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改革5则范文

2024-09-19

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改革5则范文(精选9篇)

1.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改革5则范文 篇一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 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策略及应用

在新教学理念下,教师地理课堂教学应突出三点,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教学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理念和力求学习方式的优化的教师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探讨新课程的教学特点(即内容活化、创新的教学过程;学生思考、体验的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发展的教学过程)和必须探讨构建与教学过程相应的教学设计。我经过近几年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实践,觉得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能更好体现新课程理念,并摸索出一些经验和做法:

一、新课程理念下,构建与教学过程相匹配的教学设计要求 从广义上讲,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对解决方法进行试行、评价试行的结果,并在评价的基础上修改解决方法的过程”,目的是“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是为了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显现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是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的,那么就必须构建与教学过程本质特点相匹配的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必须是对高中地理课程的第二次开发: 课程内容是学生求得快速发展的主要“信息源”,对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进行任务分析已成为现代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目的是教学内容要适合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由于地区不同、1 学校不同、甚至同一班级的学生也不同,学生不仅在认知方面存在差异,而且在心理动作、情感态度和人际关系交往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新课程内容并不是对每一个学生都具有适应性。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在对教学背景进行从宏观和微观在两方面考虑,并结合对学生初始能力的诊断性评价的反馈信息,对开发出来的课程进行必要的再“开发”,即二次开发——对新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合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增删和重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成不变的“复制”教科书上的内容。

2.教学设计的内容必须是知情合一的统一体:

传统的教学设计过分注重学生的部分智力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学生发展所必须的其他智力因素。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分析往往只设计各知识点及组成的知识结构等因素,而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具有促进作用的因素考虑很少,如兴趣、动机、意志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这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是不利的。《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挖掘有关情感和能力等方面因素,使教学设计的内容成为“知情合一”的统一体,从而通过教学过程展开,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同时能获得积极的生活情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在此基 2 础上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最后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教学设计的“成果”必须是一个指导性的动态方案: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师的教和书为本位,从教师主观判断或经验出发,侧重于教学过程的程序化,特别是细节化的准备。一般来说,是一个倾向于“静态”的计划性设计,只适应教师单向的“传递”活动,不能适应交互动态的真实教学过程。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使师生达到“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效果,现代整合的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本位,从学生学习实际状况出发,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注重于教学策略、特别是多种教学思路的设计,为教学过程的动态创造条件,使其具有指导性的“动态方案”(弹性化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可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再作出详细的、适时的动态调整。从而弥补原教学流程的缺陷。

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高中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策略

信息技术整合了高中地理教学,促进了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的变革,带来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高等变革。计算机技术整合于高中地理教学,将创造多种多样的适应和满足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策略。笔者基于多媒体和网络课堂教学实践,根据新课程理念构建地理教学设计要求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及地理学科自身的综合性、开发性、3 区域性、实践性特点,遵循学生主体、知识建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结论开放、评价灵活等原则,自己摸索出一些在网络和多媒体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策略。现把现高中教材地理知识按表述形式分四类:程序性知识(即地理原理、规律)、陈述性知识、应用性知识和典型案例分析。不同类型的知识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也不相同。现以高中地理为例,针对不同类型的地理知识,采取以下不同的教学设计策略:

1.问题——探究式教学设计策略:这种策略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主要适用于程序性知识,如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月相及其变化、大气的热量状况、大气运动、全球性大气环流、气候形成及变化、常见天气系统、海水温度盐度分布规律及原因、海水运动、地壳运动、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城市化特点、工业地域形成、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环境问题的成因、区域地理环境形成原因等。应用地理信息资源中现有的信息、素材库设计具体教学步骤。步骤如下:

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发现)问题——学生进入情境自主学习思考——有些问题协作学习(分组讨论、交流)——师生总结得出结论(最佳)——课堂反馈(效果评价)——课堂延伸(课下学习探讨)。这种设计将教学内容中的地理事物、情景、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利于突破重难点,利于学生理解和认识地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此种设计 4 仍然关注学生群体,缺乏对个性的关注,易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现象。

2.网络化学习设计策略:在网络教室,学生根据需要自行使用教师提供的地理教学资源学习,教师在主机上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即时辅导。这种设计适用于陈述性的地理知识,如人类认识的宇宙、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日月地关系、大气组成及垂直分层、大气环境保护、土壤和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资源、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陆地自然资源、气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工农业区位因素、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化过程中出现问题、人类活动地域联系方式、电子通信、影响人口数量、素质、迁移因素、旅游资源及景观观欣赏、文化源地和文化区、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综合国力竞争、资源跨区域调配、区域地理环境背景、区域国土整治成功措施(荒漠花、水土流失、三峡移民、中低产田治理、西南交通建设、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建设、海岛开发保护)等。

教学设计步骤:教师提前教材分析、课件设计、明确学习目标→资源呈现,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查询信息资料学习→监控指导学生整理分析信息→焦点问题相互交流→反馈评价教师归纳总结。这种教学设计策略使学生从自己的特点出发,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全体学生跟着教师统一内容、进度、程序的形 5 式,更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但此种设计也有缺陷,在运用上易受多方面限制,对硬件设备、教学软件及教师监控能力要求较高,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一定要求。

3.交互——讨论设计策略:主要是师生、生生利用网络上的交流工具实现在线和离线讨论。教师不再是课堂活动的完全控制者,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教师主要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学生个体回小组跟着计算机屏幕出现的问题操作、思考、讨论,教师观察进程并及时解答遇到问题,对有共性问题组织全体讨论或解释说明。适用于应用性的地理知识,如农业、工业区位选择、城市区位选择、交通运输点和线、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的区位选择、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环境问题的解决、环境人口容量估计、人口数量、素质、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城市合理规划、文化空间扩散类型、旅游活动怎样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三峡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利与弊、解决对策、地外文明是否存在、温室效应的利与弊、沙尘暴的利弊、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气候的影响等。

这些知识在课堂教学设计步骤:教师明确活动主题和目标引导监控→学生分析教学信息(对象)→设计不同实例的操作脚本→设计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信息源→操作中相互切磋回答、交流、教师指导→学生展示结果(说明理由)→教师总结。这种设计借助网上平台,学生可克服心理障碍,畅所欲言,可以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做出决策的能力和对各种地区实际情况做出统 6 筹安排的能力。但教师引导监控非常重要,因为要保证学生讨论和发言能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防止偏离主题和浪费时间。

4.实际操作设计策略:教师课前分析案例,搜取整理相同案例资料信息,设计网页课件,提出问题,大家共同分析操作。适用于新教材的典型案例分析,如具体地区气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世界农业地域类型、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交通运输具体点、线的区位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具体城市规划、具体景观欣赏及评价、中国不同区域综合整治的方法等。利用资源库中原来教材案例的资料、补充信息内容和相类似的不同案例信息资料。

设计教学步骤:展示案例(掌握案例信息内容)→讨论分析案例具体内容→透过现象归纳这种案例知识原理(规律)→利用其他事例证明原理(规律)→学生能举一反三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设计能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发展他们创造性思维并提高学生运用地理规律进行实践的能力。

三、课堂教学设计策略实例(网络化)

教学内容:高一地理上册“3.2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课前准备:在局域网环境下的网络教室里,从网上收集并下载相关资料,分多个专题制作成网页课件。

课堂过程:

„过程一‟通过视频动画演示,地球表面有山地、丘陵、有平原、高原、盆地,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你知道,这高低起伏 7 的地表是怎么形成的呢?它们是一成不变的吗?(华北平原的实例)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节的知识要点。

„过程二‟在教师引导下登录网页,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料自主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基本知识掌握的基础上,选择性地学习,即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迅速浏览,预习中对不懂的地方进行认真查阅、思考。教师通过计算机监控学生的学习活动,有针对性地适时指导。

„过程三‟自学中仍然不能解决的,通过小组讨论解决疑难。(此为本节课的核心)

„过程四‟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师对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点拨并适时拓展知识,对学生的表现作适当的评价。

„过程五‟学习中仍存在的疑难问题可以登陆讨论区,或在BBS论坛中发表看法。

这种充满创新情趣的授课,改变了以往教师精心表演、学生苦心陪伴的被动学习情况,探索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新途径,因而深得学生欢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进而形成主动学习动机。

四、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策略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1.在新课程理念要求下,运用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其目的是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无论采用哪种教学 8 设计,采用何种课件最为重要,它关系到教学过程实施的成败。因此课件制作和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遵循教学性原则,即围绕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资源,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表现形式;遵循控制性原则,即课件要有良好的操作界面、良好的交互性、容错性、操作简便灵活,便于控制;遵循简约性原则,投影的画面要符合学生视觉心理,布局突出重点,减少无用信息的干扰,在色彩、音响、内容的切入、退出、运动设计上应简约;遵循科学性原则,即原理要正确、细节要深化,允许夸张但力求准确;遵循艺术性原则,在前四个原则的基础上,尽量使画面美观、逼真、流畅、实现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

2.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在整合过程中,符合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但与传统教学相比,传统教学优点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及时肯定、认同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是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的成绩,提高学习积极性。但整合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降低学习效率,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对于缺乏自控力的学生是低效率的,网络使用很容易造型横学生的“信息迷失”,无法专心学习。因此运用网络教学设计时,要求教师有控制学生和观察学生能力(班容量大的更应加强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修正,使全体学生能高效率的完成学习过程,真正实现设计要求。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感到:在新的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结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教学设计策略在整 9 合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同的教学设计策略各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恰当的结合,可充分发挥优势,使教学过程取得最佳效果。

以上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总结,有不对的地方请专家和同行们给予批评和指正。

内 容 提 要

在新教学理念下,教师地理课堂教学应突出三点,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教学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理念和力求学习方式的优化的教师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探讨新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必须探讨构建与教学过程相应的教学设计。我经过近几年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实践,觉得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能更好体现新课程理念,并摸索出一些经验和做法:

一、新课程理念下,构建与教学过程相匹配的教学设计要求

1.教学设计必须是对高中地理课程的第二次开发 2.教学设计的内容必须是知情合一的统一体 3.教学设计的“成果”必须是一个指导性的动态方案

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高中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策略

1.问题——探究式教学设计策略 2.网络化学习设计策略 3.交互——讨论设计策略 4.实际操作设计策略

三、课堂教学设计策略实例(网络化)

教学内容:高一地理上册“3.2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四、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策略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1.课件制作和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2.教师要有效控制学生学习效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 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策略及应用

大良中学

李建芹

2005.12

2.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篇二

一、 构建高中生发展平台

“英语课程教学的共同基础不仅是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基础,也包括情感态度基础、学习能力基础和文化意识的基础,没有了这些,英语学习也就没有了持久的驱动力。”本理念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及就业创造条件,并使其具备基本的语言素养。高中英语新课程根据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及学习发展的需要,在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学生用英语进行跨学科学习做好准备;为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构建平台。这一理念遵从了以人为主导的人文主义教育方向,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要和人的自我发展需求。高中英语学习方式优化也要基于学生的发展,使优化朝着更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方向发展。

二、 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优化学习方式就是要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尽最大可能完善,使其产生最佳效率,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要求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助于优化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使他们改变过去传统的被动的、机械训练式的学习方式,而采用主动、体验、合作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更加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强调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有助于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媒体和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并形成适合个体发展的学习方式。此理念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采用启发和开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逐步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三、 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

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要求高中英语课程多样化,具有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多样化的高中英语课程既要关注社会发展的需求,也要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让学生从中学会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课程应力求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在选择中提高规划人生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确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也是本次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此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不仅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还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及潜能的发展,注重课程的选择性。在此理念的引导下,会使各地方以及各学校在课程内容、教材编排及课时安排上有一定的选择余地,使课程更加适合不同地点不同学校的发展需要。新课程具有选择性,立足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需要,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当然学习方式亦不可单一化,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式,使学习达到最优化状态。

四、 关注高中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学生的情感是高中英语新课程需要关注的。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将能促进他们更好地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相反,学生的情感若是消极的将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可见,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所以,要在学生中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情感,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他们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他们利用英语进行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此理念关注学生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了教育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对学习方式的优化亦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更好地使其学习方式得以优化。

五、 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

正确有效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英语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教学评价,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效的教学评价应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使评价标准的多样化的、多角度的来评价学生和让学生评价自己和同伴的学习;运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评价手段有助于全面、公正、客观,更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与反思,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不断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完善后的教学评价将打破以考试为标准的单一的评价方式,通过评价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随着评价体系的完善得以优化。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现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全新的课程体系、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的作用下,将给高中英语教学带来正确的发展方向,给学习方式的优化带来明确的指向航标。这五大基本理念既强调重视语言学习的基础性和语言运用的灵活性,也强调关注学生人格发展的全面性和综合性。由此可以看出,要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提倡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3.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改革5则范文 篇三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内涵

1、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2、面向每一位学生。

基础教育是国民的奠基工程,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

3、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4.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改革5则范文 篇四

来源:教师投稿 | 点击数:1707 | 发布时间:2008年04月14日 | 修改时间: 2008年04月14日在新课程理念下,英语语法还要不要学?要怎样学?应该说,这是困扰很多英语教师的一个老话题。

毋庸置疑,对于把英语作为外语的中国学生来说,很少人会有学习英语的优化环境,习得理论便很难奏效,因而,从语法上入手,便不失为一种相对的捷径了。

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提倡学以致用。所以,在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过程,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力求把语言形式、意义和用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基于此因,笔者设计和实际操作了一个语法教学案例,特呈托与下,以求能与同仁商榷。语法项目:宾语补足语

教学目标:宾语补足语的认知与掌握

教学过程:呈现(认知)——辨识(发现与探究)——归纳(分类梳理)——巩固(学以致用)

Ⅰ.从教材例句入手,从认知到理解过渡

1.认知——辩识

简短地对宾语补足语的概念交代之后,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学过的带有宾语补足语的句子,使学生初步认知宾语补足语的形式和结构。这一步的关键是鼓励同学们感知和发现,而不是直接告之答案。

Now when people refer to England you find Wales included as well.So to their surprise the three countries found themselves united.They were going to get Ireland connected to the other three.I raised my voice to make myself heard.2.辩识——拓展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过去分词作宾语补足语的用法,引导式地列出其他常接宾语补足语的动词:

have, get, make, leave等带有“致使”含义的动词。

see, hear, watch, feel, think, find, notice, observe等表示感觉和心理状态的动词。

like, want, wish, order等表示“希望”、“要求”等含义的动词。

3.拓展——理解

再以口头或笔头翻译的形式,给出学生一些具体实例,让学生练习的同时,推动其学习认知、理解到运用的过程。

He painted the wall white.They named their daughter Mary.Please make yourself at home.Don’t leave me behind.She smelt something burning and saw some smoke rising

Yesterday she had her wallet stolen when she was doing shopping.If I get further information, I’ll get you informed.When I came into the classroom, I found it cleaned.4.梳理——总结

引导学生思考以往学过的一些有关其它宾语补足语的用法,引出“with+宾语+补语”的结构,运用知识迁移,拓宽思路,总结规律。

这时,我认为用Power point显示给学生含有with 符合宾语的句子效果更好。因为其步骤能够分层次体现出来。在放映的过程中,如果有学生不清楚,还能达到启发或引导的作用。

I went out with the window open.(形容词作宾补)

He was working there with only a shirt on.(副词作宾补)She said good-bye with tears in her eyes.(介词短语作宾补)With nothing to do, I went out for a walk.(不定式作宾补)With all the work finished, they hurried back home for lunch.(过去分词作宾补)

With so many people communicating in English every day, we can see that it will b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English.(现在分词作宾补)

Ⅱ.注重语法意义的练习,专项巩固

经过总结规律,学生已明白并基本会灵活运用这一语法知识,我便创设了四个情景,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句子层面的操练:

1.What will you do when your hair is long?

2.Your bicycle is broken.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3.National Day is coming.You have no time to arrange your trip to Shanghai.What can you do?

4.You had many photos taken when you were in Europe.But you can’t still show them to your friends now, why?

口头的操练完成,便可以笔头的形式强化:

1.当我到家时,我发现窗户打破了。

2.昨天我把房间清扫干净了。

3.我看见那个孩子让人打了。

4.星期天我得让人把电脑修一下。

5.他将给女儿做一次X光透视。

6.他到家时,发现门被锁了。

Ⅲ.注重语用层面的练习,灵活运用

此时,我便指导学生造句或语篇接龙,鼓励他们运用所学语法知识进行真实交际和语篇层面的运用。(Make up a story, using as many past participles as possible.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 is as follows:)

A: One day, Mr.and Mrs.Smith came back home from work very late.When they entered their house, to their surprise, they found„.B: The city found itself flooded over a night.So many terrified people were walking on the water-covered road.They found a frightened girl near a pub, trembling.All the drivers found their car engines„.C: „

评价与反思:

这节语法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宾语补足语的用法,重点是过去分词作宾补的用法。还拓展了with 复合结构。整节课的教学活动都能从学生的学习,感知,探究的角度去操作,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完整,流畅。设计也不同于传统的语法课,较有创意。

在课堂上,摆脱了传统语法教学中教师要扮演语法讲解者的角色,积极地引导、启发,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和语境感知语言,发现规律,鼓励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运用语言,使学生对语法意义,功能和运用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另外,在设计教学时,不仅关注单句层面上练习和应用,而且注意到语篇层面上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但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的参与面还不够,我将为此作进一步的探究。

5.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篇五

一、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目标之一课程功能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目标之二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1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现状

 学科课程与必修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经验课程与选修课程微乎其微  各科之间比重失衡(语文,数学高于日韩,科学和体育与健康则低) 课程内容繁难偏旧

难:就是课程目标要求过高,教材难度过大,有些学科内容过深,不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学生对所学知识难于理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起来往往事倍功半。偏:就是偏于知识传授,偏到考试科目上,考试出偏题、怪题,各学科缺乏联系,忽视了基础教育广而博的特征。

旧:就是课程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现代科技、经济、社会的新知识和新进展。繁:就是课程内容繁多、重复,有些内容甚至带有繁琐和形式主义色彩,不必要地加上一些形容词、名词,使简单的命题复杂化,学生难于理解。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5设置“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 从小学3年级起开设,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包括信息技术)。

1.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

① 自然现象和问题的研究

② 社会研究

2.社会实践学习

① 社会服务活动

② 社会考察活动

③ 社会公益活动

3.生活学习

①生活技能的训练活动

②生活科技与创造活动目标之三课程内容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目标之四课程实施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一、主动性。

二、独立性。

三、独特性。

四、体验性。

五、问题性。

目标之五课程评价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目标之六课程管理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会:动手操作

2、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只有在学生自主的活动中才能进行。

3、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成长无法代替,发展必须主动

4、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

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新

1.新课程目标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

2.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人文化、综合化与生活化发展成为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3.新课程实施中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新体育课程理念之一,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关键在于要将新体育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教学行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大面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是新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课程改革的目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

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

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二、新课程的目标定位

1.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2.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3.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

五、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2.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倡导学生要富有个性的学习。

4.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一:以人为本,育人为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二: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三: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平等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四: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五:树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观。

6.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篇六

关键词:传统教育;新课程标准;课程理念

一、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观念

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应试教育,并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新课程标准出台后要求教师要更注重在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而不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去注意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而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组时,求解方程式,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只要求学生把题目做對就可以了,并不关注学生做题的过程,而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更要去关注学生究竟采用的是哪种解题方法,是加减消元法还是代入消元法,使用代入法的同学是否掌握了加减消元法,使用加减消元法的同学是否掌握了代入消元法。总的来说就是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教师更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师们要去追求的教学目标。

二、新的课程标准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进行讲述,一节课下来腰酸背痛,板书写了好几黑板,教学效果却微乎其微。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之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起主导性作用,教师辅助教学,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的课堂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要比传统的教师起主导作用强得多。例如:抛物线y=ax2+bx+c顶点为C(1,-3)与x轴交于点A(-1,0)和点B两处,求抛物线的方程式,教师觉得最重要的是利用已知两点求出x,y的值得出最终的结果,而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如何画出这个抛物线,画出抛物线了才能够对题目进行正确的解答,所以教师就不能在课堂上只关注结果,而是要把解题的详细过程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再遇到类似题目的时候学会解题的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学习的结果,那么教学的效果比传统的教学也就理想很多。

三、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积极地对学生作出评价

在一堂课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缺少不了互动的,无论是提问中还是让学生做题的过程中,互动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互动过后,教师就要对学生的表现积极地作出评价,评价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的历程和知识接收的效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所以,评价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教师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呢?首先教师不能只看到学生反馈的结果,结果往往并不能代表学生学习的一个程度,而要关注学生解答的这个过程,对过程进行针对性指导,对于学生答得不是特别好的地方,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与学生进行商讨,对于学生答得比较好的地方,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对课堂及时地作出评价,发现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不等式的性质时,大家都知道若a≥b,那么a+c≥b+c,那么教师检验学生不等式的学习效果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举例来印证是否真的掌握了这门知识,及时对学生作出评价,以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初中时期的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兴趣,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写画画,一节课下来,教师疲惫,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拿出事先准备好的PPT,根据PPT进行讲解,学生可以根据重点、难点即时叫停,教师再针对特定内容进行具体讲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并不是不再需要黑板粉笔,而是采取多媒体与黑板结合的模式,解放教师的劳动力,也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更有趣味性。

对于初中时期的学生而言,处于叛逆期,不喜欢死板的课堂氛围。那么,我们的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就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发展,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的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目标,创造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即时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评价来检测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新的课程标准理念的实施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至于如何去践行这个理念,也需要教师去慢慢研究。

参考文献:

7.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解读,吴波 篇七

一、课程标准的涵义: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课程标准”是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的要求。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基本的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及的。

二、课程标准的功能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的、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三、课程性质

外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英语是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语种之一。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保证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五、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1、语言技能:听说读写

2、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

3、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4、情感态度: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国际视野

8.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改革5则范文 篇八

沈玲娣

http:///Article/ShowInfo.asp?InfoID=309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当前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特点。就小学英语学科价值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北京市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对推进小学英语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提出了具有实用性的建议。本文还对小学生学习外语的特点、学习方式的变化对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以及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等方面也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主题词:小学英语

发展趋势

思考与启示

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发展趋势与实施途径

一、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发展趋势

(一)小学外语教学发展的背景

在小学阶段设立外语必修课已经成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个国家政府和教育部门所关注和积极发展的一个热点,没有设置小学外语课程的国家纷纷开始着手设置课程,已开设小学外语课程的国家则在进一步降低开设课程年龄的同时,进行第二外语和第三外语开设时间和语种设置方面的研究。例如在欧洲,欧盟各国政府认为外语水平是促进成员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与发展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要求其公民至少掌握一门至两门其他成员国的语言。目前很多欧洲国家的外语教育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少国家已经开始尝试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其开设第一门外语,从中学起开设第二门外语,以保证学生学习外语的时间、机会和两种外语能力的形成。在亚洲,新加坡政府在60年代至90年代的改革中提出要成为一个全民双语国家。总之,进入二十一世纪,开展小学外语教育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为国家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培养新世纪跨文化人才的战略目标之一。与此同时,人们重新审视外语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对外语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也有了新的认识。各个国家都充分认识到外语教育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使学生能说几句外国语,而是为了今后地球村的公民在多元政治和多元文化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做准备;是使新一代的公民能够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和知识进一步创造财富,为促进国际理解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作贡献的必要条件。在我国,外语教学,特别是小学外语教学从未像进入21世纪后的今天这样引人瞩目,这样受到教育领导部门、广大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如此深切的关注。因为对于个人来说,外语已成为个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的重要手段,学习和使用外语已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国家来说,已经成为国际交往与国内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2001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该意见要求全国乡镇以上小学从三年级逐步开设英语课程。

在这一大背景下,外语教育,特别是小学外语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发挥外语教育在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我们有必要对小学英语课程价值、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及其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二)小学外语学科价值与学生发展

从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在对对低龄外语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的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国内外外语教学界对小学外语课程价值方面取得了以下基本共识: 首先,在儿童阶段学习外语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对世界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价值。学生学习了一门外语,就等于打开了一扇通往新的世界与文化的大门,他们可以了解到异国的文化与社会,通过学习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可以使学生学会处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形成开放和包容的性格,使他们视野开阔,心胸豁达宽容。

第二,外语学习可以将孩子领入一个新的声音世界,带来积极的情感和新的发现,对孩子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外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模拟交际、真实交际、双人学习、小组学习诸项活动,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经历。

第三,外语学习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学习外语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有意识地生成和输出新的语言。学生在通过体验、比较、分析和理解等方式学习外语的同时,可以促进其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地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大量研究表明,会两门或两门以上语言的人比只会一种语言的人在智力发展上更具优势。第四,小学外语课程的真正目的不仅仅在语言能力上,也在学生的态度发展和对自我的认识上。学习外语也是磨砺意志的过程,学生需要克服遗忘、需要学会表达和表现自己,同时还要学会如何与他人交流和合作,这些有助于学生自我心理的调节,发展积极学习和大胆实践的主动精神。

(三)小学英语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随着小学英语课程的逐渐普及,国内外小学英语教学和研究越来越受到外语界的关注,近年来的研究和探索主要呈以下发展趋势: 1.在课程目标上呈现多元化

新的外语课程观从单一的学科教育为目标向以全人教育为目标转变。英语教育追求的结果不仅仅是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而且要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在情感、素养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小学英语教学是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的启蒙阶段,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是他们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而兴趣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效果,取决于他们能否获得成就感。所以小学英语教育在教学

目标上倡导把语言与情感、语言与态度、语言与文化、语言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2.在教学观念上强调语言的运用

在教学观念上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转变。小学英语教学特别强调语言环境的创设,提倡充分利用和开发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创设生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强调学生能用所学的语言做事情,提倡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学以致用的语言教学观。同时注重将语言学习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使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文化意识和合作精神。

3.在教学方法上倡导活动式任务型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上,从单一的机械模仿训练和语法讲解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向活动式任务型教学模式转变。强调学生必须通过积极的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的尝试和创造来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小学英语教学要从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形式,通过听、做、说、唱、玩、演、读、写和视听等语言学习方式,达到激发兴趣、形成语感和培养初步的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4.在课程评价上倡导评价的多元性和评价功能的激励作用

在课程评价上从单一的针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知识性测试向关注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多样化评价方式转变。从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向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转变,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参与的积极性、努力的程度、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的精神等。5.在课程资源上倡导多样性和多渠道

新的英语课程观强调多样性的课程资源对英语学习的意义,强调通过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在校学英语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外,还要积极地利用和开发其他课程资源,如广播电视节目、录影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网络资源、报刊杂志以及其他英语实践活动。

二、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实施创新教育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英语学习方式的特点

1、小学生感觉愉快和安全时学习的效率最高。因此,鼓励创建一种开放、和谐、积极互动的语言活动氛围,加大语言输入量,努力使教学活动产生浸润性的效果,即让学生愉快地在英语的环境之中自然地、不知不觉地吸收和操练,增强语感,不断提高英语听、说、读、写和用的能力。

2、语言的学习过程是理解意义和建构意义的过程。孩子需要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他们在自己的理解水平上参与学习过程,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应充分发挥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多采用pair work(双人活动),group work(小组活动)等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模仿、会话、表演、唱英语歌曲、说英语小韵文和诗歌,进行听写、对话、描述等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思维的发展。

3.小学生天生具有想象力,乐于参与,勇于创造。在利用活动式教学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要注意遵循语言能力形成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过程,采用全身活动反应tpr等体态语和玩、唱、做手工、角色表演等多种外显形式促进儿童语言技能的发展;同时通过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

4、小学生在体力和智力都参与的状态下学习效果最佳。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训练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活动中,培养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多种智能;同时发展学生在活动中的兴趣、态度等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主动参与的自主学习精神和学会与人合作的学习方式。5.小学生学习语言更趋向于整体体验和识记,而不是通过分析语言成分进行学习。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而在初学阶段,语言规则通常不能概括他们所接触到的语言,最常用的简单词汇往往在词形变化上,在发音上并不简单,也不一定符合读音规则。常用的语句在结构上或意义上,往往也复杂。为此,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上,要放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的习惯上。

6.小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鼓励和帮助。我们要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及时得到鼓励和肯定,从而及时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我能行”“我会做得更好”的信心和动机愿望、调动积极的情感态度投入到自主学习的过程之中,淡化结果,强调和更多的关注儿童参与学习的过程。

(二)尝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外语教学方式面临新的挑战。既要合理地继承传统的教学方式,又要重新认识外语教学的基本目标,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采用活动途径,创造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近年来,北京市小学英语教研人员和许多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遵循以上外语教学基本理念,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构建了多种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

1.体验学习

英语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更是一种实践和体验活动。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是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实践是体验学习的基本方式。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验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亲身经历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

儿童英语学习需要有情景体验,行动体验,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游戏体验,思维体验等。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倡导小学英语教学要采用活动途径正是基于儿童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和语言学习的规律提出的。体验学习改变了传统的以机械模仿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三年级“天气”一课时,利用录音模拟自然界天气的声音,让学生通过听声音猜天气,引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利用形体动作和实物,请学生表演天气,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创造思维能力;利用看局部图画猜天气,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局部事物的特征,判断是哪一种天气等。教师通过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将语言学习和观察、思维、想象以及创新等多种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学生眼睛在看,嘴巴在说,脑子在想,耳朵在听,在大量的肢体活动、动手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还形成了真实的交际,学生在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中,在合作学习的体验中,轻松愉快地进行着语言的学习与运用。2.探究学习

布鲁纳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与人类的认识过程有共同之处,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学习就是依*发现”,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事物,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学生要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这种探究-发现式教学虽然最初是为自然科学学科设计的,但后来逐渐推广到社会科学学科,同样适用于外语教学。在英语学习中,探究学习的本质就是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亲身的体验,主动获取知识或信息,应用知识或信息去解决问题,完成交际任务。目前很多教师正在积极尝试这种学习方式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四年级“职业”的话题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中的几位,有冰心、钟南山、成龙、杨利伟等。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画面中的人物是谁?他们分别是做什么工作的?学生说出这些杰出人物后,教师请他们说出这些人物的职业。当学生说不出时,小组同伴可以相互帮助,要想了解说出这些人物的工作或职业,学生可以到不同人物画像旁边的录音机里去找答案。听听录音中是如何介绍这位杰出人物的,并请学生找出相应的职业词,跟录音学习,之后请会说的学生教给大家认读这个词。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是带着问题通过各种渠道或途径去寻找答案和结果,是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

再比如,在“asking for help.”的故事学习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思考问题:画面中女孩是不是用脚在雪地上写了sos?妈妈躺在地上,女孩流着泪在给妈妈包扎,旁边是着火的飞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接下来教师请学生阅读故事,学生可以借助字典等工具自学,也可以展开小组讨论,提出问题,相互解答,共同寻找答案。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情景,让学生讨论求救的方法,达到读懂故事并拓展学习内容。学生在使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丰富了知识和经验,了解到更多的求救方法,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开阔了眼界。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主动利用获取的信息去解决问题,完成交际任务同时还获得了提高生存能力的体验。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为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提供了主体参与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创造出合作学习的有利条件,使学生在与同伴共同讨论、研究、分析、归纳、交际的实践活动中获得语言能力的提高。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型”的教学方式。jacobs认为外语教学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全班授课,二是分组活动(group work, pair work),三是个体学习。目前我国小学外语课堂教学中,全班授课是主导形式,个体学习难以实现。因此,分组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条件。合作学习以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更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以集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教学目标。

小学外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重点从两方面进行实践。l 情景教学(角色扮演)

情景教学在多年教学实践中证明,效果显著。情景教学的优势在于将学生置身于特定情景之中,创设自然的学习环境,有利于使学生体会语言的真实运用,调动学习兴趣,将抽象、枯燥的语言知识学习形象化、具体化。情景教学强调教学的“社会性”,即以社会情景为基础。教师创设的情景要贴近学生生活,话题、功能和语言知识一致,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尽可能真实,角色扮演活动有利于语言的实践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情景教学尽管已被大多数教师认同并采用,但在实际运用当中,仍有设计不合理、情景欠真实、活动流于表面、语言技能训练不落实等不足。因此,情景教学在未来教学方式改革中仍有待新的突破。l 任务型项目学习(task-based project)

任务型项目学习是任务型教学途径中的一种教学方式,他遵循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基本原理,只是在设计任务时,突出四个特点:(1)课上和课下相结合,不局限在课内;(2)以项目形式呈现,任务完成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二周至三个月均可);(3)以群体活动为主,个人学习为辅,共同完成任务。(4)强调具体分工、探究讨论、交流评价的学习过程。

任务型项目学习的研究和实践在小学刚刚起步,例如一些学校在小学六年级的一项task-based project就是用英文编辑出版一期墙报或报刊,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或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主题,明确分工,从收集资料、撰写文稿到打印、排版,最后完成墙报或报刊。

学生在完成这些项目学习时,全身心投入工作,他们要选材、编辑、制作电子文本、录像、展示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互相协作、评价,把注意力集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的同时,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正如著名研究task-based learning专家david nunan 所说:具有交互功能的任务学习可以激发学生把全部语言资源调动起来,把他们的语言知识发挥到顶点。由此我们看到,学生在完成各自的任务时发挥了他们最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了个性发展和合作学习,也体现了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和价值。完成每一、项任务无不需要他们动手实践,语言的应用也自然地体现在其中。可以说,这种学习过程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天地,三、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变化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新课程引发的课堂教学的变化,给教师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课堂教学情境的变化,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需要我们来重新认识对教师的角色的定位和重新思考对教师的评价。

(一)课堂教学情境的变化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情境强调教材的单一因素,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诸多因素的整合、互动和发展。新课程要求实现以下学习方式的转变:从学生各孤立的学习方式转向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从以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转向以体验探究式为主的学习,从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精讲多练式学习转向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的任务驱动型学习,从运用单一的教学媒体转向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进行的整合学习。课堂教学情境的变化还体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涉及语言知识本身,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要涉及文化、情感态度和跨学科知识;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的学科考试成绩和考试的结果,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评价的激励作用。这些变化使得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从单纯的课程执行者变成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来完成教学方案的设计,比如对教材的开发,相关资料的查询,教学情景的创设,课堂活动的组织等等。这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创造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是极大的挑战。

(二)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素质

传统课堂教学的知识信息主要来源于教师和课本。教师把课本提供的语言 知识准备好单方面传授给学生,然后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控制性练习,一切主动权操纵在教师手中。而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求采用互动的教学模式,提倡开放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通过预习、小组讨论等方式自学、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网查资料,通过讨论思考来参与课堂教学,学生获得了相当大的学习主动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当中有人会把不为教师所知的知识带到课堂上来,这对教师无疑是一种挑战,它打破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式的课堂教学规则,使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处于一种时时受到碰撞、挑战和激励的状态。这种状态要求教师不仅拥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知识储备,同时还应具备开放、敏感、豁达、幽默的品质和心态。

(三)学生评价的多元化与对教师的评价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评价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因此课堂上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知识传授的准确性和教学技巧运用的灵活性,忽视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实际获得,注重的是结果,而忽视过程。新课程倡导多元性和发展性的学生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包括知识、能力,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试卷的卷面成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对教师的评价要从审视教师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达到上述学习目标,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最优化的环境和服务为主要内容,即对教师的评价要从单一的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转向教师如何对待自己的教学对象、如何完善教学行为、如何开发课程教学资源等进行综合性评价。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的评价观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对推进小学英语课程的思考

(一)需要关注的问题

1.理念与行为的关系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新教材实验的推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变

化,但教师教学理念与行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越来越明显,教师们常常困惑与以往惯性教学与新课程教学之间。在教学实践中,当遇到问题时,许多教师或寄希望于专家的指点、寄希望于现成的经验和操作的程序可以借鉴,或自觉不自觉地走回老路。从中我们可以感到教师还缺乏对新课程理念和学科教学的深入思考,新的教育理念还没有真正落实,还没有变成教师的自觉的教学行为。2.时间与效率的关系

很多研究表明,直接接触外语的时间是取得外语学习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carrol(1975)认为,在众多的因素中,如智能、动机、态度、年龄、策略、时间等,时间是成功与否的重要的因素。vilke(1988)估计,要使一门外语达到一定的水平,1000小学的学习时间是必要的。因此,将外语提前到小学开设,尽管小学与中学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不同,但就有可能使学习的时间有所增加。小学开设外语课使中学能够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高层次的语言能力。这里的时间意义有两种概念,一种是指国家课程规定的周课时,另一种是指课堂开展学习的时间,即课堂时间是否得到高效利用的问题。这种时间概念受教师因素的影响,即教师的教学思想、方法、技巧、语言的能力、教学条件、教材设计等都会对时间的有效使用产生作用。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后者,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关键。

3.创新与基础的关系

新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倡导小学英语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和参与的教学

方式,旨在使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完成语言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但是,我们必须注意,语言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小学英语教学不仅应当体现开放、创新的特点,还应注意其学科的科学性。学生对英语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又感知到理解到熟练,再到运用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体现在教学结构上则应该是一个由呈现操练到归纳巩固到交际运用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有序的过程,从时间和空间上来说应当是可以缩短但不能跨越的过程。教学中,如果教师在呈现新的语言知识后没有组织学生进行足够的操练就过渡到运用阶段,那么课堂上学生就不可能有积极正确地反应,教学目标就不可能得以实现。同样,如果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的机械技能训练过多,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很难形成。因此学习方式的创新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学习的规律为依据,课堂互动的质量,而不是形式对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教师素质与课程推进的关系

上面谈到,教师不仅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还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在课程

决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教学中教师决定着课程内容的呈现顺序,决定着省略什么,强化什么,采用怎样的方式来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就是课程。教师的素质,教师的教育哲学思想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的效益水平。另外,对于小学英语教师,具备了现代教育的课程观还不够,还必须具备一

定的英语语言能力。有研究表明具有较好语言能力的小学教师所教学生的语言表现要优于语言能力较弱的教师。而具有一定语言能力的小学教师其教学效果要优于中学教师。由此可见,仅仅有语言能力还不够,教师还需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使教学能够适应小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所以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推进课程实施的关键。

(二)几点启示

1.小学外语教学成败的关键还是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对孩子学习态度的形成具有最直接的作用,因此教师的因素就成为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的语言、教师的教育理念、课堂活动设计都对学生的兴趣、动机、和认识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学要努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选择的机会、创造的机会,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同时不能否认学生的受动性、依附性和模仿性。

2.在开展小学外语教学科研和对课程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克服测试的弊病,应注重对态度和动机的发展性评价。小学外语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发展语言能力,更要发展学习外语的积极态度和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如果我们对于目标的实现只采用测试的方式进行测量,就会出现教学导向的片面性。由于态度和动机比较难以测量,使过去外语教学的评价往往不得不以语言成就作为其唯一的目标,很多情况下是以牺牲对态度和动机的关注为代价的。这是我们对小学外语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

3.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语言能力对于小学外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论是职前还是对在职教师的培训,教师的语言能力培养都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小学外语教师还必须懂得儿童心理学,了解儿童学习外语的特点和方法,有机地将外语的学习与其它的学科知识相结合,促进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

4.校本教研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提倡校本教研时,要关注学科教研,学校在建立有效机制推动校本学科教研时,应将开展校本教研与开发校本课程统筹考虑。开展学科特点鲜明的教学研究,鼓励教师直接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开展调查和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同时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5.在开展校本学科教研的同时,教学研究部门应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推动研究在更高的层面发展。开阔教师的视野,推动理论学习;搜集研究问题,深入学校,具体指导;公布研究方向,使校本和跨校交流的学科教研具有交流的基础;建立合作交流的机制,引导研究过程系统的、科学的发展。

6.要积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从社会、学校到家庭都应该充分意识到外语学习环境对于小学生外语学习兴趣、动机和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良好的环境不仅可以减轻课堂学习的负担,还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实用性,有利于学生 建立成就感和学习自信心。

9.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改革5则范文 篇九

【摘要】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受教学模式、教学习惯以及对教学质量过分担忧的影响,我们的教师还难以真正迈出传统教学结构的束缚,几乎仍是如出一辙的环节:复习—新授—训练—小结—作业,灌输知识仍是课堂所要达到的目标,还难以体会到课改的气息。正应那句老话:穿新鞋走老路。所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当前课改中迫在眉睫的关键。根据平时的教学体会,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合作、兴趣、氛围、能力

一、创设民主气氛,构建师生和谐关系

教学的实质,就是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教学相长。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学生始终处于“你教我学”的被动状态。教师把自己看成是绝对的权威,既无视学生的独立人格,也漠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这种“以师为本”的理念下,教师很难调动起学生“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能是成为在有限的时间记住有限的课本知识点的工具,至于主动探究、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欠缺的。

心理学家康姆斯和斯耐格对学校学生如何促进学习提了三条建议:第一条提的就是“给学生必须提供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为此,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做到耐心启发,循循善诱,而不是颐指气使,“横桃鼻子,竖挑眼”的。只有我们给予学生应有的平等和尊重,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了教师,才能激发学生潜化的思维意识和创新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表扬和鼓励,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满腔热情的肯定和评价。

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是学生有效进行学习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师驾驭课堂的一种教学能力的体现。要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是一个巧妙的引入,可以是一段师生精彩的对话,可以是一句富有哲理的比喻,可以是一个风趣幽默的插曲,也可以是一个看似平常的手势或教师的一个眼神,还可以是一次真诚的表扬和中肯的批评,甚至有时一个会心的微笑也可以。比如,上课时,有学生讲话,你不妨给他一个警示的眼神或一个会心的微笑,这样既可以使其明白自己己违反课堂纪律,又让学生感到教师有颗宽容心,还可以不影响其他学生上课,教学不会间断,气氛又和谐,岂不是一石多鸟。如果此时,老师严厉批评他一顿,会让学生觉得丢了面子,觉得老师不通情达理,因此,师生关系可能因此僵化,整个教学气氛会因为你而紧张,这样既可能影响了课堂教学秩序,又达不到教学效果。当然,这些教学细节不一定都是在备课中全部能打造出来的,更多的是在课堂讨论中,在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中迸射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平时脚踏实地的积累和对每一堂课的精雕细琢。

目前,从考试分值的角度说,该门课程在无形之中定位了“小课”的地位,每周就2节课,按传统方式精打细算安排时间,学新课的问题能解决,往往考试、考核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我们就必须丰富师生交往形式,重过程,以过程为主线,巧妙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整合多媒体资源,从分发挥多向交往的功效。如:可以充分挖掘学生课前准备的作用,让他们课前预习,学会收集资料等,创设情景,适当的让学生执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尽力为他们提供方便,也可以加强交往,共同讨论。

此时,他们觉得自己将可能会象老师那样为同学们上课就会更认真的做好预习、分析教材的工作。这些工作做细做好了,相应的思想观念也会留在脑海中,在潜移默化之中就可以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进而实现该门功课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引入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增加些活动课,也可把一些教学的任务安排到班会活动中。这样,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和思维能力、判断力、表现力、组织能力等都会得到一定的增强,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扩大学生的自主活动空间,增强师生交往的多维性。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对于促进学习效果、智力发展、能力培养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作用。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则是点燃学习兴趣的火炬。”有了兴趣,才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使学习获得明显的成效。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哪门课感兴趣,便会对哪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并萌发积极的思维意识。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景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激励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情景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设置学习障碍,能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学习障碍干扰学生,即“布惑”,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辨的情景之中,并以

此激起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并去解决问题,并去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如我们在讲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时,提到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此时可向学生“布惑”:“目前我国经济还落后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还说社会主义制度优越呢?”针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取查阅资料,运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即不但比现状,还要比起点,比发展历史,从而比出两种经济的发展速度,以此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通过动手、动脑让学生比较信服,也觉得丰富了只是,增长了见识,增强了兴趣。又如,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那些内容深刻、耐人寻味、诙谐幽默的趣味性语言,运用录像、表演、歌曲等创设教学情景,激发情感等,必然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更有效。

教师在教学中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

三、结合热点,把握时代脉博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长青的”。思想品德课是时代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因而其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时代,也不能滞后于时代。更何况当前中学生思维特别活跃,兴趣非常广泛,对国内外诸多“热点”问题,喜欢了解,更喜欢评论。这时,教师应该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号准学生的思想脉博,再把这些问题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思想品德课既有说服力有又增加了吸引力。学生也会 4

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从而取得学生的共鸣和支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综观近几年的中考开卷考试题,有关时事政治、乡土材料的内容占较大的比例,这些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题型涉及选择题、简答题和以材料为背景的分析说明题。试卷命题已完全改变了以往的只注重知识的覆盖率的做法,而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寻找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现在的学生由于学习功课压力大,很少有时间去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所以对一些背景材料不了解,很难正确回答问题。据了解,每年中考考试中后,有一部分考生走出考场第一句话总是抱怨“书上找不见答案”。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摆脱过去那种“读死书、死读书”的做法,学习只限于死记硬背,既不关心国家大事,不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不关注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也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一见试题涉及的都是课本中没有的社会热点,学生就会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书本知识与国内外的社会热点相结合,从初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课本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比如:目前,社会上对中学生上网的利弊问题在展开大讨论。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热点作为切入口,结合八年级思想品德“网络是把双韧剑”这一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先放一段事先编辑好的有关目前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的录像,然后教师列出四个问题,要求全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一)、中学生上网各有哪些利弊?(2)、谈谈你怎样正确利用网络。

(3)、在对网络的利弊认识中,我们应该把握怎样的观点。(4)、联系实际谈谈青少年应该怎样充分利用网络,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充实?

最后让每一组学生可以演小品、演讲等形式来阐述各自的观点。学生们经过激烈讨论后,联系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对此课的学习,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社会热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提高了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平时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不要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走向社会,关心国内外大事。要逐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指导自己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勤于思考、勇于创新,要有自己的见解。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不管用什么形式的教学方式,最需要的是做到每堂课有理有节,活而不乱,取得学生的信赖,提高教学质量,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能驾驭课堂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很容易使课堂气氛超过必要限度,导致主次不分,主题不明,所以说,教学模式可以推陈出新,但最基本的课堂驾驭能力应该是永葆长青的,当然,这得有待于不同的教师用心积累,希望本文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四、创设多种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所以,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动动力,培养学生其好奇心、求知欲,就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动起来,又落实课程目标,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通过情境探究活动,既能激“能”,激“趣”,又能增“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在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基本上还是使用延续了千年的黑板加粉笔的方式,这样,即使教学内容很丰富,素材也是来源于生活的,但长此以往也很难引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欲望了。事实上,思想品德课的内容都是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学生自身的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生活化的素材有时简单的语言也很难再现出来,学生也很难获得生活上的体验,这时如果我们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生活感受。一旦平淡的文本素材用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就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的内容时,如果仅是通过言语向学生灌输应该怎么做,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但如果借助电脑课件,把社会生活中人们缺乏社会公德、不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反面材料以图片或录象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者让学生看看电视中的公益广告,这样不用教师再灌输,学生的头脑中就会接受洗礼,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二)小品表演

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新观点特别感兴趣,而且是易于接受、表现。为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在平时教学中,应该变化教学方式,除了借助多媒体手段外,许多课内容还可以通过创设一些相关的小品来强化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寓教于乐,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表演能力,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如果一个学生自我感觉良好,他将愉快地积极地投入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我,而这自我一旦成功,又得到班集体的认可,那他会感觉到尊重和爱护,也会品尝到成功的愉快,他的情感自然会得到满足,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同样在“超越自负 告别自卑”教学中,可设计情景如下:自负的小枫,自卑的小林,自信的小佳在一次数学测验中都考了100分,放学了,他们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要求四人小组5分钟准备,派代表表演自负、自卑、自信的特点,比一比哪一组最生动。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各小组同学积极参与,精心准备,还生动表演,教室里一阵阵笑声和掌声告诉我们这一活动设计的成功。同学们在活动中参与、思考、体验,在活动中认识了自负自卑自信的不同特点,促使学生超越自负,告别自卑,最终也实现了课程目标。

(三)小组合作活动

当今社会既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又是一个交往频繁、高度相互依存的社会,因而也就既需要竞争,又需要合作。对于作为德育对象的学生来说,要想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和发展自我,就要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和素质。

有人曾提出:“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由重点培养竞争转向重点培养合作的教育”。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合作品质。学生学会了与人交往、与人共处、与人合作,实际上也就掌握了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本能。这也是当今社会对他们的最基本的素养要求。

新课程强调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在教学活动的实施中,作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分析,思考中,使学生体会在两难情景中作出选择的艰难,学会倾听他人不同的意见,体验人生中遇到意外时永不言弃的困难和坚强,在自主合作中永不言弃的主题得到内化。

当然,创设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旨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不仅让学生了解课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

总而言之,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始终是决定和表现人们的信念、信仰以及价值观的核心。在所有学科中,中学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而思想品德课要有效地发挥德育功能,关键在于变革创新。惟有这样,思想品德课才能被赋予更强的影响力和更广泛的学科功能。

【参考文献】

《新课程教学设计》,毕田增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观看《安徽省优秀大学生村官标兵颁奖典礼》有感下一篇:小二班班级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