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学科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2024-11-05

浅谈化学学科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精选15篇)

1.浅谈化学学科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篇一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太平寨镇中李艳超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

创新。所谓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并解决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

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不仅要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要注意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培养学生

质疑的能力。那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质疑的环境

“学起于思”,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

生勤于动脑,勤于思考的表现。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很少有对所学的内容向

老师质疑的。成绩差的甚至一般的同学不知问什么;成绩好的学生可能是认

为已经学会,没啥可问;还有的根本不敢问。因此,要引导学生质疑,创设

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

地位,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努力

在教学中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

氛围,以保证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处于最活跃状态,使学生敢想、敢

说、敢问、敢争辩、大胆探索。此外,教师还可通过语言、动作、情感传递

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的。二.培养学生质疑兴趣,使其乐于提问 兴趣是孩子入门的先导。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有

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课堂上要

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三.留下充足的思考时空,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问”,源于思。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

四、指导质疑的方法,提高质疑的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不知从何处下手提问题。教师及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

1. 巧设“情景”,激发学生质疑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引起,在教学中,首先要为学生创设提问的课堂情境。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

2. 指导质疑方法,教给学生质疑的技能。

(1)指导学生进行课前质疑(预习质疑)。在教学中教师要安排时间,规定

范围,让学生对下一节的内容进行预习,要求学生通过预习,提出自学中的问题。并把能否对找出问题当作检查学生是否对新课进行预习的标准,这些问题要让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提出来,但不予解答,而是先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相互交流解答,对答不出来的问题教师稍加点拨,从

而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课中质疑。课中质疑可使学生在一课书的学习过程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学生在预习中并不是把所有的疑点都考虑到,难免有漏洞的,这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一直专心听讲,边听边提出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在英语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句多译的现象,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避免学生形成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总之,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智慧火花的开端,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见疑求异,要敢于疑课本之说,疑教师之解,疑权威之言,在提问中探幽索微,寻求真理,掌握知识,并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2.浅谈化学学科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篇二

关键词:思想品德,提问,质疑

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思想品德学科特点的问题是笔者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笔者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思维层次提问,进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1.从认识事物的一般性逻辑思维过程来提问,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提 问方法;2.梳理教材 基础知识 类的问题 (能从书本直接找到答案);3.提出基础知识理解运用类的问题(能灵活运用书本知识分析案例);4.提出发展创造性思维类的问题(能对教材、教师、社会现实提出有独创性、批判性的问题)。目前实践中的困惑是随着学生提问能力的提升,如何解决学生的疑问。

下面就一个教学案例谈谈笔者的思考。

师:请各位同学看施同学预习第四 课后的提 问,如何处理中国的经济建设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首先, 你们认为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

生1: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

生2:经济发展破坏环境,还浪费资源。

生3:导致大气污染、水污染、沙尘暴等现象产生。

生4:由于工业排污,地下水资源已被渐渐污染,还有20%的水资源已无法再生为清洁水。

师:对此,我也搜集 了一些资 料。(通过多媒 体展示)

一、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1.气候变暖;2.臭氧层破坏 ;3.生物多样性减少 ; 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6.土地荒漠化 ;7.大气污染; 8.水体污染 ;9.海洋污染;10.固体废物污染。

二、我国环境状况

1.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 雨危害最 大, 污染程度在加剧。2.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及四川盆地。华中地区酸雨 污染最重。3. 江河湖等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内陆河流和大型水库外,污染呈加重趋势,工业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4.全国2/3的河流和 一千多万 公顷农田被污染。

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长期以 来,我国经济的增长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一些地区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师:那我国对于环境污染有没有采取什么措施呢?

生5:植树造林,雨污分流。

生6:颁布限塑令,对一些污水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

师:我国也采取了相关的措施来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但是有人提出是不是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就是相互矛盾的呢?这是姜同学提的问题。

生7:我觉得是的。你看,我要开汽车就得烧油,还排放尾气,这必然会污染空气,可是我们又不能不开车。

生8: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们可以多坐公交车和地铁,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开车。

生9:我觉得也是。企业发展不一定就要污染水资源,可以把污水在排放之前先进行处理。

生7:可这样就要加大成本啊,不是阻碍发展吗?

师:经济发展需要什么?环境保护又需要什么?这是武同学提的问题。

生10:经济发展需要水、煤、土地、树。

师:所以我们可以说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生11:环境的保护需要国家的政策,还有我们每一人的努力。

生12:环境的保护还需要钱。

师:所以我们也可以说经济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经济保障。经济发展是环境保护的前提,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二者并不矛盾。怎么才能让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辅相成呢?这是朱同学提的问题。

生13:我们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这样又有经济收入,又保护了环境。

生14:我们要淘汰那些消耗能源较多的企业,发展一些节约能源的企业。

师:经济发展是实现环境保护的前 提,从现在来 看环境被破坏已成事实,保护迫在眉睫,然而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保 护环境的 能力,再怎么提 倡都只能 是空谈。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不矛盾。经济 发展需要 利用环境、利用资源是事实,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利用都会造成环境的破坏。自然环境本身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在环境承受范围内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然后再利用经济发展的成果整治已遭到破坏的环境,这样的行为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3.浅谈化学学科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质疑问难意识 课堂教学效率 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造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65-02

据报载,着名科学家杨振宇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时,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的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的少得多。何以造成这样的差距?杨振宇认为主要是因为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提出问题;中国教育只注意解答问题,而不注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所以,杨振宇向中国科大少年班指出的第一条成功法则就是质疑。

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我深深地感知到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意识”的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要有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得从基础教育着手,从娃娃抓起。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意识”是顺应当前新课标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

随着新程标准如火如荼的实施,其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课程改革已成为转变学习方式的一场革命,学习已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意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

分析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试题更注重联系实际,在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的同时,命题方式更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为此,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改变围绕教师、教材以及迷信权威的学习心态,凡事多问为什么,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求新求异,让他们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走进生活。

四、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意识”有利于教师智慧的开发利用。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始终是教育改革的热点,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使教育教学告别“功利时代”,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形成一种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形成一种宽松又有探索性的教学活动,形成一种促使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健康身体、求知欲、自信、自主、合作、一定思辩能力等。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把教师的聪明才智运用于化学教学实践。

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意识”呢?在课堂实践研究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培养增进师生感情,多加鼓励,让学生敢于提问。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有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前提。学生有着无穷的想像力,充满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要学生自主学习,就要保护他们的这种可贵精神。消除孩子的心理负担,积极鼓励表扬。同时针对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修改指导。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应用微笑、鼓励性语言,给予学生信任的目光,肯定、赞扬提问的勇气,积极评价提问的行为,适时地引导,沟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鼓励学生“放胆”, 大胆地提问。

二、激发学生巨大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问。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愿问”是学生的一种情感需求,对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说,对学校、对老师、对课程均有极大的好奇心,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其次“愿问”又是学生准备进入高中学习的一种动力,正确利用好这种动力是我们做教师的责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每个第一次,例如:与学生接触的第一节课,关注学生的第一次质疑,认真做好解答第一次答疑本,认真做好与学生的第一次谈心,认真分析学生的第一次考试质量分析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坚持努力抓住教育的契机,学生的质疑能力会逐渐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强,教学效果就会好。

三、教给学生积极的质疑方法,使学生善问。

学生想问、敢问、好问,更应该会问、善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与善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首先,教师要做好示范。注意提问的“言传身教”。其次,使学生明确在哪里寻找疑点。再次,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表达,使学生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有思考价值。

总之,“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发现问题提出来,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学生进入一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在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使学生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好奇心理,并将其引向具有真正的创新实践行动,应当成为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模式的一个切入点。要真正塑造创造型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提问,勇于解惑。

参考文献:

[1]《科学教育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阎金铎等,2004

[2]《课堂教育心理学》,【美】林格伦著,章志光等译

[3]《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陈爱苾著,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张军兰,1998.11,人民教育出版社

4.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篇四

丁亚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并非所有小学生都敢问、爱问、会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其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现以“圆的周长”为例,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营造轻松自由的气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

少成苦天性,习惯成自然。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是多么重要了。在现代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之一。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生往往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或问得压抑、犹豫、缺乏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例如:在课前准备时,教师说:“同学们,今天有许多老师愿意和同学们成为学习上的伙伴,同学可以去和老师交朋友,待会儿上课时,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问班上的同学,也可以用问你们的新朋友—听课的老师。”

二、创设疑惑情景,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儿童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创设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将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学目标(学生问题)充分暴露于课堂,以利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例如:在引入新课时,课件出示:新“龟兔赛跑”。(如图所示)森林中在开运 动会,乌龟和兔子正在争夺冠军,乌龟跑的是边长40米的正方形跑道,兔子跑的是直径40米的圆形跑道,它们俩同时从A点经B点跑了一圈,又同时回到A点,这下可难住了老虎裁判。学生听到这里疑问顿生:“谁是冠军?怎样评判?乌龟所跑的路程是正方形,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兔子所跑的路程是圆形,怎样求圆形的周长?学生由自言自语很快过渡到”问“声不绝。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为下一步进行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三、留下充足的思考时空,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问”,源于思。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问错了没有关系。同时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例如:在测量圆的周长时,给学生提供了一元的硬币、象棋子、在纸

片上画出的圆、细绳和直尺等材料。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给学生留了三分钟的时间思考)学生想了一会,学生自言自语地说:”用什么方法测周长?用什么工具呢?“当学生用细绳测量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时,感到不方便,学生便疑问顿生:”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呢?怎么测呢?“有的几个学生自成小组共同讨论,有的学生还起来问他们认识的新朋友—听课的老师。

四、因人而异,培养学生独立质疑能力

“问”,因人而异。由于学生认识结果、思维方式、学习风格的差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不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对待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因人而异地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逐步形成多思善问的习惯,以此培养学生独立质疑的能力。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情景,意在充分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此培养学生互相提问的主动性、流畅性、有序性,促进学生独立质疑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小组合作求c与d的比值时,教师说明:以百分为基础,提出和回答一个问题奖10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问:”你会测XX的周长吗?怎样测?你会测它的直径吗?怎样测?“,”你求得的c与d的比值是多少?“,学生试着问、想着问、争着问,经过问与答,自由矫正。这样,既巩固了求c与d比值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独立质疑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竞争意识。

五、创设互动情景,培养学生共同质疑的能力

“问”,表于言。无论哪种形式的提问,都是某一命题的疑问形式,对小学生来说,还存在着语言表述障碍。创设小组互动情景,意在消除这种障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既提倡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也提倡小组合作提出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共同质疑的能力。例如:在巩固练习时,提供的材料是:(课件出示)老虎裁判请乌龟和兔子 重新比赛,兔子的比赛路线是 从A点出发,沿三个小圆的周长经B点回到A点;乌龟的比 赛路线是从A点沿大圆的周长 经B点回到A点。根据情景,同学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小组学习)经过短暂的思考,提出了以下问题:兔子和乌龟比赛的路程相同吗?谁是冠军?如果他们同时到达,谁跑的路程多?谁又是冠军?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去请教你们的新朋友——听课的老师。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共同质疑和与人合作的能力,这正是合作学习的魅力所在!

六、创设反思情景,培养学生自我质疑能力

“问”,终于省。儿童学习的过程是个体在充分交流与共享中生成、修改的”再创造“过程。它必须经过反复思考、深入研究、不断调整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因此,反思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格,更是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设反思情景,旨在训练学生自我质疑,培养其内省能力。例如:在巩固练习结束后,以学生自问作为结尾。问:”我今天学习了什么?“”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弄懂?“”学习了什么

5.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五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一、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师生平等、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

二、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愿问。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从文中找答案,一起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开辩论会。如讲《可爱的草塘》一课时,一个学生发问:小丽说北大荒好得哪儿都比不上,咱们国家有那么多名胜古迹,她这样说不对。他的话音刚落,立刻遭到好多同学的反对。我趁机把同学们分成两方,让他们各抒己见,进行辩论。意见统一后,我说:“他提的问题很重要,他能提出这个问题真了不起!”再看那位同学,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小学生都喜欢表现自我,他们为了发现问题必定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找疑问,这样就激起他们质疑的兴趣,愿意去问。

三、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问。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提出问题。“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质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1)在预习中提出“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等要求。引导学生认真预习课文,从中发现问题。如我教《苦柚》一课,通过预习,学生一个个举起小手,迫不及待地提出数十个问题:“郑重其事”是什么意思?伯父说:“我们都得了思柚病。”可表妹从未见过柚子,更没吃过,怎会得思柚病呢?对卖柚子的小姑娘的外貌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柚子那么苦,伯父为什么把一筐柚子全买下了?小姑娘为什么不要伯父给她的100元钱?……学生思维多么活跃!(2)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③)在讲读分析课文后,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问问他们还有什么问题。

四、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有的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那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疑不到点子上。这里存在着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从何疑起?怎样疑?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狼牙山五壮士》,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问:五壮士指的都有谁?为什么称他们是壮士?题目改为“狼牙山五战士”行吗?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2.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

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颐和园》一课有一句:“游船、画肪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学生质疑:我们常说船在水面上“划过”,这里为什么用“滑过”?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解答了这一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跳水》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一顶小小的帽子,孩子回家后买一顶不就行了,何必冒着生命危险去追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

4.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读书前后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处质疑,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给颜黎民的信》一课。信的开头称呼是“颜黎民君”,可见这封信是写给黎民的,在结尾鲁迅先生却写道:“祝你们好”,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正揭示了课文中心,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真诚关怀。

5.从标点符号上质疑

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跳水》一课,可引导学生质疑:“四十秒钟一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6.从写作手法上质疑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找出课文的写法和自己作文的写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初读后学生发现,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定题呢?通过读、思、议,学生明白了作者正是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表达自己对叶老的无限怀念之情,课题点明了文章中心,这样就学到了一种含蓄的、新颖的定题方法。

总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己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就觉得学习语文更有趣了。

摘自《小学语文教改》/10

6.浅谈化学学科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篇六

1. 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

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 如成就需要等, 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 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 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可以利用新旧知识的关联, 旧中引新,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点, 设问激疑。例如, 在讲授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 教师可以先演示Al (OH) 3分别和HCl、NaOH反应的实验, 然后设疑:为什么Al (OH) 3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呢?氢氧化钠究竟是酸还是碱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 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 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研读教材。同样也可以对比分析Al与HCl、NaOH反应并分析与上面反应的区别。

2. 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

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 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 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 《摩尔》一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物质的量”这一概念, 教师可以在讲授了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后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和物质的质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对于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往往难理解, 教师应在此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 耐心讲解问题, 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释疑, 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以增设同类, 对比启发, 可以指导读书, 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从直观进行启发, 同时, 仔细把握教材内的逻辑关系, 逐步提问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 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 发展学生智力。

3. 应在关键处设疑。

众所周知, 中学化学教学中注意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是极为重要的, 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对教学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重点、难点是关键处, 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处, 一节课上学生最疲劳时也是关键处, 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时更是关键处,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师在设疑时应注意恰

当的组织问题, 人为的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 同时利用学生在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有意识地提出分析设疑, 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

二、联系生活来质疑

化学作为一门与生活联系较强的学科, 学生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会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存在。比如在讲授中和胃酸过多时使用的物质是Al (OH) 3而不选择用纯碱作为药物时, 让学生自己想到纯碱的碱性较强不适合, 这样既联系了生活又增强了趣味性。还有比如在讲授Fe2O3的俗名“铁红”可以作为颜料使用时, 若能设疑:“大家想一下谁在生活中看到有这样的例子?”这样启发学生把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三、充分利用教材优势, 启发学生主动质疑

7.浅谈化学学科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篇七

[关键词]思想品德 提问 质疑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90066

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思想品德学科特点的问题是笔者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笔者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思维层次提问,进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1.从认识事物的一般性逻辑思维过程来提问,了解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提问方法;2.梳理教材基础知识类的问题(能从书本直接找到答案);3.提出基础知识理解运用类的问题(能灵活运用书本知识分析案例);4.提出发展创造性思维类的问题(能对教材、教师、社会现实提出有独创性、批判性的问题)。目前实践中的困惑是随着学生提问能力的提升,如何解决学生的疑问。

下面就一个教学案例谈谈笔者的思考。

师:请各位同学看施同学预习第四课后的提问,如何处理中国的经济建设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首先,你们认为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

生1: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

生2:经济发展破坏环境,还浪费资源。

生3:导致大气污染、水污染、沙尘暴等现象产生。

生4:由于工业排污,地下水资源已被渐渐污染,还有20%的水资源已无法再生为清洁水。

师:对此,我也搜集了一些资料。(通过多媒体展示)

一、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1.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生物多样性减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 6.土地荒漠化 ;7.大气污染; 8.水体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体废物污染 。

二、我国环境状况

1.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剧。2.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及四川盆地。华中地区酸雨污染最重。3.江河湖等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内陆河流和大型水库外,污染呈加重趋势,工业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4.全国2/3的河流和一千多万公顷农田被污染。

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一些地区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师:那我国对于环境污染有没有采取什么措施呢?

生5:植树造林,雨污分流。

生6:颁布限塑令,对一些污水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

师:我国也采取了相关的措施来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但是有人提出是不是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就是相互矛盾的呢?这是姜同学提的问题。

生7:我觉得是的。你看,我要开汽车就得烧油,还排放尾气,这必然会污染空气,可是我们又不能不开车。

生8: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们可以多坐公交车和地铁,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开车。

生9:我觉得也是。企业发展不一定就要污染水资源,可以把污水在排放之前先进行处理。

生7:可这样就要加大成本啊,不是阻碍发展吗?

师:经济发展需要什么?环境保护又需要什么?这是武同学提的问题。

生10:经济发展需要水、煤、土地、树。

师:所以我们可以说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生11:环境的保护需要国家的政策,还有我们每一人的努力。

生12:环境的保护还需要钱。

师:所以我们也可以说经济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经济保障。经济发展是环境保护的前提,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二者并不矛盾。怎么才能让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辅相成呢?这是朱同学提的问题。

生13:我们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这样又有经济收入,又保护了环境。

生14:我们要淘汰那些消耗能源较多的企业,发展一些节约能源的企业。

师:经济发展是实现环境保护的前提,从现在来看环境被破坏已成事实,保护迫在眉睫,然而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保护环境的能力,再怎么提倡都只能是空谈。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不矛盾。经济发展需要利用环境、利用资源是事实,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利用都会造成环境的破坏。自然环境本身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在环境承受范围内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然后再利用经济发展的成果整治已遭到破坏的环境,这样的行为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在这个案例中,课前笔者把学生提的问题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做了分类,课上用学生提的问题导入,同时利用学生的问题串联一节课,这样既帮助学生解决了自己的疑问,同时也传授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课堂的讨论问题来自于学生,这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和求知欲。

8.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策略分析 篇八

高阳县宏润小学 闫小俊 张文霞

古往今来,让学生质疑问难一直受到教育者的重视,我国古代就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精辟论述。质疑是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培养的开始,它能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从而实现阅读的个性化。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培养质疑兴趣,使学生“爱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必须先从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入手。而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则应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入手。

1、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注意改变课堂角色,把学习的主体真正还原给学生。在现实中,我们往往不自觉的把自己的思想意识强加给学生。学生则把教师当作了权威,学生个性随之受到了压制,思维受到了束缚,因为害怕和教师不一致,学生不敢主动的质疑问难,久而久之,造成了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低下。这是每位教师都不希望发生的。因此,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必须先从创设民主的课堂入手,从教师这个角度来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应转向扮演引路人的角色,把课堂的学习主体还原给学生,教师不应只关注自己怎样“教”,应把更多的视野投向学生的“学”,努力打破“一言堂”的尴尬局面。

和谐民主的课堂,要求教师融入到学生群体中,不仅要充分的了解教材,更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以朋友的身份带领学生一道前进。

2、把赏识激励的语言送给每一位学生。

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人的一生,归结到底,都是在追求赏识和尊重。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离不开对学生的赏识激励。在引导学生质疑的初始阶段,很多学生不敢提问,生怕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引来同学的嘲笑。这时,我便点名请一位学生提问,当学生提完问题后,我便根据学生提问的情况大力表扬。这样几轮下来,学生的顾虑被打消了,有几个学生主动举起了小手。

对学生的赏识激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而采用赏识激励策略,应成为我们长期坚持的习惯,这种赏识激励不是违心的,而是一种发自于内心深处对学生的认可。可以这样说,赏识激励策略是培养质疑兴趣的催化剂,它能使学生把“要我问”变成“我爱问”。

3、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仅仅依靠和谐民主的课堂、赏识激励策略是行不通的,创设学习情

境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例如,教学《詹天佑》,如果仅仅从文本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不仅会让学生茫然,甚至会对文本出现误读。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和学生搜集了大量材料,然后利用多媒体把搜集来的材料进行了展示,詹天佑的形象在学生眼前鲜活起来,学生从当时的重重困难中解读到了詹天佑的伟大,从情感深处对詹天佑充满了钦佩。

创设情境分为多种形式,利用多媒体等电子设备创设情境只是其中之一。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在个体头脑中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小品、课本剧等形式创设情境;还可以借助摄像机、DVD等电子设备创设呈现情境。我们创设情境的根本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从而学有所得,学有所思。

二、传授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使学生“爱问”,我们还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教给学生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质疑:

1、从课题质疑。课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展开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与文本对照,找出差距,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例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出示了题目,我便引导学生就课题展开质疑: 师: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1:白杨是什么? 生2:白杨生活在哪? 生3:这种树有什么特点?

2、从插图处质疑。引导学生图文对照,质疑问难,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丰碑》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并请学生把插图和文章内容对照,学生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文中说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可我看到插图中的军需处长并不像一座丰碑。

3、从语句重复处质疑。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质疑,在质疑的过程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体会。

例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这样思考:

师:文中有一个词,反复出现了四次,你能找到吗?看到这样的现象,你是不是有什么疑问呢?

生1:作者为什么要反复使用这个词语,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生2:作者反复使用这个词语,不觉得单调吗?

4、从自己认为不懂、奇怪的地方质疑。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就有学生提出

了很多类似的问题:周瑜明明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为什么还要找诸葛亮商议?周瑜妒忌诸葛亮,要陷害他,为什么还要摆酒席招待他?

5、从作者留白处质疑。

例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我便引导学生思考:

师:那么,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呢?

生1: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来新疆工作;

生2: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生3: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

然后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他们不知道的这些问题,你们知道吗?通过解决这几个问题,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边疆建设者身上的崇高品质。

质疑的方法不胜枚举,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有意识地渗透、引导与小结,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但由于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此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学生的质疑能力会有质的飞越。

三、利用质疑预习表,使学生“问起来”。

1、预习表内容

本张预习表包括了四个板块:题目质疑、字词质疑、句子质疑、部分解疑。(1)题目质疑:

对于题目的质疑可以在第一眼看到题目时质疑,如:《桥》一课,同学们在第一眼看到课题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桥?这座桥位于哪?这座桥什么样?也可以在预习完课文之后或是学完整篇课文之后,再次针对题目来质疑,如学生预习完课文之后,就又对题目进行了质疑。这时他们提出的问题肯定和他们第一眼看到题目时提出的问题不一样了。他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并不是写的桥,而是写的人,为什么作者却用《桥》作为题目呢?我们这张预习表,是要求学生在第一眼看到题目时质疑。(2)字词质疑:

所有与字词有关的问题都可以放在这里。如学生们遇到一些读音不容易把握的字时就可以这样写:“和着琴音”一句中的“和”字应读哪个音?再比如,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也可以一一列举在这里。还有关于词语用法的疑问都可以写在这里:如“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中的“乘机”可不可以换成“趁机”?因为很多关于字词的疑问,学生大多能自己解决,所以这一板块,我们还设计了字词释疑一项,要求学生能通过自学,或利用工具书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可以做上标记。(3)句子质疑:

所有和句子有关的问题都可以写在句子质疑一栏中,但是我要说明的是学生提出的有关句子的问题,如果通过预习自己解决了,就不用写下来了。学生在预习课文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才需要记录在这里,留待课上解决。(4)部分解疑:

因为我们这张预习表是要求学生在第一眼看到题目时质疑,这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简单,很多问题在学生们预习课文时能找到答案,所以要求学生先自己解疑。

2、预习表的使用

一般情况下,我会要求学生在课上完成预习表,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读书时间、思考时间,尽量保证预习的效果。

学生完成预习表后,我会逐份检查,认真分析,因为这张表格能给我们提供很多信息。通过分析预习表中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我们会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比较共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是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解决的,因为这样的问题不仅出现频率高,而且肯定是真问题。如《桥》一课,我在检查完学生的预习表后,发现全班44位同学,有14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涉及到了文章的表达方式,比如:为什么说文中的老汉像一座山?为什么说山洪咆哮,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为什么说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呻吟是人具有的特点,木桥怎么会呻吟?既然有这么多的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非常有价值,(这些问题是针对文章的表达方法提出的,而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所以,一上课,我就把这18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展示在大屏幕上。我先选了一个比较热门的问题:“为什么说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因为这个问题出现的频率最高了。)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白这是作者在用拟人的方法突出木桥摇摇欲坠,即将坍塌的危险情况,并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使语言生动形象更有表现力。接下来,我就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体会其它的几个句子在表达上的好处。这样,学生的一些共性问题就解决了。最后我还明确地告诉学生们,他们这是在就文章的表达方法提出疑问,这样的问题很有价值,以后我们在学习其它文章时,也可以就文章的表达方法多问几个为什么。

通过预习表,我们还能及时了解学生在质疑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老师就可以及时引导。比如初始阶段,学生根本不会提问题,而且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根本看不出学生的疑惑在哪里。于是,课堂上,我们便结合阅读教学,教给学生一些质疑方法。如可以在关键词

语处质疑,可以在重点句段处质疑,可以在文中矛盾处质疑,还可以在标点符号、课文留白处质疑。我们还教给学生怎样清晰表达自己的疑惑,让学生把自己的疑惑写明白。现在,再看同学们的预习表,我们发现,同学们敢提问题了,也会提问题了,但提出的问题往往多而杂,提不出很有价值的问题。那么,接下了,老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们老师首先查找了一些资料,了解了一些方法,接下来,我们将会在课堂上一步一步教方法,力争使学生的质疑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9.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为何这么难 篇九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回答自己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时提到不迷信于权威,要敢于质疑,纵观物理发展的历程,我们就会发现,每一次的进步都是对前辈权威理论的质疑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牛顿经典物理理论的质疑才产生了现代物理,因为事物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个人所处的位置只占这个长河很短的一部分,再加上在他所处的时代,由于受科技,指导思想等方面因素的限制,所以每一个人没有办法穷尽对事物的认识,就连牛顿也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看得比别人更远。要想看得更远,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发展,如果只是继承前人的衣钵,那么只会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原地转圈,这么一来,社会就不会进步,科技就不会发展。在历次党中央召开的会议中也不是将创新的位置放到了越来越重的位置吗?怎么才能进行创新,要有创新,必须先得会质疑,在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在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关键应注意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但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当中却发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是非常的困难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在于:

第一、学生不敢质疑。

首先、由于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家长对于孩子的关注越来越集中于他们的学习上,对于其他的事务家长不是全权代劳就是降低要求,因为在许多看来,孩子在小,做什么事都不行,或者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学习,其他的事与他们没有多大关系,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想法,这样做并不是关爱自己的孩子,而是在害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是天生的“干将”,在他们做事的过程当中他们的身体、大脑就会得到锻炼,同时他们的动手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家长不让自己的孩子做事,无形当中也就抹杀了孩子们天生的动手能力。不会动手,怎么敢于去验证他人的理论,怎么会去质疑呢?

其次、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在身处独生子女家庭,从小缺少伙伴,家长对他们精神需求的关注较少,又加上现在电视媒体进入了多媒体时代,专业化的少儿频道对小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很多家长看来,孩子只要不来打扰自己,看一会电视也没有什么害处,其实这种被动

式的信息接收方式会在教会孩子们一些知识的现时会对他们思维能力产生负面的影响,由于电视上面所传播的内容并不可能适合每一个孩子,同样电视上的内容也不可能什么都顾及到,有的内容在由于受孩子理解能力的限制甚至会产生错误的理解,同时过多的让孩子沉缅电视当中,会产生“电视依存症”(就是一种做事不以现实为参照,而以电视当中所播出的内容为依据,不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的现象)同时也就剥夺了孩子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从而缺少了许多感性经验的积累,尤其在自然科学方面。另外,没有这些知识,他们会对《科学》课当中的内容产生质疑而到手去实践呢?再次,由于老师在小学生的心目当中有绝对的权威性,他们不会对老师所讲述的内容产生质疑。

第二、老师不敢让学生质疑。

在传统教学观念当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且这种老师权威性的理论在老师脑海当中已经根深蒂固了,虽然新课改要求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但是许多教师对于这种权威性的感觉从骨子里割舍不下,对于学生质疑自己的理论在潜意识里面是不愿意被接受的,虽然表面上要求学生敢于质疑,但是却很少给学生提供质疑的空间。

第三、社会不让学生质疑。

我们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一种场景,学生在上学时常被家长或长辈告诫要听老师的,既然要让学生听话,怎么能对老师的说教产生质疑呢?其实这种方式的告诫也给小学生一个暗示,不要对老师产生怀疑,即便有个别的学生对老师产生质疑,其他的同学也会以群体优势将这种质疑给压制下去。

同样,我们的社会对学生提供的参与科学实践性活动的场所比较少,有的地方甚至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场所,其实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他们又少了一个了解自然科学的途径。

第四、学校提供学生质疑的空间太小。

虽然《科学》这几年在学校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是与语、数、外比起来还是排在后面的,重视程度也不是很高,同时缺乏专业性的师资配备,许多科学课老师都是兼职的,老师的科学知识储备相对来说较少,这样对于有些内容也没有办法做到深入浅出透彻讲解,老师的科学探索精神也就大打折扣,这样也会对学生的探索科学的精神产生不好的影响。

再者来说,由于现在的课本没有办法照顾到每一个地区的实际情况,虽然教育部门要求开发地方性教材,但是真正能在科学课得到实践的几乎为零。许多时候,老师只是在照本宣科,虽然现在科学课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软件,但是这些东西只是很肤浅的将课本内容呈现给了学生,同时一些讲解学生并不能理解,所以教学效果远没有让学生亲身实践好,对于学生好奇心的影响也就小了,也制约着学生进行质疑。

再加上一些学校科学实验器材的配备只顾老师演示用,学生能亲自动手的机会也就少了,他们有些时候也许会产生质疑的灵光,但是由于条件限制,没有办法得到验证,这种质疑也就不了了之了。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真的是很难的,但是如果没有了质疑,科学课就失去它的魅力,没有了质疑,学生天生的探索精神也就被日渐淡化了,没有了质疑,同样也就不会有创新,总之没有了质疑,科学课的教学也只能算是失败的教学。为了学生,我们还是尽自己的所能努力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吧!

组别:小学科学组

单位:张掖市甘州区明永中心学校

作者:王延伟

职称:小学高级

邮编:734021

10.浅谈化学学科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篇十

一、营造宽松氛围,提高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开启学生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潜在力量,也只有如此,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问、乐问。对此教师应首先端正态度,以实际行动真诚欢迎学生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肯定,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提出的问题质量也会参差不齐,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新奇独特的想法,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从而唤起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逐渐养成质疑的习惯,提高质疑能力。

如《钠的化合物》这一节内容中,有关Na2O2与H2O的反应,按照课本实验,学生能够知道Na2O2和水反应生成O2,接着,可补充一个向反应后的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的实验,学生能发现溶液变红,振荡,红色突然消失。这时,我们会发现学生有一种很想知道原因的欲望,当学生提出质疑时,我们要适当解答,同时为讲下面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二、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維活动

在化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生疑、释疑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质疑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积极状态。

如在讲述《化学平衡》中的合成氨适宜条件的选择时,为学生设置“假如你现在是合成氨工厂的老板,你如何提高自己工厂的经济效益”的问题,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也高涨起来了,有的问工厂的设备怎样,有的问合成氨的技术如何,有的问原料能否充分利用等等,然后再逐步引向本节课的重点:改变合成氨的条件,提高氨的产量。学生的质疑能力对本课的教学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又如在讲授《盐类水解》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判断NaC1、NH4C1、CH3COONa的水溶液的酸碱性,接着让学生实验用PH试纸来测定上述溶液的PH值,然后根据现象进行思考。学生发现有的盐溶液显酸性、有的显碱性、有的显中性,在惊讶之余产生了疑问:为什么盐的水溶液不都显中性?这就使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探索其中的原因。

三、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质疑欲望

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达到“教为了不教”。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一味强调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采用质疑的教学模式,即自学教材→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巩固总结,通过采用问题教学,激发学生的质疑欲望。

如在学习《电解池》一节中,先让学生在原电池的基础上阅读电解池,通过对比提出一些想知道的问题,再展示案例,由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各组派代表发言,最后师生协作完成对案例的总结。整个过程中教师起到适时铺路、引导、点拨的作用,而学生在这种质疑模式的教学活动中则一直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质疑能力,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利用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合作讨论学习,就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师生关系由原来的“权威——服务”的关系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目的。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一把钥匙,让学生自己去开锁,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动功能,让学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相互讨论,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如在讲解《糖类》这一章中“各种糖类的性质”时,采用分组合作讨论的方法,各小组通过糖分子结构的分析来讨论各种糖的性质。在讨论中,小组成员间相互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气氛浓厚。在成果交流会上,各小组学生发表了各自的观点,也对其他小组的质疑进行解答,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创新精神和质疑能力得到了充分提高,学习能力有差异的学生在相互的带动下,学习主动性也提高了,每位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11.浅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十一

学生提问题是一个求知的过程, 会不会提问题体现了学生求知的能力。从教学的各个环节, 从课内到课外, 学生都可以提出问题。但是, 我们常常发现, 有的学生很会提问题, 而有的学生什么问题也提不出, 或者提的问题总是“没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是与平时是否会提出问题、提高高质量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可见, 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应特别重视。

一、学生不会提问题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基础知识不扎实, 学习不深入

有的学生学习物理还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上, 对物理概念、规律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和透彻理解, 无法把发现的现象和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并提出质疑。像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常常是没什么问题可提, 或者只能提一些很简单、很肤浅的问题。

2. 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质疑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 有的学习惯于接受已有的现象和事实, 缺乏敏锐的洞察力, 懒于把已有的现象和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所以提不出什么问题。

3. 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

性格内向的学生不着于与人交流, 害怕提问题;缺乏自信的学生羞于向老师提问题, 他们害怕所提问题太简单而被人嘲笑, 因此, 虽然有问题, 但宁愿闷在心里, 不肯向老师或同学提问。

二、针对学生不会提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

1.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

不管是课内还是在课外, 只要有对物理现象或作业练习中有问题, 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来。例如, 我在进行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的传播”教学时, 先让学生猜想:“光的传播路线怎样”、“你平时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吗”、“怎样才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和疑问要积极充分地给予肯定, 即使有些问题是错误的, 或者提出的问题是很粗浅的, 很“愚蠢”的, 我们也要好好地珍惜它们, 积极给予解答, 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决不可嘲讽打击, 伤害学生的自尊。同时, 应该告诉学生提出质疑、解答质疑是一个人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提出问题, 并力求建筑答案。

2. 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

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是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的。有时, 一个很平常的现象包涵了深奥的物理规律。例如, 牛顿是在观察苹果落地这一现象后, 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他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就是因为他对身边一个极为普通的现象观察后,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思考这个现象, 提出问题, 进而是解决问题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像牛顿那样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现象, 对于身边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物理现象, 可提出为什么会是这样发展, 而不是朝其它的方向发展?努力找出其中的物理内涵。

3. 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

在分组实验或者演示实验中, 不管是“验证”实验还是“探索”实验, 都有许多现象可以让学生从中提出问题, 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实验现象, 里面很可能蕴藏着深远的物理内涵, 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这里面提出创造性的问题。例如, 学生在做《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时, 学生测出的重力加速度五花八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些误差的原因, 提出很多的问题, 比如:空气阻力是否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摆线长度、摆球的质量和体积对测量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计时的工具对测量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摆角的大小对测量结果如何影响?等等。这样, 既培养了他们创造性思维, 又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设计的问题一个接一个, 一问套一问, 相互串联。这样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 促使他们立即进入思维状态。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 先问:“任何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 物体如果不受力会怎么样?”在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情况下, 再进行小车从斜面上下滑的演示实验。在实验中继续设疑:“如果木板表面比较光滑, 小车如何运动?……假若木板绝对光滑, 小车又会怎样运动?”学生在阶梯式的设疑启发下, 深入思考, 得出正确的结论。随后教师话锋一转, 提出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出的?从而引导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导出的抽象过程。通过层层设疑,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表层逐渐转入深层,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12.培养初中学生数学质疑能力 篇十二

培养初中学生数学质疑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提问、质疑能力的培养,但目前我国中学生的质疑能力普遍较低.大部分中学迫于社会、学生家长的压力和经济因素诸方面的原因,还存在不少片面追求升学率,人为地约束学生的质疑能力等现象.

作 者:陈向华 作者单位:启东市长江中学,江苏,启东,2262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3关键词:

13.浅谈化学学科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篇十三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学习、思索、问答的积极性,质疑求异是探索新知识的不竭之源。在课堂教学中,大都是教师问的多学生问的少,学生大多沿着教师的思路解答问题,根本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质疑问难的愿望。那么,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可能是学生没有认真预习,知识掌握不牢。第二,由于有畏惧心理,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或看法。第三,课堂气氛不活跃、沉闷,学生没有质疑求异的兴趣。当然,原因可能有很多种,这种种原因都制约着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我们怎样做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自主预习要做实

学生课前对教材的自学要认真、及时地完成,通过自学对所学内容充分理解,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有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前提。因此,首先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尽力给学生创设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用自身的学习热情和行为感染和引导学生质疑。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行为。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应给予学生信任的目光,肯定、赞扬提问的勇气,积极评价提问的行为,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起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

三、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着边际或过于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甚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启发引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还应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

14.浅谈物理课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篇十四

一、以疑导学,引领学生思维能力提升

“决定成功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思维的方向”,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之一的。要让学生的思维之花盛开,就要从培养质疑能力开始。“疑是思维之源”,学生只有发现和提出疑问,才会努力思考寻求解决疑问的途径和方法。课堂上,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自己发现疑问,带着疑问去摸索、实验、纠错直至成功,学生的求知欲和探求欲会更强烈,课堂才会“活”起来。“以疑导学”的课堂模式能有效保持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使他们体验探究过程中的喜悦和艰辛,形成创新求异的思维方式,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和谐氛围,让学生敢疑乐疑

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老师在课堂上要学会放手。高出地面10厘米的讲台,容易使老师产生凌驾于学生之上的错觉,总是喜欢代替学生发问,代替学生解答,有些老师甚至在提问时,等不及学生答完,就抢过话自己回答了问题。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凝滞,变成学习的“傀儡”。老师要更新思想,转变观念,自觉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给学生自由质疑的天地,使学生获得思维安全、思维自由,让学生乐于思维,敢于质疑。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会疑解疑

好的方法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物理课而言,更是如此。好的方法给了学生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向,可以有效打开学生学生的思维窗口。

首先,质疑要始终围绕目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很稚嫩,有时候,提出的问题不是肤浅没有内涵,就是离题万里,教师若简单否定,又打击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不敢再质疑,不敢再发问。教师要通过细致的备课工作,设计出能引导学生正确质疑的目标,大目标下分设小目标,让学生有方向性地发现疑点。

其次,质疑要针对问题。科学知识的学习是环环相扣、极有规律的。例如教学《浮力》时,最初学生都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沉入水底的物体不受浮力,等等。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我设计了这样的实验,让学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层层质疑。先用弹簧秤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石块浸入水中,要求学生观察弹簧秤示数。再用弹簧秤挂铁块徐徐浸入水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弹簧秤示数变化,待铁块全部浸入再置于不同深度,然后用酒精重做上面的实验,观察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观察这些实验,产生许多疑问,再通过比对各组实验数据,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得自然更透彻。科学的精神就是格物致知,在实验中产生疑问,通过实验解答疑问,教学效果自然强化。

四、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积极性

课堂上,总有一部分学生充当“看客”角色,一部分算是聪明的看客,看了还勉强能明白一二,还有一部分是迷惘的看客,看了也不懂,渐渐对学科失去兴趣。科学教学如果不能调动学生整体积极性,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则难免令人遗憾。为了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学生一旦对科学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反馈和思维活动情况灵活选择的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采用。

五、及时评价反馈,激发成就感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地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善于夸奖学生的老师。物理课上,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教师要及时捕捉,及时评价鼓励,尤其是对于那些学力弱的学生,更要多表扬,多鼓励。学生从质疑中得到老师的关注,受到表扬,这就是最快乐的事情,是最大的成就,这种成就感自然成为今后质疑探究的动力,促使学生爱学、乐学。

总之,质疑能力是一个人综合能力中最重要的一项,一切学问的得来,都是以疑为起点的。物理课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职责。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不断探索研究优秀的教学教学方法,让物理课堂成为学生尽展才华的平台,让物理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绽放的乐园。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2]素质教育观念学习纲要.

[3]新课程下教师觉得的转变.

15.浅谈化学学科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篇十五

一、创设质疑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的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我们的教师过多地关注答题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复旦大学演讲时所说的: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而现在的学生只会做“学答”。长期以来造成了有疑不敢质,无问题可问的被动局面,并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有懂得不透或完全不懂的问题,有的可能比较浅显,有的则较为深刻。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如存在认为自己根本提不出问题的自卑心理,有问题但顾虑重重,担心提出的问题不合教师的意图而受到教师的指则;或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不能引起教师的重视,并担心遭到同学的嘲笑等等。因为教师包办太多,有“我不懂,教师会讲”的依赖心理。由于这些心理障碍,使得课堂无法形成浓厚的质疑氛围,尽管教师千方百计地表扬、鼓励,却不能真正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局面。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以增强质疑意识。具体有以下做法: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多思多问、自问自答、刻苦努力创造发明的事例。

二、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激发学生自动质疑

在化学教学中应注意尽力发挥教材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自学嫩里,在预习中找出疑点,提出问题。例如在教“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时,先布置学生看书预习,为使学生看书有重点,可先向学生揭示本节的教学目的: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并要求学生在看书过程中,将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或存在疑点记下来。由于预习过,上课发现,学生的疑点比较集中在下列问题:氧化反应的定义是不是“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这个问题提得好,由于氧化反应的定义,教材中是在总结、归纳了碳、硫、磷、铁、镁、石蜡等物质跟氧气反应的事实后得出的,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再加上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往往把氧化反应错误地理解为“物质跟氧气的反应”,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课本中由于印刷错误少印了一个“气”字,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解释,可作适当点拨,氧和氧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接着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不断的认知冲突中获得自我释疑,然后再加以归纳,以加深对氧化反应概念的理解。

三、巧妙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质疑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有趣诱人的、直观且学生易接受的问题,去引导学生积极质疑,启迪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分子”这一节内容时,首先发问:100+100=?话音刚落,学生大笑。我却在黑板上书写100+100<200。接着演示了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的实验,经观察体积小于200。学生在惊讶之余,纷纷提出问题:“老师,100 水和100水混合,体积是多少?”我答:“200 “。学生又问:“那么为什么100酒精和100水混合,体积为什么小于2000呢?”对此,我只说一句话:“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由于设置情景,印象深刻,通过看书讨论,学生终于找到了答案:构成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都有间隙,当这两种液体混合时,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彼此跑到它们分子间的空隙中去了,所以混合溶液的总体积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小于200

四、善于营造愉悦氛围,促进学生乐意质疑

如果课堂气氛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那么学生就会有一种无行的压抑感。这将严重制约学生思维的活跃,特别是制约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善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大胆探索,主动乐意质疑的能力,特别是在复习课时,学生质疑之处比平时课堂教学时多得多,教师必须给予机会,给学生提供乐意质疑的广阔时空。

五、注重发挥解题功能,鼓励学生发散质疑

上一篇:《匆匆》说课稿下一篇:如何预防教师职业倦怠,提升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