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2024-07-01

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精选8篇)

1.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篇一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懂廉耻,知荣辱

(一)爱国主义教育

1、培养未成年人的爱国意识

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进行国情教育

4、开展民族精深教育

(二)集体主义教育

(三)诚信教育

二、美丽的中国结

(一)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以前辈的爱国情结为榜样,培养未成年人的爱国情感

(三)爱家乡是爱国主义的具体化

(四)培养承担起国家、民族振兴的责任感

三、美德与我行

个人品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

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五、快乐的小鸟

六、生活处处需要礼七、一诺千金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你真行

环境激励;榜样激励;活动激励;评语激励;

二、谈话的魅力

三、情感的陶冶

四、心灵的抚慰

心灵抚慰方法有:

1、战胜自卑,积极进取

2、乐观的心态

3、经受挫折的锻炼

五、逃离网魔

六、适度而必要的惩罚

2.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篇二

1.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我国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人们思想道德存在客观差异,不能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主要在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原则与依据,这四方面内容并不直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但为构建走向大众实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的重任,因此需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出发,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出发,强化高中思想政治教育。

2.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将高中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的人才保证。在对高中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难以充分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只是从“教育者”的角度,而不从“接受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对接受选择的途径关注不够。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从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出发,以中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积极探索适合于中学生自身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式。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是中学生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作用的影响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接受内容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的过程,使中学生把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品德思想并外化为品德行为。

3.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例分析

张明是某中学高三学生。该生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校实验提高班,并任班级临时负责人。由于对网络形成依赖后,对现实对学业很迷茫,产生了厌学心理,已不能正常的进行学业。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八荣八耻”的基本内容出发,引导其自身行为的反思,并辅之以感恩教育的方式,使其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认识到个人行为对家人以及老师带来的消极后果。教师从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网络成瘾的原因出发,从经济上控制;与家长联系共同做工作;让他当学生干部激发他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让他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不失时机地赞扬他的每一次进步。生活中获得成功体验,自然会减少对虚拟世界的依恋。

3.民企思想教育的动力·内容·措施 篇三

当前,民营企业不是要不要做思想教育工作的问题,而是如何做的问题。思想教育工作因为其创造价值的功能而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这为民营企业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动力。

人的意识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先进的意识是需要从外部灌输的。从外部灌输,包括两个含义:一是向被教育者灌输他们原来并不了解和掌握的先进意识,二是引导他们把先进意识转化为一种内在信念。企业管理包括行为管理和意识管理,行为管理主要靠规章制度,意识管理主要靠思想教育工作。企业思想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企业人,培育与企业行为一体化的意识。实践证明,个体与群体的互动意识十分重要,“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就是警示我们必须讲究团队合作,群体互动。思想教育工作是企业活力的源泉,只有有效地做到这一点,才能使思想教育工作与管理科学协调互补、融为一体,使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达到统一,达到外树“品牌形象”,内促“协调配合”。思想教育工作做得好,就会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隐形武器”,达到凝聚人心的目的。从更深层次意义上说,思想教育工作体现出对人的本质的关怀。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一直是诸学科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企业家和每个个体关注的热点问题。20世纪初,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一个正常健康的人终其一生只利用了他固有潜能的10%。而两年之后,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说,即使最优秀的人,他的潜能也不过发挥了6%而已。人拥有巨大的潜能是不容怀疑的,古往今来无数的成功人士反复向世界证明了人具有难以估量的潜能。企业要想创造高生产率,就必须充分激发组织和个人潜能。人的潜能包括已认识的和未认识的。已认识的潜能中包括已开发的和未开发的,已开发的潜能中又包括闲置的和正在发挥的。未认识的潜能通过不断加强自我认知而提高认识,未开发的潜能通过不断培训而加以开发,闲置的潜能通过有效的组织设计和自我调节而加以发挥。在激发人们潜能的过程中,思想教育工作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借助教育、培训、疏导、示范等一系列手段激发每个个体的活力。组织行为学理论研究证明,人的潜能发挥主要取决于人的价值观、态度、工作满意度、团队等因素,这正是思想教育工作施展威力的领域。

企业是个有机组织体,组织中的每个个体总是存在认识上、利益上、个性上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认识矛盾、利益矛盾和个性矛盾。因此,为了引导企业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就必须协调好这些差异和矛盾。在民营企业里,这些矛盾绝大多数是非对抗性的,是可以通过思想工作加以协调解决的。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管理,无论怎样严密,都很难把所有员工100%地协调起来,内耗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而某一员工一个很小的不当行为,就可能破坏企业品牌、企业形象,这就需要通过思想教育工作与企业管理互相融合,不断润滑,形成动态环境中全体职工同频共振的价值取向,铸就强大的企业向心力。

内容———人的全面发展

民营企业思想教育的内容设计,既要根据社会的整体要求,担当教育员工、传播先进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又要兼顾企业自身特点和战略目标及文化特点,起到凝聚人心、提高效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目的。根据现阶段中国民营企业特点,笔者认为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

“三义教育”: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中华民族有着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正是爱国主义使中华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应引导员工努力成为忠诚的爱国者,与产业报国的企业理念融为一体,在对外合作上表现出不卑不亢的民族气节。在民营企业中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集体主义原则的基本点是: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二者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必须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我们党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必须划清正当个人利益和个人主义的界限,要引导员工热爱企业,忠于企业,加强团队合作、互帮互助的精神。民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教育,应以“三个代表”为根本指导,引导员工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诸多问题有科学正确的认识。

“三德教育”: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民营企业在三德教育上要引导员工正确进行“社会人”、“企业人”、“家庭人”的角色转换,弘扬中华民族的光荣美德,全面提升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境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呼唤职业道德意识。由于缺乏职业操守,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大大增加,职业道德教育现实而迫切。企业应引导员工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在发展企业的同时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得以发展。企业应加强对员工职业生涯的管理,形成诚信互动的良好氛围。家庭的和谐幸福是事业成功的保障和基础,也是人生最有价值的目标之一,企业不仅关心员工的职业行为,也要关心职业之外的家庭行为和社会行为,以实现更深刻意义上的对员工的关心。

“三观教育”:即世界观、人生现、价值观。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决定着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关系到人们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立身处世的根本出发点和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对企业做强做大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今天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民营企业家的世界观问题,企业经营者的思维缺陷和认识缺陷是民企的一块短板,因此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教育刻不容缓。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落实在民营企业主要表现为:要加强理想和志向教育,加强成功意识教育,永葆创业激情,不能小富则安,应该富而思进,敢于冒险,敢于创新,正确对待荣辱和失败,抵制各种诱惑,在发展企业的同时升华人生境界,把永续经营、做强做大企业作为人生快乐的源泉。在经营理念上,要坚持诚信为本,成为“三个代表”的实践者。

“三学教育”:即学形势政策、学法律法规、学企业文化。成功的企业家总是密切关注行业走势和国家的宏观政策,这是企业发展和应变之必须,因此形势政策教育应常抓不懈,唯有这样才能洞悉全局,做出正确决策。同时,在经营活动中必须知法、懂法,唯有这样才能守法、护法,避免以身试法的悲惨境遇。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是企业个性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时代呼唤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企业自身也在不断创造自己的文化。文化的渗透和传承需要通过反复的教育而沉淀,因此民营企业应把思想教育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个性。

措施———三项保障机制

要想使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必须首先解决组织保障和人员缺位问题,同时要解决地位和定位问题。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民营企业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这是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随着民营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民营企业的党建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带有战略意义的全局问题。因此民营企业应成立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建立健全党团组织,实行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局面。

搞好民营企业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建立活动载体,配备一定的硬件设施,设立专项经费。思想教育工作由于它的柔性特点而常常被经营者所忽视,新生的和规模较小的企业迫于竞争压力也可能无暇顾及,因此解决领导者的队识问题是关键。

4.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篇四

(刘有锋

陕西延安大学

716000)

【摘 要】人们的竞争能力不仅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价格上,而且表现在信用、信誉上。不讲诚信,不守信用,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将没有立足之地。因此,“诚实守信,严于律已”作为一项基本要求,成为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之一;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有着现实的针对性和紧迫性,必须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已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教育

分析

重要性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大学校园中也出现了多不诚信的现象,许多大学生为了私利,把诚信的美德置之度外。

1、就业过程中失去诚信:

随着高校扩大招生,大学毕业面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在校学习成绩不太理想,怕找工作时竞争力弱,便私改成绩,欺骗就业单位,结果确实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但是,当公司收到学生的档案后,发现档案中的学习成绩与学生应聘时提供的学习成绩不符,经过与学校核实,的确是学生作假,便辞退了该生;在大学生盲目的就业过程中,先随便签了一个单位,随后找到了更好的单位,从而欺骗学校称自己将协议书丢失,最终签了第二个单位,部分毕业生的学生认为就业签约后再找到自己更满意的单位然后违约是可以理解的,结果部分同学最终落得就业不了的地步;有些学生在求职履历上大做文章,涂改成绩、伪造获奖证书复印件、虚构经历。

2、助学贷款偿还时失去诚信:

为了保证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1999年国家推行国家助学贷款,但是此项活动却遭遇了“诚信危机”的严重打击。在比如为帮助贫困学生上学,国家为贫困学生提供了助学贷款,而银行方面对大学生们最终的还贷行为不是特别有信心,这是由于大学生在毕业后违背了还款协议,迟还或不还造成的。这不仅使自己的信誉度受损,更加剧了银行对高校大学生的不信任,导致国家助学贷款无法顺利进行。近几年来全国许多高校也几乎是不约而同面临着严重的学生欠费问题。这其中除了一部分学生确实是无力负担高额的学杂费外,更深层次更本质的原因还应当归结于大学生的诚信危机。

3、考试过程中作弊,屡教不改:

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考试管理规定,但学生的作弊方式还是层出不穷,无奇不有,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胜防,尤其是利用通讯工具作弊。有时可以出现集体作弊的现象。大学生的结业考试中,往往有好多同学为了考得更好的成绩,拿到奖学金,在考试期间做一些手脚;

二、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诚信无处不在,它是做人的资格,每一个人都不能缺少。人没有十全十美的,就仿佛生命一条彩色丝绸,它永远不可能是完美的。但诚信就仿佛这条丝绸的开端,没有它,这丝绸永远也无法织出它的锦绣篇章。朋友们,我们的人生,不管是精彩还是平凡,都是次要的,只要我们拥有诚信,就一定能让我们的丝绸更完美,生命更有价值。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生存和一个国家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诚信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搞好诚信教育关乎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中坚力量。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有着现实的针对性和紧迫性,必须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1、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必然要求

中国是一个不失诚信的的国度,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的重要范畴,是我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规范之一。大学生既是复兴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又是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主要载体,因此必须加强对他们的传统诚信道德教育。

2、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保持共产党人本色,巩固执政党地位的必然要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理论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忠诚于人民,对人民诚实守信。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与各民主党派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直至取得今天伟大成就的历史表明:取信于民是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而今天的大学生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对象和党的事业的接班人,更应该继承我党的这个光荣传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 确保执政党的地位,才能确保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更大的胜利。

3、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市场经济愈发达,愈要求诚实守信,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与标志。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诚信更加成为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甚至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三、如何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1、深化大学生诚信实践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建立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

应当充分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的群众组织,其成员众多,由于开展活动一般都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因此容易被学生接受,参与的学生比例也比较多,影响力和号召力都比较大,那么就可以把学生社团作为一个宣传诚信修养的重要阵地,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诚信教育辩论赛、小品赛、竞选诚信标兵等,在校园内积极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校园氛围,使学生自觉走进诚信修养的课堂上来。充分依靠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学生工作教师,依靠学生的各种组织,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深入细致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诚信教育,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诚信道德修养,如选择一些有条件的班级,实施无人监考、开展诚信论坛、评选“诚信标兵”等,另一方面也使教育者自己受到诚信教育。同时,可以在学生中举办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如开设诚信教育讲座、制作诚信宣传栏、开展诚信论谈等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广播、报纸、校园网、读报栏等,在校园营造一种人人讲诚信、人人学诚信、事事守诚信的校园氛围。

2、以德育教育为先导,创建诚信的校风、学风,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创建优良的校园诚信文化。道德教育的落实离不开文化氛围的熏陶,通过培育校园的诚信道德文化,形成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观念,营造诚信者受尊重、失信者遭鄙视的文化氛罔。在培育校园诚信道德文化中,高校诚信制度的建设和个人诚信品质的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诚信制度建设是他律机制,诚信品质修养是自律机制,只有在两个机制的良性互动中,才能完善校园诚信文化系统。因此,学校的规章制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诚信为本,这对学生的诚信品德的形成有持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要使大学生讲诚信,我们的教育者首先要讲诚信,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置身于良好的诚信道德文化环境中。

抓学风建设,培养大学生诚信品格。抓学风建设,首先应培养大学生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即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要有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谨的作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坚决反对不求甚解敷衍了事。其次,培养大学生虚心踏实的学习风格,使其在学习上永不知足,不断求取新知识。狠抓考风考纪,培养大学生诚信品格。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考试成绩也是衡量学生是否完成学业的主要标准。在一段时期内,高校各种考试作弊行为十分严重,这给高等教育的信用带来了负效应,人们给大学生的学识质量,乃至大学文凭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也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危害。一个学校的考风,反映了其学校诚信品质的状况,也反映了其学生诚信品质状况。可见,在一定 程度上,抓考风是培养大学生诚信品格的着力点。

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教育。传统诚信观的依据是道德、良心内心信念,整个体系依靠道德来支撑,而在市场经济氛围下,人们对 自己失信行为的社会后果,仅限于道德反省、良心自责就远远不够了,还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接受法律制裁。因为在现代社会,诚信的基础和依据首先是法律,它是防范和治理失信行为和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教育,让大学生明白在法治社会中,信用意识既是道德问题,也是一种法律意识,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具备这两方面的基本修养。要让大学生了解《担保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增强法治意识,规范诚信行为。

3、在管理体制中要强化诚信道德建设,建立规范、科学、操作性强的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体系

⑴、建立健全各种诚信制度和诚信道德建设制度,以强化诚信教育。

要把诚信的具体规定列入有关的制度中去,让全体师生在诚信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所谓诚信道德建设制度,是指学校加强诚信教育的有关规定,认真执行诚信道德建设制度,决不能让投机者得逞,也决不应该让守信者吃亏。在诚信制度中,违背了诚信原则,不仅要受到遣责,而且要受到惩罚,诚信制度执行的关键和强有力的手段,它会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在与学生切身利益关系中体现出来,如就必然能起到约束的效果。

⑵、建立诚信的考评体系和相应的信誉档案。

建立学生诚信或个人信用档案,逐步实现系统内联网,并与教育部门的全国学籍网连接,收集学生在各方面的诚信表现,并将其作为就业、毕业、评奖的重要指标。在经济发达法制健全的社会,个人信用在银行的地位甚至比其他抵押物更加重要,就如同一个人的第二张身份证。而为大学生建立诚信档案,也使之成为学习工作的第二张身份证。比如针对助学贷款到期不还,恶意拖欠的现象,研究和建立我国个人信用资信登记系统。

⑶、在高校中积极拓展诚信监察渠道。

如建立公示制度、申请和听证制度以及加强学术活动的舆论监督和建立举报奖励制等。通过建立相应的组织和机构,负责学生诚信和道德素质的认证和考评。进一步加强规范、规章制度的强制性和导向性,促进大学生良好“诚信”观念和学术道德的形成。

⑷、在学生自育时要强调诚信道德建设

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各种自育自理组织、团体蓬勃建立,为学生自我诚信教育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在学生自育中强调诚信道德建设。一是要引导学生、干部及其自育组织自觉认识诚信和诚信道德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先导;二是引导学生干部、学生自育组织和学生党团员以身作则,作诚实守信的模范,发动组织同学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情感,变为诚信行为。

4、培育社会的诚信道德文化,构建社会诚信文化系统,在环境建设中要体现诚信道德建设,引导学生共建和谐校园。

要尽快完善和健全社会的诚信制度,建立由诚信管理系统、诚信评价系统、诚信监督系统组成的诚信监管体系,在这个体系里还可以建立个人的诚信查询系统,最终把社会建立成一个人人都讲诚信的诚信系统。个人诚信、信用的建立,不仅需要社会舆论监督,还需要建立一系列的诚信服务中介机构提供诚信测评、管理、监督的服务。学校的诚信道德教育的落实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社会作为一个大环境,对于承担诚信道德建设的重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通过培育社会的诚信道德文化,形成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营造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在高校的办学理念、校园环境舆论环境中,体现诚信道德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5.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篇五

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的内容语言教育论‎文

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不良心‎态及对策小学的思‎想品德课,是小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和重要阵‎地。但由于教师、‎学生的主客观不利‎因素的影响,造成‎学生逆反心理,产‎生了对思想品德课‎的不良学习心态;‎具本表现如下:

‎(‎1)消极型的学习‎心态。这些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态度‎定势,缺乏信心,‎心态过分紧张,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他们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动‎脑筋;没有耐力,‎其情感、思维、求‎知欲等心理状态都‎处于薄弱状态;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低劣。‎(2)淡漠型的‎学习心态。这类学‎生表现为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没‎有意志力,思维消‎极定势,缺乏灵活‎性;依赖教师支配‎,其心理状态陷于‎固定看法,情感淡‎漠;认识模糊。

(3)消遣‎型的学习心态。这‎类学生主要特征是‎兴奋好动。学习‎中‎不能认真思考课文‎中的观点,而是各‎个环节跳跃,活动‎过多,激奋冲动,‎注意短暂,思维无‎定势,缺乏意志力‎。

(4)‎沉闷型的学习心态‎。这些学生的特点‎是对学习思品课感‎到沉重而烦闷,没‎有积极参与的心理‎,对课文观点是似‎而非;由于感性经‎验缺乏,学习感到‎困难,其心理状态‎处于矛盾之中。分‎析以上小学生不良‎学习心态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不重‎视;教学方法单调‎呆板,不符合认识‎活动的规律;传授‎知识单性,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缺少‎情感心理因素;教‎师的能力低弱,对‎复杂多变的教学动‎态,不能应急驾驭‎;(5)来自学生‎主观方面的问题,如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语文、教学等学科‎,而忽视思品学习‎等原因,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和厌烦学‎习的心理态。综上‎所述,我们采取的‎对策是:

(1)教‎师要理解教材,把‎握教学要求。面对‎学生复杂学习心理‎,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中心观点、基本‎思想、基本知识,‎使认识角度与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为一体;教学时‎,选用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例证,‎使儿童的认识结构‎和教学结构融为一‎体;对于难点要采‎取前有孕伏,减缓‎坡度,螺旋上升的‎办法,既重视直接‎感知,又注意从已‎知推出未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

6.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篇六

众所周知,社会人才培养除了科研型、理论型人才的需求和模式之外,还要有相应大量人才作为科研和理论的实践者,这类实践者属于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各个国家均大力提倡职业教育,伴随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很多教育家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学习方法,进行职业教育的倡导与推动,使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职业教育思想的代表者黄炎培先生便是职业教育的推动者之一,黄炎培作为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开创者及实践者,“大职业教育思想”作为其职业教育的重要体系,对当时及以后的职业教育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黄炎培简介

黄炎培(1878年~1965年),上海浦东川沙人,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政治活动家、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奠基人,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黄炎培于20世纪代总结出了自成体系的职业教育思想,称为“大职业教育主义”。“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成为了当时及日后职业教育的重要教育体系,具有巨大影响力。

二、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

1.职业教育定义及目的

黄炎培将职业教育定义为:“职业教育之定义,是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与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而其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从黄炎培对职业教育进行的定义中可见他将职业教育的内容、范围及目的性做了概括,突出职业教育与其他种类教育的不同之处。对职业教育办学目的,黄炎培认为“它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使读书的动手,动手的读书,把读书和做工并起家来。”在此黄炎培归纳出职业教育的目的,并结合职业教育之特征进行总结,彰显出职业教育的社会作用。

2.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社会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办学基本方针。他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解释,其中“社会化”是指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通过教育水平的提升,对社会产生良好影响;职业教育结合社会需求,来实现技能型职业人才的培养与训练,意即艺术职业教育要更多地给学生们提供实践的机会,通过具体的设计实践活动来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及应用技术的深化。所谓“平民化”是指职业教育必须走“平民化”之路,推进全民教育,使人人都能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平民化”的职业教育,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艺术职业教育同样也要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容许更多的学生接受艺术职业教育的学习。所谓“科学化”就是指职业教育要遵循科学化的原则,这点涉及到艺术职业教育领域,即我们开办艺术职业教育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培养模式和就业趋向等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重视科学性的管理模式。办学方针的提出促使职业教育方案的.制定、改革等措施均围绕着这个中心。

3.职业教育作用

黄炎培说到现代职业教育须承载社会功能,这种社会功能便是要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即“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这就是说,教育要具有社会价值,要与满足社会需求、人民生活的职业息息相关。另外,他还提出由于职业本身就具有谋生和服务的双重意义,且职业的选择又要在个人发展差异基础上,按照社会分工制度来进行,所以说职业教育具备了“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发展其能力,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的双重功能,这亦是职业教育的作用。对职业教育作用进行划定,能够使其更好地完成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实现创立职业教育的使命。

4.职业教育地位

论及职业教育体系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占据的地位时,黄炎培将之概括为“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这三个方面。“一贯的”是指从初级阶段开始逐步建立起到高级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补习和再补习的连贯职业学习方式;“整个的”是指各类教育都要与职业教育相互联系,最终将教育体系贯穿为一个整体,各类教育均得到持续发展;“正统的”是指应打破把只为考学作准备的普通教育模式立为正统,相反为就业作准备的职业教育则被视为旁门的传统理念,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将其放于与学历教育的同等地位上来考量。职业教育地位的定位让我们将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职业教育本身上来,去思考职业教育本质以及其内在的含义。

三、总结

7.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篇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不仅仅是在于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 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精神关怀, 进而实现人生的价值, 肩负着帮助大学生完善素质、提升人格、激发生命激情和创造力的职责, 其教育的价值必须通过人的生命和生命的价值来体现。实施生命教育, 引导大学生走出生命误区, 教育他们珍惜生命, 理解生命的意义, 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契合的内容

为更好地引导学生珍惜生命, 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欣赏生命, 促进生命和谐, 切实把大学生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应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契合的内容:

1.1 引导学生学会珍惜生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学生理解人的完满生命内在包含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三个层次。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 自然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最基本的生命尺度, 是人作为生物体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性的存在方式, 是个体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同时, 人是具有思想感情, 能意识到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发展, 并对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做出自己的选择, 是一个精神性存在者。除此以外, 人还具有社会生命, 必然要扮演各种角色, 承担各种权利和责任, 人与周围环境之间这种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抗的关系, 构成生命活动的实际内容, 人通过利用身边一切可能的条件发展自己的生命和提升生命的价值。最后, 还要让学生明白生命是有限的, 生命就是一个过程, 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 生命一旦逝去, 无法重新再来, 人一旦死去, 就再没有复生的可能和希望, 使生活和对人而存在的全部价值化为乌有, 因此我们要好好爱惜自己唯有一次的生命。

1.2 指引学生追寻生命的意义

人, 不仅仅意味着肉体的存在, 而且是一种意识观念、精神、能力的载体, 其价值并不在于寿命的延长和外表的美丽, 而在于良好的思想道德、美好的心灵、健全的人格和才干等。生命价值是人的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自我价值表现为个体需求的满足, 也表现为社会对个体的尊重和满足, 社会价值则表现为个体对社会、他人的积极意义。正确的生命价值取向能帮助人确立远大的志向和健全的心理品质,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引领人热爱生活、热爱事业, 走过有意义的人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懂得生命不仅仅是生存, 生命应该有更丰富的内涵, 要在肉体生命的基础上, 不断调整自我, 最大限度地挖掘内在潜能, 发展多方面素质, 发挥自己的优势, 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命之路, 展示生命风采, 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1.3 帮助学生学会欣赏生命

俗话说,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人在其生命的历程中随时都可能遇到挫折, 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它深藏于人类存在的本质中, 无法排斥和抗拒。一方面, 挫折给人带来痛苦和煎熬, 另一方面, 挫折又可以为人的成长和成功提供动力。要告诉学生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 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必须先经受挫折的磨练, 培养自己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品格, 增强面对挫折的能力, 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让生命意志得到磨练, 逐渐走向成熟。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 “我们之所以选择光荣、快感和理智等是因为我们相信, 我们将会通过它们感到幸福”。 (1)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幸福, 幸福是人生最根本和终极的目的。人的生命是在创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和超越的, 幸福是创造中的享受, 创造的欢乐是幸福的来源。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科学的幸福观, 自觉提高身心素质, 健全人格, 树立高尚情操, 勇于实践和创造, 在喜悦、成功、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中感受生命的幸福。

1.4 教会学生促进生命和谐

和谐是强调作为主体的人应与客观对象世界保持相互平衡和适度的关系, 作为具体的个体, 他的内部和外部一切关系无外乎就是与自己、他人、社会、自然界的关系, 要教会学生充分协调好这四大基本关系, 以实现自身生命的和谐。首先是个体自身的和谐。一个和谐的个体生命, 总是身心健康的统一体。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应注意营养、睡眠、体育锻炼等, 使身体各个组织系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重视培养自己广博的兴趣爱好, 良好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人格, 积极的情绪, 顽强的意志力等。其次是个体与他人、社会的和谐。现代社会的多样性为大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张扬提供了多种选择, 但社会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个体的价值选择可以背离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人际交往中, 学会尊与他人融洽相处, 在多元的文化面前, 学会选择和整合, 让自己在自主的文化选择和构建中和谐发展。再次是个体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引导学生在个体行为活动中, 尊重自然, 与自然共处, 自觉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 维护生态平衡。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契合的方法

最近几年来, 学术界呼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 但因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方法不明朗, 使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实际开展工作中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无从下手, 更不用说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 因此, 以“现实的人”为基点, 将“现实的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作为教育的起点和归宿, 寻求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方法不仅必要而且显得迫切。

第一, 理论教育与研讨法。理论教育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工作对象阐述、灌输有关生命的系统理论知识, 使教育对象在认知的基础上逐渐向情感、意志、信念、行为转化的教育方法。研讨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提出生命教育的提纲和问题, 由师生共同学习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育、学生主题活动、学术讲座等形式, 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 同时结合区域、学校和学生的特点, 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 向学生传播系统的生命教育知识, 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帮助学生获取必要的生命知识,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 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生命行动。

第二, 榜样激励法。榜样激励法是指在生命教育中选取做法先进、成绩突出的个人或集体, 加以肯定和表扬, 要求大家学习, 从而激发个体积极性的方法。典型的事迹、经验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包含着极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力量, 能起到教育、鼓舞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要通过组织名人报告会、观看视频等方式, 充分利用典型人物、典型事例, 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模范作用进行感召和鼓舞学生, 以促进其思想认识和情感的转变。

第三, 疏导法。疏导法是对学生中不良的生命行为、错误的生命认识矫正的重要方法。当媒体上报道一些大学生、社会人物等漠视、践踏生命的案例及现实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认识和错误做法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及时抓住契机, 既要善于疏通, 不能压制、堵塞, 又要善于引导, 不能放任自流, 适时对学生进行讲解、启发、诱导和教育, 使他们改变对生命的错误认识, 端正生命态度, 积极投入到学习、生活、工作中去。

8.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篇八

道德自主  述评  道德主体性发展  道德体验  道德实践教育

道德的形成离不开特定形式的教育。从教育的空间看,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从教育的形式看,既包括道德环境教育,即指某种言与行的道德环境的塑造作用,以及道德实践中的体验与感知,也包括道德的说教或灌输,以及非灌输式的道德价值判断的认知教育。个体道德的形成虽然离不开教育,但其最终形成必定依赖于个体对特定道德环境与道德教育环境的偶然的或主动的建构。所以,道德自主至关重要,关于这一点,理论上有诸多的探索,实践上更是丰富多彩。

一、学校“道德自主”的不同研究维度和研究方法

虽然道德自主这一概念经常在文献中得到运用,但这一概念并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其内涵也还不够清晰,学者们多倾向于把它作为含义清楚的概念,使之成为道德教育的目标。也就是说,学者们更主要是在道德教育目标这一维度上使用“道德自主”,似乎这一概念的内涵不言而喻。关于“道德自主”,现有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把它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开展的,比如强调道德主体性发展,强调道德自主人格培养,更多的则是探讨道德自主发展的教育方式方法、道德选择能力培养、道德体验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实践教育等。总体而言,现有的研究基本上围绕如下几个维度。

1.把道德自主作为道德发展的重要途径

比如,邓惠明的硕士论文《“主体——发展”道德教育模式初探》提出了“主体——发展”式道德教育模式[1]。所谓“主体”,强调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在道德活动中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培养他们的道德选择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践行能力,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道德创生能力的个体。所谓“发展”,是指道德个体不仅提高自身的道德自律水平,而且在社会生活中,既能受社会规范的制约,履行社会责任,又能按社会要求发展与提升自己的品德水平,满足完善自身人格与德性发展的需求。当然,道德自主可以提升道德发展水平和道德建构水平,即增强个体的道德适应性和主动性,但是否可以提升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道德自主的内容是否仅仅包含道德选择能力、判断能力、践行能力及构建能力的要素提升,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2.从道德自主人格角度研究道德自主

蒋红斌提出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教育问题。[2]他认为,“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是与“被动服从式”道德人格相对的一个概念。其本质特性是“自主性”和“选择性”,在“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里,道德主体是自由的、自主的,因而也是自为的。而自由的道德选择,则必须是根植于道德主体心灵深处的、充分体现道德个体主体性的、自主自由的选择,而不是一种外设的“选择游戏”。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实践形态在当代表现为主体选择性道德人格,其构成成分包括自主选择意识、自主选择需要、良好的道德直觉、自主选择能力。

3.作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研究道德自主

道德自主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主体性道德。主体道德教育是一种在主体教育思想或主体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为基本要素,旨在充分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强调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具有独立性、创造性、能动性等“主体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体的德育模式[3]。万美容把主体道德教育模式概括为以师生互动为基础的教育模式,是以主体性原则为基本原则的教育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模式,是以培育和优化学生道德接受机制为核心的教育模式[4]。

4.关于开展道德自主教育方法的研究

道德自主教育方法主要有:道德两难问题法,增强学生的道德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移情法,旨在有效提高学生的情绪辨认、情感体验与道德敏感力、理解能力;社会行动法,指组织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接受锻炼与训练,增加他们对道德生活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参加道德实践的自觉性与道德践行能力的道德教育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领会社会道德价值,组织学生就道德问题进行对话与交流,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情感体验与感悟,重视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社会实践体验,以及引导学生参与社会道德实践[1]。

二、学校道德自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各类学校举办了多种活动。其中,开展道德实践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培养学生道德自主选择能力是学校道德自主教育的主要内容。

1.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道德教育必定是在生活实践中的活动。所以,从传统道德说教的弊病中,人们很快发现道德教育必须走向实践。张华比较早地提出了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观点,他认为,道德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回归是主体参入式回归,用“交互主体观”统摄道德教育过程,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将道德教育过程由传统的主体与客体间的权威服从的关系转化为新型的主体与主体间的民主交往关系[8]。从实践看,学校主要是通过开展专题活动的形式加强道德实践教育。专题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非常丰富,比如义工活动、同伴互助活动、环保小卫士活动、红领巾活动、文明小交警活动等,有的甚至超越了道德教育的范畴,比如安全教育等。很多学校还开发出系列的道德实践教育校本课程,应当说,道德实践教育越来越生活化,更多地包涵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于孝敬父母这样的道德情感问题都纳入到道德实践教育。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但学校道德实践教育还主要限于专题的实践活动,课堂内的道德实践教育被严重忽略,因为课堂教学还主要是知识传授,没有走向师生之间的交互活动。

2.增强道德体验

如何增强学生的道德自主性,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很多学者提出从说教走向道德体验教育。道德体验教育成为重要的研究潮流,也是重要的实践活动。刘惊铎提出体验是道德教育的本体的观点,认为可以从体验活动和体验课程的融合上展开实践探索,从而凸显道德教育的主体性、情境性和生成性[13]。而冯建军则提出另一个概念,即道德学习[14],虽然道德学习也强调情境创设与道德体验,但道德学习的概念可能更能表达道德建构的内涵。从实践上看,道德体验教育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方法和样态,并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道德体验教育。主题班会的内容丰富,涵括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采取的形式则主要是通过角色的模拟和表演,在特定情境中增强学生体验。但学生在角色模拟和表演中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演讲或辩论,而没有很好地走入情境,或者说没有真正地呈现为一种心理上的体验;即使有体验,也不深刻,更多地是一种既定思路下的简单对白,存在一定的虚假性。所以,如何开展体验教学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形态,而且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情境设置形式化、联系生活的简单化、教育主体的虚化等[15]。但更主要的问题还不是这些。道德体验教学的实践主要是通过专题教育的形式开展,而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是在课堂,因此,道德体验教学的空间非常有限。

3.培养道德选择能力

国内最早提出道德选择教育的是陶西平的一篇关于德育实效的论文,文章对道德选择教育的特点进行了描述,强调不是简单地去灌输某种道德观念或准则,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选择、判断和检验,从而实现道德的内化。从实践来看,学校对道德灌输的低效性已有清醒的认识,通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自主判断和选择教育。同时,学生道德选择也意味着对学生的尊重。这些年来,已经有一些学校开始探索道德尊重的教育,让学生在师生的相互尊重中获得道德自主的体验。李耀臻的博士论文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实现方式[5]。他把道德选择教育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允许选择——道德选择教育的先导,尊重主体——道德选择教育的本质,提升能力——道德选择教育的核心,完善人格——道德选择教育的归宿,并提出了道德选择教育的实现形式,即在道德冲突中做出选择,在选择中得以提升和完善,从而做到德育回归人本、回归生活、回归现实、回归人的自由。更多的研究则主要是围绕道德选择能力培养进行探讨。这些研究在批判传统道德价值的专断与道德教育的价值服从的基础上,或者是在分析现代道德价值多元的背景下,提出道德选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包括增强道德认知,提供道德价值分析,回归生活世界和加强道德实践教育等。比如,薛文平认为,道德选择能力培养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意识,给予学生道德选择的自由,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正确选择和掌握科学的选择方法[6]。道德选择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理性思辨与判断的能力,这种能力培养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这一点,西方德育模式早有研究和实践,并总结出以培养学生道德认知能力包括道德判断、推理、选择和反省等理性能力为根本目标和惟一任务的主知型道德教育模式[7]。但是,如何重视道德认知深度,促进学生道德辨别能力的提高仍然是个重要的研究任务和实践任务。个体对道德现象的认识存在不断的建构过程,个体没有足够的道德辨别能力,对道德词汇的理解就是肤浅的,从而难以对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追求善的初衷也会被引上歧途[7]。除此之外,这些研究还存在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道德选择教育真的可以教会学生学会如何道德选择吗;另一个就是道德选择教育的背景问题。这些研究无一例外都认为是道德价值的多元才有必要推进道德选择教育。也正因为如此,道德选择教育便成为一种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其实,道德选择在任何社会都存在。道德更主要是一种生活,是一种可能的生活的选择,即在与他者的关系中如何处理的问题,因此,道德选择教育是一种可能生活的选择问题的教育。

三、有效开展学校道德自主教育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能力是学校道德自主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实现道德自主需要改进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重点是强调回归生活世界,特别是日常的生活世界和实践交往中的生活世界;加强道德体验教育和道德实践教育,促进学生道德经验的主动建构;加强道德认知教育,教会学生道德选择。为了进一步推进学校开展道德自主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还有一些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实践上也需要更有效的探索和行动。

1.进一步明确“道德自主”的内涵

在现有研究和实践中,可以看出“道德自主”的基本内涵主要是强调学会道德选择,自主建构道德关系,自主践行道德等。这种表达似乎形成了“道德自主”的三个维度,但能否构成还需要研究。现在的问题首先在于,这三个维度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是否可以完整准确地表达出“道德自主”的本意。或者说,“道德自主”的核心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推敲。道德选择或许是道德自主的重要体现,但问题是,道德选择只可能是一种认知上的选择,而实际生活中由于道德生活的极其复杂,个体选择何种道德生活或与他者的何种道德关系并非是由认知完全可以做出理性的判断,况且,即便理性上可以做出认知的选择,实际行动则未必按理性认知行事,即知未必行。所以,道德判断与相应的认知选择不过是道德自主行动的前提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主践行道德同样需要进一步探讨。

“道德自主”不应定位于简单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动上,而应定位于:在日常生活世界和道德实践中自主理解道德现象、理解道德意义,进而通达道德世界,建构出自己的道德关系世界,并可能建构起自己的道德行动。这里,自主的概念不是绝对的,因为人的道德自主一定是在实践交往的生活世界中形成的,是在相互的关系建构中形成的。这就表明,自主一定不是绝对的自主,而是受到他者世界的先行的关系构造的制约。在他者关系的制约中,个体必然受到既定道德关系框架的限定,但人仍然是自由的,需要在相互关系中做出自身的选择,可能是一种经验的选择。所以,道德自主并非是绝对的自由自觉的选择和建构,而是指不受到某种特定的道德指令的强制,做出自我的道德建构。

2.关于道德选择教育的目的

道德总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选择也必然是可能生活的选择;德育回归生活和人本,是主体性道德的必然要求,道德选择教育的目的和旨归应当是实现生活的更美好,那么,道德选择教育真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道德选择吗?道德选择的前提既可能是出现道德两难和冲突,也可能是道德生活出现多种可能而不简单地是对与错的问题;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即道德生活有多种可能,那么,人究竟选择何种更适合自身的道德生活则不简单地是一个道德认知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所以,道德选择教育究竟教什么还需探讨。道德选择更主要的是个体建构自身道德意义与世界的问题,即自己如何与他者相处的关系问题,因此,道德选择教育就不仅仅是提供道德价值分析的问题,而可能更应是帮助学生学会理解自身与他者的关系建构。

同时,道德选择教育是一种道德认知教育或价值教育,往往通过道德案例开展教育,但由于道德案例或道德故事无法完整再现道德实践;并且由于道德实践生活的复杂性和情境性,道德认知无法为具体的道德实践提供准确的指导。道德实践总是存在特定的情境与经验建构,道德认知是否可以产生相应的道德行动则存在诸多的偶然性。为此,道德选择教育应当是通过道德案例或故事,不断地接近道德事实,从而为受教育者提供道德意义的理解和通达。只有达到足够的理解,才能实现个体有效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

3.“自主践行道德”这个概念尚需进一步厘定

显然,个体并不必然按照既定的道德认知产生相应的道德行动。道德行动受到具体的情境、经验与情感的约束。个体根据特定的道德认知和选择,必然自主地践行相应的道德。理性的认知与实践之间并不相等,只有当理性的认知成为一种信条才可能产生持续的道德一致行动。自主践行不应当是一种道德的自律或修养行为,而应当是自主地在交往实践中或主体间实践的道德建构行动。自主践行道德不应简单地理解为按照既定的道德认知,从事相应的道德实践活动,进而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而应把它理解为在交往的生活实践中学会如何与他人、社会和世界处理好关系。这种相互的道德关系建构显然是一个复杂的、情境式的建构。

4.道德实践教育的空间限制问题

道德教育回归日常生活世界,回归主体间的交往实践世界,无疑是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但如何回归生活世界,则是实践中的难题。通常的学校道德教育形式往往是采取专题道德实践教育形式,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道德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学生活的全过程,而专题道德教育则受到时空的限制,无法有效地完成道德生活和实践的教育。况且,专题教育的主题往往单一,无法体现和再现人的道德生活的全部。课堂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但由于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互动和生活化,成为单向的传授式教学,因此,学校道德教育的功能无法有效地发挥好。课堂教学主要是一种认知的教育,但认知仍然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建立起有效的交往互动机制,道德教育的实践性也才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

参考文献

[1] 邓惠明.“主体——发展”道德教育模式初探.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2] 蒋红斌.论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养.教育评论,2000(2).

[3] 张玉茹.论试主体道德教育理念的建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

[4] 万美容.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党建.2001(10).

[5] 李耀臻.论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6] 薛文平.网络德育的回归:从服从与灌输到自主与选择.现代教育科学,2004(5).

[7] 许瑞芳、杨华欣.论西方主知型德育模式的问题及其理论修正.外国教育研究,2011(12).

[8] 张华.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9] 项贤明.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

[10] 冯建军.主体道德教育与生活.2002(5).

[11] 丁晓东.走向交往实践的道德教育.教育探索,2005.5.

[12] 肖川.道德教育必须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3).

[13] 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教育研究,2003(2).

[14] 冯建军.论当代学校教育中的道德学习.教育评论,2002(2).

[15] 赵杰.对道德体验教学的反思.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2).

[作者:周宏斌(1966-),男,山西大同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毕业,广东省中小学德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深圳市督学。]

上一篇:效能建设个人保证书下一篇:如何培养职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