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管理工作总结

2024-07-11

三公经费管理工作总结(精选10篇)

1.三公经费管理工作总结 篇一

三公经费管理自查报告

据县纪委等五部分联合下发的吉纪发8号《关于加强

三公经费

管理及监视检查的实施方案》要求,我局对xx年年1月以来的三公经费

使用情况及xx年年11月以来公务卡制度执行情况展开了自查,并将

三公经费

使用情况在局政务公然栏内进行了公布。现将自查情况报告以下:

一、加强领导

我局成立了以局长同道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和局属各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三公经费

管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办,同道任主任,负责

三公经费

管理及公务卡制度执行情况的平常事务。

二、狠抓落实,严控各项经费支出

1、***出国费

今年上半年我局没有出国事项发生,此项用度不存在。

2、公务用车费

我局对公车运行用度实行定点维修、定点加油、同一保险和同一报废更新制度,每季度对燃修用度进行公示,接受监视。照实登记上报公务车辆情况,节假日严格执行公务车辆同一停放在单位院内的规定。今年上半年,公务用车费为20981.37元,比往年同期降落了66%。

3、公务接待用度

我局的公务接待严格执行

三定、四不准

制度,不存在***大吃大喝及高消费文娱等情况,公务接待费为12222元,比往年同期降落了81%。

4、公务卡使用情况符合相干规定

公务卡使用按有关规定执行,用度开支用公务卡结算,只有少数临时性开支用现金结算。

三、完善监管,防控共建长效机制

根据自查结果,我局严格

三公

支出管理,提出了九项强化措施。

一是进步工作效能。

增强行政本钱意识,努力进步执行力,超前谋划,按时保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加强对会议经费的管理。

控制会议时间、会议范围,尽可能利用机关会议室,能够简化会议情势的一定要简化。

三是加强对考察及差旅费的管理。

控制出市参加会议、考察的人数,不安排没有实际意义的公务考察活动。

四是加强对公务车辆的管理。

规范和控制公务用车修理、用油等行为;最大限度进步单车使用效力。

五是加强用电管理。

对空调、照明等进行同一管理,提倡勤俭用电。

六是全力推行无纸化办公,减少纸张使用。

七是控制公务接待用度。

严格执行

三定、四不准

制度,控制接待标准。

八是规范大宗购置及办公用品管理。

大宗商品购置一概按政府采购规定实施,办公用品采购实行定点采购。

九是规范财务管理。

公务用度支出实行计划管理,规范报批手续,实行

一支笔

审批和财务公然制度。

2.三公经费管理工作总结 篇二

自《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特别是2011年国务院要求各级政府将“三公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决算报告, 并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以来, “三公经费”支出公示成了各级政府廉政勤政的代名词, 成了狠杀各级政府奢靡浪费之风的杀手锏。但何为“三公经费”?为何社会公众如此高度关注?为何公开公示“三公经费”有如此大的作用?高校虽是从事教育、科研的非盈利公益性社会组织, 但其绝大部分经费来自财政拨款和行政事业性收费 (学费、住宿费) , 根据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 高校应当公开公示“三公经费”, 加大管控力度, 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1 当前高校“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内涵不清, 标准不明

不要说高校, 就连倍受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政府机关“三公经费”具体包括哪些部门哪些人员发生的费用;接待什么级别的人最多可发生多少接待费;什么级别的人可以公款出国 (境) , 每次出国 (境) 最多可发生多少费用等, 迄今为止, 没有任何一部法规予以清楚地界定, 从而导致目前“三公经费”内涵不清, 标准不明。

1.2 法规不健, 预算不全

首先, 针对政府部门 (包括高校) “三公经费”管理的行政法规只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及“八项规定和实施细则”等几部并不完整、严密的法规, 具体针对高校“三公经费”管理的法律法规更是一片空白。

其次, 高校生均经费预算拨款制度, 只要省级财政、教育部门核定认可了高校上报的本校专、本、预、硕、博等各种层次的在校生人数 (财政要求实名制) , 财政就按生均经费拨款标准10000-12000元/生·人·年乘以学生人数 (硕、博生按折算系数折算成本科生) 确定高校拨款, 并按比例确定基本经费预算和专项经费预算, 但这些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都没有要求高校设置“三公经费”项目、核定具体限额。由此导致“三公经费范围”无法确定, 遏制效果并不理想。

1.3 支出失控, 核算不一

“三公经费”由于缺乏严格的年初预算和标准控制, 导致高校在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和因公出国 (境) 时是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来支付各项费用。同时由于我国饮食文化和传统办事风格, 高校为了争取到更多更好的优惠政策条件和经济资源, 大事小事, 一般人物还是特殊人物, 只要是有所求的, 高校或以高档宴席处理, “无酒不成席, 无席不成事”;或安排高档轿车专车接送或“借用”;或找各种理由安排出国 (境) 考察旅游。如此高校在政策资源供不应求的激烈竞争下, “厉行节约, 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已然成了一句空话, “三公经费”支出标准严重失控。

由于“三公经费”内涵和标准缺乏法律法规规定, 导致高校在核算“三公经费”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其会计核算的随意性、差异性较大, 可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这样导致有的高校把本校发生的所有餐费、食品费、鲜花费、礼品费等列入“公务接待费”核算;而有的高校为避免“三公经费”过高影响不好, 在会计核算时有意识地降低“三公经费”, 只把校级层面发生的金额较大的接待费列入“公务接待费”核算, 而把金额较小的 (500元以内的) 和非校级层面 (含科研课题) 发生的接待费一律列入“其他商务服务支出”或“办公费”核算。有的高校甚至把相关“三公经费”支出转移到其所属基层单位开支。

还有列入“三公经费”核算的只是财政拨款发生的还是高校全部资金发生的, 不同高校核算口径不同。在当前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各地各部门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的高压态势下, 绝大部分高校采取的应对策略就是避重就轻, 该支出照样支出, 但在核算时采用了缩小的方法和不完全核算的方法来应对上级部门的督查。如此一来使得高校“三公经费”口径不一致, 核算不规范, 归类不完全, 无法真实、准确地反映高校“三公经费”支出情况。

1.4 考评缺位, 奖惩不严

高校要进行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 花钱是必须的。但由于当前对高校“三公经费”内涵界定、预算管理、绩效考评等法律法规尚属空白, 即使高校制定并严格执行与“三公经费”支出有关的内部控制, 如接待标准、出国 (境) 标准、公车使用级别等, 但离开了法律法规的约束, 每年的“三公经费”支出考核评价便无从谈起。况且高校对“三公经费”核算的是财务部门, 其只是审核和监督“三公经费”支出票据的合法性、支付报销手续的完备性;而高校内设监察审计部门由于缺乏有效的预算和管理制度, 其根本没有发挥应有的对“三公经费”进行相应监督检查评价奖惩作用, 即便是发现有的部门接待标准失控, 重形式、讲排场等铺张浪费行为, 要么不管不问, 要么管就只是简单的询问了事, 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家高校报道因“三公经费”过大而处罚过任何人。

2 强化高校“三公经费”管理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2.1 界定内涵, 明确范围, 制定标准, 为合理控制“三公经费”提供制度保障

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地方各部门公示“三公经费”这一举施只是遏制其上升势头的手段而不是根本目的, 因此要真正控制并降低“三公经费”, 必须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对“三公经费”建章立制, 准确界定内涵, 统一支出标准, 实行规范核算, 进行严格控制, 注重考评奖惩, 才能真正实现管控目的。

2.1.1 界定内涵

笔者认为国家相关部门应当沿用《机关事务管理条例》第七条“……定期公布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因公出国 (境) 费等机关运行经费的预算和决算情况”关于对“三公经费”的统一命名, 并通过法律法规对高校“三公经费”的内涵予以准确界定, 同时要求在每年的预算、决算中单列“三公经费”项目进行反映。

2.1.2 明确范围

笔者认为可以选择下列原则之一予以明确其范围:

(1) 小范围大口径原则。即校级领导、校级行政部门因管理工作需要使用其所有资金开支的“三公经费”。小范围仅指校级领导、校级行政部门因学校管理工作需要而开支的“三公经费”, 不包括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院系、教辅部门、离退休管理部门, 以及教师、学生, 离退休人员开支的“三公经费”;大口径则指高校所有资金开支的“三公经费”都应包括在内。

(2) 大范围小口径原则。即高校因工作需要使用其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大范围指高校所有部门和所有人员 (包括学生、离退休人员) 开支的“三公经费”。小口径仅指高校使用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

(3) 大范围大口径原则。即高校所有部门和所有人员因工作需要使用其所有资金开支的“三公经费”。

(4) 小范围小口径原则。即校级领导、校级行政部门因学校管理工作需要使用其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

2.1.3 制定标准

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分级别、按档次制定高校“三公经费”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 科学、合理地明确“三公经费”支出标准并要求高校严格执行, 不得突破。高校应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关于“三公经费”规定标准实行定员定额管理和支出申报审批制度, 按照“控制为主, 绩效引导”原则, 建立健全“谁主管谁负责”的问责制度和定期公示制度。

2.2 强化预算, 严控支出, 为切实降低“三公经费”提供措施保障

首先国家相关部门应当从规章制度的角度规定高校“三公经费”的预算目标、预算原则、预算项目、预算限额, 预算期间, 为切实降低“三公经费”提供政策保障。

其次, 高校应当改革预算管理体制, 着力解决“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存在的预算编制缺乏科学、预算控制缺乏意识、预算执行缺乏约束, 预算结果缺乏分析考评等问题, 全面树立“三公经费”预算观念, 严格预算程序, 早编预算、细编预算, 将“三公经费”直接纳入部门预算, 单列“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 (境) 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三个预算项目, 从全局上把握“三公经费”的总量和规模, 按照“三公经费”开支标准合理下达预算额度, 实行归口管理, 并说明各种费用的计算依据、标准和额度。

最后,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高校应加大预算执行监督力度, 严格执行“三公经费”预算, 从紧从严控制“三公经费”支出。通过计量、对比、分析, 揭示实际工作与预算之间的偏差, 并予以纠正, 保证“三公经费”预算目标的实现, 杜绝实际支出超编、超标、超额度和变相开支现象, 充分发挥预算的管理和控制作用。

2.3 完善科目, 如实核算, 为准确反映“三公经费”提供技术保障

高校应根据财政部制定的《2014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要求完善会计核算科目, 在“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下分别设置“商品服务支出———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出国费、公务用车购置”四个明细科目, 并按照本文笔者建议的“三公经费”的内涵、范围、标准如实核算, 如实报告, 而不需要也不应该重新统计“三公经费”支出情况。

2.4 定期公示, 加大考评, 突出奖惩, 为科学评价“三公经费”提供机制保障

国家相关部门应结合高校实情建立健全“三公经费”定期公示制度, 坚持以公开为原则, 不公开为例外, 明确公示项目、内涵、范围和期限;高校自身也应当严格执行公示制度, 实事求是公示“三公经费”支出, 并制定具体的措施予以保障, 确保“三公经费”公开不流于形式。

最后, 高校更应注重“三公经费”预算结果绩效考核评价, 在问责上下功夫。高校应当建立一套“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奖惩、反馈结果有应用[3]”综合的、全过程的, 在责、权、利相结合基础上的“内容具体, 指标明确, 奖惩到位”的高校“三公经费”预算绩效考核评价奖惩体系, 并实行信息化管理。通过“源头控制, 过程监管, 结果评价, 有奖有罚”等具体措施来保证科学、合理地考评, 激励部门和员工的工作热情、工作素养, 保证“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财政部.2014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云南省财政厅预算处.2013年云南省省级部门预算编制指南[M].2012, 8.

3.“三公经费”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三

摘 要 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我们可以看到,相应的党领导对目前“三公经费”的管理给予了更多的重视程度。自从党中央“八项规定”实行以来,国务院领导要求现阶段对“三公经费”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本文主要围绕现阶段“三公经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详尽的阐述,并就其有效对策给出了相关建议和意见,希望对于今后“三公经费”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三公经费 管理现状 有效对策

所谓三公经费,是指政府部门相关人员因为公务关系设计到的出国经费,公务过程中产生的招待费用以及公务车辆的购置以及运行费用。就“三公经费”的管理来说,是新一代领导人上台之后一个亟待解决的公共行政领域的问题。

一、“三公经费”管理现阶段存在问题探析

通过上文的相关内容阐述,我们已经了解到现阶段“三公经费”管理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虽然在改革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要想标本兼治,还需要对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有效的根除。

(一)公务车辆配置依然超出标准

从目前“三公经费”管理工作的开展现状来看,存在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依然是公务车辆配置的超标。从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规定来看,对公务用车都进行了一系列明确的规定,但是从车辆配置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地方的差异,公务用车的配置情况依然处于失控的状态。导致这一现象一直无法根除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一些超编制配车情况的存在,有的工作单位以特殊工作需要为由进行公务车的配置;除此之外,有的单位还存在严重的攀比现象,认为公务车的配置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此导致配置车辆的数量增加。

(二)公务行政接待的严重失控

就“三公经费”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公务用车配置失控的情况之外,公务行政接待也存在相应的失控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有一个特别形象的比喻,“公务接待大箩筐,各种费用往里装”。就公务接待产生费用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项目数量多且杂,进行项目接待不仅保罗了吃喝方面,同时还要包括酒足饭饱后娱乐项目的开支,临近接待结束的时候可能还会捎带一些土特产作为礼尚往来的赠品,直接导致公务接待开支的增加;第二,公务接待的档次飙升。公务接待支出费用居高不下的原因除了项目的繁杂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接待档次的不断提升,在这里面也有攀比意识的影响和作用。

(三)滥用公款,旅游成为趋势

“三公经费”现阶段管理过程中存在另外一个较为严重的现象和问题,是滥用公款,旅游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有的社团和协会以营利为最终目的,召集、组织相关部门另外以外出学习考察为幌子,利用公款遍游祖国各地,更有甚者,用公款游历好几个国家。就公款旅游的开支来说,少则上万,多则数万,不仅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同时还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二、解决“三公经费”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通过上文的相关论述,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现阶段“三公经费”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这些问题的产生的原因来说,主要有认识不足、制度不全、预算不严以及监督不够等多个方面的原因,笔者在下文的相关论述中,将着重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对解决目前“三公经费”管理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有效措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一)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就现阶段“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来看,最为重要的因素当属制度建设不全,比如就公务用车以及接待费用的产生来说,一旦有严格的执行标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就不会给相关人员过多的操作机会和操作空间。因此改善目前“三公经费”现状的第一步,就是要落实相应的制度建设,完善公务用车配置的标准以及公务接待的项目标准,从而明确今后三公经费的使用范围,为我国行政工作的有效改革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考核力度的加大

“三公经费”管理的改革工作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是,依然存在如此多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相关领导干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程度;而就领导干部不够重视的原因来看,是没有对他们的乌纱帽产生影响,也就是没有动摇到根本。鉴于此,就今后“三公经费”管理工作的开展来说,考核力度的加大成为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砝码,将“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与考核测评进行挂钩,必然会引起干部领导的重视;再将相关项目范围的具体操作流程给与明确的指示,落实相应的责任制度,建立完善有效的绩效评测体制,将每一项有效的行政行为都与绩效考核联系起来,必然能将“三公经费”的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民主监督的有效进行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两点措施之外,民主监督的有效开展实际上是对相应管理成果提供有效的保障。加强民主监督力度,推进“三公经费”使用的透明化,是“三公经费”管理开展过程中最好的防腐剂以及杀毒剂,在超标现象产生伊始便对违规现象进行有效扼杀,不仅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三公经费使用的知情权,同时还能对三公经费管理工作的开展起到有效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加快三公经费管理工作开展的进程。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现阶段“三公经费”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而言,从近期一系列单位“三公经费”的审计结果来看,地方各级各部门对“三公经费”的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但是在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三公经费”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王月琴.分析“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现代商业.2012.36:84.

[2]齐新.浅谈“三公经费”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中国外资.2013.04:115+117.

[3]丁爱霞.“三公”经费问题的原因对策浅析.现代商业.2013.06:116-117.

4.三公经费管理制度 篇四

2、局机关车辆由局办公室统一管理和调度,非重要活动或紧急情况不得租用社会车辆。

3、车辆使用实行“派车单”制度。派车单由局长或分管办公室领导签发,驾驶员凭单出车和报销费用。特殊情况先出车的,应事后及时补单。需要改变出车地点和时间的,应及时向办公室报告。因单位车辆均已公差外出,且工作时间紧确需租用社会车辆的,经报请局长同意,应按派车程序进行租用社会车辆,租车费用由车主来局签批结算。

4、局属车辆由驾驶员负责保管,驾驶员应保证车辆处于良好的`技术状况,确保内外清洁,出行安全。救灾专用车辆在防汛救灾期间,必须无条件服从全县统一指挥和调度。

5、车辆维修由驾驶员根据车辆状况向办公室提出,事前填写车辆维修保养申报单,并附维修项目清单、费用预算,经分管办公室领导审核后报局长批准,按规定维修。维修费用由办公室派员结算。

6、严禁非驾驶人员驾驶车辆,局机关工作人员因个人特殊情况确需用车的,必须经局长批准后按派车程序进行。

(一)接待来客

1、接待来客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30条规定,做到热情、周到、节俭和对口对等。

2、金寨籍老红军及其配偶回乡探亲,由办公室和分管领导牵头接待,其在本县境内的亲属一般不单独招待。

3、上级领导来县和兄弟县区来人联系工作,确需安排食宿的,由办公室负责统一安排,分管领导和对口股室陪同,接待标准按县有关规定办理。严格执行禁止工作日午间饮酒的规定。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或从事高消费娱乐活动。

4、乡镇(部门)领导或工作人员来局联系汇报工作,确需安排就餐的,经分管办公室领导同意后,由办公室安排工作餐,工作餐标准按县规定执行。确需陪餐的,其陪餐人数不得超过来客人数。

5.建立三公经费管理制度 篇五

二是深化“三公”经费公开。继续做好各单位“三公”经费公开工作,细化公开内容。指导各部门认真做好“三公”经费公开工作,细化“三公”经费的解释说明,逐步扩大公开范围。扎实做好“三公”经费公开工作。

三是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深化全口径综合预算改革,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进一步规范党政机关的收支活动。细化预算编制,进一步完善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等各项支出标准,健全各项资产配置标准。加强资金支付审核,强化预算刚性,对“三公”经费、会议经费等,严格控制调整追加,完善公务卡使用和结算制度。强化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扩大绩效跟踪和评价范围。严格财经财务纪律,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相关阅读

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四风”问题,要及时提出解决的措施办法并提炼上升为新的制度。昨天下午召开的我市深入推进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印发了《深圳市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加强制度建设参考指南》(下简称《指南》),《指南》提出了上述要求。

备受关注的严格“三公”经费管理使用制度、干部作风状况考核评价制度、高等学校去行政化的有关制度等制度建设,均被列入《指南》。

按照《指南》的要求,除对现行制度进行一次全面梳理,认真排查制度规范的“空白点”,及时查漏补缺外,还将聚焦“四风”问题,按照科学规范实用、符合政策法规、开门立制和强化制度落实的原则,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及时解决并提炼上升为新制度。

增加干部作风考核内容

记者看到,在备受关注的严格“三公”经费管理使用制度方面,《指南》提出,要根据各单位实际,完善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公务用车使用管理办法、因公出国(境)管理规定,修订楼堂馆所建设管理制度,完善会议、培训、活动经费管理办法,完善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住房、用车等工作生活待遇方面的规定及“三公”经费管理办法。

在干部作风状况考核评价制度方面,《指南》提出,在现有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指标体系考核、社会建设综合考核等制度的基础上,增加对干部作风情况进行考核评价的.内容,突出作风在干部考核评价中的重要地位,促使以好的作风抓好工作落实。

《指南》在高等学校去行政化制度方面也提出要求,指出要细化“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办法,构建符合高校特点的管理体制。

将定期通报各单位建章立制情况

6.三公经费管理办法(试行)范文 篇六

(试行)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关于厉行节约的各项规定,规范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以下简称“三公”经费)的管理,巩固和深化我街道厉行节约工作成果,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推进“三公”经费管理长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确保“三公”经费“零增长”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办法。

一、出国(境)经费管理

第一条

严格履行出国(境)审批备案制。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坚决不予批准,切实压缩无实质性内容的一般性出访活动。

第二条

严格控制出国(境)经费预算。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因公出国(境)的,经审批同意出国(境)发生的费用,符合本单位的包干公用经费、日常业务经费以及符合支出规定的专项经费或结余经费中列支。对未按要求审批备案的因公出国(境)费用一律不予报销。

第三条

财务要加强因公出国(境)经费的核算和管理,严格执行因公出国(境)经费报销规定,出国(境)费用报销必须附出国(境)任务批件、正式发票及费用清单,按财务有关规定办理。因私出国(境)产生的费用,一律不予报销。

二、公务车辆管理 第一条

公务用车配备使用遵循经济适用、节能环保、保障公务、节约使用的原则。

第二条

严格实行公务用车编制管理和配备标准规定。第三条

公务用车的配备更新,应严格按规定程序审批。

第四条

不准采用转让、变卖或其它方式擅自处置公务用车。

第五条

单位领导干部只准使用其任职单位的在编车辆,不准使用非任职单位的车辆。领导干部工作调整、调动的,不得“车随人走”。

第六条

公车运行维护严格执行“定点保险、定点维修、定点加油”制度,推行单车费用核算,实行集中支付管理。

第七条

不准长期借用、占用下属单位或企业的车辆,不准擅自接受任何单位和个人赠予的车辆。

第八条

不得公车私用。一律不准用单位的公务车辆学习驾驶技术;一律不准擅自驾驶公车;一律不准利用职权向企业和他人借用车辆;一律不准将公车用于婚丧喜庆、度假休闲等非公务活动。

三、公务接待管理

第一条

公务接待坚持节约简朴的原则,严禁奢侈浪费。要加强对公务接待费用列支的管理和监督,进一步完善公务接待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公务接待审批制度,明确公务接待范围、公务接待审批手续和公务接待标准。

第二条

公务接待中,严禁使用高档烟酒和用公款购买礼品,提倡对口接待,食堂就餐,控制陪客人数,严格申报审批程序,禁止工作日午餐饮酒。严禁市内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用公款互相请吃请喝。

第三条

7.三公经费管理工作总结 篇七

“三公”经费指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因公出国费、公务购车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这三项经费。具体包括工作人员因公出国 (境)的住宿费、旅费、伙食补助费、杂费、培训费等支出;公务用车购置费及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用等支出;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支出等。我国高校绝大多数是公办高校,主要经费来源靠财政拨款,因此,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经费主要由财政拨款支付。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高校除了财政拨款外,还有一部分是高校自身的学费收入等。笔者认为,从“三公”经费来源上讲,不论是公共财政拨款还是高校的非税收入,只要形成了“三公”经费开支,都应统计进去。目前“三公”经费支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财务管理问题,而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焦点,不单发生在党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在高等学校也逐渐显露出来。自从中央落实“八项规定” 以来,以前比较常见的公款吃喝问题,现在明显收敛了很多,但还存在一些隐性公款消费情况,况且高校“三公”经费严重挤占了高校教学经费,如何管理与控制好“三公”经费,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成为高校财务管理者及决策层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高校“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公务接待费管理没有统一的开支标准,财务人员无法事前控制。高校实行的收付实现制,不计算成本,财务对所发生的“三公”经费基本是事后核算,如“三公”经费中的公务接待费基本上是先在协议宾馆、酒店签单,月终由办公室报帐人员统一结算, 签单内容五花八门,随意性较强,花钱基本上就是领导一句话, 接待档次高低全由领导说了算,没有明确的公务接待制度。虽然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明确了公务接待活动一律不得提供香烟和高档酒水,但报帐中烟酒发票仍经常出现。公务接待中烟酒上了,领导也签字准予报销了,财务人员往往是事后监督,无权控制经费使用。财务人员只能对支出票据的合规性、合法性、真假性进行审核,不能控制“三公”经费的支出过程,更无法控制“三公”经费的支出结果。

2.公务出国费管理不规范,缺少刚性制度。近年来,高校公务出国费在“三公”经费中呈上升趋势,高校的因公出国(境)费用主要用于合作办学、学术交流、对外考察、师资培训等方面。高校通过与国外高水平院校的国际间科研合作和办学,可以全面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学校的科研实力,对引进外国的先进办学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还是存在公务出国费管理不规范的地方,少数考察团并没有安排实质性工作任务,却打着合作办学、出境考察的幌子到处游山玩水,考察费用人均少则上万元,多则数万元,浪费极大。教师出国培训费用管理不是很规范,通常做法是出国前教师先在学校借支境外培训费,等回国后再凭发票实报实销,由于没有刚性的制度,导致一些教师回国后拿来一大把在国外消费的发票来冲帐了事,有的甚至将自己日常生活消费品发票全数拿来抵帐报销。

3.“三公”经费中公务购车及运行费所占比重大,维修保养费过高。高校“三公”经费中公务购车及运行费在高校公用经费中占了很高的比例。据财政部统计,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当年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3.64亿元,其中车辆购置及运行费59.15亿元,占“三公”经费总数的六成以上,是公务接待费的4倍。公务用车存在运行成本过高,使用效率低,维修保养费过多等诸多弊端。以某高校为例,某校院办共有12辆公务车,有12位专职司机,2012年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108.42万元,其中:燃油费53.60万元,维修费27.87万元,过路过桥费9.37万元,保险费4.95万元,其他12.63万元。2013年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106.82万元,其中:燃油费35.51万元,维修费34.83万元,过路过桥费10.71万元,保险费6.12万元,其他19.65万元,虽然2013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年较2012年略有下降,但燃油费及维修费所占比重仍然很大。

三、对策及建议

1.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教育,杜绝公务接待费随意性开支。“三公”消费的主体主要是领导干部,手中都掌握一定权力,尤其是单位主要负责人,由于人、财、物权都在其一人的掌控之下,权力过于集中,单位大小事情基本上是领导说了算,因此领导干部应该率先垂范,在思想上千万不能麻痹和松懈,在公务接待费上更要定制度,立规矩,杜绝公务接待随意性开支。只要领导干部筑牢思想防线,带头增强压缩“三公经费”的责任意识,从思想源头上自觉抵制“三公”消费,领导干部才能以自身优良作风做榜样, 形成好的党风,促进厉行节约的良好社会风气。

2.从源头控制,加强预算管理,细化“三公经费”管理。规范 “三公经费”的源头在于预算,因此,预算要从严,要细化“三公” 经费支出标准。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为进一步压缩三公经费提供了可能,新一届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严格控制管理“三公”经费,本届政府任期内“三公”经费只减不增,表明了中央政府的决心。因此,只要预算上对“三公经费”支出进行合理压减, 完善“三公”经费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加强事前监督,增强预算对“三公”经费刚性约束,就能将“三公”经费压缩在合理范围。 其次,在部门预算执行中,要严格要求各部门必须按照批复下达的“三公经费”预算执行,对超预算支出的“三公”经费,财务部门一律不予报销。

3.加强监控管理,规范公务用车。公务用车一直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央提出公车改革到今年已经20个年头了。 推行公务用车改革,提高资产综合利用率,减轻学校经济负担势在必行。根据公务用车“数量减少、费用降低、管理规范”的工作目标,参照一些政府机关的具体做法,除留用的交通车辆外,其它交通车辆视其保险、养路费等情况,到期后停止运行,作拍卖处理。对于留用的交通车辆,要加强监控管理,具体应做到:(1) 在每台车上安装ETC系统(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控制公务车辆高速公路通行现金支出。(2)在每台车上安装GPS定位系统,对公务用车行驶线路、油耗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有效遏制公车私用现象。(3)加强车辆维修保养流程控制。针对油耗过高的情况,建议由校办到石油公司统一购买油卡,对公务车实行派车制度,加油采用按里程耗油定额加油,杜绝一些部门和人员虚开加油发票列支。固定车辆维修点,由校办统一跟合作单位签订车辆维修合同,年底一次转账付款。

4.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规范公务支出管理。公务卡是金融机构为行政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含聘用人员,以下同)发放,主要用于公务活动开支的一种贷记卡。公务卡的适用范围包括:预算单位原使用现金结算的办公费、印刷费、水费、电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公务接待费、劳务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等有关商品和服务的日常公务支出费用。公务员在公务消费中一律刷公务卡结算。实行刷卡结算,最大限度减少现金支出,增强“三公”经费支出透明度。推行公务卡结算方式,可以直接查询每一笔公务支出明细,清楚消费在哪,能杜绝隐性消费,杜绝虚假发票报销,实现“三公”经费精细化管理。

5.“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强化师生员工的监督作用。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之一就是推进高校“三公”经费公开,公开“三公”经费是利用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来加强经费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高校应在年初公开“三公”经费的预算,在年终决算报表时,公开本单位“三公”经费支出总额及明细数,并附相关文字说明,接受全校师生员工的监督。通过高校“三公”经费的公开,一来可以促进高校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尽量做到客观、翔实,二来可以接受社会和舆论的监督,使全校师生有知情权,从而形成一股节约风气,提升正能量。

四、结语

8.三公经费管理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三公经费管理措施

目前仍然有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对三公经费不够了解,所谓的三公经费主要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用车的购买以及行驶过程的一些运费、公共的一些接待费用。近几年来虽然有许多行政管理人员加强了对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管理,也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减少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支出,但是目前仍有很多的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三公经费管理的重要性,再加上国家在三公经费方面所制定的制度也不够完善,监管的力度、监管的方式都存在很大的漏洞,使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支出大幅度降低。

1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制定内部的控制管理制度

结合我国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以及管理的力度来看,要想减少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支出,就应该实行内部控制、内部管理政策,建立完善单位内部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力度,减少三公经费的支出。

1.1制定相关的公务接待制度对公务接待而言,涉及的方面是比较广的,上有中央、下有地方,因此在公务接待上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是有必要的。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公务接待上的制度并是不很健全,而且也不够科学、一些制度没有明确的规定,只有原则性,没有做到细化,这就导致在执行上存在一定的漏洞。因此在制度的制定上要不断的修订、完善,做到细化、科学。如:单位减少公务接待随从的人员、严格规定接待的地方,规定接待的费用。

1.2合理的分配公务用车在三公经费的支出中,公务用车的费用是相当高的。对于这一问题,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制定严格的公务用车分配制度,对公务用车的出行做好记录,同时对公务车辆的购买要经过上层领导的批准。实行公务用车运行费用单车核算制度,要奖罚分明,严格的对公务用车的运行费用做好控制,降低公务用车的行车费用。如:在行政单位常有工作人员没有经过领导的批准就私自动用车辆,因此,管理人员要做好监管工作,实行奖罚制度。

1.3对财务管理制度要不断的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管理包含各个方面,如:出差、接待、考察、购车、会议、出国境的批准、报销等等。在费用的结算方面,应该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避免进行现金结算。同时还应该将公务卡制度推广到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对三公经费结算以公务卡结算为主。在出国境的问题上,出国境的费用首先要经过审核,减少出国的费用,同时管理人员应该做好监控,防止行政人员拿公款出国旅游。

2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加强管理力度

2.1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责任意识要想做好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管理,首先应该从单位内部的工作人员做起,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增强责任感。因此,行政单位的领导应该做好领导工作,要不定期的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让管理人员明白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对单位经费如何的运用、都要经过领导的批准才能运用。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所以事业单位的领导应该做好带头作用,做好榜样,以身作则,三公经费的管理自然能做好,单位三公经费的支出也会大幅度的降低。

2.2严格的对三公经费进行审核管理在三公经费的审核批准上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做好以下两个工作。①做好发票的审核工作,在审核发票的同时要确定发票是否真实,发票上的数据是否符合规格,避免弄虚作假状况的发生;如果是公共接待,财务管理人员应该依据单位的接待制度为主,避免一切的超额现象;同时还要看是否经过了单位领导的审核批准以及是否在三公经费的开支范围之内。②财务管理人员要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在财务的核算上,财务管理人员要严格的按照会计科目的指定进行会计核算,避免会计科目使用不当带来的支出问题。

3总结

总的来说近几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三公经费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大幅度降低了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支出,但仍然不能跟上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脚步,在三公经费的管理上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对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单位内部的管理,不断修订和完善管理制度,做好三公经费的管理工作,减少三公经费的支出,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旭人.积极发挥财政职能全面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J].中国财政,2011(24).

[2]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不断健全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之一[J].财务与会计,2011(12).

9.机关单位三公经费管理制度 篇九

一、“三公”经费定期上报制度。

严格按照公司《公务接待制度》和《公车使用管理制度》,做好每月的上报、审批、核算、累计等基础性工作。每季末,在公司党委会议上公开上季度公司和子公司的“三公”经费支出执行情况,同时在公司内网予以公示,接收全体员工的监督。

二、公务卡制度。

由综合部负责,拟办理公务卡制度。公司中层以上干部开立公务卡,其他干部职工根据工作需要原则自行确定;因工作需要,经公司领导批准,在具备刷卡条件的商户进行公务消费时,用公务卡进行结算办公费、差旅费、培训费、会议费、交通费、招待费等商品和服务支出,原则上不使用现金结算。

三、公务考察制度。

公务考察,在两周前将公务考察目的、内容、地区向公司党委进行汇报,经同意后方可实施;外出一周前将审批手续、考察日程、外出人员名单报综合部备案,严格按规定控制天数、人数、次数。

四、备查账制度。

公司综合部负责专项登记公务接待、公务考察相关详细信息,同时负责登记公务用车的燃油、维修等费用信息。公务接待按公务接待表及实际支出;公务考察登记外出考察审批表相关内容;公务用车建立公务用车登记备查制度,司机班负责人每月向综合部上报公车运行的公里数、里程数、百公里油耗。公司综合部每季度向党委公布“三公”经费使用情况。

10.三公经费管理工作总结 篇十

随着“阳光财政”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做为政府公共预算中的“三公经费”支出,已成为全社会对政府预算支出观注的重点。“三公经费”支出过于庞大,已是政府预算中不争的事实,为维护政府预算的公信力,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发展国民经济、建设公共基本服务,扩大改革开放成果上,必须规范“三公经费”支出,从而进一步压缩行政运行成本。为此,结合我县“三公经费”存在的实际状况,对“三公经费”预算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一、“三公经费”状况及存在原因 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2016年全年公共财政收入为24873万元,在全市十区县中排名末位。2016年,全县供养人员为6929人,其中在职人员4767人。全县核定党政机关一般公务用车编制143辆(不含中央确定的17个配备执法执勤用车的系统)。2016年部门决算中,“三公经费”支出2507万元,占全年公共财政收入24873万元的10.07%,占全年“商品服务支出”20167万元的12.5%。其中:公务接待支出为1032万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用1136万元。在职人均“三公经费”为5259万元/年,仅次于当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756元/年。若加上各部门变相计入“会议费”、“培训费”中的接待和用车支出(全年以上两项费用决算数为2688万元,按30%计算三公经费),预计我县在职人员“三公经费”人均实际支出数为6950元/年,远超当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做为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无论从公共财政收入、人均财力、农民人均纯收入上对比,均远低于市内其他兄弟区县,而我县的“三公经费”比例之高,与做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实际情况是严重不符合的。虽然近年来,我县因移民迁建,各项工作任务重、难点热点复杂是导致“三公经费”支出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剔除这些因素后,预计人均“三公经费”支出约5000元/年,其规模仍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在“三公经费”的控制、管理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预算执行与监督不到位,导致预算约束力不足,监督机制形同空设。

近年来,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大力开展“厉行节约”,但从该项工作实际取得的效果上看,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预算控制及预算执行力度不足。在预算的中途调整及追加上,虽然建立有相应的监督机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受政府影响较大,导致监督乏力。形成以上尴尬局面的原因既有“政治”的因素,也有“人”的因素。政治的因素主要是盲目追求发展目标,导致从中央至地方,忽视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发展任务逐年高升。层层高压下的结果,反映在地方则容易导致政府预算调整幅度过大。由于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各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保障部门运转经费宽松,以及职工福利待遇符合实际,只能通过不断地向政府申请工作经费的方式解决,而地方政府为快速推动各部门工作,完成上级下达的硬性发展目标,必然选择不断加大经费保障的方式,制定各类激励措施,确保工作任务落实。最终促使各部门超编使用人员、超编配置公务用车、要政府拿钱办事、部门间相互攀比且铺张浪费的现象越演越烈。而从人的因素上看,则主要反映在群体思想观念与整个社会风气下的个人享乐主义滋生,导致相当部份干部放弃了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公私不分、相互攀比,甚至穷奢极欲的现象存在,导致“三公经费”逐年增长且无法公开、不敢公开。

(二)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体制上的不完善,导致“三公经费”无法控制。从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体制上看,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可调配为地方可用财力,是地方政府预算资金的重要组成。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虽然具有附加性和指定性,但在地方财政资金的组成中,特别是在贫困、落实地区,一直是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主要资金来源。然而从转移支付资金结构上看,专项资金占上级财政补助的比例过高、分配上的不规范且基本无配套工作经费的事实,是导致各级政府“跑部钱进”、行政运行成本及项目管理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目前来看,一般性转移支付已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和完善的分配管理办法,各地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和地区系数,基本能够测算出当年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增量。而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至目前,仍未出台规范的分配办法,一个地方当年所得资金大小,基本依靠对上汇报、争取的方式获得。因此,由于分配机制的不完善,人为操作空间较大,加上该类资金在管理上交叉重叠,既有财政部门下达的,也有主管部门下达的,导致地方政府对上申报项目难,责任部门具体落实项目难。而在分配过程中的产生的“暗箱操作”成本、行政成本、配套管理经费等,也成为地方政府“三公经费”的主要组成。(三)监督机制上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政府预算管理上的不公开、不透明,加上监督上的缺位,是滋长“三公经费”过度膨胀的主要原因。1994年颁布并沿用至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是各级地方政府编制预算的法律依据,该部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了地方预算的编制、审批机关以及使用对象。从条文规定上看,由于受历史时期局限,预(决)算数据的监督与使用并不涉及社会公众。同时,2016年,国务院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明确要求将财政预(决)算报告做为重点公开内容,向社会予以公开。然而,由于无详细的公开细则和通俗易懂的公开格式,在实际公开时,各级政府公布的数据均存在不透明状况,令人产生“雾里看花”的感觉。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官本位”思想严重,认为政府预算是行政体制内的事,应由政府制定和主导,忽视了政府预算所代表的公共性、服务性,形成了政府利益至上的事实,从而导致“三公经费”长期以来呈无节制的状态增长。

二、解决的措施及对策

随着经济运行国际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三公”经费支出有其存在的公共性和合理性,任何国家、任何政府,都有“三公”经费支出。它的发生是政府从事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所必须的财政经费保障。如何合理界定“三公经费”,切实发挥其应有作用,是当前建立“阳光财政”的改革目标之一,也是反腐倡廉,维护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举措。为此,针对“三公经费”存在的必要性、特殊性和复杂性,就如何控制其规模、规范管理办法,提出如下建议。

(一)合理界定“三公经费”支出、核算范围,科学安排资金需求。

合理界定“三公经费”支出、核算范围,将不属于核算范围的支出排除以外,并以制度的形式加以落实,是规范“三公经费”支出的根本举措。

1.细化预算管理。以我县为例,各部门的年初预算经费除去人员工资性支出后,主要由按人头计算的定额公务费、按电话部数及核定的小车台数计算的公用经费、开展项目所需的工作经费三项组成。但在人头经费管理及项目工作经费管理上,由于未细化到“项”级、“目”级,而是笼统地归集于“行政运行”科目,导致部门在使用上有漏洞可钻,因此,应进一步细化预算,从会计核算上明确部门经费使用方向;

2.合理界定人员编制及公务用车编制,严格在编制限额内核算经费,对超编使用人员及车辆的,一律予以裁减和公开处置,并设行行政问责制,各部门一律不得以推进工作为由,变相使用临聘人员和超编、超标配置车辆;

3.根据工作性质和工作开展情况,合理制定接待标准(范围)、车辆运行标准和管理制度。在接待标准的制定上,可根据经济发展和地区物价指数,合理制定接待标准,并规范接待事由审批程序。杜绝部门内部、部门之间相互宴请或超标接待的情况发生。在公务用车的管理上,应坚持建立“公务用车台账”,根据单位车辆台数,结合用车审批表,分别建立核算台账。同时,公务接待与公务用车运行支出(购油、保险、维护)中,尽量要求使用“公务卡”结算。

4.规范会议费、培训费支出,明确核算范围和标准并合理制定差旅费标准。在会议费及培训费支出上,要制定严格的报销标准,并与接待费、职工福利待遇进行划分,杜绝将“三公经费”纳入会议费、培训费核算。在差旅费标准的制定上,要根据经济发展和地区物价指数合理制定,并严格审核。

5.加强对公务人员的考核管理,在现有的津贴补贴政策上,合理制定对公务人员的考核奖励办法,坚持按劳分配原则,防止“吃大锅饭”、人浮于事的现象存在。

6.加强干部思想作风整顿,坚定理想和信念,当好群众表率。同时,加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培训和管理,对乱账、假账、小金库现象查实一个,处理一个,杜绝部门违规操作空间。

(二)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模式,建立科学的分配体制。

1.进一步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在转移支付总额中的比例,缩减专项转移支付的相对比重。使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确保地区间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封闭项目资金分配上“暗箱操作”的空间。

2.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逐步整合现有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提高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使用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效益性。一是根据地区发展水平,科学界定专项转移支付的标准,加大对贫困、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二是加强地方政府对专项资金规划、实施的自主性,避免过度建设、重复下达,使之既符合地方发展实际,又减少投入成本;三是在项目的分配上,应考虑地方政府尤其贫困地区的真实财力水平,不能“嫌贫爱富”,即对有配套的地方加大项目下达力度,无力配套的地方则弃之不顾;四是加强对上级主管部门开展各类达标、升级配套的管理,将有限的财力投入到民生事业,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通过以上措施,减少地方政府“跑部钱进”的主观能动性,将主要精力放在项目规划、落实上,最终减少“暗箱操作”成本、行政支出成本、项目管理费用。(三)建立广泛的社会监督体系并执行严厉的行政问责机制。

在进一步完善现有监督机制的基础上,推动和建立广泛的社会监督体系,并执行严厉的行政问责、社会问责机制,为提高“三公经费”透明度和形成惯性规范提供保障。1.完善现有监督机制。既要以立法的形式增强预算编制的透明度,也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制裁逃避预算公开(监督)的行为,确保规范“三公经费”工作有法可依;

上一篇:燃气公司经营方案下一篇:《传神写照──人物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