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社会心得

2024-10-25

诚信社会心得(8篇)

1.诚信社会心得 篇一

“人无信不立”、“人以诚为先”、“诚信是青春第一张名片”,诚信不仅是传承文明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开拓未来的需要!诚信既是人生路上的一面镜子,又是每个人最好的形象设计师。

什么是诚信?诚即真诚、诚实、诚恳;信即守承诺、讲信用。在我国传统伦理文化中,诚信被赋予极其丰富的内涵。其基本含义是诚实为本、言行一致。通俗地讲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诚信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做人的底线。没有拆不穿的假象,没有识不破的骗局。从古至今,没有一项事业能建立在无诚无信的沙滩之上。一个惯于弄虚作假、偷奸耍猾的人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蚜吃青草、锈吃铁、虚假吃灵魂”,诚信是一种品质、一种修养、一种大智慧。

很多同学从小就已经牢记“撒谎不好、骟人可耻”。但是,并没有真正理解诚信的重要性,很多孩子不觉得撒谎本身有什么不好,而是惧怕因撒谎而受到的处罚,这样的学生不是真正的诚信学生。诚信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内因才是最重要的。“诚”是道德主体内在的一种品质、信念,即所谓“内诚于心”。“信”是指道德主体在社会中与他人或社会整体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极其价值取向,即所谓“外信于人”。只有作到了“内诚于心、外诚于人”,诚信成为人格的一部分,成为自觉行为,才是一个真正诚信的人。

诚信没有速成法,没有捷径可走,他是靠一点一滴来建立的。

每个人每一天都要与他人、与集体交往,根据与他人、与集体达成的协议来安排自己的活动,如果人人都不诚实、不守信,那么人和人之间的一切交往就无法进行,一切活动就无法开展,就会陷入无序、混乱之中。整个社会呼唤诚信的回归,每个人都期望生活在诚信的集体之中。通过调查,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诚信行为的正面效应以及不诚信行为的消极影响。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诚信行为如偷盗、抄作业、随意迟到、缺课、考试作弊等有全面了解。

毁掉诚信很容易,但重塑自己的诚信形象就很难了,要珍惜自己的荣誉,一个把诚信看得一钱不值,一个可以随意唾弃诚信的人,最终也会被社会所唾弃。肥皂泡再漂亮,时间长了也会破灭的。失信者一时的甜美也同样无法持久,只有自己诚信,你才有资格要求别人诚信。只有大家都诚信,才会有诚信的集体。诚信品质真正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是需要长期不懈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更有赖于学生的自律。真正的诚信应该作到一个人在独处和无人监督、无人制约的情况下,仍然不弄虚作假,仍然能够坚持原则而“内不伪于人,外不欺于人”。真正的诚信班集体应树立起“诚信者荣,失信者耻”的班风,诚实守信的学生应该成为主流。

当今社会,有的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公肥私、欺骗欺诈的事情屡禁不止,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国家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加强诚信教育,强化信用意识,建立诚信规范,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

不仅社会道德缺失、诚信缺失,在大学校园里也同样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大学生诚信危机的主要表现

当今社会大学生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道德滑坡十分明显,表现在诚信危机上有以下几个突出表现:

1、考试作弊,抄袭成风。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也是一个大学生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大学生的诚实更多地体现在学业、成绩上,但目前,大学生抄袭作业和毕业论文等现象比比皆是,东拼西凑一番,几个小时就完成了一篇“大作”;考场上,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监考制度和严肃的考场纪律,但作弊的学生还是层出不穷,作弊的手段也防不胜防。

2、求职履历,“掺水”成风。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有些学生在求职履历上作文章,涂改成绩、制造假证件,绞尽脑汁玩手段。由于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承诺缺乏信用,大学生签约不久就毁约或签约后不去报到的现象并不少见。

3、助学贷款,处境尴尬。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保证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大力开展国家助学贷款深受广大学生欢迎。但是由于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信用贷款,无需抵押,却因遭遇部分学生诚信缺失,让学校和银行处于尴尬境地。

4、弄虚作假,拖欠学费。目前高校中大学生欠费问题比较普遍,一方面,国家规定大学生实行缴费上学;另一方面,国家又强调不允许一个大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学校面对大量的农村学生和众多的父母为城市下岗职工的学生,不容易弄清谁是最困难的,加之学生开出家庭困难证明又非常容易,这就给有意欠费者造成可乘之机。

大学生还没有走入社会,就在诚信方面面临如此考验,暂且不说孰是孰非,那么责任究竟在于谁?

要简历,还是能力?

大学生:你不作假,他作假。“迫于无奈才造假”

现在就业形势那么严峻,而且现在又是网上投简历,这样的话,而用人单位在没有见到应聘本人的情况下,就从,做得不好的简历就这样被扼杀了。

用人单位:这么多简历只有择优录用。

这么多的简历,我们不可能每个应聘者都面试。在简历中筛选,也 只有按照简历上的学历.实践经验等方面综合衡量。我们承认不少实际能力很强的同学,由于没有那些所谓的“资格”证书而被筛选掉。这样的话,难免会对有些应聘者不公。

加上现在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抬高招聘条件,有的职位明明只需懂办公室自动化软件的简单操作,却硬要有计算机二级证书;明明不需要多高的英语水平,偏偏规定要过英语六级。很多求职者坦言,现在的用人单位招人先看个人简历,然后再从中,求职者如果不把个人简历做得显眼些,就算很有实力但不具备某些招聘条件,根本就得不到面试的机会。

现在招聘实行网站联合招聘会,目的当然是好的,但是这样也无形中滋长了大学生弄虚作假想法。据兰州某高校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8%的学生坦言在求职自我推荐表中进行过“技术加工”,有21%的学生表示准备对自己进行一番“大胆包装”,17%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只有14%的学生说要按实际情况做简历。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竭力打造诚信校园

诚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根本,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既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建设的栋梁,是民族复兴的希望,应该带头践行诚实守信,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传统美德。为此,全国各大高校都开展“与诚信相关的”大型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目的是强化大学生诚信意识,树立诚信观念,打造诚信品牌,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诚信教育活动,着力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将社会“要我诚信”,转变为学生“我要诚信”,从而培养学生诚信的自觉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信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会使各成员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有所提高。

三、诚信教育需要加强的几个着力点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打造诚信校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搞几次活动就能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此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创造良好的校园诚信环境。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诚信文明宣传,树立典型,在校园中形成“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共识。

2、建立完备的信用体系和奖惩制度。诚信道德的养成,仅仅靠教育和环境的熏陶是不够的,必须有完善的信用体系和相应的奖惩制度作保证。高校应为每个学生建立个人信用档案,详细记录个人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信用记录以及奖惩状况,并依据个人档案作为学生评优获奖、入党推优、升学就业、发放助学贷款的一个重要指标。

3、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干部、学生自育组织和学生党团员以身作则,作诚实守信的模范,发动组织同学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情感,变为诚信行为。

大学生距诚信还有多远?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一种社会转型时期的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就业方面,这使得大学生的命运更加坎坷,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大学生应对这种急剧变化的情况的素质能力受到自身社会阅历的限制,因此难免有不足的地方,因此大学生在诚信方面的问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必然要面对这样的一个挑战,因此这个时代需要他们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这个时代赋予他们更加严峻的挑战,需要他们更加强烈的责任意识,树立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勇于挑战,诚信待人的生存意识。这样的大学生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未来的合格的德才兼备的建设者。

当然,诚信需要多方努力。教育、引导大学生尤其是即将离校的毕业生树立诚信观念、解决诚信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多方的配合。这样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人人诚心,诚信人人”的局面。这样大学生距诚信还会远吗?

论社会诚信与大学生诚信品质

一、社会诚信问题

近年来,不讲信用使企业间心存疑虑,使电子商务难以推行,使生产成本陡然增加,从而导致竞争能力的下降。

据调查,阻碍中国经济发展有两大因素: 第一是腐败;第二是信用危机。据有关方面测算,我国假冒伪劣产品平均年产值高达1300多个亿,而国家税收每年要因此损失250多亿元。由于市场缺乏信用意识,契约经济严重受阻,每年合同履约率仅为50%左右。“奸商”的存在,使诚信在市场上颇受冷落,很少有人意识到诚信对于企业,对于人生是一笔多么巨大的资本。

二、去年中秋,南京冠生园——老字号品牌,用陈陷翻炒后再制成月饼出售,该失信事件被新闻媒体披露后,企业的良好形象荡然无存,该公司不得不以“经营不善, 管理混乱,资不抵债”为由,向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一位经济学家沉痛指出:南京冠生园与其说是经营破产,不如说是信誉破产。同年,股票市场、证券市场也发生了信用危机事件,如银广厦的欺诈性牛股事件等。享誉世界的巴林银行,已有200多年历史,但它在出现偶然的错误之后,不但没及时纠正过来,反而产生贪欲,企图通过欺骗的手段来获取利润,从而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倒闭。

在电视、报纸、网络上,许多假借“最新科技”、“最新发明专利”、“获得双认证”,以及“绿色”、“健康”等字样进行不实宣传的广告,是何等的泛滥!商品房开发商在推销楼盘时,对居住环境、工程质量、居住面积、装饰装修等方面所作的虚假夸大宣传;药品、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等方面存在夸大产品疗效,利用医药科研单位、医生、专家或者患者的名义和形象作疗效证明的虚假宣传;经营者故意在包装和产品性能说明上,对种子、化肥、饲料、农药、兽药等商品性能所作的虚假宣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九条规定:“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以上的广告宣传都是不合法的。这种虚假广告不仅不能树立起企业的良好形象,反而砸了企业原来已经建立起来的品牌,使自己的市场占有率下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社会,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树立起自己的形象,谋求品牌效应,而诚信就是企业形象的核心部分,这就要求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以诚待人,以信誉换取经济效益才是长远之计。西方人说: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中国人说:无信不立。

诚信,是立国之本;诚信,是社会的基石;诚信,是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核心;诚信,是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的需要;诚信是企业的生命线;诚信,是个人或企业进入社会或市场的通行证。

二、“助学贷款”与大学生诚信品质问题

社会上许多关于诚信的正面或反面的实例都在影响着校园里的大学生,一旦毕业走向社会,便很快就受到了社会习气的沾染。

近几年来,“助学贷款”引发出对大学生文明诚信品质的思考,成了一大热门话题。对国家来说,开展“助学贷款”活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加大人才培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基本要求。党和国家都很重视“助学贷款”对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这种通过金融手段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的做法,符合国际做法,也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这是无须财产担保但却是以个人信用为代价的贷款,这对许多家境贫寒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有人说:大学生属于综合素质高,就业前景好,创业成功率高,预期收入相对较好的群体,随着信用意识的增强和个人信用征询机制的建立,商业银行对他们发放贷款风险应该较低。

但从某些银行公布的大学生还贷的诚信度并不容乐观。成都农业银行某银行分行公布:大学生拖欠贷款比例达5%;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公布:大学生拖欠贷款比例达10%;长沙中南大学公布:大学生拖欠贷款比例35.3%,第一期还款率仅有26%。因此,银行普遍认为大学生贷款是吃力不讨好。学校也在反映:国家助学贷款的初衷是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但受助学生应该信守承诺,自行践踏信用,将使国家助学贷款陷入尴尬的境地,最终受害的是下一届的学生。

大学生的诚信度不高,跟学校的教育也有关。比如有些名牌大学打着“提高人文素质”的旗号办经济、法律等培训班赚大钱;也有某些学校在招生广告中说环境是何等之优雅,就业率是何等之高,设施是何等之先进,奖励政策是何等之好……其实都是虚假的或夸大的宣传,这就对学生起到极坏的诚信误导作用。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陈升教授认为:目前教育上最大的问题是:只管“教”,不管“育”。“教”就是传授知识,“育”就是要培养健全人格。由此,在道德上引申出两种恶果:一是“教”只管知不管“行”;二是“教”只有知识教育而无情感教育,没有情感教育则培养不出善的情感,没有善的情感,则何来诚信之有呢?由此可见,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相当必要的,特别是善的情感教育。

信用是人生的第二身份证,是对一个人是否诚实守信的证明。试问天下莘莘学子,哪个愿意失去这个“第二身份证”而背上“言而无信”的“雅号”呢?

三、促进文明诚信品质的提高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各个领域的骨干,如果大学生诚信方面的素质提高了,将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吴安春博士后认为:诚信缺失主要源于三个问题的背离:1.道德知识与价值的背离;2.道德认识与信念的背离;3.道德知识与行为的背离。

社会的信用问题影响到大学生文明诚信的品质。若大学生的诚信度高,将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若大学生的诚信度低、品质差,将阻碍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了避免上述的“三个背离”问题的发生,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文明诚信品质,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相应措施:

(一)强制度建设

1、通过立法,把诚实守信当作一种人人必须履行的义务。利用法律的强制性,引导社会、企业、大学生向“诚信”靠拢;对履行诚信者进行激励、奖励,对背信违约者进行适当的惩罚。“诚实守信”是法律上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的一大特征之一,是市场正常运行的需求。

2、建立个人、企事业单位的信用中介档案。它要求以准确的数据建立起全国统一的信用库,这个信息库可供用人单位、金融机构、司法、行政机关查询。人们便可以通过信息库了解到这个人的文明诚信品质是否高尚。青岛海洋大学已经正式推出《大学生诚信档案》,其中包括大学生承诺书、学生个人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经济状况、信用记录。监督大学生诚信是该份档案最主要的功能,这是通过档案的监督来促进大学生关于文明诚信的思想认识。

3、建立起社会信用评价机构。通过公共的信用约束,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比如某些新闻媒体对某些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的失信行为进行曝光,让其受到公众的谴责。

4、要完善用人制度。如果允许送送礼走走后门就可找份好的工作或提升职称等不良现象的存在,则势必会导致许多大学生有一定的思想依赖性和对“文明诚信”的反感。因此,我们在提倡文明诚信的同时,也应相应剔除社会上不公平现象的存在。如果整个社会都讲公平、讲文明、讲诚信,那么某些不讲诚信者岂有在社会立足之地?为了杜绝这种不讲诚信的歪气的存在,我们要求完善用人制度,并重用诚实守信者, 让无信者得到一定的惩罚.(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教育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一直都以仁、义、礼、智、信作为道德准则.诚信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很难用硬性的规章制度来制约。为了使大学生在主观意识上加深对诚信的认识,也为了上述的制度建设能在客观上起到一定的外因作用,我们更应倡导通过有关诚信方面的道德教育,来熏陶大学生,来感化大学生对诚信的真切、深刻的领悟,从而达到在主观上提高文明诚信的目的。

1、通过选取现实生活中许多科学家、儒家学者、商人等活生生的正面或者反面的诚信为人的实例,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通过震撼人心的或者平平凡凡的生活真实故事,使所有学生的心灵受到诚信的力量的振撼,从而产生对诚实做人的真谛的感悟。

2、通过收集古今中外经典著作中关于诚信的箴言,诗句,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与情感。从而使学生的道德知识与行为相结合。

在如今经济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不是“老实人总是吃亏”而是“得诚信者得天下”,信用就是社会的通行证,是个人成就大事业的巨额资本,有信者行天下,无信者寸步难行。

2.诚信社会心得 篇二

1 企业诚信的作用

对于诚信作用的认识, 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就具有不同的认识。诚信不仅用于道德范筹, 也用于智慧范筹, 它是人们为了争取长期生存与发展而采取的一种理智选择。有人认为诚信是为了不损人, 不诚信是为了不损己。这只是看到了眼前, 从长远的角度来说, 诚信可能损害私利, 但得到了人心;不诚信可能确保私利, 但却失掉人心。要是为了眼前利益不讲诚信, 最终失去的将是无法挽回的人心。同时从经济运行成本上看, 诚信最有效率。诚信是一种社会人际关系的共同规范和行为准则, 目的是维护社会的有序运转, 它就像道路上的红绿灯一样维护了交通秩序。因此企业的诚信起到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增加企业信誉度的作用, 从而最终达到扩大企业产品市场, 实现企业盈利目标。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诚信对企业内部的影响

1.1.1 诚信能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人是企业的根本, 一个企业如果做到对内部职工诚信, 就可以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加强企业整体的凝聚力。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它具有无限的主观能动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在积极主动中进行, 企业职工只能在充分相信企业诚信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1.1.2 诚信是企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物是企业存在的基础, 离开了产品企业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企业只有在保证自己的产品质量等各方面诚实守信的条件下, 才能依托于产品发展壮大。

1.1.3 诚信是企业稳定职工队伍的基础。

财是关系到企业诚信的另一重要方面, 企业只有在安排好职工生活和保证工资报酬的准时足额发放的前提下, 职工生活有了保障, 才能安心工作。

1.2 诚信对企业外部的影响

企业与外部发生关系的用户与消费者有两个类型:一类是以个体形式体现的个人, 另一类是以整体出现的集团。无论个人或集团, 企业对其坚持诚信, 都会得到良好的回报,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 企业诚信是一种适应市场的良好选择。海尔总裁张瑞敏说得好, “一个企业要持续经营, 首先要得到社会的承认、用户的承认。企业对用户真诚到永远才有用户、社会对企业的回报, 才能保证企业向前发展”。有人说:过去有产品就有客户, 有广告就有销路, 而现在有信誉才有市场。显然, 信用作为一种资本为企业的竟争增添了筹码。同时由于某些企业缺乏诚信给杜会和企业本身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理透露, 我国每年因不讲诚信付出的代价大约达4000亿元, 其中债务直接损失1800亿元, 合同欺诈, 产品质量差和制假售假2000亿元, 三角债200亿元。

2 加强企业诚信建设的措施

2.1 加强宣传, 正确认识诚信。

企业诚信是一种观念, 因此加强企业诚信建设主要应从思想观念抓起, 一定要让员工认识并理解“诚信”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核心, 是应该恪守的原则, 决不能因图一时之利, 而损长远之计。首先, 企业高层要认识到企业对职工诚信的重要作用, 要善待职工, 因为高质量的产品是通过他们创造出来的。五粮液集团总裁说:“功劳应该属于职工”, “金牌企业”要“金牌职工”。其次, 职工要认识到诚信对自身和企业的作用, 要建立相互诚信的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良好关系。但认识有一个过程, 必须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教育来达到提高认识的目的。此外要想巩固和发展企业诚信, 则企业文化的建设势在必行。企业要发展壮大, 强有力的宣传方法和手段是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最好方法。企业平时最常用的办法是通过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进行广告宣传, 宣传内容通常是产品,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 应该加入企业对诚信的理解和执行情况, 并要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给外界传送一种诚信立企的信息, 使人们对企业的诚信理念产生充分的认识。

2.2 企业内部要建立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

诚信不是单纯的观念, 它需要制度上的保障, 因此建立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企业诚信的保证。这就要求职工在树立诚信观念的同时, 企业内部还要建立起监控及风险管理机制。对内实行监控机制, 建立科学而有侧重的约束机制, 防止个人专权、营私舞弊。这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其次决策程序要公开透明, 重大事项要民主决策, 在管理层形成监控机制, 防止个人独断;再次是建立诚信管理制度, 这样既能够保证客户的利益, 又能维护自身利益不受报害。企业还要建立诚信经营的奖惩机制, 严格执行诚实有赏、欺诈受罚, 使诚信蔚然成风。对外应建立起风险管理部门。企业的诚信建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必须贯穿到企业的日常经营行为和中长期发展战略中去, 只有建立监控及风险管理机制, 才能保证诚信行为在企业中的贯彻实施, 才能有效地抵御外来的诱惑。

2.3 加强产品售后服务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传, 这在企业的诚信中的确如此。一个企业不管其在宣传中对诚信鼓吹的如何完美, 但是企业的诚信最终还得由其为社会提供的服务来体现。企业为社会提供的服务是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售后服务。企业只有在提供符合用户及消费者要求的产品及优质的售后服务时, 用户和消费者才能对企业的诚信度由一个通过宣传获得的抽象的认识发展到具体的认识, 从而在用户和消费者心中留下企业诚信的深刻印象。

2.4 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公益活动

企业在实践中可以以一定形式的公益活动, 加强社会对诚信的认识。因为企业的诚信是社会诚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诚信与社会诚信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 企业诚信的建立有利于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形成, 而社会诚信系统的完善则更加快和促进了企业诚信的建立, 为企业诚信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加强诚信建设 打造诚信社会 篇三

针对诚信缺失的现状,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随后,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点部署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加强诚信建设,已经摆上了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加强诚信建设,打造诚信社会,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综合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其关键则在于政务诚信。如果政府不讲诚信,企业诚信就难以做到,个人诚信更无从谈起。因此,政府要率先垂范,不断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同时,要通过强化制度、完善法律、加强教育,努力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环境,使诚实守信者得到保护、作假失信者受到惩戒,从而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保障。

——朱艳秋

4.社会需要诚信,大学生更需要诚信 篇四

来源:《学园》第32期

【摘 要】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目前,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日益突出,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意义深远。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32-0053-01 大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和个性培养的关键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加强对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以诚实守信为荣”的正确观念,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市场经济逐渐国际化,政治不断民主化和法制化,文化越来越多元化,这些无一不突显出诚信的存在价值。但在大学校园中,诚信缺失的现象随处可见:学习上存在考试舞弊、抄袭论文、篡改成绩单等行为;生活上存在恶意拖欠学费、拖欠助学贷款等行为;在求职就业方面存在伪造求职简历、随意违反就业协议约定等行为;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言行不一、诽谤他人等行为。在社会制度和多元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大学生诚信缺失已经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一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当代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社会转型时期,由于机制不完善,市场经济加速发展带来的急功近利心理的蔓延,一部分人为了追求自身更大的利益,做出了许多有悖诚信的举动,这种失信的风气蔓延到了校园,这就势必给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2.学校教育制度存在偏差

公正的制度对学校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依旧是重智轻德。首先,学校德育教育方式上以灌输大道理为主,忽视情感教育以及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其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渠道单一,内容抽象,轻视道德践行,使得许多学生对德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并没有达到深层次的理解,更没有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与行为习惯,以至于出现学生“知其不善而为之”的现象。再次,学校的德育评价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常规性的检查和监督。另外,学校第一文库网内部管理体制在具体实施上出现不公正、教师个人行为出现不诚信等现象,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1.树立诚信教育的理念

树立诚信教育的理念对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诚信教育过程中,应该以人格的塑造为目标,激发起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把教育的视点从关注道德规范本身转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要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拥有更系统更深刻的诚信理论,具备明确的诚信意识,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要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他们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其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深刻认识到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积极主动的接受诚信教育,认真系统地学习诚信的理论知识,把诚信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去。

2.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

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也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支持。诚信的环境作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要创建一个“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社会氛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在营造加强诚信教育、弘扬诚信文化的氛围中发挥主导作用,大力推动社会诚信建设;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诚信品德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要为孩子诚信品德的养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高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可将学生诚信理念的树立和诚信行为的养成融入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多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3.完善诚信教育制度

加快建设健全社会和学校内部的信用体系,进一步完善信用管理体制,不断加强大学生诚信制度环境建设,为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诚信行为提供有力的支撑。

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引导大学生强化诚信意识,成为具有高素质、讲诚信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靳敏.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7):72~73

[2]戚谢美、管晓怡.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学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

[3]李海涛.大学生诚信“危机”与诚信教育[J].决策与信息,(9)

5.社会诚信建设 篇五

第一,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石。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准则,是对每个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我们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必须把抓好诚信建设摆在首要位置。离开了诚实守信,一切都无从谈起,社会道德体系只能是“空中楼阁”。

第二,诚信是市场秩序的保证。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注意提升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个人的诚信意识,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健康有序运行、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诚信是社会和谐的纽带。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在公民中普遍地培育起诚实守信意识,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就不可能协调,人与人就难以做到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社会生活就难以实现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诚信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谐程度。

第四,诚信缺失已成为我国社会道德领域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近年来相继发生了“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事件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造假案件。诚信缺失问题如果不抓紧解决,就会造成社会信任感普遍缺乏,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从我国社会道德领域现实情况出发,必须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进。

6.构建诚信社会论文 篇六

“这个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康德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华夏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上,很早就把诚信作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一,古人说,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以无信;诚信是规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对一个个体来说,诚信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力量;对一个单位来说,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对一个社会体系来说,诚信是正常秩序的运行基础,对一个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树立的基础。诚信是治国理政之道,唯有以诚信为基石,才能民富君安。

那么,诚信是什么?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诚,就是真诚、诚实;信,就是守承诺、讲信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处理这种关系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则,有章必循,有诺必践;否则,个人就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就失去运行之规。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人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极言诚信的重要。因为,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广为流传。诚信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然而,我们古人将诚信作为待人处事的准则,但在若干年后的今天,这一无形的绳法似乎正逐渐被削弱。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涤荡,人们发现,诚信消退,拜金心态滋长。“利益”取代了美德、诚信让位于欺诈。商场上尔虞我诈,风谲云诡;且不必说市场内小贩们短斤少两,以次充好;也不必说黑心米贩污油兑陈米,自来水掺甲醇,各方面的诚信问题屡见不鲜:个人诚信缺失,政府信用缺失,企业诚信危机浮现等问题正在变成如家常便饭般常见。

回顾30多年来,我国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确实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诚信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让人疑惑的是,为什么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文明社会里,诚信反而被愈发削弱呢?其中包括三方面,政治原因有政治运动及气候的影响、社会转型与社会流动、理想信念的丧失;经济原因有早期资本主义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问题、缺乏惩罚和奖励制度;文化原因有儒家传统文化缺乏外在的约束力、儒家的信仰缺乏有效的实践途径、儒家传统文化使得人格分裂和信仰实用化。多种渊源汇于一点,便致使人们心目中诚信的地位江河日下。

由此看来,当今社会诚信丢失,形势严峻,解决诚信问题刻不容缓。虽然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达到理想效果,但只要有相应的努力和措施,相信人类文明不会丢弃“诚信”这最闪光的一页。

从较小的角度来说,我们身为大学生,首先要深刻理解诚信的重要性,因为我们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着良好社会风气的养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许下诚信诺言并付诸行动,把它作为为人的道德底线,不逾矩,不越雷池,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地去宣传诚信的意义,影响他人,促进社会向前发展,为社会的诚信建设而努力。

对企业而言,企业应时时处处以“诚信”为出发点,坚持“服务群众、信誉第一”的经营理念,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准则,自觉维护自身诚实守信形象,在建章立制、内部管理、销售服务、投诉处理及同业合作等方面,宁亏自己,不亏群众,严格自律,依法纳税,重合同守信用,并通过及时披露本企业的信息,取得社会的监督外,严格杜绝违法乱纪、见利忘义、不守承诺等现象,维护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就本企业在诚信方面显现的成绩和问题进行表彰和问责,提高诚信水平,从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了解企业有没有弄虚作假行为、违约毁诺行为和不良投诉,即可得知其信用及口碑。

7.论建立诚信社会的法制环境 篇七

长期以来,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 不断出现信用严重缺失的现象:一是见利忘义, 不择手段。二是商业欺诈, 坑蒙拐骗。三是虚假作帐, 瞒报欺骗。四是集团炮制, 结伙行骗。等等。据商务部中国外贸企业信用体系研究课题的研究结果, 中国企业每年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元, 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 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因此至少减少2个百分点。

造成我国信用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法律的不健全、市场管理模式和具体管理体系上存在着较大漏洞等原因, 目前我国的信用缺失带有一定的社会普遍性, 因此, 信用缺失既是一个法律问题, 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 深入研究“信用”问题, 不仅在理论上, 而且在实践上, 均有积极的意义。

一、信用和法治是共生共存的社会形态

在现代社会制度下, 法律是至高无上的权威。休漠认为, 人类社会之所以能生存是靠了三条:一是对私人财产占有的尊重;二是对财产占有者转让财产的社会公认;三是承诺的兑现。而这三条中的任何一条都离不开法律的确认和保障, 第三条实际上就是信用。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 信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为了生存需要, 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二是建立超越个人利益、体现信誉和正义的规则——法治。因此, 要真正构建一个信用社会, 关键要依靠制度建设。法律的基本使命就在于通过权利 (权力) 、义务和责任的设定做出合理的制度安排, 促进社会在秩序和安全的轨道上健康发展。虽然法律不能解决信用领域的所有问题, 但是法律却是塑造、促进和保障市场信用的不可缺少的力量。

通过法治走出信用缺失的困境, 首先是要明确产权, 完善产权制度。产权是信用产生和信用实现的基础, 明晰的产权是人们追求长远利益的动力, 而只有追求长远利益的人才会讲求信用。如果产权不清, 市场主体就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也不可能从信用中获取利益, 因而也就没有讲求信用的动力和压力。因此要实现信用制度, 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产权制度, 使产权制度明晰化和合理化。通过法律将市场主体、市场主体的权利利益、客体的保护范围、市场主体的义务责任确定化, 自然会促使市场主体重视兑现自己的承诺;其次, 要建立高度发达透明的信用信息体系。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 信用已经信息化, 信用信息化的必然结果就是信用从封闭走向公开。目前我国市场信用度低、合同履约率低、失信和欺诈现象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由于市场主体对相对方的信用信息缺乏正常获取渠道以及信用不灵、信用失真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水平, 就必须建立实现信息公开的法律规则, 以最大限度地“纠正信息不对称”。运用法律增加失信行为的成本, 当失信的收益大于成本时, 守信决不会是交易各方的选择。

如果能够通过法治和信用的互动, 使得各经济主体不仅将诚实信用作为追求其价值最大化的手段, 更内化为其本身的信仰和理念, 则真正实现了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完美统一。

二、建立诚信社会面临的法制环境制约

建立诚信社会是在我国现有法律制度环境中进行的, 考察我国和各省市地方现有的法律制度资源, 无论是立法, 还是执法和司法实际, 均远远不能适应建立诚信社会对法制环境的需求。

1. 国家立法缺乏统一的信用专项法律体系。

我国现有法律制度虽然大都已将诚实信用作为市场主体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并围绕这一原则, 规定了相关信用规则, 但仍缺乏系统的、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法律规定。

2. 现有法规规章中, 行政许可审批繁杂、部门利益倾向严重, 加大了建立诚信社会的制度成本。

现行的法规和规章虽然大多是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制定的, 但由于起草者基本都是政府职能部门, 使得许多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含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3. 行政执法混乱随意, 司法案件久拖不决, 决而难执行, 制约了诚信社会的建立。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 我们初步建成了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法律体系, 基本做到了“有法不依”, 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法可依, 执法不严, 违法不究”。其突出表现是司法腐败, 执法不公, 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严重。

从司法案件来看, 一些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当中, 对失信者的失信行为打击不力, 执法不严, 有意偏向本地当事人, 而不是依法公平对待本地当事人和外地当事人, 打官司变成了打“关系”。

从行政执法看, 仍然是人治大于法治。一些行政执法人员执法随意性大, 有的滥用职权, 有的任意放弃职权, 凡是符合自己意愿的就办, 不符合自己意愿的就坚决不办;执法中“吃、拿、卡、要”问题突出, 乱伸手、乱收费、乱罚款屡禁不止:有的地方政府为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和走私行为充当保护伞, 支持本地企业搞假破产逃避债务, 给农民打白条长期不能兑现。办事环节多, 手续繁杂, 效率低下, 服务水平差。这些严重影响了开放、公平、公正、诚信的市场环境的建立。

4. 中介服务机制不健全, 缺乏规范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

由于缺乏法定的信息收集途径, 有关市场主体的信用信息透明度比较低。目前, 企业经营行为和信用方面的相关记录和监督通常掌握在工商、财政、税务、技术监督部门、银行、法院、海关、公安等不同部门中, 这些部门各自为营, 相互之间缺乏协作, 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在信息采集时困难重重, 信用信息的获取既不充分, 也不完整, 以致信用调查和信用评估缺乏严肃性和权威性, 市场不能发挥对信用状况的奖惩作用。

三、建立诚信社会法制环境的项目选择

1. 加快信用立法, 构建诚信社会的法律保障体系

信用机制需要靠完善的法律制度建立。目前最紧迫的是要加强信用的立法工作, 制定有关信用信息使用方面的法规, 规范信用信息的征集、使用、披露、交流、管理和监督, 以实现创造一个信用开放和公平享有、使用信息的环境的目的。即使立法的条件不成熟, 也应出台相关的规章、规定, 做到在信用活动中, 有法可依。尤其是要切实确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 明确在市场经济中, 失信的法律边界是什么, 失信到什么程度将给予何种程度和何种形式的制裁, 使市场活动的主体对自己失信行为的后果有所预期, 从而不敢不讲信用, 不得不讲信用。

2. 建立信用信息体系

营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 让守信者有所得、失信者有所失, 首先就要知道市场主体是否守信用。如果谁守信用, 谁曾经失信的信息无从知晓, 交易的风险必然加大。在社会信用比较发达的国家, 每个公民都拥有一个终身有效的社会安全号。通过这个号码, 每人都有一份在资信公司保存的信用记录, 任何银行、公司或业务对象都可以付费查询。因此, 我们也要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 即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登记制度、信用评价制度、信用风险预警制度、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对市场主体进行终生信用记载, 使市场主体拥有自己的信用史, 使有不良行为记录者付出代价, 名誉扫地, 直至绳之以法, 最终使失信者代价远高于守信成本。要尽快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等现代高科技手段, 加强对信用信息的采集、整理、公布、交流, 实现信用信息资源共享。政府应当建立一个平台, 协助信息服务机构, 协调各相关部门, 互通并共享有关信用信息, 以确保信用信息的充分、完整、真实、透明、公开。

3. 改善执法, 保证依法行政和司法公开

公正的执法环境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的集中体现。没有良好的执法和司法环境, 投资者就会望而却步, 经营者心有余悸, 诉讼者心力交瘁, 就会使社会降低对国家建设与生产经营的热情和积极性。

第一、推进依法行政, 建立信用政府。我国自古就有“以吏为师”之说, 政府的信用决定着整个社会信用的导向, 如果政府不守信, 市场主体就会对未来缺乏稳定预期, 就越追求短期利益, 自然谈不上讲信用。没有规范的政府信用, 就没有规范的市场信用。政府信用体系建设的途径:一是转变政府职能, 规范政府行为, 变无限制政府为有限制政府, 变为所欲为的政府为为所必为的政府。二是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引导国民经济发展方向, 实行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 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三是提高政府决策的法制化和透明度。随着行政环境的日益复杂, 社会各方面对各级政府的行政决策、行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决策者要高度重视政府决策的法治化, 建立一个良好的规划、决策的法治机制, 依法规范政府的行为, 必须尽可能多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尽可能地保证决策本身的科学性、合法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避免主观性、随意性和“长官意志”, 将决策失误降低到最低限度。四是坚持依法行政, 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能否严格、公正地执行, 是对社会公众活生生的教材, 直接影响到公众对法律的信任, 一旦对法律这样一种社会信用最后的防线都产生心理动摇, 则信用体系建立的价值便无从谈起。

第二、公正司法, 确保案件实体和程序公正。司法机关是法律得以实施的最后一道关口, 当然应当成为保护信用关系的最重要防线。因此, 司法必须公平、公正, 惩恶扬善, 实现社会的正义。应强调的是, 在建立、健全信用机制方面, 我国不是毫无制度规则。我国已经制定的《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商业银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 均有大量的信用规则, 问题是这些规则实践中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我们在建立诚信社会的过程中, 首先应发挥已有法律的作用, 将已有的信用规则真正落实到位, 并在此基础上走逐步完善之路。审判机关在审理案件中, 必须真正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保证已有法律的贯彻落实, 使法律真正起到惩罚和警戒作用。要坚持审务公开, 切实增强审判过程的透明度, 以程序公正保证实体公正。要坚持做到快收、快审、快结, 缩短诉讼周期严格依法办案, 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 最大限度地降低当事人的诉讼费用和法院的执行成本。

第三、建设一支高效廉洁的执法队伍。伯尔曼曾说, 在法治社会中, “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当法律得到民众的普遍尊崇和自觉遵守, 法律的权威至高无上时, 整个社会的信用度必然大幅提升。执法公正实际上就是在建立民众对法律的信任度。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立法、司法、行政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树立“执法为民”的执法理念, 强化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提高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与此同时, 还要加大法治宣传力度, 使全体公民信仰法律, 在全社会树立“诚信”的正确意识, 奠定建立诚信社会的法制环境基础。

4. 建立、健全信用中介服务市场, 为建立诚信社会提供墓本保障。

要尽快建立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设立及准入制度、规定信用信息服务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及其职责、确立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行为准则及法律责任、完善信用信息监督机制。通过规范和促进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业务, 为社会提供有效的信用信息服务, 从而建立对各种市场主体信用状况的社会监督机制, 改善社会信用环境。有必要强调的是, 从国外信用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 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宜精不宜多, 重要的是建立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权威度, 我们应当借鉴。

5. 强化对社会成员进行信用道德观念的教育

在现代社会, 伦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但是一个法律问题, 更是一个道德问题。英国著名法学家哈特认为:“如果一个规则体系强加于什么人, 那么, 就必须有足够的成员自觉接受它;没有他们的自愿合作, 这种强制的权威、法律和政府的强制力就不能建立起来。”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是社会公认的价值理念和传统文化习惯, 通过人们的自律, 对经济、社会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力。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 都要高度重视对公民的教育引导, 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所以, 要提高市场经济领域的信用水平, 不仅要抓信用的法制建设, 还必须抓信用的道德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 个人信用观念和对信用的认知程度, 是一个社会整体素质水平的反映, 我们要树立“信用社会”的形象, 最终还有赖于全民社会信用的提高。而信用观念的养成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只有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才能化作自觉的行动。因此, 我们要建立、健全诚信教育宣传体系, 利用各种宣传手段, 进行诚信教育, 形成人人讲诚信、以诚信为荣、失信为耻的社会氛围。

8.用正能量重建社会诚信 篇八

建设诚信中国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

在一千多名受访者中,有360多位选择了“各个行业要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小康》杂志连续第八年发布中国全面小康信用指数的时候,这一信息所蕴含的“正能量”,颇让人为之振奋。虽然公众对政府信用比较担心,但受访者却并不认为诚信中国的建设应该从政府抓起,“政府执法和监管要公正透明、有力度”(33.7%)仅排在“建设诚信中国最有效的五种方式”中的第二位,“各个行业要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36.6%)排名第一,“通过学校的教育改革,加强公民道德建设”(15.5%)列第三位,接下来才是“加强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和“加强民间和公共舆论的导向作用”(均为7.1%)。

当下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在新的社会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完善时,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进步,一种追求公开、透明、公正的社会心态在某种程度上“倒逼”着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在行为上必须透明、公开。但同时也需公民自身参与其中。从抽样调查的选择能看到,大多数人期待从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或行业出发,重建社会诚信,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正能量的积聚,也应该正视这种正能量所产生的效益。

用正能量重建社会诚信,并不意味要唱着高调感动中国,而只需要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体系中维系最基本的道德伦理,坚守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原则。比如,商人不售假货,艺人不能假唱,教师不说假话,记者不做假新闻。对一些坏的现象说“不”,即意味着对一些好的原则说“是”。医、食、住、行,倘若这些接触民众最多的行业,都能遵循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就会使社会整体的诚信度直线上升。

用正能量重建社会诚信,也并非要求企业放弃利益追求慈善,而只需创造财富,取之有道。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信用经济”,没有信任就没有市场,就没有市场经济。现在的市场失范,其本质就是信用失范。比如,最近“史上最惨烈”的电商价格战,以忽悠消费者的方式收场,赌输的恐怕是企业的信用。企业所能创造的正能量,不仅在于引领他的员工,而且在于他所服务的消费者,他所创造的消费社会。

用正能量重建社会诚信,也并非要让政府变成万能的上帝,而只是要让政府公信力成为社会信任的基础。比如三公消费的公开,比如政府预算的公开,刺耳的责骂声事实上要远超过虚假的赞美声。无可否认,这就是一种正能量,越是市场化的社会,越需要政府公开、透明、公正。这种对于官员权力的约束和限制,正是政府诚信不断进步的证明。

只有在一个有规则的社会中,才会激发出人们更多的创造力,也才会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创造更有价值的群体生活。最大多数群体正能量的发挥,才能最终搭建起以政府信用为表率、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

上一篇:论韩寒现象中国教育的影响下一篇:关于保护动物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