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幼儿美术教育误区

2024-08-12

走出幼儿美术教育误区(精选9篇)

1.走出幼儿美术教育误区 篇一

走出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

您会对您的孩子实行那些教育方法呢?大多数的父母都会告诉我们,背单词,背唐诗,学算数,这些智力上的教育。您是否想过,幼儿早期的家庭教育不应只是单纯的智力培养,很多孩子需要了解的人生道理,需要学会的良好习惯,都要在这一时间教育好,想给您的孩子一个真正的教育,我们带您走出家庭教育误区。

幼儿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今后的成长都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有这么几点您一定要注意。很多家长现在忙于孩子的各种培训班,我们不反对您注重知识的灌输做法,但是智力培养绝不是现在最重要的事,很多方法不当的培养,更会制约孩子非智力因素诸如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我们建议您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并非物质上的,我们更看重的是精神,爸爸妈妈做好孩子生活上的榜样,教育孩子的品格等各方面成长,才是真正有利于孩子发展的。

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也是幼儿早期家庭教育的误区之一,爱孩子是最正常的事,但是能不能爱的适当,爱得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就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了。您是否能理智的惩罚孩子,不对孩子百依百顺,给孩子一个及时改正错误的机会,这也是很多过于溺爱孩子的家长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说道惩罚,另一种极端做法就是用暴力解决孩子的问题。很多家长不会以理服人,将惩罚看做是“常规武器”,这是我们最不想看到的教育方式,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建议您幼儿的缺点错误要具体分析,正常范围内的淘气、贪玩行为,不必过分追究,只要告诉幼儿合理的做法就够了。超越了正常范围的坏毛病,应该以说服教育为主,尽量不采取打骂体罚的方式。在家长讲理的时候,要说得具体,见好就收。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向幼儿说明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而不应该给幼儿讲一些抽象的大道理和空洞说教,幼儿不但难以听懂,而且容易产生反感。孩子承认错误后,家长要适当给幼儿一个“台阶”下。例如,幼儿抢了小伙伴的玩具,母亲可以对他说:“拿别人的东西不对,咱们把玩具送还给小朋友,待会爸爸回来,听说你这么乖,一定很高兴。”

走出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让您的教育更有意义,就从现在开始。请您在心底摆正家庭教育的位置,了解什么是家庭教育,了解家庭教育的真正意义,在孩子出现问题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法,和孩子主动沟通,不溺爱,不暴力,您的孩子就会犹如阳光下的花朵,在您的爱护下茁壮成长。

2.走出幼儿美术教育误区 篇二

误区一:利用关系进行“威逼性”教育

【案例】一个星期六的晚上, 某校几名毕业班学生外出饮酒, 借酒惹事, 持刀想抢同校低年级的外籍学生的钱。次日, 校领导便召集学生双方到办公室查问。其中, 有一位领导拍着桌子威逼学生说:“派出所所长就是我老乡, 你们不承认我就打电话报警!”谁知几个学生不但一语不发, 反而显出傲慢的神态。其实, 面对此种情况, 领导或教师应该利用有关法律条文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给学生讲清其危害性, 以法治人, 或利用一些反面教材来做正面教育, 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然而, 教师使用这种简单、机械的方法, 非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反而一“拍案”拍冷了场子, 拍僵了局面。而且, 使得学生洞察到教师教育学生已是“黔驴技穷”, 因而仇视教师的粗暴, 藐视教师的无能。

误区二:利用关系进行“祈求性”教育

在工作中, 往往有教师对学生说:“你能来这所学校读书, 全凭着我跟你爸爸几十年的交情。但你现在的成绩不但丝毫没有进步, 反而常常违反纪律, 让领导、教师说我好的学生不带来, 却带个捣蛋鬼来。你这不是往我脸上抹黑吗?多丢人啊!你不替自己着想, 也为我着想啊。以后, 为了不让我的同事议论我的不是, 你就多多关照吧。”确实, 这些低三下四的祈求性的言语, 学生听了也心软, 会有所改变。但那只是暂时的, 不多久, 学生又会出现反弹现象。这是因为教师教育学生时, 没有坚持正确的思想教育, 没有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所以, 学生一直只是碍着教师的情面去守纪、学习, 根本没有悔改的心思, 自然就失去了持久性。其实, 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违纪、厌学的原因, 然后“对症下药”。多一些从正面作“引水入田”式教育, 多一些严格要求, 也可从侧面以“打擦边球”的方式去了解, 多一些关心鼓励, 做到“以严导其行, 以爱动其心”。还应更多地给学生树立榜样, 如德高望重的师长、品学兼优的同学等。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言传身教, 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本身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事, 教师自己坚决不做。这样, 学生就会看在眼里, 服在心底。学生也就有章可循, 有样可学, 慢慢地转变过来。

误区三:利用关系进行“等级性”教育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 技能的培训, 还是人格的培养。素质教育的实施, 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学习, 学会发展, 学会竞争”, 以改变国外普遍认为我国“小学是听话教育, 中学是考试教育, 大学是知识教育”的状况。这就需要我们逐步形成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作用是一个促进者, 是学生的一个学习伙伴。然而, 有的教师不仅习惯于课堂上“滔滔不绝”, 而且在课外也多以没商量的口吻命令学生, 甚至威胁学生。例如教师让一名学生参加某项活动, 学生若是拒绝后, 老师通常会说:“我让你参加, 你就得参加!”还有, 个别学生平时旷课、迟到, 上课不专心听讲, 这时, 有的班主任也常常说:“你再这样下去, 只要我在毕业评语中对你差评一句, 你就甭想毕业!”科任教师还训道:“你想要我给你打个及格的毕业成绩, 从现在起, 就得乖乖地听我的话!”诸如此类情况, 在校园已是司空见惯。这样, 学生只能在一种森严的“等级”关系中度日如年, 整天忧心恍惚, 连自己的命运也没有权利、没有机会去把握——似乎只有老师享有发号施令的权利, 而学生只有服从管理的义务。

误区四:利用关系进行“卡脖子”教育

在教育教学中, 常有学生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需要我们家长、教师的批评教育。有些家长、教师“恨铁不成钢”, 开口就骂:“懒猪!笨蛋!再犯的话就别进我的家门, 别端我的碗!”还有其他不堪入耳的粗话、脏话——这种辱骂, 其实就是“卡脖子”、“心灵施暴”。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 对待它要极为小心, 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作为教育者, 只有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 顾及他们的自尊心, 他们才会信任家长、教师。而“卡脖子”不仅摧残了孩子的自尊、自信, 也使孩子丧失对家长教师的信任, 使师生关系、父子关系僵化。有的孩子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失望情绪, 干脆流浪在外, 岂不更惨?正如一位哲人说的:“如果说, 无家可归是一种可怜, 那么有家不想归或不能归则是莫大的悲哀!”

一定的时代对教育有一定的要求, 一定的教育对教师有一定的要求。如果说, 今天的孩子难教, 那么今天的教师更难当。所以, 教师要想恰到好处地使用“关系教育”的教育手段,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只有做到“正人先正己”, 争取孩子的合作与信任, 为孩子创造民主平等的成长环境。很多事实证明, 能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 甚至决定其一生成长道路的, 首先是教师的思想品德和人格示范。

3.走出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 篇三

一、宠爱过度的家庭教育

1、期望值过高。不少家长对子女寄予厚望,“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子女有比自己更高的学问,更优的待遇,更好的声望。

2、重智轻德。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智育是孩子成才的唯一通道。因此每天回到家里,父母最关心的是询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都学到了什么新知识,掌握了什么新本领,而很少关心孩子在幼儿园里与小伙伴相处是否融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在生活中,家长也常常不惜重金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迫切希望孩子在学前早一点接受智育的启蒙,却往往忽视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智力因素以外,还有许多非智力因素,如意志,品质,性格,毅力,劳动观点,人际关系,社会常识等对孩子早期教育产生的影响。

3、过分溺爱。“爱子乃人之天性”。爱又是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就乐意接受父母的教育,这就使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容易取得成功。但是,如果爱的不得法,对孩子过分溺爱,把孩子置于“保险箱”里,生活在“安全圈”里,反而會使孩子养成种种恶习,甚至毁了孩子。

4、单凭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孩子。人的先天素质是千差万别的。但是,目前有许多家长却不顾孩子的先天生理素质,不根据自己孩子的优势进行因材施教,而是单凭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孩子,这就可能扼杀孩子的个性,甚至酿成悲剧。

二、物质奖励的家庭教育误区

奖励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父母偶尔给孩子一些奖励,在本质上并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奖励一定要选择适当的时间,适合孩子的“奖品”,如果孩子无论做什么家长都给予一定的物质上的奖励,那样,时间一长孩子就会依赖与物质上的奖励,觉得除了物质奖励以外别的奖励都会没意义。例如:孩子早上不愿意起床,家长就会承诺给孩子买好玩的玩具,孩子会很高兴的起床,一次、两次……久而久之孩子不会再去做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物质的刺激的确能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积极性,但是那毕竟是很短暂的,从长远来看这种物质上的奖励,必定回给孩子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兴趣的培养

许多家长在教育上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忽视了正确教育的方法和规律,特别是爷爷奶奶看管的孩子,他们都用过去的私塾式的教育让孩子枯燥无味地进行背诵三字经、古诗,以为只要孩子学得东西多,记的东西多那就是好的教育,所以盲目的给孩子施加压力,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兴趣是幼儿进行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动力,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愿意去做喜欢去做他才能做得更好,才能有新的发现。

1、更新人才观。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开端,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现在还有不少家长仍存在“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有出息,才能出人头地。因此十分看重从小抓好孩子的智育培养,希望孩子都能成为“神童”,却往往使孩子过早背负起学业的重担,失去了童年的“快乐时光”。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父母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但事实上,从一些成功的幼儿早期家庭教育典范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的早期教育更应该把侧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和良好的个性上,应该让孩子有充分的“自由空间”和“娱乐时间”,使孩子们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在娱乐中让孩子们去获得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适应其所在的生活环境,从而为将来打好基础。

2、学习家教知识,不断提高家教水平。部分家庭在教育子女方面之所以陷入误区,大都是因为缺乏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盲目采取一些错误的教子方法。如有的家长掌握不好“爱严结合”的原则,结果陷入了“溺爱”的误区或“暴力型”的误区。为了有效地提高家教水平,家长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因为家长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家教水平,决定着家教的成败。所以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加强思想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具备开朗,善良,耐心细致,情感健康等良好心理素质

3、重视孩子全面素质的培养。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花很多精力注意孩子的智力培养,而不注重孩子品德,意志,毅力,劳动习惯,生活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事实证明,在人才的形成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意大利作家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所以家庭教育的重点应将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培养放在首位,先教育孩子如何做人。

4、提高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挫折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从小注意培养孩子提高经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将来在纷呈复杂的各种竞争中能以强者的姿态去迎接生活,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并能节节取胜也是每个家长应该关注的问题。要提高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必须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做起。教育孩子能正确对待自己,能对自己充满信心。不论对待学习或生活都有一股“我能”,“我会”的劲头。当然对盲目自信,自我评价过高的孩子要帮组他客观地评价自己。当孩子在挫折中失败时,要帮助他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我们很容易发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在很多环节上都有可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误区,使得家庭教育适得其反,不尽人意。衷心的希望所有的家长能够正视孩子的教育,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使得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4.走出幼儿美术教育误区 篇四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直是许多幼儿家长的想法,写字、算术、外语、绘画……除在家里忙活外,家长们还要求幼儿园给孩子办特色班“开小灶”,使孩子的学习负担不断加重,失去快乐的童年。昨天,湖畔之梦柏宁格双语幼儿园请来了幼儿教育专家,举办“家园合作,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讲座,以帮助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走出幼儿教育的误区。

据昆明师专学前教育系副教授唐敏介绍,在幼儿教育上,许多家长普遍存在误区。有的.家长认为真正的教育在小学以后,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与此相反,由于望子成龙心切,一些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更聪明,学到更多的东西,甚至让幼儿去学习小学的知识。例如,写字超出幼儿的接受能力,孩子不感兴趣,家长就在一边放了棍子,一边放了钞票,逼迫孩子学。加之在生活上过分关心、呵护和限制,非常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任性、敏感和脆弱。在省外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3个孩子一起去游泳,其中一个溺水了,另外两个不是去找人营救,却挖了一个坑,把溺水孩子的衣服埋了。事情败露后,两个孩子对老师说,这样做是因为怕被家长打。两个孩子的自私让人感到震惊。

5.走出幼儿美术教育误区 篇五

家长要走出中职教育误区

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准备教育,以培养各类型职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因此,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联系。

但是,由于对教育方式认知角度不同,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对职业教育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所以对中等职业教育不重视,大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上中职校是考不上普高的一种无奈的选择。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这种观念至今影响着许多人的择业观,认为只有在管理岗位上才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作为技术工人就低人一等。做父母的都把考大学当作孩子的唯一选择,很少有人愿意让孩子学技术、当工人。

《全球制造业白皮书》预测:

中国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400万人,这严重动摇了“中国制造”的质量和声誉,且现有制造业工人中,基本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更制约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而作为输送制造业高级人才的中职教育,任重而道远。

社会要给中职校生以信心

中职校学生学到一技之长毕业后,创业即为骨干,入厂成技术能手,下乡是新型农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

入读中职校的许多学生,他们大多因没有得到正确的学习引导而经历“失败”的中考,社会总觉得他们不如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优秀,因此不会太关注这些人群,把这些人无情地挡在了社会优秀人才的行列之外,严重地影响了这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制约了中职校培养大批社会高素质型劳动人才的进程。因此,纠正社会对中职校学生的错误看法尤为重要。福州商贸职专丘琰校长解读:中职专学生跟普高学生没什么本质区别,他们一样很聪明,不论是学习理论知识还是动手能力都能跟普高学生媲美,甚至学得比他们更好。社会不能因为一次失败而无情地拒绝这些聪明的孩子,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各自的用武之地,社会要用平等的眼光关注这些孩子。中职校学生自己一定要打开自身莫须有的心结,敞开身心地展示自己,张扬自身的优点。职教老师要用善意期待的目光去发现学生的亮点,培养学生能有一技之长、能一专多用,让学生自己认可自己,从小事感受到自身的成就感。

中职校正积极重塑社会形象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中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它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要使劳动力市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步伐,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是重要的基础保障,而作为社会与学校“中间站”的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

因为社会各界对中职专校的认知存在误区,导致目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进程不能很好地如期完成。

6.关于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的论文 篇六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在现代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许多误区。认识和走出这些误区,对于培养好我们的下一代,逐步提高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种种

1、家庭环境教育的误区

环境教育,是人最主要的后天教育。

人不可能离开环境而独立生存,环境给每一个人都会打上深深的思想烙印。而在我国的现代家庭中,环境教育和环境影响正在呈恶化趋势。据调查,我们现代家庭稳定程度越来越低,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放松,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家庭对孩子谈不上有正面的教育,而负面影响却越来越大。

第一,有些家庭父母或其他成员有劣迹,这对青少年有严重的诱导作用。这类家庭的成员尤其是父母的道德品质低劣和有犯罪行为,对孩子起了不良影响。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有的可塑性大,善于模仿,父母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给子女做出示范。某校一学生的家庭是一个地道的犯罪世家,父亲和母亲因犯行贿罪分别被判有期徒刑8年和7年;哥哥因盗窃罪被判刊5年;姐姐因流氓罪被判刑3年。这样一个腐烂了的家庭,完全丧失了对青少年的教管能力,这个学生无人管束,到处偷到处摸,结果被劳动教养

有的家庭,其主要成员不务正业,整天打牌打麻将,纯正的家风荡然无存。有这样一个家庭,父亲长期在外,母亲带着一个一、二岁的孩子,每天不分早晚打麻将,孩子也就在麻将桌边玩。这个孩子,别的什么都不懂,而对麻将,每个牌都能认识,对麻将“术语”可以随口说出。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可想而知

第二,丧失管教能力,放任自流的家庭,容易使孩子染上恶习。有的家庭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社会、学校,父母从不过问。他们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老师的事,而自己没有责任,对孩子的缺点和出现的问题,他们不但不加强教育,动辄说:“告诉你老师”,甚至在孩子染上恶习后,竟央求说:“老师,你给我好好地整治一下。”有的家庭基本上丧失了管教能力,使孩子逐渐占据到“驾驭”全家的位置。如此这般迁就和放任自流必然使家庭教育的功能淡化和削弱,严重的还会导致孩子违法犯罪。有个孩子,小时候就是全家的“太上皇”,稍一长大,染上了吸毒的恶习,常常拿出一把刀,对父母说:“你不给我钱,我就杀了你!”为了弄到钱吸毒,他用尽了家里的积蓄,卖掉了电视机和电冰箱。倾家荡产之后,孩子就拿着刀到外公外婆家去要钱,吓得外公外婆躲到外省亲戚家。

第三,娇纵、偏袒子女的家庭,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个性品质。生活在这类家庭环境中的孩子,父母或祖父母的偏袒、娇纵,使他们把老师的教导当作耳边风,甚至无法无天。某校一新生,本来生性聪颖,虽然偶尔有些调皮,但老师的话还能够听。可是,他的母亲说:“凡事不要胆小,我可以给你撑腰。”于是该生照“旨”行事,经常违反纪律,无故殴打同学,事实证明:溺爱教育,只能造成青少年心理上的扭曲,形成不良的个性品质,以致毁灭一个人。

2、请家教的误区

时下,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不惜花重金为孩子请家庭教师。据调查,绝大多数家教效果并不佳。为什么请家教却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呢?

第一,因为请家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辅导孩子完成当天的作业,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是为学生找了个“靠山”。本来有些难题,只要经过孩子自己动脑筋思考或与同学切磋一下是完全可以做出来的,现在有了家庭教师就不用费那份脑筋了。人若长期不动脑筋,脑袋当然不会灵活。人们常说:人不学要落后,脑不用要生锈,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有些孩子有了家庭教师后,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甚至变得懒惰起来。

第二,作为家庭教师很难有个科学的、完整的教学计划,而没有教学计划的教学是不会形成有机的训练系列的,是很难奏效的。再说,即使有个教学计划,也不一定与学校老师的教学计划合拍,这样,学校老师的教学与家庭教师的教学是“两张皮”,学生就无所适从。有个比喻:学校教学是吃正餐,家庭教师教学是吃零食,有吃零食习惯的孩子,吃正餐总是没味道,容易造成营养不良。

第三,中小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他们需要休息,需要娱乐,需要有时间干他们喜欢的事情,在学校的学习任务已经够重了,回家又要被家庭教师管着听课、作业,得不到一点休息,受到了吗?试想,一台机器如果不加保养、维修,要不了多久就会出现故障,何况人呢?

3、家庭教育三部曲的误区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失败甚多,归结起来,差不多都是三部曲造成的。这个三部曲是:

始则娇惯溺爱。有些家长,把孩子顶在头上怕摔了,含在嘴里又怕化了。让子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对孩子,有求必应,不求也乱应,甚至孩子到了读大学的年龄,生活还不能自理。有一位初中学生,每次学校吃鱼的时候,她都盯着饭碗发愁。同学问

她,你不喜欢吃鱼吗?她说:“不是”。“那你为什么不动筷子呢?”她说:“我不会把鱼刺弄出来,怕卡住喉咙。”这个同学在家里吃鱼,都是妈妈给她把刺弄出来的。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有些人把它归咎于“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我认为这个结论失之偏颇。照理说,正因为别无选择,更应该优生优育优教,从严要求,怎么能一味地娇生惯养、溺爱过头呢

则矫枉过正。“娘老子费尽心血关心你,你却只晓得好吃贪玩不求长进,几门功课考试不及格,再这样下去怎么得了?!”于是,以打屁股、拧腮帮取代了以往的娇惯,弄得孩子成天哭腔苦脸,见了爸妈就害怕,成绩不见长进,抗拒心理却与日俱增,这使爸妈越来发火,巴掌变成了拳头。曾不止一次听小学老师讲,有的差生家长把娇纵为爱子与以打代教的现象并存,甚至打得孩子屁股疼得不能落座。结果打,并没起到教育的效果,反而打出个逆反心理来。

终则撒手不管。一些父母眼看儿子还未现出“成龙”之象,却有“成虫”的苗头,不思痛改自己教子无方,对症下药地疗治孩子身上的毛病;更不懂得真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却无可奈何地以“前世作了孽,今生遭报应”的无稽之谈以自叹。很多表现差,甚至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孩子都是父母撒手不管造成的。有个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说:“你们的父母含辛茹苦把你们养大,又送你们读书,生活上、思想上,各个方面对你们关怀有加,你们难道不应该满腔热情地歌颂母爱、父爱吗?”老师说得很动情,可是,一位女生站起来却说:“歌颂个屁!我的母亲一天到晚热衷于打麻将,回家以后,从不为我做饭,有个母亲和没有母亲一个样……”可见,父母的不良行为给孩子造成多么严重的伤害!

4、家庭教育方法上的误区。

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为孩子的成长倾注了全部心血,可是,由于方法不对头,结果却不如所愿,这无疑与家庭教育不当有很大关系。

第一,放任自流。这种情况多见于父母离异或无人管教的家庭。有的家长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本着“儿孙自有儿孙福,莫把儿孙远远忧”的教条,对孩子的发展无所要求,让孩子无拘无束地自由发展,这样虽有利于孩子独立的心态和开朗的性格形成,但由于孩子缺乏自制力和是非判断力,很容易误入歧途。

第二,管束苛刻。有家教的孩子有礼貌、遵守纪律,有向上精神,但过分的严格管束,无异于把孩子当成笼中的小鸟、绳索下的宠物,这让孩子变得拘谨、胆怯、缺乏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束缚了孩子自由翱翔的翅膀。

第三,滥施惩戒。孩子犯错误是难免的,作为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并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让犯了错误的孩子接受惩罚,有助于他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但不适当的惩罚或棍棒教育会让孩子因恐惧而变得性格暴躁,甚至对家庭产生厌恶、憎恨的情绪,出现顶撞、离家出走,甚至轻生的现象。某校初二有个学生,其父对其要求苛刻,一有错误或成绩不好就拳脚相加、罚跪,造成孩子逆反性格,他利用交班费之机,带钱外出,身处异乡被贩毒分子所利用,关在地下室,经过二十多天的挣扎,最后才从下水道中爬了出来。正如他的父亲后来所说:“这是我教育不当所致。”

第四,强制学习。有的家长把学习成绩当成衡量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主观地为孩子挑选认为对孩子有用的东西,给孩子购买了各种学习资料、试卷,在家一天一练,一周一考;利用星期天和假期请家教、进奥赛班,学这学那,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培养,抑制了孩子爱玩的天性,使其大脑神经系统早衰。孩子由于失去自我支配空间而出现厌倦学习、厌倦父母的心理,这无异于揠苗助长。

第五,攀比心强。有些家长总是拿自己孩子的不足之处同别的孩子的优点相比,这样孩子虽能感觉到与别人的差距,但也会造成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破罐子破甩,从此一蹶不振。

第六,缺乏交流。成长中的孩子心智脆弱,特别需要别人的爱、关心和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或因为太忙,或因为没有引起重视而忽视了孩子的需求,忽视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认为只要让孩吃饱穿暖就行了,很少与孩子一起进餐,一起聊天,孩子体会不到父母对他的关心、爱护和理解,得不到父母对生活和学习上的正确指导,只会造成父母同孩子之间的隔阂增大。

第七,奖励不当。适当的奖励可以帮助孩子分清是非,但不恰当的奖励不仅不会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有帮助,而且会使孩子失去正确目标而一味追逐物质鼓励。如在学生学习进步或获得荣誉时,多数家长会给大量的钱币作为奖励,缺乏正确的鼓励和引导,使孩子在短期内挥霍、浪费或迷恋网吧、游戏厅等,形成坏习惯,造成坏影响,严重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第八,逆境锻炼少。许多家庭条件优越,生活富有,孩子一直生活在优越顺利的环境之中,感受不到逆境的锻炼,也经受不了挫折,甚至连老师的批评都接受不了。还有的因为被老师撤了班干部职务,就对老师怀恨在心,故意与老师过不去。

现代家庭教育的误区是客观存在的。造成这种误区的原因有社会的,也有父母本人的。我们必须正视这种事实,分析其原因,最重要的是采取有力的对策。

二、走出家庭教育误区的对策

当今家庭教育的误区既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通过努力可以走出来的。

1、要充分认识当今时代的特点和国家对于人才的要求。当今国家,是一个需要人才,更需要英才的国家。我国正在为建设人才资源强国而努力奋斗。从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过程中,党和政府从宏观和微观上都制订了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这无论对国家还是对每一个家庭,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大有可为,只要所有的家长都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策略、方法就会得到很好的落实,家庭教育的成效就会不断扩大。

2、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班主任是联系学校与家庭的纽带,争取和依靠班主任配合工作是搞好家教的一个重要方法。家长要十分重视班主任的家访、家长会、家庭联系卡等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活动,防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育:(1)尽量地多表扬孩子;(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实际进步程度;(3)经常给孩子制订几个易于达到的小目标;(4)刺激孩子的学习欲望;(5)帮助孩子树立学习信心;(6)在孩子面前做好表率;(7)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教师;(8)定好家庭学习规矩,并且自始至终地执行,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作息习惯;(9)引导孩子善于提出问题;(10)要使孩子重视上学,重视功课,尽量避免因一些家庭问题导致孩子缺课的情况发生。

3、家庭教育要坚持“七要”。一要重视家长的自我教育。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母能自己教育自己时,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母的榜样,一切关于孩子进行自我教育都将变成空谈。二要创设民主、和谐、学习为主的家庭气氛,优化教育环境,注意家庭的亲和性(情感双向交流,教育和谐有序)。三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从了解入手,倾听他的意见,理解他们的感受,宽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千方百计帮助他成功。四要注意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措施、教育协调一致以及学校教育的一致性。五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由低而高,由近及远,由表及里,严而有情,严得合理。六要让孩子自立自强,因为家庭越保护越替代,孩子就越依赖越无能。七要进行适量的挫折教育。使孩子日后养成克服困难的勇气。

4、必须遵循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要开展好家庭教育,还必须遵循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按规律施教,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家庭教育的规律性主要是由具体的家庭结构特点所决定的,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家教方法,但以下四个基本规律适用于任何家庭。

一是爱教相融。即家庭教育必须是关爱与教育相结合,只有在爱中施教,教中融爱,两者循环反复,不断升华,才能使家长与子女之间进一步增进了解,缩小距离,加深感情。孩子们才能在爱的氛围里轻松、愉快地学习成长。

二是严慈相济。家长在施教过程中必须做到严格要求与疼爱相结合,对待孩子的行为要是非分明,奖惩有度,在维护家长权威的同时,要体现长辈的仁爱和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权利,使之既规范了孩子的言行举止,又不影响其身心健康。

三是言传身教。儿童行为受暗示性很强,他们特别能够模仿与自己亲近并在自己心目中有威信的长者的言行。因此,家长必须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处处严以律己,身体力行。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凡是不准孩子做的,自己应带头不做,真正成为孩子的师表,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学识来影响和教育孩子,使其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四是身心的发展与学知识相结合。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恨不得一下子就把什么知识都传授给孩子,因而四处求购八方打听能让孩子变聪明的灵丹妙药,热衷于所谓超前教育,而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对儿童的成长成才是百害无益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的身心健康与认识能力的提高是成正比的,因此,教育子女只能按照其身心的发育情况,采取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

7.走出小学法制教育的误区 篇七

孩子本是天真无邪的, 可现在发生如此行为,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思考。这当中, 除了深受外部复杂的社会因素影响外, 我们学校法制教育本身也存在不少的误区。

一、误区

1. 法制教育方法过于简单

近年来, 大多数小学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 增设了法制课程, 聘请了法制副校长, 但大多数小学的法制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 且教学方法简单, 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 缺乏直观的教育, 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 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 小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 因此法制教育收不到好的效果。

2. 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7条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 结合常见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 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在学校教育中, 虽然社会各界都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但升学率还是家长、社会以至学校自身对教育成果的评判标准。学校为了取得“好成绩”, 以满足社会及家长的期望, 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 只重视教科书规定的知识教育而轻视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 忽视了小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导致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 在课程安排上重视程度不够, 法制教育多流于形式。

3. 法律知识教学代替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 使小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 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 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 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实践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面上, 忽视了对小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法律知识教学不能代替法制教育, 知法仅是前提和手段, 守法、用法和护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和归宿。

4. 忽视小学生法律素质养成教育

法律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在法律已经遍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 法律素质已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 一直以来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中, 法律素质的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当前的学校素质教育也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认识上只囿于“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存在, 在实践中忽视对小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二、出路

教育要为民主法制建设服务, 培养大批的民主法治人才和守法、护法公民。无论是从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高度来讲, 还是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 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工作, 走出法制教育误区是刻不容缓的。

1. 法制教育形式要多样

小学生对枯燥的法律条文不感兴趣, 为此, 学校应该注意从小学生年龄特点出发,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 增强法制教育的趣味性。为使小学生对法律知识及依法治校的意义有比较清楚、正确、深刻的理解, 学校可以采用公开论辩的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根据小学生中存在的不同思想、反映和认识, 编成若干论题组织正反双方展开论辩, 以便澄清模糊认识, 纠正错误观念, 使遵章守法观念在小学生的脑海里深深扎根。

比如:可以尝试启发式教学。老师提出问题, 引导小学生思考、分析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运用事实材料、法律规范得出答案;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活动, 对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和讨论, 让小学生通过观察、评论、角色转换和辩论等方式, 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有的学校开展“模拟法庭”活动, 效果就很好, 它不仅使小学生初步了解了法庭审理的一般程序和有关知识, 体会到了法律的公正无私、法庭的神圣庄严, 促进小学生法制观念的形成, 而且实现了小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目的。再则可以打破课堂的局限, 开辟第二课堂, 如参观监狱, 到法院旁听案件审判, 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 参加普法宣传活动等, 让小学生在生活中亲身感受法律的价值。这些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定受小学生欢迎。

2. 要有完整的法制教育课程

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没有地位, 得不到应有重视, 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完整的法制教育课程, 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因此, 学校要全面贯彻相关规定的要求, 加强中小学法制课程建设,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法制教育教学内容, 要把法制教育课纳入教学大纲, 规定具体的课时安排, 争取在学科考试中加入法律知识的内容。司法、教育等部门要根据小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编写出统一标准、通俗易懂的法制课教材。

要组织力量对任课教师、班主任、法制副校长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和考核, 并逐步配备专职法律教师, 壮大法制教师队伍, 同时, 在教学上要与“主科”同等对待, 并列入考试范畴。学校应通过家长会等方式使学校和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通过组织家长听取法制宣传讲座、对优秀小学生的宣传、以及由于教育方式不正确而使小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案例分析, 使家长了解到家庭普法的重要性, 保证这一环节不脱节。

要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并严格按章办事, 能在校园内形成讲求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 这是一种强大的隐性课程, 它能使置身于其中的全体师生, 在潜移默化当中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使法制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3. 学法必须与守法教育相结合

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使他们学法、懂法, 形成认知基础, 这固然是必要的, 但学法只有与守法相结合, 法制教育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否则只能流于形式。小学生认知水平相对低下, 非常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甚至有可能因受到不法分子的蛊惑走上犯罪的道路。小学生权利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很差, 不懂得用正确合法的方法保护自己的权利免受不法侵害。因此, 在法制教育过程中, 各学校要积极引导小学生自觉运用法律武器来解决具体问题。例如, 有的学校通过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刑法》, 灌输基本法律规范, 让小学生初步认识和区分什么是违法行为, 什么是合法行为, 哪些行为是法律、法规禁止的, 哪些行为又是法律、法规准许乃至鼓励的, 帮助小学生初步形成守法观念和法律信仰。

教学时不但要灌输理论知识, 而且应从身边人、身边事上着手分析,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鲜活的日常生活中总结、提炼典型案例, 让其自我教育, 明辨是非, 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有的放矢地预防和减少小学生违法、犯罪, 教育小学生如何应对处理别人的违法、犯罪行为, 避免和减轻不必要的伤害, 怎样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达到一般预防和维护小学生权利的双重目的。

4. 加强小学生法律素质养成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就是全面培养和发展所有小学生的各种素质。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和体育是素质教育的几个重要途径, 八十年代教育改革增加了美育和劳动教育, 九十年代又推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的途径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完善, 九十年代末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 又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那就是法律素质教育, 这是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共同要求和必然选择。加强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究, 明确法律素质在个体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 揭示法律素质的基本内涵、层次和养成规律, 对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生正处于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初步形成, 因此, 对其法律素质的教育要以引导为主, 注重法律观念的形成、法律情感的培养、科学权利意识的确立, 不能急功近利。培养青少年法律素质要注意与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 要在潜移默化中对小学生进行法律熏陶。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更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因此在培养其法律素质的活动中要抓住典型事例进行宣传, 要使小学生更形象、更具体地感受法律的作用、法律对自身权益的重要保障。在培养青少年法律素质的活动中还要注重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机结合, 要注重教师和小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与配合。同时, 全社会也应当更多地关注青少年法律素养的教育, 对不适宜青少年的社会现象要严格限制, 以保障其健康成长。

学校教师应特别对那些曾经有过痛苦经历的或因家庭不幸而存有心理障碍的小学生给予更多更好的关心和爱护, 尤其是“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小学生应当加强教育、管理, 不得歧视”, 使他们能够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健康的成长, 使他们对不良文化现象的抵御能力和免疫力不断加强, 从而减少社会犯罪, 促进社会安定。

8.走出误区,培养幼儿数学思维 篇八

一、数学思维培养误区

1.观念上的误区——幼儿阶段的数学学习不重要,等上小学以后再说

经过大量的研究工作,儿童在4岁前后会出现一个“数学敏感期”。他们会对数字概念如数、数字、数量关系、排列顺序、数运算、形体特征等突然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对它们的种种变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这标志着孩子的数学敏感期到来了。错过了数学敏感期,有的人一生都害怕数学,一提数学就头疼。心理学家发现一个孩子对数学是喜欢、厌恶还是恐惧,大多数是在幼儿阶段造成的。

2.内容上的误区——数学等于算术

著名数学家陈省声先生说:“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花了很多时間来数学,但我们其实只是学会了计算,而不是数学。”

幼儿数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帮助孩子理解数概念,了解简单的几何形体,学习事物的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有一些简单的数学操作技术(如自然测量)等多方面,这几个方面不分轻重,缺一不可,而且在发展孩子逻辑思维的同时,还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空间想象能力等。

3.方法上的误区——机械训练,记忆公式

这些训练都能在短时间内看到明显的效果,幼儿在表面上的确能掌握一些具体的数学知识。但他的思维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幼儿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发展。幼儿学习数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操作材料进行学习,皮亚杰曾说过,数学开始于对物体的动作,家长必须借助材料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生动地呈现在孩子面前,使他们容易理解和掌握。故动手操作是孩子进行数学思维的重要方式。

二、数学思维发展策略

针对三大误区,经研究思考,我提出如下四方面发展数学思维的策略。

1.力求循序渐进

蒙台梭利深深了解人类的学习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所以在面对“数学”这种纯抽象概念的知识时,唯一让孩子觉得容易的学习方法,也只有以具体、简单的实物为起始。由感官的训练,进一步让孩子借实物及蒙氏教具的接触,从“量”的实际体验,到“数”的抽象认识。自少到多,进入加、减、乘、除的计算,逐渐培养孩子的数学心智和分析整合的逻辑概念。让孩子在亲自动手中,先由对实物的多与少、大和小,求得了解,在自然而然地联想具体与抽象间的关系。

2.指导孩子操作

数学思维是在活动中与物质材料相互作用产生的,因此在家庭数学活动中,我们选用材料要考虑能引起孩子思维的积极性,防止操作活动流于形式。家长可以提供多样性、多层次、多功能的活动材料,供孩子自由选择,并保证孩子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时间。在家长的启发下,让孩子带着问题操作,使他们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学习探索,这样,不仅孩子的能力得到提高,主体性也得以充分发挥。

如要求孩子“给图形分类”,家长先出示两个颜色不同、形状相同的图形和两个颜色相同、形状不同的图形,让孩子进行比较,帮助孩子明确“相同”的含义,并寻找这些图形的不同特征。在此基础上,家长给孩子一组图形,引导孩子从形状、颜色、大小等不同角度自主地给图形分类。这样,孩子就能够通过自己的操作,获得有关分类的感性经验,又促进了数学思维的发展。

3.运用游戏形式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用游戏的形式学习数学,能使幼儿感到欣喜若狂,情绪高昂,兴趣倍增,从而使幼儿毫无压力地在想、玩、做中理解知识、扩展思维,提高学习效果。如:积木游戏包括空间关系、几何形体、测量等数学知识,同时又与分类、排序、数量的比较等相互联系,通过游戏幼儿能轻松自如地获得数、形经验和知识,从而喜欢数学、探究数学,学习数学。但是我们 在设计和使用游戏时,首先应注意学习目标的隐蔽性,在玩的过程中将要求转化为幼儿的需要;其次是要让幼儿感兴趣,有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度和更多的参与性;再次是游戏的难易程度应建立在幼儿已有的经验基础上,使之能力所能及地参与其中;最后,游戏规则应该简单,以免影响幼儿在游戏中的情绪。

4.紧密联系生活

将数学融于生活,能使幼儿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应用数学的信心。

例如,大班第二学期我们组织了一次春游活动。活动前我告诉幼儿:从春游前的准备到春游结束,会碰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要用到数学知识来解决,到时看一看谁的本领大。于是幼儿从备钱、购物到买门票、游玩,都由自己计划。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好地应用了10以内的加减等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

总之,在幼儿园数学学习中应该走出误区,尽量让每个幼儿体会数学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培养应有的数学思维,使幼儿终身收益。

9.走出幼儿美术教育误区 篇九

专 科 毕 业 论 文

题 目:转变家庭教育观念,走出幼教小学化误区专 业:班 级:作者姓名:指导教师:(20××级)

学前教育专业 20××级××班 ××××× 20×× 年×× 月

目 录

摘 要 „„„„„„„„„„„„„„„„„„„„„„„„„„„„„„„„„„1 关键词

„„„„„„„„„„„„„„„„„„„„„„„„„„„„„„„„„1 1.引 言 „„„„„„„„„„„„„„„„„„„„„„„„„„„„„„„„„1 2.转变教育观念的重要性

„„„„„„„„„„„„„„„„„„„„„„„„„1 3.转变教育观念,践行“素质教育” „„„„„„„„„„„„„„„„„„„„„2

3.1 转变传统的育儿观念

„„„„„„„„„„„„„„„„„„„„„„„„2 3.2 构建新型的育儿理念

„„„„„„„„„„„„„„„„„„„„„„„„2 3.2.1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观察

„„„„„„„„„„„„„„„„„„3 3.2.2 引导——让孩子自己去探索

„„„„„„„„„„„„„„„„„„3 3.2.3 反思——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 „„„„„„„„„„„„„„„„„4 3.3 践行素质教育的幼儿教育理念

„„„„„„„„„„„„„„„„„„„„4 4.结 语 „„„„„„„„„„„„„„„„„„„„„„„„„„„„„„„„„5 参考文献

„„„„„„„„„„„„„„„„„„„„„„„„„„„„„„„„„„6 致 谢 „„„„„„„„„„„„„„„„„„„„„„„„„„„„„„„„„„„„6

毕业论文提纲

题 目:《转变家庭教育观念,走出幼教小学化误区》

摘 要:“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急功近利思想和育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形成。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纠正和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需要家长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关键词:家庭

教育观念

幼教教育

小学化

正 文 1.引 言

时下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既司空见惯也耐人寻思。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很多,要走出幼教小学化误区,不仅要遵循幼儿教育规律,摒除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而且要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2.转变教育观念的重要性

“小学化倾向”的出现实际上是错误教育观念影响下的产物,要解决“小学化倾向”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是育儿教育的起始点,家长便是育儿教育的主力。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3.转变教育观念,践行“素质教育”

3.1 转变传统的育儿观念

3.2 构建新型的育儿理念

3.2.1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观察

3.2.2 引导——让孩子自己去探索

3.2.3 反思——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

3.3 践行素质教育的幼儿教育理念

4.结 语

根除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一方面需要社会包括家长转变观念和心态,另一方面需要教育制度的改革创新,更需要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在教育投入均衡化方向作出更大努力。参考文献 致 谢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走出幼教小学化误区

学前教育20××级××班 ×××

摘 要:“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急功近利思想和育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形成。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纠正和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需要家长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关键词: 家庭 教育观念 幼教教育 小学化

1.引 言

时下的幼儿园为什么会出现“小学化”倾向?这个问题既司空见惯也耐人寻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急功近利思想和育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形成。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很多,要走出幼教小学化误区,不仅要遵循幼儿教育规律,摒除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而且要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

2.转变教育观念的重要性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许多家长的教育观念非常的片面和陈旧,他们认为:知识是衡量孩子成才的决定因素,因而对孩子早期教育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要么自己在家中施教,要么为了不影响自己的生产劳动把孩子送入学校,让教师管理更为放心,家长的这一举动,违背了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小学化倾向”的出现实际上是错误教育观念影响下的产物,要解决“小学化倾向”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要认识到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启蒙教育阶段,它的任务是为幼儿未来的小学学习奠定知识和智力的基础,而不是成才教育。

家庭教育是育儿教育的起始点,家长便是育儿教育的主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这样才能“使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和发展。”“幼儿园要承担起开展幼儿家庭教育咨询、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 育观念。”这一要求体现了现代化的育儿理念,同时也确定了家园共育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家长育儿观念的转变,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能够为今后幼儿园和教师工作指明新的方向。

3.转变教育观念,践行“素质教育”

3.1 转变传统的育儿观念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和众多家长的强烈心愿。这种观念和心愿本身没有错,但却成了当前“幼儿超前教育”的强力推手。有调查显示,51%的中班、大班、学前班家长,赞成幼儿教育“小学化”,希望幼儿园提早介入小学教育,以便在应试教育中占得先机,避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要破解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社会固然要大力宣扬科学的教育观,家长也应该遏制“卡位”的冲动。孩子是自己的,健康的人格、身心的健康,都高于分数和应试。传统的幼儿教育是学习取向的,目前中国的幼儿教育仍是学习取向的,但是幼儿教育的近现代立场却支持成长取向,因而中国的幼儿教育需要革命性的变革[1]。看来中国传统的育儿观念需要彻底性的转变,这种观念的转变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幼儿家长,家长的选择和导向作用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育儿理念,如果说传统的记忆和认知是教育的根本,那么现今的革新和创造就是幼儿教育的方向。家长育儿观念的转变会直接影响幼儿教育的基础。而这种观念的转变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挑战传统的育儿观念,把原本的和发展的,本土的和外来的一些教育理念进行梳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育儿思想,结合幼儿个体差异的不同,来认识和教育幼儿的发展。3.2 构建新型的育儿理念

有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孩子是不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否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引发了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是否帮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培养了孩子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否帮助孩子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否教孩子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孩子学会探索、学会合作等等,过度教育的内容大多超出了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如再采取强制的方式来进行,必然会激发孩子的厌烦情绪和抵抗情绪,最终使孩子的学习兴趣受到损害[2]。发展适宜性理论要求教育的年龄适宜性和个性适宜性,这就要求家长在构建新型的育儿理念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性。在教育的过程中,这种育儿理念会直接影响到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也会间接的对教师起到一种提示音的作用。这种提示如果符合社会新的发展要求,那么幼儿在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衔接的过程中便会少走弯路,顺利过渡;反之,就会影响幼儿的正常发展,甚至会阻碍幼儿的发展进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纲要》中强调指出“尤其要避免只重视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所以,建立新型的育儿观念,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都有实际意义。

3.2.1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观察

要在教育的过程中使儿童自由,首要的问题是要认识其中哪些因素约束儿童的自由,然后对这些因素做出合理性评价,指出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这样才能使解放儿童不至于变成不切实际的空想,这就是我们对教育过程中的自由问题进行考察的思路[3]。幼儿要达到自由发展空间,在于解除束缚的影响因素。而在评价和选择的过程中,甄别能力的建立就需要具有一定的育儿理念,才能更好的给予幼儿自由,放手,让其自由的去观察,去认知。

当幼儿独立的有所发现,或者当他与其环境相互作用时,学习活动就开始了。为了满足幼儿的发现,幼儿需要一个从容不迫的,无压力的自由环境[4]。幼儿的许多体验都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这样才能有新的发现,才能获得新的知识和快乐的体验。

可以说给幼儿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家长适当的放手是一切教育的根本需要。幼儿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自己主动的去观察,去思考,这样才能积累丰富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3.2.2 引导——让孩子自己去探索

请仔细想一想,世界上没有一个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因为这说明每一个孩子都是名副其实的唯一存在。但作为家长不要以为孩子是唯一独特 性的存在,自己就没有什么可以做的了。事实恰恰相反。要想发展孩子的独特个性,必须借助家长的帮助,家长的引导是重要的更是必要的[5]。

如果说适当的放手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需要,那么引导教育就是教育理念的一个必要导向。放手教育是以自由教育为前提,那么引导教育就是规则教育的延伸。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长的引导教育正是要在这种规则的引领下,体现民主决策,发展幼儿的多种能力。

教育不是为幼儿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教育就是让幼儿现在过上完满的生活,这种生活过的是否完满,就在于它是否符合一定的标准——民主[3]。这是杜威民主主义教育的核心。他告诉我们教育在于过程,在于享受这个过程。而我们的家长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恰恰就是一种适应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体会探索带来的新发现,享受发现带来的快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持这种兴趣的浓度,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才会使幼儿保持思考的态度,胜则不骄,败则不馁。

家长作为引导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育儿观念的正确与否。没有一定的理论作为育儿的基础,在今后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只能片面的教育,而不能全方位的进行解读和引导。3.2.3 反思——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

如果说自由教育和引导教育是教育必备的素养,那么品德教育的培养就是教育的根本。家长们有这样的共识,孩子的品德养成是从父母身上学得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是起到导向作用的。恩格斯曾经说过“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可见家长的素质直接关乎家庭教育的效果,而其教育的根本前提就是品德的培养。

新的教育观在关于讨论幼儿教育的问题上逐渐发展起来。幼儿发展的整体观要求全面而完整的看待孩子的发展,而不仅仅是重视智育;幼儿发展的主体观需要把幼儿看作是积极主动探索世界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融入社会的客体;幼儿发展的个性观也逐渐强调要发展孩子的个体差异,保持孩子的不同个性特点;幼儿发展的自由活动观更是以杜威的“在玩中学”的理念打破了传统的约束性活动[6]。3.3 践行素质教育的幼儿教育理念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以素质教育的幼儿教育理念作指导。“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必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由此,幼儿教育应当是以优生学、儿童保健学、儿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学等科学理论为依据,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对学前儿童实行科学的养育与教育,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的教育。如果从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侧重点来说,“幼儿园即保育园”,“幼儿教育即保教结合教育”;如果从幼儿教育的基本方式来说,“幼儿教育即游戏活动教育”;如果从幼儿教育的目标来说,“幼儿教育即身心和谐教育”;如果从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来说,“幼儿教育即学前准备教育”。但幼儿“教育”不是“教学”,幼儿教育的首位不是“智育”。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领域,需要不同的教育理念作指导。如果不能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则幼儿教育必然偏离正确而科学的方向。

教育部网站2012年10月15日发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分别对3至4岁、4至5岁、5至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同时,针对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建议。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不同于小学教育,了解幼儿大班并不是小学一年级的延伸,懂得“顺自然,展个性”,了解幼儿,尊重幼儿,以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为依据,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成长的道理。从而纠正错误的幼儿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思想,走出幼教小学化误区,按照教育规律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4.结 语

所谓的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应试教育整个链条的延伸,是应试教育开出的毒花、结出的苦果。从这个角度讲,无论是根除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还是根本上提升教育对青少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塑造,都需要改变应试教育的局面,化解整个社会的教育功利心态。这一方面需要社会包括家长转变观念和心态,另一方面需要教育制度的改革创新,更需要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在教育投入均衡化方向作出更大努力。参考文献 :

[1]刘晓东.中国学前教育需要革命性变革[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5,(7):26.[2]朱迪.浅谈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2):94-96.[3]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79,63.[4]张博.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4.[5](美)黛特森•道顿.郑瀞予等译.年轻妈妈须知[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15.[6]朱家雄.中国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致 谢:

上一篇:岗位认知实践心得体会下一篇:质量责任承诺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