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大学 优秀作文

2024-10-12

我心中的大学 优秀作文(共13篇)

1.我心中的大学 优秀作文 篇一

大学究竟长什么样子呢?我在心中曾构想了好多幅大学的图景。

我首先想到大学的“大”。它应该大得像一座城市,环境应是干净优美的,有美丽的花园,有宽阔的操场,有舒适的宿舍楼,有先进的科研实验室,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那环境、那设备比我现在的学校气派了不知多少倍。

住在这座城市里的学子们,和我一样都是充满理想、积极上进的年轻人。大家来自祖国的各个地方,但都是为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学习,苦练本领,报效祖国。

在这里,与我朝夕相处的除了聪颖上进、知书达礼的伙伴们,就是知识渊博、学有所成的教授、导师。同学们互帮互学,教授们精心教学,大家和睦相处,学习生活安排得既愉快又丰富。上课之余,各种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你可以参加各种兴趣活动,如体育运动、唱歌跳舞、琴棋书画、社团活动,锻炼身体又积累工作经验;也可以静静地躲进图书馆里看书,遨游书海,或者三五知己漫步在校园的林荫小道,呼吸着醉人的花香,畅谈理想和人生……

老师说:“大学是学校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工作前的最后一站。”我想,当我们读大学时,已经长大成人了,绝不需要像现在这样在父母和老师的呵护下无忧无虑地生活。我们是等待展翅的雄鹰。

这就是我心中的大学,我要勤奋读书,为实现我的大学梦而努力。

2.我心中的大学 优秀作文 篇二

走过共渡时艰、迎难而上的2009年,我们迎来了充满期盼的2010年。2010年将是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承前启后、落实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注定了将会是不寻常的一年:

2010是世博之年,全球的目光将聚焦上海,也为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我们将精心策划,全力以赴做好上海世博会各项报道工作,在着力扩大集团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的同时,抓住世博会的机遇,练好内功,充分利用世博媒体联合行动这个平台,探索传统报业采编流程的再造的模式和经验,打造一支全媒体的采编队伍,促进集团内部资源整合。

2010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将走向纵深。一系列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和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包括报业在内的文化产业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作为一家大型传媒集团,我们将实质性推动非时政类报刊的转企试点改制,激活机制,促进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通过整体规划,继续做强报业,保持主流媒体品牌效应,支持文汇报、新民晚报的报系拓展与整合创新,支持上海日报拓展外宣影响力,促进东方早报扩大市场影响力,扶持系列报刊面向市场、拓展业务;同时,我们还将大力发展文化、印刷、投融资等相关产业,通过构建多元的经营结构,努力实现“促转型、谋发展、惠民生”的目标。

2010年,世界传媒发展的关键词是变革与转型。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完全散尽,新技术、新媒体的步步紧逼,让传统媒体的转型迫在眉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报业集团向传媒集团转型势在必行。文新集团将在这些年发展基础上,充分利用制定新五年规划的契机,从传统“报纸业”向现代多媒体传媒业转型的方向入手,实现新的战略性布局。在市场化的环境中培育和拓展报业新媒体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重点扶持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独特盈利模式的新民网、上海日报网和上海对外信息服务热线的发展,加快新闻信息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推进图片中心等新媒体项目实现突破,推动内容生产转变为内容产业,探索报业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新领域、新模式。

信息技术的进步对传统媒体或是新兴媒体都带来至关重要的作用。技术为先导推动媒体发展,技术应用于媒体发展需求,技术更好服务于媒体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显现,信息技术对媒体的作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提高工作效率生产效能,二是推动资源整合、共享与互动,三是获取信息便捷,提升出版系统安全性。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尤其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相关技术更是占了重要角色,主要表现在对传媒行业的引导和推动,迫使我们加大创新力度。就目前而言,新兴的媒体或传播形式层出不穷,而且实现了经济上和技术上的成功,如新浪、MSN、QQ、淘宝网,Google等,这些都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压力,但同时又给予了强大的推动力,可以说一个崭新的多媒体时代已经来临了。

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传统媒体已经到了转型期,新技术在这个转型期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必不可少。这些年我们在新媒体领域和信息整合及数据库建设上,加大了关注度和投入力度。建立了文汇报、新民晚报以及系列报刊自创刊到现在几十年的报纸汇索数据库,还建立了图片中心,收集了集团内外上百位老记者拍摄的珍贵照片和上海解放前后的史料照片10多万幅。在统一技术平台上实现集团采编平台的整合与采编信息共享,由此推出的媒体联合行动新闻信息服务平台在北京奥运会报道中已显露身手,今年我们又推出上海世博会联合行动全媒体平台,在采编复合出版上再作一次探索和尝试,并实现移动采编和多媒体采编发布。下一步,我们将在资源整合和新媒体及3G移动领域作更大的探索,拓展报网互动和流媒体应用。融合全媒体和互动技术,使互动式传播的有效性大大优于推送式传播,并通过报网互动等渠道,实现双向、多向、开放性的交流平台,以此推进媒体发展,打造媒体品牌,提升媒体功效,促进报业集团的转型。

发展在于改革,改革在于创新。2010年的工作艰巨而繁重,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以更为务实更开放的心态迎接发展的关键之年。

广州日报社副社长、大洋网总裁梁泉在新的一年里,媒体业将通过数字化转型迈上新的台阶。

经济危机一方面使媒体经营面临了一些困难,但同时也使得受众资源与经营资源更趋集中,对于市场中站在前列的媒体,经济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刚过去的一年,在社委会正确领导下,我们在危机中抓住了机遇,广州日报进一步扩大了区域内领先优势,集团的新媒体业务也实现了影响力与经济效益的高速增长,因此,也更坚定了我们对集团自身发展战略的信心。

新的一年,一方面是对经济回暖的期待,同时媒体业在体制改革、用户细分、数字化转型、媒介融合、全媒体采编、整合营销、跨媒体跨地域发展、手机无线等领域内面临着众多新的探索与挑战。这边互联网经济仍在高歌猛进,那边移动互联网已经迎来了爆发点,而移动阅读器、户外终端等新媒体终端企业更是迫切要与传统媒体进行结合。如何继续发挥传统媒体内容优势,保有传统阵地,同时主动出击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参与竞争,寻找传统媒体在数字领域的新经济支点,依然是业界面临的共同话题。作为报业与新媒体的从业者,我相信在新的一年里报业与数字媒体的结合将更加紧密,数字新媒体将继续为行业创造更多的机遇并涌现更多成功案例与创新做法,国家对新媒体市场的规范化要求也将成为传统主流媒体数字化转型新的契机,媒体业将通过数字化转型迈上新的台阶。

作为报业,技术的首要任务仍然是保障生产,提升企业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因此对我们来说,技术作为报业“采编业务创新的助推器、经营管理创新的催化剂”定位没有改变。可以说,我们最近上线的OA系统,EIP,人力资源ERP管理系统,以及对报业生产系统的各种升级都是对这样一个定位的注释。

但同时,报业的新媒体转型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媒体市场下的产品创新、服务提供、业务平台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与创新,技术与业务结合更加紧密了。因此,在新的发展要求下,信息技术更要成为新媒体产品与业务创新的引擎与关键因素。

广电总局广科院科研管理部主任付明栋

新的一年必将是广电网络整合提速见效的一年,是三网融合开始历练的一年,可以预见新问题会接二连三,新闻素材必将会丰富多彩。衷心希望能够团结一心,凝聚力量,为民谋福,为国添光。

信息技术是推动发展的支撑力量,作用之大,如日出东海,光照四方。期望新技术根基于现实的需要,从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方便读者的角度开发应用,去其浮躁,还原根本。

新华社陆小华新媒体时代,更需要传媒领导者与操作者具有很强的技术利用能力。

2010年1月1日,开启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在我看来,这个十年,将是新融合时代。

全球合作从经济领域进入到更多领域,从共同应对气候变暖到共同促进文化多元化,从利益合作到生存合作。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是巨大威胁,文化单一化同样是对人类文化存在、信息存在的巨大威胁。

传媒领域的媒介融合,也会进入一个新历史阶段。从世界范围观察,传播工具的泛媒介化、传媒形态的全媒体化、传媒业态的多媒体化、融合取向的新媒体化、运作模式的跨平台化等等,必将推动传媒业的结构重组,谁更适应.谁就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在我看来,这个十年,更将是解释权竞争时代。正因为所有的传统界限都在弱化,各种力量都一定会努力在新融合时代新格局中确立自己的位置与影响范围。因而,竞争依然在激烈进行。其焦点之一,是解释权竞争。解释世界,从而影响世界;解释趋势,从而影响趋势。在解释中,实力天平就会悄然漂移。在这样的竞争中,思想的力量,会在判断与预见被事实验证中更显强大,智慧的光辉,会在融合与竞争中体现人性的力量。

在新融合时代,要掌握形象塑造权和解释权,必须顺应传媒竞争的新趋势,主动而有效地利用影响传媒竞争格局演变的新因素。超越传统的从技术层面、市场层面观察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媒介融合、视觉传播、即时共享,是影响传媒竞争格局的新关键因素。媒介融合,是对现存者的挑战、给赶超者的机会;视觉传播,是超越语言与文化阻隔的传播方式;即时共享,是满足信息、心理、决策需要的传播方式。充分利用这关键因素,就是在新融合时代中国传媒业必须有的新选择。

如果要我谈点对技术发展的期望,那么我期望并相信信息技术能对传媒、特别是新媒体的发展提供更为强劲的动力和突破性进展。我称这个阶段为新媒体时代,更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发明、技术和手段应用于传媒领域,越来越多的信息传输和处理手段演变成传媒工具,越来的信息工具集成到便携终端上来。

在新媒体时代,更需要传媒领导者与操作者具有很强的技术利用能力。这首先需要把握技术方向。总的看,信息技术正朝着移动化方向发展,在移动化引领下,速率更高、随身性更强、环境性更强、使用更便利。这个移动化不仅是指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结合,而是以空天一体的手段构成人们全活动范围、全工作圈、全生活圈的传媒环境。其中,卫星使用的更进一步生活化及其与通信网、互联网的进一步融合,将是新的空破口之一。

大众报业集团副总编辑赵念民新技术可以降低在旧思维下不可能降低的成本。

竞争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在同一元素争高下,窄路上跑马,倾轧践踏,没有赢家;一种是在不同层次见优劣,弃旧路而辟新径,或展翅或扬帆,在大处新处,轻松取胜。当竞争严酷到“少赔就是赢”,当不独辟蹊径就难以生存,科学技术是唯一的仰仗。回首数千年经济发展是如此,当下的媒体竞争也不例外。媒体人不应当只会向市场要效益,还应该向新技术要效益——新技术可以降低在旧思维下不可能降低的成本;新技术可以使你抛却拥挤的马路而拥有白帆或双翅,从而提升竞争的层次;新技术可以使你拥有新的心脏和血管,从而脱胎换骨成为新人。纸媒告别铅与火,仅仅是出版环节的革命;当下可以给纸媒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新技术,横贯从采写前到出版后的各个环节。一个有胸怀的媒体人,一个有担当的媒体人,必然是新技术的关注者、支持者、应用者、推动者,因为它不仅能使你赢在当下,还使你赢在未来。

《京华时报》社长吴海民目前是需要重新认识传统媒体经营价值的时候。

数字技术的发展正在推动媒体业的重构。这种重构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出三种态势:一是传统媒体的整合与创新,二是新兴媒体的不断裂变,三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走向融合。

需要指出的是,新兴媒体在不断裂变中出现了不少泡沬,如冠以“XX传媒”的机构层出不穷,其融资能力和经营能力也被夸大。事实上,这些名目繁多的“传媒”机构有不少是徒有其名。

相反,目前倒是需要重新认识传统媒体经营价值的时候。传统媒体的业态稳定性、市场地域性、阅读强制性、读者锁定性及品牌的权威性等经营优势,在目前这个发展阶段里仍然是不容忽视的。

京华时报去年用一年时间探索和确立都市报的内容优势,并在这种探索中进行了内容的全面创新的成功改版。其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也在增长。今年,我们给自己出了一个新的题目——探索和确立网络时代都市报的经营优势。对此,我们也充满信心。这不妨碍我们对新媒体技术的追求。京华时报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应用,如推出了全国第一家以3G手机为对象的每日视频播报、全国第一家将报纸电子版嵌入手机的技术等。京华网的全面改版、京华手机报的全新改版及京华微博,也都在酝酿之中。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媒体系主任杨溟媒介融合的下一步实现将集成在个体生命之上。

2010年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剩下的十一个月里,我们会感到,时间格外的短,而变化特别的快。我们可能会不断被“媒介融合”这个复杂的概念所缠绕,关于“传媒”这个语词的诠释也可能会不断被刷新。

你说到感想,我希望新技术不止被当作一种工具。工具是人的功能的延伸,技术的进步正是为了更大化地实现这一点。人的信息本能的体外化谓之媒介,在演进中我们体验着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程。最终实现的人体所有能力的体外再现和全面统合——这种人类化会是融合的未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融合是个历史的概念。我们正在经历的,以及即将实现的,其实不是对技术、更是对自身的挑战、对生命的追问。

我们可以预言媒介融合的下一步实现将集成在个体生命之上,无论是在物联网还是互联网的概念里,我们都将比今天更清晰地洞察世界,比今天更成熟地把握整个社会发展的政治进程,当然也更了解我们自己。

我们担负的重要的使命是向公众告知我们身处的生存环境所发生的最本质的变化,所以我们不能不去了解复杂的能量转换与信息结构,我们觉得正在接近这样的高端专业要求。但我们要做的,一定不止于此。

2010年注定是个非凡的年份,不论是政策的走势还是资本的走向、传媒人的理性或冲动,都会让它成为中国的传媒史上一个特殊而关键的年头。优秀人才和资本的大量流入与聚集,使我们看到一个行业的能量正在聚集——它闪烁着神秘的信号。我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我们唯一了解的,是它们必将发生。

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刘晓昆我们仍然需要在越来越多的媒体形态中寻找共生点、发展点。

2009年是我国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一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冲出媒体形态的限制,探索一种新的媒体发展模式是近两年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媒体融合已经不再是一种探讨话题,而逐渐成为发展趋势。传统媒体、新媒体之间逐步渗透、结合,充分发挥着各自的优势,这是媒体发展的必然结果,无论作为媒体本身,还是媒体技术提供商,只有在这种趋势中创造机会、发现机会,才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才能够持续的发展。

媒体发展之路不是一种媒体形态取代另一种媒体形态,现实展现了广播、电视等视音频媒体没有取代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来势很猛,但我相信也是无法取代平面媒体和广电媒体的。新媒体形态的产生是社会技术发展的结果,未来,我们仍然需要在越来越多的媒体形态中寻找共生点、发展点。新的一年,探索、实践仍然是媒体发展的主要任务,各种媒体形态之间的结合,也将能够由此而衍生出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

每一次传媒业的巨大革命都伴随着一种新技术的诞生和应用,可以说,媒体技术是传媒业发展的基础和催化剂,新的媒体技术将会在传播方式、传播形态、受众摄取信息的方式等方面深深的影响着媒体发展。印刷技术的成熟推进了产业的变革,印刷业由此迅速崛起;无线电技术诞生发展之后,广播媒体应运而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网络媒体、电子商务运营平台为代表的媒体新贵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爆发力……新技术催生媒介形态产生的例子不胜枚举。

毫无疑问,未来,新技术也仍然会对媒体发展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所要做的是在充分了解媒体运作流程的基础上,站在产业发展和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沿,永远向前一步,为媒体提供前瞻性应用技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始终与媒体一起,寻求长久发展之道,这不仅仅是媒体所关注的,更是与媒体相关联的整个产业所要关注的。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副总编范建平希望媒体能够抓住技术进步带来的机遇,取得新的突破性的发展。

与网络界的多数媒体网站不同,国际在线是完全与母媒体,也就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融合在一起的。作为一个拥有61种语言的多语种集群网站,国际在线的每一个语言网站都与传统广播一起,依托于相应的语言部门。2009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基本完成了业务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每一种语言都把新媒体业务作为自己的主要业务之一,甚至是重点业务。换句话说,一个有近70年历史的广播电台正处在演变成为新型、综合媒体的前夜。

对于国际电台和国际在线而言,2009年与2010年是关键性的承前启后的两年。我本人非常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国际在线能够在与母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取得经验,为业内同行提供借鉴,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做出贡献。

信息技术一直在推动新兴媒体的发展。2009年,3G通讯技术投入全面商用,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日益普及,这让人们对2010年充满了期待。不少人都预测,移动互联网必将成为新兴媒体发展过程中新的转折点和增长点。

但移动互联网用户对于信息的需求以及信息应有的表达方式和服务模式,相对于传统互联网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媒体来说,这种跨越可能并不亚于从传统媒体向互联网的转移。所以,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对于媒体而言,还是那句老话: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新的一年里,我非常希望.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够给媒体带来更多的畅想和可能,同时也希望媒体能够抓住技术进步带来的机遇,取得新的突破性的发展。

中国评论社副社长林道进标准化决定技术力,技术力决定传播力。

整合加速,网媒提速,走向融合;多媒体,多样化,移动化,这将是2010年华文媒体发展的大趋势。

2010年还将是中国媒体大发展的一年。一种文字的传媒的发展发达程度,相当意义上决定了该文种媒体及其语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中国要建立起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大国形象和地位,必将大力支持中文传媒的发展,加强传媒的传播力,掌握舆论的话语权。

标准化决定技术力,技术力决定传播力,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自传媒诞生之日起,技术与内容就是一对孪生胞胎,身影相随。现代传媒的发展,更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撑。中国传媒业界在应用世界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同时,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特色、遵循自己的规则,这一规则就是“中国新闻信息技术国家标准”。

坚持标准,采用标准,是中国媒体发展的迫切问题,也是传媒的长久发展与价值体现所必需。

两岸共同媒体——中评社,在新的一年里还将继续采用领先科技,坚持标准,快速发展,沟通两岸,服务中华。

EMC中国区副总裁周西柱现实的业务压力需要有更灵活、有效、安全的信息基础架构来满足多变的业务需求。

2009年虽然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我们依然感到国内媒体产业依然保持着高速蓬勃的发展,EMC也在媒体行业取得了不俗的业绩。结合2008年奥运会和2009年祖国60年大庆的媒体报道来看,新的传播方式和阅读方式逐渐以更主流的姿态示人,媒体的融合趋势愈加明显。2009年是互联网进入中国1 5年,中国的网民规模已达到3.6亿,互联网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位。近三年来,在所有的媒体接触率都在下降的背景下,网络媒体的接触率却在明显地上升。随着年初的3G牌照发放,到年底国家决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新媒体,或者说全媒体,将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

虽然今天的媒体行业已经利用IT技术实现了全面的升级和转型,但也要看到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和传播方式的改变,媒体行业的竞争也会日益激烈。早上的新闻热点也许到晚上就无人问津了,现在重点推荐的博客平台也许明天就会被社交网络平台取代。对于媒体行业的技术部门而言,传播方式的改变是否意味着IT设备的调整?后台技术调整是否能跟上前端业务变化?新的IT技术,如虚拟化、云计算、云存储等如何与业务需求匹配?这些问题也许困惑着每一个媒体行业的CTO和CIO。现实的业务压力需要IT部门有一个更灵活、更有效、更安全的信息基础架构来满足多变的业务需求,这一点对于媒体行业更迫切。EMC自1996年进入中国,一直致力于帮助客户设计、构建和管理智能、灵活而且安全的信息基础架构。这些基础架构形成了多用途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实施他们的信息生命周期战略,加强其关键信息资产的安全性,利用其内容实现竞争优势。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宽带研究室主任曹三省在竞争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或将是2010年媒体领域内的总体趋势。

在竞争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或将是2010年媒体领域内的总体趋势。新年伊始“三网融合”新政策的高调出台,结合2009年内NGB,3G/LTE等下一代网络的发展,预示着2010年对融合网络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回想,以往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行业的实质进展、各个相关方的实际收益却增加不明显,是否这一竞争机制有其需要调整之处?在“埋头竞争”之后,我们是否需要思考,技术层面的融合以及其所带来的合作心态,是否会成为今后“有效的媒体竞争”这一大格局中的关键因素?答案在我们心中。

我们已经看到的各类新技术,都是以提升媒体的传输、覆盖、提供和到达能力为目标的:逐代的宽带网络技术在提升着网络数据传输能力,编码新技术使媒体信息的表示和传输更能够节省资源,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也在不断增长??所有这一切的结果是,各类媒体,包括新媒体,都具备了把海量信息提供给用户的充分能力,却使用户逐渐淹没在媒体内容的海洋之中。当前互联网内容的迅速增长、大量数字电视频道的内容同质化和收视率困难、以及手机短信对用户的充斥,无不表明着这一点。??因此,未来的媒体技术,应会把提高对用户的“服务有效性”作为主要目标,无论对于网络视频、数字电视还是手机媒体,其所发挥的作用将主要是“让用户在爆炸的媒体内容中宁静下来,享受其真正需要的服务”,基于服务的架构、云计算环境与Web3.0、个性化内容推荐与社会媒体服务、开放API与服务分享等关键技术都将在这一框架下发挥重要作用,这正是我们长期以来关注和讨论的“媒体服务技术”。

博客中国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方兴东前瞻性思维决定成败。

总的来说,我认为2010年的传媒行业一定会比2009年好。我不想把它看成是金融危机后的复苏,而更想把它当作互联网媒体大变局拉开序幕的前奏。

按照我们的预测,到201 5年中国网民总数将达到8亿,越来越多的人会把注意力转移到互联网上来,因此,传统媒体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现在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体都在向互联网转移,但办网站的思路好像还停留在五年以前或者说是WEB1.0的时代。虽然网站的基本功能都有,但却没有任何特点,同质性仍然严重,很难弥补传统媒体的下滑。目前来看,国内大多数传统媒体的互联网转型都滞后于整个互联网发展进度。现在的传统媒体都在倡导转型,这是非常必要的,但转型要取得成功,就一定要有前瞻性,要符合未来三五年的发展趋势。传统媒体向互联网转型并不只是简简单单建设一个网站,更关键的是要有前瞻性的战略。比如,我们最近一直在研究未来互联网的一大发展趋势就是“即时性网络”,因为根据我们的分析,未来网民将会有即时获得信息的需求,如果传统媒体能够围绕即时新闻、即时网络来进行部署,相信一定有很大机会能够脱颖而出。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我认为这种融合最有效的方式应该是在资本层面上,通过资本的运作来达到融合。比如,腾讯现在有超过400亿的市值,如果进行资本运作,其完全可以收购一些传统媒体,使传统媒体来补充其业务模式,这可能会成为未来一种主要的媒介融合方式。另外,我认为网络媒体向传统媒体业务延伸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传统媒体向互联网延伸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很低。尽管如此,但是传统媒体积攒下来的影响力、权威性、读者群等还有成熟的运作标准和流程,仍然是具有很大价值。互联网媒体仍然得向传统媒体学习很多,如行业规范、行为准则等等。总之,我认为未来传统媒体势必会面临巨大的变革。

从我自身来讲,我认为博客媒体未来会成为一种取代以往报纸杂志地位的主流媒体,所以未来一年我还是要抓紧办好自己的博客中国网站。博客在媒体层面的变革在美国也是刚刚开始,换个角度讲,就像计算机世界集团下属有很多IT专业媒体,现在很多博客网站下的专业博客成为了博客媒体,相信未来很多领域也会发生类似变化,国内未来也必然会有这样的趋势。而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讲,我最关注的还是满足大众即时性需求的创新。

宁波广电集团副总裁曾建辉201 0年对广电人来说将是不平凡的一年。

2010年对我们广电人来说将是不平凡的一年,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将面临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挑战和机遇,全社会关注的三网融合将正式拉开帷幕,广电垄断了几十年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传输业务将不再受到政策的保护,广电不但资金和技术实力相对于电信运行商不在一个数量级,目前广电的体制和条块分割的网络现状也明显处在劣势。但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来说,危机中总是蕴含着机遇,挑战和机遇往往是并存的,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作为广电行业不能只看到我们的劣势,也要看到我们广播网在带宽和高入户率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既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更要有能转危为机的良好心态。作为广电企业,无论大小,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被狼吃掉的总是跑得最慢的一只羊,不能再把发展和生存寄托在政策的保护上,寄生在财政的支持上,要切实认清形势,按照市场和行业发展的规律调整思维方式,发挥自身的优势,改掉不适应市埸规律和行业发展规律的体制和管理模式,才能够真正的转危为机。广电当前要做的:一是要加快网络整合的步伐,尽快改变条块分割,技术体制、标准混乱的局面,广电行业的各级都应该克服“小农意识”,真正从广电行业的发展着眼,放弃眼前的“既得利益”和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过日子的观念,纵横贯通、标准一致的网络是三网融合的基础;二是广电企业要切实练好内功,建立培育名副其实的市场主体、建立健全规范的业务流程和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以经济效益为牵引的薪酬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是市场所竞争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媒体的发展对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有很强的依赖性,三网融合是技术支撑下的业务融合,融合的前提是技术,取胜也同样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所以我们广电行业要想在三网融合的环境下做大做强,必须改变过去不重视技术,一味强调内容为王的观念,加大对直接影响广电行业的信息技术等技术发展的跟踪研究和开发利用力度,树立技术牵引业务的理念,提高利用最新技术带动业务发展的能力。

流媒体网首席运营官张彦翔2010年,是新媒体产业融合之年,而融合的本质其实是竞合。

2009年是整个媒体产业风云激荡的一年,传统媒体不仅与网络充分结合,更在逐步从文字、图片朝以视频、音频为代表的视频新媒体方向升级。在媒体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和提升的同时也会对媒体提出更高的运营和技术要求。

2010年会是媒体产业充分竞合的一年,网络媒体之间竞争更趋激烈,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而运用新技术广开渠道是应对方式之一,同时也要积极把握在竞争中存在着的各种合作机遇。

2010年会是媒体通过新技术新手段,更好拓展其品牌影响力的一年。从报纸到PC,再到手机,更多的渠道拓展将给予媒体更新的发展空间。

2010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于媒体,媒体将更大的发挥其无所不在的特性。媒体将不仅局限于平台和PC,还将进一步延伸到手机和电视。在多屏联动播出中体现出媒体的更大价值,

2010年,三网融合新政和试点地区的推出第一年,各大运营商也在纷纷加速其走向互动、高清的步伐。而这也将为IPTV、互动电视、互联网电视、手机流媒体等各种新媒体形式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尤其IPTV,今年在政策方面的更趋放松,会更有利于其用户规模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预计其还会保持100%的增长率,而对于广电有线网络而言,今年会是危险和机遇并存的一年,有线网络既面临来自直播星、IPTV、互联网电视等的内外竞争,同时又有三网融合新政所给予的基础电信业务的机遇。

2010年,是新媒体产业融合之年,而融合的本质其实是竞合,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平衡点。在机遇和挑战中迎来更大发展。

英泰利智总经理屠晓东2010,英泰利智愿与媒体同行。

2010年将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决胜之年,1月1日,新闻出版总署便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出政发[2010]1号),在进一步明确了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主要目标之后,提出了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其中明确指出:

要“发展数字出版等非纸介质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积极推动音像制品、电子出版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积极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传输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新闻出版业态。支持新闻出版企业以互联网为平台,以图文、音频、视频等形式,对出版内容资源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深层次开发利用。支持电子纸、阅读器等新闻出版新载体的技术开发、应用和产业化,提高数字阅读设备的质量、方便性以及版权保护水平。”

其实,数字出版一直是近年来新闻出版行业主管部门推进产业升级,进行数字化改造的一个重点,几乎每个历史节点上,政府总会把“数字出版”“新媒体”单独列项提出。从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正式拉开序幕开始,我国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06的深化拓展之后逐渐步入正轨,之后2009年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2010已是决胜之机。每一阶段,总有相关的推进措施或者配套政策,来不断地推进我国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在新闻出版体制改“时间表”和“路线图”都已经确定的情况下,一开年便提出这一《指导意见》,我们不难看出政府的决心!而这些,都为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

发展数字报业,政府喊了多年,从2006年《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开始,业界也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知道,新媒体投入大,效益回报见效时间长,很多报社大都不太愿意对此进行投入,但是现在不一样了,随着新闻纸价格的不断上涨,经济危机的打击还没见底,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进程已是迫在眉睫。

我们知道,数字出版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数字出版在我国发展很快,目前已经形成了网络图书、网络期刊、网络游戏、手机出版等新业态。跨入新世纪,尤其是电信三分重组和3G无线网络推出以来,手机报异军突起,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活跃用户数迅速突破1.49亿,已成数字出版新亮点。在发展的过程中,手机报也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如何进一步捋顺运营商、技术服务商和内容服务商之间的价值链,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商业模式。3G时代的来临,会最终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它将会形成以媒体为核心的价值链!也就是说,把运营商定位为网络渠道提供者和发行者之一,媒体通过与专业的手机报解决方案提供商合作,具体组织技术、品牌、营销、服务、活动广告等。同时,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与其内部的竞争加剧,更加有利于手机报等内容提供商与渠道之间的博弈。合理有效的商业模式一旦建立,必将带动我国手机报业井喷式发展。

服务媒体、助力媒体,一直以来是英泰利智的初衷和目标。以媒体为中心的产业模式也是英泰利智所倡导的。作为国内最大的无线新媒体服务商——英泰利智已经建立了一整套以Int-MNewspaper为核心的手机报整体解决方案和开放式平台,包括运营商多网络跨平台自适应系统、媒体内容管理系统、手机终端软件等。同时英泰利智还成立了专门负责手机报营销的新媒体营销团队,并建立了IntMNewspaper营销平台。3年多来,已经与联通和电信的12个省级分公司成功合作运营,具备了110余家媒体服务经验和1500万级用户运营、维护经验。2008年,英泰利智媒体专属的3G发行渠道产品——“爱阅”客户端推出。2009年,围绕着手机报的整体解决方案出台。上述一系列手机报的技术发展,使报业集团真正成为独立的手机新媒体成为可能。

英泰利智一直以来秉承“真诚,服务,合作共赢”的企业文化,我相信,英泰利智一定会利用自身在技术方面的所长,协助媒体开发属于媒体自己的平台,挖掘属于自己的读者资源,创造更大的共赢!

2010,英泰利智愿与各位媒体朋友、同行,共同前行!

中广传播内容部总经理史杰2010年的帷幕刚刚拉开,好戏还在后头。

岁末年初,有关媒体自身的新闻事件层出不穷:传统媒体的跨区域整合、新兴媒体的资本运作、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强势融合…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媒体动作之中,2010年拉开了媒体大竞争的帷幕。

对于媒体来说,2010年将是不平凡的一年。2010年,传统媒体面临生存与发展的新选择。文化产业改革的步伐已经从小文化领域扩张到大文化领域,涵盖了整个传统媒介。原来的出版社纷纷转制为“出版集团”;原先的报业媒体各自打出了“报业集团”的大旗;传统的广播电视开始迎接新的变革-----局台分离,早先的电台、电视合并为广播电视台;制播分离,引入社会资本介入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竞相挂牌开张…产业化约等于市场化,行政手段弱化,竞争进一步加剧。2010年,传统媒体需要认真思考并解答如何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题目。

2010年,新兴媒体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曾经游离于法律边缘的诸多网站,由于版权问题,不得不重新选择未来的去留问题。文字要版权、视频要版权,首发要版权,转载要版权。为了版权,有的网站选择了合并,有的网站选择了引资,有的网站选择了关门。2010年,诸多网站成也版权,败也版权。

新媒体的概念越来越宽泛,除网络媒体、楼宇媒体外,还有一个重点是手持类媒体。2010年,手持类媒体将会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之所以有这样的断言,是因为快节奏的经济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动”起来了,而不断创新的技术又为移动人群提供了便携的各类手持媒体终端。遍布全国的7亿多手机用户成为了短信媒体,如手机报的最大受众;掌上电脑让移动办公成了一种可能;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手持电视)技术和网络的成熟,又让电视随身行、电子刊物随身行成为一种现实。2010年,新技术与新需求的共融共生必将加速手持新媒体的大发展。

3.我心中的大学 优秀作文 篇三

毋庸置疑,《猫》寄寓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人生的感触。文中的三只猫的种种不幸遭遇 ——或“死亡”,或“失踪”,正是当时社会现实中千百万弱小者悲惨命运的象征。同样,文中弥漫着阴郁的氛围,也正是当时黑暗社会的写照。

文中着力写到的三只猫,不论是刚来时如何如何,还是后来怎样怎样,始终凝聚着作者的情思。

第一只猫是三妹的宠物。它“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三妹和它玩耍甚欢。同时,它的存在也让我可以“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从而在“心灵上感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让我们的生活充实了许多。以至于它的“活泼”、乃至后来身体的“消瘦”、“不肯吃东西”、毛的“污涩”等,一直牵着三妹和我的心:“我们都很替它忧郁”。后来它还是在我们的关注中死了,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受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此处,看似平淡地叙写了一只普通小猫的生与死,文字中却真实地流露出作者对旧时代像这只小猫一样的普通人命运的凄婉的伤感,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爱怜。

第二只猫是全家的宠物。它“更有趣”、“更活泼”,还“会爬树”、会捉蝴蝶、会捉老鼠,尤其与第一只猫不同的是:“一点儿也不怕陌生人”。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查问个好几次”。三妹常“指它笑着骂”,更是我“饭后的娱乐”。可是,第二只猫终于在大家的关心、关注中失踪了。第二只猫的失踪牵动大家的心,三妹“慌忙跑下楼来”,“家里人都忙乱的在寻找”,“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后来听说“隔壁周家的丫头”看到猫被人捉去却不闻不问不阻止,实在是太冷漠。捉猫的人更是自私自利,只顾自己快乐而不顾别人的伤痛。当被证实失踪时,我“怅然地、愤恨地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并且“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在这里,第二只猫的亡失,更多地寄寓着作者对当时社会世态的讥讽。

第三只猫的到来完全是出于一个巧合,是出于对生命的爱惜——“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第一、二只猫是向别人“要”来或专门从亲戚家“带”来的,而第三只猫是“拾”来的。第一、二只猫活泼、漂亮、可爱、有本领,讨人喜欢,可用于玩耍、打发时间,所以被奉为掌上明珠。而第三只猫“好像是具有天生的忧郁似的”,而且是“终日懒惰的伏着”,不能给我们带来半点乐趣。大家对它都没有好印象,“都不喜欢它”,它在我家只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更不可思议的是仅仅因为它常常对着笼中的一对芙蓉鸟的凝望——也许是羡慕鸟儿的快乐,也许是慨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吧,当鸟儿死了一只的时候,便遭到了大家不约而同的怀疑:“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还被认为是“畏罪潜逃”。找到它时,我更是“怒气冲天”,拿起“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还不够快意”。猫终于死了,蒙受了太多的冤屈而死,它没能为自己表白,只是默默的忍受。

4.我心中的大学作文 篇四

当然,这个抽象的问题于我而言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因为我无法描绘他的轮廓,无法加注他的灵魂,我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用我略显苍白的言语来表达我的期盼。

我心目中的大学

在我的心目中,大学,应该是由发源于本土的种子长成的枝丫,他绝不能是引进外国的进口货,它承载着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精神。

大学,应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他应该有开明的思想,明确的目标,和不容忽视的责任。

大学,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底蕴,在各种时尚的冲击之下,他人可以不被风雨撼动,以超脱的精神追求自己的真理。正如胡适先生所言,一国之大学,乃一国文化思想之中心,无之所谓新闻学知识无所附丽。国之先务,莫大于此。

大学,应该有自己的精神力量,好的大学,往往可以培养极有思想的学生。鲁迅先生这样评价,大学应当成为一个精神的岛屿,有了这个精神的岛屿,大学才不会沦为一个精神荒芜的世俗之地。所以,比之其气势磅礴的外观,它的内在力量,精神风貌,更加的动人心魄。

大学,他要有不同的“一流”。一流的师资,一流的领导,一流的学科,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宗旨。一旦它拥有了如此之多的“一流”,他就会培育出一批批一流的学生。

大学,应该是一方净土。他净化个人心灵,陶冶个人情操,培养善良美德。他是乱世之中的桃花源林。

5.我心中的大学作文 篇五

我心中的大学一定也是和姐姐的大学一样,是一所北方的大学。我们是南方以南的孩子,从没见过雪花是什么模样,姐姐上了大学之后见着了,她在看见雪花的那一刻给我和爸爸妈妈打来了电话,我听着姐姐在c电话里激动地模样,我相信雪花一定很美,很美。这使我心中的大学,顺理成章地坐落在了北方。

我心中的大学应该也会有姐姐所说的,一座大大的图书馆吧!姐姐喜欢看书,我也喜欢看书,我们在暑假里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一起捧着书在床头趴着看,看到有趣的地方就要挠动一下对方说:“哎呀,这里太逗了!我一会儿给你讲讲哈!”但每次过后就忘了讲了,只是那样的挠动让我们彼此都明白,我们都爱看书,书是我们的好朋友。当姐姐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回来,她就告诉我,她们学校有一个特别大的图书馆,她在里面一本接一本地看,不知道看了多少本了。这让我对我心中的大学又多了一些模样,一座大大的图书馆将会是我常去的地方。

6.我心中的大学高中作文 篇六

大学,是许许多多的人梦寐以求的地方,是一个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在这转折点中有好有坏,如果学不好就会进入一个自己看起来的一个不良的社会,学好的话也许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多了一样保障。大学也许是一个充满着希望、阳光的一个圣地。大学是一个十多年读书的一个最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也许在那时我会变成一个与现在完全不同的人了,也可能我会和社会不良人有关系,我心中的大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大学呢?

我心中的大学,是一个又大又美丽的学校,也是唯一一个拥有高科技的学院,在那间学校里头有非常多奇形怪状的物品,比如说:在校园里的奇花异草的生物,还有动物在与人聊天……

而且,在学校里还有非常多的机器和机器人,智能机器,它是一个可以从机器人变成校园了的所有东西(包括老师),可是这种机器人也是考试的 时候的一个严格的监考官,谁敢作弊,他会及时的看到,马上的走过去制止;在校园里打架他就会立刻变成一个严厉的保安,冲上去制止他们;如果有外人抱着图谋 不轨的意思进入学校偷东西,就会被学校周围的保护系统定在那里,也会被立刻送进一个警察所管的一种特殊的监狱,专门用来对付那一些怀着图谋不轨的心理进入 学校的人,我心中的大学是一个有安全保障的大学,也是一个公私分明的学校。

我心中的大学,也是全新的学习环 境,例如:在学校的每一间课室都有一个智能化的“课桌”,它表面上只是一个课桌,实际它也是一个高科技的产品,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要讲什么、要解释什么, 它就会变成一台平板电脑,不懂的可以立即上网查资料,在考试的过程中它也会变得十分严格,不可以偷看或作弊,他会立刻响起警报声来吸引老师的注意。课室也 是不一样的上什么样子的课,它会换成一个不同的情景,例如在上关于春天的课,课室会变成一个关于课文所需变成关于春天的景色。音乐课时,它会变成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有许多音符,使上课成为一个欢快的、精彩的、有趣的游戏。还有上生物课时会有许多的生物和微生物浮现在眼前,让同学们可以更加的深刻体会到生物的生命;上历史课时就会变成一幅幅历史的图片,仿佛自己就在古代……

我心中的大学,它的运动场是那么的大,在上体育课时,可以去跑步机那锻炼身体,也可以在那犹如青藏高原般的足球场上踢足球,会有许多的机器人来组成一队,使我们可以在实战中学会真正的踢足球,上体育课时可以在学校的广场上散步,也可以在操场上跑步。

在下雨天的时候,天空上飘落下来的雨滴好像是一群在天空中从天而降的天使,天上的白云也可以随意的更换不同的形状,比如:它可以变成一个游戏的主题、变成一个一个自己小时候的成长足迹、是多么令人怀念、变成儿时的小伙伴、在那童真无言的笑中、看出了那时的我们是多么得童真、像一朵回味无穷的无色花、在我的心中回忆着、回忆着……

我心中的大学,有一处景物是叫人心寒的尽管你在铁石心肠在哪里也肯定会流泪,这学校不是建在大城市里头的,这所大学是建在一个虚拟空间中,在学校大堂看 下去,一个个城市就会出现在每个人的眼前,可以看到自己的家人,有一些人在那看到了自己的亲人正含辛茹苦的为自己工作赚钱供我们读书,自要有去看的`都留下 眼泪,变得泪流满面,因为看到了自己的家人正操劳的工作,因为这全都是为了自己所以我们流泪了。

我心中的大学,宿舍,在那宿舍里,有着四张床,宿舍里头,既可以在看书,也可以在一边研究问题,每一间宿舍都是由一种高科技产品做成的,使用非常的方便,比如:“外出做课外扩展时没时间回到熟悉环境的晚上休息时;它会立刻的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就可以回到那熟悉的宿舍了休息。宿舍又有许多的用处,它可以减少一些对环境的污染,因为它是用天然物质做的。

在大学里头,有许许多多新奇的东西,也许是一种植物,也许一种有毒物质, 也许一些生物,可以方便我们上生物课时有更多的机会上课外扩展课。

7.我心中的理想课堂 篇七

一、理想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和享受美好生活的课堂

对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大致有两种各有侧重的观点:一种观点侧重在“教育是生活的预备”, 认为教育要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准备, 即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另外一种观点侧重在““教教育育本本身身就就是是生生活活””, , 教教育育着着也也就就在在生活着, 教育的过程是生命活动的过程;在教育活动过程中, 一方面是生命的成长, 另一方面是生命的流淌和逐渐消失;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的同时, 它本身就是目的。就我来说, 我首先看重的是“教育本身就是生活”。

教育是生活的预备, 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 犹如一根长长的甘蔗, 能从不甜的一头吃起, 是怀着“后面能吃到甜”的理想。但这样的做法出现了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在吃的过程中总感觉不到甜味, 会不会产生“这根甘蔗不甜”的认识而放弃吃这根甘蔗?推而广之, 教育中有没有因为没有感受到生活和学习的快乐而放弃生活、放弃学习的?我认为是有的, 最极端的放弃是对生命的放弃, 因为学习失败, 因为学校生活痛苦而放弃生命的现象并不鲜见;另外一种放弃是辍学、弃学和逃学;更常见的放弃是身体逃无可逃而选择“心逃”, 课堂上那些神情冷漠、目光呆滞的学生告诉我们, 他们的心已经不在课堂上、不在学习中了。2008年4月2日的《成都商报》报道了这样一个消息:某地一名小学生因爱说话、成绩差, 被安排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10岁的他耗时5个月在教室的墙上挖出一个46厘米的深洞。我们可以看成这个小孩在做着逃跑的努力!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允许, 有多少学生会选择从我们的课堂上逃跑?

让学生能继续“吃甘蔗”就要让他能吃到甜味, 热爱生活是因为感受到生活可爱, 而愿意到课堂上学习首先应该是课堂学习有快乐。基于这样的思考, 在讨论理想课堂的时候, 我更愿意把观课的目光放在学生的脸上, 放在学生的眼神中, 我希望读出他们因为受重视而自尊自信, 因为课堂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成长而充满渴望, 因为能参与其中而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 因“有所得”而“欣欣然”……

课堂也是教师生活的场所, 理想课堂上的教师表现出的不是“蜡烛燃烧”、“春蚕吐丝”的凄苦和无奈, 他们会因为创造性设计而对未来教学充满期待, 会因为教学中的创造和超越而感到欣慰, 会因为和学生在场“同学”, 自己也在不断收获和进步而欣喜。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 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这样的课堂上, 看到的不仅是授课教师的智慧和激情, 还能看到授课教师的生长喜悦、生命力的张扬和释放。

二、理想课堂是能帮助学生获得生存本领、生活智慧的课堂

侧重“教育本身就是生活”不能忘记教育要面向未来, 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学生, 学习生存, 学习生活。我们可以说学生就是在学校里学习生存、学习生活的人。从这种意义上, 学生到学校里的目的是学习生存本领、生活智慧, 体会生命的意义;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获得生存本领、生活智慧, 使他们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存的本领需要社会化适应, 生活的智慧需要超越和突破, 需要个性化发展, 学会生存和学会生活是社会化适应和个性化发展的有机统一。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课堂教学可以分成三种:最不好的一种是把每堂课看作一个独立的整体。这种课堂教学不要求学生负起责任去寻找这堂课和同一科目的别的课或和别的科目之间有什么接触点。比较聪明的教师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理解目前的功课, 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去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最好的一种教学, 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 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 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关系。”理想的课堂当然应该追求和实现三维目标, 但三维目标还需要一种新的自觉, 那就是在追求三维目标中帮助学生学习生存本领和生活智慧, 通过教育使学生未来的人生更加敞亮。课堂上是否有意识地并且在多大程度上为学生美好的人生提供帮助, 这是我观察理想课堂的又一视角。

三、理想课堂是有效教学的课堂

有效教学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 从投入和产出看, 理想课堂应该是有效教学的课堂。观察有效教学需要从以下三个层次入手。

第一要有效果。杜威说:“一个有效的反应就是能完成一个可以看到的结果的反应。”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看教学行为是否有效果就是看教师的行为是否引起了教师期望的学生的跟进反应。例如, 你向学生提出一个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学生思考没有?有没有学生起来响应你、回答你的问题?如果学生思考了或者应答了, 说明你的行为是有效果的;如果学生无动于衷, 根本没有反应, 你的行为就是无效果的。

第二要有效益。有了效果才可能有效益, 但有效果的行为未必有效益。例如, 在一节初中语文课上, 教师在多媒体投影屏幕上提出了一个讨论题目, 组织学生分学习小组讨论。学生们讨论得十分认真, 然后各小组进行交流, 精彩的见解、流利的表达, 学生们的思维在敞开、在碰撞, 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当学生们的讨论结束, 屏幕上显示出了教师预先已经准备好的结论, 刚才“精彩的见解”消弭于无形, 大家忙着记显示的结论。个别学生说:“早就有了答案, 还让我们讨论干什么?我们讨论出答案也没有什么意义, 直接拿出来省事得多, 还有必要费那么多事吗?”教师让学生讨论, 学生就讨论;出示结论后, 学生就开始抄写, 学生的反应是教师期望的。可以说, 教师的教产生了效果。但在多媒体上预先准备答案的教学行为有效益吗?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多出现几次这样的情况, 这些学生还会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吗?恐怕不会了。他们会明白, 讨论只是做一做样子, 没有什么价值。于是他们以后就会选择等待, 等待教师的答案, 等待多媒体显示。从这种意义上讲, 考察教学是否有效益, 不能只顾眼前, 而需要“风物长宜放眼量”, 要防止辛辛苦苦地“南辕北辙”。

8.我心中的友情 篇八

对于人际关系,我逐渐总结出了一个最合乎我的性情的原则,就是互相尊重,亲疏随缘。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我還认为,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太热闹的友谊往往是空洞无物的。

2

与人相处,如果你感到格外的轻松,在轻松中又感到真实的教益,我敢断定你一定遇到了你的同类,哪怕你们从事着截然不同的职业。

3

哲学家、诗人、音乐家、画家都有自己的行话。有时候,不同的行话说着同一个意思。有时候,同一种行话说着不同的意思。

隔行如隔山,但是没有翻越不了的山头,而灵魂之间的鸿沟却是无法逾越的。我们对同行说行话,对朋友吐心声。人与人之间最深刻的区分不在职业,而在心灵。

4

看到书店出售教授交际术成功术之类的畅销书,我总感到滑稽。一个人对某个人有好感,和他或她交了朋友,或者对某件事感兴趣,想方设法把它做成功,这本来都是自然而然的。不熟记要点就交不了朋友,不乞灵秘诀就做不成事业,可见多么缺乏真情感真兴趣了。但是,没有真情感,怎么会有真朋友呢?没有真兴趣,怎么会有真事业呢?既然如此,又何必孜孜于交际和成功?这样做当然有明显的功利动机,但那还是比较表面的,更深的原因是精神上的空虚,于是急于找捷径躲到人群和事务中去。我不知道其效果如何,只知道如果这样的交际家走近我身旁,我一定会更感寂寞,如果这样的成功者站在我面前,我一定会更觉无聊的。

5

读书如交友,但至少有一个例外,便是读那种传授交友术的书。交友术兴,真朋友亡。

6

友谊是宽容的。正因为如此,朋友一旦反目,就往往不可挽回,说明他们的分歧必定十分严重,已经到了不能宽容的地步。

只有在好朋友之间才可能发生绝交这种事,过去交往愈深,现在裂痕就愈难以修复,而维持一种泛泛之交又显得太不自然。至于本来只是泛泛之交的人,交与不交本属两可,也就谈不上绝交了。

7

外倾性格的人容易得到很多朋友,但真朋友总是很少的。内倾者孤独,一旦获得朋友,往往是真的。

8

我心目中的朋友,既非泛泛之交的熟人,也不必是心心相印的知己,程度当在两者之间。在这个世界上有若干个人,不见面时会互相惦记,见了面能感觉到一种默契,在一起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后,他们便是我心目中的朋友了。

9

这是一个孤独的人。有一天,世上许多孤独的人发现了他的孤独,于是争着要同他交朋友。他困惑了:他们因为我的孤独而深信我是他们的朋友,我有了这么多朋友,就不再孤独,如何还有资格做他们的朋友呢?

10

获得理解是人生的巨大欢乐。然而,一个孜孜以求理解、没有旁人的理解便痛不欲生的人却是个可怜虫,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在他人的理解上面的人往往并无价值。

编辑 张金余

E-mail:beiyuan98@126.com

9.我心中的大学作文400字 篇九

我乘坐时光飞碟,来到了我心中的大学,这是个童话般的乐园,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殿堂。这里环境优美,绿草如茵,空气清新,鸟语花香。

来到了校区,只看见高大的校门矗立在面前,两个智能机器人守卫着校门。走进校区,一片大森林把整个校区覆盖了,一座座蘑菇型的建筑物在茂密的森林里若隐若现,各种功能室就隐身在这些蘑菇型的建筑物下面:自动化图书馆、天文馆,各种实验室,还有餐厅等。

一条拉链设计的道路贯穿整座森林校区,打开拉链,又是另外一个世界了:绿茵茵的足球场、红色塑胶跑道、篮球场应有尽有。晴天的时候,打开拉链,阳光直接照射到里面;下雨天,拉上拉链,启用室内储备光源,就不会影响各项运动的开展。哦,对了,足球场下面,还有个标准的游泳池呢。

那我们学生住在哪里呢?我们就住在各种功能室上面的蘑菇里。那些蘑菇房里都有自动传输带直通校区的每个地方,在校区里生活和学习都很方便。

10.我心中的大学作文400字 篇十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所理想的大学,各有所思,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幻想,但一定都是神圣而又美好的。

我心中的大学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是有着犹如大自然、原始森林般的美景和空气,既清新又美丽。是干净、整洁、一尘不染的。是美丽的,没有一丝丑陋之处,是完美到没有一丝瑕癖的,即使有也是十全九美的。是有着心存善良、团结等各种美好情感的同学,每当遇到危险时,遇到困难时,总是团结一致地应付困难或危险,不会自私的逃离现场。是当期中或期末即将到来时,不会拼命地布置作业给学生做的,反而是悠闲地给学生放假休息,就算是布置作业也不会多,多到像一座迷你小山一样,就算不放假要上课,但也是在与要学的这篇课文相符和的景区上课,足以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不会一下子就被所学的课文“迷”得忍不住想和周公幽会。有着开放着各种动物的“森林”,比如:茶杯犬、茶杯猫、灵猫、松鼠等各种稀奇的动物,而且学生想进去摸就进去摸,想进去看就进去看,不会有任何人阻挠你。有着看着像家一样温馨的饭菜;宿舍不会窄,也不会太宽,三个学生住在一起,都不会觉得挤,也不会不够位置放东西。有着比天还宽的心,比任何人都一丝不苟的作风,给人安全感的校长……

这就是我心中住着的大学,像仙境般的大学,像笑猫日记中的云朵上的学校,像一个梦,一个带着色彩的梦!

11.我心中的钱老 篇十一

我非常难过。钱老一直是我任职的单位——民盟中央的领导,还担任全国政协的副主席。我们相识是在50年代初期,在民盟中央的行政会议、学习会以及各种代表大会上。更有一层关系,他和我的大哥二哥都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好同学好朋友。我大哥通过庚子赔款留学考试去了美国,后在美工作定居,他多次访美,他们都在美国相聚畅谈。

每当我参加民盟中央的活动,见到钱老,他会老远手舞足蹈地过来,与我愉快地交谈。他的幽默、他的亲切热情、他的侃侃而谈,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我离休后,被《新天地》的前身《老人天地》杂志社聘为编委,通过我与民盟以及政协联系了不少知名专家学者,取得他们对杂志的关心和支持。我经常作为他们的座上客到家里访问,有些同志还多次为原杂志撰写文章和题词。邀请他们每年参加杂志社的座谈会,他们都积极支持。

我不止一次访问钱老,记得1999年9月,民盟中央在总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诞辰,在民盟中央布满鲜花的后花园里,我们和钱老又一次愉快地交谈起来。但当我们很自然地谈到台湾问题的时候,他非常愤慨,谴责李登辉妄图分裂中国主权和领土的言行。

钱老既是一位海内外驰名的科学家,又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曾担任祖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经常往返于中美、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之间。

钱老与钱学森、钱三强一起被敬爱的周总理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

1993年,年事已高的钱老出任上海大学校长,他仍理念超前,大胆改革,培养出不少21世纪的科技人才。

钱老享年98岁高龄。晚年他重视养生之道,宽宏、厚道。我现已92岁,仍保持积极心态,也源于各个阶段錢老使我受益良多,使我丰富了知识,焕发了青春。

钱老,我将永远怀念你!

12.我心中的人生导师 篇十二

贾志敏老师在我心中就是一本厚厚的书,一本意味深长的书,里面有取之不尽的知识营养。人常说,读书是一个把书“读厚”再“读薄”的过程。但是,这本“书”我是越读越“厚”,一直无法把他“读薄”,这是遗憾,也是幸福。

开启语文教学之门

在成长的道路上,能结识贾老师,并成为他的徒弟,倍感荣幸,也颇感压力之大。他以严谨认真的一贯作风,帮助我开启语文教学之门,引领我走上语文的正道。

2010年,贾老师第一次走进我的课堂。课罢,自认为上得很成功的我,满心欢喜地以为贾老师会夸赞一番,没想到,他只问了我一句,“你的课堂是为谁存在的?”“当然是为学生了,这还用说!”我自信满满地说。

“当然要说,也必须要说。你的课堂是为你存在的。这节课上看到的是你在不停地卖弄教学技巧,用华而不实的语言充斥着你的课堂,这是最忌讳的。”一句话如晴天霹雳,把我从自满的巅峰打到失败的冰窖。

看到迷惑失落的我,贾老师微笑着安慰、开导我,从我的导语纠正起。“上课前语言要干净利落,花了五分钟时间还在说着与课文无关的话。‘第一次见到我,有什么印象啊?’‘你也来介绍一下自己吧?’说这些,是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是发展了学生的言语能力?”一时语塞的我,不知如何回答,只是觉得这样并未影响课堂教学,还有助于与学生消除陌生感,未尝不可呀?

贾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以自己的课堂作例子,让我明白,与课文无关的话只能让人有拖沓冗长、画蛇添足之感。省略课前不必要的谈话,会让课堂环节紧凑。长此以往,多加训练,课堂语言会变得更加简洁。

接着,他又耐心地给我指出每一个教学环节的不足,并从文本与学情的角度,与我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处理。一个多小时的交流,好似给我头脑注入新鲜的思想血液,让我明白了教材的解读要接近学生的最佳发展区,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中心。

严格要求之爱

2012年,对于我来说,工作压力特别大。除任教一个班级的语文课,还负责教师的业务发展和教育教学管理,再加上自身发展正处于上升期,忙于读书、写论文、上交流课……天天似陀螺般转来转去,神经的弦绷得很紧,压得自己几乎喘不过气来。

恰逢此时,我接到教育局的文件,指派我到偏远学校指导一年。虽说只是每周两天的时间,但对我来说,却是天大的难事。我当时想都没想,立即打起退堂鼓,觉得自己不是机器人,怎能一人分身做很多事。就单单语文教学来说,两天的教学进度、作业批改,后期还需花大力气补上,这样得不偿失的事,只有傻子才会干。

不知贾老师是从哪儿得知这个消息,竟打电话狠狠地批评了我一顿。当时他说了很多,有几句话,一直刻在我心里———“你思想里就是有享受偷懒的意识,组织上的安排是信任,别的学校要求是期待。你倒好,当甩手掌柜,置之不理。我们不仅要在教学能力上高于别人,对待困难也要超于常人。记住,成功是无捷径的。你要相信我,这一次的经历会让你的教学之路更加丰满。”

说实话,十多分钟的通话,我只有满肚子委屈,觉得贾老师不近人情,怎么就不站在我的角度考虑问题。思来想去,我还是承担了支教指导任务。这一年风里来雨里去,吃了不少苦。但是,每周两天的时间,却过得特别充实,上课、听课、评课、交流……结束时,我竟有些舍不得离开,收获大大超过预期的设想。在这里,我收获了友情,积攒了能量,培养了骨干,获得了荣誉,也懂得了怎样面对困难……

也许只有经历过,才能真正明白付出的意义。爱有很多种,在迷茫时,有时更需要“糟糕透了”的严厉之爱。

13.我心中的大学 篇十三

时间很快,一转眼我已经走过了一年的时光。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这一年里我发现自己学会了很多,也经历了很多的事情。是这些在离开家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很多的东西,包括处事的原则、学习的态度、面对问题时应有的态度等等。这一年的时间让我对大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大学是什么?大学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场所,是科学的殿堂,是创新成果产生的地方。成功的大学不是靠圈地办成的,世界一流大学也不是仅仅靠合并、改名就能一夜成名的,必须有优良的教育传统、丰厚的文化底蕴、求实精神的长期积淀!

大学是一个多元化的人生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每一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所以,我认为,大学里各色各样的社团和学生会的存在则为同学们发挥个性,创造自我准备了充足的条件。它们便是一个小型化社会,在那里,可以发挥自身的特长,也可以学到实用的人际交往的知识,同时,社团的自我管理和自主教育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团队理念和团结精神的养成,从而减少个人自私自利不良素质的滋长。

在我的心目中,大学校园,可以不漂亮,可以不豪华,但一定要要重视软件建设,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校园文化

设施与学校发展的和谐密切相关。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设施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硬件建设,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序推进,目的在于营造更加整洁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好的设施和条件;另方面,是软件建设,必须融入高校自身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目的在于营造更加浓厚的学术氛围,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环境和空间。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要同时推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努力营造更加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和更加浓厚的学术氛围。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从各方面营造有利于青年学生文明生活、健康成长的环境和氛围。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帮助广大师生解决好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须知大学不仅仅是盖大楼,更应该有大师。我们的教育体制,应该更加灵活,更加富有活力,更加紧密结合实际。

其实,我心目中的理想大学,更需要的是和谐温馨的气氛。于我,我更注重的就是那份情,那股能保温良久的暖流,那属于象牙塔的自在心情。早晨,伴着鸟语花香,伸个懒腰,迎接又一个全新的太阳,没有世俗,没有虚伪,有的是真诚相待,孩童般积极向上的心。中午,伴着辘辘饥肠,抢着跑着,奔向香气四溢的始发点,带着几乎最狂热的渴望,听从着内心强大的呼唤。傍晚,伴着星辰隐约,伴着三五好

友,闲庭信步于校园内外,口无遮拦。即使下雨,也有别样情趣,躲在室内,看窗外雨丝缠绵,听雨声淅淅沥沥,在读上几篇小说。生活岂一个“妙”字了得啊!晚上,在喧嚣中告别一整天的课程,在静谧中享受夜赐予的安详和宁静。然后,相继地,进入甜甜的,甜甜的,甜甜的梦乡„„大学是一个广阔的空间。我期待我的身体能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的翱翔, 然而在这大学里,我就可以实现我青春的梦想!我的大学,我做主!我的青春,我感受!在青春中舞动的大学就应该我自己做主,热爱自己的热爱,快乐自己的快乐,听从自己的内心。

当然这只是我理想的大学。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年了我没有忘记我理想的校园,但是我发现他在我心中越来越模糊了。因为现实和理想差距太大了。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与学校各种设施,制度有关系,同时还和自身有很大的关系。来到大学发现自己变得懒了,即使能做,有条件做也不愿意做了!就拿现在学妹学弟们早上跑操的跑操,晨读的晨读!有时我也想和他们一样,可是我怎么也下不了决心,无情的瞌睡已经让我在七点多很难起床了。难道真的所谓是“学长”是一个理由。正如一些同学说的一样,“学长”,“学长”是学的也不行,长得也不行啊!中一位老师的话令我印象深刻,他在快要高考的某天,说道:上大学?上大学根本就没用,那是因为你们太小,还不足以进入这个社会,就先把你们放在大学一段时间。

上了大学,就不能像现在这样的学习了,首先要做的,是保证你的课及格,而不是尽最大努力得高分,很多课,仅仅及

格就足够了。但这当然不是说要消极面对生活,宅在宿舍里玩电脑。

他说,你,必须想好自己在干嘛,要干什么。在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做两手准备,一首应付学校的考试,一手准备自己的东西,好好准备。毕业的时候,拿到毕业证,自己的东西准备得也差不多了。

通过一年的适应,已经懂得大学生活给每一个人独立自主的机会,远离了父母的束缚和关怀,我们是否能把握好自己的航向,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审问自己,在一个复制花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坚守自己的梦想,去创造一个美好的大学。生命短暂,所以不要浪费时间去复制别人的生活。乔布斯说过,“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这句话我非常赞同,这也代表了我心目中大学信条。

上一篇:学习部学年工作计划下一篇:《木棉花歌》阅读答案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