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资本运作的调查报告

2024-08-31

关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资本运作的调查报告(6篇)

1.关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资本运作的调查报告 篇一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关于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

(桂政发〔2008〕61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若干政策规定》已于2008年12月17日经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二○○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关于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若干政策规定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下简称“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重大战略部署,按照把经济区建设成为带动西部大开发的新基地和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成为我国沿海重要经济增长区域,成为广西科学发展的排头兵、率先发展的先行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的目标要求,全面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更多更好地吸引外部资源,加快培育壮大临港产业集群,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推动开放开发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经济区加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除特殊说明外,本规定中经济区的范围,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所确定的南宁、北海、钦州和防城港四市以及功能组团中涉及的凭祥和龙潭范围。

产业支持政策

第三条 支持重点产业发展。

(一)鼓励发展石油化工、林浆纸、钢铁、铝加工、轻工食品、修造船、集装箱制造、港口机械、海洋产业、生物及制药、电子信息、汽车配件、精细化工及其他配套或关联产业,现代农业,物流、商贸、金融、信息服务、会展、房地产、旅游、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卫生保健等现代服务业,构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产业结构。按照统筹规划、先行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优先支持港口、公路、铁路、机场、水利、能源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凡属经济区重点发展的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列入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优先列入自治区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计划,优先列入申报借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国家规划,对符合使用政府性资金的项目,优先列入申报中央预算内(国债)投资项目计划,优先列入自治区财政预算内投资项目投资计划,优先列入自治区前期工作计划,并在前期工作经费方面给予支持。

第四条 设立重大产业项目政府奖励资金。2009—2012 年内,自治区本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对落户经济区的重大产业发展项目给予项目业主及招商引资者一次性奖励。

第五条 为建设区域性物流基地创造条件。

(一)对纳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物流业重大项目,用电、用水价格参照工业园区和相关政策执行,报建费、配套费可按各地、城市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减免政策的规定收取,电价、水价经报批后按普通工业使用价格给予支持。

(二)对进出钦州、北海、防城港三个港口和东兴、友谊关口岸、凭祥铁路口岸的国际标准集装箱(20 尺箱、40 尺箱)运输车辆减半收取车辆通行费。

(三)凡在经济区登记注册的半挂车,核载吨位超过20吨的,超出部分减半计征养路费,并按核减后的养路费征费吨位大小享受全年按7—8.5个月包缴交通规费的优惠;其中对2008年内新入户和外省转入车辆,按65%—80%的比例征收交通规费。牵引车全年按9个月包缴优惠。如国家制定出台新的公路养路费减免优惠政策,从其规定。

第六条 支持产业园区建设。通过整合财政资金不断加大对产业园区的投入,创新产业园区建设的投融资机制,自治区安排的产业园区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经济区产业园区加快发展,强化产业园区项目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推动工业集中布局、集聚增长、集约发展。

第七条 围绕功能组团引导产业布局。规划建设南宁、钦(州)防(城港)、北海、铁山港(龙潭)、东兴(凭祥)5大功能组团,鼓励符合5大功能组团产业发展方向的重点产业项目进入组团发展,并在项目报批、土地供应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第八条 严格限制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的产业进入。加强企业绿色化生产行为的引导和控制,大力推广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高效利用,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鼓励生态园区建设,保护生态空间。强化通过整体规划与调整,实施工业污染集中治理和高标准排放。

财税支持政策

第九条 实行税收优惠。

(一)自2008年1月1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经济区内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15%税率以及“两免三减半”中减半征收期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除国家限制和禁止的企业外,免征属于地方部分的企业所得税。

(二)自2008年1月1日起至2012年12月31日,经济区内经批准实行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国家减半征收税收优惠政策的软件及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其减半征收部分,均免征属于地方分享部分的企业所得税。

(三)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经济区新办的石油化工、林浆纸、冶金、电子信息工业企业,除国家限制和禁止的项目外,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起,第一年免征属于地方分享部分的企业所得税,随后减半征收。

(四)从2008年1月1日起至2012年12月31日止,经济区内石油化工、林浆纸、冶金、轻工食品、高新技术、海洋等工业企业,以及物流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会展业、旅游业、文化业、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卫生等服务企业,免征自用土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自用房产的房产税或城市房地产税。

(五)经济区内经批准开山填海整治的土地和改造的废弃土地,从使用的月份起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5年,第6年至第10年减半征收。

第十条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一)2009—2012年四年内,以2008年经济区的城市维护建设税专项上解为基数,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经济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与维修,并逐年有所增长。

(二)2009—2012年四年内,以2008年沿海三市上缴自治区的海域使用金为基数,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支持自治区重点推进的重大项目用海建设。

(三)2008—2012年五年内,自治区本级每年安排十亿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列入预算,重点用于支持经济区重点产业园区及其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四)自治区财政预算安排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资金,各部门在分配时要重点投向经济区并优先考虑重大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社会公益设施项目。

(五)对投资开发建设和经营旅游景区及配套设施的外商投资企业,除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外,对符合国家和自治区产业政策,实际到位资金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旅游开发建设项目,所在地政府可以给予贷款贴息或以奖代补扶持。

第十一条 建立和壮大投融资平台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资本金注入、优质资产划入等壮大自治区级投融资公司的资金规模,运用财政手段支持构建自治区政府信用平台。将沿海三市“四税”自治区分享部分增量全额注入自治区北部湾开发投融资平台公司的政策延期至2012 年,用于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二条 对进入保税港区的生产经营性企业给予适当的财税扶持。

土地使用支持政策

第十三条 优先调剂安排经济区用地指标。

(一)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要求和供地政策的自治区重点产业项目,优先列入土地利用计划,自治区统筹安排用地指标。

(二)凡投资1亿元以上、每亩投资强度500万元以上的项目用地所需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由自治区统一安排,不占用各市的用地指标。

(三)凡列入自治区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使用林地定额指标由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单列安排。

(四)优先确保经济区工业原料林采伐指标,经营者种植的工业原料林,其主伐年龄和皆伐面积由经营者自主确定。工业原料林造林规模达2万亩以上,且开展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经营者,可单独编制年森林采伐限额。

(五)由自治区统筹推进的重点项目,因征占用林地所缴纳的森林植被恢复费,可拨出50%专项用于项目建设区绿化地植树造林。

第十四条 依法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凡纳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及自治区统筹推进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其用地确需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在不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符合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可依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改。

第十五条 简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程序。依法应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的,由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批用地;依法应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的,其规划修改方案在用地报批时(包括单独选址和批次用地)一并上报审批。

第十六条 创新耕地保护方式。

(一)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工程,为经济区建设提供足够的新增耕地指标。自治区本级建立新增耕地收购储备制度,建设单位不能自行补充耕地的,按照自治区有关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后,由自治区调剂落实补充耕地任务。

(二)建设用地单位以“先补后占”方式占用和补充耕地的,补充的耕地数量和质量经自治区验收确认后,准予免交耕地开垦费。对因建设占用耕地又不能自行补充的,按自治区规定标准缴纳耕地开垦费。

金融支持政策

第十七条 支持金融主体建设。大力培育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区内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分支机构实施升格或增加设置。深入实施“引金入桂”战略,鼓励和促进更多境内外金融机构到经济区设立分支机构,建设南宁金融机构集聚区。加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拓宽小企业和小额农业融资渠道。在金融机构总部及相关机构设置上给予土地、财税等方面的支持。

第十八条 加强信贷支持。把经济区作为信贷投放的重点区域,在信贷增量中保持一定比例用于支持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金融产品创新,简化贷款手续,灵活调剂支农及中小金融机构专项再贷款、再贴现限额,合理投放再贷款、再贴现,支持经济区中小企业、“三农”等弱势经济组织和产业的发展。

第十九条 支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发展。在经济区注册登记,并从事中小企业担保的信用担保机构,经自治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主管部门审核,税务主管部门批准后,免征三年属于地方分享部分的企业所得税。

第二十条 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发展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工具,积极协助经济区企业获得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注册和发行,鼓励和扶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利用上市以及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公司债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争取国家支持在经济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通过多种渠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建立股权登记制度,适当开展股权质押贷款。

第二十一条 加强金融便利化建设。

(一)提供快捷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行政许可服务,完善边贸结算服务,支持票据、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建设安全高效的本、外币支付清算系统,加快北部湾地区资金周转速度;大力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扩大外汇市场交易主体,丰富外汇市场交易品种。

(二)改进管理方式,简化审核手续,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改变外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方式,实现IC 卡电子化服务。

第二十二条 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改善经济区的信用环境,打造“诚信北部湾”。切实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把经济区建设成为金融安全区。

外经贸发展政策

第二十三条 鼓励外来投资。

(一)放宽外资企业经营范围,允许企业跨行业经营。简化外商投资企业审批手续。对涉及前置审批事项多、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需要较长筹建过程项目的前期工作提供便利,经投资主管部门预核准,商务部门核发“公司筹建”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

(二)支持企业进入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发展,实行国家规定的相关优惠政策,特别是在土地使用、税收、项目前期工作等方面予以支持。

第二十四条 促进加工贸易企业发展。

(一)外贸发展资金重点向加工贸易企业倾斜,对新设立在经济区的加工贸易企业在形成生产能力并实现加工贸易出口后,按实际到位资金给予一次性补助,补助比例控制在0.5%以内。

(二)凡在经济区内专为加工贸易企业进行直接产业配套且产业配套率达60%的新办企业,均视同转移企业,享受与加工贸易转移企业同等的资金扶持。有关企业的资格认证由自治区商务部门负责。

(三)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开展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为加工贸易企业提供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实行加工贸易联网监管,取消纸本手册,不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

(四)外经贸发展资金重点支持出口企业发展国际商标品牌,对出口龙头企业优先推荐申报驰名商标或认定为著名商标。

第二十五条 鼓励企业走出去。围绕建立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的目标,支持企业开展面向东盟的对外投资、开发资源、境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咨询设计等业务。

第二十六条 促进通关便利化。

(一)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子口岸建设,促进通关信息共享和大通关制度建设。实行“全天候、无假日”值班和24 小时预约通关制度,实施“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监管模式,建立和推广信誉审单,实施口岸与海关特殊监管区之间“一次申报,一次查验”快速直通模式,全面推广预审价、预归类、联网报关、网上支付制度。

(二)将重点项目、重点发展企业纳入“海关客户协调员制度”。对有特殊需求的企业及进出口货物实行上门监管、区外监管等便利措施。对AA 类企业实施担保验放、优先办理货物申报、查验和放行等便捷通关措施。

(三)实施检验检疫直通放行制度,对年进口总额150 万美元以上的诚信管理A 类企业和分类管理一类企业实施直通放行的便捷检验检疫通关措施。

(四)为旅行团等大型出入境团队提供预检预录服务,在海港口岸推行船舶入出境网上预报检系统,推行边民自助查验系统和探索试行边贸车辆自助通关系统。在常态下,口岸出入境人员免于填报《出入境检疫健康申明卡》。

人力资源和科技开发政策

第二十七条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建立区域性人才开发合作机制,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面向区内外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公开招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东部发达地区干部交流。加快产业人才小高地建设步伐,打造各类高层次人才聚集平台,为海内外人才智力在经济区创业创新发展创造条件。聘请两院院士、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以及区内专家组成顾问团,为经济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第二十八条 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

(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所需人才为重点,实施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开放式教育培训机制,每年选派具有发展潜力和科技带头作用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到国内著名大学、科研机构接受专门培训和开展项目合作研究。积极推进中国—东盟区域性人才资源开发合作培训试点,重点吸引国内外著名培训机构到经济区合作建立培训基地,不断提升人才教育培训的层次。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开展大规模的继续教育活动。积极扶持经济区内产业工人本地化培训工作。

(二)实施柔性引进人才政策。对经济区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对不转户口、不转关系、以柔性流动方式到经济区工作且符合条件的人员,均可办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才居住证,并在职称评审(考试)、人才奖励、科技成果转化、社会保险、公积金缴存、子女入托入学、购房购车等方面,享受当地户籍人才的同等待遇。

(三)试行公务员聘任制度。在部分专业性强、任务集中、不涉及国家秘密的工作岗位中聘用专业技术人才,实行合同制和协议工资制,聘用期间履行公务员职责。

(四)实行专才特聘制度。高薪聘请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等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其薪酬、职务、职称按特聘岗位确定。事业单位吸纳特聘专才不受编制限制。

(五)建立经济区编制调剂制度。通过调剂,拿出一定数量的行政、事业编制,用于经济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吸纳高层次人才。

(六)创新职称政策。根据经济区急需紧缺人才的专业特点,在国家政策框架内,对引进的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到经济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带科技成果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取得良好效益、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资格重新确认、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等方面提供倾斜性支持,打破单位、身份和地域界限,放宽学历资历要求,鼓励破格申报评审;对经济区内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中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比例,实行倾斜性支持。

(七)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以及拥有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各类人员在经济区开办经济实体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民营经济。留学回国人员持有的中国护照可作为投资主体资格证明。

(八)鼓励和支持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投资创办或与区内企业联办科研机构,聚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提高科技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为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第二十九条 为外籍有关来华人员提供入境居留便利。对需多次临时入境的外籍高科技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执行政府间无偿援助协议人员和投资者,根据实际需要发给有效期一至五年的多次入境有效“F”签证,对需在华长住外国人,可发给一年以上最长不超过五年居留许可。对在经济区内直接投资数额达50 万美元的外国籍投资者和高层管理人员,对经济区建设有重大突出贡献或国家特别需要的外国籍人才,其本人及配偶和未满十八周岁的未婚子女,经报公安部批准同意可授予外国人永久居留资格。

第三十条 完善就业服务和劳动保障体系。加快经济区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为经济区用工企业和求职人员及时提供“一条龙”就业服务。加强金融支持就业工作力度,构建“小额贷款+创业培训+信用社区建设”的长效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对就业再就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创业促就业。建立劳务合作用工协调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向经济区输送各类劳务人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指导和帮助经济区用人单位依法规范劳动用工管理,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对符合当地政府接收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入托享受当地学生同等待遇。建立覆盖经济区城乡劳动者的养老保险体系,实现失业等社会保险的市级统筹。

优化投资环境政策

第三十一条 下放项目审批权限。凡属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除国家明确规定由省级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和跨设区市的项目外,全部授权或委托经济区各市、县人民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办理。

第三十二条 放宽企业登记条件。

(一)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不含行政区划的企业名称。在经济区内,凡企业经济活动性质分别属于国民经济行业3个以上大类、注册资本达到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与同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或者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中字号不相同的,企业名称可以使用“发展”、“实业”等不明确表述行业的用语或省略行业用语。经国务院批准在经济区设立的企业,可申请冠以“中国”、“中华”、“全国”、“国家”等字样的名称。

(二)集团母公司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具有3个以上控股或参股子公司、母子公司注册资本合计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可成立企业集团。其中,私人投资并控股的企业组建集团的,其母公司注册资本放宽到500万元人民币,母公司和子公司注册资本总额放宽到1000万元人民币。

(三)各级政府确定的招商引资重大项目的申请登记事项,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当场予以受理;自准予登记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核发营业执照。

(四)对企业申请登记的项目涉及前置审批而暂时无法提交许可证书或批准文件的,除涉及国家安全、公民人身安全、影响生态与环境以及国家严格控制的项目外,可先办理注册登记,确认主体资格,在执照经营范围中注明“筹建”字样,明确“筹建”有效期限。允许经济区县(市、区)工商局依法委托工商所办理涉及前置审批的个体工商户登记。

第三十三条 减免相关收费。

(一)除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已有明确规定及中央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外,对自治区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中属于市、县收入的收费,经济区各市、县有权实行减免。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按照最低收费标准执行。

(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免收登记注册费和工本费,对农民季节性从事农产品流通中介服务和经纪活动的,免收工商行政管理各项规费。

第三十四条 放宽户口准入条件。

(一)对在城市或城镇通过购买、赠与、继承、自建等途径获得具有产权住房(含银行按揭的商品住房)及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或高级职业资格以上的各种专业人才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特殊人才、特殊技能人员,其本人、配偶及直系亲属,可在住房所在地或工作所在地登记常住户口。

(二)凡外来投资者到经济区投资或兴办实业达到一定规模以及投资兴办私营企业、集体企业,拥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其投资者、业主及所聘用一定期限的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均可在企业所在地落户。

(三)外商、华侨、港澳台同胞在城镇投资、兴办实业达到一定规模的可安排其一定数量的国内亲属在城市落户。

(四)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租赁房屋一定期限的外来务工人员可在务工所在地城市落户。

(五)上述户籍准入具体标准由各市人民政府制定,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备案。

第三十五条 创造亲商、安商、护商的投资环境。保护投资者权益,加强政府外资投诉中心建设,严肃查处失职、渎职、腐败行为。

主题词:经济管理 经济区△ 政策 规定 通知

2.关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资本运作的调查报告 篇二

栾坤

2012-12-19 10:21:06 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年第6期

摘 要:港口经济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港口所在区域和临港区域伴生发达的临港产业,临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有利于提高港口地区的区域竞争力。文章首先分析了临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与竞争优势,进而探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提出提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化,区域竞争

一、临港产业集群竞争力与竞争优势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Elvira Haezendonck教授第一个提出临港产业集群的含义,并将集群理论引入港口产业分析,他认为“临港产业集群,就是一系列从事港口相关服务的相互独立的企业,聚集在同一港口区域,采用几乎相同的竞争战略,以获得相对于集群外部的联合的竞争优势。”[1]临港产业集群,依靠港口及周边的区域布局,依托港口资源优势发展壮大,与一般的产业集群相比,临港产业集群具有以下竞争优势。

(一)以港口经济为依托

临港产业集群的核心产业一般是临港产业,临港产业的聚集地一般毗邻港口,相关的经济活动与港口关联,依托港口资源和海洋资源而发展。临港产业集群依靠港口发展,在资源的配置和产业的布局上,都必须做到有效整合,以重化工业为核心,聚合企业集群,从而形成临港产业带。

(二)临港产业集群规模大

临港产业多数是大项目,大投入带来大产出,所以临港产业集群的产业规模一般较大,临港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效果,也最为明显。临港产业之间,具有比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其影响力系数约为1.6,能够带动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相比,临港产业直接生产经营及间接诱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前者的5倍,临港产业提供的就业拉动贡献率是前者的9倍。

(三)具有高度的开放性

临港产业集群,在产业发展、区域辐射、产业功能上,体现为资金外引化、生产外向化、市场国际化,对港口城市经济、区域经济辐射力强、带动力大。从供给的角度来看,临港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往往都是由其他地区流入或转移到港口区域集聚而形成的,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临港产业满足的主要是外部市场,具有高度的开放性。

(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产业集群在临港产业中最大的效益,就是提高临港产业的竞争优势,壮大临港产业的规模,把单个企业的竞争,提升到企业集群,进而与外部进行竞争,重塑了产业竞争的形态。临港产业集群,整体体现了以产业链和现代物流为纽带新型产业体系,对产业进行分工、配套、协作为一体。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

(一)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区位优势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位于我国沿海西南端,陆地面积约为4.2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1255万,海岸线长达1595余公里[2]。其中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位于北部湾的核心区域,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中越“两廊一圈”等多个经济合作的交汇融合点,是我国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重要连接地,是我国与东南亚各国进行经济交往和全面合作的重要桥梁及枢纽。

表1 广西北部湾北钦防港口区位优势

(二)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连接大西南和东盟国家纽带,其战略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临港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机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临港运输设施大改善。在“10+1”《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9+2”《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以及《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合作》等框架的推动下,区域运输一体化建设与合作得到加强。同时,泛亚铁路、高等级的公路网已经开始修建,广西与广东省的省际高速铁路和公路已经逐渐连接,这些道路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都将大大促进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

2.重工业转移机遇。随着“泛珠三角”等内地区域合作构想的逐渐实现,西南各省市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同时,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逐步建立,广西与东盟各个国家的经贸往来也日益增多,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如新加坡等国家)和内地的大型企业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进行投资[3]。目前,广西已经把加强港口建设和加快临港产业集群发展,作为促进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强力推进,分期实施沿海基础设施大会战建设。

3.区域经济互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一个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地处多重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中。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共享、经济互补、合理分工,有利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在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范围、更宽的领域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从而促进整个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发展。

(三)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资源禀赋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一个沿海区域,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绵长,水深浪缓,天然港湾众多,通航能力强,港口腹地广阔,建港条件优越。目前拥有大小港口21个,其中适合建设泊靠能力万吨以上的有防城、钦州、北海3个港口。三市港口区域岸线丰富、建港条件优越、常年不冻不淤,发展潜力巨大。

1.北海港。北海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历史上北海曾经是云贵、四川、广西、湖南、湖北等省与海外进行贸易往来的主要商品集散地之一,北海港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北海港的海岸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北海老港区、石步岭港区、铁山港区和大风江港区4个港区,期中北海老港区海岸线长达1000多米,规划为中小型码头,现在有7个泊位,最大的一个可以停靠1000吨的船泊。石步岭港区已经开始营运,铁山港港区目前还在建设中,大风江港区是规划建设的港区。

2.钦州港。钦州港海岸线长达520.8公里,占广西北部湾海岸线总长(1595公里)的近1/3,期中深水岸线有68.8公里,是得天然的深水良港。钦州港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重要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有10个,3万吨的航道可进出3-5万吨船舶,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地带,起着“桥头堡”的重要作用。钦州港的三面都是陆地,南部朝海,码头岸线长达86.08公里,可建1-30万吨级码头200多个,已经有9个港区、12个作业区在规划建设中[4]。

3.防城港。防城港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的最西南端,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防城港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沿海,为西南各省市的产品出口东南亚和世界各地,提供了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沿边,既可与越南进行双边贸易及经济技术合作,又为我国的商品进入东南亚市场,提供了便捷的陆路门户。防城港拥有非常丰富的海洋资源、林业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目前拥有大大小小的港口共10多个。其中的深水良港是全国19个枢纽港区之一,现在已经成为连接我国西南各省和东南亚的主要枢纽,是大西南出海通道的主门户。

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劣势

(一)经济发展总量偏低

第一,经济规模小。尽管近几年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北、钦、防3市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其工业基础和经济规模都比较低,2010年3市的GDP总量为1225.13亿元,仅占2010年广西地区生产总值的10.46%。第二,工业化水平低。工业化率较低,2010年北钦防分别为41.83%、40.76%和51.57%。第三,城市化水平低。笔者所指的城市化率是城市人口与全部人口的比值,2010年北、钦、防3市城市化率分别为35.86%、10.14%和22.29%(根据2011年广西统计年鉴计算)。第四,劳动产出率水平低。北、钦、防3市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例分别为:61.1︰14.1︰24.8、51.87︰23.45︰24.68、59︰17.7︰23.3,3市第一产业劳动力的占比均超过50%。第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资源利用率也比较低。北钦防3市的各种资源禀赋也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合理的利用。

(二)三次产业结构内部不合理

201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北、钦、防3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分别为21.7︰41.8︰36.5、26.2︰40.8︰33和15.0︰51.6︰33.4。从北、钦、防3市的三次产业占比来看,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最高,但是北、钦、防3市的第二产业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临海产业集群没有产生明显产生经济效益。北、钦、防3市的第三产业,虽然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也占有较高的比例,但第三产业的内部构成以劳动服务等低级形式为主,金融保险、信息产业等所占比例比较低,不适应现代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求。

(三)经济区内部港口重复建设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北、钦、防3港的位置比较接近,建港条件也极为相似,再加上近年来对3个港口的建设,缺乏区域分工协调的指导,导致对北、钦、防3个港口城市的定位,出现了雷同的情况,从而导致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产业功能的相互重叠等不利后果。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必须进行规划和引导,加强3个港口城市功能与定位上的整合与协调,避免3市港口资源的无效配置与过度竞争。

(四)临港高科技人才短缺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临港产业相关的人才需求将进一步水涨船高,但目前临港区的人才布局不合理,人才出现结构性短缺,制约广西北部湾临港区人才队伍的建设进程。另外,北、钦、防3市的人才载体相对短缺,高水平大学较少、质量不高,适应当地临港产业发展的研发机构基本空缺,这些都制约着临港产业人才的引进[5]。最后,由于北、钦、防3市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还不够大,人才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政策服务功能也不太到位,进而制约了人才智力资源向临港区的大量集聚和资源共享。

(五)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临港产业集群,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当地丰富的临港资源,以及相对优惠的国家政策,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些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产业链一般都比较短,经济总量的基数较小,基本位于中低档的生产、加工和制造环节。因此,这些企业生产和加工的产品,产品档次、产品附加价值和科技含量都比较低,整个临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再加上大部分临港产业过去未曾注重能耗和排放指标,现在加快发展又受到节能减排压力的影响,所有很难引进大的工业项目。

(六)高效的公共服务机构缺失

临港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机构、研究机构、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等公共服务机构的大力支持。政府机构为集群内部知识与信息的传递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高各地企业间合作的效率。研究机构不断地为集群内企业提供新的知识和技术,并可以对企业的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金融机构为集群内新企业的健康成长提供金融支持。中介机构是促进集群内产学研结合的一个纽带,并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缺少这种高效的公共服务机构,导致临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合作意识不强、融资渠道单一,因而发展缓慢。

四、提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注重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集疏运条件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基础条件的保障,良好的政策优势、规划优势、区位交通优势、生活配套优势,将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广西北部湾港总体规划》等文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为此应该加大对北、钦、防3个港口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科学开发,加快港口的建设速度,完善港口配套设施,满足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同时,针对3条出省通道存在的限制,大力发展3市港口配套的疏运设施,特别是铁路的发展。目前,铁路方面应重点建设南宁-广州铁路、南宁-柳州城际铁路、南宁-昆明铁路复线、南宁-防城港铁路复线、合浦-河唇铁路、南宁铁路客货运枢纽工程等。

(二)注重港口资源整合,实现港口效益最大化北海港、钦州港、防城港这3个港口的位置邻近,3个港口的定位有雷同的地方,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必须加快对这3个港口的科学整合,尽快形成广西在泛北部湾区域中的核心竞争力。3个城市要将港口做大做强,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用港口群的自然属性和经济规律来进行协调发展。充分发挥3大港口的整体规模优势,明确各港口功能及其合理分工,合理配置各地的港口岸线资源,深化港口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建设亿吨级现代化大型组合港,形成广西沿海一体化港口群,不断提升港口竞争力。

(三)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临港高科技人才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发展,应该注重人力资源开发,根据临港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培养和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要加强现有临港产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技工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作用,鼓励企业与高职高专学校合作,实现产学研密切合作,培养适应临港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操作人才,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最后,还要营造能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加强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力度,注重临港科研机构建设,对具有培养前途的潜质人才进行资助扶持,为各类临港人才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发展环境和创业保障。

(四)做好集群配套服务,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第一,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围绕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优选产业配套项目,以发展壮大千亿元支柱产业为核心,围绕园区的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优势产业,强化产业招商,加快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入园进区,要突出招大引强,以国内央企、大型民企、上市公司和500强企业为重点,突出引进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发展后劲足的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强产业协作配套,积极引进主导产业的上下游配套项目,延伸产业链,加快产业集聚,带动配套产业的集群发展。第二,在土地、资金、政策、招商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吸引更多的企业落户园区。专门制定和细化支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点产业园区发展的土地政策措施,在用地用海指标、审批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支持。整合现有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飞地经济”,鼓励大型企业或外省园区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兴办“园中园”。

(五)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创造发展平台

完善的公共服务机构,可以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为此,必须建立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的研究机构,鼓励临港企业和大学或科研院所合作。同时,要完善政府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的临港产业集群管理机构,为临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完善的管理体制。此外,要加强金融机构的建设,推动临港产业集群发展。另外,要支持临港产业集群中介组织建设,如行业协会、公证机构、仲裁机构、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最后,要加快信息咨询与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3.关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资本运作的调查报告 篇三

[摘要]:广西北部湾区的战略构想为广西经济找到了突破口。在努力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过程中,必须进一步认清这一构想的战略意义;必须协调好经济区内各城市主体之间、经济区与广西经济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这一战略构想与国际国内区域经济合作战略之间的关系;必须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努力提升这一构想的战略地位,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广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合作;战略地位编辑。

2006年3月,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委员会正式成立,同年7月,广西区党委书记刘奇葆提出中国一东盟“一轴两翼”区域合作战略。一时间,广西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成了各界关注的,也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半年多来,胡锦涛总书记两次听取广西汇报,并就广西扩大对外开放和参加区域合作等重大战略问题作出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在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上正式提出了“积极探索开展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可行性”的倡议,得到与会东盟各国领导人的热烈响应,为广西开放开发指明了方向。

一、切实把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广西对外开放“龙头、窗口和桥梁”的地位中央作出“充分发挥广西作为西南出海通道作用”战略部署十多年来,尤其近年来,广西紧紧抓住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发展步伐,经济水平不断上新台阶,不断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合作,逐步由一个边缘地区变为多区域合作的一个枢纽。广西经济发展面临国家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西南六省区市区域合作、泛北部湾区域合作逐步推进,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加快,中越两国积极实施两廊一圈合作战略,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逐步加深等良好机遇,其中主要有区位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等。2007年3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广西沿海、沿边、沿江,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区位优势明显。”刘奇葆同志也曾明确指出:“区位优势是广西最大的优势。”其他因素,如民族政策,广西是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开放政策,广西仅有北海(含防城港)为沿海开放城市;论资源,我们和西部其他兄弟省区各有所长;讲科技水平和人才队伍结构,我们比不上东部沿海省市及中西部许多省区市。对广西区位优势,也要进行深入分析。如果仅就边境陆路条件而言,西部其他地方并不见弱,若仅论海上对外交往,东部兄弟省市比我们更早更成熟,国外有些客商甚至舍近求远,从东部沿海出入境。同时具备沿海、沿边、沿江的优势是大自然对广西的厚爱,其他兄弟省区市很少有这种地缘要素的完整结合。更难得的是,广西是几个经济圈的结合部,是国内几大区域(东、中、西部)的交汇点,拥有西部唯一的一片海,而且这片海正好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东盟相连。当然区位优势并不能自动转化为经济发展的胜势,它需要决策者思想上认识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行动上切实扬长避短。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时常抱怨“广西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做事“一等二看三起步”,等别人不断向前后,才幡然醒悟自己“还有一片海”,而又在如何利用“海”的问题上考虑甚久,一方面使我们与先进省市差距不断拉大,另一方面使我们思想观念滞后,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趋势,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按照中央的要求并结合广西自身的实际,作出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广西经济发展必须紧紧把握机遇,进一步强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对外开放“龙头、窗口和桥梁”的地位,抓住广西发展的战略关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启动以来,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区)开局起步进展顺利,开发建设形势喜人,各项工作全面展开,重大项目不断进入……这些成果和趋势说明,自治区党委、政府成立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决策是正确的。抓住了广西发展的战略关键,既符合中央要求,也符合广西的实际”。我们要全面深刻理解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战略决策和经济区的战略地位。首先,这是广西经济发展的深刻和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由于主客观因素制约,广西过去对沿海地区的开发利用重视不够,致使广西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现在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国际国内条件已经是水到渠成。经济区刚启动不久,沿海三市就涌现一些年产值几十亿元、超亿元的工业企业项目。其次,这是新形势下经济发展规律、发展趋势的要求与体现。随着海洋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家纷纷把目光投向海洋,沿海国家和地区纷纷打海洋牌,内陆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寻找出海口,在这种情况下,广西更要充分发挥沿海的优势。再次,这完全符合中

央“要发挥好广西作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地带和桥头堡的作用,努力把广西建成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的要求,完全符合广西的实际。经济区启动以来,沿海三市吸引了不少大型、特大型工业企业,在达产后,这些项目的规模、产值及产业链效应,是目前广西一般企业所难以企及的,沿海不久将再现一个或几个“新柳州”(2006年全市工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单个工业企业最大产值超过200亿元人民币)是完全可能后,这是广西学习、借鉴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经验,进而提升自身战略地位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沿海优势,大力发展临海工业,是沿海发达省市主要成功经验,作为后发展地区,广西必须切实学习和借鉴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的成功做法,尽快转变思想观念与发展模式,实现广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正确处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各个层面的关系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不断深入,一些具体问题会逐步显现出来,从经济发展战略角度看,需要协调、处理好以下问题。(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各城市主体之间的关系20世纪90年中期,广西沿海行政区划形成“一分为三”的格局,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是将广西沿海三市作为一个整体,加上南宁市,打造成一个强有力的经济体(由“三位一体”到“四合一”)。在经济区启动后不久,自治区党委政府把玉林、崇左两市的物流与交通列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形成“4+2”的战略格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各城市在经济规划建设过程中,首先考虑自身的利益,整体发展观、全局一盘棋的观念

有待加强。而产业结构低层次重复、无序竞争等会造成资源浪费和成本上升,发展的协调性和流畅性受到不应有的制约。成立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就是充分考虑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的实际情况,加强宏观调控,以减少和消除各自为政的现象。经济区内各城市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既要谋求自身发展,又要推动经济区整体进步;既提倡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服从和服务大局,自觉接受经济区管委会的管理和协调。(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广西经济发展战略的关系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举广西全区之力,全力推动北部湾区域合作,加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投资力度,加快经济区发展步伐,是广西对外开放一项主要任务。广西过去最大的不足就是沿海开发,没有把“西部唯一沿海”这个最大优势发挥出来。现在,外部形势于广西有利,加快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已基本具备,全力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这一“龙头、窗口、桥梁”建设好,使之成为全区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引擎。要实施这一战略构想,除了经济区内各城市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拼搏、艰苦创业外,同样需要北部湾管委会等自治区有关部门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同样需要其他地区人民的大力支持。首先,克服自卑和畏难情绪。广西有些同志只看到广西经济长期落后,地理位置夹在东部、西部之间,石漠化与台风、洪涝等严重,自甘落后、不思进取,遇到困难与挫折就畏缩不前,对待矛盾和问题只会互相抱怨与推诿,这些都必须加以消除和克服。其次,正确处理经济区开放开发与广西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由于广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为了保

4.关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资本运作的调查报告 篇四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北海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

北海市旅游局2009-09-23

一、发展思路及发展目标

(一)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为指导,紧紧围绕“培育成为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促进中心”这个大方向,以旅游资源整合、景区(点)开发建设为中心,以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抓手,加快启动度假产品主导、高端产品带动战略,完善旅游产品体系,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康体旅游、温泉度假、邮轮游艇、海岛旅游、自驾车旅游等休闲度假产品,加快南中国深渊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和泛北部湾邮轮游艇基地建设,做大做强滨海旅游和跨国旅游,全面提升北海旅游核心竞争力。形成大西南和环北部湾通海与跨国发展的重要国际会议旅游中心,形成具有国际化水准、大都市格局、独具亚热带风情、面向东南亚地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北部湾休闲之都”,逐步发挥北海作为北部湾旅游圈中心城市的枢纽和辐射功能。

(二)发展目标:近期目标,到2015年,初步形成以度假产品为主导,以滨海度假、沙滩运动、生态探秘、避寒养生、跨国邮轮、南珠风情、休闲渔业、会议展览、美食购物、文物古迹为特色的旅游产品形象,打造出一批具有世界知名品牌的旅游精品,全市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200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5亿元人民币,接待海外游客15万人次,实现创汇4000万美元。

远期目标至2020年,使北海成为在东南亚地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以休闲度假为主的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成为名符其实的“北部湾休闲之都”。全市5星级以上酒店达到20--30家;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600万人次以上,其中度假游客1/3以上,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5亿元人民币,接待海外游客30万人次,实现创汇1亿美元,旅游给北海带来新增就业人员不少于10000人。

二、战略布局

以银滩为龙头,涠洲斜阳岛、廉州星岛湖为两翼,外围配以若干衬托旅游区的空间布局形式,形成各旅游功能区主题突出、相互补充、网络联接、适应各层次客源需求,以海滨度假、康复、疗养、观光、运动、娱乐、购物、美食为主要功能的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具体概括为:“159工程”,即一条黄金旅游带,冠头岭到大冠沙的银滩旅游带;五大旅游功能区,北海半岛休闲度假旅游区、涠洲-斜阳岛海岛生态旅游区、廉州-星岛湖观光度假旅

游区、山口红树林海岸生态旅游区、曲樟湖光山水客家文化旅游区;九大旅游特色产品,滨海度假旅游、海洋及沙滩运动旅游、生态探秘旅游、避寒养生旅游、南珠风情旅游、跨国邮轮旅游、美食购物旅游、文物古迹游、会议展览旅游。构架起北海旅游一个中心(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四大支柱(旅游交通、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商品),四大体系(旅游市场体系、服务体系、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的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国际旅游、国内旅游、边境旅游三大格局。

三、旅游资源保护。

(一)保护原则:

1.旅游业的发展建设应尽量保护自然旅游资源的原有风貌,尤其要防止建设性破坏。对于重点景观资源区采取严格的景观保护措施。

2.新开工项目要符合环境和资源保护的需要,三废排放必须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尤其是红树林、海底珊瑚、珍稀海洋生物等珍贵资源分布区,严禁任何污染物的排放。

(二)保护内容:

1.以优质沙滩为主的滨海自然资源;

2.红树林生态资源;

3.海岛海蚀与火山景观;

4.以海底珊瑚为主的海洋生物资源。

(三)保护措施

1.将海岸沙滩资源作为珍贵资源加以严格保护。滨海沙滩是海岸旅游带中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发展度假旅游的基本和必备条件。北海半岛上大部分沙滩海岸都有开展海浴活动的条件,所有沙滩都应是重点保护对象。根据条件可将沙滩分为开发沙滩、备用开发沙滩、保护性沙滩。慎重对待围滩造地,严禁建筑用地占用优质沙滩。银滩西区、东区和涠洲岛北港一带沙滩面积大,沙质很好,可作为近、远期滨海休闲度假开发区,但建设用地应退到高潮线以上,预留出50m-100m宽的滨海生态带。同时提高建筑景观环境的设计水平,防止对景观的建设性破坏。建设、使用、管理好污水排放及处理工程,对沿岸工业污水排放加强管理,必须达到国家标准方可排放。

2.严格保护海洋生物旅游资源。海洋生物旅游资源保护的重点对象是珊瑚、红树林以及珍稀海洋生物。加强对涠洲岛珊瑚资源的保护力度,严格禁止出售珊瑚工艺品,坚决制止炸鱼。对于珍稀海洋生物活动区(如儒艮),尽量减少人为活动影响,保持其生存环境的良性循环。对山口红树林的旅游开发应进行合理规划,要确保红树林景观的完整性和原始性,除必要设施外,严格禁止在红树林内增修任何人工建筑。对合浦金滩至高德镇一带景观价值较高的红树林,划定保护范围,禁止进一步毁林造地,采挖土泥和滥伐红树林。对有条件的地方,采取人工培育恢复红树林的方法扩大红树林范围。

3.大力改善涠洲岛候鸟栖息环境。大力绿化海岛,增植可供鸟食类植物,为候鸟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引诱更多鸟类栖息和繁衍,同时达到防治森林病虫害的目的。

四、旅游资源整合及旅游产品开发

(一)整合资源,打造旅游精品

整合旅游资源,实施“159工程”,打造一批具有世界知名品牌的旅游精品。

1.提升核心旅游区----银滩中区。银滩中区,是北海旅游的发祥地和窗口,银滩景区经过多次改造,环境状况大有改观。为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要求,必须对整个核心旅游区的功能定位、产品结构、空间布局等进行必要的调整,强化旅游功能,完善旅游设施,在确保4A达标的基础上,争创5A。

2.规划建设度假酒店区:在银滩西区和涠州岛北港,着力打造一个高档的度假酒店区或是度假酒店带,规划建造10-20家五星级度假酒店及游艇俱乐部、高尔夫球场等相关旅游配套设施,按照国际旅游度假的标准和惯例规划设计,选择有实力的旅游投资者或国际旅游酒店集团进行投资和管理,打造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度假酒店带。

3.开辟建设东盟海上邮轮及国际邮轮港。北海—越南海上旅游航线,经过十年的培育,已发展成为我市具有较大市场竞争力的王牌产品,随着泛北部湾战略的推进,将发挥海上东盟交流平台的重要作用;因此,通过延伸到越南中部、中期延伸到越南南部、远期延伸到东盟海上各国,同时,建设专用国际游轮码头,引进国际邮轮企业及高端邮轮,作大作强东盟海上邮轮产品;

北海作为泛北部湾区域最适合建设国际邮轮母港的城市,随着泛北部湾邮轮市场的逐渐成熟,国际邮轮港及相关联检、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进程应加快推进,尽快建成国际标准的一类客运口岸。

4.打造国际游艇俱乐部及国际游艇港。北海的海岸、海岛资源非常适合建设国际游艇俱乐部及国际游艇港,也是滨海旅游城市的特色和高端产品。国际游艇港将按国际标准设计的,建设现代化国际游船码头及配套工程,集旅游、娱乐、休闲、度假、健身等功能于一体,建设五星级海港度假酒店、国际游艇俱乐部、水景别墅等配套设施;同时,设休闲渔业基地以及为游艇加油、加水、充电等配套设施,吸引国际游艇爱好者和世界各地富豪来北海旅游、度假和居住。

5.其他旅游精品。配套建设国际高尔夫俱乐部、国际钓鱼俱乐部、国际沙滩运动俱乐部、大型主题公园、国际比基尼大赛等。

(二)组合产品,发挥优势

1.丰富南珠海丝文化,深化北海旅游文化内涵。整合南珠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蛋家文化及客家文化等,推进老街修复工程、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项目,形成一台以老街或南珠为背景的独具滨海风情的大型民族歌舞节目,丰富和深化北海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2.开发高尔夫球温泉资源,引领高端休闲消费。加快北海冠岭国际旅游中心项目、红树林温泉项目、星岛湖国际旅游休闲项目、银滩西区高星级亲海型度假酒店带、水景别墅群等建设,推进高尔夫、温泉、沙滩运动等项目建设,充分吸引日韩、欧美的高端客源层,使市场增长的效果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成为北海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3.加快市郊旅游资源上档升级。加快田野生态度假村、大冠沙滨海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促进市郊旅游资源环境改善和升级;按5A级景区要求全力打造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加快人文生态度假休闲新产品建设。全面推行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银滩、涠洲、冠头岭、大冠沙、南万、山口等景区要逐步规划建设成为国家级4A乃至5A景区,由此带动一批3A、2A景区建设。

4.突出发展会展节庆旅游。整合文化、体育等社会资源,吸引各类体育运动队伍到我市进行冬训、比赛,争办国际珍珠节、环球比基尼小姐大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泛北部湾城市市长论坛、国际钓鱼大赛、国际游艇大赛等全国性、国际性会展、赛事,实现“以节促旅、以赛促旅”。

5.大力开发美食购物旅游。统一规划和包装北海美食。推选1000种北海特色风味美食,形成以外沙海鲜岛为中心的海鲜美食餐饮中心区,以长青路夜市为中心的中外小吃一条街,以富贵路夜市为中心的北海小吃一条街的三大特色餐饮区。加大旅游商品的科研、策划和包装力度,扶持珍珠、海产品、贝雕等传统旅游工艺品开发,挖掘和推出一批具有北海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便携性、实用性和纪念性的旅游商品。

6.着力规划、建设、开发好涠洲岛,保护好涠洲岛的原生态,做足“神奇”和“浪漫”的文章;充分利用好北海海洋资源、海岛资源、火山遗址资源等,建造各类博物馆和实景模拟博物馆,大力开发休闲渔业资源,建造知识型、观光型、体验型休闲渔业旅游基地。

7.积极发展科技工农业旅游。发挥田野农业观光园、金品农业观光园等示范作用,推动工农业旅游规范发展。推进东园家酒、北生苦瓜园、蛋家风情园、涠洲香蕉园等项目的建设,全面推动我市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创建;以北海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为基础,创造条件,形成科技、工业旅游示范区。力争在2015年,创建3处以上国家级和5处以上自治区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五、保障措施

为确保完善我市旅游产品,打造南中国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和泛北部湾邮轮游艇基地,在滨海旅游带预留旅游建设空间,在北海市区东起大冠沙西至冠头岭深水港,在涠洲沿海地带预留出高档度假酒店群带和滨海生态旅游观光带,建设高档休闲旅游度假产品;调整、改造北海北岸和深水港码头,打造泛北部湾邮轮游艇基地,带动银滩西区--冠头岭带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

(一)建立吸引高端的旅游产品投融资体系。以新的机制、周到的服务和过人的胆识做好

旅游产品投融资工作,扩宽投融资渠道,大胆将民间资本和上市公司资本引入到高端旅游产品建设上来。政府在预算中,要增设旅游发展资金,发挥政府投资的积极导向作用,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高端旅游产品建设上。用足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入国内外金融机构和融资公司、财务公司参与北海高端旅游产品开发。可采取政府搭台,多主体多成分共同投资、利益均沾的投融资模式。打造夜北海旅游产品工程。

(二)打造主题鲜明的北海旅游营销体系。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营销的整体营销体系。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为主,部门配合的营销方针,实施部门联动,实现全市统筹旅游宣传营销活动。加大对旅游客源市场的研究开发。聘请国内一流的旅游策划机构为北海进行旅游形象策划,打造和强化“北部湾休闲之都”旅游主题形象。设立全市旅游促销专项经费,集中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统一协调、重点明确地开展旅游促销工作。

(三)推动联动高效的旅游市场联合执法体系。加快旅游法制建设。抓紧制定、完善地方性旅游法规和政府规章,建立健全旅游法制体系。健全旅游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网络,提高旅游执法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深化旅游市场秩序的规范和整治,采用旅游主管部门联合公安、工商、卫生、物价等部门综合执法等形式,按照“对内引导规范、对外综合治理”的方针,实施依法综合治理。营造良好的旅游大环境。实施旅游畅通工程,和上路执法检查部门和单位不得随意途中拦截检查旅游车辆。加强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沿线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居民文明程度,共同塑造和维护北海旅游的良好形象。

(四)营造诚信自律的旅游品质保障体系。在规范旅游市场中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服务、协调、自律、教育”功能,加强对协会工作的指导,结合旅游质监机构的改革,逐步营造诚信自律的旅游品质保障体系,防止出现旅游企业的管理真空。建立科学合理的导游薪酬保障制度,加快导游等级评定工作步伐,建立导游争先创优机制,构建导游信誉档案与服务信息平台。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倡导守法经营、诚信服务;强化旅游应急保障机制。

(五)形成善待人才的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着力建设好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游经营管理人员、旅游服务人员三支队伍;探索导游人才队伍管理的新机制,营造导游加快成长、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充分整合各类旅游教育资源,逐步建设覆盖旅游全市的多层次旅游培训网络,有计划地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旅游人才。引进旅游稀缺人才和高端人才,完善旅游人才资源开发管理体系,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和发展环境。

(六)积极调整北海旅游产品结构,实现两个转变,实现从国内游客为主向国内、国外并举转变,从普通游客向中高端商务游客转变。

5.广西北部湾滨海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篇五

摘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滨海旅游业是现代旅游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而且

滨海旅游业作为旅游业的重要分支,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异军突起。广西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滨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首先对广西北部湾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进行阐述,进而了解广西北部湾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问题的解决,打造特色北部湾滨海旅游业。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特色滨海旅游业发展概况

滨海旅游业主要是指活动在滨海地区、海上、海底、海岛的旅游业,以旅游者为主体,以滨海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为客体,通过旅游者的流动表现出的一种社会经济文化活动。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产品具有特殊性,主要通过服务形式表现出来,包括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等,其中旅游服务是旅游产品的核心。滨海旅游业具有高效益、轻污染、与多种旅行活动兼容等优势,被称为“无烟产业”。滨海旅游业属于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前景可观。

一、广西北部湾滨海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特征

(一)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发展基础好。北部湾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品位高、组合好。具有自然风光优美、海岛半岛众多、海洋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民俗风情浓郁、边关历史神秘、历史文化厚重等资源特征。

(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特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全面实施区域经济、开放带动和重点突破战略,旅游经济总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旅游业连续多年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动力和先导产业。其阶段特点表现在:

一是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旅游资源整体开发水平不高,不少优秀旅游资源处于待开发和浅开发状态,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旅游文化和旅游社会环境亟待加强开发建设,北部湾旅游发展规划尚处在编制当中。

二是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区域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国家战略和政策聚焦带来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为发展旅游服务配套提供支撑和有效衔接;旅游业发展得到高度重视,旅游本身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产业发展速度快;区位优势和旅游价值得到全面彰显,同时面向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

三是面临全面转型升级。从以观光为主的门票经济向综合收益为主的产业经济转变;从观光产品为主向滨海休闲度假、城市商务旅游等为主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跨越;着眼于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强化区域整合,实现向和谐旅游、统筹发展跨越;着眼于城市群和大工业发展,强化公共设施向优化整合转变,实现向社会资源旅游化跨越。

广西属沿海地区,北部湾海域面积约12.9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东起粤桂交界处的洗米河口,西至中越边境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1500多公里。海岸类型分冲积平原海岸和台地海岸两种。沿海岛屿有697个,岛屿岸线长600余公里,岛屿总面积84平方公里。涠洲岛是广西沿海最大的岛屿,面积约28平方公里。广西滨海地处热带北缘,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20-26℃,是适宜人类居住、旅游的地方。区域内洁净的海水、优质的海滩、形态各异的岛礁火山群、良好的原生态海洋系统等等,无处不体现出高品位的、多样性的优良环境体系特征。所以广西发展滨海旅游业是占有极大的地理优势的。

因此,如何打造广西特色北部湾滨海旅游业,首先了解其沿海的旅游景点。大致有:北海银滩、涠洲岛、星岛湖、钦州三娘湾、国家海洋保护动物白海豚、七十二泾景区、沙井港、茅尾海、八寨沟、防城江山半岛、怪石滩、大平坡白浪滩、金滩、以及有“龟蛇守水口”之称的白龙炮台、北仑河口红树林保护区、东兴口岸。再加上铁山港、廉州港、三娘港、钦州港、防城港、珍珠港等港湾,形成“天然港群海岸”。这样从东到西就组成了一条旅游路线。

二、打造广西北部湾特色滨海旅游业

一是旅游开发与建设现代工业相结合。在加快推进钢铁、核电两大项目建设的同时,注重挖掘其工业旅游的潜质,以钢铁、核电基地为依托,规划建设参观平台,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充分展示现代工业生产流程,吸引游客前来参观考察,提高知名度,促进更多工业落户,实现旅游开发与建设现代工业良性互动发展。对于现代化工业,钦州引进了中石油、防城有核电站。

二是旅游开发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在推进城镇建设的同时,因势利导、因地制

宜,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滨海自然资源等,通过一流的设计理念和高品质的建设水准,大幅度提高城镇的城市综合面貌及综合配套服务设施,从而带动城区的扩展,实现旅游开发与推进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钦州有名族英雄冯子材、刘永福故居,可开辟特色历史文化教育,使游客能够了解到 名族英雄的爱国精神。

三是旅游开发与弘扬港口文化相结合。广西有众多港口,在每个大港区设立港口文化展厅、观光线路、配备观光车、完善停车场、购物店等配套设施,让游客了解到港口的建设发展史、港口文化风俗。同时,依托企沙渔港,多方筹措资金规划建设灯塔景观走廊、海堤广场、渔港观光平台等旅游设施,加快形成渔家生活体验、海鲜美食等疍家风情体验区。

四是旅游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相结合。以旅游开发为手段,加快岸线、岛屿及海洋渔业等海洋资源开发,整合现有的火山岛、白鹭园、万亩蚝排等景点,按照国家AAA级景区标准,进一步完善火山岛、万亩蚝排的旅游配套设施,扩建景区道路,力争在2010年前使火山岛景区达到国家AAA级标准。而且开设旅游度假基地,吸引外来游客的居住,如北海涠洲岛就是一个很好的度假基地。

五是 旅游开发与高档星级宾馆建设相结合。引进一批投资商前来投资建设,推动星级宾馆建设蓬勃发展,反过来又带动旅游业的开发,达到“双赢”的目的。预计到2015年,建成三星级以上星级宾馆10多家。

六是旅游开发与摄影拍摄相结合。北海银滩、涠洲岛、三娘湾、怪石滩等都是很好的拍摄基地,以拍摄为前提,吸引外来游客的驻足广西,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广西北部湾在打造特色旅游时会存在许多问题,如环境的污染、设施基础的落后、服务质量的不足等等。北部湾经济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区位优势还未变成交通优势,地缘优势还未变成市场优势和产品优势,极具发展潜力的都市支撑还未形成现实优势;区域旅游合作比较脆弱,合作层次不够深入,北部湾旅游区域的客源、市场、人才、企业、项目等合作不足;整体形象不鲜明,知名度有待提高,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品位旅游产品不多;旅游资源开发分散、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旅游要素资源短缺,发展活力不足,资金、人才和项目储备缺乏等,影响了旅游业整体的发展速度。

三、对于提升广西北部湾旅游业的发展

一、加强产品开发。要依托各类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各具特色的滨海旅游产品。这些旅游产品主要包括:观光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高乐夫运动系列产品、历史文化旅游产品、节庆旅游产品、专项类旅游产品等,以丰富的产品增强广西滨海旅游业发展的竞争力。如:依托北海港、钦州港、防城港等大港口与大工业基地的现代大型建设成就观光游览产品;依托北部湾疍家风情、京族哈节、海上丝绸之路的少数民族文化、滨海民俗风情观光旅游产品。依托北海涠洲岛、冠岭,钦州三娘湾、茅尾海,防城港江山半岛、京

岛等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建设北海老城、刘冯故居、灵山大芦古村、合浦汉墓博物馆等历史文化旅游产品。推出北部湾海上实景演出。形成固定的北海国际海滩文化旅游节、钦州国际海豚节和观潮节、防城港京族哈节等大型旅游节庆。

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要加强北部湾三市的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加强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港口码头、口岸、联检大楼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星级宾馆建设和滨海风味餐饮、滨海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加强旅游交通、旅游厕所、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标识系统、旅游信息咨询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三、打造精品线路,这是促进广西滨海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亮点。要着力开发如下滨海旅游线路:广西滨海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线、连接中国海岸线邮轮旅游线、海上丝路历史文化旅游线、滨海跨国邮轮旅游线、山水生态观光游线、温泉健身休闲游线。

四、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和市场宣传促销工作。要按照“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开展多层面多区域的旅游合作,加强北海、钦州、防城港滨海三市间的旅游合作,加强自治区内的旅游合作,加强省际间滨海旅游合作,加强与泛北部湾旅游合作,共同营造“市场共享、优势互补、品牌共塑”的良好旅游市场环境,形成推动广西滨海旅游快速发展合力。实施积极的滨海客源市场开发战略,针对国外国内不同客源市场采取不同措施,将更多游客吸引到广西滨海地区旅游。挖掘广西滨海独有的文化和自然元素,彰显“亚热带海滨”、“阳光海岛”、“风情”、“边境”、“海湾”、“生态”特色和功能,树立和传播广西滨海旅游新形象。

五、提升服务质量。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满足游客需求为出发点,以游客满意为目标,以“制度规范、设施便利、服务到位”为保障,建立、健全广西滨海旅游服务体系,向游客提供周到高效的旅游服务和旅游安全保障,使“一流的产品”有“一流的服务”相匹配。

六、保护旅游资源与环境。要加强海滩海岸资源、海岛资源、海洋生物等海洋资源、珍稀濒危动植物、历史文物古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滨海旅游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做好海岸线、海湾环境线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制定北部湾旅游人才资源战略规划,建设广西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加强对海洋旅游等方面的旅游人才培训,与泛北国家加强滨海旅游人才培训交流合作。组织行业从业人员到国际、国内滨海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考察、学习;请国家旅游局为广西举办滨海旅游发展人才培训班;利用国家旅游局将涠洲岛作为全国滨海旅游发展联系点的机会,争取包括人才培训在内的多种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2][3][4]

6.关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资本运作的调查报告 篇六

调查目标:运作现状、存在问题、改善建议等; 调查时间:2014年清明假期; 调查对象:广西北流市主要蔬菜; 调查方式:网络调查、询问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实力的提升,人们消费需求的提升,我国农产品物流业取得一定的进展,在促进农产品流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蔬菜产业也日益发展,而蔬菜物流正从随意、分散型向规范、有序化迈进。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逐步完善,涌现出多种农产品物流主体,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进,交易方式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农产品流通的多重循环格局也初步形成。目前,北流市物流业开始进入发展阶段,将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协调起到促进作用。以下就北流市主要农产品物流运作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一、北流市的发展现状

2013年,北流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了新突破。全市生产总值为232.36亿,财政收入达到16.2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87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926元。其中,我市农产品物流总额超过900万元,比2012年增长3.7%。

二、蔬菜物流运作具体状况

1、运输环节

(1)蔬菜主要产地:六地坡,九代;

(2)保管:通风较好;温度适中;发现虫害及杀虫;内设有冷冻仓;

(3)加工包装方式:袋装;箱装;箩装;捆装;裸装;垫垛;

(4)销售去向:附近各县、北流市区各大市场;个体销售商;各大超市;

(5)流程:农户-蔬菜批发市场;农户-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零售终端;农户-贩销户-销地批发商-零售终端,或经过更多中间环节的的渠道进行流通。这样的流通渠道基本上是简单的商品运输,而没有牵涉到商品的检验、包装、仓储、配送等环节。

2、仓储与包装环节

由于蔬菜易损耗、易腐烂、保质期短,不同于其他的工业制成品,营养成分以水分的形式储存在蔬菜体内,在从农田到餐桌这样一个运输加工过程,因为蒸发等因素,水分激易消耗。大部分蔬菜,尤其时令蔬菜,如空心菜、大白菜、茄子、青椒、西红柿等都是非常典型的鲜货易腐品,采摘后如果不经过恰当处理,特别容易腐烂变质,一般都具有“ 一日色变,二日而味变,三日四日外不能食用”的特性。因此,蔬菜对物流提出了一个极高的保鲜要求和敏捷性要求。但是在北流,一般来说很少对蔬菜进行包装。大部分农户都是直接采摘,之后就进行简单的清洗,最后直接进行交易。

仓储方面,分两大类:一类是保质期较短或对保鲜要求较高的蔬菜。这类蔬菜通常情况下是能卖出去就尽量卖出去,一般很少有储存;第二类是保质期较长的蔬菜。这类蔬菜在卖不出去的情况下是可以存储的。一般储存在干燥通风的仓库内。

3、装卸与搬运环节

在这个环节,装卸搬运没多大的体现。菜农大多数都是在装好蔬菜之后直接拿去市场交易或给经销商的。

4、流通加工与信息处理环节

目前在我市,蔬菜的加工手段较少 ,采后的蔬菜大部分是未经加工就直接上市;在流通方面 ,设施不配套 ,交易方式粗放 ,组织化程度低 ,蔬菜商品未能实现标准化 ,缺少卫生检验制度和方法。对蔬菜的加工如腌制菜、脱水菜、速冻菜、罐头菜以及蔬菜汁等很少,但是今后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北流市蔬菜产业发展程度有限,信息系统建设程度较低,使用率更低,有待完善与提升。

三、农产品物流运作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北流市的农业也去的了重大的发展,随着现代市场的发展需求,北流市农产品物流发展却仍然比较缓慢,存在着不少问题。

1、蔬菜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相关技术和设备落后

加工、包装、运输和销由于各种蔬菜的季节性和新鲜特性,使农产品在生产、售等方面对物流设施、相关技术和设备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区农产品物流设施不完善,相关技术和设备落后,严重影响我市蔬菜物流的发展;此外,北流市蔬菜运输工具及装备普遍比较落后,多数运输工具不能满足农产品运输的特殊需要。所以大多数蔬菜都是在本市卖,很少有运到外地卖的。

2、农产品物流环节较多,流通效率较低。

北流市蔬菜的大宗物流一般都会经过这样几个主要环节:生产者——产地批发市场——运销商——销地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在整个物流链条上,由于未经加工的鲜活农产品占了绝大部分,导致安徽省相当一部分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由于流通环节过多以及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产品保鲜技术、储存和运输条件的限制而损失巨大。当农产品集中上市时,物流环节不畅,加工能力不足,产销脱节严重,损耗情况则更为突出。

3、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

在北流市的大部分地区蔬菜销售还以农村的小集贸市场为主,从而使蔬菜的流通成本普遍较高。目前,交易量大、知名度高、辐射面积广的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不足,不能够保证农产品在全市范围内流通;有的布局不够合理,有的选址不合适;现有的农产品市场设施简陋,市场配套设施不完备,管理水平、信息手段等相对落后,难以满足经营者的服务要求。而且农产品交易方式落后,交易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

4、蔬菜物流技术落后

农产品物流技术落后,特别是运输过程中的冷藏保鲜技术,造成农产品巨大的在途损失。北流市农产品物流量本来就不大,加上现代化冷藏储运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农产品冷链物流还没有形成,蔬菜在物流环节中损失较大。

5、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尚不健全

农产品物流的流量、流向,以及相关的商流信息关系到农产品物流的效益和效率。信息的内容既包括市场信息又包括资源信息。目前北流市蔬菜物流信息系统尚不健全。

6、农产品物流中的加工环节比较落后

长期以来,北流市的农产品主要是以出售初级产品为主,尽管近些年逐步认识到加工增值的重要性,但由于加工技术落后致使农产品加工深度不够,高技术、系列化的项目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有,很多农产品加工领域甚至仍是空白,农产品附加值较低,最终导致农业比较利益低,农民收入较低。

7、政府在农场品物流管理中政策措施不完善

农产品物流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的保护。目前北流市在农产品物流宏观管理、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方面都不够完善。

8、专业蔬菜物流企业少

目前北流市还没有专业的蔬菜物流企业。多数情况下,是由蔬菜经销商或者一些小商小贩自己组织车辆惊醒运输,组织水平不高,无法避免运输风险,更谈不上降低运输成本,同时,由于是蔬菜经销商资金运输,资金有限,规模有限,故冷藏运输车辆及相关冷藏设备明显不足,严重影响蔬菜运输质量,导致运输途中蔬菜损坏率很高。

四、改善和发展我区农产品物流的对策和措施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升级物流技术

蔬菜物流的发展,需要不断加快对蔬菜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配套综合运输网络,完善仓储配送设备,建立信息网络平台,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等,尽快形成现代物流法阵的基础条件。同时加大蔬菜保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力度,发展冷链物流,提高加工、包装技术,延长蔬菜的储藏时间,扩大销售半径。

2、建立健全蔬菜物流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的构建上主要是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政府应加速建立完善的公共信息平台,通过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媒体及时、准确的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提高农产品物流产业链各个相关企业利用信息的能力和效率。二是鼓励和支持农产品物流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3、加大物流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物流从业者的素质 鼓励多层次的农产品物流教育和培训,逐步实行物流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鼓励相关人员参加物流管理专业进修,资助扶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和创新活动,同时支持和鼓励企业和行业协会及民办教育机构举办从业培训,建立物流行业职业终身教育体系。

4、加大流通过程中增值幅度

农产品市场价值的很大部分是在离开生产领域后得到提升。因此,可以通过提供农产品分类与分类包装增值服务、适度加工后小包装增值服务、配送增值服务、特种农产品运输增值服务、仓储与管理增值服务来抵消部分运输与仓储费用支出,增加经济收益。

5、加大对相关蔬菜物流企业的投资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相关物流企业的投入力度,促进物流企业的发展,从而带动蔬菜物流的发展。

五,结语

上一篇:形容目光的四字词语下一篇:班级家长会会议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