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与生活》教学反思

2024-10-25

《天气与生活》教学反思(共13篇)

1.《天气与生活》教学反思 篇一

《天气与气候复习》教学反思

南阳市22中学 罗 丹

1.教学设计反思

这节复习课的内容设计紧扣课标,结构设计主线清晰,大量读图用图的教学环节设计突出了地理学科特点。2.教学过程反思

教材处理上,整合了大量教学内容,调整了教学内容顺序,很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可以让学生多举一些例子(气候与生产生活); 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知识框架图帮助更清晰地呈现本课内容,突显这节课的结构;

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教师要多问学生“为什么”,让学生在课堂上锻炼地理思维能力,将一道题的答案,考查的知识或规律,乃至同一类问题都带出来一并解决,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归纳总结,还要教会学生将学过的东西进行迁移运用(例如,世界气候分布中,“某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是什么”,可以迁移运用到到区域地理中的“某地区或某国家有哪些气候类型”这类问题,相互关联,将地理规律性的知识融会贯通)。3.教学方法反思

读图分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锻炼了学生读图用图解决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能力;

难点部分(例如等温线图的判读)可以再详细指导一下读图方法; 可以适当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解决重难点问题。

2.《天气与生活》教学反思 篇二

针对《位置》这节课, 从书本所呈现的知识点来看, 似乎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能用“第几排第几个”来叙述平面上一些物体的位置, 而不少学生已具备了用这类方式叙述物体位置的生活经验。这样看来, 教材的要求似乎与数学无关。几经思量, 与其让学生学习在生活中能学到的而且已学习到的知识, 倒不如更多地去考虑他们获得了怎样的数学思考、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为此, 我认为这节课的关键是要探知位置背后的数学本质。这就是学生的空间观念从一维到二维的突破以及从二维的角度确定物体的位置应该用两个数来叙述。同时还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物体的顺序一旦确定, 物体与有序数对就是一一对应的。以下是该课的教学片段与反思, 与各位同行探讨。

片段1:动手操作, 得到便于比较的学习材料

师:春天的早晨, 小动物准备排队做操。小朋友, 请你们帮它们排排队, 行吗?

(学生拿出教师发的8张动画卡片及垫板开始排队, 这里教师将卡片作了精心设计:排紧一点刚好排一排, 稍留一些空隙一排就排不下, 这样促使思维灵活的学生主动去排几排。)

师:谁愿意上来, 把你排的队形介绍给大家? (学生作品如下图)

片段2:观察比较, 完成从一维到二维的飞跃

师:这些队形中, 你认为哪几种排法是不一样的, 哪几种是一样的?

生1:队形1和队形2不一样, 一种是排一排, 一种是排两排。

生2:队形2和队形3也不一样, 队形2有两排, 队形3只有一排。

生3:队形1和队形3不一样, 一个是横排, 一个是竖排。

师:小朋友说的都是队形不一样的地方, 那有没有一样的地方呢?

生4:队形1和队行3一样, 都是排一排。

生5:队形2和队行4一样, 都是排两排。

生6:队形4应该是四排!

师:有反对意见, 那你能上来指指, 你的四排是怎样看的呢?

生6:横的一排、两排……

师:那你知道生5的两排, 他又是怎样数的呢?

生6:竖着数。

师:看来, 由于我们数的方法不同, 所以得到的排数也不同了。用你的火眼金睛继续观察这些排成两排的小动物 (手指着队形2) , 它们已经排成了一个……

生:长方形。

生1:那队形4也是长方形。

师:那队形1呢?

生2:队形1是一条线。

生3:队形3也是一条线。

师: (指着队形2和4) 这些我们可以看做排成了长方形, (指着队形1和3) 这些可以看做排成了线。

片段3:互动交流, 生成抽象概括的学习材料

师:谁能说说队形1中小猴站在哪里?

生1:第3个。

师:你能说得具体一些吗?生

1:从左边数起第3个。

生2:还可以是从右边数起第6个。 (师板书)

师:队形2中的小猴又站在哪里呢?

生1:第1排第3个。

师:你先从哪里数起, 再从哪里数起呢?

生1:从上到下第1排, 从左到右是第3个, 小猴在第1排第3个。

师:大家能像这位同学那样说给同桌听吗? (生生互说)

师:大家还能从不同的方向说吗? (生生互说)

生1:第1排第3个。

生2:第2排第2个。

生3:第3列第1个。

……

(师把每种说法都写下来, 并把“数”用红笔板书)

片段4:对比概括, 抽象出平面上物体的位置应该用两个数来表示

师: (指着板书) 大家在说队形1中小猴的位置与队形2中小猴的位置时, 有哪些不一样?

生1:队形2中要用排和组。

生2:队形1中只要第几个。

生3:队形2中要用第几排第几个, 第几列第几个。

生4:哦, 我发现了队形2要用两个数, 队形1用一个数就可以了。

师:小朋友, 你们觉得呢? (生作认同状)

师:那我们为他精彩的发现鼓掌! (教师指着队形) 对!像这样排成一条线时只要用一个数就能说清小猴的位置, 排成长方形时就要用到两个数了。

片段5:练习———看看我是谁, 渗透物体及图形上的点与有序数对的对应关系

课件动画显示下图。 (画外音:我们是在同一个长方形上的四个小圆点, 如果你想揭开我们的真面目, 那就请你先找到我们吧!)

小圆点1:我在第1列第3行, 你能找到我吗?

生1上台指。 (出错了)

生2上台帮忙指。 (正确后, 课件显示小圆点并化做快乐的小天使, 从对应位置中跳出来和小朋友招手)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找的吗?

生2: (上台指) 我按箭头先找到第1列, 再找到第3行, 这个位置就是。

小圆点2: (闪烁) 那我在哪个位置呢?

生3:第1行第1列。

生4:第1列第1行。 (画外音:小朋友, 说得都对!小天使现身。)

师:还有两个小圆点的位置怎么说呢? (生生互说)

……

师:小朋友用“两个数”说清了小圆点的位置, 揭开了它们的真面目, 老师也佩服你们!

【反思】

通过《位置》这一课的教学, 在我心中也产生了一个坐标系:如果将学生的数学素养也看做一个坐标系, 那么生活就是坐标原点, 数学知识、技能就是横轴, 而数学思想方法就是纵轴。离开了生活, 数学就失去生长点。淡化或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不仅不利于学生从纵横两个维度上把握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 也必将影响其能力的发展和数学素质的提高。细细品味以上教学片段, 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吃透教材, 理清双线———为高于生活指明方向

教育形态的数学一般由两条线组成, 一条是知识与技能线, 一条是思想方法线。知识与技能大都通过例题、习题的形式比较明确地告知了教师, 而思想方法却是隐含在知识与技能的背后, 需要教师悟读。当然, 这也牵涉到教师个人的数学修养与习惯问题, 但也不是不可逾越的。比如, 我们可以通过对教材进行纵向疏理、横向比较, 做到宏观在胸、微观在握。

二、精心设计, 巧用材料———为高于生活提供土壤

学习过程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加工过程”, 其中学习材料就是加工的“原料”, 用什么“原料”, 运用哪种“加工方法”往往决定着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创新的高度。观察本节课的学习材料, 首先符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那些色彩斑斓的动物卡通和快乐的小天使, 不但激起了学习的内驱力, 更重要的是把点与有序数对一一对应起来, 从而将枯燥的数学化做了一个个童话让学生欣然接受。其次, 学生自己提供或者创造出来的学习材料是如此亲切、真实:你横地排, 我竖地排, 你排一排, 我排二排, 这不就是我们需要的空间观念从一维上升到二维极佳的材料吗?你用“第几排第几个”, 我用“第几列第几个”, 这些不就是我们抽象、概括的土壤吗?再是精心设计的卡通片的宽度与垫板的宽度之间的关系, 正起到了请君入瓮的效果。还有教师彩色粉笔的使用, 无疑把数学概念的内涵凸显出来。这些丰富多彩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材料, 通过教师巧妙而又充分地使用, 使数学变得如此有趣, 变得如此易学, 不知不觉中数学知识有了, 数学观念有了, 数学思想方法也有了。

三、数学思维, 贯穿始终———为高于生活提供方法

数学思维虽然不像天边的彩虹那样显而易见, 但它犹如一对火眼金睛, 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 直视出事物的本真。在这节课中, 数学思维可谓贯穿始终。一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想象队形, 除去了横着排与竖着排等非本质属性, 形成了排成线与排成形的空间观念, 体验到一维到二维的奥妙。二是通过抽象、概括除去了排、列的干扰, 形成了平面上的物体的位置应该用两个数来描述这一理性认识。三是由于有多种数学思维的参与, 才将原本缺失“数学味”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思维活力, 使数学高于生活成为可能。

3.《我们这样生活》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三

1.知识与技能:知道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使人类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初步了解当前人类生活方式的多姿多彩;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前调查,学会整理相关资料,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行为与习惯:简单了解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初步学会反思目前现代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与困惑,能从自己的生活小事做起,做一个负责任有爱心的人。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了解人类生活所面临的种种困惑,激发珍视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人类的生活方式多姿多彩。

2.难点:简单了解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初步学会反思目前人类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与困惑,能从自己的生活小事做起,做一个负责任有爱心的人。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人类生活的发展变化

(一)认识原始人的生活

1.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我们这样生活》一课,聊聊有关“生活”(板书)的话题。

2.初识原始人:先介绍几个朋友给你们认识(出示几张原始人的活动图片)。

3.说说原始人的生活:这节课就从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的生活开始谈起吧!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几件大事,我们先来聊聊原始人的穿着。

(1)衣:原始人穿什么?这衣服怎么样?怎么不好?

(2)食:原始人一般吃什么?(引领学生认识原始人获取食物的艰难)

(3)住:原始人住哪?猜想一下住在里面感觉会如何?

(4)行:最后我们来聊聊原始人的出行条件!他们出行一般靠什么?

4.交流: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了解,你们觉得原始人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引导学生初步体验原始人的生存状态:生存环境恶劣、过得很艰难……)

5.小结:同学们,虽然当时环境恶劣,但原始人仍以其顽强的毅力勇敢地生存着,并且在不断地改造着自然。

(二)谈谈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

1.导入:现在,让咱们穿越历史的长河,接下来聊聊你们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故事吧!

2.交流:下面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他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跟古人比有哪些变化呢?

(教师引领学生认识到爷爷奶奶的生活虽然过得比较艰难,但是和古人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认识今日丰富多彩的生活

1.认识当前丰富的物质生活。

(1)小组交流:现在,可以谈谈我们自己的生活了。你觉得和爷爷奶奶小时候比,你们现在衣食住行的条件有了哪些变化?你们现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或常用的哪些物品是爷爷奶奶小时候没有的?请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手机、MP3、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私家车、地铁、自动取款机、麦当劳、大型游乐场等)

(2)准备组际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协商,挑一个最想介绍的物品做重点介绍并写下来,看看这样的物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

(3)组际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你们小组重点介绍的是×××,这种东西有什么功能?有什么特点?它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有什么好处?

想想人类为什么要发明这种东西?它的出现解决了人类生活中的什么难题?

你们用了有什么感受?爷爷奶奶小时候有这个吗?他们当时的条件是怎样的?

(4)老师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感受现代优质生活:从同学们兴奋的表情中,老师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些物品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我们衣食住行的条件,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优质、更加舒适。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我们的优质生活,好吗?

(播放宣传片——《我们的生活》,内容为各种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及其带来的舒适的现代生活场景)

(5)学生交流观看宣传片的感受,教师引领学生抒发热爱生活之情。

2.了解当前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

(1)交流:人类过上了优质的物质生活,更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你们平时都喜欢参加哪些文化、体育、娱乐、休闲活动?把你参加过的或者自己平时最喜欢参加的活动名称写在小题板上,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上台展示。

(2)学生逐一介绍活动内容:看世界杯、踢球、登山、下棋、打篮球、旅行……

(3)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旅行的体验:是啊!说到旅行,老师也很喜欢。池老师曾经从青藏、川藏、滇藏等不同的路线进入西藏,足迹遍及青海、西藏、云南、四川西部的山山水水,深深迷恋着那里的人文地理景观。下面,老师带你们去看看老师在西藏旅行所看到的景观好吗?

(学生观看教师川藏旅行图片,老师讲解,师生交流旅行给我们的精神生活带来的各种收获)

(4)老师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有了这么多的活动,看来人类今天的生活真是过得多姿多彩。下面也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这丰富多彩的生活,好吗?(播放宣传片——《多姿多彩的生活》,内容为人类参加的各种文化、体育、娱乐休闲活动的场景)

(5)反思:同学们,让我们回过头去看看,从古人的生活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你觉得人类的生活越变越怎样了?

( 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的确是越变越好,板书“越变越好”,再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我们现在的生活,真的所有的一切都越变越好吗?板书“?”)

(6)小结,过渡:同学们,当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看起来越过越好的生活并不是都变得越来越好,生活中总有一些事让我们感到那一点点的担忧!你们有这样的担忧吗?

二、简单了解当前人类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学生讲述生活中让人忧虑的事情。

2.观看宣传片,内容为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城市塞车、大气污染、森林减少、沙尘暴、人口密集等种种问题场景。

3.初步反思:当你了解了这些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你希望我们未来的生活会怎样?为了实现你们所说的那样的生活,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呢? (板书:负责任)

4.小结过渡:未来会怎样?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又会怎样呢?我想那是一个充满梦想与奇迹的世界。让我们共同走进——《我们的未来》。

三、总结全课,展望未来

播放宣传片《我们的未来》,内容为人类对未来生活世界的畅想,包括一组矛盾的画面,一段母女的对话:“妈妈,未来很美好吗?”“是的,未来很美好!但是我们得学会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妈妈,我会的!他们会吗???”……

教学反思

1.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本课的主题——“热爱生活,珍惜生活,享受生活,反思生活,创造生活”,本身就具有很浓的“生活味道”。在课前,我围绕这些生活话题,通过观察、记录、访问等各种方式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发现了学生对于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的一些令人深思的“真实故事”与想法。我把这些带进课堂,与文本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从课程资源上真正体现了源于儿童生活的课程理念。围绕教学主题,我设计了六大板块的活动,无论是“说说原始人的生活” “了解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聊聊我们自己的生活”“简单反思目前人类的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还是“展望我们未来的生活”,本课教学内容的确是回归了儿童的日常生活。同时,我和我的孩子们共同营造了一个生活味十足的课堂,在这样一个“生活课堂”中,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共同感知,共同探索,“热爱生活,珍惜生活,享受生活,反思生活,创造生活”的德性追求再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得到了具体化。

2.对比生活,体验生活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不断思考:三年级的小学生对待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的概念是非常模糊的,通过什么方式才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珍惜与热爱之情呢?几经思考,我觉得“对比体验生活”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即在对比中呈现、在对比中体验。因为没有对比,就没办法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生活的多姿多彩。因此,我大胆整合了教材,采用了对比生活的活动化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的变化与进步,体验人类生活的多姿多彩。首先我从原始人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着手,通过了解,学生发现原始人的生活过得非常简单,很艰苦。其次,我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谈谈他们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在与古人生活的对比中体验到生活的进步与变化。接着,我重点引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介绍了他们生活中的许多事物与爷爷奶奶小时候相比所发生的巨大进步与变化,认识了当前多姿多彩的生活。在如此层层推进的对比与体验中,学生加深了对人类生活的理解,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情感得到了逐步提升。

3.反思生活,创造生活

关于对生活作简单反思,学会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并从实际出发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尽己所能,是本课的提升与突破所在。通过调查与媒体再现,我让学生认识到,尽管目前人类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条件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但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由于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造成的负面影响。了解这些负面现象,并引导学生对生活作简单的反思,最后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由此激发了学生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态度,从而努力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有道德”。

(作者单位:平阳县中心小学

浙江温州325400)

4.天气教学反思 篇四

一、气温

这一部分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和摄氏温度的读和写。正确读取温度还要注意温度计的分度值,要会看一大格表示多少摄氏度,一小格表示多少度,然后再正确读数。关于写作和读作的书写方法就是要多练习,才能做到书写熟练,提高准确率。

二、风向

这部分最容易弄不明白的就是关于风向指的是什么,风向指的是风吹来的方向,而不是风往哪吹得方向,要弄明白这个问题,还要借助风向标,测量风向的工具,学会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关于风向标的使用和小旗子测量风向,要知道它们是相反的。另一个易错的问题就是大家在描述风向的时候,经常会不带风字,只说方位,所以这个要着重强调。

三、风速

气象学家规定的风速等级是从0到12、天气日历中简化为0到2。这两个要做区分,并且强调0级也算一级。还有风速仪和风向标做到区分,不能混淆。

四、降水量

知道降水的形式,会制作雨量器,要知道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而不是毫升,说明降水量测得是高度而不是体积。在记忆降水量等级表时,要掌握规律和方法。

五、云量

知道云的基本形状和数量与天气之间的关系。这个部分,同学们都是很容易理解的,也有一定的经验。

5.多变的天气教学反思 篇五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多变的天气,及天气预报,教材紧贴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天气及其影响;天气预报是本节课的重点,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阅读分析天气预报图,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

所以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提前安排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作好记录,多渠道搜集与本课有关的材料、趣闻、谚语等,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师生的活动和交流中,升化对天气及其影响的学习和理解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采用形象记忆法、联系比较法、动手绘图等方法记忆常用的天气符号,借助多媒体读懂卫星云图,学会分析简单的天气预报图,从而指导自己的日常活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真正体现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用的地理。

在师生的共同交流、学习中,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基本完成,有成功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不足之处:

教学环节设计得不够紧凑,有些知识点上处理过于仓促,没有及时给学生指导,部分学生在判断上不够灵活和准确。

授课中我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够,没有调动全体学生回答问题、分析问题的积极性,这方面还需我今后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有足够的能力灵活地驾驭课堂。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我想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我应善于抓住活动的本质,在活动之余尽可能地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消化和反思的空间,从而充分发挥每一次活动的作用,有利地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和思维水平的提高,使我的地理教学得到提高。

王永玲

6.《我们关心天气》教学反思 篇六

1.关于天气,学生在以往的生活、学习中已建立相关的经验,如:对不同天气的不同感受,对预报天气的方法与途径,对天气预报的了解,对生物预告天气的了解等。在教学中,我做到了充分尊重学生的原有经验,检索出学生已有的认识与想法,并在他们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来建构,来发展。

2.上完这一课后,再回顾一下,感觉这一课的内容可以用好网络资源。让学生学会通过网络获取天气预报。虽然获取天气预报的途径不仅仅只有网络,但是网络能让我们快速地搜索到想知道的任何一个地方的`天气预报。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城市的明天的天气预报,充分体验、感受到了网络的便捷。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观测动态云图。网络上的动态云图能清晰地呈现云层移动的方向,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来推测某地未来的天气情况,此时利用网络这个教学手段是任何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

7.《天气与生活》教学反思 篇七

1.教学观念生活化

在高中政治课堂中, 教学观念的改变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从以前教师为教学中心的观念向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转变, 是高中政治课中教学观念转变的实践体现, 是教学观念生活化予以推行的重要条件。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关键就在于思想观念的生活化, 只有思想观念的活跃, 才能带动整个课堂的气氛, 在教师、学生敢想的基础上, 才能有敢做的行动。因此, 要想实现政治课堂中, 教学观念的生活化, 要从两点做起。首先, 教师教学的观念要生活化。所谓教师教学的观念是引领学生学习, 引导学生思维最重要的因素, 就是教师怎么教、怎么引导, 学生就会怎么学习, 倘若教师只是死板的教课本上的知识, 举课本中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例子, 这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思维, 这样, 学生就会对课本中的知识点掌握的比较生硬, 更多的是采取死记硬背的套路, 而不是去思考这个知识点是怎么引出来的, 和例子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等等的。而恰恰相反, 倘若教师主动以生活化的例子去引出课堂中要学的知识点, 这样学生会感觉到政治课本和现实生活的距离很近, 便会在教师的引导下, 选用比较灵活的方法掌握知识。第二, 学生学习知识的观念也要生活化。学生在政治课堂中的学习要尽显生活化和想象力, 例如, 在思想政治一中的经济生活中, 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节的时候, 学生就要充分运用在课堂之外生活中的经历, 要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一味的追求名牌, 盲目跟风, 频繁换手机等一系列的行为, 这是不理性的消费者,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举出这些例子来反面证明理智的消费者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样就脱离了课堂中生硬的念课本, 而是根据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以及生活常识来学习, 就可以让学生在生活的课堂中掌握课堂中的知识点。

2.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高中政治课堂中, 教学内容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 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哲学生活以及文化生活等四大方面的内容, 每一块内容都有其中的重点难点的部分, 这就考察到教师对教学内容是怎样把握并如何教授的问题。教师应该切实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兴趣, 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 先导入比较容易理解、生活化的例子, 让学生思考讨论, 再逐步加入知识点的学习, 让学生由浅入深, 以点及面的对学习的内容有个全面的把握, 把生活中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的内容, 这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的接受。

在学习经济生活第二课多变的价格时, 教师可以大量的应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讲授知识内容, 例如, 在讲影响价格的因素时, 教师可以举例, 在现代生活中, 遇到各种节假日如情人节、七夕节等, 这种互送鲜花的时候, 鲜花的价格会比平时高出好几倍, 鲜花还是原来的鲜花, 不一样的是价格变动很大, 让学生根据这样的现象思考原因, 而当节日过去鲜花的价格又回落下来, 这又是什么原因, 在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下, 可以引导学生得出影响价格的因素有时间、习俗等文化的因素。这样不仅让学生思考了问题, 还能让学生在以后想所学过的内容时, 以一个比较有趣的例子就能想到知识点, 这就是将教学的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让生活逐渐地渗透到政治内容的学习中。

3.教学方法生活化

高中政治的课堂中, 往往缺乏的是实践性, 课堂上讲到的内容只是停留在课堂或者书本中, 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参与的机会都比较少, 这就会造成课堂的枯燥乏味性, 导致课堂学习效率提不上去。因此, 要改变这样的一种模式就务必要把政治教学中的方法进行改善、提升。首先要采用生活实践的方法, 让学生应用所学到的知识, 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知识是对生活有帮助的, 不只是停留在课本中的死知识, 让他们自己感觉到这种有知识在基础的实践活动是非常有趣的, 这样让学生的自信心油然而生。比如, 在讲货币职能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标注一下电视机、电冰箱、电脑、电风扇等的价格, 看看用多少个电风扇能换一台电脑, 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引入对知识点的学习, 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学到知识。第二, 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堂演绎的方法, 表现出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 来对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学习。比如, 在讲公司类型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公司类型,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让他们分别列出两类公司的区别, 从发起人数量、公司资本、股东表决、注册资本限制等方面,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在演绎的过程中, 让学生清楚记住两者之间的区别, 不至于混淆双方。这就是教学的方法也要灵活多变, 将方法生活化学生的学习内容方法都变得容易理解。

在高中政治课堂中, 要将教学的各个方面与生活的实践结合起来, 这样对于学生学习、理解课堂知识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 对于高中政治的学习, 不仅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也能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的习惯, 真正将课本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谢美英.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与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 2006年

8.多变的天气教学反思 篇八

一、导语方面:运用《海尔兄弟》片头曲导入感觉还是比较贴切的,能够很好的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但存在一个小问题,我在导入歌曲时就直接用视频播放的,在听歌之前要求学生注意歌词唱的什么,但在播放时学生都被视频动画片给吸引了,忘记的我交代的任务。这方面我可以做如下修改:直接播放MP3格式的歌曲,同时在屏幕上展现出歌词,这样学生的任务就很明显,并且能够很好的完成了。

二、衔接方面:第一部分讲解到天气定义和特点及影响之间过渡语没有衔接好,有点生硬,必然导致学生思路跟不上,当运用三则资料引导学生小结天气特点时,课堂气氛沉落下去,原本觉得很容易的问题突然间学生却哑住了,让我非常着急。现在想来,是我的引导语不够精确明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会注意自己的用语,使得提出的问题简洁明了可以答,提高自身语言的功底。

三、调动气氛方面: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感觉已经进入状态,启发效果明显。这部分主要运用竞赛的方法比一比记忆天气符号。通过对比,学生积极性提高,效果明显。另外,在最后还运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扮演主持人播报城市天气预报,全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播报,调动全体学生的关注性和参与度,效果明显。

四、教师与学生方面:作为地理教师还有很多做的不到位的地方,自己的语言组织不够精确明了,引导学生思索方面还需加强,临时处理学生问题答案的机智还不到位。课堂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还不是很明显。

9.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 篇九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1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从生活与兴趣入手。在导入中我首先以谈话的方式进入课堂,谈话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接着展示学生未见过的彩色玻璃窗,以新激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在学生迫切想了解新知识的基础上,再讲述彩色玻璃窗的的起源及有关知识,教学效果较好。

在新授中,通过欣赏图片,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发现彩色玻璃窗的特点,这充分展示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学生在制作彩色玻璃窗过程中,自主探索,做出了各色奇特的作品,锻炼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强的创新力。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不光在技能上学会了如何制作彩色玻璃窗,并且了解了其文化艺术,这也就符合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美术技能,还要让他们接受文化知识,因此本课教学中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完全达到。在课堂中,我给学生展示国外教堂彩色图片和学生作品,让他们感受各种彩色玻璃窗的特色,然后在评价中让学生互评,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从而达到新课程中的情感目标。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2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云彩知识的科技小品文。课文以云的变化为线索,以怎样看云识天气为重点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告诉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

本课借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科学探索精神。

一、收获与亮点

首先,从云字字体的演变导入,着重分析云字的繁体字,以引导学生从子入手就看是了解一点,云和天气有关,那又和天气究竟有什么关系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新课。

其次,在完成知识目标——了解云和天气关系这一环节时,我给学生推荐了两种形式,一是以自我介绍的形式,而是一天气预报主持人的身份来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将同学们分成不同的云族成员,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完成了教学目标。

最后,在本课的结尾我采用了留有疑问式的结束方式,引导同学们对自然现象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但是,在授课的过程中仍然还有许多不足和遗憾之处。

二、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的环节多,课堂容量过大。容量大导致个别环节没有充分展开,时间仓促,学生讨论不够,理解不深透。

2、对文本的挖掘不深入,急于将课文内容向课外延伸,使得学生们对云和天气的关系掌握的并不是很清楚。

3、对于学生的发言,没有进行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三、改进方法

1、仅仅扎住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将文本分析透彻,清楚地掌握云和天气的关系。

2、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不要急于将准确答案告知他们,而是要自如地加以引导,水到渠成的获得教师想要的答案。

3、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所以在同学发言的过程中精彩之处应加以适当褒奖,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与及时的评价。

通过此次全市的同课异构活动,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虽然已从教八年有余,但在从容自若驾驭课堂这一方面还需锻炼和加强。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3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1刚刚上完《看云识天气》一文后,我感触颇多。在这里我谈一谈我的课后反思:

云的形状,光彩与天气的关系用图表的形式来完成。这样把云的各种开头各种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展现得一目了然,脉络清晰。可以通过表格设计,协助学生理清头绪,明确概念。

上完课后,我才明白了给学生一杯水,自身必需有一桶水。我在“看云识天气”这一方面就做不好。比方从云的形状来判定云的种类,我就在实际生活中做不好,怎么能很好地教给学生呢下去后,多找一下关于“看云识天气”的云的开头光彩的图片,多分析,多比较,空虚自身,适当的机会,在班上办一个云的形状,光彩的图片展览,成立一个气象预报小组,使本节课的外延更广泛,更美好。

多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谚语。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厚薄,颜色,移速等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这些谚语蕴含着丰富的物候知识,是他们心血和智慧的结晶。让学生多积累一些谚语,是很有好处的。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这些谚语:“天上钩勾云,地下雨淋淋”,“炮台云,雨淋淋”,“云交云,雨快临”等朗朗上口的谚语,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一切教学过程最终都必需以学生获得知识,增加能力为目的。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不时发展,它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如何使说明文说得更科学,更有时代的气息,这就要求教师以主导作用之火,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本文教学中怎样表示它的时代气息?可在教学中设计要学生修改,加工文章结尾的训练──“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这样的设计,可以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总之,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看到了缺乏,但我很庆幸的是,我找到了针对缺乏而采取的方法措施。让我们共勉吧!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2在教学中,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基础训练合为一体,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然后在合作探究中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探究“云与天气的关系”的问题时,学生先自主学习后,分组互相交流中探究找出八种云和四种彩与天气的关系,把云的形状、光彩与天气的关系用图表的形式来完成。这样把云的各种开头各种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展现得一目了然,脉络清晰。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4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说明文,对初中生而言,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文体。为此,在授课之前,我具体介绍了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的顺序、各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和说明文语言特点。

大体的介绍之后,学生对说明文就有了一定的了解,遂在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及语言特点时,他们不会像一只迷途的羔羊,茫然不知所措;在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时,我结合中考题型来分析,具体讲解答题思路,让他们在往后的答题中“有法可依”。

大体而言,说明文不似记叙文那般生动有趣,有点枯燥乏味。据此,讲授本文时,我只围绕说明文的中考题型来突破,重点突出,但知识点太强,故学生在接受方面有点吃力。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5

刚刚上完《看云识天气》一文后,我感触颇多。在这里我谈一谈我的教学反思:

云的形状,光彩与天气的关系用图表的形式来完成。这样把云的各种开头各种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展现得一目了然,脉络清晰。可以通过表格设计,帮助学生理清头绪,明确概念。

上完课后,我才明白了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我在“看云识天气”这一方面就做不好。比如从云的形状来判定云的种类,我就在现实生活中做不好,怎么能很好地教给学生呢下去后,多找一下关于“看云识天气”的云的开头光彩的图片,多分析,多比较,充实自己,适当的机会,在班上办一个云的形状,光彩的图片展览,成立一个气象预报小组,使本节课的外延更广泛,更美好。

多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谚语。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厚薄,颜色,移速等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这些谚语蕴含着丰富的物候知识,是他们心血和智慧的结晶。让学生多积累一些谚语,是很有好处的。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这些谚语:“天上钩勾云,地下雨淋淋”,“炮台云,雨淋淋”,“云交云,雨快临”等朗朗上口的谚语,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一切教学过程最终都必须以学生获得知识,增长能力为目的。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不断发展,它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如何使说明文说得更科学,更有时代的气息,这就要求教师以主导作用之火,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本文教学中怎样表现它的时代气息?可在教学中设计要学生修改,加工文章结尾的训练──“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这样的设计,可以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总之,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看到了不足,但我很庆幸的是,我找到了针对不足而采取的方法措施。让我们共勉吧!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6

一、读诗

出示古诗后,请学生自己读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都读得很有自信,有好几位同学在朗读时还能注意诗句中的停顿,读得很有节奏感。

二、会意

理解古诗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诗句中的意思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时,边看图边讨论,先攻破字词的意思,再把整句诗连起来解释,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失为在古诗教学中的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容易掌握字词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如“半轮”一词的解释,学生是根据“一轮明月”迁移而来,其余的字词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在学完这首诗后,我问学生:“读完这首诗,发现诗中描述的地名比较多,你能从中找出来吗?”学生马上低头仔细寻找,并在书上圈划,找到了这样五处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很显然,这也是这首诗中的一个亮点,诗人频繁使用了五处地名,我们读来却不觉罗嗦重复,这就是“诗仙”的魅力。

三、悟情

这首诗是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乍离乡土”时所作,难免会流露出对友人、对亲人的留恋之情,学生对于这样的情感体验甚少,只是从“思君”这个词的字面上悟出李白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为了能让学生的知识底蕴更足一些,所以我补充了有关描写思念朋友的诗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孟浩然)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7

我以复习的形式导入新课,利用教学挂图来导出gkh学生在观察图后能感知3个声母的读音。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我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去秋游的情境,为整节课孩子们快乐地学习拼音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在教学后面的声母时,我先出示卡片,让学生观察再说出图上画有什么,然后再告诉学生g和哥的读音有些像,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教师范读──讲述发音方法──指名读、跟读、小组读、开火车读。读后再让学生书写g的字形,先让学生再仔细观察图,看g字像什么再引导学生通过顺口溜来记g,然后仔细观察g由几笔写成,占哪几格。教师范写后,让学生书空,再练写,这样加深对声母g的认知,用同样的方法来教学k和h,教学完gkh的读、写后,我通过找朋友的游戏来进入巩固,在此又一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中,虽然我让学生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能顾及后进生,并且有时学生读错,我为了赶时间而没有纠正学生的读音,也不够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这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刚入学的小学生最先接触到的语文课就是学习汉语拼音。在汉语拼音的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这些要求,体现出汉语拼音工具性的要求,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门工具,以便今后能运用这门工具去识字、写字及阅读。但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教学中,要体现语文课的语文味,让刚入学的小学生能从开始的语文课学习中接触到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学生爱语文,学语文的积极性。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8

今天,我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看云识天气》一文,如何梳理好文中讲述的天气知识呢?可以通过表格设计,帮助学生理清头绪,明确概念。其中云的形状,光彩与天气的关系用图表的形式来完成,这样把云的各种开头各种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展现得一目了然,脉络清晰。

上完课后,我才明白了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课前应多找一下关于“看云识天气”的云的开头光彩的图片,多分析,多比较,充实自己,适当的机会,在班上办一个云的形状,光彩的图片展览,成立一个气象预报小组,使本节课的外延更广泛,更美好。

另外多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谚语。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厚薄,颜色,移速等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这些谚语蕴含着丰富的物候知识,是他们心血和智慧的结晶。让学生多积累一些谚语,是很有好处的。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这些谚语:“天上钩勾云,地下雨淋淋”,“炮台云,雨淋淋”,“云交云,雨快临”等朗朗上口的谚语,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如何使说明文说得更科学,更有时代的气息,这就要求教师以主导作用之火,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本文教学中怎样表现它的时代气息?可在教学中设计要学生修改,加工文章结尾的训练──“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这样的设计,可以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

总之,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看到了不足,但我很庆幸的是,我找到了针对不足而采取的方法措施。让我们共勉吧!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9

本文是七年级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说明文,教学的重点为感悟文章语言的特点以及初步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拟用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本教案为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是感悟本文语言的形象生动以及说明文语言特有的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因此我事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完成导学案的内容,主要包括生字词注音、找出文中最能概括云和天气关系的句子、云和光彩的基本信息的表格、以及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各一句,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校对,使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体现自主学习。课上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在课前找出修辞句子的前提下品味文章语言的第一个特点:生动性,其次重点让学生掌握说明文语言的重要特点:准确性和严密性,通过词语的删除,让学生了解所用词语在句子中的重要性,从而感受说明文语言特有的特点,再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一、收获与亮点:

首先,本案例力图体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做)贯穿课堂始终。从激趣导入、小组合作校对学案内容,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掌握学习难点,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重要思想,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教师在课堂的任务只是观察和思考、发现和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其次,本案例在常规的教学环节下做了创新,没把了解云和天气的关系作为教学重点,而是着重在品味文章的语言,更能体现出语文味的教学。总之,本案例体现了老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教学做得到了和谐统一的教育思想。

二、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的环节多,课堂容量较大。容量大导致个别环节没有充分展开,时间仓促,学生讨论不够,理解不深透。

2、对于学生的发言,没有进行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总而来说,这节课在科组的帮助下,还是比较成功的完成了教学,我也很享受上课的整个过程,希望以后自己能多提升自我,在教学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10

在备课时,我力图体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为了以教材调动学生,使学生乐学,并将一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对于说明性文章进行一些探索。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不能等同于地理生物或其他学科,其他学科侧重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规律,而语文课中说明文教学,虽是以科普短文为文本,但教学的侧重点应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即通过文本学习语言、培养细致观察的科学精神,而不是掌握科学知识——这是其他学科的任务,语文课堂不必包办。毫无疑问,在这短暂一节课中,学生对云与天气的关系了解肯定是粗浅的,但这已无关紧要,学生可以在日后结合生活实际去认真观察实践。所以我紧扣教学目标,以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了解内容,最终实现提高品味语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

在教学中,把学生朗读、默读、品味合为一体,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感受文本的优美语句,并教会学生品味生动语言的方法,以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成功之处:

1、不求知识点的全面,抓住语言训练这一重难点,去除细枝末节。对说明性文章的`阅读教学作了一些探索。

2、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避开以往教学中过多的强调修辞和语法知识,不作繁琐分析,不是用定论的方式传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结论,而是进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符合“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的发展的过程”的新要求。同时,教师以课文为蓝本,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让学生评析、加工,虽然稚嫩和粗糙,但却是学生对文本真实的体验和对话,并在对话中经历类似于科学发现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过程。实践证明,这样的语言训练,是有效的,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

不足之处:

1、教师在时间的控制上,不尽合理,显得前松后紧,使得预定内容没有结束。

2、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制作的课件无法形象生动的体现云的特点,使得课堂使用不够流畅。

3、对于学生的发言,缺少有针对性的评价以及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11

(1)这节课内容安排不多,课堂时间充分,可以兼顾到学生的学习情况。

(2)教学工具简单,不够形象直观,导致部分学生未能真正理解。

(3)课堂举例较少,未能达到尽可能展示不同的地图材料,拓宽学生视野的要求。

(4)希望同行老师能给我提出意见或建议,使课更加完善,使本人得以提高,这是我每讲完一节课最期待的。谢谢!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12

作为初中学生应掌握的三种语体文之一的——说明文,初一学生是刚刚接触,因此,既要把说明文的一些常识,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对象的特征要让学生初步感知、掌握,又要让学生懂得天上的云与天气的关系。我考虑到把两者紧密结合,以教材为例,又不是教教材,使学生学了以后,既掌握说明文的有关知识点,又能激发学生观察气象的兴趣,于是在教学中,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教师只是起到引导者、组织者有角色。一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教学环节环环相连,过渡自然。当然,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尚欠突出,我在期间点拨得太多,我总是唯恐学生掌握不全,凡事都要点到,滴水不漏,显得啰嗦。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13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乐学的效果最佳,乐学是治学的最高境界。“亲其师而近其道”讲的是要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活动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我们的教育生动活泼。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氛围,能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在《鸟岛》的教学设计上我是这样处理的:

一、备课从学生角度出发

1、根据低年级学生爱新鲜,喜欢生动直观的画面。整节课我都以课件导学。看网络上鸟岛的影片,创建心目中的鸟岛……视听结合,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2、根据儿童爱玩的特点,我创设了导游带团去鸟岛旅游的情境来贯穿整堂课的始终,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根据学生爱画画、爱表现的特点,在重点段的学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亲自到网络上绘制自己心目中的鸟岛的环节,学生兴致很高。在先画再评,然后再次修改自己作品的过程中,促进了新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课文的重难点轻松突破。

4、小朋友对于新鲜事物好奇心很强,我利用网络对他们的吸引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培养他们会提问题,并且会上网查找信息,满足自我需求的能力。

二、教学策略和教法设计

1、教版教材的主导理念是“情境教学”。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所以,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了我教学的重点。根据儿童爱玩的特点,我创设了导游带团去鸟岛旅游的情境来贯穿整堂课的始终,这样做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堂课的各个环节也连接得更加自然、流畅了。

2、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鸟岛》这堂课的主导思路是要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 。所以整堂课我创设了如下活动:

①听一听:刚上飞机时,让小乘客闭上眼睛,欣赏音乐,想象画面。

目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带学生入情境。

②找一找:找出鸟多的语句,在下面画上横线。

目的:通过动手实践,促进学生思考,让他们初步学习作者是怎样描写鸟岛上鸟多的特点的。

③画一画:让学生在网上装扮心中的鸟岛。

目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反馈自读效果。

④评一评:欣赏评价老师的鸟岛创作。

目的:通过对比,让学生在读一读、议一议的交流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夏天鸟岛热闹的特点。突破重难点。

三、发挥整合的优势,利用网络课件突破重难点,促进新知识的内化

《鸟岛》这篇课文用词精妙。如“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青绿色的鸟蛋……”如果一味就课文理解,比较抽象,学生不易体会。所以我在教学这一重点段时,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创建了一个可供学生亲自操作的绘画平台,让他们通过画自己心目中的鸟岛来体会文中的词语和意境,收效很好。

纵观整堂课的设计,我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通过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课堂。丰富的活动把静止的、封闭的、模式化的教学转变为现实的、开放的、有个性化的教学,让学生真正学得有趣、学得轻松。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14

大一的上学期就要过去了,回想自己这一学期的学习情况,有进步也有不足。今天我有这样一个机会,好好思考,总结一下自己的学习,这可以说是很必要的了。

回想起自己在没进大学之前,自己努力着要好好学习,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我为此努力着,奋斗着。记得在小学的时候,我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争取考到北京去,去看一看那个精英聚集的城市是否能有我一席之地,再在那找份好工作。当初的梦想很单纯,我也是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的。我花我的大量时间在学习,对学习有这极大的兴趣,可能是有了目标的原因吧!我的成绩也是很好,总是班里的前几名,与大家也很谈的来,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互相督促,互相鼓励。那真是一段人生美好的记忆啊!上了中学我的学习也是一如既往,从未动摇过。我感觉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有了人生的追求,并且付出了大量的时间。我一直认为人和人没有什么智力上的巨大差异,一些人之所以在学习上取得巨大收获,是因为他所付出的时间比常人多的多。俗话说,笨鸟先飞。如果我们没有什么天赋,又想取得成功,我们就必须先飞,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我的中小学时代的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进入大学以来,我的生活和学习有了明显的改变。我是一个北方人,我习惯了家乡的一切。而我的大学是坐落在南方,首先从生活上就有很大区别。我习惯吃面食,他们习惯吃米饭。语言上,我刚开始听不懂他们的方言,他们所共知的一些事。我顿时有一种孤立的感觉,交流上出现了障碍。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是省内的学生,我努力找寻我与省内南方同学的共同之处。通过聊一些省内大家熟知的一些事,我慢慢和他们打成了一片。现在,我们之间已没什么障碍了。我已融入了这个大学生活。

大学的学习与高中有了很大的差别,课的种类多了,难度也加大了,不过课余时间也变的充裕,自由了。大学是人生的一段重要旅程。我很重视,我每天都坚持学习,预习,复习,做练习。刚进校,我们就组织了,计算机二级考试,大学英语分级考试。我凭着高中扎实的功底,顺利通过了这两门考试。我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了,也变的更加积极了。有一些科目有着很好的表现。不过也有不足,我的高等数学,学的不好。由于难度大,课程紧,我很难跟上老师的步伐。一度成绩下降。其实与我的学习态度也有关。我一直试图找到提高我的成绩的方法,我开始每天做高数试卷,开始不会做,不过慢慢地,我就上手了。以前不懂的问题,通过做综合卷,解题能力有了提高,也慢慢理解了。不过只有这样是远远不够的。我虽然学习没有什么负担,有好的学习环境。不过我要想在我的学习方面继续取得成就,一个完善,详细的计划是必不可少的。

大学是一个大舞台。在这里能学到好多东西。大学生活要有计划,才能更好的利用好这段时间。在大的计划中,我要提高个人的修养,开阔自己的眼界,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尤其是为人处事的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要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在活动中,找寻自己的不足和优势,并完善。

在学习计划中,首先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还有学习毅力。其实我的学习毅力有待提高。为了改善我的学习,我制定如下计划:

一、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保证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给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做个安排。

二、保证学习时能心无旁骛,集中注意力,做什么事情都能百分百的投入。注重效率和质量。注意劳逸结合,学就拼命的学,玩就开开心心地玩,既要保证学习,又要注意压力的缓解。这要从小事一点一滴的培养,我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三、找寻更加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修正,提高学习能力。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学习总结,提高对学习的认识,对方法的运用。有时总结,比学新知识更重要。

四、在上课方面,要下狠功夫,做好预习工作,要跟上老师进度,甚至可以先学。

五、就是要克服惰性心理,不能偷懒,坚持执行自己的计划。很多情况,学习没有提高不是没有计划,也不是没有动力,更不是没有目标,而是没有毅力。没有坚持。

说到底是没有对学习的认识。没有思考,不知道学习为了什么。

我参加大学生学习指导之后,受益匪浅。不是学到了好的学习方法而感到受益。而是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说,思考。对学习的思考,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这门课使我更加开阔眼界。思想上也提高了不少。对于老师上课所举的一些案例,所做的一些剖析,很是佩服。老师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经验,传授给了我们。使我们少做错好多事,少走好多弯路。

大学生学习指导是一门启迪人生的课,是一门经验交流的课,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15

《看云识天气》上完了,感触颇多。下面我谈一谈我的教后反思:

1、语文课首先要解决教什么。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精美的科普说明文,内容丰富翔实,贴近生活,说明方法科学适当,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虽是说明文,但文章通俗易懂。那么,这节课我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教气象知识,还是按正常的说明文去教说明文的知识?好像都不大好,因为这是语文课,而不是地理课,而且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科普文),讲一些枯燥的说明文的知识也许会不感兴趣。并且,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和课后习题中都没有提及说明文的知识,却提到了比喻的修辞方法。那么我究竟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语文能力呢?我的教学目标究竟应该设置为什么?

经过几番思索和查阅资料,我确定了该课的教学目标应该从知识性、条理性、生动性几个方面去设置。 另外,根据单元提示,我觉得应该训练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提炼信息的能力,还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其科学精神。

2、语文课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训练。

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重要的是掌握分析课文的方法。

1.)在探究文章的条理性的环节,我提示学生一种概括内容的方法:提炼总领句,找段落中心句,相同内容的段落归类,同学们很快理清了这篇文章总——分——总的说明顺序和小的段落层次。并提示学生会举一反三。这些方法对学生学习语文应该是长期受益的。

2.)在教学云的形状、光彩与天气的关系时我采用前置自学的方法,学生在课下自己设计表格,填写图表,然后在课上观看图片的形式来完成,我认为这样可以使学生把云的各种形状、各种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展现得一目了然,脉络清晰,而且能提高学生提炼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以及抓住事物特征进行介绍的能力。还明确了画图表的好处,对于其他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3.)在找比喻句时,因为所有学生都能很容易找到,所以也采取课下作业的形式完成,课上交流。然后和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结合起来,对照学习,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两种知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在完成了比喻句的赏析这一环节之后,我设计了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介绍云的活动,要求用上比喻句,全班同学兴趣大增,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表达能力。然后,我又设计了一个我是“小小预报员”的活动,要求学生像电视中天气预报员那样预报天气,学生的兴趣更浓,全班参与,效果极好。

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教学设计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更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10.《天气与生活》教学反思 篇十

一、求真务实, 写真不写假

写作的原则乃是“以真为美, 以假为丑”, 这虽是个定论命题, 但确实又是一个写作实践中常要决断的问题。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常会发现, 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多有瞎编乱造的毛病。这自然是学生“没啥可写”又必须要“完成作业”所至。既然对真实、现实的人和事没感觉, 没兴趣, 没啥可写。那么, 他们就只好把自己高吊在虚幻的半空中去瞎编瞎套作文了。然而, 学生们一旦离开了自己真实的生活去写作, 就只能是缘木求鱼, 竹篮打水;他们一旦不能从自己个体的生活经历、人事接触上去找寻心灵感应的写作素材, 其作文思路必然是乱如杂草, 内容是空如皮囊。这里, 教师则必须耐心地帮助学生走出写作的思想误区, 教育学生认识到“写假作文”的危害。设想一下:如果初中3年里, 学生所写的作文都是在进行着瞎编作文的训练, 那该是多么可怕可悲的一件事啊!由此, 教师一定要教导学生明确“写作必须要紧贴生活”, 只有真实的生活才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如春天来了, 学生又刚学过朱自清的散文《春》, 教师布置写篇《春》的作文。一些同学仿照着朱自清的《春》千篇一律地编写了一通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而一学生则因真情而发, 开篇写道:“我不喜欢春, 尤其是下雨的时候……”原来小作者慈爱的父亲病患的日子恰恰是在那绵绵的春雨季节里。拿这两种作文相比, 谁优谁劣呢?前者缺乏个体的情感而一味模仿他人的作品, 就只能使自己陷入假模假似的泥沼, 而后者敢于独抒性灵的真情实感的作文则明显胜人一筹, 这就是写“真”的魅力所在。

二、紧贴生活, 写小不写“大”

写作的“源头活水”来自生活, 那么我们中学生的生活又是怎样的?一写作文就抱着脑袋喊“头疼”的中学生会说:“我们的生活太平常了, 太平淡了, 平平淡淡的生活真的没啥可写!”其实, 影响学生写作的又是这个认识误区。既然写作的原则是“紧贴生活”, 而真实的生活又恰恰是身边的那些小人物、小事件组成, 那就不必回避和嫌弃我们的现实生活, 教师对此的引导则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我们的生活不是缺乏美, 而是缺乏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新课标指出:“不同学段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 教师应“引导和促进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各种途径, 运用多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在选取素材上, 为什么写作要求“写小不写大”呢?不是不应写大, 而是因为从一般角度上来讲学生的生活原本就是从家门到校门, 从校门到家门, 他们的生活空间就这么大, 接触的人事就这么窄。我们没有办法去躲避这个窘境:过去战争年代, 董存瑞炸碉堡, 黄继光堵抢眼的壮举他们没赶上, 今天的汶川抗震救灾、北京的奥运会勇夺金牌也不是他们都能亲身经历, 亲眼所见。由此, 对学生的写作不要指望或立足于写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上, 反而应教导他们清醒头脑, 端正视听, 踏踏实实地将自己的脚落在“原生态”的大地上。教师应告诫学生:写作的素材从哪里来?抛去幻想吧, 只能尊重现实——从平凡的细微的生活里撷取。学生只有开启心灵, 睁大眼睛, 从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去发现、去挖掘、去体验才能捕捉到生活中真实的美丽。要说一定要写出什么“大大的”主题来, 那也只能依附于“小小的”人和事了。如期末考试铃响了, 甲乙俩同学击掌加油。“击掌”其动作有多大?“加油”之事又再小不过。然而, 击掌加油的过程是这样的:在连续十几天的熬夜复习中, 甲同学终禁不住昨晚精彩足球比赛的诱惑, 他放下书本一睹球赛至夜半。一早, 正睡眼惺忪又自怨自艾地来到教室时, 却受到了乙同学真诚宽慰地鼓励——“多大点事, 咱好好考!”后来的考试过程和结果我们不必再去推测, 眼下选取“击掌加油”而写的作文则成功了, 这就是写“小”的亮点所在。

三、与时俱进, 写新不写旧

教导学生写作为什么又要强调“写新不写旧”呢?这是因为中学生在写作中, 常常不是先去考虑发现、挖掘最新最近的生活素材, 而是不由自主地先去回首旧有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了。这也本无可加以限制和指责, 但我们怕的是中学生一旦养成这种写作的惯性思维, 长此以往就会对最新的、最近的人和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熟视无睹而麻木不仁, 继而产生了又一个意义上的“没啥可写”。所以, 教师应教导学生“写新不要写旧”。如写《母亲》为题的作文, 学生一上笔就想到写自己很小的时候生病卧床, 母亲在身边陪着自己又是喂药又是喂饭的情景。诚然, 那应是感人而怀念的, 但是今天的学生已长大, 轻易也得不上什么大病了, 故少了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温暖感觉, 也不再有骑在父亲肩上嬉戏的快乐。但如今的母亲放弃了精心抚养儿女了吗?如今的父亲消减了深沉的爱子之情了吗?没有, 都没有!一切爱的奉献依然在日积月累地继续, 甚至由于年迈力衰生活操劳, 而更努力更艰辛而显得精神更伟大, 更不一般了!糊涂的恰恰是我们的中学生在感知上忽略了它、模糊了它。这里, 教师只有细心地引导学生认真地反思自我, 重新认识熟悉又陌生的亲人, 引导学生与时俱进地学会用心去观察体验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生世界, 力凿写作的新“泉眼”。这样, 他们就不会再为“没啥可写”而“头疼”了, 写“新”便会成为他们有意识的追求。如一学生这样写《母亲》——今天, 妈妈将做好的一碗面条端在即将出门上学的我面前, 原来昨天自己随便说道:“早晨要是能吃到一碗热面该是多好呀。”真是说者无意, 听者有心, 我不禁心头一热——你看, 学生写今天的这“一碗热面条”不就是在演绎着一出新版的母子情吗?长大了的中学生在感动中, 将“妈妈臂弯温暖的往日”与今天的生活衔接了起来, 一个“爱”字又新添了一份厚重, 这该是写“新”比写旧更动人的所在吧。

综上所述,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 应努力端正学生写作思想的认识, 耐心解除他们写作中出现的心理障碍, 热情鼓励他们紧紧贴近生活去写自己所见所闻的真人真事, 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乐于善于去写身边不起眼的小人物、小事情, 去写一日新似一日的生活, 这就是笔者说的作文要写“真、小、新”的内涵。教师如能再给学生教些写作方面的技巧并加以练习, 那么, 我们的学生就一定会“下笔如有神”, 写出令人惊喜的好作文来。

摘要:中学语文教师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努力投身作文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力求取得又好又快的教学效果, 而端正学生对写作的认识态度则是关键所在。

关键词:作文教学,紧贴生活,写真,写小,写新

参考文献

11.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 篇十一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云彩知识的科技小品。课文以云的变化为线索,以怎样看云识天气为重点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告诉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在备课时,我力图体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为了以教材调动学生,使学生乐学,并将一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语文课堂不必包办。毫无疑问,在这短暂一节课中,学生对云与天气的关系了解肯定是粗浅的。并教会学生品味生动语言的方法,以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认真地反思。成功之处:

1、情境导入。我以前不久台风布拉万登陆哈尔滨的事件作为导入语,学生有亲身体会,一下子把学生带入情境,为后面学生的投入打下良好的基础。

2、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始终处于求知的状态之中,教师在课堂的任务只是观察和思考、发现和指导,教师没有包办代替。

3、整个的教学设计是比较合理的,环节很紧凑,问题的设置具有梯度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足这处也是明显的:

1、教师在时间的控制上,不尽合理,后面的环节有些草率。

2、课件的使用不够自然和熟练。今后一定加强训练。

3、对于学生的发言,缺少有针对性的评价以及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12.《天气预报》优秀教学反思 篇十二

接下来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那就是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但是如果采用看图讲述的方法,会很枯燥,结合这点我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我决定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灵活教法,这样给学生创造了更大的思维空间,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活跃思维。而这一环节的设置也受到了老师们的普遍好评,说内容不仅不枯燥了,反而更活了,自己也在享受着知识大餐。

而本节课的亮点我采用科学活动小小天气播报员的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也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播报天气情况,孩子们不仅认识了天气符号,也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这也是科学课和语文课的有机结合。

但是,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在时间的把握上,我拖堂了2分钟,这一点是课堂大忌,因为在活动环节时间没有控制好。其次是老师们向我提出的,那就是提问时还要照顾到后面的孩子,可能是我考虑要调整课件,在这方面确实做得不好,没有注意到这点,还有就是对于一些课堂生成性的问题的回答,这点我自感惭愧,因为自己的科学知识储备确实不足,我还要加强学习,因为科学是很严谨的。

13.《天气与生活》教学反思 篇十三

【教学设计一 (修改前) 】

知识目标: (1) 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 获得识别阴晴雨雪的知识; (2) 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阴晴雨雪; (2) 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课文

导入:请看过《三国演义》的学生讲述“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这个成语故事。让学生想一想诸葛亮能知过去和未来, 有呼风唤雨的本领, 他是神仙吗?并在课本中找答案。 (板书课题, 出示教学目标。)

二、朗读品味, 整体感悟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共同完成下列问题。

1.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2.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云的光彩?

三、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

1.教师示例介绍晴天云简表。

2.学生分组设计雨雪天云简表和云的光彩表, 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预示的天气。

3.图片展示, 请学生描述云的形态、特征、预示的天气。

4.文字描述:请学生根据下列的文字判断是哪一类云, 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 在蔚蓝的天空中, 一朵朵的白云, 像“万花筒”一样, 花样无穷无尽;有时候像一群群白羊在空中奔驰, 跑着跑着就没了影;有时像在清澈的湖水中开出的洁白无暇的莲花, 其花型各异, 争奇斗艳, 好不壮观。

(2) “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云”是哪种云, 会出现什么天气;展开想象, 描述一下当时的天气情况。

5.学生根据画面或课文的描述, 以第一人称的方式, 选择你喜欢的一种云作自我介绍。介绍要求: (1) 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 (2) 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大家好, 我叫卷云, 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 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 可我最轻盈, 站得也最高, 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 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6.品味语言:记叙文中, 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 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 一般简称为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 使得行文生动活泼, 饶有趣味。请仿照示例造句, 从形状入手, 展开充分的想象和联想, 既考虑静态, 又兼顾动态, 以求动静结合之妙。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 像河流, 像雄狮, 像奔马……

造句:

(1) 夜幕四合, 周围的群山……

(2) 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教师示例:

(1) 夜幕四合, 周围的群山, 像驼峰, 像闸门, 像卧佛, 像长蛇……

(2) 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像眼睛, 像流星, 像彩绸, 像长虹……

本文文字优美, 请同学们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

例句:

(1)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 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 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 大雨倾盆。”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变化无常。

(2)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天上挂什么云, 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这个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招牌”生动地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

四、重点研讨

思考: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 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 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吗?学生速读课文, 先独立思考, 然后小组交流, 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 先用“天上的云, 真是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一句总说, 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 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 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 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如第3段, 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 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研讨】

南明洁:《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在教材中没有被强调为“说明文”, 在单元教学提示中与体裁相关的表述只有一句:与科学密切相关。陈老师你是怎么考虑的?再介绍一下你的教学设计。

陈锡娟:这是课改中七年级教材淡化文体的体现。所以我在备课时注意挖掘文章的人文内涵, 把语言品读作为教学内容, 让说明文的课堂同样具有文学的意蕴。在教学内容里设计让学生会理解生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处。

南明洁:但是淡化文体, 不是说我们在教学中就不考虑文体。我理解的“文体”不是指概念上的体裁, 我理解“文体”应该包含一篇文章在语言表达、行文思路等方面不同于其他文章的独特的东西。《看云识天气》有一个突出的特点, 就是全文条理清晰。我觉得备课时应该把这点考虑进去。

洪岩:这点陈老师的教学设计考虑到了, 就是第4个环节。但感觉这样设计教学, 对教材的这个教学价值体现得不够充分。没有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活动, 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效果。南老师说的意思是, 不能因为淡化文体, 就把教学内容和文体完全脱离开。应该把文本的文体特征当做教学内容设计的一个参照物, 设计与文体相关的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内容。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对文体知识概念的死记硬背。

林云红:那这么说的话, 最后那个重点研讨的环节可以和第3个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就突出这篇课文最主要的特点, 学生活动也充分。教学组织也显得更周密一些。

张京京、张培培:要考虑文体特点的话, 我们觉得修辞手法的练习可以考虑模仿《看云识天气》里的句子, 从把事物说得形象生动的角度设计一个练习。

南明洁:是的, 关于条理清晰这个特点, 我们在初三复习时经常和学生举这篇文章的例子。它用分类的方法, 把云和天气的关系介绍得非常清楚。

洪岩: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寻找文本的思路, 概括和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说这篇课文是一个让学生了解思路清晰的样本。这恰好也是单元提示明确的教学内容。把这篇文章当做学生进行概括和归纳能力训练的样本或例文。

陈锡娟:是啊, 那我可以设计让学生在文章上进行圈点勾画, 把体现文章结构、条理的语句画下来。

洪岩:可以在具体操作上指导学生画什么, 怎么画, 为以后养成好的自主阅读习惯打下基础。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特点, 可以不用复杂的概念方法指导, 简单基本一点的就可以, 这篇《看云识天气》, 主要有两种语言标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一个概括语, 一个是过渡句。陈老师在教学设计里也提到了, 比如:第1段“天上的云, 真是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就是一句概括语。第2段“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 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是过渡语, 同时也是概括语。让学生画这样的句子, 但一定要让学生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种阅读方法, 通过概括语或过渡语理解、概括和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后还要反复训练。

林云红:要这么说, 标题就是一个最大的概括语啊。

洪岩:是啊!这可以称为“标题语”。加上前面两种, 我们都可以称为文章的“关键语句”。这个概念七年级的学生是不难理解的, 同时也是语文教学最应该教给他们的东西。所谓“关键语句”就是指能表示主要信息的语句。以《看云识天气》为例, 这个主要信息, 指文章说明话题 (对象) 的类别、范围、思路等。学生把这些关键语句找出来, 就等于把课文的这些内容要点掌握了。学习这类文章都可以用这个方法。

张京京: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备课时, 得考虑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区别。特别是语文这个学科, 教师要重新思考“教学内容”, 以前我们都是把“教材内容”当做“教学内容”了, 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张培培:是这样, “教材内容”是文本本身, “教学内容”是根据教材本身的“教学价值”确定的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教教材没有从“教学论”角度对教材进行“教学”处理。

陈锡娟:对, 我们还要有“活动”意识。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性就体现在这样的活动中。阅读教学的价值一定体现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得到阅读能力。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洪岩:是的, 这样的话, 文本的“教学价值”也就得到体现了。总体来说, 要把握文本阅读的教学价值和教学内容, 我们的依据就是作为个体的文本, 它自身的特点和这个特点如何能作为样本和例文设计出什么样的学生学习活动, 这个活动一定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其他类似文本的能力为目标的。

陈锡娟:我可以重新考虑一下这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二 (修改后) 】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 找出能体现文章主要内容和要点的关键语句, 从而概括、归纳和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要点和整体思路。

2.模仿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语言进行表达练习, 体会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在说明事物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入 (略)

二、速读课文

1.提出速度要求:找出文章中的概括语、过渡句, 用不同符号标识。

2.学生速读。

3.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1) 标题的概括作用。

(2) 第1段概括句:“天上的云, 真是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3) 第2段是过渡句, 也是概括句:“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 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后面3段对这句话进行展开说明。

(4) 第3、4、5段中“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低而厚密的云层, 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段“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 也都是概括句, 体现了文章的要点。

(5)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6) 根据速读成果交流讨论“诸葛亮”的神通广大。

(7) 第3、4、5、6段对各种云和云彩的介绍, 也有一些表示层次脉络的词语, 如“那;如果……就……还会……当那……接着……最后……就变成了……还可以……”这些词语标示时间、空间的变化的词语叫做“时空指示语”, 也是指示阅读逻辑或思路的语言。 (如果有学生画出这样的词语,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交流。)

三、练习反馈

小组分配任务完成课后练习一, 完成后交流。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形式不同的表格。例:

四、语言练习

1.教师导入:记叙文中, 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 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 一般简称为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 使得行文生动活泼, 饶有趣味。请从形状、情态、颜色等入手, 展开充分的想象和联想, 模仿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 像河流, 像雄狮, 像奔马……

造句:

(1) 夜幕四合, 周围的群山……

(2) 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3) 请观察校园里各种树木的形态, 模仿课文里的句子, 运用比喻拟人等方法对它们进行说明描绘。

2.交流模仿造句作品, 教师做好作品点评。

3.以“比喻”为例讨论这样说明事物的作用。

明确:有些事物很难描摹, 打个比方, 就容易讲清楚, 而且显得生动形象, 活泼有趣。

【修改说明】

教学目标要体现《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的教学价值, 而确定《看云识天气》教学价值的依据是这篇课文的文体特征。在课程改革初一教材淡化文体的情况下, 我们把《看云识天气》的文体特征确定为:根据文章清晰的说明顺序层次, 确定和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上面。经过讨论, 我们认识到《看云识天气》教学价值的确定, 只是确定了《看云识天气》文本的教学价值, 真正的语文教学的课程价值还应该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设计上。

在研讨中, 我们认为要实现“培养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和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达能力”, 我们要有较强的教材“样本”和“例文”的意识, 要把教材当做“样本”或“例文”, 培养学生阅读这类文体的能力, 把培养阅读能力当做首要的教学目标。

那么, “清晰的说明顺序和层次、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如何把他们转变为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呢?就需要语文教师对教材文本进行二次加工处理, 把它们转变为具体和可操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这样的加工处理, 是考验教师, 特别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的, 因为语文教学就是这个特点, 它不同于其他学科, 教学内容就是教材内容。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需要语文教师自己根据教材进行挖掘。

这样, 我们把陈老师教学环节第四项和第二、三合起来, 设计了让学生圈点寻找关键语句这样的教学活动, 然后设计一个检验学生掌握文章要点的反馈练习, 即填写表格。重点在前一方面:关键语句的种类、怎么找关键语句、怎么在书中画出关键语句, 这些都是教师要教学生和学生要在自主阅读中去做、去实践的。

“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我们设计了语言表达活动:摹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方法说明事物的语句。通过这个语言表达活动, 学习和体会这种说明事物的方法的作用和运用。

这样, 集中和整合教学目标, 把其他不能体现这些教学目标, 旁枝末节的教学设计都删除了。

【总结】

这次备课活动是我们申请“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重构的实验研究”课题前的一次教研活动。

当前, 在“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上, 国内一些著名语文教育专家, 比如王荣生、李海林先生, 已经给出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总括, 那就是, 要寻找、确定和构建一个确定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他们对这个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一些先行的理论依据和做法。其中一点就是建议一线语文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在实践层面探索可用的语文教学内容, 从一个个具体的文本入手, 探索和研究有效的、可操作的语文教学内容。

当前, 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该教的没有教, 不该教的乱教”, 这就是所谓“语文教学内容问题”。具体表现在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缺乏对教学目标形态化和精细化展示, 造成教师机械化地照搬教学参考书内容。把语言运用学习教成文学史知识和文学概论知识的学习等。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作为一线教师和语文教育研究者要做的是, 依据“教材内容体系”, 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体系”, 最后在这个框架内, 结合自己学识的具体情况, 确定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我们能做的工作就是在实际教学中寻找能重新构建教学内容的理论依据, 从而选择和确定新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具体点说, 就是打破现实无效的教学内容, 寻找一个可信的理据指导我们确定和选择一个有效的语文教学内容。这就是本课题“重构”的含义。

通过对《看云识天气》集体备课, 我们找到一些依据。当然, 这也只是一个个例。但是说我们找到了一个确定文本教学价值和教学内容的原则, 也许更准确。这个原则应用到其他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藤野先生》一课中, 我们根据《藤野先生》这篇散文的叙事和语言特点把“如何通过叙述和描写表达对故人的怀念之情”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设计了把握叙事方式、品味语言和表达练习等教学活动。

再比如, 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我们研讨《伟大的悲剧》教学内容。根据文本的大量的“摹状词”的运用和“伟大”与“悲剧”之间矛盾关系这两个特征, 设计摘选和理解摹状词, 运用系列摹状词整理文章内容和故事情节;运用文章关键语句和细节描写解读“悲剧”和“伟大”所在。

上一篇:人口普查讲话材料下一篇:鼓励孩子的话简短 激励孩子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