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知识归纳:《赤壁赋》

2024-08-18

高中文言文知识归纳:《赤壁赋》(10篇)

1.高中文言文知识归纳:《赤壁赋》 篇一

《赤壁赋》文言文重要知识点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赤壁赋》文言文重要知识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文学常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本文是《前赤壁赋》,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重点字、词、句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向远处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5、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遗响于悲风(给)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8、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7、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三、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四、其他重点字词

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白露横江(笼罩)

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如:往)

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凭空)

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唱和)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正襟危坐(端正)

方其破荆州(方,当)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哀吾生之须臾(片刻)

知不可乎骤得(骤:突然;骤得轻易得到)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连……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共同享用,也作“适”)

2.高中文言文知识归纳:《赤壁赋》 篇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些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文言文的教学。文言文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其篇目多, 容量大, 选文杂, 文体异, 制约着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而且文言文中很多的文言现象与现代汉语差距很大, 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苦, 学习进程慢, 学习效果差。因此, 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势在必行。

如今, 仍然有不少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高谈阔论, 而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了老师的“忠实听众”。这种教学模式, 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更谈不上学生个性的发展。笔者觉得在文言文教学中, 一定要突出“诵读”。

阅读能力是读出来的, 现代文讲究诵读, 文言文更要注重诵读。古往今来学习语文的经验就是大量的熟读、背诵。历代学者教育家有许多关于诵读的经验之谈。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说:“阅读总得‘读’, 出声念诵固然是读, 不出声默读也是读, 乃至口舌绝不运动, 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 如古人所谓‘目治’, 也是读。”……大量的熟读、背诵, 让学生如入无人之境地诵读, 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 进而把握课文基本内容和思想, 遨游知识的海洋。

笔者教《赤壁赋》时, 想通过上一堂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的诵读课, 摆脱文言文教学的古板模式, 探寻文言文“少教多学”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本堂课旨在通过对学生的诵读进行科学指导, 最终实现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为此, 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读准字音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朗读, 做到读准字音、发音清楚响亮和做到“四个不” (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 。本文中有很多生僻的字词和通假字, 例如:举酒属 (zhǔ) 客、徘徊于斗 (dǒu) 牛之间、山川相缪 (liáo) 、酾 (shī) 酒临江等。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先小组互助, 读准这些字音。

二、读清句读

句读是文言文诵读的一个关键, 所以教师要先补充一些有关句读的知识, 然后结合课文具体例句“侣// 鱼虾而友// 麋鹿”“盖// 自其不变者而// 观之”的朗读停顿, 引导学生明确语气, 找到停顿的规律, 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自由朗读时, 让学生试着读出停顿, 懂得在有些句中可稍加延长。如:“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一些带“兮”字的句子, 更要在“兮”字后稍作延长, 以舒缓语气如:“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三、读出重音

如“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 慕长江之无穷”, 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词重读。

四、读出节奏

如:况/ 吾与子// 渔樵于/// 江渚之上, 盖将/ 自其变//而观之。把握好节奏, 叙述的句子, 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 要读出意境;抒情的句子, 要随文中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乐则节奏明快, 悲则节奏低慢。读准句子的节奏, 也就理解了语句的大意。

五、读出气势

如“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 (停顿较小语速较快) ,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 横朔赋诗” (节奏一致语速舒缓) , “固一世之雄也” (停顿较大气势豪迈) , “而今安在哉?” (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读出语气和语势就是要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读出文章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从而领会作者的情感、立场、观点等。

六、读出韵律

此赋在写法上不受传统赋体的束缚, 以散文化的手法, 用笔潇洒自如, 流畅自然, 如行云流水, 豪迈奔放;同时又保持了赋体的一些特点, 灵活地运用了押韵和对偶的句式, 读起来音节和谐, 语句整饬, 极富声韵之美。诵读时, 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押韵和形式中的对偶句。

七、读出情感

如:“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何其悲哉;“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 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又何其洒脱……让学生细心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 文句的舒缓轻重。

八、读出起伏

根据思想内容, 处理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强弱、起伏。如第一节写作者和朋友月夜泛舟长江, 读出尽情尽兴; 第二节写客人的情感骤转, 由“乐”而“悲”, 读出哀怨;第三节读出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读出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节读出忘情尘世的洒脱。

九、读出思路

通过诵读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大意, 掌握文章思路。

十、学生分角色诵读和学生朗诵选定文段

课文第三四段中的人物对话较多, 笔者让学生在读熟的基础上小组内分角色诵读, 要求诵读的时候要读出人物情感, 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语调。最后是脱稿表演, 学生自荐, 自由朗诵, 这是整堂课的高潮, 朗诵的同学不仅勇气可嘉, 而且朗诵出的感情总体良好, 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笔者指导学生诵读, 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然后再合并为一, 在此基础上适当点拨文言文的背诵方法, 学生熟记背诵《赤壁赋》全文就容易多了。

整堂课全体学生聚精会神, 诵读、思考、评点、交流等环节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 他们从课堂中找回了自我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通过本堂课的诵读学习, 学生掌握了一些诵读技巧, 还理解、赏析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获得了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为文言文的“少教多学”和高效学习提供了好的范例。在本堂课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尤其是在最后的诵读环节中, 学生的表现非常突出, 看得出他们真正体会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从中受到了苏轼这位哲人的深刻思想的熏陶。这堂诵读课使他们找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和自信。

诵读课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不容易, 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有可能成功。所以, 为了使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 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热情洋溢的语言, 对学生的诵读予以指导和中肯的评价, 让学生感受到在老师指点下真正有提高;同时允许各小组学生谈自己的观点, 肯定学生看法或诵读的合理之处——诵读是个性化的。

在“少教多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教师更要注意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成为体验者;教师积极引导, 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教师精心组织, 让学生成为探索者;教师巧妙设计, 让学生成为创造者;教师灵活调控, 让学生成为反思者。本堂课教师在课堂上用赞赏来刺激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情味, 读出意境, 读出神韵, 受到熏陶, 获得启迪, 享受乐趣。

文言文作为特有的文化载体, 承载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面对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的冲击, 文言文教学要顺利地前行, 关键还应站在高层面上来认识其教学的意义。“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 笔者将不断思考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 完善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 以“少教多学”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来钻研文言文课堂教学, 努力提升文言文课堂效率。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因此, 打造文言文高效课堂, 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势在必行。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尝试“诵读”教学, 不仅学生爱学乐学, 还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

3.高中文言文知识归纳:《赤壁赋》 篇三

一、文学常识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追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是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古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其词与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他们两人的词风同属豪放派;其在书法上造诣颇深,与黄庭坚、蔡襄、米芾并称书法“宋四家”。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在政治上属旧党,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移知徐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讲究词采、体物、铺陈;这种文体起源于《诗经》、兴于《楚辞》,而盛于汉代。汉赋分为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我们在高一学过一篇同一体裁的文章《阿房宫赋》。

二、词语解释 实词 1.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日;望,农历每月十五日)2.清风徐来(缓缓地)

3.举酒属客 / 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4.纵一苇之所如(任凭)(往)5.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驾)7.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离开)8.扣舷而歌之

(同“叩”,敲)

9.击空明兮溯流光(指月光下的清波)(逆流而上)10.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11.倚歌而和之(循、依)(应和,唱和)12.余音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13.不绝如缕(细丝)

14.苏子愀(qiǎo)然(忧愁变色的样子)15.正襟危坐(端正)

16.山川相缪(通“缭”,盘绕)17.方其破荆州(当)

18.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斟酒)(长矛)19.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20.寄蜉蝣于天地(一种小虫,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21.挟飞仙以遨游(携同)22.知不可乎骤得(屡次,多次)23.盈虚者如彼(满)(缺)

24.而卒莫消长也(最终,到底)(增减)25.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连„„都„„)26.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用)27.杯盘狼藉(凌乱)

28.相与枕籍乎舟中(枕着、靠着)29.不知东方之既白(已经)

30.舳舻(zhú lú)千里: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31.郁乎苍苍(茂盛的样子)

32.举匏(páo)樽以相属(葫芦,用葫芦做成的酒器)(酒杯)33.哀吾生之须臾(片刻,时间极短)34.托遗响于悲风(余音,指箫声)(秋风)35.逝者如斯(往)(此,指水)

36.是造物者无尽藏(zàng)也(天地自然)(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虚词 之

纵一苇之所如 /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苟非吾之所有(助词,的)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可是)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攻下)②顺流而东也(东,向东进发)③歌窈窕之章(歌,吟诵)④扣舷而歌之(歌,歌唱)2.形容词作动词

①白露横江(横,笼罩)②方其破荆州(破,攻占)③横槊赋诗:(横,横执)④不知东方之既白(白,发白)⑤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用)⑥哀吾生之须臾(哀,哀叹)⑦肴核既尽(尽,吃完)3.名词作状语

①西望夏口(西,向西)②东望武昌(东,向东)

③乌鹊南飞:(南,向南,因为直接引用,可不译)4.使动用法

①舞幽壑之潜龙(舞,使„„起舞)②泣孤舟之嫠妇(泣,使„„哭泣)

③正襟危坐(正,使„„正,或形作动,整理)5.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固一世之雄也

本是一代豪杰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这是大自然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2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 这地方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3倒装句: ⑴主谓倒装

渺渺兮吾怀

我的心啊悠远茫茫 ⑵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

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而今安在焉

如今在哪里呢? 而又何羡乎

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⑶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客有吹洞箫者

有个会吹洞箫的客人 ⑷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

月出于东山之上

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 徘徊于斗牛之间

在斗宿、牛宿之间徘徊 不绝如缕

如同细丝一样长而不断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打柴 寄蜉蝣于天地

在天地之间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 4省略句:

(予)举酒属客

我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

五、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4.赤壁赋文言虚词小结 篇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 一作: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一、词汇

二、虚词 1.通假字 1.于(1)山川相缪(缪,通“缭”环绕)(1)状语后置标志(2)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① 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游)2.古今异义 ②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1)徘徊于斗牛之间(星宿名)间(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2)白露横江(白茫茫的水汽)间徘徊)(3)凌万顷之茫然(辽阔的样子)(2)于是(与“是”连用表示“在这里”)3.一词多义 ① 于是饮酒乐甚(1)东(3)被

① 顺流而东(向东进发)①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② 东望武昌(向东)(4)在

(2)望 ①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① 七月既望(农历十五)②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② 西望夏口(眺望)之间

(3)下(5)给

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① 托遗响于悲风

(下面)2.之 ②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1)定语后置标志

(4)如 ① 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之万顷)

① 纵一苇之所如(往,到)(2)代词 ② 如怨如慕(好像)① 倚歌而和之? ②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③ 而得之而为声(清风)④ 目遇之而成色(明月)(3)中心主谓取独

①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① 驾一叶之扁舟 ② 纵一苇之所如

③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④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⑤ 苟非吾之所有

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⑦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⑧ 不知东方之既白(5)的

① 渺沧海之一粟

②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③ 壬戌之秋 ④ 游于赤壁之下

⑤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⑥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⑦ 固一世之雄也 ⑧ 且夫天地之间(6)助词,凑音节,无意 ① 扣舷而歌之 ② 倚歌而和之

③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3.而

(1)表修饰

① 扣舷而歌之 ② 倚歌而和之 ③ 抱明月而长终 ④ 顺流而东也

(2)表承接

① 而问客曰 ② 羽化而登仙 ③ 抱明月而长终 ④ 而又羡乎 ⑤ 目遇之而成色 ⑥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⑦ 客喜而笑

(3)表并列

① 侣鱼虾而友麋鹿

(4)表转折

① 而不知其所止 ② 而未尝往也 ③ 而卒莫消长也

(5)连词,表示“来”

①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6)即使。。也,表让步

① 虽一毫而莫取

(7)因而 4.兮

(1)主谓倒装标志

①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予怀渺渺)

(2)语气词,无实义

①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朔流

光?

5.者

(1)定语后置标志

① 客有吹洞箫者(有吹洞箫者客)(2)。。的事物

① 逝者如斯 ② 盈虚者如彼

(3)。。的方面

①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4)。。的人

①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6.为

(1)宾语前置标志

① 何为其然也(为何其然也)

7.也

(1)啊,表感叹

① 固一世之雄也

(2)句末助词,无义

① 顺流而东也

(3)表肯定语气

① 而卒莫消长也?

8.与

(1)连词,并列,和

① 苏子与可泛舟

②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④ 于山间之明月

(2)与“相”连用,表示一起

① 相与枕藉乎舟中 9.所

(1)放在名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

① 纵一苇之所知

(2)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

① 而不知其所止 ② 苟非吾之所有 ③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10.乎

(1)啊,感叹语气

①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②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2)吗/呢,反问语气

①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②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 而又羡乎

(3)形容词词尾

① 郁乎苍苍(郁郁苍苍)

(4)语气助词,作介词用,表舒缓语气

① 知不可乎骤得

(5)语气词,表疑问

①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6)在

① 相与枕藉乎舟中

11.其

(1)代词

① 方其破荆州(他)

12.哉

(1)呢,反问语气

① 而今安在哉

13.以

(1)表承接

① 举匏樽以相属 ② 挟飞仙以遨游

(2)凑音节,无实义

①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14.夫

(1)代词,那

①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2)与且连用,成为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①且夫天地之间

15.盖

(1)假如,表假设

①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16.则

(1)那么

①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17.曾

(1)与不连用,表示“连。。都不”

①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18.虽

(1)即使

① 虽一毫而莫取

三、特殊句式

1.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

语后置)

3.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4.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5.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后置)6.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7.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8.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9.相与枕藉乎舟中(状语后置)10.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②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2.名词作动词

① 下江陵(下面)

② 顺流而东也(向东进发)

③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渔砍

柴)

3.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 正襟危坐(整理)

② 不知东方之既白(露出白色)4.使动用法

① 舞幽壑之潜蛟(使。。舞动)②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5.意动用法

5.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篇五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通假字。

1.可予不。

2.臣愿奉璧西入秦。

3.拜送书于庭。

4.召有司案图。

5.设九宾礼于廷。

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二、一词多义。

1、负

①秦贪,负其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2、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

3、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4、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

②而君幸于赵王

③则幸得脱矣

三、古今异义。

1、拜为上卿

2、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3、请以咸阳为赵王寿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5、请指示王

6、于是相如前进缶

7、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8、布衣之交

9、左右欲刃相如

10、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

11、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12、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13、明年复攻赵

14、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15、窃计欲亡走燕

16、不如因而厚遇之

四、词类活用。

1、舍相如广成传舍

2、左右欲刃相如

3、乃使从者衣褐

4、怀其璧

5、蔺相如前曰

6、臣乃敢上璧

7、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8、臣语曰

9、于是相如前进缶

10、赵王鼓瑟

11、而相如庭斥之

12、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13、奉璧西入秦

14、怒发上冲冠

15、卒廷见相如

16、完璧归赵

17、秦王恐其破璧

18、宁许以负秦曲

19、毕礼而归之

20、归璧与赵

21、且庸人尚羞之

22、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25、大王必欲急臣

26、而绝秦赵之欢

27、宁许以负秦曲

28、为刎颈之交

五、特殊句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3、蔺相如者,赵人也

4、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5、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幕君之高义也

7、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8、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9、而君幸于赵王

10、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1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2、使不辱于诸侯

13、何以知之

14、君何以知燕王

15、求人可使报秦者

16、拜送书于庭

17、以勇气闻于诸侯

18、故燕王欲结于君

19、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

20、设九宾于廷

21、会于西河外渑池

22、君幸于赵王。

23、得罪于大王

24、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25、今君乃亡赵走燕。

26、遂与秦王会渑池。

27、对曰:“臣尝有罪……”

28、不如因厚遇之,使归赵

29、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 30、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1、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苏武传》

一、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2.空自苦亡人之地

3.信义安所见乎

4.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5.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二、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

2.皆为陛下所成就。

3.我丈人行也。

4.欲因此时降武。

5.且陛下春秋高。

6.武等实在。

7.稍迁至栘中厩监。

8.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9.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10.会论虞常。

三、词类活用。

1、单于壮其节

2、诚甘乐之

3、欲因此时降武

4、空以身膏草野

5、反欲斗两主

6、何久自苦如此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8、屈节辱命

9、别其官署常惠等

10、天雨雪

11、羝乳乃得归

12、杖汉节牧羊

13、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14、惠等哭,舆归营

15、绝不饮食

1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四、一词多义。

1、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3)恐前语发

五、特殊句式。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2、为降虏于蛮夷。

3、何以汝为见

4、子卿尚复谁为乎。、何以复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7、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8、非汉所望也。

9、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10、见犯乃死,重负国

11、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12、皆为陛下所成就

13、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14、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15、后随浞野侯没湖中

16、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17、使牧羝

18、会缑(gōu)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19、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

《张衡传》

一、通假字。

1.员径八尺

2.傍行八道

3.形似酒尊

讽谏

⑥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2、乃

①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②遂乃研核阴阳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

二、古今异义词。

1.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2.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3.公车特征拜郎中

4.寻其方面

5.衡下车,治威严。

三、词类活用。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2、时天下承平日久

3、衡少善属文

4、妙尽璇机之正

5、皆共目之四、一词多义。

1、因

①因入京师,观太学

②蒙故业,因遗策

③因其势而利导之

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⑤衡乃拟班固《两都》《二京赋》,因以

⑤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⑦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⑧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五、文言句式。

1、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2、连辟公府不就

3、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4、果地震陇西

5、讽议左右

6、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7、游于三辅

8、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通假字

1、“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2“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3、“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4、“案”通“按”,审查、察看。

5、“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6“缪”通“穆”。

7、“孰”通“熟”,仔细。

二、一词多义

1、负

①(依仗,凭借)

②(辜负,对不起)

③(违背)

④(使……承担)

⑤(背着)

2、使

①(派)

②(出使)

③(让)

④(使臣)

3、徒

①(白白地)

②(只,只不过)

4、幸

①(幸好,幸而)

②(被...宠幸)

③(侥幸)

二、古今异义

1、(拜:古义指授予官职;任命。今义指下跪叩头;祝贺)

2、(患:古义指虑,担心。今义指害病;灾祸)

3、(寿:古义指向人献物以祝人长寿。今义指年岁,生命;生日)

4、(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今义指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5、(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指上对下指导、命令)

6、(前进:古义指上前进献。今义指向前发展进步)

7、(宣言:古义指扬言,到处说。今义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8、(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麻布衣服)

9、(左右:古义指左右的侍从。今义指左和右两方面)

10、(鄙贱:古义指粗野而又地位低微,谦词。今义指鄙视,轻视)

11、(约束:古义为名词,约定、契约。今义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12、(美人:姬妾今义:美女)

13、(明年:古义指第二年今义指(将来的)明年)

14、(以往:古义从这里到那里今义指以前)

15、(窃:古义私下里 今义指偷东西 走:古义指逃走 今义指走路)

16、(厚遇:古义好好招待 今义优厚的待遇)

三、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1、(舍,安置住宿)

2、(刃,用刀杀)

3、(衣,穿)

4、(怀,怀揣着)

5、(前,走上前)

6、(上,献上)

7、(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8、(语,告诉)

9、(前:走上前)

10、(鼓:弹奏)

b.名词作状语:

11、(庭:通“廷”,在朝堂上)

12、(间,表示“至”的方式,从小路)

13、(西,方位名词状语,向西)

14、(上:向上)

15、(廷:在朝堂上)

c.使动用法:

16、(完,使……完整)

17、(破,使……破碎)

18、(负,使……承担)

19(毕,使……完毕;归,使……回去)

20、(归:使……归)

d.意动用法:

21、(羞,以……为羞耻)

22、(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e.形容词作动词:

23、(敬,尊重)

24、(宽,宽宏大量)

25、(急,逼迫,使……急)

f.形容词作名词:

26、(欢,友好关系)

27、(曲,理亏之责)

g.动词作名词:

28、(交:动作名,朋友)

五、特殊句式

1、(1--8)判断句。

2、(9---12)被动句。

3、(13--14)宾语前置

4、(15)定语后置:

5、(16---23)状语后置。

6、(24--31)省略句

《苏武传》

一、通假字

6.畔:通“叛”,背叛。

2、亡:通“无”,没有。

3、见:通“现”,显现。

4、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5、女:通“汝”你

二、古今异义

11.相当: 古义:抵押。今义:差不多。

2、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因为这个。

5、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6.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7、稍: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8、遗: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9、会: 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10、论: 古义:判罪 今义:常作议论

三、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

1、壮:以……为壮。

2、乐:以……为乐。

B、使动用法

3、降:使……投降。

4、膏:使……肥沃。

5、斗:使……争斗。

6、苦:使……受苦。

7、归:使……归

8、屈:使……屈身 辱:使……受辱

9、别:使……分开

C、名词活用作动词

10、雨:下雨。

11、乳:生子。

12、杖:拄着。

13、网、檠 :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14、舆:用车子抬。

15、饮食:给他吃的、喝的。

D、名词做状语

16、上:向上。四、一词多义

发 :

1、打发。

2、发动。

3、被揭发。

五、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7--9判断句。

10---14 被动句。

15---19省略句

《张衡传》知识点

一、通假字:

1.“员”通“圆”

2.“傍”通“旁”

3.“尊”通“樽”,杯,酒杯。

二、古今异义词:

6.交接:古:结交 今:①连接 ②移交和接替

7.不行:古:不去(应荐)。今:不可以

8. 特征:古:特地征召;今:事物、事情的特点、标志

9.方面:古:方向;今:相处或并列的几点之一

10.下车:古:官吏初到任;今:从车上走下来

三、词类活用

1、(奇: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特)

2、(时:名词作状语,当时)

3、(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

4、正:形容词作名词,正确的道理)

5、(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四、一词多义

1、因

①(于是)

②(沿袭)

③(顺着)

④(通过、经由)

⑤(凭借)

⑥(趁机)

2、乃

①(才)

②(就)

③(竟、却)

④(于是,就)

⑤(你的)

⑥(竟然)

⑦(是)

(于是,就)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人)

2、被动句

(多次被公府征召)

3、宾语前置句

〔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种仪器)〕

4、介词结构后置句

(果然在陇西发生地震)

5、介词结构后置句(在皇帝的左右对政事提出意见)

6、省略句(省略主语“张衡”)

7、状语后置

(于三辅游)

6.《赤壁赋》文体知识介绍 篇六

赋:

本意谓诵说,或谓铺陈描写的特点和方法。到战国时期形成为一种文体。最早以赋名篇的是战国时人荀况所作的《礼赋》、《知赋》等五篇。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可见赋体是由诗演变而来。给予汉赋直接影响的则是楚辞,故楚辞也称为赋,《汉书·艺文志》有“屈原赋”、“宋玉赋”、“唐勒赋”之目。两汉时期赋形成为一种特定的体制,并成为两汉文学的大宗。

赋在形式上讲究文采,注重声韵,兼具诗的韵律、节奏和散文的章法、句式。规模宏大,以铺叙为主的称为“大赋”;篇幅较短,着重抒情的称“小赋”。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和文赋这样几个主要阶段。

文赋:

赋体之一。赋体的发展,从汉赋至律赋,是由散体逐步走向骈偶化和格律化的过程。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一部分赋又呈现出由骈俪返向散体的倾向,无论是在对偶、声律、用典方面,都显得比较自由。它大量吸收了散文的写作经验,章法灵活多变,句式参差错落,同时又保留了小赋的某些特点,骈散结合,在总体上兼具散文和赋体的格局。人们把这类新赋称为文赋。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都是其代表作。

点评鉴赏

前赤壁赋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 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陈风·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 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那么什么为我们所有呢?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1)“情、景、理”融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3)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连用的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全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面对着“月白风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与美酒,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节外生枝”地又插进“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第二层次乃是全文重心,纯粹写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声”四句,却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这里,作者不吝笔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谧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可是,当苏轼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写到这里,又突起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经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澜,还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最后,在结束全文的第三层,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文中写苏子独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画、字字似诗”,通过夸张与渲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描写江山胜景,色泽鲜明,带有作者个人真挚的感情。巧用排比与对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乐感。读起来更增一分情趣。但总的来说,后赋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及前赋。神秘色彩,消沉情绪与“赋”味较淡、“文”气稍浓恐怕是逊色于前篇的主要原因。

《后赤壁赋》在苏子和“客”游赤壁时,“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且苏子睡后“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苏子以为道士即先前所见之鹤。本段描写为文章平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苏轼的诗文中,很多地方都写到了鹤,如《放鹤亭记》《鹤叹》等都有对鹤的生动描写与赞美。我们知道,鹤在古代是放达隐逸的象征,是超脱不群的象征,是超然尘世的象征。所以,游赤壁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的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都是北宋著名作家苏轼的代表作。这两篇(首)作品,同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同是以赤壁为题,都写赤壁景色,都缅怀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然而细细品味这两篇(首)作品,会发现它们同中存异。

不同的赤壁之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写景。开头一句“大江东去”写出了长江水浩浩荡荡,滔滔不绝,东奔大海。场面宏大,气势奔放。接着集中写赤壁古战场之景。先写乱石,突兀参差,陡峭奇拔,气势飞动,高耸入云——仰视所见;次写惊涛,水势激荡,撞击江岸,声若惊雷,势若奔马 ——俯视所睹;再写浪花,由远而近,层层叠叠,如玉似雪,奔涌而来——极目远眺。作者大笔似椽,浓墨似泼,关景摹物,气势宏大,境界壮阔,飞动豪迈,雄奇壮丽,尽显豪放派的风格。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作了铺垫,起了极好的渲染衬托作用。

7.《赤壁赋》课堂基础知识 篇七

一、一词多义

1、歌

扣舷而歌之

歌曰

倚歌而和之

2、望

七月既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3、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4、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相与枕籍乎舟中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5、于

徘徊于斗牛之间

不求闻达于诸侯

长于臣

6、如

纵一苇之所如

如泣如诉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7、和

倚歌而和之

政通人和

春明景和

二、词类活用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3、歌窈窕之章

4、乌鹊南飞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6、侣鱼虾而友麋鹿

7、舞幽壑之潜蛟

8、泣孤舟之嫠妇

9、渺沧海之一粟

10、不知东方之既白

三、古今异义

1、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 今义:

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今义:

3、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

今义:

4、白露横江

古义: 今义:

四、文言文句式

1、固一世之雄也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3、凌万顷之茫然

4、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5、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6、而今安在哉

7、何为其然也

8、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赤壁赋》知识点:字音

窈窕(yǎo)(tiǎo) 棹(zhào) 扣舷(xián) 袅袅(niǎo)酾(shī)酒 横槊(shuò) 匏(páo)尊相与枕藉(jiè) 嫠(lí)妇 愀(qiǎo)然 山川相缪(liáo) 舳舻(zhú)(lú) 蜉蝣(fú)(yóu)

《赤壁赋》知识点:通假字

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

8.语文赤壁赋知识点 篇八

苏轼

课文知识要点提示

1.作家作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2.写作背景

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一篇有名的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三年前,作者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虽免一死,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生活窘迫,没有自由。他在政治失意,思想苦闷的情况下,寄情诗酒,放浪山水,曾两次泛游赤壁,写了两篇文赋,此为前一篇。赋中表现了他对人生的达观看法。

3.情感变化线索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以作者感情由乐到悲,再由悲到乐的变化为线索,可看作三个层次:第一段为第一个层次,写作者因泛舟江上而产生的自由快乐之感,仿佛“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第二段、第三段为第二个层次,写作者因客人所吹洞箫的呜咽之声而引出客人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态度悲观的一面。第四段、第五段为第三个层次,是对前一种态度的否定,引入庄子齐物的思想,阐述“变”与“不变”的道理,主张应采取一种委运自然,尽量享受大自然的生活态度。

4.作者的思想矛盾

本文虽然设了主客问答,其实反映了作者内心矛盾的两个方面。客人的观点,表现了内心悲观的一面,而主人的观点反映了作者思想乐观的一面。客人说的是他内心的烦恼,而主人所说的是对这种烦恼的超越。最后客人欣然接受了主人的观点,说明了他内心的矛盾得到了疏解。

5.景物与抒情、说理的关系

这篇文章成功地描写了清风、明月、江水三种景物,对抒情和说理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一段是借景物描写抒情。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明月、江水构成一个优美的意境,使人们置于这种意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感受,从而抒发了作者与自然合而为一的快乐心情。第四段是借景说理。如“江上之秋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自然之美,是人们天然的朋友,是造物者对人的恩赐,人们可以尽情地享用它。

谁也无法否认这是人类的幸福,从而使主人所主张的人们应该快乐地生活的观点有了无可辩驳的力量。

6.主客问答

主客问答是汉大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其中往往是客人说出一套,有理有据,显得很雄辩,而主人则后发制人,说出一套更玄妙的道理。这种主客对话,互相补充,互相生发,妙趣横生。

本文也采用了这一方式,设主客问答。其中客人所说的代表了作者思想的一面,而主人所说的代表了其思想的另一面。其中主人说服了客人,客人对主人的议论表示心悦诚服的接受,表明其思想上的矛盾达到了统一。

7.骈散相间

9.高中文言文知识归纳:《赤壁赋》 篇九

* 东坡印象

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术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酒仙,是厚道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敬佩地会心一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林语堂《苏东坡

传-序》(张振玉译)

1、苏轼成就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

苏”。谥文忠。

著名的文学家:诗、词、散文都有很高造诣,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

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为豪放词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与南宋辛弃疾并

称“苏辛”。

诗: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题材丰富,各体兼擅,大大开拓了宋诗新的境界,代表了宋诗的最

高水准。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齐名,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议论《教战守策》、《留侯论》记叙《石钟山记》、《喜雨亭记》、《方山子传》《筼筜谷偃竹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答秦太虚书》文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方面也是当时的最高水平。通音律,深悟佛道。

书法:擅长行、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

绘画:善画竹木怪石。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 张耒 晁补之

2、苏轼生平

1036年12月19日出生。

19岁 娶王弗

22岁 与弟同中进士。主考欧阳修。(因第一而疑门生曾巩署第二)

母丧归乡服孝,期满举家迁往京都

26-29岁

任凤翔府判官。(“人生到处知何似” 《喜雨亭记》和《凌虚台记》)

29-35岁

回京任职,遭父丧,归乡服孝,期满回京复职.(丧妻,娶王弗堂妹王闰之)

36-39岁

任杭州通判。(“水光…” “黑云翻墨未遮山”“东风知我欲山行”)(买丫头朝云,12岁)

39-41岁

任密州(山东诸城)太守。(“明月…” “老夫聊发少年狂”“十年生死两茫茫” 《超然台记》)

42-44岁

任徐州太守。抗洪。欧阳修逝,代之为文坛领袖。(《放鹤亭记》)

44岁

迁湖州太守,谢恩表中有疑为讽刺新党权臣的文字,引发“乌台诗案”,入狱140多天,遭贬谪。

44-49岁

谪居黄州。(“大江…”“壬戌……”“莫听穿林打叶声”“缺月挂疏桐”“山下兰芽短浸溪”)(纳

朝云)

49岁

由黄州改贬汝州(“横看成岭”“《石钟山记》”)

50-54岁

任登州太守,旋进京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竹外桃花三两枝”)

54-56岁

任杭州太守。苏堤。(绢、扇案)

56-58岁

任吏部尚书(8个月)颍州、扬州太守(赈灾)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58岁

任定州太守(太后丧)

59-65岁

谪居惠州、儋州。

66岁

徽宗立,遇赦,北返常州,病逝。

3、背景

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积极变法改革。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主张采取温和态度,倾向于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谏官李定、舒亶、何正臣等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史台),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秋、冬,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游玩,写下了《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里所说的赤壁,并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壁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4、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体物”即描摹景物,“写志”指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体物”与“写志”要高度统一”),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赋,称为“骚赋”;汉代的赋以铺张渲染为能事,繁缛富丽,叫“大赋”;魏晋以后的发展了“大赋”的排比句法,接受骈文影响,讲究对仗工稳,字句整饬,叫“骈赋”,唐代不但对仗,还要限韵脚,定平仄,要音调和谐,叫“律赋”,宋代以欧苏等人有意打破这种声律字句的限制,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5、字音

举酒属(zhǔ)客

歌窈窕(yǎotiǎo)之章

少(shǎo)焉

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冯(píng)虚御风

扣舷(xián)而歌

桂棹(zhào)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sù)流光

幽壑(hè)

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

山川相缪(liáo)

舳舻(zhúlú)千里

酾(shī)酒临江

横槊(shuò)赋诗

江渚(zhǔ)

一叶之扁(piān)舟

举匏(páo)樽而相属(zhǔ)

寄蜉蝣(fúyóu)于天地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shùn)

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

洗盏更(gèng)酌

肴核(yáohé)既尽

杯盘狼籍(jí)

相与(yǔ)枕藉(jiè)

6、文化、文言知识

既望:(农历)十六---朔,初一;望,十五;晦,末日。

斗牛:星宿名。常见还有“牛女”“参商”“(扪)参(历)井”

赤壁之战:三国时曹操南下,刘琮降,刘备败退,操吞荆州,操练水军,欲灭孙刘。操势盛,孙刘联盟,于赤壁火攻曹操,以少胜多。战役指挥者为吴都督周瑜。

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注释。《月出》一诗写一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情思婉转,节奏优美。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注释。诗句表达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冯虚御风、羽化登仙:道家观念。注释。

美人:注释。圣君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典出《离骚》。

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冯虚御风:冯,通“凭”,乘。(暴虎冯河—蛮干)

山川相缪:缪,通“缭”,缠绕

杯盘狼籍:籍,通“藉”,践踏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 以……为伴、以……为友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白露,古白茫茫的水汽,今二十四节气之一。

凌万顷之茫然---茫然,古浩荡渺远的样子,今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是造物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7、重点句子翻译

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__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⑵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__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

⑶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__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⑷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__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8、成语

遗世独立:遗世:遗弃世间之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

羽化登仙: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这里有如道家羽化成仙的意思)

如泣如诉:好象在哭泣,又象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不绝如缕:如同一根细线连着,几乎要断。比喻形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恭敬或拘谨的样子。

一世之雄:雄,英雄豪杰。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

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比喻极其渺小。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原文“取之无禁”,后来,有人把“无禁”改为“不尽”

杯盘狼藉:狼藉,原文作“狼籍”,象狼窝里的草那样散乱。杯子盘子乱七八糟地放着。形容吃喝以后桌面

杂乱 的样子。

9名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0.高中优质教案:《赤壁赋》 篇十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梳理文中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抓住文章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的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素养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作品,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疏通文意并背诵全文。

3、了解赋的相关知识,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语言艺术。

4、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在赤壁之上,发出了人生的感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篇《赤壁赋》。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苏轼

苏轼(1037——1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自题金山画像》)。但是,他也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2、人物轶事

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3、了解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4、解题

①赤壁:地名,位于黄州附近,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汉市的赤矶山。

②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有辞赋、骈赋、律赋、文赋等。赋在形式上有三个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赋在内容上的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赋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5、了解“乌台诗案”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壬戌(rénxū)属客(zhǔ)冯虚(píng)

和之(hè)嫠妇(lí)愀然(qiǎo)

舳舻(zhúlú)酾酒(shī)横槊(shuò)

匏樽(páo)扁舟(piān)蜉蝣(fú)须臾(y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文章情感变化的脉络是怎样的?

明确从赏景之中获得“乐”,因客之箫声而“生悲”,通过苏子之宽慰使客“喜而笑”。情感脉络是“乐——悲——喜”。

四、文本研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既望:指农历十六日②兴:起

③属:劝人饮酒④少焉:一会儿

⑤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⑥白露:白茫茫的水汽

⑦横:笼罩、覆盖⑧如:往

⑨凌:越过⑩茫然:旷远的样子;冯:同“凭”,乘;虚:太空;御:驾;羽化:传说成仙的人能飞升,像长了翅膀一样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月夜泛舟的陶醉。

2、本段苏子的心情怎么样?为何?

明确乐甚。因为美景、畅饮、友情等。

3、第一段描写的赤壁之景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①这一段的描写蕴含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泛舟赤壁之下,头顶一轮皓月,脚踩万顷碧水,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漂浮于水面,任意飘荡。景象如梦境一般,赏心悦目,令人陶醉其中。

②作者这样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长江的大气、饮酒吟诗的快感、豁达的情境都使下文的“悲”显得更加浓重和凄凉,为下文写“悲”做了铺垫。

4、试分析“徘徊”一词的效果。

明确月亮从东山后面露出了脸,到斗宿和牛宿之间就徘徊不前了,一“出”,一“徘徊”,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月亮不易察觉的缓缓移动,以及对游人的依依眷恋和脉脉含情。也反映出作者看月亮时愉悦的感受。

【思考2】研读第二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扣舷: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②棹: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

③空明:月光下的清波④溯:逆流而上

⑤渺渺:悠远的样子⑥美人:古人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⑦倚:循,依⑧和:同声相应,唱和

⑨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⑩缕:细丝;幽壑:深谷;嫠妇:寡妇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悲凉箫声的伤感。

2、“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声表现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①“美人”指作者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②歌声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3、写客人“呜呜然”的箫声,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①此处描写箫声,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

②作用:四个比喻、两处夸张的应用渲染了箫声的悲凉,而正是这种悲凉触动了作者受挫之后的那种隐忧微愁,由此作者不禁触景伤怀,浮想联翩,悲从中来。

4、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又因为什么?

明确由乐到悲。主要由客人的洞箫声引发的。由歌声想到人生无常和生命的短暂。

【思考3】研读第三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②危坐:端坐

③缪:缭,盘绕④郁乎:茂盛的样子

⑤方:当⑥下:攻占

⑦东:向东进发⑧舳舻: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⑨酾酒:斟酒⑩槊:长矛;渔樵:打鱼砍柴;渚:江中小洲;侣、友:以……为伙伴、朋友;遗响:余音,指箫声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人生失意的悲情。

2、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那么,“客人”之悲来自哪几方面?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对比。一是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曹操、周瑜)的消逝想到自己的渺小,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却“知不可乎骤得”。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文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

【思考4】研读第四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逝:往②斯:此,这里指水

③盈:满④虚:缺

⑤彼:那,这里指月亮⑥卒:到底

⑦消长:消减和增长⑧盖:这里表示假设语气

⑨以:通“已”,停止⑩是:这;造物者:自然;适:享有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随缘而安的态度。

2、作者是如何回应客人的悲叹的?

明确从具体的月亮和水说起,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得出了无论是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道理。认为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人生百年,天长地久,其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保持常态;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万物无穷无尽,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

3、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如何评价?

明确这是一种辩证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这种宇宙观表现了诗人对政治迫害的的蔑视,对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坚持;表现了他在身处逆境时候的`一种豁达、开朗、乐观、自信;也表现了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包含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安慰。

4、那么诗人主张从什么地方寻求安慰呢?

明确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非但不必因为“吾生之须臾”而羡“长江之无穷”,而是要使“无穷”的万事万物为“吾生”所享有。

【思考5】研读第五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更酌:重新斟酒②肴核:菜肴和果品

③狼籍:凌乱④枕藉:枕着垫着

⑤乎:于⑥既:已经

⑦白:变白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忘情尘世的洒脱。

2、文章为什么以酒后“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1)①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月出于东山之上”,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②反衬,用“杯盘狼籍”的杂乱来反衬作者内心世界的舒适、宁静。这时的喝酒已不是为了借酒消愁,而是因为精神达到了“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轻松愉悦。

(2)作用:作者极写游赏之乐,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3、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这种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思考6】本文采用了主客问答、抑客扬主的形式,文中的“客”指谁?如何理解“客”的存在?

明确(1)观点一:是认同文章的纪实性。有人考证同游之“客”确有其人,就是道士杨世昌。杨道士多才多艺,善画山水,长于吹箫。从文中“客有吹洞箫者”一句,也可作出判断。

观点二:是认同形式上的虚托性。主客问答这种形式本来就是赋体文章的典范手法。苏子能从清风明月中寻求解脱,蕴含了多少无奈与伤悲!苏子随之阐说自己的变与不变论,进行劝慰。这与其说是“劝客”,莫若说是“慰己”。所以,“主客”我们都可以理解为苏轼自己。这是现实中的肉身与独立之精神的对话。

(2)无论“客”指谁,“客”的存在是对“主”——苏子极好的衬托:“客”的落寞伤感,反衬出苏子身遭贬谪、身处逆境而不消沉、不颓废的人生智慧;“客”的悲观消极,反衬出苏子乐观、旷达、洒脱的积极情怀。

【思考7】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①保留传统赋体诗的特质和情韵特点:运用赋体传统的对话形式、韵文和对偶句式,使文章富有节奏感。

②突破了传统赋的表现手法:章法结构和语言格式注入了更多散文因素,造语多有变化,用典不拘故事,写景富于变化,使文章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不拘一格。

【思考8】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明确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

【思考9】对比阅读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问题:仔细阅读《赤壁赋》第四段和《后赤壁赋》第三段及《湖心亭看雪》,试比较思考:其中的情怀有何不同?

明确《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认为将个体融入自然便可得到永恒,表现旷达乐观情怀。

《后赤壁赋》:“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认识到个体的渺小,自然的强大,对自然感到敬畏,表现悲、恐之情。

《湖心亭看雪》通过对湖心亭赏雪巧遇一事的描写,表现作者遗世独立、卓尔不群的高雅情怀。

五、技巧点拨—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任务引导】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结合作者的特殊经历,把握住文章行文线索,学习本文情、景、理相结合的写法。

【写法分析】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一)“以文为赋”、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二)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连用的五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三)情﹑景﹑理融为一体。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由情入理。

(四)主客对答的辞赋结构。

主客对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主客一般是作者一人的化身。

六、明晰主旨

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上一篇:大学生发言稿范文下一篇:谈合作小学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