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坚持艰苦奋斗精神的价值意义

2024-10-01

论坚持艰苦奋斗精神的价值意义(精选7篇)

1.论坚持艰苦奋斗精神的价值意义 篇一

亲爱的领导同事们: 大家晚上好!

今晚很高兴和家人们一起分享心得,金九银十,九月已经来了,据相关数据房地产市场已有明显回暖迹象,作为房地产的下游行业也必将迎来需求剧增。祝愿家人们都能在这充满希望的季节里加倍努力,有所收获。

台湾作家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里有一句话: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一株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的百合花,它的心中一直有一个念头: “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为了这个目标,它坚持不懈,努力释放内心的力量,最终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8月26日雅加达亚运会田径比赛,中国名将苏炳添以9秒92的佳绩在竞争激烈的百米大战中夺冠,并创造了新的亚运会纪录。站在巅峰上的冠军,往往被认为有着最棒的天赋。但是苏炳添的最初并没有那么耀眼,在初一启蒙教练曾带着苏炳添几次去市体校,但是教练都没有看上他,觉得他身材太矮,将来没有发展空间。但是他从未气馁,靠着严格自律和咬牙坚持,苏炳添跑到了国际顶尖的赛场上。马云说过:今天会很残酷,明天会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大部分人会死在明天晚上。很多人都会羡慕马云的成功,但是我们要清楚,马云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换取的。多年以后,功成名就的马云来到他当年一手创立的海博翻译社,题下了四个大字:永不放弃。它传达着这样一种精神:做任何事情,你可能会碰到很多很多的挫折与失败,但是只要你坚持下去,永不放弃,那么你就一定可以成功!连温总理总理对马云的评价都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和一个不屈的灵魂。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获胜的关键不在于瞬间的爆发,而在于途中的坚持。你纵有千百个理由放弃,也要给自己找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很多时候,成功就是多坚持一分钟,这一分钟不放弃,下一分钟就会有希望!谢谢大家!

2.论坚持艰苦奋斗精神的价值意义 篇二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对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作出了全面部署, 号召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 共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团结就是大局, 团结就是力量”, 十八大报告中这一铿锵有力的论断, 源于党和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经验, 也是党中央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殷切希望。新世纪以来,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 我们团结一心战胜了非典疫情、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我们有效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等经济领域严峻挑战;我们成功克服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重困难, 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 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阶段,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 也对可能遇到的风险挑战有充分准备。前进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同样会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只有胸怀远大理想, 坚定必胜信念, 坚持团结奋斗, 奋力攻坚克难, 才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坚持团结奋斗,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十八大报告强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巩固和加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 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凝聚起更加强大的力量, 最重要的是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团结奋斗, 必须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念。中国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 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夙愿。这个宏伟目标,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有了实现的可能。改革开放的关键抉择, 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伟大进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无比光明的前景。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念, 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坚持团结奋斗, 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干大事、创大业, 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在抗御和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外族侵略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为五千多年来中国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支撑。越是艰难困苦, 民族精神就越能焕发出熠熠光彩。改革开放以来, 党和人民坚持不懈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应对和战胜各种困难挑战, 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为当代中国繁荣富强提供了新的强大动力。面向未来, 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把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坚持团结奋斗,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 人口多、底子薄是基本国情,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有坚强的政治保证。历史充分证明, 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亿万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征程上, 坚持党的领导, 我们一定能够万众一心, 形成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强大力量。

宏伟蓝图要靠团结奋斗化为美好现实。“团结就是力量, 这力量是铁, 这力量是钢, 比铁还硬, 比钢还强……”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 奏响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新乐章。

3.论坚持艰苦奋斗精神的价值意义 篇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五四精神;意义

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017-0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一重要论断,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借助和挖掘一切形式、方法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其中蕴含的五四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五四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统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其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源泉就是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2],它不仅是五四运动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现代中华民族精神中最积极的组成部分。五四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指导和实践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五四精神的当代体现,二者相互联系,内在统一。

首先,爱国、进步精神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五四运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运动,爱国主义是五四运动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永垂不朽的主旋律。1919年10月,李大钊在演说中发出号召:“我们今天应该把国际帝国主义侵略我们的痛史,细数从头,把五四运动的精神,牢牢记住,誓要恢复国家的主权,清洗民族的耻辱。”[3]这种争主权、雪国耻的五四精神,正是爱国主义精神。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仍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不仅包含热爱祖国、维护统一的一般内涵,还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深刻内涵,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思想解放运动,解放思想、破旧立新在五四运动中得到集中体现。在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文艺理论家周扬曾高度评价了五四进步精神,他指出“中国有史以来还不曾有过这样一个敢于向旧势力挑战的思想运动,来打破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旧传统,推动社会的进步。”[4]在这场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打破旧思想、旧道德、旧伦理,广泛介绍各种新思潮,探索改造旧中国、旧社会的途径,从遵从旧礼教到崇尚新道德,从习惯旧观念到接受新思想,从信奉君主专制到崇尚自由民主,从以欧美为师到崇尚苏俄,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这场变革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也孕育了现代社会进步最需要的精神力量——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改革创新精神。因此,五四运动的爱国、进步精神发展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所在。

其次,民主、科学精神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和灵魂。五四时期,进步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和批判封建传统,同时广泛宣传民主思想和民主理论,力图改造陈腐的旧社会,创造一个“德莫克拉西的新社会——自由平等,没有一切阶级一切战争的和平幸福的新社会。”[5]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从“民众的势力是现代社会一切构造的唯一基础”[6]的认识出发,强调一切权利归人民,谋求“最大多数人至最大幸福。”[7]因此,建立民主政治,成为五四时代先进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成为“五四”高扬的一面旗帜。这种政治理想是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五四运动的另一面旗帜是科学,这种科学不是提倡自然科学的具体研究,而主要在于提倡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在反帝反封建的不断探索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指导爱国主义继续前进的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将它变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有力武器。随着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8],一批革命知识分子成长起来,开始以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观察社会、改造社会,马克思主义也成为了五四运动中后期的主流思想。回顾历史,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因此,五四时期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五四精神的继承超越

五四运动以西方民主与科学为武器,对封建主义展开了彻底批判,引进并初步建立了现代的价值观念体系,从而为中国社会及其思想文化观念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开启了最初的历史性转换。时代在变迁,新的环境赋予了五四精神新的内涵,并在党中央概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加以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本质和规律的科学而又严谨的理论体系,它是对五四精神的超越式继承。这种超越式继承,不仅促进了五四精神的延续和发展,也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带来了动力。

继承和超越爱国、进步精神,就是要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团结和凝聚一切力量的内核,爱国精神在五四运动中得到生动的诠释和展现。随着历史的发展,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特色,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了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又形成了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奥运精神等。这些精神不仅继承了爱国主义传统,而且将爱国精神与当时的时代特征紧密结合,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形成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最伟大的民族精神。而五四运动作为新旧思想和新旧文化的分水岭,也开启了思想大解放的先河。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探索,就是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体制上的每一次重大创新,政策上的每一条重大调整,实践上的每一步重大发展,都得益于思想的不断解放。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经进入全面攻坚阶段,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鼓起更大的勇气,付出更多的艰辛,突破旧体制的束缚,在全社会形成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和文化支撑,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继承和超越民主、科学精神,就是要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五四运动所提倡的民主是人民的民主,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就是要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项制度逐步完善,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了很大的保障。但是我们仍要看到,在民主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我们要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尽快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各项机制,将发展民主和完善法制结合起来,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而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形成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为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国家大力发展繁荣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同时,党中央高度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科技领域硕果累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为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创造条件。

此外,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更是对五四精神的继承和超越。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是对五四爱国、科学精神的直接体现,“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是对五四民主精神的间接阐述。与此同时,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变了五四时期对旧道德、旧文化的全盘否定态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重新审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其优秀内容加以发扬光大,构成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期指导和引领我们社会精神生活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是对五四精神的超越式继承。

三、弘扬五四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而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弘扬五四精神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充分贯彻全会意旨,响应时代号召,把握五四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大力弘扬五四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一)弘扬五四精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

早在五四时期的探索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就已逐步认识到一个国家的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看社会经济图表中的统计数据,也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精神面貌[9]。五四先驱们大胆地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在改造国民性的基础上,重塑人的灵魂,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向前的精神动力。我们应该首先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才能对其加以认识。纵观历史,五四运动是20世纪初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对后来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乃至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人们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掀开了近代中国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的新的伟大斗争的序幕。进入新世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五四运动已经成为历史,但其保留下来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却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历史依据。社会实践揭示了五四精神的巨大价值,历史经验证明了五四精神的正确性,人民群众肯定了五四精神的重要意义。因此,弘扬五四精神,必然会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

(二)弘扬五四精神,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氛围

回顾波澜壮阔的20世纪,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发扬着五四精神,把自己的一腔热血一片挚诚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为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民族的振兴献出青春、智慧和力量。其中爱国主义一直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2009年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10]这一讲话精辟概括了五四时期的主题。每当我们回忆或提起五四运动,脑中就会浮现出这样的场景,在内忧外患、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国将不国的旧中国,大批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聚集在“爱国”的旗帜下,一起砸碎旧的枷锁,蔑视反动势力的淫威,发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呐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勇敢地投身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洪流中,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史诗。在五四运动营造的爱国主义氛围中,我们感受着眼前整个中华民族的激动与热情,重温近代落后挨打的沉痛教训,那种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更加热烈而深沉。缅怀历史,触景生情,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在不同领域激励和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我们用心体会五四精神的实质,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时刻准备着接过革命先驱的重任,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

(三)弘扬五四精神,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五四时期,为探索改造中国社会的理想方案,先进知识分子们采取开放的态度,引进西方的各种学说、思潮,经过反复思索、比较,并加以实践检验,才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特别是在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三次论战中,正确认识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最终发现马克思主义才是改造中国、改造社会的最理想的思想武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对外交流的增多,国内思想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进一步凸显,主流与非主流思想并存,这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带来巨大挑战。在多样思潮共存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借鉴五四时期面对各种思潮的历史经验,解放思想、悦纳异质,厘清多元思潮的相互关系,明确各种思想的本质和目的,用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从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因此,弘扬五四精神,尊重文化差异,包容异质思想,在多样化观念中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61.

[2]杨生平.五四精神是伟大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兼评种种五四精神观[J].红旗文稿,2011,(7).

[3]李大钊.这一周[J].北大经济学会半月刊,1924,(24).

[4]周扬.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N].光明日报,1979-05-08.

[5]郑振铎.《新社会》发刊词[J].新社会,1919,(1).

[6]李大钊.要自由集合的国民大会[N].晨报,1920-08-17.

[7]陈独秀.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J].长城,2004,(2).

[8]沙建孙,龚书铎.五四运动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0.

[9]赵永福.五四精神在新世纪的发扬光大[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11).

4.试论艰苦奋斗的时代意义 篇四

张照庆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环境中,艰苦奋斗虽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内涵是相同的,本质是一样的。这就是知难而进,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工作作风;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自强不息,埋头苦干,开拓进取的革命风格;励精图治,克勤克俭,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深刻理解毛泽东关于艰苦奋斗的思想理论,对于强化艰苦奋斗的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振奋艰苦创业的精神,实现党的宏伟目标,仍是颇有裨益的。

一、毛泽东关于艰苦奋斗的思想理论是变革中国社会的精神动力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巨大精神支柱和推动力量。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经历过无数战乱,屡遭严重灾难。但它始终用艰苦奋斗的铁肩铁臂去承受和征服千难万险,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毛泽东曾盛赞中华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他还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形象地概括了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精神,并与中国革命实际相联系,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族人民要把它看作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极其优秀的光荣传统,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毛泽东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汲取了艰苦奋斗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并把它置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之中,紧紧围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任务,不断地在理论上加以总结和提高,在实践中加以提倡和发展,使之结出硕果。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毛泽东艰苦奋斗思想理论产生和形成的沃壤,是它得以发挥指导威力的环境。而毛泽东又把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优秀传统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它在空前范围内发挥了巨大作用。

毛泽东是我党积极倡导和推广艰苦奋斗精神的光辉典范。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就肩负起变革旧社会,推翻旧制度的历史重任。但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凶残,国内反动势力的强大,革命力量的弱小,斗争环境异常艰苦,要取得革命胜利,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必须作出艰苦的努力,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毛泽东正视了这种现实,并始终把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作为团结人民,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变革社会的重要法宝。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对红色根据地实行疯狂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使根据地军民的斗争与生活处于极度困难之中。然而,在根据地里,党和红军内上上下下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什么人都是一样苦,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①,创造了在物质菲薄,战斗频繁的恶劣环境中,红军仍然能维持不敝的人间奇迹。1930年初,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分析批判了党内一些人认为红军力量弱小,革命处于低潮,做艰苦的工作是徒劳的错误观点和怀疑红旗能打多久的悲观失望情绪,统一全党思想,振奋斗争精神,多次挫败敌人的围剿,为以后胜利完成长征任务奠定了思想基础。1935年12月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总结红军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取得长征胜利的经验时,进一步讴歌了艰苦奋斗精神,并精辟地指出:“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1939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把现在许多人中间流行的那种自私自利,贪生怕死,贪污腐化,萎靡不振的风气,根本改变过来。“共产党历来更提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从而深刻地阐明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与执行正确政治方向之间的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内在关系。不久,毛泽东便把艰苦奋斗确定为抗大的教育方针,从理论到制度上成为我党建军的重要原则和造就革命军人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中国革命的发展趋势逐渐变好,一些人便忽视眼前的困难,盲目乐观起来。针对这种情绪,毛泽东及时指出:“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要贪便宜。”“我们面前困难还多,不可忽视。”③1945年12月,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毛泽东在给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指示中一再强调:“建立这种根据地,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必须经过艰苦奋斗”,“必须人人下决心,从事最艰苦的工作。”“干部中一切不经过自己的艰苦奋斗,流血流汗,而靠意外便利,侥幸取胜的心理,必须扫除干净。”④从而为我党领导下的东北军民克服主观障碍,夺取解放全东北的胜利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础。新中国诞生前夕,毛泽东科学冷静地分析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形势及党内外一些同志的思想变化,在党的七届二次会议上更加明确地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⑤

全国解放后,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较大改善,毛泽东又多次提醒人们:“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⑥1956年11月他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根本的是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⑦并且批评当时的报纸上片面地、不合实际地宣传要改善人民生活,而对勤俭建国,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同甘共苦这些东西,很少宣传。并要求以后报纸的宣传重点要放到这方面来。1957年他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强调:“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针对一些干部革命意志衰退、骄傲自满、贪图享乐思想滋长的问题,他又明确指示:“要经过整风,把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传统好好发扬起来”,“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⑧。

毛泽东关于艰苦奋斗的思想理论,不仅展示了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刻的政治远见和彻底的革命精神,而且体现了他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一思想理论强化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总结了我党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武装了中国人民,成为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和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使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无处不闪耀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崭新风貌和灿烂光辉,显示着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英雄气概和创造精神,展示着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成就。

实践证明,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军民坚持长期艰苦奋斗,才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使“一穷二白”的贫困国家走上了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在这种历史性的变革中,在毛泽东关于艰苦奋斗思想理论培育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已经使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优秀传统融进了全新的政治内容,成为中华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将继续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二、毛泽东同志关于艰苦奋斗的思想理论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的力量源泉

建立在科学态度上的艰苦奋斗,必将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又为艰苦奋斗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综观人类历史,古今中外的任何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振兴崛起,经济腾飞,兴旺发达,都是在曲折中奋斗、在困难中拼搏、在艰苦中创业所取得的。同时,经济的发展又为艰苦的创业实践创造了更有利的物质条件,增强了艰苦奋斗的积极性和持久性,推动现代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世界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几百年自强不息的艰苦创业,走上现代化经济强国所创造和总结的人类文明成果和有益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了艰苦奋斗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定了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重大战略目标。党的十四大对今后五年争取国民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做出了具体布置和规划,即要使国民经济以平均每年百分之八至九的速度增长;要力争加快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积极发展各类市场,抓紧价格、劳动工资的改革;大力推动社会保障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改善和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要围绕转变政府职能这个中心环节,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各级政府机构改革;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等。实现这样的宏伟目标,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任务艰巨,困难很多,时间紧迫。靠唱高调,显然实现不了;指望天上掉下一个现代化,也不可能;企求发达国家发善心,也不可靠;幻想地上长出金币,更是痴人说梦。唯一的途径就是发扬务实作风,老老实实地艰苦奋斗。正如毛泽东所说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达到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⑨“在社会主义事业中,要想不经过艰难曲折,不付出极大努力,总是一帆风顺,容易得到成功,这种想法,只是幻想。”⑩所以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尤其强调:“现在大政方针已定,关键在于真抓实干,切不可丧失发展的机遇。”由此可见,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那种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艰苦奋斗精神“过时了”的观点显然是毫无根据的,是十分错误的。

现代化建设不是一个静止的观念。因为社会的发展是不停顿的,人类的进步是无止境的。因此,不论社会发展到那个阶段,艰苦奋斗都将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诚然,建国以后,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奋斗,特别是近十五年来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得到发展,国家财力显著增强,物质基础日渐丰厚,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为加速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使人们依托已有的成果,在新的起点和新的层次上更大地发挥创造性,去实现更高层次的理想。但是,由于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起步阶段,人口众多,家底很薄,资金短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这些矛盾和问题与加速现代化建设形成强烈反差。在这样的条件下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我们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需要我们立足于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一步一步地开拓前进,坚韧不拔地拼命苦干,用聪明的才智和勤劳的双手改善现代化建设的条件,需要通过艰苦创业的劳动换取事业的成就。如果不全面理解艰苦奋斗与现代化建设的相互关系,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不再普遍地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就不能达到,到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艰苦奋斗精神永远不能丢。任何时候,它都是我们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我们实现经济腾飞的基本保证。

艰苦奋斗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有具体的、丰富的、科学的内涵,而且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自身。战争年代,由于环境残酷,战斗频繁,艰苦奋斗精神主要表现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冲锋陷阵,勇敢杀敌。建国初期,由于百业待兴,整个国家处于迅速恢复国民经济阶段,艰苦奋斗精神主要表现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艰苦奋斗精神主要表现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计名利,任劳任怨。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艰苦奋斗不再是被动地在贫困中挣扎,或者消极地忍受苦难的折磨,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革命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的进取意识和开拓精神。它蕴含着崭新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征:

其一,就是解放思想,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模式的改革,是再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神圣的开创性的事业,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实现确有实效的改革和具有发展的创新,并在世界激烈竞争的舞台上站稳脚跟,跻身于先进行列,就必须树立必胜的信心,抓住历史的机遇,解放思想,敢闯敢干,敢冒风险。在改革的实践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学会一切自己不懂的东西,汲取人类先进的经验,走出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探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新途径、新境界,从而,使生产力要素活跃起来,为经济建设注入活力和增强后劲。然而,创造的花环是用荆棘编成的,崭新的成果是用血汗浇灌的。其中不乏要历尽千辛万苦,经受失败、挫折和痛苦的考验和磨炼。如果离开了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必将一事无成,甚至要被飞速发展的历史所淘汰。

其二,就是知难而进,刻苦攻关的进取精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经济腾飞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脑力劳动将逐渐取代简单劳动。这就要求劳动者,一方面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科学知识,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实行科学生产,科学管理,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和同样时间的劳动,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高质量产品。另一方面要加强新科技的开发研究,在消化吸收现有的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创新,开辟新的高科技领域,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然而,任何一项新科技的创造发明,都是在充满艰辛和困苦的奋斗中实现的。例如60年代,我国核工业和航天工业部门的广大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牢记毛泽东艰苦奋斗的教导,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自力更生,废寝忘食,拼命苦干,艰苦创业,填补了我国高科技的空白,打破了外国核垄断的局面。这一光辉的业绩,既展示了我国知识分子知难而进,刻苦攻关,无私奉献的英雄气概,又证实了艰苦奋斗精神在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艰难玉成”正是这种实践的精辟概括。

其三,就是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献身精神。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坐而论道唱高调不能解决问题。我们的社会主义脱胎于经济赢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实现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的完善和发展,为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创造丰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任务相当艰巨,不是短期内轻而易举办得到的。这就需要人们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发扬“老黄牛”精神,勇挑重担,任劳任怨,全身心地投入;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奉献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在真抓实干的奋斗中,创造财富,造福人类;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服从整体,顾全大局,甚至牺牲个人利益乃至宝贵的生命。那种习惯于来“虚”的,不愿意干实事,把艰苦奋斗只看作他人的事的思想是万万要不得的。如果没有亿万人民在工作中埋头苦干,在困难中艰苦创业,在利益上不怕吃亏,在改革中锐意进取的意识和实践,现代化建设便不可能取得成功。

其四就是崇尚节约,克勤克俭的节俭精神。古人讲“成由勤俭败由奢”,的确是精辟的经验之谈和至理名言。虽然我国经过近15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今非昔比,但是并不富裕,同发达国家相比,长时间形成的差距还远未消除。贫穷仍然象一座大山沉重地压在我们肩上。改变这种状况固然需要外援,而且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可以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但是,借的钱是要还的,技术也要用钱去买,国内方方面面的改革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些资金只能靠努力生产来换取,靠全体人民勤俭节约来积累。所以讲艰苦奋斗,离不开节俭精神。

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毛泽东艰苦奋斗思想理论的重要内容。当然今天讲节俭,不是再当苦行僧,更不是要求人们在过去的低水平上形式主义地搞那些吃“忆苦饭”之类的小动作。而是要在生产上用最少的投入争取最大的产出,用尽量少的物质消耗生产出尽量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要在工作上不推诿、不拖拉,增强时间观念,以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努力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劳动生产率;要在生活上发扬勤俭节约的美德,精打细算,量入而出,节约开支,不搞脱离生产发展水平的超前高消费,把节省下来的钱用于现有生产技术的改造和扩大再生产上来。实践证明,把节俭的精神长期坚持和发扬起来,资金就会积少成多,国家就会由穷变富。

总之,艰苦奋斗是现代化建设的力量源泉。在艰苦奋斗中求发展、求富强是我们的基本原则。江泽民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六十四个字的艰苦创业精神,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精神的精辟概括,也是对毛泽东关于艰苦奋斗思想理论的新发展。这是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创业实践中所需要的精神支柱和遵循的行动准则。

三、毛泽东关于艰苦奋斗的思想理论是指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向高层次发展的理论指南

用毛泽东关于艰苦奋斗的思想理论教育全体人民、武装全党,不仅是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而且是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四有”新人,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侵蚀为中心内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南。只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自觉地用艰苦奋斗的思想理论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才能建立更高层次的与现代化物质文明相适应的精神文明,才能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更加成熟,更加完善。

然而,目前我国的精神文明的社会化程度还不高,给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还有限。特别是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和党的政治思想工作一度削弱等等原因,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很大成绩,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生活条件稍有改善之后,一些人淡化了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观念,滋长了奢侈腐化、铺张浪费的歪风。他们盲目地用我国的低收入与世界发达国家的高消费相攀比,甚至醉心于“能挣会花”,生活上大肆挥霍。有些党员干部经不起权和利的诱惑,道德观念沦丧,精神支柱错位,理想信念崩溃,热衷于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以至陷入贪财、贪色、贪物、胡作非为的境地,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挫伤了群众的创业精神,损害了“两个文明”建设。因此,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十分英明的战略决策。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有助于克服腐败之风。腐败是人类的大敌。一切腐败现象都是相悖于艰苦奋斗思想理论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尽管其表现形式不同,但其本质特征都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原则,丧失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如果在执政党内腐败之风盛行,势必影响到民心向背和安邦定国。固然在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的过程中,执政的地位容易滋生腐败现象,掌权的干部容易被权、钱腐蚀,但是,这并不是产生腐败现象的必然和任腐败行为泛滥的借口。应该说,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是给执政党的党员和干部提供了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干四化、做贡献的舞台,而不是提供了贪得无厌地疯狂吃四化的机会。艰苦奋斗是党的世界观的外在表现。它体现着党的性质和宗旨,关系着国家的形象和事业的兴衰。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如果不把立足点放在致力于艰苦创业、发展经济、造福人类上,而是为政不廉,以权谋私,甚至巧立名目,把有限的财富糟踏掉,挥霍掉,那还有什么希望呢?怎么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呢?从历史上看,革命战争年代,条件那么艰苦,人民群众始终支持共产党;60年代初,生活那么困难,人民群众没有与党离心离德;“文化大革命”期间,形势那么严峻,人民群众没有失去对党的信任。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当前我国正在从深层次上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在新旧体制转轨,两种体制相互交叉的时期,腐朽的东西往往会千方百计依附于新生事物而滋生蔓延,并伴随着发展变化的情况而改变其手段和方式。腐败之风的花样、手法,也会不断变化和翻新,而且有很大的欺骗性、破坏性和腐蚀性。腐败作风,极大地损害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文明和党在群众中的威望,是没有志气的一种表现。只有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以艰苦奋斗为荣,以奢侈腐败为耻的思想,自觉地清除腐败,为政廉洁,才能赢得众望所归的领导威信,在全社会抓艰苦奋斗的教育才能有说服力,惩治并遏制腐败之风才能取得成效,人民群众才会振奋精神与党和衷共济,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两个文明”建设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有助于抵制拜金主义。拜金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和道德观的集中表现。其核心就是“金钱第一”。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连他们的本身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也不知道还有别的痛苦”(11)。

诚然,金钱是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都离不开钱。财力匮乏引发的后遗症,让人们吃尽了苦头。改革开放强化了人们的功利意识,带来了经济领域的空前活跃,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致富为荣,贫穷为耻已是人们的共识。金钱并不总是散发着铜臭,它可以成为一把通往更高殿堂的钥匙。然而,用什么方式挣钱和怎样用钱,不能不是我们探讨问题的关键,不能不是我们衡量精神文明程度的一把尺子。真理向前迈进一步便成谬误。应该看到,在发展商品经济,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金钱至上,拜金主义也沉渣泛起,并滋生蔓延。它污染着社会环境,腐蚀着人们的灵魂,扭曲着生命的价值趋向。一些人把金钱万能,“有钱能使鬼推磨”视为人生哲学;把“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奉为恪守的信条;把损人利己,唯利是图,巧取豪夺当作理所当然的事。在他们的眼里,自身的价值是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一切活动是以金钱作酬码;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完全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这种金钱的刺激和滋润,导致一些人在经济活动中,不惜慷国家、企业之慨,以收取贿赂;有的人千方百计坑集体,坑人民,捞油水,肥自己;有的人则多拿钱多干活,少拿钱少干活,把无私奉献看作痴人之举;有的人利用金钱拉关系、通关节、开绿灯,以求逍遥法外;甚至有的人为了金钱不顾国格不要人格。这些恶疾的萌发,破坏了人们生存的环境和人类的自身利益。

社会发展既要讲功利价值,又要讲奉献价值。不求功利,只讲奉献,人类社会就会失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奉献也只能是“虚”的东西。而只讲功利,不讲奉献,人的精神就会萎缩,社会生产力将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所提倡的是通过艰辛的创业和诚实的劳动获取必要的合法的收入,它与资本主义凶恶残酷的原始积累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所提倡的是把更多的资金用于办实业,搞教育,丰富物质文化生活,创造更高的社会文明,而不是贪图享乐,挥霍无度;我们所提倡的是在辛勤劳动中实现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富裕,而不是拉大贫富差距,造成社会分配不公,给一些否定改革开放,怀疑现代化建设的人以种种口实。

承认物质利益,并为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而奋斗,这是毛泽东艰苦奋斗思想理论的一条原则。但是承认物质利益和功利价值,并非提倡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个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决不是提倡个人都向‘钱’看。”(12)要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反对“一切向钱看”腐朽思想的有效办法就是教育和动员全社会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打击那些见利忘义,不劳而获的不法行为,弘扬共产主义的道德情操,树立勤劳致富文明发财的思想观念,加速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舍此,别无他途。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有助于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既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因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长期、艰苦的任务,需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一代一代坚持不懈的奋斗。中华民族的文明传统和优良作风能否继承,成千上万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理想能否传下去,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建设新中国的成果会不会丢失,关键在于能否造就千百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奋斗拼搏和无私奉献。正如江泽民曾指出的:青年是社会中最富有活力的部分,是我们事业的希望。社会主义祖国的美好未来需要青年一代去创造。所以,青年一代能不能成为党和人民期望的“四有”新人,能不能坚持和发扬老一代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途和命运。

艰苦奋斗的创业实践,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人们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反映,是创造社会文明的巨大精神动力。同样,艰苦奋斗的创业实践,离不开崇高理想和正确人生观的驱使和指导。只有树立起无产阶级的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激发人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建功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才能为造就“四有”新人奠定基础。

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四有”新人的培养,不可能在温室里形成,只能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在艰难困苦的斗争中磨硕,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锻炼,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拼搏,在艰苦创业的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换脑筋,长才干,逐步确立起来。从而努力“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模范,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做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忠于职守的模范,做反对各种腐败现象、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模范。”(13)真正成为懂得马克思主义,有政治远见和工作能力又富于牺牲精神,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党的事业奋斗不息的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所以,艰苦奋斗的社会实践是“四有”新人成长的必要的客观条件和环境。而一代一代“四有”新人的茁壮成长,又能保证艰苦奋斗精神代代相传,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升华。

综上所述,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艰苦奋斗思想,既蕴含深刻的政治意义,又有极强的实践意义,而且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艰苦奋斗永远是我们时代的旗帜,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石。今天我们提倡和强调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不是引导人们重走“穷过渡”的老路,不是甘愿死守贫困再过苦日子,而是振奋精神,积极主动地向艰难困苦作斗争。固然奋斗不是为了吃苦,但是奋斗必须吃苦。只有在这种艰苦奋斗的创业中陶冶道德情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我国富裕和文明的程度。可以相信,全社会崇尚和发扬艰苦奋斗之时,就是中国社会腾飞之日。愿艰苦奋斗精神蔚然,两个文明建设结出硕果。

(作者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党史研究室)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65页。

②《在延安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的讲话》(1939年5月1日)。

③④⑤《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163页,第1179、1181页,第1438—1439页。

⑥⑦⑧⑨⑩《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30页,第329页,第419—420页,第386页,第379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564页。

(12)《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297页。

(13)江泽民在1993年纪念“七一”座谈会上的讲话。

5.论坚持艰苦奋斗精神的价值意义 篇五

时隔4年零4个月,59岁的林建华又站在北京大学的讲台上,一时间百感交集:“面对着曾经一起学习工作数十年的朋友、同事,面对熟悉的北京大学,一时间,真不知道说些什么。”

2015年2月15日上午,在北大全校教师干部大会上,林建华从第26任校长王恩哥手中接过帅印,成为这所学府117年历史上的第27任校长。

“北大从来不止是一所学校,她是人们心中的图腾,寄托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在就职演讲中,林建华深情地说,“世界上恐怕从来没有一所大学能如北大这样,与一个民族的命运如此紧密相连、休戚与共。”

而林建华本人的命运,更是与北大血脉相连。从1978年进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直到2010年12月出任重庆大学校长前,除了期间有4年多时间在在德国、美国研究无机固体化学和无机材料化学外,林建华人生的20多年时间都在北大度过。

在这里,他在固体化学领域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此后,从学校的普通教师,到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教授、教授,化学学院院长、校长助理、教务长,再到北大副校长、常务副校长,他一路走来,付出了勤勉的努力,教学成果丰硕。

如今,回忆起自己的燕园时光,林建华仍感到温暖。“在我的心中,北大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使我们亲密无间、肝胆相照。”

一些北大教师至今仍对这位当年低调、务实的“家庭成员”有着良好印象。

一位在北大工作多年的教师告诉记者,林建华在北大时作风务实,也很了解北大。“即使在担任常务副校长期间,也一直没有放下手头的学术工作。”

北京大学教授饶毅也发表文章称,“林校长曾多年任北大教务长,关心和推动了北大本科教育改革,为北大作出过切实、显著的贡献。”

离开北大后,林建华曾先后赴任重庆大学校长、浙江大学校长,致力于推行高校改革,尤其是过去一年在浙大8个院系启动综合试点改革,逐步向分权管理转变,建立新的研究所和中心并广招英才,探索建设完善合理的现代大学体系。担任几任校长的磨砺也让林建华对“校长”这个岗位有着自己的体会:“校长是个为社会和师生服务的岗位,不一定最有智慧,但一定应当善于集中大家的智慧;不是全才,但一定应当豁达乐观、知人善任。”

一些北大师生认为,此次重返北大,林建华肩负重任。如何带领这所中国最高学府实现中国大学立德树人的使命,努力向世界一流大学奋进,是摆在这位新任“掌舵人”面前的一道严峻命题。

对此,林建华15日也向对北大全校教师干部介绍自己的“办学经”和奋斗目标。

他说,大学有责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校长院长,没有高低贵贱,不论学派亲疏,大家都心平气和,平等地争论学术,探讨学校发展。

他说,大学发展,必须坚持自己的精神传统和核心价值。不能为世俗而抛弃学术的独立与尊严,不能为名利而哗众取宠、放任自流。大学的精神和文化应是简单、纯洁的,不允许有尔虞我诈、奉承迎合,也不应有急功近利、好大喜功。

6.论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 篇六

一、雷锋精神的具体内涵

雷锋精神, 顾名思义, 就是以雷锋的姓名命名, 以雷锋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甘于奉献、乐于助人等精神为基本内涵, 在社会生活及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与发展, 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 主要表现为:

(一) 坚定不移的爱国精神。

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 就要像雷锋同志那样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而这种坚定的政治信念总体表现为三个“全心全意”的思想和风格, 也就是:全心全意为党工作;全心全意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是雷锋精神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 同时, 也体现了雷锋同志正确的人生观和崇高的价值观追求, 是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灵魂所在。雷锋曾经这样说过:“我活着就是要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同时, 他也说过:“我要发扬革命先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优良的传统, 全心全意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作出更多更好的成绩。”雷锋同志正是怀着这种高尚的理想与信念, 用短暂的一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誓言, 为广大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二) 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毛主席曾感言“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 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艰苦奋斗一时易, 艰苦奋斗一世难。然而, 雷锋的一辈子向世人证明了这种可能, 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之中。发扬雷锋精神, 就要像雷锋同志那样,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同时也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内容, 更是人们一切信心、力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高尚品质的指引, 才有了当代“微尘”慈善事业的发展, 以及在2012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当代雷锋”荣誉称号的郭明义等事件和人物的出现。雷锋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深深打动着亿万中华儿女, 并不断激励着我们投身于无私奉献的为人民服务事业中去。

(三) 艰苦奋斗的敬业、创业精神。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发扬雷锋精神, 就要向雷锋同志那样“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引导青年牢固树立艰苦奋斗思想, 不管在什么岗位上, 青年人都要立足本职, 埋头苦干, 奋力拼搏, 勇挑重担, 勇于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异成绩。”不怕苦、不怕累,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 正是雷锋精神在事业上的具体体现。雷锋同志自觉服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他忠于职守, 爱岗敬业, 精益求精, 不贪安逸享受, 不妄自虚度年华, 这是雷锋精神在当代的社会环境下赋予我们的行为准则与目标, 鼓励我们不断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努力。

二、学习雷锋精神的必要性

(一) 学习雷锋精神的社会需求。

在每年的学习雷锋日、学雷锋活动月到来之际, 各级政府、各类社会团体以及全国各大高校都会举行一系列活动来学习雷锋精神, 以此号召全社会帮助别人。一直以来, 学校教育都告诉我们要多做好事, 长大了像雷锋叔叔一样为人民服务, “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然而, 公交车上不给老人让座, 帮助别人却被反咬一口的现象却屡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内。社会上部分人“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界限逐渐模糊”。“南京彭宇案”、“小悦悦事件”等事件的发生, 告诉我们在当前这个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社会, 自私、金钱、利己等不良思想与作风正充斥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违背道德、损人利己的事正在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蔓延。

(二) 学习雷锋精神的时代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需要多维度的实践, 其中就包括真善美的道德实践。而雷锋精神作为凝聚一代又一代人的道德支撑力量, 感召着全国人民团结奋斗, 辐射着超越时空的正能量,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精神坐标。活在人们心中的雷锋精神, 即使世代带来沧桑巨变, 它也仍然犹如精神空间的强大磁铁, 散发出震撼人心的恒久魅力。当前和未来一段历史时期, 我们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取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胜利, 就一刻也离不开雷锋精神的指引和激励。雷锋精神以艰苦奋斗为人生品格, 以敬业奉献为不变信条, 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本支撑, 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取向,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它有利于激发人们建设文明风尚的巨大热情, 对构建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需要雷锋精神, 治理社会的道德问题需要雷锋精神, 凝聚广大的群众力量需要雷锋精神, 总之,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过程中,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领域, 都需要雷锋精神这一道德维度的支撑, 都需要雷锋精神的普照, 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要求, 体现了公民道德意识的高度自觉, 它适应人的自由发展的需要, 在新时代彰显着崇高的价值和无穷的追求”。

三、雷锋精神的传承路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并不矛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雷锋精神的价值观提供了日益强大的物质基础, 使人们在追求个人本位的同时, 逐渐认识到道德及价值观念的积极作用, 并能在学习与生活中时刻践行雷锋精神, 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 强化对雷锋精神内涵及价值的认识, 在理论的基础上践行。

雷锋精神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得以丰富, 而今, 雷锋精神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热爱祖国, 艰苦奋斗, “螺丝钉精神”以及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等, 这些精神让我们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21世纪深深地理解和领悟到了雷锋精神的时代魅力。人们只有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 意识形态的觉醒, 才能更好地践行雷锋精神。

(二) 加强舆论宣传, 营造浓厚氛围, 在理论传播中践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 技术的进步, 传播知识的媒介在增加, 人们学习知识的领域也随之拓宽, 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 为弘扬雷锋精神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的人物访谈、专题讲座和报告会等活动, 用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个人事例, 让新时期的雷锋精神走向道德价值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经济社会, 用不断升华的雷锋精神指引着人们更好地融入到学习与生活中。

(三) 创新活动形式, 建立激励机制, 在活动参与中践行。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我们应该在参与中学习, 在学习中参与。为了更好地践行雷锋精神, 应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 组织广大党群干部在发展生产、民主管理、维护稳定、民族创建等方面践行雷锋精神。在社区、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 鼓励大家在生活中争做雷锋, 助人为乐, 无私奉献, 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 应当建立相应的“防范机制”保护争当“活雷锋”的人, 不让做好事的人吃亏, 保障学雷锋活动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 .总政治部编.雷锋日记选[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89

7.论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 篇七

关键词:艰苦奋斗;大学生;途径

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005-01

一、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艰苦奋斗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提倡勤俭节约、珍惜财富的意识,为达到目标不畏艰难困苦、锐意进取的思想品格,是乐于奉献的行为品质。

二、提倡艰苦奋斗精神的必要性

1、继承我党光荣传统的必然要求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仍然要牢记革命先辈的历史足迹,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建国以来,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光荣传统,并把艰苦创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写进了党的基本路线。

2、从我国国情出发的必然选择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虽然国民生产总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然不容乐观。只有动员全体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勇往直前,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要想祖国兴旺发达,社会不断进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发达的现实。

三、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薄弱的表现

1、生活上表现为自我服务能力差

现在的大学生赶上了好时代,出生的背景大都在改革开放以后,从小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宠着长大,根本没做过什么家务活。他们普遍都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长大,导致了家长和老师对学习成绩的高要求,动手能力的低标准。甚至有学生觉得自己自进入大学开始,就不用做家务了,自己的事情也不想做了,找父母或花钱让别人代劳,轻视体力劳动。

2、学习上表现为心态浮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浮躁功利的习气也逐步渗透到大学生群体中。现在的大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浅尝辄止、不求深究学习规律和技巧的现象。功利心强,市场需求成了他们学习的唯一目标和宗旨,所以出现了很多学生连课都不去上,甚至一学期下来连老师的名字都不知道的奇怪的状况。有的学生一学期结束,也没去过图书馆几次,顶多考试的时候去突击一下。考前不努力,等到考试的时候就想着找老师开小灶,押题猜题。

四、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的途径

1、贯穿于日常生活教育中,培养节俭的品质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从小处入手,從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首先,从最基础的单元班级和寝室入手。一般来说,大学生经常在班级和寝室活动,在这些地方涌现出来的节俭奋斗的先进个人和典型事例对整个大学生群体都具有很好的示范和教育作用。其次,要尽可能发挥教师的榜样效应,充分展现天底下伟大灵魂工程师的积极意义。再次,艰苦奋斗教育必须在家庭的协助下进行,家长要有意识地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比如培养学生忆苦思甜的革命精神,让大学生懂得怎样去面对挫折,树立良好的心态,更好地巩固和提高学校艰苦奋斗教育的实际成果。

2、贯穿于实践教育中,磨砺自强不息的品格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大学生在农村、山区亲身经历的事情,使他们真切的看到我国和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切身体会到农村人民的艰辛,认识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从而激发民族自尊心,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觉继承和培养艰苦奋斗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真知,在内心受到强烈震撼和共鸣的同时,加深对艰苦奋斗的必要性和精神实质的再认识,在实践中培养自身的劳动观念和集体主义的概念,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和劳动人民之间的感情,加深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3、占领网络空间,加强勤俭奋斗精神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选择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高校应注重开辟多种渠道,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网络,搞好艰苦奋斗教育的网站建设,形成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构建一个多方互动、立体化、多元化的网络勤俭奋斗教育阵地。

参考文献

[1] 吕桂宁.加强艰苦创业意识教育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9).

[2] 苏成筑.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荣辱观教育[J].世纪桥,2007(1).

[3] 陶韶菁,雷育胜.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大学生创业问题探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4] 田建国,陈燕.高校如何教育管理改革开放中成长的新一代[J].高校教育管理,2009(1).

[5] 张丽苹.学生要增强节俭意识[J].高校理论战线, 2007(7).

上一篇:气象类竞赛判断题下一篇:酒吧圣诞节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