不同的直线、波浪线、折线、弹簧线及螺旋线等,可以增强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体验到柔软的笔毛在宣纸上画过时产生的顺畅感,初步获得对用笔方法的感悟。可以利用线条构成一些图形,增强学生的练习兴趣。

2.让儿童体验笔墨之层次美。儿童对浓淡变化的墨色充满了好奇心,老师适时引导点播,用小魔术等方法,鼓励他们自己试一试,调一调,边涂抹边体会,边练习边掌握,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知水和墨的调和方法。

14.故乡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篇十四

游览了江南水乡,我们又相约一起来到美丽的海滨:我们一起赏晚霞和大海的“杰作”;一起观看那耀眼明亮的启明灯;一起手挽手走在湿润柔软的沙滩上;一起和海边乘凉的人聊天、嬉闹;整个课堂让我们感觉到似乎不是在有阳光的白天进行的,而是在那清凉舒适的海滨夏夜,而耳边似乎还回荡着海浪的哗哗声……

随后,我们又请班级的一位“小导游”带着我们游览了美丽的塔木钦大草原和迷人的葡萄沟,她生动地讲解让我们看到了异域美丽的风情: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那似乎是从地面拱起的巨形彩虹门;那变换多端的云彩;那晶莹透亮的“绿玛瑙”;那甘甜美味的葡萄干,无一不让我们惊叹,无一不让我们流连忘返!

在和孩子们一起徜徉在这些美丽的文字间的时候,那种心随文动的心境处处可见。尤其是师生一起共同畅想某一个美丽的场景的时候、共同演绎某一段文字的时候,那种和作者心灵的契合便会让我们的情绪变得更快乐,更活跃起来。在我们的心里,那些毫无生气的文字也变得更加美丽起来。

15.儿童水墨画教学大纲 篇十五

关键词:小班幼儿,水墨画,教学四要素

水墨画———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 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面对宣纸、毛笔、颜料,孩子们往往会不知所措,有的甚至不敢尝试,参加水墨画活动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再加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小肌肉的发展特点, 开展一次成功的小班水墨画活动是有一定难度的。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如何更好地开展水墨画活动, 使他们在这方面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呢? 首先应从兴趣入手,孩子有了兴趣就有了积极性有了积极性就能激发活动欲望,从而喜欢水墨画。兴趣做主情趣引路,在鼓励中激发幼儿的创造表现。通过实践和观察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为幼儿营造生动有趣的环境,培养幼儿对水墨画活动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班幼儿年龄小,接触的事物不多,生活经验缺乏,老师可以利用教室里的墙壁区域、游戏角等地方,尽可能让幼儿多了解周围的事物;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开阔幼儿的眼界,这样,幼儿看得多了,认识得多了,画画时就不会不知所措了。

例如在水墨画活动《吹泡泡》前,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在室外进行吹泡泡比赛,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泡泡的形状特点。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图片为幼儿展示泡泡有大的、小的,甚至还有各种形状的泡泡,这样的形式,可以让幼儿多了解所画的事物,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这样对于绘画活动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为幼儿选择生动有趣的水墨画内容,提高幼儿对水墨画活动的兴趣。

小班幼儿生活经验少, 往往对自己接触过的熟悉的物体才有兴趣。兴趣是水墨画活动的重要动力,小班幼儿作为绘画教学的初始对象,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刚接触水墨画的小班幼儿来说,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再加上手眼不协调把毛笔握住是非常困难的,更别提控制毛笔画画。在小班上学期,我们就选择了一些贴合幼儿生活的活动内容,开展了一些有趣的水墨画游戏让幼儿活动, 在活动中不强求幼儿画出什么东西,逐步提高他们对水墨画的兴趣。

例如小班幼儿很喜欢吹泡泡,在用瓶盖画泡泡时,我们就设计了“小熊吹泡泡”。我们给幼儿的纸上画上一直可爱的小熊,小熊手里拿着吹泡泡的工具和瓶子,要求幼儿大胆地在小熊周围的空白地方上添画出各种颜色的泡泡。一开始,孩子们不敢下手,但是在我们不断的鼓励下,孩子们画出了红泡泡黄泡泡、蓝泡泡……孩子们画出一幅幅迥然不同的作品,开心地笑了。

三、为幼儿选择丰富有趣的水墨画材料,提高幼儿对水墨画活动的兴趣。

小班孩子由于生活经验少,动手能力比较差,如果选择难度较大的绘画材料,孩子们就容易产生惧怕感,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 才能使幼儿对水墨画活动感兴趣,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例如教师可为幼儿提供棉签进行作画;树枝进行拍画、点画;提供瓶盖、积木让幼儿印画等等。

四、为幼儿选择生动有趣的评价方式,培养幼儿对水墨画活动的兴趣。

评价活动是美术活动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然而它受到的重视程度却比较低。由于时间、精力的限制,往往有的教师把它省略了。《指南》中艺术领域指出:“成人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每个孩子的动手能力不同,绘画能力有个性差异,教师评价幼儿作品不能以眼光评价,要站在幼儿的立场上,多倾听其中包含的涵义。每个幼儿都喜欢别人称赞自己,渴望得到他人,尤其是教师对他的肯定。教师要对他们的绘画作品表示认可并予以恰当的赞扬,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绘画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信心。如果成人能够创造宽松的氛围,不给任何压力,饶有兴趣地观赏评价,随时引导孩子观察、发现周围生活、大自然和艺术作品中的美那么孩子对绘画就会有比较持久的兴趣。

上一篇:员工离职不给离职证明下一篇:比赛赛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