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

2024-08-30

新课程理念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通用14篇)

1.新课程理念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 篇一

初中化学由于学科特点,要用上按课程标准编制的教材,而新的形势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教学中必须渗透新课程理念。为此,我们这些初中化学教师不得不思考:现行初中化学教材在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程倡导的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能够在新课程理念下,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自如地进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具有深广的意义和价值。

下面就现行初中化学教材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谈一些体会和反思。

一、“初中化学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初中化学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分为5个阶段:关注、参与;实验、探究;解释、推论;整合、精致;反思、评价。现以初中化学(全一册)第五章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为例,说明“初中化学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1、提出问题。首先向同学们提出:如何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提示同学们可找出课本中所有能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参考课本第五章第四节内容,探究课本中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是否是最好的方法。要求同学们写出实验方案、实验过程、现象、结论及体会,每位同学都要参与其中,分工合作,用家中的小实验室制取出二氧化碳气体,下星期三各“科学小组”进行展示(班中共40位学生,根据住址自愿组成8个“科学小组”。

2、实验探究。周末的两天里,各科学小组都行动起来,我用电话摸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较弱的小组,到现场辅导和鼓励。

3、成果展示与交流,上课前要求各“科学小组”先把设计的实验方案先交上来。

上课开始后,各小组开始展示其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一边实验一边陈述探究的过程。八个小组实验方案各不相同,甚至有的小组有多种方案,实验的用品更是五花八门,酒精灯有小药瓶做的,有玻璃胶水瓶做的;反应容器却用医用吊瓶、各式各样的玻璃食品罐;导气管用水笔芯、圆珠笔芯、自行车气门芯、细软管代替;而橡皮塞只有这些具有原创力的、可爱的学生想得出:用橡皮擦、捏成小动物的橡皮泥、小木块加橡皮筋代替。实验过程中针筒、衣服架、风钩、回形针、瓶盖等,都成了同学们手中的实验仪器,家里的醋、食用碱、装修用剩的大理石、蜡烛、泡沫、雪饼中的干燥剂等成了同学们实验用的药品,他们的实验橱更是哪个国家实验室也找不到的,用各种粘粘纸、彩笔画装扮得漂漂亮亮。

曾有一位科学院的院士说:能用最简陋的实验设备做出实验来是最了不起的。我们的学生不正是用最简陋的实验设备做出实验来的了不起的人吗?而且有的实验跟教材中的实验原理完全不同,当然不一定更好,但都是他们通过查资料想出的,这不仅使他们理解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和原理,而且回顾了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的装置,还掌握了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4、反思与评价。当一个“科学小组”展示完毕后,先由小组成员自我评价,后其他小组对展示小组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的总体评价。

经过前期的准备,学生已完全具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并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

二、体会

(一)学生探究的内容要视教学内容的价值性。本次课程改革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哪些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探究,哪些内容要教师给出相关信息或启发讲授,我的体会是: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价值,选择具有核心地位和基础地位的、规律性的内容让学生探究。因为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化学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二)帮助学生建立进行探究的条件。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尽量利用传统的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并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探究学习的方法,如把探究学习的5个基本阶段印成小册发给学生,让学生具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帮助指导学生用家里的废弃物、儿时玩的玩具和少量化学药品建立小实验室,以便为开展完全的科学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三)教师应当做探究“向导”。在学生探究阶段,教师要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巡视各小组的表现情况,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辅导,如有的小组只是在盲目地做实验,没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更为后面的整合、精致及今后的教学安排提供具体的学生情况。

三、有待反思的问题

虽然,“初中化学探究学习”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这棵“老树”中“开出了新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同时发现了一些其它问题有待解决:①如何让学生在开始学习化学时,尽快具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②学生学习化学的日益深入,想探究的实验越来越多,非课堂内做探究实验,在没有教师在场的情况下,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如何控制。③学生对探究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由于时间概念淡,易影响其它学科学习。引起家长的反对这一矛盾如何解决。相信,经过更全面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初中化学探究学习”会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2.新课程理念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 篇二

关键词:新课改,思想方法,数学教学,精髓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 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逐渐灵活多变, 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也相应发生了转变, 课堂教学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也在逐渐地更新, 师生互动的学习方法已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 数学课堂的学习氛围活跃了起来。但不管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怎样变, 对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根本。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平时对数学知识的不断积累, 是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量后逐渐转化为数学思想。因此, 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未来社会的需求和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课堂数学教学中, 课前教师必须有自己的一套教学计划, 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去落实新课程的总体目标,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在教学中怎样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呢?

一、理解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自古以来, 数学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学科, 在现实生活中, 数学知识是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 以前对数学的学习是生搬硬套, 在运用中不够灵活, 因此, 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还要教会学生灵活的数学思想方法,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数学人才。

当前的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教育素质, 而主要是学生的灵活运用问题, 所以在教学中重点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的技能和创新的思维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是数学课标的基本要求。

根据新课程理念, 教育教学中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会提出问题和会解决问题的新一代人才, 所以, 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是必要的, 但在渗透的过程中, 要注重方式方法, 比如一个数学题目中, 有图形和题目中所给的条件, 这就要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去解决, 同时, 还要求学生懂得用类比和函数的思想来解决, 化一般为特殊, 化繁为简,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课堂中不断地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 去发现问题, 并提出问题, 然后通过合作交流的形式解决问题。当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去总结和归纳, 这样才能达到课标要求。

教育教学中, 数学思想的渗透不是一时就能解决的, 而是要经过长期的规划才能实现, 教师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不断提高自己, 不能和学生分开, 要了解学生的动态, 他们需要什么, 不能把自己抬得太高, 要和学生融为一体, 把他们当着自己的朋友, 这样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才感到轻松。现代教育,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 是一个渗透数学思想的领路人, 具体的“路”要学生自己去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就要为学生在学数学中设想遇到的障碍, 于是通过类比的思想逐步解决, 因此, 在渗透数学思想是离不开数学基础知识, 离开了基础知识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就会变成无源之水, 作为教师要有自己的一桶水, 学生才有一碗水。在教的过程中, 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比如:要解决一个“鸡兔同笼”的数学问题, 就要使学生理解题目和分析题目的内涵, 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把复杂化为简单, 也就是把“暗线”化为“明线”的思想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改的今天, 在“三尺讲台”不能满足了学生的发展, 还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的内容进行数学思想渗透, 多媒体上的内容不仅丰富, 而且哲理性也很强, 学生也很感兴趣, 可以用上面的典型事例或案例作为思想渗透, 但在渗透的过程中,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渗透。

二、注重教学方法

当今是社会发展的科技时代, 教育理念也逐步转变, 从以前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渗透数学思想, 在数学的每一个章节都要细心去研究, 去挖掘数学问题中的有利条件进行思想渗透。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一个教育质量的提升, 也是数学思想渗透的升华, 对教师来说, 是一种教育的挑战, 更加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渗透, 研究渗透方法, 渗透到哪一个层次, 学生才能接受, 才能“掌握”、“理解”和“会应用”, 这些教师都必须考虑在先, 由于教材的更新, 教材内容逐步删减, 有部分内容是一种开放性问题, 在其中隐含有数学思想渗透, 这些都需要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和掌握, 空洞而无趣的教学只是给学生带来反感和郁闷, 所以, 数学思想渗透也要讲方法, 有技巧性。

方法和方法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并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 它只能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 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可以渗透到数学知识。教师要把握它的渗透, 对数学概念, 公式, 定理, 定律的关注, 提出和解决问题过程的规律性和对广义的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使学生的思维在这些过程中展开,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形成收购, 新知识的发展,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总之,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师必须要吃透教材, 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渗透点, 做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使学生不知不觉走进到设计的情境之中, 学习中感到轻松自然, 不仅学到了知识, 还学会了独立思考, 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黄广泽.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几点认识[J].基础教育研究, 2010 (11) .

[2]卢宗凯.浅谈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07) .

3.新课程理念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 篇三

〔中图分类号〕 G633.67〔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1(A)—0029—01

新课程改革不仅在目标上还在教学的具体实施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理念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自主创新的学习。而传统的教材观是把教材当作圣经,仔细研读、揣摩;而现在的教材观,应是高角度地审视、推敲与选择,不仅要把教材看成是知识的载体,还要使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师创造的激情。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知识的占有者、学习资源的供应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课程计划的执行者的角色。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课程的研究者、决策者,课堂气氛的营造者。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基本要求。通过反思、交流,认识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将发生的变化。

基于此,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引入到《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中,并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设置了“自主探索”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模块。

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呢?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它涵盖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它具有实践性、整合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等特点。

“自主探索”从学生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知识,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想象和思考。它基于学生当前的知识经验上,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思考、实践、收集处理信息等探究性活动,或与同学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知识与技能,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自主探索”不仅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也突出了教师的指导性作用,它包含了师生互动合作和学生自主探究。师生互动合作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协同合作、相互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的作用,为学生的潜能自由充分地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思考问题,通过探究与实践,掌握学习过程与方法,获得基于课本内容之上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互动合作既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又体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自主探索”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渗透在学生与教师、同学、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之中。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出的结论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会有自己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和感受,会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形成一种探究的思考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热爱学习,学会学习。

“自主探索”还要求教师要创设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来解决问题,它既重视结果又强调知识获得的过程,既关注意义又注重应用,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和全体参与,因而它特别有利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达到认识问题,掌握理论与规律,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提高了教学效果。

“自主探索”通过调动学生情绪及兴趣,把学生注意力和思维引导到学习内容上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学习,为新知识的学习起了铺垫和支撑作用。

“自主探索”的问题是学生通过探究能够得到结果,并能引起学生想更加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兴趣的。

4.新课程理念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 篇四

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教学应以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化学无穷的魅力以及做人的道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教学中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入具体的情境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教学中要注意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是十分有用的,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例如,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资料介绍身边熟悉的事物,像光纤的发明联系电话的使用,冷冻剂的发明与更新联系冰箱、冰柜、空调,卡介苗、青霉素的发明联系人们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等;在介绍物质鉴别方法的时候,可以联系到厨房里的糖、酒、醋等;在介绍溶洞里石笋、钟乳石的形成时,可让学生联系水垢的成分、形成以及去除方法,并探究滴水穿石的真正原因;介绍酸碱盐时,可联系胃酸病人的用药问题、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等等。这样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具体落实。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尽量多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分和学生共同学习。例如,在“爱护水资源”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考虑到学生对水污染这一内容较熟悉,但对水资源的缺乏体会不深,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的课题:

①附近水资源的分布及质量调查;

②水污染与我市的经济发展;

③给市政府的建议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④给全校师生的倡议书:节约每一滴水。而对水资源短缺则用多媒体进行。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教给学生方法,而课堂则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重在服务。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了真正的主人。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是化学实验。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每个课本实验,还要在适当的条件下根据需要补充实验或实验创新。如,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中分别补充有气体、沉淀生成、变色、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介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时补充向自制的简易天平中倾倒二氧化碳;介绍易燃易爆物质时补充氢气的爆炸实验及白磷的自燃实验;介绍溶液时补充模拟“死海实验”;做气体的燃烧实验时,先用排水法收集在锥形瓶里,并用橡皮塞塞紧,拿到教室直接在瓶口点燃现象非常明显,密度大的正放,密度小的倒在铁圈上。总之,只要是危险性不大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做,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5.新课程理念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 篇五

作为新课程理论基础的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条件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强调,一个充满理智和情感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学应通过设计问题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在问题情景下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景有具体的感受,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进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

在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从而创设一种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场景。创设问题情景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问题为载体创设学习契机,点燃学生思维的激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相互交流,亲自体验,自由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和创新性及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本文结合教学中的做法,就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设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

设疑问题以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机,创设“问题情境”最关键的环节是设疑,设疑的一般方法是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有计划、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各种知识基础之上,给学生心理造成一种疑问、问题或悬念,从而把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活动凝聚在一起,点燃起思维的火花。在化学新问题面前,学生通常习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进行推断,教师应及时把握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学生对于新事物探究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积极地进行思维、探究、讨论,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新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促使他们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如“燃烧的条件”:

情景创设:大家都知道,水是能灭火的,但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火炬传递最具特色的是,澳大利亚海洋生物学家邓肯手持经过特殊化学处理的火炬在澳大利亚东北部海底完成了3分钟的水下火炬接力。可见水火并不一定不相容。

提出问题:你见过什么能在水里面燃烧的物质吗?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实验探究:白磷在水中燃烧的对照实验

实验一:白磷在冷水中,通入氧气,并不燃烧;实验二:白磷在热水中,不通入氧气,也不燃烧;实验三:白磷在热水中,通入氧气,白磷燃烧。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一和二中的白磷为什么没有燃烧?从而总结出燃烧的条件。

上述情景的设计,利用学生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引起学习的需要。

二、亲身参与,再现真实情境。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和实践经验都告诉我们,亲身经历、感受过并获得深刻体验的东西往往令人终生不忘。因此,建构主义主张“亲临现场的教学”---让学生亲临现场,到真实的生活和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强调通过“亲临现场的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活化知识,以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当然,初中化学教学搬到田间、地头、工厂等,是不现实的,但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创设让学生有“亲临现场”感受真实情境,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获得真实感受和体验,并积极思考、解决“真实情境”。

如 CO2实验室制法:情景创设:在CO2实验室制法中,书上只写到实验室制CO2可用大理石、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提出问题:此实验采用的石灰石能否用纯净的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代替;稀盐酸能否用稀硫酸代替。在问题的引发下,组织学生实验:取几支试管,分别放入少许等量的如下药品:块状石灰石、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同时分别滴入稀盐酸,看到与稀盐酸与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反应速率快且无法控制。在盛有等量的石灰石固体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的稀盐酸和稀硫酸,同学们观察到滴加盐酸的试管中气泡匀速放出,滴加硫酸的试管内,一开始有气泡放出,片刻反应物的表面生成许多白色固体,一段时间后反应中止。学生们感到困惑不解,为什么一个反应中止,一个反应顺利进行呢?通过一个个实验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激励他们寻求、探索其中的奥秘,使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顿时,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来了。尔后,趁热打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这样可以及时将好奇心转移到教学任务和控制目标上来。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化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又如在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章第二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从家中自带小玻璃水杯、汤匙和适量蔗糖,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沏一杯糖水,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一杯水中能否无限地溶解蔗糖。当学生发现加入过量蔗糖,杯底就会出现沉淀时,教师就指出他们现在所得到的上清液就是蔗糖的饱和溶液,然后引导学生为饱和溶液下一个定义。大多数学生会认为,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在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而往往想不到饱和溶液的定义需要两个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如何把所得的蔗糖饱和溶液变得不饱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具体操作,学生会发现如果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原来的饱和溶液就会变得不饱和,于是就意识到只有在温度和溶剂的量一定时,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才有实际意义。通过沏糖水这样的简单实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不仅很容易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两个重要概念,同时也学会了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轻松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四、光影变换,营造直观情境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储存的信息除了语言、语意之外,还有大量的直观表象(事物的具体现象),并且直观表象比语言、语意更容易接受,初中化学的概念比较抽象,若离开直观的表象,则很难使学生体会到概念和规律获得的过程,也很难使知识信息的学习成为实质上的“意义学习”。正因为如此,一些抽象的化学概念和规律,有必要通过直观现象的情境将其再现出来。将抽象概念规律转化为直观表象的手段,除了化学教学挂图和活动挂图、模型等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集图、文、声、光、影于一身的计算机多媒体。如:当我们对抽象知识难以讲解或学生难以理解时,我们往往采用挂图、投影或实物模型等直观媒体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微观知识(如分子、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等),就很难通过一般媒体来达到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此时,借助于多媒体创设问题情景,对学生的不同感官产生全方位的刺激,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探求中来。

教育家荀况曰: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形、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信息论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吸收。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具有形声性、展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使学生不但能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全社会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教师可搜集有关神州六号发射方面的录像和图片资料,并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上进行展示,生动形象的资料必将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刺激。当学生心潮澎湃、兴奋不易时,教师可结合有关资料提出几个思考题:1.神六发射时需要多种燃料做推动剂,若使用液氢做燃料,你认为有什么优点?若使用联氨(N2H4)做燃料,则需要用四氧化二氮做助燃剂,生成氮气和水,请写出化学方程式。2.航天员的食品为什么被做成“一口酥”?3.为了净化飞船中的空气,可使用氢氧化锂来吸收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请写出化学方程式。这些题目把氢燃料的利用、空气中的粉尘污染、碱的通性、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诸多旧知识点在一个新鲜的情境中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顺利完成。在这样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进行复习,必然能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新鲜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创

设的探讨

武 生 柱

6.新课程理念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 篇六

实施新课改,首先要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主体价值。在实施新课改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氛围。教师应当启发学生自己去想、去说,主动观察、善于发现,真正实现学生的参与。

注重实践和探究教学,突出学生动手操作。课堂上都是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挖掘教材潜在因素,教学内容中的任何一个规律,都要与学生反复共同探讨,然后得出结论。师生在探讨过程中,自然体现学生的动手实践和操作,这是课堂评价的最基本所在。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惊奇,不断产生思维火花。在实施新课改课堂教学评价中,要特别强调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和观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思想,提高新的认识。此外,现代教学手段带给学生的视觉冲击力,音乐振撼力,那种想像逼真、模拟联想,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甚至是不可想像的。实施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更要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做支撑。

实施新课改课堂教学评价,就是要看教师是否尊重学生,体现人性化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把孩子看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课堂上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使个性充分发展,一个孩子一个精神世界,就像两滴水不能折射同样的太阳光线一样,孩子有他的痛苦,也有他的欢乐,教师在课堂上就是要想到孩子的喜怒哀乐,为每个少年儿童创造不同的发展机会,鼓励学生发表意见,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让他们从求同的角度,寻求发展的可能。不给孩子过多的限制,让孩子感到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学习和生活。

培养创新型人才。合作学习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进行多边互动,是对现代教学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课堂教学互动理论的发展。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通过合作互动学习,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尊重、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和竞赛,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把各自的思路、想法很好地表现出来,也可在学生之间相互质疑,思想和观点的交锋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利用他人的想法激发自己的灵感,从而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力。

总之,在新课改课堂教学评价方面要注重实践,引导动手操作,积极探索,改变教学形式,体现一种个性化教育,要不断创设情境,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意识,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确保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

作者邮箱: ccl1125@126.com

7.新课程理念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 篇七

一、创设真实实验情景, 促进师生的有效交互

好动、好奇、好想是学生的天性。而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最能满足他们这一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精心、巧妙地设计化学实验项目, 使学生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 组间讨论完善方案, 师生动手操作实验, 一步一步地探索、研究与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第十单元“酸和碱”中, 讲到Na OH与CO2的反应时, 课本上仅仅有一个化学方程式, 并提示Na OH要密封保存, 此外就没有其他内容了。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Na OH与CO2的反应,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Na OH与CO2发生了反应?”话音刚落, 学生立即兴奋起来, 绞尽脑汁地去想, 都希望自己是第一个想出答案的人。学生的探究热情猛增, 已经有学生开始和同桌讨论起来。有的学生认为通过检验生成物是不是碳酸盐可以证明, 即向生成物中加入稀盐酸, 如果有气泡冒出, 说明Na OH与CO2发生了反应;有的学生想到以前做过的一道关于气体体积与压强差的实验题, 从而想到用烧瓶内的气球自动胀大的实验来证明, 即在大烧瓶中充满CO2, 烧瓶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 伸入烧瓶导管的一端绑好一个瘪气球, 拔开胶塞, 倒入浓Na OH溶液后立即塞紧, 振荡, 再观察气球的变化, 从而来判断二者是否发生了反应。于是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相互交流、讨论, 使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 体验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最后, 我在学生设计实验的基础上, 将这个实验设计成“美丽的喷泉”实验。在喷泉喷出的一瞬间, 教室里发出“哇”的惊叹声。此时学生们感到化学是如此的有趣, 真正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可以肯定地说:这是由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种教学情景, 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激烈讨论, 并通过全体学生的深入思考和全身心地融入教学过程, 才促成了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和经验, 提出各种可能的假设, 进而达到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也正是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评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探究, 激活了学生的思考力, 改变以往沉闷、了无生气的课堂, 进而促进了师生共同成长, 实现了教与学的双赢。

二、举办“百家争鸣”互动论坛, 有效促进生生互动

“百家争鸣”互动论坛, 是交互式教学的又一个有效途径。它可以采用个体互动、小组互动等多种形式, 但前提是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 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 力求把课本上的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究过程。

另外, 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要作为积极的旁观者, 深入到学生中间, 把握时机顺势引导, 及时在交流中点拨, 在问题中讨论, 使学生在争论、讨论、相互启发中进步提高。

比如:如何鉴别无污染的蒸馏水和饱和食盐水。 (提示学生可以从密度、溶解性、化学性质等方面设计方案, 从而形成多种具体的鉴别方法。) 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由小组内表达能力好的“推销员”上台展示本组的“战果”并答“记者”问, 由全班学生评价。问题一出, 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 每个小组的成员都积极地思考, 争先恐后地发言, 希望自己所在的组想出好方案获得“最佳设计奖”。第一组得出用品尝的方法鉴别;第二组是分别加热, 蒸发一段时间后, 有白色固体析出的是食盐水;第三组是加入少量Na Cl固体振荡, 若固体溶解则该液体为蒸馏水;第四组是:分别加入一定量的Ag NO3溶液, 若出现白色沉淀则该液体为饱和食盐水;第五组居然是:取新鲜菜叶, 分别投入待测液中, 一段时间以后, 菜叶萎缩变软的杯子里是饱和食盐水, 菜叶饱满挺拔的杯子里是蒸馏水……每个组的学生都为自己所在组的表现感到兴奋并且惊奇, 觉得很有成就感, 有的组还试图说服别人同意自己小组的观点, 大家争得面红耳赤, 不亦乐乎。

“百家争鸣”使得静态的课堂变为开放的、动态的课堂,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探究成果, 使他们意识到各自的学习只是一种相对的真理, 并非完美无缺, 但是可以借助团队的力量, 展开想象的翅膀, 群策群力, 从而集中多人的智慧, 使之变得完善。这不仅让学生养成遇事多角度、多方面思考的习惯, 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团队精神, 使其学会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意与成果。

三、建立师生交互的长效机制, 营造“师生共进”的沃土

交互式教学的顺利开展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建立一种长效机制, 形成“师生共进”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对学生而言, 能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得到教师的认可, 是学生一种普遍的心理。就拿教师评价用语来说, 如果教师总是单调枯燥、机械重复一些套语, 如“你真棒”、“好的”、“很好”等激励用语, 长此以往就会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为此, 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 应该抱着一种欣赏的态度。如“有问题吗?”“还有什么补充意见吗?”“你们小组同学怎样看他们的见解?”“想说就说吧!”当学生的想法有道理, 但表述得不够清楚时, 千万不能全盘否定, 可以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 老师已经明白了你的意思, 如果说得更明确些, 那么大家都能明白你的意思了, 试试看!”如果有的学生的想法出乎教师的意料, 但很有道理, 教师可以欣喜地说:“好!有创意, 老师也从你的想法中长了见识。”教师在课堂上所说的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 是学生内心的阳光, 是课堂的生命, 会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另外, 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很重要, 在发表完自己的见解后, 如果得到同学的一句“哇!太棒了!”“太厉害啦!”“太有才啦!”或者是得到了不用教师号召而是学生情不自禁的掌声时, 那种兴奋、发自内心的得意已经写在了脸上!

对于教师而言, 交互式教学还使教师形成了一整套的问题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 哪些地方适合设计问题, 这些问题中哪些问题适合学生交互讨论, 哪些问题适合动手实验, 哪些问题适合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师在开学之初就已经做了全面的梳理。长此以往, 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可谓是“教学相长”“师生共进”。

总之, 新课程标准为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 只要教师全身心投入其间, 在平等、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中, 设计并实施交互策略, 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关注合作探究的知识习得的过程, 就能够使“教”与“学”融为一体,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推荐的书

《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班主任兵法》, 万玮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新课程理念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 篇八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先生如是说。叶老的这一语文教育思想,正与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等思想是一致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近年来,学校实施了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改革,这正是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通过预习课和展示课落实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预习课

(一)朗读课文

在小组成员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小组长可视课文情况组织齐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等,主要达到扫除阅读障碍、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二)预习笔记

1.文学常识:归纳重要的作家作品:如鲁迅、冰心、老舍等作家;如《诗经》《论语》《史记》《儒林外史》等作品。本环节如果没有重要的作家作品则可省去。

2.重要字词:生字注音、形近字组词、词语解释造句等,根据自己掌握的基础知识,不同的同学可有不同的做法。

3.问题探究:针对教师的预习学案提出的问题,为展示作准备,需要书写的,可写到预习笔记里,有的也可以勾画在书上。

4.我的创作:读后感、诗词、收获或启示、编写短剧等,这是学生学习提高的关键所在,也是加强文学积累的好形式。

5.摘抄:有关课文的诗文、有关课文的精美语段,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感悟,课内课外的均可,目的是加强学生的文学积累。

(三)讨论学案

学案的编写主要包括:文学常识、生字词学习、课文内容概括、问题探究、课堂检测等。在具体编写过程中,可以采用表格式,设定主备人、实施人、实施班级、实施时间、总课时数、课题、课堂目标、课堂重难点、导学过程、课堂检测等内容。学案编写应遵循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的原则。编写后的学案一方面用做教师指导教学的教案,另一方面同时用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实施教师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对学案作出进一步的修改后再印发到班级的各个小组。在预习课堂上,小组可通过集体讨论学案中的重要问题,从而让每一位成员获取相关有知识和信息,教师可通过与学生一道解决学案中的问题,起到参与、引导的作用。

(四)课堂评价

它是预习课学生自主学习的助推剂,在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可从朗读课文、预习笔记、讨论学案三个方面的完成情况对各小组展开评比,也可由各小组组长对几个方面检查后作出小组自我评价,最后由老师作出课堂小结。

二、展示课

(一)学案展示

1.分组展示:根据预习的情况,主要针对学案中的重点问题,也可将任务分配到各小组,各小组组织展示。

2.个人展示:利用课堂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一步发挥部分学生潜能,充分展示个人的学习成果,甚至将一些课堂交由学生个人来组织,这将有利于学生个人特长的发挥和班级竞争机制的形成。

(二)课堂检测

为了培养学生重学习效果的良好习惯,在编写预习学案时可适当安排一定的练习用做课堂检测,在展示结束后,可围绕学案通过口头、书面等形式开展一些课堂检测,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课堂评价

为了让学生的展示得到及时肯定,在展示课中必须实施相应的课堂评价,主要可从各小组的展示和答疑两方面进行评价,具体可采用加分办法加以落实。评价内容可分为展示情况评价和答疑情况评价两个方面,并在每堂课结束前由老师作出课堂小结,通过评价情况对小组进行及时的表扬或指出努力方向。

9.新课程理念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 篇九

通过实地抽查,发现本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趣味性及教师的教学方法等现状并不乐观,而对身边的相关乡土资源却别有情感.提出通过巧妙地运用学生周围的地方教学资源并渗透到化学教学中.能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作 者:陆光海  作者单位:三都县三洞中学,贵州三都,558112 刊 名:化学教学 英文刊名:EDUCATION IN CHEMISTRY 年,卷(期):2009 “”(4) 分类号:G633.8 关键词:乡土   课程资源   化学教学   渗透   现状   对策   尝试  

★ 火灾事故调查报告

★ 高一世界史学前调查及其对策

★ 出现问题承认解决范文

★ 火灾事故检讨书字

★ 重大火灾事故报告范文

★ 煤矿火灾事故反思范文

★ 洛阳市区固体废弃物调查及防治对策

★ 工作出现问题的检讨书

★ 无线网络身份验证出现问题解决办法

10.新课程理念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

蔡行勇

张丽梅

欧阳淑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有义务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我们应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只有加强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推进文化传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诵读古典诗文

拓展古典诗文

学习成语典故、民间文化

在社会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然而近年来,由于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和西方文化盛行,现在的少年儿童对米老鼠、奥特曼耳熟能详,对传统文化却了解甚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渐渐淡忘,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危机。他们屡屡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差、不懂礼貌等劣习;艰苦朴素、刻苦耐劳等优良传统踪迹不见,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差,文化传承的现实危机日益加剧。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有义务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一、诵读古典诗文,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古典诗文是典型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优秀的古典诗文不但情、理、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真正让学生受益终生。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传统的古典诗文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帮助很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要加强学生古典诗文的学习,让诗歌陪伴学生的成长,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那么古典诗文教学如何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呢?

首先要让学生读通读懂。如一年级的古诗《山村》“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村,八九十枝花”这首极富诗情画意的传统古诗文化对学生的想像能力,数字概念是一个多么大的帮助,同时这首古诗朗朗上口,韵味十足,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可以借此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其次要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语言,细嚼慢咽。可从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等入手品读赏析。如李白的《赠汪伦》,我在教学时先指导学生分析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写别离之情的?再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用夸张,有什么特别的 表达效果?学生讨论后说:“桃花潭水深千尺”,本来就够深了,但还是比不上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借此来说明他们的情谊很深。再如教学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些诗,只有让学生反复品读,才能领会到诗人亲人的关爱之情。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再次开展古典诗文专题的研究性学习。从古典诗歌中挖掘民俗、探究历史、领略风光。如从《敕勒歌》中引出对草原过去与现在的探究,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研究,从曹植的《七步诗》引出对三国历史的专题研究。还有,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文化名人,研究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等。这种专题的研究学习,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切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此外,应通过不定期开展“赛诗会”、“小诗人”等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文的兴趣,还可教会学生对诗文进行分类整理,为运用诗词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而锻炼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二、拓展古典诗文,让传统文化与学生同行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否提高,归根结 底取决于他们看了多少书,看了什么书和怎样看书,取决于他们写了多少文章、写了什么文章和怎样写文章;语文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帮助学生去完成这些工作。”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世代相传。而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多散布于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经典篇目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古代经典的诵读,让他们在这些充满智慧的传统文化读物中,向千古圣贤讨教,这也是必要的立身之本。

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在传统文化中发现美的素养,不但能够把古代文化中美的东西讲出来,而且要开掘其美质,把美的东西传给学生,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语文教学中,要多给孩子挖掘一些文化中的闪光点。比如讲到有关《离骚》中的句子时,就可讲讲屈原,可以结合我们的生活,聊聊端午节的故事,夸夸屈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化经典的潜移默化中养成醇厚的道德人格,提高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学习成语典故、民间文化等,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成语是我国独特的文化,它的出现常常和一个个精彩故事相生相连,极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语文教师除了要充分挖掘课本内的成语之外,更要延伸学生课外成语的学习。比如在学习到凿壁偷光、囊萤映雪 等成语时,就可对学生进行勤奋学习的教育;在学习到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成语时,就可借机鼓励学生去读四大名著。这样因势利导,对学生才会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此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自觉去积累,积极开展一些诸如“讲成语故事”、“成语接龙”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成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处处留心,积累影视、日常用语中的成语。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它们不但传承在各类的文化书籍中,更与民间文化相伴相息。像春节时张贴的春联,日常生活中的顺口溜、歇后语、俗语等都各有特点,都是我们一笔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挖掘语文教学和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比如可让学生在春节时搜集积累春联,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自然地感受语言、记忆语言、积累语言,让他们知道传统文化就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进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

四、读写结合,在社会实践中渗透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其中不少都是语言材料中的精华,是学生阅读最好的材料之一。我们要鼓励学生理解记诵名段名句,并在习作中运用,收到较好的效果。此外,我们还引导鼓励学生阅读《新城资兴》、《绚丽东江》、《兜率岩神话传说》、《资兴革命故事选》等有关家乡的乡土教材,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家乡特有的东江湖文化、资 兴风俗礼仪、资兴红色文化等,使学生从小了解家乡传统文化,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

与此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习作训练,使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共成长。读完古典名作后,鼓励学生写心得体会,孩子们总会有独到的见解、精彩的论断,以他们独特的思维赋予古典文学新的光辉;每年国庆节前夕,我们要求学生写赞美祖国、赞美家乡的作文,加上平时对祖国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了解,孩子们总能发自内心表达对祖国的爱,对家乡的爱;在开展《发掘东江湖文化资源,增进德育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让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资兴旅游资源讲座、家乡特产新闻发布会、东江湖环境调查、撰写“家乡巨变”调查报告、采访家乡种养能手、举行革命烈士故事会、举行以“绚丽资兴,幸福家园”为主题的手抄报、征文比赛等。这样,既加深对东江湖文化的了解,又对学生适时进行环保教育,热爱家乡的教育;每当传统佳节或地方传统节日时,我们都会让学生了解相关资料,积极参加相关活动,用自己喜欢的习作方式表达独特的感受,总会有意外的收获。

11.新课程理念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一

[关键词]低碳理念 有机化学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O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5-0116-02

一、引言

2013年冬季,雾霾笼罩了大半个中国,环境问题再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低碳发展、绿色环保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1]由于化学工业与环境污染关系密切,其更是被人们推向风口浪尖,饱受诟病。1995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从1996年开始每年颁发一次,旨在奖励那些既防止污染又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创新化学工艺。[2]2000年,英国“绿色化学奖”由英国皇家化学会、Satler公司、Jerwood慈善基金会、工商部、环境部联合赞助,进行了首届颁奖仪式,旨在鼓励更多的人投身于绿色化学的研究工作。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强,早在1994年,我国政府就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制订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3]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更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低碳理念”的教育,只有将“低碳理念”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才能进一步促使“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才能培养出新一代的建设者,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4]

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化工行业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未来的化工行业从业者,这些学生的思维理念将会影响到化工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加强化工专业学生“低碳理念”教育意义深远。基于这一考虑,有机化学课程组将“低碳理念”教育渗透在有机化学课程的日常教学实践中,希望通过这一实践,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低碳”带来的益处,以期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将“低碳理念”付诸实际,促进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在有机化学课程中渗透“低碳理念”的实践探索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低碳”案例

有机化学教材中有很多案例可以用来体现“低碳”给生产生活带来的益处,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案例向学生进行“低碳理念”教育。譬如,“Friedel?鄄Crafts烷基化反应”在工业生产上有重要的意义,苯与乙烯、丙烯反应是工业上生产乙苯和异丙苯的主要方法,反应中常用的催化剂有AlCl3、FeCl3、ZnCl2、BF3、HF、H2SO4、H3PO4等,以Al?鄄Cl3活性最高,但其具有较强的腐蚀性,而且反应过程中还要加入HCl作为助催化剂,使得需要用大量的强碱去中和废酸,因此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酸、废渣、废水,环境污染严重。[5]在讲到这儿时,我们告诉学生,一些石油化工公司投入巨资进行苯烷基化反应新型催化剂的研究工作,其中燕山石化公司采用分子筛固体催化剂工艺生产异丙苯,彻底消灭了废酸、废液的产生,废渣、废气排放也很少。

(二)以“低碳”为标准筛选实验内容

有机化学实验是最能体现低碳益处的地方。课程组以“低碳”为前提对有机化学实验内容进行了重新选择,在保证学生技能训练需要的前提下,摒弃了那些使用剧毒化学药品的实验以及会造成环境污染的实验,结合相关文献,更新实验或者自行开发新实验。通过实验规模低碳化、实验内容低碳化、化学试剂低碳化、操作技术低碳化、中间环节低碳化等各种途径,并借助模型演示辅助实验教学、计算机仿真模拟辅助实验教学等各种手段,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低碳”带来的好处,增强学生的“低碳意识”。

在性质实验中,课程组通过引导学生使用微量试剂、精确操作等途径来实现“低碳”目的;在合成实验中,通过引导学生优化合成路线、选择合适的试剂、采用先进技术及仪器等途径来实现“低碳”目的;特别是在合成实验中,课程组引入“低碳经济链”,让学生在选择合成路线、原料、技术、设备以及废物利用等各个环节进行认真衡量,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把“低碳”落在实处,这对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是一种锻炼。对于一些需要使用剧毒、强致癌药品的实验,或者极易发生爆炸的实验,由于其必要性又不能舍弃的,课题组则通过模型演示、计算机仿真、观看相关视频等手段进行替代,在实现“低碳”的同时,确保实验内容的完整性。

(三)现身说法进行“低碳理念”教育

依据有机化学课程实验改革方案进行教学环节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将“低碳理念”融入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力求通过各种途径体现“低碳”的优势。教学环节的实施存在很多变量,特别是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环节的实施,甚至会发生危险,教师必须在充分设计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实施,并随时预防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在出现危险情况时,比如爆炸、着火等,更要结合实际现场说法,对学生进行“低碳理念”教育。比如,在上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组依据课程调研结果,开发了一个有机化学项目化实验“甲基叔丁基醚的制备”[6],在这个实验完成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实验技巧欠佳,导致反应物受热不均匀,使烧瓶内的化合物碳化、变黑,甚至由于产生气体,烧瓶内的黑色黏稠物有向外喷的趋势。这个时候,教师就现身说法,向学生进行“低碳理念”的教育。

(四)在课程评价中考虑“低碳意识”的养成

教学实施的效果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进行评价。基于“低碳理念”的有机化学课程改革,其目的不是简单地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考出好成绩,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树立“低碳意识”,并将其应用于学习生活甚至以后的工作中。因此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该采取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养成了“低碳意识”。比如,“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中,可以通过使反应物之一过量的方法来提高产率。[7]课程组要求学生自己思考,选择哪一种反应物过量、过量多少;在实验的考核中,并不是只关注实验产率有多高,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验过程,看其根据什么理由选择何种反应物过量、过量多少。

(五)重视“低碳理念”教育从学习到生活的潜移默化

课程组不只是在有机化学课程中重视“低碳理念”教育,还重视将“低碳理念”引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结合课程教学,建议学生尽量少化妆,少使用化妆品,不涂指甲油;少使用修正液;节约用水、爱惜粮食、尽量少用塑料袋包装热食物;不抽烟、不酗酒、不大吃大喝搞排场;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等等。

三、结束语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将低碳理念渗透到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是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要成为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不只需要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社会需要高等学校担当起培养合格人才的任务,这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积极进行“低碳理念”渗透,在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教育。

[ 注 释 ]

[1] 贺俊,范琳琳.雾霾治理与低碳经济[J].中国国情国力,2014(4):57-58.

[2] 闫蒙钢,朱小丽,张占丽.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近十年获奖回顾与启示[J].化学教育,2009(5):75-77.

[3] 王敏,宋志国.绿色化学化工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5-7.

[4] 郝秀芬,李秀梅,陈文敏.建设低碳校园:国外高校的做法与启示[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82-85.

[5] 段益琴.有机化学与实验操作技术项目化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102-103.

[6] 孙宾宾,庄淑怡.推荐一个有机化学实验-甲基叔丁基醚的制备[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26-28.

[7] 孙宾宾,卢永周.有机化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3:190.

12.新课程理念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二

针对在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弊端,我不断渗透新课标理念,在实验教学中进行了以下方面的探索和改进。

一、依据新课标不断更新自己的实验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自觉学习新知识、形成自己的技能和方法。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培养学生能结合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或相关的活动方案,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和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过去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验证及基本实验方法与技能训练的培养模式,而力求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实验教学成为他们质疑、信息收集和处理、探究的实践活动。

二、依据学生心理规律不断转变实验教学形式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的产生必须以各种形式感觉的存在为前提,除了以感觉为基础,还要借助过去的经验或知识的帮助。此外,知觉还受到各种心理特点如兴趣、需要、动机、情绪和态度等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知觉倾向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学习动机不成熟,学习化学往往是从好奇和直接兴趣出发,一旦感到枯燥乏味就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改变传统实验模式,让学生主动设计、操作、探索,得出结论。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化学第三单元拓展性课题实验中,要求教师演示氢气的燃烧及氢气与空气混合气的爆炸实验,学生看完兴奋无比、兴趣盎然、纷纷要求自己来试试。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确立课题 (用安全简便的方法验证氢气的爆炸实验) ,自由建立活动小组,推选组长,指导各组查找资料的方法、依据和范围,解答疑难问题,在学生整个活动中巡回辅导。结果大大出乎我的预料,新“创造”丰富多彩。装置创新:改用干燥完整的塑料袋代替塑料瓶,使实验更生活化、更安全,有类似鞭炮的效果,使学生情绪更高涨。引爆创新:有的小组用鞭炮捻儿引进塑料瓶,引爆混合气。此方法安全、简单,更适用于爱放鞭炮的男同学。燃料创新:学生在学会原理和考虑方法的基础上引申到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以外的“炸药”,用从打火机内的液体、天然气、煤气等可燃性气体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做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内容创新:有的小组根据课题和查找资料中的内容探索出可燃性气体与空气反应时,发出爆炸声,可燃性气体与空气的体积比。这次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依据教学实践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和方法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指导下,在挖掘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下,教师更需创新教法给学生一个合作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带动、相互激励、相互补充、相互完善。这样学生既能学会知识,掌握原理,又能在这样的基础上利用掌握的知识、了解的资料和身边的物品自主改进实验装置和方法,让化学时刻洋溢着生活的气息。例如,在教授第六单元课题时,要求学生提前分组、自主学习,在帮助和引导学生弄清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的基础上利用手中的化学仪器和生活中的物品组装实用有效的装置。经过学生饶有兴致的合作与探究,得到了诸多新颖、生活化的答案。

四、借助实验,讲清概念

把抽象的概念以鲜明的实验事实展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概念,如通过水的蒸发、液化;硫酸铜晶体的研碎;镁条在空气中的燃烧等演示实验,可讲清“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又如演示硝酸钾的溶解实验,可讲清“溶质”“溶剂”“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直观、形象的实验,再经过学生的思维加工,在头脑中既可形成概念,又能加深理解,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五、推广“微型实验”,体现绿色化学,使实验化学不断融入生活

微型化学实验是国内外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化学实验形式,以其仪器花费小、药品消耗少、操作安全、污染较小、节省时间等诸多优点而被普遍采用。结合学校学生数量多、实验设备较少、实验条件有限的实际情况,在实验教学中大力推广“微型实验”,即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一些微型仪器,寻找一些生活中的代用药品,为完成课本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家庭小实验或调查与研究提供了极大的空间。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索活动。在教授第六单元课题时为巩固学生所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相关信息: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是含有碳酸根的可溶性物质与酸的反应;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而我们的生活中常看到的工地上的小石子、水壶中的水垢、鸡蛋壳等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我们厨房的调味品中有一样是酸的,那是醋酸的水溶液,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醋;我们还可以查阅资料、上网找寻相关信息在家里开展“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并指导学生把活动成果制作成宣传栏。在讲解金属的活动性时,在实验中使用了点滴板,点滴板是进行微型实验的一种仪器,教师应提醒学生酸具有腐蚀性,直接倒入下水道会腐蚀管道。通过这样润物细雨式的教育,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思想,强化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环境保护能力。同时又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向成果的转化,也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学化学实验的要求。

13.新课程理念和化学教学的融合 篇十三

1、课程是由教学事件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构成教学事件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课程不是教材,教学也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者“知识移植”的过程,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说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这种教学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到教学环境中进行的教学。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渐渐地淡化,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彼此成长负责。”对学生而言: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对教学而言: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课堂中设计的师生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小组和小组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反串角色的交流和书面的交流,形成了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2、课程是一种体验和交流

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我们知道,课程是知识只强调课程的静态一面,突出课程是文本,忽视学习者的情感和经验,忽视潜在的课程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所以只有被学生真正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称得上是课程。从课程是经验的角度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创造教学事件,将学生引入活动过程中。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课例提供的行动策略

1、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人格。二是教师的视野和能力影响着学生的视野。新课程中的教师是课程资源重要的开发者,课程开发给老师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于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来说,老师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他的课程意识,他的课程开发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对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能力直接影响这个学校、这个班级的学生。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与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建构主义提供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并未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当学生没有方法、思维没有打开时,教师帮助引导;当学生迷路时,教师引导辨明方向;当学生畏惧时,教师引导鼓励增强信心;当学生对内容不理解时,教师可以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去感受。

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问题是情境的内容,氛围是情境的形式。二者缺一不可。问题情境是以问题为核心形成的教学氛围,教学中要围绕问题转,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能力能够得到培养。情境是放飞思想的舞台,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天地中可尽情畅想,尽情创造。所以说问题情境也是不可缺少的课程资源。化学教学如何来设计问题?

⑴要在关键点设问。如在溶解度的教学中教师问“一定的水中能否无限制地溶解蔗糖(或盐),而蔗糖(或盐)谁溶解 的能力大呢?”这一问题在本节课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⑵要在疑点上设问。如在一氧化碳教学中:“煤气中毒中的是谁的毒,怎样避免呢?”或“造成CO与CO2性质的差异是什么呢?”“没有酒精灯能否完成本实验?”等等。情境是放飞思想的舞台,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天地中可尽情畅想,尽情创造。所以说问题情境也是不可缺少的课程资源。

3、充分利用差异

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相信差异就是资源。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差异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尽量让学生表述与众不同的见解。如课例2“实验能否进行”教学,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鼓励学生说出和别人不同的想法,这些都是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14.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篇十四

摘要: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具体的教学方式,它强调整体性、程序性,但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在教学模式改革这个整体行为中,教学目标的定位和设计是基础,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设计是核心,教学结构的过程和方法的选用和设计是手段。启发式教学模式应该是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基础,推导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结构、过程、方法设定的有机整体。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在目标、内容、形式及手段上的根本否定和变革,但它并非是一种机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维模式。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线,以教师主导为辅线的动态构成。

关键词:

导入 精讲点拨 设疑 小结

正文: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具体的教学方式,它强调整体性、程序性,但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是教育教学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人们在教学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启发式教学就是其中实践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教学模式。

达维多夫说:“要解决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归根结底要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而改变思维类型。”显然,在教学模式改革这个整体行为中,教学目标的定位和设计是基础,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设计是核心,教学结构的过程和方法的选用和设计是手段。启发式教学模式应该是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基础,推导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结构、过程、方法设定的有机整体。

近几年来,我在化学教学实践中为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整体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现就一些感悟简述如下:

一、导入要奇——兴趣性

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该课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也可以设计在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但它决不等同于导入过程,而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 如果教师通过导课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以设计几个非常有趣的实验:(1)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热水中,水会沸腾起来,为什么?(2)向盛氢氧化钠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观察显示的颜色。同学们带着一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下,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这一阶段,从教育教学目标上,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把教学的基点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显现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但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结构上讲,这一阶段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二、精讲点拨——科学性

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学生基本上都能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但千万不要认为直接讲授知识的时机已经成熟,否则,将截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过程。教师应当承接第一阶段给学生呈现的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容,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对于知识的讲授,无须讲求立论、讲解、分析、小结的完美程序。要知道这种完美的程序,只对教师“完成任务”的自我感觉有用,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灵感方面,并及时开导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在教学结构上,该阶段表现为通过教师的非定性讲述,勾勒出知识结构的模糊概况。学生在形式上是被动的,但在思维活动中,仍然居于有意义的主动地位。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通过讲解,勾勒出知识结构的轮廓,教师处于主导角色的位置。教师若要成为“主导”,重点应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上。那么,教师必须转变备课只熟悉教参和教材,上课“照本宣科”的轻备课,重授课的教学思路,确立重备课,活课堂的教学思路。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仅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线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而且要着重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广泛搜集现实的材料,设定使用的媒体和教学方法,并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扎实、科学、全面的备课,将会使课堂教学厚积薄发,游刃有余。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要远远超过上课的工作量。

三、巧设疑问——思维性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徒劳的提问”;另一类是“重要的提问”,而区别两者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提问是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实验事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式的”已成为日本教育家集中研究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是未来不断开发新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传授知识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在教学结构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又可以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这一过程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灵魂,教师要尽可能地有意制造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立论,故意误导等,从而使学生在迂回曲折、历经坎坷的多向思维之后,获取知识。在教学技巧上,教师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者是错误观点的学生,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四、小结精简——逻辑性

在经过前三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之后,教师要抓住学生急于鉴别自己探索结果的心理,回到主导地位中去,剖析错漏,归纳、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具体、准确、系统地讲述知识内涵和构成。化学课的小结,也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过程带有总结的性质,与传统教学总结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的分段讲述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学生认识结果,推导出结论,是学生由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迈进。由于学生思维主动性的贯穿和渗透,其教学结构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上一篇:技术主管述职述廉报告下一篇:【热门】一项运动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