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及人物形象

2024-07-29

古诗及人物形象(通用8篇)

1.古诗及人物形象 篇一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文后各题。采莲曲 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注】①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②紫骋:毛色枣红的良马。③本诗作于作者漫游会稽时期。

1.诗中塑造的采莲女形象有怎样的特点?是如何塑造的? 2.末尾两句是何含义?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阐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3.这首词的上阙是如何表现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的呢?请简要分析。

4.词的下阙塑造了什么样的弄潮儿形象呢?“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是这首词的名句,常在作文中引用,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内涵的呢?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题。晚泊长台驿 张 咏①

驿亭斜掩楚城东,满引浓醪②劝谏慵。自恋明时休未得,好山非是不相容③。

【注】①张咏数次犯颜直谏太宗、真宗皇帝,由京官贬为地方官,此诗作于旅途中。史载其“所至以政绩闻”。②《南史·谢弘微传》记载,谢蒲每以心直口快得罪于权贵,其兄送别时指着他的嘴说:“此中唯宜饮酒。”③《北山移文》记载南朝周颗始借归隐以沽名钓誉,终因羡慕富贵而出仕。5.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6.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的?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江城子·癸酉春社 王炎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只向花边拼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注:王炎生于公元1138年,到癸酉年(1213年)已经七十五岁。7.本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8.请简要分析本词的表达技巧。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①

我游东亭不见君,沙上行将白鹭群。白鹭行时散飞去,又如雪点青山云。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杜鹃花开春已阑,归向陵阳钓鱼晚。

【注】①天宝十四年(755)深春,李白游桃花潭后沿舒溪上行去陵阳山,游龙门路过

第1页,总3页 此处写下了《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

9.诗歌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10.苏轼曾言“太白诗飘逸绝尘”,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的“飘逸”表现在哪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据记载,戴叔伦晚年在抚州时曾被诬拿问,后得昭雪。此诗当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刺史时期。

11.诗的前四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说明。12.试赏析尾联“又”字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苏秀道中①,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13.颈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14.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边 愁

①崔 湜

②九月蓬根断,三边草叶腓。风尘马变色,霜雪剑生衣。客思愁阴晚,边书驿骑归。殷勤凤楼上,还袂及春晖。

①崔湜,字澄澜,唐朝定州人,曾在唐睿宗、玄宗时任宰相。②腓(féi):枯萎。15.本诗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16.尾联描写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与前三联相比写法上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小题。【商调】梧叶儿 无名氏

东村里鸡生凤,南庄上马变牛,六月里裹皮裘。瓦垄上宜栽树,阳沟①里好驾舟。瓮来大肉馒头,俺家茄子大如斗。【正宫】醉太平无名氏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②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③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注】①阳沟:屋檐下流水的明沟。②嗉:鸟类食管后段暂藏食物的膨大部分,状如袋子。③刳(kū):剔,挖。④老先生:此为元代对朝官的称呼。17.填空:

第2页,总3页 ①两首散曲都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第二首还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②两首散曲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风格不同,第一首的讽刺显得,第二首的讽刺就 多了。

18.这两首散曲分别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小题。

发潭州 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注解:①唐代宗大历三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拟归洛阳,终因时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惟以舟为家,漂泊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本诗作于大历四年离潭州赴衡州时。

②贾傅:即西汉贾谊,有才名,曾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③褚公:指初唐时书法家褚遂良,因阻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贬为潭州都督。19.第二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0.本诗的颈联突出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1.请概括诗中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第3页,总3页

参考答案

1.明艳美丽,活泼大方。隔花谈笑,水映新妆,香袖飘舞是从正面突出采莲女的活泼美丽;而那岸上柳树下三五成群的出游少年的远眺搔首则从侧面烘托出采莲女的明艳动人。

2.诗人骑着紫骝,马啼花落,看到这幅清新旖旎的江南春日采莲画卷却踟蹰徘徊,凄怆断肠。这里充斥着诗人对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的感叹,及对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寄托着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伸而发出的愁思。【解析】 试题分析:

1.此类是属于考查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题,解答此题,可先概括诗词展现的形象,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本诗将吴越采莲女的娇艳清纯放在荷花丛中加以表现,又用岸上游冶郎的徘徊踯躅不忍离去反衬采莲女的魅力,描绘出明艳、活泼、大方的采莲女的新形象。隔花谈笑,水映新妆,香袖飘舞是从正面突出采莲女的活泼美丽;而那岸上柳树下三五成群的出游少年的远眺搔首则从侧面烘托出采莲女的明艳动人。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如何分析人物形象?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1)概括诗词展现的形象;(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表达诗词中形象的意义。

2.此题考查诗歌的情感。“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诗人骑着紫骝,马儿嘶鸣着,惊花,花落,空见那一份景色,使人凄怆断肠。这里充斥着诗人对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的感叹,及对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寄托着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伸而发出的愁思,这与他平素洒脱自信、率真不羁、清新飘逸的风格有所不同,而以一种细腻温婉的笔触,引人遐思。“踟蹰空断肠”,似是断肠人在天涯,象他《月下独酌》中一身孤傲与月为伴,与影为伴,还是免不了苍茫寂寥、清绝孤独之感,一向大气豪迈的李白也有避不了的人生悲哀。【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比如这首诗中的落花,表达了诗人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的感叹。

3.作者采用了直接(正面)描写与间接(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两句写观潮人倾城而出,争相观看的隆重热烈的盛况,从侧面表现钱塘江潮的壮观。“来凝沧海尽空。万面鼓声中”两句则采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直接勾勒潮水排山倒海如万面战鼓同时敲打的摄人心魄的气势。(如果学生将夸张答成运用丰富的想象,给1分。如果将“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两句答成观潮人的神态动作描写,给1分。如答通过观潮人的表现为写潮水作铺垫也给1分)

4.词的下阙塑造了敢于在风口浪尖上手举红旗,向潮头挑战,而红旗没有被潮水溅湿,弄潮本领高强的健儿形象。(意思对即给3分)“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两句话有如下几层意思:一是表现了一种敢于和大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的精神;二是赞美了一种为战胜困难而善于斗争的气概;三是体现了一种人定胜天、从容不迫的自信之美。(答对任一点给3分)【解析】 试题分析:

答案第1页,总7页

3.题干要求“这首词的上阙是如何表现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的呢?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诗句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入手赏析。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比喻、夸张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4.题干问的是“词的下阙塑造了什么样的弄潮儿形象呢?‘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是这首词的名句,常在作文中引用,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内涵的呢?”答案包括两问:形象+内涵。答题区间在“下阙”,下片“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含义考生可以从人物形象特点入手。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中的形象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人物、景色、事物(后两种合称景物)。人物又分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但在诗歌中,多注重形象的“神”,即内在的精神形象。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叙事诗或有叙事成分的诗多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抒情诗大多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游无极的形象。★人物形象的分类: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陆游《书愤》等)。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等)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陈子昂《等幽州台歌》陆游《书愤》等)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辛弃疾的诗词《示儿》《破阵子》《京口北古亭怀古》)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凉州词》《出塞》《兵车行》等)8.爱恨情长的形象。(柳永《雨霖铃》)★人物形象鉴赏题的一般问法: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人物形象或者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大体的一般格式:(1)本诗刻画了一个什么什么的人物形象(特点加身份)(2)例举特点后点明身份。

5.本诗塑造了一个表面上在驿站中饮酒自得,不问世事,实则因劝谏碰壁后愤激不平、以酒浇愁,但仍心念君王、天下,绝不归隐以沽名钓誉的诗人形象 注:意思对即可。

6.一是借事抒怀。作者借简单叙述乘船出行、住宿驿站的生活琐事,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为仕的见解,并流露出内心深处做官、忠君、为民的情怀。二是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以达到“情态毕现”。三是用典。“满引浓醪”暗用谢蒲之典,表达自己的愤激与无可奈何;结句反用周颙典,表明作者恋位不辞是拳拳为国之心,而不是贪图荣华富贵。注:答出任意两点得满分。【解析】

答案第2页,总7页

试题分析:

5.本题考查诗歌中的形象。分析步骤:1.找出诗人描写人物的有关诗句,分析形象,识别性质。2.概括描述形象特征。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答题步骤:1.描述诗歌中人物的形象。2.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并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3.归纳的形象寄托的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

一、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又分为:诗人自身形象(《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塑造的他人形象(《江雪》柳宗元);1.事物形象既作者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也称为意象;2.景物形象既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它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称为意境;

二、人物形象1.人物形象鉴赏的思维技巧(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2)、抓抒情主人公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2.人物形象鉴赏的答案组织范式(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6.这是一道概括情感和手法分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主要词句有“满引浓醪劝谏慵” “好山非是不相容”,还有注解“谢蒲每以心直口快得罪于权贵”“记载南朝周颗始借归隐以沽名钓誉,终因羡慕富贵而出仕”。注解解释出处,可判断手法是”用典“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一)、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1.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2.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三)、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确定诗歌类型。通过读题目、作者和诗歌的题材,看出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明确这诗词写的是什么,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2.抓关键句,体味情感。从律诗的一般规律来看,艺术中心在中间两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两联。(注重绝句的三四句,律诗的首尾联)3.抓意象和重点词语,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深悟情感。4.品艺术特色和抒情方式。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此题主要考查间接抒情和用典。

7.本词塑造了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春社时节,大好的春光与热烈的庆典挑逗起词人踏青的闲情,可是年迈体衰迫使他不得不在家蛰居,但逢春社,又不甘寂寞,唯有借助野蔬山肴与村酿来排遣惆怅情绪。

8. ①叠字:开篇用“渺渺”“晖晖”“依依”“离离”,写出阳光明媚、春水悠远、草木泛绿的春日景致,于清幽淡远之景中透出词人的寂寞情怀。(寓情于景亦可)

②设问:“情绪有谁知”一句,作者设疑,而下文“人独处”巧妙地回答了上文的疑问,更好地表达了词人的孤寂之情。

③对比:上片中“人独处,燕双飞”,以燕的“双飞”与人的“独处”相对比,无限情绪皆包含在种种形象之中,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反衬或以静衬动亦可)

答案第3页,总7页

④拟人:词的下片结尾处一反平平叙写,采用拟人的手法,说花“不语”“笑”,文势一转,全篇也因之活跃飞动。【解析】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人物形象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抓诗中所写景物。人物形象鉴赏题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1)概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思想性格),(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有时可省去)(3)指出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有什么意义。解答本题时,可结合诗句“人独处,燕双飞”,“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以及注释内容“主人公已经七十五岁”来分析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表达技巧的角度鉴赏诗歌,叠字、设问、拟人,“简要分析”则需经由“文字”到“内容”再到“技巧”的思维过程。“晖晖”“依依”“离离”是叠字;“情绪有谁知”是设问;“人独处,燕双飞”是对比;“花不语,笑人痴”是比拟。“人独处,燕双飞”,一是以燕的双飞,衬人的独处,足见其情绪落寞;二是以动衬静,愈见其静。在答题时首先回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热爱自然,喜欢游历;向往隐逸生活;与郑少府志同道合、感情深厚。

10.从写景看,本诗描述白鹭四散飞去,散落青山,好像下到青山上的几点雪,十分轻盈飘逸;从写人看,“我”不辞路途遥远寻访友人,不想没有见到友人,就又回到陵阳钓鱼,行踪飘逸,性情洒脱;从语言风格看,以“我”入诗,率真自然,毫不隐晦自己的性情,清新飘逸。【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概括诗歌人物形象特点首先应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如果是陌生的诗人,要注意题目给的注释。其次,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句,特别是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的词语,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0.

试题分析:“飘逸”的特点一是表现在思想性格上,二是表现在语言风格上,答案要从这两个方面细致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①刻画出一位羁旅思乡者的形象。

②除夕之夜,诗人无离故乡,滞留驿舍,无人问候,只有寒灯为伴,孤独凄凉。12.

①又,再一次。

②愁苦叹息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③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表达的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解析】

答案第4页,总7页

试题分析:

11.“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这个“夜”是“除夜”,这个“人”是离家很远的人,可见塑造了一位羁旅游子形象。“悲前事”“笑此身”没有得意事可供现在愉快地回忆,现在没有壮健的躯体能忍受流浪的生活。“愁颜”“衰鬓”写自己是忧愁,又衰老的旅客,独宿在旅馆里。在举家团圆的除夕夜,诗人独在异乡的驿馆,更感悲凉,【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歌的形象,是诗歌赏析的必考题目。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实物载体。古典诗歌的形象一般包括三部分: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物形象(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事物形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鉴赏形象可以从这几方面回答:要在开头点出诗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如果诗歌运用到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

12.尾句作者用了一个“又”字,有点出人意外。仔细玩味其意义,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基础是对于“逢春”并没有多大乐观的希望。年年逢春,年年仍然在漂泊中,而到了明天,又是一年的春天了。这一句底下,作者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让读者去体会。【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现象,鉴赏古诗词的炼字艺术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命题点,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诗词炼字,主要考查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以及叠词的炼字效果。解答步骤为: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字);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入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达意),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本题考查的是副词“又”,有加重语气的作用。

13.颈联抒发出诗人久旱逢甘霖,秋田将以复苏的欣喜之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象大雨后千里平畴,一片青绿,生机勃勃的景象,然后抒写眼前听雨之喜:把雨落梧桐的声音当做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

14.不以小我为念,关心民生,与百姓同喜同悲的形象。通过抒写诗人的喜悦心情来表现的:看到溪流水涨是一喜,连自己衣服、床铺湿了都顾不得,想像庄稼复苏是一喜,为百姓收成有望又是一喜。【解析】 13.

试题分析:注意“应秀色”“最佳音”蕴含的情感。从“应”看应该是“虚写”,手法是虚实结合。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应秀色”“最佳音”蕴含的情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借助虚实结合的手法抒情。14.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诗人的动作、心理描写的词语“润衣襟”“不愁”“且喜”“最佳

答案第5页,总7页

音”“望岁心”分析想象特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如此题注意结合诗中诗人的动作、心理描写的词语“润衣襟”“不愁”“且喜”“最佳音”“望岁心”分析想象特征。

15.胡天九月,草木枯萎折断,风尘四起,霜雪渐浓,令人生畏,前两联描写了边地凄凉的景象,渲染苦寒的气氛。烘托了后两联的客思之“愁”

16.描写了一个闺中思妇,殷勤伫望的形象,前三联实写,最后一联虚写,由“边书驿骑”而引发的悬想,家中的亲人一定在巴望着“我”,准备迎接我在来年的春色中归来。(如果认为从“思妇”角度看,前三联实写,最后一联虚写,言之成理亦可。)【解析】 15.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歌前两联具体内容考虑,紧扣原诗九月蓬根断折,衰草枯萎,及霜雪降临的景象,不难分析出描写的时节,写这样一幅衰败景象,则烘托、渲染之意显露无疑。在诗歌鉴赏中,一定要注意情景之间的关系,找准景物特点,要看出作者心境也就不会太难了。分析诗人情感一定要全面,尽量不能遗漏要点。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6.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可以结合诗句中的相关信息作答,“登楼遥望”是古诗中常用的描写“思妇”的场景,“思妇”“殷勤伫立”的形象通过这一描写跃然纸上。可认为全诗是以“我”的角度出发,想象家中的亲人正在思念远方的“我”,那么前三联为实写,尾联为虚写;也可从“思妇”角度看,前三联虚写,尾联实写,言之成理即可。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①夸张,比喻;②幽默诙谐,尖刻辛辣

18.第一首塑造了一个爱吹牛的滑稽可笑的撒谎者形象。第二首塑造了一个不择手段、极尽贪婪本色的可耻的贪小利者形象;(第一首名为《嘲谎人》,第二首名为《讥贪小利者》)【解析】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的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8.

试题分析: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概括诗歌人物形象特点首先应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如果是陌生的诗人,要注意题目给的注释。其次,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句,特别是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的词语,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答案第6页,总7页

19.本诗描绘了一幅迷离凄清的春色图。诗人扬帆启航,环顾四周,只有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在为他送行,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作语,似乎在亲切地挽留他,渲染出悲凉冷落的气氛. 20.用典的表现手法。诗人以才高招忌而被贬长沙的贾谊以及谏阻立武则天为皇后而被贬潭州的褚遂良自况,抒发了自己忠而见疑、贤而被谤、怀才不遇的感伤。

21.孤独(漂泊无依、辗转流徙)、怀才不遇(沦落天涯)、沉郁悲愤(忧国伤怀)的诗人形象。【解析】 19.

试题分析:描绘画面题,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即可。本题借助“飞花”、“春燕”、“船桅”等景物,在理解翻译诗句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描绘了一幅迷离凄清的春色图。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0.

试题分析:第一问是分析颈联突出的表现手法,仔细理解诗句,由“贾傅”“褚公”可知运用用典的表现手法。第二问颈联的思想感情,结合注释与典故所蕴含的意蕴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诗人以才高招忌而被贬长沙的贾谊以及谏阻立武则天为皇后而被贬潭州的褚遂良自况,抒发了自己忠而见疑、贤而被谤、怀才不遇的感伤。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从诗题、诗中“晓行”“船桅”等可知抒情主人辗转流徙;三四两联可知主人公怀才不遇、忧国伤怀的形象。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答案第7页,总7页

2.古诗及人物形象 篇二

关键词:戏曲表演,程式,人物艺术形象,塑造

作为历届名伶苦心经营、探索、总结的艺术表演方法,戏曲表演程式不仅仅是一门技术仅需学习即可成功,而是一种催化剂,能够促进学员对于戏曲人物艺术形象的理解与塑造。通过所塑造的不同艺术形象,能够促进戏曲表演程式的日臻完善与丰富。

一、戏曲表演程式

戏曲是一门舞台艺术,其表演过程会受多方因素的制约,诸如环境、场地、道具等等,因此,演员在表演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并形成了程式化的艺术演绎方式,此即戏曲表演的独特性。如此程式化的表演,可以突破环境、舞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仅仅借助于简单的道具、肢体动作,即可呈现戏曲的人物形象、故事内容及情节。我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表演者通过长期摸索,探索到了戏曲程式化表演之精华,即“唱、念、做、打”,而这四大部分,几乎涵盖了戏曲表演的所有表演程式。

戏曲表演有别于话剧、影视表演等艺术形式,对于表演的逼真性、真实性,对于布景、场地的要求并不高,但其自有独到之处,由于丰富的表演经验,深厚的文化积淀,能够打破外界表演环境的制约,演员可以借助于程式化的表演,体现戏曲的故事内容,塑造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因此,戏曲表演程式具有虚拟性特征,在舞台表演中,演员不需要借助于复杂的背景、道具,仅仅借助于自身动作,即可将故事内容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如“武将骑马”是戏曲中十分常见的一幕,但演员无需真的在牵马上台,只需一支马鞭即可呈现马上英姿。不仅如此,戏曲程式化表演具有显著的艺术性,是我国千百年来传承和留存的艺术瑰宝。

二、从戏曲表演程式看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

戏曲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本身与表演程式之间血肉相融,具有十分丰富的情感与表达特征。不同地方戏曲曲种的唱腔,至少有一个地方独特的情感特点与表达方式,若只借助于写实的、描摹生活方式,而非从程式进入人物,完成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纵然可以得到生活、情感的支持,也难以获得程式的纵深支援,无法唤起相同命运者的共同情感支持。这也是为何前辈艺术家更关注“大身段守家门,小动作出人物”的深意。戏曲表演程式是通过无数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中所提炼出来的,其自身就具有十分丰富的延展性,能够随类赋形,呈现不同性格,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不会千人一面,这是戏曲的特点。但是戏曲人物艺术形象未必浅薄于典型,而是一种集体、共性的力量,能够通过戏曲表演程式直接洞悉历史的深度、厚度。增强戏曲的抒情性。正是由于此,戏曲所塑造的人物艺术形式有别于小说、话剧、影视,其关注的是类型部分重迭过程中的不同个性,是在同中求异,相似中求不同,因此,戏曲人物似乎更加诗化、写意,无论是编剧,还是演员,都无需仅仅抓住某个人物,而是可以“游而不离”,其间自有多重从容。

关于如何塑造人物艺术形象,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结合戏曲人物的性格,探索相宜的表演程式,加上演员身段、动作的个性化模拟塑造不同风格的形象。该方法更加生活化,也更能够呈现表演者的才情、风格,属于一种以演员为主体、由内而外的塑造方法。二是由外而内,由表演程式着手,演员根据表演程式模拟动作、身段,逐步进入人物深处,感受到不同人物的风情、意态、心理、情感,继而错落、生动地演绎,再通过程式动作寻求角色及其心理活动的合理表达,从而塑造合理的人物性格。这种方法是在表演程式中寻找人物的形、神,从而培养起程式思维。每次都会有新的人物出现,也会有戏曲表演程式难以装下的,即溢出程式的“余数”,而这些“余数”会进一步丰富表演程式,并催生出新的表演程式。演员同样如此,其虽然才华、经验、风格不一,但徜徉在表演程式之中,自有程式装不下的“余数”,此类“余数”也能够丰富、充实程式。在实践过程中,两种方法相互交融,但亦有显著差异。前者更纯粹,从人物出发能够更好地借鉴生活经验,更关注以戏曲表演程式为“体”,而后者更强调将戏曲表演程式为“用”,这是审美立场的差异。

戏曲是一种表演程式的艺术,切忌只拿程式为我所用,而是要全力塑造人物艺术形象,同时,利用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呈现、丰富戏曲表演程式,应让表演程式来说话,让程式“还魂”,依附在演员的身上,塑造和传达人物性格、风骨。通过戏曲表演程式,抵达人物内心深处,这才是戏曲表演艺术的独特魅力,也是话剧、影视剧所难以企及的魅力之处。演员应生长在表演程式中,并从中发现、表现人物,呈现深厚的内蕴,通过无穷的表现流露戏曲艺术的魅力。

三、结语

一言以概之,戏曲表演是我国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并历经了千年的发展,吸收了多方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演程式。作为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表演程式在各场表演的各个环节中均有体现,有助于演员更加生动地塑造人物艺术形象,促进故事情节的自然、有序地展开。为此,表演艺术者必须掌握不同的表演程式,并恰当地融入个人风格,打造一个个鲜明、经典的人物艺术形象,切实提升戏曲的表演水平。

参考文献

[1]许宝东,邱立艳.论戏曲表演程式与人物塑造间的关系[J].戏剧之家,2014,11(09):175–179.

[2]三叶.戏曲行当和程式:人物塑造的意象法——戏曲意象论之三[J].福建艺术,2015,22(02):312-316.

[3]宋凤丽.浅谈戏曲表演技巧对艺术形象的塑造[J].戏剧之家,2015,(7):9.

[4]张文河.浅谈戏曲表演的真实与夸张[J].大舞台,2010,(3):80.

3.破解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的密码 篇三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指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屈原的《离骚》表现的是一个执著追求、忠君爱国的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可以指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如王维的《观猎》通过写一次狩猎活动,勾画出了一位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将军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也可以既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又是作品中刻画的其他人物,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公瑾”是作品中人物,是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既蕴含了诗人对年轻有为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含蓄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而“多情应笑我”的“我”既是作者自己,又是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

在近些年的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中,对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因学生未能掌握正确鉴赏诗词的方法,并缺乏一定的答题技巧,作答时不规范、不完整,而导致失分较多。

一、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古诗词一般都短小精悍,文字精炼,有限的文字给学生的赏析造成了极大的障碍,这时我们就要学会抓住有效信息去降低赏析的难度。所谓“言为心声”“诗言志”,指的就是诗歌的思想情感表达的是诗人的内心世界,所以了解作者的个性、文风以及所处的朝代,对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涉及的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已经学习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这对解题是有利的,考生千万不可忽略这一信息。另外,关注背景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极其重要,大多数时候,在诗词后面会附注释加以暗示,降低学生的赏析难度。

如陆游的《诉衷情》,人:陆游;世:南宋,抗金;知人论世,这是一位学生非常熟悉的诗人,看到作者就应该联想到他所处的特定时代——南宋,北宋被金所灭,统治者苟且偷生,偏安一隅,国破家亡,诗人陆游一心想收复失地,其忠贞爱国之情在其《示儿》中尽情展现。知人论世,通过作者及其所处的朝代,首先不难明确他是一位抗金爱国诗人。关注背景:词后“沧州”的注释: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三山时所写。诗人真的如此悠闲?胡贼已灭?静心推想,定是遭受奸臣排挤,被免官退隐。原来满怀收复河山热情的陆游却是报国无门,有志难酬,领会了注释的深层含意,词中的人物形象就比较具体丰满了,他是一个被闲置不用、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抗金英雄形象。

2抓意象,关注环境描写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重要元素,是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古诗词之所以晦涩难懂,含蓄蕴藉,就是因为诗人总是将内心的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说明,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要想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就必须抓住典型意象来探究其承载的人物情感,感悟人物的个性特征。在诗词中,诗人常用象征手法来含蓄地展现人物坚毅的性格、高洁的品行等,另外还常用渲染烘托的手法,从侧面凸显人物的生活情趣、精神追求。

比如王冕的《墨梅》,借梅花这一意象描写了一位不向世俗献媚,孤芳自赏,独善其身的人物形象。《论语》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松柏意象象征了孤傲正直,具有耐寒品格的人物形象。

又如分析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李凝是一个怎样的人。“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这句是诗的首联,诗人用“少邻”“草径”“荒园”这些意象,描写了李凝居处环境的荒僻,一条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邻近周围亦无居住人家。因此抓住这些意象,感受其幽静、荒芜的意境,我们不难得出李凝隐士的身份。“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这句是诗的颈联,是写归路所见,诗人用“桥”“野色”“石”“云根”这些意象,巧妙地借助“分”和“动”两个动词,描写李凝居处的清幽、色彩斑斓的迷人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通过自然恬淡、幽美迷人的环境渲染,我们又读懂了李凝是一位过着悠闲、宁静生活的隐士形象。

3抓细节,关注人物描写

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只要是分析人物形象,就一定离不开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的探究。古诗词人物形象的塑造由于字数的限制,不可能像其它文学作品那样刻画得那么具体形象、生动丰满。人物一举手、一投足的细微动作描写,尤其能生动形象地展现人物的心理,突显其性格。心理描写则是直接显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从人物的思想窥探其形象。而对人物的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则更为直接传神地告诉了我们诗中人物的身份、品质和性格。

赏析马戴的《出塞》“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在鉴赏这首诗的人物形象时,就要抓细节,关注人物的描写。“金带连环”的“金”字描写的是战袍的颜色,而透过这一穿着,战袍上配上金黄色腰带,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位雄姿英发、光彩夺目的将士形象。下面两句的“冲”“过”“卷”“劫”,这些细微的动作都极其精炼而传神,描写了将士骑着骏马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卷旗”,是避免惊动敌人,生动地写出了夜间偷袭敌人阵营的景象。“乱斫胡兵缺宝刀”中的“斫”“缺”字用得好,写出了与敌人拼杀的过程,血战的场面是很激烈的。宝刀砍到缺了刃口,说明和敌人肉搏拼杀的时间很长,厮杀得非常激烈,其奋勇杀敌、一夫当关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二、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的答题模式

任何一种题型都有一定的解答规律和答题模式可循,揣摩总结平时的训练,就鉴赏古诗词人物形象而言,其一般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用一句话概括诗中人物是一个什么形象。格式一般是总体特点(两三个词语)+身份。身份如少女、劳动妇女、贫苦人民、思妇、游子、隐者、英雄、爱国诗人等。

第二步,具体分析诗句分别体现了这个形象的哪些性格特点。首先从诗中找到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然后围绕形象的特点进行阐述(可融入表达技巧)。

第三步,形象的意义。包括作者的情感、思想主张、观点态度等。

4.三国人物吕蒙简介及艺术形象 篇四

鲁肃:①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②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23]

孙权:①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②鸷鸟累百,不如一鹗。③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23]

陈寿: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擒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23]

陆机:周瑜、陆公、鲁肃、吕蒙之俦,入为腹心,出为股肱。[24]

邓骞:武昌既定,据其军实,镇抚二州,施惠士卒,使还者如归,此吕蒙所以克敌也。[25]

张骏:且韩信之举,非旧名也;穰苴之信,非旧将也;吕蒙之进,非旧勋也;魏延之用,非旧德也。盖明王之举,举无常人,才之所能,则授以大事。[26]

慕容廆:不知今之江表为贤俊匿智,藏其勇略邪?将吕蒙、凌统高踪旷世哉?[27]

王嘉:吕蒙读书,开西馆以延杰髦,共相扢扬,识见日进。[28]

5.《伤逝》中的人物形象及爱情悲剧 篇五

摘要:<<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它所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作为鲁迅的唯一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一个悲剧,但它的悲剧原因又是什么呢?我想,大概有以下的几方面首先,他们生活在那“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不可能不毁灭这个爱情的绿洲。封建礼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爱情,当然也不例外。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一个小小的愿望,但那些“仁义道德”却容不下他们的叛逆!他们需要的是奴隶!一个“忠诚”的奴隶!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和“铁屋子”里面的“沉睡者”们,他们都不允许他们的“屋子”里出现叛逆者!在那间“铁屋子”里,人们永远地维护着他们认为是无法替代,无法逾越的礼教精神。其次是涓生和子君本身的弱点。就子君来说过于依附于涓生是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视爱情为人生终极目标是子君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依附、目标、束缚、悲剧

鲁迅先生的作品《伤逝》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原因。仅从女性视角分析来他们爱情的悲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女性依附于男性,是爱情为人生终极目标以及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短篇小说,小说以手记的形式,以倒叙的方式由男主人公涓生以沉痛悔恨的语气回顾了他和女主人公子君从相识、相爱、同居到分手以及最后子君死亡的整个过程。文章虽说是从男性的角度写起,但从涓生整个的回忆叙述当中,不难看出作为女性的子君在他们爱情悲剧当中所扮演的角色。

首先,封建礼教的束缚是他们爱情悲剧的社会原因。封建礼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爱情,当然也不例外。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一个小小的愿望,但那些“仁义道德”却容不下他们的叛逆!他们需要的是奴隶!一个“忠诚”的奴隶!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和“铁屋子”里面的“沉睡者”们,他们都不允许他们的“屋子”里出现叛逆者!

在那间“铁屋子”里,人们永远地维护着他们认为是无法替代,无法逾越的礼教精神。封建伦理道德,纲常名教,诸如节烈、孝道。“以不情为伦理,都是吃人”的东西,最低限度也是压制人的个性的东西。涓生和子君在追求自己爱情和婚姻的自由的时候,便触动了“仁义道德”者们。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女之间是没有爱情自由可言的,有的应该是“父母之

命,媒妁之言”。一旦脱离了他们的准线,那就是“叛逆者”,当然,他们是不会让那些“叛逆者”好过的。于是,涓生和子君便生活在一个众人白眼的环境里。

涓生和子君经过他们自己的努力,他们成功地同居了,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在他们自己看来,一切都是幸福的(最起码刚开始的时候是那样),但在那些封建卫道士的眼里,他们这些坏纲乱常的“激进分子”是不允许存在的!“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人们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他们?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破坏了人们一直以来所认同的“道德”。封建的伦理道德沉重地压在每一位生活在“铁屋子”里面的人们身上,他们一旦脱离了这些准则,在社会上就难以走动。男女之间如果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结合,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在社会里很难太得起头来。一不小心便要落个身败名裂,更有甚者连命都保不住。鲁迅的《离婚》中的主人公爱姑,可以说是鲁迅笔下最泼辣,最有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但回想一下,她是用什么来武装自己的呢?是因为自己家里有六个身强力壮的弟兄和家庭殷实,最重要的一点是她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1反过来说,爱姑的反抗,是因为她认为自己是在“仁义道德”的范围内,是道德所鼓励的,所允许的。所以,她有那么大的勇气去反抗。但封建的权威也深深地伤害着她,七大人的一声:“来~~兮”,就把她的气势给压住了,再也不敢找“小畜生”“老畜生”的晦气了。再看看祥林嫂,她有反抗,“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但是,同样,她也是为了维护封建传统的“守节”,虽然她第二次结婚得到了幸福,但她还是怕人家说起,为啥?因为她不“守节”了啊!祥林嫂因为没有守节而受苦,在祝福的声中默默地死去。与其说祥林嫂死于无爱的人间,倒不如说她是死于封建的礼教下,死于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毒害下!《明天》里的单四嫂子受苦于守节,她的唯一愿望就是好好地养活她的宝儿。就是退一步来说,假如单四嫂子没有守节,去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又可以照顾自己两母子的男人,也许,她的宝儿就不要死掉,就不会那么盲目地相信何小仙的那“长长的指甲”。总的来说,封建社会就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它吃掉你的思想,你的灵魂!当然涓生和子君的“微不足道”的爱情更加不用说了。

封建思想数千年来,都在沉重地压制着人们的思想,压制着人的个性的发展。它不会给你一个小小的空间,让你去发展。在那些“卫道士”的眼里,你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们为敌了。涓生的失业,说到底一句就是那些“卫道士”们在压制着涓生。“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添什么谣言?那还不是说涓生和子君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没有经过双方家长的同意便同居了,那是大大的破坏社会风气的了!“和她的叔子,她早已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子君的叔叔连自己的侄女的不认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子君是个不遵守“道德”的人。记得涓生和子君在找住所的时候,“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的事,大半是被托词拒绝”。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人们是看不惯,也看不起那些自把自为的“叛逆者”的,他们的内心深处只有礼教这两个字,而没有爱情两个字!

也许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得而复失的时候,子君可以重新过上自己的生活,那也不算是太大的悲剧,最多我们只是可惜他们的爱情是那么的弱不禁风而已,也不会太大的悲伤。但是,在当时那样沉滞、腐朽的社会里,她只能:“现在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儿女的债主——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空虚。负着空虚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怎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那是什么?那是吃人的社会啊,子君走了第一步,社会就不会让她有机会“改正”的了,既然子君违背了他们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那子君最后只有被逼迫走向那“没有墓碑的坟墓”了,这些是多么的可悲啊!即使你有更强的意志与斗志,到头来也会有给它吃掉的危险,想得到真正的自由,那只有推翻这个吃人的社会,推翻一切沉滞、腐朽的制度。

可以说社会上的“流言似虎”吧,涓生和子君的同居引起多少人的白眼?引起多少的议论?“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就连自己的朋友也是一样,“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其实鲁迅先生又何曾不是呢,为了和许广平同居,为了他们的爱情,他们只有离开了北京,作为一个战士的鲁迅尚且要里开,涓生和子君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社会不会给他们的爱情一个自由的空间,“恋爱是自由的”在他们那个社会里是不会出现的,那他们的爱情绿洲也就被破灭了。

在那沉滞的社会里,他们想跨出一步是那么的困难,可以用许广平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在社会上严厉的戴着道德的眼镜,专唱高调的人们,在爱之国里四不配领略的人们,或者嫉恨于某一桩事,某一方面的,对爱的他俩,也给予一番猛烈的袭击。”2

其次是涓生和子君本身的弱点。就子君来说过于依附于涓生是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视爱情为人生终极目标是子君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

他们两个人同居之后,他们的性格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生计断绝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没有了,随即自己的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胀起来。这样,他们的爱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胀的心理中慢慢地变质,慢慢地变淡,最后走向了破裂。

刚开始的时候,涓生是勇敢的,对爱情也是真挚的,也是令人感动的。“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他们都是觉醒的知识分子,他们彼此鼓励着,彼此依偎,准备逃脱

这个沉滞的社会,追求自己的爱情,他们抛弃了世俗的眼光。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的确找到了自己的爱情。他们的爱是甜蜜的,“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但是,涓生他本身的弱点,在社会和生活的压力下,慢慢地流露出来。涓生那样做,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把子君往死里推的表现!一种虚伪的心态!他也知道子君一旦离开了他,回到她父母的家里,她一定会死于那“无爱的世界”。最后子君死于那无爱的世界里。涓生没有做到为爱侣奉献,更没有尽到对爱情应该负的责任,他想的只是他自己。说句不好听,是那种“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里,他离开了子君,实际上就是把子君送向死亡的尽头!

《伤逝》中,涓生他自己明明两次想到过,他离弃子君的结果,是子君的死。第一次,是他打算离开子君的时候,“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并且立即忏悔、自责。第二次,是他决定说出他不再爱子君之前,“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然而,他仍然用了十分的决心,说了下面的一段话:

“„„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勇往直前了。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

也许在他说:“人是不应该虚伪的”的时候,就是他最虚伪,最卑怯的时候。他所讲的一切,真的像他所说的一样吗?子君真的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了”吗?其实他是知道的,“我也突然想到了她的死”,只是他不敢去面对而已!

当然,我们不可以认为涓生就是一个坏人,他也沉痛地说出了自己悔恨:“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也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

在最初反抗家庭专制的斗争中,子君同样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决,她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响亮的个性解放呼声,但她以为争得“同居”的权利,就获得了一切,从此安于平庸的生活,将“别的人生的要义”都忘却了。旧思想的束缚使子君心甘情愿地成为捶着衣角生活的家庭主妇,“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4的思想牢牢地禁锢着她。一旦失去了涓生的爱,便无可奈何地退回父亲那里,独自负荷着虚空的爱的重担,走完人生的长途。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与“我真不料这样微细的小事情,竟会给坚决的、无畏的子君以这么显著的变化。”深刻地反映出子君的转变,从原来那个勇敢和坚强的子君变得如此的软弱。一切都是因为她自身性格弱点和传统的思想在她的心中打下 的深深的烙印。在她的眼中除了喂她的小油鸡和阿随之外,就是忙碌自己的家务,其他的事情都已经不再记得。随后渐渐陷入了小市民的争斗中,为了那小油鸡而和邻居吵开了,为了一些并不重要的事情而耿耿于怀,“她说,阿随实在瘦得太可怜,房东太太还因此嗤笑我们了,她受不住这样的奚落。”这样的生活和传统的那些小市民有什么差别?人是会变的,如果停下自己的脚步,不再前进的话,那就变得消沉了很多,记得路遥说过这么一句话:“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才可以活得更充实”,那的确不错,一个人要想活得充实,就要不断的完善自己,把自己的精力用在有用的地方——不要像子君那样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无谓的小市民争斗中,那样只会磨灭自己的意志。

但是,子君毕竟是那个沉滞的社会中的一个觉醒者,她喊出了数千年来女性不敢喊出的声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一点令所有的人都很受鼓舞。虽然涓生和子君他们的性格都被传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他们到底是当时极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成员。

最后,经济上的困顿,使他们失去了轻松自如的心态,他们的爱情也就一步一步地走向灭亡。涓生和子君的爱情虽然都有很深的感情(刚开始的时候)。但是,到最后他们那朵美丽的爱情花朵也是悄然凋落。在除了社会压逼和他们个人性格特点的缺陷之外,生活的困顿,使他们失去了斗志!我虽然不敢说没有面包就没有爱情,但是没有面包的爱情是难以维持的,难道真的是:“有情可以饮水饱”吗?美满的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就像一朵美丽的花朵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在经济困顿上,涓生和子君那轻松自如的心境没有了,当涓生被局里开除了的时候,子君的第一反映是:“无畏的子君也变了颜色”,涓生也只有忙碌在于那求生的道路上,以前的那些轻松心情没有了,他忙碌在那抄抄写写的工作中,由此也和子君产生了矛盾。涓生要一个安静环境去工作,而子君也为了生活上的一点琐碎的事情和生活上的拮据而同邻居争论不休,致使涓生有了那么的一种感觉:“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这样的生活,爱情会长久吗?答案是肯定的。

一个人要想战斗,首先你得不饿着肚子,“不至于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5,涓生和子君都具有很强的反抗精神,但是由于经济陷入了困境,涓生无法在家里静静地做他的事情,子君也得去为了生计而忙碌着,他们再也没有时间“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自然就少了一份理解与交流了。也许他们都忘却了经济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重要,记得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面说道:“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办法”。所以,涓生和子君想得到美满的爱情,得去解决一下自己的经济问题才行啊。

总之,封建礼教的束缚是他们爱情悲剧的社会原因,涓生和子君本身的弱点是他们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无论如何,他们最终还是冲不破封建礼教的樊笼,还是被旧的樊笼葬送了原本美好的爱情,窒息了宝贵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鲁迅作品选

6.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 篇六

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还包括塑造的人物形象。鉴赏技巧:

(1)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2)分析描写手法,抓住人物特征。(3)注意环境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4)注意细节描写。典型例题:

例:

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阅读李白《独坐敬亭山》,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答案:(步骤一),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步骤二),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作者与山相看两不厌,(步骤三),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和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人物形象鉴赏题的答案组织:

(1)概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身份、性格)(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是如何展现的)

(3)指出塑造形象有什么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针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4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曳碧云斜。

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 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4分)

4.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 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注】严光:即严子陵,东汉名士,光武帝多次征召,皆不就,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的富春江上,以清高闻名于世,现富春江畔有严子陵钓台一处名胜。

词中无名渔父是怎样的形象?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参考答案

1、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2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2分。)

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轫不拔。上片是对作者的外貌刻画,结合作者所处时代来看,词人显得与众不同,短发长须、眉毛棱角高突,病容憔悴怪异,这正是作者精神思想的表现,体现了作者的勇气和傲岸的民族气节。尽管此时生活环境恶劣艰苦,但自己的意志就如山上石罅中生长的青藤一样坚韧顽强。

4.词中渔父是一个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闲、自在的隐士形象。“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是“渔父”的生活环境。“家在钓台西住”借严光不应汉武征召的典故寓意“渔父”的心情近似严光。卖鱼还生怕走进城门,当然更不会到红尘深处去争名逐利。“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表明渔父的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并无分外之求。

5、(1)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4.(1)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

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分析]分析人物形象,要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入手,如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外貌 描写、心理描写等。本诗的前三句中,“只知”“逐胜”“忽忘”“小立”“最爱”这几个词从行为和心理方面塑造诗人形象,通过这些描写,很容易概括出诗人的形象。如“只知逐胜”“小立”可见诗人心境悠闲,生活闲适。“忽忘寒”写出了诗人因陶醉而忘我之态。“最爱”直接抒发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2)“软”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 字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东山如银涛涌出的美丽景象。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7.古诗及人物形象 篇七

古希腊文学和古希伯莱文学不仅是欧洲文学的源头, 也是西方文化的源头。它们对西方的影响, 不仅是文学母题、神话系统、成语故事、史诗叙述、戏剧模式等等的开创, 更是人文精神、政治体制、宗教观念等等文化基因的初始。古希腊文学反映了欧洲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现实生活, 特别体现了古代世界的人们对战争与和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古希腊文学是指古代希腊世界的文学。广义的古希腊文学涵盖了从氏族制希腊社会到希腊化时代的文学, 持续时间近1000年。古希腊文学是整个西方文学的源头, 也是欧洲文学的第一个高峰。古希腊时代显赫的英雄行为和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都在文学作品中得以深刻的体现。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为整个西方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也为人们研究古希腊世界的历史与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古希腊神话表现了古希腊人对宇宙、自然与人生的理解与思考。神和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独立不羁、狂欢取乐、享受人生的个体本位意识。生命意识、人本意识、自由观念是其基本精神。

荷马史诗集希腊神话之大成, 对西方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成为西方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荷马史诗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写成, 实际上它是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荷马史诗包括两部分:《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内容是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 歌颂个人英雄主义和个人价值, 赞美智慧。肯定私有财产和个人权利。其文学价值在于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展示了高超的叙事手法, 语言生动形象、自然质朴。

2 亚非文学

中古时期, 亚非各国先后步入封建社会。在近邻交流往来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远东与东南亚文化圈、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次大陆文化圈和以阿拉伯为中心的阿拉伯文化圈。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作品有:印度迦梨陀娑的诗剧《沙恭达罗》、朝鲜的《春香传》、日本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和阿拉伯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 比欧洲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巨人传》早了大约五百年。

3 欧洲文学

从五世纪到十五世纪, 欧洲出于封建社会时期, 被称为中世纪。欧洲中世纪文学比较沉闷, 主要有四大文学板块: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和城市文学。教会文学无非是一些圣徒传记、赞美诗、警世故事等;骑士文学分为抒情诗 (情歌、破晓歌等) 和骑士传奇两种;英雄史诗一般是歌颂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和英勇气概的, 如法国的《罗兰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伴随着欧洲城市的形成应运而生的城市文学, 多是民间创作, 较为著名的是法国《列那狐的故事》和《玫瑰传奇》。中世纪末期, 意大利出了一位杰出的诗人但丁, 他可以说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先声。但丁的代表作《神曲》包括《序曲》、《地狱》、《炼狱》、《天堂》四个部分。

4 文艺复兴文学

以复兴古代文化为旗号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回到古希腊”, “巨人意识”, “人”“神”易位。以人为本, 反对神权、神性, 宣扬人权、人性, 抨击蒙昧主义, 推崇科学理性, 否定禁欲主义, 追求现世享乐。14世纪初到17世纪初, 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打着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 在思想文化领域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 也是人类历史伟大的变革时期。它对欧洲乃至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意大利, 文艺复兴前期出现了“文坛三杰”。但丁一生写下了许多学术著作和诗歌, 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的鼻祖, 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他第一个发出复兴古典文化的号召, 提出以“人学”反对“神学”。彼特拉克主要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代表作是抒情十四行诗诗集《歌集》。薄伽丘是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者, 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是他的代表作。

在英国, 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和莎士比亚。托马斯·莫尔是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 也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1516年他用拉丁文写成的《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部作品。莎士比亚是天才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同荷马、但丁、歌德一起, 被誉为欧洲划时代的四大作家。他的的作品结构完整, 情节生动, 语言丰富精炼, 人物个性突出, 集中地代表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的最高成就, 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时骑士通过服骑兵兵役获得国王或大领主的采邑。由于当时社会崇尚武艺, 因而骑士很受人仰慕。骑士周身披着钢甲, 头上戴着有蒙面罩的兜帽, 腰间插着十字柄的直剑, 手执长矛和盾牌, 骑膘悍的高头大马, 威风凛凛。他们经常比武打斗, 与上流社会的妇女谈情说爱。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 出现了历久不衰的“骑士传奇文学”。欧洲人常把崇尚武艺、扶弱抑强、尊重女性、忠贞爱情、捍卫荣誉的品质称为“骑士精神”。在西班牙, 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塞万提斯和维加。塞万提斯是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和小说, 其中以长篇讽刺小说《堂·吉诃德》最著名, 它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堂·吉诃德》揭示了人类无解的矛盾:理想与现实, 描绘了西班牙广阔的社会生活图画, 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哈姆雷特》以中世纪的丹麦宫庭为背景, 通过哈姆雷特为父得仇的故事, 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 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的深刻反思及对人类命运和前途的深切关注。《威尼斯商人》歌颂友谊、爱情和以仁爱为本的人道精神, 抨击冷酷、自私与贪婪, 塑造了著名人物形象——吝啬鬼夏洛克。

5 17世纪新古典主义文学

17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最早出现于法国, 是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 特别是法国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称“古典主义”。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莫里哀的《伪君子》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达丢夫的生动刻划, 揭露封建教会的伪善本质, 突出批判宗教伪善的欺骗性和危害性, 反映法国时代风貌。

6 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和深入, 它的根本任务是反封建, 提出自由和平等是人的天性的最高表现, 有明确的政治上的诉求, 以推翻封建专制为最终目标。启蒙主义文学也和古典主义文学一样强调理性精神, 但启蒙文学的“理性”在肯定笛卡尔的理性精神外, 又从自然法则的高度, 强调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的社会法则, 肯定人的自我情感的天然合理性。启蒙作家大多都把个性与情感自由强调到了高于理性与秩序的程度。启蒙文学与古典文学以描写国王贵族等上层人物为主不同, 它多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状态, 并将这些下层人物或普通人作为正面人物。

7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是理性沦落后的人性宣言, 用自然神性的全新发现对抗物化的世界, 遵循情感本位的创作原则。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和一种文学的表现方式, 在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初期, 就已经出现了。但是作为一种文学思潮, 一种文学表现类型, 以及作为一个明确的文学理论概念, 却是后来逐渐形成的;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 有强烈的主观性。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 重视丑的美学价值, 大力提倡想象。拜伦的《唐璜》将传说中的登徒子唐璜改造成具有人文主义精神和英雄气质的时代青年, 并通过其在欧洲大地的游历, 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画卷。

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拥有先进思想的贵族青年奥涅金在爱情上的两次迥然不同的遭遇, 以及在农奴制改革大潮中的犹疑与懦弱, 塑造了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 表现了整个俄国生活的真实画卷, 展示了全方位的文学才能。《悲惨世界》描写苦役犯冉·阿让在米里哀主教感化下, 自我牺牲、仁爱救世的一生, 描绘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卷, 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塑造,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仁爱救世的形象化阐述。《巴黎圣母院》描绘了中世纪法国的一幕交织着美与丑、善与恶的传奇场景。

8 现代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武器, 研究社会, 强烈的批判性。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 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本身具有很复杂的背景, 严格地说, 现代主义不是一个什么流派, 而是由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派别汇成的一股文艺思潮 (包括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等等) 。这种流派的产生有它的历史和地域因素:现代工业的兴起, 涌现出一批中产阶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冷漠, 孤僻, 社会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 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两次世界大战, 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用人类发明的枪支弹药屠杀自己的同类, 西方的什么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的观念被战争蹂躏得体无完肤, 西方的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 现代主义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的。

《红与黑》描写了出身平民的青年于连的短暂的注定失败的个人奋斗史, 反映王政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的真实面貌。《双城记》描述了法国大革命背景下的为爱情自我牺牲的浪漫故事。《高老头》通过高老头的悲剧和拉斯蒂涅走向堕落的故事, 揭示金钱腐蚀人的灵魂的严峻事实。其文学价值在于再现了封建贵族的衰亡史。再现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发家史。描绘了人被异化的历史悲剧。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安娜·卡列尼娜》描写了贵族女性安娜与渥伦斯基之间的婚外恋悲剧, 先进贵族列文的农奴制改革。其文学价值在于广泛反映上流社会与宗法制农村的真实生活。塑造了不同凡响的安娜·卡列尼娜:追求自由的旺盛生命力与虚伪顽固的上流社会之间的无法调和的矛盾, 必然走向毁灭的命运。左拉的《娜娜》以人的生物属性为轴心, 采用向心结构展示特定的社会关系, 形成了尖锐深刻的现实批判力度。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一个孤独忧郁的人生在光明与黑暗、灵与肉、堕落与升华之间挣扎求生的极其矛盾痛苦的心灵记录。打破了传统的美学观, 极大地拓展了文学艺术审美领域。表现纯粹诗意和超验心灵感应。

9 西方文学名著中的女性典型形象分析

在西方文学领域, 女性意识在文学创作中的完善与丰润也是在不断否定过程中完成的。男性作家所创作的女性形象, 掩盖了其本身的性别特征, 剥夺了其话语权, 而女性作家所创作的女性形象, 则更深刻地剖析出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与角色。在父权制社会, 男性拥有话语权, 操纵整个语义系统和文化领域, 并根据自身性别的好恶标准和想象力锻造女性的行为规范, 把敢于逾越传统妇德规范的妇女加以丑化, 使她们幻化为种种刁妇、女魔的形象。受到西方父权制的影响, 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往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天使或是魔鬼。在文学著作中所见的“天使”并不是那个躺在水晶棺里美丽动人的白雪公主, 就是那位勤劳质朴、侍候他人的聪明妇人。她们或是天真无知、美丽可爱, 或是委曲求全、牺牲自我, 大都没有独立的人格, 只不过是男人生活中的附属品和点缀品, 是男人享受人生的工具;我们所见的“魔鬼”, 要么就是那个不受传统束缚、偷吃禁果的夏娃, 要么就是凶狠恶毒的后妈。《白雪公主》《灰姑娘》等童话故事中凶狠毒辣的后妈, 《麦克白》中妖言惑众的女巫麦克白夫人, 这些“女魔”形象是作为父权制文章中理想的“天使”的反面形象来刻画的。妇女在文学中所扮演的这种双重角色反映了男人对女人的矛盾态度。她既是男人的梦想, 又是男人的梦魇;既给男人带来满足, 又使男人产生厌恶。

摘要:外国文学名著是一座历史宝藏, 里面蕴藏着大量的文化瑰宝需要我们去解读和发掘, 高尔基曾提出过“文学即人学”的经典性文学命题, 其意在指文学描写和表现的中心对象是人, 该文将针对不同阶段的文学名著的特点进行解析, 并对其代表作以及一些经典的人物形象塑造进行论述, 并对国外文学名著中的女性经典形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外国文学,文学名著,赏析,人物形象塑造

参考文献

[1]赵治.试析西方文学中女性人物形象[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

[2]张骁, 罗锡英.外国文学教学与文本细读[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 .

[3]王勇, 胡振江.外国文学教学中人物分析的跨文化阐释[J].时代文学 (下半月) , 2010 (1) .

[4]宋纯花.西方文学中的人道主义问题[J].飞天, 2010 (3) .

[5]廖四平, 蒙慧.论袁可嘉的外国文学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

[6]王振军.论外国文学与西方文论教学的整合——兼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2) .

[7]马慧.析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人”的悲剧精神[J].语文学刊, 2010 (12) .

8.古诗及人物形象 篇八

一、 叙事结构的线性建置与逻辑关联

(一)叙事结构逻辑缘起

《乱世佳人》《蝶蝴梦》等影片的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认为,一部影片叙事结构中最大的问题即逻辑清晰性,《惊天绑架团》虽然被诟病为逻辑不够清晰,但其实深刻剖析这部影片,就会发现原来这部影片中的逻辑暗藏玄机,因为这并不是一部与其表面相符的不完美绑架过程的记录影片,而事实上,这是一部以全视角绑架过程诠解人性的社会环境影响下的劣根性及其意识影响下具备转变可能性的影片,这也是本片叙事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同时,也是本片叙事的最大的亮点。[1]《惊天绑架团》的叙事结构不同于其他犯罪类型片的是,本片叙事结构详略得当,开篇仅以较少的由独白化入对谈即揭示了被绑架的大富豪这一人物形象,同时,更以较少的蒙太奇影像即完整地拼出了本片罪案的叙事结构中的逻辑缘起。

(二)叙事结构线性化

线性化是犯罪型类片中的一条铁律,同时,也是犯罪类型片的一种最为基本的叙事特质,虽然在表现犯罪全过程中所使用的影视艺术手法有着较大的分别,但是从叙事结构而言,最终的叙事过程显然必然遵循着线性化的特质。本片中的叙事结构以犯罪缘起、犯罪策划、犯罪组织、犯罪实施、案件告破等作为基本线性,而更重要的是,这部影片打破了传统典型性犯罪类型片中的犯罪与警察的二元对立式叙事结构模型,而以绑架团伙这一单独线索建构起了罪案全过程的叙事结构。同时,在绑架案件实施的单独线性化线索发展的过程之中,更以人物心理变化、人物冲突、人物社会关系等三条暗线作为织体,与线性主线进行了频密交织,从而创造出了鲜活生动的丰富人物形象特质。并且,本片的叙事结构的线性化更与群戏相交织,在群戏的网状叙事微结构的烘托中线性叙事结构亦得到了相应的强化。

(三)叙事结构或然可能与必然只能

《惊天绑架团》虽然整部影片乍看之下全无惊天的视觉奇观效果,但是,观看本片之后,如果能够静下心来深刻反思,就能从本片中感悟到叙事结构所精巧地植入于其中的客观真理,而这种客观真则被主创者绝妙地隐于人性常理之中,由绑架团伙与被绑架的大富豪以及对立的警察所诠释出来的不仅仅只是一种罪案事理,还包括了围绕着罪案事理的社会情理,虽然整个绑架叙事仅仅只是一种生活所迫走投无路下的或然可能,但是,叙事结构其实早已经界定了这种由社会现实现挤压之下的必然只能。影片的戏剧性要求影片在叙事结构之中置入超验的随机或然性,但又要求这种或然性包含在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因为,只有出乎预料的或然可能才能够以事件创造出人物独特的活动情境,以人物活动情境创造出丰富生动的剧情变化,以及与人物活动相关且由人物活动所表现的人物微妙而复杂的心理变化。实际上,《惊天绑架团》这部影片以一种客观真理性的叙事结构将或然可能与必然只能的叙事逻辑植入其中,从而为这部影片建构起了由线性与逻辑交织着的因果与联系。

二、 人物形象设计

(一)主要角色人物形象设计

叙事结构是一部影片的整体叙事之纲,叙事结构中的因果链条与关联链条则是影片的叙事之目。其实,除叙事结构而外,还需要影片中的人物形象设计才能真正地实现最终令影片能够纲举而目张的戏剧化效果。非常显然地,在这部影片中的主要角色是五人绑架团伙,这一绑架团伙具有着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设计,而本片中的非典型性犯罪类型片的全部剧情张力也恰在这一众人物形象上,绑架团伙中的主要角色形象设计的生动化、生活化、去模式化反而使得这些绑架团伙成员得以活灵活现地跃然于大银幕之上。与典型性的犯罪类型片中的要么穷凶极恶,要么智勇超群不同,本片中的人物形象设计的高明之处恰在于,将这些显性的主要角色加以平庸化,从影片中我们看到,本片中的绑架团伙成员都是既平凡又普通的一群,而这群主要角色所映射的正是20世纪80年代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时的现实。[2]

(二)辅助角色人物设计

《惊天绑架团》一片人物形象设计的突出之处,在于摒弃了传统的人物形象设计的突出特点,与迥异个性的外部张力手法,反而采取了人物形象设计平庸化的内部张力表现的艺术手法,将人物形象隐于人物的生活化之中,使得观众在影片的叙事过程中,逐渐地获得对于人物形象的意象化认知。在这部影片中被绑架的大富豪显然属于辅助角色,但是这一辅助角色的人物设计却是整部影片中最大的亮点,因此成为了本片人物形象设计的隐性主角。被绑架的大富豪与匪首的第一次对手戏的镜头语言,充分展现了电影艺术的魅力所在,也实现了人物形象刻划的最佳铺垫。被绑架的大富豪的转身开言虽然平平淡淡,但是人物设计却使得被绑架的大富豪俨然成为本片中的主要角色,那种静若止水、泰然自若的人物形象设计,更是将其隐性主角形象呼之欲出。不仅如此,影片更以人物形象,将被绑架的大富豪的人生哲理娓娓道来,使得观众透过人物设计再次明白一个道理:当危险突然降临时,你可以逃跑,但不能逃避。

(三)下层社会与犯罪团伙群像人物设计

《惊天绑架团》再现了20世纪80年代时期的荷兰下层社会的宏大图景,下层社会所遭遇到的生存困境,显然是“性本善”的五人团伙迫于生计铤而走险实施整个惊天绑架案件发生的主因。对于绑架团的聚焦,显然为影片再现了由影片中个别绑匪所映射的荷兰下层社会的生活状况的真实现实。被绑架的上流社会大富豪与下层社会绑匪人物设计在本片中各擅胜场,犯罪团伙群像显然是影片中显性的主角。在本片中,犯罪团伙群像为整个影片的叙事结构,提供了一种有血有肉的最佳支撑。同时,弱对抗条件下的非典型犯罪类型人物形象设计使得人物形象的建构可以更加随性化与生活化,而这种人物形象设计的随性化与生活化反而将人物形象的拟真性更趋近于20世纪80年代的生活,不仅生活视角主观化,而且整个犯罪的长镜头也全部采取了主观化的视角,令观众更易产生不知不觉的与绑架团伙合为一体的沉浸式犯罪体验。

三、 叙事结构与人物形象的深度融合

(一)叙事结构对人物形象的影响

叙事结构决定了人物形象大致的艺术方向与最终的命运走向,叙事结构的搭建与纲目之间的有机勾连勾勒出了人物形象的一个基本轮廓,从叙事结构的深刻剖析中可以更加清醒地看到剧情、动作等氛围衬托与人物活动影响而外的影片的叙事本质,同时,也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在叙事结构规制之下的人物形象的开端、演进、结局等基本过程。《惊天绑架团》的惊天之处显然并不在于其人物形象、个性行为动作表现,而恰恰在于整个叙事结构。首先,就其性质而言,显然是具有全球轰动效应的,以此所建构的叙事结构自然也就继承性地实现了叙事结构对人物形象的着重化影响;其次,得以善终的堪称欢乐的大结局也是此类特大案件中所绝无仅有的,这就将人物形象中的“性本善”进行了正确的渲染;最后,一明三暗式的叙事结构中的主线与辅线将人物形象中的矛盾纠结以及情感交织都进行了或显或隐的贴近生活化的巧妙安排。[3]

(二)人物形象对叙事结构的影响

影片的前半部分的线性叙事结构与叙事逻辑较为清晰,人物形象对叙事结构产生了线性影响,而叙事结构对人物形象的影响则主要局限在交待人物、地点、事件的缘起上。在绑架了大富豪之后,人物形象开始对叙事结构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被绑架的大富豪在面对绑架团伙时,每次都能玩出新花样,不仅令绑架团伙应接不暇,而且更令绑架团伙中负责与他接触的成员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在疲于应对的过程逐渐露出马脚。例如,片中卡特这一人物形象设计即对叙事结构产生了一种张力影响,提供囚禁场地的卡特最先出现动摇,这种逆叙事性人物形象,在对叙事结构产生某种消解的同时,也推动了叙事结构的进一步发展。而被绑架的大富豪在面对最后期限与死亡威胁时,在两名绑架团伙成员面前的咆哮则是人物形象设计的亮点之一,这样的人物形象设计既起到了将影片推向一个的新高潮的目的,又对影片中绑匪与被绑架的大富豪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的解构与建构。

(三)叙事结构与人物形象的交织

叙事结构与人物形象交织最复杂的过程,发生在整个影片的后半段,在影片的后半段,叙事结构进入到了复杂的蒙太奇阶段,因为,不仅要表现绑架团伙中的群像,而且还要表现被绑架的大富豪,更要的是还表现整个案件的叙事进展,在如此错综复杂的过程之中,我们看到叙事结构的每一步进退都与人物形象频密交织,在等待被绑架的大富豪家族应赎消息的数周时间之内,需要在各个侧面针对这些叙事进行建构,以补完整个叙事结构。这部影片与其他人物众多的影片有所不同的是,人物形象经常以集群的方式出现,或者以冲突的方式展现,或者以欢乐的氛围表现,或者以动作的方式呈现,人物形象集群式出现的每一个阶段都将叙事结构推进到了下一个阶段,而叙事结构与在人物形象的推动之下,对人物形象的缘起、演进、变化、发展进行着同步的叙事驱动,从而形成了叙事结构与人物形象的深度融合。[4]

结语

上一篇:河南农信社招聘考试真题下一篇:小班个案分析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