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春联

2024-07-12

我国最早的春联(共11篇)

1.我国最早的春联 篇一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见《宋史·蜀世家》),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春联亦称“门对”、“春贴”,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贴春联,是我国民间过春节的一项重要内容。民间的春联多用大红纸书写,上联贴在门户右边,下联贴在左边,有的还在门楣上贴有横披。春联的书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对仗工整、文字精巧、平仄协调,富有节奏感。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春联也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

贴春联之俗源远流长,它最早起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辟百鬼(见《后汉书·礼仪志》注引《山海经》)。由此人们认识到鬼怕桃木。所以古人以桃木制成两块木板,左边一块绘上神荼的像;右边一块绘上郁垒的像,这绘有二位神像的桃木板就是“桃符”。这两位大神是专管天下众鬼的“鬼王”,百鬼畏之。过新年时,将这两块桃符放在大门两边,以驱鬼辟邪。

在桃符上题写对联始于五代的后蜀。在蜀亡的前一年除夕,蜀国后主孟昶命学士辛寅逊在桃符板上写两句吉语献岁,因嫌其词不工,就自己提笔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见《宋史·蜀世家》),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2.我国最早的春联 篇二

M9内出土人物铜带钩1件 , 钩残。带钩中的人物头戴毡帽, 两耳部盘发为髻, 窄额头, 颧骨突出, 鼻梁高大, 身穿短袖连体方格纹裙装, 右腿半曲足着地, 左腿跪卧, 怀内抱着一把乐器弹奏, 属典型的胡人装束。人物怀中的抱琴, 残高6.5厘米, 长柄笔直 (直项) , 弦轸可辨 (两轸) , 音箱应为圆形, 因人物右手正在弹拨而遮盖, 具有弦鼗 (táo) “盘圆柄直”的特征。该铜带钩的胡人怀中抱琴, 形象栩栩如生, “弦鼗”形制清晰可辨。因“弦鼗”横抱于人物怀中正在弹奏, 故命名为“胡人弹弦鼗铜带钩”。 (图一、二)

弦鼗属抱式弹拨乐器 , 弹拨弦鸣 而作声。唐代杜佑在《通典》中写道:“今清乐秦琵琶 , 俗谓之秦 汉子 , 圆体修颈 而小 , 疑是弦鼗之遗制。”秦代称之为“弦鼗”, 俗称“秦琵琶”, 唐代易名 为“秦汉子 ”, 是当代三 弦的前身[2], 也是琵琶 的雏形[3]。唐代徐 坚认为, “琵琶出于弦鞉”[4], 裘锡圭认为 , 甲骨文中有“ 鼗”这个 字 , 似应读为 “鞀 (táo) ”, “鞀”的异体写为 鞉、鼗[5]。

弦鼗由周时的打击乐器“鼗”发展而来。鼗, 即民间生活中常见的拨浪鼓, 也叫货郎鼓。《诗经·有瞽》中, 有“应田悬鼓, ( 鼗) 磬祝围”[6]之句。《周礼·春官》“大司乐”曰: “小师掌教鼓、鼗……”郑玄注之曰, “如鼓而小, 持其柄摇之, 旁耳还自击”[7], 其述正是拨浪鼓之形制。郑祖襄先生曾说:“卜辞所录, 与《商颂·那》‘置我鞉鼓’一句相符 , 因此可以说, 鼗在商代已经产生。”[8]晋代傅玄在《琵琶赋·序》中所记:“嬴秦之末, 盖苦长城之役, 百姓弦鼗之。”[9]意思是说, 秦代百姓为调剂繁重的修筑长城之劳役 , 便把“鼗”这种有柄的小摇鼓加以改造, 张以丝弦, 制成了一种直柄、圆形音箱、两面蒙皮、抱于怀中、用手弹拨作声的乐器, 即“弦鼗”。由此可见, 弦鼗出现的最晚时间当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即 公元前214年开始修 筑长城之时, 时代近同战国晚期。

图一 胡人弹弦鼗铜带钩 (正面)

图二 胡人弹弦鼗铜带钩 (背面)

弦鼗发展至后来, 成为琵琶、三弦等胡琴类乐器 (弓弦弹拨乐器) 的一种。陈旸在《乐书》 卷129《乐图论·胡部》 “秦汉琵琶”条下 说 , “秦汉琵琶 本出于胡 人弦鼗之 制……”[10]据王晓俊先生研究[11], 秦汉之前的“胡人 ”是指我 国北方匈 奴人 , 也就是说 , 中国琵琶 最早是源 自于我国 北方少数 民族, 而非西域外族。“胡人弹弦鼗铜带钩”的出土及展现出的文化特征, 同春秋战国时期秦代北方胡人与中原汉人之间相互交流的大趋势吻合, 是北方胡人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流的一个印证, 为研究当时社会的文化生活与交流提供了鲜活的实例 , 同时也佐证了三弦、琵琶等胡琴类乐器源于本土而非外来的说法。

在四川彭州征集的一件汉代演奏画像砖上, 有一幅乐器演奏画面, “一房屋内, 三人正在演奏, 右一人吹竽, 左一人鼓瑟, 中间一人正弹弦鼗”[12], “弦鼗”演奏者一手 斜持“弦鼗”, 一手拨弹。高文先生经过翔实的史料查询和研究, 认定此物为弦鼗, 其言“‘弦鼗’高11厘米, 直项, 三轸, 应有弦 (由于砖的风化, 弦不易看到) ”[13], 并认为这是“我国最早的弦鼗图像”[14]。

3.我国最早的学校等 篇三

西安城墙历经5次修筑

近日,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专家对含光门段的古城墙进行了考古调查,结果发现古城墙的外部是明清城墙,内中夹有隋唐长安城的皇城城墙,是历经5次大规模修筑而成的。第一次是隋唐期,现在其断面呈近三角形;第二次是唐末五代期,此时加厚旧城墙1.5米到2.5米以上,顶部也加高将近1米;第三次是宋元期,此时增补层处于明城墙断面中心,土色暗褐,质地密实,夹有少量砖瓦;第四次是明清期,此时将以前所筑城墙的墙体全部包筑于内,也即是现在称的“西安城墙”;第五次是现代修葺层,主要是上世纪80年代初西安市进行的加固处理。这段城墙断面的考古调查不仅让人们了解了“西安城墙”的维修改建历史,还对研究隋唐长安城皇城的结构及其构筑技术与设计思想等具有重要价值。

举手礼的起源

士兵见到军官、学生碰到老师、入党入团仪式等都要行举手礼。原来,在中世纪的时候,骑士们常在公主和贵妇们面前比武。在经过公主的坐席时,骑士们要吟唱一首赞美的情诗,其诗里往往都把公主比做炫目的太阳,武士们要把手举起来做挡住阳光的姿势,借此瞻仰芳容,表示虔敬。后来,这种礼节便演变成见到尊敬的人就把手举到眉上,形成举手礼了,并一直沿用下来。

角抵——我国古代的相扑

相扑一直被认为是日本的国技,其实,相扑原是我国古代“角抵”的一种。早在西汉初年,冀州(今河北)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游戏:人们戴着有角的面具互相比武、斗力。这种既是竞技又是表演的活动,被称为“角抵”,又名“蚩尤戏”。司马迁在《史记·黄帝本纪》中曾记载:“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为蚩尤戏。”将“角抵”与黄帝战蚩尤的传说联系起来,这就足够说明它的漫长历程。古代的“角抵”的范围很广,相扑仅是其中一部分。到宋代,“角抵”一词才专指摔跤一类活动,亦称相扑。

陛下、殿下、阁下的区别

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是臣僚谒见帝王时所处的地点和位置。后来,可能是臣僚们为表示对帝王的恭敬,而用的一种称谓。因为臣僚见帝王常用陛下一词,慢慢就转变成了对帝王的尊称。殿下一般是对太子、亲王、皇太后、皇后的尊称。他们生活起居在宫殿之中,所以有此称谓。阁下一词盛行于唐代,当时是对高级官员的尊称。因为古代高级官员的官署往往称阁,例如龙图阁、天禄阁、东阁、文渊阁等等,故以阁下相称。

河南发现2000多年前大型水利灌渠

近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发现一处大型水利灌渠,探明长度800米,距今至少2000年,这对研究当时的农业、水利等有很高的价值。据介绍,这条水利灌渠位于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镇辛庄村,水渠截面呈“U”字形,上部宽3.5米,下部宽1米,深2.3米。专家认为,这种截面呈“U”字彤的水渠既能起到加固渠岸的作用,又能最大限度地防止水土流失,建造方法科学合理。该灌渠的发现说明,当时的洛河、伊河之间的洛伊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非常适宜农作物的耕种和人类居住。

南无阿弥陀佛的含义

信佛的人总是口念“南无阿弥陀佛”,虔诚地祈求佛的保佑。“南无”(音na,mo),是“归敬”、“归命”、“敬礼”的意思。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印度佛经《阿弥陀经》上说,信佛者只要一心长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临死之前佛就会出现,将虔心礼佛者接引至“极乐世界”。所以,佛教的信仰者经常口念“阿弥陀佛”。为表示尊敬,特地加上“南无”二字。这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的来历。

酒吧的由来

酒吧是酒馆的代名词,英文名叫Bar。它最早起源于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期。最初,在美国西部,牛仔们很喜欢聚在小酒馆里喝酒。由于他们都是骑马而来,所以酒馆老板就在馆子门前设了一根横木,用来拴马。后来,汽车取代了马车,骑马的人逐渐减少,这些横木也多被拆除。有一位老板不愿意扔掉这根已成为酒馆象征的横木,便把它拆下来放在柜台下面,没想到却成了顾客们垫脚的好地方,受到顾客的喜爱。其他酒馆听说此事后,也纷纷效仿,柜台下放横木的做法便普及开来。由于横木在英语里念做“Bar”,所以人们索性就把酒馆翻译成“酒吧”。

水秋千——我国古代的跳水运动

宋朝以前就出现一种跳水运动,当时叫“水秋千”。表演者借着“秋千”使身体凌空而起,在空中完成各种动作之后,直接跳入水中。它动作惊险,姿态优美,类似现代的花样跳水。唐代赵璨的《因话录》记载:洪州(今南昌)曹赞能在“百丈樯上,不解衣投身而下,正坐水面,若在茵席”,或在水中“回旋出没,变化千状”。这可看作是我国早期的跳水运动。

[文稿]李莉

4.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 篇四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汉代版《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于临沂银雀山汉墓中。

孙子兵法共分为13篇,分别为: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另外三十六计也是由后人在研读《孙子兵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孙子兵法》的特点

1、朴素的辩证观

说辩证观有些抽象了,具体的话就是凡事要看两面,此时的退或者是失不一定是绝对的,是为了以后的进和得做准备的。还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是同样的道理。

2、明确的奖罚

严明军纪,奖赏分明,而且不论奖罚,即时生效。这样的话大大的提高了战士的士气,起到了很好的鼓舞作用。

3、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5.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篇五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首,分为“风”“雅”“颂”,形式以四言为主,手法多用“赋”“比”“兴”,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只有题目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诗经名句精选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国风 秦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5、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6、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诗经.小雅.伐木>>

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大雅·抑》

8、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诗经·唐风·绸缪》

9、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国风·周南·关雎》

10、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1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1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1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14、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15、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16、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周南·关雎·序》

1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18、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19、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月出》

20、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21、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诗经.小雅.斯干》

22、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23、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诗经.小雅.白驹》

24、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http://

25、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伤。《诗经·周南·卷耳》

26、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27、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诗经.召南.江有汜》

2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小雅·车辖》

6.我国最早的春联 篇六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

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的原因 :

7.我国最早的春联 篇七

一、四夷馆创办原因和过程

1407年, 永乐统治时期, 成立四夷馆, 位于南京东安石门外, 成立以后四夷馆便开始进行招生事宜。四夷馆成立以后, 至万历七年, 已经成为拥有10馆的教学和翻译机构, 1494年, 至弘治年间, 四夷馆该属于太厂寺, 又寺内少卿管理, 属于四品级别, 地位仅仅次于六部尚书。这样一来, 四夷馆的地位大大提高, 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对四夷馆的重视。随着明朝统治的衰落, 明朝与海外之间的往来已经不在频繁, 四夷馆的地位也随之下降, 并逐步萧条起来, 成一个僻静冷门的机构。清代以后, 更是地位下降, 根据《清史稿》记载:顺治元年 (1644) , 会同四译分设二馆, 会同馆隶礼部, 以主客司主事满淑各一提督之。四译馆隶翰林院, 以太常寺汉少卿一人提督之。分设回回、缅甸、百夷、西番、高昌、西天、八百、暹罗八馆, 以译远方朝贡文字。”即将明末十馆裁减为八馆。

二、四夷馆教师聘用制度

四夷馆创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育懂得外藩语言的翻译之人, 而在当时背景下, 懂得此类语言的人才少之又少, 因此, 在教师聘用上存在极大的困难, 为了有效解决四夷馆教师困乏问题, 著名的内阁大学士徐阶提出建议, 他认为蛮夷根据地域的差异, 语言文化也存在差异, 因此, 在教师任选上, 要尽量找深谙世事的, 懂得某一蛮夷语言的人为教师。因此, 明朝统治者下令让礼部寻找在蛮夷周边暗访通藩语的人才, 授予官职, 立为教师。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对翻译人才的重视, 对翻译事业发展的重视。大学士彭时曾经言表:四夷馆翻译活动虽然“事轻但干系重”, 在外交交往中, 明朝统治者对四夷的诰敕, 或者其他番文如果存在纰漏, 往往会有失国体。鉴于多方面的考虑, 四夷馆在教师招聘制度上有严格的要求, 根据《礼部志稿》的记载, 四夷馆选用教师必须熟悉和精通番汉两种语言;在招聘制度上, 采用严格考试和复试的方式, 确保教师选用的质量和水平。鉴于要求的严格性, 以及人才的稀少性, 当时的教师来源主要有两种, 一是从少数民族地区境内聘用;例如云清、班思杰等, 二是从明境内聘请在明定居的外夷人员, 例如当时的蒙古人火源洁、回鹘人吕英等。

三、四夷馆学生招选制度

明朝时期, 为了强化与边疆少数民族, 以及海外进贡国的交往, 明朝统治者发过少数民族和海外的文书、诰敕等, 第一步是要经过四夷馆翻译成为对应民族或国家的本土语言, 然后再发往各处。而有少数民族和海外发来的表文, 也需先经过四夷馆的翻译, 再呈递给统治者。因此, 四夷馆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十分明显和重大的。由于四夷馆职能关系外交事务, 因此, 四夷馆十分重视学生的招选制度, 选择高水平的译生是四夷馆学生招选的主要责任。

因此, 四夷馆的学生进入门槛非常的高, 学生招选制度十分严密, 每一个进入四夷馆翻译的人员来源严格限制。明朝初年译字生的选举来源于举人, 监生, 然后经过在翰林院的实习和锻炼, 再进行“三场考核”, 根据情况进行选用。可见明朝时期, 统治者对外番语言通晓人才是十分重视的。根据对我国古代历史发展来看, 绝大多数朝代对翻译工作不重视, 认为翻译属于下九流的行业, 译员的身份十分低微。而在明朝时期, 为了重视对翻译的培养, 明朝统治者通过开课考试、授予官职等方式提供译员社会地位和待遇。

1426年, 四夷馆招生制度发生稍许变化, 招生范围有所扩大, 招生源不仅仅局限于举人和监生, 扩展了对官民子弟的录用。四夷馆招生范围的扩大原因主要以下两点, 第一, 举人和监生不愿进入四夷馆进行翻译工作, 在他们看来, 他们更加致力于考试入仕。尽管当时统治者提升了译员地位, 给予庶吉士或进士出身的政治地位, 但是四夷馆翻译工作, 往往具有更少的官职升迁机会, 因此, 绝大数人致力于科举考试, 求取功名。第二, 随着明朝外交事务的开拓, 对外番语言知晓的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 招生范围的扩大, 促进官民子弟踊跃报名, 四夷馆成为提升个人政治地位的阶梯之一。

不过, 以招生规模扩大相对应的, 招生的质量有所下降, 招生作弊行为严重, 招生数量快速发展, 根据史料记载, 从1537年, 四夷馆近三十年的时间内没有进行过招生事宜, 四夷馆内教习的子弟, 成为该时期生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由于翻译多关系边关事务, 为避免军情泄露, 明政府对私自习译者进行严厉打击。据《英宗实录》载:近年以来, 官员、军民、匠作、厨役子弟投托教师, 私自习学, 滥求进用。况番字文书多关边务, 教习既滥, 不免透漏夷情。

四、四夷馆教学和管理制度

1. 课程设置。

四夷馆在课程设置上, 史料记载的相当少, 不过根据对相关史料的记载, 四夷馆的课程设置主要有三大部分, 一是番译杂文课程, 二是, 翻译外藩和海外国家地区的来文课程, 第三, 回答敕谕课程。另外, 四夷馆还让海外进贡的国家和地区等人员, 介绍本土的山川、地理、民俗等, 课间休息的时间, 译员可以进行咨询, 可见四夷馆的该类课程设置相当于我们目前的国家概况类课程。

2. 学习期限、待遇和考核制度。

对学习期限上规定为9年, 会考共有3次, 分别3年会考、6年会考和9年会考。在待遇上, 初次进入四夷馆, 按照监生的待遇对待, 满3年期限以后, 经过考试, 赐予俸粮, 再满3年以后, 授予“冠带”, 再经历3年以后, 可以加官入仕。对于初次考试不过的考生, 可以给你3次考试机会, 如果3次都没有考中, 则遣送归民, 另外除了会考, 译字生还要进行月考, 季考和年考等, 不合格的仍然要遣退。在考试内容和方式上, 四夷馆有明文规定。“严考试。查得先年试法甚踪, 致通关节, 且止考以七言绝句一首, 既系成语则, 或预拟而暗者今于考试之日严加搜检, 封锁防范, 共试字不用旧句, 临时杂出汉文三十字, 令译番文。仍设弥封官一员。卷完时, 先行弥封, 然后送看, 预行各馆教师先将番文底本送部, 以凭验封。”考试过程教、考分离, 十分严格。明朝时期四夷馆考试制度的严格性, 有利于督促学生不断加强自我翻译能力, 避免养成懒惰的学习作风, 培育了学生积极进取的努力精神, 对当前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3. 教学特点。

明朝时期四夷馆首先对学生进行基本语言的训练和培育, 更为重要的是四夷馆还重视译员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翻译技能是当时四夷馆教学的一大特色。根据对史料的考究, 外番进入明朝边境时, 需要进行审核, 对于语言方面的障碍, 则需要有四夷馆译员处理, 因此, 很多四夷馆的译员被派往边关各处锻炼或任职, 通过翻译实践的锻炼, 学生翻译能力大幅度提升, 实现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 这种教学模式, 对现在的今天还具有十分明显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4. 教材编制和使用。

四夷馆教材编制主要有各馆的教习来完成, 形成不用译语版本的教材, 供四夷馆译字生使用。其中著名的《华夷译语》就是当时编撰的教科书之一。《华夷译语》共分为三个版本。会同馆本《华夷译语》收录了大量短语性质的词汇, 譬如“天热”、“无雨”、“好月亮”等, 占词汇总量的一半以上。一开始只有蒙古语言的版本, 其四夷馆成员火源洁编制而成, 主要内容有两个部分组成:词汇和文选。词汇分为17门, 文选编录13篇文章, 其中6篇主要是明朝统治者下诏到蒙古国的文告、诏书等, 后7篇主要蒙古国上奏到明朝的奏书。

中外交往过程中, 语言往往成为最主要的障碍之一, 明朝时期, 随着与少数民族、海外各国家和地区的交往的密切, 统治者深刻认识到了培育翻译人才的重要性, 为此, 明朝时期, 成立我国最早的翻译机构———四夷馆, 文章以明四夷馆组织制度为研究重心, 从四夷馆教师聘用制度、学生招选制度、教学和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详细探索了其制度建设, 通过学习我们发现, 四夷馆的组织制度仍然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借鉴和典范,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我国必须致力于语言人才的培育, 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和了解世界, 提升我国世界大国的地位。

摘要:本文从四夷馆教师聘用制度、学生招选制度、教学和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 分析了明四夷馆组织制度状况, 对增强我国翻译事业发展以及教育教学具有极大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明朝,四夷馆,学生招选制度,组织制度

参考文献

[1]任萍.记我国最早的翻译学校——明四夷馆考察[J].上海翻译, 2007 (2) .

[2]张美平.明代四夷馆翻译教学述略[J].中国科技翻译, 2011 (24-2) .

[3]任萍.明四夷馆中日本馆译语编撰考[J].日本学论坛.2007 (2) .

8.我国最早的商标等11则 篇八

订婚戒指的由来

订婚戒指起源于奥地利。1477年,奥地利国王麦士米尼结识了一位名叫玛丽的公主。玛丽美丽的容貌和优雅的举止使他为之倾倒。为了赢得她的爱情,麦士米尼让人专门打造了一枚珍贵的钻石戒指,送给玛丽。面对精雕细刻、闪闪发光的钻石戒指和国王的热烈追求,玛丽终于嫁给了麦士米尼。从此,西方便将钻石戒指作为订婚信物,一直沿用至今。

拔河始于春秋时期

拔河诞生于距今2400年前春秋时期的楚国。楚国地处大江南北,水道纵横,除陆军外,还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并曾发明一种称之为“钩拒”的兵器,专门用于水上作战。当敌人败退时,军士以钩拒将敌船钩住,使劲往后拉,使之逃脱不了。后来钩拒从军中流传至民间,演变为拔河比赛。唐代时,拔河活动已广泛展开。“大麻全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务”,可见古代参加拔河的人数比现在多得多。大绳正中插一根大旗,旗的两边划两条竖线,称为河界线。比赛时,以河界线为胜负标志,所以改称“钩拒之戏”为“拔河”。

留学生名称的起源

现在把留居国外的学生统称做“留学生”。其实这个名称最早是由日本人发明的,其由来要追溯到唐代。我国唐代经济文化都相当发达,日本政府为了汲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曾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遣唐使因是外交使节,不能在中国停留时间太长。日本政府便想出各种办法,一是派遣一些在遣唐使回国时也与他们一同回国的学生,当时称之为“还学生”;一是派遣一部分在遣唐使回国后仍继续留在中国学习的学生,这部分人就叫“留学生”。以后,“留学生”一词也在我国被沿用下来。

中国将迎来三大人口高峰

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赵白鸽在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上表示,到本世纪上半叶,中国将先后迎来相互叠加和交织的三大人口高峰,即总人口高峰、劳动年龄人口高峰和老年人口高峰。在人口规模方面,中国现在的总和生育率为1.8,即使维持这一生育水平,中国每年仍将有800万到1000万的净增人口,这意味着每两年将产生一个澳大利亚的人口,每6年产生一个英国的人口。中国目前65岁以上的老人已达到总人口的7%,这表明了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而整个社会尚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社会的养老政策、服务政策和保障政策。

全球40个国家粮食不够吃

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日发布的一项报告称,全球正面临着50年来最为严重的粮食危机,有40个国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粮食短缺,迫切需要国际社会提供粮食援助,否则就可能面临饥荒。美国媒体则报道称,目前全球的粮食储备只能勉强够人们50多天的需求,已经跌破粮食储备70天的安全线。40个粮食短缺国中有26个非洲国家,10个亚洲国家,3个拉丁美洲国家和俄罗斯(指车臣共和国)。25年来,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份额20%以上来自中国,今年9月,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报告称,中国在2005年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世界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国。

和尚名称溯源

民间将出家的僧侣称为“和尚”。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原来,佛教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其根源归咎于各种欲望。因此,为了摆脱痛苦,必须清心寡欲。因而,佛教的处世哲学是主张调和一切。“和”就是忍耐、服从,是僧侣所崇尚的。以“和”为“尚”,这就是称僧侣“和尚”的缘由。

中国成为第五大专利申请国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不久前公布的首份专利活动综合报告显示,过去10年来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增长了6倍多,作为联合国的一个下属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将日本排在专利申请排行榜的首位,随后是美国、欧洲专利局和韩国,而中国则取代传统专利申请大国德国,成为第五大申请国。

长江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上山文化”正式命名

中国考古学家不久前在浙江浦江命名了一种新型考古学文化——“上山文化”。据了解,这一命名意味着中国长江下游史前文明再度向前推进。通过考古发掘,地层上证明了上山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早于跨湖桥文化与河姆渡文化。根据北京大学实验室对6个样品的碳——14年代测定数据,上山遗址年代在距今约11400~8600年间。在上山遗址出土的夹炭陶片的表面,发现较多的稻壳印痕,遗址还出土了稻米遗存。上山遗址发现了长江下游地区迄今最早的稻作遗存,为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河南禹州发现明代钱库

河南省禹州市浅井乡扒村近日发现一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的明代钱库。据河南省许昌市文物部门介绍,禹州市新发现的这一钱库是一座风格别致的三进庭院,主房为一座两层楼房,屋脊有6个瑞兽,两端各有一龙头,内部结构十分奇特,一楼无窗,二楼有六窗,楼墙厚1米。该钱库是明代一瓷窑老板存放银钱的地方,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文物专家认为,如此规模、保存完好的古代钱库较为罕见。

小时的由来

在中国古代,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算时间,将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个时辰,相当于西方钟表的两个钟点。当钟表由西方传入中国后,有人把中国的一个时辰叫“大时”,而把西方的新时间一个钟点叫“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文稿]李莉

9.灵宪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吗 篇九

《灵宪》的主要内容

《灵宪》总结了有关宇宙生成与演化的思想,记录了2500颗恒星,画出了我国第一张完备的星图。《灵宪》比西方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等人的著作早了10,它在我国天文学发展史上意义重大。

《甘石星经》的主要内容

10.我国最早的春联 篇十

始于晋代的四川。据《周处风士》载:“蜀之风俗,除夕达夜不眠,谓之守岁。”意为辞旧迎新,百事如意。

最早的年画

周代即已有之。据东汉蔡邕《独断》载,汉代民间把两块刻有“神茶”、“郁垒”二神的桃木板分贴于大门两侧,传说这二神统管天下众鬼,可避鬼邪。至宋代,演变而成为木版年画,直沿袭至今。

最早的春节

早在夏朝《腊祭》中记载,传说在腊月里,人们杀猪祭祀上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用朱砂涂脸,鸟翼装饰,又跳又唱,这便是春节的一种雏形。《尔雅》中云:“夏日岁,商日祀,周日商,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亦是关于春节的记述。

最早的爆竹

11.我国创办最早的电化教育专业期刊 篇十一

[关键词] 《电化教育》; 教育技术史;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曹静(1983—),女,河北邯郸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史研究。E-mail: xiaoyidemami@163.com。

《电化教育》(月刊)(1936—1937)杂志是由民国政府中宣会及内政部审批,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分会编辑,中国电影教育用品有限公司出版的刊物。该刊自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五日创刊至民国二十六年六月五日,共出版期刊五期,此后停刊。①由于该刊是中国创办最早的电化教育专业期刊,因而在中国电化教育史上占有突出地位。以往学术界对《电化教育》关注较少,本文拟对该刊作较全面的探讨。

一、《电化教育》的办刊背景及理念

1936年,“教育部先后成立电影教育委员会与播音教育委员会分别主持电影及播音教育事宜”,[1]中国电影教育与播音教育事业得到了大力提倡和积极推进。这一年,“教育部委托金陵大学理学院在南京举办第一期电化教育人员培训班……”,[2]同时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和推进电化教育的规划和纲要。《电化教育》(月刊)于同年12月由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分会创办和发行,在此有必要对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及其上海分会作一简要介绍。“1932年成立的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是我国最早的电教组织,对电影教育的开展起了积极作用。”[3]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成立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内与全国教育学术界通力合作,外与国际联合会协同进行”[4]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该协会成立的宗旨是以研究利用电影,辅助教育宣扬文化,并协助教育电影事业之发展。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分会是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最早成立的分会,上海在全国首先成立分会是与其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分不开的,“上海,就是中国电影及其技术发展的摇篮。早在清末民初,由于远离统治中心北京和租界的开辟,上海就成为开放程度较高、现代化起步较早的城市”。[5]上海是我国工商业中心,亦为文化教育中心,学校和教育机构林立,因此是推行教育电影之最佳区域之一。这里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会员人数众多,很早就具备成立分会的条件。最终上海分会由潘公展、陈鹤琴、郑正秋、陈白、戴策、杨敏时和卢莳白等人发起组织,于1933年7月9日在上海市教育局大礼堂举行成立大会,宣告正式成立。

电化教育在这一时期被给予关注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紧密联系的。在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印行的《电影事业之出路》一文中,对我国当时的国情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文中分析了当时国家的五大患是“穷、弱、愚、私、乱”,这些是阻碍国计民生发展的根本问题。“(一)穷。其原因一面是自己缺乏生产力,一面是受着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结果。……(二)弱。中国积弱的原因很多,我们应尽量暴露,使民众知所警惕。……(三)愚。迷信是知识不够的病症,不想法提高国民智识,普及国民教育,不希望破除迷信,是不可能的。……(四)私。道德是民族组织的精神条件,失去了道德,就失去了人与人间的援助,其组织就会无形解体。……(五)乱。无组织、无秩序、就是乱。近数百年来中国旧的制度已趋崩溃,新的制度,尚未建立;旧的思想已为人唾弃,新的思想,庞杂无章。……综上所述,吾人如欲为中国求出路,应先解决中国目前的穷、弱、愚、私、乱五大问题。在此五大问题中,充满了电影的材料,指示出电影界必由的大道。电影界如能时时刻刻以寻觅国家民族的出路为职志,我们相信中国电影事业的本身出路,是不必忧虑的。”[7]

出于上述原因,教育界开始寻找各种利于提高民众教育的方法。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分会试图利用期刊介绍和传播教育电影的理论知识以及国外先进的教育电影实践与理念,为广大的电化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在《电化教育》(月刊)的创刊目的方面,该期刊的主编陈友松博士在《电化教育》的发刊词中有着详细的说明,他认为该期刊创办的缘起主要有五个方面:“现在中枢方积极提倡电影教育,然而要收‘登高一呼万山响应’之效,必须要有一个深入下层的刊物,作为宣传、研究、介绍、沟通和推动的喉舌。这就是本刊自然的使命之一。”“影片之供给与制造问题,成了极复杂而专门的问题。至于实施方面,必须要适当的教育行政的机构和充裕的教育经费。凡此种种,非电影与教育界严密组织研究不可。这是本刊应有的使命第二” ;“教育电影不是单纯的电影界和单纯的教育界,可以‘闭户造车’的。亦当与全国各种学术团体连成一交通的密网。……然而这种经纬高端的大合作,犹导百川入大海,非籍一有力的专门的言论机关,去策动不行。这是本刊希望的使命第三”;“……可以吸收大量的人材与劳动,我们要研究并实行如何使电影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打成一片,这是本刊要兼顾的使命第四”。“……当研究如何在实施电影教育时兼用其他一切视听用品,种种问题,这是本刊的共存共荣之使命第五。”[8]

二、《电化教育》的概况及内容

《电化教育》(月刊)由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分会创办,刊物中刊登了大量探讨关于电影教育与播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文章,其中还摘录了许多关于电影与播音方面的法令。

《电化教育》虽然仅出版了五期就停刊了,但期刊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该期刊主要分为五大栏目,分别为《电教研究与讨论》、《教育节目播音预报》、《电教技术》、《法令》和《一月间》等栏目。

(一)电教研究与讨论

这一栏目的文章主要围绕电化教育概念、教育电影拍摄方法、教育电影教学方法、国外电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全刊编排在这一版块的文章共11篇,分别是方治的《教育电影化与电影教育化》、蒋建白的《实施民众教育与完成电化教育网》、陈友松译自美国《视觉教育》月刊的《电影教学的争议》、张尔椿翻译的《摄制优良教学影片之商榷》、卢莳白的《实施电化教育之商榷》,以上论文发表于《电化教育》创刊号,其中张尔椿翻译的《摄制优良教学影片之商榷》,以连载讨论的方式发表在《电化教育》创刊号、第二期、第三期及第四期的《电教研究与讨论》栏目。发表于该栏目第二期的文章有卢莳白的《美国之合作教育电影库》、许其仁的《电化教育总动员》,第三期有陈友松的《电影的势力及其研究》,第五期则有李祺锡的《巡迴电化教育底商榷》以及陈友松的《儿童电影最近的发展》。

在这一栏目中,学者们讨论的内容十分丰富。如方治的《教育电影化与电影教育化》是一篇对教育电影与电影教育概念进行界定与解释的文章,文章较为简短,但是能使处于电教研究初期的研究者易于接受,通俗易懂。文章主要围绕“教育电影化”和“电影教育化”这两个名词展开讨论,作者认为两者的区别在于“教育电影即学校教育以电影作为辅导,教育采用电影化;而电影在影院放映,同样有教育群众的意义即电影教育化”。[9]在介绍国外电影教育理论方面的文章中,较为重要的是张尔椿译的《摄制优良教学影片之商榷》,全文连载四期,主要内容是对如何更好地拍摄和使用教育影片进行的反思。作者对当时63种教学影片调查或报告中的41种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该文以“以前从事于电教实验检讨者所决定者为何?对于教学影片会作何样批评?何种教学影片为教师所乐于选用者?”[10]作为判断影片是否符合教育性的标准。该文有助于开阔我国电化教育工作者的眼界、深化电化教育思想和了解当时教育影片教学理论的前沿动态,为国产教育影片的摄制,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理论依据。在本刊第二期中许其仁的《电化教育总动员》主要论述了由于电化教育具有“迅速的、普遍的、经济的、能号召的”[11]特点,因此与电影教育有关的各个部门,如中央政府、各省市、地方及社教机关、电影院、电料商、电气厂、电具工厂都应该紧密联系,通力合作,只有将社会各界动员起来,我们电影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实现;第三期和第五期中,陈友松分别发表了《电影的势力及其研究》及《儿童电影最近的发展》的文章,前者主要介绍了电影不仅有娱乐性,还对民众态度与社会价值的形成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好的电影具有教育民众的力量,因此,陈友松提议大家重视电影的教育力量,无论是对儿童、青年还是老人都是适用的;李祺锡的《巡迴电化教育底商榷》发表于该期刊第五期,他在教育电影影片推广方面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我国当时“穷乡僻邑的民众、学生,他们自身的生存问题尚无解决的方针;更谈不上家庭、团体、社会、民族、国家底结合。要教他认识,国家、民族、社会、团体、家庭、个人底结合,那么就须巡迴电化教育”。因此,作者提出了五种巡迴电化教育的方式,分别为“训育人才”、“款项的筹划”、“常年经费”、“巡迴教育及保管的办法”、“专项的交予”,他认为“照这五种计划实施,三年内就可普遍乡村”。[12]

《电化教育》期刊的《电教研究与讨论》栏目的征文大多来自从事电影与播音教育的专家学者以及民众教育馆的电教工作人员,他们具有电影教育与播音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该期刊在《徵求索阅》的启事中说明“本会为谋积极推进电影教育起见,特以本刊每期一万份分赠全国各级学校各民众教育馆以及各教育机关,只取寄发邮资,概免订阅之费”。[13]由此可见,该期刊的创办宗旨并不为谋利,而是为电影与播音教育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二)教育节目播音预报

这一栏目的主要内容是预报当月的教育播音节目。每个广播节目预告都注明了日期、星期、时间、收音机关、讲演题目、讲师姓名、职务和备注。例如,“十二月一日星期二,收音时间为16∶30—17∶00,收音机关为中等学校,讲演题目为《科学家的修养》,讲师为翁文灏行政院秘书长,备注:无。”[14]《电化教育》期刊每期都刊登当月教育播音的节目预告,例如《电化教育》第二期发行于民国二十六年一月五日,则刊登一月份教育播音的节目预告,以方便学习者收听。通过已发行的这五期教育节目播音预告可知,承担教育广播的收音机关主要有民众教育馆和中等学校,两机关隔天轮流收音,寒假期间中等学校暂停收音。在播音内容上,主要设有“职业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家庭教育”、“自然知识”、“时事演讲”等;在生活知识教育方面,设有关于“食用脂肪及油类”的内容;在道德情操教育方面包括“现代文化与精神”、“心理卫生的重要”、“个人兴趣与升学问题”、“怎样认识自己能力”、“我国的森林”[15]等方面的内容。

(三)电教技术栏目

在《电教技术》栏目中,收录的文章主要是关于电影及幻灯片摄制和制作技术方面的讨论。刊登的文章有刘之常、蒋社村、范鼎仁合作撰写的连载于五期的《幻灯映画教学与灯片摄制法(一—五)》,[16]该文主要介绍幻灯映画教学方法以及幻灯片制作的经验,全文分为四部分进行介绍,分别是“幻灯教学的特质”、“幻灯教学的放映智识”、“幻灯机的种类与使用方法”、“各种教学实施法”。在第一部分,阐述幻灯教学的意义在于“应用凸透镜扩大的原理,将制成的文字或图画灯片映射在白幕之上,供大众观看的一种教具。我们利用这种教具教导一般观众,可以增进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17]第二部分,在“幻灯教学的放映智识”中,作者介绍了幻灯机的构造及使用和保管的方法。这是作者进行民众教育工作的经验性总结,介绍和分享此经验能使从事学校教育与民众教育的工作者们学习和推广幻灯教学的应用。在文中的第三部分“幻灯机的种类与使用方法”中,依照幻灯所使用的底相片不同,作者将当时普遍使用的幻灯机分为六种。最后一部分,作者介绍了不同环境和工具应采用不同的教学实施方法。连载于各期由徐公美撰写的《小型电影的研究(一—五)》[18]介绍了什么是小型电影、如何使用小型电影以及小型电影的摄制等方面的内容;胡云光的《编辑电影片之简易用具》[19]介绍了在编辑影片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生活中的小工具,例如夹子等日常用品作为影片制作的有利工具;在这一栏目还有分析导致电影影片损坏的原因的文章《影片损伤之普通原因》[20]等,文中分析了影片“放映的疏忽”、“片盘的歪曲”、“影片齿孔之蚀大与破裂”、“影片之伤纹”、“影片之起泡”、“影片之脆弱”等方面形成损伤的原因。此外还有卢莳白的《利用人造光源的摄影露光问题》等。

(四)法令和一月间

《法令》主要介绍教育部等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性条令,刊登在此期刊中便于相关研究人员了解和学习。例如《电化教育》第二期《法令》栏目刊登的“全国中等学校及民众教育馆装设无线电收音机办法大纲”,[21]通过这一法令显现出当时教育部对中学及民众教育馆推广教育播音已经有了实质性的举措。《一月间》栏目是介绍在本月关于教育电影及群众教育方面发生哪些重要事件,例如第二期刊登有“苏教厅积极摄制生计教育片”、“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拟购置电影巡迴施教汽车”等内容;又如第四期刊登“实施电化教育注意要点”、“参加世界教育会议”、“电化教育划全省为八实施区”、“闽省实施电教计划”等方面短讯。

三、《电化教育》期刊的特点

《电化教育》,从刊物内容方面看,选题较为明确、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对从事该领域的电教工作者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笔者认为该杂志的创办具有以下特点:

(一)创刊主旨明确

《电化教育》创刊号开篇是陈友松撰写的发刊词,提示大家利用电影及播音教育以提高民族文化是我国追赶当时发达国家的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我们应该联合社会各阶层,以电影及播音为教育的工具,以该刊物为媒介,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对这一教育利器给予重视,并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这是该期刊创办的宗旨以及应该行使的使命。

通过对陈友松发刊词的分析,可见他对《电化教育》的创办寄予很高的期望,他认为该期刊的创刊缘起于五个方面,希望通过该刊物能够使上海地区电化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对五期目录的研究可见,该期刊刊登学术论文内容以“小电影”、“幻灯片”、“影片制作”等为主题,文中刊录了关于电影教育概念解析、电影教育理论分析、幻灯教育具体教学实践等方面的文章,都体现了本协会的创刊意图,即为电化教育提供交流的媒介和平台。

(二)积极引进,推广国外教学理论

该期刊有较强的学术性,注重借鉴国外教学理论,这一办刊理念与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分会的思想是一致的。该协会曾派“徐监事公美协同经济考察团东渡考察,以资借鉴”。[22]从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上来看,大部分都是对于影音教育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的文章,一些学者还翻译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育思想,以及对当时国外社会关于电影教育的热点问题的关注。通过分析陈友松博士发表的文章发现,他翻译了大量国外教育理论的重要文章,讨论“电影对于儿童到底是好是坏、是有益是有害”等问题,文中介绍美国电影发展对该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并且较早意识到教育电影对民众教育的贡献。例如在《电化教育》第三期中题为《电影的势力及其研究》的文章就是摘自Foreman: Our Movle-Made Children(1933 Chapter 1),为了说明电影具有较强的势力,文中引用了“据胡佛总统任内所出版的伟大调查工作——美国社会的最近趋势Recent Social Trends。(一九三三)中,M. M. Willey ﹠ Stewot A. Riee 云:‘电影的主要机能虽然是娱乐,其在形成民众态度与社会价值上是同等的重要。……’”。[23]在陈友松另一篇文章《儿童电影最近的发展》中,陈博士介绍了美国人法儿曼《我们的电影陶冶的儿童》以及苏联等国对儿童电影的研究理论,以此供我国儿童电影教育发展所参考。文中讨论的主要问题有:“1.关于儿童欢喜什么电影的研究;2.儿童影片的供应;3.儿童电影的摄制。”文中首先研究了儿童特性及对电影内容的喜好倾向,后又介绍了世界范围内儿童影片的供应情况,如苏联在当时十分重视利用电影进行儿童教育,“已制成了一百三十部16公分型的儿童影片。去冬又加制了四十部,共有自然科学影片五十八部,地理影片四十二部,物理化学影片二十部。职业教育影片历史影片各若干部”。[24]通过介绍国外电影院及影片推广者针对儿童电影的研究理论与成功经验,表明我国的教育界及电影界也应对儿童影片的摄制及推广引起重视。

(三)教育实践与应用技术并重

《电化教育》期刊不仅注重引进和刊登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及教学理论,还注重将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因为只借鉴外来教育理论而不应用于本国教学实践中,就忽略了教学本来的意义。“教育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教育实践的需要,教育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教育实践,教育理论的正确与否在于教学实践是教育理论的唯一检验标准”。[25]在电化教育中不断探索较为成功的实践经验是对教育理论学习的直接检验。例如全刊连载的《幻灯映片教育与灯片摄制法》一文,是作者刘之常、蒋社村、范鼎仁等人利用幻灯映片教学的经验性介绍。该文作者为江苏省立民众教育馆的工作人员,对幻灯教学十分了解,通过总结长期的实践经验,介绍了幻灯教学与电影教学的不同之处。通过“制作上、费用上、表现上、教学上”等四方面的比较,以说明幻灯映片具有制作上较简单、费用较低,表现上光线明亮、适合静物学习,教学上操作更随意等特点,这些特点是影片教学所不如的。作者还对当时较为普遍使用的各种幻灯机品牌和技术性能进行了介绍。这篇文章是作者长期以来电化教学的经验性总结报告,它的刊登能使更多电化教学工作者及学校教师对幻灯机技术与教学有更深的认识。该期刊不仅包含幻灯教学的教学实践应用,还刊登有小型电影的教学尝试、胶片的损伤原因总结和播音教育实施等方面的学术交流。

(四)注重电化教育政策宣传

该期刊《法令》栏目体现了教育部在电化教育管理方面公布和实施的教育法规条例。《电化教育》期刊积极宣传电影教育与播音教育的政策法令,以使该领域工作者了解和学习。此外,主编陈友松博士对国内、外电化教育理论方面进行的详细介绍和评述,这对当时电化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该刊参与人员方面,“特约撰述:方治、王平陵、余仲英、谷剑尘、吴研因、吴剑真、邱锦義、李君磐、沈西岑、邰爽秋、周佛海、周剑雲、金擎宇、范德盛、姚蘇鳯、胡雄定、俞庆棠、段天煜、孙明经、徐公美、洪琛、陈公素、陈立夫、陈果夫、陈建修、陈礼江、陈鹤琴、高天楼、高践四、郭有守”[26]等共计58人,其中陈立夫、陈果夫都是政治当局的重要人士,据资料查实,“陈果夫,民国十六年任为上海临时政治分会委员,民国二十二年十月被任为江苏省政府主席;陈立夫,美国壁兹堡大学硕士,民国二十二年二月被任为导淮委员会委员,六月任中央党部组织部部长”。[27]《电化教育》每期封面上的“电化教育”题词就出自陈立夫之手。陈礼江是当时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具体负责在全国推广和实施电化教育。由此可见,该期刊的创办和编撰得到政界人士的支持,这可能是使该期刊顺利创办的有利条件之一。因此,该刊注意宣传当局教育法令政策,《法令》栏目中主要刊登的是教育部颁发的关于电影教育和播音教育实施的相关法令,这显示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分会在创办期刊时十分注意政府机关的政策导向并配合政府当局积极开展宣传工作。

(五)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电化教育》期刊引起电化教育界广泛的关注,该刊免费赠送全国教育机关和相关机构,只收邮费,因而“全国各教育机关来函订阅,颇形踊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期刊的创办者们还看到电影教育用品带来的无限商机,试图利用创办电影教育用品公司增加上海教育电影协会的经济效益。

由于当时国民政府对电化教育采取积极推行的态度,电教用品需求量不断增大。在过去,我们主要依靠进口采购国外电化教育仪器,然而面对进口机器的昂贵费用以及进口数额的增大,电化教育仪器的短缺严重阻碍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国人萌发自己开办电影教育用品公司的想法,以此满足国内的需求。“中国电影教育用品公司”是我国创办的第一家从事电化教育用品制造和供应的国营公司,于民国二十四年春开始筹办,“经筹备委员潘公展、蒋建白、陈公素、陈友松、周邦俊、卞毓英、徐公美、张善琨、吴邦藩、严春棠诸先生之努力,股本得以筹足,遂於八月二十二日召开创立会。”[28]

在经济来源方面,《电化教育》期刊每期得以维持发行主要依靠广告商的支持,每期刊登的广告几乎占该期刊页面的三分之一(见表1)。根据数字统计可以发现:

在广告的内容方面也是种类繁多,有电化教育设备、医药、百货、食品、电影宣传及香烟等。期刊除了刊登关于电化教育设备的广告和电影宣传广告外,还刊登其他广告,如“万金油”、“冠生园糕点”、“华生电扇”、“明星生发油”、“美丽牌香烟”等内容,这些广告则纯粹是出于经济收入方面的考虑,以支持刊物的生存。笔者对每则广告进行分类统计,得出表2。

表1 期刊广告统计

在广告创造的经济效益方面:刊登广告能够为期刊带来一部分收入,在期刊刊登的“广告征集”一栏有详细的说明:“广告刊例,底封面(二色)每期五十元,前封面(二色)每期五十元,裡幅每期四十元;全页每期三十元,半页每期二十元,三分之一页每期十五元。”[29]

四、结 语

《电化教育》作为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分会努力创办的定期刊物,体现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对发展电化教育的社会理想和远大抱负。该杂志由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分会“爰经第四届理监事第四次联席会议决议,与中国电影教育用品公司合作出版一电化教育月刊……。该刊内容丰富,撰稿者又均为国内知名之士,实为我国唯一从事研究电影教育之出版物也”。[30]该刊广泛吸纳各界精英参与其事,不仅有教育界权威、政界人物,还有执教于社会教育一线的民众教育馆教员,他们都为电化教育发展共同作出了努力。例如积极推行该刊创办的陈友松博士,早年留学美国,师从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他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入中国,积极提倡影音教学,为中国教育电影教学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目前,对于《电化教育》期刊的研究还较少,尚未考证的问题还不少,例如,“本期刊为何仅创办五(或六)期,停刊的原因又是什么。”在停刊原因方面笔者还没有翔实的资料,但从该刊停刊时间及经费等方面分析可以发现,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以及资金紧张可能是导致停刊的原因。

总之,《电化教育》期刊的创办为电化教育发展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无论教育专家、民众教育馆执教人员、影片及幻灯制作技术工作者、教育影片摄制单位等都能在这一平台上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以利于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学习。在该期刊中,学者们引介了许多当时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理论和教学方法,国内电化教育的工作人员也积极介绍和推广电化教学的方法与经验,这对当时电化教育工作者提高认识水平和技能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除此之外,该刊中电化教育相关法令的刊登对读者了解教育政策导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该刊物,读者可以了解当时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电化教育领域发生的大事要事,这有助于电化教育工作者开阔眼界和更新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 国民政府.行政院新闻局.电化教育[M].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新闻局印行,1947:1.

[2] [3] 吴在扬.电化教育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9,34.

[4]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中国电影年鉴(1934年版影印版)[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989~1017.

[5] 李念芦,李铭,张铭.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技术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26.

[6]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分会[J].电化教育,1936年(创刊号):封面.

[7]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电影事业之出路[M].南京:中山印书馆,1933:1~10.

[8] [13] 陈友松.发刊词[J].电化教育,1936(创刊号):3~4.

[9] 方治.教育电影化与电影教育化[J].电化教育,1936(创刊号):5.

[10] 摄制优良教学影片之商榷[J].张尔椿译.电化教育,1936(创刊号):8~9.

[11] 许其仁.电化教育总动员[J].电化教育,1937,(2):8~10.

[12] 李祺锡.巡迴电化教育底商榷[J].电化教育,1937,(5):1~2

[14] [15] 教育部十二月份教育节目播音预报[J].电化教育,1936(创刊号):12.

[16] [17] 刘之常,蒋社村,范鼎仁.幻灯映画教学与灯片摄制法(一—五)[J].电化教育,1936(创刊号~第5期):14,13~14,11~14,5~7,7~10.

[18] 徐公美.小型电影的研究(一—五)[J].电化教育,1936(创刊号~第5期):15,16~17,15~16,8~12,11~16.

[19] 胡云光.编辑电影片之简易用具[J].电化教育,1936(创刊号):16.

[20] 卢莳白.影片损伤之普通原因[J].电化教育,1937,(2):17.

[21]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分会.法令[J].电化教育,1937,(2):18.

[22]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会务报告[R].1936:33.

[23] 陈友松.电影的势力及其研究[J].电化教育,1937,(3):4~6.

[24] 陈友松.儿童电影最近的发展[J].电化教育,1937,(5):3~5.

[25] 张姝.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初探[J].中华文化论坛,2008,(8):25~26.

[26]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分会.本刊主编及特约撰述人姓名[J].电化教育,1936(创刊号):10.

[27] 贾逸君.中华民国名人传政治篇[M].北平:文化学社出版,1933:95.

[28] 中国电影教育用品有限公司.中国电影教育用品公司组织与内容[J].电化教育,1936(创刊号):22 .

[29]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分会[J].电化教育,1936(创刊号):封面.

上一篇:企业如何节约成本下一篇:总平面规划设计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