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的感人英雄事迹(精选11篇)
1.雷锋的感人英雄事迹 篇一
疫情就是集结号 五指山55名疾控人员24小时待命
“还没有时间给父母打电话。”1月30日下午,在完成对医务人员防控知识培训后,五指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谭世海开始忙着检查登记造册情况。
谭世海的一天是从早上六点多滴滴滴响个不停的手机信息提示音开始的。
“每天第一件事是抓紧上报数据。”谭世海告诉记者,目前群众所看到的数据是由各级部门逐级上报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是提供摸排数据,利用大数据做好防输入、防扩散、防输出“三防”工作。
谭世海的家在距离五指山市车程1小时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但整个假期他都没有回去。疫情就是集结号,从大年廿九至今,他和防控中心的55名同事就开始了24小时待命的工作模式。
“您好,我们先给您量体温。”“您是什么时间离开武汉的?”“您是什么时间来到五指山的”谭世海和同事根据当地公安、工信、旅文等部门提供的数据,逐一对进入五指山的外来人员进行摸底排查,登记造册,并指导市民群众做好防护工作。
“之前出现疑似病例,市民非常恐慌,他们一直给防控中心打电话,咨询类似于疑似病例家属丢弃的生活垃圾会不会传染疾病,甚至在餐馆听到湖北口音也会打电话给我们。”面对焦虑的群众,谭世海和同事联合当地电视台,加大防控宣传,“只有正面引导群众,才能减少恐慌。”
“经过这段时间的摸排,基本掌握外来人员在五指山的情况。”谭世海告诉记者,由于春节前物流停运,目前口罩、防护服等应急物资紧缺,此外在不包括流动人口的情况下,五指山市常住人口10万多人,挨家挨户排查压力很大,但作为防控部门的一员,大家互相鼓励,鼓足干劲,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2.雷锋的感人英雄事迹 篇二
“少年时寻见光,青年时遇见爱,暮年到来的时候,你的心依然辽阔。一生追随革命、爱情和信仰,辗转于战场、田野、课堂。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勋章”。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这段颁奖词赞美的是她。
她,就是开国将军甘祖昌的夫人——龚全珍。1957年,将军辞职回乡当农民,34岁的龚全珍相随而归,将军热心修水利建校舍,她跟着捐出大部分工资。58年过去了,九旬高龄的她仍坚持助学济困,自己却及其节俭,几年来未添新衣,裤子打满补丁,零食都舍不得买。近十年来,龚全珍捐助的学生达百人之多,辅助的困难群众20多人,捐款金额10多万元。
2013年,龚全珍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与高度评价,亲切地称她为“老阿姨”。
如今,已是92岁高龄的龚全珍仍奔波在助学济困的征途上,她将获得的慰问金、奖金全部捐献出来,成立了龚全珍爱心基金会,专门资助贫困群众和学生,帮助解决他们生产、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
58年前,她放弃城市生活,追随丈夫回到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与丈夫一起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不懈努力。
58年来,她一直坚守信仰,教书育人,关爱贫困学生,用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山区的孩子;就是在离休后,她仍然不忘困难学生与困难群众, 对他们的关爱与帮助始终如一。
她就是全国道德模范,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被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称为“老阿姨”的开国将军甘祖昌的夫人龚全珍。
跟随丈夫回乡,扎根山区,教书育人。捐出工资大部分改变家乡面貌, 帮助困难群众,自己却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
1957年8月,甘祖昌主动向组织上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 龚全珍相随而归。那一年,她34岁。
将军当农民,甘祖昌是新中国第一人。龚全珍完全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决定:“老甘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 正像他说的那样,‘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 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
甘祖昌将军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努力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让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日子。为此, 他像战争年代一样豁出命来干。在农村生活的29年里,甘祖昌与群众同甘共苦,把自己70% 的工资用来为家乡修水利、建电站、建校舍、办企业以及扶贫济困。当时甘祖昌每月工资330元,这在那个年代是非常高的,但他的生活上十分节俭,衣服都是破了又补,补了又穿。在他的带领下,坊楼镇建起了3座水库、4座电站、3条公路、 12座桥梁、25公里长的渠道。为农民脱贫、改善生活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甘祖昌夫人的龚全珍全力配合丈夫,她扎根山区教书育人,并把工资的大部分都用来支援农村建设, 改善农民生活。自己却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回到莲花头几年,她没有做一件新衣服。在那个匮乏的年代,作为一个人民教师,龚全珍经常会拿出自己的工资和粮票,去资助那些家境贫困的学生和老师,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看到贫困学生,没钱交学费上学,她就自己掏钱垫学费,买学习用品、衣服给贫困学生。
延续将军梦想,倾力帮助困难群众,捐助学生达百人,资助困难群众20余人,捐献金额10多万元。
1986年3月,甘将军因病离世。 这一年,龚全珍63岁,尽管已过花甲, 但为了延续将军的梦想,龚全珍老人继续发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 将自己的光和热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了困难群众。
为了不给子女增添麻烦,龚全珍住进了幸福院。在幸福院居住的5年中, 龚全珍没有把自己作为照顾对象,而是幸福院的工作人员,她自己擦地板、 补衣服,拿出生活费为老人们买营养品;幸福院旁住了一位残疾人名叫尹韵娇,其老公智力低下,家庭生活非常困难,龚全珍帮助尹韵娇购置补鞋机,为了让她一心一意赚钱糊口,又主动帮忙照看两个年幼的孩子,使尹韵娇一家从此走出了困境。龚全珍还资助尹韵娇的女儿彭艳峰圆了大学梦, 如今这位残疾人的女儿成了一名人民教师。
30多年来,龚全珍走进学校、机关、 部队、工厂,义务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与贫困学子结成“1+1”帮扶对子,资助他们一些学习和生活费用……
在一次下乡宣讲时,龚全珍偶然认识了下坊乡湾溪小学三年级学生郭兰燕,当得知她的父母亲均患病,全家生活非常困难,小兰燕随时面临辍学的情况后,龚全珍落泪了,她对校长说,今后郭兰燕的所有学习费用和部分生活费用由她负责。因为龚全珍的帮扶,小兰燕顺利完成了小学学业, 进入了初中。龚全珍还购买了复读机和磁带,鼓励小兰燕继续努力,好好学习。近10年来,龚全珍捐助的学生达百人之多,资助的困难群众20多人, 资助金额10多万元。
已是九旬高龄的她,办起了“龚全珍工作室”,成立了“龚全珍爱心基金会”,继续书写着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的松筠之节。
2012年秋,已届90高龄的龚全珍老人,在琴亭镇的帮助下,和金城社区居委会的同志一道办起了“龚全珍工作室”,每周定时来到工作室,与群众沟通交流,帮助群众解决思想和生活上的问题。工作室还不定期开展活动,对群众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同时, 对家庭困难的群众给予资助。
刘青松是金城社区的居民, 龚全珍在一次老干部活动中得知他体弱多病,家境贫困。于是,她主动向离退休党支部要求与其结对帮扶。多年来, 龚全珍捐款捐物,帮助刘青松一家度过难关。刘青松去世后,龚全珍又与他爱人彭云娥结成好朋友,彭云娥说: 她经常来我们家,问我们有什么困难, 有困难就帮助,年纪这么大还经常慰问我们,跟我们聊天,比姐妹还亲。
2013年9月,龚全珍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与高度评价。一时全国掀起了学习龚全珍的热潮。各级领导, 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来莲花看望龚全珍老人,有的还送来了不菲的慰问金, 龚全珍把这些慰问金还有获得荣誉的奖金全部拿出来,成立了龚全珍爱心基金会,专门帮助贫困的群众和学生, 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生产、学习的困难。
2014年初,龚全珍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仪式,认识了来自重庆的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姚厚芝,姚厚芝身患重病,女儿身体不好,生活困难,当得知她的生活状况后,龚全珍当场拿出2000元给姚厚芝,要她买些营养品,搞好身体。 同时龚全珍还与在场的两个女儿商量, 以后一直资助姚厚芝的两个孩子读书直到大学。而在来北京之前龚全珍还特意到琴亭镇金城社区工作室了解情况,并嘱咐工作室的同志春节前要到孤寡老人和贫困儿童家进行慰问;她还到莲花县城北小学德仁苑慰问孤儿, 看到教室的门窗有破损的现象,他拿出3000元为学校购置书柜,修理宿舍门窗等;她还委托女儿甘公荣到萍乡市安源、芦溪上栗等地资助了两个困难学生,两个困难家庭,每个学生和困难家庭都资助了1000元。
3.抗击疫情的感人英雄事迹 篇三
“您好,您家有从武汉回来的人员吗?”“没事不要出门,出门要戴口罩。”……1月29日,洋浦政法委网格员林发惠和其他3名同事,在洋浦新英湾社区浦馨苑小区挨家挨户做排查。从1月28日至29日,两天时间,她们4人靠着双腿排查完了整个小区21栋共1008户居民。
5月受聘当网格员的林发惠,按照分工,和3名同事负责新英湾社区浦馨苑小区,整个小区有21栋居民楼1008户,相当于每个人负责252户的居民。
为了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从1月24日(大年三十)开始,林发惠和同事们就一直奋战在防疫一线。每天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7点,午餐都是吃泡面。“我家就在洋浦,可以回家吃口热饭的,但由于任务紧,来回吃个饭要花个把小时,所以就没回。”林发惠说。
排查过程中,林发惠还要负责登记是否有湖北籍的相关人员,并一一叮嘱居民做好防护工作。28日、29日两天,她和同事排查完了整个小区,虽然累点,但居民们都很配合,态度也很热情,她们感到很欣慰。
刚开始排查的时候,林发惠也有担忧,生怕自己也感染了,但她最终还是选择坚守岗位。她说,现在是打 赢疫情防控的关键期,网格员要是积极地参与,挨家挨户地毯式地排查。
4.疫情期间的英雄感人事迹心得 篇四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华南地区最大的进出境空港口岸,航线通达国内外220个通航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高峰期时,这里每小时仍有超过数百名旅客入境。
胡银宽是广州白云机场海关的一名卫生检疫关员,旅客自廊桥一下来,立即进入测温通道,胡银宽就开始忙着健康申明卡初筛和再次核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几天前,在排查过程中,一名境外回国的旅客引起了胡银宽的注意。
细心的胡银宽没有放松警惕而是继续追问,得知旅客在国外居住的社区有阳性病例报告,胡银宽第一时间判定她有染疫可能。
5.抗洪救灾英雄事迹感人事迹材料 篇五
“鄱阳湖水位虽出现缓退,但未来几天若有暴雨,水位将继续上涨,防汛形势不容乐观。”16日清晨,正在巡堤查险的庐山市人武部部长王荧说。
7月9日22时,鄱阳湖星子站水位21.45米,超警戒2.45米,湖水距离堤坝面不足30厘米,且呈上涨趋势。湖水一旦漫堤,庐山市区将一片汪洋,后果不堪设想!
汛情就是命令。庐山市人武部带领民兵连夜上阵:一路由部长带领,在沙湖山万亩圩堤参与抗洪;另一路由政委带领,坚守主城区鄱阳湖南康堤。还有一路由各乡镇武装部长带领,在各座水库和地质灾害点巡查。
尽管分工不同,但大家都度过了不眠之夜。“只有争分夺秒,才能抵御洪峰威胁。”市人武部军事科参谋董晋良告诉记者,人武部领导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带领300多名民兵和1700多名干部群众,不到17个小时,便在南康堤上构筑起一道1500米长、底座3米宽、高1.8米的防洪子堤。
正当大家想松口气的时候,新的汛情通报传来:7月10日20时,鄱阳湖星子站超警戒水位2.94米,庐山市将防汛应急响应提升为Ⅰ级。
市人武部组织民兵连续奋战,按照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安排,继续参加星湖公园、星湖路、陶渊西路沿线城区段两侧加固子堤的工作。
连续奋战,让不少人感到体力、精力都有些吃不消。人武部领导几次开展一线动员,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同时协调相关部门提供饮食、医疗、交通等方面的保障,鼓励大家竭尽全力保卫家园。
民兵队伍的一线坚守,为庐山市夺取抗洪胜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7月12日,陆军第71集团军某合成旅官兵千里驰援庐山市;13日,东部战区陆军某舟桥旅官兵抵达庐山市……
6.关于疫情期间医护英雄的感人事迹 篇六
“军队中有军歌鼓舞士气,我们也是战士,也需要歌曲激励。”李玉涛说,由于长期疲劳作战,一些同事出现了情绪低落的情况,他便利用休息时间创作了这首歌。之所以取名《英雄城市》,是因为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而在抗疫过程中,医护人员们不分昼夜与病毒作战,正是一个个穿着白衣的英雄。
“他是个‘乐天派’,是病人的‘治愈系’。”同事严华说,李玉涛每天在一线救治病人,不知疲倦。
“乐天派”的李玉涛每天到医院的第一件事,便是详细询问病人的情况。“他挨个看望病人,详细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然后对症调整治疗方案。”护士长赵晶说。
让赵晶感动的是,查房时,李玉涛总会不厌其烦地鼓励患者,哪怕患者已经昏迷。他对同事说:“相信我,患者一定能听见的。”
严华说,天天笑呵呵的李玉涛,其实年前就检查出患有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同事劝他早点做手术,他却说:“现在正是需要医生的时候,等疫情结束我肯定去。”
“治疗重症病人,最重要的是爱心和耐心。”李玉涛说。2月10日,58岁的王女士被确诊感染,她家里几个人也被感染了,分别在不同的医院治疗。渐重的病情和心理的恐惧,让王女士情绪不太稳定。李玉涛一边给她治疗,一边哼唱《英雄城市》。慢慢地,王女士平静下来,更加配合治疗。现在她的病情有了很大好转。
7.抗击疫情英雄感人事迹征文 篇七
武汉告急!湖北告急!
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制定周密方案,组织各方力量开展防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闻令而动,来自全国各地的4万多名医护工作者驰援湖北,战斗在抗疫最前线。
脱我旧时裳,着我战时袍。
1月28日下午4点,K457列车进入湖北孝感站。空荡荡的站台上,只有一个女子下车的身影——湖北航天医院普外科护士梅定。
这是一个自愿返岗增援的壮举。为了这次特殊而艰辛的“上班”,她一个人辗转三地、行程千里。从江苏昆山到安徽合肥,又辗转到离孝感较近的河南信阳……
原本在疫情期间不得于湖北省内停靠的火车,破例为一名护士在孝感站停车开门。一天一夜的辗转返岗之路也曾令梅定感到害怕,但她心中充满了坚定。“身为一名护士,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疫情当前,就是我们挺身而出战斗的时候。”
以忠诚赴使命,秉初心显担当。
8.学习老英雄张富清感人事迹的思考 篇八
最近,老英雄张富清同志的感人事迹被广为传颂,总书记为此作出重要指示,“积极弘扬奉献精神 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基层干部,不仅要从学习感悟中汲取“营养”,修正“坐标”,砥砺青春,更应该在工作实践中发扬光大,传承好这一“红色基因”,真正做到坚定理想守初心,对党忠诚担使命。
要永远传承“信仰忠诚”的“红色基因”。纵观老英雄感人至深的“人生旅程”,无论是战场上的冒死冲锋,还是转业到最艰苦的地方建设祖国,都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支撑他不怕苦、不畏惧、不懈怠的去奋斗,这种力量就是来自他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和对党的绝对忠诚。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肩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必须传承好“信仰忠诚”的红色基因,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坚定的信仰和忠诚的信念诠释听党话、跟党走的绝对忠诚,始终做到在日常中坚守,在平凡中绽放,永葆党性本色、精神底色和境界特色。
要永远传承“爱国奉献”的“红色基因”。应当讲,爱国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固有基因,但从老英雄的身上又得以充分放大和彰显。60多年深藏功名而不露,默默奉献舍“小家”,这是何等的情怀!永远传承好这一“红色基因”,就要求我们必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用新思想、新理论武装头脑,把爱国情怀融入具体工作实践中去,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忘我工作,奉献青春。
9.抗疫英雄感人事迹作文精选 篇九
桩桩件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凡人善举,如同春风,让我们心里很暖。
跟你我一样,他们都是普通人,在平常的日子里,过着简简单单的生活,清晨在公园里闲坐唠嗑,午后在超市中挑拣商品。人群中擦肩而过,你或许都不会记得他们的面庞。可就是这些普通人,在当下这段特殊时期,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他们身上,散发着最美丽的光辉,给人希望和力量。
10.战疫英雄感人事迹学习心得 篇十
他们不再是前的他们,他们依然是逆行奋战的他们。17年前,非典爆发,67岁的钟南山站出来说:“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17年后,已经84岁高龄的他重新披甲上阵;17年前,7个昼夜建成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级传染病医院小汤山,17年后,10个昼夜“火神山”正式交付,24小时,武汉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变身“方舱医院”;17年前因为SARS,高考选择了临床医学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何德全,17年后,他代替前辈们迎战新型冠状病毒;17年前,曾倾尽全力奋战在全国抗击“非典”一线的战士,在17年后的今天再次毅然请战……17年前和17年后,不变的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薪火相传。17年前的那些坚毅的身影又再一次显现,他们在抗“疫”战场挺身而出,逆行奋战,在危难中坚守,用行动彰显抗击新冠肺炎的必胜决心。
他们不再是父母、儿女,他们依然是守护万家安宁的他们。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没有誓师会,没有请战书,只因一声呼吁,一纸通知就到岗到位。他们告诫所有人不要外出,也有亲人牵挂,但却义无反顾走到疫情防控一线,去排查、去宣传。他们就是广大的乡村基层干部和志愿者,是群众和组织的联络人,也是默默无闻的“战疫人”。他们没有警服、救援服、隔离衣,只有一支最普通的口罩和一张村民都熟悉的面孔,每天走街串户排查信息,变身“代购”“送菜员”“大喇叭”,将“为人民服务”做到细致入微。他们顾不上照顾家里年迈的父母和幼小的孩子,他们把老百姓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不折不扣执行各项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废寝忘食,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守好社区第一道“防波堤”。
11.前线抗疫英雄的感人事迹 篇十一
武汉市第一医院芦丹:
冲上去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可能想咳嗽,也可能会有恶心、呕吐的感觉,我尽量轻柔一点,请您忍耐一下。”每次为患者采样之前,芦丹都会轻声提醒。
38岁的芦丹,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已经工作了,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芦丹所在的两个病区,患者最多时有80多名。为减少感染风险,她和另外一名同事包揽了采样工作,“冲上去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她累计采样300多次,“我们之前经常做咽拭子采样,但这次疫情是未知病原,我们从无到有慢慢总结经验。”
一次采样平均需要3分钟;但一些耐受力差的患者,中途要反复漱口、休息,最长的一次采样花了10多分钟。咽拭子比普通棉签要长一点,采样之前,要先让患者漱口,然后将咽拭子在患者咽喉后壁用力刮几下。“手上用劲要小心翼翼,最大限度减少对患者咽喉的刺激。”
从1月21日开始,芦丹一直在隔离病区工作,24小时待命。作为护士长,她还要操心护理排班、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一日三餐、物资保障等工作。
3月8日,芦丹所在两个病区的130多名患者已经全部出院,她又加入了支气管镜小组,对患者开展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等疫情过去,再好好休息、陪陪家人。”她说。
宁德人民医院雷乐莺:
每一次采集,不敢有丝毫疏忽
让患者张开嘴,将压舌板伸进患者口腔压住舌头,然后将棉签小心而迅速地伸进咽部,飞快轻拭。棉签带来的不适感让患者干呕、咳嗽,肉眼难见的飞沫裹挟着病毒扑面而来……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这样的操作,雷乐莺和其他5名组员每天要做近百次。
1991年出生的雷乐莺是福建来武汉支援的国家医疗队成员、宁德人民医院的感染科护师。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她担任A舱咽拭子标本采集组组长。雷乐莺带着组员每天上午8点进入方舱工作,下午4点下班。他们除了要穿上靴套、隔离服、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和双层口罩外,还要戴上4层防护手套和全护屏的面罩。“因为穿得厚,感觉憋得慌,手掌被手套勒得轻轻一握都很疼,额头和鼻子上也都会破皮,汗水一浸也很疼。”她说。
每一次采集,雷乐莺都不敢有丝毫疏忽。“如果采集出了问题,导致阳性病例漏诊,不但会影响这名患者,还可能造成更大范围的疫情传播,后果非常严重。”她说。
3月8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宣布休舱。雷乐莺终于有时间和1岁的女儿视频见面了。
武汉同济医院刘英:
看到患者好转,一切都值得
3月12日上午,武汉华中科大附属同济医院取样室,4平方米左右的密闭房间里,紫外线灯亮起,刘英走出房间,准备休息片刻。“刚做完一组鼻咽拭子采集,需要用紫外线灯照射一小时消毒。”
刘英是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护士,2月5日接到通知后,便主动请缨承担核酸检测的采样工作。身为一线护士,刘英深知其中风险,却选择迎难而上,“看到各地医疗队远离家乡前来支援,作为武汉医护人员,我更义不容辞。”
每一次咽拭子采集,都是一次与病毒的面对面。刘英告诉记者,为患者做鼻咽拭子采集,要用无菌棉签探入到鼻腔内部,在鼻尖到耳垂连线的一半位置处,停留几秒,来回擦拭。“虽然全过程只有短短几秒,但多数患者会感到不适,直打喷嚏,喷溅出许多飞沫,感染风险很大。”
刘英记得,2月5日刚开始做采集时,来了一名60多岁的老年患者,棉签刚伸到鼻腔,就连续打了好几个喷嚏,“当时真的有点慌,在脑海里立马回顾了一遍应急处置方案,便战胜了恐惧。”刘英身体往旁边稍微挪动避开,接着安抚患者坚持一下马上就好。
“在发热门诊工作要穿二级防护服,做核酸采样要做到三级防护。”一组采样往往要持续半小时以上,戴上一层防护面屏,原本吃力的呼吸变得更加费力,尽管如此,刘英没有丝毫动摇,“看到患者好转,一切都值得。”
湖北省荣军医院邢利嫦:
咬紧牙关也要全力以赴
“啊——张开口,别紧张。”湖北省荣军医院核酸采样组成员邢利嫦正在发热门诊采样。她的防护面罩被采样对象呼出的热气蒙上了白雾,看不清采样部位,只能再靠近一点。手上的医用手套,让采样工作变得更加艰难,但她并未慌张。
邢利嫦一边耐心安抚,一边凭借实战经验和专业手法,熟练地用棉签擦拭被采样人的咽喉部。她说,采样质量直接影响检测结果,因此整个过程要求采样人员精神高度集中,操作程序容不得丝毫马虎。采样前的个人防护要严格按照三级防护标准执行,穿戴必须严丝合缝,不能出半点纰漏。采样工作紧张而繁重,往往几个小时的工作刚结束,又会接到新命令,来不及休整就得紧急赶往下一个采集点。
【雷锋的感人英雄事迹】推荐阅读:
学习雷锋的英雄事迹09-12
雷锋英雄事迹故事20字09-27
身边的感人事迹日记06-20
警察感人事迹09-23
高校教师感人事迹08-14
感人事迹最美女教师07-22
关于地震作文:感人事迹10-24
消防员有哪些感人事迹07-27
杜富国事迹感人观后感08-05
信用社信贷员感人事迹材料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