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中心总结(精选8篇)
1.研发中心总结 篇一
年终总结
一转眼2011年过去了,自2011年4月进公司研发中心以来,虽然在这近
一年的工作中有些不足之处,但还是在跟同事、领导的磨合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并在上级领导关心指导下较好的完成了项目“水平定向钻进铺管三维设计系统”,在整个的项目运作过程中自己得到了领导多方便的帮助,使得自己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水平定向钻进铺管三维设计系统”研发的过程中有开心过,痛苦过。当
项目成型后期待验收的心情是无法形容的,总结得出结论研发就是痛并快乐着。
现就这几个月的工作情况,做如下总结 报告:
一、工作内容如下:项目“水平定向钻进铺管三维设计系统”
二、工作中的收获: 能够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懂得事情轻重缓急,做
事较有条理; 与同事相处融洽,能够较好的配合及协助领导完成工作;工作适应力 逐步增强,对后期安排的工作,现已逐渐得心应手。
三、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工作细心度仍有所欠缺;工作效率虽有所提高,但感觉有时沟通技巧还有待提高。
四、本人的工作的综合能力还有待提高,有以下几点:
1、很多时候遇到问题时未能做到与领导及同事的有效沟通。以后我会多
去主动接触、尝试一些以前没接触过的任务,让自己在工作中不断积累新的经验,这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才能快速成长起 来。
2、沟通技巧有待增强:在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时,与领导、同事沟通过程
中容易犯脾气,不能做到理性平静的沟通、解决问题,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改掉。
五、在思想观念方面本人还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变:
1、培养适应变化的能力:职业内容的不断更新和新型职业的不断 产生决定
了现代职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资源的开发、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生产工具的革新、生产组织的改革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求人们具备更高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要求人们打破旧的传统观念,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树立时间观念、效率观念与合作观念。
2、培养广泛的兴趣:应时刻保持一种积极进取、主动热情的心 境,自己
应多去探索和参加各种活动。当自己一旦产生某种兴趣,便会聚精会神地投入其中,克服一切困难,直到最后取得成功。兴趣广泛,就会经常注意周围出现的新问题,从而大大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广泛兴趣的培养要通过实践活动,广泛接触各种事物,在活动中逐渐 体验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激发出兴趣和爱好。
3、重视能力补偿: “勤能补拙”是性格与能力之间的补偿;“熟能 生巧”是活动对能力的增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明了培养兴趣可 以克服能力上的欠缺。
六、接下来的工作计划: 会根据以上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提高自我工作意识及工作效率,努力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总的来说这些日子以来工作是尽职尽责的,虽然亦存在着些许的不足,但这一切的一切相信也会随着新一年的到来而逝去。非常感谢公司领导及同事们对我工作的支持与肯定,相信在以后工作中的我,在研发中心的工作中会做得更好,发挥得更加出色!给研发中心、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收益。以上是我对自己一些缺点的总结及今后在工作中应如何去做好工作的想法。
2012年自己定的目标就是快乐研发快乐工作,以不脱离公司大宏观思想的前提下利用自己的专长结合公司行业特色力求申报出最有经济价值,实用价值的研发项目,拟定项目“公司内行业技术信息共享的安全管理信息平台”对内部工作地点不固定,沟通不方便等不利因素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健全公司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报告人:刘硕
2012年 1 月 14日
2.研发中心总结 篇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9年报》的数据显示, 截至2009年底,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 857家, 营业网点19.3万个, 从业人员284.5万人, 资产总额78.8万亿元;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2009年实现税后利润6 684亿元, 增长超过30%, 其中工行、建行净利润均超过1 000亿元, 工行更是以1 300亿元的净利润成为全世界最赚钱的银行。而在全球10大银行评选中, 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分列第1, 2, 7, 8位;在全球10大公司评选中, 工行、建行分列第4, 8位。
更为难得的是, 银行业的快速发展并未导致资产质量和抗风险能力的下降。据统计, 截至2009年底, 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4 973亿元, 比年初减少630亿元, 不良贷款率1.58%, 比年初下降0.84个百分点;商业银行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金余额8 683亿元, 比年初增加947亿元;拨备覆盖率155%, 比年初提高38.6个百分点, 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高。
在银行的高速发展中, 科技扮演着重要甚至是关键的角色。特别是银行业务数字化、服务自助化、管理自动化等方面, 科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支撑银行持续、稳健、快速发展, 各银行 (特别是大中型商业银行) 正在大力推动科学、合理、高效的科技体系建设, 着力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银行的科技体系
在各银行的发展中, 银行的电子化成为其迅速发展的动力。科技部门成为体现银行生产力的一个重要部门, 其主要职能包括全行的科技规划、科技管理、应用系统研发、系统运行管理等。在不同的银行中, 这几个职能会归属到一个或几个部门内,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则构成银行的科技体系。
(一) 银行科技体系概述
1. 银行科技体系架构
不同的银行, 有着不同的科技体系架构, 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两大类。
(1) 一体化架构:一个科技管理部门在业务上管理整个科技的规划、研发、运行部门。
(2) 非一体化架构:科技管理、规划、研发、运行职能分属几个平行运作部门, 由行领导统一管理。
2. 银行科技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关系
不同的银行, 科技与业务的关系也不尽相同, 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 一对一:一个科技牵头部门对应一个业务牵头部门。
(2) 一对多:一个科技牵头部门对应几个业务牵头部门。
(3) 多对多:不同的科技部门对应不同的业务部门。
(二) 银行科技研发部门架构
银行的科技研发部门一般分为开发部门和测试部门, 其中开发部门又分为基础框架开发、产品开发、单元或集成测试等 (如图1所示) 。
(三) 银行科技与业务的关系 (以一对一关系为例)
如图2所示, 在银行产品研发过程中, 一般是: (1) 由分行向总行产品管理部门提出产品需求, (2) 总行产品管理部门向总行产品研发管理部门提出需求, (3) 再由总行产品研发管理部门向总行科技管理部门提出立项需求, (4) 然后由总行科技管理部门向总行研发部门下达产品研发任务, (5) 最后由科技研发部门的项目管理部门组织具体产品开发部门实施研发。
(四) 银行理想的科技体系架构
一般认为, 从科技的视角看, 银行理想的科技体系架构分为五层 (如图3所示) 。在这五层架构里, 上层架构决定下层架构, 下层架构为上层架构服务。
1. 战略架构
战略架构体现银行的最高战略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路线图。战略架构的制定, 为银行所有的下层架构规定了方向。
2. 业务架构
为完成战略目标而制定业务架构, 包括产品划分和定位、客户定位、市场策略、风险管理、业务流程等。
3. 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是为了满足业务架构的要求而制定的组织保障架构, 其中包括业务部门的组织架构和科技部门的组织架构, 还包括业务部门和科技部门之间的关系。
4. 应用架构
应用架构是银行计算机系统为了满足业务目标而建立的应用体系架构, 与业务架构、组织架构相关。
5. 基础设施架构
基础设施架构是为了保证应用系统能安全、高效运行所需要的一系列软、硬件设施, 包括机房、动力和空调、各种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各种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工具等, 还包括科技部门内的研发团队、运维团队及其内部的架构。
(五) 银行科技架构存在的问题
1. 战略目标不清晰
银行的战略目标不清晰或未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战略架构没能给下层架构足够的引导。
2. 业务架构未能与时俱进
业务架构要为战略架构服务, 但由于惯性, 业务架构往往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 不能与时俱进, 从而不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
3. 组织架构与业务架构不一致
组织架构要与业务架构和业务流程相适应, 但组织架构的变动往往涉及许多人员的安排, 以及许多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基于历史原因和人事关系, 不容易做到或者不能彻底做到与业务架构一致。
4. 应用架构要不断完善
银行的应用系统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随着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应用架构的看法也在不断变化。理想的应用架构模型一直在完善, 是一个终极追求的目标。
5. 基础设施要不断改进
基础设施架构一方面随着应用架构的变化而变化, 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但另一方面, 基础设施架构还有一个投入与产出的权衡问题。而权衡本身是一个比较主观的决策。所以, 理想的基础设施架构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终极追求的目标。
总之, 在现实中, 从科技的视角看这相关的五层架构, 一般未能做到层内完善、上下适应。但应用系统是一定要满足业务部门的需求的。最终的结果是, 业务架构和组织架构所存在的问题往往反映到下层架构上, 由应用系统承担所有的不一致。这样, 会造成应用系统的架构变得比较复杂, 且效率低下、容易出错。这是银行科技体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六) 银行科技与业务理想体系架构举例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构建银行科技与业务理想体系架构, 可在其他部门架构不变的基础上, 将产品开发部门改由产品研发管理部门和科技研发管理部门双重领导 (如图4所示) 。调整后, 银行科技与业务理想架构体系将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 对当前架构仅作小范围调整
仅对科技研发部门的架构作了相应调整, 其他部门架构基本不变。这样, 对现有体制冲击不大。
2. 整合业务研发与科技研发
科技的产品研发部门与产品管理部门密切结合, 与原来业务产品研发人员从甲、乙方关系整合在一起, 成为一家人, 从而既对科技研发部门负责, 也对产品管理部门负责。
3. 保持科技研发体系的完整
科技研发部门内原来的职能部门 (架构设计、项目管理、推广支持等) 与基础架构开发部门 (技术支撑、渠道及整合、流程控制、业务支撑) 、独立测试部门仍然由科技研发部门统一管理。从而有利于保证应用架构的完整性。
4. 提高研发和沟通效率
从产品研发链条来看, 原来有5个环节 ( (1) ~ (5) ) , 链条比较长, 影响效率与沟通。架构改变后, 科技研发与业务研发处在链条的第二环节, 路径大大缩短了。
5. 其他问题
随着研发中心的发展, 规模扩大的同时分工进一步细化, 因此还会面临许多其他问题, 如项目管理方法论、开发的方法论、产品主导还是项目主导、信息标准化等。
银行的研发中心
随着技术的发展, 在工行的带头下, 中国银行业纷纷走科技大集中的道路, 其中最重要的是运行集中和研发集中。
所谓研发集中, 就是建立全国集中式的研发中心。而随着研发中心规模越来越大, 研发中心也从一个研发基地发展到多个研发基地 (以工行为例, 目前其软件开发中心有5个研发基地) 。人员也越来越多 (工行软件开发中心有3 000多人) 。如何构建一个合理的研发体系架构, 是摆在所有银行面前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 研发中心的架构
理想的研发体系架构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与业务架构相适应
银行的应用系统是直接为银行的业务服务的。如果银行的业务架构是合理的话, 银行应用系统的应用架构应该与业务架构相关, 这样才能使应用系统更好地与业务系统结合, 为业务系统服务, 推动业务系统的发展。
2.与业务组织架构相适应
科技部门在银行内部, 属于技术保障部门, 是直接服务于银行业务部门的。
按现代企业管理理论,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客户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
银行业务部门对研发部门的满意度与研发部门研发的产品和服务的效率、质量有直接关系。但如何评价研发产品与服务的效率、质量, 对某种效率和质量是否满意, 却是非常主观的。这是因为, 效率和质量除了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关外, 还与非常多的客观条件有关。所以, 研发部门取得业务部门的了解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研发团队的分工最好兼顾业务部门的组织架构。这样可以使业务部门与研发部门有更明确的对应关系和沟通途径。研发部门相关负责人就是对应业务部门的客户经理。
3.与应用架构相适应
如果应用架构是与业务架构相适应的、是合理的, 那么, 研发团队应该根据应用架构的不同部分进行分工。这样才能减少项目的交叉和沟通成本。并通过时间的积累, 培养我们的应用专家和专业团队。一方面, 研发团队的分工应该与应用系统的架构相关;另一方面, 应用系统的架构又与业务架构相关。可见, 研发架构最终还是与业务架构相关。银行理想应用架构如图5所示。
4.与研发流程相适应
一个完整的研发流程, 一般有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各阶段的测试、交付投产、支持维护等阶段。不同的阶段对于研发团队有不同的要求, 需要拥有不同资质的人员去完成。研发团队根据研发阶段的不同进行分工, 才能做到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银行理想研发团队架构如图6所示。
(二) 研发中心面临的问题
1.效率问题
要讨论效率, 必须对效率有一个量化的评估方法。一般可以理解为:
效率=研发完成的软件规模÷单位投入工作量 (人月)
投入工作量比较容易度量, 关键问题是软件规模的度量。这是软件行业一个老大难问题。
(1) 规模评估
●专家评估法 (Delphi法)
依靠几个有经验的专家, 分别按一定规则直接对工作量进行估算, 然后根据一定的算法进行综合。
●功能点评估法
功能点评估法 (Function Point Analysis, FPA) 是在需求分析阶段基于系统功能的一种规模估算方法, 是基于应用软件的外部、内部特性以及软件性能的一种间接的规模测量。通过软件产品进行评估, 并根据明确定义的软件系统的功能特性来测量软件的规模。功能点分析法是目前IT业比较普遍认同的一种软件规模评估方法。
(2) 工作量评估
如果是用功能点评估法对软件规模进行评估, 之后, 关键要根据评估结果再算出其工作量。因为工作量 (人力资源投入) 大小才是影响软件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
软件规模与工作量一般不是线性相关 (如图7所示) 。因为规模太小的项目, 一些必需的工作量不能省略;而规模太大的项目, 内部复杂度迅速增大, 为了内部功能调用所产生的非业务直接功能增多。所以, 一个规模大小合适的项目, 其单位工作量 (如人月) 完成的规模 (如功能点) 最高, 即效率最高。
(3) 工期评估
软件的研发周期与软件的工作量相关, 但软件研发周期与工作量也不是线性相关 (如图8所示) 。因为工作量太小的项目, 一些必需的工作流程不能省略;而工作量比较大的项目, 在人力资源充足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研发的并行度来减少相对工期。一般来说, 在一定规模内, 工作量越大, 单位时间 (如月) 完成的规模 (如功能点) 可以越多, 必需的研发周期不会线性增加。
(4) 人月神话
合理工期评估是为了解决人月神话问题。
表面上, 工作量是以人月计算, 那么从数学角度看, 人月曲线 (如图9所示) 上的任何一点, 人月数都是相同的。那么, 人月能否互换, 即通过增加单位时间的人员投入, 换取工期的缩短呢?
答案是否定的。这就是人月神话。如果一定要这样做, 会引起软件的质量问题。
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前面说过, 一个完整的研发周期, 一般有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各阶段的测试、交付投产、支持维护等阶段。不管投入多少人员, 要做好每个环节, 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 把一个任务分解为多个子任务同时进行, 是一个缩短时间的办法。但前面也说过, 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任务分解和并行。而随着并行度的增加, 子任务相互之间的沟通成本会指数上升, 很快会高于并行带来的好处。
2.质量问题
有了软件规模和项目工作量, 我们就可对项目进行质量评估。
一般的质量标准有两个, 分别是缺陷密度和缺陷清除率。其中缺陷密度是指版本在研发或生产中的一段时间内 (如版本交付前, 又如版本交付后到投产后5周) , 单位规模的软件发现缺陷的个数 (单位可以是每千功能点多少个缺陷) 。缺陷清除率则指版本交付后一段时间内 (例如投产后5周) 发现的缺陷, 与版本测试周期及版本交付后一段时间内一共发现的缺陷之比。
(1) 缺陷清除率
以业界比较推崇的CMMI标准看:CMMI-III要求的缺陷清除率为89%, CMMI-IV要求的缺陷清除率为94%, CMMI-V要求的缺陷清除率为97%。就工行而言, 近两年投产版本的缺陷清除率均高于CMMI-V的要求。
(2) 与质量相关的因素
与质量相关的因素有很多, 一般可分为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其中, 主观因素包括人员素质、人员积极性、管理水平等;客观因素包括工期、人力投入、需求、变更、环境条件等。
(3) 工期、人力投入不足对质量的影响
工期和人力均是项目所需资源项 (时间资源和人力资源) , 也是对项目质量影响最大的两个客观因素, 其变化对质量的影响如图10所示。
在研发中心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 面对业务部门的紧迫需求, 往往压缩其中一项或两项都压缩。表面看来, 研发中心的生产效率像海绵, 水分很大。只要领导下决心, 人员投入、特别是工期均可压缩, 版本可以按压缩后的工期投产。但其实这是以牺牲项目质量作为代价的。资源压缩与质量虽然不是成线性关系, 但影响是明显的, 特别是两项资源同时被压缩的情况下。
(4) 高质量的追求
假定完美目标为100分, 要取得合格的成绩, 也许只需付出50%的努力;但要取得良好的成绩, 我们就得付出90%的努力;如果要拿到接近满分, 我们可能要付出120%的努力。也就是说, 越接近终极目标, 我们付出的努力越要成倍增加。
通过分析图10可知:如果工期压缩20%, 缺陷率会上升10%, 好像不是很严重;但当工期压缩50%, 缺陷会增加60%, 问题已经很严重。同样, 如果人力资源压缩20%, 缺陷率会上升10%;但当人力资源压缩50%, 缺陷率也会增加50%。特别严重的是, 如果两项资源都同时压缩50%, 则缺陷率会上升到原来的2.5倍。
在大集中模式下, 微小的质量问题都可能酿成严重的生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应该追求完美的质量, 但研发资源的压缩恰恰严重危害了这一重要目标。
3.大集中引发的问题
随着银行电子化进程的深入, 国内所有银行的应用系统都在走大集中的道路, 包括运行中心集中、研发中心集中、版本统一。
大集中的好处很多, 但随着运行和研发集中, 风险也集中了。其中, 主要的风险包括基础设施故障、运行管理和操作、版本质量。
(1) 风险集中的表现
大集中前, 无论出了什么故障, 影响只在一个局部的系统内, 但系统大集中后, 影响的是整个系统。
风险集中不单反映在影响范围上, 还反映在单位故障时间的影响程度上。举例子来说, 某银行系统大集中后, 联机每秒完成交易4 000笔。无论出现何种故障, 如果该故障影响覆盖整个联机, 则每秒影响4 000笔交易, 一分钟影响24万笔交易。如果故障延续30分钟, 一共影响720万笔交易。
此外, 风险集中还反映在系统出错的程度和该错误所造成的损失不对称。如某磁盘与光纤的接触不良, 或某个操作的应答不准确, 或程序某个判断的不严密, 就可能造成灾难性的业务后果:影响的账户会从几万户到几百万户、影响的金额会从几百万到几十亿。而设备的维护人员、操作人员、编程人员都是一个个普通的从业人员。出了什么问题, 无论对具体人员及其负责人如何处理、惩罚, 都不足以抵偿所造成损失之万一。
(2) 要采取的相应措施
对于基础设施的可靠性, 可采取多种高可靠性的措施, 如多点接入、负载均衡、软硬件在线热冗余等。
对于操作风险, 要强化无人值守的运行操作自动化控制, 减少人工介入;从系统层面加强操作硬控制;加强管理。
此外, 还要严格控制版本质量, 并保证项目的资源投入, 特别是时间资源和人力资源。除了加强过程控制外, 必须加强测试。不光要做好项目的彻底测试, 还要彻底做好版本和产品的回归测试, 严守项目和版本的出口条件。
4.员工积极性问题
大型银行研发中心面对的是大系统和大研发团队, 具有以下特点:通过严格的规范、流程, 保证系统的整体质量;强调团队的作用、强调协作、沟通;为保证系统的整体最优会牺牲局部的利益。
(1) 规范化、流程化的好处
不管什么场合、什么成员、什么平台、什么项目, 基本能实现各项工作状态不会有太大起伏, 并有可以接受的效率和质量。
(2) 存在的问题
与小团队、小系统相比, 在研发中心, 个人只是大整体的渺小一员;个人想法或者是被规范所束缚, 又或者是淹没在层层评审中, 被修改得面目全非;个人不是项目的主人, 只感到进度压力, 没感到成功的喜悦, 成就感不足;员工积极性不容易发挥。
(3) 措施
3.百度巨资建研发中心 等 篇三
百度发起的“2011年营销中国行”系列活动日前在深圳拉开序幕。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网民数量快速攀升,截至去年12月已达到4.57亿,网民规模居全球第一,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7.5亿。据艾瑞咨询年初的数据,百度以83.6%的市场占有率排名中文搜索引擎第一位,排名第二的谷歌仅有11.6%。据了解,按照发展规划,百度将在深圳投资约20亿元,建设国际、华南总部和研发中心,该项目位于南山高新区。该公司拟以深圳研发中心为主,启动该公司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投入资金最多的战略项目“互联网操作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
腾讯朋友用户破亿
腾讯朋友是腾讯公司旗下的实名社交网络平台,社区用户通过撰写日志、上传照片、分享精彩内容和实时动态等与亲朋好友分享生活中的精彩点滴,同时通过分享行业最新动态、递交名片等结识各行业的精英人群。截止到2011年3月的数据显示,腾讯朋友的月活跃用户已超过1亿,每月新增注册用户超过1000万人。最新数据透露,在过去100天中腾讯朋友第三方应用安装数量已经突破1亿。据了解,接入到腾讯朋友的应用已超过300款。腾讯朋友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与团购、电子商务、招聘、问答、LBS(位置服务)等行业类网站建立全方位合作,为用户提供更多便利。
凤凰新媒体似IPO
凤凰新媒体近日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上市申请,拟首次公开发行(IPO)价值2亿美元的美国存托凭证(ADS)。凤凰新媒体拟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为“FENG”。预计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将担任本次IPO承销商。凤凰新媒体计划将所募资金用于内容制作、产品开发、技术及营销,不过该公司尚未透露计划出售的存托凭证数量。凤凰新媒体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文件显示,今年3月份其独立访问用户达2.22亿。该公司大部分营收来自付费服务,2010年总营收的39%来自广告。凤凰新媒体还计划将IPO所募资金用于市场推广等其它企业一般用途。
大众点评网
为扩张延后IPO规划
4.2011研发中心工作总结 篇四
中心****年工作总结
******公司成立于****年**月,中心组建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研发投资万元,运用设备包括************设备等,引进的研发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极大的促进了公司产品开发与生产能力的提高,为生产高技术,低能耗,环保型产品提供了有力保障,更大地提升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今年研发中心进一步规范规章制度的建设,不断加大科研开发经费的投入,强化了人才的引进力度,现公司已拥有一支基本符合产品研发要求的实验、专业技术队伍,初步形成具有自我良性循环发展机制,中心大力倡导建立学习型研发中心,积极推动团队建设,中心基本形成了老、中、轻三代结合,以老带新,相互促进的研发格局,从事研发人员专业理论知识基本扎实,专业范围广,主要研发设计人员有多年相关产品的研发经验,为研发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司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合作相结合的计划,挖掘资
源,增强科技投入,保持足够的新技术储备,缩短换代新产的周期.公司继续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尤其是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体系的建设.研发中心已初具规模,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问题列举)。
(企业发展战略综述)
****公司研发中心
5.研发中心总结 篇五
一、认证技术文件体系建设
2009年对自愿性产品认证的实施规则、技术规范、实验报告格式等技术文件进行了全面修订。
发布3批共316项的新认证规则,10项工厂质量保证能力,60余项技术规范。
本次实施规则修订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更新认证要求,降低认证风险,提高自愿性认证有效性;其二,实施规则全部作为公开文件对外发布,使客户能够方便的查阅我中心自愿认证的项目和方案,提供更具人性化的服务;其三,修订后的规则版面简洁大方,内容严谨科学,全部加贴CQC标,对提升CQC技术文件的对外形象有很大帮助;其四,本次规则修订工作投入大量技术研究人员,大家对标准、认证中的重要环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思考,技术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
二、CCC认证标准调研和TC261相关工作
自CQC承担TC261认证组牵头单位以来,认证认可标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制定国家标准4项,出版宣贯教材2本,获得标准创新贡献奖一项。根据TC261的2009年工作安排,认证组今年启动的“CCC认证标准调研”的研究工作,是强制认证实施以来首次对370多项的大规模调查和研究工作。质量技术部作为牵头单位,整理出所有CCC认证标准的清单共384项标准,并通过多种渠道,将每一个标准的下列信息都记录并汇总。
质量技术部组织成立了由20位TC专家为成员的项目组,精心制 定了调研方案,编制调研问卷,提出报告编写要求,并专门召开会议落实了各项工作。截止到10月份,已经收回来自企业、检测机构的多份回馈问卷。该项工作得到了认监委的初步肯定。
2009年,质量技术部还结合TC261的标准培训计划安排我中心80余人次参加认证认可标准的培训。培训了GB/T 27000-2006《合格评定 词汇和通用原则》、GB/T 27060-2006《合格评定 良好操作规范》、GB/T 27023-2008《第三方认证制度中标准符合性的表示方法》等6项基础标准。本次培训完全免费,还赠送教材,是质量技术部为中心争取的难得的培训机会。通过培训,大家普遍认为对认证认可的基础性概念清晰了,对这次培训评价很高。
开展TC合作是TC261确定的一项长期重要工作。认证组今年主要开展了两个TC的合作。其一是TC20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领域是节能标准。其二是TC313全国公共安全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合作领域是制定《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2009年,BSI提出对导则67进行修订,TC261委托认证组收集各位专家的意见,对提案进行回复。GB/T 27067《合格评定 产品认证基础》是我们从事产品认证最基础的标准,对我们建立产品认证制度、认证研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质量技术部专门召集认证组专家会议,对导则67的NP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讨论,并制定出回复意见。质量技术部还对标准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向TC261推荐了参与国际标准起草组的专家。
三、标准化工作 2009,我中心牵头制定标准6项,发布1项,其余5项在研。发布的标准是GB19651.3-2008《杂类灯座 第3部分:LED模块用连接器 特殊要求》。参与制定的标准10项,2项已发布GB/T 23686-2009《电子电气产品和系统环境意识设计》和GB/T 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其余8项在研。另外,出版认证认可标准教材一本《合格评定系列国家标准理解与实施
(三)》。
我中心今年的标准化工作成果主要在认证技术规范制定工作。2009年,制定技术规范6项,其中3项已经完成认监委的审查备案,分别是CQC 2209-2009《空调用制冷压缩机产品节能认证技术规范》、CQC 2210-2009《热泵热水机节能认证技术规范》和CQC 3103-2009《道路照明灯具系统节能认证技术规范》。《铝合金建筑隔热型材节能产品认证技术规范》、《固定式、移动式插座和整体式转换器节能产品认证技术要求》和《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机房用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节能产品认证技术规范》已经制定完成,正在认监委的审查备案之中。值得一提的是,在建筑节能方面,我中心还与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铝门厂幕墙委员会建立了联系,业务技术渠道进一步拓宽。
作为全国最大的质量认证机构,我们不仅仅要追求认证业绩,更要追求认证工作的质量。我们要认识新形势和新要求,加速标准对认证技术的扶持作用的研究。进一步增强做好标准化科研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搭建完善的标准与认证技术互通的良好平台,为整体提升我中心标准化总体水平做出贡献。
2010年度工作计划
标准与认证技术分委会在2010年里将一如既往的为我中心提供标准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和服务,工作计划如下:
一 分委会日常管理 认证用标准、资料性标准和技术资料的日常管理,包括标准购买、归档、发放,标准目录和数据库的维护与更新等工作。认证用标准换版的信息跟踪,按照标准换版程序,做好标准换版工作,如差异分析和差异试验、试验室能力确认等。新研发认证项目(包括CCC新增认证范围和CQC标志认证)的标准研究。与认证研发部和相关产品立项负责人保持沟通,做好基础研究工作。对掌握的新公布标准提出CQC标志认证新项目的建议。支持和管理中心负责起草的标准、技术规范。二 与标委会建立联系
与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选择的参加标委会的标准制修定会议,及时了解标准的发展动态,并尽可能将认证的意见和要求反馈给标委会。与标委会建立沟通机制,对认证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多征求技术专家意见。
三 改选委员,并召开标准与认证技术分委员会的年会
预计于年中召开会员年会,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会议资料准备,确定会议内容,时间地点等。
6.研发中心培训制度 篇六
一、入职培训
新员工入职时,应接受如下培训:
1.公司综合部培训有关公司规章制度等,部门内不再专项培训。
2.部门负责培训工作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
3.部门负责培训承担产品的基本情况、结构原理。
4.部门负责培训工作流程、工作职责、管理制度。
5.部门负责培训考核要求、考核条款、细则。
二、例行培训
部门全体员工每年应接受以下培训,培训次数应不少于二次/年,具体时间协调其他研发部门,由综合部统一安排时间:
1.新发布或更新的国家、行业标准的培训。
2.新制定或更新的企业标准培训。
3.新技术、新工艺方面的培训。
4.行业内新的产品系列讲座(请市场或销售讲解)。
5.部门承担产品现阶段运行状态(请项目部讲解)。
6.公司安排的其他培训。
三、专业技能培训
7.研发中心总结 篇七
1 系统设计研发
服务后台系统包括UCS用户中心子系统、TSP服务后台子系统、客户服务中心子系统, 定义了用户数据模型, 实现分布式逻辑处理等底层支撑功能, 与车载智能终端、应用服务、业务运营、应用认证等其它分系统进行对接。在服务后台集成方面, 逐步整合大量的如内容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生活服务供应商等第三方资源到后台系统中。
1.1 UCS用户中心子系统开发
采用分布式部署的模块化开发, 对用户核心数据统一存储, 通过API接口, 允许各种设备或WEB应用、手机APP的接入, 采取严格的安全验证机制, 保证服务安全性, 支持CDN加速访问。数据存储采用关系型数据库与非关系型数据库结合的方式实现灵活的数据存储。UCS用户中心子系统提供如下4大类功能。
1.1.1 用户账号管理
点击导航中“我的账号”按钮, 修改用户昵称和电子邮箱。
点击安全设置中的“修改登录密码”链接, 输入当前登录密码、新密码和确认新密码, 然后点击“保存”按钮, 修改用户帐号在UCS用户中心的登录密码。
1.1.2 应用管理
应用管理包括应用商店、自行签约的应用和系统内置应用三部分:点击“应用商店”选项卡, 进入界面, 用户可通过列表中的应用商店进入相应应用商店签约购买新的应用。用户可以在“应用商店”中挑选自己喜欢的应用, 签约成功后将会出现在此列表中, 即可使用签约了的应用。系统内置应用为UCS用户中心无需签约自带的应用。
1.1.3 好友信息
1.1.3. 1 添加好友
点击“添加好友”, 系统弹出窗口, 输入好友ID、好友昵称, 选择所属分组, 输入您要给对方的留言以及您的名字, 点击“确定”按钮, 即可发出好友邀请。受邀请人收到您的邀请后, 同意了您的邀请, 那么您就和对方正式成为好友了。
1.1.3. 2 群发即时信息
点击“群发即时消息”, 系统弹出窗口, 选择要发送的好友组, 输入要发送的消息内容, 选择要发送的附件, 点击“发送”按钮, 即可给选中的好友组发送即时消息。
1.1.3. 3 处理好友邀请
点击邀请提醒消息, 打开处理邀请的窗口。勾选同意的好友邀请, 点击“接受邀请”链接, 操作结果将在标题栏右侧提示。如果操作成功, 被选中的邀请发起者则和你成为好友。勾选同意的好友邀请, 点击“忽略邀请”链接, 操作结果将在标题栏右侧提示。如果操作成功, 被选中的邀请发起者则不能和你成为好友。
1.1.4 云空间管理
浏览管理我的云空间的文件, 包括我的网络书签、我的通讯录、我的消息、临时上传、我的汽车等目录。
1.2 客户服务中心子系统开发
该子系统采用div+css重构技术, 大量采用ajax技术实现最佳用户体验, 支持多家WEBGIS。采用模块化开发, 通过语音系统API实现语音系统与业务系统的对接, 通过调用核心系统API来实现对客户数据的查询、更新, 并实现对车辆的控制与车辆数据的收集。
2 结语
通过UCS用户中心及客户服务中心, 可以获取车辆使用情况、车联网系统的客户体验效果及与车辆本身的相关咨询, 对于主机厂市场跟踪反馈, 促进相关部门对质量问题进行快速改进有重要意义。还可掌握车主的消费习惯, 车主的活动范围、车主的生活习惯及车主商旅情况 (订票、订酒店、订餐、订鲜花) , 车主的消费心理。如车主在生活消费过程中, 在日常购买行为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个性心理。消费需要问题, 消费时间与消费习惯问题, 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问题, 通过大数据分析, 有效制定相应营销策略及营销技术。
参考文献
[1]朱敦尧.车载信息系统平台发展[J].电子产品世界, 2009 (3) .
[2]董力伟.浅谈中国Telematics产业链核心环节的发展选择[J].数字通信世界, 2011 (12) .
[3]万新宇.移动互联背景下的TSP思考-跳出行业看行业[J].卫星与网络, 2012 (9) .
8.探访富士施乐日本研发中心 篇八
创新源动力: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我们的业务目标是通过有效的沟通,更好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这是富士施乐的首任总裁约瑟夫,威尔逊在富士施乐创立之初所定下的目标。四十多年以后的今天(富士施乐创立于1962年),富士施乐依然在秉承着这一理念为客户服务。在富士施乐看来,“更好的沟通”是公司发展的起点。企业的决策和交流必须通过文件来实现。因此文件服务和交流的发展前景无限。
虽然企业永远需要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但是在这四十多年间,用户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件的交流方式已经从单纯的纸张文件交互发展至以纸张与数字文件的整合。
在富士施乐提供的一份宣传资料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研发新理念,从客户的需求出发”。这句话道出了富士施乐一直坚持在技术上不断创新的源动力。也许,正是因为在研发、创新中加入这样的DNA,富士施乐才得以在多年的市场变化中保持技术领先者的形象。
以下是记者从富士施乐发展历史年鉴中摘抄的一部分:
1977年,施乐推出了第一款激光打印机9700。
1985年,开始销售OEM的激光打印机引擎XP-9。
1986年,富士施乐自主研发的首台台式激光打印机4105上市。
1987年,施乐推出全球首台多功能打印/复印机100。
1996年,以“零废弃”为目标,将再生回收的零件重新投入到生产线,这也是第一条资源循环型生产线。
2004年,小型激光打印机开始采用EA炭粉。
2008年,在中国苏州落成并投产整合资源循环系统。
2009年,推出采用全新LED技术的彩色打印机DocuPrint C2255。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在大浪淘沙的历史变迁中,富士施乐始终能够紧紧抓住时代和用户需求的变化,不断地以新技术、新产品来满足用户需求,并在经营中承担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对环境尽可能地保持友好。
高效与环保的平衡
对于现阶段的客户需求,富士施乐认为需要从2个方面着手,实现低碳与高效的平衡。
环保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息息相关,但是单纯的环保对于企业而言就像是空中楼阁,只有环保与高效率产出相结合,才能让环保之路走得更加坚实。为了实现产品高效与环保的平衡,富士施乐目前的产品策略是从低端至高端的全线产品应用富士施乐领先的小型化技术和环保型技术—_这其中,SLED打印技术、传导式定影技术、EA环保墨粉成为三大杀手锏。SLED打印技术
SLED的全称为Self-scanning Light EmittingDevice,官方的名称是自扫描LED技术。SLED在结构上与传统LED打印技术有较大的不同。首先,SLED在光源和感光鼓之间增加了一组透镜阵列,能对LED发射的光线进行一定的偏转,从而获得更高的扫描精度;其次,用作光源的14592个LED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由57个SLED芯片组成(每个SLED上集成256个发光二极管),并通过定制的Asic芯片统一管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在提高分辨率的同时不会过于增加传输信号的连线。由于SLED打印引擎没有类似激光打印引擎中的扫描光学系统,所以它能将引擎的尺寸控制得较为理想,而用SLED打印引擎制造的机器自然也能获得更为紧凑的造型设计。目前采用SLED引擎技术的打印机,其体积大致仅有激光打印机的1/40,这对于减少材料使用、提高办公空间的利用率都是大有裨益。此外,机身体积的下降还有助于提高平台的扩展性。传导式加热技术
“传导式定影”技术使用超薄定影带,所需热能仅仅是传统定影带的17%~25%。富士施乐的“传导式定影”技术和电磁炉的原理比较相近,都是采用载体和磁壁线——电磁炉通电时,如果不放锅电磁炉是不加热的,基本上没有什么能耗。只有当锅放上去,磁壁线才开始工作加热了,才会有能耗。因此这种新技术将为输出设备带来以下四个方面的革新:
第一,大大缩短了定影的启动时间。采用这种新技术的设备虽然没有灯管,但是可以在10s之内恢复到工作状态,这也是目前最快的定影启动时间。
第二,设备的预热时间也缩短很多。之前的彩色设备一般要等5min,也就是通常所说的240~300s。现在采用了新技术,设备只要等28s就可以工作了。
第三,设备在休眠模式的时候基本上是没有能耗的。
第四,使用寿命延长。大多数时候,客户的设备都是处于待机或者休眠状态,所以设备没有磨损,如果是传统的灯管技术,灯管一直在发热,设备的使用寿命就短。
EA碳粉
EA环保型碳粉由于使用了新材料,因此其定影温度比传统墨粉的定影温度低20度。有效帮助用户节约能源。并且比起传统的原料成分。环保EA碳粉所含的低溶树脂附着性更强。同时由于EA碳粉中有蜡的成分,输出品具有较强的光泽感,很能赢得用户的认可。创新孵化器:两大研发中心
目前富士施乐在日本拥有两大研发中心:一个专注于价值创造,另一个专注于生产。位于日本横滨的富士施乐研发中心,主要负责价值创造,致力于包括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SaaS/云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系统、环保技术、解决方案服务等在内广泛的技术开发。位于海老名的事业所主要负责包括设备元件、组件、材料和生产等在内的产品制造的技术研发。同时,它还是富士施乐在日本和亚洲各国生产基地的总指挥部。这两个研发中心将紧密合作,推动富士施乐创造新一代的价值。
在参观横滨的富士施乐研发中心时,“客户共创实验室”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现在客户的需求已经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因此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客户所面临的管理难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富士施乐特别在三楼设置了“客户共创实验室”。客户如果遇到各种难题的时候,就可以把他们的难题带到“客户共创实验室”来进行讨论,与富士施乐的专业工作人员展开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线索。待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并设计了一套解决方案之后,客户和富士施乐的专业技术人员就可以一同到六楼的安全实验室,一起共创新的价值。“客户共创实验室”是实践完全从客户的需求出发,探索未来技术和服务这一理念的大舞台。
【研发中心总结】推荐阅读:
研发中心实习总结08-21
1.关于成立公司研发中心的决定11-27
实习生感言--研发中心的实习生篇07-26
生产与研发总结08-08
网站研发总结报告09-11
研发工作总结药11-08
2011上半年研发部会议总结11-28
研发部研发员的转正申请书06-30
药品研发合同07-29
研发宣传标语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