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2024-08-10

株洲旅游发展现状分析(精选6篇)

1.株洲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篇一

株洲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根据《湖南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和《株洲市“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编制本规划。

第一部分:“十一五”农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农业部门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工作,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粮食生产连年丰收

一是面积稳定,总产、单产保持较高水平。五年来,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均稳定在380万亩以上,2010年达到393万亩。五年来,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年平均粮食总产187万吨,亩产稳定在450公斤左右,单产在全省14个市州中始终稳居第一。其中,稻谷年均总产183万吨,双季稻面积达到174万亩以上,年平均水稻单产485公斤,比全省平均值高出约80公斤。二是优质稻种植比重提高。2010年全市优质稻面积达到220万亩,年平均播种面积190万亩,超过“十一五”规划年播种面积90万亩;高档优质稻年平均播种面积25万亩以上。三是粮食规模化生产发展迅速。2010年,全市种植规模在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含专业合作社)达到7300余户,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含专业合作社)达到2450户,200亩以上的达到158户。最大的达到5000亩以上。

二、经济作物稳步发展

2010年全市经济作物总面积163万亩,总产值33亿元,同“十五”期末比较,面积和产值分别增加了3万亩、6亿元,增长1.87%和22.2%。一是几种主要经济作物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2010年蔬菜播种面积为88万亩,总产132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加11万亩、18万吨,增长13%和15.8%;水果33万亩,总产11.6万吨,比2005年增加2万亩、1.6万吨,增长6.45%和16%;茶叶3.54万亩,总产1292吨,比2005年增加0.38万亩、35吨,增长12.03%和2.78%;果用瓜11万亩,总产15.34万吨,比2005年增加2.7万亩、4.6万吨,增长32.53%和42.83%。二是经济作物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坚持以优质高产和突出特色为重点,大力引进、推广经济作物优良品种。茶陵脐橙、炎陵黄桃、攸县南方早熟梨以及株洲县、天元区和茶陵县的葡萄等,已形成一方产业。同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基本上做到了“淡季不淡,旺季不烂”。内部结构日益优化,全市生产和销售的蔬菜种类达37种之多,市民“菜篮子”日益丰富。三是设施栽培技术推广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全市经济作物设施栽培面积为29.7万亩,比2005年增加16.5万亩,增长125%。其中,2010年全市蔬菜设施栽培面积为17.4万亩、果用瓜10万亩、水果2.3万亩,同“十五”期末比较,分别增加了12万亩、2.5万亩、2万亩,增长222%、33.3%和667%。

三、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进入新世纪来,我市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了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升。一是农业标准化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制(修)定农业地方标准26个,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48个,面积达200余万亩,92个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其中:无公害产品82个、绿色食品7个、有机食品3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覆盖蔬菜、大米、旱杂粮、茶叶、瓜果、食用笋等6大类。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执法不断加强。为确保市民吃上放心农产品,市、县两级成立了11个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站),同时在乡镇、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建立了农残速测站40个,配备检验检测仪器100多台(套)、专业检测人员100余人;农业行政执法专用车5台、执法人员56名。确定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点46个,涵盖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超市、加工企业等,年抽样检测30多次,样品3万余个,农残超标率均控制在省定标准范围内,且逐年下降,农残合格率从85%提高到95%以上;加大了农业行政执法力度,年均查处涉农案件100余起,杜绝了违禁农业投入品的销售、使用。三是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不断推进。2008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启动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在城区确定了33家基地、企业和超市进行农产品市场准入试点,推行以蔬菜、猪肉为主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同时,根据市场准入工作实际需要,建立健全了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农产品质量追溯、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不合格农产品的责任追究和退出市场等四项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市民消费安全。

四、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

“十一五”末,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完成总产值150亿元,年均增长23.6%,比“十五”末净增98亿元;完成增加值46.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47.3亿元,实现利润6.1亿元,上交税金2.4亿元,安排农村劳动力6.3万人,带动农户41万户;“十一五”末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上交税金分别比“十五”末增长188%、208%、193%、130.7%,有效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市休闲农业企业发展到240家,实现经营总收入3.05亿元。农业产业化和休闲农业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到“十一五”末,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85家,比“十五”末增加79家,实现年销售收入118.5亿元、利税6.6亿元,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79%。二是品牌建设成绩喜人。“十一五”末,我市共培育了2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4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湖南名牌农产品、7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食品、19个省著名商标、14个湖南名牌产品,品牌总数位居全省前列。三是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优质稻基地163万亩,竹木基地183万亩,油茶基地58万亩,茶叶基地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200万亩。四是休闲农业乘势而上。我市休闲农业已从“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的“农家乐”形式逐步向多功能休闲庄园企业为主的形式转变。全市休闲农业企业发展迅速,星级农庄不断显现,已分别拥有省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休闲农庄7家、10家、5家,其中年经营总收入过500万元的农庄达9家。

五、综合产能得到加强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部门坚持地力培肥和农民培训的硬件、软件两手抓,农业生产综合产能得到明显提高。一是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低产田改造。五年来,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中低产田改造等工作,有力地促进我市地力的提升。到2010年底,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330万亩,比2005年增加270万亩,耕地质量和地力得到明显提升。二是农民科技素养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部门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来抓,通过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蓝色证书、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项目,5年累计培训农民70万人(次),其中,以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为载体,对全市3个县201个示范村的9902名农民开展了系统的科技培训;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载体,对全市9个县(市区)的79200名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农民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培养了一批学以致用的专业农民,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

六、农业科研硕果累累

以株洲市农科所为主的农业科研推广部门,共选育新品种38个,其中国审3个,省审13个;获科技进步奖10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1项。据不完全统计,2006-2010年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成果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7400.55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达25亿元。

第二部分:“十二五”农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是发展现代农业重要关键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重大机遇。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更加凸显 “三农”工作的重要性

工业化水平越高,越需要农业为其提供优质原料,越需要拓展农村市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多样化的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农业的生态保护、休闲观光和文化传承等功能更加重要;农产品价格对稳定物价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城乡统筹发展长效机制的逐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农业投入将进一步加大。在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将进一步提高。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有利于农业转型升级

我市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已由2005年的13.3:49.6:37.1调整到2009年的10.6:55.4:34,2009年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48.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11230提高到2009年的179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958提高2009年的6525元。表明我市已经进入工业化起飞期、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时期,将直接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这一现象在部分地方已经显现。

三、科技的发展与农业的转型,更加有利于成果的利用和推广

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农业发展和转型将会出现积极的推动作用,农业发展转型和农村经营主体发生变化以后,必将加快科技成果的利用与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将集成应用到生产中,发挥其累积效应。与此同时,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又将促进科技水平的向前推进。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面临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

一、大宗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与农民增收的矛盾将在较长时间存在

随着农业生产资料和用工成本的上涨,农产品成本上升趋势明显,但价格机制和风险应对机制在短期内还难以理顺,农民从种养业中获利的空间更加狭小,尤其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比较效益低下的问题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

二、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水平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但由于千家万户分散的经营模式,使中小型农业设施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和建设,一些大型农业设施的配套工程也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部分地方农业生产越来越受耕地、水等资源的约束,农业生态环境局部得到改善而整体恶化的势头没有明显改变;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物质装备水平低下。夯实农业基础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农业内部分工分业加速,而生产性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生代农民逐步成为农村劳动力的主体力量以后,将加速农业内部的分工分业。在这种情况下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农业发展、结构升级和农民增收的引领支撑作用迅速凸显;农业发展的集群化和连片化现象迅速推进,重大项目带动、农业项目区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等,越来越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式。但目前农业生产资料的统购分销、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降低农产品成本的生产型营利性服务体系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制度支撑;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攻关及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等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改革和建设相对滞后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第三部分:“十二五”农业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和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加快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以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首要任务,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中心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攻方向,以完善和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为重要保障,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作为根本动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增强农业竞争力。重点在四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以项目实施为抓手,促进优势产业形成

对接省里实施的主体提升战略,抓好项目论证和实施,积极引导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专业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模式转变,促进专业化规模经营主体的发育和株洲优势产业的形成。引进社会力量投资农业,参与项目建设,鼓励工商企业通过资本运作,产销对接等途径投资农业领域,为农业发展提供资本、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的支撑,增强株洲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提升地方特色品牌

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实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和加工装备水平,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加强产销对接和原材料本地基地建设,鼓励工商企业实行品牌嫁接,参与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加快株洲特色农业品牌的形成和提升,丰富农业的内涵和外延。

﹙三﹚以资源和需求为依托,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善于发现和把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给现代农业带来的巨大机遇,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丰富农业发展内涵,努力促进休闲观光农业等服务型农业的健康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从以生产为主向生产与加工、流通服务等各个环节有机联动转变和农业经济结构协调发展。

﹙四﹚以提高综合产能为目标,增加农业基础投入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稳定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核心,是农业基础的基础。一是认真落实并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调动和保护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二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土地的生产能力;三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四是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机制创新;五是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自主发展能力。

二、主要目标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现有发展基础和条件,综合考虑未来社会发展环境和市场需求,“十二五”期末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20亿元;农业产业化300亿元;休闲农业10亿元;农民人平年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15%,达到15000元。并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一﹚ 主要农作物的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8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在180万吨以上;经济作物面积发展到180万亩,其中,蔬菜播种面积98万亩,产值25亿元;水果35万亩,产值8亿元;茶叶5万亩,产值2亿元;中药材发展到10万亩,产值达到1.6亿元。

﹙二﹚农村经济结构显著优化

充分利用农业区划成果,挖掘地方特色,调优种植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5年内翻一番,达到300亿元,年递增率14%,农产品原值与加工产值比提高到1:1.17;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农村服务业。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农业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水稻、蔬菜、水果、茶叶等主导产业标准化规模到达80%以上;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工作,加强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业生产过程、市场流通等安全监管,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大宗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2个百分点。

(四﹚农业的竞争力显著增强

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集成技术,切实把优势产区做成优势产业;挖掘农业资源,依托地方特色农产品,运用现代科技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推进传统特色作物的集约经营和品牌运作,提升其质量和品牌,拓展市场空间,提高的市场竞争力。

﹙五﹚农业资源环境显著改善

坚决贯彻《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土地利用,强化规划的整体控制,从严查处违规占用和破坏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行为,切实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确保到2015年我市的耕地保有量不少于现有水平。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的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旱作农业技术耕作方式。力争农田水资源利用率提高10%;耕地复种指数提高10%;种子、能源等资源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化肥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大力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和绿色防控技术,力争农药利用率提高15%以上,化学农药施用量减少20%以上。大力发展循环和生态农业、集约农业等有利于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农业生产模式。

﹙六﹚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

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进行技术引进和技术攻关。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到达95%以上,积极引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54%提高到59%。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水稻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到达70%以上。

第四部分 重点产业规划

一、粮食生产

以增强粮食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大力推进规模化生产、加工、流通与社会化服务,加快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积极引进、示范、推广优质、高产、高抗新品种;着力引进和推广高产、环保、节本的栽培技术,实现无公害化、标准化、轻型化生产;大力发展优质稻和优质旱粮作物,不断调优粮食内部结构和粮食品质;大力推进“单改双”,恢复和稳定双季稻面积。“十二五”期间粮食年播种面积稳定在380万亩左右,总产180万吨以上,优质稻种植面积确保在每年200万亩以上,双季稻面积确保在170万亩以上;旱杂粮面积到2015年发展到15万亩以上,总产5万吨。

二、蔬菜生产

围绕“保供给,重质量,促外销”目标,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科技兴菜为重点,大力推动蔬菜的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企业化经营。到201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98万亩,总产160万吨,产值突破25亿元,同“十一五”时期比较,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增加11万亩、25万吨、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菜地保有量超过0.033亩,人均日鲜菜供应量0.75公斤以上,做到品种多、数量足、质量优、上市均、价格稳。工作重点:一是坚决执行占补平衡适度发展的原则,实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二是积极推广设施栽培和各项先进技术,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延长市场供应,增加菜农效益;三是加强无公害基地建设和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加强市场建设和流通组织扶持,确保产销畅通;五是建立蔬菜生产风险机制和产品储备制度,落实异常情况下的补偿机制。

三、农产品加工业

到201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培育一个产值过百亿元、10个产值过10亿元、50个产值过亿元、100个产值过千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建成区域结构合理,企业结构优化,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加快特色基地建设,以“唐人神”带动1000万头生猪,以“福来喜”带动130万羽“酃县白鹅”,以“好棒美”带动1000万羽攸县麻鸭,以攸县纤维板厂带动1000万亩林木,以“武陵源”带动100万亩油茶。重点抓好畜禽、粮食、竹木、中药材、油脂、果蔬等主导产业链建设。依托神农米业、仙竹米业、金湘米业、湘渌米业等粮食加工企业,建立高档优质米生产基地,实施精米加工改扩建项目,做优做强湘米产业工程;依托湘龙竹木、江陵木业、创兴人造板等竹木加工企业,重点发展竹胶板、竹地板、实木家具产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档次,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带动能力;依托千金药业、大豪药业、康美尔乐等企业,建立一批中草药种植基地,打造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药物流、加工品牌;依托好恰油、恒源油脂发展山茶油的精深加工,开发高档烹油、色拉油、保健油;以沙坡里、一遍红实施蔬菜深加工项目,提高特色蔬菜商品化处理能力;以洣江、兹峰、神炎春等茶叶企业为龙头,加大推广名优茶、有机茶种植,打响株洲“神农福茶”系列茶叶品牌知名度。

四、休闲农业

到“十二五”末休闲农业总收入达10亿元,年均增长21%,年接待能力达800万人(次)以上。到2015年努力建设云田、荷塘月色、松西子、星光、酒埠江5个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培育2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50个星级农庄,增加农村就业人数5万人以上。

五、特色经济作物生产 以茶陵火田、高垅、秩堂、严塘等乡镇小气候适宜区为重点,发展脐橙3万亩;以攸县酒埠江库区沿线5个乡镇及炎陵县炎帝陵周围乡镇为主,发展5万亩早熟梨;以城市四区及株洲县等地为重点发展葡萄2万亩;以炎陵、茶陵、攸县名优绿茶为重点,新扩0.5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改造转换0.5万亩有机茶园;以106国道沿线为重点发展双低油菜40万亩;以炎陵、茶陵为重点建设10万亩中药材基地,发展中药材产业;以茶陵为重点发展烤烟基地3.5万亩。

第五部分 主要工作实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攸县、醴陵、株洲县、茶陵为重点建设100万亩标准农田;10万亩占补平衡新增耕地的快速培肥;修缮中小型水库及各类山塘水坝,完善好农田灌溉设施;搞好退化土壤的综合治理和污染土地的恢复;实施好每年35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完成好60万亩低产田改造;100万亩冬闲田开发及绿肥示范推广,切实保证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二、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按照服务农业生产全过程、监控农产品质量全过程的工作要求完善全市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和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改善基层公共服务站点的办公条件,提高服务其能力和农产品质量监管水平;根据自然和生态条件、主导作物的布局等不同情况建设8-10个区域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加强新技术、新品种引进示范和农技队伍的培训;着力抓好株洲市农科所科研手段的改进,科技设备的武装和科研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促进原创能力的提升;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加强农业信息的采集和信息服务,整体提升我市农业公共服务水平。

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准确及时地把握农村发展的机遇,推动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生产,实施专用原材料基地建设工程。二是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集中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格局的形成。三是努力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四是完善名牌激励机制,加大名牌宣传力度,发挥品牌效应。五是发展农产品专业流通企业,培育新的目标市场。

四、推进农业行政执法

按照依法治国和建设法制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全面开展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等的执法;加强农业污染源防控,农产品产地安全监管和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外来物种的法制化管理。

第六部分 重点支撑项目

一、新增粮食产能工程

以攸县、醴陵、株洲县和茶陵县为主的株洲市新增6亿斤粮食产能建设。主要建设内容有水利工程、田园化工程、机耕道建设、地力提升、良种引进与推广、设施化育秧、农机化建设、新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信息化工程和仓储流通工程建设。

二、湘米产业工程

在攸县、醴陵市、株洲县、茶陵县等4个产粮大县建立高档优质湘米原料基地30万亩。突出抓好品种引进和示范,种子生产;扶持一批种粮专业合作组织(大户),建立健全农技农机服务体系,力争优质稻种植面积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比重在75%以上;优质稻订单生产面积达到70万亩以上。重点扶持神农米业、仙竹米业、金湘米业、湘渌米业。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完善湘米推介新型销售网络,制定知名品牌产品质量标准,狠抓品牌质量和品牌运作,做优做强株洲大米品牌。

三、水稻良种繁育工程

以株洲市农科所为主,建设两系不育系核心种子繁殖基地、原原种繁殖基地、亲本原种繁殖基地;以攸县、茶陵为主建设杂交水稻制种基地8万亩。主要建设内容有农田水利建设、晒坪修建、仓库建设,收割加工机械、检验设备和制种农户等的技术培训。

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强化公益性服务职能,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建设力度。合理布局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保障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在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病虫害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控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保护,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监督与管理,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公益性职能方面发挥主导和带动作用。重点是改善和武装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和试验基地以及基层农技人员培训。

五、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工程

重点发展10万亩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其中2.5万亩高山反季节外向型蔬菜基地,主要布局在炎陵县;2.5万亩特色蔬菜基地,主要布局在株洲县、攸县、茶陵;2.5万亩早熟茄果类和瓜类基地,主要布局地醴陵市和株洲县;2.5万亩城镇蔬菜标准化示范园,主要布局在株洲县及醴陵市和攸县。

六、农作物有害生物防灾减灾工程

以县市区为主,全面提升农作物有害生物和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综合治理与应急控制能力,主要建设内容有:有害生物监测体系建设,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专业化统防统治工程,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全面提高农药和药械管理与安全使用能力,把病、虫、杂草、鼠等有害生物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七、地力提升工程

“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低产田改造60万亩,标准良田建设总面积达到100万亩。主要内容为培育耕地基础地力、建设和完善田间排灌体系、实行土地平整。达到每亩粮食产量增加5%以上,耕地地力提升0.5~1个等级,土壤的耕种状况得到根本的改变。

八、龙头培育工程

围绕农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改进企业的加工装备,大力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科技含量,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重点支持 “唐人神”、“福来喜” “好棒美”等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好恰油、恒源油脂等油脂加工企业;沙坡里、一遍红等蔬菜深加工企业;湘龙竹木、江陵木业、创兴人造板等竹木加工企业;洣江、兹峰、神炎春等茶叶企业等的加工技术改造和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优势区域的建设,形成地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

九、休闲农业扶助工程 对具有地缘和资源优势的地方,运用贴息和税收等措施,大力扶助发展休闲农业和服务业。重点支持株洲县松西子生态农庄和茶陵惠科现代农业示范园,以及云田、荷塘月色、松西子、星光、酒埠江5个休闲农业示范园区的规划建设。

第七部分 政策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引导,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依托我市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加强对龙头企业的人才、资金、税收等的支持,利用科技扶持和信贷支持等手段,促进企业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安全水平;鼓励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进入农产品行列,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推进农产品品牌战略,实现农业产业化跨越式发展。

二、积极扶植生产性服务组织发展,促进农业生产转型升级

要充分利用技术支持、信贷扶持和政策支持等手段,积极鼓励种苗统一供应、病虫统一防治、产品统一收购和销售等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的发展和壮大。推动农业生产的分工分业,降低生产成本。

三、积极支持农业发展内涵,拓展外延

积极鼓励农民和农业企业突破传统农业范围,挖掘农业发展的内涵,积极拓展农业的外延空间。发挥好农业的服务功能和生态功能,从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扶助农民和农业企业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以及其他服务型产业。

四、改革农技推广体系,强化技术支撑能力

农村经营主体的改变,对农技推广体系将提出新的要求。要进一步理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与农技推广部门的职能,加强对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攻关和推广应用;搞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及农业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工作。增强农技推广部门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

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巩固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耕地保养、低产田的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稳定农作物播种面积;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2.株洲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篇二

产业融合的思想最早源于Rosenberg对美国机械设备业演化的研究。早期的产业融合主要在信息传输业体现最为明显、影响最为深远。[1]随着产业融合现象日益普遍化, 产业融合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 各产业之间更加密切的融合催生新型产业结构。学者们开始从更广泛的视角来定义产业融合的概念, 产业融合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发展的新模式。以关注民生、关注幸福为导向的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热点之一,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将形成本地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使本地区旅游更具吸引力。

1 炎帝文化与株洲旅游

旅游作为一种文化消费, 它的核心产品就是文化产品, 只有实现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的整合, 才能吸引大量旅游者前来游览观光。株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其中尤以炎帝文化最具代表性。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因寻找为民治病的草药误食断肠草不幸身亡, “葬于长沙茶乡之尾”, 即境内炎陵县鹿原陂。作为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者, 炎帝神农氏教民种谷、制陶, 教民建居、织布, 还教民弓箭、音乐。从尧舜时代起, 炎帝就与黄帝轩辕氏一道, 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受到世代炎帝子孙的钦敬。炎帝文化主要包括:农耕文化、中医药文化、陶瓷文化、天文地理气象、交易市场和社会文明等六个主要方面。在炎陵当地还流传着“神农盗谷”、“天降嘉禾”、“神鸟播种”、“神农夺鞭”、“茶叶解毒”、“炎帝下葬”等美好的传说。它是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源, 是凝聚全世界炎黄子孙的民族之魂。炎帝文化对于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的归依情结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是联系海内外华人的情感纽带, 更是激励华夏儿女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创新奉献的精神之光。

株洲作为湖南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炎帝活动的重要区域, 也是农耕文化—炎帝文化发祥地的核心区域之一。同时株洲的区位优势明显, 且株洲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据《株洲市“十二五”规划》, 到2015年, 湖南株洲文化产业总产值将占GDP的比重要达6%, 为更好的壮大文化产业, 株洲市政府又印发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提出挖掘株洲文化内涵, 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为了尽快提升株洲的旅游产业, 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和株洲市“旅游升温”为契机, 供助炎帝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个案研究, 为株洲文化与旅游产业全面融合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 炎帝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 重视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各地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株洲也不例外, 充分利用炎帝文化的影响力, 打造株洲的文化旅游产业, 成为株洲旅游业发展的方向。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2.1 运行机制不畅, 制约炎帝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首先, 对于炎帝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缺乏全面的设计规划。株洲对于炎帝文化的旅游功能非常看重, 提出打造炎帝品牌旅游产品。但在具体的操作上, 缺乏对炎帝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就产品开发、宣传、投资项目等方面缺乏全面而详细的设计规划。在管理上存在多头管理, 对炎帝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制度化的合作协调机制缺少有效的合作规划, 严重影响炎帝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

其次, 融资渠道窄。近年来, 随着炎陵旅游业的发展, 当地政府对于炎帝文化旅游投资预算在逐年增加。但由于在陕西宝鸡、湖北随县都有关于炎帝文化的景点开发, 炎帝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存在异议, 加之炎帝文化核心区域地理位置稍显偏远, 经济基础差, 政策优惠措施实施不力, 市场运作机制弱, 融资渠道窄。由于受资金、人才制约, 导致很多与炎帝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因为资金的原因被迫延迟甚至停止开发。

2.2 炎帝文化旅游资源产品开发结构单一

炎帝文化历史悠久, 内容极其丰富。但从当前对炎帝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来看, 对于炎帝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开发的旅游产品更多局限于“炎帝寻根祭祖”文化旅游这种单一产品结构, 对于炎帝文化所附有的其它文化内涵开发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涉及, 导致对游客吸引力有限, 制约株洲文化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2]

2.3 炎帝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创意滞后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指为了满足游客对精神方面的需求而策划设计的文化活动内容并形成游客可以体验参与的活动, 以及为此而必备的制度安排和设施条件。当今世界, 创意产业已不仅仅是一个理念, 而是一个新的产业发展模式。纵观上海、北京等大都市的创意空间、创意地标, 都因为自身的文化、创意、艺术而成为其主要的旅游吸引物, 文化创意产业整合当地的文化科技等要素, 将提升当地旅游的个性和魅力。[3]炎帝文化作为株洲文化旅游资源的代表之一,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具备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强大基础, 但目前有关炎帝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的开发相对滞后, 除了当前炎帝祭祀活动与旅游产业融合互动以外, 其它相关的创意活动就非常欠缺, 游客能参与互动的炎帝文化旅游产品几乎没有, 不利于炎帝文化的开发和利用, 从而也制约着株洲旅游产业的提升发展。

2.4 宣传营销力度有限, 市场影响力较差

文化与经济息息相关, 密不可分。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不仅是旅游的最大卖点, 而且也是招商引资、产业培育中最具优势的竞争力。株洲对于炎帝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宣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宣传形式单一。人们对于株洲炎帝文化的了解主要通过每年定期举办的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祭祖活动, 但是由于活动短暂而得不到人们对株洲炎帝文化的长期关注。第二, 宣传特色不突出, 宣传形式单一, 影响株洲炎帝文化旅游品牌的建立。来株洲旅游的游客中大多是由单位组织、旅行社组织或通过亲友介绍而来的, “口碑”传诵占相当比重, 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大众公共媒体的广告宣传投入很少, 对游客的影响力有限。且对炎帝文化特色、亮点挖掘不够, 没有把炎帝文化纳入株洲旅游整体形象宣传中去, 使得株洲炎帝文化市场影响力远没有达到株洲市政府对发展炎帝文化旅游的预期。

3 炎帝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措施

当前株洲旅游的根本任务是促进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的融合, 树立株洲新的旅游形象。为顺利实现此项目标, 笔者认为通过以下措施将有助于炎帝文化与旅游产业快速融合发展。

3.1 创新机制, 加快炎帝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互动

加快炎帝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互动, 将有助于更快的推动株洲旅游业的升温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创新机制, 尤其在管理机制、投入机制上大胆创新, 充分发挥炎帝文化的资源优势。第一, 创新管理机制, 健全炎帝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管理机制的改变, 打破过去那种文化旅游资源多头管理, 成立专门的集团化公司运行模式将很好的解决我国文化旅游资源多头管理的疾痼。第二, 发展投入机制, 解决炎帝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积极创造条件, 对于炎帝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开发的相关项目通过多种形式如:政策优惠、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社会资本的进入, 从而促进炎帝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2 挖掘炎帝文化的内涵, 打造“炎帝文化”品牌旅游产品

挖掘炎帝文化的内涵其重点应抓住二点:第一, 炎帝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株洲作为炎帝寿终正寝的归宿地, 其历史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有关炎帝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炎帝有关的神话传说、炎帝的功绩等都是我们重点去挖掘和开发的内容。第二, 炎帝文化的精神价值。炎帝的勤劳、创新、敢为人先、开放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也是炎帝文化保持强大影响力的基石, 通过对炎帝相关的文化遗存保护、研究, 搜集、整理炎帝文化史料及相关遗存、丰富炎帝文化内容, 加强炎帝文化研究, 挖掘炎帝文化内涵, 传承炎帝文化精神, 为打响叫亮炎帝文化品牌提供支撑。

3.3 加大炎帝文化旅游宣传促销, 拓宽客源市场

旅游业是典型的“眼球经济”和“形象产业”。要想真正形成炎帝文化旅游品牌, 拓宽客源市场,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必不可少。对于炎帝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 首先, 在内容上除了继续举办每年重阳节全球炎黄子孙“寻根祭祖”活动外, 更应该对活动内容进行创新。其次, 在宣传形式上广开门路。第一, 拓宽宣传渠道。充分借助电视、报纸、网络、微博等当前最为盛行的宣传媒介大力宣传炎帝文化旅游产品, 助推炎帝文化的影响力。第二, 加大户外广告的宣传。在车流量大的高速路口设立巨幅广告牌, 扩大其知名度。第三, 加强宣传品的制作。如印刷炎帝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册放置于在株洲市境内所有的星级酒店、火车站等场所。第四, 参与推介活动宣传。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大型旅游交易会、旅游文化宣传活动, 与旅游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进一步提升炎帝文化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3.4 加强炎帝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打造株洲文化旅游新形象

旅游创意主要包括旅游产品创意 (增加文化品位) 、旅游活动创意 (增加深度体验) 等方面。加强炎帝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 其一, 着重向炎帝文化资源保护方面努力延伸, 强化对炎帝文化的深度研究, 为挖掘创意打下基础。如建造炎帝文化主题公园, 建造炎帝文化所包含的重点内容片区, 如农耕文化区、中医药文化区等, 复原远古炎帝生活的场景, 让游客真实的在游园过程中, 体验炎帝文化深厚的内涵。其二, 向着市场方面延伸, 看重市场服务。如炎帝的中医药文化。随着现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家对于养生保健日益重视, 利用炎帝神农所著之《神农本草经》, 形成炎帝医药保健系列产品, 即顺应当前市场的需求, 又能拓宽炎帝文化的市场价值。

株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正处在初级阶段, 在以后的发展中应更加强调以文化为魂, 以个性化为方向, 创新和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塑造株洲文化旅游新形象。通过对炎帝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个例研究, 主打炎帝牌, 凸显福文化, 用炎帝文化整合资源, 打造神龙城、神龙福地、华强基地等旅游文化品牌产品, 助推株洲旅游升温, 为把株洲旅游品牌推向国际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株洲作为一个工业城市, 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及文化底蕴, 如炎帝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恐龙文化等。但从总体来看, 株洲文化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有效利用, 株洲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于长沙、湘潭等地。为助推株洲旅游升温, 建立株洲国际旅游目的 地品牌, 应主打炎帝牌, 用炎帝文化整合资源, 从株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炎帝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结构、炎帝文化旅游产品市场宣传策略、炎帝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手段等方面着手, 由点及面, 改变株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关键词:株洲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炎帝文化

参考文献

[1]李美云.国外产业融合研究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 12:12-20.

[2]王华东, 吴倩.贵州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视角, 2012, 05:14-16.

3.株洲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篇三

2008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面对冰灾和世界经济危机的严峻挑战,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各行各业取得了新的成绩,经济社会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趋优、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农业增产增效,工业发展强劲,消费市场繁荣,投资规模扩大,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一、综 合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据初步测算, 2008年我县GDP完成56.93亿元,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4.5%,比上年同期上升2.9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比第三季度低0.9个百分点,位居全市除四区外的五个县市并列第二名。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97亿元,同比增长6.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84亿元,同比增长20.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12亿元,同比增长14.1%。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31:37.5:31.5调整为29.8∶40.1∶30.1。从三次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来看,第一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为11.9%,拉动GDP增长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为55.5%,拉动GDP增长7.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5.6%,拉动GDP增长6.5个百分点;建筑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为9.9%,拉动GDP增长1.4个百分点),因而,工业成为今年拉动GDP增长的主力军;第三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为32.6%,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

二、农 业

农业平稳增长,内部结构调整不大。全县完成农业林牧渔业总产值256096万元,同比增长6.1%,其中:现价农业产值93576万元,同比增长2.5%,林业产值13623万元,可比价同比增长12.9%,牧业产值118345万元,同比增长9.7%,渔业产值11144万元,同比增长4.3%,农林牧渔服务业5958万元,同比增长7.7%。种植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7.7万亩,增长1.53%,基本与去年持平;非粮作物种植面积为18万亩,增长7.53%。粮食作物与非粮作物的种植面积调整力度加大。粮食、油料、蔬菜、瓜果、茶叶、水果等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32.27万吨,比上年增加0.83万吨,增长2.64%,其中,早稻14.03万吨,增长2.56%;中稻1.57万吨,增长30.83%;晚稻16.33万吨,增长0.55%。果用瓜23791吨,同比增长14.39%;蔬菜220921吨,同比增长2.08%;林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0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0.76%。全年完成幼林抚育面积23400公顷。主要林产品产量:薪竹5616吨,杂木棍504万根,全社会木材采伐26800立方米,森林总蓄积量为98.58万立方米。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出栏牲猪72.06万头,同比增长19.82%;出笼家禽219.45万羽,同比增长19.3%;水产品总产量13625吨,同比增长8.31%。

三、工 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2008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377080万元,比上年增长46.82%,工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3个,实现现价总产值271772万元,占全部工业的67.16%,同比增长64.5%,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现价总产值105308万元,同比增长14.99%。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实现产值48004万元,比2007年增长37.6%。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4191万元,同比增长14.8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2564万元,比2007年的5220万元增长1.41倍.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52亿元,比去年增加5.66亿元,增长35.71%。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6.64亿元,同比增长51.16%,房地产完成投资26716万元,同比增长111.8%。农村固定资产完成投资4.88亿元,增长0.64%。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我县消费市场继续保持繁荣活跃,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拉动作用增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44亿元,比上年增长21.65%,消费品市场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分城乡看,县以下的消费品零售总额95673万元,同比增长18.9%;县的消费品零售额达88698万元,同比增长28.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的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放缓,低于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161063万元,同比增长22.64%;餐饮和住宿业零售额17285万元,增长26.2%;其他行业零售额6023万元,增长3%。

对外贸易、实际利用外资快速增长。企业自营出口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出口总值12564万元,同比增长1.41倍;实际利用外资1414万美元,比去年增加217万美元,同比增长18.2%,实际利用内资92960万元,同比增长29.9%。

六、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发展。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货运换算周转量为2.03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2%.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 11585.5万元,比上年增长6.15%。其中电信业务总量为10402.5万元,比上年增长5.74%.分部门完成电信局业务总量2483.65万元,下降15.75%,移动公司业务总量7009万元,比上年增长34.8%,联通公司完成业务总量836.86万元,铁通公司完成73万元。邮政业务总量完成1183万元。

七、财税、金融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33968万元,同比增长26.81%,其中分别实现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2586万元、5908万元和15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6.7%、11.87%和73.5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351万元,增长21.85%。

2、基金收入2560万元,增长291.44%。总收入中,国税部门税收收入10664万元,增长27.61%;地税部门组织各项收入10016万元,增长31.96%。全县实现财政支出73133万元,同比增长35.2%。

金融运行基本稳定,银行存款快速增长,贷款增长强劲。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41188万元,同比增长22.2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83045万元,同比增长19.71%.全县各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08346万元,同比增长37.65%,其中农村信用社贷款53227万元,比上年增长10.5%,工商银行贷款1592万元,比上年增长77.28%。

八、科技、教育、卫生

科技、教育、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8年,我县组织实用技术培训67期,科技人员下乡1900人次,申请专利21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500万元。2008年末,全县共有小学 88所,比上年减少 6所,在校学生18862人,比上年减少416人,专任教师1604人,比上年增加24人,学生与专任教师比为11.8:1,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共有初级中学24所,其中民办学校 1所,在校学生9399人,比上年减少147人,普通高中 5所(含民办学校 1所),在校学生6913人,比上年减少869人;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 3所,在校学生 1930人,比上年减少419人。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380,其中,医院、卫生院22处,卫生防疫机构1处,妇幼保健机构1处,门诊部(所)、卫生保健所、医务室47处,村卫生室197个,卫生院下设设诊所114个。年末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14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09人,注册护士179人,全县医院、卫生院拥有医疗床位852张,比上年增加73张,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335862人。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平缓增长。年末全县总人口为45.33万人(户籍人口),增长0.87%。据计生局统计,全年新出生人口5512人,出生率为12.21‰;死亡人口2564人,死亡率为5.68‰;全年净增人口294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53‰。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20元,同比增长18.47%;人均消费性支出8642元,同比增长10.11%,城市恩格尔系数为36.63%,下降3.5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736元,同比增长18.1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470元,增长9.46%,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9%,下降0.44个百分点。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2853元,增长20.36%。就业局势稳定,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年通过各种渠道共安排失业人员实现就业3114人。年末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7%,比上年上升0.41个百分点。2008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6997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7416人,全年累计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为278人。

社会福利事业成效显著。2008年全县共为7520名城镇居民发放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金1017.5万元,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13920人.完善覆盖城乡的污染治理体系。新建农村沼气池1710口,为全年目标的114%;帮助5869个农村人口解决了饮水不安全问题,为全年目标的100.3%;城镇廉租住房完成面积4000平方米,新建农村安居房1164栋。

4.株洲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篇四

一、城市状况、房地产业与商业环境

1、城市建设整体好,主要由四个区域组成:天元区、石峰区、芦凇区、荷塘区。主要

城市干道有天台路、黄河路、长江路、新华路、人民路等。整个城市的商业中心在中心广场、响石广场、红旗广场以及天元超市的周遍地带。

2、房地产情况,新楼盘主要集中在天元区(其它区域未调研)整体房地产市场比较活

跃,其房价平均在2500—5000元/米。个别楼盘达到了7000元/米。

3、城区的商业中心主要集中在中心广场附近以及新华路、建设路周边,有家润多、株

洲百货、步步高、家乐福、沃尔玛等百货超市,王府井时尚购物广场。国美、苏宁、江南家电商城、通程电器等家电商场。小伍子、中国城、芦凇服装批发等服装市场形成了全国第二、华中第一的服装批发市场。南大门以手机、小商品、服装等时商用品商场。是株洲主要的商业中心。另三个商业中心在红旗广场(未调研)、响石广场、天元超市等周边地区(未调研)。

二、销售渠道分析

1、家电卖场渠道情

家电卖场有苏宁电器(1家)、国美电器2家。通程1家。江南家电商场1家。株洲百货家电1家。天元家电商场1家。

1)、苏宁电器1店,在人民中路旁边,旁边就是火车站,人流量大。但是门头小(商场内部没有调研)。

2)、国美电器:一家在新华西路、株洲百货旁边,对面就是王府井购物广场。净水设备有立升与泉来。在商场负一楼、出样全、产品多,位置偏,形象一般。没有看到促销人员。销售一般。没有即热。另一家在红旗广场。(未调研)。

3)、通程电器:在建设中路与七一路天桥旁边,没有净水设备,只有安吉尔、美的饮水机。即热有欧安尼、奥特朗都为独立的背墙,形象好。

4)、株洲百货电器:是当地的本土商场,也是当地最大的、最具影响力的家电商场,位置在中心广场。水处理设备有沁园、美的、安吉尔、立升。出样全,形象比较好。都是独立的条柜,都有专门的销售人员。销售好,是当地最好的销售终端。即热有欧安尼、奥特朗。

5)、江南商城。当地的家电中心,本地最有影响力的家电商场之一。水处理品牌有:沁园、美的、立升、安吉尔。出样全、形象好、都有促销员,销售比较好,是当地主要家电品牌销售的集散地。即热有奥特朗。

6)、天元超市:当地最出名最有影响力的综合超市。家电在超市二楼。水处理设备只有美的。出样全、形象好、有独立的销售人员。产品销售比较好。主要为整个超市其他产品的拉动。既热有奥特朗、欧安尼。

建材渠道情况

建材城:株洲有三个建材市场。

1、天元建材市场(主要为橱柜、建材,很少有家电商品)。

2、白石港建材市场(主要为地板、门等)。

3、万博龙建材市场(是当地最大、品类最全、最晚但最具影响力的建材市场。水处理产品在6楼。主要有安吉尔、立生、沁园。其中安吉尔、沁园出样、形象、销售整体好。都有独立的销售人员。立升出样全、形象一般,没有看到销售人员。即热有奥特朗、斯狄风。

3、社区类情况:未调研

三、竞品分析

在株洲经过调研,在市场上的水处理有:沁园、美的、立升、安吉尔、泉来、等品牌。

1)、美的进入了株洲百货、天元超市、江南商城等终端。出样比较全,形象好,在河西株洲大道有专卖店。在当地是独立操作水处理市场的客户。在当地销售比较好,主要通过商场渠道与自己的分销渠道进行销售。(其客户为株洲九阳客户)。沁园,进了株洲百货、江南商城、万博龙建材市场等终端。其客户为奥特朗客户,去年刚接手做,就销售100万,今年的目标任务为180万,现在已经销售了90万。在当地是比较出名,销售好的客户,在当地市场有一定的知名度。立升,进入了江南商城、株洲百货、万博龙建材市场、国美等终端。整体形象一般,在商场上的销售不好。具体其他渠道销售没有调研。泉来、只进了国美与江南商城。整体形象一般。安吉尔,进入了株洲百货、江南商城、万博龙建材市场整体形象好,代理商操作时间长。在当地有很大的知名度。在当地是做得比较强势的品牌。

四、客户情况分析与谈判方向

综上所述,根据现在的市场调研情况,株洲水处理市场在逐步上升,人民对水处理的需求也在逐年提高,在当地主要强势的品牌是安吉尔、美的、沁园。三个品牌一年的销售在300万左右(工厂提货)。但是在国美、苏宁、通程等主要家电商场很少进场或者基本上没有此三个品牌。在终端销售主要集中在株洲百货、江南商城两个当地商场终端以及万博龙建材市场。从侧面可以得到一个信息,株洲的水处理销售的通路主要就这个三个地方,即本地强势商场与建材渠道。下步操作株洲市场的三个方向为:

1、进入株洲百货、江南商城两个终端。

2、与各个建材渠道客户合作。

5.株洲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篇五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云龙示范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局委办、各直属机构:

《关于促进物业管理健康发展若干意见》已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予以印发,请认真执行。

二○一一年二月二十五日

关于促进物业管理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进一步规范物业服务行为,促进物业服务行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理顺物业管理工作体制

(一)理顺监管体制。构建以市、县市区、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下同)为主体的三级监管机制,加强对物业企业和物业经营项目的立体式全覆盖的监管。株洲市房产管理局为本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物业管理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各区人民政府应设立物业管理工作机构,负责辖区内物业管理的协调、管理工作。各县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在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负责本辖区内物业管理活动的协调、监督和管理工作。各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业主委员会的成立指导,协助市、区物业管理机构,协调解决社区管理和小区物业管理中的问题。

(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物业管理联席会议由县市区物业管理工作机构负责召集,各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辖区派出所、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或业主代表及相关部门参加,协调解决物业管理的疑、难、急问题。

二、加强开发建设管理,夯实物业管理基础

(一)确保公共服务设施到位。新建物业项目的供水、供电设计必须满足“一户一表,每表出户”且可直接计量收费到户的要求。开发建设单位在物业建成后,应当将供水、供电、供气、通讯、有线电视等设施,按规定移交给上述相应的专业经营单位进行维护管理。公用水、电表不再挂户在物业服务企业的名下,可明确为小区公用水、电表,落户在业主委员会名下。

(二)确保物业管理用房到位。开发建设单位新建物业项目应严格按有关法规和技术规范进行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并满足物业管理的要求。规划部门在审查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和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确定物业管理用房的位置和面积。开发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房屋

总建筑面积3-5‰的标准配备物业管理用房,但最低不低于60平方米;物业管理用房应为地面以上、水电到位、便于物业管理活动、具有正常使用功能的房屋。未按照规划、设计要求建设物业管理用房的,规划部门在进行规划核实时,直接认定为不符合规划条件,同时由房产部门按照《物业管理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理。

(三)严格执行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制度。开发建设单位应按《前期物业管理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在业主或业主大会选聘物业服务企业之前,选聘具有相应资质的物业服务企业,对新建物业实施前期物业管理,并将前期物业服务合同送物业主管部门备案;同时在商品房销售时,公示前期物业管理合同和临时管理规约。项目综合验收完成后,开发建设单位应及时将相关资料移交物业服务企业。

(四)严格履行建筑保修责任。开发建设单位应严格履行房屋质量保修责任,开发建设单位在退还施工单位质量保证金时须经业主委员会或物业服务企业签字证明,对未履行保修责任的施工单位应延期退还质量保证金。

三、明确责任,确保执法进小区

(一)强化部门执法责任。各有关主管部门应按如下工作职责,加大对物业管理小区的执法力度,形成合力,保证执法效果。

1.房产部门根据《物业管理条例》的规定,负责查处下列行为:擅自改变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公共建筑和共用设施用途;擅自占用、挖掘物业管理区域内道路、场地,损害业主共同利益;擅自利用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经营,侵占、损坏共用部位、公共场地、共用设施设备;建设单位未按规定配足物业管理用房;物业服务企业违反有关规定,对业主或者使用人的违法行为未予以劝阻、制止或者未及时报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

2.规划部门负责查处下列行为:未经规划部门批准,擅自进行改、扩建和增建,或者擅自改变住宅外立面,在非承重外墙上开门、窗的,应按照《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规的规定处罚。

3.建设部门负责查处下列行为:在房屋装饰装修中,未经原设计单位或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提出设计方案;未经排水净化,擅自排放生活污水;擅自拆改、变动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等违反《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行为。

4.城管部门负责查处下列行为:违法搭建建筑物、构筑物;在建筑物、构筑物上涂写、刻画或者违反规定悬挂、张贴宣传品;乱倒建筑及生活垃圾;在人口集中地区和其他依法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未经批准擅自饲养家畜家禽影响市容和环境卫生;对城市流动摊点进行

整顿。

5.园林绿化部门负责查处下列行为:侵占园林绿地或擅自砍伐、移植、修剪等损坏城市花草树木的行为。

6.公安部门职责:负责查处违反治安管理条例以及生产、销售、运输、储存、燃放烟花爆竹等行为;加强犬类管理和社会生活噪音的管理;指导物业服务企业做好小区的安防工作,加大对盗窃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7.消防部门负责查处下列行为:擅自改变建筑物防火间距、耐火等级、防火分区、消防安全疏散条件、消防设施;增加建筑物火灾荷载、占用消防道路设施等行为。

8.工商部门职责:查处在物业管理区域内未取得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违法行为;对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申请人未能提交本单元、本栋住户、业主委员会等利害关系人书面同意材料的,不予核发营业执照;对影响周边环境不适合于在住宅小区内开设的经营项目不予核发营业执照;适当放宽物业服务企业的兼营范围,在不损害利害关系人利益的情况下,允许和扶持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多种经营。

9.环保部门负责查处下列行为:在物业管理区域内贮存、堆放、弃置、倾倒、排放工业污水、工业废弃物;城市饮食服务业的经营者未采取有效污染防治措施,致使排放的油烟等对附近居民的居住环境造成污染;工业企业、建筑施工噪音等其他影响物业管理区域环境的行为。

四、规范费用代收代缴行为

物业管理区域内,供水、供电、供气、通讯、有线电视等专业经营单位应当直接为业主提供服务,向最终用户收取有关费用,并承担物业管理区域内相关管线和设施设备维修、养护责任;对直接收费到户有困难的,可委托物业服务企业代收,委托单位可以按照不低于3%的佣金标准,与物业服务企业协商签订代收合同。

五、给予特殊政策支持

(一)给予劳动用工支持。劳动保障部门对物业管理服务单位招用人员,特别是招用就业困难人员,优先提供招聘台位实行免费服务。对招用下岗失业4050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一年以上,并按规定交纳社会保险,经基层劳动保障部门认定,按规定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

(二)给予税费优惠政策。参照公共服务行业税费优惠,将物业服务企业营业税计税税率由5.5%降为3%。合理调整物业服务企业营业税税基。根据行业特点,在扣除企业基层操作人员工资成本和扣减公共设施设备维护费、水电费、清洁费、绿化费、秩序维护费及其

他代收代付款项后的金额作为营业额计征营业税。同时适当减免残保基金、防洪基金等各项行政性收费项目,切实减轻物业服务企业负担。

六、制定合理的物业服务收费标准

尽快修改制定《株洲市物业管理收费实施办法》和《物业小区停车场服务和收费实施办法》,及时制订与物业服务等级相适应的政府指导价格,定期向社会公布。物业服务企业应全面推行明码标价公示收费制度,将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服务内容在住宅小区向业主公示;规范停车场、停车位的收费行为,合理收取停车场占地使用费和卫生清扫费。

七、加强行业监管,提高物业服务满意度

(一)规范物业服务市场。各级物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统一的物业分级服务标准,规范物业服务行为;加强行业自律,整顿物业服务市场秩序;促进物业服务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加大对不履行物业服务合同、损害业主利益、无资质从事物业服务、低质低价恶性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净化物业服务市场。

(二)加强行业培训。各级物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行业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定期开展物业行业从业人员资格培训、继续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全面推行专业化、规范化服务,提高物业服务整体水平。

(三)加强物业服务企业诚信建设。物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物业项目巡查通报制度、物业服务企业退出项目管理办法以及信用评估制度等,加强物业行业动态管理,强化企业诚信管理;对各类违法违规、不讲诚信、损害业主权益的不良行为应计入企业诚信档案,并及时向社会公示;对诚信档案中不良记录较多的企业,应责令整改,取消项目投标资格,性质严重的要坚决清除出物业服务行业。

(四)切实提高物业服务满意度。物业服务企业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改进服务态度,以实际行动赢得广大业主的支持和理解;物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物业服务企业满意度调查,制定考核评议办法,督促物业服务企业改变形象、树立品牌,与业主共建和谐小区。

八、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6.株洲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篇六

(一)株洲县真品卷烟非法流通的现状

株洲县位于湖南省中东部,下辖14个乡镇,人口约35万人。湘江和京广铁路纵贯南北,县域地形东西窄、南北长,呈“S”型,东邻醴陵市、攸县,南邻衡东、衡山,西接湘潭县、株洲市天元区(原株洲县三门镇和雷打石镇),北邻株洲市,交通十分便利,人员流动较大,是典型的城郊结合县。数年来由于地理和人员流动特点,毗邻地区卷烟边境渗透和民间流动拉动了我县卷烟销量的增长,株洲县卷烟人均销量位于湖南省前列(人均销量达12.84条),这说明与省内兄弟单位相比株洲县真品卷烟可能出现较大的外流隐患。2014年上半年,全县共查获真品卷烟非法流通案件16起,查获真品卷烟220.2万支,较2013年下半年均有大的增长,这说明真品卷烟非法流通的问题日趋严重。

(二)株洲县真品卷烟非法流通的形式

在县级卷烟市场,按经营区域划分可以分为区域内部真品卷烟非法流通(大户流向小户和大户流向无证户)和与其他区域有联系的真品卷烟非法流通(滞销烟外流和畅销烟回流)两类。前者为烟草公司不能满足小户畅销烟品种和无证户店铺提供充足的货源保证,后者为卷烟不法商家提供非法卷烟渠道。

(三)株洲县真品卷烟非法流通的特点

1、人货分离、抓捕难度大。从专卖部门查处的真品卷烟非法卷烟流通案件来看,涉案人员多采用便利的交通条件以托运、自运、异地携带等方式进行贩售,货源组织者、下线以及负责包装、运输的各方之间的业务通过电话联系,涉案人员和卷烟并不同行,且不用现金采用银行卡交易,抓获的人员对于所运输物品内容并不知情,只是单纯的车辆运货人员。

2、掩人耳目,隐蔽性增强。涉烟案件的查处不少是打破常规作息时间,依赖于消费者的举报,而此类真烟为运入地畅销、消费者十分喜爱的品牌,资金周转快,卷烟消费流动力度大,如果零售店主多批次、少批量、逐渐渗透的方式,出货快,且案值偏小,根本很难知道此类事件的存在。

3、差价高、流通速度快。尤其在节假日前后,各地区对不同品牌卷烟的需求突然增加,“不法烟贩”将在外地某个滞销品牌却是本地的热销品牌并转贩在本地出售,很容易赚取其中的差价,价位高的烟都能达到几十元的差价利润。针对利润高、资金周转快这特点吸引着这些“不法烟贩”参与真品卷烟非法流通。

二、真品卷烟非法流通的成因分析

(一)内因

1、根本原因在于对省外烟在本省销售市场未能精准预测,部分省外卷烟在本地落地消费能力不足,省外烟的品牌培育工作力度还有待加强。2014年1-9月份,株洲县市场总销量为14662.37箱,其中省外烟为4188.59箱,占比28.57%,这也是比较高的省外烟销售比例。尤其是在节假日期间,卷烟投放量增大,造成了滞销品牌卷烟市场库存严重积压,部分经营户为了加快资金周转,在规范经营意识不强的前提下一次性将积压的卷烟库存进行处理。此外省外烟投放数量、结构、品牌及投放节奏,与客户实际所处的地理位置、市场环境、店面经营规模和居民消费吸食习惯、市场消化能力等不符,也反映出对部分省外烟的品牌培育需进一步加强。

2、对国家局、省局关于《客户评价体系》与《国家烟草专卖局烟草零售业态分类标准》的规定和要求,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好,对客户类型、销售能力、经济地域的差异等评定不准确,在客户级别的评定上未能完全做到公平、公正和透明,由于误差造成了一些具有较强经营能力的客户等级偏低,而个别与实际经营能力不符的客户等级较高,这种情况既影响了客户对培育外省品牌的积极性,也导致部分省外烟不能被消费者熟知而有效落地消费。

3、市场基础工作不牢固,客户经理和市管员服务客户和市场监管工作不深入,规范经营宣传解释工作不到位,没有把握市场真实需求,存在工作作风不扎实等状况。对所查获的真品卷烟非法流通案件未能进行深入分析,反映出专卖和营销两支队伍履职仍不到位,个别员工对规范经营没有切实重视起来,有的还是停留在口头上,对客户的服务和规范经营的宣传工作缺乏耐心、做工作不细致。出现的个别农村客户违反规范经营的问题,就是“两员”日常监管与服务客户等市场基础工作不扎实的表现。

(二)外因

1、消费者喜好存在区域差异。卷烟消费具有较明显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对特定品牌的卷烟具有相对固定的偏好,由此造成不同品牌在各地销量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某些地区的畅销烟在另一地区成为滞销烟,当地的滞销烟在另外地区成为畅销烟,零售户为了加快资金周转,便会将部分滞销烟转售给畅销区域的烟贩。以致部分省外卷烟无法实现完全落地消费,品牌培育不能一蹴而就,消费者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无法改变商品流通的属性,很难完全避免卷烟的非法流通。

2、无证户存在的客观现实。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卷烟经营队伍和主体也在随之发生着不断变化,一些以经营卷烟业务为需求的经营户孕育而生,但因受到烟草制品零售点合理布局准入条件的限制,使得条件不符、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一部分新生经营主体无法取得卷烟资格证。工商等职能部门由于体制和机制上的诸多原因,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缺乏,相互协调合作的配合度、紧密度不够,遇事有相互推诿现象,办案效率不高,没有形成有效联动机制治理卷烟无证经营。而无证经营户赖以存在的卷烟来源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要满足和维持其长期生存,则必须通过非法渠道获得卷烟,这给卷烟非法流通问题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滋生了卷烟非法流通的土壤。

3、零售户趋利心理。有的零售户追求卷烟销售利润的最大化不是真正去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而是积极向不法烟贩提供货源以谋取利益,更有甚者受利益驱使主动参与到收购倒卖卷烟的队伍中去还有一些零售户受资金周转、营销方式、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对直销品牌的卷烟就只能通过不法烟贩变通的方式消化掉。

4、市场经济规律因素。商品总是由低价地向高价地流动,这是价格的杠杆作用决定的。即便是本地畅销品牌,由于价差的存在,同样会发生无序流动现象。

三、真品卷烟非法流通的危害

(一)对工业企业而言,违背了行业“培育大品牌战略”,不利于企业做大做强

烟草工业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烟草品牌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真实需求的增长。真品卷烟的非法流通,使部分未能落地消费的省外滞销烟没有充分的上柜销售而流向私烟渠道,不能被消费者有所了解、选择、购买,从而不能培育出大规模的市场真实需求,使得烟草工业企业大规模发展战略处于不利地位。

(二)对商业企业而言,干扰了正常的市场信息,不利于企业经营决策

烟草商业企业进行产品引进和货源投放时,基于系统销售数据进行预测和决策的,这些销售数据也是判断卷烟品牌的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体系。在现有的按“客户评级”货源分配前提下,卷烟零售客户为获取更多畅销品牌谋利,不惜违背市场真实需求连带购进大量滞销烟,而真品卷烟非法流通渠道存在方便了零售户滞销烟的转手销售和资金回笼。因此,烟草商业企业通过销售数据收集到的市场信息来进行货源引进和投放的决策是有失偏颇的。

(三)对物流部门而言,降低卷烟商品流通效率,增加卷烟商品流通成本

专卖制度包括烟草专卖品的流通制度,明确了卷烟的流通渠道和网络。烟草公司花费巨大成本建设物流中心,购入各类设备、车辆等硬件设施,聘用并培训了客户经理、司机、配送员、收款员,建设服务品牌、制定各类措施等软件设施。这一切都是为了提升专卖体制下卷烟商品的流通效率。而真品卷烟非法流通是背道而行,不法烟贩将原本配送到户、安排落地消费的卷烟重新汇集、转运再分配给下线客户。从物流角度来看,存在重复与浪费。这种非法流通行为破坏了烟草专卖制度的贯彻落实,阻碍了全国大市场大品牌的建设进程,降低了全国大市场大品牌的建设力度,是局部效率对全局效率的冲击,加大了改革发展的成本。

(四)对营销部门而言,直接削弱营销部门品牌培育的力度,破坏全国一盘棋的大格局

由于省产烟的畅销,真品卷烟非法流通的存在使零售户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育不熟悉的省外品牌,助长了零售客户的惰性,把滞销烟流向非法卷烟销售渠道,更加方便快捷的使资金回流,从而大大降低了营销部门采取品牌培育措施的效益。

(五)对零售户角度而言,给诚信守法的经营户带来损失

卷烟非法流通的渠道给无证户提供货源,直接抢占了合法卷烟零售户的市场份额,使不守法客户能获得比守法经营户更宽的畅销烟进货渠道,从而有更充足适销对路的货源,不仅影响了合法卷烟零售户对外省品牌培育的信心,同时也照成了诚信守法零售户消费者的流失。

四、治理真品卷烟非法流通的建议

针对真品卷烟非法流通治理工作的严峻形势,调整真品卷烟非法流通治理工作模式,重新梳理治理工作流程节点,从“事后检查、违规处罚”,向“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总结”转变,从“处罚型”向“管理型”转变,真正使真品卷烟非法流通治理工作关口前移。继续推进市场监管方式创新,促进“三员互动”市场监管模式与APCD工作法的有机结合,使一线人员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市场工作之中,充分发挥三员联动的群防群控体系的作用。

(一)内部

1、端正思想,提高全员对治理真品卷烟非法流通的认识。首先要从思想认识真品卷烟非法流通对全行业产生的不利影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本着“尊重市场、科学发展”的原则,树立规范经营意识,严肃对待治理卷烟非法流通工作,真抓实干,各负其责,净化好本土市场,维护好经营秩序,筑牢规范防线保障卷烟市场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2、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寻省外名优卷烟品牌培育落地有声。一是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品牌定位,瞄准市场实施品牌整合。将所有品牌规格的卷烟以市场为导向划分为主导品牌、培育品牌、过渡品牌、淘汰品牌,使品牌培育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二是以促销为手段,做好促销方案、宣传布点、上柜出样、市场信息反馈,促进新品健康持续发展。三是以终端为主体,只有零售客户才是品牌培育的主推者,注重引导客户的培育意识,提高客户主动参与培育的积极性。四是以文化为载体,将某个待培育的品牌特有的文化传达给能与这种“文化”产生共鸣的消费者,或根据地域特色赋予这些品牌新的文化,将品牌文化延伸到合适的消费者。

3、各部门携手,共同净化市场。追本溯源,加强监督,切实加强对卷烟落地落户销售环节的监管,尤其是对卷烟销售大户、代订代送户的监管,要通过实地核实,密切注意卷烟流向,严防卷烟非法流出。专卖、营销、配送等一线部门相互沟通,确保思想、信息、行动协同,通过客户经理、送货员、市管员三员联动,打造纵横交错的连带体系,使一线工作人员职责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血脉当中。通过事前介入、事中监管、事后督促整改形成对卷烟经营全要素、全节点的监督。一是日常监管互动,通过客户经理充分掌握客户的经营动态对客户货源进行精准预测;通过送货员小票发放,确保卷烟已真正入户销售,防止套购现象;通过市管员分析,发现客户进货是否异常或客户经理是否擅自加单、私自调剂卷烟等违规操作行为;同时,以市场情况反馈单为纽带,三员相互监督,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的精细化程度,初步形成相互制约到位、货源控制到位、监督管理到位的监管机制。二是网络监管互动,通过系统设置入网参数,一旦经营数据超过规定值标准,系统将自动提示异常,由内管部门转发相关业务部门排查原因,并进行异动情况备档。三是通过电访监听、文字信息、数据对比分析、图形分析等多种手段,主动发现异常,保证日常监管和网络监管有机互动,健全规范经营体系。治理真品卷烟非法流通必须充分发挥部门联动机制作用,深入开展综合治理,强化措施落实,实现遏制大要案件和案件频发的目标。

4、统筹考核,激发活力。各部门贯彻落实考核制度,确保考核的有效性与真实性,制定针对性强、可度量的考核细则,激发员工主动性和积极性。真品卷烟非法流通治理工作严格按照上级部署安排,坚持做到“三个同步”,即教育同步、整治同步、监控同步,取得了行动快、措施利、收效好的成果。形成“日监督、月考核、季检查、年考评”的分时段考核机制,以资料检查、数据抽查、市场走访、投诉受理为主要手段,以事实和数据位依据,将规范经营考核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突出规范经营考核结果的绩效运用。规范经营考核结果与相关岗位、相关部门的奖金系数、绩效评价相挂钩,从根本上为建立规范经营管理的长效机制提供有力保障。

(二)外部

1、积极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建立面向社会的信息发布平台。真品卷烟非法流通问题的形成原因复杂,表现形式多样,在严防打控的同时,我们还要面向社会宣传有关治理真品卷烟非法流通的政策法规,取得零售客户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由被动监管向自我约束转变,提高广大零售户的认知度,提升广大零售户自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并努力取得其理解和支持,进一步加强对卷烟零售户的监督管理,促进市场规范有序发展。广泛深入地宣传烟草专卖法律法规,特别向他们算清“法律账、经济账”两本账,充分提高卷烟零售户的知法守法意识,并引导他们诚信守法经营。

2、建立联合执法协作机制平台,切断卷烟非法流通通道。在实际日常检查中,专卖部门要积极与公路、物流、邮政部门协调沟通与公安、交警、工商等部门联合起来,对集贸市场、重点地区、交通干道进行检查布控,加大对违规收购、囤积、倒卖卷烟等涉烟违法行为的打击,发现问题,互通信息,及时有效进行打击深挖,筑牢边界监管线,有效防止跨区域卷烟非法流通。

3、突出重点区域重点治理。对辖区曾出现真烟外流的重点区域(城郊结合处、人口流动密集地、跨区收费站等)限时进行专项整治。先由县级局对可能导致真烟外流的无证户、烟贩上门收购倒卖等违规行为进行自查,同时市局不定期开展抽查检查,通过对重点区域市场专项整治以减少因外部违法行为造成的辖区真烟外流。

4、突出重点对象精准打击。对辖区持证户非法收购、倒卖卷烟、无证批发等造成卷烟外流所涉及的重点零售户进行重点打击。尤其加强对经营规模大、辐射能力强的零售户的监管,卷烟经营大户为真品卷烟非法流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是对专卖管理制度的破坏,也给卷烟营销部门的品牌培育、落地销售工作带来阻碍。可以深入辖区各乡镇摸排从事套购倒卖真品卷烟的大户,建立卷烟经营大户档案,并一一约谈。在宣传烟草专卖法律法规的同时,加大查处力度采取行政处罚甚至是依法移送司法机关等措施严厉打击套购倒卖真品卷烟的行为。

五、结束语

卷烟是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管理的专卖商品,真品卷烟非法流通是关系到烟草行业生死存亡的大事,治理真品卷烟非法流通是一项具有复杂性、艰巨性、紧迫性的系统工程,只有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按客户需求、按订单组织货源,加强精准营销、提升卷烟货源投放科学性,强化内部监管部门的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追责功能,加大市场管理和案件查处力度,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合监管的长效机制,切断不法烟贩利用卷烟非法流通地下网路,才能确保区域卷烟市场秩序稳定有序。

摘要:从《烟草专卖法》颁布以来,真品卷烟非法流通问题伴随产生,表现形式层出不穷,直接影响行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真品卷烟非法流通行为主要有:一是非法运输行为;二是倒卖行为;三是未在当地烟草批发企业进货行为;四是无烟草专卖批发企业许可证批发卷烟行为。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切实解决存在的卷烟非法流通问题,需要烟草专卖、内管、营销、物流等部门深入思考和认真对待。

关键词:非法流通,原因,危害,治理,建议

参考文献

[1]冷锋.浅谈烟草工商协调营销.烟草在线.2009(9)

[2]刘海波.注重满足客户的真实需求——关于烟草零售终端管理与服务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13(9)

[3]庄奕.加强真品卷烟非法流通问题的管理.上海商业,2010(12)

上一篇:北京市住房公积金联名卡告知书-北京2013041下一篇:心中的那段往事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