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笔记本

2024-09-03

思想政治教育笔记本(共8篇)

1.思想政治教育笔记本 篇一

1、思想政治教育学?

答: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2、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1)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理论:①人的本质不是但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经济关系起主导作用,政治、文化关系建立在经济关系之上,受经济关系的制约;

②人的本质是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的统一。

实践:① 这一理论不仅与一切旧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者划清了界限,而且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思想的科学认识提供了理论指南;

②人的成长总是以现实的社会关系为起点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与协调,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使人的本质的改变符合生产方式变革的要求,与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相一致。

2)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理论:①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单个人的发展,而是使全体社会成员都普遍地得到发展;包括:第一,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人的才能的多方面发展(一方面揭示了人的才能多方面发展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揭示了人的才能发展的唯一源泉是人的能动的自主性活动);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

3)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指导作用

①正确认识教育对象,科学实施教育活动。

第一,人的思想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由此我们考察各种社会关系对人的思想的影响,有助于认识和把握人的思想形成的物质原因和社会根源;第二,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具体的、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的本质的变化必然导致人的思想的变化,研究人的本质理论,有助于我们科学的认识人的思想的运动、变化的特点,动态、发展地科学认识教育对象;第三,人的本质是在社会交往关系中实现的,在教育活动中,信息越多,交往越广泛,就越能引导和帮助教育对象形成新的思想政治品德,使得能够遵循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规律科学地实施教育活动。

②激发人的身心潜能,开发创造力,促进人的个性充分发展。

人的身心潜能的开发,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任务必然要注重教育对象在个性和个性潜能上的差异,在普遍关心共性教育的基础上,把发展个性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任务。增强创造意识,开发创造能力,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③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施以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德的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中亚窦娥保证、促进作用。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理论在现今表现为培育“四有”新人。

4、对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批判借鉴从三个方面来论述。

(1)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6分)

①在道德教育原则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

②在教育内容上,重视立志教育、注重“修身为本”,其理想人格是“圣贤”、“君子”。

③在道德教育途径上,强调通过如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多种途径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④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注重教化与修身的统一。

(2)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局限性:(3分)

①单纯采用灌输式教育方法

②公私德不分的倾向

③“重规范、轻人格”的倾向。

(3)对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借鉴(3分)

①突出“德育首位”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保证。

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③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是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真正优势?

答: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动员、组织人民群众推翻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有力工具。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的传家宝,它在我党的事业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党的工作的一条重要战线。党自建党起就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说,我党是靠思想政治工作起家的。在建党初期,中国工人阶级一无所有,靠的是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工人阶级中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唤醒关大工农群众的阶级意识。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首先在红军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坚持用革命思想教育部队,启发官兵的革命觉悟。建国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总之,党的历史证明,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取得胜利,就是因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一个优良传统。

6、思想政治品德及其结构。

思想政治品德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指导下,按照一定的言行规范行动时,集中表现在个体身上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

思想政治品德系统是一个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联结起来、具有稳定倾向的三维立体结构。其中,心理是思想政治品德的基础因素(形成的发端、发展的动力、形成的条件);思想是思想政治品德的核心因素(联结心理和行为的纽带、社会内容、决定性质和方向);行为是思想政治品德的外显因素(外在标志、直接任务、客观内容)。

7、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是什么?

1)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客观因素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的结果

人的思想政治品德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客体因素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影响的大小在于主体因素对客体因素的吸收、筛选、消化、应用状况,在于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之间的平衡和协调。

主客体因素的相互平衡、相互协调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实现的。客体因素的影响通过社会实践与主体相联系,达到主客体的相互协调与平衡,使主体获得思想政治品德认识,认识又投入到社会实践中,转化为实际的行为。然后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评价反馈,开始新一轮的住客体因素的平衡协调运动,获得更高的认识,转化为更高水平的行为,实现螺旋式的上升。

2)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

一方面,是在社会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下,主体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之间,在发展方向上由不一致到一致,在发展水平上由不平衡到平衡,由相互不适应到相互适应的矛盾运动;

另一方面,是主体当前对一定的社会思想政治品德要求的反映,同主体原有的思想政治品德状态之间的矛盾斗争和转化运动。

8、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基本要求。

1、坚持抓好邓小平理论和马中化理论成果的教育。首先要引导人们花大气力认真研读原著,熟悉和理解原著,融会贯通地领会原著的精神实质,完整、准确地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其次,要引导人们联系实际,尤其是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实际和人们的思想实际学习理论,帮助人们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澄清模糊

认识,提高贯彻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坚定性,提高运用邓小平理论所提供的立场、方法去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突出主旋律教育。突出主旋律教育,要帮助人们正确理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及时代特征,并引导人们将其内化为自己思想品德的有机组成部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在进行主旋律教育时,我们一定要全局在胸,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既有所侧重,又必须在任何时候都使三者教育相互补益、相互促进。突出主旋律教育,要引导人们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付诸行动,积极投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3、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4、努力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9、试论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要以人的发展作为目标,注重人的潜能、智慧和对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以健全人格、培养素质、提升业务、练就本领、增强能力、促进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以人为本,要求以被教育者——学生为本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必须确立“学生第一”的理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一切服务学生发展,以学生为出发点,将他们视为是人本的“人”去进行教育。

二、以人为本要求教育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工作的观念和方法要与时俱进,这是以学生为本的一个具体体现。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出身于1980年后的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作风已与从事他们思想教育的工作人员有较大的差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不能再用老经验去对待和处理新问题。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在工作上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大胆开拓创新。

三、以人为本,教育者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意识

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过硬的教育技能、善良和慈爱、对学生的信任与宽容、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永不满足的执着追求和创新精神等。简言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有这样的人格魅力:学高为师、德高为表。在政治上,你是旗帜;在学业上,你是典范;在情感上,你是朋友。

总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提出,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原来许多处理问题的方法,都需要因此而变化。只要我们从思想行动上加以重视,在理论上加强研究,必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

10、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是对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它是中国共产党的历来提法。早在30年代,中国共产党就提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并在很多文献中多次作了阐述。建国以后,毛泽东在50年代又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著名论断,还指出:只要我们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充分肯定了毛泽东的这一论断。并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实践证明,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工作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二)思想政治工作能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提高人们的觉悟,同心同德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三)思想政治工作能防止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对革命队伍的侵蚀,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情绪健康向上,朝气蓬勃。

(四)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保证经济建设和其他建设在安定团结的环境中顺利进行。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同“精神万能”的唯意志论是有本质区别的。“生命线”是形象

地比喻人们的高尚行为要受某种正确思想和政治观点的支配。一个人没有正确的思想和政治观点,就会产生盲目的、错误的行动。但是,正确的思想、观点,是来源于人们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所从事的社会实践,而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主观意志;这些思想、观点,又只能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才能发挥作用。只有这样理解、宣传和运用“生命线”的含义,才不会陷入政治可以冲击一切、“精神万能论”或唯意志论,而且恰恰是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为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为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服务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11、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四有”新人,需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贯彻精神文明“以立为本、重在建设”的方针。思想政治工作,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两个文明建设的有力保证。

12、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如何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青年学生关心祖国繁荣昌盛,立志振兴中华。绝大多数青年学生能够根据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确定个人奋斗目标,并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但也有少数青年学生不能正确处理个人成才和国家需要、社会需要的关系,把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不能把爱国热情落实到自己的学习和实际行动中,因此对青年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摆正个人、社会、国家利益的关系,把爱国热情落到实处。(3分)

(2)青年学生关心和支持改革,积极要求参与改革。但由于对国情认识不足,对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一旦改革出现困难和挫折,就会出现急躁和偏激情绪。再加上青年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因而参与热情和参与能力不平衡。因此对青年学生必须加强改革开放教育,同时,应创造条件,给他们更多的参与改革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的锻炼中逐步提高参与能力。(3分)

(3)青年学生有较强的民主意识,但他们的民主素质有待提高。有些青年学生不懂得民主政治的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容易产生急躁和偏激的情绪,有的学生对民主和法制的关系缺乏正确认识,不懂得必须在法制范围内推进民主。因此,必须对青年学生进行深入的社会主义民主教育,在保护他们民主热情的前提下,提高他们的民主素质。(3分)

(4)青年学生努力学习,立志成长。大多数学生求知欲强,学习刻苦,渴望成才。但也有部分学生缺乏远大志向和明确学习目的,怕吃苦,心情浮躁,眼高手低等等。因此,就对青年学生加强成才教育,使他们具有远大志向,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真正成为栋梁之才。

2.思想政治教育笔记本 篇二

一个新的理论能够得到广泛的关注与承认并跻身主流, 不仅在于其论证的严密逻辑, 还在于这一理论确实独辟蹊径,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或是运用一个全新的方法, 讨论了学界之中从未触及过的研究范畴。显然, 温特的建构主义符合了这些要求, 尤其是他对于无政府状态的三种分类, 在我看来正是讨论了之前国际关系理论中不会触及的理论大前提, 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填补理论空白。

与结构现实主义一样, 建构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结构影响了作为个体施动者的国家。只是温特走得比华尔兹更前的是, 他提出国际体系结构不仅影响到国家的行为, 更能够影响国家的身份与利益。前一种影响温特称之为国际体系结构对国家行为的因果作用, 而后一种就是他所谓的国际体系结构对国家身份与利益的建构作用了。

温特之所以要辨明这一建构作用的目的是想证明国际政治的变化是存在可能性的, 也就是说, 在传统国际政治理论中所认定不可能发生改变的前提假定, 例如无政府逻辑, 实际上是一种可以沿着时间进行线性发展进步的。因为, 无政府逻辑实质上是由国家以及国家间的相互关系结构来决定的, 而由于国家的身份与利益是社会建构的, 而非生来固有的, 因此无政府逻辑也并非是一个永不变化消亡的终极定量。但同时, 温特还强调了, 建构主义虽然认定变化有实现的可能性, 但却不似激进主义一样, 认为变化是容易实现并鼓励人们去实现, 相反, 他认为, 国家身份与利益, 或是无政府逻辑, “一旦建构完成并加以制度化, 就会成为最强大的惯性源泉”1。

温特认为无政府状态并不是一种单一的逻辑, 而是至少存在三种结构:霍布斯结构、洛克结构以及康德结构, 在这三种结构中分别是敌人、竞争对手以及朋友的角色在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其中, 温特认为“角色”这一概念是国际体系结构理论研究的关键概念。他想要表明的是, “角色”应该是一种相互性的概念。进而, 温特进一步提出, 并非是体系中所存在的共有观念或文化促进或阻碍了合作。国家间能否合作, 合作能否维持, 取决于个体对于自我与他者之间角色关系的确定, 角色一旦确定, 个体就会自然基于对他者的再现界定自我姿态。一国通过确定“一种独特的自我对他者的姿态或取向”来决定他们之间的互动方式:是相互威胁、是相互竞争还是相互结盟。

下面, 我想详细说明一下温特所指明的三种无政府文化。

首先, 霍布斯文化。在这一无政府结构中, 温特指出, 一国对于他国的角色定位是“敌人”。一旦角色确定, 国家可能采取的对外政策和行为就会是:采取强烈的改变现状的方式, 摧毁或征服敌人;并不考虑可能的毁灭性后果, 单纯只为了最大限度地打击对方;重视相对军事力量;无限度地使用暴力。

其次, 洛克文化。洛克文化是由竞争对手的角色结构建立的。竞争对手不像敌人那样具有生死攸关的威胁, 不会试图统治和消灭对方。如果国家之间的相对主体位置是竞争对手, 它们往往表现出以下的行为取向:承认相互主权, 并因而有一个共有的期望———国家不会试图夺取相互的生命与自由;由于主权制度的存在, 安全已不再稀缺, 因而国家会更对考虑绝对收益, 重视未来效应;虽然竞争导致的冲突可能使得国家诉诸武力, 但是军事力量的意义已经不像对敌人那样至关重要;一旦战争爆发, 竞争对手会限制暴力的使用程度, 不以消灭对方为最终目的。

最后, 康德文化。康德无政府结构的角色确定为朋友。在康德文化中, 国家之间相互再现为朋友, 并为之遵循两条基本规则:不使用战争和战争威胁方式解决争端;以及如果任何一方的安全受到第三方威胁, 双方将共同作战。简而言之, 就是非暴力规则与互助规则。朋友的角色定位并不说明在康德文化中不再会有争端, 只是确定朋友间的冲突不会再以暴力战争的形式来解决;并且由于预期其友谊的持久性, 争吵就不会有损其对彼此的互信。

显而易见, 这三种无政府文化之间是有一定的从无序战争向有序和平的进步性发展趋势。对此, 温特的态度是谨慎的乐观, 他认为:“即使无法保证国际体系的未来会一定比过去好, 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至少不会比过去差”。一旦这种从霍布斯文化向洛克文化进步得以内化, 就很难退回到霍布斯文化中。但是, 考察历史我们会发现, 事实上霍布斯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仍是惯有的状态。国家之间仍会偶尔掉落于霍布斯文化之中。因此, 现实主义所认为的无政府主义状态是国际政治的永恒逻辑与历史经验并没有不符与冲突。但是, 必须承认, 温特成功地验证了无政府文化是由社会建构这一观点。因而, 无政府状态并不再作为一个恒定的常量, 而是一个可以由国家自身重新定义其身份与利益, 以及界定与他者间角色来完成改变的因素。

摘要:亚历山大·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是建构主义的集大成之作。作为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外第三种主流学派范式, 建构主义在国际关系理论中讨论了学界之中从未触及过的研究范畴。本文指出了温特对于无政府状态的三种分类, 认为这样的分类正是讨论了之前国际关系理论中不会触及的理论大前提, 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填补理论空白。

关键词: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无政府文化

参考文献

3.冯仑的语词笔记和思想报告 篇三

对写作的驾轻就熟,嬉笑怒骂皆文章,这与冯仑早年的历练有关。1989年,冯仑经人介绍去了牟其中的南德公司工作。牟其中何许人也?熟悉中国商业发展史的,或者阅读过吴晓波《大败局》、《激荡三十年》的人,对牟其中或多或少会有些了解。他绝对是个人物,敢倒飞机、敢放卫星、敢称能根治陕北沙漠、敢称喜马拉雅山炸出个口子(为的是让这块地方变成江南)……牟其中绝对是个人物,而不时有英雄的伟大和勇士的悲壮。用冯仑的话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意人。政治情结、江湖大哥、民间智慧、合理的商业想象力,以及我们有限的体制空间,塑造出牟其中这样一个形象,现在没有此类人了。”“牟其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作为中国最早的民营企业家,很具有标本意义。”因为与牟其中有过一段创业上的特殊经历(冯仑主要负责公司外部联络和形象推广),冯仑慢慢表现出在表达和组织上的能力,而牟其中也正是看中冯仑的这一点,最后让他作为第一任主编办了一份企业报《南德视界》。毫无疑问,冯仑是有天赋的,而且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他很早就看到了牟其中受制于时代的局限所表现出来的无产者的习气和土匪的劲头,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牟其中不合时宜乃至有些反潮流的想法和作风。冯仑的预言是对的:牟其中迟早会出事。

“勉从虎穴暂栖身”,冯仑这一略带调侃的比喻很准确地描述了他当时的处境。冯仑觉得南德公司注定不是他的事业,牟其中也不是他一生要跟随的人,所以冯仑和他的几个兄弟很早就“身在曹营心在汉”。表面上在牟其中那儿,私底下做些小生意,慢慢地原始积累,边干边学边摸索边总结,总之,冯仑创业之初跟时下多数创业者一样,什么赚钱做什么,什么来钱快做什么,至于究竟做什么,不清楚,反正在做就是了。这一点,从冯仑刚起步时注册的实体取名上便一看而知—万通代理事务所。瞧,不仅“代理”,还什么都“通”,口气之大,业务范围之广,十足一个皮包公司的模样。

然而,正是这一段戏剧性的创业史开启了万通公司的发展旅程,也正是它成就了现在的冯仑。和柳传志、张瑞敏、鲁冠球或牟其中等那个年代的企业家不同,冯仑属于一个新的时代,这是一个体制改革、思想解放、市场转轨、社会转型的崭新时代。所以,同样是企业家,在冯仑身上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思想深度、人文气质和柳传志等人是不太一样的。就像王石领导万科创造出几十亿元的利润,但他本人的工资、奖金加股票期权总共才3000多万元。而且王石较早地把自己定位为职业经理人,个人和公司财务分得一清二楚,他倡导专业、规范、标准化公司治理,超过25%利润的项目不做,为的是让公司有一套阳光的价值观,不去行贿,合理规避风险。他会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个人发展,如读书、写作、爬山、做慈善事业……不是说老一代中国企业家不会这么做,只是说,他们当中有这样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人毕竟是少数。这是时代的烙印,也是历史的投影。

4.思想政治教育笔记本 篇四

——《人的存在与教育: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教育价值的本质是什么?这本书的回答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是人的目的,人的发展也是教育价值目标的实质。人是意义、价值世界的根本,意义与价值因人而存在着,没有人,就谈不上意义与价值。

“但人的价值与意义,不是用语言描述的概念,而是需要在社会交往中、在群体的实践中形成的。”我本人觉得这句话很正确。这也是基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性的人,人不可避免的与其他人相互作用,从而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一个人如果不被他人需要,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他本人也就失去了价值。教育,正是基于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基础上,所以教育价值的本质是为了人的发展,是为了更好的与社会协调发展。

古希腊的教育思想中对此并未重视,其中的根源就在于把人与知识分离开来,认为人是有限的存在,而有限是不真实的,只是假象,知识就是帮助人去克服有限,达到无限。柏拉图就此认为教育的作用不是发展人的潜力,而是向人传授一种德性,因为德性不是内在于人的。他说至少有四种德性:第一种美德是智能和知识,但这不是具体的、个别的、杂多的知识,而是普遍性的探索理念的知识;第二种美德是勇敢,是对正当合理的意见的坚持,对有威力的伟大的东西的畏惧;第三种美德是节制,是对情感欲望的控制,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第四种美德是正义,各类人能够安于做他最适合于他做的事。在人的四种美德中,柏拉图最感兴趣的是正义美德,但正义美德来自于何处?在柏拉图的观念中,正义显然不在客观的现实生活世界中,现实生活世界只是遵照正义美德的一种投影而已,因而,需要人透过“投影”去把握“正义美德”,教育就是把正义美德教给民众,使他们成为具有正义美德的公民。这种教育观念,看起来对人非常重视,实际上,个人已经被国家的理念的、统一的伦理所制约,也就是接受了国家伦理的个人才是公民、自由民。个人必须服从于国家,国家是个人的第二天性、习惯和伦理,没有比国家、社会的目的和利益更高的目的和利益。因此要通过教育、集体生活的制度、措施和法律来限制和压抑个人的自由个性和权利,只有在共同的教育中,才能培植起人的共性、共同意志、共同目的、共同伦理和献身精神。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这一观点并不赞同。我本人也不赞成柏拉图的这个观点。个人必须服从与国家?殊不知,国家是有人建立的,不同的国家领导人,治国理念不同,那对人的要求也不同,教育就会随着国家的喜好而改变。我国历史就是这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亚里士多德把人分成灵魂和肉体两部分,前者又分成理性和非理性两个部分(笛卡尔的哲学中也有这样的说法)。灵魂中的理性因素,是较高级部分,而非理性是灵魂中较低级部分,是灵魂中的非理智因素,即情欲本能。所以,追求灵魂的高尚;灵魂的善就十分合理。亚里士多德又从形式与质料的关系角度提出了灵魂与肉体的关系,认为灵魂高于肉体,肉体只是灵魂的存在形式,“按照一个观点,例如‘愤怒’就会被认作渴望报复或类似的东西;按照另一观点,愤怒就会被当作人的心血上升或热度上升,前者就是对愤怒的理性的观点,后者则是对它的物质的观点。正如有人把房子规定为遮蔽风雨的东西或其他的东西,另外的人则把它认作由木石所构成的东西;其一是举出了该物的规定和形式(目的),另一则是举出它的质料和必然性”。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把理念抽象化,认定灵魂与肉体的不可分,表现出相对客观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但他只是用抽象的肉体概念作为灵魂的基础,而没有得出物质是灵魂存的基础的结论,因而他所说的灵魂是形式活动性的说法,与柏拉图的理念说比起来,只是调换了讨论的思路,并没有改变思考问题的性质,最后容易导致灵魂是脱离物质的终极原因的唯心主义。

上所论可知,教育目的取决于对世界本体的追究,而世界本体被规定为某种神秘的因

素,因而,由此产生的方法是理性的抽象。从这点上看,教育已是对人的现实社会存在的“神”化,被普遍性的观念所神化,使教育受制本体论本原因素的制约,又抽象出教育要接近其道德上的使命,把教育价值目标推向更高的更接近“神”的境界。

因此,要走出古希腊理性教育观的界限,必须要有两方面的还原:一是把教育过程还原到现实人的生活世界中;二是把抽象的个人还原为生动的具有丰富个性的“偶在个人”(马克思语),即个人的活动是面向自然界的,是现实的历史过程,而不是某种抽象的观念的或精神的演变过程。

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的简单梳理,这里指出,研究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要涉及清理指导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思路。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但为什么要促进人的发展?为什么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发展?这是研究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的认识前提,不解决这一认识思路,就无法把握教育思想史上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的实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首先,马克思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角度阐明了人的发展的概念。按照通常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人,是包括个人、集体、社会或人类在内的;但在“人的发展”中所讲的人,主要不是类,也不是社会或集体,而是个人。因为社会、集体由个人组成,个人是社会、集体的基础,离开个人,就无所谓社会、集体。当然,个人又不能脱离社会、集体而生活,只有在社会、集体中个人才能得到发展。但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靠牺牲个人发展为代价的。资本主义就是通过最大限度地损害个人的发展才取得一般人的发展的。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长期处于对抗状态之中。鉴于这种情况,马克思的历史任务,就是寻找一种社会形式来克服这种对抗状态,使社会的发展“同每个个人的发展相一致”。这种社会形式就是共产主义。所以,马克思强调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人的发展”概念主要是讲个人的发展。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得出结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只有个体发展了,社会才能真正的发展,只有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才能得到解放。

其次,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畸形发展”的片面性、工具性和有限性的基础上,阐明了人的发展的具体内涵,即全面、自由、充分、和谐发展。具体而言,①马克思所谓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各种需要、素质、能力、活动和关系的整体发展,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全面性,核心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个性实现的基本前提与核心内容。而自由个性的实现,也就是“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既是自由个性实现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其核心内容。②所谓自由发展,是把人作为目的的发展。马克思说: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③所谓充分发展,是指发展的程度问题。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发展是有限度的,仅仅停留在充当机器的附件、生产的手段的范围之内。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体力和智力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④所谓和谐发展,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包括个人自身在内各方面的关系的协调和优化。人类社会自私有制出现之后,人的各种关系就处于不和谐状态,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才能从自然与社会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实现协调和谐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以赞同的口吻转述了黑格尔“人的和谐与发展”的思想。

人的发展涵义决定了人的发展内容。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主要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等。因为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于劳动之中,因此人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其次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和自主性,即使人摆脱个体的、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全面地塑造自己,发展丰富多彩的个性,充分显示自己的才智,服务于他人和社会。马克思认为,个人发展的程度与个人的现实的素质相联系,同时它又离不开社会的发展,“这些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第三,马克思提出并实际探讨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这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区别于其他人的发展理论的重要特点。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以“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因为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保证“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和运用”;只有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促进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实现社会制度、社会形态的完善和更替,使人的社会关系全面生成和高度丰富起来;也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消灭旧社会的生存条件,消灭阶级、消灭旧的分工,实现“自由个性”的发展。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生产力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也包括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及其运用,必然是劳动时间的缩短和“自由时间”的延长,而这正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条件。马克思指所谓“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 说的就是这层意思。

第四,人的全面发展还取决于高度发展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二者是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可见,生产力决不是外在于人的单纯的物的增长,而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积极展现,是人的潜能、个性、价值的发挥和发展。在人们的各种活动中,实践是人们最基本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既改造客体,也改造主体;既创造客体价值,也提高主体素质,促进人的发展。对此,马克思也有深刻揭示。即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创造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可见,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主体自身的素质,这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步骤。

(我的思想跳跃到了大学教育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上,可能有点离题。)

5.思想政治教育笔记本 篇五

第一章

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含义

一、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由来和含义

1、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是由党的“宣传工作”这一概念逐衍变而来的。(单)2、1951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刘少奇同志代表党中央在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科学概念。(单)

3、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肯定并阐述了这一概念。(单)

4、“思想”二字的两层含义:一是指人们的思想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是指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观念。

5、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问题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单)

二、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本含义及其研究领域

1、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关于人们思想与行为产生、形成和变化规律的学说。二是关于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学说。三是关于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学说。(多选)

2、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不是研究人的一切方面和一切领域,而是研究人的某一特殊矛盾和特殊领域。是研究人们思想和行为之间的活动变化规律以及共产党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规律。(多选)

3、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二是应用理论研究。三是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的研究。四是思想政治工作文献和领袖人物思想政治工作学说研究。五是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究。(多选)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本范畴

一、思想政治工作学范畴的含义

1、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本范畴可分成实体范畴、属性范畴和关系范畴。(单)

二、物质与意识

2、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从本质来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在人脑的主观映象。意识一经产生,就具有能动性和相对独立性,它对物质具有很强的反作用。(单)

三、思想与行为

3、思想内部有严密的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表层,也称感知层,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意志等;二是中层,也称观念层,包括利益观、幸福观、生死观、道德观、政治观等;三是核心层,主要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核心是理想信念。(单、多)

4、思想与行为是相互联系的。一是思想支配行为,是行为的先导。二是行为反映思想,是思想的外在表现。三是行为对思想有反作用。

四、政治与经济

5、政治与经济是思想政治工作学中的基础性范畴。

6、思想政治工作所指的政治,一般是指教育内容的政治性以及人们言行中的政治立场,主要是观念性的政治。同时兼有这项工作要为实现党的政治任务服务的意识。

7、政治对经济反作用的主要表现,一是政治千方百计地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二是政治对经济既能发挥积极作用,也能发挥阻碍作用。

五、主体与客体

8、客体的能动作用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能主动配合主体实施教育计划;二是能以自己的特长去影 响思想政治工作主体;三是能以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准则,有选择、有鉴别地接受主体施加的影响;四是能自觉地把自己的思想转化为行为,用正确的思想指导实践。

9、主体与客体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是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二是所起的作用不同。三是所承担的任务和活动方式不同。(多)

六、个体与群体

10、个体与群体是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范畴。马克思主义学认为,个体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个体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二是个体是现实性与未来性的统一。三是个体是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统一。(多)

七、认识与实践

11、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说到底是要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单)

八、教育与管理

12、教育与管理有密切联系,在实际工作中二者互相渗透,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一方面教育离不开管理,它需要管理来规范、调控和保障。另一方面,管理也离不开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对法规、制度、纪律等管理手段产生认同,自觉遵守。只有教育与管理双管齐下,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结合,才能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保护先进、鞭策落后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育人树人环境。(简答、多、单)

第二章

思想政治工作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特征

1、思想政治工作学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是以①马克思主义哲学、②政治经济学、③科学社会主义特别是④党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的。(多)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思想政治工作学的理论基础(单)

一、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思想政治工作学

2、毛泽东同志说过:“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3、“精神万能论”的错误在于。所谓“精神万能论”是离开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精神的作用夸大到无所不能,甚至可以脱离物质、代替物质的程度。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谬论。(单)

4、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的真正含义。列宁这个论断,是从取得政治和保持政权这个根本问题上讲的。

二、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上的思想政治工作学

5、马克思主义还告诉我们,社会生产关系最重要的是研究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引导人们正解认识和处理不同阶层和群体的物质利益关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正如马克思主义所说,思想教育如果离开了物质利益那就出丑。(单)

三、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基础上的思想政治工作学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思想政治工作学必须吸收相关学科的精华

二、思想政治工作学与行为科学的关系

6、马克思把“需要”划分为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两大类,把人们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交往需要、劳动需要若干方面。

三、思想政治工作学与企业文化理论的关系

7、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不同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西方企业文化的不同点。①性质不同。②内涵不同。③内容不同。④方式不同。(多)

8、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联系和共同点。①工作对象基本相同。②服务方向基本一致。③实现目的比较相近。④途径和方法基本相通。⑤内外环境基本相似。

9、工作对象基本相同。我国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两门科学,其研究对象都是人,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

10、服务方向基本一致。我国的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都为经济建设服务。

11、实现目的比较相近。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目的都是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企业生产力服务。

12、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互相推动,共同发展。①同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形式。②思想政治工作能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③企业文化建设能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第三节

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本特征

13、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本特征。①思想政治工作学是党性很强的一门科学。②思想政治工作学是群众性很强的一门科学。③思想政治工作学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科学。④思想政治工作学是吸收多学科精华的综合性科学。(多)

14、思想政治工作这门科学的本质特征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党性原则。首先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使命决定的。其次是由思想政治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再次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属性决定的。

15、思想政治工作学是群众性很强的一门科学。首先,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做亿万群众的工作,列宁还强调说:“凡有群众的地方,不论工作多么艰苦,都应当系统地、不屈不挠地、坚忍不拔地、耐心地进行宣传和鼓动工作。其次,从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来看,是由几百万政工干部和广大群众来做这项工作。(多)

16、思想政治工作学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科学。首先,这让科学的作用不仅能帮助广大政工干部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增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而且还能指导广大政工干部运用这门科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这门科学的应用范围不仅是城市各行各业,而且在农村也可以应用,尤其是它还能有效地应用在军队、公安和政法部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驰名中外的。再次从这门科学的应用内容来看,既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知识武装人们的头脑,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增强人们的综合,又能运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人们的政治行为,推动“四个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17、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思想政治工作学的理论基础。

答: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基本范畴。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上的,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是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基础上的,政党和战略策略等问题。(简答)

第三章

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本规律和理论体系

1、思想政治工作学所要研究的基本规律是这门科学的基石,主要有三个方面,即①关于思想产生形成的基本规律。②关于思想与行为活动变化的基本规律。③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思想的基本特性及其产生形成的基本规律

一、思想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性

2、思想的本质属性同人的本质属性是一致的,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所说的社会关系,主要是指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同时还包括伦理道德关系和人际关系等。社会关系总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3、人的思想具有哪些基本特性呢?①稳定性。②可塑性。马克思曾经说过:“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产物。”③时代性。恩格斯说过:“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④导向性。⑤传递性。思想,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能够交流和传播,传递的手段主要是语言、文字、符号、情感等。(内在思想和处化思想)

二、思想产生形成的基本规律

(一)思想产生形成的基础

4、形成思想的物质器官是人的大脑,大脑并不是思想的源泉,思想源于客观,源于现实,源于实践。

(二)思想产生形成的过程和规律——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

5、人脑的反射活动即思想形成的过程可分为五个步骤和环节:①刺激环节。②感受环节。③传递环节。④形成环节、⑤处理环节。

第二节

思想与行为活动变化的基本规律

一、影响思想的因素及思想支配行为的规律

6、客观外界作用于人们头脑产生思想的因素可以归纳为四类:①物质因素。②政治因素。③精神因素。④社交因素。

7、这里所说的“影响”,①指影响人们形成某种思想。②指动摇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某种思想。③是指检验或校正某种思想。

8、构成人们行为的要素主要有三个方面:①表情。②语言。③动作。

9、思想支配行为必须经过以下四个重要环节:①需要环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许多需要,其中最基本的有四大需要:一是物质需要;二是精神需要;三是交往需要;四是劳动需要。物质需要是最根本的。②愿望环节。③动机环节。④意志环节。

10、动机的变化必然导致行为的变化,其间意志起着关键性作用。

二、行为的反作用与思想支配行为的最终目的

11、思想支配行为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指导行为改造客观世界。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基本规律

12、我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基本规律,是由许多具体规律组成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①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必须按照党的事业的需要来确定。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必须遵循人的思想行为活动规律来确定。③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必须从内外因两个方面来激发人的积极性。④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必须把软件工程建设同硬件工程建设融为一体。⑤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改进和创新。(多、简)

13、如何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改进和创新。(简)

中国共产党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之所以强调党的领导,①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为实现党的正确领导服务,进而为党的伟大事业服务。②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自身健康发展,即沿着马克思主义轨道发展。③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同党的其他工作协调起来,求得共同发展。实践证明,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根本保证。

14、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还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和创新的重要性。(简)

教育和管理都是做人的工作,而人的思想和行为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认识和掌握了这个规律,就能自觉地以改革精神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不断创新。这里所说的改革精神,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自我变革和自我完善。改革精神的实质是倡导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要 适应时代的新变化,研究现实的新情况,形成改进的新思路,采取改进的新办法,开创教育管理的新局面。在新世纪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改进创新的目标是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第四节

思想政治工作学的理论体系

一、学习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学理念体系的意义

二、思想政治工作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构成

15、理论体系主要由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创新理论三部分组成。

16、基础理论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规律、基本特征、理论基础和理念体系形成发展史等内容。

6.政治科学读书笔记 篇六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于娴

学号:2011102040

《政治科学》这本书是美国迈克尔﹒罗斯金所写。此书共有二十个章节。作者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分析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系。分别从政治体制、政治文化、政治经济三个方面在肯定美国民主体制的同时,更一针见血地批判了美国现实政治的弊端。

一、作者简介

迈克尔·罗斯金,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莱康明大学政治科学系主任,教授,博士。在政治科学和比较政治学领域颇有建树,主要著作有《政治科学》、《国家与观念:政治、地理和文化》(原名《国家与观念:比较政治学导论》)、《国际关系新世界》、《民主苦旅:四个发展中国家》、《中东政治:文化和冲突》、《东欧的新生》和《国家利益:从抽象到战略》等。

我只对这本书中的部分做了阅读。其粗浅感想如下:

二、政府治理中的人治与法治问题

《政治科学》中关于政治权力的论述中,引用了英国阿克顿勋爵的“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句话自然揭示了人治对于国家治理而言的巨大危害。而对照现今的中国,却也难于用简单的人治或者法治来做合理与否的判断。江苏省副省长仇和做过的报告,有一些感触,曾经在一些媒体和网络评论中对于仇和在宿迁的许多改革政策很多争议,某种程度而言仇和也是地方政府人治的一个代表。听完以后,似有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人治”更比“法治”具有优势之感,当然这里所说的“人治”,只包括了人治中一些好的方面,比如强势政府、强势的精英领导在效率和执行方面所具有一定的优势;而某些特定的“法治”,在许多地方政府的执行过程中某种程度上更是一种伪法治,用僵化甚至扭曲的法制去约束政府行为,一则影响了发展的效率,二则表面的不合理的法治会带来私底下的寻租,实际是用法治的外衣去行人治之实,危害更大。此外,即便是彻底执行的法治,往往也只会追求过程的正义,一旦所依赖的法制基础并不是具备广泛合法性的,则最终的结果未必一定是最优的。

当然所谓人治是完全依赖治理中的“人”的个人道德,这在事实上经常是靠不住的,比如毛泽东某种意义上的独裁统治,在建国之初的迅速发展到后来众所周知的文革十年。而法治要想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或者说实现真正意义的法治,则仍然有赖于很多方面的健全。首先自然是法制的健全,但更为重要的是在有了法律的前提下,法制的贯彻、执行和监督如何有效果。现今的某些方面的法律优劣自然不去评论,单论法律的执行情况并不如人意,有法不依的现象颇为普遍。

其实监督没有效果的一个重要根源在于监督机构的地位问题,本级的监督机构是由本级的行政领导任命的,自然难于实现对本级行政领导的真正监督。应当借鉴香港廉政公署独立性的优点,建立中央集权的监督体制,例如中纪委、审计署均应实施垂直管理。如此才能保证法律执行之后的监督到位,自然才能使法律执行更为有效,也才能有实现真正法治的可能。

三、政治科学?

政治学是科学吗?如果我们将政治学研究定义为积累知识,而且同意“知识”就是科学的本义,那么政治学当然就是科学了。但同样显然的问题是,政治科学与一般的自然科学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许许多多的政治问题太过复杂而完全无法量化、也就无法进行定量研究的缘故。除此之外,政治科学家们自己也在给自己制造障碍,因为他们无法从一个纯粹理性和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在他们选择的每一个话题背后都隐藏着他们心中一团兴趣的火焰,而太猛的火焰则会形成派系的喧嚣,从而扰乱追求真理的学术研究。为了减少这种情况,人们有必要自觉地注意学术研究的特征并努力与之靠拢。这些特征包括:推理的、公正的和以论据支持的。

所谓推理,是要求必须写出推理过程,并且这一过程应当是合理的。其中如果某一正确观点得益于一个尚不明确的假设,那也应该如实做出说明。

所谓公正,是指应当公正地提及关于这一论题的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以及由此作出的结论。通过把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放在一起并阐述自己的看法与原因,你就可以提出一个更为客观、更有说服力的论点。

所谓论据,同时包含了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定量论据和人文科学的定性论据。理论上,不管是解释还是争论,它的每句话都应该是言之有据的,并且这些论据都要经得起质疑和检验,每个阅读研究成果的人都应该能够检验并判断它们是否有效。

四、政治科学有什么好处?

从个人的角度说,政治科学可以培养一种平静的、不带感情色彩的政治分析能力,这同政治实践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后者通常需要坚定的、流行的和简化的观点,那是政治家们要做的事情,而不是政治科学家们的工作。一个专业的政治科学家在致力于探索研究是会将自己的个人观点放在一边,甚至可以得出以自己以前观点相左的结论。当你开始认识到当初不应该有派性的观点、开始放弃曾有过的强烈看法、开始采取政治学的观点的时候,就可以说你已经感受到政治科

学的好处了。对于政府而言,政治科学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醒官员们并非万事大吉,有一个名人说的“对权力说真话”。政府应当多听从政治科学家的意见而非政治家的意见甚至大众舆论的意见,遗憾的是,现实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

7.思想政治教育笔记本 篇七

一、韩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概述

(一) 1948年8月15日大韩民国正式宣告成立, 同时也成为了美国领导下的资本主义阵营的一员。

20世纪40年代后期, 韩国国内的教育重点是进行反日教育, 主要表现在废除了日本对其进行的奴化教育制度, 并改日本统治时期对其国内的“修身”课为“公民课”, 彻底痛批了日本殖民主义政策下对其国民进行的“民族抹杀”政策, 以此树立本国的民族自豪感。

(二)

20世纪50、60年代,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尖锐对立, 而韩国李承晚政权和朴正熙政权都奉行的是追美或亲美的政策, 因此“反共”教育成为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 朴正熙政权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韩国自此开始走上了经济腾飞之路。在这种背景下, 韩国在进行反共教育的同时, 强化青少年和整个社会的“国民精神教育”, 为本国的“民族振兴, 国家发展”树立新伦理观。

(三) 20世纪70、80年代, 韩国政府加强了国民伦理教育并将其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

到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 和平和发展成为当时整个时代的主旋律, 韩国的课程改革也呈现出新特点: (1) 、大力宣传民族的思想和伦理传统, 为“民族共同体”繁荣做贡献的伦理观奠定基础。 (2) 、用和平统一、国家统一、安全保卫、代替了“反共”提法。在了解, 对比南北方社会现实的基础上, 强调争取用民主、和平手段统一朝鲜半岛。

(四)

冷战结束后, 韩国把“世界化”精神作为新时代的精神, 从此走上本国民族化和开放化的道路。

二、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 对国民进行国民精神及爱国主义教育

韩国对国民的教育注重从乡土教育入手。着重以本地区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发展为教育介体, 倡导通过小家了解大家, 通过局部了解全部, 以达到韩国国民对大韩民族文化的热爱, 同时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这种教育方法不仅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而且在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体现。 (例如: (1) “身土不二”是韩国随处可见的广告词, 注重本土产品的开发和教育本国国民在购物时优选本土产品。 (2) 韩国国歌《爱国歌》中唱到“大韩人誓死卫国, 愿韩国屹立万代……用我们的意志和精神, 热爱我们亲爱的祖国, 把身心与忠诚献给她, 不管面对痛苦和欢乐”从国歌中我们可以看出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注重从现实生活的各个细小方面教育本国国民。 (3) 韩国的幼儿园就开设礼仪室, 对幼儿进行韩国传统礼仪教育。包括尊师敬长、尊老爱幼、“父母有命, 俯首敬听”、“爱民如子, 为国尽忠”、“一杯之水, 必分而饮”。 (4) 韩国每年3月1日是纪念“抗日三一运动”的爱国纪念日, 家家户户插国旗用以纪念那段不堪回首的被侵略的历史。并教育孩童爱国旗才是好孩子, 会做人才懂爱国家。以上等等事例都能很好的说明韩国的国民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都很注重从小事从本土特点抓起。)

(二)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教育

韩国从正式宣告成立之日起就加入到了资本主义阵营, 同时推行的是追美、亲美政策。1963年韩国在国内开设了《反共及道德生活》课程。在1968年颁布的《国民教育章程》中把“反共教育”写了进去。1988年卢泰愚和平, 合法得接任韩国总统, 韩国从此开辟了民主政治的新纪元。伴随着政治领域的重大变化, 20世纪80年代后期, 韩国大力宣扬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和自由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在韩国的《道德》科目中从小学到高中都有关于民主社会与市民, 民主态度与民主理想, 福利社会与经济伦理等有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教育内容。

三、对比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一) 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1. 教育方式上的比较

两国都把思想灌输作为塑造人的重要手段, 教育主题基本一致也都强调全社会参与。在显性教育方面都开设有关道德的课程, 隐形教育方面都注重用国家建设成就宣传教育本国国民。同时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场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博物馆、纪念馆等) , 利用传媒、文学和艺术的各种形式营造爱国氛围。不同的是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民教育更注重从细微处入手, 从上面我们举得例子便能看的出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对社会主义政策的宣传, 从宏观方面着手, 更强调建设方面国民应为国家尽心尽力。 (例如:邓小平说过:“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以热爱祖国, 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 以损害祖国利益, 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2. 政治制度教育的差异

我国和韩国奉行的是不同的政治体制, 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必然存在差异。韩国的爱国主义中的集团主义教育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必然的分歧。韩国的集团指现代的工厂, 公司以及其他实体单位, 从经济实体说, 韩国称其为“商社”, 管理人成为“社长”。从本质上看, 这种集团是封建主义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整体主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转变, 它代表少数资产阶级利益。集团主义要求其成员以集团为家, 并服从和服务与集团, 以培养家族式的亲密感和团结感。我国的集体主义是反映着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整体利益, 是个人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两国由于政治体制的差别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也存在着莫大的分歧。

(二) 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比较了这两方面的内容, 我们仍然可以看出虽然两国奉行的是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但是韩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有我们可以借鉴的的地方, 也带给我们很多启示。我个人认为我们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1. 注重从细微处加强教育, 避免空喊口号式教育。

中国比韩国更强调对国家与党的崇拜和热爱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而韩国比中国更强调和重视以血缘为纽带的亲情的表述以及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交流, 比中国更重视传统风俗文化的介绍。

2. 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孩童抓起, 思想政治课程应及时更新教育内容, 避免空洞乏味的教育而失去青少年学习的热情。

应遵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和传统优秀文化, 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教育方式, 吸取精华, 扬弃糟粕, 为我所用。

3. 加强我国传统文化宣传, 传媒、影视及文学艺术作品中应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宣传, 学习。

避免韩国等其他国家对我国文化的侵占及对青少年的思想文化领域的占领。

摘要:1948年8月15日大韩民国正式宣告成立。韩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经过了几十年的探索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腾飞, 被称为“有国籍的教育”。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比, 韩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其显著的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研究韩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启示和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启示借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8.幼儿教师如何写好教育笔记 篇八

一、为什么要写教育笔记

(一)对幼儿教师自身的意义

1.丰富专业情感。

教师的专业情感是教师素质中的动态要素,是教师对自身职业劳动的真情实感,表现为教师的从业态度,属于高级的社会情感。很多研究都表明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具备丰富专业知识的人,不一定就能成为优秀的教师。尤其是幼儿教师,面对的是幼儿,这不仅需要老师拥有百科的知识,也需要教师用自己丰富的专业情感,把知识化作有爱的、有生命的教育来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同时,幼儿教师面对着事情繁琐、工作量大、家长不理解等问题,更需要自己的专业情感来支持。而教育笔记是教师把自己对教育的认识、体验、感受、冲突、想法、反思等用写作的方式记录下来,有助于深化和丰富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识、深刻体会到教育的快乐、增强教师的使命感。

2.促进专业成长。

在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幼儿教师从自身方面促进专业发展是最为关键的。培根说:“写作使人精确”。教育笔记通过写作的方式有助于幼儿教师明确自己的专业目标,梳理有关幼儿教育的规律,善于学习思考,使个体的经验概念化。同时,教育笔记要求幼儿教师学会仔细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并从教育笔记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积累自己的教育智慧,并不断的进行反思、发现、研究和解决自己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这样能使得教师不断提炼自己的认识,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持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从而使教师的专业成长处于一个动态的、持续的、开放的状态。

(二)对幼儿园管理者的意义

在幼儿园的管理中,也一定要以“教师为本”。要实现对幼儿教师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管理者必须了解幼儿教师的心理、理解教师的行为、把握教师的思想动态,从而来改进管理方法,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促进教师的发展。虽然管理者每天都和教师频繁接触,但是毕竟不能关注到教师的一行一言,更何况观察到的也未必是事实的真相。而教师的一篇篇笔记记录着她日常教学工作的种种,他们对教育的认识、理解,对孩子的看法。也是他们自然情感的真实流露,甚至是对幼儿园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建议。因此,管理者通过认真阅读、分析、反思教师的笔记,可以了解到教师的真实想法、教育理念、面对的困惑、心理动向、教师的心声等,从而使得管理者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管理思路,细化教育管理方法,给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使管理者和教师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二、幼儿教师撰写教育笔记存在的问题

(一)意义不清

常言道:心态决定状态。很多教师和管理者对写教育笔记的重要意义或作用并没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不明白写作教育笔记对自己专业成长和幼儿园工作的重要性。大多数是在完成幼儿园布置的学习任务,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考核。比如,不少教师认为把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做好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写些什么教育反思、教学随笔等。在这样的认识下,很多教师往往是“被写作”的、惧怕写作的。结果是教师一提起教育笔记就犯愁、逃避,很多情况下是充当“搬运工”的角色,从这搬点、从那粘些,常常是自己都不知所云。另外,也有教师写教育笔记是出于功利性的目的,比如为了职称、获取表彰,而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不能静下心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急于求成,一旦不能成功就会心灰意冷,甚至排斥写教育笔记。

(二)内容空洞

在幼儿教师的教育笔记写作中往往还存在着形式丰富,内容空洞的问题。粗看教师的教育笔记,文章看似标题对账,句子通顺,洋洋洒洒,有章有法。但是细细读来,就发现其中存在着缺乏个性、牵强附会、无病呻吟的现象。由于每个教师的专业发展经历不同、对教育的理解不一、写作的水平和目的不同,教育笔记是教师自己对教育事件的理解、思考、反思、解释,是极具有个人见解的,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教育思想,而不是生搬硬套专家学者的理论。

(三)缺乏指导

幼儿教师在写教育笔记中存在着很难发现教育事件,即使发现也存在着不知道如何解释事件背后的原因、如何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如何总结经验教训等等这样的困惑,但是很多幼儿园并没有给教师提供相应的具体指导。同时,很多教育笔记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回馈,往往是笔记一交就石沉海底,并没有针对笔记中的一些问题给教师进行具体的回馈。这就使得教师在笔记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结果导致很多教师对写作教育笔记倍感无奈、困难、厌烦。

三、如何帮助幼儿教师写好教育笔记

(一)深化认识

在写教育笔记前,必须让幼儿教师深刻地认识到为什么要写教育笔记?写教育笔记的意义是什么?对此,幼儿园可以组织教师们就“为什么要写教育笔记”进行研讨,让大家讨论、分析、思考,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教育笔记的真实想法,在思想碰撞中让教师清楚的认识到教育笔记对自己专业发展的意义。同时,可以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就亲身经历来谈谈教育笔记在其教师历程中的意义,或者组织教师们阅读一些优秀的教育笔记,通过阅读学习来深化认识、理解教育笔记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意义,解决好教师的态度问题。

(二)加强指导

初写教育笔记时,教师们普遍会出现“无米下炊”或“有米难炊”的现象,存在畏难情绪,对园长布置的每周一篇教育笔记感觉是沉重的负担,写的文章内容空泛,甚至存在抄袭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写作初期可以降低要求,让大家认识到只要写,就会有提高。同时,一方面,园长要对教师们交上来的教育笔记,认真阅读,与教师用心交流、给予具体的指导。另一方面,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笔记研讨。首先,加强理论学习,组织大家阅读学习一些专家学者的作品,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增强对教育的洞察能力,并学着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其次,组织教师之间进行笔记的相互学习、相互评析。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优秀的教育笔记,让大家分析其中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解决问题的办法、好的方面及不足的地方等,共同提高。

(三)完善激励机制

为了不断提高教师教育笔记的写作水平,还需要完善一些激励机制。首先,在幼儿园进行笔记评优活动,每个月评选出优秀教育笔记,全园交流,并推荐相关刊物发表,让教师亲身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增强自信。其次,把教育笔记纳入到每个月工作考核中,并与奖金挂钩。比如,可以从教育笔记的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方法和撰写水平等方面进行量化打分,分数作为月考核成绩加入到对教师工作成绩的评价中。

幼儿教师教育笔记是教师在善于观察的基础上,捕捉教学活动中的点点滴滴,通过自己的感悟、反思、理解,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情感、促进专业的发展。作为幼儿园管理者,通过对教师教育笔记的阅读、分析来及时调整自己的管理,实现有效的管理,带动整个幼儿园的发展,使得我们的每个孩子都受益,都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孟丽、洪辉.试论教师专业情感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6)

[2]郑蓉、龚晖.关键事件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师资培养,2005(5)

[3]翟平.小笔记是如何做出大文章.山东教育(幼教版),2009(9)

[4]陈瑞玉.小笔记中做大文章.山东教育(幼教版),2001(1、2)

[5]申毅、王纬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苦难是一张微笑的脸六年级作文下一篇:家长教师节祝福语 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