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论文

2024-08-18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论文(8篇)

1.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论文 篇一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省德育特色学校宣传片解说词

苏州市相城中等专业学校

苏州市相城中等专业学校,是江苏省三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学校位于美丽的阳澄湖畔,占地205亩,建筑面积近7万平方米。学校共有机电工程部、电子信息部、财经商贸部、旅游烹饪部、传媒艺术部5个专业部,开设了20多个专业。学校有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省级示范专业2个,市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课改实验点1个。

近年来,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遇到许多困惑。如: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好的行为习惯,礼节礼貌等诸多基础性问题。从近年来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较低的情况看,结合学生进校后的实际来考察,可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个人品德的落后、学习动力的不足、接受能力的下降都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有极大的关系。

学校把如何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怎样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工作着力点应放在哪里等问题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中职生,“初中生涯的弱势群体”、“中考的失败者”,这些通常是他们的代名词。他们中大都缺乏自信,有着强烈的自卑感,对前途悲观失望,自暴自弃;他们基础薄弱,学习迷茫,甚至厌学;他们性格外向而比较轻率,缺乏稳重。感情脆弱,经不起批评,易产生抵触情绪,易走极端;他们普遍缺少“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

但是,他们渴望独立,具有自主性;他们充满朝气,具有进取性;他们兴趣广泛,具有特质性。

相城区,地处中国经济高度发达的苏州地区,是苏州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拓展区域。渭塘的中国珍珠宝石城,蠡口的国际家具城,阳澄湖的蟹王市场,催生了一大批私营企业,也带动了一大批富裕家庭。我校的学生生源主要是本地区的学生,“不读书也一样能赚钱”思想严重,不少父母忙于生意,对子女一味满足物质需求,对其成长缺少关爱,养成了部分学生的追求享乐、娇气霸气的行为习惯,他们身上有着鲜明的特性。

我们更新育人理念,夯实德育队伍,创新德育活动,提升德育实效。我们帮助他们规划生涯发展,树立职业理想;我们成立学生管理组织,引导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我们发挥他们家庭优势,渗透职业要素,创业思想,引导他们在中职阶段就走上创业的道路。

一路思考,一路探索;一路研究,一路实践。我校收获了“苏州市职业教育先进集体”、“苏州市文明单位”、“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相城区常规管理先进学校”、“相城区常规管理示范学校”、“相城区德育先进学校”等一系列荣誉。我校已成为相城区德育管理的示范窗口,正倾力打造一张富有管理特色的名片。

特色之一:构建校园主体文化和德育管理网络

学校大力弘扬“成才先成人,做事先做人”的德育主旋律,坚信“学生天生必有才,未来一定能成才”的核心教育思想,以“学一项技能,谋一份职业,干一番事业”的校训激励学生,倡导“教师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滤光镜看学生的缺点”、“真心、诚心、细心、耐心”的育人理念。形成了“一个核心,两个特色,三个目标”的育人模式,即:一个核心——以人为本;两个特色——自主管理和社团管理;三个目标——成人、成才、成功。

我们开展主旋律教育和校园文化生活建设,陶冶性情、潜移品性、培养情操、塑造灵魂。校园合唱团,从最初的四十余人,发展到现在的一百余人,两次获得了苏州市合唱比赛一等奖和二等奖;校园舞蹈队,是相城区唯一校办舞蹈团体,共有成员40余人,先后7次获得市区级荣誉;“雁留声”文学社,开展了以“爱祖国”、“路在脚下”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营销协会,自主筹办开展了“职教标语征集令”活动,在全校师生中掀起了“我是职教人,我为职教献标语”活动,收到学生原创标语500多条,充分展现了学生主人翁意识。

学校实行“分管德育副校长——学生工作处——班主任”的三级管理模式,德育工作从上到下,从校长到班主任层层抓紧抓实。成立了相城职教中心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校长、副书记亲任组长、学工处主任、专业部长、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团委、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和班干部组成学校德育工作一条龙队伍。

学校实施立体化、全员化德育工程。教管处、学工处主任率先垂范,兼任班主任工作。根据《江苏省职业学校学生管理规范》,学校制定了《相城职业教育

中心校学生管理规范》、《相城职业教育中心校学生思想品德考核方案》、《相城职业教育中心校常规管理评分细则》、《相城职业教育中心校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章程》、《相城职业教育中心校社团联合会章程》等规章制度。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德育体系扎实努力的工作,切实提高了我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我校德育工作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特色之二:规划生涯发展,树立职业理想

俗话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亚里士多德也说过:“人生活的意义在于是否正在寻找和追求自己的目标。”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学生的强大动力。

阶段目标,逐步成功。有一句格言是这样说的:“一个人的进步就像一连串的路,翻过一条就会马上看到第二条,而在远方,呈现理想的高峰。”我们帮助学生把一个远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阶段来完成。学校“按照市场定专业,瞄准岗位设课程”,以“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服务相城经济建设”为办学宗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与200多家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企业冠名、订单培养、企业资助,这些举措,符合学生的成长愿景。学生有信念,学习有劲头,奋斗有目标,学校形成了“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浓郁氛围。学校以“文化够用、品德优秀、技能过硬”为培养目标,推行“四证一合格”毕业基本标准:专业技能4级证书、办公自动化中级证书、苏州市通用英语合格证书、普通话合格证书以及文化品行合格。

宣传典型,榜样示范。09数控(3)班的成龙龙,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担任过班级的体育委员、学习委员、文学社的副社长;参加过校运会、篮球赛、庆元旦汇演、文学社诗歌朗诵等活动;也曾为参加篮球赛,但却没有一身球服,一双像样的篮球鞋而犯愁。但,就是他,却一直参加学校各项活动的志愿者服务,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他曾利用寒假在企业打工到大年三十。但,就是他,当有人为他捐款时,他却婉言谢绝,他说,“一位哲人说过,‘苦难是一笔财富’,我通过学校的勤工俭学,能够养活自己。”

香港富豪李嘉诚、松下集团的松下幸之助、电智能型、专家型一线工人李斌。我们用这些大富豪、企业家、名教授的成功经历在学生心中树起理想的风帆。

“校园服务令”,重塑自我。在教育心理学上,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

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思想教育不是万能的,针对那些违反了校纪校规的学生,我校实施了“校园服务令”。

“校园服务令”的形式有:参加校园公益劳动。组织违纪学生打扫学校食堂、实训工场、图书馆、参与学校超市的货物上架摆放等;提高学习成绩。要求违纪学生做到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认真听讲,按阶段目标提高学习成绩。校园心理辅导,让他们学会正常的心理减压。

“校园服务令”活动,是处分、惩戒的一种替代,通过为他人服务,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帮助他们重塑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模式,以健康的心态重新回归集体。

马超,08数控(1)班的一名学生。入学以来,多次违反校纪校规,先后受到记过和留校察看一年的处分。但自从参加“校园服务令”活动后,他就判若两人,短短半年,就因表现突出被提前撤销处分,并被选拔到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又因表现突出,现在已成为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纪检部的部长,他的父母看到儿子可喜的变化,从心里笑了。

参加“校园服务令”活动的多数学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许多学生把校长邵良的讲话《望于前方 行于当前》中的一段寄语工整地抄在笔记本上:“你要坚信:人人有才,人无全才,能有一技之长就是人才,天下无不用之才。”“你现在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成为谁。在我校不比起步比进步,不比智力比努力。”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特色之三:形成体现自主管理特色的有效机制

一是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

管理中,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干,形成优良的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获得全面的发展。这既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我校学生自发成立了自主管理委员会。共设卫生部、活动策划部、文明礼仪部、纪检部、志愿者部和勤工俭学部六个部门,有近百名成员。这些同学来自全校不同的班级,其主要职责是参与学校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评比及学校

活动的策划、组织。包括:准时出勤,教室、寝室、包干区卫生,自行车排放,出操,学生证佩戴和黑板报等方面的检查、评比。每天晚自习结束后,他们分三轮进行宿舍管理,熄灯前纪律监督和宿舍点名,熄灯后纪律维持。执行检查任务的每位成员都统一着装,佩戴标识,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参与学校常规工作的管理,每天做好各项检查与评比记录,并于当天及时将信息反馈到各班级,学工处将各项检查结果与班主任的考核挂钩。学校正计划将学校层面的自主管理委员会逐步推广到专业部、各个班级。真正形成让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自治”境界。

二是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

我校确立了以“搭建社团舞台,创设成长乐园,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中职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发展目标,成立了学生社团联合会。学校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发展个性,创建特色社团。目前有“雁留声”文学社、红藤动漫社、舞蹈协会、电子协会、乒乓球协会、篮球俱乐部等十几个社团组织。特别是红藤动漫社、电子协会等专业型社团,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特性。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践行学习的内容,使认知经过实践活动转化为自身真正的能力,充分体现了知行统一的教育规律。

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了自我教育的平台,社团活动使相当多的学生从中找到了展示的空间、自我发展的舞台,清楚地认识了自己的价值。在社团活动中,学生融入了整个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中,是整个活动的主体,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三是打造“学生创业园”,鼓励学生创业。

学校贯彻“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引创业”的方针,以“大学校培养小老板,小老板成就大事业”为育人准则,从观念引领、能力提升、平台搭建三个环节开展创业教育,提出 “把学校开放成一个学生社团活动和创业的乐园”的口号,打造学生的“文化底蕴”,夯实学生的“技能底工”,鼓足学生的“创业底气”。学校成立了创业指导中心,努力打造生活创业园,有序推进文化创业园,科学规划科技创业园。出现了汽车服务中心、学生广告文印社、格子铺、明晨早餐、APPLE奶茶铺、甜园风情冰淇淋、凹凸曼水果店等一批实体店。在创业中,培养敬业爱岗、勇于创新、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失败的精神;在创业中,学会经营、学会管

理、学会用人、学会理财;在创业中,巩固专业知识,丰富实战经验,锻炼创业能力。

特色之四,加强预测和研究,提升德育水平

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学校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十一五”期间,学校开展了苏州市重点课题《中职生职业意识发展中自我管理能力的研究》和相城区社科联重点资助课题《转型期学校管理的科学性研究》,教师围绕课题,撰写了大量的德育研究论文,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发表数十篇。晏建勇老师的《“校园服务令”让他们找回那份久违的“自信”》、《中职学生习得无助状态的成因、表现及教育对策初探》在“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马张霞老师的《浅谈新学期班级形象的塑造》、《巧妙对待学生的迷茫期》分别发表在《金色年华》2009年第3期、《教学与管理》 2009年第1期;仲崇琳老师的《后进生转化“三位一体”模式浅探》发表在《常熟理工学院学报》等。同时,学校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师德标兵。近三年,获得“江苏省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先进个人”1人,“江苏省优秀班主任”2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4人,“苏州海外联谊会周氏德育奖励金”3人,“相城区优秀教育工作者”6人,“相城区优秀班主任”2人,“相城区优秀德育工作者”1人。实践证明,通过研究,摸清症结,对症下药,掌握规律,有的放矢。德育工作也就有了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

一个个研究成果,记录着相城职教人探索的足迹。

一项项荣誉称号,激励着相城职教人不断地前行。

我们坚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浇灌出绚丽的花朵,一定可以迎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妙境界!

2.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论文 篇二

“积极德育”就是把学生向积极方向引导, 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进行正面引导, 使之原来的毛病不治而愈的积极教育。我校学生食堂每天承接近万名学生就餐, 在管理中需要优化就餐环境, 注入德育元素, 用积极心理、形式多样的德育形式, 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 这是学生食堂管理者责无旁贷的育人责任。

1 身正为范, 管理育人

1.1 员工形象, 规范得体

学生食堂要求员工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规范得体的仪表仪容, 不仅是卫生管理需要, 也是“积极德育”的需要, 食堂员工面对的是具有可塑性的学生群体, 学生得体的仪表仪容、规范意识离不开食堂员工形象的熏陶和引导。通过细化管理, 所有员工形成了规范意识, 每天做到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清洁卫生, 女员工仪表仪容自然到位、得体, 不浓装、不涂指甲油、不留长指甲。员工良好的形象无形中将学生向积极方向引导, 潜移默化地起到积极教育的作用。

1.2 热情周到, 服务育人

通过诠释、解读100-1=0的道理。让他们领悟其中道理:“在服务100次过程中, 只要一次不满意, 就是我们的失职, 我们的过错。”学生的需求是我们的追求, 学生的满意是我们永恒的课题。在工作中应该以热情的服务塑造形象, 管理中要求员工每天上班就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并实行晨会制度, 班组长检查制, 彼此督促, 各自提醒, 共同提高。每次出售菜肴服务时, 态度要谦和、语气要轻、态度自然、表情放松、用词得当, 多说几声:请、不好意思、对不起、谢谢、稍等、抱歉等话语, 用心服务, 真情表达, 让学生在文明的语言环境中受到熏陶, 让他们自觉养成“用语文明”的习惯, 提高自我道德水准, 让员工感受到自己同样肩负着“服务育人”的使命和责任感。

1.3 流程规范, 科学示导

员工操作时不能按照自己的习惯而为, 需要科学规范, 如餐具的摆放、卫生洁具的归类、食材的切配、食材的摆架、仓库的管理等方面都严格按照“5S” (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 的流程标准实施, 集体集中用餐要求:筷子整齐划一、汤勺摆放一个方向、饭盒桌椅的摆放自然有序, 并要求横、竖对齐、整洁划一。要求每天做到横、竖对齐是基本, 保持常态是根本。当学生走进餐厅时感受到整洁的就餐环境, 整洁的直观场景, 体验到食堂内部管理的条理性、规范性, 大大培养了学生质量意识, 对良好德育品质的养成起到强有力的示导作用。

2 学生体验, 以点带面

勤工俭学是我校“积极德育”特色项目的内容之一, 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食堂勤工俭学活动, 对他们进行分批招收、分批考核、分批录用。培养好、引导好这批队伍, 对“积极德育”实践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1 文明值勤, 传递能量

学生食堂就餐时间相对集中, 人数较多, 出现拥挤现象在所难免, 如果仅仅依靠食堂员工疏导, 不仅人员配置不够, 而且效果一般。如果利用学生群体文明疏导, 效果会相对明显。“文明值勤”由勤工俭学学生自己组成, 他们不仅要注意个人形象, 而且要佩带统一标记, 做好个人卫生, 工作时文明用语:“微笑、轻声、慢步、礼让、右行”“微笑是我们的语言, 文明是我们的信念”, 利用学生感化学生, 引导学生, 传递正能量。“文明值勤”不仅对其本人是一种约束, 也是一种榜样的引领, 是正能量传递过程, 更是学生自我提高的过程, 他们是学生身边的优秀典型, 是食堂积极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

2.2 励德磨练, 榜样引领

勤工俭学学生不仅要认真做好本分工作, 而且要主动讲奉献;不仅动作协调连贯, 而且要眼快、手快、心快, 工作的本身是一种磨练意志的过程, 是积极德育品质形成的过程。不要让人理解为勤工俭学就是收收碗, 洗洗盘子的活, 是为了解决一顿饭而来。要让学生清醒认识到这里是德育阵地, 自己肩负着榜样示范引领的责任。平时让他们在学生群体中正面宣传, 劳动最光荣, 劳动创造一切的德育意识, 让那些衣来伸手的同学发自内心的被感化教育, 从而让更多的同学投入到劳动中来, 长此以往能够培养许多学生良好的劳动观, 集体观, 无形中改变独生子女依赖性强、自我为尊、缺少感恩、不善劳动的行为习惯。利用勤工俭学学生的优秀品质德育资源实施德育渗透, 是“积极德育”的抓手之一。

2.3 树立典型, 点面结合

“让身边的典型亮起来”。勤工俭学学生中, 有许多品学兼优的同学, 对他们的德、能、勤等方面进行阶段性评比, 并进行版面宣传、网上公示, 用餐学生看到他们的榜样, 会发自内心向往、羡慕, 不同程度上激励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德育品格”。让那些本身有小毛小病的同学感悟先进典型的正面效应。学生食堂利用的学生资源是勤工俭学群体, 给予他们的鼓励、表扬、宣传是责无旁贷的教育责任。评比一个点, 带动一个面, 优化了德育环境, 提高德育教育效果。

3 评点结合, 倡导养成

形式多样的餐桌评比可以激发用餐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利于良好德育品质的形成。

3.1 厉行节约, 提倡光盘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很多家庭往往忽略对小孩节约意识的教育。一个国家不勤俭节约, 国家发展将不会持久;一个民族不注意勤俭节约, 很难形成良好的文化底蕴;同样, 一个人没有节约意识, 将很难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和道德品格。“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的古训今天仍需大力发扬, 国家提倡的“光盘行动”正是我国传统美德的体现。学生食堂对集体就餐的学生进行消费评比, 对浪费现象进行针对性说教, 采用服务员分组评比、学生互评、值班教师评比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评比, 管理员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 以一周一公布、一月一展示的方式进行宣传, 对节约餐桌进行必要奖励, 大大培养了学生节约意识。经过评比, 学生节约的道德品质得到提升。

3.2 基础规范, 点滴养成

开饭前食堂做到餐环境整洁、餐具卫生、物品摆放规范、碗筷整齐划一, 当学生用餐时就感受到良好的餐厅德育环境。以前当学生就餐完后 (集体用餐) 良好的环境“面目全非”, 出现了“德育管理漏洞”, 学校也有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就餐不必多管, 是自己的事情, 爱吃不吃, 不要多管, 要尊重个性, 其实学生就餐过程本事就是德育课堂, 是“积极德育”践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者在平常巡视过程中发现问题, 就要加以点评引导:“同学们, 你们有没有发现用餐前碗、筷、菜肴摆放是非常整齐的?你们虽然有人先到, 但是也要将剩下的碗筷子放整齐, 这样才体现你们的素养, 也是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对不对?”此时是“积极德育”渗透的最好契机, 学生会自觉接受, 并很快加以调整。学生可塑性相当强, 如果今天忽略引导, 明天爱管不管, 长此以往, 他们良好的行为意识就难以养成。指导学生用完餐后将碗筷收拾整齐, 并对是否整洁餐桌进行评比, 对优秀同学、班级给予表扬, 极大地激励学生规范用餐, 保持良好的就餐环境。

3.3 团结和谐, 倡导文明

独生子女家庭物质条件优越, 但是也有自己本身缺陷, 如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队合作精神、服务意识不强等。如何在就餐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团结意识、合作意识、友好意识、集体意识是食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命题。从德育功能上讲, 就餐不仅仅是吃饱肚子的事情, 还需要在老师教育引导下, 倡导集体性、团体性、合作性, 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只顾及自己的喜好而忽略别人喜好。倡导就餐时, 主动讲文明、谦让, 发扬“孔融让梨”精神。食堂管理员要采用积极心理, 跟踪评比, 不厌其烦地加以疏导, 对团结和谐的餐桌加以评比公布, 倡议和班级集体评比进行挂钩, 对连续评上的餐桌给予公开表扬。如果友好餐桌、团结餐桌变多了, 优秀学生人数就随之增加, 学生内在修养、文明程度也会得到提高, “积极德育”也会上新台阶。

4 结语

3.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论文 篇三

关键词 建筑力学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01-02

《建筑力学》是一门建筑类专业的基础课,它为进一步学习建筑结构及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力学基础,同时也为以后进行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等各项工作提供必要的基本知识。由于课程内容多、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加之中职学生基础比较薄弱,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困难,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为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教学质量,下面就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进行探讨。

一、改革教学内容

更新现有教材内容是更新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目前不断有“新教材”出版,但就其基本内容来看没有太大的变化,一般都是根据“新规范”将原教材修改一番,即为“新教材”。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早已过时,但在教学中还大讲特讲,教师必须根据需要对其内容进行筛选,另外教材的编写形式也过于呆板,按理说讲一段理论之后结合实际,或穿插案例教学,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对专业的兴趣,又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学到解决工程问题的方式、方法,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职业学校教学资源的限制,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仍以理论为主。中职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应用人才,在教学中应以应用为主,不应过多地强调理论、过多地考虑知识的完整性、理论的系统性。所以我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地结合工程案例进行授课,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对这个领域的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总发现有些学生学习不用心,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中得知:他们听往届学生说学校里学的知识到工作中好多都用不上。学校里所学到的东西并不一定就能够直接用于工作中,因为学校里的学习不只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提醒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知识是一方面,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更重要”。我在授课中一般都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条主线进行讲授,使学生的思维从听课中一次次得到锻炼和加强。学生在学校里既有较宽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走出校门,无论参加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相关性如何,都能较快地胜任。

建筑力学课程理论性强,相对比较枯燥,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在教学中要给予积极地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起学好本课程的信心,让学生学有所得。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立足于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重点就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改变教学方式

1.采用案例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法相结合。如在讲到几何组成分析时,列举脚手架倒塌的案例,让学生明确几何组成分析的目的,如何分析几何组成规则,再以工程结构为任务,学生分组讨论结构的几何组成分析,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研究学习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采用现场教学法。在教学中要把课堂和生活联系起来,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实践活动,学生的综合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积累,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其积累知识、丰富知识。比如督促学生阅读报刊杂志,关注社会热点;走出教室到建筑施工现场参观实习,探究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一些事物,懂得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社会现象,重新理解知识,通过实践获得新的看法和思想,丰富知识。让学生解决为何学、为谁学的问题,明确学习的实用性。例如,在讲到桁架的内力计算时,带领学生参观钢屋架、桁架式吊篮等施工现场,并在现场分析哪些杆件是拉杆、哪些杆件是压杆,然后回到课堂再对所参观的对象进行力学分析,这样学生的上课兴趣很高,积极思考,理论与实践为一体,教学效果较好。

3.采用片断式课件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静变动,抽象变形象”之功效。例如:在讲解多跨静定梁的内力图作法时,可设计一个片断式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通过动态分析演示,作出多跨梁的层次图,然后分别作出AB、BCD、DEF各单跨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最后将各单跨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分别拼接即得多跨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这种方法形象直观,学生容易理解,能使学生体会其作图方法,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和新知识点的理解,而且有动画、声音效果,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论文 篇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中职院校后勤部门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在这个大潮之中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一场社会化的变革和时代大潮一同滚滚而来,市场机制开始被职业教育学校的后勤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开始在中职院校后勤部门建立。本文主要是分析了中等职业学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和企业化的一些改革。

近几十年以来,中国一直处于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与社会变革之中,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得整个社会都发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变化。我国的中职院校在这场变革之中,也必然面临着许多改变,市场化经济体制之下,之前的行政式的、无偿性的、福利型的教育后勤管理模式已经暴露出来了越来越多的弊病,而整个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变革也为中职院校后勤改革带来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可实践的空间。在这种条件下,交易成本开始成为广大中职院校选择后勤管理模式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方法或者因素。

一 学校后勤企业经营理论的特点

(1)教育性

教育性是中职院校后勤企业服务的最为基本的特性,也是中职院校后勤企业服务区别于其他任何后勤企业服务的本质特征。中职院校的基本职能就是教书育人,隶属于中职院校,或者虽然不隶属于中职院校,但是应该是服务与中职院校的任何机构或者团体都应该具备中职院校带给它们的教育性。中职院校后勤企业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他所有的服务无论是提供饮食服务,还是提供住宿服务,无论是提供环境维护服务,还是提供商品销售服务,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学校内部的师生在教育或者接受教育过程中的生活需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性是中职院校后勤企业服务的最基本的特征。

(2)公益性

在中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前,公益性是中职院校的后勤部门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它的全部功能,并不包含盈利,而只是简单的作为中职院校的后勤保障。但是,社会化改革之后,中职院校的后勤部门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了中职院校后勤企业。作为中职院校的.后勤企业,必然会以盈利为目的,只是由于其服务由于带有教育性的特征,因而也必然带有公益性的特征。这一方面是国家相关政策的必然要求,需要体现国家对于中职院校教育的支持,同时也是考虑到学生这一群体处于社会相对弱势群体地位的现实。学生在中职院校求学的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只能依靠家庭的经济支持,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家境并不富裕,学校的后勤服务如果价格太高,这些学生根本承受不起,因而也会影响到学生的顺利求学。因此,无论是国家补贴还是采取其他的措施,中职院校的后勤企业都必然要考虑到自己的服务公益性的问题。

(3)经营性

企业经营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追求最高的经济效益是任何企业不可动摇的原则。而以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的中职院校后勤经营服务实体,追求最佳的社会效益也是其不可动摇的原则。但是,中职院校后勤剥离后的经营服务实体已不再是单纯的行政组织,它的经济管理职能不比任何企业来得弱,因此,追求经济效益同样也是其重要任务之一。

二 中职院校后勤的社会化、企业化发展

经营(Operation),是指根据一个企业自身的资源状况以及其所处的市场环境的状况,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进行战略性的部署以及规划,制定企业发展的远景目标以及相应的战略层次活动。企业的经营主要是解决的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全局性以及长远性。

中职院校后勤实体在经过社会化改革之后,在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经营模式,也有许多的中职院校后勤企业利用改革过程中的优惠政策,创新服务理念和经营模式,在服务中职院校后勤的同时,也获得了丰厚的利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中职院校后勤实体的社会化改革还在不断地深入,改革之前的中职院校实体存在的诸多历史遗留问题,也还没有完全解决,这也使得中职院校后勤企业无法完全放开手脚开展经营活动,很多中职院校后勤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不容乐观。

实现企业化是中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企业是一个协调同步的整体,企业运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规范有序地开展企业管理,科学有效地控制运营成本,准确合理地定位与开拓市场,以追求企业的最高效益,是中职院校后勤企业经营的关键。从这个角度来看,管理、成本和市场同样也是中职院校后勤企业经营的重中之重,同样是关系到中职院校后勤企业生死存亡的基本要素。而随着中职院校后勤实体的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院校后勤的企业化经营的程度也在随之不断地提高,同时管理制度也在逐渐的完善过程中,后勤员工的成本意识开始不断地增强,并且初步形成了基本的市场化观念。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绝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后勤企业都还远远无法达到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粗放型的管理,不合理的成本结构,不健全的市场机制仍然广泛的存在,中职院校后勤实体的企业化程度不高,综合协调能力也不强。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是中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必然需要经历的一个过渡时期的结果,而另一方面也是我国目前的中职院校后勤企业的经营缺乏成熟的经验,经营水平还不够高导致的。因此,在中职院校后勤企业的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推进社会化改革的深入,不断地推进中职院校后勤企业经营水平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按现代企业标准开展经营活动,才能搞好中职院校后勤企业的成本控制,并且推动中职院校后勤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充分发挥中职院校后勤本身具有的独特优势。

三 小结

中职院校后勤企业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中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成果。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中职院校后勤企业的经营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比如,监管力度不够、服务理念还欠缺以及产权制度不太明晰等等。笔者认为应该分别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

(1)梳理产权制度方面,可以从如下几种路径着手:实行分离性改革、实行间接性管理或者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

(2)加强监管力度,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高度重视后勤监管的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在后勤管理与监控中的主体作用、全面推进后勤监管体系建设;

5.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论文 篇五

摘 要:大学礼仪课是德州学院的公共选修课程。在高校全面推行文化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汇集学科队伍,研究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养模式、课程管理等方面着手,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取得了一定实效。

关键词:礼仪课程;文化素质教育;礼文化;教学改革;探索

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也就是塑造大学生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人文教育有明显的教化功能,它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个性等,最终目标是教会大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做文明人。现在一般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哲学、伦理等学科中。而礼仪教育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我国的传统礼仪,强调内在德性的能动作用,把道德作为礼仪的依据,而不是把礼当作外在的、技术性的东西。因此,大学礼仪课程教学,应以能够揭示种种礼仪动作的道德依据的理论为重点,也就是以礼仪理论及其文化底蕴的探讨为重点。

多年来,在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在全院公选课“现代礼仪”、“社交礼仪”及旅游专业中的“旅游礼仪”课程教学和实践中,我们进行了不断的改革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实效。该教学研究已纳入学校教学改革的立项项目,其中“现代礼仪”课程于2004年被评为学院优秀课程。

一、研究课程教学目标,提升教育教学理念

礼仪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行为科学,是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为人们所认同和遵守的、以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为目的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道德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为人处世中,由道德伦理观念所反映出来的行为准则;从民俗角度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律己敬人的习惯方式。礼仪素质的好坏直接反映出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以及由这些而综合形成的外在的行为习惯。因此,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历史与现实的研究,弄清礼仪的起源、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科学地阐明礼仪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现代礼仪的发展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明确现实生活中礼仪的原则、规范和标准,为人们提供符合一定道德要求、民族传统和时代精神的较为系统完备的现代礼仪知识。教改实践让我们充分认识到,高校礼仪课程教学的关键在于:一是加强礼仪理论的教学力度,二是进行各种各样的礼仪实践活动。

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和培养规格,提升了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根据我院专业设置情况和礼仪教学实践,我们重新修订了“商务礼仪教学大纲”、“社交礼仪教学大纲”、“教师礼仪教学大纲”和“旅游实用礼貌礼仪教学大纲”。新大纲注重了礼仪教育与礼仪文化的有机结合,强调了礼仪规范的实践训练。新大纲具有如下特点:体现了民族性、世界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和教学内容重新整合的原则;具有较丰富的模拟训练和礼仪文化的理论内容。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体现着教育目标和培养模式。在提高和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构建现代的礼仪体系,要坚持民族性、世界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是继承民族传统礼仪中具有永恒价值和旺盛生命力的内容;二是吸收国际礼仪中具有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的内容;同时还要面向现代化,增加一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反映时代精神的内容,综合成一个新的科学,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为此我们进行了如下改革:

(1)将“礼”文化知识贯穿始终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钱穆先生说:“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体现。大学生礼仪教育,由于学生已达到较高的文化水平,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把握水准,因此应重在理论层面,以探讨和把握礼仪文化的底蕴为主,包括礼仪的性质、起源和发展,礼仪的规律及礼仪的真、善、美等。在礼仪教学中,即让学生“知其然”,知道应当怎么做,又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懂得为什么要这么做。礼仪教育如果只是单纯传授礼仪的规范和具体操作的要求,而不注意对礼仪理论及其文化底蕴的探讨和说明,那么这样的礼仪教育实际上也是残缺不全的。这样的礼仪教育,虽然在培养学生循规蹈矩、照章办事方面可以立竿见影,但却不利于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充分发挥灵活自主的创造精神,达到礼仪应用的更高境界。因为具体的礼仪规范即便包罗万象,也不可能对所有情境中的礼仪都一无遗漏地做出明确的规定,而且许多杰出的礼仪典范,例如周恩来总理的许多礼仪风范,都是现代的礼仪规范中不可能找到先例的。所有这些,都有赖于对礼仪文化的深层把握。只有透彻掌握了礼仪文化的深刻底蕴,才有可能在无论怎样的复杂的情境中,面对无论怎样怪异或突发的问题,保持一种雍容大度、应付自如的礼仪风范,而不至于无所遵循,无所措手足而导致失礼。

(2)加强礼仪实际训练和实践

礼仪教育最终是要促进知向行的转化,导之以行,落实到礼仪的行为上。而礼仪行为的生成,仅有礼仪的知识和要领的认识还不够,它只是礼仪知识行为的指南,还必须有实际训练,把教学和训练结合,通过实际训练,使礼仪凝结在学生的行为上,进而引导他们身体力行,付诸实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注重教材建设

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建设首先需要建立相应的教材体系。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切合改革思想的教材是改革见成效的主要保证。根据高等院校的教学实际,我院专门设立了教材建设基金,推出了一套鲜明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系列教材》。由课程组编写,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礼仪修养》一书就是其中之一。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设计和制作了具有个性化特点的辅助教材课件,以提高教学效果。

2.深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个性化的学生,不仅体现业务素质,同时要注重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教学方法的不同,反映着不同的教与学及对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认识,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知识教育,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

由于礼仪课程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应该只是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还应该与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大学生毕业后需要求职,因此求职方面的礼仪规范是学生模拟训练的内容。另外,一是我院组建了礼仪队,不定期为学校、我院所在市进行礼仪宣传;二是每年举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次全院范围的礼仪知识竞赛;三是学院每年十月进行礼仪文化节。这些丰富多彩的礼仪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渐养成了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积极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礼仪课程组十分重视教学手段的改革。几年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大力推进多媒体教学。一方面,我们自己制作3套CAI教学课件;另一方面,购置了多种礼仪教学光盘,建立了礼仪教学网站,大大提升了礼仪课程教学的现代化水平。

三、改革培养模式,优化培养体系

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一个培养过程或培养控制的问题,它涉及众多控制要素。育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要素,即知识、能力、素质、环境。对四个要素相互关系的处理方式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培养模式。为了优化培养体系,我们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知识传授为手段,以培养能力为重点,构建现代化培养模式。首先,我们积极探索实施礼仪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的育人机制。利用课内课外,各个教学环节激励学生立大志,确定人生的追求目标;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中人物的成长经历和学科体系构建过程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去激发学生,使科学素质的培养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其次,教学中以课堂讲授礼仪知识、实验室模拟训练礼仪、日常养成和体现礼仪相结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学生融入课堂教学的氛围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详尽介绍古代礼仪的形式和人文内涵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时代特征,为自己或社会设计传统与现实相结合的富有人文精神的成年礼、婚礼、相见礼等:用学到的传统书信知识,给父母、老师、同学写一封格式规范、文字典雅的信件。学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提出了许多很有创意的方案。通过培养过程的改革与创立,优化了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四、强化课程管理,促进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不仅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术水平问题,更重要的是管理问题。礼仪课程建设,需要强化课程管理。根据我院专业设置情况和礼仪教学实践,礼仪课题组制定了“商务礼仪教学大纲”、“社交礼仪教学大纲”、“教师礼仪教学大纲”和“旅游实用礼貌礼仪教学大纲”。我们将课程教学大纲、教师教案、教学案例、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及教学光盘全部制成电子课件,挂在校园网上。课题组教师不断地加强教学教研,分析研究教学内容、课程的理论体系、知识点,教学内容研究要求细化到教学单元、章节。建立了教师互相听课、评教和学生评教制度。教师开展的互相评课评价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课题组还积极探索对学生要以素质考核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方法与制度。考试形式采取多样化,如采用闭卷、开卷、论文、课题研究、现场模拟表演等考核方法,并给学生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分类分项进行考试。学生的总评成绩:作业(10%)+项目考试(30%)+期末考试(60%)。

[责任编辑:张冬梅]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6.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论文 篇六

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包括就业市场调研、职业分析、课程目标拟定、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界定、课程组织和实施、课程评价和反馈等六个方面。《家用制冷设备》是中职电子电器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我校按照相关步骤, 进行了该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效果良好。

通过就业市场调研, 了解市场需求

通过对本区域内的家电生产、销售、维修企业的广泛走访调研, 以及对本校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 我们发现,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家用制冷设备的购买和使用越来越普遍, 就业市场中家用制冷设备安装及维修人员的需求量呈增长趋势。目前, 从业人员中经过专业培训机构或职业学校培训合格并持证上岗的仅占1/3左右, 家用制冷设备安装及维修人员在贵州省内平均月薪达1500元以上, 就业市场潜力较大。

进行职业分析, 确定课程目标

职业分析是将职业需要转化成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的标准, 是确定学生学习职业知识、技能与态度的一种主要工具。美国学者施特鲁克认为这种分析具有8个主要目的: (1) 确定所需要的技能和专业课程内容; (2) 避免讲授不实用的内容; (3) 突出教育的相对重点; (4) 有利于选择职业技能方面的教材; (5) 作为评价学生的基本资料; (6) 便于阐明和拟定教学顺序; (7) 明确达到目标; (8) 便于选择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先作职业能力分析。家用制冷设备安装及维修人员应具备制冷制热技术和空气调节基础知识, 掌握制冷和空调设备的工作原理;具备制冷设备维修工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及仪器仪表和专用工具的使用能力;掌握家用电冰箱、小型空调器及其他典型制冷设备的故障检查、判断、维修技术。我校电子电器专业学生, 经过《家用制冷设备》课程学习, 应持有中级制冷设备维修工职业资格证书。

如何确定课程目标

上述职业能力分析似乎已经确定了课程的目标, 但需要注意的是, 课程目标陈述的最有效的形式是: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具体行为, 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也就是说, 课程目标应该包括“行为”和“内容”两方面, 前者是指要求学生表现出的行为, 后者是指这种行为所适用的领域。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确定, 首先, 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因素并遵循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 如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职业倾向、旨趣及需求, 以及基础学力等实际现状。其中学生的基础学力是落实课程目标的关键环节, 它涵盖了学生的知识因素、技能因素、态度因素, 而学生的态度则是构成基础学力的核心因素。众所周知, 职业学校的学生与普通学校的学生相比, 两者的基础学力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但按照美国学者加德纳 (H·Gardner) 的“多元智能”理论来分析, 职校学生也拥有很大的发展和学习潜能, 关键是课程目标应有针对性、适应性以及根据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其次, 既要满足企业或行业因发展需要所提出的目标要求, 又要满足个别教育的多元需要。再次, 要听取和采纳企业界、学科领域等专家的意见。

因此, 《家用制冷设备》课程目标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德育目标。首先需要制定的是课程的基本目标要求, 课程的基本目标要求是每个学生必须达到的, 否则难以保证教育质量。课程的基本目标要求不宜过高, 应该是绝大多数学生都容易达到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应以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级制冷设备维修工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为依据来制定;德育目标则应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 培养良好的职业伦理、态度等素质, 包括责任感、自尊心、社交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正直诚实的品质等。

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界定

根据课程目标的确定, 我校把《家用制冷设备》课程定位为能力中心型课程。其特征是以职业能力为基础, 将形成某项职业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课程内容要素按职业能力本身的结构方式进行组织。常见的职业教育课程类型有学科中心型、问题中心型、能力中心型、活动中心型。能力中心型更加强调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它将那些与职业能力要求相关性较低的知识、技能、态度排斥在课程之外。如果说学科中心型重视形式训练和迁移, 那么能力中心型比较重视实质训练, 它缩短了与实际工作的距离。能力中心型课程易于模块化, 而课程的模块化又使得课程易于向个性化发展。

参照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级制冷设备维修工职业资格认证标准, 《家用制冷设备》课程内容确定为应知、应会两部分。应知部分:制冷制热技术和空气调节基础知识、制冷和空调设备的工作原理。应会部分:焊接技术、高压检漏、真空试漏、电器系统检修的基本操作技能及仪器仪表和制冷专用工具的使用能力;家用电冰箱、小型空调器、其他典型制冷设备的故障检查、判断、维修技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还要注意以下几个准则: (1) 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从事制冷设备安装、维修工作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也要包括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技能和能力。 (2) 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实际。以现实的产品、技术、工艺为对象实施教学。 (3) 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要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基础学力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求, 适度把握课程内容的难度和深度。

借鉴“双元制”课程模式来考虑课程结构安排。“双元制”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的明确分工与紧密联系, 一方面, 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同时又强调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并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 无论何种课程内容都突出学以致用的实用性, 如专业课就是把有关的专业知识综合成专门技术实用知识体系, 而不去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哪些是就业所必需的技能和知识, 哪些就是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 由此诱导并督促学生去反复练习、强化、熟练, 以达到符合要求的程度。但这又并非是将选择出来的零散的专业知识简单地捏合在一起, 而是围绕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这一核心将这些内容有机地、合理地融合在一起, 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家用制冷设备》课程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为主, 理论与实践教学既明确分工又紧密联系的课程结构形式。

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以能力为本位”, 加强课程实训实习教学实训实习课的比例应达到总学时的50%左右, 对学生应会部分的内容要有明确具体的要求。不能过分强调课程内容的逻辑严密性, 或者教学要求侧重于概念、原理的系统理解和掌握, 这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中职学生是不合适的, 也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实训设备应以回收的旧冰箱、旧空调器为主。一方面, 与教学型制冷实验台相比, 回收的制冷设备更接近于生产实际, 学生实训的可操作性强;另一方面, 这样做投资会更合算。

注重核心项目的学习课程教学过程以数个核心项目贯穿, 各核心项目的应知、应会内容应该明确具体, 理论教学和实训实验要互相促进。可以考虑安排以下几个核心项目:制冷循环系统各个部件的识别, 说明各部件的工作原理与作用, 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和状态变化;制冷设备电气与控制系统的器件识别、检测及安装连接, 电气与控制系统的故障分析、检查与排除;钎焊焊接实训;维修检测用仪表及工具的使用;安排一次社会调查, 内容一是就市场上销售的冰箱与空调的品牌、类型、价格及售后服务情况进行调查, 内容二是就制冷设备配件的种类、价格进行调查。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开展活动, 要求撰写一份市场调查报表, 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加强与制冷设备生产维修企业的联系, 根据市场需要调整充实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企业或行业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

改变考核评价方法课程教学各核心项目的考核成绩与作业情况各按一定的权重计入总评成绩, 占80%。期末考试采用面试答题的方式, 对热力学基础知识和家用制冷设备的典型故障检查方法与故障排除步骤等内容进行考核, 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学生每一核心项目的考核必须达到基本要求, 才能够成绩合格。这样做能有效地控制和把握学生对课程的知识点、技能点的掌握程度, 保障教学质量。同时, 可以让学生在全课程学习中精力集中, 有利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对学生的举止行为和课堂的纪律秩序严格要求。实训操作动作要规范, 步骤要正确, 并尽可能创设出“工厂情境”, 培养学生规范操作、安全生产的意识和习惯。教师要言传身教, 要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态度, 引导学生树立敬业实干的精神。中职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劳动者, 不能仅靠德育课和班主任的教育管理, 这项工作也要渗透到各门课程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去。本课程涉及电子、电路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 教师既要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这些内容, 更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相关课程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电气识图能力。

关于课程评价和反馈

什么是课程评价?泰勒认为:课程评价是决定学生行为改变实际达到何种程度的过程;而美国学者克农巴赫则认为:课程评价是搜集、应用信息来作出有关的课程决策。综合分析可以认为, 职业教育课程评价就是通过收集和应用信息, 对职业教育课程在实现教育培养目标过程中的可能性、有效性进行价值判断, 以便为职业教育课程的改进作出决策。《家用制冷设备》课程的评价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考虑: (1) 立足于中职电子电器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2) 以社会需要为最高价值, 课程结束后, 以学生通过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级制冷设备维修工职业资格认证考核的比例作为定量评价标准; (3) 评价应注重用人单位的参与。

从近两年来用人单位的反映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 该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是比较成功的。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1) 由于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化程度较高, 作为任课教师, 其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将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 目前, 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2) 以学生通过中级制冷设备维修工职业资格认证考核为定量评价标准, 其社会或行业的认可度并不确定, 不同的用人单位对此看法不一, 需要确定具有更广泛认可度的评价标准; (3) 实训条件如场地、设备等还不能充分保障教学的实际需要, 对课程实施的效果影响显著。

《家用制冷设备》课程设计和实施, 不是一个短时间内可以结束的工作, 调整、完善、实施、评价、反馈, 要几经反复。作为任课教师要摒弃单纯传授知识的观念, 要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 充分认识学生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现实意义,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 按照“通知”的要求, 积极探索, 不断总结提高, 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可以达到的。

参考文献

[1]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7.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论文 篇七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中职学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分类号】G712.0

一、现代学徒制概述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形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通过职业院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的联合传授,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的现代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培养,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关键是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强调做中学,学中做。

学徒制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在技能技术传承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德国的职业教育闻名于世,核心是双元制。代表学校的教育和代表企业的教育相结合的现代学徒制极大推动德国经济快速发展,其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各国的重视和研究,希望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模式。

二、我国现代学徒的制度与政策

近几年以来,现代学徒制在我国国家层面得到越来越多关注和重视,国家先后多次提出“尝试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等。2011年10月,在全国现代学徒制实践经验交流研讨会上,鲁昕表示,“如果能把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做起来,这不仅仅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还解决了中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2012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明确“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2013年,教育部工作要点再次提出“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至此,现代学徒制成为教育部在职业教育领域重点推进的试点工作之一。

2014年12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推进会,对试点工作做出了进一步部署。2015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现代

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同时公布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目前,前来申请参与试点的单位共有1180多家,其中包括26个行业组织,55家企业,20个地级市,510所高职院校和572所中职院校。

三、中职学校现代学徒制实践情况

(一)、校企双方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建立多元联运机制

校企合作指导委员成员会由校企领导、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组成,双主共同主导,按照东芝企业对家电生产系列岗位的员工的技术技能水平、职业素养的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要求是以校企培养为主。并制订相应措施,明确双方责任与权利,保护学生权益。

(二)、构建与校企合作的现在学徒制课程体系,改革教學模式

学校为了适应现代学徒制要求,双方共同制订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管理、师傅指导与管理、学生考核评价等制度。学校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编写校企教材,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材内容更多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课程的应用性,通过实训车间、企业岗位现场等环境教学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教学过程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解决工作岗位技术问题为目标。

(三)、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促使校企建立起深层的合作关系。东芝企业为学校建设实训基地,实训设备以及基地文化建设是参考企业生产车间标准执行,其中所需实训设备是东芝企业提供。这为学生提供了和企业生产车间岗位相同的学习环境。在实训基地,学生不再是简单的学习,老师也不再是传统的教,而是要求把教与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密切结合。

四、现代学徒制面临的一些问题

目前,我国正加大力度开展学徒制试点工作,在教育部的积极推动下,全国各地的职业院校结合区域和学校实际情况,对现代学徒制的办学模式进行有效的探索。从学校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以学校为主体,企业积极性不高

校企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一般都是职业学校主动联系企业,与企业洽谈。很少有企业主动找学校,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技能技术人才。很多人认为校企合作是教育部门和职业学校的事情,现在大力推动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政府部门也是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而大部分企业也认为校企合作是教育的责任,与企业关系不密切,企业的追求的是经济价值和利润。多数企业都有这样错误认识,没有了解校企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的重要作用,是校企双方共同追求的利益。他们认为企业为学生提供岗位学习,而学生技能水平不高,工作经验不足,会降低企业生产效率,还要派师傅指导,影响师傅的正常工作,这些都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二)、企业师傅缺乏对学生技术技能指导的积极性

由于工作知识同学科知识存在范式的根本区别,导致其不可能完全通过静态的、客观的和以单向传输为主的课堂授课模式使学生掌握完整的职业能力,而必须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双向沟通的“做中学”模式才能实现职业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完整建构,从而使学生获得能够胜任岗位需求的真实职业能力。 因此,缺乏企业师傅对学生技术技能指导的积极性,就很难保证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技能技术人才质量达标。一方面,企业师傅需要经常脱离自己的工作岗位到学校实训基地或企业生产车间指导学生,这会影响师傅自身利益,比如薪酬、工作稳定性等。另一方面,传统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观念,引发企业师傅对自己工作的忧虑。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师傅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消极行为。

(三)、学生拥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双重身份,难以协调和保证

校企合作中采用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与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单纯学校教学不同的是,现代学徒具备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即到企业生产一线直接参与企业生产,也需要在校学习基础的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程。学生双重身份的管理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践面临的问题,在现有的制度和法律下,难以明确学生双重身份和保障学生在学校和企业的权益。职业院校普遍做法是和企业、学生签订三方协议,明确规定各方的权益和责任。但中职学生到企业做学徒,既与企业的实习生不同,也与企业的正式员工有区别, 而且大部分中职学生在企业做学徒期间年龄较小,未满18周岁,难以在签订的三方协议中从法律层面得到保障。

五、现代学徒试点实践的思考

经过近几年各地区政府教育部门、企业行业和职业院校的试点实践,我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取得一定的成效和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总体来说,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还需不断完善。

(一)、完善顶层设计,建立现代学徒制相關法律法规等制度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的组成部分,校企合作实践现代学徒制需要有法律法规等相关制度保障学生、学校和企业的权益,明确各自责任。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主要是针对职业学校教育行业的规范和约束,而关于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规很少。目前,教育部积极推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而地方各级政府对现代学徒制给予高度重视,出台一些规范化的文件,但这些文件约束力不强,所以还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学徒制相关法律法规等,为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二)、组织统一协调机构,建立管理机制

现代学徒制的推广,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提供保障,这涉及教育、经济、人力和行业等多个部门机构,因此需要统一协调机构。2016年5月,佛山市发布的《佛山市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实施方案》,方案要求,政府相关部门要联合共同研究并解决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碰到的问题,比如建立校企促进制度,制定校企合作实施办法,明确行业部门、行业组织履行指导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等责任,这项工作是由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部门负责。

(三)、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为了鼓励企业积极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为现代学徒制实践提供相应的岗位,应出台符合企业利益的政策。在政、企,校三方中,政府是主导地位,制订符合区域的政策。目前,仅维多利亚州就有3万多企业参加学徒培训,估计全澳参加学徒培训的企业有12万家。澳大利亚政府还以“政府购买培训”的方式激励公立和私立机构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 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

(四)、探索建立企业师傅人才库,激发师傅的积极性

根据区域企业分布情况,经过政企校三方考察,选出各行各业技术技能人才,然后建立师傅人才库,为现代学徒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制订出师傅的考核与奖励办法,对师傅指导学生过程和成绩给予考核,如考核成绩优秀,则给予奖励,如考核成绩差,则给予相应的处罚,以此来提高师傅的积极性。

(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队伍建设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密切,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专业所对应的主要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技术技能,具备专业领域内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教师要定期深入企业实践,了解企业文化,掌握行业的最新知识和技能, 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加强企业师傅与学校专业教师的交流。

总之,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学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职业教育和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实施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学生能更好解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是职业学校培养符合企业需求人才的有效方法。(吴放)

1 汤霓,王亚南,石伟平.我国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或然症结与路径选择.教育科学, 2015年lO月 第31卷第5期:87.

8.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论文 篇八

环境科学学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牵涉的科学技术领域广泛,知识更新快,工程实践性要求高。研究以天津理工大学为例,介绍了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和主要教学内容,从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和设计教学等部分介绍了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的组成和发展现状。分析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结合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天津理工大学办学的实际情况,提出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方案和措施。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环境科学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其所牵涉的科学技术领域广泛,知识更新快,工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不但要求学生有扎实广泛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1]。目前,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情况在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中依然存在,环境科学类专业的理论教学比较容易取得良好效果,但教学过程中与环境问题的实际结合还有所欠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2]。因此,调整和改革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势在必行。笔者分析了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实践教学改革措施,以实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机融合。

1 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环节是指课堂教学之外的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专业设计、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等诸多环节[3]。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环境监测、评价、规划与管理、污染控制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多以课程实验的形式开展,因此在理论教学中安排的实验项目课时约占课程总学时的1/4~1/3。实习教学可使学生掌握专业发展前沿动态,了解解决环境问题的原则、方法和技术,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引导学生从专业角度考虑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及创新能力[4-5]。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合理地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以及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高效融合,就需要探索实践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和专业实习改革[6]。

2 实践教学环节组成及发展现状

实践教学环节是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天津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和设计教学部分,其中实验包括独立设课实验和课程实验。学院经过多次讨论和论证,将基础生物学实验和分析与基础实验设为独立设课实验课程,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均设有一定学时的课内实验,以巩固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该专业设有教学实习和认识实习,其中教学实习以生态学和环境地学课程为依托,在培养计划运行第5学期单独安排一周时间到天津蓟县山区进行地质地貌勘测和植被调查等实习工作;认识实习是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产实践知识,验证、巩固和扩展已学过的专业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提高其在生产实际中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教学实习和认识实习环节,使学生了解环境科学领域所涉及的诸多问题及其发展现状,使学生建立起对专业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及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志向。

设计教学包括课程设计、专业设计和毕业设计几个环节,根据环境科学专业培养目标,设定环境监测课程设计,并以课程论文的形式体现。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对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采样与分析技术方法、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以及信息管理的系统性工程等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学会运用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手段监测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固体废弃物、土壤污染、噪声和放射性污染等,了解环境监测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环境科学专业设计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通过专业性项目的设计训练了解该方向的设计前沿,掌握基本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掌握资料搜集、方案设计的基本要领,同时通过专业设计,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承担一个小型专业设计任务的立项、认证以及初步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专业相关工作的基本训练。环境科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要求选题要结合实际,符合专业培养目标。通过选题论证、文献检索、技术调查、实验设计、实际操作、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毕业答辩等环节,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重点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开发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与外语应用能力。

3 目前存在的问题

笔者长期从事环境科学专业建设和专业管理工作,深知目前天津理工大学的环境科学专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实验教学方面,虽然很多专业课都设置了一定课时的实验,但是大部分实验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对理论课上某些原理或现象而设计的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实习多采用集中方式进行,实习基地不稳定,与实习单位的联系缺乏连续性,未能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大多数学生到四年级才通过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限制了专业概念和创新思维的全面形成。该专业教学缺乏完善的实践环节考核机制,教学效果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 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4.1 实行专业导师计划 学校确定环境科学专业与环境工程专业以环境类进行大类招生。开学一年后,按照学生成绩和学生志愿进行专业分类。为了让学生尽快了解自己所选专业的研究方向及发展现状,使学生尽快树立专业思想,在一年级的课程设置中安排了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课程,为学生讲解两个专业的研究侧重点和工作方向。然而,一部分学生对于工科专业和理科专业的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区,加之现在学生对于未来的思考缺少主动性和深入性,导致专业分类后出现了一定的弊端,比如专业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男生学习成绩不如女生,在选择专业时失去选择权,导致环境工程专业女生比例远超出男生,而环境科学专业的男生比例很高,分班后的环境科学专业学生成绩整体形势不容乐观。面对这种情况,环境科学专业启动专业导师计划,以面转点,每个指导教师负责几名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指导教师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心理动态,帮助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办法。由以往高年级进行的针对性专业指导思路改为从低年级入手,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专业意识,指导学生从专业角度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根据科研情况,安排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从低年级构建以项目参与为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教师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工作机会的同时,积极帮助学生走向社会实践,使学生逐步科学地形成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就业规划等。经过专业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提高,学习状态和精神面貌大大改观,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同时学生积极参与校级、院级组织的各种活动,自发成立科研小组,参与科技立项活动,班级凝聚力提高,学风和班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4.2 加强开放实验室建设

4.2.1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基础生物学实验在原有的微生物学实验项目部分增加专业性更强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项目,具体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细菌菌落观察、细菌的染色及真菌个体形态观察,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及菌落计数。实验课程要求每年更新或优化10%~20%的实验项目,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例如环境监测中会根据专业发展情况,对一些陈旧过时的监测方法或实际应用不多、行业性很强及理论知识高深、测定步骤繁杂的内容予以适当删减和合并。地学基础实验中对于学生难于勾画的流域汇水面积做了小型流域的教学模型,使学生能够得心应手地完成勾画工作。分析与基础实验是后续很多课程和实验的基础,针对实验项目的设置开展多次研讨,相关专业教师全部参加,制订合理的实验项目,在教学运行中也由多位熟练掌握大型仪器的教师参与,使得学生直观掌握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原理、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分析与总结等知识与技能。

4.2.2 为学生自主实验创造条件。目前,从教育部到学校有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学校团委设有本科生科技立项等项目、计划支撑,提倡专业教师多渠道地鼓励学生多申请、参与相关项目,并积极作为指导教师参与工作。学生参与科技立项以及创新创业计划的热情很高,广开思路,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制订合理的研究方案,按照计划广泛开展工作。在研究进行过程中,教师有意锻炼学生自主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对于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给予科学指导,定期召开阶段工作总结会议,根据研究进展情况适当调整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与实验中心协调,主动向学生开放相关实验室,使学生有更多的独立实验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4.3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按照培养目标要求,级培养计划调整将地学基础改为环境地学。该专业教学实习是环境地学和生态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所学课程理论知识加以验证,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具体地质地貌现象的识别能力、生态学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做到对书本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因此教学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课堂讲授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和获取科学研究资料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环节之一。“蓟县梨木台自然风景区”为天津理工大学建立的教学实习基地之一,为了见识更多的地质现象、岩石种类及形成原因、土壤质地结构、植被种类及生物多样性,根据教学需要又增加“蓟县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环境科学教学实习基地。

学生经过教学实习,虽然对于实践学科的目的意义已经有了较为专业的认识,但是教学实习和认识实习的实习项目及要求不同。前者以课程为依托,针对特定课程确定实习项目,后者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生产知识,印证、巩固和丰富已学过的专业课程内容,提高其在生产实际中调查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培养方案中设立认识实习,以期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学到、接触到更多知识,加深对环境科学专业诸多问题的感性认识,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积累经验。针对环境科学的专业特点,在前一年度实习内容的基础上都会做出相应调整,增加相应实习项目,确定更为专业的实习内容。学院已与天津创业环保东郊污水处理厂、天津泰达威立雅水务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有效的联系,但主要侧重于水处理方向。为了增加专业实习面,在已有的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广泛建立联系,与相关专业部门和单位讨论,筛选并确定长期合作单位,定期向这些单位输送专业学生,增加学生的实践及就业机会,实现“双赢”。

目前,该专业已与天津市环境保护局、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等环保部门建立了长期的实习关系,定期为这些单位输送学生进行专业技术实习,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得到了锻炼,为进入专业工作岗位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4.4 建立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督机制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实践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学生的从业能力。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结合学校、学院考核机制,从专业建设实际出发,细化评价办法和细则,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质量考核体系,在对实验教学、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上,借鉴一些新的经验制定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管理办法,使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建立实习基地评估体系,补充实习基地文件,确定实习基地评估体系的内容和指标,并对专业实习基地进行有效评估。

5 结语

专业导师计划首先在环境科学与安全工程学院2013级环境科学专业进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几年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项目都在尝试阶段,并根据经验和成果逐步推进和完善。实践改革贯穿整个环境科学专业,从2013或级学生开始全面实施,涉及实验、实习及毕业论文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技能,使学生对与专业相关的学科、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广泛听取专业教师、学生工作教师及学生的意见,在总结成绩的基础上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上一篇: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下一篇:坚定信心明确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