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二第23课教案

2024-07-04

新概念二第23课教案(精选5篇)

1.新概念二第23课教案 篇一

新概念英语23课课堂练习得分

一、单词

1、_____(给)

2、_____(一个)

3、_____(哪一个)

4、_____(空的)

5、_____(满的)

6、_____(大的)

7、_____(小的)

8、_____(锋利的)

9、_____(小的)

10、_____(大的)

11、_____(钝的)

12、_____(盒子)

13、_____(杯子)

14、_____(茶杯)

15、_____(瓶子)

16、_____(罐头)

17、_____(刀子)

18、_____(叉子)

19、_____(勺子)20、_____(在.....之上)

21、_____(架子、搁板)

1)I_____a student.2)You ____ a doctor.3)____she Kitty?4)_____ you Chinese?

5)He _____ in Shanghai.6)It_____ a car.7)They ____ cars

8)____ your mother in the room?

9)_____your friends in the room?

10)What ____ your name?

11)These _____ buses.12)Those _____oranges.13)Where _____ your mother?

14)How old _____ your sister?

15)Where _____ you

2.新概念二第23课教案 篇二

第1课主要从宏观角度概括,时间跨度几千年,因此学生必须具有宏观概括能力。同时应该加强微观能力的培养,介绍每个朝代农业发展的情况,可以结合历史地图册,分为原始社会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两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宋代、明代。原始社会时期,通过重要考古遗址,如黄河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等,证明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粟的国家。这些遗址都在大河流域,体现出大河文明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的使用,以及“废井田、开阡陌”这种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再加上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的兴建,这些都促进农业的进步。

两汉时期,有二牛一人耕作方式、代田法,这些都促进了农业的进步。两汉时期农业主要分布在山东、山西(山为崤山)、巴蜀地区,北方还有许多地区是畜牧区或者半农半畜区,整体上农业发展极不平衡。

在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和饥荒,人口大量南迁,江淮地区和益州地区成为南迁的主要地区。南迁带来新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经验,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人口迁移对农业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专题。之后三国两晋的南迁、唐末南迁都促进江南进一步的开发,也改变了中国经济的结构。到了宋朝,南方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唐朝农业比以前发展更快,长江流域和黄河下游(河北)发展很快,桑、茶广泛种植,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

宋代在农作物方面主要增加了棉花,插秧图说明统治者对农业生产依旧重视。

明代,农作物品种有所增加,除了传统的桑、茶、棉花外,还增加了玉米、甘薯、花生、烟草等,为什么这些作物大量地从东南亚传入呢?这与当时新航路的开辟有关。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主要从宏观角度来概括,从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三类分别来讲述,最后总结手工业的特征,其中包括最后三段的手工业享誉世界。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古代占据主导地位,官营手工业部门有冶炼业、制瓷业、丝织业等;家庭手工业简单地讲述,之后讲述民营手工业过程,其中重点是资本主义萌芽。

第2课也需要从微观方面来讲述,从各个时期来讲:

原始社会就有了陶器,如仰韶文化的彩陶,到了商周最重要的为青铜业,有司母戊鼎——至今最大的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手工业为冶炼业、制盐业、丝织业,其中冶铁中心主要为各国的都城,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宛等。

汉代的手工业部门分布从北方扩展到江南一带,如益州,手工业部门也增多了,包括制铜业、器具业等。东汉杜诗水排(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后汉书》中记载:杜诗任南阳太守,造福一方百姓,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唐代手工业发达,丝织业遍及全国,丝织业产品十分精美,陶瓷业中的精品是唐三彩,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同样采矿业、冶金业、金银制造业等发展很快。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宋代制瓷业(五大名窑、八大窑系)、采煤业(太原)、造船业、印刷业、丝织业十分发达。宋代瓷器在当时具有世界影响。英语的china意思是瓷器,其发音是由“昌南”而来。昌南即今天的景德镇,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因其盛产瓷器,以皇帝的年号将昌南更名为景德镇。唐代,江西省昌南镇出产一种青白色瓷器,这种瓷器巧夺天工,享誉海内外,很受欧洲人欢迎。从此,欧洲人就以china来代称昌南和它的瓷器。逐渐China就成了“中国”的英文。

明朝的青花瓷、清朝的彩瓷,在当时大放异彩,如明代宣德年间的青花海水白龙纹扁瓶,简洁高雅,清代道光时期彩瓷百鹿尊,画面中群鹿活现,树枝枝干苍劲,笔绘十分生动、犀利、细腻。

3.四语上22、23课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故事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人物语言,能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4.明白真正的美在于拥有一颗善良、诚信、弃恶从善的心,懂得做人要学会恪守信用的道理。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由敦煌壁画导入)(边播放课件,边进行解说。课件自动播放。结束导入后,单击鼠标,出示课题。)

导入解说词:敦煌,位于我国陕西甘肃,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走进敦煌,如同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那里有享誉国内外的的建筑、雕塑以及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有描摹自然风光的,有记录神佛故事的„„其中,在第257窟西壁上,记载着一个神奇的故事,那就是关于九色鹿的故事。揭题(让我们一起写下她的名字)指名读(读出自己的感觉)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想不想读一读这个故事?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借助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2)对于较长句子,反复多读几遍,读通为止。(3)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读情况,老师想分享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1)出示生字词,挣扎 气愤 肮脏 无辜 调达 调集 泄露 暴露

发誓 斥责 发财 皇榜 灵魂 残害 见利忘义 背信弃义 恩将仇报(2)交流

(一)第一行绿色通道中的字会读了吗?谁来挑战一下

挣扎 气愤 肮脏 无辜

(评价,读正确,借助动作、神态、语气读出理解。)

(二)调达 调集 泄露 暴露

多音字读准了吗?(1)提醒“调”在名字中读音。(2)“露”有两个读音,都有显现的意思,“lù”一般用于书面语,“lòu”一般用于口语,“泄露”在文中出现在九色鹿说的话里,确定读音。

(三)发誓 斥责 发财 皇榜 灵魂 残害

这是课文中的一类生字,能不能写好它们?(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最易错。重点指导“誓”的书写:折、言为誓,古人发誓时,常常手拿枝条,说完后就把枝条折断,意思是如果食言,就会像这枝条一样,一折两断)描红仿写

(四)见利忘义 背信弃义 恩将仇报(1)读,说这组成语有什么特点?

(2)那么调达到底做了什么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事?请你再认真地读课文,看看调达见了什么利,忘了谁的义?(3)交流:见了什么利?忘了谁的义?

(4)这种见到利益就忘记道义的行为就叫——见利忘义。这种违背诚信抛弃道义的行为就叫——背信弃义。这种用仇恨报答恩惠的行为就叫——恩将仇报。(5)齐读这三个词语,读出你的感受。

3、根据出示的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总结:是啊,九色鹿救起了调达,调达却出卖了九色鹿。板书:

看了老师的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三、合作朗读,有声有色。

1、《九色鹿》这个故事千百年来深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就是因为故事谴责了贪心与负义,颂扬了善良与正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好这篇课文。你们想怎么读?(分角色朗读,分情节朗读)

2、师:现在,每个小组的同学就按照你们的分工合作朗读课文,要争取读得有声有色!

3、师:哪组同学愿意向全班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风采?(相机指导)

四、提炼词语,概括形象。

1、喜欢九色鹿吗?为什么?老师有一首赞美九色鹿的诗歌还没完成,大家能不能联系课文内容试着填一填。双角洁白纯如雪,鲜艳毛色就是美。跳河救人不图谢,面对丑恶无惧色。————遭恶报,————美名扬。说得真好,一起读一读

2、总结:一篇长长的文章,我们将它的情节浓缩成几个词语和一首小诗,这就是把文章读薄。(板书:读薄)下一堂课,我们将走进文本细读品味,把文章读厚,学习表演。五 布置作业 1 抄写生字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民间故事《九色鹿》。板书课题,齐读。2.出示图片,看着九色鹿,你能用一个字来说说你的感受吗?(美)是的,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美极了。

3.故事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板书:调达)一听到这个名字,你又想用什么字来形容他呢?(丑)

二、精读课文,感悟人物特点

1.这是一个精彩的民间故事。在读这个故事时,我们应走进字里行间揣摩故事中人物的心思、语气,与故事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同怒、同乐!这就叫用心读书,也只有这样用心方能读出“味儿”。

出示自学要求: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和“~~~”分别划出课文中能体现美与丑的句子,并想一想美在哪里,丑在何处?如果哪个词语给你印象深刻,请用“○” 圈出,并在旁边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注意: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

2.画完的同学可以同桌交流一下。

3.同学们交流得真热烈,那我们先来汇报体现美的句子。

句子一:

在一片景色秀丽的山林中,有一只鹿。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人们都称它九色鹿。

1.出示图。九色鹿的外表很美。(外表美)2.那你能读出他的外表美吗?指名读、齐读。

句子二:

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1.你能从中体会出什么?(板书:勇敢)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九色鹿的勇敢?

2.“立即”说明什么?

3.九色鹿看到调达在汹涌的波涛中挣扎时,毫不犹豫地纵身跳了下去,多么勇敢啊!你会怎么读?激情感读:调达万分危急,性命攸关。读——

九色鹿毫不犹豫,奋不顾身,勇敢救人。读—— 句子三:

九色鹿打断了调达的话,说:“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快回家吧。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处,就算是知恩图报了。”

1.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九色鹿美在哪里?(板书:无私)

2.九色鹿救了调达,可它却不要任何的回报,它的要求就是——让调达别说出自己的住处,这算不算要求?可见,九色鹿的„„?(板书:不求回报,善良)

3.你来读出他的无私、善良、不求回报吗?

句子四:

九色鹿非常气愤,指着调达说:“陛下,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1.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体会? 2.想一想,当时国王听了九色鹿说这样的话,心里会怎样想?可见九色鹿多么„„?(板书:机智)

3.九色鹿是以什么样的心情来说这段话的?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3.指导朗读。

4.△好,刚才我们找出了这么多美,我们再来看看,课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丑?

句子五:

调达看了皇榜,心想发财的机会来了啦,就进宫告密。

1.你从这句话感受到了什么?想一想,调达看到皇榜,心里会怎么想?

2.可当九色鹿救了调达后,调达又是怎么说?怎样做的? 3.你能想象调达是怎么郑重起誓的吗?

4.调达就是这样信誓旦旦,把自己对九色鹿的感激之情融入在誓言中,他保证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下落,而且走的时候也是千恩万谢,对九色鹿有着说不尽,道不尽的感激。

5.可是,调达信守诺言了吗?面对重金悬赏的皇榜,调达眼前出现的是什么?对,是数不尽的金银珠宝,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此时,他忘记了?忘记了?

6.通过调达一前一后两种态度截然不同的变化,你的眼前浮现出一个怎样的调达?(板书: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5.课文里除了写了九色鹿的美,调达的丑之外,还有一个人物最终主持了正义,重重的惩戒了调达的丑陋行为,这个人是谁?你能读读描写国王的句子说说国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吗?

句子六:

国王非常惭愧。他斥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并重重惩罚了他,还下令全国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

1.我们看看前面的国王是怎么做的?男同学读上面这一段话(国王无奈,只好张贴皇榜,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女同学读下面一段话,体会一下。

3.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知错就该)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这个故事中的各个人物的认识更加深刻了,请选择一个人物,想一想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同学们,如果这块黑板就是整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你最不想看到的是什么?(相机擦去不想看到的,那么,大家看看现在这个世界上剩下的是什么?其实呢,这就是民间故事所要表达的主题,就是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斥责。(板书:颂、斥)记住:只有把美丽的外表和美的心灵结合,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3.同学们,《九色鹿》是我国优秀的民间传说故事,它在敦煌石窟的壁画中也有记载,是莫高窟中最完整的连环画式故事画。其实,中国的民间传说还有很多,现在老师就向大家中国四大民间故事

(课件出示民间故事:1.《梁山伯与祝英台》

2、《白蛇传》

3、《孟姜女哭长城》

4、《鲁班造木》)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回去读一读,多了解一些中国的民间传说,下次的阅读课上,我们将进行读书交流。

板书设计:

22.九色鹿

九色鹿(美、颂)调达(丑、美)勇 敢 见利忘义 善 良 背信弃义 机 智 恩将仇报 教学后记:

23、雾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教学准备:有关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题

1.导语:三九严寒,大地冰封,在吉林的松花江畔,有一个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齐名的全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那就是雾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齐读:雾凇。2.“雾凇”这个词儿,对于我们江南的孩子来说,也许很陌生,那么,咱们就先来领略领略这壮丽的雾凇奇观吧。(板书:奇观多媒体出示雾凇奇观视频)

3.看了这么多雾凇的美丽画面,你想说些什么?能用一个词、一句诗,或者一段话来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说)

4.同学们说得可真好,咱们的江泽民爷爷在观赏了吉林的雾凇奇观后,写下了这样十六个字:(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江泽民 出示,指名读)谁来读一读?树挂就是指雾凇,是俗称。

5.看了这些美丽的吉林雾凇图,老师也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小诗:(媒体出示教师配乐读)它,像盎然的银花,晶莹闪烁; 它,是高山上的雪莲,韵味悠长; 它,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 它,如气势磅礴的落雪,装扮大地,点缀神州。喜欢吗?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6、在严寒的季节里,空气中过多的雾气或水汽遇冷会凝结成冰晶,这冰晶就叫做“雾凇”。(板书课题,提醒:凇的字形)

二、交流展示、反馈自学情况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你们都预习了吗?课文读了几遍?同学们自主学习习惯非常好。

老师再给你们一些时间,同座位的同学互相听读,你认为同学读得好的,就送她一个大拇指表扬表扬他。互相学习也是很好的学习形式。

读了这么多遍,一定有很多收获,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读书的收获。

1、读生字词

这些词语能读好吗?出示词语: 笼罩 淹没 模糊 凝结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生读第一行(真了不起,这里有许多多音字,你一下子全读对了。)生读第二行

自由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把你的发现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书写生字

同学们词语读得真好!这里面有几个生字你能写好吗?(点击出示田字格生字)

指导识记字形。师范写:“凝” 请同学们在书上把这三个字描红一遍!这个同学写得又快又好!瞧,这位同学坐得多端正啊。“三个一”很到位。

3、读课文

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不光词学得快,而且字也写得很认真。现在我们把这些生字词带到课文中读一读,好吗?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指导长句子。

A: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了,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B: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1、本年(读第四声)。

2、很早以前的某一时间。(读第一声)】 C: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其他同学要认真听,你们可是小评委哦。

(读中出现问题,立刻解决。解决后让其再读。读得好的,要表扬。)采用指名读、挑战读、推荐读、找有进步的同学读。

三、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课文读得真流利。读了课文,雾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那课文每个自然段介绍了什么,你们能读懂吗?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

1、生默读课文。

2、交流: 课文每个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板书关键词:美丽 形成 赞叹)主要介绍了什么?

能不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四、研读体悟,品味景观遣词美

是啊,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雾凇的美丽以及形成过程。那雾凇美在哪儿?(的确,走在松花江畔,到处都能感受到雾凇的美)作者是如何向我们介绍雾凇的美的?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出示自学要求)

1、边读边画出描写雾凇美的句子,想一想,你从哪些具体词语中体会到雾凇的美。

2、大声读一读你画的句子,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交流:读得真投入,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交流之前,我请同学们来看这两个词语“三九严寒”“大地冰封”。说到“三九”,老师想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哪个同学记得的站起来说一说。出示北国冬日图片,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河面上都结了厚厚的冰。吉林省在我国的东北地区,那里的冬天格外的寒冷。那里的雾凇也是闻名全国。

咱们来继续交流这一自然段中描写雾凇美的句子。你画的是哪个句子?你有什么体会?是从哪个具体词语当中体会出来的? 出示句子: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雾凇的美丽?(洁白晶莹、银光闪烁)(1)理解“洁白晶莹”,体会颜色美。

透过“洁白晶莹”这个词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体会到颜色的美。你看到了颜色)

点击图片,多白多亮啊!再仔细瞧瞧,还很透明呢。像水晶、像玻璃、像钻石„„美吗?

请你来读读这个词。把词语送进句子中再来读一读。(真好)洁白晶莹的霜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让我们一起赞美一下阳光下晶莹剔透的雾凇。(齐读)继续交流,你有什么体会?(2)理解“缀满”,体会数量之多。“缀满”枝头也就是说雾凇挂满枝头。

数量真多,十里长堤上挂得满满的,多壮观的景象。把你的体会融入朗读中读一读吧。

多美的雾凇,多壮观的景象!这就是——(引读)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3、图片感知美,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想去看看吗?

(课件,配乐,教师讲述)看,满树的霜花如银花怒放,晶莹剔透;又仿佛梨花攀枝,洁白高雅;似披着美玉,戴着白银,婀娜动人,美不胜收。老师听到了大家啧啧赞叹的声音,(看到了同学们脸上的震惊)作者从雾凇的颜色和数量两方面描述了雾凇的美。现在你能用你的语言把你眼中的美表达出来吗?

4、配乐、齐读第一自然段。

看来,此时吉林雾凇的美在同学们心目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用朗读表达出内心对雾凇的由衷赞叹。

五、总结

这么美的雾凇奇观是如何形成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六、作业设计

1、继续搜集吉林雾凇的相关资料。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完成《习字册》上的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严寒的季节里,走进吉林,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那就是雾凇。

齐读课题:22 雾凇)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同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今天,就让老师来当导游,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吉林,去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请同学们坐上火车,闭上眼睛,我们出发了。好了,吉林到了,请同学们睁开眼睛,一起来欣赏雾凇奇观。

二、学习第一、三自然段,精读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1、欣赏雾凇奇观。

师:老师有个要求,大家边看边想,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

以开火车的方式交流: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银光闪烁、冰天雪地、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洁白无瑕、人间仙境、粉装玉砌、琼枝玉树„„

2、是啊,多美的雾凇啊!那么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雾凇的美的?自由地读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

(1)谁来读读,课文中是怎样描写雾凇的?(学生读句子)(2)课件5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a、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b、指名说,老师在课件5上把“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点击成蓝色。

c、要想把这些词语读好,就要一边想刚才的画面一边读,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谁来读这两个词语?(指名个别读。)

d、你读得真美!回到句子中,你们能把雾凇的美丽读出来吗?自己先练练。e、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老师听出来了,你读得真好!)(谁也能像他读得这么美?2—3人朗读,评读,赛读。)

(3)雾凇不但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而且是绵延了十里江堤,难怪作者要说“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板书:奇观)谁知道“奇观”的意思?(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奇观”在本课中是说——(雾凇是雄伟美丽而有罕见的景象。)谁来把句子读一读?读出你的理解。

(4)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想像,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3、课文除了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之外,最后一段还用一个词写了它的姿态呢。(1)快速读一读,找出是哪个词?

课件6出示:千姿百态(齐读)

“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形态各异 婀娜多姿 姿态万千)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众多的姿态,边看边想像,看完后说一说它们像什么

交流:你看到了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交流。)

这里老师只是出示了几幅图片,其实雾凇还有很多很多的姿态,请你再想像一下,雾凇还会像什么?(再交流。)

请你用这样的句式把刚才同学讲的连起来说。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

(2)吉林雾凇真是千姿百态。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指名说,课件9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①“情不自禁”是什么意思?(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②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洁白、雪白)

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比喻雾凇)③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难怪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想不想知道这千姿百态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交流: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①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严寒季节、饱和水汽、遇冷凝结)

板书: 凝结

(严寒季节)雾气 ———— 雾凇

(饱和)遇冷

2、齐读这句话。

读了这句话,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3、雾凇形成是有先后顺序的,根据你们提出的问题,按照雾凇形成的先后顺序,我们把主要问题归纳如下(课件12出示): ①雾凇是在什么季节形成的? ②松花江上为什么有雾气?

③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 ④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4、带着上述问题,按照下面的要求来学习。(1)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雾凇是在什么季节形成的? ②松花江上为什么有雾气?

③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 ④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2)划出有关句子。(3)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5、交流汇报,指导朗读,体会雾凇的形成。(1)雾气是在什么季节形成的?

“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或“严寒季节”。(2)松花江上为什么有雾气?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齐读。(3)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浓)

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涌向、笼罩、淹没、模糊)

再齐读这句话,体会雾气的浓。

(4)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呢?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再读这句话,想一想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柳枝上的?圈出有关的词语。

(根据回答,在课件14的句子上给“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词语下加圆点)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句。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悄无声息)女生读句。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男生读句。

(5)请你选择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来写一句话。谁来把你写的句子读一读?(6)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齐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了雾凇慢慢地、逐步形成的情形。)课文中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请你慢点、再慢点,轻点、再轻点,细细地多读几遍这句话,用心体会雾凇的形成。(个别读,评读。)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齐读。

(7)这些词和句子告诉了我们雾凇是那样悄无声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课文中有一句话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引读:最初_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____。像银线、银条儿、银松雪柳的图片。

再引读:最初_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____。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雾凇的样子。齐读。

6、作者观察得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的耐心、细致地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了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心情怎样?(惊奇、兴奋)让我们带着喜悦之情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过渡:三九寒天,雾凇就这样慢慢地,悄悄地形成了。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让我们再次漫步长堤,感受那奇观。

雾凇的全景,人们伴着音乐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图片、音乐)

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此时此刻—— 假如我是小导游,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如我是小画家,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如我是小诗人,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如我是歌唱家,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如我是______,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吉林雾凇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六、布置作业。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1、结合课文,给吉林雾凇写一份导游词。

2、仿照本课雾凇形成过程的写法,按照下面的提示写一段话。现在,已进入冬天,多数的早晨都有浓雾。请你认真观察清晨的景色,写一写浓雾给树木、花草、建筑物穿上外衣的景象。

八、板书设计:

雾凇

教学后记:

凝结

(饱和)遇冷

4.八年级上第23课教案 篇四

八年级上第23课教案

课题 核舟记 总课时 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关于本文的一些基本问题,整体理解文章大致在说什么,在分析文章的前一部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从整体到局部,从感知到具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雕刻者王叔远精湛的技艺,学习他那种丰富的想象力和超人的耐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全文,通过问题连锁找出文章的关键点 教学难点:文章当中众多实词的积累。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 教学准备 板书和图画(当场作画)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语: 跟我一起背:“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这是林嗣环描述的一个口技奇人,那篇文章选自张潮的《虞初新志》,今天我们所学的《核舟记》也是选自这部笔记小说,他的作者是明代的魏学ァN我描述了一个雕刻奇人。 自读颜色条,回答其中的问题 1、 这个著名的故事是什么? 大苏泛赤壁 2、 须眉毕见是什么意思? 胡须眉毛都可以看见 这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雕刻者技艺精湛 3、 这篇文章的题材是什么? 说明文 阅读全文,整体感知,回答问题 字词分析:以点带面,重点分析 1、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奇巧:(技艺)奇妙精巧 径寸:直径一寸 鸟兽:飞鸟走兽;木石:树木石头 翻译原则:单音节变双音节 2、为宫室 为:雕刻,根据语境灵活翻译。(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3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按照木头原材料的形状雕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罔不:没有不 因:按照,顺着(因地制宜:按照/顺着当地情况,制定相应措施) 象:雕刻 4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贻:赠送 盖:表推测的句首语气词,大概是 第二段学生分析重点实词: 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敞者为舱,箬(ruò)篷覆之。 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小数点) 奇:零数 可:大约 许:左右 轩敞:高起而宽敞 6、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启:打开 雕栏:雕刻者花纹的栏杆 7、石青糁之 翻译,理解即可 和教师一起背诵 默读导语条 全班同学齐读全文 逐段分析,让学生掌握翻译原则 为的灵活翻译识记 拓展“因地制宜” 重点实词积累 标注识记 通过背诵复习原来的知识,再有就是新旧知识点的连接,掌握并更好的识记文学常识。联系中得出要学的中心人物是个雕刻奇人。 在读导语的过程其实就是了解文章大致内容的过程,设置几道小问题,让同学带着问题读全文,更有针对性 整体感知文章,解释所提问题 在翻译的同时让同学找到翻译的规律,并运用到其他翻译中,找到相关的其他词语和句子 深刻记忆“因”除了表原因还有其他意思 对重点实词的积累,为以后学习做准备 板 书 设 计 核舟记 (明)魏学 雕刻奇人 初步感知:核舟反映了怎样一个著名的故事/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须眉毕见”是什么意思?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图像展示: | | | )_) )_) )_) 二 )___))__舱_))___) 黍(高度)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八分有奇(长度) 教 学 反 思 图像式的教学更能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文字,比起单一板书教学要好的多; 教学进度还是要适中,不可以太快,学生识记也需要一定过程,要腾出这个空间。 一定要有定时检测这个过程,并应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提高效率。并每次都应有记录,敦促学生改正。 通过导语设计的几个小问题,我个人认为比较成功,可以让学生整体感知的同学不盲目,有目标性。 课题 核舟记 总课时 2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实词以及一些古代人特有的习惯,省略句让学生巩固翻译,完整原则;并列式结构让学生掌握翻译的通顺原则。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表演三四段内容,第六段对应上文的内容进行讲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王叔远的丰富的想象力和超人的`耐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实词积累;说明文空间顺序的掌握,会安排说明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一些并列式结构的省略,需要学生补充出省略的那个合适的动词,使句子更通顺 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式 教学准备 板书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三段: 1、 中峨冠而多髯(rán) 者为东坡 峨冠:高高的帽子,浓密的络腮胡子(组织语言,使翻译通顺) 2、 卷端与卷末 古代的书是从右向左读的 3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 各自微侧自己的身子(省略句) 他们相互靠近的两膝(促膝长谈) 4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绝类:非常像 袒胸露乳:敞胸露怀 矫首:抬起头 属:类似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问题1:“珠可历历数也”,这句话前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补充说明;细节描写;突出王叔远技艺精湛 第四段: 重点实词:楫;衡通假;啸呼,大声呼喊的样子;状 固定结构:若……然;若……状 难解句子:其人视端容寂 眼神正视(茶炉),神色平静。 居右者椎髻仰面:梳着椎形的发髻 问题2这一段除了写出了人物的动作还写出了人物的什么? 神态,原文可证:若啸呼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写出神态可以说明什么? 更能说明核舟记不仅形似,更加神似,王叔远有巧夺天工的技艺。 第五段: 1、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船背:船的底部 题名:刻上姓名 2、文曰 曰:是 3、虞(yú)山/王毅/叔远/甫刻(会断句) 甫通父,男子美称 4、细若蚊足:省略句,(笔画)细小的好像文字的脚一样。 第六段: 通计一舟:总计一舟 而计其长曾(zēng)不盈寸 曾:竟然 盈:满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盖:原来是 简:通拣,挑选 技亦灵怪矣哉 虚词连用,加强语气。 写作顺序:空间顺序 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为什么先写中间: 1、 中间部分“轩敞”引人注目 2、 中间部分可以作为泛舟的背景,为下文描写主要内容做环境上的铺垫,引人入胜。 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导学讲解 学生组织语言 文常介绍 理解省略句 实词积累 通假字和固定结构的激烈 句子的通顺原则 句子通顺 找到原文 自由想象,感受一下神态描写的作用 掌握断句,必须要掌握 找出省略的主语 实词积累 虚词连用(哎呀呀) 通过习题理解什么叫空间顺序 互相讨论,找出答案 翻译句子,简单扼要 让学生在黑板上写,比较出最正确最简洁的翻译 学生对答案 锻炼学生在特殊的文言文语境中可以使句子通顺,添加必要的句子成分 知识更好的掌握 补充成分,了解翻译的完整原则。 为今后做铺垫 让学生理解要根据句子前后结构来翻译句子,并列的词组之间有相似性 理解神态描写 让学生敢说敢组织语言,答案不要求唯一 对今后长文的断句有好处 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 掌握说明文的一种写作顺序 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要学生掌握不繁琐又表达清楚地翻译方法。 识记巩固 板 书 设 计 23、核舟记

5.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篇五

件 教学目标、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3课时

资料超市:

刘禹锡,字梦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由千古唐诗引入

二、品读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正确划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作者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自由朗读,直至背诵

3、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谈读后感受。

4、提供背景及相关材料,重新研读诗歌。

5、师生品读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此句蕴含生活哲理,喻新生事物不可抗拒。

6、自由有感情品读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赤壁》。

、指名朗读《赤壁》

2、同学根据所查资料介绍杜牧

3、思考探究:、《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参考: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齐读背诵这首诗。

5、研读《题乌江亭》,辅佐加深对《赤壁》的理解。

四、背诵前两首诗,当堂默写。

五、布置作业、预习下面的诗词曲,并搜寻资料,准备鉴赏。

2、继续熟背诗歌。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品读诗歌《过零丁洋》。

、集体朗读《过零丁洋》。

2、介绍赏析诗歌的注意点

第一通语言,明意象。

1、注意动词、形容词、叠音词、象声词等;

2、注意语序;

3、语言特点。主要有:清新,即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平淡,即不加修饰,平白易懂;绚丽,即词藻富丽、有文采;明快,即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含蓄,即不直接叙述,而曲折倾诉,言此而意彼;简洁,即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4、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感情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体。我们从景物的特征入手,根据景物的组合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明确特殊意象的含义,如梅、竹、菊、柳、蓬、鸟、子规、月、雨、流水等。

第二悟情感,析主旨

1、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及诗人的身世来理解主旨

2、主旨有爱国忧民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身世类:诗人总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是诗人们的清高、自负又常常使诗人四处碰壁、遭人排挤,远大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所以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诗作在古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特点大多是忧郁、悲愤。羁旅思乡、贬谪愁思等也属此类。爱情类:歌颂爱情的美好;反对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压迫;征人思归、思妇念夫。闲适类:隐逸生活的闲适;寄情山水的情趣,以山川田园的美好来反衬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友情类:对友人的关心和祝愿,友人之间的友谊。其他类:叹光阴易逝、感物是人非、蕴含哲理等。

第三看风格,辨手法

1、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2、古代诗歌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托物言志:有些情感,诗人总是不愿或不能直接倾诉,于是诗人就将这些情感寄托在外物上。包括象征手法。借古讽今: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虚实相映: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象则是由实象而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具体表现在诗文中多是一种暗示、象征或修辞的运用。衬托、起兴、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的作用。

3、指名学生上台赏析诗歌。(汪思琪)

修辞手法;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名句的赏析

4、学生相互质疑补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

6、有感情吟诵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水调歌头》。、播放或学生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2、请同学说说聆听后的感受(初步感知情感基调)

3、介绍词的相关知识,解题并提供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4、播放音频,让学生听读一遍,跟读一遍。

5、师生品读

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抒发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情感。

6、联系《记承天寺夜游》及搜寻的资料,结合本词,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1、推荐学生阅读《江城子》

2、背诵诗词

第三课时

一、背诵前四首诗词

二、讲解曲的知识

三、品读《山坡羊潼关怀古》。

、教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散读。

2、思考探究。、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后两句来理解,对国计民生的忧虑。

、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3、背诵本曲

四、小结

五、熟读诗词曲五首

六、课堂检测

1、默写名句

2、品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教后记:

古诗词教学人物,个人认为宜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和赏析两种途径来完成,教师不宜讲授得过细,应该传授一些方法,并注意示范、指导。基于这样的想法,在课堂组织教学时,便依照读-品-析-背的流程与学生共同赏析诗词。学生在课堂上也能积极发挥主体性,参与讨论,其中时有精彩赏析。

上一篇:《与诚信结伴同行》教学设计下一篇:百花丛中过整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