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爱国电影观后感

2024-09-26

小学生爱国电影观后感(共6篇)

1.小学生爱国电影观后感 篇一

我们都知道刘胡兰,她的名字经常听大人们说。但是,最令我感动的是她英勇就义的那场电影。

刘胡兰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战友们一起到日军总部杀敌人。路上,不小心被敌人发现了,刘胡兰的左腿被打中了,她倒下了。敌人就把她抓进了总部。日军先跟刘胡兰说好听的,想骗她。于是刚开始对刘胡兰很好,希望能从她口中骗到红军总部的机密,可是,刘胡兰不上当,始终不说一句话。终于,日军忍受不了了,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刘胡兰,虽然,她的骨头都被打得露出来了,但是,刘胡兰却毫不屈服,依然一个字也不漏,英勇的面对死亡的考验。日军拿她没办法,只好用最新的酷刑--电激对付刘胡兰,可怕的电激快要让她无法忍受,刘胡兰被激得浑身发抖,但她还是不肯背叛祖国。日军忍无可忍,把刘胡兰杀了,她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竟是:“革命主义一定会胜利的!我死了,还有千千万万个刘胡兰会来的!你们快活不了多久啦!”

今天下午,老师让我们看了《刘胡兰》这个电影,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做刘胡兰吧!要坚强勇敢的面对困难呀!当我们学习中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就想一想刘胡兰,我们的困难算什么?

2.小学生爱国电影观后感 篇二

1.1 现代战争电影中对爱国主义情怀的表达

电影艺术作为一种声画结合的艺术形式, 通过声音与画面的完美结合, 形象生动地描述了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使故事情节的展现更加丰满且贴近人心。电影都有一定的题材范围, 而爱国主义题材电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 其中战争电影是观众最为常见的一种电影形态。狭义的说, 战争题材电影可以理解为军事片, 主要叙述对象是战场全貌。较常见的战争片有两种类型, 一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 通过战争事件、战役过程和战斗场面的描写, 着重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这种以刻画人物为主的战争电影往往能够激发观者个人保家卫国的爱国斗志, 带有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二是以反映战争事件为主, 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 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军事原则和战略战术。这类电影往往能够唤起全民爱国热情, 提高民族凝聚力。依此概念推, 国内外众多耳熟能详的电影都能归为此类, 如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野战排》, 中国电影《集结号》等。广义的战争题材电影不仅仅为军事片, 还涵括一切与战争有关的主题, 比如论述战争正义性、审判性、时代意义以及战争发起前的酝酿时期, 结束后给战争中的人留下的创伤等等, 当中有描写爱情、亲情的, 像美国电影《兄弟》。也有像《护送钱斯》这样的另类战争讲述。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电影事业的发展也变得日新月异, 题材的种类日益丰富、制作水平和技术不断推陈出新, 其功能也由最初的记录变成如今的记录加情感的表达, 但综合来看, 如今电影主题思想的表达无外乎对人性的揭露和对爱国主义情怀的弘扬与歌颂, 然而不管哪种主题思想的表达都需要通过电影渲染的手法对其进行烘托与升华, 在这其中尤其是对爱国主义情怀进行弘扬的战争电影更需要渲染的手段对主旨的表达添砖加瓦。一部好的电影可启迪人的思想荡涤人的灵魂, 同时一部好的战争电影也可以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凝聚力, 本文就是以电影渲染技法为出发点, 探究中美现代战争电影对爱国主义情怀表达的异同, 进而为我国现代战争电影能够更好的表达爱国主义情怀提供建议和帮助。

2. 中美现代战争电影中对爱国主义情怀渲染的异同

2.1 视听语言的运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便鲜有战事, 因此中国现代战争电影仍然是以描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主, 在这两段时间内所描述的战争事迹大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而进行的, 最终都取得了伟大的民族解放胜利。因而中国现代战争电影大多以宏伟的战争场面来体现全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伟大意志和决心, 同时透过电影中的人物和事迹来表达中国战士和人民群众爱国爱党的忠诚意志。建国初期的这段时间,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 处于计划经济中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限, 但伴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及新中国成立的喜悦还是拍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战争电影, 这一时期的电影多是以恢宏的战争场面为背景, 表现了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坚定意志以及胜利果实的来之不易, 画面也大多以全景、远景等景别烘托战争场面的壮大, 音响和同期声也多采用炮火连天和军民呐喊的声音, 由此渲染出全民抗战的火热场面, 激发全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怀。如这一时期拍摄的《平原枪声》《上甘岭》等等, 虽并未有某个特别突出的英雄人物出现, 但全景式视听语言的运用还是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视听语言在电影艺术中不光起到叙事的作用, 同时巧妙的镜头设计和声音的搭配往往能够推动故事情节更好地发展并深化电影主题。拥有较长电影发展时间的美国在现代战争电影中对于视听语言的运用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以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为例, 电影在展现全面进攻或防守的场景时并没有太多的全景镜头, 反而以零碎的运动镜头和叙事镜头代替, 这样不仅能够很好地展现故事的发展脉络, 而且能够让观众更加细致地感受到战争的发展过程, 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对战事的描述更加拉近了故事情节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让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以及胜利果实的来之不易, 同时在音响效果的选择上, 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代表的美国现代战争电影摒弃了很多现场交火的声音, 取而代之的是恰到好处的配乐, 这一点在我国后来的战争电影中也有运用。这种视听语言的渲染使得观众们所产生的爱国情怀是油然而生的, 是不加强制性因素的, 是能够在观众心底保存时间更长久的。这种通过视听语言的渲染方式很容易利用声音和画面将观众带入故事情节中, 因而电影中对爱国主义情怀的表达更加深入人心。

2.2 叙事模式的对比

建国初期, 我国刚刚步入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相符合, 因而在战争电影的拍摄上脱离不了集体英雄主义的叙事模式, 从故事的起因经过到最终取得的胜利都是建立在大集体的因素中, 即使影片里男女主角的设计也只是在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中起到了辅助性作用, 这种叙事模式的出现较好地完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传播, 有效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 摒弃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 在影片观赏结束后很好地渲染了中国式的爱国情怀。然而与之相反的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叙事模式, 即使是在展现同仇敌忾的第一、二次世界大战阶段的战争电影也是以某个个人为切入点, 因一个人的作用奠定了整场战役的胜利。以去年上映的电影《狂怒》为例, 布拉德·皮特一人挑大梁, 从美军大举进攻法西斯德国的优势到带领自己的坦克班单刀赴会的惨烈直至最终只剩一人时的悲壮, 布拉德·皮特所饰演的唐·柯利尔一直起到关键性作用, 坚韧、负责又对部下关爱有加的性格保证了攻克柏林的最终胜利。这种以一个关键性人物为主要线索的叙事模式强调了美国所推崇的个人英雄主义情怀, 对主旨的渲染让观众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个人爱国情愫。

2.3 后现代艺术中主旨表达方式的新思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 我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传统爱国主义理念正逐渐被外来文化所侵蚀, 在后现代艺术发展中, 部分电影工作者盲目效仿西方电影制作模式, 从拍摄手法到主题思想无一例外, 丧失了我国现代战争电影中具有中国特色的爱国主义情怀表达, 因而, 在今后我国战争电影的拍摄中, 对爱国主义情怀的表达可借鉴西方的渲染模式但主旨要义不得更改。电影《集结号》中, 作为冯小刚第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 一改往年宏观战争场面的大量堆积, 而是站在了人性的角度来解读战争带给战士人生命运的改变, 这种看似脱离集体英雄主义建构的表达新模式实际上却代表了人民解放军有血有肉的真性情, 从侧面烘托出战争带给人类的惨痛教训, 这一主旨表达的新思潮既未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又直指人心, 从内心深处唤起了人们的爱国情怀。

3. 后现代电影艺术中主题思想渲染方式的新思潮

新中国成立起我国便确立了“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文艺新方针, 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纯洁性不等同于一概排除外国的技术和思想, 我们在正确认识和传承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性的基础上, 积极吸收外国优秀电影制作模式和主题思想的表达方式, 在电影的各种渲染方面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让中国式的爱国主义情怀表达更加深入人心。

从科学发展层面而言, 五六百年来西方文化主导世界推动事物科学发展的格局已经成为过去。而由天人合一的国学大智慧驾驭的艺术, 由审美主体追求天人合一驾驭后现代的形式主义艺术, 完成西方艺术形式的中国化表述与中国艺术的世界性转化, 从而引领世界文艺复兴的时代已经莅临。中国的文人需要从普遍有效的科学原理中找到民族牢固的文化自信, 以饱满的觉醒之姿做好世界的老师, 去教化西方一起建设世界大同。这样才能在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纯洁性基础上, 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电影事业, 让中国式的爱国主义情怀表达方式更加被世界接受。

结语

近年来, 我国人民正学习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方针, 然而中国现代战争电影也无不处处体现这24字的价值取向, 无论是《冲出亚马逊》里爱国爱家、素质过硬的王晖, 还是《集结号》里坚守阵地、重情重义的谷子地, 都透过影片体现着对国家和对党的忠贞不渝, 在弘扬爱国主义的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国家民主文明的社会风貌和国家形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纯洁性基础上只有对比你我之优劣, 取长补短, 才能更好地将本民族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 积极吸收外来优秀电影制作模式与思维并为我所用, 才能使我国现代战争电影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渲染得更精妙、走得更远。

摘要:一部好的电影不仅能够引领正确的主流价值观, 还能荡涤人们的心灵。作为一种声画结合的艺术形式, 现代战争电影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特点, 通过声音与画面的交相辉映完美表现了战争场面的宏大和战事的惨烈, 进而突显了故事情节, 引导了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怀。然而, 无论是对声音的运用还是对画面的选取以及蒙太奇手法的施展, 其渲染技法的不同使得最终电影中爱国主义情怀的表达效果也不尽相同。美国的电影工业无论是从发展速度还是制作水平来讲都比我国要高出许多档次, 尤其是在现代战争电影的渲染技法方面更是值得当今中国电影人比较、学习, 同时, 由于两国国情与文化的差异, 其爱国主义情怀的思想内核也不尽相同, 如何在渲染技法方面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并开拓出一条能够弘扬中国人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的电影渲染方式, 是本文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现代战争电影,渲染技法,爱国主义情怀,比较

参考文献

[1]王燕.论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及价值功能.电影文学.2010

[2]熊倡.中美现代战争电影的国家形象之比较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3]李怡.1937-1945:“抗战建国”与国统区戏剧运动.中国当代文学.2008

[4]电影《归来》:以揭露的名义渲染丑恶摧毁主流价值{J}, 江苏机关党建.2014年6月

3.小学生爱国电影观后感 篇三

关键词:红色电影; 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所谓“红色电影”,是指那些以真实历史事实为依据而创作的,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主题的电影,它以红色题材为主要内容,以革命话语为主要语言,以英雄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以及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对进一步深化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族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是千百年来一个民族对于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与为国奉献、为国尽责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对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在繁荣和平的现代社会,很多人体会不到抛头颅、洒热血的壮志豪情,对于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也没有深入体会,导致其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处于沉睡状态。多年来,我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红色电影,如建国初期创作产生并流传至今的《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上甘岭》《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红色娘子军》 等经典影片,近年掀起观影热潮的《东京审判》《集结号》《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辛亥革命》等主旋律影片。这些电影以逼真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听震撼,其体现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直击观众内心,引起观众关于爱国情怀的强烈共鸣。可见,红色电影对于和平年代爱国主义的纵深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红色电影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一)促进大学生对祖国的理性认识,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红色电影作为一门集众多艺术形式为一体的银幕艺术,特点之一就是画面的直接性与冲击力,大学生通过观看红色电影可以非常直观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同时,红色电影艺术性地塑造了革命领袖及英雄人物的形象,将他们立体化、丰满化、生活化,对观众而言真实而亲切,电影的娱乐色彩也能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观影过程之中实现心灵的共鸣与情感的交流,增强大学生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还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如电影《建党伟业》不仅让大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了 1911 年辛亥革命到 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建这 10 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还被影片中革命者的青春朝气、奋发图强、壮志豪情深深地感染,激发出了爱我中华、建我中华、强我中华的爱国热情。

(二)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红色电影通过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真实感人的故事将荣辱是非直白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为观众带来极大心理冲击的同时,让他们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在电影《风声》中,家境殷实的顾小梦本可以无忧无虑地过着大小姐的生活,或者依靠在证券机构中的裙带关系耀武扬威,但她却以挽救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为己任,为党为国尽忠效力,深陷绝境之时仍然把革命事业视为首要任务,最终成功保护了同志的安全,自己则光荣牺牲。红色电影可以说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既有形式上的波澜壮阔,又有精神上的震撼人心,两者相得益彰,将其运用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思想道德情操的培养中去,必然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并培养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国主义与高尚情操的养成也必然能够事半功倍。

(三)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电影中的主要人物往往性格坚毅、人格完善,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他们能够主动进行自我调控,积极寻求方法摆脱心理困扰,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砺之中完善自身的性格与人格。例如,在电影《集结号》中,观众可以看到,英雄并非天生的,他们也曾脆弱过、恐惧过,也曾经不堪一击,但是他们在不断的磨砺与挑战之中积极调整心态,坚持着心中所信奉的真理,其灵魂终于凤凰涅·获得重生,成为打不倒的英雄人物。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凸显,大学生面临极大的竞争压力,如果他们不能很好地历练个人意志,提升自己的抗压能力与抵御挫折的能力,那么他们在逆境之中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或是心理疾病。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脆弱的事实。因此,充分利用红色电影的引导和感染作用,帮助大学生在观影过程中获取启发与教育,最终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性格与人格,也成为红色电影宣传与发展的一项较为紧迫的任务。

(四)引导大学生践行爱国精神

红色电影往往通过对真善美的弘扬和假恶丑的批判,将革命先烈、英模人物不怕流血牺牲,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完美地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因此,每一部红色电影都是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鲜活生动的历史教材,每部红色电影就好比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略胆识、英雄气概、人格魅力和各个时期的英模人物在平凡岗位上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实现人生价值的感人事迹,影片中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和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激起大学生心灵上的震撼和情感上的共鸣,还有利于大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不仅代表自己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更体现为现实的义务和责任,从而促使大学生将感性的爱国情感转化为对祖国理性认识的知识结构中,并外显为日常生活中自觉的爱国行为习惯。

二、运用红色电影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

(一)深入挖掘内涵,形成爱国主义教育新内容

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学习经历和生活阅历,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较多的人文历史知识。因此,利用红色电影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不能简单机械地进行,仅仅停留在观看影片、写观后感、举办心得交流会等层面。 要把这些红色电影放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阐释,深刻挖掘这些红色影视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并且把它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和我们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民族精神中去,形成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容。

(二)开辟红色电影网络教育阵地

互联网以方便快捷、信息丰富等特点和优势已广泛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认知方式等产生了深刻影响。网络的开放性既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进网络提供了便利,也为大学生浏览相关内容提供了便利,因此,要运用红色电影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一新的载体和渠道。高校可在已开设的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网站上设立经典红色电影专区,生动形象展示革命前辈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这既可以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感,扩大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面;还可以通过红色电影论坛、博客、QQ 群等在网上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在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三)依托红色电影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依托红色电影丰富的题材类型和精神内涵,可以开展大量的校园文化活动,这有利于吸引大学生在活动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将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例如高校可在公共选修课程中开设影视欣赏等课程,在系列电影讲座中开展纯粹的红色电影欣赏,以红色电影与民俗、红色电影与历史、红色电影与文化等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专题讲座,举办红色电影评论园地、红色电影观后感、红色电影歌曲演唱比赛、红色电影经典对白朗诵比赛,让大学生在参与精彩纷呈的文化与实践活动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知识渴求得到满足的同时,爱国主义情感得到熏陶,爱国主义境界得到升华。

(四)以各种重要节点为契机,运用红色电影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大学校园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对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若重视红色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不但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还可以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营造良好氛围。高校可通过开展放映红色电影、翻拍红色电影、点评红色电影等活动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氛围;通过红色电影的剧情海报制作红色电影主题性展板,在红色文化展示专区展示红色电影中的经典台词等形式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舆论氛围。此外,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纪念活动往往能较大限度地激发受教育者的爱国主义热情,因此,各高校可以各种重要节点为契机,贴近大学生的实际,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选择一些优秀的反映时代特色和精神的红色电影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如在建国 60 周年之际,组织大学生观看《建国大业》,建党 90 周年之际,组织大学生观看《建党伟业》,辛亥革命100 周年之际,组织大学生观看《辛亥革命》,将大学生紧紧地凝聚和团结在爱国主义旗帜下,感染大学生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融入到实践中,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赵楷.论红色电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2014(11)

[2]王浩,何清.红色影视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06)

4.观后感,电影观后有感,爱国电影 篇四

——电视电影《那年秋天》观后感

×××

摘要:电视电影《那年秋天》以感人的抒情描述和生动的艺术形象,使观众得到了妙不可言的审美享受。其艺术感染力主要来源于三大特点,即“诗化”风格、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关键词:“诗化”风格;人物形象;民族风格

引言

电视电影《那年秋天》篇幅短小,情节单纯,场面也不繁复。然而,编导者却以饱满的热情,独到的视角,通过感人至深的抒情描述和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紧紧地攫住了观众的心,使观众从并不新鲜的故事中感受到深刻的思想内涵,得到了妙不可言的审美享受。电视电影《那年秋天》的情节脉络清晰,人物形象丰满,情感刻画细致入微,并调动综合艺术的手段,把瑶山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渲染得多姿多彩。应该说,这是一部诗意盎然的,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电视电影。它像一首优美动听的抒情诗,更像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画。

一、《那年秋天》的主要内容 „„

二、《那年秋天》的主要特点

(一)“诗化”风格

有人说:“戏剧是一种浓缩的艺术。”成功的戏剧作品既是来自生活,又是经过艺术家高度概括、提炼、浓缩的。浓缩的实质就是诗化的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这部电视电影虽然只有上下两集的篇幅,但却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体现出极强的艺术表现力。这主要是编导者善于浓缩情节,充分调动观众的艺术创造想象力,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之中把剧中的丰富内涵领会得分外真切而又深刻。如剧情开始,并没有出现红军与追剿敌人战斗的场面,而只是通过老年山花的画外音自然而然地将故事引出。这样,不仅使观众可以从画外音得知,六十六年前的秋天,年轻山花即将与未婚夫七步成亲的日子里,路过瑶山的红军曾跟国民党打了一场恶仗,山花救下的年轻红军旗手孙福来就是在这次战斗中负伤 的,而且还可以从画面上所表现的孙福来奄奄一息的神态,山花急切的心情,阿公和七步如临大祸的紧张表情,想象出这场恶仗是如何的惨烈,如何的悲壮。这种浓缩情节,以虚代实,调动观众想象力的“诗化”,要比如实地在画面上展现刀对刀,枪对枪地厮杀,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

1、“诗化”意境。意境就是文艺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境不仅对主题起到了深化作用,而且调动起观众的想象力,使其自然而然地进入二度创作的艺术氛围里,有着身临其境之感。《那年秋天》这部电视电影的编导者就善于营造意境。请看山花含泪送走七步和孙福来的情景:

„„

2、象征手法。这部电视电影运用“象征”之处颇多。如阿公与蓝癫子展开殊死搏斗一起摔下山崖同归于尽后,特写镜头展现的伴随着悲壮瑶歌久久地飘荡在山谷上空的那面军旗,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今天的革命胜利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3、“诗化”韵味。这部电视电影的尾声就“韵味”十足,当山花的回忆故事述说完以后,剧情并未因此结束,而把镜头又拉回到现实中:画内,老年山花默默地站在老榕树下,企盼着眼望远方;画外,又回荡着她那缓缓的诉说声:“九月十六真到的那一天,七步哥没回来。我晓得,除了跟孙大哥当红军,他离不开我。那天晚上,我痛痛快快地大醉了一回,从此再也没有喝过酒。可不知怎么搞的,从那天以后,只要看见圆圆大大的月亮,我就一阵阵的头晕,好像是六十六年前那场酒醉,到今天还没有醒来„„”这一音画结合的尾声,体现出极为丰富的表现力。它不仅饱含激情地讴歌了瑶族同胞“爱到永远,生死不渝”的凄美之爱,淋漓尽致地敞开了山花顾全大局、乐于奉献、纯洁善良、崇高美丽的内心世界,而且还把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留给观众,真可谓“言欲尽而意无穷”。

(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山花,是编导者倾注满腔热情塑造的一个纯洁、善良、崇高、美好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怀着对未来幸福生活热烈憧憬的纯情少女,由于出生时就没了父母,一直受到爷爷的宠爱,得到从小与她青梅竹马的七步的呵护,不免有些任性。然而她却有一颗纯真如碧玉,透明似水晶的心灵,当她发现受伤的孙福来奄奄一息时,便不顾一切后果地将他救回家中料理。她救人的动机单纯得可爱,当她从孙 2 福来手上的粗茧看出是穷人时,便抱定穷人应该救穷人,救人应该救到底的决心。所以,阿公和七步几次将受伤的孙福来送出家门,都被她找回来。她天真好奇,为了逗孙福来高兴,毫无顾忌地当面试嫁衣,蒙盖头,并让孙福来掀了红盖头。她机智勇敢而大方,在蓝癫子搜家的危急时刻,急中生智,假装裸身冲凉将孙福来藏在浴桶里而骗过了蓝癫子。她更具有顾全大局,勇于奉献牺牲的精神,明知自己深爱着七步,轻易离不开他,但为了将来能打下天下,保住老百姓的江山,却在成亲的前夜毅然决然地洒泪送走七步去当红军。她像一朵清新、明丽的山花,点染在瑶山的青山绿水间,熨帖着人们的心灵。

„„

(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但凡优秀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总是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而作品的地方特色越浓,越有利于加强它的民族风格。因为民族风格的特点不是抽象的,它总是具体地寓于或渗透于属于这个民族的一定地区的地方特色之中。这部电视电影是反映广西白裤瑶族生活题材的。白裤瑶作为瑶族的一个支系,是一个饱经风霜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奋发向上的民族。他们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民俗民风,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编导者的高明之处,则是以一滴水珠映现太阳的发人深思的艺术表现手法,把白裤瑶的文化特征浓缩得极其形象而又情味绵邈。如反映山花成亲的那组镜头:

„„

三、主要结论

5.爱国电影观后感 篇五

香沉小学

五年级

赵锶雨

下午我们全校观看了《雷锋》的电影,雷锋叔叔的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还听过这样的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影片中的两个情节:有一次,雷锋去看病,不巧走到半路,下起了暴雨,他看见一个老大娘抱着一个三岁的小孩正赶路去几十里外的一个村子,十分艰难。雷锋便决定送他们去。在路上,雨下得越来越大,泥泞溅满了雷锋的下半身,在上一处土坡时,雷锋一手扶着背上的小孩,一手在湿软的土坡上挖出一道平坦的路,让跟在后面的大娘走好一些。而在把大娘和孩子送到目的地之后,雷锋却不打一声招呼就消失在暴风雨中。雷锋叔叔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去学习啊!

电影中另外一个情节:一个星期天,雷锋叔叔的战友王大力把所有战士们的袜子和衣服都洗了,雷锋叔叔发现发现自己的衣服不见了,他就到处寻找。后来他找着了衣服,袜子仍然没找到。这时,王大力说:“雷锋,你有那么多存款,还这么舍不得买一双袜子。你瞧,你这双袜子穿在脚上不嫌得难受?”雷锋叔叔说:“这总比我以前光着脚上山砍柴强多了!”王大力又说:“那你不觉得丢脸吗?千缝万补的”“咱们军人不是把袜子穿给别人看的。”从这几句话,就已经体现出了雷锋叔叔的节约精神。他每个月只有6元钱工资,他却把钱存在银行。

看了《雷锋》这部电影以后,我觉得很自责。由于雷锋叔叔这么节约,我们还这么大吃大喝。我以后要洗雷锋叔叔学习,学习他的勤俭、朴素、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如今,雷锋的精神仍在感化着人们,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雷锋似的人.交警,他们日夜站在马路边,不管是严冬还是酷暑,不管是风霜还是雨雪,他们总是屹立在那里,指挥着车辆顺利通行,提醒着人们要注意安全.红灯绿灯映入眼里,但人们心中却时时不忘交警,因为,他们为这个事业付出了太多太多,不管道路多么艰辛,他们毅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交警,不正是雷锋似的人吗?

老师,他们辛勤的工作着,不知批改过多少作业,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劳的汗水.正是在他们的教导下,我们懂得了怎样做一个有抱负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知法守法,有益于人民的人;在他们的悉心教导下,不知道有多少人走上了成功的道路。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付出的是自己的心血,回报的是别人的快乐。在我们身边辛勤工作的园丁们不正式雷锋似的人吗?

这些事例太多太多„„

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雷锋的身影,他们学习雷锋精神,实践雷锋精神,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雷锋精神伟大,但并非高不可攀;平凡,但并非琐碎;

向雷锋同志学习!

指导老师

6.爱国电影观后感 篇六

爱国电影>观后感

篇一:爱国电影《地道战》观后感

暑假期间,我观看了《地道战》这部电影,这部影片中的人物都很聪明,日本军总以为很聪明能够打败八路军,却总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被八路军打得落花流水。

还没有挖地道时,日本军来攻打这里,人们都躲到井旁边的密道里,日本军就把没有一个人的村子扫荡了一遍。八路军和乡亲们开始挖每家每户都连接的,四通八达的地道,利用这地道总是打胜仗。

我认为,有了困难,不仅要团结一心,还要动脑子想办法,这样才能解决难题。影片中的乡亲们不仅团结在了一起,还共同挖地道,使得日本军在明处,我军在暗处,总是让日本军摸不着头脑的吃败仗,真的好过瘾!

所以大家一起动脑想办法,打了胜仗,胜利也是大家的!我们在生活中也要有这种精神,大家一起解决困难,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

成功是快乐的,也需要大家共同付出。影片中第一场仗我军是失败的,虽然人都活着,但房子被毁了,所以大家吸取教训,集体的智慧想出了利用地道来打胜仗的办法。如果没有第一次的失败,可能就没最后的胜利。既然我军在失败时都没有灰心丧气,那么我遇到了小的困难,失败了,又能怎样呢?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只有嘴上说“失败乃成功之母”“遇到困难要知难而进”光说不做可不行,要有实际行动才能证明自己不是只会喊空>口号的人。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认为这里面的所有的胜仗,都是靠大家团结一心才得来的,人多力量大!如果有人在第一场败仗时灰心了,而大家都没有灰心,那个人的情绪也会变动。所有,一切的困难都要靠大家团结一心才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篇二:爱国影片《太行山上》观后感

影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影片真实地记录了发生在山西的平型关、忻口等重要战役,塑造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独臂将军贺炳炎、爱国将领郝梦龄等革命家的光辉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崔队长这一形象,展示了八路军勇战日寇的壮烈场面,再现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

影片给人的第一印象可以用气势磅礴来形容,伴随着我们耳熟能详的歌声,用简洁的直升机俯拍开门见山地给出太行山全景,直接了荡地突出《太行山上》的主题,并用很好的过度手法衔接到国民党阵地,并引出电影的主要人物--朱德。电影的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按照历史顺序将八路军如何歼灭敌人的战役一一列出,并适当地带出部分爱国将领的名字,讲述了老百姓与八路军同仇敌忾,共同抗战的历史事实。

在《太行山上》影片中,军民鱼水情是该剧的一个闪光点。从外国记者的视角看到中国劳动妇女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八路军;而擅长标枪的崔队长则是投身到战争当中。一位国民党军官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到好笑又觉得可悲:如果老百姓都能打仗,还要我们军队干吗?然而历史恰恰证明了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影片中八路军高级将领爱兵如子的形象更是被刻画得生动而又鲜明。大雪纷飞的深夜,朱德同志走出庭院,看到小兵在站岗。上前嘘寒问暖,还把小兵冻僵的手放进自己的怀里全暖,最后还是自己替小兵站岗,让小兵跑步热身。这种镜头在影片中还有很多。看了让人感动,从一件件小事中更能看出一位伟人的高风亮节。

在这部电影中,我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我们把握生命并敬畏生命,可生命对他们而言却是不畏牺牲。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对无数个铁血战士宣布战役胜利后,他们不约而同举起手由衷的发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强烈激昂的呐喊。朱德的演讲是那么的振奋人心,简短而又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呼声更是响彻山岗,这种怎样的一种豪情壮志,有着这样的热血儿女,日寇的罪恶念头想都不要想,有着这种钢铁脊梁,任何妄图入侵的敌人都会受到正义的惩罚。在这发自肺腑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我确确实实被感动了,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一名基层团干部,更感觉自己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重温那段历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的和平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抗战精神。作为生处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应该永远缅怀那些千千万万不留姓名却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捐躯的革命先辈。那段抗战史是中华民族的丰碑,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魂。

篇三:爱国与奉献--电影《钱学森》观后感

怀着崇敬的心情看完了《钱学森》这部电影,钱老这位科学巨匠一生为国家,为人类社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被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所感染,同时我也懂得了科学救国和科学强国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我更是为钱老这种不为名利,一心报效祖国,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奉献一生的爱国热情所深深的触动。

一部电影,记录了一个人的传奇,掀开了一个国家的历史。《钱学森》不仅在为英雄立传,更是在为民族铸魂。诉说这部历史,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更是对老一辈人精神的弘扬!

影片中记录了钱老不平凡的一生。钱学森教授,学问有如森林,岂能不服哉!钱学森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始终心系祖国,密切关注国内局势变化,决心早日学成报效祖国。新中国成后,他回国的心情更加急迫。1950年夏,为了顺利返回祖国,他向加州理工学院提出回国探亲,但临行前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拘捕,此后遭受无理羁留达5年之久。他不屈不挠、顽强斗争,即使有无数的美国间谍监视着他的私人生活,但他依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依然坚持着自己回国的信念和执着。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经过我国政府的严正交涉和国际友人的热心援助,终于冲破重重阻力,于1955年10月回到祖国,并立即投入到新中国建设的热潮中。回国后,为了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和航天事业,为了新中国亿万同胞的安全,他一直在坚持着科学研究。他坚持带领科技人员学习导弹技术。他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坚持在前线指导工作。钱学森和普通科技人员一样,睡帐篷、吃粗粮,组织导弹试验的测试、计算、分析、研究。在前苏联突然撤走全部专家的困难条件下,他带领着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枚导弹飞行试验。在现场的聂荣臻元帅高兴地说:“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66年10月27日,钱学森又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爆炸试验,即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成功实现了核爆炸,此举震惊了世界。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至今我仍铭记着钱老的那句话“In my country I can do anything,If I want I can grow apples”“在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行,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祖国不在嘴边在心里。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当他作出回国决定之时,包括美国政府官员都不敢相信,一个事业如日中天,极有发展前景的科学家竟然会选择回到一个既没有先进科研装备,又没有雄厚科研资金的农耕国家。正是这种令常人难以想象的举动,不仅深刻地展示出了一位爱国主义者的高尚情怀,而且有效地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这部电影同时也呈现出了钱学森与妻子蒋英相互欣赏、相互扶持、相濡以沫、情真意切的忠贞爱情。青年钱学森被美国当局关押入狱,饱受囚禁之苦,但蒋英没有丝毫迟疑,始终坚定地守护在他身边。在钱老为祖国国防事业日夜操劳时,她放弃自己大有前途的歌唱事业,无怨无悔地照料家人。最后当钱学森问她是否有遗憾时,她的回答是如此让人感动:“中国可以缺少一个歌唱家,但不能没有你这样的科学家,为你而牺牲,这辈子没有遗憾,只有光荣!”这恰好验证了那句话: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

钱老的一生,是一部警醒国人的绝好教材,可以肯定的是,中国越是发展,越是需要像钱学森那样的爱国精神。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一个民族是否赢得其它民族的敬佩,更重要的是赖于民族精神力的提升,赖于整个民族形成的强大内聚力。作为一个中国人,理应向这个低调而又温和的逝者学习,把热爱祖国与无私奉献作为一生最为崇高的信仰,立誓做祖国最忠诚的卫士!

篇四:对无名烈士的崇高敬意--《集结号》电影观后感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到东莞图书馆参加“我的中国心”爱国电影展播。我看的电影是《集结号》。看完这部电影,我不禁从心里涌出一股自豪感,为中国抗战史上许许多多为国捐躯的无名烈士感到骄傲!

《集结号》这部爱国电影讲在淮海战役中,九连连长谷子地接受团长交给他的阻击任务,要求听不到集结号不得撤退。战场上,九连的47名战士英勇抗战,但终究寡不敌众,战士们相继牺牲。然而,他们却始终没有听见集结号。最后,全连战士除了谷子地一人存活下来,其余全部牺牲。解放后,谷子地得知自己部队的番号被取消,战死的46个弟兄都被视为失踪者,他们所做的贡献也无法证明。谷子地后半生便踏上一条为死去的战友找回应有荣誉的路。他来到原来九连弟兄牺牲的战场,发现那里已经成了煤矿。他不停的挖煤,想要寻回战友的尸体。后来,在挚友赵二斗的帮助下,谷子地找到了原来给他下达命令的团长的警卫员,知道团长为了大部队的安全,没命令吹集结号。谷子地大怒,大骂死去的团长。最后,经过不懈的努力,谷子地终于证明了九连战士的功劳,上级决定加封他们为烈士。他们在九连烈士纪念碑前吹起了意味悠长的集结号······

《集结号》这部电影中战士的英勇,谷子地的执着令我感动。战争是残酷的,一旦踏上战场,就准备着献出宝贵的生命。而所有战士们都有>勇气踏上这个战场,为保卫国家与敌人殊死决斗,他们都是英雄!我们都能说出一些知名英雄的名字,但是,中国的革命事业就是靠这几个英雄打拼出来的吗?不是的!他们背后有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他们与这些英雄一样伟大,一样默默的为祖国做着贡献!就像《集结号》里这47个战士一样。不到最后一刻,他们决不放弃,为了祖国而战死。他们用青春谱写着一首可歌可泣的革命歌曲,我为他们而骄傲!而这些战士的名字,可能不为人所知,没有人去证明他们对祖国的丰功伟绩。谁来为他们申冤?谁去证明他们?也许,他们在为国捐躯那一刻没想那么多,但一个曾经为国家战死的人,没有人去纪念他们,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对谷子地来说,属于46个弟兄的荣誉是宝贵的,如果他们就这样白白牺牲了,那是多么惋惜啊。他要用一生去为弟兄们讨回荣誉。所以,谷子地才不断努力,为战士们争回了烈士称号。最后那声集结号意味深长,因为它代表着九连战士对祖国的贡献与热爱。

而在今天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们,不愁吃不愁穿,能够在教室里学习,是多么快乐啊!我们应该时时刻刻铭记是谁带给了我们幸福生活:是无数爱国烈士!他们在战场上挥头颅,洒热血,我们的幸福和快乐,是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换来的。

我们新一代少年,要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祖国的未来就掌握在我们手里!国家的繁荣富强,就是对所有英烈战士的最大安慰。行动起来吧!从现在开始掌握知识,学好本领,像那些战士一样,用自己的知识为祖国作出贡献吧!

篇五:《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吕安萍

在众多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闪闪的红星》。而“想要胜利不能靠等,要去斗。”是《闪闪的红星》里最让我刻骨铭心的话。

《闪闪的红星》给我们讲述了潘冬子的爸爸去执行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临走前他给潘冬子一棵闪闪的红星当纪念,后来,冬子的妈妈为了保护人民解放军被地主胡汉三活活的烧死在了一间茅草屋里,于是要为妈妈报仇就当上了红军,在与敌人战斗时,冬子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在大叔和宋大爹的帮助下潘冬子终于杀死了地主胡汉三,又在第二年的春天和爸爸一起踏上了新的征程。

看完了这部电影后,我感触很深,有两点:一是感动于潘冬子的智慧。勇敢。不怕牺牲的信念。他敢于和敌人作斗争,在敌人的强力威胁下,他没有退缩,敢于用自己的生命做代价来争取革命的胜利,当胡汉三为了阻止红军吃上生命中必不可少的盐,封锁了上山的路冬子竟把盐粘在衣服里,带上了山,如果被敌人发现他将有丢掉生命的可能,这么做他简直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了,二是感动于吴大叔的那一句话:“要想胜利不能靠等,要去斗”,是啊,我们现在不愁吃,不愁喝,我们却不懂得好好珍惜一下,这愉快的生活都是那些老革命家的鲜血与生命换来的呀,如果之前你等。我等。他也等,只靠运气,不去努力,那我们的祖国何时才能强大呢?

虽然我们的生活比以前明显的好了,科技也发达了,但是我们的希望还是需要我们来努力奋斗的。

篇六:《南京!南京!》观后感

沉重的心情溢于言表。曾经那一部震撼的电影《南京》还历历在目,而这部《南京!南京!》给我的更深的感慨。两个突兀的感叹号!屈辱,愤怒,心痛,已无法倾诉我心底的声音。振聋发聩的影片将战争的丑陋在脑浆崩裂的那一刻毕现无疑。强暴,这种罪行,是人类的耻辱。

《南京南京》不可避免的点燃中华民族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1937年,30万中国人被屠杀,国殇,2009年,《南京南京》重启了这段伤痛记忆,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想,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不二法门。

血淋淋的黑白色,听到的是寂静中的枪炮声!日本人进城了,中国的大部队开始逃跑,陆剑雄和他零零落落几个不甘投降的弟兄手挽手地组成一堵人墙,阻止逃兵的去路,他们不肯投降,一直在城里偷袭日军,直到一个个死去。日本人说:你们中国军人真是厉害,我们进入南京城后,四处都是冷枪,我们不的不把很多建筑物都炸平,但是没有一个人走出来!不屈与坚韧的因子一直存活在中华民族儿女的血性之中,极端环境下的反抗,是所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中国人用鲜血和牺牲构筑的中国精神。

历史可以宽恕,但不能遗忘。

对于那样一段历史,已经成为了整个民族的死结,不是谁想颠倒和抹杀就能颠倒和抹杀的,但想要记住同样不容。一种空洞的仇恨,没有可以附着的支点,这场屠杀已经离去了72年,当初幸存的人们也逐渐被时间带走,但我希望那些鲜血淋漓的伤口不要随之消亡,我们未必需要一部片子来激起某种仇恨,然后去手刃仇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哭诉,不是煽动,而是展示,还原那些被遗忘或者被忽视的点滴细节,然后让看到的后来人叩问自己的心,至于会得到什么样的回响,伤痛不能被继承,更不能被强行灌输,只能靠自己去直面,哪怕你看到的是一部被复原的电影,只要它够真诚。

篇七:《党的女儿》观后感

伟大的中华大地,养育了亿万儿女,圆明园的火光,列强的入侵,唤起一代青年致力共和。芦沟桥的枪声,日本浪人的狂笑,激发又一代青年拍案而起,舍生忘死,挽救民族危难。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册,每一页都闪耀着爱国主义的灿烂光辉。

观看影片《党的女儿》后,我的感触很深。

影片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影片中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权压迫,不畏虎豹豺狼,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民族的自由,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昌盛,谱写了一曲曲响彻云霄的爱国主义壮歌。

影片中的一个镜头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三名共产党员有重要情报汇报给游击队,在半途中,一名共产党员走失了,她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逼她说出另外两名共产党员的下落,但她死活不肯说,因为在她的心中,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她周身每个细胞都浸透了这种精神。

她知道,只有不让敌人得逞,我们才能赢。敌人发怒了,残忍地用火将她活活烧死。在火海中,她巍然屹立,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她的身影一下子变得那么高大。

此时的我已是热泪盈眶,这种感受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是啊,爱国主义的力量不可战胜,历史已经证明了这条真理。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们的祖国开始了新的历程。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当年赶走侵略者、消灭反动派的血火战斗,我们应用我们青春的热血、青春的信念、青春的力量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祖国。

没有烈士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他们的壮举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发奋学习。我们中华民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涤荡自身,战胜艰难险阻,积累着日月精华,奔向那更加光辉灿烂的前程。这正是我们每个今天的中国人所骄傲的。当然,作为炎黄了孙,我们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的时候,要大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不断熔铸和培植更加符合时代潮流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新世纪的少年应如何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呢?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成千上万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报效祖国。因此,我必须先立足当前,展望未来,把强烈的爱国热情化为实际行动,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崇高的爱国主义传统吧!用我们的双肩担当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任吧!

篇八:《国歌》观后感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国歌》结束了。但在我的脑海中,电影中的一幕幕仍然正在回放,我的心脏也依旧在随着国歌而跳动。

电影主要塑造的是国歌的作词者--田汉,又在其中夹杂一些爱国热血儿女的故事,主要描写了他们在“9。18”事变、沪淞战役后,在上海、在东北为抗战作出的巨大贡献与牺牲。而电影的主线,则是田汉的思想变化。从他遇到两位东北学生开始,深入地了解了侵略者对人民造成的巨大创伤;后来感受到了全世界的华人对抗战的支持与贡献,又差点被日本军队绑架,从而了解到了精神对人类的鼓舞,着手开始拍抗战电影;而在最后,当他经历了好友妹妹与东北学生的牺牲后,完成了思想最后的蜕变,终于一气呵成写下了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也就是后来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国歌》这部影片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寇肆无忌惮地在中华大地上横行霸道,屠杀我国人民,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恨和反抗。而国民党却采取不抵抗政策,使中华民族遭到践踏,大好河山沦陷敌手,祖**亲倍受凌辱。就在这关系民族生死存亡之时,田汉、聂耳认为必须有一首能够激发人民斗志,壮我中华气势的歌曲,来唤醒中国人民,鼓舞他们不畏流血牺牲,为祖国、为人民而战,于是《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了--国歌诞生了。

“起来,起来,起来„„”听着这熟悉的歌词,使我感到民族振兴的重要性。也使我深深地体会到,田汉先生在写歌词时的那份渴望国家振兴,民族昌盛的迫切心情。而且对现在而言,这句歌词也并没有过时。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在为我们敲响警钟,告诫我们不要为眼前的进步和发展而满足。虽然我们已经“站起来”了,但需要加快步伐去赶追发达国家,增强综合国力。让历史的教训不再重演。

纵观全片,高潮迭起。高潮的出现,也使观者的思想处于亢奋的状态。在影片的最后,当已身处在监狱中的田汉听到了高墙外人们为他播放的《义勇军进行曲》时,我们的情绪也已到了最高潮。当时,就好像全身都充满了勇气和希望,敢于在任何时候都冲在队伍的最前方。这是精神带给我们的力量。

片中田汉意识到对抗战的支持不全部是钱财或士兵的援助,而是精神上鼓舞和振奋人们的力量。因此,他想到了用艺术的形式。而在不断的摸索当中,也终于明白了歌曲是最通俗、传递最方便,也使最能鼓舞人心的艺术。而说到底,其实这些都是精神的力量。

我们的身体,血肉之躯,会疲劳、会伤痛、甚至会消逝。但精神,却延续了我们肉体存在的时间,也让我们的肉体ǐ获得力量。当军队已经疲劳不堪,无力继续,嘹亮的歌声响起的时候,士兵的精神会为之一动,会为之振奋。这不是因为睡觉或吃饭,而是因为精神上的满足。贝多芬的“命运”,流传于世,被人们所称赞,那是因为作者已将自己的精神传入作品当中,听者,也感受到了这种精神的振奋与鼓励。力量,是我们的思想与精神传递给我们的。

当我们静静地感受精神带给我们的力量时,聆听一首歌,或是观看一部电影,我们的内心,也会一点一点地充实起来。就好像热量传递到我们的心中,我们的身体上;就好像一块没有点的电池板被一点一点地激活。那种力量,能够持续很久很久。

多少年来,《义勇军进行曲》一直鼓舞着中华儿女。在战场上,在天安门,在学校里,在我们的心中,它都曾被无数次地唱响过。它鼓励着我们前进,支持我们继续。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它永远是最伟大的歌曲。

上一篇:沪教版三年级解决问题下一篇:寒假实践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