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点绛唇吴文英,点绛唇的意思,点绛唇赏析(共5篇)
1.点绛唇,点绛唇吴文英,点绛唇的意思,点绛唇赏析 篇一
关键词:舞蹈,点绛唇,情,思
一、诗词《点绛唇》
《点绛唇·蹴罢秋千》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词中描述了一位天真烂漫、情窦初开的贵族少女。词中对少女萌动爱情的描述真实而且生动,该词的上片写少女荡秋千,初见来客的情态。正当她累得不愿动弹之时,遇到了要造访的客人,惊诧之余少女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躲开。词的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少女倚门而立偷偷窥视,将她心中油然而生的情愫表露无疑。姑娘的感情也是全文的连贯,从开始的惊诧、慌乱,到最后的羞怯、好奇以及暗生情愫,作者自然而然地将一个情窦初开的青春少女形象轻推到读者眼前。
二、舞蹈《点绛唇》
《点绛唇》最早指汉代樱桃小嘴;绛为大红。舞蹈取其意并借鉴词中少女的形象并进行再创造,舞蹈中大部分动作都是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可以说舞蹈《点绛唇》美的犹如一幅古代美女的画像,同时舞蹈也道出了一个深院大家闺秀的无奈等待,将古典舞身韵细腻的糅合带舞蹈演员身上,展现了一个与文化作品相匹配的人物形象。舞蹈将大量的笔墨用在刻画主人公心理活动上,通过舞蹈特有的意识流手法向观众展现了一位女子等待爱人的无奈与哀愁。舞蹈中的技巧份量相比较其他古典舞算是非常少的,其中加入了大量带有情绪的小动作,因此对舞者的要求比较大。这些小动作,小身韵的运用恰恰符合主人公的形象。整部作品清楚的勾勒了女子等待——期盼——失落,配以段落的动作节奏为静、动、静,在音乐的处理上鼓点与舞蹈定点的配合也十分的精彩,动静结合,触动人心。
舞蹈作品运用了一把椅子,将物理舞台虚拟为女子的房间。在闺房内没有其他人打扰因此舞者可以展露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在当下昏暗的房间里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某种不明言说的孤独与伤感。舞者在这里思念着自己爱慕的男子,期盼中夹杂着开心、失落……这些思绪同时也言说着很多的女性。舞蹈中有很多的指向性动作比如:对镜装扮、娇羞的背手、欣喜的奔跑、急速的碎步还有那些自然流露出来的悲伤与失落,这些细腻的动作、情感交织在一起让观众有选择的感受到了某些情节以外的东西,或是单纯的同情、也或许是感同身受……
(一)舞蹈中的情
舞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面精致的镜子,她既是高贵的身份象征,也是舞蹈中浓浓情意的寄托。“女为悦己者容”一面镜子便轻松的交代了舞蹈的主题。舞蹈一开始舞者便对着镜子涂抹小嘴,眉眼间充满了思恋的期待,透露出的正是对爱人的思念,这是“情”的第一次表露,通过对着镜子那一丝无法掩饰的微笑与羞涩便让观众深切的感受到“情”的甜蜜与无奈。镜子仿佛就是爱情的寄托,所以整部作品镜子基本上都没有离开过舞者的手。第一次照完镜子之后舞者放下镜子但是却毫不掩饰的融入到自己幻想的世界中,从舞者的表情上我们不难看出在那个幻想的世界中没有等待,只有浓浓的甜蜜,可以和心仪的人在一起相互依偎肆意的感受爱情……第二次照镜子时,舞者完全陶醉在爱情的世界中,若无旁人的微笑,仿佛镜子的对面就是那个思慕的人。真是“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这位动情的女子让人看了真是既感动也心疼。舞者在第三次照镜子的时候依旧忍不住梳妆打理,可是最后一次的瞭望依旧是失望。之后舞者的表情开始发生变化,因为心中那份期待一次次落空,一次次化为泡影。不可名状的失望使舞者不禁向后倒退,双手无力的垂下悲痛、失望让她已经无力站稳,摸索着坐在椅子上而那面镜子也无力的掉落。这一切的动作、表情都源自于一个“情”字,爱的越深失望越浓。情感终究无法安放,那颗炙热的心被无情的冷落……
舞蹈中我们感受到妙龄少女对爱情的期待与执着,“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舞蹈中照镜子的动作贯穿始终,抓住镜子就如同抓住爱情一样,可最后舞者连拿镜子的力气都没有了,舞蹈结束的时候舞者再次捡起那面镜子但是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那颗炙热的心已经被冷却了……舞者细腻的表情加之悠扬的琵琶声,一种不可名状的伤感油然而生。除了舞蹈照镜子以外舞蹈中多以流动的步伐为主,或急或慢,不停的朝着八点方向瞭望,脚步从轻快逐渐变得沉重,也是从满怀期望到逐渐失望的过程。舞蹈中不论是表情、道具、步伐还是舞姿都透露出一个“情”字。还是舞蹈中镜子基本上没有离手,越是对镜子依赖越说明了对男子浓浓的爱意和爱的憧憬,无论是舞者还是观众都被短短六分钟的舞蹈打动。一个“情”字引起多少观众的共鸣,一个“情”字又多么百感交集,一个“情”字令多少人魂牵梦绕……
(二)舞蹈中的思
舞蹈的取材并没有完全依据词中的人物来编创,而是就“点绛唇”三个字进行了再创造。舞蹈中,肖华一的动作很美也很媚,我们也可以将看做是一只情绪舞,因为舞蹈中的大部分动作都是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浓烈的情绪触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理。《点绛唇》中的空间营造是深闺后院,是被束缚着,被局限着的空间。即使舞者在舞台上进行大范围的走位与跳动,但是每一次圣体的舒展都紧跟着收缩,每一次感情的宣泄都以克制收场,每一次前进都跟着后退,每一次松懈都马上紧绷,以至于整支舞都折射出一种压抑、沉重。
不论历史如何变迁,“深情的女子总是屡见不鲜。舞蹈选择的是一首纯意境的曲子,加之暗淡的舞台灯光,加之舞台中央装扮精致妆容的女子构成一幅幽远深邃的意境。从舞者流露出来的情绪中我们不自觉地与舞者共同伤感,共同舞动。
深闺寂寞,柔肠若许,此情缱绻向谁诉?对镜点妆,凭栏凝目,盼伊归第共话烛。红颜日淡,离恨渐笃,无奈憔悴自踌躇。茕影难支,眉间如蹙,凄凄望断天涯路。
舞者华肖一《点绛唇》立意独特,舞者基本功也非常扎实,小到“起范儿”“甩头”大到“旋子”等难度较大的动作,她的完成度都很高。从开场的琵琶声中辗转拧动,到裙舞飞扬间的春意荡漾,无论是心怀忐忑还是欣喜难掩,每个小心翼翼的梳妆都强化了主人公的“情”。
中国古典舞的神采、韵味与情绪的表达在《点绛唇》这个作品中表现的十分丰满,“形、神、劲、律、”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舞蹈中技巧的自然融入将中华古韵通过细微的动作散发出诱人的魅力。带我们体验了一把古代女子的伤感情愁。
参考文献
[1]高娜娜,戴卫平.李清照的《点绛唇》和《武陵春》——及物性对比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09).
[2]王文文.古典舞《点绛唇》赏析[J].音乐大观,2014(09).
2.点绛唇,点绛唇吴文英,点绛唇的意思,点绛唇赏析 篇二
关健词:春草意象 离愁 惜春 怀人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林逋《点绛唇·题草》
宋代朱熹在《诗集传·序》中说道:“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敢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1]林逋是北宋初期一位重要的隐逸诗人,性情孤高,襟怀冲淡。给人一种断绝人情,只有神清骨冷之感。而这首词和《长相思·吴山青》一道表现林逋情感生活,展现出他有血有肉的一面。让人们看到了具有人情味的林逋,而不仅仅是孤高超脱的隐士。全词真情流露,缠绵悱恻,细腻婉转,用春草将离别写得凄切哀婉,感人至深,非亲身经历不能作。
词中看似无一“草”字,细细品味,处处皆草。金谷园里年年春色满园,碧草随意生长,物是人非,主人早已不在。残花凋落,满地芳草,和着迷茫烟雨,细雨霏霏,烟雾霭霭。凄凄离歌一曲,回荡在暮色笼罩下的长亭。故人已去。春草无数,长遍了南来北往的大路。词的每一句都勾勒出一幅画面,其中必不可少的便是茂盛的春草。
分析这首词,可知林逋笔下的春草蕴含着三种意味。
一.金谷园里乱生的春草——离愁别恨与感时伤事
词人用金谷这个典故,开门见山,直接点明送别主题。茂密繁复的春草随意生长,渲染烘托出送别的感伤氛围。葳蕤的春草富有生机与活力,词人却无心欣赏,心里正位友人的离去而悲伤,如同这茂盛的春草,密密麻麻,难以纾解。用金谷也拉伸了词境里时间上的维度,虚实结合,将历史与现实并用,含有时过境迁,繁华旧景,皆过眼云烟之感。
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河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南朝江淹《别赋》有句曰:“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2]金谷遂成送别践行之典故。
乱,《汉语大字典》解释很多,有1.无秩序,混乱;2.弥漫;3.纷繁;4.随便,任意这几种意思可作此处的释义。作弥漫,纷繁,随意任意之意,可见园中草木之茂密,春色之盎然;而混乱,无序之意,则可突出无人看管,颇有衰败颓唐之感,与后文“谁为主”紧扣。
唐代杜牧有诗《金谷园》,乃是经过遗迹,触景生情。“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金谷繁华之事如过眼云烟,随香尘逸散而去,只有流水无情,潺潺东流,芳草无心,碧绿成春。时间如流水,又是一年春草绿,昔日富贵典雅的金谷园如今成破败荒园,只有碧草是这历史的见证。再如唐彦谦的《春草》一诗“随梦入池塘,无心在金谷。青风自年年,吹遍天涯绿。”[3]
所以我认为此处的乱,应该为混乱无序之意更好,以示荒芜颓败,物是人非之感。本就悲愁惆怅,再添时过境迁,人世无常的感叹。双重情感的叠加使春草意蕴丰富。其情感色彩更强烈突出,表情达意也上更加充分。旺盛的生命力是草的特征,“一岁一枯荣”,荣枯之间,岁月暗换。
二.残花细雨,满地的芳草——伤春惜别
关于“余”字,我的看法有两种。第一,是做剩下,残余解释。残花凋谢,零落成泥。可见词人伤春叹春之意。第二,在《尔雅·释天》中有曰:“三月为病,四月为余……”[4]余,是农历四月的别称。农历四月,已是入夏时分,便是暮春了。下文的“暮”即可指傍晚时分,也可指暮春时节。下片的“暮”既指送别时间是傍晚,又指现下里春色将尽。“乱生”、“余花”,暮春之景。
“满地”表现春草密集,上覆落花,显出伤春之情。“和烟雨”,夹杂着烟光细雨。雾霭朦朦,细雨霏霏,花残草深。烘托渲染出凄迷冷静,哀婉动人的氛围,令人可感送别之心境,伤感低沉。“满地和烟雨”也将词的空间扩大至茫茫一片烟雨迷蒙之中,词境顿时深远,而感伤之情也随之扩大,哀情遍野。梅尧臣有《苏幕遮》“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自古伤春便会感时,因为春天是最美好的季节,春意阑珊之时,便预示着大好时光不在,自己白发将生未生,心中何不忧愁烦恼?春光已去,残花落地,只有春草越来越茂密,心中无限伤感,便觉时光易逝,春光难留,故人亦是难留。离情之上再添伤春之感,伤时之叹,情感的几次叠加,使内涵丰富,词情丰满。
三.长满王孙去时路的无数蔓草——怀人至远方
“又是离歌”,点出离别并非第一次了。“又是”体现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理,难舍之情,再次经历,心下的苦痛,化作一曲离歌,回荡在暮色里的长亭。此句细致刻画分别时的场景,或许词人太过不舍,故人离去后他便一直站在长亭里,痴痴凝望,直到傍晚。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一句,是全词的高潮。萋萋,草茂盛。与“凄凄”音同,而“凄凄”也可用作“萋萋”。“凄凄无数”,抒不尽的惆怅哀叹,正如这茂密生长的春草,长满了东西南北的大路。令人想起李煜的《清平调》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为远生。”前人解释“王孙”,常常忽视了《楚辞·招隐士》后面的呼唤“王孙归来兮!山中不可久留”。词人想必也想要呼唤故人归来,思念之情才随着野草的蔓延,跟随他至天涯地角。叠词的使用,描摹出春草的形貌,真实展现其姿态,纤细柔嫩,惹人怜惜。
这里已经没有了金谷,没有了残花烟雨,也没有日暮长亭。有的只是春草,密集繁多,单调的绿色充斥着画面,冷色调给人安静阴凉之感,衬托出词人心中的悲凉凄苦。草的特点之一就是多、密集,无穷无尽,正如绵绵不绝的离愁,分别时断肠,分别后念想,挥之不去,铲之不尽。薛砺若在《宋词通论》中说:“林逋的《点绛唇》为词中咏草的杰作,词境极冷绝凄楚,与欧阳修的《少年游》,梅尧臣的《苏幕遮》,都为咏春草的绝唱。”[5]
将离恨比作春草,体现无处不生,连接天涯这一特点的诗作还有许多。如唐彦谦的七绝“天北天南绕路边,托根无处不延绵。萋萋总是无情物,吹绿东风又一年。”南唐冯延巳《南乡子》的“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花间集》中韦庄的一句“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秦观的《八六子》“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铲尽还生。”
词人巧妙地用拟人手法,将抽象之情化为可见之实物,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将依依不舍,凄凄满怀的离愁别恨寄托在春草这个意向之中,不仅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形象真切地体现,也赋予草这一自然界无情之物以拳拳深情。主体是咏春草,主题却是抒别离。这首咏物词,以春草喻离愁,恰如李后主以春水喻哀愁,都表现愁之深、广,连绵不绝。以春草这一实物来写离情别恨这样抽象情感,由物到人,生动形象地描摹出离愁这一主题。草这一意象的使用,也体现词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审美价值选择。词人用清丽淡雅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意象,创造出迷离凄婉的意境,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无限惆怅之情。意与象的巧妙结合,情与物的贴切表现,使这首词成为咏物抒情词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
[2]陈子展.诗经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3]唐瑛.草之吟.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5).
注 释
[1]杭州大学中文系《古文类选》编注组编.古文类选.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1.11.第338页.
[2]李寅生著.中国古典诗文精品读本(上).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3.03.
[3]黄钧,龙华,张铁燕等校.全唐诗 7.长沙:岳麓书社,1998.09.第160页.
[4]邹德文;李永芳编.国学经典.尔雅.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01.
[5]朱自清著.宋词通论.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0.06.
3.吴文英——《点绛唇》 篇三
【作者】:吴文英——《点绛唇》
【内容】:
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
暗尘不起。酥润凌波地。
辇路重来,仿佛灯前事。
情如水。小楼熏被。
春梦笙歌里。
【作者】:
吴文英(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号觉翁。四明(浙江宁波市)人。终生不仕。曾在江苏、浙江一带当幕僚。他的词上承温庭筠,近师周邦彦,在辛弃疾、姜夔词之外,自成一格。他的词注重音律,长于炼字。雕琢工丽。张炎《词源》说他的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而尹焕《花庵词选引》则认为“求词于吾宋,前有清真,后有梦窗”。吴词多写个人的身世之感,较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在艺术技巧方面有独到之处。词作有《梦窗词甲乙丙丁稿》四卷。
【注释】:
试灯夜:农历正月十四夜。
素娥:月。
辇路:帝王车驾经行之路。
【赏析】
此词抒写灯夜感旧之情。上片着意写试灯之夜的景色。愁云卷尽,月明如洗。以拟人手法,描摹精巧传神。下片写辇路笙歌,回首旧游,恍如梦境,无限感伤。全词意境清新,端丽温厚,颇具特色。
《谭评词辨》谭献云:起稍平,换头见拗怒,“情如水”三句,足当咳唾珠玉四字。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亦纪灯市之游。雨后月出,以素娥梳洗状之,语殊妍妙。下阕回首前游,辇路笙歌,犹闻梦里,今昔繁花之境,皆在梨云漠漠中,词境在空际描写。
4.《点绛唇》翻译赏析 篇四
《点绛唇》作者为元代文学家元好问。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沙际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吟怀,漠漠烟中树。
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翻译】
春色随着流水飘走了,绿窗内的人想用歌声将春天留住。试问春在何处,花谢了,黄莺不叫了,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满腹情怀远望寻觅,满眼的树林和袅袅的.影像交织在一起,却只是虚幻之境。寻春无果,只有在日暮西楼后,隔帘听雨中求得好梦,在梦中去寻觅了。
【鉴赏】
词中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侧笔取妍。起句“沙际春归”,语似直露,而画面见于文字之外。为什么说春从水边归去呢?春来先遣杨柳青,是春在柳梢头;而暮春时节,春色似乎和柳絮一道随着流水飘走了。故吟咏“沙际春归”四个字,乃觉无字处有意,空白处皆是画。
次句“绿窗犹唱留春住”,诗思奇妙。不说自己思春恋春,却说旁人春归而不知,犹自痴情挽留。绿窗中人或是歌妓之流。或许不必定有此人此唱,不过是作者设置的一种境界,借说绿窗少女的歌声以表达自己惜春的情怀。这是词体幽微宛转处,作者掌握和运用得很成功。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二句,熔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王安国的《清平乐》:“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黄庭坚《清平乐》:“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月兆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上述诸作,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在这首词中,不仅是问而无答,乃更无可问讯。“花落莺无语”,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
5.点绛唇·梅原文及赏析 篇五
原文:
点绛唇·梅
[宋代]朱翌
流水泠泠,断桥横路梅枝亚。雪花飞下,浑似江南画。
白璧青钱,欲买春无价。归来也,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流水发出泠泠的声响,梅树的枝桠横在断桥旁的路上。梅花好似雪花飘飞而下,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江南风景画。
想用白璧和青钱将春色买下,可是梅花无价。归来的时候,春风吹过平川旷野,马蹄过后,飘来一股幽香。
注释
点绛(jiàng)唇:词牌名,取南朝梁江淹诗“明珠点绛唇”而命名。又名“南浦月”、“点樱桃”等,双调四十一字,仄韵。
泠(líng)泠:形容声音清越。
断桥:在杭州西湖白堤上。原名“宝祐桥”,又称“段家桥”,唐时称为“断桥”。
亚:通“压”,下垂的样子。
浑似:简直好像。
璧(bì):古玉器名。平圆形,正中有孔。也泛指美玉。
青钱:即铜钱.古代货币。
赏析:
词的上片写词人看到的画意,其中也透露出春意。虽然“春”字出得很晚,但第一句“流水泠泠”,如鸣佩环的描写,已全无冰泉冷涩之感,从而透露出春的消息。由闻水声过渡到看梅花,是渐入佳境的写法。“断桥横路梅枝亚”中“横”、“亚”二字,双重空间显现,已具画意。而梅之异于百花,唯在其傲干奇枝,迎霜斗雪之姿态,故卢梅坡诗云“有梅无雪不精神”(《雪梅》),可“雪花飞下,浑似江南画”绝非凑句,而是烘托突出梅花神韵的笔墨。“飞下”二字写出江南雪的特点,是静谧无声的瑞雪。它成为词中盛开的梅花的极其生动的背景。至此,读者已大有“人在画图中”之感,“浑似江南画”一句恰如其分地点出这种感受。
词的下片即写词人感受的春意,和观梅归来其乐融融的心情。刚刚经历过隆冬的人,会特别觉得春日可爱,那真是有钱难买的。价值连城的“白璧”,毕竟是有“价”的,而春天却是“无价”的.。“白璧青钱,欲买春无价”二句,还有一层较隐微的含意,那就是“春无价”又意味着“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李白),欲买不来,不买却会来。下句“归来也”三字大有意味。如果用“归去也”三字,那就只能理解为赏梅者兴尽而返。但“归来也”,既可作词人游过归来讲,连上句也可作“春”已归来讲,这一点很关紧要。能体会到这一层,则末二句“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便全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之感了。“一点香随马”,造句清新俊逸,它既使读者联想到“更无一点尘随马”,又使读者联想到“踏花归去马蹄香”。然而“马蹄香”只能是春深之境,而“一点香随马”确是早春之意。那暗香追随的情况,非梅莫属。人的心情如何,这里已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