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

2024-08-01

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精选4篇)

1.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 篇一

海南农垦社区管理体制创新课题研究报告

随着深化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社企分离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海南农垦的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必将不断涌现出大量的社区性公共事务,社区公共事务也变得多样繁杂。在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之后,进入21世纪,海南农垦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发展层次,即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阶段。百万农垦人生活在社区,农垦社区事务管理如何,关系到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效,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着居民的生活质量,涉及到农垦社会和谐稳定。因此,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推进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提高管理社区事务的本领,提高依法管理社区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对社区进行有效覆盖和依法善治体系。

一、农垦社区管理体制的变革

海南农垦创建于1952年,是在特殊的年代,靠一支特殊的队伍,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为了完成特殊的使命,来发展一个特殊的事业。目前,农垦的主体是企业,同时具有社区性和地域性特点,是一个大社区,仍承担社区的社会管理职能。省农垦总局现有所辖企事业单位183个,分布全省18个市县,总人口102万人,在职职工20万人,土地面积1282万亩。海南农垦历经了56年的历史沿革,其社区管理体制变革有如下特点:

(一)社区管理企业化。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农垦社区管理企业化。社区管理企业化即农场的企业经营和社区管理一体化,是农垦为寻求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平衡,主要依靠企业经营权力,由外向内、由上向下,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农垦社区管理体制,社区成为垦区企业的组织和活动空间,其基本标志是社区空间的企业化、社区组织的企业化和社区事务的企业化。海南农垦在计划经济时期,在荒山野岭建立农场,屯垦戍边,开垦植胶,建设天然橡胶生产基地。随着橡胶生产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组织结构也逐渐增大,居住人口也逐渐增多,形成农场社区,社区居民对社会性公共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为此,农垦不得不办社会,为广大职工群众提供公共服务,如从办幼儿园到办学校,从办卫生所到办医院等等,设立了各类学校511所,医院94家,公安机构108个。

(二)社企内部分离。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公司法》的规定,在政企分开、社企分离改革方面,海南农垦也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但由于农垦长期的管人、管事和管资产分开的体制障碍,农场所处的区域又不具有社区管理服务的支撑保障体系,所以,仅仅推行浅层次的过渡性改革,实行社区内部分离。1997年,海南农垦分别在西联、黄岭、加钗、山荣等8个农场推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实行公司化改制,同时在农场内部设立社区管理机构,将农场的企业经营职能与社区管理职能分开,农场的社区社会事务暂由社区管理机构管理。2005年,海南农垦整合垦区83个国有农场(所)的国有橡胶资产,组建海胶集团公司,其公司不承担社会管理责任,而由存续农场全面负责社区社会事务的管理。

(三)社企外部分离。今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由海南省全面管理海南农垦,使海南农垦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意见》提出:将海南农垦所属普通中小学校移交地方政府管理;移交公安机构、劳动就业管理、农场社区管理服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等其他社会职能;将海南农垦职工及其家属的社会保障问题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统筹解决。根据《意见》提出的要求,农垦企业将逐步把分离出来的社会职能移交给地方政府,实现社会职能的外部分离,使农垦变成真正的企业法人。但是,由于农垦管理体制处在转型期,在实行外部分离社会职能的同时,一部分社会职能仍需暂时实行社企内部分离。

二、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历史机遇和面临着新的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为农垦社区管理体制创新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规定了“政企分开、社企分离”的重要内容。这个意见是指导海南农垦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纲领性文件。今年,省政府把农垦改革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并颁布实施《关于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省委、省政府在今年10月份也召开了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动员部署大会,这标志着农垦管理体制改革进入组织实施阶段。近两年来,海南农垦不等不靠,强力推进农垦体制创新、改善民生、根据优势资源组建各类专业集团、加快内部体制机制改革、推行职工家庭长期承包制度,为进一步深化体制创新奠定基础。当前,农垦全面推进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条件、时机已经具备,要坚决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全面推进农垦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机遇与挑战同在,农垦同时也面临着如下新的挑战:

(一)单位人转化为社区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农场是政府的附属机构,既是经济组织,也是社会管理组织,农场居民也是农场单位人,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时期,单位制已经解体,社会管理由单位制转变为社会制,农场人变成社区人。海南农垦拥有102万人,其中只有在职职工20万人,占19.6%的人口与农垦企业之间建立有劳动关系;而82万人,占80.4%的人口与农垦企业没有建立劳动关系,是纯粹的社区人。农垦社区有除名开除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老年人和离退休人员、未成年人,还有贫困群体和弱势群体,等等。农场作为企业法人,不具有社会行政管理的法定权利义务,而且长期以往的社企不分体制,农场在财力上已不堪重负,难于继续向社区居民长期提供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

(二)社区事务社会化。海南农垦拥有90个农场(所),也就是有90个社区,其属下的生产队形成3329个小社区。当前,农垦改革发展处在一个关键时期,社会矛盾和问题汇集在社区。汇集于社区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不能只单凭政府或农场的某一方来解决,而是还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社区事务具有多样性,承担责任的主体相应也多样化,承担社区事务并非政府独打天下。社区事务有行政事务、自治事务和服务事务等,综合形成社会化事务,其中行政事务的责任主体是政府部门,自治事务的责任主体是社区组织和民间自治

组织,服务事务的责任主体是社会中介组织、公营事业部门和物业服务组织,解决农场的历史遗留问题农场要负起责任来。农垦的社区自治组织目前基本上是空白,社区服务功能极为脆弱。农垦实行社企分离,不仅仅是移交社会职能给地方政府,还需要培育农垦社区组织,创新社区治理机制,向社区居民提供全面系统的社会公共服务。

(三)建立完善的农垦社区管理体制需要有一个过渡期。海南农垦推进社企分离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程序复杂,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逐渐推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有一个过渡期。根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用三到五年的时间,移交社会职能。在移交的过程中,农垦与政府部门之间要做好对接,争取得到政府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属于政府社会行政管理职能的,垦区农场移交当地政府实行属地化管理。但由于海南是“小省份、大农垦”,当地政府对承接垦区农场移交的社会职能,需要有一个调整、适应、完善的过渡。属于社区自治事务,农垦要创新、培育社区自治事务组织体系,承接和善治农垦社区自治事务。此外,在体制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将表现出来,不稳定因素也增多。

三、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改革路径

(一)总体思路。农垦社区管理体制创新,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以服务社区居民为重点,以维护农垦稳定大局为基础,以促进农垦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创新农垦社区管理体制,建立一种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和市场依法调节的农垦社区的新的体制模式;建立政府授权、社区统筹管理、三大治理主体,行政、统筹和自治的三元复合社区体制;形成政府组织、社区公共组织、社区公益服务组织、社区民间自治组织、专业服务组织等社会组织和居民合作互动的善治机制。着重改善民生问题,继续加大力度,推进民生工程项目建设,优化农垦社区硬件建设,使社区广大居民充分享受农垦改革发展的成果,全面构筑科学发展、富裕小康、和谐稳定的新农垦。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依法推进原则,农垦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坚定创新的信心,又要严格把握政策规定,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依法有序推进农垦改革。二是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在向当地政府移交社会职能的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农垦社区管理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防止农垦社区管理出现边缘化问题。三是坚持积极稳妥原则,实行农垦社企分离和建立农垦社区管理体制,要积极稳妥,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四是坚持促进发展原则,要通过体制创新和促进发展,解决农垦当前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五是坚持和谐稳定原则,妥善解决农垦社会历史遗留问题,为社区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确保社区和谐稳定。

(三)国有农场社企分离改革基本路径。根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农垦农场社区工作会议精神,彻底分离企业办社会,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离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农场分离社会职

能之后,有条件的农场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改制为股份制公司。农场的社会职能外部移交地方政府,实行属地化管理;政府暂时无法接收的社会职能内部移交农场社区管理委员会。当改革过渡期到一定阶段,如条件成熟,农场社区管理委员会可实行社会职能二次外部分离移交地方政府或社区自治组织。同时,对社区管理委员会进行二次改革,现提出三种方案供参考:第一种,根据《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琼发〔2008〕14号)的精神,改制为镇政府;第二种,改制为农垦总局或地方县(市)政府的派出机构;第三种,改制为社区自治组织。

四、创新农垦社区管理体制和制度

(一)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调整农垦社区管理体制。建议由省政府制定和组织实施《海南省农垦国有农场社区管理办法》,在法律层面确定农垦社区事务的管理内容、主体资格、职能范围、工作程序、法律责任、评价指标和监督机制等等。

(二)争取报批海南农垦为全国农垦社区建设实验区。回良玉副总理强调,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不仅对海南省是一件大事,对全国农垦的改革、全国农村的改革也是一件大事。目前,全国已经批准设立296个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建议向国家报批海南农垦为全国农垦社区建设实验区,以取得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为全国农垦改革提出试点经验。

(三)做好农垦与政府之间社区管理建设的对接工作。国家民政部设有社区建设司,省民政厅设有社区建设处,行使社区建设行政管理职能。根据推进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海南农垦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业务操作等方面,要与政府对口、对接和理顺关系,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社区建设的政策规定,接受政府行政部门的领导和监管,建立健全社区管理体制,实现制度创新,依法管理,规范操作,有组织有领导为社区居民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使农垦居民充分享受党和国家的社区阳光政策。

(四)构建农垦社区多元组织结构体系。创新农垦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设立“政府授权、三级组织、社区管理”的垦区农场社区组织体系。

1.在总局层面,省政府授予农垦总局社区行政管理职能,成立社区管理职能部门。由总局社区管理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农场社区管理的指导、监督和服务;负责行使社区行政管理事务,与政府行政部门对口、对接;负责社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拟定实施社区各项管理制度;负责社区的民生项目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2.在农场层面,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社区内管理、建设、维稳、教育、服务等工作。负责社区的行政管理工作,贯彻落实政府的政策规定;落实社区代表会议议定的工作任务,听取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的工作建议,接受社区代表会议的监督;实现社区管理和建设工作目标,改善社区生产生活环境;提供社区公共服务,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促进

社区人文建设;化解社区矛盾,维护社区稳定;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形成社区自治管理体制;整合社区资源,拓宽社区资源社区居民共享领域。

建立社区党组织。建立社区、农场、基地合一党委。社区党委要发挥社区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决定,宣传和执行国家法令、法规,团结、组织党员和群众,保证党和政府的各项任务在社区内顺利实施。

3.在民间层面,建立社区居民自治组织。

(1)社区代表会议。由社区居民、社区单位、团体推荐社区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推荐或选举本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及管理委员会;每年召开1次会议,听取本社区管理委员会报告本年度工作及下年度安排;年内不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社区的重大事项。

(2)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由社区代表会议推荐,由社区单位、团体等的各方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协助和督促社区管理委员会的工作;协调社区内居民与社区组织的关系;向社区代表会议反馈情况。

(3)社区管理小组或居委会。在农场生产队层面,设立队级社区管理小组或居委会,其主要职责:促进社区居民自治和基层民主建设;协助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做好社区的行政管理工作;制订和实施生产队居民公约;调解民间纠纷,维护生产队安定;听取并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建议。

(五)加强培训工作和提高社区管理队伍的素质。垦区农场实行社企分离和建立新的社区管理体制,是海南农垦管理体制转轨的重大变革,必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农垦社区干部队伍要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才能适应新的体制要求。要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加强职业理论、法律法规、岗位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能力。政府财政要保障社区管理经费,改善和落实社区管理干部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充分调动社区广大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培育社区志愿者队伍,引导广大居民发挥自身特长,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互相开展服务的良好局面。

(六)着重改善社区民生项目设施建设。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作为农垦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的主要内容,不断改进和完善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满足社区居民公共服务的各种需求;把改善社区民生项目作为一项硬性任务,纳入政府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社区民生项目专项资金。整合社区的各类资源,实现服务资源共享、服务设施同建、服务项目联办,最大限度地提高社区资源的共享程度。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搞好社区的安全饮水、道路工程、住房改造、农田水利等民生项目的建设。

(七)引入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机制。要培育“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社区参与意识,倡导“共驻共建,共管共享”的协作文化,增强社区公共服务队伍力

量。要畅通社区公共管理信息渠道,开辟社区论坛、听政会、社区对话等活动。培育社区自治组织,增强居民社区参与的参与效能。建立健全社区居民参与社会事务的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规定,形成居民的社区参与的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和福利体系,遏制居民收入失衡和社会排斥,使社区居民融洽和谐。

(八)社区资金投入列入刚性财政年度预算。政府要将农垦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纳入社会事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把农垦社区党组织、社区管理委员会的工作经费、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及后续管理维护费用等专项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按时足额拨款。按一比例,从农垦国有划拨土地的出租、转让款中提取社区公共建设资金。鼓励垦区企事业单位举办社区公益性和福利性社区建设项目,政府相应给予一定资助。

(九)创建社区管理考评机制。建立健全社区事务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社区管理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政绩考核内容纳入年度目标管理。社区管理公开透明,全程接受社会和居民的监督。建立社区居民对社区管理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民主评议制度,并实行问责制,逐步规范社区组织及其人员的工作程序、执政行为,不断提高执行力

2.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 篇二

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10月13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 中央通过的改革方案落地生根, 必须鼓励和允许不同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越重, 越要重视基层探索实践。要把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作为抓改革落地的重要方法, 坚持问题导向, 着力解决好改革方案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利益调整中的阻力问题、推动改革落实的责任担当问题, 把改革落准落细落实, 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更好造福群众。

小组副组长李克强、刘云山出席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行政应诉工作的意见》、《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意见》。

会议指出, 行政诉讼是解决行政争议,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 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重要法律制度。做好行政应诉工作是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 既要解决掣肘行政审判工作开展、影响行政诉讼制度功能发挥的突出问题, 也要考虑行政管理实际, 严格要求行政机关依法履责。行政机关要支持人民法院受理和审理行政案件, 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 认真做好答辩举证工作, 依法履行出庭应诉职责, 配合人民法院做好开庭审理工作。要加强组织领导, 支持推动行政部门做好应诉工作, 加大对行政应诉工作监督考核力度, 严格落实行政应诉责任追究。

会议强调, 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 要坚持依法治税、便民办税、科学效能、协同共治、有序推进的原则, 发挥国税、地税各自优势, 推动服务深度融合、执法适度整合、信息高度聚合, 着力解决现行征管体制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要推出更多便民办税改革措施, 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减轻群众办税负担, 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要根据财税体制改革进程, 结合建立健全地方税费收入体系, 厘清国税和地税、地税和其他部门的税费征管职责划分, 着力解决国税、地税征管职责交叉以及部分税费征管职责不清等问题。要把简政放权和创新管理结合起来, 把优化服务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加强事中事后管理, 确保把该管的事项管住管好。对偷骗税违法犯罪行为, 要依法惩处。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 转变税收征管方式, 优化征管资源配置, 加快税收征管信息化进程, 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会议指出, 我国农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承担国家使命而建立的。推进农垦改革发展, 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坚持政企分开、社企分开, 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核心, 以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为主线, 依靠创新驱动,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资源资产整合、产业优化升级, 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 全面增强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 发挥现代农业建设的骨干引领作用。要加强党对农垦工作的组织领导, 加强农垦资产管理,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按照统筹兼顾、标本兼治、上下联动、点面结合的原则稳步推进。

会议强调, 要立足国有资本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结合不同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现状和发展需要, 根据主营业务和核心业务范围, 将国有企业界定为商业类和公益类。商业类国有企业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 按照市场化要求实行商业化运作, 依法独立自主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实现优胜劣汰、有序进退。公益类国有企业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对商业类国有企业和公益类国有企业, 分类推进改革、分类促进发展、分类实施监管、分类定责考核。

会议指出, 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对于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 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 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坚持源头治理、预防为主, 将预防矛盾纠纷贯穿重大决策、行政执法、司法诉讼等全过程;坚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 鼓励通过先行调解等方式解决问题;坚持依法治理,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要着力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搭建平台、强化保障, 推动各种矛盾纠纷化解方式的衔接配合, 建立健全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会议强调, 要发挥顶层设计对基层实践的引领、规划、指导作用, 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进行探索, 因地制宜, 聚焦具体问题, 细化措施, 细分责任, 细排时间, 把握好政策界限范围、尺度、节奏。基层改革创新要尽可能多听一听基层和一线的声音, 尽可能多取得第一手材料。要及时总结经验, 把基层改革创新中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蕴含的规律及时形成理性认识, 推动面上的制度创新。

会议指出, 基层改革创新一头连着广大基层干部, 一头连着广大人民群众, 要加强政策配套, 形成鼓励基层改革创新的合力, 最大限度调动地方、基层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针对基层工作特点和难点, 推动职能下沉、人员力量下沉, 建立与基层改革实际需要相匹配的权责体系。要完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 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 营造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浓郁氛围。

3.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 篇三

代化的决定

2011-3-31(2010年9月8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根据广东省教育工作会议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的精神,现就加快建设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率先实现深圳经济特区教育现代化,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1、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中央高度重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确定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广东省教育工作会议也对推动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省提出了明确要求。强国必先强教,强教重在改革。深圳经济特区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率先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继续发挥“窗口”和“试验田”作用,先行先试、敢闯敢干,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全国、全省教育改革发展创造新经验、作出新贡献。

2.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必由之路。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并对今后五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有力支撑;是加强城市环境建设,提升民生幸福水平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全方位改革开放,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根本保障。教育决定深圳的未来。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投入、更实的举措,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教育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基础作用,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3.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推动深圳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市教育事业实现了由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的转变,构建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国民教育体系,闯出了教育事业特色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深圳经济特区的新使命对教育的基础和支撑作用提出了新要求。实现教育科学发展,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我们必须始终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遵循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改革与发展相协调,整体谋划、超前部署,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加快从教育兴市到教育强市的跨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的内涵发展、优质发展。

二、全力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体要求

4.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组织实施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按照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的要求,优先发展教育,坚持育人为本,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强力推进教育国际化、多元化、均衡化、优质化、全民化、信息化发展,加快建设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不断提高教育强市建设水平,努力开创深圳经济特区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5.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思路和战略目标。

基本思路是: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作出的部署要率先推进,符合国际惯例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要积极探索,各项改革要科学规划、系统设计、整体实施。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终身教育等五大领域和体制机制、开放合作、资源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组织领导等五个方面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力争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创造新经验。

重点抓好“六化”:教育国际化。瞄准国际一流,拓展国际视野,引进国际资源,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率先接轨国际,构建教育开放合作新格局。

教育多元化。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教育事业和办学实践的新方式,实现办学主体、办学模式、资源投入和改革路径多元化,不断增强教育活力。

教育均衡化。促进学校布局合理、资源配置均衡、受教育机会均等,加快推进特区教育一体化,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教育优质化。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健全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体制机制,促进教育内涵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全民化。整合教育资源,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全民素质。

教育信息化。加强统筹规划,建设覆盖全社会的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

战略目标是:以国际先进城市为标杆,到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高水平学习型城市和人力资源强市。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分两步走:

第一步,力争进入全国教育现代化先进行列。到2015年,高标准普及15年教育,户籍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4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1.5年以上,继续教育参与率超过70%。

第二步,积极向发达国家教育平均水平迈进。到2020年,户籍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4.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2年以上,继续教育参与率超过80%。

三、创新发展高等教育,大力提升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

6.构建具有深圳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积极探索地方政府加快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实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2015年在校生达到15万人,2020年在校生达到20万人。深圳大学要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教学与科研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力争建成高水平、有特色、创新创业型国内名校。南方科技大学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要力争在短时期内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大学城暨北大、清华、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要充分发挥市校合作、名校聚集优势,不断创新办学模式和管理机制,建设成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要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市发展相适应,增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优势,强化国内领先地位。促进国内外知名高校与企业联合,支持在深建设金融、商业、海洋、汽车、网络、新材料等特色学院。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引进境外知名大学,办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一流大学。

7.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探索高素质研究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重点学科、名牌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支持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学科和专业,提高服务城市发展的能力。完善教授为低年级学生讲授基础课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动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扩大研究生规模。

8.大力创新产学研用机制。推动产学研用结合,提升高校研发能力。支持高校参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积极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研发,探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机制,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9.加强职业教育统筹规划与管理。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规划全市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和协调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重大问题。鼓励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加强合作,促进院校间、院校与行业、企业间资源共享。进一步优化普高与职高教育比例结构,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职业教育。

10.健全适应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逐步推进课堂与实训地点的一体化教学。探索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教育贯通衔接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着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能人才。加快具有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通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引进“绿色通道”。

五、优质发展中小学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11.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12.高标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设备设施的标准化配置,实行统一的生均拨款制度,实现教育资源均衡优配。推进学校规范化建设,切实缩小校际差距。深入推进特区教育一体化,着力提升原特区外义务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来深建设者子女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管理办法。

13.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加快全寄宿制普通高中学校规划建设,到2015年,完成11所普通高中新改扩建工作,实现新增学位2.5万个。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新企业等社会力量支持、参与普通高中办学。支持优秀高中与高校、企业联合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鼓励高中学校多开特色选修课程,建立实践基地,创办特色学校。

14.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建立国内外先进课程资源遴选、引进和推广机制,加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力度,完善符合深圳实际的课程教材体系和学科质量标准。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养成良好心理素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15.继续办好特殊教育。健全符合就读条件的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管理和保障机制。规划新建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率先推行学校教育、医疗康复和职业训练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

六、切实加强学前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16.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将学前教育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化布局结构,扩大学位供给,提高学前教育水平。到2015年财政对学前教育投入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达到5%以上。完善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幼儿园收费。

17.大力建设规范化幼儿园。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监测体系,开展幼儿园办学水平评估。全面推进规范化幼儿园建设,到2015年全市95%以上幼儿园达到规范化标准。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和骨干教师培养,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对0-3岁婴幼儿亲子教育指导。

七、加快发展终身教育,推动高水平学习型城市建设

18.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引导广大市民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形成热爱学习、崇尚知识的文明风尚。将终身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创新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整合全市教育资源,促进形成全体市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建立市民终身学习制度,满足市民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要。

19.完善终身教育学习网络。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市民提供终身教育服务。依托电教、成教和教育城域网等多种资源,建设覆盖全市的学习网络,逐步建立终身教育课程体系和远程学习系统。整合社区资源,大力发展社区教育。

八、推进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教育活力

20.改革学校办学和管理体制。积极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落实大中小学校校长负责制。完善治理结构,探索高校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创新办学模式,在市内开展联合办学、特许办学、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和委托管理试验。

21.促进民办教育规范优质发展。全面落实民办教育法律法规,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积极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创新民办学校管理办法,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拓宽民办教育投融资渠道,鼓励实力雄厚的机构举办高水平民办学校。

22.建立依法治教长效机制。牢固树立依法治教思想,进一步明确政府、学校、社会、家长在教育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逐步完善富有深圳特色的教育法律法规。推进依法行政,完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推行教育政务公开。依法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和教育教学活动,加大对教育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

23.创新教育科研和教育评价机制。加大教育科研力度,增强教育科研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建立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制度,完善政府、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加强教育督导,定期开展强制性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

24.改革学校考试招生制度。进一步改革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与评价制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中职招生方式多样化,逐步提高注册入学比例。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实行联合命题,自主组织考试,自主招生。探索普通高校扩大招生自主权的有效途径。

25.打造教育信息化高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全市信息化整体规划,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统筹规划,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快推进校园数字化建设,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新内容、新方法、新模式。

九、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构建教育开放合作新格局

26.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发挥区位优势,健全开放办学体制,拓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办学、合作研究、专业共建,积极引进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证书、优质教材和先进教学方式。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提高高校外籍教师比例。加快发展留学生教育,多途径扩大来深留学生规模,鼓励在校大学生到国外进修、实习和见习。支持大中学校与国际知名学校开展学生交换互读。

27.深化与港澳地区教育合作。引进港澳地区高校来深联合办学,支持设立港澳人士子弟学校。推进深港澳职业教育合作,探索深港澳建立职业教育一次考试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香港地区认证及国际权威认证的“一试三证”模式。创新深台教育交流合作机制,拓展交流渠道,积极推进深台学术交流和学生的双向交流。

28.提升教育的国际水准。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着力培养理解多元文化、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国际规则的专业人才。积极发展国际学校,支持中小学与海外学校建立姊妹学校。提升市民学外语、用外语的能力,增进市民对不同国家和文化的认知理解,增强国际交往能力。鼓励深圳知名教育机构拓展海外教育市场。加强留学中介管理。

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核心竞争力

29.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狠抓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倡导教师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严谨笃学,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研究制定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办法,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弘扬优良教风。重视挖掘、培养、树立、宣传师德典型,塑造特区教师良好形象,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30.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为重点,加强教师职业能力建设。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体系,加强教师任职资格培训、职务培训和校本培训。继续开展教师海外培训,提高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鼓励高校参与国家实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长江学者奖励、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全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继续实施鹏城学者计划。高度重视校长队伍建设,提高校长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造就一批教育家型校长。

31.推进教师管理制度创新。完善教师招聘制度,扩大学校的选人用人自主权。探索逐步增加中小学高级教师聘用岗位数的途径,优化师资均衡配置机制,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根据专业化发展要求,建立开放式的后备校长培养选拔制度。健全教师岗位聘任、绩效考核等机制,完善退出机制。

十一、加大教育投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

32.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把教育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对符合教育发展规划的建设项目优先立项、优先安排投资计划。把教育用地规划纳入城市空间专项规划,由规划国土部门商教育行政部门编制。对学校、幼儿园的合理用地要求,要优先予以保证。凡新建住宅小区需配套建设学校的,房地产项目分期开发建设时,必须在首期建设中配套建设学校;配套学校与房地产项目必须同期竣工验收,并将产权移交给政府。图书馆、科学馆、博物馆、文体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

33.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市、区财政部门要按照教育优先发展要求,建立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做到“两个提高”和“三个增长”,即依法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例逐步提高、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逐步提高、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市、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拨款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个百分点。健全教育经费多元筹措机制,鼓励国内外各界人士及机构捐资助学办学,多渠道筹措教育发展基金。积极探索教育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教育事业发展,增加全社会教育经费投入。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教育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

34.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深入贯彻落实《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尽快制定完善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报教育部和省批准后强力推进。把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市委常委会议每年听取教育工作情况报告。市委组织部、市监察局、市教育局定期对各区教育工作进行综合检查。完善教育奖励机制,对优质学校、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及热心教育事业并在捐资助学或办学实践中成绩突出的机构和个人进行宣传表扬。各区要完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全力推进辖区教育改革发展。

35.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的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加强在优秀中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突出抓好教育行业的纠风工作,严肃查处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

4.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 篇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学习提 要

【 导 语】

1、教育的战略地位——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材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2、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

【 第一部份】

1、① 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提高国民素质;②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③ 目标——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④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总要求——“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四个统一 ”(学习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统一)。

2、① 实施素质教育的范围——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② 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3、① 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② 德育工作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职业学校还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③ 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

4、① 智育工作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② 智育工作的目标——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的六种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③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在掌握必须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炼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④ 婴幼儿教育的要求——重视婴幼儿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开发,普及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

5、① 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② 体育卫生工作的目标——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的营养知识。

6、① 美育的作用——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②美育的形式——音乐、美术课堂教学,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开放文化场所等。

7、①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② 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其了解自然,了解社会,培养动手能力、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 第二部份】

8、①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肓(简称“两基”);② 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两基”。

9、① 调整现有教育结构的重点——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减缓升学压力;② 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的目标——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③ 高中教育发展规划——在确保“两基”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为初中毕业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机会,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④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材。

10、① 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形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为学校毕业生提供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② 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三项改革——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

11、① 高等教育的新体制——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② 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③ 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三项改革——加大县级人民政府对教育经费、教师管理和校长任免等方面的统筹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统筹;学历教育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管理;④ 高等教育的五项改革——加强对高等学校的监督和办学质量检查;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专业设置等自主权;精简机构、减员增效;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后勤工作社会化,发展教育产业。

12、① 办学体制的新格局——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② 民办学校的范围——高中阶段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少数小学和初中(在这个范围提供择校机会,但不搞“一校两制”)。

13、① 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进行每年举办两次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试点、进一步突出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和考生的选择机会;②基础教育的改革——“普九”后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入学、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改革高中招生办法和高中会考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机制。

14、① 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增强课程、教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②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奖励并推广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优秀教学成果;③ 职业教育课程及教材的要求——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 和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⑤ 高等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目标——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5、① 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建设远程教育网络、经济实用型终端平台系统、校园或局域网络;② 在高中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

16、① 高等教育实行产学研结合——高等院校和产业界、科研院所合作,高等院校建立科技企业,企业在高等院校建立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②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促进农村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发展,使农村教育切实转变到主要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上来;③ 教育综合改革要做到“两个结合”——把文化知识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肓与实用生产技术培训结合起来,与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

【第三部份 】

17、① 全面推进素质的基本保证——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②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热爱党、热爱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18、① 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② 师范教育的改革——调整学校的层次和布局,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在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② 2010年前后对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小学和初中的专任教师学历分别提高到专科和本科层次,经济发达地区的高中专人任教师和校长中获硕士者应达到一定比例;③ 开展继续教育的目标——培训全体教师,重点——培训骨干教师;④ 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新要求——教师要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⑤骨干教师的培养目标—— 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有较大影响的教书育人专家,造就一批合乎时代要求、能发挥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

19、建立优化教师队伍机制的措施——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引入教师聘任制(中小学学校根据学校编制聘用教师,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等学校依法自主聘任教师),加强编制管理,精简富余人员。

20、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的措施——鼓励大中城市骨干教师到基础薄弱学校任教或兼职,中小城市(镇)教师以各种方式到农村缺编学校任教(城镇中小学教师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经历才可聘为高级教师职务)。

21、① 对学校校长的要求——率先转变教育观念,把领导教职工创造性地实施素质教育作为重要职责;② 对校长队伍的管理体制——继续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试行校长职级制,逐步完善校长选拔和任用制度,鼓励优秀校长到薄弱学校任职。

【 第四部份】

22、①加强党和政府对素质教育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定 来,逐级考查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主要领导干部抓素质教育工作的情况; ② 重视和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提高政府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

2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法治——依法保护师生的合法权益;实现素质教育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完善教育督导制度。

24、① 国家财政投资教育的目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有民生产总值4%;② 农村教育费附加的征管政策——乡征、县管、乡用;③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拨款办法,充分发挥教育拨款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不断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④ 严格禁止乱收费;⑤实施 教育储蓄、教育保险和助学贷款制度,完善学金制度;⑥ 不断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

25、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改革用人制度; ② 实行几种制度——劳动预备制度、“先培训后上岗”制度、改革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上一篇:项目营销经理个人简历下一篇:学校参观讲解词