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

2024-09-21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精选8篇)

1.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 篇一

《校本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文献综述

[日期:2012-11-16]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校本课程开发最早是1973年7月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辖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发布后,各地、各校根据其精神,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验。一些学校在利用学校、社区等资源进行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上做过一些研究,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我们开展校本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根据研究的内容,提取了一些关键词,利用假期时间,组织组员学习国内外校本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中的相关文献,梳理同类课题和研究已有的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借鉴,在此基础上完成本综述。

一、《课程资源》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课程资源说法:

(1)美国教育思想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过程是学习者、社会和有组织的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韦瑞特·查特斯(Werrett Wallace Charters)把人类基本活动的单位作为初步的课程编制,弥补了学生缺乏经验的课程编制模式。

(3)1944年,被誉为“现代课程论之父”的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Ralph.W.Tyler)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课程资源”这一概念。泰勒认为教学活动资源的范围很大,凡有助于创造学习动力、领悟目标、恰当的课业、自强、奖赏、反馈和鼓励、循序渐进以及转化等学习环境的资源,在制订教学活动的计划时都应加以利用。他提出了课程的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泰勒为《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撰写课程资源条目,从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组织、课程评价四个方面来表述课程资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课程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4)美国学者坦纳夫妇(Danicl Tanner&Laurel N.Tanner)和塞勒从“社会、知识世界与学习者”三者的本质对课程资源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物质性资源和精神性资源。

(5)英国课程专家理查兹等提出课程来源于学科内容、学生、教师、环境以及这些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6)托斯顿·胡森(Torsten Husen)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指出“依据课程的研制进程不同,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教学目标资源、教学活动资源、评估方案的资源等。”

国内关于课程资源说法:

(1)课程资源是资源的一种。《词源》中:“资,即财物,本钱,供给,资助;源,指水流起始处,进而引申为事物的来源。”《辞海》中资源一词的解释是“资材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资源一词被解释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资源的含义已经在其原有意思上进行了更加广泛的扩展,课程资源同样也是“资源’’一词的拓展和延伸。

(2)课程资源(Curriculum resource)这个词2001年6月开始在我国教育界流行,还属于起步阶段。

(3)对于课程资源这一定义,在我国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认识:

●“课程资源通常指为保证教育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和,教育的历史经验或有关教育的信息资料。”(顾名远.教育大辞典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4)●“课程资源指的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24)吴刚平提出“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和特点,把课程资源划分为课程直接来源的素材性资源和间接来源的条件性资源。”他还提出“可以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物质资源与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物力与财力资源,纸质资源与电子声像资源,时间资源与空间资源等。” ●“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范兆雄.课程资源系统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9(3):101)

●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1)

● “课程资源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结构元素的源泉,是课程实施中富含课程潜能的内容系统和活动支持系统,是课程实施得以高效开展的依托和保证。”“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和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如独特的个性、卓越的创新、超常的表现等。”(黄晓玲.课程资源:界定 特点 状态 类型[J].中国教育学刊,2004,(4):36)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对于课程资源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义,但目前一般认为,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或者指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它包括:教科书、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报刊、互联网、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实践基地,以及校外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电视节目、工厂、农村、科研院所、家庭和社会中的各种资源。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比较典型的有教材、学科知识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指的是相对广义的概念。

二、《校本课程资源》文献综述

(一)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过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我们感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二)校本课程资源的构成 1.物力课程资源

现代课程活动不仅要有具体形态的物质内容,而且更离不开财力。因此,物力课程主要由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组成。物质资源可分为自然物质资源和人造物资资源两大类。有效开发学校物质课程资源,能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突破教材的局限,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实现教学延伸,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财力课程资源按来源分为三部分:一是国家课程财力资源,指一个国家和各级政府可用于课程活动的最大财力的指标。它由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所决定,是主要的课程财力资源。二是社会课程财力资源,指各种社会组织(企业、社会团体)提供的课程活动的财力支持。三是教育机构课程财力课程资源,指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用于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财力。学校课程财力资源的获得,一方面是国家和政府的拨款,另一方面是学费的收人、社会捐助、校产收人等。

2.人文课程资源

人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在于体现学校的民主性、合作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以人为中心,开发出人所具备并能进人课堂与教育教学活动发生联系的文化知识、技能、经验、情感和价值观、道德水平、创新意识、创造观念等等。其中囊括了人和与人有密切联系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文化氛围。人是教育中最重要的资源,从人的角度出发,人文课程资源主要有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

(1)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我们往往是这样定位学生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学生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力量。如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根本。因此,学生不仅仅是教育对象,而且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的兴趣是一种资源,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

(2)教师。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具有很大开发潜力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成为可开发的课程资源,必须具备以下素养:1)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2)职业道德素养;3)科学文化素养,即教师应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基本的科学知识,包括课程教学理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学艺术知识和美学知识等;4)能力素养,包括信息能力、交往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教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级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全面创新的能力;5)良好的身心素养,即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教师在具备这些素养的同时,还应该形成相应的课程观念:1)课程制度观。实施校本课程打破了原来大一统的课程体系,而向多元化发展。国家只制定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对课程进行宏观控制,教材则趋向多样化,学校可以选择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课程制度观。2)课程价值观。课程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需求。教育是一种创造人的事业,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是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3)课程开发观。教师要在学校认可的前提下自己确定开设什么课,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的内容有哪些,如何呈现这些内容等等。

(3)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目前学校对学生家长越来越重视。不过,重视的主要是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和在各种办学方面家长能为学校提供哪些帮助。在教育教学方面,学生家长主要还是处于配合者的地位。其实,在教育教学的很多方面学生家长都是可以提供帮助的。对学生的发展最关心的莫过于其家长,家长对其子女的期望,为学校课程的开设提供参考。社会人士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支持者、帮助者和服务者。目前,社会上很多课程资源的拥有者缺乏为教育主动服务的意识,造成大量校外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因此,全社会都应当树立为学校教育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各种社会资源只有与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课程与学生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更大的功能和价值作用。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是校外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教育,全方位地推进课程改革,应该建立家长委员会和社区教育委员会,作为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咨询机构和顾问;设立学习开放日,让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走进校园,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学校开展的重大活动,了解学校教育规律和学校发展前景;3)设立学校人员授课日,学校应该结合重要节日、重大历史事件,邀请有关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来校作专题讲座,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

3.文化知识资源 文化知识资源是指学校或社区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文化氛围和活动,包括校内人文资源,如教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纪校风、校容校貌等;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实验实习、座谈讨论、文艺演出、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典礼仪式等;还有社区中的乡土历史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文化古迹、文化遗产、生活方式、价值规范、行为准则、人际关系、社会风气、生产经验等等。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形成多样化的校本课程资源系统,不断地进行课程资源的积累和课程特色的培育;要根据学生的课程需要来制订校本课程规划;要选择贴近时代特点、社会发展与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要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实践和研究中学习;校本课程的实施要打破班级之间、年级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限,形成开放的课程实施空间;校本课程的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提高,要从指导思想、课程意识、课程能力、师生参与程度、师生创造性的发挥、学校特色等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全面的评价。

三、《校本的课程资源》综述

校本的课程资源是构成学校的基本因素,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校本的课程资源是指学校在支持办学过程中达到一定办学目的,实现一定办学功能,以学校自身的办学宗旨、资源特色为依托,以师生为开发主体,以师生发展需要为基础,逐渐形成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我校现有课程资源如下:

1.校本教材资源

我校从1999年办学至今出版了校本《朱棣文》《追求与超越》《让成功伴我成长》:第一册教材——《朱棣文》,分上篇、中篇、下篇、三个部分,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朱棣文的生平事迹,各种记者对他的采访以及他访问我校时的一些互动情况。第二册校本教材——《追求与超越》,以十六章形式从十六个方面围绕朱棣文文化科学精神进行记叙和阐述,提示了朱棣文科学事业成功的秘决。第三册校本教材——《让成功伴我成长》有二十二篇课文组成,每篇课文的框架结构相同,分四大块:名人故事、名人名言、成功探秘、心动行动,每块内容都围绕课题的主题词展开编写。

学校的一些学科已有开展课程开发,如数学的习题的二度开发等。2.校园环境资源:

我们为挖掘朱棣文这一伟大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教学思想,在校园里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走进校门经过提炼的朱棣文精神“求实创新”在学校的门楼上熠熠生辉,两块大型浮雕上刻有朱棣文的题词,中英文对照,并配有十几幅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创造的图形;宣传廊里关于朱棣文的简历,成就及照片;宣传牌上中英文对照的朱棣文关于学习和创新的言论;学校的校标是“DW”(棣文两个拼音的第一个字母)的变形组合,寓意是学生像刚出土的幼苗,在知识的海洋中邀游;学校主建筑的命名:求真楼、启智楼、博学楼;景点设计:读书亭、彩虹廊、展翅雕塑、朱棣文名言廊;十大世界伟大科学家的头像雕塑;朱棣文展室中朱棣文事迹和图片的介绍;走进体育馆,“放飞理想”的校歌让你情不自禁高歌引亢„„这些具有个性的渗透名人精神的校园文化景点布置,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名人精神的激励和科学文化的熏陶。

各班在朱棣文精神的引领下,结合各自班级的特色,做好班级文化的建设工作,班班有名称、有口号、有公约,学生凝聚力,向心力强。

3.校园网络资源: 学校拥有自己的网站,网站分头条新闻,学校新闻,德育频道,校务公开,教育科研,体卫艺,教师读书等栏目,更新速度快,在太仓市、苏州市的评比校园网站的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校园FTP、班级博客、教师博客:

学校购置服务器,建有ftp,分为语文、数学、综合、德育、红领巾和个人ftp,首先是方便教师个人文件的存储使用。各学科的优秀教案、课件、错例以及一些其他的教学资源都存放在ftp上,方便资源共享。

教师博客和班级博客给教师、学生、家长交流沟通的平台,使各种学生、教师、班级的各种信息能更迅捷地转播。

4.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家长资源、社区资源

我校现有苏州市名校长一名,苏州市学科教改带头人1名,太仓市学科教改带头人14名,太仓市教坛新秀18名,学校注重教师的继续学习,关注教师的梯队建设。

我校有较多的学生社团,关注学生各方面特长的培养,如江南丝竹、绘画、书法等,在太仓市的艺术活动中屡获佳绩。学校有各类运动队,有太仓市唯一的手球队,历年来运动成绩出色。

我校组建了家长委员会、家长志愿者队伍,与周边的海警支队、交警大队、消防大队、社区、水处理厂、和路雪等企事业单位联系紧密,拓展教育的时空。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我校建校虽则只有短短的十余年,但是已经积累了为数不少的校本的课程资源。这些已经积累的校本的课程资源是我们校本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的基础,更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可能。但是,我校校本的课程资源比较零碎,缺少整合,学校的特色尚不够鲜明,通过我们的研究构建更具朱棣文特色的校本课程。其次是我们周围还存在着大量的课程资源,通过我们的研究充分合理开发这些资源,使之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其应有的课程意义与价值。第三是教师对校本的课程资源的认知比较少,造成一些资源的闲置,利用率比较低。通过我们的研究要提升教师参与开发校本的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行动研究的能力,为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课程资源开发》文献综述

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顺利达到预期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井为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显现平台

我们周围存在着大量的课程资源.关键是如何充分合理开发,使之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其应有的课程意义与价值。

1.从学生的现状一度开义课程资源 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也是为他们服务的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要从两方面人手进行分析: 一是要对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看看这些学生的素质到底达到了多高的水平,实际上是对学生接受和理解课程资源能力的一种把握。二是要对学生的兴趣以及各种他们喜爱的活动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的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适合他们的,他们愿意参与进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扳性。

2.从师资的条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师资条件是开发课程资深的一十基础要素,并直接制约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有一些课程资源学生需求强烈,而且也非常感兴趣,但是限于师资的水平和特点,教师没有能力去开发,或是开发出来效果不好。

3.从学校的特色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所谓学校的特色也就是学校的资源优势,这种优势既可以是精神文化等软件方面的,也可以是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具体到一个个学校,有的学校是百年历史、声名显赫的老校,学校的文化积淀很探,培养出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形成了学校与众不同的悠久人文传统,那么在课程资糠的开发方面,就可以花力气向这个方向努力。学校要充分开发利用这方面的课程资源,通过各种文字、图片、影像以及校友们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学校辉煌的过去,让学生在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中生活和学习,被这种多年形成的文化所熏陶和感染。

4.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以学生为本。但是,以学生为本并不排斥学校要为社会培养人才,毕竟学校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成员。从社会的需求的角度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素质,可以让学生将来较好地适应社会。

我国在课程资源的建设中,也曾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环境恶化、人口极度膨胀等,在特定时期都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面作用,成为影响社会正常前进的阻碍因素,社会需要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一定的了解,成为消除这些问题的积极因素,从而导致环保教育、人口教育这些内容作为课程资源被开发并整合进学校的课程中来,这实际就是根据社会需求开发课程资源。

(二)管理执制:资源开发的切实保障

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以不同的载体形式呈现出来。1.建立课程资源库 对繁杂的课程资源应该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归类,建设成课程资源库。

2.形成课程资源开发的网络

开发课程资源不仅要靠学校和教师,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和家长的帮助与支持。

3.构建资源开发的激励机制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还是较为陌生的,在旧有的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势框架里,许多教师缺少进行资源开发的信心和勇气,甚至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需要的课程资源。

(三)存在问题:问题资源的制约瓶颈 1.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薄弱

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中小学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教参、统一的教学进度,它的课程资源大多是国家和地方规定好的,是现成的、固定不变的,并不需要教师去开发课程、创造课程,缺少课程建设的空间,教师们考虑的是如何把这些内容上好、教好,因此,教师也就很难养成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更镇不上去整合、利用周围的课程资源,这一方面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机械灌输,另一方面又导致大量的课程资源被闲置与浪费。

2.课程资源开发等同于编教材

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一提到开发课程资源、建设新课程,马上就是编写各种各样的教材,我们看到许多地方和学校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成果就是一本本的教材。

3.课程资源开发没能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

受时代与观念的局限,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学科本位,教师中心主义倾向。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课程资源的开发首先要基于学生的需求,其次要考虑教师的能力。我校拥有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师资,但是教师对于磕碜该资源开发的意识比较薄弱。我们在课题研究中,首先要做的是通过研究改变教师课程资源的意识,明确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张廷凯,丰力 《校本课程开发资源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张晓东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中国教师行动网,2007 3.王翔燕,罗生全 《高职课程资源开发的现存问题及其对策》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5 4.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 江苏高教,2008,(04). 5.张朝珍.《课程资源研究概述及发展路径分析》 江苏教育研究,2009(08).

五、《教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文献综述

为了全面了解教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能力途径和方法的研究,笔者通过各种途径,分别以“教师”、“校本课程资源”、“课程开发资源能力”等为关键词,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重点关注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国内外众多学者和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尝试。恩哥斯顿(Eggleston)、马什(Marsh)等众多国外学者都一致肯定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核心作用,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任友群在《日本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中曾提出,在课程开发中“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内容一般可以表述为以下几点:(1)将约束在单个学科中的教师的专业特性扩大到学校教育的整体;(2)将与课程有关的决策重点从原先的“上意下达”的方式转变为教师之间的“讨论”方式;(3)通过对决策过程的记录和检查,将结果再次反映到决策上,进而开发更合理的课程系统。在《论教师的课程能力》中指出,教师的课程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能力;课程评鉴与选择能力;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能力。朱超华在《新课程视角下教师课程能力的缺失与重建》中认为,“教师课程能力是指教师自身第二章高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所拥有并运用于课程活动中,直接影响课程活动的实施、决定课程活动成效的能动力量。”房惹、林云在《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与途径》中提到,“教师的课程能力是指教师理解、选择、规划、编制、实施和评价课程的能力。”

单江新提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发展:首先,教师的专业思想认识将进一步提高。其次,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拓展。再者,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发展教师的专业技能。校本课程开发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有关于专业能力全方位的挑战,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课程研究、开发、实施、评价的多方面的能力以及教学理念、手段的不断更新。它是一项需要教师去反思、批判、突破、创造的工作。辽宁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王秋认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要提升教师实践性智慧。

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陈钰通过调查、访谈了解了职业技术院校中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现状,提出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一些建议,以多种途径促进教师教育,使其专业能力得到发展。钟丽萍认为提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中课程能力包括:制定课程目标的能力、确定课程内容的能力、组织课程实施的能力和评价校本课程效果的能力。李健提出教师在实施和改革课程的过程培养自己的课程意识。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于海川孔令会两位谈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设计的独特性、组织形式的灵活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性等方面进行新的探讨。刘叶在他的硕士毕业论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能力及培养对策研究》中从提升课程意识、开展教育行动研究、培养合作能力、给教师赋权增能、提供资源服务五方面讲述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课程开发使教师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决策者,教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能力途径和方法主要是1.提升课程意识,树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观;2.开展教育行动研究;3.培养合作能力;4.提供资源服务;5.给教师赋权增能,让其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刘叶:《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能力及培养对策研究——基于达州市开江县普安中学个案的研究》四川大学 2007年硕士论文。

2.单江新:《浅谈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发展》伊犁日报(汉)/2010 年/10 月/20 日/第003版 3.傅建明:《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研究2001 年7 月第27 卷第4 期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4.任友群: 《日本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外国教育资料》2000 年第5 期。5.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丰十,2001. 6.吴惠青、刘迎春,论教师的课程能力[J].高等师范研究,2003,(2):68—69 7.房慧、林云.教师参与校本课科开发的现实意义与途释[J]2004—12—31 8.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6):35—36 9.刘冬梅.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3):

六、《校本的课程资源开发的案例》综述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尤其需要多样化的校本的课程资源来支持新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何军华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详细地指出了目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欠缺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实行单一课程管理体制的原因,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不可能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也很少接触到课程资源的概念,因而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能力。不少教师只知道有教科书,不知道有课程,甚至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把课程改革仅仅视为教科书的改编。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仍然倾向于结构单一化

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教材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和条件等方面也很单一,未能形成有机整体。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教育实践中的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结构单一的局面有所改变,但变化不大,仍然出现偏重一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忽视其它课程资源的情况。

那么,课程资源的开发以什么为依据?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郭华认为:生活中的所有事与物都是可能的课程资源,但不一定都能成为现实的课程资源。就校本的课程开发而言,不能仅仅根据可能的资源来设置,而要特别考虑其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教育意义和课程功能,特别要考虑校本课程是否有利于实现课程计划的培养目标。不能低于相应的培养目标,更不能与培养目标相悖。

例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研究《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根据不同年级制定了不同的各年级国际理解教育综合主题内容表: 学科分布

核心学科(课时)(课时比例%)相关学科(课时)(课时比例%)一年级 从“生态园”看世界(41)共生教育 环境教育 生活(30)(73.1)语文、英语、美术、音乐、道德(11)(26.9)二年级 从“课间游戏”看世界(51)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 生活(30)(58.8)语文、英语、体育、美术、音乐、道德(21)(41.2)三年级 从“校节”看世界(36)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 综合实践(20)(55.5)语文、英语、社会、美术、音乐(16)(44.5)四年级 从“吉菜”看世界(39)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 综合实践(18)(46.1)英语、社会、美术、信息、道德、科学(21)(53.9)

五年级

从“一汽”看世界(35)经济产业 中国经济 世界经济 综合实践(20)(57.1)

数学、英语、社会、科学、信息、道德、美术(15)(42.9)六年级

从“八大部”看中日关系(26)地域文化 世界文化 和平文化 综合实践(16)(61.5)

社会、科学、信息、道德(10)(38.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教学过程有怎样的关系? 对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说,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加工总是先于它而进行。但是,任何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又总是基于对教学过程的一般思考,如教学活动的性质、教师的总体水平、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等等。而较之既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加工,学校课程资源开发更能突出其对具体教学过程的关注,也正因如此,它能有效补充和扩展既定的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课程资源的开发即使不是完全伴随着教学过程进行的,也是更亲近、更动态地关注教学过程的。

如某中学根据语文课堂教学的需要将四大名著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一)四大名著原著文本:《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原版,少年版。

(二)有关四大名著阅读的资料,从图书馆、资料室、网络上查找并收集。

(三)初、高中课本选文

1.中学初、高中四大名著课文选文及教学 初中教材(语文版):第一册:《.美猴王》、《空城计》、第三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高中教材:((林黛玉进贾府》、《群英会蒋干中计》、《失街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赤壁之战》、《智取生辰纲》等。

2.制作课内教学相关多媒体课件

如学习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结合原著阅读,制作课件《林黛玉性格分析之我见》,引导学生进行小论文写作。

(四)网络资源、建立校园四大名著阅读网站(五)四大名著的影视资源

学校与教师应收集有关四大名著的影视资料,在学生阅读原作后,教师可在自修课和课外活动中,定期有计划地让学生欣赏根据四大名著改编的影视,并进行评析。

(六)师生共同开发的资源 1.组建一个文本、图书资料库

2.自创或师生共同创建一个名著学习网页

网页取名为“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名著阅读在线”,开辟“精彩推荐”“文章推荐”、“三国人物专集”、“水浒天地”、《话说红楼梦》等栏目。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校本的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优势,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何军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维普资讯 2003年第6期

2.王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3)3.范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课程责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研究.2002,(1). 4.郭允漷.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建议书

维普资讯

2003年第22期 5.王中华. 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不足与对策———以F 小学为个案.教育科学研究

2011年9

6.四大名著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7.郭华.开发课程资源应注意什么中国教育报/2006 年/3 月/10 日/第005 版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框架》

课程资源开发框架不仅仅是一个帮助课程资源开发效率的体系结构,还在框架设计上提供了“理想式分布式开发”的设计方法学。我们通过完善的信息系统、插件体系及文件夹管理器等工具,尽可能减少开发人员之间的沟通成本,实现可以让开发人员在很少协调成本的情况下合作开发巨大、高效的课程资源体系。课程资源的开发框架,在设计过程中,应尽量对学生的兴趣以及各种他们喜爱的活动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遵循以下途径开发课程资源:(1)挖掘教材,沟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2)变换改编,使教材内容接近学生的认识水平。(3)捕捉课堂生成性资源。

(4)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知识内容,丰富教材体系。

这些途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开发框架的时候需要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2.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 篇二

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在这种背景下,基于对中国基础教育现状的思考,2001年6月,我国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试行)》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并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优势和学生的兴趣、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由此可见,所谓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它的目的在于尽可能适应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

对我校而言,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运用,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江苏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校的校本课程应运而生,江苏从2005年开始新的课程改革,我校也从2005年开始建设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这既适应了课改的形势,也符合新课程高考的要求,对提高学生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我校自身的发展有密切联系,依托本地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资源,形成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是我校乃至中国特色校本课程的必然趋势。我校地处生祠古镇,有良好的人文环境与资源,尤其是本镇为纪念岳飞而建的岳王庙和为纪念民族企业家刘国钧先生建造的刘国钧故居,是靖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承担了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乡的教育重任,每年我校都要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实地参观,接受教育,这样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我校几乎所有科目都可以借用,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一资源,我校组织人员编撰校本课程。尤其是我校历史组编写的《探寻刘国钧先生的足迹》,不仅受到了刘国钧先生子女的充分肯定,也成为我校学生最喜爱的校本课程之一。第三,从学生的成长来说,由于校本课程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在形式上灵活多样,在操作上因地制宜,拓宽了学生学习领域,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为人生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同时给学生提供了比国家课程更加丰富的问题情景,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第四,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校教师在校本课程的编写工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问题的解决反过来又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和研究能力,促使教师为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而继续研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丰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扩大了教师的自主权,增强了教师参与学校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和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得到提高,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在校本课程的编写与教学过程中,我校崛起了一批富有研究特色的教师,这不能不归功于校本课程的开发。

基于这些原因,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的资源开发才显得尤为重要。

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带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明显的地域性。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以其特色需求为目标的自发性课程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兼顾地区性或校际间的个别差异,有利于教师根据本地区、本校的特点在课堂上灵活地运用。我校的校本课程立足本土,既有本地的人文特色,把本镇的岳王庙和刘国钧故居作为校本课程的素材;又有本地的自然特色,把靖江依托长江的区位优势作为材料;再加上本镇的经济发展成就,以生祠的特色农业为素材编织校本课程。这些材料对其他学校来说,是不可能出现的地域优势。对我们学生而言,是从小就与生命长在一起的,是植根在他们的骨髓里的东西,带着这些熟悉的景去激发学生潜藏的情,激发他们爱家爱国的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事实上,在利用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我们也明显感到材料远比从书本上看到的材料要生动活泼得多,学生接受起来也比国家课程要容易得多。

第二,厚重的历史性。生祠是个古镇,历史文化相当厚重,从南宋开始建镇,本地的古迹,既有传说中的岳飞经过,后来建镇,建造纪念他的生祠和“望岳桥”、“思岳桥”“岳王庙”等地名传说及实际古迹;也有附近的“白衣堂”———据说是岳飞经过时,脱下的一件白衣;曾经还发掘出东晋著名学者,既是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又是道学术数大师和游仙诗的祖师郭璞的母亲墓;靖江的建县传说“马驼沙”;靖江在明代曾是抗倭的前沿阵地;近代中国历史中,靖江也是渡江战役中的最东端,从靖江渡江就是江阴。厚重的生祠古镇,加上靖江的久远历史,这些传说和真实的历史资料,编入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从书本看来的,对学生而言没有任何感性认识的空洞的理论要强多了。本来很多学生对我们厚重的文化底蕴没有太多的深刻认识,但在学习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他们的家乡居然不仅自然地理环境优美,人文环境也不逊其他地方,在学习中油然而生膜拜之感,学习的积极性就更大了。

第三,实践中的实用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与时代对人才的需要,编制与时俱进的教材。校本课程,虽说教师具有极大的自主权,但是教师的自主权不等同于放任自流,校本课程要具有稳定性与连续性。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的内部课程,它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在编写教材时,从内容到教材结构都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了多样性、灵活性、趣味性、探究性的特征。《探寻刘国钧先生的足迹》等教材内容是本镇的地理环境、文化、交通等家乡历史与发展建设情况介绍。编写前,我们多次调查了解学生实际学习需要,广泛搜集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的有关知识材料,同时采取学生乐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进行编写。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我们编写的校本教材得到了教师的认可和学生的喜爱,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了家乡,了解了家乡的历史,了解了家乡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以及还有哪些资源有待开发、建设,甚至在建设过程中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从而树立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我校的校本课程分学科编写,各学科制订教学计划和目标后,由学校组织各组骨干教师编撰,由学校聘请校外专家、学校资深教师、家长代表、学生代表对校本课程提出意见,并进行审核,再重新修改并成书。从编写成功的时候起,就不是把它束之高阁,而是和国家课程一起编入学生的课程学习中,让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一起常态运行。在开始正式上课前,我校以专家讲座、教师自学、组内交流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学习,为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创造有利条件。我校校本课程分为不同版块,学生的参与面广,可开发空间大,课程研发组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实验的管理与督导,不断推进此项工作的深入实施。利用假期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校本课程教师的教学展示活动,通过大奖赛的评比,使每位教师更充分地利用和挖掘校本课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的同时,更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和修正校本课程。

我校的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一样,从高一年级开始正式开课。在高一学生入学后,各科教师把本学期的校本课程制作成海报张贴,吸引学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校本课程,每周利用单日的活动课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不同的校本课程的学习;利用周六上午的自主学习时间,校本课教师带领本组学生进行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授课。授课的过程形式多样,不仅仅有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还聘请专家直接给学生开设讲座,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理科校本课程学习中,学校还给每位选修的学生配备了一套制作工具,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己设计、制作,尤其是用多媒体制作、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的实体模型,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我们还依据不同年级校本课程内容的不同,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展示评比活动,检测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效果,激励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家课程有专门的检测,我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并没有放任自流,而是设立了一套对授课教师和学生的检测流程,做到有教有查,有学有测,使教师和学生都能从校本课程的教与学中,得到收获和提高。学生在校参加的校本课程的学习材料,我们也适时地放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得到了提高,增加了爱校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感,增强了他们向上的决心和信心。

3.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 篇三

【关键词】校本课程;资源;现状;对策

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过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我们感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一、我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1.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意识淡薄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进行沟通的重要桥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却对其中的某些新知识、新问题或是置之不顾,或是一笔带过,极少尝试去寻找资料或与学生共同探究文中的新资源,也不关注教材以外的资源开发和利用。

2.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不良倾向

教师不会挖掘学生拥有的课程资源除班主任之外,科任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往往只在课堂上,课外与学生的接触甚少。因而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及生活体验不甚了解,其教学就只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学生做什么或怎样做,而学生会做什么,有什么样的意愿,学生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他们的兴趣等课程资源因得不到挖掘而白白浪费了。

3.学校校本课程资源严重不足

(1)电教设施不完善,建校后班班通还没有及时安装到位。

(2)图书资源缺乏。

(3)教师之间单打独斗,校本课程资源缺整合

(4)学校对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二、应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1.加强校本教研,再生课程资源

(1)全程校本教研,为课改提供成功保障。我镇自实行课堂教学改革,各学校执行了以备课组为单位的全程校本教研的决策:①在开学之前,备课组就把一学期的教学任务摆出来,各位老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认领内容。接到任务的老师利用假期充足的时间把自己认领的任务进行斟酌酝酿,并搜集各种资料,结合学生实际编制“导学案”初稿,形成雏形。②提前一至二周对所需教学的内容在备课组进行讨论修改,必须做到人人发言,主备老师执笔修改,不断加工冶炼,从而编制出最符合学生实际,收益最高的导学案。③课后认真进行反思总结,一方面对所教学所疏漏的内容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另一方面能为以后教学提供前车之鉴。

(2)加强集体备课,促进教师共同成长。由于传统的备课方式是单打独斗,各自为阵,高耗低效,不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效益的提高。于是“导学图”就实行分工合作,备课组一人主备,集体讨论,集体修改,共同使用,让每位教师好的做法,充分体现在“导学案”上,真正做到集思广益、资源共享。这样首先就实现了教师资源的再次整合,解决了教师之间业务水平差异问题,真正体现了深层次的教育公平。其次是整合了以教材为核心的课程资源。教学研讨活动认真务实,听课评课实事求是,既不过多美言优点,也不隐瞒不足。我要很快融入到了备课组老师中,迅速把握以导学图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机会,使自己快速的进步和成长……”

2.加强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学校资源。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不管条件多差的学校,只要善于发掘,它肯定也包含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如利用好学校的资金,加快学校硬件建设,建好微机室、完善多媒体功能、远程教学室;定购更多的图书,备好专门的阅览室,充分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加强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让班级、校园文化成为一种新生的课程资源,同时为学校营造好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2)以教材为核心,积极向课外拓展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无论是社会学科,还是自然学科,都与现实生活与地方文化有很大的关联,那我们学校就应该从这些与学科有关联的又能有利于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外资源,有计划地引入课堂学习之中,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如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应以教材为核心,结合学校地方实际积极向课外拓展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增强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语文教师就应该利用好每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知识,形成能力;又可充分利用农村优势,开发利用农村中特有的自然资源,如让学生去观察春天的草、花、树的变化,感受春雨的绵长,学生便会明白观察事物要细致入微,景物描写要生动形象。

(3)充分利用好家庭和社会资源。“不论现代学校教育在人的成长中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也不能完全取代或否定家庭教育、家庭生活对于人的成长所具有的价值。”家庭生活资源包括家长和亲友、家庭生活及家庭文化环境等等。家庭环境较之学校环境更为宽松,学生好游戏、好模仿,而又喜欢野外生活和集体活动。在节假日,与家人一起去郊游,或者到亲朋好友家去做客,使他们学会听,听准别人的讲话中心;学会说,说清自己想表达的观点;学会写,写出自己心中的感受。在家庭中他们了解了风俗民情,学会了交往,丰富了经历,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着大语文。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形形色色的人,千奇百怪的事,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不管是平凡还是伟大,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都是活生生的资源,语文教师应该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来教化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特色课程资源

每一个地方,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有着自己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一个地名的来由,一种风俗民情,亦或是一片自然风光,一个流传的故事等等,这些丰富的人文资源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一定要深入挖掘。学校应该结合本地的实际,发动全体师生收集素材,根据学科特点编辑成册,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

4.大力提高教师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素养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教师等各方面都有责任共同努力。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校本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

一是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二是丰富的知识技能素质。要具备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要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知识以及教育专业知识。

三是勇于创新的能力素质。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方法,树立创新意识,注意发现、勇于创造和充分利用好的校本课程资源。

四是科学的教学管理素质。教师必须学好、掌握好现代管理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进行管理和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总之,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走出教材的狭隘视野,广开思路,勤于捕捉,因地制宜,让课程资源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素材和条件,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农村的广阔天地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使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我们要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向并以极大的热情充分利用现有校本课程资源和不断开发新的校本课程资源,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崔允漷著

[2]《开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 团结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

[3]《教育科研过程》.新疆大学出版社.杨章宏著

[4]《谁来决定我们学校的课程——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 北京大学出版社.杨平,周广强主编

[5]《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

4.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 篇四

课题批准号:XJK06CJJ051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主持人:向圣明:中学高级教师,湖南省永顺县民族中学校长

主要研究人员:向圣明、彭明南、王承赋、张清忠、田桂芳、田金华、田正湖、米承志、王承新、谢生玉、石 群、罗肖宇、朱大成、李泽民、罗大林

“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课 题 研 究 报 告

摘要:2006年~2009年,我校开展了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编写土家族校本教材——《神秘的土家——我的民族》并进入课堂,是传承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出路之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产生强烈的兴趣;学习土家族民族文化知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课程自信心,探讨了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作为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通过利用土家 族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教师的科研能力显著提高。还分析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今后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关键词: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校本课程

一、引言

唐五代后梁开平年间,江西酋豪彭城归楚,为溪州刺史。后来,彭氏当了土家族首领吴著冲(土家语称“禾撮冲”)的助理,待彭氏逐步摸清吴氏的军情和地形的时候,就联合外人“喧宾夺主”打死吴著冲。彭城死后,彭士愁于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继任溪州刺史。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彭士愁为反抗楚王马希范的苛捐杂税而发动战争,最终以彭氏战败告终。楚王为了防治彭氏卷土重来,马氏与彭氏在著名的溪州会溪坪(今古丈县境内)结盟,立铜柱为界:只要彭氏同意归顺马氏,为楚从属,就给予彭氏一定的自治权,从此彭氏不向楚王交纳赋税,不提供兵源。从后晋天福四年到清朝的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这段时间,湘西土家族属于彭氏土司世袭统治时期,形成了丰富独特的土家族民族文化。雍正五年至雍正十三年清王朝推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废除了统治湘西土家族800多年的的彭氏土司制度,由中央统一管理。改土归流之后,土家族与汉族的民族融合得到加强,封建地主经济应运而生,使土家族逐渐被汉化,土家族地区的经济也随着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而发展起来[1],但土司统治时期丰富的土家族文化也随着民族的融合而逐渐弱化。到目前为止,土家族民族文化已经断层[2]或趋于堙没。

为此,国家和湖南省有关部门对一些著名的土家族文化譬如打镏子、摆手舞、茅古斯舞、梯玛神歌、挖土锣鼓歌、过赶年、哭嫁歌、咚咚喹、八宝铜铃舞等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保护名录,还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在永顺县芙蓉镇举办了“中国湘西芙蓉镇茅古斯文化节”;永顺县先后举办了两届社巴节。采取了政府搭台,民间艺人唱戏的保护土家族民族文化的成功路子,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发现了一些土家族老艺人,收集了一些难得的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料。我们欣慰的看到,土家族茅古斯舞作为湖南省唯一的节目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文艺演出中表演,使全球观众了解博大精深的土家族文化。但是,政府所作的这些突击性发掘和保护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工作仅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要想将这项工作以点带面的推开,实践证明,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开发校本课程进入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堂,将民族文化保护的种子播入土家族后代的心中,将土家族民族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的,以学生发展为目的,针对当地和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而开发的供学生选择的多样化的课程[3]。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国家课程构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有机体系[4]。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进行课程管理制度的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赋予了学校在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上较大的责任和自主权。就全国而言,利用民族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方面已有部分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张广才报道了将达斡尔民族文化进入校本课程的实践[5];万德权将四川民族地区体育引入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一些理论思考[2];吴鹃和吴小鸥探讨了湖南郴州市北湖区月峰瑶族乡民族贫困地区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3]等等。从这些文献资料来看,主要报道了如何将民族文化引入校本课程的过程,但对在学生身上取得的学习效果和民族文化的育人功能却没有提及。将“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作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跨库检索得知,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有关研究到目前为止尚无学者进行这方面的报道。

因此,从2006年开始,我校申报了“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的课题,并在省、州有关部门的帮助和关怀下顺利开题,旨在探索土家族民族文化的育人功能和土家族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出路。

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第一、我校地处以土家族为主要民族成分的少数民族地区,该民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底蕴厚重。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开发,并运用到学校教育中,对开足、开齐、开好基础教育课程,体现国家课程设计的理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和落实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当前农村学生厌学、辍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础教育课程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心理要求。而要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创造利用本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开发课程实地实施课改,形成自己民族特色、适应本地学生的教学课程,我们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恰恰顺应了这个要求。第三、本课程研究立足于民族历史的特殊性,其内容和形式被具体化,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并延伸为对家乡的依恋、对祖国的热爱。对同文化圈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直接地借鉴意义。对其它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其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也有借鉴作用,具有明显的推广价值。

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的“民族文化资源”是指湖南省永顺县的土家族文化资源。其中包括土家族文学、民俗、历史人物、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有形文化因素,还包括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英雄情结等无形精神因素。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研究内容:涵盖了校本课程开发利用、实施管理及当地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我们着重研究以下两个内容:第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以土家文化资源为主,如文学、民俗、绘画、雕刻、编扎、织锦、神话传说故事、舞蹈、音乐等兼顾奇特的自然、旅游资源。这些内容以活动的形式来组织学生开展学习,起到传承作用。第二,研究校本课程如何实施,采取怎样的教学形式才能被学生乐于接受,学校如何有效地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探索校本课程实施与管理的特性与基本规律。

2、研究目标:第一,形成有民族地域特色、易于操作、师生喜欢、层次清楚、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探讨土家族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出路问题。第二,培养一批教研型,有开拓能力的教师;培养出一批热爱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学生,使土家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后继有人。第三,探讨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作为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3、课题实施时间:2006年~2009年。

三、研究方法和手段

为了使本课题顺利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应多管齐下,多种方法并用,有效完成预定的研究目标。本课题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如下。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有关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工作的论文、著作、报道等,摸清实施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和可供借鉴的有效经验。从而达到开阔思路和启迪思想,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2、考察、观察法。2006年,我校拨出专门经费组织课题组成员到中国土家第一村——永顺县双凤村、土司故都——永顺县老司城、土家第一镇——永顺县芙蓉镇、土家建筑保存完好的古丈县老司岩村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搞好民间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工作;同时,在考察的过程中,注意发现各地老艺人,并聘请他们担任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校外指导教师。观摩各级部门组织的土家族文艺展演活动,学习有关土家族民族文化各项技能。编写具有民族地域特色、易于操作、师生喜欢、层次清楚、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体系,初步编写校本教材,探讨土家族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出路问题

3、问卷调查法。通过在2007年春季学期,在学期初和学期末进行两次问卷调查,考察学生对课题组于2006年编写的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教材在教学中的兴趣反应,探讨土家族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问题。学期初问卷涉及七年级、八年级男女学生人数相差不大的班级各一个,这两个班都是在他们所在年级的平行班(全校所有年级的班级均为平行班),共问卷100人,其中男生50人,女生50人。共发放问卷100张,发放问卷时与一名校级领导共同参与(避开班主任老师),收回问卷100张。学期末,同样来到上述两个班级,问卷学生与学期初基本一致。共发放问卷97张,收回97张(有3位学生请病假,男2人,女1人)。

4、教育实验研究法。通过在我校七年级和八年级11个班开设教师自己编写的校本教材的实验,每周开课1节,总课时60课时。研究过程中发放问卷50张,涉及七、八两个年级,主要涉及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及他们的家长。通过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的实验,考察这项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提升有无直接联系,考察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5、个案研究法。在“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研究过程中所出现的典型的一个或几个对象进行研究,涉及的方法有追踪法、追因法等。

6、总结归纳法。课题组教师在认真研究本课题的同时,并运用研究本课题的的研究方法,积极到其他教研教改的过程中去。总结教师的相关材料,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1、初步编写土家族校本教材——《神秘的土家——我的民族》并进入课堂,传承土家族文化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查阅了国内有关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工作的论文资料;到永顺县图书馆和永顺县民族中学图书室查阅有关土家族音乐、民俗、族源、历史人物等方面的著作;查阅《团结报》等有关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各种报道,摸清实施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和可供借鉴的有效经验;通过实地考察各个土家族村寨,掌握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摄制照片150余张,收集土家族音乐曲谱20余首,录制各种音影资料80余小时(其中包括土家族民俗及民间故事、土家族绘画及工艺美术、土家族民间体育活动及棋类、土家族摆手舞和茅古斯等民族舞蹈、土家族山歌和打镏子等),以这些丰富的资料为蓝本,初步编写土家族地区第一本校本教材——《神秘的土家——我的民族》(如表1)

表1:土家族校本教材《神秘的土家——我的民族》的章节、课时安排和授课人一览表 校本课程章节和内容 课时安排 授课人 授课人专业 授课形式 土家族民族概论 4课时 向圣明、张清忠、彭明南 中文 单元讲座 土家族渊源 4课时 田金科、彭明南

田桂芳、罗大林 中文 利用网络进行探究

对话土家族英雄人物 5课时 米承志、曹满红、田金华 历史 主题活动和就近调查与走访 土家族民俗文化 5课时 石 群、彭明南、符春红 中文 故事会

土家族音乐探秘 10课时 王承赋、田 勇 音乐 课堂传授与活动竞赛 土家族舞蹈跳起来 10课时 谢生玉、刘亚琼 音乐 活动竞赛

土家族民间体育 10课时 刘光辉、田廷源、罗肖宇 体育 活动小组与竞赛 土家族工艺美术鉴赏 6课时 王承新、李学峰、彭 慧 美术 兴趣小组 土家族语言的基本知识 6课时 田红玉、向乃清、龙清英 中文 故事会

在编写校本教材之前,充分考虑到各位课题组成员的专业、特长和职称,每个章节的编写人分头行动,去查资料和下到各村寨收集素材。在这些课题组成员中,中学高级教师2人、中学一级教师8人、中学二级教师2人;年龄结构为30~40岁7人、40~50岁6人;性别为男11人、女2人;学历结构为本科11人、专科2人。课题组成员各种结构较合理,确保校本教材保质保量的顺利完成并进入课程,将土家族民族文化知识传授土家族人民的下一代。

2、学生对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产生强烈的兴趣 从图1可以看出,在学校没有给学生开设民土家族族文化校本课程时,学生对土家族民族文化没有兴趣和反感的占到70%,说明土家族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不能吸引学生。不过,政府部门到我镇开办了系列保护土家族民族文化的文娱活动以及少部分家长口传心授,对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占30%),他们对土家族民族文化有兴趣,说明在学生中开展土家族民族文化的教学活动具有一定支持度。图2的数据告诉我们,课题组成员通过一个学期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土家族民族文化教学活动,加上学期初少部分对土家族文化有兴趣的学生的带动,到学期末的时候,收到了初步效果,学生对土家族民族文化产生兴趣的学生占到了64%,与学期初的30%相比,翻了一番还多,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实践表明,土家族文化虽然在有的人看来很土,但只要精心组织,采取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每一节内容上好,说明土家族民族文化知识对现代的青年学生还是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的,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土家族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希望和出路。

从表1可以看出,在实施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讲座、利用网络进行探究、就近走访、故事会、竞赛、兴趣小组和活动小组等形式的教学活动,这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是提高学生对土家族民族文化知识的兴趣的有力保障之一。我们从土家族聚集区聘请老艺人给学生亲自指导,共搞了两个由学生组成的打镏子队,在全校范围内分班举行摆手舞比赛,还举行了踩高脚和下打三棋等竞赛活动,给整个八年级进行土家族茅古斯舞蹈的实践教学,这些别开生面的现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1 学期初学生对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兴趣反应

图2 学期末学生初步学习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后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兴趣反应

3、学习土家族民族文化知识与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课程自信心的关系

给平时不爱学习普通课程的七年级、八年级的50位学生发放问卷50张,收回问卷46张,数据经初步整理后如表2(表中数据均为百分率)。这50位学生是2008年3月至2008年7月一学期学习土家族打镏子和茅古斯、摆手舞的学生(学习茅古斯的实际学生为整个八年级学生;学习摆手舞的学生为全校学生)。同时,给这些学生家长发放问卷50张,收回42张,以便了解这50位学生在家里的学习情况,数据经初步整理后如表3(表中数据均为百分率)。表2:学习土家族民族文化知识与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课程自信心的关系 学期初 学期末

你觉得学习土家族民族文化(自信心)

学习土家族文化之后,在普通课程学习方面(自信心)

A 不比别人差; 59.2 A 比前学期的自信心增强了; 78.5 B 比别人还强; 26.0 B 比前学期的自信心弱了,有些灰心。21.5 C 比别人稍差。14.7

表3:学习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以后,学生家长对学生学习态度变化的观察结果 学期初 学期末

贵子女在家里的学习情况,贵子女学习土家族音乐舞蹈后,在家的学习情况,A 从不看书; 82.5 A 在家背打镏子曲谱; 94.8 B 很少看书; 17.5 B 在家不背打镏子曲谱; 5.2 C 在家长的监督下看书。55.3 B 既背曲谱又看普通课本; 35.7

从表2可以看出,在期末时,在学习土家族民族文化知识与学生在普通课程学习上的自信心方面存在因果关系,通过SPSS——社会学统计软件包对原始数据进行频次统计和卡方检验,二者呈现高度相关(卡方值为:19.4,df=2,P<0.0001),这表明通过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课程的自信心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因为土家族民族文化是学生从小就略知一二的文化,与学生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容易产生共鸣,学生有信心学好它。通过一个学期的民族文知识的学习,学生学得了很多让家长和教师都赞不绝口的绝活,是土家族民族文化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尝试了一次成功的机会,进而增强了这些学生学习普通课程的自信心。

从表3家长反馈的信息来看,学期初这些学生在家里从不看书的占了82.5%,而在家长的督促之下勉强能看书的也只有55.3%,那也就是说还有27.2%(82.5%-55.3%)的学生在家长的督促下都不看书,实际上这部分学生对家长来说已经失控,他们是学习上的后进生,也是纪律上的后进生。让家长感到欣慰的是,通过一个学期的土家族音乐、舞蹈的学习,有九成以上的学生能在家静下心来学习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教材——背曲谱;让课题组的教师欣慰的是有35.7%的学生在家里除了背曲谱而外,还自主学习普通课本。

通过对王凯同学的个案研究发现,该同学在学习上、纪律上都表现不太好,他的班主任老师采取各种教育手段,效果均不明显。在课题组的老师们的耐心引导下,他加入了学校的土家族镏子队,学习一个学期以后,他的各方面学习态度均有好转,判若两人。王凯同学的家长亲临学校查看学校是采用什么方法将他的子弟转化为热爱学习的学生,课题组的教师亲自接待了王凯同学的家长,让王凯给他的父亲表演土家族打镏子,一连打了10个曲牌,要记住这么多东西,不用功是不行的,终于让他明白了王凯同学学习态度向好的方面转变的原因。

4、通过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教师的科研能力显著提高

通过“中国知网”用“永顺县民族中学”作为检索词,共有34条记录,其中2006年以前的记录只有4条,2006年以后的记录有30条。在2006年~2009年,课题组成员在《生物学通报》、《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物学》、《教师》、《教育前沿》、《成才之路》、《蜜蜂杂志》、《果农之友》、《中国蜂业》、《大众科技》、《农村实用技术》、《特种经济动植物》等公开刊物上发表各类文章30篇。由此可见,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与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科研能力有一定的关联。

五、研究成果和成果的社会反响

1、课题组编写的土家族文化校本教材《神秘的土家——我的民族》被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教科院列为湘西教育科研“五百工程”①,拟在2010年出版。

2、课题组成员向圣明的文章„土家族摆手舞“迁徙定居‟的教学” 发表于《民族教育与文化》2009年第10期。

3、课题组成员彭明南、田桂芳的文章“土家族民族文化魅力与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发表于《民族教育与文化》2009年第10期。

4、课题组成员王承赋的文章“土家族山歌《十月怀胎》的教学实录”发表于《民族教育与文化》2009年第10期。

5、课题组成员谢生玉、王承赋的文章“土家族摆手舞„兄妹成亲‟教学与反思”发表于《民族教育与文化》2009年第10期。

6、课题组成员田金科、田心娥的文章“以地方特色为依托,促进校本课程的研发”发表于《民族教育与文化》2009年第10期。7、2007年我校将土家族摆手舞进入 “两操”(早操和课间操)被《团结报》以“永顺民中全校师生共跳摆手舞”为题进行报道[6],并建议将此项成果向全州推介。8、2008年国庆期间我校部分八年级学生在“首届湘西芙蓉镇茅古斯文化节”舞台上进行土家族茅古斯表演,受到社会各界好评。此节目后又在湖南经济电视台播出,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9、2009年国庆期间我校七年级、八年级两个镏子队,在“永顺县芙蓉镇建国六十周年红歌比赛”中表演土家族打镏子,全场掌声雷动,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10、我校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课题组的教师,将在课题研究中形成的好的教研教改方法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其中5名教师获得县级“教学能手”称号,1名课题组成员由于在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方面成绩突出,被学校提拔为主抓教学教研工作的副校长。

六、几点思考

以往学校校本课程改革在传统的升学教育体制下被严重忽视,新课改将它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校本课程改革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对校本课程改革的认识存在误区。在现实基础教育实践中,不论是教育理论专家还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由于专业的限制,或由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角度与深度不同,也由于国家课程硬性的要求在时间与精力上制约与冲击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就出现了对校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没有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

作为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应是一项继往开来的大好事,理应得到民委、文化、教育等部门的关心和支持。

学校软硬件条件是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缺乏,制约校本课程的开发。

总体教育投入相对不足。2006年课题开题时,曾得到有关部门的许诺,答应拨款15000元作为本课题的专项经费,但这项拨款至今没有到位。为了本课题能够正常开展,学校先后从公用经费中抽出16000多元,才将这项工作得以完成。如果这项研究得到政府的经费方面的支持,将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和旅游开发中发挥积极的效果。

家长传统理念的制约。受传统的升学走出农村的教育理念影响,家长急功近利,对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在意,认为考大学、多挣钱才是唯一出路。有一名学生的家长因为害怕影响其子女的学习,当着教师和全体学生的面把她的子女从土家族打镏子的训练场上叫了回去。这个实例也透露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将土家族民族文化知识引入校本课程之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往往举办一些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在举办这些活动时,如果教师没有把组织教学工作搞好,就会成为无心读书的学生闲逛的场所,势必受到学生家长的反对。

5.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 篇五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程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就是对我们思品课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能否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成效。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课程改革的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增加用于思想政治课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课时,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同时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指出:“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教材在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考虑地区和城乡的不同特点。”就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而言,有很多内容并不适应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要,如在教材编写上没有处理好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同时思想品德课程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求教师补充大量的课外资料用于教学,但是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资源极度缺乏,就影响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不利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施。所以从实际出发,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有利于增强思想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开展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重要的途径,是落实新课标的内在要求,是有效推进新课程发展的重要形式和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的目的:通过课题研究,改变以往认为农村校本课程资源贫乏的认识和目前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及当地文化传统的联系,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和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在研究中紧密结合地方及学校实际,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通过引导学生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力树学校品牌,争创学校特色、大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和科技创新

2、研究的意义: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是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改革思想品德教学理念、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保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实施有着重大的影响,特别是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开发与利用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尤为重要,它有利于农村学校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贯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建立和完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模式;有利于推动农村学校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思品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加深农村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激发农村中学生对思品学科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索德育新途径,达到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内化作用,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学生发展的理论: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是每一所学校为之奋斗的目标,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应为学生发展尽可能地提供必要的条件。解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针对学校的具体情况,在认真贯彻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广泛开发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创建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使课程最优化,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条件,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2、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生力军,课程改革的首要工作就是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促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往,教师仅仅是课程忠实的实践者。而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思考、合作、探究、创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实践者,还成为课程的创建者。在开发资源、创建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经过理论的学习更新了教学理念,掌握了开发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技术,在合作实践的同时,转变了教学行为。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课程的创建加强了教师的工作责任感,满足了教师的成就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校本课程理论:校本课程是以“学生和教师相处的地方”——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在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创建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学生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天地,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校内外课程资源得到了广泛开发利用,教师的个性得到发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队伍得到了锻炼,学校的特色更加鲜明,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更加显著,因此,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创建校本课程是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的需要。

4、构建有效课堂的理论:有效课堂的构建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教材”出发,即教学始终要以学生为本;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中的主角,在课堂活动中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教师要诚心诚意地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真正做到以民主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合作交流。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推动教师充分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校本课程是指国家规定设置的以校为本,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由教师按照一定的课程编制程序而开发的、多样化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所以,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研究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内容;

2、讨论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提高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系;

3、探索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研究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组织与制度建设;

4、探索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材的编写及使用,并编写具有本地及本校特色的思想品德校本教材《让我们荡起双桨》。

五、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各个地区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现有的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其关注点仍然集中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层面,而对于如何组织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制度建设关注的却比较少,对城市学校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较多,而对于农村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却比较少。

本课题的研究预计有以下两点突破:

1、根据农村教育教学实际,探索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地域特色与校本特色,初步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探索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组织与制度建设。

2、探索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材的编写及使用,并实际编写具有望江县及本校特色的思想品德校本教材《让我们荡起双桨》。

六、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

本课题组组成人员全部是我校教育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科研能力及学术成就,且年富力强,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和研究探索的热情。学校校长亲自担任课题组组长,有利于课题研究的组织协调;学校政史地教研组组长及各备课组长的参与将有助于促进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使课题研究建立在坚实的教育教学基础之上。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进行探索性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同时在研究过程中结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将在资料的收集打印、电子设备的提供、会议研究的开展及实际调查研究等方面予以充分的支持和保障。

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活动、各种材料及研究进程会在“周文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网站(zhouwenhua.7ta.cn)上公布。

七、课题组分工

徐国应:组长,负责课题规划,组织领导及协调,经费的保障。

周文华:执行组长,负责课题的具体实施,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总体设计,课题研究校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何文华、余巧霞:负责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校本教材的编写。

胡庆梅、徐洁冰:负责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课题相关论文及案例的撰写。

徐林恒:负责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课题研究分析报告的撰写。

八、课题研究计划

(一)主要研究阶段

1、准备阶段(2010年4月至2010年10月)课题设计,实地调研,收集相关资料,制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具体内容是学校成立课题实验研究小组;选题、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申报课题;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制定实施方案;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学习有关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

2、实施阶段(2010年11月至2011年12月)对本课题进行全面研究,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具体内容是探索校本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方法与模式,教师写出研究论文;根据课程标准与教材,结合学校实际,开发思想品德校本资源,将本校教师开发的教学资源、教师的教学论文、心得体会及教学案例存档。学校对课题研究进行中期评估。

3、总结阶段(2012年1月至2012年5月)整理汇总相关资料,总结研究成果,写出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编写校本教材,对课题进行终结性评估。

(二)最终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分析报告

2、课题研究相关论文及教学案例

3、课题研究校本制度

6.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 篇六

海南昌茂花园学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的之一,“改变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为了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保国家、地方、学校的有效实施,在课程实验的一年多时间里,我校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大力挖掘和合理地利用校内课程资源,积极地开发校本课程,努力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目标,真正做到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了一批批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小学生。

现就一年多来我校开发校本课程的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关于校本课程的提出

步入全球信息化、知识产业化、市场经济化的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对生产力的需求实际上是对先进生产者的需求。而先进生产者的塑造自然离不开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的学校。作为教育的学校自然应在培养新型人才上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而学校在培养人才的手段上,很大程度取决于开设的课程。以往的课程往往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开设,没有区域之分,更不可能考虑多校的实情,这样千人一面,培养出的人才往往缺乏独创精神,没有关注个性发展。

通过审时度势,认真分析,我们认为只有创办具有特色的学校,利用自身优势挖掘课程资源,开设符合校情的课程,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才能站稳脚跟。

昌茂花园学校是一所社区学校,相对来说,绝大多数学生家境比较宽裕,父母文化素质较高,对子女的渴望值也高。他们希望学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过硬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水准。在充分考虑到家长学生的前提下,我校在创办之初,就尝试着将英语作为学校的一大特色,从小学一年级起,每周开设两节英语课,并在每周按排两节课作为兴趣课。让学生自选课程,参加兴趣班的学习。实验证明,这种举措是完全正确的。这也为我校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奠定了基础。

二、总体框架与目标的确立

校本课程的开发,组织与实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设计的环节相当多,为了对校本课程准确的价值定位,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个整个过程中,始终遵循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的原则,不搞形式,不唱空调。

在确立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时,我们组织全校教师座谈会,讨论了“本校具有什么特色?”,“为把学校办成特色学校,你有什么点子?”“开设哪些课程最能符合学校校情和办学宗旨?”。通过集体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学校应本着“天道酬勤,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开设一些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同需要,一改变学生被动接收教育的现状。另外,课程安排学生能做到既有必修课,又有选修课。还应注意不另外加重家长负担。为了鼓励老师们的积极性,工作超量的校方要适当给予补贴。

在确立校本课程目标时,我们采取“先调查,再讨论,后定项”的方式。即每开设一门课程,都是先调查、摸底,虚心听取家长们的意见,了解社会上的需求,吸取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再看老师有什么特长,要求老师展示自己的才华,然后由拟任课老师写出一份有关课程的培训方案,经校方审议,认为可行,才定项开课。

为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管理,学校成立了以李汉昌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课程开发的审议、申报、立项、实施检查、督促、评估工作。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

1、制定课程纲要

一经确定立项的课程,任课教师必须制定本课程纲要。本纲要必须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场地、教材选用、教具设备、教学课时、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等。

至今,学校已立项的课程有:小作家写作辅导、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声乐、合唱、手风琴、电子琴、钢琴、腰鼓、形体舞蹈、儿童舞蹈、国画、素描、儿童想象画、书法、手工制作、男篮、男子足球、国际象棋、武术、计算机操作、英语会话、剑桥少儿英语等22个科目的选修校本课程和信息技术,形体,一、二年级国际象棋,学前班起始的四个科目的必修校本课程。

更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同武警总队教导大队联手成立了“少年警校”,经常利用节日组织学生学习军事知识,体验部队生活,参与军训。

2、班级的整合

为了确保选修课程的正常教学,每学期我校都对学生报项情况进行摸底。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开学初,将学校开设的兴趣班情况汇制成表格,内容包括序号、兴趣班名称、活动地点、辅导教师及简介,活动时间,注意事项等。为了避免出现个别班级爆满而某些班学员不足(少于5人)的现象,学生填报志愿时,须备选一个项目,以便人员的调整。调整后,组成的新班重新建立花名册和点名单,坚持每节课点名,以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着落。(见附表1)

3、统一安排授课时间

为了保证教学的井然有序,学校对选修课程的授课时间作了统一的安排。低年级(一至三年级)定在每周四下午2、3节课;高年级(四至六年级)定在每周五下午第1、2节课。而对必修课则作为常规课纳入常规管理。其中信息技术课每周一节,国际象棋课(一、二年级必修)每周一节,形体课每周一节,以加强特色课程的教学力度。

4、教材的使用和编写

为了弥补教材的空缺,我校花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编写教材。由李自斌老师编写的《昌茂花园学校信息技术教材》(低段上下册),通过专家评审,已出版,投入使用。李娜老师编写的《昌茂花园学校形体教材》正在评审,即将投入使用。另外,大多数任课教师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把教学内容融入到教案之中,按照学校要求,按课时写教学计划。可以说这些教案是教学的第一手资料,是实用的辅助教材,是现行统编教材的延伸,为学生拓展了知识领域。

四、本课程的教学评估

各门课程在其开发、实施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它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因此,在进行课程评价时,我们采用了即时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平时的抽样检查,对课程的既定目标,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作出即时评价,看其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与要求,是否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习兴趣是否浓厚,还存在什么问题,从而对课程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通过学期末的测查,看学生一学期来的收获。测查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如:成果、作品展览、汇报演出、小竞赛、小测验等,以次来展示学生的才华,同时也对任课教师的工作进行监督。为今后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每学期末,任课教师都要对所教课程进行一番科学的总结,包括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以次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五、取得的成绩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方面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其主要表现在:

(一)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三)学生的学习状态精神面貌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四)得到了家长的认同,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校由校本课程开发带动的教学成果捷报频至。

其中:集体获得的奖项有:

(1)2002年海口市小学生田劲运动会体育道德风尚奖;(2)海口市首届少年军校检阅阅兵分列式优秀单位;

(3)海口市椰岛杯“洁净海口、爱我家园”演讲比赛优秀组织奖,教师个人获得的奖项有20多个,学生个人获得的奖项有40余人。

六、尚待解决的问题

7.美术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路径研究 篇七

一、以学校为中心进行课程资源开发

校本课程的主要实施主体是学校, 主要参与者是教师与学生。因此, 以学校为中心进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校本课程发展的中心思想。学校是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场所, 学校的橱窗、走廊、教室、陈列室都可以作为美术文化展览区。在学校创造出来的艺术氛围的熏陶感染下, 教师能够更容易的开展美术教学活动, 让同学们有一个更好的展示自己美术方面才华的平台。不仅能够美化学校的教学环境, 还能够不断调动学生学习与创作热情, 因为美术就在他们身边。

教师可以开展校园速写活动, 来开展美术中的速写教学。速写是一种简单的绘画技法, 它的中心思想在于情感的快速表达, 在于对生活的一种记录。校园是学生们最熟悉的风景, 在校园里建筑物鳞次栉比, 亭台轩榭, 花草树木, 错落有致, 极具艺术氛围, 让学生在学校里进行速写学习, 描绘校园风景可谓一举多得。教师以学校本身为教学教材, 让学生们感受自然条件下的线条、光线明暗, 能够更好的去诠释速写的造型语言。通过组织学生们集体进行游览校园, 让学生们各自说说自己对学校风景的认识, 引导他们进入对风景的深入观察, 然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工具与材料以及画法介绍, 让学生们进行自由创作。描绘学校的风景, 能够加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情感联系, 增强学生对校园的热爱。

二、以教材为基础进行课程资源开发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新课程标准下, 高中美术教学如何实施新课程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开发课程资源。经过课程改革后的高中美术课本包含了许多的丰富资源, 无论是科学文化、人文事物还是美学知识, 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学生。由此可见, 教材是一种基础的课程资源, 教师需要合理利用, 不能一味的依赖教材, 在课堂上照本宣科, 而应该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和开发, 这样才能更好的为教育服务。

例如高中美术课程《希腊美术》的教学, 该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希腊、罗马美术在雕刻和建筑方面的突出成就, 以及对后来西方乃至世界美术的深远影响。初步掌握欣赏西方古典雕塑和古典建筑的基本方法, 并且对西方古典美术的艺术传统进行初步了解。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抓住重点, 同时要适当介绍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历史背景,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希腊、古罗马美术的成就。教师在引入新课的时候, 可以利用雅典奥运会作为话题来引入希腊文化, 继而用几个古老的传说引出对希腊文化与美术的讨论, 最后, 再带领学生一起进行作品欣赏。对教材进行课程资源开发, 其实就是更大程度的去挖掘教材本身, 教师不应该依赖教材, 而是不断延伸教材, 挖掘教材。

三、以网络为纽带进行课程资源开发

在信息时代, 网络资源是最为庞大的教学资源。进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务必要以网络为纽带进行网络资源与实际资源之间的传输互换。目前, 普通高中大多数配备完善的多媒体教学系统, 有的学校还建立了可以进行交流的校园网站, 这些资源都是可以进行开发, 来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的。

例如高中美术教材《青铜器》的教学, 是为了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了解, 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 提高艺术欣赏水平。但是青铜器很难作为教具让学生们进行实体欣赏, 所以教师需要收集大量的青铜器资料, 通过网络深度挖掘与青铜器有关的故事、史料, 收集图片、影片通过利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呈现其实际艺术观感, 让他们能够更好的去欣赏青铜器的美。例如教材中的《司母戊方鼎》, 形式厚重华丽, 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 但是许多学生不知道它传奇的经历。通过网络资源开发,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其中的故事:抗战时期日本人来搜索未成, 便出价70万圆伪币收购, 当地人因鼎太重太大, 移动困难, 人们便想锯断大鼎, 然后运出, 但仅锯一足, 便锯不断, 便掩埋起来, 之后巧妙地送出另外一鼎, 这才将此鼎留下。同年十月底, 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 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寿礼, 用专车运抵南京, 保存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用故事来增加作品的文化背景, 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美术的欣赏, 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作品本身的艺术之美, 更了解其背后的文化。

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 它的开发与实施至关重要, 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美术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的活动, 因此, 对于美术校本课程的改革需要以发展学生的情感为基础进行, 相关资源的开发需要以学校为中心、以教材为基础、以网络为纽带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在相对开放的校本课程中, 充分发挥出其灵活规范与创新的课程内涵, 切实提高高中美术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刚平.开设校本课程的若干认识问题探讨[J].教育科学论坛.2006 (01)

[2]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背景、进展及现状[J].比较教育研究.2001 (08)

[3]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 (04)

[4]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实质、策略与条件[J].教育导刊.2000 (12)

8.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教学效率

20世纪70年代初,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注重开发校本课程,优秀的校本课程不仅可以减少课程开发的周期,提高课程与经济社会的相容度,而且可以建立一种主体开发决策机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让学生更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国内也开始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来教学。

一、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

与传统的语文教材资源不同,校本课程资源具备更好的实用性,它以学校为基础,由学校一手建立与决定。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学校的教师占据着开发主体的地位,校本课程资源由教师自己提出与改正,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确定自己的开发目标,决定自己采取何种方法进行语文教学,将实施与评价记录下来。教师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可以与其他的专家合作,但是主要编写过程需要教师自己完成。笔者觉得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组成的一个小组,而不应该是单个教师,学校组织所有的小学语文教师联合起来开发才能提高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率,让课程资源更具实用性。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具有更高的主动性,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可以为开发校本课程资源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校本课程资源变得更实用、更有价值。笔者觉得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遵循四个步骤:

(一)提前对语文校本资源的开发实施评估,做好困难应对

评估手段是开发课程资源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各个学校的发展情况以及培养目标都存在差异,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学校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情况,评估学校如何进行资源的开发,从而使资源开发顺利进行。

(二)迅速锁定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

目标是课程开发的重点,明确目标之后学校才能够正确实施措施,确定课程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定位,从而制订出具体的校本课程结构。

(三)组织教师实施锁定的目标,加快课程开发的进度

目标确定之后,学校需要组织与实施课程开发,尽早将课程开发转化为现实。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的素质将会影响课程开发的结果,因此,学校需要组织教师参与教学培训,提高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教师更好地进行课程开发。教师开发课程的时候,学校需要积极审视教师的工作,通过对教师的工作进行审议来观察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因此,课程开发与学生密切相关,教师与学校也需要考虑学生的上课情况,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新课程开发的建议。

(四)定期回顾总结校本课程,做好课程开发的应用

课程开发实施一段时间后,学校需要对课程开发进行一次评价,根据调查了解课程价值的实现情况,探查开发的进度,判断课程资源是否符合教学情况,从而对课程教学资源做出更好的改进。

二、利用小学语文校本教学资源所带来的益处

(一)彰显学校特色,让学校教学变得更加优秀

如今许多学校仍是应试教育,考试不考的内容学校则不会教授,这就导致许多学生的文化素质不高,他们不能完全学到语文学科的精髓,只学到许多应试技巧。对学校来说,采用应试教学不能彰显自己的教学特色,许多学校都因此而变得平庸。但是,如果利用校本课程资源进行语文教学,校本资源的特色将会使学校的教学风格变得更加突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优化了教师教学的方式,让教师教学变得更加主动与积极。

(二)充分挖掘教师教学的潜力,让教学效率变得更高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采用国家规定的语文教材给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教材是专家统一制订的教材,它与教师的实际教学内容有很少的联系,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教学造成限制,教师难以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进行语文教学,但是有了校本课程资源,教师课堂教学可以变得更轻松。因为校本课程资源是教师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制订的教材,它对教师教学有更有效的指引,可以帮助教师迅速进入教学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之后,校本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迫在眉睫,课程资源的开发将会给学校带来巨大的改变,提高学校的教学层次。教师只有挖掘课程资源的价值,让课堂教学变得更优秀,学校与教师才会因利用校本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实现自我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永康.语文教学索隐[M].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奉献青春点燃梦想下一篇:巡视整改生活会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