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积累作文材料

2024-09-17

如何积累作文材料(精选11篇)

1.如何积累作文材料 篇一

如何做好一线教师课题研究的材料积累

当前,一线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在基层学校已经广泛开展起来。对于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材料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时正是缺少这一环节。积极地做好材料的积累和储备能,使课题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使研究过程严谨有效,使结题报告言之有物,最终使教师的科研理论和实践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那么一线教师的课题在获得批准立项之后,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材料积累呢?

一、撰写一份具体的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实施方案是课题研究实施的指南。课题实施方案的内容要具体、明确,相关的条款要齐全,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操作性要强。做到:

1、要明确表述课题的题目;

2、要阐述课题的研究背景;

3、要确定好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4、要详尽地指出课题研究的合理的科学的方法;

5、要对研究解决的问题有合理的设想和猜测;

6、要设计出课题研究时具体的操作措施;

7、要写出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

8、要预设出研究的成果内容和成果形式。这8个方面的内容是必备的,同时视课题本身的大小,对字数有所限定,如较小的课题,字数要在2000字左右,较大的课题字数要在3000字左右。特别强调的是,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方面要写的具体、详尽,具有可操作性,这样的研究方案才能说明研究者心中有数。

二、要收集和学习与课题相关联的背景资料

与课题相关联的背景资料包括对研究对象的调查或前测的统计数据,如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方面的状况等。也包括收集与课题相关联的一些概念、实施课题研究的一些理论依据、实践依据的界定和相关的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资料。收集和学习与课题相关联的背景资料,是课题开展者和课题参与者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通过收集和学习有关的课题研究材料,能是课题研究者深入理解本课题研究的问题和方法,能提高课题研究者的科研水平,使课题研究更明朗化、有序化。教师要做课题收集材料的有心人,时时留意自己研究课题所需的资料。并对自己所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归类、归档。这些收集来的与课题相关联的资料,会使课题研究思路越来愈清晰,对以后撰写课题结题报告也会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三、要经常撰写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体会

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往往会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行为有许多的思考和感悟,如问卷调查,实验测评、课题实践课,与学生的谈话等,他们会在这些研究活动中得到一些体会,这时教师要将这些体会以典型案例,研究随笔,研究反思、科研论文等形式记录下来。经常撰写课题研究体会,会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教师要将自己写好的课题研究体会存档,以备今后的使用。另外教师撰写的科研论文如能获奖,不但能激发自己科研的热情,而且还能充实和丰富课题研究的内容,从而增强课题研究者的自信心。

四、要注重研究过程中资料的收集与积累

一些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开题、结题热热闹闹,研究过程冷冷清清,因此加强课题的研究过程管理尤为重要。一是注重计划性。要求课题主持人在每季度写出体现研究进度的阶段性的计划和总结,同时要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是注重对数据、材料的收集和积累。部分教师的科研研究进展虽然良好,却只是停留在经验总结的水平上,缺少对一些数据的统计、分析,缺少对材料的整理与反思,由于没有以上这些数据、材料做支撑,整个研究显得说服力不强,难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因此我们要求课题主持人要将一些调查问卷、测验量表中的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谈话记录、观察记录等纪实材料收集起来装订成册,作为结题时的事实论据。

五、要及时积累课题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成果

教师认真按课题实施方案的要求去开展课题研究,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会逐步显露出成效来,这些成效主要体现在师生两方面的变化上。一方面是学生由于教师对其采取了一些措施,学生在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变化,教师可通过观察、比较、测量得出一些评价性结论,也可以通过一些统计数据,来说明学生学业成绩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成效。另外,学生团体和个人在学科竞赛中取得的成绩,也可称为课题研究成果的体现,装入“课题研究档案材料盒”中。另一方面,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开展者和参与者自身教学、教科研水平的变化,特别是一些教师由于参与课题研究使教学、教科研水平显著提高。表现为一些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教研中屡屡获奖,还有一些教师撰写的与课题相关的科研论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这些都属于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开展者和参与者取得的成果。应予以及时收集、归档,作为今后结题时,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的重要凭证。

六、要积累能充分体现课题研究活动过程的纪实材料

一线教师的课题一般都与课堂教学联系密切,通过课堂教学体现,一些教研活动以及优秀的教学案例、课件、教案等,要用心整理和收集归档。课题开展过程中参加的一些培训活动、课题研究者的自学材料等等,都是课题研究过程的纪实材料,到结题的时候,作为过程材料附在结题报告的后面。

2.如何积累作文材料 篇二

一、多读多记

古人讲“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老于读书, 逸于写作”。各种书籍是写作者获得写作材料不可或缺的源泉之一。当代著名女作家斯妤女士也道出了她的写作成功经验: “多读书, 是可以使人尽快步入写作之门的。”因此, 多阅读别人的文章, 是提高自己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学生的生活圈子小, 接触社会机会少, 生活阅历浅, 来自生活的素材毕竟有限, 这样课外阅读就显得举足轻重。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一定量的文章阅读, 尤其是古今中外的一些名篇佳作, 阅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善于发现文章中优美的语句、段落, 引导学生品味、欣赏这些语句、段落美在何处, 好在哪里, 然后, 把这些优美的语句、段落摘抄下来, 把自己的欣赏、品味记录下来。并且, 要能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艺术上吸取独到之处, 补己不足, 日积月累, 以待厚积薄发。俗话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就是这个道理。叶老历来强调“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通过阅读到感悟, 由感悟到创造, 前人说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正是这个过程。

二、多看多思

古今中外, 但凡能将文章写得十分形象生动的人, 没有不善于观察的。观察是猎取生活场景、自然景观, 从而获得写作材料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我从开学初就要求学生每周至少留意两件身边事或两处眼前景, 捕捉最新消息, 鼓励学生多参与生活, 多与亲人和友人交谈, 多看书读报留心一些热点新闻, 收看优秀电视节目, 上网收集专题资料等, 从不同的角度去关心社会, 了解社会的变化, 真切地去感受一切, 学会为生活感动。学生自然会从身边选材, 从小事中挖掘深远的意义, 并能通过生活的表面现象看到它深刻的本质, 深化写作内容。学生社会见识拓宽了, 生活素材积累得多了, 写作起来就能言之有物, 解决了“没话写”的难题。

三、多说多评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 我更注重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课前五分钟的听、说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训练的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由老师根据写作需要设计写作题目, 学生课下写、课前读, 听的同学评说, 最后老师点拨。要求人人参与, 采取轮流发言、自主发言等多种形式, 意在调动每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课堂上, 读的学生有理有据, 尽情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听的学生细致认真, 锻炼了概括提炼能力;评议的学生尽可能用简明的语言给予公正的评价, 无形中增强了表情达意的能力与品评欣赏能力。再如学完某课后, 还可以让学生们谈谈感受, 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在学生稍加思考后的发言过程中, 同样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的及时指导。也可以让他们参与评议, 老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如此一来, 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放松了心情, 感知了口头作文的乐趣。这也为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多练多改

训练学生坚持练笔, 培养写作习惯。莫泊桑老师说过: “才气, 就是长期坚持写的结果。”可见, 持之以恒的练笔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只有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 才可能在某个方面有所成就。因此, 让学生每周坚持写作至少2~3次, 即使没有什么可写时, 也可以写一些读书笔记, 写完后可让学生采取自改与小组内互改相结合的方法加以完善。课堂教学时, 可将仿句、扩句训练贯穿整个教学始终。将几个词语、几个句子, 甚至是几句诗加以扩展, 或对某些优美、有哲理的句子进行仿写, 鼓励学生在模仿中领悟写法, 有所创造, 从而提高写作技巧。甚至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名家名篇的好的开头或结尾或具有个性化的语言删去, 让学生续补或改写, 然后进行比较, 这都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总之, 练笔不能间断。“万丈高楼平地起”, 只有打好基础, 才能建造好房子, 这个道理显而易见。

3.浅议中学生如何积累作文材料 篇三

既然如此,那么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积累作文材料呢?

第一、通过背诵积累材料。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段,以及在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教材中优秀篇章、精彩片断、优美语句,使学生从中得到较多的语言储备,丰富自己的材料库,这是积累作文材料的有效方法。如果光读不背,写起作文来就会牛头不对马嘴,无话可说,或者尽是一些口水话、流水账,词语显得十分贫乏。因此,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加强对课文的背诵,进行强化记忆,帮助学生积累各种各样的材料。

1.课文后面要求背诵的课文一定要求学生进行背诵;2.教师还可以选取一些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篇目让学生去背诵,系统的收集材料;3.选择一些精彩片断,指导学生背诵。甚至还可以让他们抄录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利用课余饭后,一早一晚,进行吟诵、品味、内化,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牢记下来。

通过以上的方式,学生不仅能熟悉各种各样的句式、段式、篇章结构方法,了解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巩固学习成果,而且便于把书本里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作文时想用某些句式、段式结构方法,也就可以随手拈来。

第二、从现实生活积累材料。

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所以要获得材料,必须让学生在课外多下功夫,学会观察生活、铸就一双慧眼,善于发现美、捕捉美。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处处留心、让学生运用教材中学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事情,从中捕捉和积累作文材料,提高观察分析事物、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

还可以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等视听途径积累材料。事事留意,勤动手,勤观察,勤思考,勤练笔,及时作些记录,要养成记日记、周记、札记、随笔的好习惯。如此日积月累、天长日久,自己的材料库就越来越丰富了。

生活好比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才能长流不竭。帮助学生积累材料,是学生作文之溪长流不竭的重要前提。因此要有目的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参观、旅游、劳动、科技活动等,活动前要有准备,活动中要细心指导学生感受生活,活动后要认真帮助学生回顾总结。以达到系统的收集材料的目的。

三、通过阅读的方式进行积累。

语文课程标注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搜集和积累材料,鼓励他们自觉的阅读,并养成随时摘录,坚持写读书笔记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果没有积累,尤其是没有厚积,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的。但在积累时应注意材料的新颖性、典型性。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把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类,因为积累起来的材料可能是零乱的,应该把它们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比如可以按主题、内容分类,可以按文体分类,也可以按表达方式分类。将材料整理归类后,还要善于想像和联想,要善于把作文要求和材料联系起来。如我们写作文有要求写人的、记事的、状物的、写景的,那么生活中的一些人、事、物、景就可以做为作文的材料。这样到要用的时候就非常方便了。

4.·作文材料的积累方法范文 篇四

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积累作文材料呢

一、背诵积累。指导学生熟读背诵教材中优秀篇章、精彩片断、优美语句,能使学生从中得到较多的语言储备,是积累作文材料的有效方法。学生读而不背,作文时就会感到笔力不足,词语贫乏。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年龄段是一生中记忆的最佳时期这一特点,对学生加强背诵指导,强化记忆,帮助他们积累起终生受用不尽的材料。一般说来,教学每册教材,教师要做到:①选择一些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的优秀课文,让学生整理背诵掌握全篇。②对于不便全篇背诵的课文,可选择其中片断,指导学生背诵。并要他们抄录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利用课余饭后,一早一晚,进行吟诵、品味、内化。③指导学生摘录课文中的佳句,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这样,学生不仅能从中熟悉各种各样的句式、段式、篇章结构方法,了解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巩固学习成果,而且便于把书本里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作文时想用某些句式、段式结构方法,也就如探囊取物了。

二、生活积累。生活好比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才能长流不竭。帮助学生积累生活,是学生作文之溪长流不竭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要:①指导观察,让学生运用教材中学到的观察方法,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事情,从中捕捉和积累作文材料,提高观察分析事物、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②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参观、旅游、劳动、科技活动等,每次活动都要有目的。活动前要有准备,活动中要细心指导学生感受生活,活动后要认真帮助学生回顾总结。③引导学生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等视听途径积累材料。经常有目的、有选择地组织学生看爱国影片、儿童节目、《新闻联播》、《人与自然》等,以扩大学生的见闻,丰富学生的生活。④鼓励学生勤动笔,及时作些记录,坚持写观察日记,作好文字积累。

5.小学生作文材料的积累与选择 篇五

[作者]  魏英旗

[内容]

命题或半命题作文在小学作文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这类作文中,学生经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二是可写的事很多,不知写什么好。出现这两种情况,原因在于学生平时不注重作文材料(还没有选择取舍的叫素材)的积累和不知如何选择材料。

那么,如何积累作文素材呢?

1、参加活动,获得素材。

活动有学校活动,家庭劳动实践,社会活动。学校活动包括学习、课外活动和学校班级组织的其他活动。小学生如能积极参加与这些活动,就能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在家里,小学生应参加家务劳动和力所能及的其他体力劳动,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在劳动中发现美。小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爱憎分明、诚实勇敢。在活动中,通过自己所做、所见、所闻,激发情趣,获得第一手材料。

2、聆听谈论,搜集素材。

小学生的实践活动,必然受年龄、活动环境等限制,获得的素材有限,但可以从邻里、亲人、老师、同学等处得补充。他们所经历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他们的喜怒哀乐,必在平时的谈论中说出来。这时,只要认真聆听,从他们的嘴中将展现更广阔的生活画面。他们的谈论,或者使你熏陶,或者使你激奋,或者使你黯然神伤……这些谈话,为你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

3、阅读书刊,没取素材。

除了通过自己所经历的、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之外,还可以从书刊上汲取素材。古人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典故,趣闻轶事,可以从书刊上汲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可以从书刊中领会;先进的感人事迹,蛀虫的劣迹,可以从书刊中获知……它们使你自豪、振奋,或使你愤慨……

4、撰写日记,积累素材。

小学生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一则锻炼文笔,二则积累素材。自己所做、所看、所听、所读、所想,要及时地记录下来。日记根据内容可长可短,可详可略,只要真实地记录下来。就可以为以后作文积累丰富素材,为写好文章打好基础。素材积累了很多,但到作文时,却感到难以取舍,无法落笔,那该怎么办呢?

从小学生知识水平看,而所作文章又要真实感人,应着重以下方面选择材料:1、要选择亲身经历的。亲身经历的,回想起来,如在眼前耳傍,当时的一情一景,一言一行,历历在目。写起来,文如泉涌,一泻成河。道听途说的.,却难以把当时的场面情景写得详细。2、要选择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可起画龙点睛的效果。也只有融入情感的文章,才会感人。有些事情,知者无动于衷,有些事情,知者心潮起伏,或快乐或感激,或愤怒……。有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连进几个商店,妈妈舍不得为自己买廉价的雨鞋,却为将开学的女儿买了一套漂亮的衣服,这是多

6.如何积累作文素材 篇六

巧就一定会将作文写好了。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告诫我们说:“只有正确地解决了材料的问题,才谈得到写作技术的问题。

事实也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因为这是本末倒置。

我们的同学就必须多积累材料,因为这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我们要深入到生活中去采集材料,要努力到生活中去发现美,采集美,歌颂美。

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怎样来积累材料呢? 1、追本求源,深入生活。

叶老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这充分说明了生活中的材料是最丰富的,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贴近生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从而认识生活、感悟生活,获取直接的生活材料。

由此而写来的文章,往往能达到情真意切,枝丰叶茂。

任何一个地区都有它的自然、人文景观及民风民俗,它的人文气息和旖旎风光,皆可入画入文章。

即使农村的田间地头、山野河塘,一年四季的美丽风光,那也是描画不尽的。

这些活生生的材料,我们不能熟视无睹,我们要去发现它,把它写入我们的文章! 2、多读多看,求知于书。

叶老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言简意赅地表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对于中学生来说,从这一源头获取材料也是很重要的,是写作材料的另一丰富的来源。

鲁迅先生就深有体会地说:“文章怎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

”因此,我们只有热爱生活、感悟生活与多读、善读、精读才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唯一路径。

3、加强积累,聚沙成堆。

围绕材料积累的两种途径,同学们可以确定两种相应的积累材料的基本形式:一是生活感悟笔录式,即对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有所认识并通过书面形式来反映,言之有物,

初高中海量作文大全 小升初 中考满分 高考满分 高考零分

言之有情。

二是阅读启示笔录式,即读者通过阅读相应的作品有所触动,受到一定启发,并摘抄美句妙言,记下点评之心语。

这一形式可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纯文章精华摘抄,一类是美文感悟积淀。

同学们通过这种形式,可以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并从中受到文学美育的熏陶,从而得到多方面的收获。

7.浅谈作文材料的积累开发 篇七

一、参与劳动,积累素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劳动是最伟大的美,让学生们认识这个美,是教育的奥秘之一。”的确,让孩子们参与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但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美德,使他们了解父母生活的艰辛,同时也为学生作文提供了写作素材。

现在的中小学生,独生子女占多数,一般生活自理能力不强。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使其学会一些简单的劳动本领,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并为作文积累材料,教师可以把家务劳动列入家庭作业,布置学生做一些如洗衣、清理卫生、帮大人做农活等力所能及的事,让学生思考:劳动的工具有哪些?过程是怎样的?劳动时有什么想法、有什么体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后,在作文课上让学生把自己劳动的经过讲给同学们听,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老师进行适当的补充、调整、换词等。这样对不踏实、不爱劳动的学生起到了督促作用。然后布置笔头作业:把自己参加劳动的经过和感受写下来。由于学生亲自参加了劳动,有了写作材料,课堂上的说话训练又对素材进行了加工整理,学生写作文时就会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二、捕捉环境,展示社会

环境是人类活动的“舞台”,环境能造就人,当然人也能改变环境。一个好的环境,能促使人健康成长,能对人的性格、思想、情感等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文章中创设一个必要的环境,能对所描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体现及文章主题的表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文学中,一些文学大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想内容深刻、写法独到的文学名篇,在这些文章中不难找到出色的环境描写。就以鲁迅先生的文章来说,《孔乙己》就展现了一个典型的人生“舞台”。《孔乙己》中“咸亭酒店”的格局描写,从文章表面看,那是一个有着浓厚地方特色的酒店,但从中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社会尖锐的矛盾,我们透过这个“窗口”看到了整个社会,也找到孔乙己悲惨遭遇的根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通过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生活中有我们取之不尽的写作材料。生活中很多细枝末节的小事,一不留心便一闪即逝。因此,要把学生观察力的培养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对自然景物、春夏秋冬、周围环境、生活琐事、人际关系、生活学习等进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一句话,就是让学生懂得“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学生如果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就会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因为,写作源于生活,写作材料是从生活中而来,离开了生活,写作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观察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常识是写作之基础,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是写作之关键。

三、狠下工夫,锤炼语言

清代词人王观的《卜算子·送鲍然之浙东》一词中丢开眼如秋水、眉如春山的俗套譬喻,直说水是眼波横转、山是眉峰簇聚,快人快语,把江南山水写成真个美人儿的俏眼眉,活灵活现,盈盈动人,不仅让人觉得清新可喜,更体现出作者在观察、联想、写作用语方面的素质。像这样的例子很多,这是锤炼、优化语言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不仅要了解、学习古人锤炼语言的苦心,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那样追求完美,还要学习现代作家在写作实践中的精神。如鲁迅在《无题》诗中的“怒向刀丛觅小诗”,原为“刀边”,后改为“刀丛”,虽是一字之改,先生的英雄气魄与胆略却充分地显现了出来。像这种“一字之师”的实例不胜枚举。

在吸取书画语言精华的同时,还要注意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民众在生活中创造的语言新鲜、活泼,最富于生命力,许多名言佳句皆出自闲夫野老之口,在他们的基础上加工提炼,同样也是一种创造,并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8.关于作文材料的积累 篇八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的社会风尚与真挚细腻的个人情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而贴近生活、真情实感也正是高考对我们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善于观察,要认真思考,要揣摩生活,从中得到某种启迪和感悟。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父母辛勤的劳作感悟亲情的伟大,从大自然的美景特别是春天的绚丽,感悟人生的丰富多彩,在儿童嬉戏无忧无虑中感悟童真无邪,在攀登曲折的山路中感悟付出与回报……我们还要学会多角度、多侧面观察,如正面和侧面、纵向和横向等,到写作时,就能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材料,并能由近到远,由今到古,通过广泛联想,把平时观察积累的不同时空的材料按照某种特征或写作目的组织起来,使文章内容生动,立意升华。以“幸福”为例:“幸福是什么?是早上睁开眼睛,看到阳光洒满了房间,用力嗅嗅阳光和早晨的味道;是阳光明媚的上午,抱着本自己喜欢的书,坐在露天的阳台上,享受风吹过,文字划过;是小雨淅沥的午后,静静走在雨中,望望在雨中舞蹈的小草,听听雨滴落在世界的声音;是华灯初上的傍晚,闲散的走在路上听到一首熟悉的老歌,驻足,让回忆在脑海里逐渐清晰;是繁星漫天的夜晚,坐在田野旁边看星星眨眼,看萤火虫飞舞,看远处的霓虹闪烁;幸福是什么?是十岁过年的时候穿着新衣服,拿着压岁钱,挥舞着烟花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是二十岁的时候跟几个铁哥们儿天南地北的侃山,喝酒,最后抱头痛哭;是三十岁的时候与自己心爱的人走过红地毯,一起装扮共同的小窝;是四十岁的时候看着自己的孩子在镜子前打扮,然后夸她比他老妈当年还漂亮;是五十岁的时候跟自己的孩子一起上街,被人说是姐弟俩;是六十岁的时候过年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钟声响起时坐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吃饺子;是七十岁的时候拖着老伴儿的手一起在公园散步,一起在长椅上看夕阳……”作者运用发散型思维,多方面、多思路地去思考问题。启示我们当一种方法、一个方面或方向不能解决问题时,可以变通到另一种方法、另一个方面或方向,使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或方面扩散。

了解社会动态,关注时事政治,也是材料积累的重要部分。文章合为时而著。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站在思维的高度,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当今的世界,要用辩证的发展观来看待当今世界发生的事情。要留心、用心整理,关注时事,运用时事分析问题。首先通过电视、报刊杂志等形式去关注、发现时事。例如:在一个大师稀缺的年代,一天之内陨落两颗巨星,季羡林、任继愈两位山东籍文化大师的同时离去,让整个文化界陷入阴郁;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为救两名落水少年,湖北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落水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遇难;资本时代欲望不断被激发、现实却永远得不到满足,让人本身近乎歇斯底里的病态的蚁族现象;关注环境,保护地球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以“城市,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但我们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思考与分析。利用时事素材去增强说服力,让作文富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从而使作文充满时代气息。例如:2008年11月4日14时,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和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一起,在台北签署包括海运、空运、邮政、食品安全方面的四项协议,两岸终于在分隔近一甲子之后正式实现“三通”。话题1:沟通:曾几何时,一条宽不及200公里的浅浅海峡,生生横在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之间,通信受阻、交往受限。1979年元旦,一封《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了两岸“通航、通邮、通商”的构想;1987年,第一批回大陆探亲的台湾同胞踏上返乡之路。隔绝两岸同胞的闸门从此打开,两岸在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汇聚成强大的历史洪流,滚滚向前。2008年,两岸终于迎来了伟大的突破,这是多年努力沟通的结果,只有在沟通中,我们才能成就统一大业!话题2:瞬间与永恒:《两岸空运协议》,缩短了从台北到北京的时间;《两岸邮政协议》,拉近了两岸同胞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三通”不再是“纸上谈兵”,两岸“千里”真正实现了“一日还”。

当然,课外阅读、活动积累、练笔积累等等,也是我们常用的方法,也正是常用,我就少谈,甚至不谈。总之,好的作文要有好的题材,内容丰富的作文,离不开材料的积累,大家只有调动起自己的眼、脑、手,通过仔细地观察、多角度地思考并勤练笔头,从而让自己作文时胸有成竹。

9.高中语文如何积累作文素材 篇九

完全文后,尚觉意犹未尽,可进行改写。如给《皇帝的新装》续写结局;对长文可概述其梗概,进行缩写,对短文扩展其细节或局部,进行扩写;还可变换人称写;也可从另一种思考角度改变原文,进行创新性的改写。

二、背诵法

对一些优美的句段,特别是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在充分的感受、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吟咏体味,最终背诵下来。背诵多了,自然词汇丰富了,写作时自会左右逢源。

三、素描法

对生活中的各色人等、各式场景用细致、生动的笔触予以描写。描绘时要抓住特征,抓住给人印象最深的东西,精雕细琢。描写方式可多样,如对人物可进行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写。场景可选取恰当的观察角度进行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

四、叙述法

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要争取把它们的来龙去脉弄清楚,用文字按其本来面目记录下来。这是大多数记叙文的雏形,以后只需略加修改提炼即可成为一篇记叙文。

五、直觉法

10.浅谈小学生如何积累作文素材 篇十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说,小学生的作文只要能以自己熟悉的事物为素材,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即可。但是,小学生的作文现状并不乐观,许多同学要么三言两语、无话可说,要么“心中有,笔下无”,作文言之无物、套话连篇,缺乏真情实感。究其根本原因是习作素材缺乏,而材料对于写作,就如同粮食对于做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高明的作家或写手,都不可能在头脑空空、毫无积累的状态下写出好的作品,小学生习作更是如此。

小学生应该如何积累作文素材呢?下面就结合自己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谈谈小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三条基本途径。

一、观察积累

观察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之一。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感受就越深刻,描写的事物才会越生动鲜活。我们生活的空间大至社会、自然,小至学校、家庭处处蕴藏着习作素材,一场雨雪、一顿美餐,一次游戏——四季变化都可入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我们生活的环境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即使每天往返于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路上,只要留心观察,也能发现写作的素材:坑洼的小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破旧的房屋改成了气派的高楼……可见,学生写作不是缺乏素材,而是缺少发现。要积累写作素材,学会观察就显得尤为重要。

写作中的“观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观察,而是作为写作主体认识过程的“观察”。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观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知觉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过程。“观察”并非一般意义的“看”它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的结果。它自始至终渗透着思维活动。平时,我们要求学生亲自去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想一想等等都是指导学生观察的具体体现。观察的目的在于捕捉客观事物的特征,发现事物的共性与个性,要在观察中有所发现、有所积累,就必须充分调动多种感官的力量,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这样,才能有计划、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事物,全面、准确地认识客观事物,丰富、积累写作的素材。

教学中,指导学生常用的观察方法有:

1、有序观察:观察是有意识的活动,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或从上到下,或由近及远、或由点到面、由表及里……观察的顺序、方位不同,所观察到的情状也就同。正如苏轼看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才能使材料积累循序渐进、条理清楚;写作时步步写来,文章才会层次井然。

2、想象观察。这种观察方法就是要启发学生积极动脑,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众多的观察方法中,想象观察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它能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观察中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可以使学生思维更活跃,观察的感受更深刻,材料的积累更丰富。在观察雪景时,我要求学生一边观察下雪的场面,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飞舞的雪花是什么样子?它远看像什么?近看又像什么?树杈中、电线上的积雪有何不同?房顶上、田野中厚厚的积雪又是什么样子?这场大雪给庄稼、树木,给大自然和农人们又会带来些什么呢?这样,通过具体事物展开联想,学生在作文中不仅将雪中及雪后的景象描写得生动形象,同时还联想到了树木的滋润、庄稼的丰收、空气的净化、环境的保护。大家在欣赏雪景的同时不仅积累了写作素材,而且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3、比较观察:要观察到一个人物或一个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需要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才能掌握人物或事物的特征。不同的人和事物在不同的时间里是有变化的;同一个人或事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也有不同的表现。大自然的景物在不同时序节令里更是千变万化,需反复观察、比较才能看得全面、悟得透彻,才能有新的发现。

4、机遇观察:有些素材的获得可遇而不可求,如地震、洪水、雨雪、海市蜃楼等自然景观,人事纠纷、助人为乐等突发事件,他们不以小作者的意志为转移,或千载难逢,或触手可得,这种观察就不能按计划进行,而是遇到机会,及时观察。这就是所谓的机遇观察。

当然,这些观察方法不是孤立的,他们既独立存在又相互补充、有时还相互融合在一起,必须综合加以运用。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学生就能从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客观事物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二、体验积累

所谓体验积累就是引导学生用身心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在实践中积累素材。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只有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去体验,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把活动的过程、细节及活动的体验、感受把握好,写作时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丰富的生活,真情的体验是积累写作素材的又一重要途径。

(一)、感受多彩的校园生活

学生的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内容丰富的课程、风格各异的老师、活泼可爱的同学以及多姿多彩的课内外活动,都是小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积累素材的好途径。要引导他们认真观察——观察老师同学的动作、神态,倾听他们的语言、心声,感受大家的情感、变化……从而进行比较分析、归类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丰富、积累习作素材。

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活动之中,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感受多彩的校园生活。课内,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词语接龙”、“读书心得交流”、“手抄报展评”、“班级文集装订”等语文主题活动;课外,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元旦”、“六一”排练一些小品、舞蹈、合唱等文艺节目;平时则经常开展拔河比赛、接力赛,踢毽子、跳绳、打沙包等活动;演员、运动员场上的表现、拉拉队助威的情况,都是学生写作的好素材。我还鼓励学生积极各种兴趣小组和特长班。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培养了能力、找到了乐趣,更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二)、感受自然、感受社会

古人云: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因此,我有意将学生的视线从校内引向校外,引导学生不断走出校门,去寻找写作的“活水”。

节假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家人或朋友一起走出家门,或拜访名胜古迹、或游览名山大川、或欣赏小桥流水,或指点家乡江山,或走亲访友……让学生在游玩中,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领略大自然的浩繁神奇、秀美旖旎,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我们还经常配合学校大队部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和社会活动:捡拾白色垃圾、清理小广告、擦拭护栏、清扫楼道,为灾区捐款,为弱势群体献爱心等等;平时,则要求学生每天做一两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中感受父母的艰辛、劳动的乐趣。

这些活动的开展,充分拓展了学生的生活空间,既开阔了视野,增加了情感体验,又丰富了写作的素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多彩的生活才是孩子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源头”。教学实践也证明,成功的作文取材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拓展宽阔的教育空间,构建开放的教学结构,内外结合,才是丰富学生生活,开拓学生写作“源泉”,丰富写作素材的重要举措。

三、阅读积累

直接经验固然可靠,但世界之大,世事之繁,我们每个人,不可能样样亲历,所以要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就必须学会积累间接经验。而间接经验的获得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阅读。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所说的就是这个理。

(一)、多读、精读

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先生也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由此可见,要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写出优美的文章,必须大量地阅读。

1、课内阅读积累 教科书是学习语文的载体,小学语文课本选取的文章文质兼美,内容丰富,贴近儿童的生活,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有介绍风土民情的;有介绍英雄故事的;有童话寓言故事,还有科普知识介绍……教师可充分利用它们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让学生充分地读、精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在读中完成积累

2、课外阅读积累 我们的学生需要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单靠课本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开发利用其它信息资源,拓展课外阅读面。怎样阅读才有利于写作呢?

首先要选择优秀的书籍。古今中外的童话故事、神话传说、科学小品、中外名著等等都是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好书。为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最好能预设阅读进程,结合生活实际、或学习进程,把好书介绍给学生。如,学习了课文《蜜蜂引路》后,及时地向学生介绍法布尔的《昆虫记》。这样学生读起来会更有趣味。

第二,要有针对性地阅读。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会有许多优秀的书籍上市,要全部读完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阅读。既要读和写作有关的专业书,又要读写作以外的各类书籍,不仅要广泛阅读各种体裁的中外名著,而且应该选择其中最优秀的几本书或书中的几个精彩章节、片断,精读细读、深入钻研,力求精通或摘录背诵。

第三、要拓宽阅读渠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电影、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都是我们进行课外阅读的好渠道,通过他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了解社会热点,使写作素材的积累更具时代性、社会性。现代书报紧跟时代步伐,富有时代气息,可以有针对性地订阅,如《中国儿童报》、《中国儿童画报》、《小学生作文》等。

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生动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彩的片段,写作的方法与技巧等。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多读、精读是习作成功的必由之路。

(二)、背诵“储蓄”

背诵是一种储蓄式的积累,就像蜜蜂采集花粉,虽一时一点一滴,但却能积少成多,酿出香甜的蜜。鲁迅、巴金等名家行文时之所以能挥洒自如,就是因为他们在精读、背诵方面下了许多苦功。

青少年时期,精力充沛、记忆力强,应不失时机地背诵一些名篇佳作。这样会不断吸收大量的词汇聚于脑中,储存许多布局谋篇的章法于脑际,下笔时,一旦触发灵感,就会意到笔随,妙笔生花。

(三)、勤于动笔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仅靠读、背是不够的,要使写作素材积累得更多、更长久,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分类记录下来。

(1)摘抄优美词句。近年来,我班开展了“小蜜蜂采花粉”活动。要求学生每人建立一个记录本,专门摘录好词佳句,优美片段及课文中的名言警句,记录的材料越来越多,学生的头脑也越来越充实,写作时查查找找、活学活用,作文增色不少。

(2)勤做笔记和卡片。为了积累写作素材,读书时可以边读边用笔在好词佳句下加批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做读书卡片,或写简短的读书心得,随时记下“思想的火花”,笔记和卡片是记忆的贮存器,是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仓库,更是思考的激发器和创作的发源地,做好这一工作,能更好地丰富我们的素材库。

“勺水渐积成沧海,拳石频移作泰山” 只要善于观察、善于体验、善于阅读,并坚持做好观察记录、写好生活日记和读书笔记,随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实地记录下来,就能不断发现素材、积累素材,为将来的习作建立一座丰富的“素材仓库”,写作的源泉就会汩汩滔滔,长流

11.高中作文材料积累的误区及对策 篇十一

一、教师“教”的误区

在“教”的方面,教师在理解、方法引导、兴趣、习惯上陷入误区。现在有些教师对所积累材料的“新颖”存在误解,误以为“新颖”就是指“内容”新。由于教师这一误解或者由于教师没有提醒学生,学生便会盲目地不断地积累素材,以求“罕见”。其实“内容”新是次要的,关键是“观点”新。

在方法的引导上与“正确”背道而行。在积累材料环节,教师普遍意识到材料的重要性,但在如何指导学生寻找、捕捉、运用材料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虽然向学生强调了材料积累的重要性,但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在方法上认真指导学生如何积累材料。如有些教师出于帮学生节省时间等原因,会替学生“打包”材料,每次发下一堆附有观点的材料,其实这有点越俎代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倘若教师能让学生对积累材料产生兴趣,学生还会对此感到厌倦吗?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发现积累材料的奥秘。这主要体现在“鼓励”上。教师应在行动上积极引导学生积累材料。因为有的学生认为积累材料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情,从而大大降低了积极性。

马克·吐温说:“习惯就是习惯,谁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下楼。”可见引导学生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也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但这往往会被某些教师忽视。这主要表现为教师没能在实际行动上督促学生积累材料,让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

二、学生“学”的误区

材料理解方面的误区。教师在教学生写作时不停地让学生积累材料,但仅此而已。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误以为材料越多越好,只要有足够的材料,就能够“见招拆招”。学生以为材料源源不断就好,却不知未经过过滤,写作素材并未转成学生的写作品质。学生盲目地拼命地去积累材料,渐渐地走向“材料数量第一”的歧路,完全忽略了质量的存在。其实现在许多学生并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素材太多了。现在的书店每年都会推出各种新的写作素材书,每本书都有成堆的素材,学生也买了,也看了,但是这么多素材学生能记得住吗?就算记住了,也仅仅是记住而已,没有自己的观点,等于白记。还有学生认为积累材料就是积累“事例”,而忽视对语言的积累。

所以,正确理解材料,仅有外在引导还不够,还要有相应的心理积淀。教师可以通过暗示、舆论、从众等特殊机制,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影响,进而对学生的言行起无形的规范作用。其实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大、任务重,无较多的时间好好地涉猎中外文学名著,这是导致积累少的原因之一。但教科书这一很好的素材源也往往被学生忽视了。此外,在积累材料的时候,应该做到材料加观点,形成自己的材料库,而非他人的材料库。

材料整理方面的误区。学生在积累材料的时候常常七零八乱,没有对材料进行整理。这个整理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缺乏“脑袋的整理”。学生往往写作时对材料眉毛胡子一把抓,平时没读、没记;就算有识记了,也不够熟练,不能运用自如,不能做到心中有材料。朱熹曾说:“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其次是不爱手动整理。现在的学生缺少分门别类地积累和整理材料的习惯,不勤快,比较懒惰。

材料运用方面的误区。学生不断积累的书面材料,尤其是教师“打包”好的材料,市面上的“材料书”,往往会使学生的心灵逐渐麻木,逐渐对生活失去感受和体悟,从而使写作失去真情实感。这是十分可怕的。叶圣陶曾说:“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感”对于写作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材料但心无所思,无所悟,等于没积累。学生虽写周记,但情无所感,未用心发现、观察、体会生活。误以为“积累材料就是积累材料”,意思就是仅仅做到将材料记在本子上或脑子里,还缺少更重要的一步,就是自己的见解。有自己观点的材料才是活的材料。心要有所思,若无所思,那只是一堆没有生命的文字而已。

三、应对策略

针对教师“教”的误区,笔者提出以下对策。首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对“材料新颖”的理解,不要盲目地让学生不断地积累“形式”上新的素材,而应让学生重视对素材的理解,争取在旧观点基础上翻出新观点。然后教师应在行动上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倘若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鼓励小组采用合作模式积累写作材料。然后引导其他学生发散思维,发表对这则材料的见解,深入挖掘材料。此外,还可以选取某个专题进行讨论、演讲,条件允许的话还可进行表演。最后,教师还应在行动上好好地督促学生,让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教师应让学生准备材料积累本,然后定时检查,附上评语。注意,教师写评语的时候应以鼓励为主,也可写上教师的感想等,与学生进行书面上的互动。

针对“学”方面的误区,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学生首先应重视材料的质量,不要再片面地以为只要素材积累到一定数量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此外,不要只积累“事例”,还应积累优美的语言。学生应意识到现在的高考作文更加注重真情流露,语言平实。

学生还应好好地整理素材。首先是“脑袋整理”,学生在早读时,除了读词语、古诗、文言文等,也可读读、背背自己积累的材料。在头脑中整理材料,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有效地发挥其作用。然后就是“手动整理”了。学生可以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分类,如锲而不舍类、友谊类等。学生在按主题进行分类时,应每隔一段时间再次进行整理,因为材料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还有,学生可以对一则材料进行多角度思考,然后将各种主题用红笔标上,再写上自己的观点。

在“材料运用”方面的对策。学生不应生硬地照搬材料,而应好好地理解材料,对材料进行深入挖掘,得出有别于过去的新观点,做到“心有所思”和“情有所感”,使素材加入自己的观点。倘若能做到这些,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总之,材料对于写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其中材料的积累就是一门大学问,需要好好引导。既要有正确的方法指导,又要注重“内在培养”,既要继承又要反思。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少走冤枉路,才会对材料的理解、来源、整理、运用有正确的认识,甚至还会发现材料积累的魅力。

(本文受2014年广东省惠州学院暑期项目资助)

上一篇:拔河-六年级作文下一篇:我的暑假读书计划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