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小议(共8篇)
1.人文素养小议 篇一
学《教师人文素养》,做有人文素养的教师
闻堰镇小 许金海 素养,也称修养,属于道德的范畴。人文素养是指人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质、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等丰富的精神世界。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反映着这个人的文明程度。
由于教师担负着培育学生的重任,于是教师的人文素养便不再仅仅属于道德的范畴,自然地便迁移到教育的功能了。因为,它成了一种教育的资源。
有着丰厚的人文素养的教师,心理健康,乐观向上。他们很少为自己的权、名、利而发愁、沮丧、忧虑,甚至奔波、忙碌。他们安分地坚守着自己平平凡凡的工作,陶然于自己清清淡淡的生活,因而,教书育人的繁杂工作他们做得有张有弛、有声有色,忙碌而有条理,沉着而有节奏,清贫而又充实。这种平和而又乐观的人生态度就自然会感染着学生,师生间因此能营造出平和、融洽的气氛„„
有着丰厚的人文素养的教师,能给一所学校带来团结,带来智慧,带来创新,尤其是能给学生带来无限的发展机会和可能。教师的人文素养,的确是一种博大的教育资源。让我们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有着丰厚的人文素养的教师,情趣高雅,精力充沛。他们谈吐文明,兴趣广泛,平易近人。他们有着高雅的生活和工作的情趣,追求着较高的生活和工作的品位,有着十分丰富的精神世界„„因而,他们始终以自己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充满着工作的热情,涨溢着生命的激情,闪耀着人性的魅力,对学生起着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着丰厚的人文素养的教师,感情丰富,充满爱心。他们尊重同事,关爱学生,体谅领导,善待家长„„因而他们也必然获得了一种良好的公共关系。这样的教师,浑身透露着一种亲和力,很有人缘,走到哪里,都会博得领导的赏识、同事的好感、学生的爱戴,家长的好评。“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有这样的老师,就会产生一种无比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有着丰厚的人文素养的教师,豁达自信,敢于创新。他们对自己的学识、能力充满了自信,面对工作的困难能沉着地应对,遇到工作的挫折能坦然地处之。他们敢于跨越教育的陈规陋习,敢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教学改革中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个性„„学校的教育发展,实在离不开这样的教师„„
一、职业价值
建构和谐社会,首先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而培养和谐发展人的基本方式便是教育。教师自身素养是否和谐,对于学生素养是否和谐起着关键作用。人文素养处在现代教师整体素
养的核心位置,决定着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师道尊严”,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都是通俗形象的概括。这种传统虽经现代化观念的洗礼,依然没有动摇其根基。学校“从严治校”,教师“从严治教”,家长要孩子“听话”的训诫,都在强化着教师的专制权威,同时也培养着学生的奴性,造成师生关系的严重不平等。媒体已经披露的教师给学生脸上刺字、逼迫学生相互打嘴巴,都是极端的例子.在这些极端的例子背后,还有大量的司空见惯的有损学生人格、剥夺学生权利的现象,比如罚站、罚做作业、停课之类的处罚,比如不允许学生在校园内跑动和大声讲话的校规,比如逼迫学生在周六、周日上课的措施,这些现象还常常打着“教育”的幌子,似乎还是“为学生好”。
从人文的角度看,学生首先是“人”,不是等待雕琢被动塑造的“物”,是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的思想、观念、个性、习惯,他们有权利设计和规划自我。诚然,学生处在成长阶段,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完成社会化进程,但实施这种责任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学校的规章,班级的制度,是学生团体意志的具体体现,必须适合学生成长的需要,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同,教师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水平,要经受学生的评判。学生组织要参与学校和班级的管理,即使学校教师认为有效的教育方式,目的也许是“为学生好”,但也必须获得学生的“现场认同”,必须建立在学生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要相信学生“向上”“向善”的天然本性。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时代流行用语,展示出了教师为学生服务,学生是主体的师生关系。
二、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现代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要素。
现代教师的人文精神应该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内容:
(1)具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心。(2)对教育的理想不断追求。(3)积极维护教育的公平和正义。(4)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本。(5)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
人文素养的培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理解和观念的确立上,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与学校生活、学生生活的互动中切身体验,才能真正活跃起来,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修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多给学生一点关怀、一点理解、一点宽容,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用人文的观点理解教材、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用人文的方法参与教学研究活动,同其他教师积极合作互助。
2.人文素养小议 篇二
一、人文关怀的科学内涵
1.人文关怀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人文教育的盛衰都与社会的大背景息息相关,近代西方社会由于片面追求物质发展,使教育中的商业主义与职业主义泛滥。在教育功利性的驱使下,人们只重视教育的经济价值,而没有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在实现了物质生活富裕之后,人们反而感到精神的迷茫与心灵的空虚。年轻的一代仅仅关注物质生活和物质享乐,对其他方面则日趋冷漠。物质生活提高了,却出现了道德水准的下降、个人主义的不断膨胀、社会责任感的大为减退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鉴于此,美国、日本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提出要重视人文教育,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我国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我们理应引以为诫,然而,从我国一些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前列地区的实际情况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活水平提高,道德水平下降的事实。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的失误。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这种失误理解为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失误。从实际来看,我国的各类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人文教育的现象,其中中学搞的是“应试教育”,一切为了升学,为了考试,历史、艺术、伦理、哲学等人文科学在中学的课程里不是被排斥在外,就是形同虚设。由此而引起的人文精神底蕴的流失已成为所有关心人文学科教育人士内心深处的一大忧虑。
2.人文关怀的内涵。对于“人文”概念较为普遍的理解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文化”绝不单纯就“知识”而言,更特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与人文教育相联系的是人文科学和人文素质。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所谓人文关怀,是对人的价值的关怀,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对人的生命成长和人格发展的关怀。
二、在当今的语文教育中,缺乏人文关怀
缺乏人文关怀,就丢弃了语文教学的血肉和灵魂。人文关怀缺乏的表现:
1.从语文教师来看,没有人文关怀的意识,缺乏人文精神教育的观念。人文关怀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怀。于漪认为语文应该有丰富、宽阔的人文情怀,没有人文情感、情怀、就缺乏人文素质。
2.从语文教材看,有些课本远离学生的情感和生活,使学生不易接受,如《长江三峡》,《难老泉》,《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而夏丏尊《爱的教育》30年代很受欢迎,透射着人文关怀的精神。富有人文意味,贴近学生生活。台湾林清玄的散文《油面摊》有震撼人心的人文意味,激发人的创造性。《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千古不衰。那么语文教材的编制应该贯穿一种人文关怀的自觉。用人文关怀的精神,理念来研究语文教材的结构。
3.从教学方法来看,概念化的阐释模式抹杀了文本的人文内涵和人文教育的目的。用概念和抽象取代人文教育的模式。如概括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比如标签式的人物形象分析《春》描写了几幅画面、讨论概括每幅图画的特点。这样一来,抹杀了文本的人文内涵,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特点并不是朱自清的初衷。而应该引导学生去了解、感受、发现春天的美——生命勃发的美。让学生认识春天,人生有的是希望、充满生机,人要及早的努力。
三、语文教育如何实现人文关怀呢
第一,改革语文教学内容。目前有人认为语文课教学内容的主旨在于介绍语言文字,文学作品。其实,对于人类生存具有永恒意义,体现着超越时代、民族和阶级的绝对价值的精神、人物和事件也应该纳入语文教学的内容,甚至成为主要内容。比如为募集癌症研究资金而发起的“希望的马拉松”长跑活动及其创始人,比如捐献车祸遇难亲属的器官救治他人等,这些都体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体现了对于生命的珍视,对于同类的爱心,对于疾病和厄运不屈的斗争精神,是应该让一代又一代人都记住并且发扬光大的。第二,改革教学方法,尽量多地让学生参与讨论。按照教育心理学理论,连“认知”都被视为一个“建构”的过程,那么情感和观念的形成就更要依靠学习主体,也即学生自己去“体验”和“生成”了。换一个角度讲,从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文立场出发,在教育过程中也应当摒弃那种耳提面命的填鸭方式,而提倡让受教育者自觉主动地、有选择地“乐从”。
3.小议风景名胜区中的人文景象 篇三
关键词 风景名胜 人文景观 旅游规划
中国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文化,我国传统的风景名胜区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因此许多甲盖天下的风景名胜区,并不仅仅胜在湖光山色,更胜在源远流长的人文景象,它们往往由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成。所以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人文景象在风景名胜区的作用。
所谓人文景象,是指可以作为景观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与成就,是以人为事件和人为因素为主的景象。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而又独特的文明成果。在内容非常丰富、门类异常复杂的成就中,可以成为人文景象的大约可分为四类。
(一)文物古迹
包括古文化遗址、历史遗址和古墓、古建筑、古园林、摩岩石刻、古代文化设施和其它古代经济、文化、科学、军事活动遗物、遗址和纪念物。例如,北京的故宫、北海,西安的兵马俑,甘肃莫高窟石刻以及象征我们民族精神的古长城等等这些闻名于世的游览胜地,都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人文景象。
(二)革命活动地
现代革命家和人民群众从事革命活动的纪念地、战场遗址、遗物、纪念物等。例如,新兴的旅游地井岗山除也具有如画的风景外,“中国革命的发源地、老一辈革命家曾战斗过的地方”这些人文因素,无疑使其成为特殊的人文景象。而大打“鲁迅牌”的旅游城市绍兴,起主导作用的鲁迅故居、三味书屋、鲁迅纪念堂等旅游点也都是这类人文景象。
(三)现代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科学活动场所形成的景象
高水准的音乐厅、剧院及各种展览馆、博物馆。像农业示范园、农业观光园这样把科研、科普、观赏、参与结合为一体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观光地也是此类人文景象的一种。
(四)地区和民族的特殊人文景象
包括地区特殊风俗习惯、民族风俗,特殊的生产、贸易、文化、艺术、体育和节目活动,民居、村寨、音乐、舞蹈、壁画、雕塑艺术及手工艺成就等丰富多彩的风土民情和地方风情。例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服饰上的“风花雪月”、石林和蝴蝶泉壮丽的爱情故事,这些都为如画的风景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正因为这些独特的人文景象,才使得云南更具魅力。
中国悠久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无比丰富的人文景象资源,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才能使我们在风景规划中取得成功,发挥人文景象资源在旅游业上的作用。
每一个风景名胜区规划时都应把保持和发扬原有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象作为规划的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造就的人文景象和潜在景象,适当地应用到规划设计中,使其具有自己独到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是一个风景名胜区经久不衰的秘密所在。
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桥景区一问世,就引起了海内外游客的浓厚兴趣,大大超出了建设者的预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它的人文价值。古人谓“文章藉山水而发,山水得文章而传,交相须也。”我国传统园林从构思、布局、兴造、题名,直至游赏的全过程,都与历代文人和传统文化密不可分,这就给予了人文景象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保持和发扬原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象,会使园林景观更具特色,更富有文化内涵。由于人文景象本身往往就很具知名度,所以,选取恰当的人文景观,对于提高风景名胜区的知名度,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自然的重要。人们追求自然、回归自然,是为了使身体和精神更多地与自然交融,从而使个人和社会获得更加健康而愉快的生存和发展。在此目的之上的风景旅游日益被人们所接受,并逐渐成为人的一种需要。这就要求园林景观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审美功能和社会效用,要能最大限度地吸引游客,使人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愉悦,这应成为我们进行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另一个指导思想。正因如此,在规划中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人文景象,对于风景区的成功与否起到了很大作用。
杭州西湖风景甲天下,除却丽质天成的自然景象之外,还在于它对人文景象的充分挖掘,合理利用。二者有机地结合,造就出“山色湖光步步随,古今难画亦难诗”的西湖盛景。赏游于西湖的山水之间,仿佛是循着历史的踪迹,寻找历史英雄人物的伟烈丰功,名人志士的萍踪轶事,帝王将相的来去沉浮,优美的神话,动人的传说,构成了西湖独特的人文美。在规划中选取适当的人文景象,便能激起游人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自然景象带给人们心旷神怡的轻松感受,而优秀的人文景象则使人体味到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使人产生健康有益的心灵感受。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适当地选用人文景象,使其与自然景观和谐地融汇,不但使园林景观更具特色,更富有文化内涵,还使其更具吸引力。
4.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篇四
宁阳二十四中 王见
一、目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并存,生活方式的剧烈变革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当代中小学生是在消费大众文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使得他们思想苍白,情感干瘪,人文匮乏。这就给我们语文教师一个警示,要把学生的眼光引向广阔的文化领域,让学生在阅读、写作和实践中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帮助他们打下一点精神的底子、文化的底子,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我们确立本课题,目的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的基本方式,使书本知识和课外的体验相互得到印证、启发和补充,激发对语文的浓厚兴趣,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课题研究将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提升教师的素质,并且有助于教师用多元智能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目标完成情况
1、教师的教育观念明显改变
研究与实践使语文教师对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课程观从单一教科书向完整的课程意识转变;育人方式观由封闭向开放的、主动活泼发展的方向转变。教学中更加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2、教师的教学方式明显改善
教学重心由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教师以学生为本位、以开放生成为本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出发,精心选择教学方法,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如:设置疑问、创设情境、鼓励想象,激发学习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求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
3、探索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探索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成分;广泛开展阅读活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实际从事人文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三、具体内容和实践效果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通常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关于人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人文素养教育对应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言,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充分开发、积极利用课外资源。课外资源在这里主要指课文以外的资源。具体而言,我们主要从如下方面着手:
1.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成分,鼓励学生探究、积累。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语文教师以人为本,以文为本,引导学生认真体验感悟,加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遵循课程标准的理念,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渗透,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教材内容具有时代特点,体现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蕴含着热爱祖国、关爱他人、团结协作、自主自立、热爱科学、保护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思想情感因素。我们引导学生积极解读文本,质疑文本,积极开发课文以外的资源。学完一篇课文,我们一般要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体验或者展开联想思考与课文中心相关的现象。课上经常会问:“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你联想到什么?”“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如: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学生感悟到生命的喜悦、美好和永恒。学习《丑小鸭》一文,学生从中悟到身处逆境中要固守的品质:忍耐、坚持和自信。当学生被文本感动时,就自然受到了熏染。也只有立足文本、关注人本的教学,才不会使我们的语文课迷失方向。
2、广泛开展阅读活动是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人文教育重在熏陶,广泛开展阅读活动是最好的手段。学生在阅读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完成人文素养的自我教育和培养。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7-9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如果折合成天算的话,初中学生每天阅读应不少于2000字。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人文素养。我们注意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和爱心、关注人类命运的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能经常与那些人类良知的代表者如鲁迅、巴金、托尔斯泰、罗曼罗兰等人对话,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几年来,我们向学生推荐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如:《繁星〃春水》、《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骆驼祥子》、《安徒生童话集》、《伊索寓言》、《鲁宾逊漂流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学生阅读文选》、《神笔阅读与作文》系列丛书、《情感读本》等。我们每周利用 90 分钟阅读课时间,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把语文课教给学生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独立运用。我们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随时做好读书笔记,及时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们有时组织比赛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优秀作品朗读比赛,读书笔记展览活动。三年下来,学生读书笔记多达八万字。我们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关爱生命,热爱自然,懂得珍惜亲情、友情,知道尊重、理解别人,用向上、健康的心态去度过生命中的每一个日子。
我们还让学生诵读中华文化经典,中华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经典诗文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比如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原则,“见贤思贤”、“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等,正是这些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曾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让学生诵读中华文化经典,就是让他们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从小学会做人,陶冶完美人格,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
3.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包括故事会、辩论会、名人专访、社会调查、创建文学社、创办社刊校报等。我们创办了“清泉”文学社,经常组织征文比赛,有一些已经结集出版。这些课外实践活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
4.是鼓励学生实际从事人文活动,引导学生去体会生活中的人文因素。我们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实践中那些散发着魅力的人文素材,特别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亲身体验,用心感悟那些高尚、高雅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平常事中养成不平常的良好习惯,从平常事中体验到不平常的人文精神。在一些传统的节日中,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我经常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及时的教育孩子们去了解这些节日的文化知识,体会节日当中的传统
美德。一些重要纪念日我们也引导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然后把经过写在周记上。让学生把爱送给老人,送给父母,老师以及周围的同学。让爱的种子撒播开,让学生学会了爱自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周围的每一个人。如:母亲节到了,我们就让学生为母亲做一顿饭,洗一次衣服,然后记下来,全班交流。教师节到了,我们鼓励学生为老师倒一杯水,引导学生搜集歌颂教师的文章,举办朗诵比赛。通过这些具体的活动,教育学生对周围的一切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要有一颗爱心,懂得将来学有所成时应当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迹及其它人文景观,促成学生感受人文精神。
5.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目标的制订是有其人文意义的。学生办刊、演出、讨论、调查访问、查引资料的过程原本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更是一个重要的人文素养的积累过程。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能认真“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就意味着对他人意见或研究成果的充分尊重;学生对于自己“成功”的表现形式——成果,总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与尊重,这过程中,就必然有一个尊重和关注他人成果的心理转换过程。这是唤起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综合性学习也是积累学生人文素养的一种重要途径。
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有设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每次活动,教材均设计出了活动目标、教师准备、活动指导、活动建议等内容,为我们顺利开展活动提供了便利。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这就是我”,我们要求每个同学作自我介绍,并向同学们推荐自己。这个活动促使每个同学认识自我,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为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理解、尊重打下基础。下册一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成长的烦恼”,我们让学生想成长的烦恼,说成长的烦恼,写成长的烦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的烦恼,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其它的活动
如“感受自然”、“我爱我家”、“黄河,母亲河”、“戏曲大舞台”等,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极好的活动材料。我们在教学中都认真把握这些教学机会,精心设计并组织实施,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每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不断积累,不断发展。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人文素养的积累有别于语文教学中其他方面的积累如语言积累等。因为人文素养本身是无形的,它表现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中,是一种需要较长时期才能见效的积累;而语言积累则可以以具体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相比之下“见效”较快。
四、项目特色创新点
本课题立足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其创新点在于以下两方面:
1、从开发课外资源的视角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鼓励学生了解人文知识,参与各种人文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2、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同时提升。
五、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而忽视,为了训练某个知识点而省略,为了多做一套题而简化。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应该是如何改革考试内容和评价方法,引导广大中小学师生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5.重塑教师人文素养 篇五
——《教师的十大素养》读后
《教师的十大素养》一书提出了以下一些观点。
1、什么是人文素养?
2、当今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而人文素质却出现滑坡、背离的现象。
3、教师的人文素养及教育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警示我们: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学活动中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增强我国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最重要条件
那么,什么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人类文明在个体身上表现出的深层次的内化结构,是受人类优秀文化熏染而反映出来的人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综合表现。人文素养表现为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精神态度,以及善于慎对自我、尊重他人、关爱社会、呵护环境的心理品质。
教师,有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称,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育人。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教师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有助于教师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逐步养成健全美好的人格、提升高尚的精神境界;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关爱学生。具有高尚的、深厚的人文素养的教师,会以文明来滋养文明,以高尚来感召高尚,以自身的智慧和崇高境界来奠定学生的智慧和境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正在成为崛起的大国。然而,一个大国之所以谓之“大”,除了经济因素
外,是要有强有力的文化精神的支撑和推动的。但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年代里,中国的精神文化却在持续滑坡。社会的急剧世俗化,急功近利的拜金主义,以及普遍价值的失范和原有意识形态下的理想与信仰的丧失,滋生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情淡漠甚至不再讲天理道德,缺少良知,特别缺少个人尊严这一观念,表现为中国人普遍缺少诚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如学校考试中作弊现象盛行,高考集体舞弊几乎年年发生,屡禁不止,假文凭漫天飞;注重享受,金钱至上思潮泛滥,幻想一步登天,急功近利乃至投机取巧,为一夜暴富不惜铤而走险。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道德之上,尔虞我诈,立于个人尊严基础上的诚信轰然倒塌,造成恶性循环。在金钱面前,道德、仁善尽失,违法事件频传,大头娃娃、山西黑煤窑死伤人事件时有发生,造假贩假,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商品经济条件下物欲追求的普遍化,产生了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放弃精神的超越和对崇高精神的追求,重视物欲享乐,是导致人文精神失落的一个重要现实因素。
帕斯卡尔说,“人只是一棵脆弱的芦苇,却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人类的高贵和尊严在于他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他是自己精神生活的主人。而我们面对的“现代化”的事实却是,“人”越来越成为“物”和“规范”的奴隶。“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在全面退却。为了满足物质欲望,忘了亲情、友情和爱情,成为工作狂,顾不得品味生活和享受生活,将宝贵的生命消耗在残酷的商场或官场的拼杀和人际争斗中,消耗在对财富的疯狂追求中。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造成了理想主
义的弱化,致使实用主义盛行一时。“能捞就捞,捞一把算一把;不捞白不捞,白捞更要捞。” 有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就有什么样的国民素质,人文精神的水平反映并制约着国民文化素质的优劣。而13亿人口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才是保证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最重要条件。我们的青少年一代本是祖国的花朵,民族未来的希望,但是在当下社会,为了让孩子将来可以多赚钱以满足物质欲求,我们正在残酷地剥夺孩子的童年。他们将来不一定能得到的金钱和幸福,将他们美好的花样年华消耗在周末各种才艺班的奔波中,消耗在各种技能的学习和习题的演练中。更为严重的是,我们还看到浙江金华学生徐力弑母、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云南学生马加爵残杀同学……这一桩桩、一件件怵目惊心的事说明,我们的教育由于价值取向的偏差,培养出了一批拥有丰富知识但缺乏人性的单面人!
人文教育,担负着文化传承与心灵塑造的重任,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教师的使命是人文精神的承传者。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素质的竞争。哪个国家拥有了高素质的国民,哪个国家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高素质的人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相当高度的人文素养。蔡元培先生一直坚持认为,教育乃“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而这种高度的人文素养的养成、人类人文精神的传承,尽管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则是教师。教师不仅以科学的教育方法塑造学生,还以自己的言行影响、感化学生,使学生中受到熏陶。教师的学识、各种观念、为人处世的态度,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职务就是
以自己的榜样来教育学生。好的教师榜样,给学生留下公正、正义、理智、热情、坚强、果断的印象。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养,教师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价值。而且,只有在相当的人文素养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对社会上流行的种种现象和思潮进行相对正确的评判,也由此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教师只有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去追求职业的崇高,进而以此感召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到心灵”,才能达到“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
萧山区体育路小学王健儿
6.人文素养应用研究 篇六
信息技术课程要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就要跳出技术培训的陈旧框架,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审视其技术的教育本质。
如何走出计算机教学就是对计算机软件使用方法的讲解,真正走入信息技术的教学,让学生体会为人之意义与态度,实践做人之道,教会学生较好地解决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问题,培养出完整的、和谐的人,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一、谋全局以求谋一域,谋一世以求谋一时
“上兵伐谋”,在这场浓重的课改竞赛硝烟中,更新理念、分析学生、快速充电是课改战场必不可缺的因素,而谋局、谋域、谋世、谋时,则是决胜千里更重要的元素。
7.构建人文数学课堂,提升人文素养 篇七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数学教学存在过多的短期的“功利色彩”。因此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大多数教师传给学生的是充满“科学素养”的“业”,而没有挖掘富有“人文素养”的“道”;更多地是教给学生如何求“真”,恰恰忘了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去求“善”与“美”。不可否认,数学教学应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科学的思维,但数学永远不是绝对“纯粹”的,它包念着实际的历史与实践。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不能忘记应让数学教学充满文化和生活气息,让数学教学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起到人格教化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多一些人文的关怀,让学生不但是未来的一个“数学人”,而且是一个“文化人”。多年以后,知识可以忘却,但根植于科学知识中的文化将让学生受益终身。因此,教师确立数学与人文融合的新教育价值观,构建人文的数学课堂,提升人文素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人文课堂和人文精神的界定
1. 人文课堂。
人文课堂以“情感交流”为纽带,遵循关怀教育、民主对话与主体发挥、尊重事实与灵活迁移、课堂教学与各学科教学实践相结合、认知目标与德育目标兼顾五大原则,在无形中把实现人文价值的教育工作贯彻到课堂教学之中,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智慧的生成,促进人的发展。我校“三全三情”的人文课堂教学模式是以“爱”字主题教育为主线,以全体参与、全程关注、全面提升为目标,以情境创设、情愫交流、情感升华为框架,来体现人文课堂。
2.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
二、人文素养缺失成因分析
1. 考试选拔制度对人文教育的冲击。
在以分数为选拔人才主要途径的考试制度面前,学校迫于自身的生存与社会对学校升学率的压力,不得不使人文教育作出让步。在以升学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制度下,课堂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培养的功利性倾向比比皆是。在这种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率为目的的单一化教学现状下,本以树人、育人为宗旨的教育也沦为一种高难度和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一种“奢侈品”。
2. 社会及家长的价值取向的影响。
当今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取向依然是以技术主义、功利主义为主,重智育和分数,轻人格培养和道德发展,成为许多家庭教育的现状,这种现状给学校教育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比如,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但仍然有不少学校利用节假日补课,其实,学校也许有不得已的原因,其中之一便是迫于学生家长的压力。此外,许多家长对子女百般娇纵,使得学生什么都不会干,也不用干,只负责学习,社会上家教盛行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在这样的社会价值观的重压下,学校教育要做到科学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显然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3.“惟理性教学模式”的影响。
“惟理性教学模式”即主要从数理化等理科教学中形成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偏重智力,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志趣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造成人文素养的缺失。
三、营造人文的数学教学氛围
1. 让数学课堂成为教师焕发师爱的磁场。
如果把教育的真谛归结为一个字,那就是“爱”。我们要努力追求:以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轻盈飘逸的教学机智,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溢着纯真童趣的活动情境来诠释新课程的理念和创新教育的真谛;让师爱化作充满亲情的话语,像和煦的春风吹拂学生的心灵;让师爱化作包含温情的目光,似春天的阳光温暖学生的心田;让师爱化作迸发激情的赞赏,如澎湃的海浪在学生心中激荡,让他们体验成功、经历创造,让他们的欢声笑语在教室里回荡,让他们天真的思想在自由的天空中翱翔。
2. 让数学课堂成为师生亲切交流的情感场。
学生是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主动、健康发展是他们的权利,更是他们的内在需求。我们要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必须意识到课堂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的情感场,我们要以生命的意识来构建课堂教学。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我们要努力让温馨的教育沁人心脾、润物无声,用“心”去做、用情去导,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达到情感交融。如: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言,不论答案是否正确,我们都要尽可能找出值得肯定的方面加以赞赏,用期待和亲切的目光激励学生,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只有当学生对教师有着深厚的感情时,数学课堂才会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才会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给顽皮的学生以感化,给自卑、胆怯的学生以力量,给愚钝的学生以智慧。我们要关注生命,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把数学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上,立足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上,让数学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使数学教育生意盎然。
四、构建人文的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1. 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渗透人文精神。
爱因斯坦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好的数学教材总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我们在强调教材工具性时,首先要有效开发人文资源,充分挖掘新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将数学教学融于当今改革开放、科技进步飞速发展的形势中,融于自然、历史文化和社会艺术中,融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知识时,运用百度图片搜索工具,从宇宙自然、体育文化、建筑艺术等视角出发,从因特网上搜索了如下这些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意义的圆:
当学生惊奇地欣赏着这些美妙的图片,聆听着诗一般的语言时,他们此时感受到的圆,不再是冰冷的曲线,而是数学与自然文化完美结合的艺术。
2. 从数学史出发,渗透人文价值。
教师引用数学史中与教学内容配合的数学家的故事,能使课堂教学从一开始便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思考数学问题。这是创造最佳教学“情境”、迅速揭开课堂教学序幕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勾股定理”选择融入如下数学史料作为补充:
几千年来,人们对勾股定理给出了各种不同的证明。有人统计,现在世界上已找到400多种证明方法。在E.S.Loomis的《毕达哥拉斯命题》第二版(1940年)中,搜集的各种证明方法就达370种之多。
我们的祖先对勾股定理早就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课本上所介绍的证明方法正是我国古代三国时期著名数学家赵爽在《勾股圆方图注》中给出的。课本上的图14.1.7就是赵爽证明时所用的“弦图”,此图还被选作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十四届国际数学家大会(ICM-2002)的会徽,以此来向世人证明我国的数学历史渊远流长和取得的光辉成就。
如果把弦图中的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按照图1的位置摆放,同样可以证明勾股定理:
由于大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小正方形的面积与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 从而有,
这也是我国古代数学家证明勾股定理的一种方法,究竟出自谁手,现已无法考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把图1沿虚线剪开,取其一半(如图2),利用该图,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伽菲尔德在1876年给出了勾股定理的一种新证法:
我国著名数学家张景中院士把这种奇妙的证明思想方法称之为“再生的证明”。我们知道,壁虎的尾巴脱落后还可以再长出一条,海星的部分肢体可以长成又一个小海星,这种自然现象叫做“再生”。而有些几何定理的证明,若把证明中所用的图形去掉某些部分,从剩下的图形里还能找出这个定理的证明,这种现象就可称之为“再生的证明”。
我在教授勾股定理的证明时对学生说:“治理国家的总统对数学也抱有兴趣,而且对数学也有所贡献,这一定会引起同学们的惊讶和思考吧!你也许感受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了吧!其实,从数学史上看,古希腊的托勒密国王、古代印度国王婆什迦罗、清朝的康熙皇帝、法国的拿破仑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都对数学极感兴趣,而且造诣颇深,在数学史上留下不少佳话。”学生听后无不动容。
人们一般认为勾股定理最早的证明应归功于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故在西方国家其又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但这一证明已失传,现存最早的证法是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给出的证法:
如图3,以Rt△ABC的三边向外作正方形ABEF、BCGH、CADK,过点C作AB的垂线交AB、EF于M、N,连接BD、CF。易知△DAB≌△CAF。
又因为S矩形AMNF+S矩形BMNE=S正方形ABEF,
所以AC2+BC2=AB2。
3. 受数学美熏陶,提升人文品位。
数学美是数学文化一个重要的方面。法国诗人诺瓦利曾说:“数学是一门纯科学……同时数学又是一门艺术,因为它是用美的法则形式,去表现其天才活动的。”学生通过挖掘数学中美的内涵,培养数学美感和审美心理,用美的特征去观察思考、类比联想猜测,洞查其内在隐蔽的联系,发现新的问题,然后解决,在数学学习中享受乐趣,这是数学学习的真正境界。学生如果对数学很感兴趣,能在数学的学习中得到快乐,那么他就会自觉地去学习。我们重视审美感受,不仅要重视数学问题所揭示的外在的对称美、间接美、统一美、和谐美,更要注重展示数学的内在美,使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和欣赏提高到文化层面,以达到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丰富想象、愉悦情调、涵养道德的目的。
例如,我在教学相似形时充分展示了“黄金分割”的美感。
(1)(展示国歌的歌谱)同学们,国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义勇军进行曲》是我国的国歌,其实它是散文式的自由体新诗。作曲家聂耳在谱曲时,创造性地将它谱成由6个长短不等的乐局组成的自由体乐段。歌曲的高潮部分在结构上几乎正好是全曲的黄金分割的位置,音乐富有动力,让人感到无比的振奋。
(2)(展示芭蕾舞照片)芭蕾舞演员身体各部分之间适当的比例给人以匀称、协调的美感。请同学们测量书上AB与AC的长,然后求出比值,看看结果是多少?芭蕾舞演员的身材是苗条的,然而他们这个比值也只有0.58左右,于是人们设想:如果让演员在表演时踮起脚尖,那么整个身高就可以增加6—8cm,这时,肚脐以下部分与整个身长的比就可以接近黄金数0.618,从而给人以更为优美的艺术形象。
(3)(展示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设计巧妙,整个塔体挺拔秀丽。请量出图中线段AB、AC的长度,并求出线段AB与AC的比值。
(4)(展示Flash舞台动画)请你把我们的主持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使得主持人的位置看起来更美观。
4. 用“古文”链接数学,提高人文素养。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古文”,以丰富数学课堂语言,体现数学学科的文学价值。例如勾股定理中:“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答曰:水深一丈二尺;葭长一丈三尺。术曰:半池方自乘,以出水一尺自乘,减之,余,倍出水除之,即得水深。加出水数,即得葭长。”以及元代朱世杰《四元宝鉴》中调寄“西江月”词的一个题:“今有方池一所,每面丈四方停;葭生西岸长其形,出水三十寸整。东岸蒲生一种,水上一尺无零,葭蒲稍接水齐平,借问三般怎定?”又如讲授三视图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出示各个角度的黄山图片,再用两句诗来叙述所看到的情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山峰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象,那么数学中的很多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也可能是不一样的。这样的新知识引入新颖别致,富有诗情画意,可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例如,我在教学直线与圆关系时引入王之焕的一首名诗《登鹳雀楼》,因脍炙人口,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登鹤雀楼
王之焕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读罢古诗,一幅青山落日图跃然纸上,一种激人奋发、勇往直前的意境荡于胸中。在学生意犹未尽之际,我抛出问题:站在数学的角度看,难道“欲穷千里目”,真的只需“更上一层楼”?
带着这一疑问,学生怀着无比好奇的心情来探索这一问题的答案。
我们知道,地球可以看作一个球体,如图4,⊙O表示过地心的一个地球剖面,地球的半径R约为6400km。点P为人在地面高楼上所处的位置,PA即为人距离地面的高度。自点P引⊙O的切线PT,当人向远方眺望时,切点T即为人在地球表面上的视线的终点(不考虑其它外界因素干扰),PT就是人的视线距离,即PT=500km。
连接OT,由切线的性质可知OT⊥PT,
在Rt△OPT中,由勾股定理,得PT2+OT2=OP2。
解得PA≈19.5 (km),
或PA≈-12819.5 (km)(不合题意,舍去)。
点P距离地面的高度将近20km。若按每层楼房的高度为3米来算,这一距离足足比得过6500层高楼的高度,恐怕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建造出如此高大的建筑。难道诗人王之焕不懂算术,而把诗写错了,以致谬传千里?非也,其实诗人用的是夸张手法,以直抒其波澜壮阔之胸怀。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文化.数学风景线, 2001, (1) .
[2]张维忠.论数学文化研究及其对数学教育研究的启示.教育研究, 1994, (3) .
8.人文素养小议 篇八
一、增加探索性实验,培养科学素养
探索性试验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教材,阅读资料,根据实验研究的目的和要求,为探索科学现象和规律而设计的切实可行的实验研究方案,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尽可能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对初中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适时的点拨和引导。笔者是分五个阶段引导学生的。第一个阶段是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熟知各种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和作用。本阶段采取游戏、小竞赛等活动使学生能正确规范地使用各种实验器材,这一阶段对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有一定作用。第二个阶段是让学生根据具体的要求完成有关实验,用于培养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实验操作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家里利用废铝线、食醋、雪碧塑料瓶、塑料管、茶杯来制取一瓶氢气,先查阅有关资料设计好实验方案,再动手做一做。这一阶段对学生们正确规范地使用各种实验器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三阶段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化学知识,用实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例如,在演示铁钉生锈的实验结束后,分别给学生一些铁钉做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探究铁钉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这一阶段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观察能力有独到的作用。第四阶段是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来证明一些结论。例如,让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制造蜡烛的石蜡具有有机化合物的一些共同性质。这一阶段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最后一个阶段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方面的一些规律。例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木炭的吸附性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种创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和展示,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具体体现。
二、运用媒体技术,发展学生多方面能力
媒体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恰当运用,可以使教学更加有趣,使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事物,使复杂的过程简单化,能帮助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
(一)媒体技术在演示实验中的运用
演示实验一般是指教师单独表演实验,它既有展示化学知识的直观效应,也有表演操作的示范作用。但是有些实验由于反应现象细微,多数学生看不清,教师只能拿着反应容器穿梭在学生中间。装置复杂的实验只能让学生轮流到讲台前观看。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课堂秩序。如果利用投影演示,上述缺点就能克服。例如,铁跟稀盐酸的反应演示实验,按传统的做法,由于反应速度慢,学生很难看到气泡的产生,在演示时笔者利用了投影仪把实验做了如下改动:增加了金属锌和铜,同时把每种金属制成了其元素符号的形状,把金属放在表面器皿中,这样,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就能清楚、形象的看到实验现象了。通过实验学生既复习了元素符号的知识,又理解了金属铁为什么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整个过程非常直观,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增加了其求知欲,优化了演示效果。
(二)媒体技术在学生实验中的运用
学生实验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如何组织好学生实验有很高的艺术性,是值得钻研的课题。实验前和实验中对学生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运用电教手段把实验目的、方法和步骤及注意事项讲解一下,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学生在做“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时,笔者先把制取氧气的课件投到屏幕上,同学们看到了氧气制取装置分步组装及正确收集氧气的过程,同时把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撤酒精灯后撤导气管的错误操作出现的后果演示了一次。通过媒体的运用,学生们能够规范实验步骤,通过实验,同学们加强了对实验装置和操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的认识。
三、变演示实验为随堂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
随堂实验又称为边讲边实验,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一边观察实验现象,一边思考,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得出结论的一种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常处于存疑中,调动他们的积极思维,以便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一节时,在引入新课后,进行“设疑引导,逐一操作”(每桌上发下实验用品)。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自己动手做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
1.铁片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和生活中的铁制品差异很大?
2.实验中的铁片为什么折成A的形状?
3.铁片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是什么?
4.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学生们通过观察实验,讨论问题,获得了更多的基本操作机会,培养了更多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综合能力。
四、重视课内外结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把课本上的知识同现实的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实验与自然现象的关系,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学习完“水”一节的知识,要求学生在课外调查本地水的污染情况,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水质的监测,治理水质污染采取了何种措施……这种课内外结合的实验,既巩固了课本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人文素养小议】推荐阅读:
职业院校人文素养06-16
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06-17
中学教师如何提高人文素养07-01
人文素养学习心得体会10-18
采用史料探究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08-08
关于教师人文素养个人心得体会09-15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探析论文08-11
大学语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意义论文07-02
当今中国社会人文与科学态度小议作文10-15
科学和人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