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土壤

2024-11-17

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土壤(通用10篇)

1.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土壤 篇一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它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关注个体的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怎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一精神,使每一天的课堂都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这是目前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我们认为,演好课堂教学的前奏曲——备课,致关重要。也就是说,要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必须要重新认识、理解、思考“备课”这一命题,要赋予它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和要求。

备课,简言之就是为教学做准备,它是教师重要的教学行为。备课是一个多层面且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研究教材,撰写教案是备课;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情况也是备课;翻阅报刊杂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了解国内外形势还是备课;研究教育理论,锻炼教学能力是备课;与同行交流、获取相关信息也是备课;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还是备课,而且是更高层次的备课。可以这么说,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为备好课、上好课做准备。概括起来讲,备课主要包括专业准备和教学设计两个方面。

一、专业准备

备课是展示教师创造性劳动过程的真实记录。假如把课堂比作一个舞台,一篇好的教学设计恰似一个精彩的剧本,教师好比是剧作家兼导演,学生是主角。在这个精彩的“剧本”里,蕴涵着教师的思想观点、文化品味、人文素养、个性品格、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事实证明,良好的专业素养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没有相应的专业水平,其备课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专业准备即教师的专业发展,其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要有充分的知识储备。要求广大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教育专业知识等职业知识,三者缺一不可。

其次是要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1)丰厚的人文素养。包括伦理修养(能热爱学生、以身作则、善于合作等)、艺术精神、生命意识、民主意识、审美意识等。(2)积极的专业精神。教师既要乐业又要敬业,既要积极进取又要不断创新,还要有忘我的奉献精神。(3)良好的职业心态。备课可以说是教师生活的一部分,因而需要一种安静的心态,要对教育充满激情。也就是教师要具有专注的专业情感,能珍爱自己的职业生命,对自我的工作充满期望,对教育事业充满美好的憧憬。

第三是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教学设计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支撑,同时进行教学设计是为了实施有效的教学,如果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再好的教学设计也都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要加强教学操作能力、班级建设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的锤炼,努力通过具体的教学行为来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第四是不断提升自主特性。教师也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各有所长,各具风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适时机地彰显自己的专长,注意扬长避短,在与同班教师形成差异互补的同时,注意弥补自己的不足,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学设计是教师运用系统的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和有序建构;同时它也是教师调动经验、自我梳理和资源储备的一个过程。教学设计涉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等诸多方面。

(一)精选教学内容

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备课首先要备教材,但绝对不仅仅是准备教材内容,或只是由教参到教案的简单的“块移动”。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对教材重新进行结构的组织、脉络的把握以及内在规律的揭示。

1、走进教材

(1)吃透教材,感悟文本。

首先要把教材看作一个范本,努力做到入乎其内,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同时又要把教材看成是一个例子,不唯教材,力图出乎其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次要与作者形成对话,感悟文本的内在意韵。教材的背后是作者,是编者,是“人”,我们要尝试着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编者对话,努力把握他们的思路与写编意图。

(2)把握要求,明确目标。备课是为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而进行的整体规划。换言之,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新课程要求教师备课必须既注重知识的学习,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关注其情感的变化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依据教学任务和学生需要来规划学习目标,体现目标的全面性(整合三维目标)、整体性、适度性、渐进性和实效性,努力使“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在过程性目标中得以体现,并逐步得以实现。

(3)瞻前顾后,沟通联系。

教学设计要“瞻前顾后”,瞻前就是指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顾后就是要考虑已学知识、即将学习的和今后要学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学校的全部教学活动作为有机的统一整体,教学系统的各层次、各类型的教学活动都要瞻前顾后,相互促进,承上启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整体效能。这就要求教师从整个教学的进程来思考、设计每一课,争取做到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力图为学科教学勾勒出一幅美好图景,指明前进方向。

另外,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也应瞻前顾后,一定要着眼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重视每一课学习目标的制定,更要注重单元目标的制定,这样才能使单元的整体目标和每一课的具体目标相互融合,使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持续、稳步发展。

(4)合理舍弃,突出重点

要学会研究不教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时明确不教什么比只研究教什么还要重要。合理的舍弃是一种智慧,能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是课堂教学走向自主、开放,不断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

2、活化教材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的资源,并通过多种形式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努力使教学内容生活化、动态化、情境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

(1)将教材内容情境化。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产生联想和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领悟学习内容,达到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情境的预设,并努力使其更具挑战性和感染力。

(2)将静态知识动态化。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当教材在没有进入教学过程前,它只是处于知识的储备状态,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材中的静态知识操作化、活动化。因为这种形式更符合学生心理,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欲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学科融合

学科融合,主要是指为保持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寻求新的学科生长点而采取共建、调整、重组、合作等各种集合形式。新课程倡导学科教学走向综合,新教材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一改传统教材学科单一的模式,既突出了学科性,又体现了基础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学科融合性,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发展空间。备课时要注重各学科知识的融合,而学科融合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与结合点,同时要突出本学科特点,通过学科间的紧密结合,构建新的学科结构层次。当然,学科融合不能表面化、形式化和牵强附会,不能喧宾夺主,只有遵循学科发展的自身规律,融合得当,才能集合相关学科的各种资源和优势,才能使学科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4、挖掘资源

学科教学要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必须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我们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充分开发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准备,努力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将源头活水引进课堂,使教师真正做到变“如何教教材”为“如何用教材教”,力图成为教材的开发者、课程的创生者。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尊重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自我开发。因为教师是资源,学生也是资源,资源的开发是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顺应学生的需求,努力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真正将“差异”作为资源,并充分加以利用,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应该说教学资源无处不在,但要遵循“外在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课外是对课内的补充和延伸”这一原则。

5、选准话题 没有“话题”(问题)的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教学,有话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话题设计要体现探究性和开放性。其一,“话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是平等对话、互动生成的“中介”。好的话题是促进对话、互动向深度发展的动力,它能引起学生的共同兴趣、共同思考和共同探求,因此话题必须要有探究性和思考价值。其二,话题还应具有开放性。话题的表现形式通常是“发问”,其设计要能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方向,而决不仅仅是师生、生生进行一一对应(一个问题仅一个答案)、机械问答的拐棍,力求做到一个话题对于不同的对象应有独特的思考和个性化的答案。其三,话题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切入点是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但教师设计的话题还要有序进性,体现情境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其四,有的话题还应由学生自主生成,也就是说要注意备学生可能引发、生成的话题(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经验储备

教学机智源于教学经验的积累,源于“问题资源”的储备。经验资源的储备是被许多教师所忽视的,有的人做了一辈子教师,相同的内容教过好多遍,至今却没有一篇教学后记,没有一份学生常出错内容的记载,更谈不上教学经验的积累和“问题资源”的储备,对学生曾出现过多次错误的题目和提出的疑议仍感陌生,毫无应对的措施。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必须学会教学后的反思,认真记好“三记”,即观察日记、教学后记和问题累记,并把它作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加以储备,为课堂教学中有效的互动生成提供有力的事实和经验支撑。

(二)研究实施过程

备课更要备方法,尤其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及学习策略的指导。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最重要的阵地。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以学生及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那么课堂就应当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要时空,教师要转换角色,始终扮演学生活动的参与者、欣赏者、互助者和指导者。因此,备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准备教学方法,创设积极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进行积极的活动体验、情感提升,达到自主、和谐发展的目的。

1、建构教学过程 备课是对教学过程的合理建构,是引导师生平等对话、互动生成的蓝本。教学过程的构建,首先要树立现代教学观念,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期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建构过程时,教师要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合理分析,要努力遵循教材的特点,还要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教材的内容不同,呈现的形式不同,采取的教学程序也有所不同。比如,我们经常采用的:“情境——活动——体验”、“问题——讨论——总结”、“自择——自悟——交流”等教学程序,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优势。但无论采取何种程式,都应注意体现以下特点:是否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是否有利于问题的生成;是否有利于合作学习;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体验;是否有利于全员参与;是否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选择教学方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必得法。教师要掌握基本的教学方式和操作策略,为灵活选择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打好基础。从理论上讲,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接受式,二是自主式。接受式强调的是结果,自主式强调的是过程。新课程主张由结果走向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讨论、自主选择、自主创造、自主领悟、自主体验等过程,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创造,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落到实处。

在选择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既要整体设计,又要分项考虑,某种学习方式既可以贯穿一堂课也可以体现在某个教学环节上,该用则用,不适合用则不用,还可以多种学习方式结合使用。例如合作学习,不是什么教学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有的是比较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能解决的就没有必要合作。合作应有针对性,一般是对某些问题自我难以解决、理解文本内容需要角色表演、需要实践操作才能学懂的内容,可选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又如自主学习,它是在教师主导前提下的自主。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创造条件,实施“支架式”引导,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对某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实”与“活”、“讲”与“练”、“动”与“静”的有机结合,即实现接受式与自主式(如,发现式、活动式、体验式、情境展开式等)的融合。因此,教师在备学生的学习方式时,主要是备问题的设计、备情境的创设、备引导性的语言,要注意体现自主性、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创造性等特征,为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自觉的生成学习方式奠定基础。

3、注重教学艺术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学艺术一直颇为人们关注。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学识,超凡的才能,而且必须具备精湛的教学艺术。爱因斯但曾将教师修养概括为德、才、术三方面,这里的“术”就是指高超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综合艺术,它与教学技能、教学技术、教学技巧、教学方法、教学机智等范畴,是一种包含、从属的关系,但我们不能将它们等同视之。教学技能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能力,它是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潜在可能性,是教学艺术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教学技术是指各种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是教学艺术得以表现的媒体或物质条件。教学技巧是教师教学艺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具体表现,是教学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要采用的手段、方式和途径。教学机智是教师潜在的教学技能、应变能力等在教学实践中的现实表现,是教学艺术中的一种动态体现。

教学艺术是教学个性的升华与美化,具有审美性、趣味性。也就是说,教学艺术是一种科学再现教学内容求“实”、艺术表现思想情意求“活”、师生发展求“优”的辨证统一,是追求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过程。因此,备课时要通过我们的有效预设,努力做到“教学内容再现美,主体情思表现美,优化教法传达美,个性特色风格美”,使教学活动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4、整合教学手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以及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建设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

“整合教学手段”,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而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与其它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努力服务于具体的教学任务,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它强调教师备课时,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与不足,明确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以及传统教学手段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力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探寻设计依据

教学设计要能有效地引导操作,对学生的发展要有意义。也就是说选择、运用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能真正优化教学过程,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提高教学效益。

1、理念支撑

任何一次教育改革,都应以教育观念的变革为先导,教育每前进一步,无不依赖教育观念的突破,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意。备课的改革也是一样,首先教师思想观念上必须有所突破和创新,可以说没有教师教育思想上的转变,就不会有备课内容方法上的突破。如果说有些教师教案没有创新,那就说明他们还未能真正跳出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旧模式,与其说是方法技巧的落后,倒不如说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落后。在备课时,最为关键的就是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关注学生的独特性;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实施师生互动、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努力去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充分认识到在新的时期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立一种平等交流、相互尊重、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师生关系。

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也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所以改革备课方法应先改革备课思想。也就是说,我们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以新的学生观、新的课程观、新的学习观、新的质量观等新的理论、观念来指导备课,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2、目中有人

“为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设计教学”,既是一种理念,更使一种具体的教学行为。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目中要有学生,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欣赏学生。了解学生就是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和内在潜能要有充分的了解,对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充分估计,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间的联系要进行分析,努力寻找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形成多种对策预案,使所设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相吻合。这就是“备学生”——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内在需要设计教学思路,准备指导策略,从而真正落实“分层要求,尊重差异,据学而教,以学定教”的思想和策略。

目中有学生,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备课,为了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备课时不妨认真回答以下一些问题:①学生对什么最感兴趣?什么时候听课最认真,学习最投入?最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②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③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据此来选择、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并在教学中不断调整并优化教学设计,真正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3、体现自我

教师是教学资源,如果在备课时仅把自己作为进行教学设计的工具,而忽视了自我在实施教学方案中的优势作用,那么其教学设计肯定会不切合实际而理想化,这样不仅自我的资源价值得不到体现,而且会影响教学效果。备课时勿忘自我,注意体现自我,发挥自身优势,要努力使教师个体独具的个性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张扬,努力优化课堂教学,逐步形成较成熟稳定的教学风格。因此,在进行预案设计过程中,我们倡导“三问”:一问我的教学预设是否有效?二问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设计?三问对于我来说,到底怎样设计最有效?让教师在反思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与人(师生)合一,进入备课的最高境界,以期在课堂教学中展现最好的自我,不断追求整个教学行为的有效与完美,提升自己生命的质量。

4、注重创新

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课堂教学亦是如此,由于每节课的教学所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是不相同的,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因而也是丰富、具体的。因此,新的备课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灵活多样的,备课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课程内容、教师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异,力求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充满创造性。事实恰恰相反,我们调查发现,很多教案似乎都是拷贝克隆的,这些备课既没有标新立异的鲜明特色,更没有一丝一毫个性的张扬,常常是千篇一律,因而课堂教学也经年不变,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学习负担重,教学效果差。课堂教学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备课的创新,注重从备课开始渗透新理念,体现新思想,融注新方法,才能备出特色,设计出好的教案,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是动态的、发展的。我们还应大力提倡“集体备课”方式,学习他人备课与教学的经验;备课时注意体现“三个痕迹”:书上有备课的痕迹,教案上有修改的痕迹,教完后有反思的痕迹(写教学后记),学会根据“学情”不断丰富、调整、优化自己的设计;预案设计力求详略得当,即简化程序性设计,加强预设性设计,为教学中的互动生成作充分准备。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理念,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可行的教学策略,应对学生各方面的需求,这样才能灵活贯通,更好的实施教学,从而不断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探索出一条符合“课改”要求的“有效备课”新路。

2.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土壤 篇二

高效课堂即在课堂的特定时间内, 教师组织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 最大限度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也能保质保量地完成。高效课堂包括学生高效地学和教师高效地教两个方面, “高效”是课堂教学评价最根本的准则。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大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的尝试, 使课堂教学从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劳动密集型”向新课改形势下的“教学智慧型”转变,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从而让学生进行自主的知识构建。

一、教师高效地教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

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因此, 教师要多阅读、多积累、多思考, 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 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 不再做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 而要努力做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找准切入点, 巧妙设问, 画龙点睛。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 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方法之一。课堂上问与不问, 问什么, 怎样问, 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 才能起到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具体来说, 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置问于教材的关键处;置问于教材的疑难处;置问于教材的矛盾处;置问于教材的含蓄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细细揣摩文本, 问到关键处, 问到学生心里去,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注意讲、练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的教学, 教师“满堂灌”, 学生只是听众, 而构建高效课堂, 就必须注重师生的互动, 教师少讲, 学生多说。同时,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堂训练, 这样, 每节语文课都在读读、议议、练练中完成, 才算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二、学生高效地学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最终目的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知识发展的课堂, 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课堂。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从而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产生学习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 兴趣越大, 学习的效率就越高。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 再到“无疑”的过程, 学生只有有了疑问, 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 教师要把提问权交给学生,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疑问, 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 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做适当的点拨和补充, 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倡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学生通过在小组和全班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交流见解, 能拓宽思路,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 课堂讨论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集体精神。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的任务是当好导师, 及时点拨引导。

3.构建高效课堂 师生共同成长 篇三

一、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是贯彻执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课堂创新教学,不是一个表演,而是一种观念,指导于教学时的一种习惯,只要是适合学生思维和心灵的健康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拘一格。?同一个问题,可以让教师与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去进行不同的解读。在教学内容上,师生根据不同的处境进行不同的提升、拓展、丰富,不必担心学生是否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感受再创造的成功感,这就会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一旦喜欢探究,那将是他们终身的能力的体现,其教育意义是重大的。作为教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从点滴做起,从小处着手,积极探索适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手段,适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从过去的那种僵硬、死板的“满堂灌”、“满堂问”和“自问自答”的模式中解脱出来。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要想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教师首先要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去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欲,使他们迸发出学习的激情,在教师的点拨下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创设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快乐教学是一种用愉快环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教育。它让学生把学习活动当成一种享受,并在“享受学习”中逐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饱满的精神,热情的态度,积极的姿态和包容的胸襟来对待每一个学生。我们要立足于学生的快乐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多方激趣,优化教学,想方设法驱动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在课堂上从欢声笑语里学到知识;从老师赞赏表扬中肯定自我;在多种多样的课堂模式下锻炼能力。

四、因材施教,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干任何事情,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方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学生的思维在速度、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等方面千差万别,每一位学生的每种能力都是处在发展之中,时时变化的。教师要投入到教材中,把握教材的内容,对教材充分理解、全方位认识;要明确大纲要求,大胆地根据教育对象改动教材顺序,灵活教学;要从学生听课的神态、发言得到反馈信息,果断选用教学方法,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去。一个真正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总是能尊重和宽容每一个学生,平等、公平地对待所有的学生,无论学生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乖巧的还是顽劣的,他们都能够让自己的师爱阳光均匀地照耀在每一个学生身上。把爱心献给每一位学生,不仅使教师的人格大放异彩,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纯洁的心灵得以健康成长。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才能有效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

4.国学经典诵读 让师生共同成长 篇四

武威九中:蔺志俭

2010年秋季,在学校领导的安排部署下,我校组织开发了绘画、绘画、象棋等二十多种校本活动课程。这些活动课程的开发立足于我校的办学实际,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以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为目标。这些校本活动课程成为提升我校的办学品位,创出我校的办学特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我校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在这些活动课中,“国学经典诵读”在我校所有校本课程中,以她深厚的文化底蕴独树一帜,她以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为已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为目标,成为我校营造书香校园的重要手段。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曾经不被人关注的国学经典著作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于丹<论语>心得》等节目的热播更将“学国学、用国学”的理念推向高潮。“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课的开设就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在学校内开辟一片天地,让学生了解国学、学习国学,在学生心中播下学习国学的种子,为以后的开花结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国学经典诵读重在诵读。开设一年来,我始终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理念,尽可能的扩大学生阅读量,先后诵读了《三字经》、《弟子规》、《朱子家训》、《千字文》《古文观止》等篇目,让学生进行广泛的朗读与记诵,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感悟。适当追求

“好读书不求甚解”,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学习点到即止,不字斟句酌。虽然有些囫囵吞枣,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要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国学经典的学习是枯燥的,每次的学习内容都是与现实口语脱节且难以理解的文言文,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兴味索然。为此,我逐渐改变了由教师讲授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活动来串连整个课堂:一上课,先诵读一首琅琅上口的古诗,接下来再让学生表演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最后再读一篇(段)经典美文,并尽可能的寻找合适的教学媒体活跃课堂气氛。如用著名歌星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来让学生诵读苏轼的《水调歌头》;用邓丽君的《在水一方》来让学生理解诗经中的名篇《蒹葭》;用《易中天品<三国>》中的评价来感悟《出师表》中诸葛亮的情怀……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更让学生认识到:国学原来离我们这样近,国学原来这样美。

当然,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受益的不仅是学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我,并没有接受过国学专业的系统学习,只是凭着个人的爱好自读过一些经典著作,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向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国学经典著作不能继续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要有更深层的理解感悟。学生可以“好读书不求甚解”,但老师一定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为了上好每一堂“国学”课,我认真查阅相关资料,要求学生背诵的自己一定先背过,需要讲解、示范的,自己必须研读透彻。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教学对我来是挑战,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她激发了我从未有过的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找教材,备课,使我有机会重新系统阅读国学经典著作,我和学生一起背诵《三字经》《弟子规》《朱子家训》《古文观止》……其中的经典华章丰厚了我的文化底蕴;儒、释、道以及诸子百家不同思想流派启迪了我的多角度思考……。武威九中为教师搭建了校本课程这样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即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她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开辟了一条途径,促使我们不断学习发展进步,为今后的更高层次发展提供了可能。

5.师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共同成长 篇五

教师天天和学生在一起,和学生一起学习,和学生共同成长,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育改革中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的课程。这类新课程的开发,对于改善中小学课程结构,丰富课程类型,切实促进教师教学观、课程观的更新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发挥独特的作用,也为师生一起学习,共同成长拓展了无限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课程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完成课程总目标和课程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本文结合八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实践,从“资源开发、活动设计、活动实施、活动评价、成果共享”几方面浅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现师生共同成长,让这类新课程展现出独有魅力的体会。

一、整合资源,共同协调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融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为一体的新型活动课程。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及本校、本地区的资源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以利于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展开,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于2005年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申报了省级课题,尝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八年来,综合实践活动已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机构成之一,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发展特色。但是,由于学校条件、区域的限制,综合实践活动相应的课程资源较少,无法满足日益发展和完善的综合实践活动的需要。为了解决课程资源狭隘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我注重师生共同协调,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发和利用广泛存在的课程资源。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

综合实践活动属于非学科序列课程,是各学科交叉结合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学参考书,也没有具体的教学资源。在利用教学资源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协调、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某些学科打通进行,从而拓宽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领域。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中,我充分结合学生所学的各学科内容,把学生在各学科教材中所学到的、感兴趣的、能够体现的、想去表现的内容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为表现主体予以表达,对课堂教学进行拓展延伸,开阔学生视野。

例如,我在《走进对联天地》的实践活动中,鼓励、指导学生开展调查,了解过年的风俗、习惯; 1 美术教师带领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新年贺卡;音乐教师通过教授歌曲《恭喜发财》引导学生体会过年的欢乐情景。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不同学科的教师抓住了教材中的共同点,将其进行有益整合,不仅提高了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益,也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2、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新空间,体现学校(区域)特色。

广大农村是个大舞台,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在综合实践活动整体设计时,我引导学生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协调家长、社区力量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挖掘社区资源,体现农村学校特色。我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堂搬进社会,让学生置身其中,在社会大课堂里实实在在地了解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设计、实施策略都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生的生活,更容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例如,我在《走进新农村》实践活动中,把学生带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省级示范村——健康村,让学生走进社会,参与实践,走进新农村,感受新生活。

事实证明,农村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要将学校、社会资源整合,两者整体规划,师生共同协调,筛选资源,共享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库。这样,综合实践活动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二、活动设计,师生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活动设计是以学生自主选择主题而展开的研究。选择一个学生喜欢的、真正感兴趣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适合学生操作的典型主题进行研究,这对所有的学生来说都是有收获的。但是,由于学校、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相关条件限制,这些都很难真正付诸实施,从而造成已定综合实践课程设置目标无法实现。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的设计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可以说,教师有效地指导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活动情况。

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设计要体现师生合作。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经验,很好地利用身边的资源,提供多个主题让学生选择。确立的主题要体现科学性、指向性、实践性和可行性;活动目标要明确、具体,符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活动环节要清楚,措施合理,方法选择正确,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活动评价方案要具有激励性,体现师生共勉;成果展示形式具有多样性,体现成果共享。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在我校开展八年来,每次活动设计我总是指导学生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尽快地提炼出主题:①从生活中发现的问题里提炼主题。比如《交通安全常识》、《走进对联天地》等。②选择本地区的特色来确立主题,比如《走进新农村》、《广告知多少》等。③从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整合设计主题,比如《团队活动》、《安全自护》、《班级民主管理》等。

这样,教师提供主题,引导学生从熟知的、身边的生活中发现、选择、确立研究主题,进行活动设计,学生深有感受,兴趣很浓。

三、活动实施,师生互动 小组合作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这就需要活动实施时,师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实践探究空间。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有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特别注重指导小组成员之间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加强对小组合作的指导,了解小组活动情况,帮助组长解决一些问题。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学生依据自己的特长要学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如小组长、资料收集员、活动记录员、宣传联络员等。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各尽所能地发挥专长作用。

例如,我在《安全自护》实践活动中,先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查找、阅读书报、调查了解到近年来校园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在校学生的伤害事件呈上升趋势,学校安全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情况,学校安全工作形势十分严峻。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学校实际展开讨论,确定了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又通过学生自由组合,成立了五个活动小组:校园安全小组、一路平安小组、居家安全小组、绿色食品小组和和谐自然小组。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组长和组员根据小组制定的活动内容和已经掌握的信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师生共同对集体活动安全、上下楼梯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用电、防火安全、冬季取暖安全等进行探究。这种活动形式不仅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合作、交往、创新的能力和精神,更主要的是普及了安全知识,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氛围,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防范各种安全事故的能力,最大限度消除学校安全事故隐患。

事实证明,由于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强点拨指导,体现了师生合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堂课围绕研究的主题开展学习,活泼生动,趣味性浓。因为这样的教学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代替了教材,学生感兴趣,感到离自己很近,所以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四、活动评价,师生互勉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主要在于激励、呼唤和鼓励,要体现师生互勉。要在重视教学过程评价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实践活动中的每一细节上的评价,特别是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的热情、自醒自悟的感想和独特的看法;在实践操作中,设计、制作、表演、展示时表现出的闪光点和在劳动成果中付出的辛苦,都应得到应有的鼓励、肯定和认可。

每次实践活动评价,我注重采用学生反思式的自我评价,交流式的小组互评,互勉式的师生互评等方式,以体现评价的多元化、灵活性、激励性。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取长补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最大潜能和创造欲望。

指导教师对每次实践活动的主题确定、活动设计、活动实施、活动总结各个阶段也要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看主题确立是否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选择、确立主题;引导学生设计的活动方案是否符合 可操作性、具体性和实效性;活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实践技术、收集整理资料、记录研究情况、遇到困难时是否指导到位;还可以邀请家长和有经验的同行进行点评,以此不断完善自己。

五、成果共享,教学相长

综合实践活动是历经艰辛又愉悦的智力劳动过程,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会大大激发其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最后的活动成果以什么方式来呈现、表达?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方式来展示自己在活动中的成果。

例如,在学生开展的《交通安全常识》、《安全自护》实践活动中,我将成果材料做成课件的形式,声音、动画与文字图片结合,声情并茂地在校电视台展示,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安全教育。此外,我们也可以将材料装订成册或以展版的形式、文艺表演的途径予以展示;还可以在团队活动上展示和到兄弟学校、社区交流,形成成果共享。

在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潜心研究的兴趣;学生的观察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多次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师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知识水平,达到在给学生一杯水的同时,自己拥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教师勇于创新教学模式,重视师生互动,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的“霸主”地位。教师通过教学、反思、研究、实践,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逐渐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发展。

综上所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再仅限于三尺讲台,而是更多地融入学生之中,领着学生走向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去指导、去帮助、去诱发学生的新的发现,新的开掘。在一系列的师生、生生的合作互动中交流,使师生、生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师生彼此真正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共同成长,形成“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6.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土壤 篇六

上津镇中心小学 祝东升

“学生成长导师制”是让教师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规律,以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增强学生自信心和学习能力为目的的一种制度化的教育形式。实质依然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实践中的导师,不仅要给予帮导学生一定的物质帮助,更要着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会做人。“学生成长导师制”要求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主动去做学生的朋友,以一种平等的姿态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

一、育人对象:

二、包导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探索一条“教师人人做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的教育管理之路,努力培养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心理自强的新时代学生。

三、共同体学生情况分析:

我包联共同体5个,共有学生20人,他们思想端正,有上进心,但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一些差别。黄清、祝瑞、谭文、谢飞4位学习认真刻苦,能按时完成作业,成绩较优秀;毛艺学、卢兴峰、刘树波、夏曼、杨芳5位同学能按时完成作业,书写认真,学习成绩较好;程聪、谢满、吴先锋、叶莹莹、徐蕊5位同学学习不刻苦,有时完不成作业,书写也不认真,学习成绩一般;吴婷婷、陈朝、陈晓宇、杨丰炽、王晓枫、宁万燚6位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不认真,经常完不成作业,书写潦草,学习成绩较差。

四、工作职责:

育人导师是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引路人,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培育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辅导员。因此,每位导师必须要有明确的工作职责。

1、对受导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争做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的好学生。

2、教育受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辅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3、关心受导学生课外生活,指导学生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和个性特长。

4、协助学校、班主任对受导学生进行安全、卫生、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

5、经常与受导学生家长取得联系,积极争取家长在教育学生方面的支持。

6、与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要经常沟通交流,并对受导学生的操行品德及评定提出意见和建议。

(7)每位导师应为学生作好有关成长档案记录,如活动记录、谈心记录、家访记录等,注意积累素材并撰写成功的育人案例。

五、受导学生义务

1、与导师坦诚交往,彼此尊重,互相信任;

2、恳请导师分析自身状况,制定发展规划;

3、主动做好阶段发展分析,定期向导师汇报;

4、谦虚接受、认真听取导师的指导意见。

六、导师工作方法途径:

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采取“四导”策略,即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

1、思想引导主要是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培养学生自主、自律意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导师通过启发、暗示、和创设情景,发现和了解受导学生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等情况,利用换位思考、降低要求、平等接触、正面引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加纳自己。对受导学生生存的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惯进行诊断分析,并施以纠正。引导受导学生确立自己远大的理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2、学业辅导主要是按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导学生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机;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和特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顺利完成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导师通过分析受导学生的学习状况,加强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辅导,帮助受导学生排除不良学习情绪,树立学习信心,增强学习意志品 质,提高学习能力;鼓励质疑问难和乐思妙想,帮助学生自我识别学习风格,对不同风格的受导学生实施匹配策略,进行多重辅导方式,提高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效率,最终解决学困生“想学、愿学、能学、学会以及会学”的问题。

3、心理上疏导主要是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时帮助学生消除和克服心理障碍,激发他们自尊、自爱、自主和各方面蓬勃向上的愿望。导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创设宽松的心里环境、鼓励受导学生自我表露,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指导,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和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对挫折、失败的心理承受力,指导受导学生学会与人正常交往。疏导的核心是沟通、倾听,让学生敞开心扉,是每个成功疏导者的最主要诀窍。

4、生活指导主要是关心学生日常生活、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生活,明确生活目标,端正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导师通过校园生活指导、社会生活指导、家庭生活指导等指导受导学生科学安排日常生活和合理消费,帮助受导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生活环境,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有益于身心健康、学习进步的生活作息制度,指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

七、导师工作措施:

1、坚持每周至少一次与学生进行个别谈心,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在学习时间、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并要求受导学生每周一次以成长周记的形式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认真填写 “导师工作手册”,记录师生活动全过程。

2、要主动接待家长来访、电话或信件等多种形式,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家访、电话联络,每月至少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每学期开一次家长会,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并帮助和指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

7.挑战中,师生共同成长 篇七

2015年10月25日、26日两天,全国第二届和谐杯小学“七说”说课大赛暨课程整合与学校文化展示现场会在我校举行,其中就包括我校语文整合式主题学习六种课型的展示。这六课型在我校已经探索并实践了多年,依次是:预习过关课、字词读写课、课文品读课、拓展阅读课、主题习作课、综合实践课。而综合实践课可谓是六课型中围绕主题内容最丰富、形式最多样、学生参与程度最高、锻炼能力最强的一种课型了。

这六课型展示的任务就安排给我们六年级的语文老师,我上的是一节综合实践课。领导建议最好用课本剧的形式展示。显而易见,课本剧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样难得的机会一旦接受下来,孩子们会得到更多的锻炼。可是演砸了怎么办?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我承担得起吗?最终我还是决定挑战一回新事物——课本剧。我知道,就算我这导演蹩脚,可是孩子们参与的热情和创造力未必比我差,何况,我和孩子们是一个紧密团结的集体,有困难一起面对解决,力量一定很大。宣布决定的那一刻,孩子们眼神里除了惊讶、兴奋,还有不少期待呢。

就在十一国庆节前夕,我和孩子们已经结束了第五组“初识鲁迅”教材的学习,但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才刚刚开始。在初步涉猎鲁迅作品的基础上继续大量阅读他的小说、诗歌、散文、杂文,我推荐的是《鲁迅全集》系列。

读不懂没关系,我们有选择地进行导读、推进,还有讨论交流。孩子们最喜欢阅读的是《呐喊》《彷徨》《朝花夕拾》,因为成集子的短篇小说和散文他们还是第一次读呢。里面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也深深吸引了孩子们,除了熟知的闰土,还有阿Q、孔乙己、祥林嫂、涓生等等。喜欢朗诵诗歌《自题小像》《自嘲》《悼杨铨》《无题》,因为孩子们查阅资料后了解到这些诗歌都有其背景、来历,可以说,每首诗都是鲁迅背后的一个故事。鲁迅和他的作品成了我们每日必谈的话题,在思考与交流中,时时有启发和困惑,正是在这种思维的碰撞中,我们对鲁迅的理解与认识逐渐多了起来,孩子们所写的感悟也就逐渐深刻。我们从网上和书籍中查阅大量鲁迅生平的资料,从他的经历中感受他生命成长的变化。共读《主题阅读丛书》之五“俯首甘为孺子牛”和萧红、巴金、郁达夫、藤野先生所写的文章以及联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这样通过不同人物多个视角来体会鲁迅先生人格的高贵。看电影《鲁迅》,直观地认识鲁迅。办鲁迅专题手抄报,孩子们开心地张贴于教室内外的版面上。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寫研究鲁迅专题总结,这样对鲁迅就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编演课本剧的第一步就是教室内四排同学分别按照鲁迅童年、少年、青年、中老年不同人生阶段的故事编写剧本。写剧本,这可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孩子们皱着眉思索着,继而才见理清思路后的兴奋与迫不及待,带着一份新奇与自豪书写着,创作着。很快,孩子们陆续交来了一份份颇显稚拙的剧本,那种脸上流露出的羞涩让我看到了孩子们努力后的轻松以及并不确定是否成功的不安。他们的不安何尝不是我做这件事的不安呢?但我们终究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我告诉孩子们,读了他们的剧本,老师有了编写剧本的初稿,孩子们高兴地欢呼起来。没错,我汇集了孩子们创编剧本智慧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加工,整理成一份完整地体现鲁迅完美一生的剧本初稿,打印了10份,分发给我的同事们,还不忘把电子稿发给我市著名作家和草根导演常鸣,那已经是9月30日的上午了。下午针对这份稿子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常鸣在电话里给我的建议也很中肯,那就是剧本语言要努力口语化。

第二天开始进入国庆节。七天长假里,我让班里的孩子们继续阅读鲁迅大量作品,并让他们用口语化的语言修改剧本,同时,深入琢磨每个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神态,准备表演。我则沉到郭于全主编的厚厚的《鲁迅全集》四卷中,阅读,思考。我还专门跑到新华书店,在书海里翻检关于鲁迅人生足迹的书籍。经过反复比较,终于选中了程争鸣著的《360度鲁迅》和朱正写的《鲁迅传》。回到家里,开始了对这两本书不分白天黑夜地读。结合对鲁迅先生作品的阅读,联系他的人生经历,对他的思想性

就多了一些领悟与思考,他的伟

大形象也就逐渐在头脑中清晰起来。

再次提笔,去触及那个叫“剧本”的领域,口语化是肯定的了,经历还要具体、真实。让鲁迅从他的童年乐园百草园出场,经历少年的启蒙地三味书屋,到青年学医觉醒的日本仙台,转而回国弃医从文,书写忧国忧民的情思,直至生命结束以及亲友世人对他的哀悼与怀念:他用短暂的一生活在了人民心中。剧本结构出来了,然后就是每个环节的细化,包括旁白的流畅表达,人物对话的准确、直接,场景的形象描述。当然,还要考虑到多种形式体现鲁迅:舞蹈、朗诵、唱歌、绘画、书法、刻纸。为丰富剧本内容,我选入了教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三个小故事、《有的人》

和中学教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自嘲》《藤野先生》以及教材之外的诗歌《自题小像》《无题》

《悼杨铨》和鲁迅不顾危险毅然

决然参加进步人士国民党员杨杏佛追悼会的内容。

10月8日,周三,正式开学。我和孩子们相聚在一起,共同交流假期关于鲁迅专题所做的点点滴滴,那份师生之间的默契和润泽的关系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围绕在美好事物周围的幸福感。我把编写的剧本打印了70份,当我把长有5页A4纸文字达4825字的剧本稿子发给每个孩子手中时,他们边读边惊叹老师的“大手笔”,但是,当我说要把稿子背会时,孩子们的小嘴巴硬是怔怔地张大了半天,无疑在问:怎么可能?那可是近五千字的稿子呀!我告诉孩子们,没有什么不可能,越是有困难的事情越值得我们去做,这才能品尝到克服困难后的喜悦啊!背诵稿子没问题!咱们先去理解鲁迅童年、少年的故事,这是第一页的内容,在理解中的背诵可就容易多了,很快,一只只小手举起来,向我示意背会了。接着就是第二页、第三页、第四页,直至第五页。五页的稿子就在这周除了上语文课后剩余不多的时间和回家后的夜晚里硬生生地让孩子们啃了个差不多,周末再巩固一下吧。日历指向10月13日,周一。检查背诵剧本稿子的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全班大多数同学都背会了,而且非常流利,那份挑战困难后的喜悦明显地写在脸上。只有个别的孩子背起来磕磕绊绊,还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没关系,孩子们,我知道你们都尽力了,也已经尝到了挑战的甜头,这是个好的开始。每个角色在孩子们的心中也该有了一定的位置,对,竞选角色。教音乐的朱佰玉和孙丹阳两位老师也参与进来,一起做评委。孩子们一个个站到黑板前演绎对剧本中角色的理解,开始还有点不好意思呢,渐渐地就争着上台表演。一个个角色就这样花落全班59个同学中。

这个周的课余时间可以说都献给了鲁迅剧本。跳舞《有的人》《无题》,除了有教我班音乐的孙丹阳老师的指导,课间孩子们还会跑到楼上无人的走廊里去练习,回家也不忘回顾练习。朱佰玉老师则轮流带领少年鲁迅组、青年鲁迅组、中老年鲁迅组的同学到楼上狭窄的走廊排演。我则在教室里指导孩子们读旁白和朗诵诗歌。孩子们还在反复的表演中不停地向我提着建议,郑浩哲演的是学生干事,他向我纠正在仙台学习的鲁迅不能称作鲁迅,应该是周树人,他那时还没笔名呢。看,孩子们也在思考,他们小小的生命里也有了对鲁迅角色的不同理解!

孩子们刚开始表演角色时,是生硬而不协调的,说出的话、做出来的动作几乎都变了样,怎么看也不像剧本中的角色。这也难怪,这是他们的第一次根据剧本演出啊!我提醒孩子们,要想演好就得实现角色自居!这种训练是枯燥的但也是有趣的,时不时会因为某个孩子不恰当的表现而笑场。但懂事的孩子们即便在课间也会找个角落凑在一块来讨论研究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和神态,在参与中他们有争执,但也在争执中学会了调和矛盾,培养了合作意识。服装呢?除了学校有些备用服装就是孩子自己回家借,有些衣服学校同意网购。周六上午,我、朱佰玉老师和孩子们商量到启正楼五楼彩排一次,孩子们欣然同意,他们已经喜欢上了表演的感觉。家长们收到信息后也非常支持。

周六上午,孩子们全部到齐,像赶赴一个神圣的约会一样,充满了期待和兴奋。从主持人、剧本人物到舞蹈演员,我们需要把一个完整的剧本串联起来,上周都是分开练习的,只有启正楼五楼大厅有足够的场地展示,这是上周的训练结果。可展示的最终结果告诉我和朱佰玉老师:糟糕透了。乱而无序,轮到谁上场,要嚷嚷一阵才知道;读旁白的还好些,但站位不合适;跳舞的还很连贯,但疏密间隔还需指点。从主持人宣布剧本故事开始起,我和朱佰玉老师再次逐一点拨、指导,每一个字、每一个神态动作都不放过。终于,从上场到退场有了一个还算清晰的流程。

10月20日到校。这个周末就要展示我们的活动成果了。网购的衣服也陆续回来了。孩子们换上衣服后的那份新奇和开心让我看在眼里乐在心上,忍不住抓起手机拍照让他们看看自己的形象。这周的大多数活动时间都被鲁迅剧本占据了。孩子们用不同的形式来演绎鲁迅:朗诵、舞蹈、唱歌、表演、绘画、书法、刻纸。这期间,学校领导和老师们也给了不少建议。剧本我是改了又改,只要能更合理地展示鲁迅一生,我是不厌其烦地修改。孩子们付出的更多。隋事翰兼任小主持和藤野先生两个角色,感冒了的他嗓子都哑了,我让他放低声音,只练习一下语气和表情即可,可他固执地一定要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郑浩哲因为找不到表演学生干事的感觉还哭过鼻子呢,但轮到他的时候他还是带着泪痕上场。家长也参与进来,帮了不少忙。孙淑馨的爸爸给下载了《无题》音乐原唱和伴唱MP3;李京鸿的爸爸制作了玩耍的道具滚圈;程馨的爸爸把女儿写的关于鲁迅诗句的书法作品干脆装裱起来展示。时间就是在这些感人的琐碎中过去了,孩子们的表演也逐渐纯熟、自然与流畅,上场、展示、退场,是那么训练有素,加上穿上合适的服装,孩子们更感觉自己就是那个剧本中的人物了,一招一式都透露着认真与用心。整个训练过程孩子们井然有序,忙而不乱,是生命舒展的美好状态。

第二天也就是10月26日上午,兴奋的小家伙们不到七点就陆续来到教室。第三节下课铃声响起,刚才上课班级的孩子们有序而出,我班孩子鱼贯而入,整齐地站到舞台西侧区域。开始上课,两个小主持上台,开始了动情的主题导入。接下来是四个同学对百草园倾情叙述,而在三味书屋跟随寿老先生学习的鲁迅让孩子们把他的聪明机智和勤学好问表现得淋漓盡致。青年鲁迅学医日本仙台,藤野先生的叮嘱与肯定,日本学生干事的歧视与质疑,真相大白后鲁迅的坚毅,在孩子们这里有了很好的体现。老年鲁迅和弟弟周建人救治车夫,和侄女谈《水浒传》、谈碰壁,听到杨杏佛被暗杀后不顾被杀的危险义无反顾地参加追悼会,孩子们也在尽力诠释着鲁迅的慈祥、亲切、乐观和勇敢坚定。朗诵《无题》、演唱《无题》,朗诵《有的人》,用自己的声音和翩翩的舞姿传达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结尾部分,全体孩子们都是在用全部的心思来朗诵鲁迅、赞美鲁迅、书写鲁迅、刻画鲁迅啊,那一幕场景成了最完美的定格。整个过程,孩子们的表演无一疏漏。他们用自信满满的演出展示了最好的自己。或许,场上响起的一阵又一阵的热烈掌声是对孩子们精彩表现的最真诚的肯定。

这个课程的穿越历时近一个月,虽也有磕绊和缺憾,但我们在尝试和探索中提出了不少创意和想法,整合多种资源,最终克服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变不可能为可能。在穿越的途中,师生接受挑战共同成长以及由此培养起超越自我战胜困难的信心,可以让我们在以后探索的路上走得更加执着与坚定。

8.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土壤 篇八

大通湖区一中 欧 彬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面向每一位学生,主要提倡以人为本,就是指以能力、个性和人格的发展。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就应该面向每一位学生,特别是班级中的潜能生,他们可能在各种教育因素的影响和自我努力的过程中,实现转化。在学习共同体中,培养潜能生对新知识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培养潜能生健全的良好的个性品和完整人格。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潜能生;构建;转化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事实上,大多数教师都是这样的。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潜能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不仅有得到他人尊重与理解的需要,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潜能生的这种需要并不比优生弱,甚至更强,他们也希望得到他人的赞赏和认同。学习共同体是实现“潜能生”归属感与认同感的重要场所。学习共同体的出现,创建了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民主平等而又安全的环境中学习,在与共同体其他成员的交往合作中,体验着探索世界、探究人生的精神愉悦。研究表明,学习共同体中合作学习最为重要,就在于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学习共同体模式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 能力,让每一个潜能生体会到需要的快乐,让“潜能生”形成健康的自我,学会共处,形成德性,诱导他们学习、创造的生命活力。

一、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1、班主任与潜能生的学习共同体

帕克帕尔默先生对“共同体”的定义为“探讨那种教与学所需要的、能帮助和体现真正教育之本促成关联的共同体”。在班主任工作中,最为头疼焦虑、最需要帮助和最多求助的就是潜能生。班主任与潜能生建立学习共同体,通过信任、尊重、赏识、帮助潜能生转化。自尊心是人自我意识到重要标志,是进步的动力源泉,表现为对个人的自我尊重,也要别人尊重自己权利和人格。班主任跟潜能生组建学习共同体以做知心朋友的方式唤醒他们的自尊心,培养他们的自尊心;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班主任与潜能生组建学习共同体,可以让潜能生在班集体中担任能胜任的职务,去捕捉他们身上的优点,适时地加以赏识和表扬;班主任与潜能生构建学习共同体,在学习上,生活上帮助他们,激发他们进步的内在潜力,确立起不断进步的信心。

2、任课教师与潜能生的学习共同体

因为班主任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班主任可以联合其他任课教师,让他们和潜能生构建学习共同体。与传统教学中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绝对控制相比,任课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个重要的成员,是以一种参与的,更确切的说,是一种“主导的、协作式的参与”的方式进入学习过程的。在这样的生态学习环境中,教师和学生都被视为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和尊卑之分,教师可以更多的关注和帮助潜能生。每个教师可以和两个潜能生组队,结成“帮扶对子”,利用课余时间辅导潜能生的功课,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树立学习的信心。让他们通过提高学习成绩,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他们被需要的情感。教师对于潜能生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既要及时肯定,又要给他们提出新的目标。

二、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

在面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许多学生总是感到自己缺乏能力,很无助,特别是潜能生,这就需要教师将其组织成一个个的合作小组,为其提供支持、帮助和关爱,从而获得一种安全感。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主要社会支持结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合作形成了同伴群体,发挥着“助学者”的作用。

1、构建优生与潜能生的学习共同体

在学习共同体中,优生是“专家”,有领头羊的作用,潜能生是“新手”,是“未来的专家”。创建好了学习共同体,首先要确定共同的学习目标和需要共同完成的任务,只有这样的任务才能让共同体成员产生“荣辱与共”的共同体意识和情感,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相互依赖的关系,用“我们”来代替“我”。要让共同体成员了解到,除非共同体中的其他人取得了成功,他自己才能成功!其次,在共同体学习中,优生可以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感染和影响潜能生,按照预定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帮助潜能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潜能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遇到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优生可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启发潜能生的思维。在不断的学习中,潜能生通过积极的参与,既增强了个人的知识,也树立了强烈的学习合作意识,得到了转化。

2、构建潜能生与潜能生的学习共同体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在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更多的强调异质性,强调每个人的专长,都能为共同体学习目标的实现、为共同体中其他成员解决 问题作出自己的贡献。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发展水平相当的异质主体间最容易彼此形成“思维上的冲击”,这里既没有地位差异带来的拘束,也没有水平悬念造成的误解,最易于形成一种平淡、自由的交往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潜能生与潜能生通过对其他成员的情绪、性格、动机、意向等来调节自己的行为,通过自身的创造力为共同体带来新鲜的经验,体验到被需要的感觉,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动力,实现转化。

20世纪最有声望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曾认为“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意味着学校教育对每个孩子进行社会指导,特别是那些在行为和学习上暂时落后的潜能生。针对潜能生的学习需求和内心的需要,让他们在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生活,在学习共同体中,促进潜能生与其他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了潜能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潜能生的协作精神、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让潜能是在共同体学习模式中感到学习之乐趣、成长之幸福、生命之意义,从而实现潜能生的转化。

9.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土壤 篇九

一、关心学生,赢得家长的信任。

在学习与生活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关心他们。因为家长真正关心的是:老师是不是关心我们的孩子?因此,教师应常与家长沟通,让家长觉得老师真心诚意的关心自己的孩子。这种感情的投资,不仅是以后教师开展工作的基础,而且还是老师跟学生、跟家长取得互信的基础。

二、信任、尊重家长。

尊重家长、善待家长,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教师应摆正好自己与家长的位置,家长与教师一样,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都肩负着教育好孩子的重任。学生在校接受教师的教育,在家接受家长的教育。教师与家长加强联系,目的是共同的,家长和教师一样,应该对孩子的成长起教育、引导和示范作用。

三、提高自身修养,教师用爱去打开心灵之门。

10.真情付出 师生携手 共同成长 篇十

关键词:班主任;爱;包容;严格;提升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3-0022-02

参加教育工作是我的一种幸运,担任班主任更是我教师生涯中一份宝贵的财富。在不知不觉中,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班主任”就像大海中的航灯——让我理智思考,逐渐成熟与自信,更让我时刻沉浸在因学生而成就的幸福与感动中。

像母亲般把爱洒向学生心田

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生活上多关心学生是最容易拉近师生情感距离的一条捷径。我经常随着天气的状况,提醒他们注意多喝水,不吃零食,注意早餐营养,及时增减衣物等等,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就像家长一样。我们还提前预测天气,猜测明天是否有风霜雨雪等,这样既增添了学习的趣味又培养了他们善于观察外界的能力。

像朋友般以宽容的心态包容学生

在教学中,我也难免有心急气躁的时候,记得一个学生有一次又没背过课文,这是我们班上一个语文从来没及过格的学生。我终于忍不住把他好好教训了一番。等冷静之后想想,火冒三丈,严厉训斥,学生还会找我倾心交谈,与我真诚相处吗?生气,其实就是拿学生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当时如果换一种方式,效果会不会更好?平日总讲宽容,那对于这样的学困生,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不是更能体现这种宽容吗?宽容,是一泓清泉,能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宽容,是一束阳光,能照亮孩子们的心灵;宽容是一座桥梁,能连接两颗跳动的心。既然我知道这一点,为什么不能真正做到这样呢?所以,以后对待他的背诵,我总是网开一面,并且多次夸他声音有魅力,背诵有进步,让他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效果也不错。同时,对于班上其他类似的学生,我也如此对待,不是不管理,而是降低了管理的要求。现在我和学生之间基本上没有那种剑拔弩张的状态了,我发现,原先不太敢跟老师说话的学生现在也主动说话了。原来生活也会因宽容而变的更加精彩。

像父亲般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为了贯彻和落实《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了把繁琐的工作变的简单易行,我们班从初一开始就实行小组评比制度,分为学习、纪律、卫生三项,随时随地检查,不定时,不定量,学生的一切行为举止都在其中。这种不定性和不定量彻底让学生杜绝了侥幸、偷懒的心理。他们必须时时刻刻规范自己的言行,注意自己的举止。一开始有些同学根本不在乎,“不就是扣一分嘛,没什么大不了的。”这表现出的是一种不求上进,懒散的态度。初一的孩子,正是思想需要健全的时候,我抓住时机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说一个小女孩的父亲从小就教育她要敢于在各方面争第一,即使坐公交车,也要坐在第一排。听来似乎不近人情,其实这是在培养她的一种竞争意识,积极向上的心态。这个小女孩就是前英国首相被誉为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他们听后一片哗然。我还讲时代需要英雄,更需要伟大的团体。汉高祖刘邦因为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有“镇国家,抚百姓”的萧何;有“战必胜,功必取”的韩信,才能最终取得天下。

一个班级也是如此,只有人人感到自己就是班级的主人,人人有权也有义务对破坏班级秩序的行为进行制止和批评,同学之间要既竞争又合作,拥有并增强自觉维护整体利益的责任感,把我们这个群体转换成一个荣辱与共、积极向上的团体,能充分发挥集体凝聚力、感召力和创造力的团体,才会形成一种健康的学习氛围,才能让每个同学的综合素质得到稳步的提高,才会在今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狭路相逢勇者胜”。我时刻告诫学生们微笑着面对生活。面对每一次考试,微笑着面对挫折和失败!谁多一些勇气,少一些退缩,成功就在谁的眼前!“我自信所以我优秀,我优秀所以我自信”是我们在课上说得最多的一句自拟格言。

根据评比结果,我们阶段性地发奖品,奖品一改过去的学习用品,变成了水果,我们曾分的三个组是橘子,香蕉和鸭梨队,等到他们哪组脱颖而出,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品了。

学生们很喜欢这样的评比,也喜欢这样的奖励,觉得生活气息挺浓的。贯穿始终的小组评比能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执行必严,违章必究,给我的日常工作带来了许多的方便。

善于学习,提升教育艺术

迈入校门十几年的我,如何能让这么多个刚刚绽放的人生花朵无悔的度过初中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如何能让这些刚刚起航的生命之舟在以后的人生征程中劈波斩浪,如何能让这些稚嫩的羽翼丰滿到足以对抗人生的风风雨雨,我在实践中摸索、在失败中反思、在成功后总结,逐步形成了一些自己的工作思路,但教师要想做到高屋建瓴,还必须不断的加强自己的修为。多读书,多增长阅历。学习需要扎扎实实,做人更需要脚踏实地。春花固然可爱,但更可贵的是秋实。我教育学生去掉浮华,本分做人。要仔细研究书本和探察外界事物,获得新知。刚经历了初三的洗礼,在即将进入全面复习阶段,我提醒学生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积极地准备,那就是知识储备要丰富全面,心理素质要坚实过硬,身体锻炼要持之以恒。老师只有比学生站的更高,才能带领他们欣赏到更远处的风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花开花落,春去春回,与学生们的相处总是那么的短暂,未及欣赏就已经面临别离。而我又要踏上新的征程。我会永远记住,我是班主任,是一个整体的一半。我愿做一轮明月,借知识的光辉,照亮学生的心田;我愿化一湖春水,用爱心托,起一叶叶青春的小舟;我愿做一株大树,在风雨中守护幼苗一同成长。

上一篇:九年级物理同步测试题一下一篇:机电5年职业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