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践(共11篇)
1.语文实践 篇一
1、 激发朗读诗歌、积累诗 歌的兴趣。
2、 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思想情操。
【教师准备】
1、提 出活动设想,帮助 学生确立背诵内容
2、向学生介绍获得古诗的途径:语文书、古诗文必背、唐诗三百首
3、指导学生分工合作
4、选好主持人和评委,指导他们如何策划比赛
【学生准备】
1、用三周的时间去查找、背诵书本内外吟诵季节的古诗词;
2、四大组的组长安排好本组的参赛对象,要求人人参加。每三人一组准备一个季节;
3、学习委员和语文科代表当主持人,策划本场赛事的形式、内容和规则;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学过不少古诗,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 乎。”曾子也说过(大家齐说):“传不习乎?”可见复习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以“赛诗会”的形式,来把过去学过的一百多首古诗复习一下。
二、明确规则
(1)以4个小组比赛的形式开展活动,根据各小组得分最后排出名次。
(2)记分员不参加比赛。
记分员宣誓:被大家选为记分员我很荣幸,我一定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好我的工作。
三、比赛过程
第一轮 必背题
要求:先抽查大纲推荐的80首,小组集体背诵,要背得正确、流利、声音响 亮,符合要求得十分。
方法:以扑克牌为抽签工具,其中J、Q、K大小猴的数字为零,每组抽两次,第一次为十位数,第二次为个位数,如第一次 抽的牌是4,第二次抽的为Q,那么就背诵第40首,抽的数字大于80,此数作废,重抽。
课件显示大纲推荐的80首古诗题目。检查每组背诵情况。
再抽查课外扩展篇目60首,要求方法同上。具体内容见附录。
师:第一轮必背题, 大家背得都很好,四组得分不分上下,希继续努力。
第二轮 必答题
要求:(1)这几组题目,各小组集体讨论完成,由组长 把答案写在纸上。(2)书写工整。(3)每写对一题加十分。
1、课件显示第一组题目:秋天到了, 天高气爽,大雁南飞,菊花怒放,在这个季节里多少 诗人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你能吟诵两首?
本组答题时间:5分钟 (每写对一首得十分,记分员加分)
参考答案如下:
《山行》、 《枫桥夜泊》、 《夜书所见》、 《菊花》、 《秋夕》--------
2、显示第二组题目:写出含有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的诗句,一个动物也可写几句诗。如:鼠:官仓老鼠大如斗。(每写对一句诗加十分)
本组答题时间:5分钟 (评比,记分员加分)
参考答案如下:
鼠:官仓老鼠大如斗。 牛:牧童骑黄牛。
虎:朝避猛虎。 兔:白兔捣药成。
龙:但使龙城飞将在。 蛇:夕避长蛇。
马:欲饮琵琶马上催。 羊:磨刀霍霍向猪羊
猴:两岸猿声啼不住 鸡:鸡 声茅店月
狗:柴门闻犬吠 猪:丰年留客足鸡豚
3、显示第三组题目:我们的家乡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请写出赞美扬州的诗句,每写对一句加十分。
本组答题时间:4分钟 (评比,记分员记分.)
参考答案:
(1)、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2)、烟花三月下扬州。
(3)、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四、课后学习:
1.每位学生写一篇活动心得
2.每人出一期“赛诗专刊 ”的手抄报
3.宣传委员负责出一期“赛诗专刊”的黑板报
雷真民
[写作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赛诗会 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2.语文实践 篇二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 各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 朗读被认为是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
一、在朗读实践中提高素养
1. 把握课堂朗读
教学中, 最好的语文教学实践资源, 仍然是回归到课堂中.这对大部分人来说, 也是最基本的教学实践.在语文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备好自己的教案, 在现有物质条件的基础上, 给同学们留下一些课堂朗读的空间.接着, 让孩子们自己探索课文中的奥妙, 咬文嚼字、自己发掘探索, 能够使自己将知识记得牢固.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度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这既能够让孩子们学到相应的知识, 还能够与他们拉近距离, 沟通感情, 使教师与学生共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 在教学生们学习成语的过程里, 可以给孩子们出示几幅图, 看图猜成语, 这种寓教于乐的过程定能使孩子乐在其中.再比如, 在广告语日益发展的今天, 可以故意把错别字写入成语中, 加强同学们的辨析能力, 这对孩子们在生活中应用成语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2. 把握感知朗读
在阅读某篇课文时, 孩子们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读得标准.怎样才是读得标准呢?不添字不漏字就是读得标准吗?老师们不妨先听范文朗读:在初学一篇新课文的时候, 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或者录音机的形式给学生们播放录音, 让孩子们体会范文里朗读者在哪个地方用了哪些情感, 以及情感力度把握的多少.教师通过这种创设情景的形式, 给学生们一种想象的空间.比如学习毛泽东的《长征》一课, 一开始, 录音的范文就是一种低沉悲哀缓慢的声音, 来反映本文的基本情感, 再加上悲哀的音乐基调, 将学生带入了一种好似也在“长征路上”的情景.再比如学习《桂林山水》这一篇课文的时候, 老师们可以通过情感的表达, 让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 脚下是漓江, 泛一叶小舟, 去欣赏桂林山水的人间仙境.老师完全可以表达出这种感染孩子们的意境, 通过朗读、欣赏图片等形式, 让孩子了解桂林山水, 继而心之向往, 然后更好地去学习这篇课文.
另外, 老师要给学生们自由阅读的时间去大声朗读课文, 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揣摩情感的高低把握度.如在学习朱自清的《匆匆》时, 首先给孩子们自由朗读的时间, 大体了解其中的内容, 做到最起码的朗读标准, 即不添字、不漏字的基本标准;接着, 给学生们一个锻炼辨析多音多义字的空间, 让孩子明白在不同的语境中, 字有着不同的理解, 不同的意思.这种朗读方式给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们得到文字上的锻炼.
3. 把握品味朗读
品味朗读, 意在让孩子们在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 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感情意境, 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将朗读课文当成一种享受, 享受一种独有的韵味, 将课文读出美丽的味道.
在教学过程中, 孩子们可以尝试进行表演朗读, 以情带感地进入真情实景, 即可以通过多人分小组的形式进行自行分配角色的朗读形式.这既可以让学生们自身体会到相应的趣味, 又可以形象地朗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角色, 这种再现情景的朗读形式定能取得不错的反响.同时, 这样也能让学生们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内容.比如《掩耳盗铃》等寓言故事的教学中, 可以采取让孩子们扮演角色表演的形式.即兴表演是一种锻炼学生能力的好方法, 这种表演加上语言表达的形式, 能够使孩子的情感表达更加充分, 情感得到更好的升华。如此, 将课文读出“美”这种考验审美性和欣赏性的阅读方式, 读出课文“美”, 这与作者如何表达其中的情感方式有关, 也与朗读者读出的情感有关.这种美好境界的达到, 不仅需要时间的积淀, 更加需要技巧的修炼, 但终归到底, 情感的真挚表达是读出美的最重要因素.
孩子们在学习《詹天佑》一课时, 为了引导孩子理解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精神, 就把本次案例分析如下: (1) 詹天佑受命于国家危难之时, 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之情.然而, 他凭着超群的智慧和大胆的创造, 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克服那一个个难关的实际行动, 更加体现了他那深深的爱国之情.那么是什么力量和信念在支撑和鼓舞着他克服这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呢? (2) 什么力量? (爱国的力量) 什么信念呢? (遇到困难, 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 不但惹外国人讥笑, 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3) 齐读课文.创设情境, 让学生感受詹天佑的那种精神, 并且通过理解作者在当时应该是怎样的一种情感, 以求达到与作者以及詹天佑的心灵呼应.只有品读课文, 将课文有声有色地读出来, 才能与文章的作者心灵相通, 以求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二、在动手实践中提高素养
1. 勤动手做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 不如烂笔头.”做笔记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传承下来的好的学习方法, 做好笔记有利于学生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这能够让孩子们在最后复习时轻易找到知识的重点, 回顾复习.另外, 在课堂上做的笔记能够及时记录老师所讲到的重点内容, 不至于课后手忙脚乱去整理.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还能够合理有效地指导孩子们如何做好笔记, 如何做对笔记.这样不仅能让孩子们意识到做好笔记的重要性, 还能激发学生们做笔记的积极性.
教育界的某位专家曾说:“在现有课堂条件的教学范围中, 如何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激发是教师教学最有意义的一点.那么该如何激发孩子们记好笔记的兴趣呢?因为学生们对有兴趣的事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表明一点, 兴趣始终是孩子学习中最好的老师.学生们有了兴趣, 才会有求知欲, 才能够更好地做好笔记, 学好内容.老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激励孩子们, 让孩子们懂得动手做笔记的重要性所在.当然, 孩子们不仅要学会记笔记, 还应在记笔记的过程中认真听讲, 这样才能够理解课堂上的内容, 也不至于在课后再重新理解.如此看来, 听笔记和记笔记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2. 课堂板书整理成笔记
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在板书课堂上的内容的时候, 孩子们也不能照抄硬搬, 应该在老师板书的基础上加以理解, 记录笔记并且提炼其中的关键词, 或者课后再对笔记进行有血有肉的填充内容, 这是一种加以深度记忆的好方法.那么这种巧妙的方法该如何抓住其中的重点呢?最重要的是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以及出现频繁的关键词句, 这往往是表明事件起因以及过程结果的主要线索.
比如在古诗词这一类课文中:“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在这几句话表达的感情特点中, 教师要做的就是与同学们一起分析这些诗句中, 暗含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继而提炼关键词, 如明月、霜、举头、故乡等, 和孩子一起走进作者的心境, 走进诗句, 共同体会诗句的意境.
三、结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语文教学中, 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语文实践中, 孩子们的收获也是满满的.素养的提高, 在于孩子们平时学习中点点滴滴的积累, 在于教师教学中兢兢业业的奉献.总而言之, 只有加强语文实践, 提高语文素养, 孩子们才能学好语文这门学科.在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只有将两者融为一体, 才能提高语文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赵艳芳.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25) .
[2]张景艳.有关语文教学中的“乐读”思考[J].新课程 (上) , 2012 (9) .
[3]曾华明.浅议综合实践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2010 (1) .
[4]喻宽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智慧的研究[J].网络财富, 2010 (22) .
3.语文特质 语文素养 语文实践 篇三
一、语文特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文课程究竟是什么样的课程?语文课程的特质是什么?这是一个长期争论无定论的问题,许多语文教师强烈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能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经过讨论修订,新的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作了如下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显然,这一慎重研究、修改后的表述,把语文课程的特质聚焦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进而突显了“实践性”和“综合性”。与此同时,课标又坚守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基本特点”。这样的表述,我以为,就会把大家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争论中摆脱出来,又引导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去关注和研究语文的特质。无疑这是重要的,又是智慧的,当然首先是正确的、科学的。叶圣陶早就揭示了语文的特质: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两个观念,其一便是“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可忽视,而方法尤其应当注重”。他进一步指出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便是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便是要重视语文的形式和方法”。[1]王尚文教授将此称作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所谓“独当之任”,就是基于特质的特殊任务,我愿意称其为“核心目标”。正是这样的“特有的任务”,揭示了语文的特质。所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当统一于此——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舍此,还有什么特质可言?还有什么语言可言?
如果我们的讨论再拓宽一些,往深处走一走,不难发现,课程是个结构。在课程的世界里,所有课程都“和而不同”。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和”,而忽略了“不同”。“和”指的是课程共同的基本性质,“不同”则是不同学科的“特有任务”,是特质。正是这样的“不同”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世界,才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费孝通先生在阐述文化自觉时,首先指出的是“各美其美”,然后才是“美人之美”,最后才会“美美与共”,达致“天下大同”的境界。“各美其美”不正是不同学科的特殊性吗?语文之“美”不正在“语言文字运用”上吗?
如果再回到“语言文字”上,也不难发现语文的特质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的。不管是把语文称作“语言文学”,还是称作“语言文化”,它都不能离开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基础,是依托,语言文字是语文之生命——可能有人是不赞同的:语文之生命是思想、精神,怎会是语言文字呢?看看马克思是怎么论述语言文字的。他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的实现形式”,“观念从一开始就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单独存在”。[2]语言文字的背后是思想,思想附着在语言文字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核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还自然想到了海德格尔。他说:“诗人让语言说出自己。”其实,何止是诗人呢?他继续说:“人这个在者正是以说话的方式揭示世界也揭示自己。”我们常经受语言的体验,而“那随着语言所经受的一种体验,就会触及我们此在最内在的结构”。[3]显然,语言文字关乎人的“最内在的结构”,关乎人对自己的“揭示”,语文世界实质是人的精神世界。“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如此有深意。
可以这么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不断彰显着语文的特质,让语文成为语文。但长期以来,直至现在,语文教学只重视内容而忽略方法,忽略形式,忽略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如今,新课标颁发了,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地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下足功夫,以让语文真正归位。
二、语文素养:语文的“核心任务”
大家都清楚地记得,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这么的规定和表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修订稿保留了这一表述。这是一种坚守,这种坚守是正确的。就我个人来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点击的是语文的特质,而围绕这一特质展开的任务是“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我把这概括成“核心任务”,无非是强调它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何为语文素养?各有各的理解,我以为,课标修订组负责人温儒敏教授有一个界定,是可以帮助我们来理解的。他说:“‘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体现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课程标准所说的‘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4]温儒敏把语文素养界定在三个重要方面:听说读写能力、文学文章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而这三个方面,都离不开语文的特质,即“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我以为,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首先是语文要实施素质教育,抑或说是让语文教学素质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定,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并指出“要坚持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这一战略主题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说到底,语文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核心课程。语文素养的坚守与强调,使语文教育坚定地在素质教育轨道上运行。这是方向,不可有任何的怀疑、动摇和松懈。
根据温儒敏的界定,语文素养是一种能力,是听说读写能力。能力是超越知识的。语文教学不是否定知识的传授,任何轻慢知识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危险的,问题在于如何获取知识,在于如何使知识转化为智慧。用灌输的方式传授知识是“死”的,用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的方式,包括让学生在自主、积极状态下的接受性方式,获取的知识是“活”的。语文知识“活”在自主学习中,“活”在探究中,“活”在体验中,“活”在积极的建构中。“活”的知识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语文素养。所以,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过程,是知识内化为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转化与内化应当是语文素养形成和提高的基本方式。
“在语文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也是重要的语文素养。我们也许会问:对于初中、小学生而言,提“学识修养”是否要求过高?问得有道理。我的理解是:一,这是一种修养,而非学识本身。二,这是从语文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而非灌输、强加的。三,学识修养可以有这几个层面:在情感层面上,让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欣赏文学作品,从中受到陶冶;在认知层面上,学习和把握文学、文章的基本知识,从知识中体味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能力层面上,初步把握欣赏、分析以至创作的能力,表达内心的感受,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世界的关注。语文教学不必回避知识问题,不必回避学识问题。特别是,学识修养是学生必备的素养,修养的过程是内化的过程。
有关的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是更为重要的语文素养,是语文素养的灵魂。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人格,如陶行知所说,教育要筑起人格的长城。而人格的内核是道德,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当然也应该是语文教育的最高目的。这一切都不是游离于语文的,而是在语文教育过程中“长”出来的,“长”出来的人格体现在学生的情趣上、文风的表达上。在这里,仍然用得上“文以载道”。这一古训、这一原则最深刻也最生动地,最简洁也最丰富地阐释了人格修养与语文素养的关系。
课标中并未用“核心任务”这个概念,我的理解,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应当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
三、语文实践: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式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认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课标的第一核心概念,“语文素养”是第二核心概念,而“综合性、实践性”则是第三核心概念。需要说明的,这里的“第一”、“第二”、“第三”尽管也有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第一哲学”的“第一”的意思(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一哲学”具有为所有其它哲学部门准备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功能,是预设性的前提,是“在先的”。[5])但更重要的是指次序,并非降低“综合、实践”的作用。
实践性与综合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实践的东西往往具有综合性,所以我认为实践是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式。
说到语文实践,自然想到惯常使用的“训练”。语文教学确实有一个训练问题。无可非议,语文教学应当理直气壮地加强训练,马克思早就说过,“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意识”,有学者认为,以前从索绪尔到乔姆斯基都忽视了儿童的语言运用的能力,到了布鲁纳、贝茨、麦克惠尼才开始重视儿童语言交往中的实践的重要性,提出了语言获得理论的社会交往说,这也是伦内伯格所提出的“语言习得”。事实证明,课程改革后的语文教学并不否定、排斥语文的训练。但是,对此,我们应当确立以下几点认识:其一,“训练”是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重要概念,我们共同的体认是,如果语文教学以训练为核心,或曰以训练为主线是不行的,而且是有害的——学生正是在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训练中被湮灭了兴趣,也伤害了语文素养。因此,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强化训练,否则,活生生的、活泼泼的语文学习就会变成重复的、单一的、机械的、枯燥的训练,又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以训练代替教育是千万不行的。其二,训练只是语文实践的一种方式,“语文实践”这一概念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大大超过了语文训练,语文实践的形式、方式更丰富、更开放。比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实践方式,使知识“活”了起来,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这些能力学生是可以带得走的。其三,根据以上认识,语文训练现在虽然仍在语文新课程中,但是已被包含在新的“语文素养—养成”的模型中,所以,“训练”一词不再是像以前那样频繁出现。
最近看到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与上海电视台主持人今波在上海书展中的一段对话。他们说,语文课堂上,小学生从一二年级就开始训练阅读分析,而且只允许有一种理解,一个声音,一个标准答案,大量假、大、空的分析占去了孩子们的大好时光。黄玉峰的观点是:“语文学习的规律是‘培根’、‘积累’。”他们的对话很有针对性,对我们很有启发。所谓培根,是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学语文,从生活中寻找到语文之根、人格之根。“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广”,正是让学生走到生活中去实践,去培根。所谓积累,是在实践中自己积累知识,深化体验,提升情感,丰富经验。事实证明,通过自己实践的东西才会真正积累起来。
语文实践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经验所积淀形成的“语文学习之道”,揭示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又具有时代意义和特点。这一“语文学习之道”针对着灌输的传统做法,其背后是人,是学生,是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主动的学习、学会学习、创造性学习、享受学习。学生是语文教育的主体,学生是语文的实践者。我们应当紧紧把握住“实践性”,坚持以实践为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学习语文,在实践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会学语文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学论(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汪培伦.马克思箴言[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
[3][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温儒敏.激发兴趣、保护天性、学会学习——谈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J].基础教育课程,2012(1-2).
[5]转引自:朱小蔓.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94.
(成尚荣,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国家督学,210013)
4.语文综合实践题 篇四
1、综合性学习水平考查“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在汉字汉语和中国古代的许多作品中出现得十分频繁,请运用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在“笼”、“珑”
这些例字后,再写出以“龙”为偏旁的汉字4个。答: 笼、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望子成龙”、“龙马精神”两个成语后,再写出含有“龙”
字的成语4个。答:望子成龙、龙马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简要介绍名著《西游记》里与“龙”有关的一个故事。(不超过50字)
答:
2.国务院办公厅l月8日发出“限塑令”,规定从6月1日起,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
等商品零售场所将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学校就此组织了一系列活动,请你也参与
这一活动。
【活动一:搜集资料】某小组从网上搜索到这样一幅漫画,请你说出这幅漫画运用的表现手
法及主旨。
【活动二:开展调查】“限塑令”生效首日,他们对某超市使用塑料购物袋及无纺布袋销售
情况进行了调查,数据如下,请读表后答题。时间 塑料袋使用量(只)无纺布袋销售量
(只)5月25日(星期日)10852 0 6月1日(星期日)905 500(1)调查表反映的情况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2)这个调查结果说明什么?【活动三:口语交际】在菜场调查时发现,仍有一些卖
菜者在热情地帮顾客用塑料袋装菜。一位同学问:“不是禁送塑料袋了吗?”卖菜者指着旁
边的摊位说:“大家都在送,我不送,你会买我的菜吗?”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样劝说这位
卖菜的人?(注意简明、连贯、得体)【活动四:广告宣传】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自
觉执行“限塑令”,请你为这次宣传活动拟写一条公益广告。(要求:紧扣主题,新颖独特,生动形象,语言简洁,不超过l5个字)
(1)这幅漫画运用夸张手法,突出表现“白色污染”对地球的危害。(意思符合即可)(2)
①“限塑令”执行后,塑料袋使用量大幅下降,无纺布袋销售量上升。(意思符合即可)②
“限塑令”得到了有效执行。(意思符合即可)(3)“劝说内容”要点:①菜卖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菜的质量、价格和服务;②带头执行“限塑令”,为保护环境尽责任,大家会理解、支持的;③执行“限塑令”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④还可以有偿提供竹蓝子、无纺布袋等,增加收入。(答到以上任意两点即给2分,其他合理的劝说内容也可。)(4)本题答案开放。
要求:紧扣主题,语言简洁,新颖独特,生动形象。例:①小小塑料袋,窒息了整个地球!
5.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篇五
——走进家乡福泉
地松中学:刘晓军 授课课型:综合实践活动课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通过文字卡片制作,提高语段写作水平;
3、通过活动,提高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4、通过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活动重点:
1、通过文字卡片制作,提高语段写作水平;
2、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活动难点:提高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参观法、调查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活动过程:
6.语文实践活动作文 篇六
记得那是在我读四年级的时候,洪老师叫我们写作文,写自己喜欢的一种事物。可是洪老师见我们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怎么写,于是,她把我们带到了操场下面,叫我们认真观察校园里的事物,我们在观察的时候,同学们都非常积极,有的在观察大树、有的在观察小草、有的在细听鸟叫、而有的在观察翩翩起舞的蝴蝶。我就在观察我们校园里的那颗大茶树,我记下了叶子的颜色,画下了叶子的形状,牢记了茶树的特征。
我们回到教室后,就开始写作文。大多数同学都写的很好,的到了老师的好评,我的作业本上的了个小红花,那时我的心就不由的沾沾自喜起来。
7.语文实践 篇七
1. 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最重要的性质, 每个人
在学习语文课文时都会对文章有一定的品评, 在过去的教学中, 只要是涉及到问题就会让文章失去美感, 所以我们在学校开展各种语文活动, 让每位学生按照要求完成活动项目, 从而品评成果。
2. 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 以前老师或
学生是靠自己设计问题, 用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这一目标时, 从中得到的体会是仅有个别的几个同学参与, 学习的面积都很狭小, 学生不能够主动的去学习, 学习的能力也自然不会得到提高, 同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课堂教学效率却很低。这是语文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假如让课堂的主要形式变为语文活动, 这样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而且在每一节语文课中语文活动都能起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锻炼学生语文能力的作用。
3. 天真活泼是学生们的天性, 孩子们也喜欢在愉快的气氛中
学习, 学生们普遍不喜欢以往的教学模式, 原因是以往的教学主要是理性的剖析文章, 解读文章, 我们所提倡的语文活动是和这大不相同的, 我认为学生们一定喜欢参与这样的活动, 如果参与了这样的活动, 他们的语文素养也会随之有所提高。老师设计语文活动时要比设计有预设性的问题灵活机动得多, 而且也比较容易掌握, 同时学生们也会参与设计, 大大的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语文实践活动的具体项目
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有朗读、故事比赛、导游、演讲、表演课本剧、游戏、名人访谈, 习作品评、书法品评等许多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老师也用过这种教学方法, 但都是短时间的几分钟或者偶尔用一回这个方法, 而现在我们整个语文课堂都贯穿着这种教学方式。比如在讲《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时, 在实际教学中, 第一节课我们要用写悼词纪念周总理为语文活动的开始, 可以让同学们扮演不同的人向周总理告别, 之后我们再由老师和同学们朗读文章, 这时就不需要老师讲解太多, 学生已经能够了解课文的内容以及人物的心情。而且学生还能够说出这篇文章作者哪里写得好, 这是因为学生们有心理上的体会。大家一直在说优秀的文章可以让读者在心理上产生共鸣。语文课堂的这种设计正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能够产生共鸣的舞台, 让每位学生都能够畅所欲言, 有所收获。可以想象, 这样的方式不管是从认字、书写、写作方面还是从读文言文方面都会让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时间长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怎样更好的开展语文活动
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上, 我曾经上过一堂“趣味识字课”, 办法是让孩子布置教室, 之后让他们在精心布置的教室里找自己喜欢的文字, 全班同学找到了几百个字, 除去以前学过认识的字对于学生而言, 还有很多是陌生的字, 这时我利用画水果等方法, 帮助学生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 或者是让他们根据字做各种各样的动作, 让他们猜是什么字, 这样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些字, 而且还会组词。
在上《雨铃铛》这一课时, 我采用的方法是诗歌朗诵比赛, 学生朗诵的有动作, 有感情, 而且记得还非常牢固。诗歌所体现的意境已经全部展现出来, 也用不着老师过多的去分析讲解, 在结尾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们再续写诗歌, 虽然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同样写的很好, 同样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种方法不仅应用在诗歌、识字等简单内容教学方面, 而且还可以运用到阅读、习作等方面的教学中, 同样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讲到《草原》一文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当导游, 虽然时间紧, 效果不尽如人意, 但同学们却找到了草原的很多特点, 而且好多同学在写文章时不自觉的就利用上了这些特点。甚至有的学生能写出导游诗, 这是给学生最大的收益了。
语文教学活动运用到阅读教学中确实有文章分析不透, 蜻蜓点水点物, 但同时值得我们一提的是以前我们把文章分析的很透, 学生依然不会读, 不会写, 不会用, 如果是这样我们就把过去的指导方法彻底的放下, 让学生的思维从束缚中解脱出来, 让语文教学活动彻底成为写作能力提高的工具, 成为扩展知识范畴的工具。
总之, 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 不断充实其语言库存, 并从积累中进一步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特别是对相同主旨, 相同事物的不同表达形式, 更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把握能力。我们一直在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 除了思想上存在着惰性之外, 还有就是, 在心理上没人去用我们也不敢尝试。既然教学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平台, 我们为什么不大胆尝试呢?以上是我的一种设想, 希望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摘要:如今的语文教改强调生成性, 在设计方法上要求设计能够有生成性的问题。通过几年的教学活动, 我发现多数生成性问题 (能够引发学生讨论的问题) 设计起来很难。既然我们想让学生的生成性畅所欲言, 为什么不再进行更大胆地变革, 彻底摒弃过去设计问题学生探讨的教学模式, 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创造生成语文教学情境, 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活动场呢?
8.语文实践 篇八
究其原因,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主体的语言实践活动缺失,导致语文课堂重内容轻方法、重理论轻策略,强化人文性而弱化工具性和实践性,从而造成学生语文能力的低下。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以下方面深入贯彻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的多元化训练,构建听说读写有机合一的语文教学活动模式,促进学生语文整体能力的发展。
一、明确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的说的好:“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语”与“文”密不可分,不可偏指,所以称为“语文”。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更在于通过这一学科让学生接受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的熏陶,而这人文性的教育应是潜移默化的,应渗透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即在学科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文本、体验情感,逐渐地培养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最终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从语文教学演变的历程中,我们深切地认识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要紧紧把握住语文的工具性这个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帮助学生尽快、尽好地掌握语文这一人类交流与交际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今后的语文教学总是要不断变革的,总是要吸纳一些新鲜的东西,但语文的工具性质是不会变的,因此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不会变的。
二、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策略
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学科的四种基本能力。具有这四种较强的语文能力,既可以为中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还为他今后的人生道路作良好的铺垫。
1.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听,概括地说,就是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辨别语音,理解语意,品评话语的能力。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听的重要性,而听的能力是所有语文能力中最根本的能力。
培养学生听的能力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听课文朗读。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听课文朗读,这样有利于记住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专心听同学发言,及时评价同学的发言。要让学生明白,会听也是一门学问,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本领,要让学生学会通过听课及时捕捉重要的信息。
(3)教师要引导学生听新闻,听广播,这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对训练学生的的听力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2.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口语交际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为生活的实际需要服务的。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不会听、不会说的人怎样在社会上生存!当今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口语交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能力。
语文课堂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
(1)复述课文。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对课文内容进行述说。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立场来复述课文内容,这样不仅了解了课文内容,还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说话能力。
(2)由课文空白内容想开去。可以说,想象力比知识更加重要,它是一切创造之源。比如我在讲《天上的街市》时,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天上的街市里的奇珍异宝,学生立刻纷纷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想要真正读懂一篇课文就不能只局限于课文内容,而应该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从所阅读的课文内容想开去,进行一番想象。
口语交际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口语交际,以便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人沟通和交往,既能够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又能表达得好,还要表达得体。是否具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是否良好的重要条件。
3.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当今社会是信息高速传递的社会,要想获取信息并运用信息,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阅读,即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学习各类书本知识、扩大知识面的基础,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语言修养,实现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由于每个人的思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生活经历及情感体验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学生既可以对文章产生认同、共鸣,也可以进行质疑和反思。所以教师应提倡学生阅读思维的多元性、多层次。培养语感要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思考,展开想象,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感情和境界。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过程中也是这样,要把读和思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所以阅读过程中要重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如眼看、脑想、耳听、嘴说、手动,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以让学生在理解中加强语感,在使用中提高语感,可以让学生做点摘抄或写点批注,促进学生思考,提高阅读的效果。
朗读是通过语言的表现技巧,使静止的书面文字还原为鲜活的口语,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对于一些内容较深的课文,必须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才能心领神会。尤其是小说中人物的对话,特别富有情境性,学生最感兴趣。反复朗读,有助于学生进入人物的内心、进入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如在《孔乙己》中,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掌柜的那句话:“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注意人物的语气语调,让学生感受到这个社会的冷漠无情。注重朗读指导,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
4.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听说读写是语文能力的四大支柱,听与读为“吸纳”,说与写为“输出”。就“输出”而言,口头表达为说,书面表达为写。作文教学的任务,实质上就是教会学生“用笔说话”的本领。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写”的教学呢?
和作文课不同的是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写的训练可以分为:写字、写话、写片段。写字方面,要求学生写字工整规范,做记录时能书写迅速。写话就是要求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得体。作为中学生来说,课堂上他们只习惯于用脑,不习惯也不愿意手脑并用,许多中学老师在遇到生字词时只是走走形式,投影一带而过,以致于他们的书写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都比较低下,所以语文教学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阅读课上也可以进行多种多样的写作训练,不过限于时间,还是进行一些短小的片段训练为好,既灵活又有实效。如仿写、改写、续写、扩写、缩写等。这几种写作训练是结合课文来进行的,便于课堂随机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益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三、协调发展、整体提高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能力的四个方面,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要抓的四个重要环节。听是基础,说是发展,读是语感,写是目的。听、说、读、写四者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切不可把它们孤立和割裂开来。听说读写必须齐头并进,不可偏废任何一个方面。
听说读写综合训练想要进行得成功、有效,就必须要求教师做有计划地安排,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这种训练要考虑到各个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特点,要激发他们自觉地接受训练的兴趣,从而才能提高训练的预期效果。
除此之外,我觉得还要注意以下四点:
1.语文教学要从人本出发,着眼于学生基本素质和长远发展,追求急功近利必然导致主题弱化、语文素质低下的后果。
2.树立大语文观,听说读写并重,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3.正视中高考现实,承认存在语文应考训练,但不可以盲目追求。因为真正务实的语文素质教育不应该惧怕考试。
4.突出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目标,重视开发学生潜能,张扬个性,培养创新意识,为他们将来修身、立业、成才、发展奠定一个好的语文素质。
听说读写,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的确很难。但是要学习好语文,这四点缺一不可。只有把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技能,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9.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篇九
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有赖于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多尝试、多练习能使知识基础不断地扩大和加深。学生的知识越多、越牢固,产生兴趣的可能性就越大,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和深入,兴趣也就越来越浓。本学段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在“听、说、读、写”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课外活动。特将进行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活动。如举行了“故事会”“演讲会”“朗诵会”“古诗背诵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课外读物的理解,培养学生流利讲普通话的能力。就形式来说,组织FLASH故事会,即边动画,边讲故事,把语言和具体形象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主要是以“环保”为话题);如开展“每日论坛”活动,让学生轮流上台演讲,内容不限,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当众表达的能力。
二、写作能力训练活动。举行了“作文比赛”“课外读文”“剪报、辑报、办报”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阅读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还帮助学生巩固课内学习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如69班手抄报《语文小报》开辟字谜、文章病院、古诗欣赏、格言警句、优秀作文、读书方法等栏目。帮助学生丰富知识,提高分析、欣赏能力。
三、语文讲座活动。用讲座的形式介绍一些有关的语文知识。举行了“语法讲座”、“标点趣话”、“阅读欣赏”、“怎样写话题作文”等活动。内容通俗、浅显,注意了趣味性,尽可能结合学生实际举例。
四、语文游艺活动。举行了“成语接龙、给歇后语找尾巴、抓错别字俘虏”等活动。通过游艺活动为学生提供思维活动的材料,在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提供学生说话的机会,在有效的谈话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五、存在的问题:由于场地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和提高,今后将尽可能多给大部分学生提供机会。采用的形式有时候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今后要尽可能的降低活动的难度,让学生大胆参与。
10.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篇十
一、活动主题:
(一)活动由来:
在我们周围浪费的现象是很多的:水龙头人走水空流;晚上空教室里灯火彻夜通明,食堂里吃了一口的饭就倒掉了......严重的浪费让人触目惊心。很多人把节约挂在嘴边,但内心深处的节约意识却非常单薄。于是明明可以避免的浪费现象就产生了。其实减少浪费并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随手关灯、节约用纸等等,都是关键在于:人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
(二)活动目的:
(1)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浪费现象,知道浪费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节约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了解浪费现象对生活的影响和危害,培养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3)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获得探究的体验。
二、方法引导:
(一)、准备活动:
1.提出主题、确定对象:
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中,我们都会看到很多浪费现象,造成浪费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解决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今天让我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看看生活中的浪费现象。那么,你准备选择哪个方面来开展自己的活动呢?让我们来开展一下讨论:提出自己想研究、调查的问题,与老师、同学协调好,组成自己的研究、调查活动小组。
2.制定活动方案:
开展活动可要有明确的活动计划、方案,与小组同学一起围绕感兴趣的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吧。
表1:“寻找生活中的浪费现象”调查、研究活动计划
寻找:本子只用一面,水龙头空流几小时,没人的房间里台灯开一宿......活动地点:饭堂(饭馆)、自己家、洗手间、学校......活动方式:发现浪费现象及时制止,并将它们整理好......时间安排:课余时间。
小组人员与分工:
第一组的同学:制止对食物的浪费。第二组的同学:制止对水的浪费。第三组的同学:制止对电的浪费。第四组的同学:制止对用品的浪费。
活动准备:多收集一些关于节约的资料,并多做一些告诉大家节约对自己的好处的宣传,以减少浪费现象。
备注:自己先做好节约工作,才有资格管别人。
表2:“寻找生活中的浪费现象”调查、研究活动纪录
我们收集了许多节约的资料,将一些只画了两笔就不要的纸张回收了起来,送到造纸厂,经过那的职员加工后,又可以重新使用。
3.活动经历:
(1)收集文字资料:
根据自己寻找的内容,在网络上、图书馆里寻找有关浪费对人类社会带来严重影响的资料。
(2)收集图片资料:
在学校和家庭拍摄一些同学家长浪费的照片,如中午吃完饭后的餐盆,教室里的废纸篓等。
(3)统计与调查:
知道自己家、学校等的用水情况、用电情况;了解班级同学使用文具的情况......(4)采访:
向父母了解家庭的开销状况,知道哪些开销是可以节约的。向同学了解平常的学习开销状况等。
(二)、活动总结、汇报展示:
1交流、汇报社会上,学校里,家庭里的浪费现象带来的严重后果费。
(教师补充相关图文资料,扩展学生的视野。)
2交流、汇报人们在衣、食、住、行、玩各方面的浪费现象。
教师补充相关情况,便于学生对比了解。
3交流、汇报调查浪费现象后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的节约感受。
教师补充学生认识的不足之处。
4展示学校“手拉手地球村”活动的过程及活动成果,让学生知道节约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5节约技能大擂台:节约技能比赛、节约“金点子”设计、节约口号宣传。
教师出示一些节约“金点子”、节约口号,拓宽学生的思路
6收获体会:
谈谈自己的亲身体验、收获与体会。
7教师补充、小结:
11.语文实践 篇十一
【关键词】实践;地方资源;语文素养
G633.3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的开展呢?应该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实际,回到学生实践活动中,打破书本与生活的墙垛,在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土壤中,帮助儿童构筑自己感兴趣的并为之全身心投入的思维场、情感场,让儿童的翅膀翕然张扬、自由飞翔。
近几年来,我在如何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下面结合“爱我武夷”这一主题浅谈如何利用地方特色资源,走进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想法和收获。
一、利用地方资源,提高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武夷山位于中国福建省北部,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23处、中国4处世界遗产地之一。武夷山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商周时期的“架壑船棺”“虹板橋”、城村汉城遗址、下梅文史古村……又有朱熹、顾野王、黄道周、柳永、李商隐、辛弃疾、陆游等文人墨客留下的笔墨;更有上梅、赤石的革命文化;同时,武夷山碧水丹山、风光奇秀,素有“奇秀甲东南”美称……因此,我们策划了以“爱我武夷”为主题的语文实践学习活动。全班分为五个小组展开活动:第一小组负责寻找名胜,学生可以利用春游、秋游及节假日时间,用照相机拍摄,可以动手绘画,可以上网下载图片,将武夷山的风景名胜展示出来。第二小组负责武夷山古迹探秘,要求学生负责收集武夷山的古迹的图片、文字资料,可上网查寻,也可通过参观、访问等方法,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第三小组负责收集名人轶事,让学生通过走访老人、查找资料、参观“武夷山历代名人馆”等途径了解名人在家乡的活动足迹。第四小组负责了解家乡特产、风味小吃。第五小组负责宾馆酒店、交通情况。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参观、访问、上网、拍照,查找、收集资料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变“要我查”为“我要查”。
二、利用地方资源,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如何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看,让资源共享呢?我让学生在经过上述准备工作之后,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成可汇报的材料,形式不定。可以是文字表达(习作或摘录),可以是图片展示(ppt或图片故事),可以是实物展示,还可以以手抄报的形式(手工版或电子版),但无论何种形式,都要事先写好解说稿。以便展示课上介绍。课前让各小组自办展厅。大家热情高涨,都想把自己课题组的展厅设计的内容丰富、有新意、吸引人,全面生动的把自己的研究收获展示给大家。在展示课上,同学们纷纷拿出了自己的最高水平。他们自信的、积极的、认真的向所有的同学和来听课的老师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的娓娓道来,有的风趣幽默,有的激情澎湃……通过各小组精彩纷呈的展示汇报,每一位同学对自己的家乡又有了多角度的全新的认识,大家的知识更丰富了,眼界更开阔了,能力提高了。在这个展示的舞台上,每位同学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知识的获取者,既体会着与别人分享成果的成就感受,又享受着欣赏别人研究成果的乐趣。在展示与欣赏中,同学们感受到了家乡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风景、便利的交通,看到了家乡的变迁和进步,强烈的家乡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这过程中更是大大的提高,变“要我说”为“我要说”。
三、运用地方资源,增加学生的积累容量
在武夷山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曾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来此游玩探访,他们当中有朱熹、柳永、李商隐、辛弃疾、陆游、李纲、徐霞客、袁牧等大诗人。诗人们一路游玩,一路探访,一路吟唱,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我们让学生去采撷,去搜集,把它汇编成册,然后进行背诵积累。一首首让人心动的美妙诗篇,为学生展示了武夷山历史上的美丽、富饶和繁华,深深地激发了他们的自豪感。如朱熹的《九曲棹歌》:“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桑田海水今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读着这样的诗句,欣赏着如画的美景,怎不叫学生心中自豪?怎不叫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同时,学生的积累容量在这过程中更是大大的提高,变“要我积累”为“我要积累”。
四、运用地方资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习作一向是大多数小学生头痛的问题。学生经常因为没有内容可写而着急,或者文章内容纯粹虚构,缺少真情实感,或者模仿他人写作内容写作方法。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做的就是教给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把握身边的小事。可是,我想,与其这样还不如帮助学生去创造生活。学生有了经历就会有自己的感受,就会有内容去写,就不会再为写什么而苦恼,自然就会有写作兴趣了。
这次 “爱我武夷”的活动结束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将这次活动的最难忘之处写下来。没想到学生的兴趣还真是高涨。于是,一篇篇优美的参观、游览、演讲的文章和导游稿在学生的笔下流淌:“那水有时像清纯少女,有时像深不可测的幽深急湍,山如画,水如歌,让人心旷神怡,恋恋不舍。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 “最令人难忘是那玉女峰。拔地而起,亭亭玉立,秀丽非凡,宛如妙龄少女伫立溪边。”“溪水那个凉呀,比吸着空调喝着冰激淋还要爽;溪水那个甜呀,就像是喝了蜂蜜一样清清甜甜。”“举目仰望,那瀑布从高空飞落而下,岩石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便飞花碎玉般溅开。远远望去,那溅飞的水花像一朵朵白梅,似微微细雨纷纷扬扬……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面对这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色,孩子们怎能不激情满怀?此时,你还用担心他没有真情实感,无‘米下炊吗?同时,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这过程中更是大大的提高,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语文实践】推荐阅读:
写作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赛诗会 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下册06-16
初中语文写作实践08-08
语文学业评价实践谈07-28
记一次语文实践活动10-27
四年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06-29
语文素养教育模型实践价值辨析10-17
新课程语文考试的思考与实践09-25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实践与探究10-01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案例07-12
用创新引领中职语文教学与实践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